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服务质量问题的成因及控制

酒店服务质量问题的成因及控制

一、饭店服务质量问题的成因及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孙菲[1](2020)在《基于审计风险的A机关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行政事业单位作为我国特有的组织形式,对其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是为了监督及评价其单位主要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随着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全面展开,被审计对象对经济责任审计认知不足、对自身存在问题发现与整改不足的问题,暴露越来越严重。这些问题都揭示了审计组面临较大的审计风险,当前行政事业单位日常审计工作亟待优化。审计机关针对这些情况,探索采用清单式协同审计模式,提出了具体的国家审计工作要求和单位内部审计工作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对照这些要求采取措施,提高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认知及应对水平,提高日常审计工作效能。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而要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可以审计风险为基础,从审计活动现状出发,结合各方对审计工作的最新要求构建评价体系,再通过制度将评价体系嵌入日常审计工作中,使日常审计管理全面化、常态化、简易化、高效化。本文分析了A机关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风险的表现形式,结合国内对于经济责任审计及审计风险的研究和国外对于绩效审计的文献,以及审计机关B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和“清单督导”模式的框架,归集整理A机关下属单位的审计报告中的审计发现问题,收集各方的培训资料与指导手册,探讨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从而建立A机关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整个评价体系涵盖了中央及地方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审计机关B对审计发现共性问题的总结、A机关对审计发现共性问题的总结、各下属单位自身业务特点与风险事项。采用“清单式”模式,衔接审计机关B对A机关内审工作的要求,可加强评价体系的常态化、灵活性与可操作性,提高下属单位对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流程和内容的熟悉程度,即提升被审计对象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认知,方便A机关更为具体、实际地指导下属单位开展日常审计工作,以及各下属单位的自查自纠工作,以此来提升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与效率,增强被审计对象对自身风险的识别与防范,更好地发挥审计活动帮助被审计对象优化自身日常管理的作用,从而降低审计组的审计风险。

黄利华[2](2020)在《佛山品字街历史街区形态特征及成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佛山是一座极具特色空间形态的历史文化名城,它的形态在工商业不断促进下自下而上发展,形成了遵循周边自然山水要素布局的自由式肌理。相比国内大多数由政治或军事推动而自上而下发展,形成轴线规整空间形态的历史文化名城,其形态表现出极为不同的特征和类型。佛山品字街历史街区是承载佛山市镇核心文化和发展动力的街区,历经2000多年的发展,该街区积淀了丰富的形态,是透视佛山历史发展和特色形态的重要窗口。2007年以来,伴随着珠三角地区如火如荼开展的“三旧”改造,该街区形态遭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面对街区形态保护缺乏关注和理论指引的现实困境,亟需依托完善的理论体系对该街区形态进行研究并引导其未来保护与发展。在如上背景下,本文采用城市形态学康泽恩学派的历史地理分析法,基于理论应用和拓展的目标,对品字街历史街区进行实证研究。本文期待通过对该街区现状形态的研究,探索街区形态特征、特征成因与规律,为街区未来形态发展提出建议。本文的研究结论还可用于佛山乃至国内其他同类城市的历史街区。论文分为四大部分,共八章。第一部分对应第一至二章,是研究的理论基础。首先阐述研究的背景、目的、方法等,梳理前人相关的研究成果并总结可拓展的方向;而后对研究所依托的“历史地理分析法”的核心理论、效用、在中国的应用与拓展进行精炼总结,为下文的研究思路开展奠定基础和方向。第二部分对应第三至四章,是街区的形态表象解读。首先,从城市和街区两个层面阐述街区形态发展的背景与基础,之后运用“历史地理分析法”对街区进行多层级的形态区域划分,最终划分出“传统形态区域”、“建国初期形态区域”、“现代形态区域”3类一级形态区域,往下细分则包含6类二级形态区域、16类三级形态单元和26类四级形态单元。第三部分对应第五至七章,是街区的形态特征归纳和成因解析。承接划定的三大一级形态区域,分三大章节独立展开。各章节内,首先详细研究各形态区域内各形态单元的形态特征,而后对形态单元整体展开特征归纳,最后从形态塑造者影响力及行为结果、生产力水平和生活方式、经济体制与土地制度、生活需求与建造技术4方面深入解析形态单元各形态要素特征的成因,如上4方面链接不同城市发展时期呈现不同特点。第四部分对应第八章,是论文的研究结论总结以及对街区未来形态发展的建议。首先,总结出街区的形态特征:形态呈现历时性演进和共时性分布并存、相同功能用地形态呈现出不断循环演进的过程。而后对街区形态特征成因及其发展影响力进行总结归纳,发现:(1)同一影响因子对不同时期的同一形态要素特征影响力度不同,也会因自身在不同时期的差异形成不同的形态特征;(2)在后续发展时期中,前一时期所形成的形态特征会在多种力量影响下产生变化,这些力量的平衡是促进形态特征稳定的基础,但是这些力量的平衡又很容易被强大外力打破。最后,基于如上结论对街区形态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思辨,并结合形态区域划分成果提出街区保护界线的优化建议、以及各形态区域形态发展建议和形态优化更新指引。

贾琼[3](2020)在《老城街道建筑界面色彩地域性表达的优化研究 ——以青岛老城街道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地域性是一座城市特色风貌的核心要点,城市的地域性体现着城市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璀璨的历史人文。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现代化高速发展,视觉同质化、地域特色丧失的城市风貌问题不断涌现,城市的特色风貌塑造成为了城市发展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老城街道作为展现一座城市地域性特色的重要窗口,是城市特色风貌塑造和提升的重点对象。色彩作为一种视觉特征,是人们首先能感知到的对象特征,在老城街道空间中,建筑界面色彩是人们认知不同城市地域特色的重要方式,通过对建筑界面色彩的地域性进行优化,能够有效提升城市的地域特色风貌。青岛老城街道建筑界面色彩的地域性极具典型性,因此以青岛老城街道为例,通过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问卷调查法和图表分析法展开对老城街道建筑界面色彩地域性表达的优化研究。首先,通过对建筑界面色彩地域性的成因、建筑界面色彩地域性表达的特征、建筑界面色彩地域性表达的感知以及建筑界面色彩地域性表达效果的评价进行了理论研究,以此构建了建筑界面色彩地域性表达的研究模型;然后根据建筑界面色彩地域性表达的研究模型,对青岛老城街道建筑界面色彩地域性的表达进行研究,构建了青岛老城街道建筑界面色彩地域性表达效果的评价标准,并根据构建的评价标准,对青岛老城两大类街道(商业街道和生活服务街道)的建筑界面色彩地域性表达效果进行实证研究,分别总结出了青岛老城商业街道和生活服务街道的建筑界面色彩在建筑界面材料、色彩的属性、色彩的构成等特征要素对地域性表达欠缺的现状问题;最后针对这些现状问题,分别对青岛老城的商业街道和生活服务街道建筑界面色彩地域性表达提出优化策略,以期为更多的老城街道建筑界面色彩地域性表达的优化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丛露滋[4](2020)在《大连市甘井子区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据统计,我国每年食物中毒的人数约为20万至40万人次,其中超过70%的食物中毒事件来自食品经营单位。由此看出,食品经营单位的食品安全情况不容忽视,而如何预防或减少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如何加强对食品经营单位的监管,且在发生食物中毒事件后如何做好应急处置工作,是政府监督部门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研究从食品经营单位食物中毒应急处置角度出发,对目前食物中毒应急处置的地区现状、法律法规依据、原因分析、事后处置、赔偿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出现今应急处置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结合管理学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证研究,总结国内外食品安全先进发达区域的经验和教训,提出适合大连市甘井子区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对策。本文研究选取甘井子区食品安全监管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作为访谈研究对象。通过对3类对象的访谈,探究甘井子区处置食物中毒事件时面临的问题,接受访谈对象和专家的建议,分析处置食物中毒事件的发展方向,研究甘井子区食物中毒应急处置的相关问题及成因,通过与先进国家或区域的比较,构建适合大连市甘井子区的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置方案,提出适合甘井子区的食物中毒应急处置对策,为预防食物中毒的发生,提高区域食品安全作出贡献。通过对大连市甘井子区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置的研究发现,主要存在5个问题:一是应急处置缺乏法律法规支撑;二是监管人员数量和质量不足;三是食物中毒事件证据收集困难;四是缺乏有效事后赔偿机制。经分析发现,主要原因在于《食品安全法》缺乏相关细则、机构改革对食物中毒应急处置的影响、食物中毒事件处置存在滞后性、食物中毒应急知识普及率低。针对存在问题,本文在方案设计中提出了具体措施并制定了相应的对策:一是完善地方性规章及相关政策;二是建立健全应急处置体系;三是规范食品经营单位行为;四是提升消费者维权意识;五是落实到位保障制度。解决食物中毒事件问题需要靠多方面的努力,需要政府立法推动、政策保障、建立预警机制、各部门统筹配合、监管人员转变思想提升素质、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加强自律、发挥人民群众和舆论监督作用等,以此来保障食品安全。

田园[5](2020)在《高档酒店员工职业倦怠治理对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旅游业发展环境不断改善,作为旅游业重要构成部分的酒店业,规模不断扩大、影响不断提升。但是,与发展规模相比,酒店管理能力和水平存在着很大的提升空间,制约酒店管理水平的人力资源建设亟待改进和提升。高档酒店作为其中的引领者,员工职业能力是人力资源建设的重要环节,既体现在酒店日常的经营管理中,也是连接客户与酒店服务之间的桥梁。酒店员工工作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普遍存在着工作强度大、工作时间长等问题。长期处于高压工作环境下,员工极易出现职业满意度降低、认同度下滑和离职倾向增强等情况,从而形成职业倦怠的问题,影响酒店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员工职业倦怠已经成为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难题。本研究以此作为研究主题,在对职业倦怠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实证研究,以参与调查的这些高档酒店旗下高星级酒店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统计分析等方式,对案例酒店进行职业倦怠问题的深入分析,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酒店基层员工的职业倦怠总体处于显着水平,且在职业倦怠几个维度中,婚姻衰竭程度最高。酒店基层员工的工作负荷和角色压力总体偏大,由职业倦怠导致的身心问题较为严重,工作满意度总体偏低。(2)不同性别的员工在职业倦怠倾向上有显着的差异,且女性的职业倦怠倾向高于男性。不同年龄的员工在职业倦怠倾向上有显着的差异,31-40岁的员工的职业倦怠倾向最为明显,不同教育背景的员工在职业倦怠倾向上有显着差异,且专科生的职业倦怠倾向最高。不同健康状况的员工在职业倦怠倾向上不存在显着的差异。不同婚姻状况的员工在职业倦怠倾向上有显着的差异,已婚员工职业倦怠倾向最为明显。不同工作年限的员工在职业倦怠倾向上有显着的差异,且工作年限为0-3年的员工的职业倦怠倾向最为明显,而工作年限为4-10年的员工的职业倦怠倾向最为不明显。基于实证研究结果,本文认为应从个体、组织和社会三个层面来对职业倦怠进行干预。在个体自我干预策略中主张合理的角色定位、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等;在组织干预策略中,建议从合理配置与使用人力资源、完善激励机制、加强组织支持和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等方面来进行;社会干预策略强调要从政府行政部门、大众媒体、相关院校、亲人朋友等主体出发,寻求积极的社会支持。

韩雪[6](2020)在《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山东省滨海旅游安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滨海旅游业发展迅速,成为新的旅游消费热点,随着滨海旅游的不断发展,滨海旅游目的地的安全程度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山东省滨海旅游资源丰富,滨海旅游业发展势头迅猛,然而,滨海旅游具有受自然因素影响大、季节性强、事故伤亡大、救援困难等特点,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山东省滨海旅游安全事件频发也对其整体形象产生了负面影响。基于此,本文以2009-2018年间媒体报道的山东省滨海旅游安全事件为研究对象,引入内容分析法,揭示了山东省滨海旅游安全事件的规律和特征,并针对分析出的安全事件原因提出具体的措施,以期对提升山东省滨海旅游业的安全水平提供建议。首先,通过对旅游安全、滨海旅游安全相关研究的整理总结,界定了滨海旅游、旅游安全、滨海旅游安全和滨海旅游安全管理四个重要概念,并引入了需求层次理论、事故因果连锁理论和安全系统理论。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滨海旅游安全事件类型、滨海旅游安全特征进行总结,构建出基本的研究架构。其次,本文利用内容分析法对2009-2018年间媒体公开报道的山东省滨海旅游安全事件进行研究,构建出含有5个一级类目、40个二级类目的山东省滨海旅游安全事件报道类目系统,从事件发生时间、事件发生城市、事件表现形态、旅游要素分布、游客数量与安全事件的关系、重点城市等6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从“人、设施设备、环境、管理”四个角度总结出山东省滨海旅游安全事件发生的原因。最后,根据山东省滨海旅游安全事件发生原因,提出山东省滨海旅游安全管理措施,为提升山东省滨海旅游安全水平提供参考。一是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提升旅游者和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二是加强设施设备的配备与维护,三是加强旅游企业管理,四是完善法律法规,明晰职责,加大执法监管力度。

赵耀武[7](2020)在《东北三省旅游产业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到来及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转变,旅游产业作为服务人民美好生活的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与幸福产业,其转型升级与提质增效逐渐开始受到关注。新时代背景下传统粗放型发展模式已难以支撑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旅游经济增长不能再仅仅依靠要素投入增加,而要同时着眼于效率提升以推动旅游产业高效与高质发展。与此同时,区域发展不平衡也是我国经济与旅游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新时代的东北振兴是全面振兴与全方位振兴,而旅游产业正是优化经济结构、服务人民美好生活、助力东北振兴与区域均衡协调发展的重要引擎,因此在振兴东北战略背景下与东北三省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的浪潮下,振兴东北战略实施以来旅游产业效率现实水平、变化态势及时空格局与影响因素的研究显得相对必要且迫切。本研究以东北三省旅游产业效率为研究对象,在相关概念及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东北三省旅游产业发展现实情况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构建旅游产业效率评价模型,从静态和动态两个维度综合剖析振兴东北战略实施以来东北三省旅游产业效率的现实水平、变化态势及时空格局等,同时对其进行基于全国范围的比较分析以从不同尺度全面反映东北三省旅游产业效率的具体情况,并在前期研究基础之上结合现实情况选取效率影响因素,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其进行识别与分析,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更为准确合理地揭示东北三省旅游产业效率的影响因素以进一步明确效率水平提升路径。研究结果表明,振兴东北战略实施以来东北三省旅游产业综合效率有上升趋势,但综合效率变化呈波动状态,且并未表现出明显变化规律,旅游全要素生产率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而始终保持增长,从全国范围来看东北三省效率水平在四大经济区域中的排位有先升后降的趋势。研究时间区间内分解效率对综合效率的相对影响程度有所变化,技术效率与综合效率的相关性越来越强,侧面反映出规模效率的不断增长和技术效率提升的迫切性,同时印证东北三省旅游产业效率攀升的后发优势及对要素驱动的相对依赖。辽宁省在综合效率水平及其增长、效率变化稳定性等方面均相对领先。东北三省综合效率变化的市际差异有所波动,但整体而言差异有缩小趋势,黄金型城市中的本溪市和丹东市等综合效率水平与稳定性都相对较高,是其它城市可参照的决策单元。东北三省旅游产业效率所受影响是来源于多维度的,除了受到旅游供给与需求及旅游发展水平等方面的相关因素影响以外,还会受到来自经济、社会及政策等方面的外部影响。

马婧[8](2020)在《基于碳足迹的甘肃省旅游生态效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旅游业发展不仅能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求,还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目前已成为各地区发展的重点。但旅游业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其负面环境影响也日益凸显。因此,如何在保护环境的同时获得更好的旅游经济效益,即如何提高旅游生态效率,是各地发展旅游业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甘肃是全国的生态屏障,但其环境又较为脆弱,探讨其旅游生态环境效率问题尤为必要。基于此,本文基于旅游碳足迹,对甘肃省的旅游生态效率进行研究,首先阐述甘肃省旅游发展现状及发展特征,认识其生态效率研究的必要性;其次,基于碳足迹模型,计算2013-2017年甘肃省旅游交通、住宿和旅游活动的生态效率,对计算结果评价分析,并探讨影响甘肃省旅游生态效率的因素;最后,依据分析结论,提出提升甘肃省旅游生态效率的对策建议。研究结论如下:(1)2013-2017年甘肃省旅游碳足迹总量不断上升,且上升态势明显,但近五年旅游生态效率有所改善,说明甘肃省旅游发展与环境的协调度有所提升。(2)旅游交通、旅游住宿和旅游活动三个部门碳足迹差异显着。五年来,旅游交通碳足迹占比一直高达92%以上,居高不下,对环境的影响最大;旅游住宿碳足迹及其在旅游碳足迹总量中所占比例逐步减小,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逐渐减弱。旅游活动碳足迹占比基本稳定在2%-4%的水平上,碳足迹逐年上升,年均增长率为26.2%,年均增长率高于碳足迹总量的增长率。(3)旅游住宿和旅游活动生态效率高于甘肃省整体水平,分别为综合生态效率的9.6和6.8倍。而旅游交通生态效率远低于总体水平,仅有综合生态效率的50%;游客交通工具的选择、酒店档次、旅游活动类型、旅游消费结构等是影响甘肃旅游生态效率的主要因素。(4)倡导低碳出行、打造绿色饭店、创建生态化景区及优化旅游消费结构,可以有效提升甘肃省旅游生态效率。

曲静[9](2020)在《镜泊湖景区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牡丹江旅游业发展态势良好,旅游总收入、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次等指标皆呈逐年上升趋势,作为牡丹江市重要旅游资源的镜泊湖景区也在地方战略部署、政策支持下逐渐走向完善。但随着国内旅游市场竞争激化,单凭旧有的旅游资源数量优势已经不能在新态势下的质量竞争中取胜,镜泊湖景区也在此基础上面临着巨大挑战。为了提高镜泊湖景区的旅游服务质量,将其打造成具有高认知度的旅游市场品牌并使之拥有良好的口碑,加快景区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由此可见势在必行。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是支撑和带领旅游景区快速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也是规范旅游景区在经营和服务方面提升质量的重要手段。目前,镜泊湖景区在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方面发展较慢、成果不足,与我国旅游发达城市的着名景区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为此本文将镜泊湖景区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情况作为研究对象,同时对国内外旅游发达国家及城市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情况进行广泛参考与经验总结,并在经验参考、理论支持与实地调查基础上提出有助于提升镜泊湖景区旅游服务标准化质量的建议,从而为镜泊湖景区竞争力提升、镜泊湖景区及牡丹江市旅游业健康有序发展、旅游业整体业态素质提高提供参考。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综述国内外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发展概况及研究成果,并介绍本文研究的主要方法及技术路线;第二部分为旅游服务标准化相关概念与理论,在阐述了标准化、旅游标准化及旅游服务标准化的含义后对镜泊湖景区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中所运用到的标准系统理论、综合标准化理论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进行说明;第三部分论述镜泊湖景区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的必要性,论述说明基于镜泊湖景区的基本情况及标准化建设情况仍存在问题,镜泊湖景区进行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势在必然;第四部分探讨镜泊湖旅游服务质量标准化建设中的问题及成因,从旅游监管部门、旅游景区主体、旅游从业人员三个方面分析镜泊湖景区在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成因;第五部分为镜泊湖景区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提出解决对策,从政府、景区管理者与从业人员角度给出建议,促进提升镜泊湖景区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质量目标的实现。

吴慧[10](2020)在《L饭店服务人员绩效管理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在餐饮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背景下,餐饮企业的发展必须对内强化员工管理能力,对外强化员工服务消费者的能力。为此,餐饮企业引入并持续优化服务人员绩效管理体系就尤为重要。通过本文的研究,对于指导L饭店做出科学、合理的服务人员绩效管理优化决策具有现实应用意义;而在研究中所提出的方式方法与研究思路流程,也能够为类似企业完善其员工绩效管理制度,提供理论借鉴和参考。本文以L饭店为实证研究对象,对其服务人员绩效管理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分析,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重点探讨了L饭店服务人员绩效管理现状、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了应对方案。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一章,绪论部分。该部分分析了研究背景、意义、方法与思路;并对与课题研究有相关性的文献进行了综述,从而起到为后续探讨提供铺垫的作用。第二章,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部分。该部分对与“员工绩效管理”研究内容相关的理论与概念进行了阐述。第三章,L饭店服务人员绩效管理现状问题的原因分析。该部分从L饭店概况、人力资源盘点、绩效管理问题探讨与原因分析等层面来进行研究。第四章,L饭店服务人员绩效管理优化方案设计。主要就饭店服务人员绩效管理体制优化途径、完善绩效管理的执行体系等方面进行优化方案设计。第五章,L饭店服务人员绩效管理优化保障与效果。该部分主要探讨了 L饭店服务人员绩效管理优化保障措施以及相关措施实施的效果。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首先,通过问卷调查可知,受访者的评价得分在3分附近,由此表明受访者对当前的绩效管理体系整体状态为低水平的一般满意。其次,L饭店服务人员绩效管理的问题包括:绩效管理的指标体系设计脱离战略,绩效管理执行不到位,绩效管理的动态性规划缺失,绩效管理的激励功能未充分发挥;L饭店服务人员绩效管理问题的成因在于:绩效管理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绩效管理执行的监督机制不完善,缺乏专业的高素质绩效管理人才,绩效管理的奖惩机制不完善。再次,要进一步优化L饭店服务人员绩效管理体系,首要的是优化并完善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执行体系,保证绩效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转,运用PDCA循环优化绩效管理的动态体系。最后,L饭店对服务人员的绩效管理体系进行重构,提高了L饭店对服务人员绩效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与针对性;通过实施绩效管理L饭店服务人员的获得感、实际收入与工作意愿均显着提升,强化了工作的认可度。当前,本文的研究还存在数据分析、研究全面性、对策应用可行性验证等方面的不足,展望未来将进一步加强上述不足的深化研究。

二、饭店服务质量问题的成因及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饭店服务质量问题的成因及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审计风险的A机关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1.2.1 研究思路
        1.2.2 结构安排
    1.3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经济责任审计概述
        2.1.1 经济责任审计的概念界定
        2.1.2 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
        2.1.3 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
        2.1.4 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必要性
    2.2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相关研究
        2.2.1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内涵
        2.2.2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成因
        2.2.3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防范对策
    2.3 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体系
第三章 A机关经济责任审计中的现状与风险因素分析
    3.1 A机关经济责任审计现状
    3.2 A机关风险因素概况
        3.2.1 内部控制因素
        3.2.2 人员管理因素
        3.2.3 财务管理因素
        3.2.4 资产管理因素
        3.2.5 其他方面因素
第四章 A机关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构建
    4.1 评价体系概况
        4.1.1 评价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4.1.2 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4.1.3 评价体系构建的内容框架
    4.2 单位基本情况
    4.3 基本评价指标
        4.3.1 政策落实及内控制度评价指标
        4.3.2 人员管理评价指标
        4.3.3 财务管理评价指标
        4.3.4 资产管理评价指标
        4.3.5 其他情况评价指标
    4.4 特殊评价指标
    4.5 评价指标的赋分
        4.5.1 分值设置
        4.5.2 实际应用
第五章 A机关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实施的对策与保障
    5.1 内审机构设置与内审人员配备
    5.2 信息共享与信息化建设
    5.3 组织培训与提高认知
    5.4 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5.5 加大责任追究制度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关于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指标权重的专家问卷表
致谢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2)佛山品字街历史街区形态特征及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概念辨析
        1.3.2 研究对象
        1.3.3 时间范围
        1.3.4 研究内容
        1.3.5 研究方法
        1.3.6 研究框架
    1.4 相关研究综述
        1.4.1 历史街区形态研究综述
        1.4.1.1 国外研究
        1.4.1.2 国内研究
        1.4.2 品字街历史街区相关研究综述
        1.4.3 历史保护相关重要文件梳理
    注释
第二章 历史地理分析法的理论核心、效用与拓展
    2.1 理论发展与核心框架
        2.1.1 方法的提出与发展
        2.1.2 核心概念与框架
    2.2 方法运用效用
    2.3 中国实例应用与理论拓展
        2.3.1 中国实例应用——方法的适用性证实
        2.3.2 方法拓展方向——研究路线提升与差异背景下的理论拓展
    2.4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三章 品字街历史街区形态发展背景
    3.1 城市发展背景
        3.1.1 城市行政区划变化
        3.1.2 城市发展历程
        3.1.3 城市形态时期划分
        3.1.4 历史城区发展
    3.2 街区历史发展
        3.2.1 1949年以前——门户之地
        3.2.2 1949至1978年——商娱中心
        3.2.3 1978年至今——历史旧街区
    3.3 街区的保护体系
    3.4 街区的用地权属
    3.5 本章小结
    注释
第四章 品字街历史街区形态单元划分
    4.1 平面格局类型划分
        4.1.1 街道系统类型划分
        4.1.1.1 街道分级与平面形制分类
        4.1.1.2 街道分级空间特征
        4.1.1.3 公共开敞空间分布
        4.1.1.4 街道系统类型划分
        4.1.2 地块格局类型划分
        4.1.2.1 地块分类与分布
        4.1.2.2 地块系列分类及细分
        4.1.2.3 地块格局层级划分
        4.1.3 建筑基底平面类型划分
        4.1.3.1 建筑基底平面分类
        4.1.3.2 建筑基底平面层级划分
        4.1.4 平面格局类型及层级划分
    4.2 建筑肌理类型划分
        4.2.1 建筑各类特征分类
        4.2.2 建筑肌理层级划分
    4.3 土地利用类型划分
        4.3.1 土地利用分类分布
        4.3.2 土地利用层级划分
    4.4 形态单元划分
        4.4.1 形态区域等级划分
        4.4.2 形态单元划分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传统形态区域单元特征及成因分析
    5.1 单元特征分述
        5.1.1 历史建筑单元
        5.1.2 传统街屋单元
        5.1.3 传统民宅单元
        5.1.4 小型空地与厕所单元
    5.2 单元特征总述
        5.2.1 空间分布特征
        5.2.2 分项要素特性归纳
    5.3 特征成因
        5.3.1 形态塑造者影响力及行为结果分析
        5.3.2 街道特征成因——生产力水平和生活方式
        5.3.3 地块特征成因——经济体制与土地制度
        5.3.4 建筑特征成因——生活需求与建造技术
    5.4 本章小结
    注释
第六章 建国初期形态区域单元特征及成因分析
    6.1 单元特征分述
        6.1.1 早期集合住宅单元
        6.1.2 晚期集合住宅单元
        6.1.3 建国初期商业单元
        6.1.4 独栋私宅单元
        6.1.5 单位大院单元
    6.2 单元特征总述
        6.2.1 空间分布特征
        6.2.2 分项要素特性归纳
    6.3 特征成因
        6.3.1 形态塑造者影响力及行为结果分析
        6.3.2 街道特征成因——生产力水平和生活方式
        6.3.3 地块特征成因——经济体制与土地制度
        6.3.4 建筑特征成因——生活需求与建造技术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现代形态区域单元特征及成因分析
    7.1 单元特征分述
        7.1.1 旧改住宅单元
        7.1.2 开敞空间单元
        7.1.3 现代商住单元
        7.1.4 现代设施单元
        7.1.5 仿古商铺单元
        7.1.6 现代商务单元
        7.1.7 大型重建商业单元
    7.2 单元总体特征
        7.2.1 空间分布特征
        7.2.2 分项要素特性归纳
    7.3 特征成因
        7.3.1 形态塑造者影响力及行为结果分析
        7.3.2 街道特征成因——生产力水平和生活方式
        7.3.3 地块特征成因——经济体制与土地制度
        7.3.4 建筑特征成因——生活需求与建造技术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品字街历史街区形态特征及发展策略
    8.1 品字街历史街区形态特征
        8.1.1 历时性演进和共时性分布并存
        8.1.1.1 与城市发展周期同步的历时类型与特征演进
        8.1.1.2 与城市发展结构同步的共时类型分布
        8.1.2 呈现基本功能用地不断的形态演进
        8.1.2.1 基本功能用地的形态类型演进过程
        8.1.2.2 同类功能用地的形态演进模型构建
        8.1.3 各类形态单元特征对比
        8.1.4 与不同类型历史街区形态特征的差异对比
    8.2 品字街历史街区形态特征成因及发展影响力
        8.2.1 形态区域生成时期影响因素及特征关联
        8.2.2 形态区域生成后特征发展影响力解析
        8.2.3 小结
    8.3 品字街历史街区形态可持续发展思辨
        8.3.1 历史街区形态可持续发展思辨
        8.3.2 历史街区形态最优发展模式探讨
        8.3.3 品字街历史街区形态发展模式评述
        8.3.4 品字街历史街区形态发展阶段及特征
        8.3.5 品字街历史街区保护界线优化建议
        8.3.6 小结
    8.4 品字街历史街区形态发展策略建议
        8.4.1 传统形态区域
        8.4.2 建国初期形态区域
        8.4.3 现代形态区域
    8.5 本章小结
    注释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国家、广东省、佛山市有关三旧改造(城市更新)政策文件汇总表
附录2: 地块实地调查记录表
附录3: 街区形态单元信息详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老城街道建筑界面色彩地域性表达的优化研究 ——以青岛老城街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特色风貌的塑造需进一步加强
        1.1.2 建筑界面色彩是人们识别地域特色的重要方式
        1.1.3 青岛老城建筑色彩的地域特色极具典型性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老城街道风貌的研究
        1.2.2 街道建筑界面色彩的研究
        1.2.3 色彩地域性的研究
    1.3 研究概念与研究范围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2 研究范围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论文结构与技术框架
        1.6.1 论文结构
        1.6.2 技术框架
2 建筑界面色彩地域性表达的理论研究
    2.1 建筑界面色彩地域性的成因
        2.1.1 地域自然地理环境因素
        2.1.2 地域历史人文环境因素
    2.2 建筑界面色彩地域性表达的特征
        2.2.1 建筑界面色彩地域性表达的方式
        2.2.2 建筑界面色彩地域性表达的特征要素
    2.3 建筑界面色彩地域性表达的感知
        2.3.1 建筑界面色彩地域性表达的感知途径
        2.3.2 建筑界面色彩地域性表达的感知特点
    2.4 建筑界面色彩地域性表达效果的评价
        2.4.1 客观评价方法
        2.4.2 主观评价方法
    2.5 建筑界面色彩地域性表达的研究模型构建
    2.6 本章小结
3 青岛老城街道建筑界面色彩地域性表达的评价标准构建
    3.1 研究方法
    3.2 青岛老城街道建筑界面色彩地域性的成因分析
        3.2.1 青岛老城的自然地理环境分析
        3.2.2 青岛老城的历史人文环境分析
        3.2.3 青岛老城街道建筑界面色彩地域性的成因总结
    3.3 青岛老城街道建筑界面色彩地域性表达的特征分析
        3.3.1 青岛老城街道建筑界面色彩地域性表达的方式
        3.3.2 青岛老城街道建筑界面色彩地域性表达的特征要素
    3.4 青岛老城街道建筑界面色彩地域性表达的评价标准总结
    3.5 本章小结
4 青岛老城街道建筑界面色彩地域性表达效果的实证研究
    4.1 研究方法
        4.1.1 实地调研
        4.1.2 问卷调研
        4.1.3 数据收集与处理
    4.2 研究样本
        4.2.1 商业街道
        4.2.2 生活服务街道
    4.3 商业街道建筑界面色彩地域性表达效果的评价
        4.3.1 现状调研概况
        4.3.2 客观评价分析
        4.3.3 主观评价分析
        4.3.4 现状问题总结
    4.4 生活服务街道建筑界面色彩地域性表达效果的评价
        4.4.1 现状调研概况
        4.4.2 客观评价分析
        4.4.3 主观评价分析
        4.4.4 现状问题总结
    4.5 青岛老城街道建筑界面色彩地域性表达的现状问题总结
    4.6 本章小结
5 青岛老城街道建筑界面色彩地域性表达的优化策略
    5.1 青岛老城街道建筑界面色彩地域性表达的优化原则
    5.2 商业街道建筑界面色彩地域性表达的优化策略
        5.2.1 街道建筑界面主色调的优化策略
        5.2.2 街道建筑界面材料的优化策略
        5.2.3 街道建筑界面色彩构成的优化策略
        5.2.4 街道建筑界面广告牌色彩的优化策略
        5.2.5 商业街道建筑界面色彩地域性表达的优化设计
    5.3 生活服务街道建筑界面色彩地域性表达的优化策略
        5.3.1 街道建筑界面主色调的优化策略
        5.3.2 街道建筑界面材料的优化策略
        5.3.3 街道建筑界面色彩构成的优化策略
        5.3.4 街道建筑底商广告牌色彩的优化策略
        5.3.5 生活服务街道建筑界面色彩地域性表达的优化设计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的结论
    6.2 研究的创新
    6.3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青岛老城区殖民时期建筑界面色彩信息
附录 B 青岛老城街道建筑界面色彩地域性表达的调查问卷
图表索引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大连市甘井子区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食物中毒相关研究现状
        1.2.1 食品安全监管属性的研究
        1.2.2 食品安全治理问题研究
        1.2.3 新体制下食物中毒处置模式和政策性的研究
        1.2.4 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置的研究
        1.2.5 文献评述
    1.3 概念界定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大连市甘井子区应急处置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
    2.1 大连市甘井子区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置现状描述
    2.2 大连市甘井子区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置调查
        2.2.1 访谈目的和方法
        2.2.2 访谈对象和访谈设计
        2.2.3 访谈结果
    2.3 大连市甘井子区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置存在问题
        2.3.1 应急处置缺乏法律法规支撑
        2.3.2 监管人员数量和质量不足
        2.3.3 食物中毒事件证据收集困难
        2.3.4 缺乏有效事后赔偿机制
    2.4 问题的成因分析
        2.4.1 《食品安全法》缺乏相关细则
        2.4.2 机构改革对食物中毒应急处置的影响
        2.4.3 食物中毒事件处置存在滞后性
        2.4.4 食物中毒应急知识普及率低
3 大连市甘井子区食物中毒应急处置方案设计
    3.1 理论依据
        3.1.1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理论(HACCP)
        3.1.2 危机管理理论
        3.1.3 政府规制理论
    3.2 国内外经验借鉴
        3.2.1 国内经验借鉴
        3.2.2 国外经验借鉴
    3.3 方案设计
        3.3.1 食物中毒应急处置方案的目标
        3.3.2 食物中毒应急处置方案的原则
        3.3.3 食物中毒应急处置方案的总体思路与内容
    3.4 可行性分析
        3.4.1 政策支持分析
        3.4.2 社会需求分析
        3.4.3 实施效果预测
4 大连市甘井子区食物中毒应急处置对策
    4.1 完善地方性规章及相关政策
    4.2 建立健全应急处置体系
    4.3 规范食品经营单位行为
    4.4 提升消费者维权意识
    4.5 落实到位保障制度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访谈提纲
致谢

(5)高档酒店员工职业倦怠治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主要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定量分析法
        四、实证研究法
        五、归纳与比较法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一节 主要概念
        一、职业概念界定
        二、职业倦怠
        三、高档酒店
        四、酒店员工职业倦怠
        五、缓解员工职业倦怠的意义分析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概况
        二、相关研究述评
    第三节 理论基础
        一、职业倦怠相关理论
        二、工作-个人匹配理论
        三、社会胜任模型
        四、努力-回报模型
第三章 研究分析
    第一节 研究设计
        一、问卷设计
        二、问卷发放与回收
    第二节 描述性分析
    第三节 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一、问卷的信度分析
        二、问卷的效度分析
    第四节 相关分析
    第五节 基于个体的人口学因素的差异分析
    第六节 深度访谈
第四章 高档酒店员工职业倦怠的成因探析
    第一节 个体因素
        一、个体的人口学因素
        二、个体的人格特征
        三、个体的职业认同感
        四、个体的压力对抗方式
    第二节 企业因素
        一、管理不同步,文化不融合
        二、缺乏科学的选、用人机制
        三、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第三节 社会因素
        一、社会人才竞争压力
        二、企业待遇不公
        三、社会支持
第五章 酒店员工职业倦怠的治理策略
    第一节 个人层面
        一、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二、合理的角色定位
        三、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四、积极的自我调适
    第二节 企业层次
        一、加强酒店基层的文化建设
        二、完善激励机制,设置合理的薪酬水平
        三、加强组织支持,营造良好的组织环境
        四、实行情感管理,增强员工的归属感
        五、加强员工职业生涯管理
        六、采取员工援助计划
    第三节 社会干预策略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第一节 关于酒店员工职业倦怠的调查问卷
    第二节 访谈提纲
致谢

(6)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山东省滨海旅游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滨海旅游产业潜力巨大,滨海旅游热度持续上升
        1.1.2 滨海旅游安全问题引起各界广泛关注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文献综述
        1.4.1 旅游安全研究
        1.4.2 滨海旅游安全研究
        1.4.3 内容分析法应用研究
第2章 滨海旅游安全相关理论研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滨海旅游
        2.1.2 旅游安全
        2.1.3 滨海旅游安全
        2.1.4 滨海旅游安全管理
    2.2 相关理论
        2.2.1 需求层次理论
        2.2.2 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2.2.3 安全系统理论
第3章 滨海旅游安全事件分析
    3.1 滨海旅游安全事件类型
        3.1.1 治安犯罪
        3.1.2 食物中毒
        3.1.3 溺水
        3.1.4 交通安全事故
        3.1.5 设施设备事故
    3.2 滨海旅游安全事件特征
        3.2.1 受自然因素影响显着
        3.2.2 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
        3.2.3 事故伤亡巨大
        3.2.4 救援困难
    3.3 山东省滨海旅游安全管理现状
        3.3.1 山东省滨海旅游基本概况
        3.3.2 山东省滨海旅游安全现状
第4章 山东省滨海旅游安全事件的内容分析
    4.1 数据选取
    4.2 安全事件类目构建
    4.3 信度检验
    4.4 研究结果及分析
        4.4.1 山东省滨海旅游安全事件的时间分布
        4.4.2 山东省滨海旅游安全事件的空间分布
        4.4.3 山东省滨海旅游安全事件表现形态分布
        4.4.4 山东省滨海旅游安全事件旅游要素分布
        4.4.5 游客数量与安全事件的关系分析
        4.4.6 重点城市旅游安全事件分析
第5章 山东省滨海旅游安全事件原因分析
    5.1 人的因素
        5.1.1 旅游者因素
        5.1.2 从业人员因素
    5.2 设施设备因素
    5.3 环境因素
        5.3.1 自然环境因素
        5.3.2 季节性因素
    5.4 管理因素
        5.4.1 滨海旅游企业管理因素
        5.4.2 旅游行政管理因素
第6章 山东省滨海旅游安全管理建议
    6.1 人员管理
        6.1.1 提升游客滨海旅游安全意识
        6.1.2 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
        6.1.3 加强旅游从业人员资质审查
    6.2 设施设备管理
        6.2.1 完善安全设施设备的配置
        6.2.2 加强安全设备设施维护管理
    6.3 旅游企业管理
        6.3.1 加强旅行社安全管理
        6.3.2 加强餐饮和住宿安全管理
        6.3.3 加强景区安全管理
    6.4 行政管理
        6.4.1 完善滨海旅游安全法律建设
        6.4.2 完善行政管理机构
        6.4.3 加大执法监察力度
第7章 结论与不足
    7.1 结论
    7.2 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7)东北三省旅游产业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目标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四、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五、研究主要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一、基本概念
        (一)效率及相关概念
        (二)产业效率与旅游产业效率
    二、理论基础
        (一)经济增长理论
        (二)区域经济理论
        (三)旅游系统理论
        (四)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进展
        (二)国内研究进展
        (三)研究述评与启示
第三章 研究区域概况与效率评价模型构建
    一、研究区域概况
        (一)东北三省区位与地理特征概况
        (二)东北三省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三)东北三省旅游发展概况
    二、研究方法与模型选择
        (一)研究方法选取及DEA方法适用性分析
        (二)BCC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模型
    三、投入产出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一)变量框架构建与量测指标选取
        (二)投入产出指标解释说明
        (三)投入产出指标数据来源及处理
第四章 东北三省旅游产业效率评价及时空格局分析
    一、基于全国范围的旅游产业效率比较分析
        (一)静态效率分析
        (二)动态效率分析
    二、东北三省旅游产业效率静态分析
        (一)效率综合评价
        (二)效率空间差异分析
    三、东北三省旅游产业效率动态分析
        (一)效率变化综合评价
        (二)效率变化空间差异分析
第五章 东北三省旅游产业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一、影响因素变量选取
        (一)内部影响因素
        (二)外部影响因素
    二、面板数据模型构建与检验
        (一)面板数据模型初步构建
        (二)数据平稳性检验
        (三)数据协整检验
        (四)面板数据模型形式确定
    三、影响因素识别与分析
        (一)计量结果分析及影响因素识别
        (二)影响因素综合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主要结论
    二、效率提升对策建议
        (一)提升旅游发展地位
        (二)夯实旅游产业基础
        (三)优化旅游资源配置
        (四)落实创新驱动战略
        (五)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三、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8)基于碳足迹的甘肃省旅游生态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生态效率应用研究现状
        1.3.2 国内外旅游生态效率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方法
2 概念界定及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旅游碳足迹
        2.1.2 旅游生态效率
    2.2 基础理论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生态旅游理论
3 甘肃省旅游发展历程及特征
    3.1 甘肃省旅游资源概况
    3.2 甘肃省旅游发展历程
    3.3 甘肃省旅游发展特征
4 基于碳足迹的甘肃省旅游生态效率测算
    4.1 测算模型构建
        4.1.1 旅游碳足迹测算模型
        4.1.2 旅游生态效率测算模型
    4.2 数据来源及说明
    4.3 甘肃省旅游碳足迹测算
        4.3.1 旅游交通碳足迹
        4.3.2 旅游住宿碳足迹
        4.3.3 旅游活动碳足迹
        4.3.4 旅游碳足迹总量
    4.4 甘肃省旅游生态效率测算
5 基于碳足迹的甘肃省旅游生态效率评价分析
    5.1 甘肃省旅游碳足迹总量及构成分析
    5.2 各部门旅游碳足迹评价分析
    5.3 旅游生态效率整体特征分析
    5.4 各部门旅游生态效率评价分析
6 提升甘肃省旅游生态效率的对策建议
    6.1 倡导低碳出行,降低碳足迹总量
    6.2 打造绿色饭店,减少能源消耗
    6.3 创建生态化景区,提升生态效率
    6.4 优化旅游消费结构,提高经济效益
7 结语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9)镜泊湖景区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价值及意义
        1.2.1 理论价值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旅游服务标准化研究综述
        1.3.1 国外旅游服务标准化研究概述
        1.3.2 国内旅游服务标准化研究概述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图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旅游服务标准化相关概念与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标准化
        2.1.2 旅游标准化
        2.1.3 旅游服务标准化
    2.2 相关基础理论
        2.2.1 标准系统理论
        2.2.2 综合标准化理论
        2.2.3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本章小结
第3章镜泊湖景区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必要性
    3.1 镜泊湖景区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3.2 镜泊湖景区标准化建设概况
    3.3 镜泊湖景区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必要性
        3.3.1 旅游服务标准化是旅游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
        3.3.2 旅游服务标准化助推服务业发展
        3.3.3 旅游服务标准化提升景区竞争力
        3.3.4 旅游服务标准化降低景区运营成本
    本章小结
第4章 镜泊湖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中的问题及成因
    4.1 旅游监管部门存在的问题
        4.1.1 旅游服务标准基础理论研究少
        4.1.2 旅游服务标准制定非行业主导
        4.1.3 旅游服务标准监管不力
        4.1.4 旅游服务标准更新周期长
    4.2 旅游景区主体存在的问题
        4.2.1 游客中心标准化建设不足
        4.2.2 安全保障服务标准化建设缺失
        4.2.3 交通服务标准化建设不到位
        4.2.4 信息服务标准化建设缺乏
    4.3 旅游从业人员存在的问题
        4.3.1 旅游服务标准化从业人员培训缺乏
        4.3.2 旅游服务标准化人才缺失
    4.4 镜泊湖景区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问题的成因分析
        4.4.1 旅游标准制定与国际脱轨
        4.4.2 旅游服务标准化体系建设不完善
        4.4.3 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经费不足
        4.4.4 景区管理者标准化建设意识有待提高
        4.4.5 不注重培养旅游服务标准化专业人才
    本章小结
第5章镜泊湖景区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的对策
    5.1 基于政府角度的改进策略
        5.1.1 转变旅游服务标准化运作机制
        5.1.2 提高旅游服务标准化质量
        5.1.3 加强旅游服务标准化人才培养
    5.2 基于景区管理者角度的改进策略
        5.2.1 加快完善游客中心标准化建设
        5.2.2 积极开展安全标准化建设
        5.2.3 完善旅游公共交通标准化建设
        5.2.4 加强”智慧旅游”信息服务系统标准化建设
        5.2.5 引进专业性旅游服务标准化人才
    5.3 基于员工角度的改进策略
        5.3.1 树立正确的旅游服务标准化意识
        5.3.2 加快建立旅游从业者的管理和服务标准化体系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L饭店服务人员绩效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绩效与绩效管理
        2.1.2 绩效管理体系设计方法
        2.1.3 绩效考核
        2.1.4 KPI
        2.1.5 服务人员
    2.2 理论基础
        2.2.1 绩效管理理论
        2.2.2 全面薪酬激励理论
        2.2.3 需求层次理论
3 L饭店服务人员绩效管理现状分析
    3.1 L饭店简介
        3.1.1 L饭店发展简介
        3.1.2 L饭店的组织结构
        3.1.3 L饭店服务人员的基本情况
    3.2 L饭店服务人员绩效管理现状
        3.2.1 L饭店服务人员绩效管理内容
        3.2.2 L饭店服务人员绩效管理效果
    3.3 L饭店绩效管理现状的问卷调查
        3.3.1 问卷调查的前期工作
        3.3.2 问卷的实施与结果分析
    3.4 L饭店服务人员绩效管理的问题分析
        3.4.1 绩效考核的指标内容与企业战略匹配度低
        3.4.2 绩效管理执行不到位
        3.4.3 绩效管理的动态性规划缺失
        3.4.4 绩效管理的激励功能未充分发挥
    3.5 L饭店服务人员绩效管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3.5.1 绩效管理的战略意识不足
        3.5.2 绩效管理执行的监督机制不完善
        3.5.3 缺乏专业的高素质绩效管理人才
        3.5.4 绩效管理的奖惩机制不完善
4 L饭店服务人员绩效管理体系设计
    4.1 设计原则
        4.1.1 战略匹配原则
        4.1.2 以企业发展战略为基础优化调整指标体系
    4.2 以企业战略为基础重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4.2.1 设计基于企业战略的服务人员KPI绩效考核指标
        4.2.2 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绩效考核指标权重计算
    4.3 完善绩效管理执行流程与监督体系
        4.3.1 优化绩效管理的执行流程
        4.3.2 强化绩效管理执行的监督
    4.4 运用PDCA循环推动绩效管理的动态优化
        4.4.1 绩效管理动态优化的计划阶段
        4.4.2 绩效管理动态优化的实施阶段
        4.4.3 绩效管理动态优化的检查阶段
        4.4.4 绩效管理动态优化的调整阶段
5 L饭店服务人员绩效管理体系实施与保障
    5.1 强化绩效管理结果的应用
        5.1.1 设计科学的物质激励标准与方式
        5.1.2 设计多种形式的精神激励方式
        5.1.3 构建基于绩效考核的职业发展激励制度
        5.1.4 完善绩效考核激励的申诉机制
    5.2 L饭店服务人员绩效管理保障措施
        5.2.1 组织保障
        5.2.2 资金保障
        5.2.3 人力资源保障
    5.3 L饭店服务人员绩效管理体系实施效果
        5.3.1 绩效管理优化对企业管理效率提升的促进效果
        5.3.2 绩效管理优化对服务人员个体发展的促进效果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二、三级指标重要性评价表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四、饭店服务质量问题的成因及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审计风险的A机关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D]. 孙菲.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3)
  • [2]佛山品字街历史街区形态特征及成因研究[D]. 黄利华.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3]老城街道建筑界面色彩地域性表达的优化研究 ——以青岛老城街道为例[D]. 贾琼.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4]大连市甘井子区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置研究[D]. 丛露滋.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6)
  • [5]高档酒店员工职业倦怠治理对策研究[D]. 田园. 扬州大学, 2020(04)
  • [6]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山东省滨海旅游安全研究[D]. 韩雪.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7]东北三省旅游产业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D]. 赵耀武.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8]基于碳足迹的甘肃省旅游生态效率研究[D]. 马婧. 兰州财经大学, 2020(02)
  • [9]镜泊湖景区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研究[D]. 曲静.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0(02)
  • [10]L饭店服务人员绩效管理问题研究[D]. 吴慧.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酒店服务质量问题的成因及控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