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质检总局抽查链条产品质量(论文文献综述)
席涛[1](2021)在《市场监管的理论基础、内在逻辑和整体思路》文中研究表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承担综合性监管职责,总局内设司局负责行业性监管,应当建构以市场失灵为监管理论基础的分析框架,应对不完全竞争、信息不对称、负外部性与公共物品不足的四种问题。监管是行政主体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决定,对市场主体与客体实施的直接干预行为,目的是解决市场失灵问题,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保障人的生命、经济、社会、环境与国家安全。统筹事前监管、事中监管与事后监管的方法与工具,在市场与监管动态发展和不断调整的背景下,为新形势下市场监管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内在逻辑与整体思路。
祖红宝[2](2021)在《行政执法“双随机”监管制度的完善》文中研究表明现代社会,行政执法检查是被广泛运用的重要国家社会治理手段之一,是行政主体维持社会经济秩序、履行市场监管职能的重要途径。一方面,行政执法检查作为一种对行政相对人特别是市场主体的干预性行为,如果行政执法检查启动随意、权限不清、目的不正当以及救济渠道不畅,也即在缺乏完善程序制约的情况下,就会很容易侵犯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另一面,如果按照法定程序走过场,又会使行政执法检查特别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目标落空。伴随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法治政府建设,主要的成绩是建立健全了包括行政执法检查在内的行政程序制度。目前较为突出的问题是行政管理的效果有待加强。为此,在特色法治背景下,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三位一体建设的核心目标出发,在行政执法检查中引入“双随机”监管制度,通过随机抽取检查对象和执法检查人员并进行随机匹配,能有效地促进公平、公正和阳光执法,提升执法效能。经过几年时间的实践,我国行政执法“双随机”抽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非常有必要总结行政执法“双随机”监管制度的经验,发现和梳理其中的实践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制度完善建议。除引言和结语外,论文主体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行政执法“双随机”监管制度概述。首先,从行政执法“双随机”监管制度产生的背景论述其独特的制度内容。其次,分析行政执法“双随机”监管制度的现状。第二章行政执法“双随机”监管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从行政执法“双随机”抽查监管风险过高、监管力度有限、人员素质待升和后续监管薄弱等四个方面,概括了行政执法“双随机”监管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从制度规定不明确、制度设置不完善、监管队伍不充足、配套机制不协调等四个方面分析了背后的原因。第三章行政执法“双随机”监管制度的完善建议。基于第二章提出的问题梳理原因,从法律、制度设计、“双随机”监管制度设置、执法队伍建设、配套机制等四个方面提出完善建议。
任翔[3](2020)在《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产品质量作为市场经济中的重要元素,是社会关心、群众关注的热门话题,备受社会各界关注。与其相对应的产品质量监管也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产品质量监管涉及政府、企业、消费者、第三方社会组织等多方主体,横跨公共管理、法律制度、标准计量、认证检测、社会伦理等多门类学科。但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或层面考量,产品质量都离不开政府部门的监管。当前,中国经济社会步入新常态,我国现有的以行政监管为主的产品质量监管模式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质量需求与市场监管体系的改革要求还有不相适应的问题。这导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频发,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控制不尽人意。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缺乏对产品质量监管过程中的法治化体系化研究,使产品质量监管领域的法制制度、监管模式从“源头立意”上就日渐式微,适应不了新形势新要求。有鉴于此,本文尝试从“观念、结构、行为”三个维度,对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问题构建起新的分析路径,通过实证和比较研究对产品质量监管的法治目标、价值取向、法制结构、法治行为以及存在问题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路径的意见建议,从而有助于提高我国产品质量安全以及法治化进程。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介绍了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情况,以及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范围和创新之处。第一章围绕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的理论基础,分析了产品质量监管相关基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以及相关的学科理论学说,并在本章最后结合当代产品质量监管制度安排的实际,提出“观念—结构—行为”的分析范式,旨在对当代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的路径选择问题上作出更具说服力的解释。第二章探讨了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框架。以结构性研究来指导行为的分析范式作为本章的研究主线,系统详细地论述了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的目标、动力、阻力和路径等四个方面。即根据对目标、动力、阻力和路径四个层面的探究,指出影响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过程中的关键动因及限制性因素,提出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路径选择呈现出观念上的渐进式、结构上的社会化、行为上的法治化的特点与趋势。第三章以产品质量监管制度的历史变迁为视角,首先从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时间节点分别探讨了产品质量监管的法治困境以及法治发展,对产品质量法制演进沿革进行简要评述。在此基础上,从观念、结构、行为三个维度阐述了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成效。最后,从前面一般性的制度构建层面的梳理上升到法治理念层面,重点探讨了当下我国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的存在问题。第四章主要讨论对境外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的借鉴。文中采取“总-分”的思路,先将境外国家的产品质量监管模式分为产品主导型监管和消费者主导型监管两种类型,并借助“观念—结构—行为”的分析范式,对每种类型下的监管理念、法制结构和监管行为进行梳理分析。随后,具体分析各国产品质量监管特点及主要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得出对我国产品质量监管的启示。第五章结合前文的分析提出进一步改善和加强我国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路径的措施的建议。包括在法治观念方面,要树立正确的产品质量监管价值取向,将意识形态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行政本位”向市场经济下的“尊重市场规律”转变;在法制结构方面,要深化产品质量监管体制改革,要构建科学规范的多方参与制度体系,要加强各方主体间的联系与互动,要建立监管法制影响评估分析;在法治行为方面,要强化行政监管部门的行政检查方式,要细化消费者监管权利义务,要加强企业主体责任,要发挥多元社会主体监管优势,要提高信息传递质量。最后,本文虽然围绕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这一特定背景,尝试通过构建“观念—结构—行为”分析范式,并依据此范式从目标、动力、阻力和路径选择等层面系统剖析重构当下我国产品质量监管的法治理论和整体体系框架。然而,这一尝试是否能够涵盖并较为信服地解释当下中国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所面临的难题与困境,仍需要进一步探讨。同时,最后一章结合实务给出的针对性意见建议,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观念—结构—行为”分析范式的可行性,但这一分析范式是否具有可迁移性并运用于其他领域如食品安全、环境保护、信息公开的法治化分析,还需要更充分细致的论证探讨。限于个人能力和时间精力,所有上述问题的解决寄望将来能有更多的学者共同努力。
钱振强[4](2020)在《河南省中小学校服质量监管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中小学生在校统一着装受到重视,校服行业快速发展,校服市场供需“两旺”。校服监管任务越来越重,监管压力也越来越大。在此背景下,提升校服质量监管水平,引导校服产业高质量发展成为摆在政府管理部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开展此项研究有利于更好地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穿着高品质校服的美好愿望,保障学生着装安全、环保、舒适。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法对校服质量标准、市场监管理论、质量监管体制等相关内容进行整理研究和分析评价,进而明确校服、市场监管和校服质量监管等概念的基本内容。其次,结合近三年河南省中小学生校服检测数据和监管状况,利用数据分析和采访调查的结果,报告河南省校服质量监管标准、监管部门、监管对象和监管模式。借助河南省Z市中小学校服质量监管情况进行案例分析,总结校服质量监管现状、校服使用生产状况及监管创新性做法,并采用定向邀请的方式,以Z市中小学生家长为调查对象,通过网络调查问卷,从校服基本情况、质量状况、家长满意度、参与度4个方面对校服使用、管理及质量监管情况进行调查,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借由Z市找出校服质量监管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再次,结合Z市校服质量监管情况,从监管标准、监管体制方式、监管力量三个维度分析河南省质量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并围绕市场、生产企业、监管体制机制、校服检测四个层面剖析深层次的原因。借助市场失灵理论、公共管理理论、市场管制理论,重点论证“校服商品属性缺失”“校服流通渠道短窄,竞争不充分”的市场原因,“市场监管部门、教育部门职能不匹配”的体制原因和“家长参与度低”的管理原因等。最后,对如何提升河南省中小学校服质量监管水平提出建议。建立内容全面、指标量化、操作性强的校服监管标准,完善监管体系;构建界限清晰、责任分明、长远高效的监管机制,畅通监管渠道;打造权责明确、方式多样、公正严明的执法队伍,提高监管能力;凝聚大数据平台、行业协会、检测机构等多方力量,团结协作,共同保障校服质量安全,维护校服市场良好发展态势,守护学生着装健康。
周勍[5](2020)在《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的影响效应研究 ——基于国内视角》文中研究指明2013年来,中国的跨境电商快速发展,成为中国外贸发展重要的推动力。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9年,通过中国海关验放的跨境电商零售进出口规模已达1862.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幅达到38.3%,连续5年年均增幅超过30%,远超过同期一般贸易的增长速度。跨境电商不仅降低了国际贸易的门槛,为广大中小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提供了机会,更大大提升了国际贸易的效率。为鼓励跨境电商发展,中国政府自2012年起,相继出台了大量支持和监管政策。除了国务院出台的宏观指导政策外,国务院各部门在税收、通关监管、商品检验检疫、收付汇、营造发展环境等方面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切实推动了传统外贸和生产企业向互联网化转型,有效帮助了中小微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但是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体系是否完善?对跨境电商的发展有什么作用和影响?是否有利于跨境电商持续健康发展?事实上,2013年来中国跨境电商经历了高速发展,但也受政策影响遭遇了急刹车。另外,在杭州等地设立国家级跨境电商综合试点后,跨境电商的试点范围已经遍布全国。这些试点运行是否达到预期目标?试点政策在跨境电商整体运行体系中作用如何?这一系列问题一直没有被系统地研究。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对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体系的建立、现状和运行机制进行系统、深入地比较分析,总结政策体系的作用和影响,进而为不断完善中国的跨境电商政策体系,服务产业创新发展提供参考建议。本文共分成七部分。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是引言、研究方法和文献综述。本章主要介绍了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框架、文献综述及研究方法。其中,研究方法上,主要采取的是文献研究法、归纳法、实地调研法、问卷调查法和实证研究法等。在研究阶段上,又分为初步研究阶段和深入研究阶段两部分。文献综述分为关于政策评估工作的研究、关于中国跨境电商发展现状的总体研究、关于国外跨境电商发展现状的研究、关于跨境电商模式的研究、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环境开展的研究、关于改进国内跨境电商发展环境的研究,并对现有研究不足进行归纳总结。第二章是跨境电商政策相关概念和理论。阐述了跨境电商的基础概念、模式及特点,跨境电商的作用和影响,包括积极作用以及对传统贸易的影响,列举和分析了跨境电商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本章还重点介绍了跨境电商政策法规的范畴和各主要政策类型。最后,还列举了本研究相关的主要理论,包括普惠贸易理论、部分法经济学理论、竞争优势理论和平台理论等。第三章是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环境初步分析。研究分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和中国政府对跨境电商发展的基本导向和要求,重点分析了各级政府出台相关政策的背景以及对跨境电商发展的影响,包括各类试点政策、税收政策、监管政策、外贸综合服务政策等。本章还对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不足作了分析,并对国外跨境电商政策环境作了介绍,包括国外跨境电商体系基本情况和对中国跨境电商的具体影响等。第四章是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的影响机理和样本研究。重点研究了跨境电商政策的影响机理,包括传导机理和要素分析,以及样本分析的意义和方法。本章还以国务院、国务院部门和地方综合试验区三个维度,分别选取2013年-2019年16份国务院文件、2009年-2019年45份部门文件和2010年-2019年21份杭州市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相关文件为样本进行研究,分析评估跨境电商政策与行业发展“内容-功能”的匹配度分析,进而研究总结出现行政策体系的运行规律和存在的突出问题。第五章是中国跨境电商政策对企业创新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本章基于面向302家跨境电商企业开展的“跨境电商政策与企业创新发展问卷调查”,通过搜集企业对4大类22个问题的答卷信息,系统地了解跨境电商企业经营情况、政策诉求、模式创新与政策关系、政策制订和调整与对企业创新关系。本章还介绍了研究设计的目的和动因、问卷总体设计的原则和方案具体设计,以及问卷发放和回收等研究过程等。第六章是跨境电商试点对城市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本章设计了以耦合模型为核心的研究方法,基于此,对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互动关系进行研究。本章以2016年-2019年中国海关统计数据作为面板数据,通过耦合度模型分析,研究13个城市跨境电商系统与城市经济系统的耦合互动关系。第七章是主要结论、政策建议与未来展望。对全文主要结论和观点进行总结,并针对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下一步工作建议。本文总结出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环境、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作用和影响、中国跨境电商政策对企业创新影响和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与区域经济耦合互动四方面结论,以及如何完善跨境电商政策体系、地方如何实现同跨境电商持续发展及政府如何促进跨境电商企业创新发展等三方面建议。同时,指出本研究的创新点以及不足之处,并对下一步研究做出展望。本文共得出了四方面结论:首先,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环境的结论。一是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二是中国跨境电商政策对行业发展确实起到规范和促进效果。三是中国各地、各级政府在跨境电商政策体系上有协同,仍存在一定问题。四是部分跨境电商政策作用不明显、不清晰,需进一步完善。其次,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作用和影响机理的结论。一是中国各级政府出台的跨境电商政策在传导机制上,保持的较为顺畅。二是试点政策存在缺乏长期规划的问题,容易造成区域间发展不均衡。三是部门政策过于聚焦,缺少平衡性。四是试点的直接优惠政策对企业更具有吸引力,对行业发展是否有利仍有待评估。五是各部门对于跨境电商定位和理解还不统一,应提高科学化和理论化认识。再次,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对企业创新影响的结论。一是跨境电商平台企业对政策更为关注。二是政府的监管政策和试点政策与企业创新发展的关联度更高。三是企业创新目标和创新方式都与政策呈显着相关,特别是试点政策对企业创新方式和创新目标以及路径形成效用的正向影响最为显着。四是企业对政策调整的期望值较高,希望政府根据行业和形势变化定期调整政策。最后,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与区域经济耦合互动的结论。一是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与经济系统的耦合互动分化不明显,各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协同性大致相当;但在跨境电商与经济系统的协调互动方面表现差异较大,即跨境电商与地方经济内在关联方面有很大差异。二是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与经济”系统耦合协调程度不稳定,即各城市在研究年份这种内在联系水平波动较大,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与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关系不理想。本文的建议有三方面:关于完善跨境电商政策体系的建议,一是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赋予跨境电商特有的政策功能,二是加强部门协同,共同解决产业发展问题,三是加强国际交流,借鉴国外政策经验。关于地方跨境电商持续发展的建议,一要因地制宜地发展跨境电商,二要正确处理政策优惠与发展的关系,三要提高和增强政策试点的效果。关于政府促进企业创新发展的建议,一是政府要有针对性地做好政策规划,二是提高企业政策制订的参与感,三是定期调整政策,更好实现政策目标,四是企业要增进与政府的互动协同,及时向政府部门反馈对政策的需求,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本文最重要的贡献在于本文可能是首次对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地研究,指出了跨境电商政策的结构、传导机制,对企业和地方经济的影响,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地梳理,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工作建议。本文提出,关于中国跨境电商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政府、学界和企业对跨境电商的边界和基本定义缺乏统一认识,导致各方预期的政策目标存在错位。此外,可能首次比较系统地提出如何完善跨境电商统计的工作建议。
陈圣望[6](2020)在《液化石油气瓶安全监管问题与策略研究 ——以佛山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液化石油气瓶安全是我国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液化石油气瓶的数量急剧上升,总量庞大,且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作用日益明显。液化石油气瓶盛装的液化石油气具有易燃、易爆、有毒的特点,一旦使用管理不当,易发生爆燃、爆炸事故,威胁人们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由于液化石油气瓶不同于普通的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其不仅涉及到容器包装物的质量安全,更因为其处于充分的市场竞争中,各利益相关方对其安全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普遍存在市场竞争无序、气瓶权责不清等问题,安全监管难。虽然相关政府部门每年下大力气进行专项整治,但效果不佳,难以从根本上满足人民群众对安全的需要。因此,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改革现有监管模式,实现对液化石油气瓶更加有效的安全监管,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和工作成效,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文献分析、调研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运用监管整体性、信息不对称、可追溯性理论等理论分析佛山市液化石油气瓶安全监管现状,对其存在的液化石油气市场竞争失序、安全管理混乱、多头监管,“黑气”猖獗、保险理赔困难等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和研究。借鉴国内外先进治理经验,提出了完善液化石油气瓶安全监管机制和协同治理体系、建立液化石油气瓶充装质量安全溯源制度和安全责任保险制度、探索推动液化石油气瓶经营单位产业联盟和信用体系建设等液化石油气瓶安全监管的策略。为转变液化石油气瓶传统监管理念和方式,努力营造自我约束、优胜劣汰的气瓶市场公平竞争环境,有效保障液化石油气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梁荣驹[7](2019)在《共享产品质量政府监督抽查机制优化的研究 ——以共享单车上海市监督抽查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不仅要吃的饱穿得暖,还要吃的安全用的放心。但是连续发生的产品质量安全事故,三聚氰胺、地沟油等事件,导致人们对中国的产品质量安全产生怀疑。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作为我国产品质量法明确规定的一种产品质量监督的重要手段,它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我国对产品质量的监控能力。而近期的社会热点,人们最关注的话题是突然崛起的共享经济以及随着共享经济一同诞生的共享产品,从共享产品中的共享两字能看出来,是一个产品被多个人共同使用,所以共享产品的产品质量比普通产品的产品质量牵涉更广,影响更大。而共享产品的典型代表就是共享单车,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对共享产品的监督的有效性是本文研究的主题,它有着与普通产品监督抽查共性的问题,也有其特殊性的问题。本文以共享单车上海监督抽查为例,查看共享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的机制与现状,找寻其中的问题,研究解决方案。共享产品监督抽查在很大程度上存在抽样难度大、执法不严、宣传力度不足、国家产品标准滞后、监督抽查制度存在漏洞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产品监督抽查的效果。本文运用了政府规制理论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原因分析,总结出体制、标准制定、技术能力、政府处罚力度及宣传力度不足是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经过进一步分析,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以及国外的成功经验,总结出如下解决方案:一、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二、加大产品质量监督抽查“规范化”建设。三、加强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信息化建设。四、加速标准更新。五、加速技术机构改革。六、加强监督抽查的社会效益。从政府、企业、检验机构、媒体和消费者多个角度,挖掘了该项制度改革创新的新思路,对提高监督抽查工作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张威[8](2019)在《网络食品交易基层监管体系研究 ——以唐山市路南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网络购物的兴起和繁荣是随着互联网、云计算、物流配送等科技进步和产业融合而诞生的一种新的销售方式,无论是网络购物行为还是其中的网络食品交易的行为,都是市场经济交易的一种形式,只是人们把过去传统的面对面交易形式转变成了通过互联网的虚拟空间进行交易的形式。所以遍观世界各国,并没有对网络交易行为单独进行监管。但是由于网络交易的特性,传统的监管模式及原有法律法规并不能完全规范网络交易行为,随着网络交易数量的增长,网购商品在销售商品比重的增加,越来越多的网络交易问题暴露了出来,从而促使各国通过补充相关法律法规和适当调整监管手段来对网络交易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管。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的发现,其实网络食品交易行为其所交易的对象与线下实体店交易的对象并无差别,都是通过食用农产品生产者、食品生产企业所生产出来的食用农产品和加工食品,以及由餐饮服务提供者所制售的食品。只是由于网络交易本身所具有的虚拟性、技术性、无边界性、开放性和共享性等特征,使得网络交易行为本身就带有欺骗性和不确定性,致使消费者在网络交易过程中更容易受骗,严重加重了消费者和经营者之间信息不对等的情况,同时网络技术所带来的篡改交易痕迹、屏蔽交易信息、同一商品区别消费者或者区别时间显示不同的销售价格等状况,给消费者的权益带来了很大的侵害并且造成了消费者维权更难。所以网络交易更加需要经营者自律,网络交易的基础在于诚信体系的建立。因此,要管理好网络食品销售行为,就不能仅仅盯住网络交易行为本身,还应该根据网络交易对象,形成一个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可追溯的全链条监管模式。本文从唐山市路南区网络食品交易监管现状入手,通过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监管经验,查找出我国当前大部分地区基层网络食品交易监管中存在的不足,并构建了给予信用系统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可追溯的大数据智能监管平台。本文共5个章节,主要阐述了选题背景和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简述了本论文所涉及的基础理论;简述了食品及食用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整体流程,论文从机构建设、监管手段、网络交易情况等方面对路南区市场监管局网络食品交易监管现状进行了分析;并通过总结国内国外网络食品交易监管经验,构建出了一个统一的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的智能体系。
陈旭圆[9](2019)在《“压力-能力”失衡:地方政府食品安全监管困境的一种解释 ——以A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改革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已成为政府机构改革的热点,但目前地方政府的食品安全监管效能尚未得到有效提高。本文首先对现有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分别描述了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历史沿革过程,其次结合案例,分析了食品安全监管在基层实践的困境,发现基层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仍存在承担超负荷的压力、执法能力有限的问题。再次,本文提出基层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政策执行受到“政策压力”和“执行能力”两个维度的影响,并将二者的冲突归纳为“压力—能力”失衡,以此作为地方政府食品安全监管困境的解释,揭示“压力—能力”失衡是地方政府的食品安全监管效能无法得到有效提高的根源。最后,通过对美国、日本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的先进经验进行借鉴,提出优化地方政府食品安全监管的对策建议:严格执行机构部门编制纪律、强化基层履职能力建设、构建信息多向共享机制等。
李立婷[10](2019)在《昆明市市场监管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市场监管体系,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开启了市场监管改革的新征程,市场监管开始朝着“宽进严管”的方向发展;至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全面确定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对工商、质检、食药监、价监及知识产权等部门进行合并,市场监管改革经历了“三合一”到“五合一”的全面改革升级,有效推进了市场监管工作向纵深发展,大市场监管的格局正在形成。在全国上下全方位联动改革的大环境下,昆明市市场监管改革工作全速推进,如何在国家及省级政策的推动下,充分借鉴云南省改革举措及国内优秀经验,对合并后的机构、职能、人员进行合理设置,与此同时,更好的解决改革推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成为当前一项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昆明市、县(区)市场监管改革的政策背景、改革现状进行综合分析,以公共管理理论为基础,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等,全面分析市场监管成效及改革发展存在的诸如职能重叠、市场分散等监管困难,对昆明市市场监管改革发展存在的客观问题及成因进行分析总结,针对性提出在新的改革方案指导下昆明市市场监管改革的对策性建议,以求为昆明市市场监管改革的落地提供参考。
二、质检总局抽查链条产品质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质检总局抽查链条产品质量(论文提纲范文)
(1)市场监管的理论基础、内在逻辑和整体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背景与问题 |
二、市场监管理论的分析框架 |
三、监管的概念与性质 |
(一)监管的合法性 |
(二)监管的行政法律关系 |
四、经济性监管与社会性监管 |
(一)经济性监管 |
(二)社会性监管 |
五、监管的方式 |
(一)事前监管 |
1.事前监管是维护市场秩序的基础制度安排 |
2.“证照分离”制度培育市场主体的契约精神 |
(二)事中监管 |
(三)事后监管 |
1.行政处罚的概念与构成要件 |
2.行政处罚的种类 |
3.行政罚款上交国家与设立补偿基金 |
结论 |
(2)行政执法“双随机”监管制度的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一章 行政执法“双随机”监管制度概述 |
第一节 行政执法“双随机”监管制度的相关概念 |
一、行政执法“双随机”监管制度 |
第二节 行政执法“双随机”监管制度的现状 |
一、国家层面制度 |
二、地方层面制度 |
第二章 行政执法“双随机”监管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行政执法“双随机”监管制度存在的问题 |
一、 “双随机”抽查监管风险过高 |
二、 “双随机”抽查监管力度有限 |
三、 “双随机”抽查人员素质待升 |
四、“双随机”监管制度后续监管薄弱 |
第二节 行政执法“双随机”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制度规定不明确 |
二、制度设置不完善 |
三、监管队伍不充足 |
四、配套机制不协调 |
第三章 行政执法“双随机”监管制度的完善建议 |
第一节 行政执法“双随机”监管制度顶层设计的完善建议 |
一、法律、制度设计的完善建议 |
二、 “双随机”监管制度设置的完善建议 |
第二节 行政执法“双随机”监管制度实施方面的完善建议 |
一、执法队伍建设的完善建议 |
二、配套机制的完善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的意义 |
二、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四、研究范围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之基础理论与分析范式构建 |
第一节 产品质量监管概述 |
一、产品、质量与产品质量 |
二、监管与产品质量监管 |
三、产品质量监管工具 |
第二节 产品质量监管相关理论 |
一、法经济学理论 |
二、政府管制理论 |
三、安全价值理论 |
四、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三节 产品质量监管范式建构:一种法治化分析路径 |
一、我国产品质量监管的初始法制状态 |
二、“观念——结构——行为”法治化分析路径的建构 |
第二章 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之框架 |
第一节 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目标 |
一、价值目标:打造协同治理的法治监管模式 |
二、结构目标:形成科学合理的法治平衡 |
三、行为目标:形成多元协同、社会共治的法治格局 |
第二节 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的动力来源 |
一、内在动力:现代质量监管理念的嵌入 |
二、外在动力:法律制度供求的非均衡 |
三、直接动力:利益驱动下的理性选择 |
第三节 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的阻力因素 |
一、思想阻力:理念认知滞后 |
二、结构阻力:制度变迁及其路径依赖 |
三、行为阻力:既得利益集团的阻碍 |
第四节 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路径选择 |
一、观念选择:渐进式路径 |
二、结构选择:社会化路径 |
三、行为选择:法治化路径 |
第三章 我国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之变迁 |
第一节 我国产品质量监管制度演进 |
一、改革开放前的产品质量监管工作 |
二、改革放开后的产品质量监管制度 |
三、产品质量监管法制演进沿革述评 |
第二节 我国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成效 |
一、监管理念从国家权力走向公民权利 |
二、监管法制从自利型走向服务型 |
三、监管行为从单一手段走向多元化手段 |
第三节 我国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运行存在问题 |
一、监管理念守旧,价值目标冲突 |
二、法制体系内容交叉冲突,与市场实际脱节 |
三、监管行为倚重运动式监管,参与主体单一 |
第四章 境外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之借鉴 |
第一节 产品主导型监管 |
一、监管理念 |
二、法制结构 |
三、监管行为 |
第二节 消费者主导型监管 |
一、监管理念 |
二、法制结构 |
三、监管行为 |
第三节 产品质量监管立法体系分析及启示 |
一、各国产品质量监管立法体系的分析 |
二、各国产品质量监管立法体系的启示 |
第五章 我国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之路径 |
第一节 强化产品质量监管法治观念变革 |
一、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的基本价值取向 |
二、产品质量监管法治意识形态革新 |
第二节 重塑产品质量监管法治结构 |
一、深化产品质量监管制度改革 |
二、构建科学规范的多方参与制度 |
三、优化各方主体间联系互动制度 |
四、建立监管法治影响评估分析制度 |
第三节 优化产品质量监管法治行为 |
一、加强行政监管部门的行政检查方式手段 |
二、细化消费者监管权利义务 |
三、加强企业主体责任 |
四、发挥多元社会主体监管优势 |
五、提高信息传递质量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表 |
(4)河南省中小学校服质量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与存在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存在不足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
2.1 概念界定 |
2.1.1 校服 |
2.1.2 市场监管 |
2.1.3 校服质量监管 |
2.2 理论介绍 |
2.2.1 政府管制理论 |
2.2.2 市场失灵理论 |
3 河南省中小学校服质量监管现状 |
3.1 校服标准检测情况 |
3.1.1 监管标准 |
3.1.2 校服送检 |
3.1.3 抽查检验 |
3.2 校服监管部门 |
3.2.1 省级层面 |
3.2.2 市级及以下层面 |
3.3 校服市场 |
3.3.1 生产企业 |
3.3.2 使用需求 |
3.3.3 采购管理 |
4 河南省Z市中小学校服质量监管现状与调查 |
4.1 Z市监管现状 |
4.1.1 监管部门 |
4.1.2 监管模式 |
4.1.3 监管对象 |
4.2 Z市校服使用生产状况 |
4.2.1 校服重视度不断提升 |
4.2.2 校服质量稳步提高 |
4.2.3 招标采购更加规范 |
4.2.4 监管服务同步提升 |
4.3 Z市校服质量调查 |
4.3.1 问卷调查 |
4.3.2 调查结果分析 |
5 河南省校服质量监管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5.1 存在问题 |
5.1.1 标准多杂、要求不严、执行混乱 |
5.1.2 职能交叉、各自为政、落实弱化 |
5.1.3 过渡断层、力量分散、执法乏力 |
5.2 原因分析 |
5.2.1 校服利润低,企业自律意识不高,违法惩治力度不强 |
5.2.2 流通渠道窄,商品属性不完整,市场竞争不充分 |
5.2.3 基层乱作为,考核机制不完善,事中事后监管不足 |
5.2.4 检测费用高,检测能力跟不上,分享机制不健全 |
6 加强河南省中小学校服质量监管的对策 |
6.1 建立内容全面、指标量化、操作性强的校服监管标准 |
6.1.1 统一技术指标,制定河南省校服标准 |
6.1.2 完善标准内容,扩大监管范围 |
6.1.3 加强标准的宣传,提升质量意识 |
6.2 构建界限清晰、责任分明、长远高效的监管机制 |
6.2.1 明确校服商品属性,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 |
6.2.2 完善监管格局,进一步明晰各方关系 |
6.2.3 日常监管与重点监管相结合,增强监管覆盖面 |
6.2.4 强化制度落实,增强监督执行力度 |
6.3 打造权责明确、方式多样、公正严明的执法队伍 |
6.3.1 明确执法层级,提高监管科学性 |
6.3.2 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提高机构内部合力 |
6.3.3 深化信用体系改革,创新长效监管 |
6.3.4 充实人员队伍,提高执法能力 |
6.4 凝聚行业协会、检测机构、大数据平台的多方力量 |
6.4.1 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提升企业自律观念 |
6.4.2 加大检测投入,提高监管质量 |
6.4.3 利用大数据平台,提升监管效率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致谢 |
(5)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的影响效应研究 ——基于国内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研究方法和文献综述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理论意义 |
1.1.3 研究的现实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2.1 研究内容 |
1.2.2 技术路线 |
1.3 论文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方法特殊性 |
1.4.2 主要研究形式 |
1.4.3 初步研究阶段开展的研究工作 |
1.4.4 深入研究阶段开展的研究工作 |
1.5 文献综述 |
1.5.1 关于政策评估的研究 |
1.5.2 关于中国跨境电商发展现状的总体研究 |
1.5.3 关于国外跨境电商发展现状的研究 |
1.5.4 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环境的研究 |
1.5.5 关于跨境电商模式的研究 |
1.5.6 关于改进国内跨境电商发展效率的研究 |
1.5.7 关于现有文献的不足之处 |
第2章 跨境电商政策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1.1 跨境电商定义 |
2.1.2 跨境电商模式研究 |
2.1.3 “货物与个人物品”——两类平行监管模式 |
2.1.4 关于B2B与B2C的差异 |
2.1.5 B2B和B2C模式三个维度比较 |
2.2 跨境电商的作用和影响研究 |
2.2.1 跨境电商的积极作用 |
2.2.2 对传统贸易的影响 |
2.3 跨境电商行业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 |
2.3.1 行业环境问题研究 |
2.3.2 跨境电商物流问题研究 |
2.4 跨境电商政策法规 |
2.4.1 税收政策 |
2.4.2 海关监管政策 |
2.4.3 国家试点政策 |
2.4.4 其他政策 |
2.4.5 电子商务法 |
2.5 相关理论 |
2.5.1 普惠贸易理论 |
2.5.2 平台理论 |
2.5.3 法经济学理论 |
2.5.4 长尾效应理论 |
2.5.5 竞争优势理论 |
2.5.6 营销理论 |
第3章 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体系的初步分析 |
3.1 《电子商务法》 |
3.1.1 中国的电子商务法律环境演变 |
3.1.2 《电子商务法》对跨境电商的积极影响 |
3.1.3 中国跨境电商法律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
3.2 关于国家对跨境电商总体政策的研究 |
3.2.1 国务院的总体要求 |
3.2.2 国家级政策 |
3.3 关于具体政策法规的研究 |
3.3.1 进口税收政策 |
3.3.2 出口税收政策 |
3.3.3 监管政策 |
3.3.4 外贸综合服务政策 |
3.3.5 各级试点政策 |
3.3.6 资金支持政策 |
3.3.7 其他政策 |
3.4 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环境存在缺失问题的研究 |
3.4.1 关于统计问题的研究 |
3.4.2 关于各地各部门协同和监管标准不统一问题的研究 |
3.4.3 关于企业税收征管问题的研究 |
3.5 关于国外跨境电商政策环境研究 |
3.5.1 关于国际规则研究 |
3.5.2 关于欧美监管体系的研究 |
3.5.3 关于各国规则制度的研究 |
3.5.4 关于国际环境影响 |
3.6 本章结论 |
第4章 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的影响机理和样本研究 |
4.1 跨境电商政策的影响机理 |
4.1.1 跨境电商政策的传导机理 |
4.1.2 影响机理的要素分析 |
4.2 样本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
4.2.1 开展政策样本研究的意义 |
4.2.2 开展政策样本研究的目标 |
4.2.3 研究方法:范围选取和方法设计 |
4.3 跨境电商政策影响的样本分析 |
4.3.1 政策样本分析 |
4.3.2 关于政策“内容-功能”研究 |
4.4 本章结论 |
第5章 跨境电商政策对企业创新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 |
5.1 研究设计 |
5.1.1 关于问卷调查的动因和目的 |
5.1.2 调查问卷的总体设计 |
5.1.3 调查问卷的设计过程 |
5.1.4 调查问卷的具体内容 |
5.2 问卷研究过程 |
5.2.1 问卷的发放和搜集 |
5.2.2 问卷的处理 |
5.3 问卷研究分析和结果 |
5.3.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
5.3.2 被调查跨境电商企业的政策诉求 |
5.3.3 企业创新模式的跨境电商政策选择 |
5.3.4 跨境电商政策制定和调整与企业创新的关系 |
5.4 结论与建议 |
5.4.1 结论 |
5.4.2 建议 |
5.5 研究的不足 |
第6章 跨境电商试点对城市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 |
6.1 实证研究对象的选取和说明 |
6.1.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6.1.2 面板数据的选取 |
6.2 关于设立综合试验区对地区经济发展影响的现有研究 |
6.3 关于综合试验区发展现状研究 |
6.3.1 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交易规模情况 |
6.3.2 试点城市跨境电商B2B和B2C模式发展情况 |
6.3.3 试点城市跨境电商零售进出口发展情况研究 |
6.4 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互动的模型设计 |
6.4.1 基本理论 |
6.4.2 研究框架设计 |
6.4.3 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与经济系统的耦合模型 |
6.4.4 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与经济系统的协调模型 |
6.5 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与区域经济耦合互动实证分析 |
6.5.1 系统序参量指标体系的构建 |
6.5.2 试点城市层面耦合协调结果分析 |
6.6 结论与建议 |
6.6.1 结论 |
6.6.2 建议 |
6.7 研究的不足 |
第7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未来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1.1 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环境的结论 |
7.1.2 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作用和影响机理的结论 |
7.1.3 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对企业创新影响的结论 |
7.1.4 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与区域经济耦合互动的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2.1 关于完善跨境电商政策体系的建议 |
7.2.2 关于地方跨境电商持续发展的建议 |
7.2.3 关于政府促进企业创新发展的建议 |
7.3 不足与展望 |
7.3.1 创新点 |
7.3.2 不足 |
7.3.3 未来研究展望 |
附录A 国务院及相关部门部分重点跨境电商政策 |
附录B 支持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政策 |
附录C 跨境电商政策与企业创新发展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6)液化石油气瓶安全监管问题与策略研究 ——以佛山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简要评述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概念阐述和理论基础 |
2.1 液化石油气瓶安全监管相关概念阐述 |
2.1.1 液化石油气瓶安全相关概念 |
2.1.2 液化石油气瓶安全监管制度和特征 |
2.2 相关理论 |
2.2.1 整体性理论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3 可追溯性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佛山市液化石油气瓶安全监管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3.1 佛山市液化石油气瓶安全监管现状 |
3.1.1 液化石油气瓶基本情况 |
3.1.2 佛山市液化石油气瓶安全监管情况 |
3.2 佛山市液化石油气瓶安全监管存在问题 |
3.2.1 液化石油气瓶市场混乱,竞争失序 |
3.2.2 液化石油气瓶安全管理混乱,难以追溯 |
3.2.3 液化石油气瓶监管方式落后,效果不佳 |
3.3 佛山市液化石油气瓶安全监管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3.3.1 液化石油气瓶信息不对称 |
3.3.2 液化石油气瓶安全整体治理体系不完善 |
3.3.3 液化石油气瓶监管信息化不足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境内外液化石油气瓶安全监管经验 |
4.1 境外液化石油气瓶安全监管分析 |
4.1.1 美国气瓶安全监管分析 |
4.1.2 香港的气体安全监管分析 |
4.2 境内液化石油气瓶安全监管分析 |
4.2.1 江苏省常州市液化石油气瓶安全监管分析 |
4.2.2 浙江省杭州市液化石油气瓶安全监管分析 |
4.3 境内外液化石油气瓶安全监管经验借鉴 |
4.3.1 政府监管部门相对集中 |
4.3.2 充分发挥第三方机构的力量 |
4.3.3 实行液化石油气瓶信息化管理 |
4.3.4 应用现代化市场理念创新液化石油气瓶安全监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液化石油气瓶安全监管策略 |
5.1 完善液化石油气瓶安全监管机制 |
5.1.1 完善体制机制建设,提高监管效能 |
5.1.2 推动液化石油气瓶使用安全首负责任 |
5.1.3 完善液化石油气瓶检验监管方式 |
5.2 建立液化石油气瓶充装质量安全溯源制度和安全责任保险制度 |
5.2.1 建立液化石油气瓶质量安全溯源制度 |
5.2.2 建立液化石油气瓶安全责任保险制度 |
5.3 完善液化石油气瓶安全协同治理体系 |
5.3.1 发挥政府部门综合监管作用 |
5.3.2 发挥社会组织监督作用 |
5.3.3 发挥群众监督作用,建立并落实举报奖励制度 |
5.4 探索推行液化石油气瓶经营单位产业联盟和“红、黑名单”信用体系建设 |
5.4.1 推行液化石油气瓶经营单位产业联盟 |
5.4.2 推动液化石油气瓶安全“红、黑名单”信用体系建设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佛山市液化石油气瓶安全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共享产品质量政府监督抽查机制优化的研究 ——以共享单车上海市监督抽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现状研究 |
1.3.1 国内现状研究 |
1.3.2 国外现状研究 |
1.3.3 文献研究评述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共享产品的概念及特点 |
2.1.1 共享经济 |
2.1.2 共享产品 |
2.1.3 共享单车 |
2.2 产品质量政府监督抽查的含义 |
2.3 产品监督抽查的分类 |
2.4 相关理论及启示 |
第3章 共享产品质量政府监督抽查机制 |
3.1 产品监督抽查的流程 |
3.2 共享产品监督抽查的一般性及特殊性 |
3.2.1 共享产品监督抽查的一般性 |
3.2.2 共享产品监督抽查的特殊性 |
3.3 共享产品监督抽查的作用 |
3.3.1 维护市场正常秩序 |
3.3.2 促进企业加强质量管理 |
3.3.3 向社会提供产品质量信息 |
第4章 上海市共享单车质量政府监督抽查机制存在的问题 |
4.1 上海市共享单车监督抽查 |
4.1.1 上海市共享单车监督抽查背景 |
4.1.2 上海市共享单车监督抽查实施细则 |
4.1.3 上海市共享单车质量监督抽样情况汇报 |
4.2 上海市共享产品质量政府监督抽查存在的问题 |
4.2.1 抽样难度大 |
4.2.2 执法不严 |
4.2.3 宣传力度不足 |
4.2.4 标准不适用 |
4.2.5 监督抽查制度存在漏洞 |
第5章 共享产品政府质量监督抽查的问题原因分析 |
5.1 体制不够完善 |
5.1.1 各部门之间沟通不畅 |
5.1.2 过度分权导致的政令不畅 |
5.2 标准制定、更新滞后 |
5.3 产品质量监督机构能力不足 |
5.3.1 人员素质不高 |
5.3.2 技术能力不强 |
5.3.3 设备配置不齐 |
5.4 政府处罚力度不足、宣传渠道单一 |
5.4.1 政府处罚力度不足 |
5.4.2 宣传渠道单一 |
第6章 优化共享产品质量政府监督抽查机制的对策 |
6.1 进一步深化质检部门改革 |
6.1.1 行政部门向专职整合 |
6.1.2 统一规划抽样任务 |
6.2 加大共享产品质量监督抽查“规范化”建设 |
6.2.1 统一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管理办法 |
6.2.2 统一共享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实施规范 |
6.2.3 实现各政府部门监督抽查信息互认 |
6.3 加强共享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信息化建设 |
6.3.1 开发产品质量监督抽查软件,规范抽样各个环节 |
6.3.2 建立一体化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 |
6.4 加速标准更新 |
6.4.1 加速标准制定机构的改革 |
6.4.2 精减标准制定、修改审批流程 |
6.5 加速技术机构改革 |
6.5.1 检测能力提升 |
6.5.2 人员能力提升 |
6.6 明确责任主体,加强监督抽查的社会效益 |
6.6.1 加大处罚力度,增加违规成本 |
6.6.2 建立企业黑白名单 |
6.6.3 充分发挥全社会的监督作用 |
第7章 结论和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网络食品交易基层监管体系研究 ——以唐山市路南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现实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及分析 |
1.2.1 国外食品安全监管文献综述及分析 |
1.2.2 国内食品安全监管文献综述及分析 |
1.2.3 国内外网络食品安全监管文献综述及分析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4.4 论文的创新性 |
第2章 相关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基本概念 |
2.1.1 食品 |
2.1.2 食品安全 |
2.1.3 网络食品交易(经营)行为 |
2.1.4 基层网络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
2.1.5 其他相关概念 |
2.2 理论基础 |
2.2.1 公共利益理论 |
2.2.2 政府管制理论 |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4 理论基础综述 |
第3章 基层网络食品交易安全监管体系现状分析 |
3.1 食品流程概述 |
3.1.1 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情况概述 |
3.1.2 加工食品生产经营情况概述 |
3.1.3 餐品饮品制售情况概述 |
3.2 以唐山市路南区为例综述当前网络食品交易安全现状 |
3.2.1 唐山市路南区网络食品交易情况概述 |
3.2.2 唐山市路南区网络食品交易风险隐患及原因分析 |
1.食用农产品隐患及原因分析 |
2.加工食品隐患及原因分析 |
3.制售食品风险点及原因分析 |
3.3 以唐山市路南区为列综述基层市场监管局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现状 |
3.3.1 (网络)食品安全监管法律体系现状及分析 |
3.3.2 (网络)食品安全监督保障体系现状及分析 |
3.3.3 抽样检验体系现状及分析 |
3.4 综述基层市场监管局网络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现状及分析 |
3.4.1 唐山市路南区网络食品安全现有监管手段及分析 |
3.4.2 国内其他地区网络食品安全现有监管手段及分析 |
第4章 基层市场局网络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中存在问题 |
4.1 网络食品安全监督保障体系面临的问题 |
4.1.1 监管人员体系架构中面临的问题 |
4.1.2 监管手段体系架构中面临的问题 |
4.1.3 网售食品质量监控手段所面临的问题 |
4.1.4 贮存配送环节监管手段面临的问题 |
4.2 网络食品安全抽检体系存在的问题 |
4.3 网络食品监管社会共治体系下面临的问题 |
4.3.1 部门间联合性较难 |
4.3.2 消费者维权取证难度大 |
4.3.3 与社会第三方协调监督体系没有建立 |
第5章 构建统一的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的体系 |
5.1 依托信用体系的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体系架构简述 |
5.2 建立以信用为基础的大数据交互平台,完善信用和追溯体系。 |
5.3 推行可移动智慧化监管终端,解决监管体系困境。 |
5.4 实现纵向联动横向协动,拓展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
5.5 控制自由裁量权,规范法律法规体系的执行。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压力-能力”失衡:地方政府食品安全监管困境的一种解释 ——以A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改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理由和意义 |
(一)选题理由 |
(二)选题的理论意义 |
(三)选题的实践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内文献综述 |
(二)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 |
(一)研究方法 |
(二)理论基础 |
四、创新点和不足 |
(一)主要创新之处 |
(二)研究工作的局限性 |
第一章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发展与问题 |
第一节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发展的历史沿革 |
一、以卫生部为主导管理部门的时期(1982-2004 年) |
二、多部门分环节的监督管理体制(2004-2013 年) |
三、大部制背景下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调整(2013 年—至今) |
第二节 A市市场管理局改革:一个现实案例 |
一、A市食品监督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与成效 |
二、A市食品监督管理部门存在的问题 |
第二章 “压力—能力”失衡:对地方政府食品安全监管困境的解释框架 |
第一节 “压力—能力”:一个分析框架 |
一、“政策压力”与“执行能力”:影响政策执行的两个分析维度 |
二、“压力”与“能力”的两种状态特征:“平衡”与“失衡” |
第二节 “压力—能力”失衡的运作过程 |
一、任务下达实行行政发包制的方式 |
二、基层治理遵循“属地化”原则 |
三、政策制定权和政策资源呈“倒金字塔”型自上而下分配 |
第三节 产生“压力—能力”失衡的制度逻辑 |
一、“职责同构”激化“压力—能力”失衡 |
二、压力型体制加压驱动政策执行 |
三、“目标管理责任制”强化执行压力 |
第三章 “压力—能力”失衡与基层执法人员的执行困境 |
第一节 “压力—能力”失衡的表现 |
一、基层监管部门能力层面的局限性 |
二、基层监管部门压力层面的“超负荷”运转 |
第二节 “压力—能力”失衡的政策执行逻辑 |
一、政策选择性执行 |
二、消极式执行 |
三、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治理问题 |
第四章 国外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的经验借鉴 |
第一节 国外食品安全监管模式 |
一、美国模式 |
二、日本模式 |
第二节 国外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的经验启示 |
一、鼓励社会参与食品安全监管 |
二、健全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 |
三、纵向政府间的分工明确 |
四、注重专业队伍建设,强化风险管理 |
第五章 优化地方政府食品安全监管的路径探索 |
第一节 严格执行机构部门编制纪律 |
一、确保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编制落实 |
二、善用编制资源以优化人员结构 |
第二节 强化基层履职能力建设 |
一、加强专业人技术才的引进 |
二、建立专业培训体系 |
三、持续推进“精局强所” |
第三节 构建信息多向共享机制 |
一、建立上下级协调机制 |
二、增强信息的流动性和透明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昆明市市场监管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选题的背景与目的 |
(二) 研究内容 |
(三) 研究现状 |
(四) 文献评述 |
(五) 研究方法、创新点和难点 |
一、昆明市市场监管改革的政策背景及重要意义 |
(一) 政策背景 |
1、国家政策全局规划 |
2、省、市级政策精准定位 |
(二) 昆明市市场监管改革的重要意义 |
1、推进“放管服”改革纵深发展 |
2、推动经济加速发展,实现新环境新突破 |
3、纵深推进改革,全面深化体制建设 |
4、加快推进市场监管能力建设,解决突出问题 |
(三) 市场监管改革面临的挑战 |
1、市场主体发展迅速 |
2、改革步骤需稳中求进 |
3、体系建设需“精耕细作” |
二、昆明市场监管改革的现状 |
(一) 昆明市市场监管改革概况 |
1、体制改革情况 |
2、职能改革情况 |
3、机构改革情况 |
4、监管方式改革情况 |
(二) 市场监管改革取得的成效 |
1、基本形成市场监管合力 |
2、市场监管力量和执法保障体系不断整合优化 |
3、行政审批服务模式得到大幅优化 |
4、投诉举报处置统一体系初步建立 |
5、监管工作重心实现下移 |
6、实现食品安全监管的进一步加强 |
(三) 市场监管改革的有利条件 |
1、改革效应初步显现 |
2、国家专项规划、政策强力引领 |
3、市场监管生态持续向好 |
三、昆明市市场监管改革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一)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体制不顺畅,部门利益掣肘 |
2、现有法律法规无法有效保障职能履行 |
3、监管执法配套保障体系尚未建立 |
4、机构改革不彻底成为日后需解决的问题 |
5、队伍现有素质无法满足监管方式改革要求 |
6、重点安全监管存在短板 |
(二) 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1、市场监管落后于市场发展 |
2、市场经济转型发展对政府提出新要求 |
3、法律法规修订滞后于市场监管改革进程 |
四、昆明市市场监管改革对策分析 |
(一) 昆明市场监管改革聚焦关键 |
1、加快市场监管职能整合 |
2、加快市、县级机构改革进程 |
3、完善市场监管法律规章体系建设 |
4、明确重点监管领域职能及工作机制 |
(二) 昆明市加快建立统一市场监管体系的建议 |
1、做好顶层设计,加强总体谋划 |
2、理清部门职责,优化监管职能 |
3、创新监管方式,提升监管效能 |
4、强化自身建设,提高监管能力 |
5、紧抓平台建设,推动智慧监管 |
五、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质检总局抽查链条产品质量(论文参考文献)
- [1]市场监管的理论基础、内在逻辑和整体思路[J]. 席涛. 政法论坛, 2021(04)
- [2]行政执法“双随机”监管制度的完善[D]. 祖红宝. 兰州大学, 2021(02)
- [3]产品质量监管法治化研究[D]. 任翔.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4]河南省中小学校服质量监管研究[D]. 钱振强. 郑州大学, 2020(02)
- [5]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的影响效应研究 ——基于国内视角[D]. 周勍.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 [6]液化石油气瓶安全监管问题与策略研究 ——以佛山市为例[D]. 陈圣望.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7]共享产品质量政府监督抽查机制优化的研究 ——以共享单车上海市监督抽查为例[D]. 梁荣驹.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2)
- [8]网络食品交易基层监管体系研究 ——以唐山市路南区为例[D]. 张威.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7)
- [9]“压力-能力”失衡:地方政府食品安全监管困境的一种解释 ——以A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改革为例[D]. 陈旭圆.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10]昆明市市场监管改革研究[D]. 李立婷. 云南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