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工精细,流畅迷人

做工精细,流畅迷人

一、精雕细琢 流丽妩媚(论文文献综述)

张慧芳[1](2021)在《江总宫体诗在情感、声律、意境上的突破和创新——与南朝宫体诗对比》文中研究指明宫体诗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特殊的一环,以体物为特色,风格轻艳,立意浅而繁,缺乏真情实感。江总作为梁陈时期宫体诗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诗歌创作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是对南朝宫体诗的突破和创新。具体表现为:一是诗歌中代入了作者的情感体验,产生了哀感顽艳的抒情效果;二是诗人大力创作七言诗,诗歌格律渐趋完备,形成了流丽妩媚的艺术风格;三是诗歌中强烈的生命意识提升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陈舒昕[2](2021)在《武则天时期宫廷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何婷婷[3](2021)在《梁辰鱼香奁散曲研究》文中指出梁辰鱼以魏良辅改革后的昆腔新声作曲,开启了嘉靖以来南曲创作、盛行的一个崭新时代,成为明代中后期着名曲家之一。在他现存的散曲集《江东白苎》和《续江东白苎》中,香奁之曲占据了近三分之二的内容。这不仅是梁辰鱼整个散曲创作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在香风大炽的晚明风靡一时,对明代后期香奁散曲这一题材的创作及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本文以梁辰鱼香奁散曲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立足于史志、方志、曲集、曲话等文献材料,通过文史结合的方法,从当时的社会环境、明代香奁散曲发展积淀和梁辰鱼的个人经历出发,对梁辰鱼香奁散曲的创作背景进行了探究。继而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重点研究了梁辰鱼香奁散曲的主要内容、情感内涵,认为梁辰鱼香奁散曲主要可分为赠妓、咏物、悼亡、宫怨、闺怨、风情六类;情感内涵比较丰富,具有在出仕与避世间徘徊的矛盾心理,以闺情寄托失意的哀怨之情以及对歌妓命运的同情和男女真情的讴歌。同时通过与明代其他重要香奁曲家作品的比较,从曲作的曲体特征、内容特点、艺术风格、女性形象等四个角度来探讨了梁辰鱼香奁散曲独特的艺术魅力。最后通过探讨梁氏香奁散曲之继承、革新以及对后世香奁散曲的影响,明确了梁氏在明代香奁散曲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张能泉[4](2020)在《谷崎润一郎文学表现手法对郁达夫小说创作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郁达夫推崇"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的非功利性,注重文学形式的艺术价值,他的这种文艺思想的形成受到多方面影响。尤其在女性身体部位的特写、变态行为的描写以及妖冶型女性的刻画等方面与谷崎文学有着相似的地方,使其小说在追求强烈的官能刺激、嗜虐成性的快感以及非常态的女体书写中表现出较为鲜明的唯美-颓废倾向。受接受主体与语境的影响,郁达夫的小说创作在接受谷崎文学表现手法影响的过程中也呈现出明显的变异性,其不仅揭露了传统思想对现代女性的束缚和压抑,而且彰显了浓郁的自我意识和强烈的个性解放观念,体现了独具个性的时代精神、人文情怀和审美意识。

吴守峰[5](2020)在《李瑞清书法艺术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李瑞清的书法艺术思想,在中国古代书品论的基础上继承并创新,开创了二十世纪中国书法理论中具有重大影响的“金石学派”。其书法远涉周秦,博综汉魏,正草隶篆,诸体皆备,晚年“纳碑入帖”,笔势雄健,气息苍古,是倡导碑帖相容的践行者。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李瑞清在书法实践中的探索给予很多关注,而其作为碑派发展的阶段性代表人物,其书法实践也受到一定的争议。本文在结合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历史、人文等语境基础上,从书法理论、书法史研究和实践修养的综合视角,系统地阐释李瑞清书法艺术思想的理论核心及架构。本文不以书法技术讨论为旨归,而是着重追溯李瑞清艺术思想的渊源,重点探析其书法理论思想的基本艺术观点以及发展递衍的脉络体系。本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绪论”部分梳理一百年来国内外关于李瑞清研究的重要文献与相关问题,本文的研究意义以及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研究重点。第一章梳理临川李氏谱系群体中既有的人文家学,检视家族文脉带给李瑞清知识架构的渊源;根据历史节点构建其书学分期;通过分析碑学思想的文化背景和尊孔复礼思想的历史环境,阐述李瑞清书法艺术思想形成的外界影响。第二章主要阐述李瑞清以“气”为核心的审美格调,通过阐释书法审美的“气味”说,诠释李瑞清书法理论和实践中的“书卷气”的内涵与根源,并结合儒家思想道德观点阐述其“书学先贵立品”的书法艺术理论的思想衍递与传承,以及对其“人正笔正”论的历史解读,品察其正心立身的儒家气度与人格修养,丰满地还原李瑞清在社会体制鼎革后“逸”的风骨与境界及“遗”的气节与格调。第三章是本文的重点,主要研讨李瑞清《玉梅花庵书断》中的三个重要思想依据,论述“以器分派”的形式美问题和它的书学史意义;探讨“求分于石、求篆于金”的发展演变及对后世书风的影响;从全局观的角度研究“胸有全纸、目无全字”的艺术箴规。第四章从语言规律的视角,结合形态结构和风格要素解析李瑞清的书法艺术,通过“似欹反正”、“雄浑”与“古厚”的语言要素,具体论证其书学理论的实践价值与创作特点。第五章分析民国早期,上海学界针对“纳碑入帖”的群体认同现象,并以曾煕、沈曾植二人的观点和建议为例,阐释这一书学主张的历史意义,包括其学术思想对弟子李健、胡小石、吕凤子、张大千等四位学者和艺术家的影响;客观揭示其教育改良的“启智”实践带来的进步性以及对南京大学今天书法风气的学术渍染。结语部分概括李瑞清在书学理论上的主要成就,综合评价其在书法史发展中的学术价值,试图从中国整个书学史的高度对李瑞清书法艺术思想和实践的贡献与局限进行总结。

王梦月[6](2020)在《杨慎六朝诗学观念研究》文中提出在明代中期复古诗坛中,杨慎对于六朝的推崇可谓是独树一帜。其六朝诗学观的产生、定型,与自身的求学经历和审美取向有关,也与明代中期的诗学思潮、文学环境有着密切关系。杨慎自翰林院学习期间就对六朝诗歌展现出浓厚的兴趣,学习创作了不少六朝乐府和“齐梁体”诗,对六朝诗进行了初步探索。被贬云南之后,杨慎潜心于学术,对六朝的研究更加深入,并与其追随者共同为六朝发声,甚至影响了前七子成员。明代的复古文学思潮一直占据着整个诗坛,对盛唐诗歌的崇尚成为诗坛主流。时人对盛唐诗歌的一味盲目学习,却使诗歌产生因循守旧、缺乏创新的弊端。此时文坛亦普遍形成了一种崇儒尊朱的风气,大量创作的性理诗更是加剧了诗歌的寡淡无味。杨慎不满这样的诗学氛围,转而把眼光上溯到六朝这一特定阶段。杨慎六朝诗学观的内容主要从地位论、批评论、创作论予以揭示。杨慎认为尊唐不可卑六代,要客观对待唐诗对六朝诗歌在意象、句法上的借鉴,同时不能忽略词曲与六朝乐府间的贯通之处。此外,杨慎提出“诗之高者汉魏六朝”,认为六朝是诗歌各种体式孕育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四言诗、绝句、五言律诗、七言排律、古乐府都不乏佳作,为后世诗歌创作提供了很好的范本。杨慎在给与六朝诗人高度美誉的同时,也着重揭示出其在诗歌体裁、艺术手法等方面所作出的开创之功。杨慎在诗歌创作中主张学习六朝,强调以情为主、藻绘风致、执正驭奇,但也指出六朝诗文在“温柔敦厚”方面的不足。杨慎从“艺”的角度阐明六朝诗文之美,明确了六朝诗歌对唐诗的开启意义。其将近体诗溯源六朝的思想有利于扭转前七子取法单一的诗学取向,对正确评估六朝诗歌的价值具有重要意义。与前七子相比,杨慎的六朝诗学观更显通达、客观,促成了云南六朝派的形成,并对金陵六朝派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其诗学思想也存在着矛盾之处,一是“情”与“礼”的矛盾,一是“师古”与“师心”的矛盾。

汪成江[7](2020)在《楚系金文书法艺术特色研究》文中指出楚系金文,是指以楚国为中心,包括深受楚文化影响的一些诸侯列国所铸造在青铜器上的文字。根据现有出土材料显示,其最早时间可以追溯到西周晚期,下至秦灭楚之际,延续时间可达六七百年之久。自二十世纪20年代开始,特别是70年代以来,由于大量的地下楚文物被发掘面世,因此,我们有幸目睹到无比丰盛的楚金文艺术。就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对楚系金文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对楚系铭文的考释和器物的分析断代等方面,而相对来说,对于楚系金文书法艺术特色方面的研究仍然是片段而零散的,系统性的整理研究还有待加强,尤其是近年来书法艺术学科的兴起和许多新的考古材料的面世,同时伴随着简帛书法的迅速发展及大批成果的产生,楚系金文书法艺术的综合研究已经有了很好的条件。因此,利用现有的最新材料和研究成果,对楚系金文的书法艺术作系统、深入的研究,对当代书法史体系的科学构建及对中国古器物与古文字学等方面的研究可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对推进楚文化史和我国古代文明史的研究也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该论文以楚系金文作为研究对象,充分利用现有的最新材料和研究成果,重点对其书法艺术特色作系统性的综合研究。首先,通过对楚民族文化发展渊源的梳理及社会习俗的研究,旨在掌握楚文化的基本特征和楚人的社会风俗习惯,进而对楚人的艺术精神作深入的探索,全面分析楚人的艺术创作心理和民族性格,深入挖掘影响他们艺术创作的多种因素,以便能够客观精确的把握楚系金文的艺术特色。其次,通过对楚系金文形体演进、构形特征、文化内涵等相关方面的研究,深入了解楚文字的发展演变规律和字形结构特征,例如笔画的增减、结构的变异、部首的移位、文字的讹变等。楚人因其鲜明的时代风貌和独特的审美趣味,其文字的铸刻并不是一味步随宗周后尘,而是根据自身的文化审美追求加以改造过的,拥有着自己的文化内涵。因此,对于楚系文字的文化内涵,该论文也进行了必要的讨论。再次,根据楚人的审美趣味和艺术追求,对楚系金文的艺术风格进行分类和分期研究,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深入挖掘楚系金文的艺术特色。最后,由于鸟虫书特殊的艺术审美取向,并且在楚系金文中有着重要的文化地位。为此,笔者单列了一章,对其发展演变和审美特征进行单独的讨论。该论文主要分列为五个章节对以上论点进行研究讨论。其中,第一、第二个章节主要讨论楚人的文化艺术精神和楚系金文的文字演变与形体结构特征;第三、第四章主要讨论楚系金文的艺术风格特征;第五章主要讨论鸟虫书的文字演变和审美规律。在研究的过程中,对于楚金文形体结构的分析上,笔者主要采用的是古文字学方面的分析方法,分别对楚系金文从形体的省简、增繁、替换、讹变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对于艺术风格特征的分类研究,笔者在综合考察了杨景曾《二十四书品》、卢派《二十四书品》、金智学《新二十四书品》以及胡长春《金文书法艺术特征类分研究》等各家的分类品目之后,从楚系金文的审美实际出发,将楚系金文书法艺术风格特征分列成了五类,并作了相应的解析和作品列举。由于诗歌和绘画与书法有着密切的联系,笔者对唐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和清人黄钺《二十四画品》中的传统品评用语也作了部分的借鉴。对楚系金文的艺术风格的分期研究,笔者参考了刘彬徽《楚系青铜器研究》中楚系青铜器断代分期方法和邹芙都《楚系铭文综合研究》中楚系铭文分期研究成果。

郭慧敏[8](2019)在《唐代常山张氏家族小说创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唐代常山张氏家族是以张鷟、张荐、张读为代表的唐传奇创作世家,他们的文学创作横跨有唐一代,对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张鷟《游仙窟》以第一人称叙事,描写初唐文人士子的狎妓生活,铺采摛文,间有俗语,开创了唐人小说创作的新纪元;《朝野佥载》选材“耳目所接,可据者多”,风格嘲谑讽刺,为唐人小说之最。两文展现了当时文人关注现实、张扬个性的艺术追求。张荐《灵怪集》,长篇情节完整,内含褒贬,短篇以诗入文,清丽可读,既反映出作者扎实的诗词功底,又展现出其作为史官的远见卓识。《宣室志》内容猎奇求异,行文生动优美,虽尤“志怪之属”却“殊张唐人风气”,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张读评骘世事的能力与态度,该文极有可能是其行卷之作。本文拟以传奇创作产生与发展的唐代社会为背景,以常山张氏家族小说创作的相互传承、相互影响之关系为纽带,在了解唐代文风、家学渊源及宗教崇尚等对常山张氏家族小说创作影响的基础上,把握其小说创作在题材选择、艺术风格等方面的相似性与变化性,进而凭借对其在后世嬗变情况与影响方式的具体展现,凸显常山张氏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的地位与作用。本文研究创新点在于以新出土的的墓志材料为依据,考证常山张氏家族成员,特别是张读的生平仕宦经历及其小说《宣室志》的具体创作时间,并以此为前提判定《宣室志》为张读行卷之作,进而阐明其作为行卷之作在内容与风格上的独到之处。对学者较少研究的张荐《灵怪集》作品进行较为细致的阐释解读,并进一步探讨其中蕴含的创作思想及形成原因。另外,从常山张氏家族小说创作与唐代文风、家族创作传统、宗教崇尚之关系入手,以“人仙遇合”题材为例,探讨道教信仰对唐代常山张氏家族小说创作之潜移默化的影响。

张娜[9](2019)在《六朝“体物”美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六朝是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的觉醒时期,文人审美意识的自觉促进了“物”观念的转变,“物”获得了审美的真正独立,“体物”思想蔚然成一时潮流。令人遗憾的是,后世的学者多以“工巧”、“雕虫小技”等持否定批判态度,“体物”思想未能受到学者的充分关注。因而,笔者不揣浅陋,拟较为细致地考察六朝的“体物”美学思想,以期对“体物”的研究更进一步。拙文从范畴研究的视角出发,将“体物”思想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以六朝文人如何体物以及如何写物为脉络进行论述,试图通过较为全面、客观的分析,挖掘“体物”思想的内涵指向,从整体上把握六朝“体物”美学思想在中国美学史上的位置,并从学术史的角度鸟瞰六朝“体物”美学思想的嗣响。论文共由五个部分组成:绪论主要是论述六朝“体物”美学思想的研究缘由、现状及方法。第一章大致以“物”观念的审美独立历程为线索,通过自然风物、动物、植物这几种类型来阐释六朝“物”的内涵,可以说“物”在六朝时期获得了相当完整的阐释,以自然山水为肇始,六朝“物”的观念呈现出明显的转变,由比德转向审美、由感物转向体物,由附属逐渐走向独立,超越于目的和实用功利之上,获得了真正的审美独立。任何时代的观念都是时代的产儿,“体物”思想自然也不例外,六朝“物”观念的转折,源于儒玄佛多元思想的影响,以及隐逸思想的浸染。此外,庄园经济、个体自觉的生命意识、江南的明山秀水等,这些因素也共同推动了六朝“物”观念的审美独立。第二章主要是探究六朝时人体物的方式,首先从“体”出发进行分析,指出“体物”之所以为“体”的缘由。继而具体探究六朝文人如何体物,从审美主体而言,主要通过观、味、游等几种审美方式去把握物之美;而从审美客体来说,任何客体皆由形与神构成,六朝时期的“形神之辨”促使“形神”成为关注的焦点,为六朝文人“体物”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一方面,六朝文人追求“以形写形,以色貌色”、“穷形尽相”、“形似”,注重客观、逼真的写实描写,“尚形”文风实则映照了六朝时期对物的亲近;另一方面,“物”之美在于形,更在于“物”之神,顾恺之的“以形写神”、“传神写照”肇其始;谢赫“气韵生动”思想进一步深化,由人物画而至山水画,宗炳的“畅神”思想,以及书法中王僧虔的“神采论”,“尚神”之风蓬勃发展,实则是六朝时人对“物”本质真实的探索。“尚形”抑或“尚神”无不彰显了六朝文人用整个身心去体认物,摹写物的真实状貌,从而究见其理。第三章主要是研究六朝文人如何写物,六朝时期的写物并非是一蹴而成的,诗骚的“敷陈”,特别是,汉赋“铺采摛文”的写物传统为六朝文人写物提供了艺术储备。六朝时期,各种写物手法大放异彩。六朝时人以独特的欣赏视角,辅之以视觉、听觉等各种感觉器官,体察入微,穷形尽相地写物图貌,用以寄托情志。六朝人潜心于文学形式、执着于文采的探究,以此摹写物的瑰丽多姿。其在文学形式上进行了种种探索:诗赋彼此渗透,赋也进一步骈化,骈文随之产生;永明声律理论体现了人们对文学声律之美的自觉追求,对偶之风日盛,体现了工偶精对的审美效果,推动了近体诗的产生;愈演愈烈的辞藻逐丽之风,形成了元嘉的密丽、永明的清丽以及梁陈的艳丽,各个阶段虽不尽相同,总体而言,六朝文学趋向“尚丽”的倾向。第四章主要是挖掘六朝“体物”美学思想在后世的承传,六朝“体物”思想并未像“缘情”、“感物”等思想烛照后世,更多的是处于一种被遗忘的状态。从哲学上而言,直至宋代,张载、朱熹等人对“体物”才有所阐述,“体物”被视为是主体认识物、把握物的一种方式,通过对“物”亲历的体察,了解世界,认识世界。对文学而言,对“体物”也只有只言片语的提及,承传之人少之又少,仅有朱弁、陈绎曾、王夫之对“体物”有所论述。朱弁在钟嵘“直寻”的基础上,对“体物”加以改造,是抛却使事用典的“古人畦径”,用身心合一的整体去观照物,从而获得审美体验。“体物”除却逼真摹写物之外,更要反映主体体认物之时所产生的审美体验,并结合杜甫、苏轼等人具体的文学创作加以论述。而陈绎曾则从修辞学的角度阐述了对“体物”的看法,其“体物七法”将体物手法搜罗殆尽。其分类虽不尽科学,但也不失为一种进步。及至明清时期的王夫之主要从情景关系来阐述体物如何得神。

禹亚丽[10](2019)在《唐代寓湘诗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立足于唐代寓湘诗人及其诗歌创作,以文人“流寓”为视角,探讨“流寓”与湖湘的互动关系,以期有利于扩展流寓文学和湖湘诗歌与文化的研究。绪论部分结合前人研究,界定了“流寓”的概念和唐代湖湘的地域范围,将唐代寓湘的232位诗人及其1368首诗歌作为本文研究对象,简析了唐代寓湘诗人的创作概况。正文部分,分三章对唐代寓湘诗歌进行系统的分析,考察唐代寓湘诗歌的整体特征。第一章,考察唐代寓湘诗歌的思想主题,将其分为山水纪行诗、赠别酬唱诗、咏怀咏古诗、现实民生诗四个类型。在类型化中分析总结寓湘对唐代诗人的影响,结合诗人生平阐述了唐代寓湘诗歌多样化的思想内涵和多元化的审美情感,其中也包括对诗人寓湘历程中生存质况、社会价值的整体观照。第二章,分析唐代寓湘诗歌的艺术特色,将其整体上总结为湖湘审美意象群的建立、楚骚精神的鲜明体现和对比意识的强烈表现。其中湖湘地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风俗对唐代寓湘诗歌的创作影响深远,不同的诗人有着迥异的诗歌风格,且诗歌创作的意象与主题也存在重复、仿制和泛化的问题。第三章,探究唐代寓湘诗歌的诗学意义,主要体现为对唐代诗歌山水人文题材的开拓、唐代寓湘诗歌创作转变和对湖湘诗歌与文化的影响上,其中皆以典型诗人为中心进行探讨,力争以部分把握整体的风貌,也论述了唐代寓湘诗歌与湖湘诗歌和文化是在互动之中双向发展的。最后的结语部分对全文重要观点进行总结。

二、精雕细琢 流丽妩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精雕细琢 流丽妩媚(论文提纲范文)

(1)江总宫体诗在情感、声律、意境上的突破和创新——与南朝宫体诗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一、南朝宫体诗综述
二、江总宫体诗的突破和创新
    (一)以悲为美——江总宫体诗哀感顽艳的抒情性
    (二)流丽精巧——江总宫体诗七言歌行渐趋完备
    (三)化悲哀为洒脱——江总宫体诗强烈的生命意识
三、结语

(3)梁辰鱼香奁散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香奁散曲内容的界定
    二、选题缘由及意义
    三、相关问题研究历史及现状
第一章 梁辰鱼香奁散曲的创作背景
    第一节 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的社会环境
        一、繁荣的社会经济与奢靡享乐的风气
        二、个性张扬与崇俗尚情的世风
    第二节 明代中后期香奁散曲创作概况
        一、成、弘时期——香奁散曲的发展期
        二、正、嘉时期——香奁散曲的繁荣期
        三、隆、万时期——香奁散曲的鼎盛期
    第三节 梁辰鱼与歌妓的交往及其散曲创作
第二章 梁辰鱼香奁散曲的内容及情感内涵
    第一节 梁辰鱼香奁散曲的主要内容
        一、挥毫以应命——赠妓之曲
        二、托物以寄情——咏物之曲
        三、人间久别离——悼亡之曲
        四、双泪落君前——宫怨之曲
        五、冷彻鸳鸯浦——闺怨之曲
        六、檀口揾香腮——风情之曲
    第二节 梁辰鱼香奁散曲的情感内涵
        一、出仕——避世之心理
        二、闺情——失意之寄托
        三、对歌妓悲惨命运的同情
        四、对男女真挚情爱的讴歌
第三章 梁辰鱼香奁散曲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 令套兼作而以套数最称烂漫
    第二节 写人记事抒情相结合
    第三节 典雅绮丽、哀婉绵邈的风格特征
    第四节 塑造女性形象手法多样,但缺乏灵动之感
第四章 梁辰鱼香奁散曲的地位及影响
    第一节 明代香奁散曲发展史上承上启下之地位
    第二节 梁辰鱼香奁散曲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谷崎润一郎文学表现手法对郁达夫小说创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侧重女性身体部位的特写之影响
二、偏重变态行为的描写之影响
三、注重妖冶型女性的刻画之影响
四、影响接受中的变异
结语

(5)李瑞清书法艺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思想研究相关文献综述
    二 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三 本文研究框架
    四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李瑞清书法艺术思想的发展脉络
    第一节 家世荣光:临川李氏在学界的影响
        一、李秉绶与岭南画派
        二、李宗瀚与临川四宝
        三、李联琇与钟山书院
    第二节 李瑞清书法艺术思想的发展分期
        一、书法酣饫期(1867——1895 问学登科)
        二、书法风格形成期(1895——1911 游宦滇宁)
        三、艺术思想的成熟期(1912——1920 鬻书沪上)
    第三节 李瑞清书法艺术思想的来源
        一、清代碑学兴起的思想背景
        二、晚清尊孔复礼的人文思潮
第二章 李瑞清书法艺术思想以气为核心的审美观
    第一节 书法审美的“气味”说
        一、气与味的书法渗透
        二、书卷气的品格诠释
    第二节 正心立身的儒家气度
        一、“品”的格局与操守
        二、“心正笔正”的人格气脉
    第三节 “遗”与“逸”的士人气格
        一、“遗”的气节与格调
        二、“逸”的风骨与气韵
第三章 李瑞清书法艺术思想的三个重要理论阐释
    第一节 “以器分派”的书学方法论
        一、“以器分派”的内容解析
        二、“方”“圆”笔法与形式的体认
        三、结体韵律与形质研究
    第二节 “求分于石、求篆于金”的思想内涵
        一、书法与金石学的关联
        二、清代金石气的篆分古意
        三、金石的物性之美
    第三节 “胸有全纸、目无全字”的整体观照
        一、章法的全局观
        二、布白的完形心理
第四章 李瑞清书法艺术思想对艺术风格的影响
    第一节 “欹正得体”的形式之美
        一、形学有势
        二、“似欹反正”的结体之妙
        三、“似欹反正”的语言价值
    第二节 韵味隽永的风格追求
        一、李瑞清书法风格的形成要素
        二、“雄浑”风格的精神诉求
        三、“古厚”书风的文化自觉
第五章 李瑞清书法艺术思想的时代影响与成就
    第一节 “纳碑入帖”的书学现象
        一、交游群体的社会图谱
        二、曾熙的碑帖融合论
        三、沈曾植“南北会通”的书学观
    第二节 书法思想的后世传播与影响
        一、书学亲承:李健
        二、思想承续:胡小石
        三、“以书入画”的开新:吕凤子、张大千
    第三节 启智思想的进步性体现
        一、中体西用思想下的教育改良实践
        二、南大文人书风的先导
结语
    一 学术评价
    二 思想贡献
参考文献
致谢
参加重要科研项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杨慎六朝诗学观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杨慎“沉酣六朝”之因
    1.1 仕宦及交游的影响
        1.1.1 翰林院学习的经历
        1.1.2 文学交游与自立门户
    1.2 明代中期文学思潮的影响
        1.2.1 在复古思潮中别张壁垒
        1.2.2 对朱子理学与性理诗的抨击
        1.2.3 对七子派拟古思潮的反击
第二章 杨慎六朝诗歌地位论
    2.1 尊唐不可卑六代
        2.1.1 六代之作为唐之滥觞
        2.1.2 宋词元曲贯通于六朝乐府
    2.2 “诗之高者汉魏六朝”
        2.2.1 四言诗自然古雅
        2.2.2 六朝绝句高妙奇丽
        2.2.3 五言律诗工整高古
        2.2.4 七言排律雄浑工致
        2.2.5 古乐府风华秀艳
第三章 杨慎对六朝诗文的评价与接受
    3.1 批评论
        3.1.1 杨慎对六朝诗人冠绝古今的美誉
        3.1.2 杨慎对六朝诗人开创性的揭示
    3.2 创作论
        3.2.1 “发诸性情而协于律吕”
        3.2.2 藻绘风致
        3.2.3 温柔敦厚
        3.2.4 执正驭奇
第四章 杨慎六朝诗论的影响与局限性
    4.1 明确了六朝诗歌的价值
        4.1.1 回归对六朝诗歌“艺”的关注
        4.1.2 阐明六朝诗歌对唐诗的开启意义
    4.2 促进文艺思想的活跃
        4.2.1 明代六朝派的形成与发展
        4.2.2 对金陵六朝派和汉魏六朝派的影响
    4.3 欲求新变却深受时代的局限
        4.3.1 性其情而不违礼
        4.3.2 徘徊于复古与师心之间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7)楚系金文书法艺术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研究的对象
    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1 研究目的及其理论意义
        2.2 研究的实践意义
    3.研究的重点、难点及研究方法
        3.1 研究的重点
        3.2 研究的难点
        3.3 研究的方法
    4.文献综述
        4.1 历史上有关楚系金文的着录
        4.2 楚系金文编年断代及分域研究的着录
        4.3 有关金文书法艺术研究的着录
第1章 楚文化与楚人艺术精神
    第1节 楚民族的文化渊源与社会习俗
        1.1.1 楚民族的文化渊源
        1.1.2 楚人的社会习俗
    第2节 楚人的艺术精神
        1.2.1 深畜厚养,兼夷夏之长技而用之
        1.2.2 好异尚奇,力求创新
        1.2.3 机敏活泼,自由浪漫
第2章 楚系金文的形体构成及其文化内涵
    第1节 楚系金文的形体演进与发展概述
    第2节 楚系金文的构形特征
        2.2.1 省简
        2.2.2 增繁
        2.2.3 替换
        2.2.4 讹变
    第3节 楚系金文的文化内涵
第3章 楚系金文书法艺术分期研究
    第1节 分期的意义与依据
    第2节 楚系金文书法艺术分期初探
        3.2.1 承袭期
        3.2.2 变革期
        3.2.3 繁盛期
        3.2.4 衰退期
第4章 楚系金文书法艺术风格特征分类研究
    第1节 分类的意义与依据
    第2节 楚系金文书法艺术风格特征分类
        4.2.1 委曲:圆劲婉通,屈伸自如
        4.2.2 工巧:错彩镂金,意趣盎然
        4.2.3 姿媚:美人婵娟,不胜罗绮
        4.2.4 潇洒:萧散洒脱,超然出尘
        4.2.5 新奇:恢诡谲怪,大象无形
第5章 楚系鸟虫书
    第1节 鸟虫书的源起及其发展历程
    第2节 鸟虫书的形体构成与艺术特征研究
        5.2.1 鸟虫书的构形特征
        5.2.2 鸟虫书的审美特征研究
结论
论文重要参考文献目录
附录 插图资料来源表
致谢
在学校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8)唐代常山张氏家族小说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价值与创新点
    1.2 研究历史与现状
        1.2.1 常山张氏家族文学创作整体研究
        1.2.2 常山张氏家族代表家族成员文学创作个案研究
        1.2.3 其他张氏家族成员及其文学创作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地域界定
2 唐代常山张氏家族成员生平及文学创作
    2.1 常山张氏家族文学创作的奠基者——张鷟
        2.1.1 张鷟生平概说
        2.1.2 《游仙窟》其文及艺术特色
        2.1.3 《朝野金载》其书及艺术特色
    2.2 常山张氏家族文学创作中兴者——张荐
        2.2.1 张荐生平概说
        2.2.2 《灵怪集》其书及内容特色
    2.3 常山张氏家族文学创作的殿军者——张读
        2.3.1 张读生平概说
        2.3.2 《宣室志》创作与唐代“小说”行卷之风
        2.3.3 《宣室志》题材内容及艺术特色
    2.4 其他张氏家族成员的文学创作
3 常山张氏家族小说创作面貌及其成因
    3.1 常山张氏家族小说创作与唐代文风
        3.1.1 “游仙”与初唐浮艳流丽之风
        3.1.2 “惨淡为文”与中唐质实尚怪之风
        3.1.3 “殊张唐人风气”与晚唐崇尚低迷之风
    3.2 常山张氏家族小说创作传统的承袭
        3.2.1 “承祖风而述神怪”
        3.2.2 “不以史官末事率尔操觚”
    3.3 常山张氏家族小说创作的具体表现
        3.3.1 《游仙窟》:人“仙”遇合
        3.3.2 《灵怪集》:人“神”遇合
        3.3.3 《宣室志》:人“鬼”遇合
4 常山张氏家族小说创作的价值与影响
    4.1 《游仙窟》:以第一人称创作的世情小说开山之作
    4.2 《朝野佥载》:后世公案、豪侠小说可从中取材的补史之作
    4.3 《灵怪集》:中唐文人对传统题材的解构与改写
    4.4 《宣室志》:末世文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怀与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六朝“体物”美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六朝“物”观念的阐释
    1.1 六朝“物”的类型
    1.2 六朝“物”观念的转变
    1.3 六朝“物”观念的生成动因
        1.3.1 多元思想的浸染
        1.3.2 个体审美意识的自觉
第二章 六朝时人体物的审美方式
    2.1 体:入乎其内
    2.2 审美主体的体物方式
    2.3 审美客体的呈现方式——形
    2.4 审美客体的呈现方式——神
        2.4.1 “尚神”之风的初始:“以形写神”
        2.4.2 “尚神”之风的深化:“气韵生动”
        2.4.3 “尚神”之风的延伸:“畅神说”
        2.4.4 “尚神”之风的拓展:“神采论”
第三章 “体物”美学思想下的写物艺术
    3.1 赋的写物传统
    3.2 体物以寄情志
    3.3 写物图貌,蔚似雕画
        3.3.1 极貌写物,曲写毫芥
        3.3.2 视角独特,观察全面
        3.3.3 感官综合,敷彩设色
    3.4 写物艺术中的形式美学追求
        3.4.1 诗赋互渗,赋的骈化
        3.4.2 声律肇开,工偶精对
        3.4.3 琢句雕章,辞藻尚丽
第四章 “体物”美学思想的余波
    4.1 朱弁的“体物”思想
    4.2 陈绎曾的“体物七法”
    4.3 王夫之的“体物而得神”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10)唐代寓湘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综述
    三、论文的研究对象、方法及思路
第一章 唐代寓湘诗歌的思想主题
    第一节 山水纪行诗
    第二节 赠别酬唱诗
    第三节 咏怀咏古诗
    第四节 现实民生诗
第二章 唐代寓湘诗歌的艺术特征
    第一节 湖湘审美意象群的建立
    第二节 楚骚精神鲜明
    第三节 对比意识强烈
第三章 唐代寓湘诗歌的诗学意义
    第一节 对山水人文的开拓
    第二节 唐代寓湘诗歌的诗学转向
    第三节 对湖湘诗歌和文化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精雕细琢 流丽妩媚(论文参考文献)

  • [1]江总宫体诗在情感、声律、意境上的突破和创新——与南朝宫体诗对比[J]. 张慧芳.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05)
  • [2]武则天时期宫廷诗研究[D]. 陈舒昕.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梁辰鱼香奁散曲研究[D]. 何婷婷.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4]谷崎润一郎文学表现手法对郁达夫小说创作的影响[J]. 张能泉.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5)
  • [5]李瑞清书法艺术思想研究[D]. 吴守峰. 南京大学, 2020(10)
  • [6]杨慎六朝诗学观念研究[D]. 王梦月. 河北大学, 2020(08)
  • [7]楚系金文书法艺术特色研究[D]. 汪成江. 西南大学, 2020(01)
  • [8]唐代常山张氏家族小说创作研究[D]. 郭慧敏.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6)
  • [9]六朝“体物”美学思想研究[D]. 张娜. 山西大学, 2019(02)
  • [10]唐代寓湘诗歌研究[D]. 禹亚丽. 湖南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做工精细,流畅迷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