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性双组分丙烯酸聚氨酯涂料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王卓研[1](2021)在《高固含丙烯酸分散体的制备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双组份水性聚氨酯涂料(2K-WPU)在漆膜光泽、耐化学品性和外观上有优异的表现,被广泛应用于工程机械的涂饰。但是,2K-WPU由于水和异氰酸酯的副反应,存在施工窗口窄、施工固含低、施工效率差等问题。本文制备了一种高固含丙烯酸分散体,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2K-WPU的施工效率,提高涂料的施工宽容度。本实验以溶液聚合法制得的羟基丙烯酸分散体作为大分子乳化剂,在后段进行丙烯酸酯单体的原位聚合制备了固含量为58%、黏度为2150 m Pa·s的高固含丙烯酸分散体。研究讨论了溶剂种类、溶液聚合中引发剂用量和亲水单体比例、原位聚合中单体添加量和引发剂等影响因素。实验结果表明:1)在溶液聚合阶段,当以BCS为溶剂,引发剂用量为0.8%时分散体的外观最佳、黏度最小、稳定性最好;2)在原位聚合过程中,当使用AIBN作为引发剂且用量为1.5%,原位聚合单体添加量占单体总量的20%时,制得的分散体综合性能最佳。将制备的高固含丙烯酸分散体配制成2K-WPU涂料,进一步讨论了高固含丙烯酸分散体制备过程中溶剂和单体添加量对漆膜性能的影响,发现使用醇醚类溶剂和100#溶剂油的复配溶剂,漆膜流平性更好、表干时间更短;原位聚合单体添加量占单体总量的20%时,漆膜耐水性最佳。此外,还讨论了涂料配方的施工固含和防闪锈剂的使用。结果表明:施工固含大于55%时,漆膜的流平性较差,不利于施工影响漆膜外观;使用0.4-0.6%的FA179作为本实验的防闪锈剂能显着改善漆膜的闪锈现象。
徐国伟[2](2021)在《高固低黏羟基丙烯酸树脂的制备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环保政策的严格要求,环保型涂料备受关注和使用,水性涂料是其主要品种之一。但是水性涂料存在施工窗口窄,施工宽容度低,会对水体造成污染。而均相体系的高固体分树脂有着漆膜光泽高,丰满度和耐化学品优良的特点。但是,目前高固低黏树脂的开发仍然存在困难,为了降低树脂的黏度而降低树脂的分子量,导致了漆膜的干燥速度减慢。因此,本文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以下探究。本文通过使用多臂结构的聚酯多元醇作为活性稀释剂来代替部分溶剂的方法,同时也探究了聚合工艺、溶剂和降黏单体对树脂分子量和黏度以及漆膜的干燥速度的影响,成功地制备了固含为82%,黏度在2280mpa·s的高固低黏羟基丙烯酸树脂。研究结果表明:使用理论羟基官能度为4,羟值为320mg KOH/g,黏度为825mpa·s,分子量为1040的聚酯多元醇(DSPP-2),添加量为12.5%;聚合温度为150℃,使用两层法工艺,添加2%二叔戊基过氧化物(DTAP)为引发剂和0.25%十二烷基硫醇(C12SH)为链转移剂;添加15%叔碳酸缩水甘油酯(E10p)和7.5%甲基丙烯酸异冰片脂(IBOMA);添加量为70%二甲苯(XY)和30%醋酸丁酯(BAC)组成的复配溶剂,可以成功制备出高固低黏羟基丙烯酸树脂HLAR,制备树脂黏度最小,漆膜的干燥速度最快,综合性能最佳。本文通过探究固化剂种类和用量,流平剂和消泡剂的种类和用量以及稀释剂配比等相关因素对HLAR制备的漆膜性能的影响,成功制备出表观装饰性优良,机械性能和耐化学品性良好的双组份聚氨酯涂料,制备的漆膜的干燥速度快,满足了在汽车修补领域快干的需求。具体结果如下所示:本文通过对漆膜的干燥速度和漆膜性能的考察,成功的筛出了固化剂为Desmodur N3300(GA),-NCO:-OH=1.1:1;通过对涂料的黏度和漆膜的干燥速度的考察,确定了对涂料溶解能力最强,降黏效果最好,漆膜的干燥时间最短的稀释剂配比;通过对漆膜外观和涂料的状态的考察,筛选出了最佳的消泡剂和流平剂,发现当添加0.05%BYK-028和0.15%BYK-392的消泡剂,0.2%BYK-306的流平剂时,制备出来的漆膜综合性能最优。
吕洁茹[3](2021)在《水性金属漆的制备及性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人们的环保理念日益增强,水性漆在涂料行业中备受青睐与关注。腐蚀,不仅危害金属本身,也对人类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水性金属漆是环保型水性工业漆,具有性能好、环境污染小、人体危害少、低VOC等特点,不仅符合国家倡导的环保理念,而且能解决腐蚀带来的问题。本论文通过配方优化、原材料筛选等方式,测试综合性能,制备了市场上常用的几种水性金属漆。本论文的主要工作:1.水性丙烯酸金属漆的制备及性能以水性丙烯酸乳液、阴离子型水性丙烯酸乳液和水性自乳化改性丙烯酸树脂为成膜物,分别制备水性丙烯酸金属漆,按照HG/T 4758-2014《水性丙烯酸树脂涂料》测试综合性能,确定了阴离子型丙烯酸乳液AC.1、AC.2、AC.5,水性丙烯酸乳液AC.6、自乳化改性丙烯酸树脂AC.7为主要成膜物。2.水性丙烯酸金属漆配方优化选用AC.2为成膜物,对实验原料进行定量、定性实验,确定了优化后水性丙烯酸金属漆配方。经测试,部分性能有所提高,均符合行业标准。由于耐蚀性不佳,故可用作钢结构轻防腐底漆、低成本钢结构底面合一水性金属漆;以AC.1制备的漆膜硬度增强到HB,光泽度72.9 Gs,可做水性丙烯酸金属面漆;以AC.5乳液制备的漆膜光泽度超过90.0 Gs、耐盐雾测试时间超过96 h,可用作防腐性能要求较高的水性丙烯酸金属底漆、底面合一水性丙烯酸金属漆;以AC.6制备的漆膜光泽度为93.7 Gs,综合性能优异,考虑生产成本,可用作钢结构水性金属面漆;以水性自乳化改性丙烯酸树脂AC.7制得的漆膜硬度为H,综合性能符合甚至超过行业标准,可用作钢结构水性丙烯酸金属防腐底漆。3.高性价比水性金属漆性能的提高为了增强以高性价比AC.2制备的水性金属漆性能,选用了不同的颜填料经定量、定性测试,获得以下结果:加入4%高岭土,硬度增长到H;复合铁钛粉和磷酸锌以3:5复配时,耐盐雾测试时间延长24 h;复合磷酸锌替代磷酸锌,硬度提高到H;改性磷酸锌替代磷酸锌,耐盐雾性能得到改善;加入6%超磷锌白,耐蚀性能得到增强;加入8%氧化铁红,综合性能符合甚至超过行业标准;添加1.5%锶铬黄,漆膜具有最佳的性能——耐水性测试超过720 h,耐盐水性超过96h,耐酸性超过36 h,耐碱性超过12 h,耐盐雾测试超过120 h。高性价比水性丙烯酸金属漆性能的提高,可应用于钢结构的防腐防锈中。4.水性环氧金属漆的制备及性能根据基础配方,测试了多种树脂和固化剂经交联制备出的水性环氧金属漆,按照HG/T 4759-2014《水性环氧树脂防腐涂料》测试了涂层的性能,确定了实验的水性环氧树脂和固化剂为EP.1+CU.1。5.水性环氧金属漆配方优化对部分实验原料进行定量、定性测试,优化了基础配方,经测试,综合性能符合甚至超过行业标准,可作用工程机械水性金属防腐底漆。6.水性聚氨酯金属漆及复合涂层的制备及性能以高羟值水性羟丙分散体PO.2搭配异氰酸酯固化剂CU.6,低羟值PO.1搭配CU.5,依据HG/T 4761-2014《水性聚氨酯涂料》测试漆膜性能。经测试,两种漆膜力学性能均超过行业标准,PO.1与CU.5交联反应光泽度为92.6 Gs,PO.2与CU.6交联反应光泽度为78.2 Gs,均可作为水性金属防腐面漆。结合性价比和光泽度,确定低羟值的PO.1水性羟丙分散体与CU.5异氰酸酯固化剂交联制备水性金属面漆。将双组分环氧底漆和双组分聚氨酯面漆制备复合涂层,依据HG/T 4761-2014测试性能。经测试,耐盐雾测试超过672 h,耐水性测试超过144 h,耐酸性测试144 h无异常,均超过行业标准。因此,复合涂层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可用作工程机械防腐中的底漆和面漆。
刘汉功,张汉青,狄志刚,陈力,祝宝英,刘睿,刘明,左慧明,吴雪艳[4](2021)在《水性双组分聚氨酯面漆流平性的研究》文中指出针对水性双组分聚氨酯面漆流平性的问题,从水性双组分聚氨酯涂料的成膜机理,流平剂的流平原理及作用机理出发,通过对鲜映性、长波、短波、水接触角等性能的表征,研究了流平剂种类以及聚酯多元醇对水性双组分聚氨酯面漆流平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含硅类流平剂对涂膜的短波影响较大,含氟类流平剂对涂膜的长波影响较大,而丙烯酸类流平剂较为均衡,含硅类流平剂的鲜映性略优于其他2类。另外,在体系中加入聚酯多元醇有助于涂膜的流平,与流平剂进行配套使用能达到较好的涂膜外观。
陶琪,黄薪源,乔永洛,申亮[5](2020)在《水性塑料涂料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综述了水性丙烯酸塑料涂料、水性聚氨酯塑料涂料和水性光固化塑料涂料3种低VOC水性塑料涂料的发展现状及水性塑料涂料树脂的研究进展;介绍了低VOC水性塑料涂料目前存在的缺陷,并提出了今后的发展趋势。
刘威[6](2020)在《水性双组分聚氨酯涂料无泡极限膜厚影响因素探究》文中指出本文的制备工艺为自由基共聚,制备出不同羟基含量和不同平均粒径的羟基丙烯酸酯水分散体用于实验探究。本文主要探究了水性羟基丙烯酸分散体的羟基含量、平均粒径;异氰酸酯固化剂的结构、-NCO含量与分子量;助剂中消泡剂、流平剂以及溶剂对水性双组分聚氨酯涂料无泡极限膜厚的影响。实验结果有利于指导在完整涂料配方中更好的减小漆膜的表观缺陷,展现漆膜较好的丰满度,装饰性能;同时能够指导生产,大大提高工业大生产中的喷涂效率,节约成本。关于影响水性双组分聚氨酯涂料无泡极限膜厚的因素,基于本次实验数据得出的实验结果如下:(1)水性分散体羟基含量越大,水性双组分聚氨酯涂料无泡极限膜厚越大;当羟基含量相近时,平均粒径越大,水性双组分聚氨酯涂料无泡极限膜厚越大。(2)不同种类异氰酸酯固化剂R-NCO上的R基的相对反应活性越强,水性双组分聚氨酯涂料无泡极限膜厚越大;相同种类异氰酸酯固化剂的-NCO含量越大、分子量越大,水性双组分聚氨酯涂料的无泡极限膜厚越大。并且对于水性双组分聚氨酯涂料无泡极限膜厚的影响来说分子量的影响要高于-NCO含量的影响。(3)助剂中有机硅类消泡剂能更好的提升漆膜的无泡极限膜厚、不含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消泡剂能更好的提升漆膜的无泡极限膜厚;有机硅类表面活性剂能更好的提升漆膜的无泡极限膜厚、不含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流平剂能更好的提升漆膜的无泡极限膜厚。(4)分子量较低、挥发速率较慢的溶剂能更好的提升漆膜的无泡极限膜厚。并且对于水性双组分聚氨酯涂料无泡极限膜厚的影响来说挥发速率的影响要高于分子量的影响。
刘栋[7](2020)在《高固低黏羟基丙烯酸水分散体及其双组份聚氨酯涂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认为基于羟基聚丙烯酸酯水分散体的双组分水性聚氨酯(2K-WPU)涂膜具有优异的耐化学品性,2K-WPU已成为研究和应用的热点。现有羟基聚丙烯酸酯水分散体具有低固高黏的不足,而且由其配制的2K-WPU涂膜还存在硬度低、透明度不好、耐沾污性差等缺陷,限制了2K-WPU的推广与应用。鉴此,本文采用大环高位阻乙烯基单体、优化水分散工艺、添加含氟/硅单体等进行改性,解决上述问题,提高2K-WPU涂膜性能。制备羟基聚丙烯酸酯水分散体,研究分散工艺和大环单体等对羟基丙烯酸水分散体粘度的影响,发现采用一次性加水分层乳化的分散工艺制备的水分散体粒径小于且稳定性优于连续加水或树脂的分散工艺;添加大环高位阻单体都能取得较好的降黏效果,其中苯乙烯为高位阻单体并在优化的工艺条件下能够制备出固含45%,粘度为540mpa·s的水分散体。探究硬软单体比、SR-10添加量和涂料施工工艺对涂膜硬度和透明性的影响,发现随着m(MMA)/m(BA)比例增大,涂膜硬度增大,而附着力和柔韧性变差,涂膜透光率缓慢下降,在比例超过9.4时,透光率快速下降。随SR-10添加量增大,涂膜硬度先提高后降低,透明性先变好后变差,当3wt%SR-10添加量时,因为分散体亲水性最佳,漆膜达到最高硬度和最高透光率。当施工固含变小时,涂膜透光率和硬度都经历一个先增加后减少的过程,高固化温度需要配合低施工固含值涂膜才能获得好的透明性。综合上述工艺可获得涂膜硬度高达2H,透光率达到94%的2K-WPU涂膜。通过乙烯基单体丙烯酸六氟丁酯和甲基丙烯酸八氟戊酯的共聚和六氟丁醇和八氟戊醇的共混等改性羟基聚丙烯酸酯水分散体,探究有机氟单体对水分散体稳定性及2K-WPU涂膜耐磨耐沾污等性能的影响,发现六氟丁醇和八氟戊醇单体添加量增加对水分散体粘度影响不大且稳定性更好,其中0.45wt%八氟戊醇改性涂膜效果最佳,涂膜的静态水接触角到达83°,质量磨损仅为0.014g,耐磨耐沾污性能优异。选取八氟戊醇、二苯基二羟基硅烷和、1,3,5-三甲基-1,3,5-三(3,3,3-三氟丙基)环三硅恶烷(H1)共混改性2K-WPU,发现含有氟硅单体H1的涂膜疏水疏油性好,涂膜的水接触角到达83°,具有较好的耐磨、耐沾污性、光照下的性能稳定性,因为涂膜同时具备氟硅元素的特性。
李涛[8](2019)在《硅溶胶改性羟基丙烯酸乳液的制备》文中研究说明羟基丙烯酸乳液属于水性丙烯酸树脂的一个重要品种,可与异氰酸酯交联剂配制成环保型水性丙烯酸聚氨酯涂料。然而目前工业化应用的羟基丙烯酸乳液储存稳定性差、羟基含量低、容易产生闪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羟基丙烯酸乳液在水性涂料领域中推广与应用。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开展了以下工作:(1)采用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方法合成了具有较好储存稳定性的高羟基含量的羟基丙烯酸乳液,研究了聚合时间与温度、乳化剂种类与用量、引发剂用量、功能单体种类与用量和硬单体种类与用量对羟基丙烯酸乳液性能及其清漆漆膜性能的影响,并利用透射电镜和激光粒度仪对羟基丙烯酸乳液的乳胶粒形貌与粒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由St、BA、HPMA和VV-10按质量比为35.71:31.43:30:2.86组成混合单体,使用SDBS、OP-10与CO-436按照等质量复配组成2.5%的乳化剂,以0.5%的APS作为引发剂,在72℃反应10h,所制备的羟基含量为3.54%的羟基丙烯酸乳液室温储存稳定性超过6个月。该羟基丙烯酸乳液与水性异氰酸酯交联剂按n(-OH):n(-NCO)=1:1.3复配制成的水性丙烯酸聚氨酯清漆,铅笔硬度高于H。(2)以水玻璃与有机碳酸酯作为原料,制备了具有防腐功能的硅溶胶。考察了水玻璃种类与用量、有机碳酸酯种类与用量和反应工艺条件对硅溶胶存储稳定性的影响,利用透射电镜、纳米粒度仪和电化学工作站对硅溶胶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当改性钠水玻璃固体份与碳酸丙烯酯质量比高于3:1、合成温度为45℃所制备的硅溶胶具有较好的防腐性能和室温储存稳定性。(3)利用所合成的硅溶胶对羟基丙烯酸乳液进行共混改性,结果表明:加入硅溶胶能够有利于改善水性丙烯酸聚氨酯的防闪锈性能,当硅溶胶用量为乳液的15%时,可有效抑制清漆产生闪锈。
万俊亮[9](2019)在《高耐盐雾高光泽商用车水性漆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提出目前我们国家商用车涂料主要还是以溶剂型为主,尤其是要求装饰性比较高的面漆更是如此。在整个世界倡导生态文明环境保护趋势的推动下,十九大以来建设美丽中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政策号召下,汽车行业的涂装向水性漆方向转型势在必行,用户对水性涂料的需求将有爆发式增长,因此开发适合商用车用的水性漆是国内近几年水性汽车漆的研究热点。相比于乘用车,商用车涂料有自己的特点,其表面装饰性的要求相对较低,底面合一水性汽车漆,因其兼具底漆耐腐蚀性和面漆高装饰性,且一次涂装,工艺简单,安全环保,深受用户的欢迎,是当下防腐防护涂料涂装领域的研究热点,但往往涂膜的高防腐蚀性和高装饰性是相矛盾的,难以兼得。同时,商用车用水性面漆的应用研究也为以后汽车面漆的全面水性化打下基础。为此,本论文主要探讨和研究水性漆涂膜的高光泽和耐盐雾性能及水性汽车面漆涂装过程中涂装工艺对表面起痱子、流挂、起油窝的影响。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了国内外汽车涂料市场及技术应用情况,详述了我国汽车涂料的水性化进程,并重点介绍了我国商用车水性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最后,概括了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内容及创新点。第二部分提出了一种计算高光泽度水性漆的光泽度的理论方法,即利用配方中各种材料的折光指数,通过Fresnel公式计算出其涂膜镜面反射率R及光泽度值,并通过大量实验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凡水性漆的树脂相容性好,涂膜表面光滑平整,无论20度还是60度角的光泽度的计算值与实测值都保持一致。第三部分采用水性环氧酯改性丙烯酸树脂为成膜物,复合铁钛粉和铁黑为防锈颜料制备了一种光泽度高、耐盐雾性能好的底面合一水性汽车漆。研究了不同种类的树脂和防锈颜料、不同用量的催干剂和交联剂以及涂装工艺对涂膜的耐盐雾性、光泽度和早期硬度的影响。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对树脂及涂膜的分子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热重法对比分析了不同干燥工艺对涂膜交联固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催干剂用量为0.4%,色浆细度≤10μm,施工黏度在30 s左右,经80℃/20 min烘烤干燥后,制备的涂膜耐盐雾时间超过504 h,光泽度大于80,放置48 h后硬度达到HB。冬季气温低于10℃时,加入1.5%碳化二亚胺交联剂可增加干燥性。第四部分研究了高光水性汽车面漆的涂装过程中常见弊病如起痱子、流挂、起油窝的工艺影响。本论文采用改性水性醇酸树脂物理共混水性丙烯酸树脂,制备了双组分水性面漆。探讨了水性漆黏度、施工膜厚等对于水性汽车面漆涂装时起痱子、流挂、起油窝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控制膜厚及固化剂用量来降低涂膜表面起痱子的程度;降低湿成膜厚度或者提高涂料黏度可减少水性漆的流挂;加入适量消泡剂能减少涂膜油窝,但加入过多会使涂膜表面变差;流平剂和润湿剂的适量加入能避免涂膜油窝的产生。
刘泓铭[10](2019)在《松香改性聚醚二醇的合成及其在聚氨酯涂料中的应用》文中指出聚氨酯涂料作为主流的涂料品种,结构可调控性强,综合性能优异、应用广泛。松香是我国丰富的林业资源,产量高达140万吨以上,然而目前国内对松香资源的利用仍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缺乏高附加值的产品。当下的松香基聚氨酯研究中,通常使用松香与丙烯酸/富马酸/马来酸酐等先进行Diels-Alder反应再酯化得到多元醇的反应路线,该方法需要经由长时间和高温反应方可将松香转化为可用于聚氨酯的聚酯多元醇,且其中松香的菲环位于聚合物主链中,用于聚氨酯泡沫时力学性能很好,但用于涂料时往往脆性过大。本文使用松香与聚丙二醇缩水甘油醚在120°C、三乙胺催化下,通过无溶剂一步反应得到松香改性聚醚二醇,减少了从松香到聚氨酯使用的羟基树脂的合成步骤,降低了生产能耗,节省了松香的利用成本,便于实现工业化大规模应用。进一步利用自制的松香改性聚醚二醇制备了三种不同类型的聚氨酯涂料:(1)制备了高固体含量溶剂型双组份聚氨酯涂料,研究了R值(NCO/OH)、固化剂类型、催化剂类型及用量对涂料性能的影响,优选配方涂层摆杆硬度达到0.61,60°光泽达到133,附着力1级,抗冲击强度正反均为50 kg·cm,柔韧性1 mm,耐水性>30 d;(2)以松香改性聚醚二醇作为软段,制备了松香基水性聚氨酯分散体,研究了R值、反应时间、软段含量、双羟甲基丙酸和三羟甲基丙烷的加入量对双组份涂料的涂膜性能的影响。优选配方下摆杆硬度达到0.66,60°光泽达到142.9,附着力达到1级,柔韧性达到1 mm,抗冲击强度正反均达到50 kg·cm,耐水性通过72 h;(3)使用松香改性聚醚二醇与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反应并加入含羟基丙烯酸酯单体封端,制备了UV固化松香改性聚氨酯树脂。研究了不同封端单体、不同活性稀释剂及其用量、不同交联单体及其用量、附着力促进单体用量、光引发剂用量及固化时间对涂膜性能的影响。在优选配方下,涂膜摆杆硬度达到0.63,60°光泽达到153.9,附着力2级,抗冲击强度正/反为50/45 kg·cm,固化后双键转化率几乎达到100%,耐水可超过30天。
二、水性双组分丙烯酸聚氨酯涂料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性双组分丙烯酸聚氨酯涂料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高固含丙烯酸分散体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丙烯酸分散体 |
1.2.1 丙烯酸分散体的制备 |
1.2.2 丙烯酸分散体型2K-WPU的施工特性 |
1.2.3 丙烯酸分散体型2K-WPU的缺点 |
1.3 高固含丙烯酸分散体研究 |
1.3.1 常规丙烯酸分散体的制备 |
1.3.2 高固含丙烯酸分散体的制备难点 |
1.3.3 高固含丙烯酸分散体的研究进展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意义和创新点 |
1.4.1 本课题研究内容 |
1.4.2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1.4.3 创新点 |
第二章 高固含丙烯酸分散体的制备 |
2.1 前言 |
2.2 实验主要原料和主要仪器 |
2.2.1 实验主要原料 |
2.2.2 实验主要仪器 |
2.3 高固含丙烯酸分散体的制备 |
2.3.1 制备工艺 |
2.3.2 高固含丙烯酸分散体的制备原理 |
2.4 表征与测试 |
2.5 结果与讨论 |
2.5.1 引发剂A的用量的影响 |
2.5.2 溶剂种类的影响 |
2.5.3 溶液聚合亲水单体含量的影响 |
2.5.4 中和度的影响 |
2.5.5 引发剂B种类的选择 |
2.5.6 引发剂B用量的影响 |
2.5.7 原位聚合单体的选择 |
2.5.8 原位聚合单体添加量的影响 |
2.5.9 高固含丙烯酸分散体的性能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固含丙烯酸分散体双组份聚氨酯涂料的应用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主要原料 |
3.2.2 实验主要仪器 |
3.2.3 HSAD-2020 制备高固含双组份聚氨酯涂料 |
3.2.4 漆膜性能的检测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溶剂种类对漆膜性能的影响 |
3.3.2 原位聚合单体添加量对漆膜耐水性的影响 |
3.3.3 涂料配方施工固含的确定 |
3.3.4 防闪锈剂种类及含量对漆膜性能的影响 |
3.3.5 HSPC涂装漆膜对比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
致谢 |
(2)高固低黏羟基丙烯酸树脂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高固体分涂料 |
1.2.1 高固体分丙烯酸涂料 |
1.2.2 高固体分聚酯涂料 |
1.2.3 高固体分环氧涂料 |
1.2.4 高固体分醇酸涂料 |
1.3 高固体分羟基丙烯酸树脂 |
1.3.1 双组分聚氨酯涂料(2K-PU) |
1.3.1.1 固化剂组分 |
1.3.3.2 多元醇组分 |
1.3.2 高固低黏羟基丙烯酸树脂的合成 |
1.3.2.1 单体选择 |
1.3.2.2 聚合温度的选择 |
1.3.2.3 引发剂的选择 |
1.3.2.4 溶剂的选择 |
1.4 活性稀释剂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6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
1.6.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6.2 本文研究的主要意义 |
第二章 高固低黏羟基丙烯酸树脂的制备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主要原料 |
2.2.2 实验主要仪器 |
2.2.3 高固低黏羟基丙烯酸树脂的制备 |
2.3 高固低黏羟基丙烯酸树脂的检测 |
2.3.1 树脂外观 |
2.3.2 固含 |
2.3.3 黏度 |
2.3.4 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 |
2.3.5 单体转化率 |
2.3.6 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分析 |
2.3.7 羟值 |
2.3.8 漆膜性能测试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活性稀释剂DSPP的影响 |
2.4.1.1 DSPP支化度对HLAR的黏度和漆膜性能影响 |
2.4.1.2 DSPP-2 用量对HLAR的黏度和漆膜性能的影响 |
2.4.2 聚合工艺对HLAR的黏度和分子量的影响 |
2.4.2.1 聚合温度对HLAR的黏度和分子量的影响 |
2.4.2.2 投料方式对HLAR黏度和漆膜性能的影响 |
2.4.2.3 引发剂对HLAR的相对分子量和黏度的影响 |
2.4.2.4 链转移剂对HLAR树脂的分子量和黏度的影响 |
2.4.3 特殊单体对合成树脂的黏度的影响 |
2.4.3.1 E10p的用量对树脂黏度的影响 |
2.4.3.2 IBOMA的用量对树脂黏度的影响 |
2.4.4 溶剂对HLAR黏度和漆膜性能的影响 |
2.4.5 高固低黏羟基丙烯酸树脂的基础参数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固低黏羟基丙烯酸树脂的应用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 |
3.2.2 实验仪器 |
3.2.3 双组份聚氨酯涂料的制备 |
3.3 涂层性能测试 |
3.3.1 光泽度测试 |
3.3.2 铅笔硬度测试 |
3.3.3 柔韧性测试 |
3.3.4 耐冲击测试 |
3.3.5 附着力测试 |
3.3.6 干燥时间 |
3.3.7 可打磨时间 |
3.3.8 耐水性 |
3.3.9 耐酸碱性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固化剂的选择 |
3.4.1.1 固化剂的种类选择 |
3.4.1.2 -NCO与-OH的摩尔比 |
3.4.2 稀释剂的优选 |
3.4.3 消泡剂的选择 |
3.4.4 流平剂的选择 |
3.4.5 涂料性能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
致谢 |
(3)水性金属漆的制备及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金属腐蚀原理 |
1.3 金属腐蚀防护 |
1.4 水性金属漆树脂及防腐涂料 |
1.5 水性金属漆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6 论文的研究目的 |
1.7 论文研究内容 |
1.8 创新点 |
第二章 水性金属漆制备及性能 |
2.1 实验仪器及设备 |
2.2 实验原料 |
2.3 水性金属漆的制备 |
2.4 水性金属漆的样板制备 |
2.5 漆膜性能测试 |
第三章 水性丙烯酸金属漆的制备及性能 |
3.1 水性丙烯酸金属漆树脂的选择 |
3.2 水性丙烯酸金属漆的配方优化 |
3.3 优化配方后的水性金属漆性能 |
3.4 颜填料对水性金属漆性能的影响 |
3.5 小结 |
第四章 水性环氧金属漆的制备及性能 |
4.1 水性环氧树脂、固化剂的选择 |
4.2 水性环氧金属漆的优化配方 |
4.3 优化配方的性能测试 |
4.4 小结 |
第五章 水性聚氨酯金属漆与复合涂层的制备及性能 |
5.1 水性聚氨酯水性金属漆的制备 |
5.2 漆膜性能测试 |
5.3 测试结果 |
5.4 复合涂层的制备 |
5.5 复合涂层的性能测试 |
5.6 结果与讨论 |
5.7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着、论文 |
附录 |
附录1 水性金属漆省级检测报告 |
附录2 水性金属漆国家级检测报告 |
附录3 水性金属漆使用效果图 |
致谢 |
(4)水性双组分聚氨酯面漆流平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主要原材料 |
1.2 水性双组分聚氨酯面漆的制备 |
1.3 涂膜的制备 |
1.4 性能测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水性双组分聚氨酯涂料的成膜机理 |
2.2 流平剂的流平原理及作用机理 |
2.3 不同种类流平剂的影响 |
2.4 聚酯多元醇对涂膜外观的影响 |
2.5 涂膜的脱水率 |
2.6 水接触角测试 |
3 结语 |
(6)水性双组分聚氨酯涂料无泡极限膜厚影响因素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聚氨酯涂料 |
1.2 水性双组分聚氨酯涂料 |
1.3 水性双组分聚氨酯涂料研究现状 |
1.4 水性双组分聚氨酯涂料无泡极限膜厚 |
1.4.1 气泡的稳定机理 |
1.4.2 助溶剂的效用 |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
1.5.1 本课题研究内容 |
1.5.2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羟基树脂对水性双组分聚氨酯涂料无泡膜厚的影响 |
2.1 前言 |
2.2 实验主要原料和主要仪器 |
2.2.1 实验主要原料 |
2.2.2 实验主要仪器 |
2.3 水性羟基丙烯酸酯分散体的制备 |
2.3.1 实验部分 |
2.3.2 水分散体性能测试与表征 |
2.3.3 本节小结 |
2.4 分散体对于双组分聚氨酯涂料无泡膜厚的影响 |
2.4.1 实验配方、施工工艺和膜厚测量方法 |
2.4.2 羟基含量对水性双组份聚氨酯涂料无泡膜厚的影响 |
2.4.3 平均粒径对水性双组份聚氨酯涂料无泡膜厚的影响 |
2.4.4 本节小结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涂料配方各组分对水性双组分聚氨酯涂料无泡膜厚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实验主要原料、施工工艺和膜厚测量方法 |
3.2.1 实验主要原料 |
3.2.2 施工工艺和膜厚测量方法 |
3.3 异氰酸酯固化剂对水性双组份聚氨酯涂料无泡膜厚的影响 |
3.3.1 实验部分 |
3.3.2 不同种类固化剂对水性双组份聚氨酯涂料无泡膜厚的影响 |
3.3.3 相同种类固化剂对水性双组份聚氨酯涂料无泡膜厚的影响 |
3.3.4 本节小结 |
3.4 助剂对水性双组份聚氨酯涂料无泡膜厚的影响 |
3.4.1 实验部分 |
3.4.2 消泡剂对水性双组分聚氨酯涂料无泡膜厚的影响 |
3.4.3 流平剂对水性双组份聚氨酯涂料无泡膜厚的影响 |
3.4.4 本节小结 |
3.5 溶剂对水性双组份聚氨酯涂料无泡膜厚的影响 |
3.5.1 实验部分 |
3.5.2 实验结果 |
3.5.3 结果讨论 |
3.5.4 本节小结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
致谢 |
(7)高固低黏羟基丙烯酸水分散体及其双组份聚氨酯涂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双组份水性聚氨酯涂料 |
1.2.1 双组份水性聚氨酯的组成 |
1.2.2 双组份水性聚氨酯的成膜机理 |
1.2.3 双组份聚氨酯的发展与应用 |
1.3 水性羟基聚丙烯酸酯水分散体 |
1.3.1 水性羟基聚丙烯酸酯水分散体的粒子设计和制备工艺 |
1.3.2 水性羟基聚丙烯酸酯水分散规律及其水分散体的稳定性 |
1.3.3 大环功能单体改性羟基丙烯酸水分散体 |
1.3.4 高固低黏羟基丙烯酸水分散体及其2K-WPU涂膜研究进展 |
1.4 有机硅改性水性丙烯酸多元醇 |
1.4.1 改性用有机硅的特点与改性方式 |
1.4.2 有机硅改性水性丙烯酸多元醇研究进展 |
1.5 有机氟改性水性丙烯酸多元醇 |
1.5.1 改性用有机氟的特点与改性方法 |
1.5.2 有机氟改性水性丙烯酸多元醇研究进展 |
1.6 高性能涂膜的研究进展 |
1.6.1 高性能疏水疏油自清洁涂膜的研究进展 |
1.6.2 高性能自修复疏水疏油涂膜的研究进展 |
1.7 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7.1 研究意义 |
1.7.2 研究内容 |
1.7.3 创新点 |
第二章 实验原料、仪器设备和测试方法 |
2.1 实验原料 |
2.2 仪器设备 |
2.3 分析测试方法 |
2.3.1 红外测试 |
2.3.2 分散体粒径测试 |
2.3.3 固含量和的转化率测定 |
2.3.4 热稳定性和T_g测试 |
2.3.5 储存稳定性测试 |
2.3.6 涂膜耐性测试 |
2.3.7 2K-WPU涂膜接触角测试 |
2.3.8 涂膜表面元素分析测试 |
2.3.9 疏水疏油、耐磨性测试 |
2.3.10 耐沾污和自清洁测试 |
2.3.11 其余测试 |
第三章 羟基聚丙烯酸酯水分散体及其2K-WPU涂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羟基丙烯酸树脂预聚体的合成 |
3.2.2 加胺中和、加水分散乳化工艺 |
3.2.3 双组份聚氨酯涂膜的配制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羟基丙烯酸水分散体粘度变化规律的研究 |
3.3.1.1 分散工艺对水分散体粘度的影响 |
3.3.1.2 高位阻大环单体对水分散体粘度的影响 |
3.3.2 羟丙水分散体制备2K-WPU涂膜硬度和透明性规律的研究 |
3.3.2.1 硬软单体比m(MMA)/m(BA)和SR-10对2K-WPU涂膜硬度和透明性的影响 |
3.3.2.2 涂料施工工艺对涂膜硬度和透明性的影响 |
3.3.3 综合性能表征 |
3.3.3.1 红外分析 |
3.3.3.2 DSC分析 |
3.3.3.3 涂膜热重分析 |
3.3.3.4 羟丙水分散体和涂膜综合性能表征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氟硅改性羟基聚丙烯酸酯水分散体及2K-WPU的涂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双组份聚氨酯涂膜的配制 |
4.2.2 有机氟硅单体改性羟基丙烯酸水分散体的制备 |
4.2.2.1 乙烯基有机氟硅单体制备羟基丙烯酸水分散体 |
4.2.2.2 非乙烯基有机氟硅单体制备羟基丙烯酸水分散体 |
4.3 结果讨论 |
4.3.1 有机氟单体改性羟基丙烯酸水分散体及其2K-WPU性能研究 |
4.3.1.1 有机氟单体的种类和用量对羟基丙烯酸水分散体的影响 |
4.3.1.2 有机氟单体的种类和添加量对2K-WPU涂膜基本性能的影响 |
4.3.1.3 四种有机氟单体改性涂膜耐沾污性能的比较 |
4.3.2 有机氟、有机硅、有机氟硅单体改2K-WPU膜性能比较 |
4.3.2.1 涂膜综合性能对比 |
4.3.2.2 涂膜耐沾污和自清洁性能比较 |
4.3.2.3 涂膜耐磨性能比较 |
4.3.2.4 涂膜热性能比较 |
4.3.2.5 涂膜光照条件下稳定性的比较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8)硅溶胶改性羟基丙烯酸乳液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水性涂料 |
1.2 水性丙烯酸树脂 |
1.3 羟基丙烯酸乳液 |
1.3.1 羟基丙烯酸乳液的制备方法 |
1.3.2 羟基丙烯酸乳液的固化机理 |
1.3.3 羟基丙烯酸乳液的应用 |
1.3.4 羟基丙烯酸乳液的研究进展 |
1.4 硅溶胶 |
1.4.1 硅溶胶结构与性质 |
1.4.2 硅溶胶制备方法 |
1.4.3 硅溶胶的表面改性 |
1.4.4 硅溶胶在涂料中的应用 |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以及研究内容 |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羟基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
2.2.2 羟基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 |
2.2.3 分析与检测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聚合温度 |
2.3.2 聚合时间 |
2.3.3 乳化剂种类及用量 |
2.3.4 引发剂用量 |
2.3.5 功能单体 |
2.3.6 硬单体种类与用量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硅溶胶的制备及表征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与仪器设备 |
3.2.2 硅溶胶制备 |
3.2.3 分析与检测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水玻璃的种类 |
3.3.2 改性水玻璃用量 |
3.3.3 有机碳酸酯种类 |
3.3.4 有机碳酸酯用量 |
3.3.5 反应温度 |
3.3.6 硅溶胶防锈性 |
3.3.7 硅溶胶电化学性能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硅溶胶改性水性丙烯酸聚氨酯涂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
4.2.3 涂层试样的制备 |
4.2.4 分析与检测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交联剂用量 |
4.3.2 硅溶胶改性羟基丙烯酸聚氨酯涂料防闪锈性能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高耐盐雾高光泽商用车水性漆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国内外汽车涂料概况 |
1.2 水性涂料 |
1.3 水性汽车涂料概述 |
1.3.1 汽车涂料 |
1.3.2 国内汽车涂料的水性化进程 |
1.3.3 水性汽车涂料的种类 |
1.4 水性商用车涂料 |
1.4.1 商用车涂料概况 |
1.4.2 商用车涂料水性化 |
1.4.3 商用车用水性涂料存在的问题 |
1.4.4 解决方案 |
1.5 本文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内容 |
1.5.3 创新点 |
第二章 高光泽水性汽车漆的设计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主要原材料 |
2.2.2 主要仪器 |
2.2.3 水性漆涂膜的制备 |
2.2.4 性能测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水性漆用原材料的折光指数加和性 |
2.3.2 单组分水性漆涂膜光泽度的计算与测试 |
2.3.3 双组分水性漆涂膜光泽度的计算 |
2.3.4 高光泽水性漆的设计案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耐盐雾高光泽水性汽车漆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主要原材料及仪器 |
3.2.2 水性漆及其涂膜的制备 |
3.2.3 主要性能测试标准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水性漆原材料对涂膜性能的影响 |
3.3.2 涂装工艺对涂膜性能的影响 |
3.3.3 红外光谱分析 |
3.4 水性漆涂膜最终性能 |
3.5 现场施工 |
3.5.1 前处理工艺 |
3.5.2 喷涂工艺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水性汽车面漆的涂装工艺研究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主要原材料及仪器 |
4.2.2 主要仪器 |
4.2.3 水性汽车面漆的制备 |
4.2.4 性能测试及标准 |
4.3 水性汽车面漆的涂装弊病的工艺影响 |
4.3.1水性面漆起痱子实验 |
4.3.2水性面漆流挂实验 |
4.3.3水性面漆起油窝实验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10)松香改性聚醚二醇的合成及其在聚氨酯涂料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聚氨酯概述 |
1.3 聚氨酯涂料 |
1.3.1 聚氨酯涂料的分类 |
1.3.2 聚氨酯涂料的组成 |
1.3.3 聚氨酯涂料的研究现状 |
1.4 生物质改性水性聚氨酯涂料 |
1.4.1 淀粉改性聚氨酯涂料 |
1.4.2 植物油改性聚氨酯涂料 |
1.4.3 松香改性聚氨酯涂料 |
1.5 本文的主要内容、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
1.5.1 研究思路 |
1.5.2 主要内容 |
1.5.3 研究意义 |
1.5.4 创新点 |
第2章 松香改性聚醚二醇的合成研究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原料与仪器 |
2.2.2 松香改性聚醚二醇的制备 |
2.2.3 测试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产物的表征 |
2.3.2 反应时间的影响 |
2.3.3 不同起始摩尔比的影响 |
2.3.4 不同反应温度的影响 |
2.3.5 不同催化剂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双组分溶剂型松香基聚氨酯涂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原料与仪器 |
3.2.2 双组分溶剂型松香基聚氨酯涂料的制备 |
3.2.3 测试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R值对溶剂型双组分松香基聚氨酯的性能影响 |
3.3.2 固化剂类型对溶剂型双组分松香基聚氨酯的性能影响 |
3.3.3 催化剂类型对溶剂型双组分松香基聚氨酯的性能影响 |
3.3.4 催化剂用量对溶剂型双组分松香基聚氨酯的性能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双组分水性松香基聚氨酯涂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试剂与仪器 |
4.2.2 水性松香基聚氨酯分散体的制备 |
4.2.3 测试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R值对水性双组分松香基聚氨酯性能的影响 |
4.3.2 固化剂类型对水性双组分松香基聚氨酯性能的影响 |
4.3.3 反应时间对水性双组分松香基聚氨酯性能的影响 |
4.3.4 固化异氰酸酯指数的影响 |
4.3.5 软段含量对水性双组分松香基聚氨酯性能的影响 |
4.3.6 DMPA用量对水性双组分松香基聚氨酯性能的影响 |
4.3.7 TMP用量对水性双组分松香基聚氨酯性能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UV固化松香基聚氨酯涂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5.1 前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试剂与仪器 |
5.2.2 可UV固化松香基聚氨酯的合成 |
5.2.3 测试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UV-RPU树脂的表征 |
5.3.2 不同双键单体对UV-RPU性能的影响 |
5.3.3 不同活性稀释剂及其用量对UV-RPU性能的影响 |
5.3.4 不同交联单体及其用量对UV-RPU性能的影响 |
5.3.5 附着力促进单体对UV-RPU性能的影响 |
5.3.6 不同光引发剂用量及固化时间对UV-RPU性能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水性双组分丙烯酸聚氨酯涂料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固含丙烯酸分散体的制备及应用研究[D]. 王卓研.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21(12)
- [2]高固低黏羟基丙烯酸树脂的制备及应用研究[D]. 徐国伟.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21(12)
- [3]水性金属漆的制备及性能[D]. 吕洁茹. 淮北师范大学, 2021(12)
- [4]水性双组分聚氨酯面漆流平性的研究[J]. 刘汉功,张汉青,狄志刚,陈力,祝宝英,刘睿,刘明,左慧明,吴雪艳. 涂料工业, 2021(06)
- [5]水性塑料涂料的研究进展[J]. 陶琪,黄薪源,乔永洛,申亮. 中国涂料, 2020(10)
- [6]水性双组分聚氨酯涂料无泡极限膜厚影响因素探究[D]. 刘威.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20(02)
- [7]高固低黏羟基丙烯酸水分散体及其双组份聚氨酯涂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刘栋.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8]硅溶胶改性羟基丙烯酸乳液的制备[D]. 李涛. 安徽工业大学, 2019(02)
- [9]高耐盐雾高光泽商用车水性漆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万俊亮.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10]松香改性聚醚二醇的合成及其在聚氨酯涂料中的应用[D]. 刘泓铭. 桂林理工大学, 2019(05)
标签:聚氨酯材料论文; 金属漆论文; 丙烯酸乳液论文; 丙烯酸聚氨酯面漆论文; 丙烯酸涂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