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肝养心补肾三法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症

调肝养心补肾三法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症

一、调肝养心补肾三法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论文文献综述)

袁平,马静[1](2021)在《基于五行相生理论探讨更年期心悸辨证论治》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中医五行相生理论出发,结合更年期特点,探索肾水、肝木、心火之间的关系对更年期心悸的影响。通过临床观察将更年期心悸辨证分为7种证型。更年期心悸,病位在心,与肝、肾关系密切,其根本病机以肾虚为主,故治疗上以补肾为核心,滋肾阴、补肾阳,兼顾平肝、养心、活血、镇惊、益气等治则,临床效果显着。

李钰[2](2021)在《刘渡舟教授调肝法及方药运用的传承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刘渡舟教授是中医伤寒大家,将毕生精力投入到经方理论和临床运用的研究中。刘老临床治病擅长使用柴胡剂,在肝胆病的辨治上积累了丰富的学术经验。王庆国教授和张雪亮教授是同一时期拜读于刘老门下的弟子,二人传承了刘老调肝法学术思想的精髓,在多年临床实践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临证诊疗经验。基于文献研究方法和数据挖掘技术,系统地总结刘老和两位弟子调肝法的学术思想,挖掘临床调肝治肝的组方规律,探讨各自的调肝遣方用药特点。通过研究可以量化地分析调肝的组方用药规律,总结名老中医刘渡舟教授调肝的宝贵学术经验,为临床医师调肝治肝提供值得借鉴的思路与方法。通过对师徒之间的学术传承研究,和两位弟子之间的学术对比研究,可以发现中医学术理论和临床经验在师徒传承过程中的规律和痕迹。通过探索在相同的学术传承挖掘环境中弟子对于师承的发展和创新可以获得对中医学术传承方式和中医学子培养模式的反思与启发。研究方法在刘渡舟教授和两位弟子的调肝法学术思想研究中,主要是对于文献资料的研究。收集整理刘老和弟子关于调肝治肝的学术着作、文章、访谈,以及学生、其他弟子发表报道刘老及两位弟子调肝理论和临床经验的期刊文章,对其中能反应调肝法学术思想的内容进行整理、评价、研究。在对刘渡舟教授两位弟子的调肝方药组方规律研究中,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收集两位弟子在2018年1月——2021年1月时间段内的门诊病例,按照筛选标准提取调肝处方,形成数据库。使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纳入数据库中的调肝方进行用药规律和组方特点的发掘,提取基本方,分析用药频次。基于关联规则、熵聚类分析等方法,发现方剂的组方规律和高频数的药物组合,并发掘新方。将文献研究和数据挖掘获得的结果进行汇总整理,分别将刘老与两位弟子的调肝法进行对比,发现传承痕迹和师承发展变化;对两位弟子的组方用药规律数据进行横向比较,观察同一师承环境下学术传承的相同点与差异性,结合学术经历、工作环境等背景对结果进行讨论研究。研究成果刘渡舟教授对于调肝治肝论着颇丰,对于肝病的辨证分型,以气和血作为基本纲领,重视肝郁的病机,使用调肝方药时重视疏泄。刘老擅长使用经方柴胡剂,如大、小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等。在柴胡汤类方基础上创制了针对肝经湿热内盛的柴胡解毒汤和血瘀气滞的柴胡活络汤等诸多治肝新方,并依据病邪轻重和病机演变灵活创制了衍生方。王庆国教授十分重视肝藏血主疏泄的理论,善用经方调肝尤其是柴胡汤类方,临床将经方加减变化或合方应用都得心应手,总结出具有调理气机、软坚散结功效的调肝经验药对。张雪亮教授提出“少阳病机重于郁”的看法,重视对患者的情志调节,调肝擅长使用四逆散、柴胡疏肝散、化肝煎等方剂,不拘经方时方,灵活化裁。在王庆国教授调肝方药组方规律研究中,收录调肝处方201首,高频使用药物有柴胡、黄芩、白芍、炙甘草、法半夏;在方剂的组方规律分析中,出现频次较高的药对有“黄芩,柴胡”、“柴胡,白芍”、“柴胡,炙甘草”、“法半夏,柴胡”、“黄芩,炙甘草”,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最高的是“黄芩,桂枝→柴胡”,置信度为1;在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数据分析中,当设置药物组合之间的相关度为4、惩罚度为2时,演化出含有两味药的药物组合202个,三味药的药物组合23个;在这些核心药物组合的基础上,进一步用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算法进行分析,提取到含有3-4味药物的核心组合7个;在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分析中,得到全新的独立处方8个。在张雪亮教授调肝方药组方规律研究中,收录调肝处方204首,高频使用药物有柴胡、陈皮、白芍、郁金、浙贝母;在方剂的组方规律分析中,出现频次较高的药对有“陈皮,白芍”、“陈皮,柴胡”、“白芍,柴胡”、“黄芩,柴胡”、“合欢皮,远志”,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最高的是“远志,茯神→合欢皮”,置信度为0.981;在复杂系统熵聚类的数据分析中,当设置药物之间的相关度为8、惩罚度为4时,演化出含有两味药的药物组合122个,三味药的药物组合49个,四味药的药物组合28个,五味药的药物组合1个以及六味药的药物组合1个;在核心组合提取的基础上,运用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算法提取组合得到3-4味药物的核心组合8个;在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分析中,得出8个新处方。对刘渡舟教授的两位弟子学术传承的对比研究表明,二人共同传承了刘老“气机论”学术思想,重视肝脏主疏泄的生理功能,以“气机郁滞”作为肝之为病的主要病机,调肝多以和解为法,善用经方尤其是柴胡汤类方;二人的调肝法学术经验中也有刘老“方证相对论”和“古今接轨论”的学术思想的传承痕迹。两位弟子在临诊时应用调肝法治疗疾病的种类不同,王庆国教授门诊的肝病患者占比较多,且患者群体偏于中老年;张雪亮教授门诊上使用调肝法则多是针对结节类疾病和胆囊息肉以及杂病,患者年龄分布比较分散。两位弟子的师承经历不尽相同,王庆国教授的跟师时间长达二十年,作为刘老的学术传承研究负责人,在学术思想传承上更加深入和全面;张雪亮教授的跟师时间相对较短,在后续工作过程中另有师承,但与刘老保持着较为密切的学术往来。基于师承时间的差异和工作环境带来的影响,王庆国教授在调肝方药的使用上更加重视对于经方尤其是柴胡剂的使用,在方药选择上更注重补益气血;张雪亮教授则经方与时方灵活遣用,所选用的药物则更偏重于疏泄。结论及意义“主疏泄”和“主藏血”是肝脏的重要生理功能,“肝气郁滞”是肝之为病的基本病机,肝郁日久容易化火、生湿、瘀血等。刘渡舟教授调治肝病辨证分型以气血为纲,重视肝郁的病机,使用调肝方药重视疏泄。刘老临床调肝治肝承伤寒之学,上溯岐黄,下逮诸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调肝学术思想。王庆国教授和张雪亮教授在传承刘老调肝学术思想上有相似之处,亦有各自独具特色的创新与发挥。相同的学术传承环境可以影响中医弟子的中医辨证思维和临床诊疗理法方药的运用,后天的自学经历、工作环境、临诊经验积累都会对中医师的诊疗思维和学术思想产生影响。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不仅对师徒之间的纵向学术传承进行了比较,也对同一时期相同传承环境下的同门弟子进行了横向比较。通过师承的差异得到启发,不仅要重视中医传承工作中学院教育的关键作用,也要认识到继续教育、工作平台和自身经验积累对于中医学子成长的重要性。

张宁[3](2021)在《从肝肾论治围绝经期失眠的有效性评价及中医复方用药规律探析》文中提出研究目的(1)本课题通过对文献搜集、整理与统计分析,对从肝肾论治围绝经期失眠的随机对照研究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同时对符合条件的研究进行分析比较,为客观评价从肝肾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提供可靠的循证医学依据。(2)通过对从肝肾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的方药进行数据挖掘,总结其用药规律,确认其治疗法则,从而指导临床辨证,为临床处方用药提供一定借鉴。研究方法(1)Meta分析: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医学数据库、Pubmed数据库,根据纳排标准筛选从肝肾论治围绝经期失眠的RCT研究。纳入文献后由研究者进行质量评价后通过建立数据库,提取资料后导入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2)数据挖掘: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医学数据库、Pubmed数据库,根据纳排标准筛选从肝肾论治围绝经期失眠的中药复方文献,建立数据库,提取资料,对数据进行规范清洗和处理后,用SPSS Modeler 18.0及SPSS 25.0进行关联分析与聚类分析,对从肝肾论治围绝经期失眠的用药规律进行探究。研究结果(1)Meta分析:本次纳入文献研究11篇,治疗患者总数达888例,其中中药组456例,对照组432例。高质量文献1篇,余均为低质量文献。文献检验具有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漏斗图显示有发表偏倚。总有效率Meta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4.01,95%CI[2.08,7.72],P<0.05);PSQ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63,95%CI[-3.78,-1.48],P<0.05);SPIEGEL 评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OR=-0.14,95%CI[-2.37,2.09],P>0.05);不良反应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P=0.49,I2=0%,提示各研究间没有异质性,选用固定效应模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05,95%CI[0.02,0.11],P<0.05)。(2)数据挖掘:数据挖掘纳入45篇文献。去除重复方药后,共纳入38个复方。统计各复方使用药物后,使用频次大于10的中药分别是:白芍、酸枣仁、山茱萸、甘草、柴胡、熟地黄、生地黄、当归、夜交藤、合欢皮、茯苓、知母、牡丹皮、郁金、龙骨、女贞子、山药。常用药类为补虚药、安神药及清热药;药物四气较高的是寒性药物,其次是平性、温性。甘味药物使用频次最多;苦味药物使用频次次之;咸味药物使用最少。药物入肝经者最多,其次为肾经、心经。使用关联规则分析后,药对白芍-酸枣仁的支持度和置信度最高,药组白芍-熟地黄、山茱萸支持度最高;通过聚类分析后可将核心药组归为5大类。研究结论从肝肾治疗围绝经期失眠临床疗效好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荐。临床从肝肾治疗围绝经期失眠时,常使用白芍、酸枣仁、熟地等中药,核心组方常使用六味地黄丸、二仙汤加减配合疏肝理气、清热泻火之品。

李加加[4](2021)在《俞募配穴法治疗围绝经期失眠(心肾不交型)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以俞募配穴法作为取穴方法治疗女性围绝经期失眠(心肾不交型)的临床疗效,并以常规针刺法作为对照组,评价两种治疗方法治疗女性围绝经期失眠(心肾不交型)的疗效差异,为今后治疗女性围绝经期失眠找到更为有效的疗法。方法:本次试验研究对象均为来自于2018年10月至2020年9月期间于湖北省中医院针灸科门诊就诊的围绝经期失眠患者,在其中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67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将患者分为俞募配穴法治疗组(34例)和常规针刺治疗组(33例)。在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的病例中,俞募配穴法治疗组有32例,常规针刺治疗组有30例。俞募配穴法治疗组以俞募配穴为原则,以心俞(双侧)、肾俞(双侧)、肝俞(双侧)、脾俞(双侧)、巨阙、京门、章门、期门为主穴,以申脉(双侧)、照海(双侧)、神门(双侧)、三阴交(双侧)、安眠(双侧)为配穴。在治疗时患者先取俯卧位,针刺得气后留针20分钟;取针后再取仰卧位,针刺得气后留针20分钟。隔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3次,每4周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常规针刺法治疗组以申脉(双侧)、照海(双侧)、神门(双侧)、三阴交(双侧)、安眠(双侧)、百会、四神聪为主穴,以心俞(双侧)、肾俞(双侧)为配穴。治疗时患者取俯卧位,针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治疗周期与俞募配穴法治疗组相同。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改良的Kupperman量表评分和围绝经期综合征生活质量评定量表(MENQOL)评分,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差异。结果:(1)临床疗效比较:俞募配穴法治疗组共有患者32例,经治疗后痊愈痊愈3例,显效14例,有效1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7.50%;常规针刺治疗组共有患者30例,痊愈0例,显效3例,有效19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3.33%。经秩和检验,P<0.01,表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有显着性差异,具统计学意义。(2)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SQI的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表明两种治疗方法都能降低患者的PSQI评分。治疗后两组间进行比较时,无论是从PSQI总分还是从睡眠质量、睡眠时间、日间功能等各项类别间进行比较,俞募配穴法治疗组的临床疗效均优于常规针刺法治疗组(P<0.05)。(3)改良的Kupperman量表评分比较:在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改良的Kupperman评分均降低(P<0.05),表明两种治疗方法都能降低患者的改良的Kupperman评分。在组间比较时,俞募配穴法治疗组与常规针刺治疗组的比较具有差异性(P<0.05)。(4)围绝经期综合征生活质量评定量表(MENQOL)评分比较:在治疗后,俞募配穴法治疗组和常规针刺治疗组的MENQOL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表明两种治疗方法都能降低患者的MENQOL评分。在组间比较时,两组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俞募配穴法和常规针刺法都能有效治疗女性围绝经期失眠,但俞募配穴法的临床疗效更佳,能更好的改善患者的失眠症状。(2)俞募配穴法在降低患者的PSQI评分、改良的Kupperman评分和MENQOL评分方面较常规针刺法更优。(3)俞募配穴法能有效治疗围绝经期失眠,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高利[5](2021)在《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张红教授治疗绝经前后诸证的组方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张红教授治疗绝经前后诸证的医案进行研究,挖掘其组方规律,总结张红教授治疗绝经前后诸证的心得,以飨同道。方法: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对张红教授在2018年10月至2021年2月门诊治疗的绝经前后诸证患者病案资料进行录入、分析、导出,通过药物频次统计、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基于改进的互信息法和熵聚类的方剂组方规律分析挖掘出张红教授治疗绝经前后诸证的组方规律;与张红教授一起展开医理分析、沟通,最终总结张红教授治疗绝经前后诸证的心得。结果:本研究收集病案资料共163例,处方538份,剔除其中同一患者多次就诊方药变化不大的处方,纳入药物明显变化的处方共计312份,对录入的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得到如下结果:(1)患者年龄主要分布在45-50岁,最大与最小年龄跨度达1 1年。(2)绝经前后诸证最多见证型为肝肾阴虚证、脾肾虚弱证以及肝郁脾虚证,张红教授认为肾阴阳失和为本病病变之本,肝肾阴虚、虚火上扰,脾肾阳虚,虚阳上越是本病的主要病机,临证治疗以调和阴阳为要旨。(3)张红教授治疗绝经前后诸证常用药物为桑叶、浮小麦、益母草、远志、首乌藤、五味子、丹皮、酸枣仁、合欢花、女贞子、夏枯草、菟丝子、丹参、香附、肉桂等;使用最多的药物种类依次是安神药(8种、744次)、活血化瘀药(16种、673次)、收涩药(13种、494次)、解表药(13种、477次)、清热药(21种、456次);张教授最常用药物其性以温性(35.3%)与寒性(35.2%)最多,其味以甘(34.3%),,,、苦(29.4%)、辛(25.0%)味最频,归经以肝经(26.1%)为主,其次为心、肾经。(4)基于关联规则分析得到45条药物模式,36条药物关联模式,并由此得到药物网络展示图,从这三个数据结果可以看出张红教授治疗本病最常用的九味核心药物——桑叶,浮小麦,首乌藤,远志,酸枣仁,五味子,合欢花,丹皮,益母草,而这九味核心药物正是张红教授自拟经验方的主要组成,具有清热敛汗、宁心安神之功;次常用药物——夏枯草、女贞子、丹参、肉桂,女贞子为针对肝肾阴虚病机常用药物,具有滋阴补肾之效;肉桂为针对脾肾阳虚常用药物,具有补火助阳、引火归元之功。(5)基于改进的互信息法得到药对关联系数;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得到10组核心组合;基于无监督熵层次聚类得到5条新方组合,张红教授认为有意义的是以下4组:①续断桑叶菟丝子浮小麦丹参桑寄生。②海螵蛸侧柏叶地榆茜草乌梅棕榈炭。③茯神巴戟天淫羊藿石菖蒲。④威灵仙狗脊牛膝夏枯草。结论:本研究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系统为工具,通过关联规则分析、改进的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统计学方法,对张红教授临床诊治的病案资料进行挖掘,得到其常用药物及组方规律,总结出其治疗本病的心得。张红教授认为肾阴阳失和、五脏精气衰减不协调为本病的病因,肝肾阴虚、虚火上扰,脾肾阳虚、虚阳上越是本病的主要病机,滋补肝肾、宁心安神,温补脾肾、引火归元是本病的治疗原则。

王毓芳[6](2020)在《近30年针刺治疗经断前后诸证临床研究文献Meta分析与证治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随着中医药在各个领域的研究日益增多,经断前后诸证(PMS)的相关文献越来越多,本研究通过对近30年针刺治疗PMS相关文献与研究的收集与整理,运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并进一步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其证治规律进行研究,为往后开展针刺治疗PMS的相关研究及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电子及手工检索中国(含港澳台地区)以及国外的数据库,收集由1990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有关针刺治疗经断前后诸证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研究。制定纳入及排除标准,经筛选后提取资料并导入电子表格进行分析:?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根据Jadad评分表进一步对所纳入的RCTs进行质量评价,提取高质量(评分≥4分)的研究数据,利用Rev Man做进一步偏倚风险分析以及荟萃分析;进行异质性分析及敏感性分析,并根据不同关注项目进行亚组分析,针对纳入篇数≥10的结局指标进行发表性偏倚分析,最后根据以上分析结果进行讨论。?数据挖掘技术:通过统计分析软件SPSS modeler及SPSS statistics对各项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分析,根据病证症的分布、经络分布、腧穴特点等加以分类及分析处理,并运用中医理论及针灸理论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资料收集:运用相关检索词在中国(含港澳台地区)及国外数据库进行资料收集,初步检索出文献1124篇,通过Note Express排除重复文献534篇,并根据纳入标准排除不符合文献450篇,初步纳入文献140篇,同时根据改良版Jadad评分表,排除低质量(评分1-3分)文献98篇,最后纳入42篇高质量(评分4-7分)文献,总计参与者共3886名,包括针刺治疗组共1902名,以及对照组共1984名。2.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结果:纳入42篇高质量(Jadad评分4-7分)文献做进一步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2.1.总有效率:针刺组在治疗经断前后诸证的总有效率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亚组分析亦显示针刺组与西药对照组、中药对照组以及安慰针对照组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2.更年期相关症状方面:针刺组在改善Kupperman(KI)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亚组分析亦显示针刺组与西药对照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过针刺组与中药对照组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与对照组的绝经症状评价量表(MR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各维度分析发现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5),提示针刺组在改善心理维度、躯体维度、泌尿生殖维度方面均优于对照组;针刺组在改善自拟中医证候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分析显示以≤4w之针刺疗程为佳,当疗程<4w,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3.生活质量方面:针刺组与对照组的更年期生存质量量表(MENQO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血清激素水平方面:针刺组与对照组的血清E2值、FSH值及LH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5.情绪障碍方面:针刺组在改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亚组分析显示以>6w之针刺疗程为佳,当疗程>6w,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6.睡眠方面:针刺组在改善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7.血管舒缩症状方面:针刺组与对照组在烘热积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偏倚风险分析结果:根据整体风险由最低依次分别为随机序列的产生(选择偏倚)、结果数据的完整性(失访偏倚)、选择性报告(报告偏倚)、其他偏倚、随机分配隐藏(选择偏倚)、评估者盲法(检测偏倚)、受试者与研究人员盲法(实施偏倚)。3.1.敏感性分析:结果发现分析模型的选择、数据集的选择等因素敏感性低,整体结果稳定性佳,证据可信度良好。3.2.发表性偏倚:最终纳入Meta分析的总有效率、KI评分、血清E值、血清FSH值、血清LH值、以及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的篇数均≥10篇,做漏斗图分析,其中总有效率以及FSH存在发表性偏倚的可能性。4.频次分析结果:对纳入文献所载之140条针刺处方数据进行穴位频次分析,穴位使用总频次1193次,共涉及穴位98个。4.1.穴位频次:根据穴位使用的总频次进行排序,从最高依次为三阴交、太冲、肾俞、神门、足三里、百会、关元、肝俞、太溪。根据辨治模式分析穴位的使用频次,辨病用穴频次最高的腧穴依次为三阴交、关元、肾俞、百会、神门、足三里、内关、肝俞、天枢、子宫;辨证用穴频次最高的腧穴依次为太溪、神门、三阴交、太冲、肾俞、百会;辨症用穴频次最高的腧穴依次为三阴交、太冲、神门、肾俞、足三里、百会。4.2.经络频次:PMS的针刺治疗涵盖十二正经及任督二脉,针刺经脉频次最高的经络依次为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任脉、督脉、足阳明胃经。4.3.部位频次:选穴部位频次从最高依次为下肢部、腰背部、头面颈部、上肢部、胸腹部。4.4.特定穴频次:针刺治疗PMS有71穴为特定穴(72%),27穴为非特定穴(28%)。特定穴中使用频次最高的类别,依次为交会穴、五输穴、原穴、背俞穴、募穴。而特定穴中使用频次最高的穴位,依次为三阴交、太冲、神门、肾俞、关元、足三里、百会、肝俞、太溪。5.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关联规则分析采用SPSS Modeler的Apriori算法,最低条件支持度为>10%,最小规则置信度为>80%,提升度>1。5.1.腧穴配伍:共获得关联规则20条,其中最大置信度依序为子宫-关元(94.44%),子宫-三阴交(94.44%),印堂-百会(94.44%)。5.2.针刺部位配伍:共获得关联规则12条,其中最大置信度依序为头面颈部-下肢部(96.94%),腰背部-下肢部(96.77%),胸腹部-腰背部(96.08%)。5.3.特定穴配伍:分类配伍共获得关联规则21条,其中有5组置信度达到100%,分别为络穴-交会穴、下合穴-五输穴、八脉交会穴-交会穴、募穴-交会穴、原穴-五输穴。具体特定穴配伍共获得关联规则分析15条,其中最大置信度依序为肝俞-肾俞(90.57%)、关元-三阴交(90.16%)、合谷-三阴交(90.00%)。6.聚类分析结果:聚类分析采用SPSS statistics进行系统聚类,针对使用频次≥10次的腧穴进行分析,得出主穴及配穴两大聚类。主穴包括太冲-神门-三阴交-足三里-关元,与频次分析结果一致,为针刺治疗PMS的主要常用腧穴。另一类为配穴,包括辨证用穴、辨症用穴及经验用穴。辨证用穴如中脘-丰隆-风池,血海-膻中-安眠,辨症用穴如百会-内关-太溪、神庭-本神-四神聪,经验用穴如肾俞-肝俞-心俞-脾俞,肺俞-膈俞。结论:1.对国内外1990-2019年针刺治疗PMS的RCT文献进行检索与文献评价,共纳入Jadad评分4-7分的高质量文献42篇做Meta分析,结果提示针刺组在改善总有效率、Kupperman(KI)评分、中医证候、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方面均显着优于对照组。2.对纳入文献所载之140条针刺处方数据进行穴位频次分析,穴位使用总频次的排序依次为三阴交、太冲、肾俞、神门、足三里、百会、关元、肝俞、太溪。针刺治疗PMS有72%为特定穴,使用频次排序依次为三阴交、太冲、神门、肾俞、关元、足三里、百会、肝俞、太溪。3.腧穴配伍共获得关联规则20条,包括子宫-关元,子宫-三阴交,印堂-百会等。针刺部位配伍共获得关联规则12条,包括头面颈部-下肢部,腰背部-下肢部,胸腹部-腰背部等。特定穴分类配伍共获得关联规则21条,包括络穴-交会穴、下合穴-五输穴、八脉交会穴-交会穴、募穴-交会穴、原穴-五输穴。具体特定穴配伍共获得关联规则分析15条,包括肝俞-肾俞、关元-三阴交、合谷-三阴交。4.聚类分析结果得出主穴及配穴两大聚类。主穴包括太冲-神门-三阴交-足三里-关元,配穴包括中脘-丰隆-风池、血海-膻中-安眠、百会-内关-太溪、神庭-本神-四神聪、肾俞-肝俞-心俞-脾俞、肺俞-膈俞等。

王彦彦[7](2020)在《岭南中医妇科治疗月经病学术源流及诊疗特色整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综合运用文献研究、中医学术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通过网络文献检索系统、广州市各大图书馆、访谈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或后人、跟名老中医出诊学习等四种途径,对岭南中医名家治疗月经病学术思想、诊疗特色及临床经验等进行大规模的收集整理,发掘岭南地区月经病的发病特点和名家调治月经病的诊治规律,初步呈现岭南中医妇科医家治疗月经病的学术思想源流及特色经验集成,为临床继承应用岭南中医妇科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用参与性研究方法初步验证其中一位名医的经验方的临床疗效,为岭南中医妇科学术思想的临床疗效提供循证依据。为中医妇科后辈学习岭南中医妇科提供指引,为发挥岭南中医妇科优势,继承与发扬岭南中医妇科奠定一定的基础。方法:本研究工作主要通过广泛收集历代岭南中医妇科名家相关历史记载、发表论文、医案医着、名医弟子的跟师记录、心得、经验总结及其他途径关于名医的一些记录等,搜集其中各岭南名医关于月经病诊治的学术背景、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有效病案等,通过比较研究的科研方法,归纳整理出岭南名医对于月经病诊治的特色和规律,形成“岭南中医妇科治疗月经病”学术源流。同时对岭南中医妇科名家治疗月经病的诊疗特色进行整理研究,采用文献收集、名老中医自身总结、名家访谈、弟子访谈、跟诊学习等形式,采用传统及现代的多种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研究当代岭南妇科名医的学术思想、思辨特点、临床经验、方药特色、典型医案,总结其共性规律和特点,总结岭南中医妇科流派的学术思想。在基于上述岭南中医妇科名家治疗月经病的临证经验特色总结下,选择岭南妇科名家李丽芸的一个经验方药,采用参与性临床研究,从方药、治法入手,凝练形成代表性研究方案,评价临床疗效,为岭南中医妇科学术思想的临床疗效提供循证依据。结果:在岭南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岭南地区中医妇科流派的发展受岭南文化的历史沉淀影响深刻。岭南中医妇科形成因素包括地域、经济文化、体质因素等。岭南中医妇科流派的构成代表有罗氏妇科、蔡氏妇科两支妇科派系,还包括以妇科病为专科的岭南医家及兼治妇科病的名家。岭南中医妇科流派治疗月经病的学术特点:(1)传承发扬中医,创新中医理论,培养数代岭南名医;(2)百病生于气,重视调理气机;(3)因地制宜,注重湿热致病,顾护气阴;(4)四诊合参,重视望诊、脉诊;(5)心身同治,调畅情志,重视情志治病;(6)调理肾脾,先天与后天并重;(7)用药轻灵,善用南药花药;(8)结合岭南饮食文化,药食同源,重视药膳。本研究选择岭南妇科名家李丽芸教授经验方之补肾健脾法中药复方,治疗脾肾两虚型经期延长(黄体功能不全),运用随机对照方法,与地屈孕酮片作为对照,结果如下:两组患者治疗后经行时间延长的主证积分明显下降,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治疗疗效相当;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药组在改善患者的中医症状方面更为有效。经过三个月经周期的治疗两组HP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而两组间治疗后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的疗效相当。两组基础体温高温相持续时间经治疗后延长,而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在延长黄体期时间方面疗效相当。两组黄体中期血清孕酮值(BBT上升6-8天)经治疗后较前显着增加(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治疗均有可能提高黄体中期血清孕酮值而改善黄体功能。但因两组治疗前后黄体中期血清孕酮值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组间不具可比性,尚不能证明中药组对提高黄体中期血清孕酮水平的有效性。结论:岭南气候地理的独特性造成了岭南地区有别于我国其他地区的疾病特点及居民体质,如外邪常夹湿邪入侵人体,月经病患者也多气虚、阴虚及痰湿体质等;岭南地区还有采用当地中草药煲凉茶和煲汤的饮食文化习惯,因此药膳调经也成为岭南中医妇科的一大特色。岭南妇科流派传承特点:以代表性南海罗氏妇科为例,其调经特色在于:(1)崇尚景岳,调经首重阴阳;(2)脾肾为本,气血为用;(3)养阴保津,驱邪扶正,攻补有度;(4)治疗重视地域气候的差异;(5)善用南药,药性平和;(6)重视情志治病。罗元恺教授继承发扬,衷中参西,提出女性肾气—天癸—冲任—子宫轴的概念,这是岭南中医妇科理论上的重大突破。罗氏的传人欧阳惠卿、李丽芸、罗颂平、王小云等传承罗氏的学术思想,又各有发展创新。欧阳惠卿致力于补肾活血法在妇科领域常见病、难治病的应用研究,其科研成果硕果累累。李丽芸充实了补肾法,提出经典的补肾八法,丰富了补肾调周法的经验。罗颂平立足天人合一,提出月经周期与太阴月节律同步的创新观点。王小云经多年临床实践及科学研究,形成特色明显的中医“心身同治”学术思想,创新以情胜情的情志疗法。同时岭南妇科流派传承人为岭南中医妇科流派的研究开创流派工作室,培养人才,为岭南妇科流派作出贡献。潮汕蔡氏妇科其传承以家传为主,兴盛至今的除了其百年不衰的疗效。近现代名医蔡仰高、蔡纯臣刻苦努力传承良好的家风医德,崇仲景学说,重脾肾,博采众长,重视祖方、偏方,又有创新。至现代蔡妙珊教授继承先辈经验,又结合吸收院校中医教学,将蔡氏妇科发扬壮大。临床验证方面,李丽芸教授经验方之8号健脾补肾方对脾肾不足型经期延长(黄体功能不全)患者是有效的,其疗效与地屈孕酮片改善黄体功能不全型经期延长的疗效相当,而对改善患者脾肾不足型中医症状方面更优于地屈孕酮。此经验方具有临床可行性及可重复性。

曹关月[8](2020)在《郁更汤治疗肾虚肝郁型绝经综合征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改良Kupperman评分、中医证候评分、绝经期生存质量及血清FSH、LH、E2的变化及不良反应,观察郁更汤治疗绝经综合征(肾虚肝郁证)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山西省中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肾虚肝郁型绝经综合征患者70例。按照就诊顺序号,以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试验组予郁更汤(水冲服,日1剂,早、晚各服100ml),对照组予坤泰胶囊(2g/次,3次/日,口服)。2个月为1疗程,共治疗1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改良Kupperman评分、中医证候评分、绝经期生存质量及血清FSH、LH、E2的变化等情况,观察不良反应。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年龄、病程、病情程度、改良Kupperman评分及各单项症状积分、中医证候评分、血清性激素(FSH、LH、E2)、绝经期生存质量各个维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衡可比。2.组内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改良Kupperman积分、中医证候积分、绝经期生存质量各个维度(即血管舒缩、心理、生理及性生活维度)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0.000,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P<0.05)。表明郁更汤与坤泰胶囊均能有效改善绝经综合征,且郁更汤疗效优于坤泰胶囊。3.两组分别从综合疗效及中医证候疗效方面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综合疗效分别为(97.14%、82.86%),中医证候疗效分别(97.14%、68.57%),经检验分析,两种疗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3、0.000,P<0.05)。表明郁更汤在改善综合疗效与中医证候疗效方面,均优于坤泰胶囊。4.组内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后两组改良Kupperman各单项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经检验分析,在改善潮热汗出、感觉异常、失眠、情绪激动、忧郁、头晕、疲乏无力、肌肉骨关节痛、头痛、心悸、皮肤感觉异常、性交痛及泌尿系症状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7、0.000、0.002、0.008、0.034、0.015、0.033、0.041、0.023、0.023、0.033、0.035、0.048,P<0.05)。表明郁更汤与坤泰胶囊均能有效改善改良kupperman各单项症状积分,且郁更汤疗效优于坤泰胶囊。5.组内治疗前后比较,两组血清FSH、LH的水平均下降,血清E2水平均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0.000,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在改善FSH、LH水平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9、0.000,P<0.05);在改善血清E2水平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2,P>0.05)。表明郁更汤与坤泰胶囊均可改善血清FSH、LH、E2水平;在改善血清FSH、LH水平方面,郁更汤疗效优于坤泰胶囊;但在改善血清E2水平方面两者疗效未见明显差异。6.安全性观察:治疗前后患者未出现任何不适反应及过敏反应,血、尿、便常规及心、肝、肾功能检查(包括心电图、肾功能、肝功能)未见异常。结论:郁更汤治疗绝经综合征(肾虚肝郁证)疗效明显,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调节机体性激素水平、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郁更汤治疗绝经综合征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杨婷子[9](2020)在《调肝补肾颗粒干预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中类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两组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中类更年期综合征患者治疗前后Kupperman症状积分、Karnofsky评分变化以及血常规、肝肾功、性激素水平、血脂、T细胞亚群等指标变化,研究调肝补肾颗粒对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中类更年期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而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山西省中医院乳腺科住院部及门诊就诊的患者,符合收治入组条件的中医辨证为肝肾阴虚兼脾肾气虚型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中类更年期综合征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治疗组40例予口服自拟调肝补肾颗粒(组成:炙龟板、黄精、柴胡、红景天等;服法:每日1剂,1剂温水冲为200ml,早晚各分服100ml)。对照组40例予口服知柏地黄丸(组成:熟地黄、茯苓、牡丹皮、山茱萸等;服法:每日2次,早晚各分服10g)。分别用药3个疗程(即3个月经周期,月经期间停药),疗程结束后观察安全性指标和疗效性指标,分析调肝补肾颗粒治疗肝肾阴虚兼脾肾气虚型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中类更年期综合征的药物安全性和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年龄、是否放化疗、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内分泌药物、Kupperman症状积分、Karnofsky评分、实验室指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研究结果示:1.Kupperman症状积分:治疗组Kupperman症状积分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01),而对照组Kupperman积分无明显变化(P>0.05)。表明调肝补肾颗粒治疗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所伴发的类更年期综合征疗效确切。2.Karnofsky评分:治疗组Karnofsky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1),而对照组Karnofsky评分无明显变化(P>0.05)。表明调肝补肾颗粒通过改善乳腺癌患者类更年期症状,从而能明显提高患者生存质量。3.性激素水平:两组治疗前后hFSH、E2均未见明显变化(P>0.05)。表明两组治疗方案均不升高乳腺癌患者的雌激素水平,不影响患者内分泌药物治疗效果。4.血脂水平:治疗组TCH、TG、HDL-C、LDL-C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变化(P<0.01),对照组TCH、TG治疗后较治疗前有变化(P<0.05),而HDL-C、LDL-C治疗后较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治疗组在调节血脂方面优于对照组。5.T细胞亚群水平:治疗组CD3+、CD3+CD4+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1),而CD3+CD8+、CD4/CD8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项数值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治疗组在调节T细胞亚群方面优于对照组。6.毒副反应:两组血常规、肝肾功治疗前后均未见明显变化(P>0.05)。表明两组治疗方案安全性良好。结论:调肝补肾颗粒对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中类更年期综合征(肝肾阴虚兼脾肾气虚型)有确切疗效,能有效改善患者潮热出汗、失眠、关节痛、忧郁、头晕、疲倦乏力等临床症状,能够调节患者血脂、T细胞亚群水平,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且无显着毒副作用。

张景[10](2020)在《益肾调肝汤加减治疗绝经前后诸证(肝郁肾虚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通过观察益肾调肝汤加减治疗绝经前后诸证(肝郁肾虚证)的临床效果,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改善情况及激素水平的变化,客观评价益肾调肝汤加减治疗本病的可行性及安全性,并探讨其临床治疗效果及优势。方法:本课题拟观察病例72例,选择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吉林省中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属绝经前后诸证(肝郁肾虚证)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采用口服中药益肾调肝汤加减作为治疗组,口服中成药定坤丹作为对照组,疗程为3个月。病程中共脱落病例11例,其中治疗组5例,对照组6例,实际入组61例。观察指标为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改善情况及血清LH、FSH值变化情况,进行治疗前后组内及组间对比,并统计分析,评价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过3个月的治疗,两组患者中医证候及主症总积分、单个中医证候积分、血清LH及FSH值均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价值(P<0.05)。结果显示:治疗组31例,治愈、显效、有效、无效分别为8例、12例、7例、4例,总有效率87.10%;对照组30例,治愈、显效、有效、无效分别为2例、10例、12例、6例,总有效率80.00%,经统计学分析,益肾调肝汤组疗效更佳(P<0.05)。结果表明:益肾调肝汤组对改善患者烘热汗出、烦躁易怒、抑郁不欢、失眠、腰背酸痛、胸胁胀痛方面的治疗效果更有优势;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LH及FSH值都有所下降,且治疗组益肾调肝汤更加优于对照组定坤丹,具有统计学价值(P<0.05)。结论:经研究,益肾调肝汤加减治疗肝郁肾虚证绝经前后诸证疗效确切,总有效率及症状缓解方面较定坤丹组更具优势,尤其是对烘热汗出、烦躁易怒、胸胁胀痛等方面的改善明显,且其安全有效,无任何不良反应,临床上可进一步研究及推广。

二、调肝养心补肾三法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调肝养心补肾三法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五行相生理论探讨更年期心悸辨证论治(论文提纲范文)

1 病机治法
    1.1 从肾论治更年期心悸
    1.2 从肝论治更年期心悸
    1.3 肝肾同治
2 更年期心悸辨证论治
    2.1 阴虚火旺型
    2.2 心肾阳虚型
    2.3 水气凌心型
    2.4 肾虚血瘀型
    2.5 肾虚胆怯型
    2.6 气血亏虚型
    2.7 气阴两虚型
3 病案举隅
4 小结

(2)刘渡舟教授调肝法及方药运用的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中医药调肝法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刘渡舟教授调肝法学术思想研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文献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广义调肝法
        2.2 肝病证治专论
    第三节 讨论
        1 辨证分型以气血为纲
        2 阐述病机以肝郁为要
        3 遣方用药以疏泄为重
第二章 刘渡舟教授弟子调肝法学术思想研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王庆国教授调肝法学术思想研究
        1 重视“肝藏血主疏泄”的藏象理论
        2 善用经方调肝
        2.1 常用柴胡汤类方
        2.2 妙用经方合方
        3 调肝经验药对
    第三节 张雪亮教授调肝法学术思想研究
        1 提出“少阳病机重于郁”
        1.1 气郁阳气不通达
        1.2 气郁化火
        1.3 气郁湿滞
        1.4 气郁痰凝
        1.5 气郁血瘀
        2 重视调节情志
        3 调肝经验方药
第三章 刘渡舟教授弟子调肝方药的组方规律研究
    第一节 概述
        1 基本资料
        1.1 数据处理软件介绍
        1.2 处方来源
        2 研究方法
        2.1 提取数据源
        2.2 药频分析
        2.3 基于关联规则的数据分析
        2.4 基于熵聚类的数据分析
    第二节 王庆国教授调肝方药的组方规律研究
        1 基本资料
        1.1 处方来源
        1.2 处方筛选
        1.3 处方的录入与核对
        2 研究结果
        2.1 用药频次
        2.2 基于关联规则的数据分析
        2.3 基于熵聚类的数据分析
        3 讨论
        3.1 调肝方中的高频药物
        3.2 调肝方中的高频药对和药物组合
        3.3 新方分析
    第三节 张雪亮教授调肝方药的组方规律研究
        1 基本资料
        1.1 处方来源
        1.2 处方筛选
        1.3 处方的录入与核对
        2 研究结果
        2.1 用药频次
        2.2 基于关联规则的数据分析
        2.3 熵聚类的数据分析
        3 讨论
        3.1 调肝方中的高频药物
        3.2 调肝方中的高频药对和药物组合
        3.3 新方分析
第四章 刘渡舟教授弟子学术传承的对比研究
    第一节 调肝法学术传承的相似之处
        1 “气机论”的传承
        1.1调肝以和解为法
        1.2 善用柴胡汤类方
        1.3 常用的调肝药物
        2 “方证相对论”的传承
        3 “古今接轨论”的传承
    第二节 调肝法学术传承的不同之处
        1 调肝法针对的优势病种不同
        2 师承经历和工作环境的影响
        3 调肝方药的性味功效有差别
        3.1 王庆国教授更重视补益
        3.2 张雪亮教授更重视疏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从肝肾论治围绝经期失眠的有效性评价及中医复方用药规律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对围绝经期失眠的认识与治疗
        1. 围绝经期失眠的病因病机
        2. 围绝经期失眠的中医辨证
        3. 中医药治疗围绝经期失眠
        4.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围绝经期失眠的认识及治疗
        1. 围绝经期失眠的发病机制研究
        2. 围绝经期失眠的西医治疗
        3. 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从肝肾论治围绝经期失眠的有效性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检索策略
        1.5 文献筛选和数据提取
        1.6 安全性及有效性评价
    2. 结果
        2.1 检索结果
        2.2 纳入文献基本信息
        2.3 纳入文献评估
        2.4 临床疗效评价
    3. 分析与讨论
        3.1 从文献的异质性、敏感性及偏倚风险分析
        3.2 Meta结果分析
        3.3 本研究的局限性
        3.4 中医从肝肾治疗围绝经期失眠
    4. 展望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从肝肾论治围绝经期失眠的中医复方用药规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与筛选
        1.2 数据清洗和录入
        1.3 数据统计及分析
    2. 结果
        2.1 纳入文献基本信息
        2.2 药物频次统计
        2.3 药物功效分类统计
        2.4 药物四气统计
        2.5 药物五味统计分析
        2.6 药物归经统计分析
        2.7 基于关联规则分析的组方规律
        2.8 聚类分析结果
    3. 讨论
        3.1 主要药物分析
        3.2 药物关联规律分析
        3.3 聚类规则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个人简介

(4)俞募配穴法治疗围绝经期失眠(心肾不交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中止、脱落标准
        1.6 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针刺注意事项
        2.4 不良反应及处理
        2.5 观察指标
        2.6 疗效评价标准
        2.7 安全性评价
        2.8 统计学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治疗前基线分析
        3.2 两组治疗结果分析
        3.3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于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认知
        1.1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定义和流行病学调查
        1.2 围绝经期失眠的发病机制
        1.3 围绝经期失眠的西医治疗
    2 中医学对围绝经期失眠的认识
        2.1 中医学对围绝经期病名的认识
        2.2 中医学对于失眠的认识
        2.3 中医学对围绝经期失眠病因病机的认识
        2.4 中医对围绝经期失眠的治疗
    3 治疗方案分析
        3.1 俞募配穴法的定义
        3.2 俞募配穴法的溯源
        3.3 俞募配穴法的现代研究
        3.4 俞募配穴法的现代应用
        3.5 选穴依据
    4 常规针刺组设立的意义
    5 疗效分析
    6 不足与展望
        6.1 本研究的不足
        6.2 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献综述 针灸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的临床研究进展
    1 针刺治疗
        1.1 特定穴
        1.2 特殊手法
        1.3 脏腑经络辨证
        1.4 普通针刺
    2 针刺结合其他疗法
        2.1 针刺结合艾灸疗法
        2.2 针刺结合中药疗法
        2.3 电针疗法
        2.4 针刺结合推拿疗法
        2.5 针刺结合西药疗法
    3 艾灸疗法
    4 艾灸结合其他疗法
        4.1 艾灸结合穴位敷贴疗法
        4.2 艾灸结合中药疗法
        4.3 艾灸结合拔罐疗法
    5 特定针法
        5.1 穴位埋线疗法
        5.2 耳针疗法
        5.3 揿针疗法
        5.4 平衡针疗法
        5.5 舌针疗法
        5.6 刮痧疗法
    6 其他联合疗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知情同意书
附录三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附录四 改良的Kupperman评分
附录五 围绝经期综合征生活质量评定量表(MENQOL)
附录六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5)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张红教授治疗绝经前后诸证的组方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绝经前后诸证的西医研究进展
        1. 流行病学
        2. 临床表现
        3. 治疗
    综述二 绝经前后诸证的中医研究进展
        1. 定义
        2. 病因病机
        3. 治疗
    综述三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概述
        1.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介绍
        2.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应用
前言
第二章 张红教授治疗绝经前后诸证的组方规律
    1. 研究资料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对象
        1.3 西医诊断标准
        1.4 中医诊断标准
        1.5 病例纳入标准
        1.6 病例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目标
        2.2 数据预处理
        2.3 数据录入
        2.4 数据分析
        2.5 技术路线图
    3. 数据挖掘结果
        3.1 患者年龄统计
        3.2 证候频次统计
        3.3 药物频次统计
        3.4 药物用量统计
        3.5 药效分类统计
        3.6 四气统计
        3.7 五味统计
        3.8 归经统计
        3.9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挖掘
        3.10 基于熵聚类的组方规律挖掘
    4. 分析与讨论
        4.1 发病年龄分析
        4.2 病机认识
        4.3 症状分析
        4.4 证候分析
        4.5 治疗原则
        4.6 用药规律分析
        4.7 治疗思路
        4.8 用药心得
        4.9 对“心肾”关系的认识
        4.10 典型医案
    5.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介

(6)近30年针刺治疗经断前后诸证临床研究文献Meta分析与证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经断前后诸证的文献研究
    第一节 经断前后诸证的定义与诊断
        一、定义
        二、流行病学
        三、诊断标准
    第二节 经断前后诸证的临床表现
        一、月经紊乱
        二、血管舒缩症状
        三、失眠症
        四、情绪障碍
        五、骨关节和肌肉痛
        六、代谢异常与心血管疾病
        七、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八、其他
    第三节 经断前后诸证的病因机理
        一、中医病因病机
        二、西医病因病理
    第四节 经断前后诸证的治疗
        一、中医治疗
        二、西医治疗
    第五节 小结
第二章 针灸治疗经断前后诸证的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临床研究进展
        一、华人地区
        二、国外地区
    第二节 机制研究进展
        一、调节下丘脑-垂体-性腺轴
        二、调整神经递质含量
        三、抗氧化作用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近30年针刺治疗经断前后诸证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第一节 目的
    第二节 数据与方法
        一、数据来源
        二、检索策略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资料的规范化
        六、资料提取
        七、质量评价
        八、统计处理
        九、偏倚风险评估
        十、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第三节 结果
        一、文献筛选结果
        二、纳入文献的基本资料
        三、纳入文献的研究特征
        四、偏倚风险评估结果
        五、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结果
    第四节 讨论
        一、临床研究的方法学
        二、临床研究的标准化
        三、针刺治疗经断前后诸证的价值性
        四、针刺治疗经断前后诸证的限制性
        五、本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近30年针刺治疗经断前后诸证的证治规律研究
    第一节 目的
    第二节 数据与方法
        一、数据来源
        二、检索策略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资料的规范化
        六、资料提取
        七、统计处理
    第三节 结果
        一、文献筛选结果
        二、纳入文献的基本资料
        三、纳入文献的研究特征
        四、频次分析
        五、关联规则分析
        六、聚类分析
    第四节 讨论
        一、辨治模式
        二、三阴交为治疗要穴
        三、重用足太阳膀胱经
        四、重用特定穴
        五、局部取穴直击病所
        六、穴位相配阴阳皆调
        七、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结语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创新点
    第三节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7)岭南中医妇科治疗月经病学术源流及诊疗特色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岭南中医妇科流派源流
    第一节 岭南中医妇科流派形成的背景
        一、岭南中医妇科的形成因素
        二、岭南中医妇科的源流
    第二节 岭南中医妇科流派治疗月经病的学术特点
        一、传承发扬中医,创新中医理论
        二、百病生于气,重视调理气机
        三、因地制宜,注重湿热致病,顾护气阴
        四、四诊合参,重视望诊、脉诊
        五、心身同治,调畅情志,重视情志治病
        六、调理肾脾,先天与后天并重
        七、用药轻灵,善用南药花药
        八、结合岭南饮食文化,药食同源,重视药膳
    第三节 岭南中医妇科与国内其他妇科流派治疗月经病特色比较
第二章 岭南中医妇科名家治疗月经病的学术经验
    第一节 研究纳入标准
        一、岭南中医妇科名家研究的纳入标准
        二、流派研究的纳入标准
        三、排除标准
        四、纳入结果
    第二节 清代岭南中医妇科名家
        一、何梦瑶
        二、刘渊
        三、何守愚
        四、潘名熊
    第三节 民国时期中医妇科名家
        一、吕楚白
        二、吕安卿
        三、谢泽霖
        四、郭梅峰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后岭南妇科医家
        一、罗氏妇科
        二、蔡氏妇科名家
        三、其他妇科名家
第三章 名家及传承人的访谈
    第一节 访谈法研究概述
        一、访谈方式
        二、访谈的研究步骤
    第二节 访谈名家
        一、访谈中医名家李丽芸教授
        二、访谈中医名家王小云教授
        三、访谈中医名家蔡妙珊教授
    第三节 访谈中医名家传承人
        一、采访题目
        二、采访时间地点
        三、采访目的
        四、访谈概要
    第四节 岭南中医妇科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传承主线
        一、罗氏妇科的主要学术传承思想
        二、蔡氏妇科学术思想传承
        三、本研究的创新性
第四章 李丽芸教授经验方治疗黄体功能不全致经期延长的临床疗效观察
    第一节 研究方案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实验方案
        四、观察指标
        五、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
    第二节 研究结果
        一、一般临床资料观察
        二、疗效标准及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8)郁更汤治疗肾虚肝郁型绝经综合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
前言
1.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入选标准
    1.4 病例分组及治疗方法
    1.5 观测指标
    1.6 疗效判定
    1.7 统计学处理
2.研究结果
    2.1 两组年龄分布情况比较
    2.2 两组病程比较
    2.3 两组治疗前病情程度比较
    2.4 两组治疗前改良Kupperman评分比较
    2.5 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2.6 两组治疗前后改良Kupperman积分比较
    2.7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2.8 两组治疗前后改良Kupperman评分单项症状积分比较
    2.9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性激素水平比较
    2.10 两组治疗前后绝经期生存质量各维度积分比较
    2.11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
    2.12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3.安全性观察与不良反应
讨论
    1.西医学对绝经综合征的认识
        1.1 发病机制
        1.2 西医的治疗
    2.中医学对绝经综合征的认识
        2.1 中医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2.2 中医药治疗绝经综合征的研究现状
    3.导师对绝经综合征的认识
    4.郁更汤组方依据、药物组成及组方分析
        4.1 组方依据
        4.2 郁更汤组成及组方分析
    5.现代药理研究
        5.1 单味药现代药理研究
        5.2 全方现代药理研究
    6.研究结果的分析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调肝补肾颗粒干预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中类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
        1.4 治疗方法
        1.5 观察指标
        1.6 疗效评价
        1.7 统计方法
        1.8 伦理学管理
    2. 研究结果
        2.1 病例分布情况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基线资料比较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Kupperman评分比较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Karnofsky评分比较
        2.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性激素水平比较
        2.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
        2.7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比较
        2.8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肝肾功能安全性指标比较
第二部分 讨论
    1. 选题依据
    2. 肝肾阴虚兼脾肾气虚证型的确立
    3. 调肝补肾颗粒的确立
    4. 本研究选用知柏地黄丸作为对照组的理论依据
    5. 疗效分析
        5.1 对Kupperman评分的影响
        5.2 对Karnofsky评分的影响
        5.3 对性激素水平的影响
        5.4 对血脂水平的影响
        5.5 对T细胞亚群的影响
        5.6 安全性评价
    6. 创新点及意义
    7. 存在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综述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中类更年期综合征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附录三 缩略词表
附录四 知情同意书
致谢

(10)益肾调肝汤加减治疗绝经前后诸证(肝郁肾虚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 中医对绝经前后诸证的理论研究
    2 中医对绝经前后诸证的多样性治疗
    3 西医对绝经综合征发病机制的研究
    4 西医对绝经综合征的治疗手段
    5 现代中西结合的治疗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实验病例标准
    2 实验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临床疗效观察指标
        2.4 疗效判定标准
        2.5 统计学处理
    3 资料结果及分析
    4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选题依据
    2 选方解析及现代药理作用
    3 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4 存在问题及展望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四、调肝养心补肾三法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五行相生理论探讨更年期心悸辨证论治[J]. 袁平,马静.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1(25)
  • [2]刘渡舟教授调肝法及方药运用的传承研究[D]. 李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从肝肾论治围绝经期失眠的有效性评价及中医复方用药规律探析[D]. 张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俞募配穴法治疗围绝经期失眠(心肾不交型)的临床观察[D]. 李加加.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5]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张红教授治疗绝经前后诸证的组方规律研究[D]. 高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6]近30年针刺治疗经断前后诸证临床研究文献Meta分析与证治规律研究[D]. 王毓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7]岭南中医妇科治疗月经病学术源流及诊疗特色整理研究[D]. 王彦彦.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8]郁更汤治疗肾虚肝郁型绝经综合征的临床观察[D]. 曹关月.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9]调肝补肾颗粒干预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中类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杨婷子.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2020(08)
  • [10]益肾调肝汤加减治疗绝经前后诸证(肝郁肾虚证)的临床观察[D]. 张景.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11)

标签:;  ;  ;  ;  ;  

调肝养心补肾三法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