一、利用雌性信息素监测梨小食心虫和苹小卷叶蛾成虫发生动态(论文文献综述)
陈秀琳,陈玉鑫,包琳杰,康乐,孙勇,李广伟[1](2021)在《延安地区苹果园食心虫种类及其种群消长动态调查》文中研究说明利用5种果树食心虫的性诱剂通过诱捕法调查了延安苹果产区苹果园中桃小食心虫、梨小食心虫、李小食心虫、苹果蠹蛾和桃蛀螟的发生情况及成虫在田间的种群消长动态;对梨小食心虫和李小食心虫性诱剂的"交互引诱"能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苹果园中发生的食心虫主要有桃小食心虫、梨小食心虫和李小食心虫3种,未诱捕到桃蛀螟和苹果蠹蛾。不同调查点的诱捕结果均表明,李小食心虫成虫种群数量最大,属于优势种群,梨小食心虫次之,桃小食心虫种群数量相对最小。桃小食心虫雄成虫1年有2个发生高峰期,越冬代成虫羽化出土极不整齐;梨小食心虫在苹果树整个生长季均可诱捕到,雄成虫1年具有不明显的4个发生盛期;李小食心虫越冬代成虫羽化较为整齐,雄成虫1年有2个明显的发生高峰期,该虫在延安地区年发生2代。梨小食心虫和李小食心虫性诱剂的"交互引诱"试验表明,2种食心虫的性诱剂对种内和种间雄蛾均具有引诱活性,但梨小食心虫性诱剂对种内和种间雄蛾的引诱能力均显着强于李小食心虫性诱剂,诱蛾量分别是李小食心虫性诱剂诱蛾量的2.75和2.30倍,2种食心虫性诱剂的"交互引诱"能力具有不对称性。本试验明确了延安苹果产区食心虫的种类组成及主要食心虫在田间的种群消长规律,对预测预报和治理苹果园食心虫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崔笑雄,麻正辉,马雪,熊仁次,姚永生[2](2021)在《苹果蠹蛾和梨小食心虫迷向剂复合干扰在南疆‘库尔勒香梨’园的应用效果》文中指出‘库尔勒香梨’园苹果蠹蛾、梨小食心虫同域混合发生,均钻蛀隐蔽为害,且抗逆性强,致使化学农药使用频繁而防效低下,已严重制约南疆特色‘库尔勒香梨’产业发展。通过田间性迷向干扰试验,测定了苹果蠹蛾和梨小食心虫性迷向剂在阿克苏地区‘库尔勒香梨’园(约9hm2)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苹果蠹蛾在该果园1年发生4代,梨小食心虫1年发生5代;性迷向剂胶条600、900、1200个/hm2处理的迷向率均在94%以上,复合迷向干扰效果明显优于对照。蛀果率调查结果显示,7月10日和8月10日性迷向剂胶条600、900、1 200个/hm2处理的蛀果率分别为0.50%、0.25%、0.13%和0.38%、0.25%、0.13%,均显着低于对照,整体上随时间延续防效更为明显。综上,采用性迷向剂对苹果蠹蛾和梨小食心虫进行复合干扰迷向防治有良好的效果,且具有环境友好的优势,综合考虑成本,建议田间使用性迷向剂胶条900个/hm2为宜。
李娜[3](2021)在《辐照对梨小食心虫繁殖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梨小食心虫Grapholita molesta是重要的果树害虫,对梨、桃等水果产业造成严重经济威胁。农业、物理、生物、化学防治手段广泛用于梨小食心虫防治,但这些防治措施在防治效果和环境友好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昆虫不育技术(sterile insect technique,简称SIT)可以有效克服上述防治手段的不足。为评估SIT技术在梨小食心虫防治中应用的潜力,本研究首先分析传统的放射性60Co-γ射线对梨小食心虫繁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比60Co-γ射线更为安全的替代源(X射线)对梨小食心虫繁殖能力、寿命、飞行能力和交配竞争力的影响,为进一步在田间利用基于辐照的SIT技术防治梨小食心虫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与对照组相比,不同辐照剂量(0、25、50、75 Gy)的60Co-γ射线辐照羽化前1 d的雄蛹,各处理组间的成虫羽化率无显着性差异,表明辐照对羽化率无明显影响。与对照组相比,经25 Gy、50 Gy和75 Gy辐照处理组羽化的雄蛾与正常雌蛾交配后,其单雌产卵量和交配率均无显着性差异。随着辐照剂量的升高,辐照组的孵化率逐渐下降。与对照组相比,随着辐照剂量的升高,辐照组雄虫的平均寿命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67 Gy与133 Gy的X射线对不同日龄(2 d、5 d、8 d)梨小食心虫雄蛹羽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8日龄是最适宜辐照的蛹龄,其羽化率与对照相比无显着差异。经67 Gy与133 Gy辐照的雄蛹,其羽化后的雄蛾与正常雌蛾交配后的单雌产卵量与卵孵化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67 Gy与133 Gy辐照处理组雄蛾的寿命明显短于对照组。随着辐照剂量升高,交配率逐渐降低,经133 Gy辐照后的雄蛾交配率与对照组差异显着。辐照对雄蛾与雌蛾交配次数无显着影响,但辐照组雌蛾交配后其平均日产卵量与对照相比明显减少,且辐照剂量越高,日产卵量变化幅度小,产卵期也明显缩短。对照组与67Gy和133 Gy辐照组的雌虫第3-10日逐日产卵量差异显着,67 Gy与133 Gy辐照组各雌虫逐日产卵量差异均不显着。辐照对羽化后雄蛾的飞行能力无明显影响,但其雄蛾的交配竞争力降低。X射线与60Co-γ射线辐照均降低了梨小食心虫繁殖相关参数,表明两种射线均有在梨小食心虫防治中应用的潜力,且X射线可以在理论上替代60Co-γ射线用于梨小食心虫防控,这一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优化辐照条件和利用SIT技术防治梨小食心虫提供理论指导。
王荣辕[4](2020)在《江苏苹果产区主要虫害发生情况调查及生物防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涂洪涛,张金勇,黄天祥,陈汉杰[5](2020)在《苹小卷叶蛾性信息素诱捕器田间诱捕效应的影响因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索科学应用苹小卷叶蛾的性信息素监测技术。【方法】利用信息素诱捕确定苹小卷叶蛾发生规律,比较研究性信息素诱捕器类型、放置位置、诱芯数量、诱捕器间隔距离等对苹小卷叶蛾雄性成虫诱捕效果的影响。【结果】水盆型诱捕器和三角形诱捕器诱捕效果较好,诱捕器悬挂高度为2 m时诱捕量显着高于悬挂高度为1 m时诱捕量(p <0.05)。每诱捕器设置2个诱芯显示诱捕量效果高于其他诱芯设置数量(p <0.05)。诱捕器间距为35 m时诱捕量显着高于其他诱捕器间距诱捕量,在诱捕器间距小于35 m时,诱捕量随着诱捕器间距的增加而增加,间距增加至45 m时,诱捕量有所下降。【结论】可选用水盆型或三角形诱捕器对苹小卷叶蛾进行监测,诱捕器的悬挂高度为超过树体高度1/2,每诱捕器设置2个诱芯,间距设置为35 m,可实现对苹小卷叶蛾最佳的诱捕效果,研究结果可对科学应用苹小卷叶蛾的信息素监测技术提供指导。
王荣辕[6](2020)在《江苏苹果产区主要虫害发生情况调查及生物防治技术研究》文中提出丰县是江苏省最主要的苹果生产区,了解丰县地区的苹果虫害生物防控现状,推广绿色生物防控技术,从而建立苹果虫害绿色生物防控技术体系,对于促进丰县乃至江苏省的苹果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江苏苹果产区果园的主要虫害发生情况,本研究在丰县梁寨苹果矮化自根砧生产园中,于苹果开花期至采收期,采用性诱技术,对梨小食心虫、金纹细蛾和绿盲蝽在丰县地区的发生情况和规律进行跟踪调查。并通过试验,筛选出梨小食心虫、金纹细蛾和绿盲蝽性信息素诱捕器最合适的使用密度、高度、悬挂方向及株行间悬挂方式,探究性信息素迷向丝的科学使用技术。为建立一套适合江苏省苹果主产区的绿色生物防治技术体系提供依据。1、研究调查了苹果梨小食心虫成虫年发生的动态变化,发生高峰期有4次,分别是在6月上旬、7月上旬、8月上旬和9月上旬。研究了梨小食心虫的性信息素诱捕器在矮化自根砧高纺锤形栽培模式苹果园中,不同悬挂方式、方向、高度和密度对防治效果的影响,并通过性信息素诱捕器对梨小食心虫全年成虫发生动态进行监测,结果表明:诱捕器悬挂方式为行间,方向为东西方向,悬挂高度为2m以及5个/667 m2的诱捕器密度时,能够取得最好的防治效果。2、研究了梨小食心虫的性信息素迷向丝在矮化自根砧高纺锤形栽培模式苹果园中,不同密度对防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迷向区迷向丝最佳设置密度为60根/667 m2,呈较强的规律性,迷向率较高,平均迷向率高达93.87%,蛀果防效为98.55%以上。在防控效果相当的情况下,与化学防治共同使用减少蛀果率,显着降低了生产成本和劳动量,保障了农业生产安全。3、通过对苹果金纹细蛾年发生动态的监测,发现金纹细蛾虫害群体爆发的高峰期是5月下旬、7月下旬、8月下旬和9月中旬。研究了金纹细蛾性信息素诱捕器在矮化自根砧高纺锤形栽培模式苹果园中,不同悬挂方向、方式、高度和密度对防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设置悬挂诱捕器方向为东西,方式为行间,高度为0.5m以及7个/667 m2的诱捕器密度,能够取得最好的防治效果。4、研究调查了苹果绿盲蝽年发生动态,绿盲蝽虫害发生高峰期是5月上旬、6月中旬、7月上旬、8月下旬和9月下旬。研究了绿盲蝽的性信息素诱捕桶在矮化自根砧高纺锤形栽培模式苹果园中,不同悬挂方式、高度和密度对防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设置悬挂诱捕桶方式为行间,悬挂高度为1m~1.5m以及5个/667 m2的诱捕桶密度时,能够取得最好的防治效果。
范仁俊,刘中芳,高越,杨静,张鹏九,樊建斌,史高川[7](2019)在《二十一世纪我国苹果主要害虫的研究现状与展望》文中指出苹果害虫种类众多,严重制约苹果产量和品质的提升。本文就21世纪我国苹果害虫发生种类和特点,以及在生物生态学、预测预报技术和综合防控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分析了我国苹果害虫研究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同时提出了我国苹果害虫治理的发展展望。
武越[8](2019)在《仿生安全治理蟠桃园蛀果类害虫的示范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梨小食心虫给果农带来日益严重的损失,为了减少损失果农多采用见效快的化学农药对其进行防治,但大量频繁地使用又会演变出一系列其他的问题。“仿生防治”是一种利用人工合成昆虫性信息素干扰交配的害虫防治技术,具有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等特点,用于防治蛀果类害虫可显着提高果农的经济效益、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需要大力推广。新疆阜康市蟠桃产业与天池、王母并成为阜康现代生态农业、文化旅游的支柱型产业。打造有机生态高品质蟠桃园,是政府、企业共同关注的事业。山西农业大学食心虫项目组于2016-2018年在阜康市进行了“仿生安全治理蟠桃园蛀果类害虫”的研究、示范与推广。对主要推广的虫害监测技术和迷向防治技术效果进行了实地评估,并系统调查了2年生和15年生蟠桃园内的昆虫群落组成与多样性。结果表明:(1)监测技术示范在15年生和2年生桃园内进行,发现的害虫有:梨小食心虫Grapholita molesta(Busck)、李小食心虫Grapholita funebrana Treitscheke、金纹细蛾Lithocolletis ringoniella Matsumura、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L);其中蛀果类害虫梨小食心虫和李小食心虫虫量较多;危害叶片的金纹细蛾虫量较多;检疫性蛀果类害虫苹果蠹蛾虫量较少;此四种害虫在15年生和2年生桃园内发生量存在差异,15年生桃园梨小食心虫虫量比2年生桃园多1.24倍,李小食心虫虫量多1.12倍。(2)在“王母”桃园采用迷向制品,对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进行了迷向防治技术示范。对照区内梨小食心虫诱集量48.5±3.2、苹果蠹蛾诱集量4.25±1.3;迷向丝示范区梨小食心虫诱集量0.25±0.2,迷向瓶示范区未诱集到梨小食心虫,迷向丝示范区未诱集到苹果蠹蛾,由此可见迷向防治效果显着。(3)在“监测区”运用不同浓度食诱剂引诱梨小食心虫,食诱剂原液诱集数量11.5±2.8,稀释10液诱集数量24.5±5.3头;性诱剂诱集数量51±3,不同稀释倍数下食诱剂比性诱剂吸引效果差。在“迷向区”中,食诱剂原液诱集数量1±0.4,稀释10倍液诱集数量3±1.4,两种剂型差异不显着。(4)在15年生和2年生桃园内采用扫网和挂黄板的方法,调查了昆虫群落结构特征和多样性,发现昆虫群落的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随时间变化而波动,6月下旬昆虫多样性指数高于7月和8月。2年和15年蟠桃园昆虫物种多样性差异不显着。(5)项目示范推广期间,制作了宣传展板进行科普宣传以及科研人员现场讲解,同时辐射周边地区。本次项目示范推广,把迷向技术带入了阜康市,此技术具有针对性、不直接接触果实、无抗药性,提高农产品品质,提高经济效益,保护生态环境,构建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同时,针对在示范推广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混栽不宜混栽的果树,如桃树和梨树、苹果树和梨树等,需要设置隔离带;食诱剂挥发较快、诱集食蚜蝇较多,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使用能遮光且开口较小的诱捕器;示范区培训人员有较多专业不对口、需要开展针对性学习。
庾琴[9](2019)在《影响梨小食心虫暴发为害的主要因子及其寄主选择研究》文中认为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busck))是一种隐蔽性强、为害严重的钻蛀性害虫,近年来暴发危害频繁。与其他害虫相比,梨小食心虫在田间为害程度由种群数量和钻蛀率两方面决定,而现有研究主要侧重于种群数量,研究结果不能有效解释或解决生产上的世代重叠、暴发危害频繁、防治效果不稳定等关键问题。本文结合近年来气候、降雨、果树种植等的变化趋势,筛选了严重影响梨小食心虫种群数量和危害率的主要因子湿度、温度和寄主,拟通过研究这些因子对梨小食心虫的影响,明确梨小食心虫世代重叠重、易暴发危害的主要原因;研究了幼虫和成虫的寄主选择,为信息化合物的筛选和新防治技术研发提供依据,依据上述结果,完善现有田间预测预报技术参数,优化现有化学防治技术。主要结果如下:1、温、湿度对梨小食心虫种群数量和钻蛀率的影响(1)试验设置范围内,单一温度变化显着影响梨小食心虫的种群数量和钻蛀率,变温组合消除了不适宜温度的这种影响:单一温度下,25℃时的产卵量、卵孵化和钻蛀率均最高,27.5℃与25℃差异不显着;温度高于27.5℃或低于25℃,梨小食心虫的个体重量、产卵量和卵孵化率均显着下降,尤其钻蛀率,从25℃处理的73.37%分别降至20℃处理的41.69%和35℃处理36.52%。变温组合处理的梨小食心虫个体重量、产卵量和钻蛀率均显着高于不适宜温度处理,其中,20℃和35℃的变温组合处理的钻蛀率分别增至68.13%和52.17%。(2)试验范围内,湿度是影响梨小食心虫种群数量和钻蛀率的关键因子:成虫产卵量随湿度增加而显着增加,RH(相对湿度)70%时最高(117.13粒/雌),是RH 25%(62.07粒/雌)的1.89倍。湿度对各环节影响从高到低为:初孵幼虫钻蛀期>成虫期>卵期>蛹期>老熟幼虫期。孵化率、钻蛀率、羽化率和世代存活率均随湿度升高而显着增加,从RH 25%的48.08%、42.67%、82.48%和12.76%,分别增至RH85%的96.33%、74.67%、95.85%和68.78%;其中,相对湿度分别与世代存活率和钻蛀率正线性相关。结果说明,在预测预报和防控时应加入湿度因子;在田间管理时,要加强关键时期的湿度管理。(3)湿度变化对梨小食心虫种群数量和钻蛀率的影响程度与温度相关:20℃与RH25%组合处理的钻蛀率显着低于与RH 55%-85%处理,与RH 85%处理的世代存活率是与RH 25%的1.68倍;30℃与RH 85%组合处理处理的世代存活率是与RH 25%的7.68倍。结果表明,温度较高时的湿度变化会引起梨小食心虫种群数量和钻蛀率大幅度变化,初步解释了多雨年份梨小食心虫危害重、易爆发的原因;尤其温度较高时,监测时要关注湿度变化情况。2、寄主对梨小食心虫种群数量和钻蛀率的影响(1)寄主种类和状态均显着影响梨小食心虫幼虫的钻蛀率:初孵幼虫在不同类果实上钻蛀率从高到低顺序为:油桃>苹果>梨>毛桃。除油桃外,果实发育状况对钻蛀率均影响显着:在幼果期苹果上钻蛀率最高(73.69%),着色期最低(32.51%);在毛桃和梨果上均随着果实发育,钻蛀率分别从幼果期的1.49%和1.98%增至成熟期的45.37%和46.28%,发育后期的桃、梨果利于初孵幼虫的钻蛀。(2)寄主种类和状态显着影响梨小食心虫个体重量:幼虫取食不同果实显着影响其个体重量,成熟期的桃、梨果使其雌、雄重量显着增加;而雌虫重量与产卵量呈正线性相关,并使成虫有效产卵期从6-7d增加至12-13d,果实发育后期使世代重叠成为可能。综合温湿度和寄主对梨小食心虫的影响,果实发育后期温度一般较高,此时如有有效降雨,其种群数量和危害率显着上升;如遇频繁降雨,将极易导致其暴发危害。(3)梨小食心虫成虫寄主间的大量转移与果实种类和状态无关,与有无果实相关:有果实或嫩梢的梨园、不同成熟期桃园或桃苗圃中成虫诱捕量116-2426头/水盆·15 d、卵果率高;无果实或嫩梢时,诱捕量6-32头/水盆·15 d、无卵。室内条件下,成虫在发育阶段不同的四种果实上产卵量为93.05-112.33粒/雌,差异不显着;无果实时,成虫产卵初期推迟3 d、产卵量从95.73粒/雌降至64.08粒/雌,产卵动态变化较大。成虫从采摘后果园大量转移至有果实果园,这也是其种群数量和危害率大幅变化主要原因之一。3、幼虫和成虫的寄主选择和识别(1)梨小食心虫幼虫具备寄主选择能力:幼虫对7种果实的选择趋性不同,选择水平与龄期有关,1龄幼虫选择能力最高,5龄幼虫期最低;主要识别感器为触角。明确幼虫寄主识别规律和主要感器为幼虫引诱和拒避物的筛选提供技术依据。(2)幼虫期取食的食物状况显着影响成虫的EAG反应水平和Y管选择:取食足量苹果较大个体的EAG反应和Y管选择显着高于较小个体;挥发物浓度较低时,较大个体对4种混合物的EAG反应和选择显着高于人工饲料饲养的个体,而人工饲料饲养的个体对5种混合物的EAG反应和选择更高。成虫寄主识别研究为筛选高效信息化合物提供依据。4、梨小食心虫预测预报完善和田间防治技术优化梨果膨大期后至成熟期,田间相对湿度累计值对数与诱虫数累计值对数呈正线性关系、与钻蛀率的百分值呈指数关系。根据湿度、寄主状态对种群数量和危害率关系,明确了湿度应作为预测预报的重要技术参数,依此来优化梨小食心虫田间化学防治技术。综上所述,本研究明确了在气侯变暖、降雨增多、果树种植面积和结构变化等条件下,果实发育后期、高温与频繁降雨三种因子结合是近年来梨小食心虫暴发危害的主要原因,果实采摘后的成虫大量转移也是危害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据此,将湿度作为预测预报的重要技术参数,完善了现有的预测预报参数,并优化田间化学防治技术。明确了幼虫寄主选择主要感器及幼虫和成虫寄主选择规律,为研究高效新型防治技术提供基础和依据。
黎方宇[10](2019)在《三种针叶树害虫化学信息监测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青海大通县东峡林场的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 kom和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 Mayr主要受到云杉球果小卷蛾Cydia strobilella Linnaeas、云杉梢斑螟Dior yctria schuetzeella Fuchs和松线小卷蛾Zeiraphera griseana Hübner三种害虫的为害。这三种害虫在危害时往往钻蛀于球果或嫩梢内部、或是卷起针叶藏匿其中,传统化学防治对蛰伏的幼虫作用有限,严重危害时可造成树势衰弱、种子大量损失。因此考虑利用性信息素成分对成虫进行监测和防治,并通过监测得到的诱捕量建立测报模型。基于三种害虫已报道或近缘种相关的性信息素成分,本文开展了三种害虫在林间的诱捕实验,筛选引诱效率最高的性引诱剂及其组分,以完善测报所需的优化技术方案;建立成虫诱捕量与嫩梢/球果危害程度、下一代幼虫虫口密度三者间的相关性,拟合得到通过诱捕量预测被害率和种群密度模型,降低传统调查所需的人力成本,为将来摄像头远程自动监测的调查方法打下基础。得到结果如下:1.东峡林场诱捕实验结果显示,对于云杉球果小卷蛾,总量为0.3μg的E8E10-12Ac和E8Z10-12Ac不同浓度梯度诱捕量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无显着差异;对于松线小卷蛾,单独使用3μg E9-12Ac引诱剂的诱捕效果显着优于和E11-14Ac混合的其它配比;对于云杉梢斑螟,同属近缘种梢斑螟的引诱剂成分Z9E11-14Ac在100μg的用量下对该虫的诱捕效果显着优于同属其它成分,并且诱捕量随该引诱成分含量的上升而增加。2.通过2017年和2018年的监测记录,得到东峡林场三种成虫羽化期分别为:松线小卷蛾7月15日左右开始扬飞并持续20~25天,羽化期较为集中,气温升高时羽化量亦增加;云杉球果小卷蛾6月上旬开始羽化并持续15~20天;云杉梢斑螟监测时期从7月15日开始约20~25天,高峰期较为明显。3.三种害虫预测模型均得到有显着相关关系的拟合函数。云杉球果小卷蛾林间虫口密度和成虫诱捕量拟合结果为二次函数相关关系最为显着,且二者呈正相关;球果被害率和林间虫口密度可建立显着的幂函数相关关系;球果被害率和成虫诱捕量的二次函数相关关系最为显着,且二者呈正相关。对于云杉梢斑螟,林间虫口密度和成虫诱捕量呈正相关,可建立起显着的指数相关关系;被害率和林间虫口密度的线性函数和二次函数回归方程拟合优度均良好。对于松线小卷蛾,幼虫虫口密度和成虫诱捕量呈正相关,可得到显着的二次函数关系。由于实验时长限制,目前采集数据较少,拟合曲线预测值置信区间较宽,但实验中所得的实测值均能落在置信区间之中,预测值吻合率较高。
二、利用雌性信息素监测梨小食心虫和苹小卷叶蛾成虫发生动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雌性信息素监测梨小食心虫和苹小卷叶蛾成虫发生动态(论文提纲范文)
(1)延安地区苹果园食心虫种类及其种群消长动态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区概况 |
1.2 试验材料 |
1.3 试验方法 |
1.3.1 苹果园食心虫种类及其主要种群在田间的消长动态 |
1.3.2 梨小食心虫和李小食心虫性诱剂“交互引诱”能力测定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延安地区苹果园果树食心虫种类 |
2.2 桃小食心虫田间种群消长动态 |
2.3 梨小食心虫田间种群消长动态 |
2.4 李小食心虫田间种群消长动态 |
2.5 梨小食心虫和李小食心虫性诱剂交互引诱能力测定 |
3 讨论 |
(2)苹果蠹蛾和梨小食心虫迷向剂复合干扰在南疆‘库尔勒香梨’园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概况 |
1.2 试验材料 |
1.2.1 性诱芯 |
1.2.2 三角型粘胶板诱捕器 |
1.2.3 苹果蠹蛾和梨小食心虫性迷向剂 |
1.3 试验处理与方法 |
1.3.1 试验处理 |
1.3.2 试验方法 |
1.3.3 调查方法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苹果蠹蛾和梨小食心虫田间种群发生动态 |
2.2 不同剂量迷向剂处理监测诱集苹果蠹蛾和梨小食心虫数量比较 |
2.3 不同剂量迷向剂处理蛀果率及防治效果比较 |
2.4 不同剂量迷向剂处理成本分析 |
3 结论与讨论 |
(3)辐照对梨小食心虫繁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梨小食心虫与昆虫不育技术的文献综述 |
1.1 梨小食心虫概述 |
1.1.1 梨小食心虫的形态特征 |
1.1.2 梨小食心虫的发生分布与危害 |
1.1.3 梨小食心虫的发生规律 |
1.1.4 梨小食心虫的生物学特性 |
1.2 梨小食心虫的综合治理 |
1.2.1 农业防治 |
1.2.2 物理防治 |
1.2.3 化学防治 |
1.2.4 生物防治 |
1.3 昆虫不育技术 |
1.3.1 辐照不育 |
1.3.2 化学不育 |
1.3.3 遗传不育 |
1.3.4 昆虫不育技术在害虫防治中应用现状 |
1.3.5 昆虫不育技术的核心要素 |
1.4 主要的射线源及其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 |
1.4.1 基于~(60)Co-γ射线辐照的不育技术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 |
1.4.2 基于X射线的辐照不育技术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 |
1.5 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60)Co-γ射线辐照对梨小食心虫繁殖的影响 |
2.1 供试虫源及仪器设备 |
2.1.1 供试虫源饲养方法 |
2.1.2 仪器设备及材料 |
2.1.3 辐照源及辐照剂量 |
2.2 试验方法 |
2.2.1 不同辐照剂量对梨小食心虫成虫羽化率的影响 |
2.2.2 不同辐照剂量对梨小食心虫繁殖力的影响 |
2.3 数据统计分析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不同辐照剂量对梨小食心虫成虫羽化率的影响 |
2.4.2 不同辐照剂量对梨小食心虫繁殖力的影响 |
2.4.3 不同辐照剂量对梨小食心虫寿命的影响 |
2.5 小结 |
2.6 讨论 |
2.6.1 不同辐照剂量对梨小食心虫成虫羽化率的影响 |
2.6.2 不同辐照剂量对梨小食心虫繁殖力的影响 |
2.6.3 不同辐照剂量对梨小食心虫寿命的影响 |
第三章 X射线辐照对梨小食心虫繁殖的影响 |
3.1 供试虫源及仪器设备 |
3.1.1 供试虫源饲养方法 |
3.1.2 仪器设备及材料 |
3.1.3 辐照源及辐照剂量 |
3.2 试验方法 |
3.2.1 不同辐照剂量对梨小食心虫成虫羽化率的影响 |
3.2.2 不同辐照剂量对梨小食心虫繁殖力和寿命的影响 |
3.2.3 辐照对梨小食心虫雄蛾飞行能力的影响 |
3.2.4 辐照对雄蛾交配竞争力的影响 |
3.3 数据分析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不同辐照剂量对梨小食心虫成虫羽化率的影响 |
3.4.2 不同辐照剂量对梨小食心虫繁殖力的影响 |
3.4.3 不同辐照剂量对梨小食心虫雄蛾寿命的影响 |
3.4.4 辐照对梨小食心虫雄蛾飞行能力的影响 |
3.4.5 辐照对梨小食心虫雄蛾交配竞争力的影响 |
3.5 小结 |
3.6 讨论 |
3.6.1 不同辐照剂量对梨小食心虫成虫羽化率的影响 |
3.6.2 不同辐照剂量对梨小食心虫繁殖力的影响 |
3.6.3 不同辐照剂量对梨小食心虫雄蛾寿命的影响 |
3.6.4 辐照对梨小食心虫雄蛾飞行能力的影响 |
3.6.5 辐照对梨小食心虫雄蛾交配竞争力的影响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1.1 ~(60)Co-γ射线辐照对梨小食心虫生物学参数的影响 |
4.1.2 X射线辐照对梨小食心虫生物学参数的影响 |
4.2 讨论 |
4.2.1 ~(60)Co-γ射线与X射线辐照对梨小食心虫羽化率影响的比较分析 |
4.2.2 ~(60)Co-γ射线与X射线辐照对梨小食心虫繁殖力影响的比较分析 |
4.2.3 ~(60)Co-γ射线与X射线辐照对梨小食心虫寿命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
(5)苹小卷叶蛾性信息素诱捕器田间诱捕效应的影响因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性信息素诱芯来源 |
1.2 苹小卷叶蛾成虫发生动态调查 |
1.3 诱捕处理的设置及方法 |
1.4 不同诱捕处理诱蛾效果调查 |
1.5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苹小卷叶蛾种群动态 |
2.2 诱捕器类型对苹小卷叶蛾诱捕效果的影响 |
2.3 不同诱捕器悬挂高度对苹小卷叶蛾诱捕效果的影响 |
2.4 不同诱芯数量对苹小卷叶蛾诱捕效果的影响 |
2.5 不同诱捕器间隔距离对苹小卷叶蛾诱捕效果的影响 |
3 讨论 |
4 结论 |
(6)江苏苹果产区主要虫害发生情况调查及生物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研究背景 |
1.1 江苏苹果产业发展现状 |
1.2 病虫害对江苏苹果产业的影响 |
1.3 苹果主要虫害 |
1.4 苹果虫害防治措施与技术的研究进展 |
1.5 我国生物防治技术的现状 |
1.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性信息素诱捕器不同悬挂方式对苹果梨小食心虫诱杀效果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点 |
1.2 试验材料 |
1.3 试验方法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梨小食心虫年发生动态调查 |
2.2 诱捕器不同悬挂方向对梨小食心虫捕获量的影响 |
2.3 诱捕器不同悬挂高度对梨小食心虫捕获量的影响 |
2.4 诱捕器不同悬挂方式对梨小食心虫捕获量的影响 |
2.5 诱捕器不同悬挂密度对梨小食心虫捕获量的影响 |
3 结果与讨论 |
第三章 江苏苹果产区迷向丝防治梨小食心虫效果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概况 |
1.2 试验材料 |
1.3 试验设计 |
1.4 调查统计 |
1.5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密度迷向丝对梨小食心虫诱捕量的影响和防治效果 |
2.2 迷向丝对梨小食心虫蛀果的防控效果 |
3 结果与讨论 |
第四章 性信息素诱捕器不同悬挂方式对苹果金纹细蛾诱杀效果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点 |
1.2 试验材料 |
1.3 试验方法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金纹细蛾年发生动态调查 |
2.2 诱捕器不同悬挂方向对金纹细蛾捕获量的影响 |
2.3 诱捕器不同悬挂高度对金纹细蛾捕获量的影响 |
2.4 诱捕器不同悬挂株行间方式对金纹细蛾捕获量的影响 |
2.5 诱捕器不同悬挂密度对金纹细蛾捕获量的影响 |
3 结果与讨论 |
第五章 性信息素诱捕桶不同悬挂方式对绿盲蝽诱杀效果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点 |
1.2 试验材料 |
1.3 试验方法 |
1.4 试验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绿盲蝽年发生动态调查 |
2.2 性诱捕桶不同悬挂高度对绿盲蝽捕获量的影响 |
2.3 诱捕桶不同株行间方式对绿盲蝽捕获量的影响 |
2.4 诱捕桶不同悬挂密度对绿盲蝽捕获量的影响 |
3 结果与讨论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主要创新点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投稿与发表情况 |
致谢 |
(7)二十一世纪我国苹果主要害虫的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苹果害虫主要种类及其发生特点 |
2 苹果害虫生物生态学的研究 |
3 苹果害虫预测预报技术的研究 |
4 苹果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的研究 |
4.1 生态调控技术 |
4.2 理化诱控技术 |
4.3 生物防治技术 |
4.4 化学防治技术 |
4.5 绿色防控技术集成 |
5 国外苹果害虫的研究现状 |
5.1 苹果害虫综合治理的基础理论 |
5.2 苹果害虫的中长期预测预报 |
5.3 苹果害虫的防治技术 |
6 我国苹果害虫治理的发展展望 |
6.1 苹果害虫的监测预警新技术 |
6.2 新的种植模式下苹果害虫演变规律与控制关键新技术 |
6.3 苹果害虫的生态植保调控新技术 |
6.4 苹果害虫的绿色防控新技术 |
6.5 苹果害虫区域化绿色治理技术新模式 |
(8)仿生安全治理蟠桃园蛀果类害虫的示范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主要蛀果类害虫简介 |
1.2.1 主要蛀果类害虫 |
1.2.2 梨小食心虫 |
1.3 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的合成 |
1.3.2 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的应用 |
1.4 食诱剂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立题意义 |
第二章 新疆阜康市“仿生防治”项目示范推广 |
2.1 新疆阜康市简介 |
2.2 蟠桃园主要害虫发生动态监测 |
2.2.1 监测对象 |
2.2.2 监测地点和概况 |
2.2.3 监测10 种害虫的时间、材料和方法 |
2.2.4 数据处理 |
2.3 蟠桃园蛀果害虫迷向防治技术示范 |
2.3.1 迷向防治对象 |
2.3.2 迷向防治示范地点 |
2.3.3 迷向防治的时间、材料和方法 |
2.3.4 数据处理 |
2.4 宣传版面制作与技术宣传推广 |
2.4.1 宣传版面制作 |
2.4.2 技术宣传推广 |
2.5 结果与分析 |
2.5.1 实时监测示范区结果 |
2.5.2 迷向防治示范区结果 |
第三章 不同浓度食诱剂防治效果研究 |
3.1 食诱剂防治对象 |
3.2 试验时间及地点 |
3.3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4 数据处理 |
3.5 结果与分析 |
3.5.1 蟠桃园不同浓度食诱剂消长动态 |
3.5.2 不同浓度食诱剂引诱效果比较 |
第四章 不同树龄蟠桃园昆虫群落结构特征及多样性研究 |
4.1 实验地概况与研究方法 |
4.1.1 实验地概况 |
4.1.2 调查方法 |
4.1.3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桃园昆虫群落的组成与多样性时序动态 |
4.2.2 桃园主要害虫及天敌益害比 |
第五章 讨论和展望 |
5.1 讨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附录 |
致谢 |
(9)影响梨小食心虫暴发为害的主要因子及其寄主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梨小食心虫的暴发危害情况 |
2 影响梨小食心虫种群动态和危害率关键因子的相关研究 |
2.1 温、湿度和光照 |
2.2 寄主 |
3 梨小食心虫综合防控技术研究 |
3.1 预测预报技术 |
3.2 综合防治技术 |
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5 研究思路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温湿度对梨小食心虫种群发生动态及其为害的影响 |
第一节 温度对梨小食心虫种群动态及其为害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昆虫 |
1.2 试验方法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单一恒定温度处理对梨小食心虫重量、钻蛀率和产卵量的影响 |
2.2 变温组合处理对梨小食心虫重量、钻蛀率和产卵量的影响 |
3 讨论 |
第二节 湿度对梨小食心虫种群数动态及其为害的影响 |
1 试验方法 |
1.1 相对湿度对成虫产卵量和寿命的影响 |
1.2 相对湿度对孵化率的影响 |
1.3 相对湿度对初孵幼虫钻蛀率的影响 |
1.4 相对湿度对老熟幼虫化蛹的影响 |
1.5 相对湿度对蛹羽化的影响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相对湿度对成虫产卵量和寿命的影响 |
2.2 相对湿度对梨小食心虫存活率和幼虫钻蛀率的影响 |
2.3 相对湿度对成虫产卵动态的影响 |
2.4 相对湿度对老熟幼虫化蛹、蛹羽化时间的影响 |
3 讨论 |
第三节 温湿度组合对梨小食心虫种群动态及其为害的影响 |
1 试验方法 |
1.1 温湿度组合对梨小食心虫重量、钻蛀率和产卵量的影响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温湿度组合对梨小食心虫重量、钻蛀率和产卵量的影响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寄主植物对梨小食心种群动态及其为害的影响 |
第一节 寄主对梨小食心虫幼虫钻蛀率和个体重量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果实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果实种类和状态对初孵幼虫钻蛀率的影响 |
2.2 果实表皮或果肉结构对初孵幼虫钻蛀率的影响 |
2.3 苹果发育阶段对梨小食心虫钻蛀率的影响 |
2.4 果实种类和发育状态对梨小食心虫蛹重量的影响 |
3 讨论 |
第二节 梨小食心虫蛹重对成虫繁殖力及其卵孵化率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梨小食心虫饲养及个体重量的选择 |
1.2 蛹重量对雌蛾产卵量和产卵期的影响 |
1.3 梨小食心虫雌、雄蛹重量间的关系 |
1.4 蛹重量对F1 代卵的孵化率、卵和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雌、雄蛹重量对成虫产卵量的影响 |
2.2 雌、雄蛹重量对产卵期的影响 |
2.3 雌、雄蛹重量对成虫交配后存活期的影响 |
2.4 雌、雄蛹重量大小对其卵孵化率、卵及初孵幼虫大小及发育期的影响 |
3 讨论 |
第三节 寄主对梨小食心虫成虫大量转移的影响 |
1 试验方法 |
1.1 田间调查 |
1.2 寄主种类和发育状态对梨小食心虫成虫产卵的影响 |
1.3 有无寄主对梨小食心虫成虫产卵的影响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田间诱蛾量和卵果率间的关系 |
2.2 寄主种类和发育状态对梨小食心虫成虫产卵的影响 |
2.3 有无寄主对梨小食心虫成虫产卵的影响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梨小食心虫幼虫和成虫寄主选择研究 |
第一节 梨小食心虫幼虫的寄主选择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幼虫对不同果实的趋性 |
2.2 幼虫龄期对果实趋性的影响 |
2.3 果实成熟度对梨小食心虫幼虫选择影响 |
2.4 果实受伤对梨小食心虫幼虫选择的影响 |
3 讨论 |
第二节 梨小食心虫幼虫识别的主要感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感器对梨小食心虫幼虫的嗅觉识别 |
3 讨论 |
第三节 梨小食心虫幼虫期的食物状况对其成虫寄主挥发物EAG反应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化学试剂 |
1.2 供试昆虫 |
1.3 触角电位试验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幼虫期取食不同食物的梨小食心虫雌成虫EAG反应的影响 |
2.2 幼虫期取食不同食物的梨小食心虫雄蛾EAG反应的影响 |
2.3 雌成虫交配与否对混合物EAG反应的影响 |
2.4 雄成虫交配与否对混合物EAG反应的影响 |
3 讨论 |
第四节 幼虫期取食状况对梨小食心虫成虫选择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化学试剂和供试昆虫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幼虫期取食不同食物的交配雌蛾对气味挥发物的选择 |
2.2 幼虫期取食不同食物的处女雌蛾对气味挥发物的选择 |
2.3 幼虫期取食不同食物的交配雄蛾对气味挥发物的选择 |
2.4 幼虫期取食不同食物的未交配雄蛾对气味挥发物的选择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梨小食心虫预测预报完善和田间防治技术优化的研究 |
第一节 相对湿度与蛀果率和诱虫量间的相关性 |
1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相对湿度与梨小食心虫成虫诱捕量、钻蛀率间的关系 |
3 讨论 |
第二节 田间防治技术的优化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化学药剂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年份施药技术对梨小食心虫钻蛀率的影响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及创新点 |
1 全文总结 |
2 创新点 |
Abstract |
致谢 |
附录 |
(10)三种针叶树害虫化学信息监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基于信息素的害虫管理研究现状 |
1.2 松线小卷蛾 |
1.2.1 松线小卷蛾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 |
1.2.2 松线小卷蛾的信息素研究进展 |
1.2.3 松线小卷蛾的林间引诱试验 |
1.3 云杉球果小卷蛾 |
1.3.1 云杉球果小卷蛾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 |
1.3.2 云杉球果小卷蛾的信息素研究进展 |
1.3.3 云杉球果小卷蛾的林间引诱试验 |
1.4 云杉梢斑螟 |
1.4.1 云杉梢斑螟的生物学特性 |
1.4.2 梢斑螟属的信息素研究 |
1.4.3 梢斑螟属的林间引诱试验 |
1.5 研究目的和思路 |
第二章 松线小卷蛾性引诱剂的林间诱捕和监测 |
2.1 研究地概况 |
2.2 试验材料 |
2.2.1 供试诱芯 |
2.2.2 供试诱捕器 |
2.3 试验方法 |
2.3.1 林间虫口密度的调查 |
2.3.2 落叶松被害率调查 |
2.3.3 松线小卷蛾性引诱剂林间监测试验 |
2.3.4 不同配比性引诱剂林间诱捕试验 |
2.3.5 数据处理 |
2.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4.1 不同配比性引诱剂的诱捕效果比较 |
2.4.2 松线小卷蛾发生期的监测效果 |
2.4.3 虫口密度和成虫诱捕量的相关性研究 |
2.4.4 落叶松被害率和成虫诱捕量的相关性研究 |
2.4.5 落叶松被害率和虫口密度的相关性研究 |
2.5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云杉球果小卷蛾性引诱剂的林间诱捕和监测 |
3.1 研究地概况 |
3.2 试验材料 |
3.2.1 供试诱芯 |
3.2.2 供试诱捕器 |
3.3 试验方法 |
3.3.1 林间虫口密度的调查 |
3.3.2 青海云杉被害率调查 |
3.3.3 不同配比性引诱剂林间诱捕试验 |
3.3.4 云杉球果小卷蛾性引诱剂林间监测试验 |
3.3.5 数据处理 |
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4.1 不同配比性引诱剂的诱捕效果比较 |
3.4.2 发生期的监测效果 |
3.4.3 林间虫口密度和成虫诱捕量的相关性研究 |
3.4.4 青海云杉被害率和成虫诱捕量的相关性研究 |
3.4.5 青海云杉被害率和林间虫口密度的相关性研究 |
3.5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云杉梢斑螟性引诱剂的林间诱捕和监测 |
4.1 研究地概况 |
4.2 试验材料 |
4.2.1 供试诱芯 |
4.2.2 供试诱捕器 |
4.3 试验方法 |
4.3.1 林间虫口密度的调查 |
4.3.2 青海云杉被害率调查 |
4.3.3 不同配比性引诱剂林间诱捕试验 |
4.3.4 云杉梢斑螟性引诱剂林间监测试验 |
4.3.5 数据处理 |
4.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4.1 不同配比性引诱剂的诱捕效果比较 |
4.4.2 发生期的监测效果 |
4.4.3 林间虫口密度和成虫诱捕量的相关性研究 |
4.4.4 青海云杉被害率和成虫诱捕量的相关性研究 |
4.4.5 青海云杉被害率和林间虫口密度的相关性研究 |
4.5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讨论 |
5.2.1 基于三种害虫性引诱剂的林间诱捕实验 |
5.2.2 基于性信息素虫情监测的耦合模型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致谢 |
四、利用雌性信息素监测梨小食心虫和苹小卷叶蛾成虫发生动态(论文参考文献)
- [1]延安地区苹果园食心虫种类及其种群消长动态调查[J]. 陈秀琳,陈玉鑫,包琳杰,康乐,孙勇,李广伟. 植物保护, 2021(02)
- [2]苹果蠹蛾和梨小食心虫迷向剂复合干扰在南疆‘库尔勒香梨’园的应用效果[J]. 崔笑雄,麻正辉,马雪,熊仁次,姚永生. 中国果树, 2021(01)
- [3]辐照对梨小食心虫繁殖的影响[D]. 李娜. 沈阳农业大学, 2021
- [4]江苏苹果产区主要虫害发生情况调查及生物防治技术研究[D]. 王荣辕. 南京农业大学, 2020
- [5]苹小卷叶蛾性信息素诱捕器田间诱捕效应的影响因子[J]. 涂洪涛,张金勇,黄天祥,陈汉杰. 果树学报, 2020(10)
- [6]江苏苹果产区主要虫害发生情况调查及生物防治技术研究[D]. 王荣辕. 南京农业大学, 2020
- [7]二十一世纪我国苹果主要害虫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 范仁俊,刘中芳,高越,杨静,张鹏九,樊建斌,史高川. 应用昆虫学报, 2019(06)
- [8]仿生安全治理蟠桃园蛀果类害虫的示范与研究[D]. 武越.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7)
- [9]影响梨小食心虫暴发为害的主要因子及其寄主选择研究[D]. 庾琴. 山西农业大学, 2019
- [10]三种针叶树害虫化学信息监测技术研究[D]. 黎方宇.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