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非司酮对早孕猕猴孕酮和雌二醇分泌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奚婷[1](2021)在《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临床研究及基于内膜衰老的药物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 探究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黄体功能不足(LPD)型复发性流产(RSA)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2 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学探讨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作用机制。3 探究孕酮诱导“种植窗期”子宫内膜急性衰老对胚胎着床的影响。4 以“种植窗期”子宫内膜急性衰老为切入点,探究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分子机制,并对上述网络药理学预测机制进行验证。方法1 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方法,收集脾肾两虚型LPD型RSA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予培元补肾安胎方和西药地屈孕酮片治疗,对照组予西药地屈孕酮片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孕12周妊娠结局、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血清E2、P和β-HCG、盆腔B超,及治疗前后肝肾功、血常规等安全性指标。2 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对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并运用分子对接学对结果进行初步验证,具体方法如下:通过检索TCM、TCMSP数据库得到培元补肾安胎方的化合物;通过TCMSP、Pubchem、CHEMBL得到化合物对应的靶点;利用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收集RSA相关基因;利用R语言得到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潜在靶点;string数据库构建PPI网络图;应用clusterProfiler包对共同靶点完成GO和KEGG富集分析;最后采用MOE软件分子对接评估培元补肾安胎方重要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的结合活性。3 采用体内和体外实验相结合方法,体内实验:将ICR雌鼠随机分为PD0-PD9组、除衰组、对照组①、米非司酮(RU486)组、对照组②。PD0-PD9组分别于PD0-9天下午取材,除衰组、对照组①、RU486组、对照组②分别于PD5和PD9下午取材,观察对比胚胎着床数目,应用SA-β-gal染色、IHC、WB检测子宫内膜组织衰老标志物(SA-β-gal活性、P16蛋白)的表达。体外实验:不同浓度、时间点的甲羟孕酮(MPA)对2BS细胞进行干预,应用WB检测各组2BS衰老标志蛋白P53、P21、P16表达量,SA-β-gal染色检测2BS SA-β-al活性,光学显微镜观察2BS形态的改变,EdU检测2BS增殖功能,RT-PCR检测2BS SASP、PRL mRNA表达量。收集MPA诱导2BS的衰老上清液与HTR-8/SVneo共培养,应用CCK8、EdU、划痕及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HTR-8/SVneo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功能。4采用Clark经典复发性流产模型鼠造模方法造模,将CBA/J雌鼠随机分为12组。正常组B、模型组B、西药组B、中药低剂量组B、中药中剂量组B、中药高剂量组B在PD14取材计算胚胎丢失率;正常组A、模型组A、西药组A、中药低剂量组A、中药中剂量组A、中药高剂量组A在PD5下午取材,应用HE染色观察小鼠卵巢黄体面积,Elisa检测血清P水平,SA-β-gal染色检测内膜的SA-β-gal活性,WB和RT-PCR检测子宫内膜P16、P53、P21蛋白和mRNA表达,IHC检测子宫P16蛋白定位分布及表达。结果1培元补肾安胎方对LPD型RSA临床疗效1.1保胎结局:治疗组保胎成功率93.33%高于对照组70%(p<0.05)。1.2中医证候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60.00%(p<0.01)。1.3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两组患者脾肾两虚型中医证候总积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组改善LPD型RSA患者脾肾两虚型证候优于对照组(p<0.05)。1.4止血时间:治疗组平均止血时间4.29±0.46天短于对照组6.48±0.54天(p<0.05)。1.5腹痛消失时间:治疗组平均腹痛消失时间5.48±0.35天短于对照组8.63±0.84天(p<0.05)。1.6血清激素水平:治疗组在孕9、11、12周血清E2值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孕6、7、9、11、12周血清P值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孕8、9、10、11、12周血清β-HCG值高于对照组(p<0.01)。1.7 B超检查:治疗组胚胎发育与孕周相符22例,小于孕周6例,胎停育2例;对照组胚胎发育与孕周相符14例,小于孕周7例,停育9例。1.8不良反应:治疗组肝功异常1例,对照组肝功异常3例、皮疹1例,两组在安全性方面无差异(p>0.05)。2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复发性流产的作用机制2.1培元补肾安胎方潜在化合物及作用靶点:潜在化合物186个,作用靶点136个。2.2 RSA疾病靶点:经过筛选去重共得到RSA靶点1658个。2.3共同靶点筛选及互作网络构建:共同靶标65个,潜在靶点分别至少与两个化合物相连接。2.4 PPI网络的构建和关键靶点的提取:PPI网络中有65个节点,其中VEGFA、IL6、EGFR、MPAK8、ESR1等是关键靶点。2.5 GO和KEGG富集:GO主要涉及转录因子活性、单加氧酶活性等。KEGG主要涉及 PI3K-Akt、MPAK、P53 等。2.6分子对接:核心化合物和潜在靶点分子对接得分均≤-5.0 kcal/mol。3孕酮诱导“种植窗期”内膜细胞衰老在胚胎着床中的作用研究3.1“种植窗期”内膜存在急性衰老的生理表现:IHC结果显示,P16蛋白在子宫内膜间质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胞核呈阳性表达,PD0-PD5组随着怀孕天数的增加P16蛋白表达量逐渐增多,于PD5达到最大值,PD6-PD9组P16表达量逐渐减少。WB和β-gal染色也得出相同结果。3.2“种植窗期”内膜衰老有利于胚胎着床:清除衰老细胞后胚胎着床数目、SA-β-gal活性、内膜P16蛋白表达量少于对照组(p<0.01)。3.3孕酮可诱导成纤维细胞衰老:与空白组相比,各组MPA干预后2BS细胞SA-β-gal活性和衰老标志蛋白P16、P21、P53表达量增多(p<0.01),细胞形态不规则、细胞核增大,其中MPA(8μM)作用16天,各指标变化显着(p<0.01)。EDU结果显示MPA干预后2BS增殖减慢(;p<0.01)。RT-PCR实验结果显示,MPA组CXCL-2、CXCL-1 等 SASP、PRL mRNA 表达高于空白组(p<0.01)。3.4孕酮诱导细胞衰老是胚胎着床的重要条件:RU486阻断孕酮作用后胚胎着床数目、内膜P16蛋白表达量及SA-β-gal活性小于对照组(p<0.01)。3.5孕酮诱导形成的衰老微环境有利于滋养细胞功能:Senescent CM共培养的HTR-8/SVneo细胞水平和垂直迁移、侵袭功能强于Young CM组(p<0.01)。4基于“种植窗期”内膜衰老探讨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作用研究4.1胚胎丢失率:模型组胚胎丢失率高于正常组(p<0.01),提示造模成功。中药各剂量组和西药组均低于模型组(p<0.05)。4.2血清P水平:模型组血清P水平低于正常组(p<0.05)。中药中剂量组和西药组血清P水平高于模型组(p<0.05)。4.3卵巢黄体面积:模型组黄体面积少于正常组(p<0.05)。中药中剂量组和西药组卵巢黄体面积多于模型组(p<0.05)。4.4 SA-β-gal染色:模型组内膜SA-β-gal活性少于正常组(p<0.01)。中药中、高剂量组和西药组内膜组织SA-β-gal活性多于模型组(p<0.01)。4.5内膜组织P16、P53、P21蛋白和mRNA表达:模型组P16、P53、P21蛋白和mRNA表达低于正常组(p<0.05)。中药低、中剂量组、西药组P16、P53、P21蛋白和mRNA表达高于模型组(p<0.05)。4.6免疫组化:P16蛋白在内膜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的胞核中呈阳性表达,模型组内膜P16蛋白表达量低于正常组(p<0.01),中药低、中剂量组、西药组内膜P16蛋白表达量高于模型组(p<0.01)。结论1培元补肾安胎方能明显改善脾肾两虚证候,减轻阴道流血、腹痛症状,提高血清E2、P、β-HCG水平,促进胚胎发育,提高LPD型RSA的保胎成功率。2通过网络药理学初步明确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分子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P53信号通路,调节细胞衰老,从而治疗RSA。3“种植窗期”内膜急性衰老是胚胎着床的必要条件之一,其中足量足时间的孕酮是诱导内膜衰老的重要因素。4 P不足、“种植窗期”内膜急性衰老不足可能是LPD型RSA发病机制。培元补肾安胎方可能通过提高血清P和卵巢黄体面积,增加“种植窗期”内膜P53、P21、P16表达,促进“种植窗期”内膜衰老从而发挥保胎作用。
李倩男[2](2020)在《胚胎停育时间与药物流产效果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与目的胚胎停育是指妊娠早期胚胎失去活性且滞留于宫腔内未排出,临床又称稽留流产。临床工作中,常选用清宫术或药物流产来促使停育胚胎排出。但是,由于稽留流产患者胚胎停育时间过长,妊娠组织机化粘连,部分患者胚胎位置靠近宫角,部分患者子宫结构先天性异常,增加了清宫过程中吸宫不全、漏吸、子宫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此外,清宫术为有创性操作,容易引起宫腔感染、宫颈粘连、宫腔粘连、继发不孕等后续问题,严重影响了育龄期女性的生理健康和生育需求。近年来,药物流产成功治疗稽留流产的案例被国内外广泛报道。药物流产为无创性操作,不影响子宫内膜容受性,对后续受孕影响小,花费少,更易于为患者所接受。2020年1月中华医学会计划生育学分会发布的《早期妊娠稽留流产治疗专家共识》也肯定了药物流产的价值。提高药物流产的成功率也随之成为医学领域研究的热点。死亡胚胎长期留存于宫腔中,与子宫壁机化粘连,影响妊娠物排出。但是,当稽留流产发生后,机体可自动识别死亡胚胎,继而分泌一系列物质促进子宫收缩,将其排出体外。有报道显示,对早孕期的胚胎停育患者采取期待治疗,妊娠物自行排出者接近80%。本研究旨在探讨胚胎停育时间与药物流产效果的相关性,为提高胚胎停育患者药物流产的成功率提供科学的依据。资料与方法1.资料:随机选取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科2017年9月至2019年10月期间收治的孕早期胚胎停育住院药流的患者,收集其临床资料。根据月经周期、排卵日或者首次发现孕囊的时间核算其实际末次月经时间;根据发现胚胎停育时的阴超核算其实际胚胎大小{胚胎天数=孕囊平均直径(mm)+30或[胎芽长度(cm)+6.5]*7}。胚胎停育时间=药流时停经天数-实际胚胎天数。按其胚胎停育时间将其分为3组:第1组(n=104例)为胚胎停育时间≤7天;第2组(n=89例)为胚胎停育时间为8-14天;第3组(n=163例)为胚胎停育时间>14天。2.方法:3组患者均采用米非司酮150mg分次口服的方法,同时序贯给予米索前列醇600μg口服,于药流当天观察药物流产的效果。后分别于3天后、1个月后、3个月后复查彩超,了解宫腔残留情况。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采用F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资料比较:3组患者的年龄、停经时间、孕产次两两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药流当天有效率比较:药流当天3组患者的药流有效率分别为98.1%、94.3%、94.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用药后妊娠物娩出过程比较:第1组、第2组患者的妊娠物娩出时间分别为2.42±1.576h、2.73±1.245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3组患者的妊娠物娩出时间为4.68±1.943h,明显大于前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的阴道出血持续时间分别为11.51±5.085d、12.76±3.044d、17.44±7.22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的疼痛指数分别为4.62±2.325分、5.51±1.683分、5.79±2.742分,第2组、第3组患者的疼痛指数与第1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用药后不良反应比较:3组患者均发生恶心、呕吐、乏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药流后3天宫腔残留情况比较:第1组和第2组患者的宫腔残留发生率分别为23.5%、2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3组患者的宫腔残留率为44.8%,明显高于前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药流后1个月宫腔残留情况比较:第1组、第2组患者的宫腔残留率分别为1 0.8%、2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3组患者的宫腔残留率为28.7%,明显高于第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药流后3个月宫腔残留情况比较:3组患者的宫腔残留率分别为7.8%、7.2%、1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第1组药流后不同时间宫腔残留情况比较:与药流后3天相比,第1组患者药流后1个月、药流后3个月的宫腔残留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第2组药流后不同时间宫腔残留情况比较:第2组患者药流后1个月的宫腔残留率与药流后3天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流后3个月的不全流产率低于药流后3天、药流后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第3组药流后不同时间宫腔残留情况比较:第3组患者药流后3天、药流后1个月、药流后3个月的宫腔残留率依次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药物流产是治疗稽留流产的有效手段。2.胚胎停育时间不影响药流有效率。3.胚胎停育时间影响药流后宫腔残留率:胚胎停育时间越长,药流后宫腔残留率越高。4.米非司酮可以有效治疗药流后宫腔残留。
张爱丹[3](2016)在《药物流产对女性生殖激素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米非司酮对早孕妇女生殖激素的影响。方法选择自愿要求终止妊娠的早孕妇女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药物流产组(204例)和人工流产组(200例),取2组人群外周血,药流组于口服米非司酮前、后及流产后14 d、22 d,人流组于术前及术后14 d、22 d,测定雌二醇(E2)、促黄体生成素(FSH)、促卵泡生成素(LH)、孕酮(P)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水平。结果药流组服药后E2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β-HCG呈上升趋势,但弱于人流组;2组FSH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H无显着性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流产后第14、22天2组E2均呈上升趋势,但是药流组较同期人流组,E2升高缓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流组β-HCG下降趋势较人流组平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流组P水平始终高于人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FSH呈波动状态,LH均呈下降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米非司酮对早孕妇女生殖激素水平确有影响。尤其当药流后阴道流血超过10 d时,应检测血清E2、P、HCG水平,出现E2低于卵泡期水平,P高于卵泡期水平,HCG下降缓慢,提示不全流产,应及时清宫。
禹小波[4](2016)在《孕卵着床与肿瘤细胞粘附的相似性:避孕药的肿瘤转移预防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据文献报道长期服用口服避孕药物可以降低患肿瘤的风险,同时对循环系统疾病也有疗效,而肿瘤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过程与孕卵着床生理过程有诸多相似之处。本课题通过建立孕卵着床,肿瘤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的体外模型来比较两个生物系统的相似性,通过比较雌二醇与孕酮联合作用对两个系统的调节作用,建立避孕药物用于预防肿瘤肿瘤转移的药理机制基础。方法: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对比孕卵着床、肿瘤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两个系统表面粘附分子表达的相似性;通过MTT实验方法分析比较避孕药对两个生物系统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相似性;通过划痕实验分析比较雌二醇与孕酮联合作用、避孕药对肿瘤细胞及孕卵迁移的影响;通过粘附实验分析比较避孕药对肿瘤细胞与内皮细胞/基质粘附,孕卵着床,孕卵与基质粘附作用的影响;通过流式细胞术、qRT-PCR、Western Blot分析比较雌二醇与孕酮联合作用及避孕药对两个系统细胞粘附分子、MMPs、TIMPs调节作用。结果:肿瘤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孕卵着床两个系统表面粘附分子表达具有相似性。脐静脉内皮细胞与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均高表达integrinβ1,α3,α5,α6,ICAM-1,乳腺癌细胞与孕卵均高表达 CD47,EpCAM,E-cadherin,integrinβ1,α5,α6,sLex。雌二醇与孕酮联合作用对两个系统的调节作用也表现出诸多相似之处,其联合作用促进孕卵着床,同时促进肿瘤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通过升高孕卵integrinα5β1与MMPs的表达量而促进其迁移、侵袭及粘附能力,同时也通过升高乳腺癌细胞integrinα5β1与MMPs表达量而促进其迁移、侵袭及粘附能力。避孕药物米非司酮、美她司酮抑制了孕卵着床,同时抑制了乳腺癌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通过抑制孕卵sLex,MMPs表达而抑制其迁移、侵袭及粘附能力,同时通过抑制乳腺癌细胞sLex与MMPs表达而抑制其迁移、侵袭及粘附能力。结论:实验结果表明,孕卵着床、乳腺癌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两个生物系统在粘附分子的表达上有诸多相似,同时生理浓度的雌二醇与孕酮的联合作用对两个系统粘附、侵袭以及迁移的调节作用亦有诸多共同点。传统紧急避孕药物米非司酮、美她司酮在低浓度抑制着床的同时,亦可抑制乳腺癌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以及侵袭作用,最终可以通过避孕药解决肿瘤患者手术后肿瘤的转移问题。
田高强[5](2015)在《类固醇激素对昆明小鼠宫颈和宫体细胞脂滴形成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子宫颈是雌性动物维持妊娠和进行分娩的重要器官,子宫颈的成熟对引产成功与否、分娩是否顺利以及产程的长短来说都至关重要。子宫颈成熟是受到许多细胞因子和激素的调节,是一个生化过程与炎症反应过程。子宫体也是雌性动物重要的生殖器官,它是孕育胎儿的场所,在精子迁移、受精卵着床以及胚胎、胎儿的生长发育及分娩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子宫颈中含有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内皮细胞以及前脂肪细胞和脂肪细胞。成纤维细胞来源于胚胎时期的中胚层,是结缔组织内的主要细胞之一。具有一定的分化能力,并参与创伤修复、诱导成骨和成脂肪过程,还在一定条件下与纤维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进行相互转化。脂肪组织还可作为内分泌器官参与集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前脂肪细胞或脂肪细胞就能够分泌其中的细胞因子和激素,而本课题组就在分娩山羊的子宫颈中发现了含有大脂滴的脂肪细胞。在小鼠的子宫颈中也发现了含大脂滴的脂肪细胞的存在,并对小鼠子宫颈中脂滴的数量、分布以及变化等做了相应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脂滴最初被认为仅是用来储存能量的一种颗粒,这种颗粒类似于糖原,是一种“惰性”的细胞内物质,但随着脂滴蛋白质组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人员发现,脂滴还是一个复杂、动态变化、活动旺盛的多功能细胞器。它能沿着细胞的骨架运动,并能够与其它细胞器相互作用,可能在信号传导、膜转运、脂类存储与代谢等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脂滴在脂肪细胞、肝细胞、肌肉细胞以及肾上腺皮质细胞等多种组织细胞中广泛存在。本实验以昆明小白鼠为研究对象,对小鼠子宫颈组织中脂滴是否受激素的影响进行研究。采集成年小鼠子宫颈和经摘除卵巢注射激素(雌二醇、孕酮、地塞米松和米非司酮)处理的小鼠子宫颈,将子宫颈做冰冻切片并油红O染色;在洁净工作台内采集小鼠子宫颈,在含有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中培养,并在培养基中加入一定浓度的激素,分别在无血清无激素、有血清无激素和有血清激含素浓度分别是10 nmol/L、20 nmol/L、40 nmol/L、80 nmol/L的四种激素的培养基中培养,油红O染色观察。结果显示:注射孕酮和地塞米松的小鼠的子宫颈中阳性率较高,注射米非司酮的阳性率较低;未摘卵巢未注射激素的小鼠的子宫体中阳性率最高,其他各组与子宫颈的结果基本一致。细胞培养时加孕酮的培养基培养的细胞中脂滴较加米非司酮的细胞中的脂滴含量高,经含地塞米松的培养基培养细胞中的脂滴的含量也高于在含米非司酮的培养基中培养的细胞脂滴含量。以上结果表明,10、20、40 nmo/L孕酮和地塞米松能够促进脂滴的形成,米非司酮抑制脂滴的形成,20、40、80 nmol/L雌二醇对脂滴的形成有促进作用,10 nmol/L雌二醇没有明显的差异性。
王丽君,张鑫毅,廖矛川[6](2010)在《紫草总酚酸辅助米非司酮对妊娠小鼠的抗早孕及对妊娠小鼠离体子宫肌条的收缩作用》文中提出目的观察紫草总酚酸辅助米非司酮对妊娠小鼠的抗早孕及对妊娠小鼠离体子宫肌条的收缩作用。方法对妊娠昆明种小鼠于妊娠第6~8天给药,共8组,每组10只,观察妊娠抑制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中孕酮的水平。建立离体子宫平滑肌装置,研究紫草总酚酸对孕龄5~10d的受孕小鼠的离体子宫平滑肌的作用。结果用小鼠口服紫草总酚酸1040mg.kg-1能够显着性的提高单用米非司酮(1.5mg.kg-1)的妊娠抑制率(P<0.05),并能增加实验组平均死胎数,但是对血清孕酮的水平没有明显的影响(P>0.05)。紫草总酚酸有显着增强早孕小鼠离体子宫平滑肌条的收缩活性的作用(与给药前比较P<0.01)。结论紫草总酚酸辅助米非司酮对妊娠小鼠的抗早孕作用明显,其抗早孕作用不是通过降低孕酮水平来实现的。紫草总酚酸可显着增强早孕小鼠离体子宫平滑肌条的收缩活性。
张钰[7](2010)在《复发性流产的病因分析及其与趋化因子CXCL12、CCL2、RANTES表达异常的研究》文中提出复发性流产(Recurrent Spontaeous Abortion, RSA)是指连续发生2次或2次以上的自然流产,发病率约占育龄夫妇的5%。RSA的病因复杂,排除临床上可查出的病因,仍有近1/2的RSA患者的病因未明,称为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nexplained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 URSA),是临床上难治性的不育症。第一部分反复性自然流产病因分析目的:探讨RSA患者的临床病因。方法:对74对RSA夫妇进行规范化病因筛查,包括夫妇染色体核型分析、生殖道解剖结构检查、内分泌激素检查、生殖道感染因素检查以及自身免疫抗体检测,以分析RSA的病因、建立RSA病因筛查的临床路径。结果:在74对RSA夫妇中,染色体异常6例,占8.1%;生殖道解剖异常4例,占5.4%;内分泌异常13例,占17.6%;生殖道感染5例,占6.8%;免疫异常46例,占62.1%,其中自身免疫异常14例,占18.9%;同种免疫异常(不明原因)32例,占43.2%。结论:RSA病因复杂,包括染色体异常,生殖道解剖结构异常,内分泌代谢异常,生殖道感染,免疫异常等因素。免疫因素在RSA的病因中占重要地位,免疫异常中约有2/3原因不明,临床上称为URSA。病因学的探讨以及针对病因进行预防性治疗是防治RSA的关键。第二部分趋化因子CXCL12、CCL2、RANTES表达异常与URSA发病的关系目的:探讨URSA患者绒毛、蜕膜基质细胞衍生因子(CXCL12)、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CCL2)、调节活化正常T细胞表达和分泌的因子(RANTES)-mRNA表达异常和血清CXCL12、CCL2、RANTES水平变化与URSA发病的关系。方法:收集URSA患者26例(URSA组)和正常早孕妇女30例(对照组)的绒毛、蜕膜和血清标本,应用实时荧光PCR方法检测两组绒毛、蜕膜CXCL12、CCL2、RANTES-mRNA的表达,应用ELISA方法检测两组血清CXCL12、CCL2、RANTES的蛋白含量。结果:1)人早孕绒毛、蜕膜组织均有趋化因子CXCL12、CCL2、RANTES-mRNA表达。2)URSA组绒毛、蜕膜组织CXCL12-mRNA的表达量为(0.46±0.15,0.35±0.13),均较对照组(1.79±0.82,0.81±0.21)显着降低(P<0.01):CCL2-mRNA的表达量为(1.99±0.35,2.77±0.61),均较对照组(1.42±0.28,1.90±0.85)显着升高(P<0.01);RANTES-mRNA的表达量为(1.40±0.25,2.25±0.33),均较对照组(0.94±0.22,1.45±0.20)显着升高(P<0.01)。3)URSA组血清CXCL12的蛋白含量为(94.52±29.23pg/ml),对照组为(268.13+26.36pg/ml),两组相比,差异有显着性(P<0.01);CCL2的蛋白含量为(83.34±10.61pg/ml),对照组为(59.41±9.70pg/ml),两组相比,差异有显着性(P<0.01);RANTES的蛋白含量为(117.29±18.67pg/ml),对照组为(79.88±12.54pg/ml),两组相比,差异有显着性(P<0.01)。4)两组血清CXCL12值与绒毛、蜕膜CXCL12-mRNA表达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23,0.604(P均<0.01);CCL2值与绒毛、蜕膜CCL2-mRNA表达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95,0.655(P均<0.01);RANTES值与绒毛、蜕膜RANTES-mRNA表达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82,0.675(P均<0.01)。结论:CXCL12、CCL2、RANTES表达于人早孕绒毛和蜕膜组织中,参与母胎界面绒毛滋养细胞和蜕膜免疫活性细胞功能的调控;绒毛、蜕膜组织CXCL12低表达,CCL2、RANTES高表达与URSA的发病机制有关;血清CXCL12、CCL2、RANTES在胚胎停育的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第三部分:米非司酮对早孕绒毛、蜕膜趋化因子CXCL12、CCL2、RANTES表达的影响目的:探讨孕激素受体拮抗剂米非司酮对早孕绒毛、蜕膜组织趋化因子CXCL12、CCL2、RANTES表达的影响。方法:收集服用米非司酮48小时后清宫的正常早孕妇女30例(米非司酮组)的绒毛、蜕膜标本,应用实时荧光PCR方法检测米非司酮组绒毛、蜕膜CXCL12、CCL2、RANTES-mRNA的表达,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米非司酮组绒毛、蜕膜组织CXCL12-mRNA的表达量为(0.59±0.22,0.42±0.17),均较对照组显着降低(P<0.01);CCL2-mRNA的表达量值为(1.84±0.35,3.01±0.62),均较对照组显着升高(P<0.01);RANTES-mRNA的表达量为(1.33±0.22,2.17±0.49),均较对照组显着升高(P<0.01)。结论:米非司酮通过影响早孕绒毛、蜕膜趋化因子CXCL12、CCL2、RANTES-mRNA的表达,破坏母胎界面免疫耐受机制而发挥其抗早孕作用。
王雪梅,马芳,徐克惠,乔林,周瑞年[8](2009)在《米非司酮对体外大鼠卵巢颗粒细胞凋亡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米非司酮(RU-486)对体外培养的大鼠卵巢颗粒细胞分泌功能及其凋亡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SD雌性大鼠的卵巢颗粒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及荧光染色观察加入米非司酮后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细胞化学法观察颗粒细胞中凋亡因子Fas的表达,化学发光法检测雌、孕激素水平。结果颗粒细胞凋亡数量随米非司酮剂量增加而增多,凋亡率在米非司酮低剂量组〔(7.50±0.86)%〕与对照组〔(6.70±0.73)%〕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剂量组〔(9.53±0.78)%〕、高剂量组〔(13.00±1.75)%〕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处理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颗粒细胞中Fas蛋白表达随米非司酮处理剂量的增加而增强,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细胞上清液中孕酮的水平随米非司酮浓度增加而降低,各处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雌二醇水平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米非司酮可能通过上调颗粒细胞表面Fas蛋白的表达,直接抑制颗粒细胞孕酮的分泌,诱导颗粒细胞发生凋亡,抑制卵泡发育;米非司酮对颗粒细胞分泌雌二醇的功能则没有直接的影响。
李霞[9](2009)在《益母草碱对药物致早孕大鼠不完全流产的影响及其部分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益母草(Leonurus)又名茺蔚草、坤草,为唇形科益母草属植物,其主要活性物质为生物碱类、黄酮类、二萜类、脂肪酸类、挥发油类等。中医认为益母草具有活血、祛瘀、调经、消水功效,素有“血脉圣药”“经产良方”之称。临床上常用来治疗流产后出血、冠心病、心肌缺血、高黏血症、痛经、肾脏疾病、皮肤病等。文献显示,益母草制剂对药物流产后子宫出血的疗效确切,其有效成分是益母草碱、盐酸水苏碱等生物碱类。盐酸益母草碱(Leonurine hydrochloride,Leo)是一种结构与天然益母草碱完全相同的新的人工合成品,为探讨其药理作用,本课题采用早孕大鼠灌服米非司酮(8.3mg/kg)和米索前列醇(100μg/kg)造成不完全流产大鼠子宫模型,研究Leo对药物致早孕大鼠流产的影响及其部分机制,主要内容如下:1. Leo对药物致早孕大鼠不完全流产的影响SD早孕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Leo(0.5,1.5,4.5mg/kg)、益母草片组(22.5 mg/kg)、宫血宁胶囊组(130 mg/kg),每组8只。于第妊娠7d,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采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复制不完全药物流产模型。造模次日(第8d)收集子宫出血、记录出血时间并分别灌服(i.g.)相应的受试药物,正常组和模型组i.g.等容量的生理盐水,连续7天。第15d处死大鼠,常规方法取血、子宫组织备检。研究发现,与模型组相比,Leo能降低大鼠子宫重量及子宫指数,减少子宫出血量,缩短出血时间,增强子宫收缩频率、张力及收缩力,能提高血清中雌二醇(estradiol,E2)水平;病理组织学结果显示Leo组子宫组织结构明显改善,宫内残留明显减少。2. Leo对药流后大鼠子宫出血治疗作用的机制Leo能提高药流后大鼠血清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 LH)和促卵泡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 FSH)水平,对子宫组织的内皮素(Endothelin,ET)含量及ET/NO(Nitric oxide,NO)比值也明显增加;免疫组化显示,Leo组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onad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GnRH)的表达增加,子宫组织层粘连蛋白(Laminin,LN)的表达显着降低;逆转录PCR(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RT-PCR)显示,Leo组子宫组织雌激素受体-α(Estrogen receptor alpha,αER)、雌激素受体-β(Estrogen receptor betal,βER)的表达明显增加,而对孕酮受体(Progestin receptor,PR)没有明显影响。小结:Leo对药物流产后大鼠子宫异常出血有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提高子宫组织的ET含量及ET/NO比值,增强子宫收缩力,促进绒毛、蜕膜组织物排出,减少其在子宫腔内的残留;降低子宫组织LN的表达,提高血清E2水平,上调子宫组织αER、βERmRNA的表达,促进子宫内膜的修复;提高下丘脑GnRH的表达,上调子宫组织αER、βERmRNA的表达,调节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有关。
唐薇[10](2009)在《米非司酮对孕7-9周人胎盘绒毛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1.对比观察米非司酮对孕7-9周人胎盘绒毛中前列腺素合成及表达、氧化/抗氧化状态和间质微血管形态及数量的影响,从前列腺素合成调控、氧化应激和胎盘绒毛间质微血管变化三方面探讨米非司酮终止早孕的可能机制。2.进一步完善米非司酮在药物流产中作用机理的认识,为临床上合理扩大米非司酮终孕应用范围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参考依据,同时为其在其它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OX-2、COX-1、NF-κB在米非司酮药流组与人流对照组(孕7-9周各12例)胎盘绒毛滋养细胞中表达量的差异;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定量(ELISA)法检测PGF2α在上述两组胎盘绒毛中含量的差异,了解米非司酮对人早孕7-9周胎盘绒毛前列腺素合成及表达的影响。2.应用化学比色法检测MDA、T-AOC、CuZn-SOD和MDA/T-AOC比值在上述两组胎盘绒毛中含量的差异,了解米非司酮对人早孕7-9周胎盘绒毛氧化/抗氧化平衡状态的影响。3.应用免疫组化法定位HO-1在上述两组胎盘绒毛中的表达部位及检测其在滋养细胞中表达量的差异;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HO-1在上述两组胎盘绒毛中蛋白表达量的差异;逆转录酶—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检测HO-1mRNA在上述两组胎盘绒毛中RNA转录量的差异,通过HO-1将前列腺素合成调控、氧化应激和胎盘绒毛间质微血管变化三方面相互作用联系起来探讨米非司酮终止早孕的可能机制。4.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VEGF在上述两组胎盘绒毛滋养细胞中表达量的差异;间接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及激光共聚焦成像技术,观察分析上述两组胎盘绒毛间质中CD34荧光标记的微血管形态及数量的差异,准确直观地了解米非司酮对孕7—9周人胎盘绒毛间质微血管形成的影响。结果:1.COX-2主要强表达于绒毛表面的合体滋养细胞胞浆中,细胞滋养细胞胞浆弱表达,米非司酮药流组阳性表达较人流对照组强(P<0.01)。NF-κB主要强表达于绒毛表面的合体滋养细胞胞浆中,细胞滋养细胞胞浆表达稍弱,米非司酮药流组阳性表达较人流对照组强(P<0.01)。COX-1强表达于米非司酮药流组与人流对照组胎盘绒毛合体及细胞滋养细胞胞浆中,两组表达无明显差别(P=0.064,P>0.05)。米非司酮药流组胎盘绒毛中PGF2α的表达较人流对照组明显增多(P<0.01)。2.米非司酮药流组胎盘绒毛中MDA含量较人流对照组明显增多(P<0.01)。米非司酮药流组胎盘绒毛中T-AOC含量较人流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米非司酮药流组胎盘绒毛中CuZn-SOD含量较人流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米非司酮药流组胎盘绒毛中MDA/T—AOC比值较人流对照组明显增大(P<0.01)。3.HO-1主要强表达于绒毛的滋养细胞胞核及胞浆中,部分血管内皮细胞和间质细胞胞核、胞浆也有表达。米非司酮药流组滋养细胞胞核、胞浆阳性表达较对照组强(P<0.01)。Western blot法检测HO-1在上述两组胎盘绒毛中蛋白表达量,米非司酮药流组较对照组增多(P<0.01)。RT-PCR法检测HO-1mRNA在上述两组胎盘绒毛中RNA转录量,米非司酮药流组较对照组增多(P<0.01)。4.米非司酮药流组与人流对照组均可见血管内皮细胞在FITC-CD34标记下呈清晰明亮的绿色荧光,人流对照组毛细血管的形态规则,管腔清晰,管径大小正常。米非司酮药流组毛细血管的数目增多,形态不规则,管腔不同程度扭曲扩张。米非司酮药流组微血管长度密度(Lv)较人流组增高(P=0 043,P<0.05)。米非司酮药流组微血管体积密度(Vv)较人流组增高(P=0.031,P<0.05)。VEGF表达于上述两组胎盘绒毛滋养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胞浆中,米非司酮药流组滋养细胞阳性表达较人流对照组减弱(P<0.01)。结论:1.米非司酮激活NF-κB,使COX-2表达增多,继而使PGs(尤其PGF2α)合成增多,PGF2α引起血管收缩,蜕膜组织变性坏死继而直接或间接影响绒毛组织的血液供应,刺激产生更多ROS,进一步加重氧化损伤,同时激活子宫平滑肌收缩及扩张宫颈,导致正常妊娠无法维持而终孕。2.人早孕7-9周胎盘绒毛中存在氧化应激现象。米非司酮可使MDA含量增加,T-AOC和CuZn-SOD含量减少,MDA/T-AOC比值增大,加重氧化/抗氧化失衡,促进ROS产生和NF-κB激活,使PGs(尤其PGF2α)合成及表达增多,血管收缩使血管内皮细胞和线粒体功能受损,又进一步促进ROS的产生,加重氧化/抗氧化失衡。3.米非司酮促进ROS产生,ROS通过激活HO-1基因启动区的NF-κB上调HO-1mRNA转录和蛋白合成。HO-1发挥其抗氧化应激、扩血管改善胎盘循环和胎儿生长发育、细胞保护、抗炎、抑制血小板凝集、抑制凋亡等作用来对抗米非司酮的作用。PGF2α与HO-1相互竞争,究竟是使氧化/抗氧化在新的水平上保持平衡,妊娠得以维持,还是PGs最终引起血管收缩,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进一步促进ROS的产生,导致氧化/抗氧化完全失衡,这种竞争的结果就决定了妊娠的结局。4.在顿服米非司酮150mg后24-48h而未加用米索前列醇的情况下,人早孕7-9周胎盘绒毛出现了PGs合成及表达增多、氧化/抗氧化失衡状态,但同时也出现HO-1mRNA转录和蛋白合成增加来对抗米非司酮上述作用,胎盘绒毛微血管出现数目增多,管腔不同程度扭曲扩张,可能反映此时胎盘绒毛处于一种代偿状态而非耗竭现象。此时需加服前列腺素抑制HO-1的代偿作用或适当延长米非司酮作用时间和剂量,以加重氧化/抗氧化失衡状态,刺激产生更多ROS,进一步加重氧化损伤,激活子宫平滑肌收缩及扩张宫颈,以达到预期的药物流产效果。
二、米非司酮对早孕猕猴孕酮和雌二醇分泌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米非司酮对早孕猕猴孕酮和雌二醇分泌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临床研究及基于内膜衰老的药物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复发性流产的西医研究进展 |
1 复发性流产的病因研究 |
2 复发性流产的治疗现状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药治疗复发性流产的研究进展 |
1 中医病因病机 |
2 复发性流产的中医证型分布状况 |
3 复发性流产的中医治疗现状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子宫细胞衰老与女性生殖功能 |
1 衰老细胞 |
2 子宫的生理解剖及功能 |
3 子宫衰老细胞对女性生殖功能的影响 |
4 子宫衰老细胞的治疗现状 |
5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黄体功能不足型复发性流产临床疗效观察 |
前言 |
1 研究材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复发性流产的作用机制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孕酮诱导“种植窗期”子宫内膜细胞衰老在胚胎着床中的作用研究 |
前言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基于“种植窗期”内膜衰老探讨培元补肾安胎方对复发性流产作用机制的研究 |
前言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1 研究总结 |
2 创新点 |
3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胚胎停育时间与药物流产效果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资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5.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不全流产临床处理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4)孕卵着床与肿瘤细胞粘附的相似性:避孕药的肿瘤转移预防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第一章 引言 |
1.1 肿瘤治疗的研究现状 |
1.1.1 传统肿瘤治疗的现状 |
1.1.2 肿瘤细胞治疗的现状 |
1.1.3 手术后肿瘤转移的治疗现状 |
1.2 肿瘤侵袭过程与孕卵着床的相似性 |
1.2.1 肿瘤侵袭及转移过程 |
1.2.2 孕卵着床的生理过程及分子机制 |
1.2.3 肿瘤侵袭过程与孕卵着床的相似性对比 |
1.3 避孕药物米非司酮及美她司酮的研究现状 |
1.3.1 雌激素、孕激素在孕卵着床过程中的调节作用 |
1.3.2 口服避孕药的避孕作用机理 |
1.3.3 孕酮拮抗剂米非司酮及美她司酮避孕作用的研究进展 |
1.3.4 孕酮拮抗剂米非司酮及美她司酮用于肿瘤治疗的现状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4.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肿瘤细胞粘附模型与孕卵着床模型的建立及细胞表面粘附分子的检测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1.1 主要的实验药品与试剂 |
2.1.2 主要的仪器设备与耗材 |
2.1.3 常用试剂的配制 |
2.2 实验方法 |
2.2.1 细胞培养 |
2.2.2 HUVECs的原代培养、传代与鉴定 |
2.2.3 肿瘤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模型的建立 |
2.2.4 孕卵着床模型的建立 |
2.2.5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粘附分子的表达 |
2.2.6 统计学处理 |
2.3 实验结果 |
2.3.1 肿瘤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模型的建立 |
2.3.2 孕卵着床模型的建立 |
2.3.3 分析比较JEG-3与MCF-7细胞表面粘附分子表达量 |
2.3.4 分析比较RL95-2细胞与HUVEC表面粘附分子表达量 |
2.4 结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雌二醇与孕酮联合作用对孕卵着床,肿瘤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两个系统调节作用的异同 |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1.1 主要的实验药品与试剂 |
3.1.2 主要的仪器设备与耗材 |
3.1.3 常用试剂的配制 |
3.2 实验方法 |
3.2.1 细胞培养 |
3.2.2 HUVECs的原代培养、传代与鉴定 |
3.2.3 MTT法检测雌二醇与孕酮联合作用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
3.2.4 细胞划痕法检测雌二醇与孕酮联合作用对细胞迁移的影响 |
3.2.5 流式细胞术检测雌二醇与孕酮联合作用对细胞表面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 |
3.2.6 qRT-PCR检测对比雌二醇与孕酮联合作用对细胞粘附分子mRNA表达的影响 |
3.2.7 Western Blot检测对比雌二醇与孕酮联合作用对细胞MMPs表达的影响 |
3.2.8 统计学处理 |
3.3 实验结果 |
3.3.1 雌二醇与孕酮联合作用对两个系统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 |
3.3.2 雌二醇与孕酮联合作用对JEG-3与MCF-7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
3.3.3 雌二醇与孕酮联合作用对两个系统细胞表面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 |
3.3.4 雌二醇与孕酮联合作用对JEG-3与MCF-7细胞MMPs,TIMPs表达的影响 |
3.4 讨论 |
3.4.1 雌二醇与孕酮联合作用对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 |
3.4.2 雌二醇与孕酮联合作用对JEG-3与MCF-7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
3.4.3 雌二醇与孕酮联合作用对RL95-2细胞与HUVEC表面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 |
3.4.4 雌二醇与孕酮联合作用对JEG-3与MCF-7细胞表面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 |
3.4.5 雌二醇与孕酮联合作用对JEG-3与MCF-7细胞MMPs,TIMPs表达的影响 |
3.5 小结 |
第四章 米非司酮、美她司酮对孕卵着床,肿瘤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两个系统调节作用的异同 |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1.1 主要的实验药品与试剂 |
4.1.2 主要的仪器设备与耗材 |
4.1.3 常用试剂的配制 |
4.2 实验方法 |
4.2.1 米非司酮/美她司酮对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 |
4.2.2 米非司酮/美她司酮对细胞形态学的影响 |
4.2.3 米非司酮/美她司酮对JEG-3/MCF-7细胞与基质粘附作用的影响 |
4.2.4 米非司酮/美她司酮对JEG-3细胞球体与RL95-2细胞粘附,MCF-7细胞与HUVECs粘附作用的影响 |
4.2.5 米非司酮/美她司酮对JEG-3/MCF-7细胞,RL95-2/HUVEC细胞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 |
4.2.6 米非司酮/美她司酮对JEG-3/MCF-7细胞迁移能力、侵袭性的影响 |
4.2.7 统计学处理 |
4.3 实验结果 |
4.3.1 米非司酮/美她司酮对两个系统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 |
4.3.2 米非司酮/美她司酮两个系统细胞形态学的影响 |
4.3.3 米非司酮/美她司酮对JEG-3/MCF-7细胞与基质粘附作用的影响 |
4.3.4 米非司酮/美她司酮对孕卵着床,MCF-7细胞与HUVECs粘附的抑制作用 |
4.3.5 米非司酮/美她司酮对JEG-3/MCF-7/RL95-2/HUVEC细胞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 |
4.3.6 米非司酮/美她司酮对JEG-3/MCF-7细胞侵袭性的影响 |
4.3.7 米非司酮/美她司酮对JEG-3/MCF-7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
4.4 讨论 |
4.4.1 米非司酮/美她司酮对JEG-3细胞与基质粘附,MCF-7细胞与基质粘附的影响 |
4.4.2 米非司酮/美她司酮对孕卵着床,肿瘤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的影响 |
4.4.3 米非司酮/美她司酮对JEG-3/MCF-7细胞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 |
4.4.4 米非司酮/美她司酮对JEG-3/MCF-7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
4.4.5 米非司酮/美她司酮对JEG-3/MCF-7细胞侵袭性的影响 |
4.4.6 米非司酮/美她司酮对RL95-2细胞/HUVEC表面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 |
4.5 小结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类固醇激素对昆明小鼠宫颈和宫体细胞脂滴形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子宫颈 |
1.2 成纤维细胞 |
1.3 脂滴 |
1.3.1 脂滴的结构 |
1.3.2 脂滴的形成 |
1.3.3 脂滴的功能 |
1.3.4 脂滴在组织的分布 |
1.3.5 脂肪细胞 |
1.4.雌激素 |
1.4.1 雌激素的合成与代谢 |
1.4.2 雌激素的生理作用 |
1.4.2.1 雌激素对机体代谢的作用 |
1.4.2.2 雌激素对雄性动物的生殖活动有抑制作用 |
1.5 孕激素 |
1.5.1 孕激素的合成与代谢 |
1.5.2 孕激素的生理作用 |
1.6 米非司酮 |
1.7 地塞米松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主要实验设备 |
2.1.3 实验试剂与药品 |
2.1.4 主要试剂配制方法 |
2.2 试验方法 |
2.2.1 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 |
2.2.2 成年小鼠子宫颈样本的采集 |
2.2.3 子宫颈细胞的原代培养 |
2.2.4 手术摘除卵巢 |
2.2.5 小鼠子宫颈细胞油红O染色 |
2.2.6 成年子宫颈和子宫体冰冻切片中脂滴油红O染色结果 |
2.2.7 载玻片的处理 |
3 实验结果 |
3.1 成年小鼠子宫颈冰冻切片油红O染色结果 |
3.2 成年小鼠子宫体冰冻切片油红O染色结果 |
3.3 成年小鼠子宫颈原代细胞加入雌二醇培养油红O染色结果 |
3.4 成年小鼠子宫颈原代细胞加入地塞米松培养油红O染色结果 |
3.5 成年小鼠子宫颈原代细胞加入米非司酮培养油红O染色结果 |
3.6 成年小鼠子宫颈原代细胞加入孕酮培养油红O染色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致谢 |
(6)紫草总酚酸辅助米非司酮对妊娠小鼠的抗早孕及对妊娠小鼠离体子宫肌条的收缩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仪器 |
1.1 药物 |
1.2 动物 |
1.3 仪器 Olympus CX41-32C02 |
2 方法 |
2.1 辅助米非司酮对妊娠小鼠的抗早孕作用 |
2.1.1 受孕 |
2.1.2 分组与给药 |
2.1.3 一般观察 |
2.1.4 指标检测 |
2.1.5 统计检验 |
2.2 对妊娠小鼠离体子宫肌条的收缩作用 |
2.2.1 预处理 |
2.2.2 正常子宫肌张力检测 |
2.2.3 加缩宫素子宫肌张力检测 |
2.2.4 加紫草总酚酸子宫肌张力检测 |
2.2.5 检测指标 |
2.2.6 统计检验 |
3 结果 |
3.1 紫草总酚酸辅助米非司酮对妊娠小鼠的抗早孕作用 |
3.1.1 肉眼观察 |
3.1.2 病理组织学检查 |
3.1.3 各实验组的妊娠抑制率和平均死胎数和对照组相比较 |
3.1.4 各实验组的子宫重量的变化与对照组相比较 |
3.1.5 各实验组的孕酮含量与对照组相比较 |
3.2 紫草总酚酸对早孕小鼠离体子宫平滑肌条收缩的影响 |
4 讨论 |
(7)复发性流产的病因分析及其与趋化因子CXCL12、CCL2、RANTES表达异常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复发性流产病因分析 |
1.1 对象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方法 |
1.2 结果 |
1.2.1 74对RSA夫妇病因分析 |
1.2.2 RSA病因筛查的临床路径 |
1.3 讨论 |
1.3.1 RSA的病因分析 |
1.3.2 建立RSA病因筛查临床路径的意义 |
1.4 小结 |
二、趋化因子CXCL12、CCL2、RANTES表达异常与URSA发病的关系 |
2.1 对象与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方法 |
2.2 结果 |
2.2.1 人早孕绒毛、蜕膜CXCL12、CCL2、RANTES-mRNA的表达 |
2.2.2 URSA组和对照组绒毛、蜕膜CXCL12、CCL2、RANTES-mRNA表达量的比较 |
2.2.3 URSA组和对照组血清CXCL12、CCL2、RANTES水平的比较 |
2.2.4 URSA组和对照组血清CXCL12、CCL2、RANTES水平与绒毛、蜕膜CXCL12、CCL2、RANTES-mRNA表达量的相关性 |
2.3 讨论 |
2.3.1 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的优点 |
2.3.2 绒毛、蜕膜组织CXCL12、CCL2、RANTES-mRNA的表达与正常早期妊娠的维持 |
2.3.3 绒毛、蜕膜组织CXCL12、CCL2、RANTES-mRNA表达异常与URSA发病的关系 |
2.3.4 血清CXCL12、CCL2、RANTES水平变化与胚胎停育的关系 |
2.4 小结 |
三、米非司酮对早孕绒毛、蜕膜CXCL12、CCL2、RANTES表达的影响 |
3.1 对象与方法 |
3.1.1 研究对象 |
3.1.2 方法 |
3.2 结果 |
3.2.1 米非司酮组和对照组绒毛、蜕膜CXCL12、CCL2、RANTES-mRNA表达量的比较 |
3.3 讨论 |
3.3.1 米非司酮对母胎界面免疫耐受机制的影响 |
3.3.2 米非司酮对早孕绒毛、蜕膜组织CXCL12、CCL2、RANTES表达的影响 |
3.3.3 孕酮对早孕绒毛、蜕膜组织CXCL12、CCL2、RANTES可能的免疫调节作用 |
3.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趋化因子及其受体与早孕母胎界面免疫耐受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9)益母草碱对药物致早孕大鼠不完全流产的影响及其部分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英文缩略词 |
二、中文摘要 |
三、英文摘要 |
四、正文 |
前言 |
第一部分 益母草碱对药物致早孕大鼠不完全流产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数据统计学处理 |
4. 实验结果 |
5. 讨论 |
6. 小结 |
第二部分 益母草碱对药流后大鼠子宫出血治疗作用的部分机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数据处理 |
4. 实验结果 |
5. 讨论 |
6. 小结 |
五、结论 |
六、参考文献 |
七、附录 |
八、致谢 |
九、综述 |
十、参考文献 |
(10)米非司酮对孕7-9周人胎盘绒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米非司酮在早孕药物流产的应用 |
2 前列腺素的合成及表达 |
3 氧化/抗氧化平衡状态的评价指标 |
4 孕早期胎盘绒毛氧化应激状态及血红素氧合酶-1(HO-1)的抗氧化应激作用 |
5 胎盘绒毛间质微血管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6 研究米非司酮对孕7-9周人胎盘绒毛影响的目的及意义 |
7 本课题的主要创新之处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米非司酮对孕7-9周人胎盘绒毛前列腺素合成及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及其简要说明 |
第二部分 米非司酮对孕7-9周人胎盘绒毛氧化/抗氧化平衡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米非司酮对孕7-9周人胎盘绒毛HO-1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及其简要说明 |
第四部分 米非司酮对孕7-9周人胎盘绒毛间质微血管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及其简要说明 |
全文总结 |
英文缩写词表 |
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及参与的课题 |
致谢 |
四、米非司酮对早孕猕猴孕酮和雌二醇分泌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临床研究及基于内膜衰老的药物机制研究[D]. 奚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胚胎停育时间与药物流产效果的相关性研究[D]. 李倩男. 郑州大学, 2020(02)
- [3]药物流产对女性生殖激素的影响[J]. 张爱丹. 当代医学, 2016(22)
- [4]孕卵着床与肿瘤细胞粘附的相似性:避孕药的肿瘤转移预防机制研究[D]. 禹小波. 福州大学, 2016(07)
- [5]类固醇激素对昆明小鼠宫颈和宫体细胞脂滴形成的影响[D]. 田高强. 山东农业大学, 2015(04)
- [6]紫草总酚酸辅助米非司酮对妊娠小鼠的抗早孕及对妊娠小鼠离体子宫肌条的收缩作用[J]. 王丽君,张鑫毅,廖矛川. 时珍国医国药, 2010(05)
- [7]复发性流产的病因分析及其与趋化因子CXCL12、CCL2、RANTES表达异常的研究[D]. 张钰. 天津医科大学, 2010(12)
- [8]米非司酮对体外大鼠卵巢颗粒细胞凋亡的影响[J]. 王雪梅,马芳,徐克惠,乔林,周瑞年.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06)
- [9]益母草碱对药物致早孕大鼠不完全流产的影响及其部分机制的研究[D]. 李霞. 安徽医科大学, 2009(06)
- [10]米非司酮对孕7-9周人胎盘绒毛的影响[D]. 唐薇. 暨南大学, 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