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间歇式谐波显像声学造影评价肾实质血流灌注(论文文献综述)
刘好田[1](2012)在《超声造影在诊断同种异体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中远期移植肾行超声造影,总结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的成像特征;通过时间-强度曲线(TIC)分析,寻找有助于诊断慢性排斥反应的造影参数。方法使用GE公司LOGIQ E9(配备高保真调幅造影成像软件)超声诊断仪,对手术时间>3个月的46例肾移植患者(以血肌酐男性110μ mol/L,女性90μ mol/L为界分为两组,大于等于界限者经病理证实为慢性排斥反应),用SonoVue造影剂行超声造影,剂量取0.12mg/kg,实时存储资料,录像回放分析,观察肾实质血流灌注特征。选取感兴趣区域做TIC曲线分析,分析两组TIC相关参数:皮质峰值强度(A1)、皮质达峰时间(TtoPl)、髓质达峰时间(TtoP2)、皮髓质达峰时间之差(△TtoP)、皮质曲线下面积(Areal)、髓质曲线下面积(Area2)皮髓质曲线下面积之差△Area)。结果与移植肾无排斥反应组对比,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组造影剂填充强度呈不同程度减低,填充多不均匀,填充达峰时间明显减慢。两组TIC参数除Area2无统计学差异外(P=0.678),其他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A1、△TtoP、 Areal及△Area差异最为明显(P<0.01)结论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超声造影影像学特征鲜明,有助于临床诊断;TIC参数A1、ATtoP、Areal及△Area对诊断意义较大。
何晓霞[2](2012)在《彩超组织动态灌注(DTPM)定量评价IgA肾病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IgA肾病(IgAN)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类型,也是终末期肾衰(ESRD)的主要原因之一,因其起病隐匿、临床表现与病理变化复杂多样,以致于临床表现—病理分级不一致,给临床诊治带来了严重困难,故研究其疗效判别方法和预后影响因素成为当前临床医学的难点和热点。IgAN的病理改变除肾小球及肾小管间质病变外,肾血管病变在疾病演变中的价值也越来越受重视,并且成为判断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有许多方法如肾活检、肾血管造影、MRI及CT灌注成像等均可评估肾血管病变,其中以肾活检最为可靠,但受主客观条件所限,这些方法均不能作为常规手段,为监测IgAN肾间质血管病变进展,而进行人的活体重复性肾活检更不适宜。无创性的彩超组织动态灌注(DTPM)技术明显克服了上述技术有创损伤和不便于重复进行等缺点,而且可定量观察分析,它从血流动力学改变入手研究肾皮质血流灌注情况,从而反映肾间质血管病变严重程度,近年来备受国内外关注。目的:用彩超组织动态灌注测量(DTPM)技术对各IgA肾病肾间质血管病变组肾皮质血流灌注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其监测IgA肾病肾间质血管病变进展的可行性观测指标及其临床意义。对象及方法:2010年02月-2012年02月湘雅二医院肾内科住院的经免疫病理证实为原发性IgAN患者158例,所有入选病例排除急性期的IgAN以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紫癜性肾炎及糖尿病肾病等继发性IgAN,经病理学检查参照Katafuchi半定量积分法对其肾间质血管损害程度分级后分为四组:无间质血管病变组、轻度间质血管病变组、中度间质血管病变组、重度间质血管病变组,于肾活检术前三天应用GE Vivid7彩超诊断仪采集拟诊为IgAN的患者右肾2-3个心动周期的彩色血流视频图像,待病理确诊后回顾性收集入选病例肾穿年龄、病程、血压等临床指标,并选出其肾脏彩色动态图像运用PixelFlux软件进行脱机分析,测得各组DTPM技术血流灌注参数:平均血流速度(Vmix)、平均灌注强度(Imix)、组织阻力指数(TRI),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各IgAN肾间质血管病变组间DTPM技术灌注参数比较:与无间质血管病变组相比:轻度间质血管病变组Imix、Vmix值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RI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间质血管病变组Imix及Vmix减低,TRI值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轻度间质血管病变组相比:中、重度间质血管病变组Imix、Vmix减低,TRI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IgAN中度间质血管病变组相比:重度组Vmix、Imix减低,TRI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DTPM技术灌注参数与IgA肾间质血管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分析:IgAN肾间质血管病变各组Imix、Vmix与肾间质血管病变严重度分级呈等级负相关,TRI与肾间质血管病变严重度分级呈正相关。3.ROC曲线分析可知:TRI. Imix及Vmix评价IgAN肾间质血管病变严重度的灵敏度及特异性良好。结论:1、DTPM技术灌注参数与IgAN肾间质血管病变严重度分级呈良好的等级相关,表明相关灌注参数可以较好的反映IgA肾间质血管病变严重程度,可以作为监测IgAN肾间质血管病变进展的观测指标。2、DTPM技术灌注参数Vmix及Imix随IgAN。肾间质血管病变的加重而降低,TRI随其肾间质血管病变的加重而升高。3、ROC曲线分析表明:DTPM技术灌注参数Vmix、Imix及TRI对于评价IgA肾间质血管病变严重度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良好。
董晓秋[3](2010)在《基于超声造影图像的肾脏肿瘤诊断研究》文中提出在我国泌尿外科肿瘤中,肾肿瘤发病率占第二位,良性肾肿瘤以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RAML)占多数(90%以上),恶性肾肿瘤以肾透明细胞癌(RCCC)为主(80%以上)。超声、CT和MRI是目前诊断肾肿瘤的主要方法。超声检查因其实时、动态、直观等优点已成为筛查肾肿瘤的首选方法,但对肾脏良、恶性肿瘤的检出及鉴别诊断尚存在一定困难。本论文将超声造影技术应用于肾脏肿瘤的检查,利用造影剂微气泡后散射回声增强的原理,使造影剂与机体组织间产生较大的声特性阻抗差异而清晰显示脏器及病变内、外微小血流信号及微小血管的灌注情况,从而进一步提高肾脏肿瘤的检出和鉴别诊断效果。论文参照欧洲超声医学与生物学联合会制定的肝脏超声造影使用规范和临床应用指南,依据肾脏常规超声的特点,结合肾脏血流动力学特点,对正常肾脏、RAML、RCCC的超声造影图像进行分析,通过图像对比和数据分析以及实际病例的验证,确定了正常肾脏、RAML、RCCC超声造影诊断的定性特征指标为:造影时相、增强程度、灌注方式、增强模式,定量指标为:ST、PT、PI、ASR、DSR、AUC。为探索超声造影在肾脏肿瘤中的应用标准问题,论文将超声造影应用于正常肾脏皮质及髓质的50个病例,先对造影时相进行了划分;然后又进一步对肾脏皮、髓质造影图像进行定量处理。通过二者之间产生差异的机理分析,得出超声造影比彩色及能量多普勒超声对血流显示更敏感的结论,并且明确了肾脏皮质和髓质的灌注相、消退相时间范围,时间-强度曲线定量分析得出肾皮质的ST早于肾髓质、灌注速度快于髓质、PT相近、近于同步消退、肾皮质PI明显高于肾髓质、肾皮质的AUC明显大于肾髓质的结论。接着,论文以肾良性肿瘤的病理组织形态为基础,对86例RAML的超声造影图像进行了数据处理和分析,归纳并总结了代表肾脏良性肿瘤的RAML的超声造影时相特征、灌注方式、增强模式和时间-强度曲线定量参数。分析得出了RAML超声造影灌注方式以“从周边逐渐向中央增强”为主的结论。具体分型特点增强模式分3型:Ⅰ型“快进慢出”、Ⅱ型“慢进慢出”、Ⅲ型“同进慢出”,以Ⅱ型“慢进慢出”为主占68.6%(59/86)。同时通过时间-强度曲线定量参数分析得出:RAML的ST、PT、ASR、AUC大于同侧正常肾皮质的结论。而后,论文以肾脏恶性肿瘤的组织病理及血管密度特征为实验基础,通过对42个RCCC进行超声造影图像分析研究,得出如下肾脏恶性肿瘤诊断的定性及定量结论:RCCC超声灌注方式以“弥漫性不均匀增强”为主;造影增强模式分四型:Ⅰ型“快进快出”、Ⅱ型“快进慢出”、Ⅲ型“同进同出”、Ⅳ型“慢进慢出”,以Ⅱ型“快进慢出”为主。同时,时间-强度曲线定量参数分析得出:RCCC的ST、PT、PI、ASR和DSR不同于同侧正常肾皮质,差异明显。论文最后,通过对比正常肾脏、肾脏良性、恶性肿瘤超声造影图像在造影时相划分、灌注方式判定、增强模式等指标方面的差异,并结合数据分析,分别得出如下结论:超声造影图像以增强均匀程度、灌注方式、增强模式3个定性指标诊断肾脏良、恶肿瘤的灵敏度分别为80.23%、80.23%、93.02%,特异度分别为78.57%、83.33%、71.42%,准确率为79.69%、81.25%、85.93%,ROC曲线下面分别为0.794、0.818、0.822。肾脏良、恶性肿瘤的时间-强度曲线定量参数ST、PT、ASR和AUC之间差异明显。
庞珺,张炽敏[4](2009)在《超声造影在肾脏疾病中的应用及新进展》文中指出
孙孝杰[5](2009)在《超声造影对糖尿病兔肾脏血流灌注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以血肌酐、尿素氮、病理检查作为参照,应用实时超声造影技术结合时间-强度曲线定量评价糖尿病兔早期不同阶段肾皮质血流灌注特点及变化规律。方法:健康雄性成年家兔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将四氧嘧啶按100mg/kg体重由耳缘静脉快速注射入糖尿病组体内,建立糖尿病兔模型;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之后自由进食水。分别于3天、1周、2周、4周、6周、8周、10周、12周抽取对照组和糖尿病组兔血化验血肌酐、尿素氮;然后在实时造影条件(机械指数0.088)下进行超声造影观察双侧肾脏血流灌注模式并储存造影动态图像,造影完毕,随机处死一只兔,摘取肾脏行病理检查,最后应用仪器内置的时间-强度量化分析软件对肾皮质血流灌注进行定量分析,量化参数包括达峰时间、曲线上升斜率、峰值强度、曲线下面积以及峰值强度减半时间等。以血生化指标及病理结果作为参照,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糖尿病兔早期不同阶段肾皮质的血流灌注变化情况。结果:糖尿病组兔注射四氧嘧啶后肾皮质血流灌注增大,1周、2周表现为时间-强度曲线参数中峰值强度升高、曲线下面积增大、达峰时间缩短、曲线上升斜率升高,此时病理可见肾小球肥大,系膜基质正常,基底膜无增厚;4周、6周,峰值强度、曲线下面积高于对照组,达峰时间、曲线上升斜率接近正常,系膜细胞增多。8周、10周、12周,达峰时间延长、曲线上升斜率减慢、峰值强度减半时间延长,病理出现肾小球系膜细胞明显增多,系膜基质增生,基底膜增厚,至12周病理出现部分毛细血管管腔闭塞,肾小球节段性硬化,峰值强度测值减低。对照组与糖尿病组各时间点血肌酐、尿素氮测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超声造影定量分析可早期发现糖尿病肾血流灌注异常。2.糖尿病兔肾血流灌注的变化早于常规血生化改变。3.在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超声造影各参数变化与病理变化密切相关。
罗晓莉[6](2009)在《超声造影评价大鼠肾脏冷缺血—再灌注损伤及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血流灌注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实验一超声造影评价大鼠肾脏冷缺血-再灌注损伤血流灌注的实验研究目的研究应用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CEUS)技术定量测定大鼠肾脏冷缺血-再灌注损伤(cold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CIRI)肾脏不同解剖区域的血流灌注,分析并判断肾内血流动力学指标与血清肾功能、急性肾小管坏死(acute tubular necrosis, ATN)病理损伤程度的相关性,探讨CEUS在ATN诊断上的应用价值。研究方法封闭群SD雄性大鼠假手术组(sham-surgery group, SSG)、肾冷缺血-再灌注损伤组(cold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CIRI)各5只于术后第1、3、7天进入实验(每组共15只)。在充分麻醉状态下行左颈静脉插管,造影剂选用声诺维TM(SonoVueTM),输注方式为经颈静脉连续注射,输液速度为0.8 ml. kg-1. min-1。采用Philips IU22型彩色超声诊断仪,选用脉冲反相谐波成像(pulse inversion harmonic imaging)技术,经左侧腹壁行左肾超声造影并存储动态图像,脱机后用QLAB分析软件进行分析。皮质感兴趣( region of interest, ROI)放置于与声束垂直的正对肾门处肾脏包膜下皮质区,髓质部分ROI放置在与肾门处对侧肾实质区中段髓质的外髓层和内髓层,经One Minus Exp曲线拟合,软件以指数方程Y =A (1 - e-βt )自动生成造影剂微泡声学强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获得肾脏皮质血流(renal cortical blood flow, RCBF)、外髓层血流(renal outer medullary blood flow, ROMBF)、内髓层血流(renal inner medullary blood flow, RIMBF)的参数:峰值声学强度( peak signal intensity, A);造影剂灌注速率(signal velocity,β);根据公式计算出感兴趣区局部肾组织血流量(regional renal blood flow): A×β。CEUS检查完毕,开腹,经后腔静脉抽取血液行血清肾功能检测,摘取肾脏,放血处死大鼠。肾组织经固定后行HE染色,光镜下行肾小管坏死病理评分。统计分析CIRI大鼠肾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及其与血清肾功能、病理肾小管坏死程度的相关性。结果SSG组与CIRI组实验大鼠同组之间不同时间点、两组之间对应时间点之间比较血流参数A值均无显着差异(P﹥0.05);SSG组术后第1天肾皮质、外髓层血流量偏低,但与第3、7天比较均无显着差异(P﹥0.05),β值与第3、7天血流量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第1、3、7天血清肾功能指标、病理肾小管坏死积分比较均无显着差异(P﹥0.05)。CIRI组术后第1天肾皮质、外髓层、内髓层血流量均明显减低,血流量的减少主要是速度指标β值的减低所致,其中肾皮质血流量与SSG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CIRI组术后第3天肾皮质血流开始恢复,外髓层与内髓层血流量未见明显改善,肾皮质、外髓层、内髓层血流量仍显着低于SSG组(P﹤0.01);术后第7天CIRI组肾皮质、外髓层、内髓层血流全面恢复正常,与SSG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与之相对应,CIRI组术后第1天与第3、7天比较血清肾功能指标SCr、BUN以及病理肾小管坏死积分(tubular necrosis score, TNS)均显着高,与SSG组第1天比较差异非常显着(P﹤0.01);第3天肾功能指标SCr、BUN以及病理肾小管坏死积分逐渐降低,但与SSG组比较差异仍非常显着(P﹤0.01);第7天降低至正常,与SSG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经统计相关分析CIRI大鼠血清SCr、BUN及病理肾小管坏死积分与皮质、外髓层、内髓层血流参数A值均无显着相关关系(P﹥0.05);血清肾功能指标SCr、BUN及病理肾小管坏死积分与超声造影肾皮质、外髓层、内髓层血流参数均成负相关,其中以与皮质血流参数β、A×β相关性最好。结论肾脏冷缺血-再灌注损伤肾皮质、髓质血流均明显减少,在随后肾组织损伤修复过程中肾皮质血流早于髓质率先恢复;肾冷缺血-再灌注损伤肾血流量的变化主要是由于血流灌注速度β值的变化所致;超声造影血流灌注参数β、A×β均为评价肾冷缺血-再灌注损伤血流灌注的敏感指标。实验二超声造影评价大鼠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血流灌注的实验研究目的研究应用超声造影技术定量检测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acute rejection, AR)肾内不同解剖区域血流灌注的变化,动态、全面了解AR早期病理演变过程,探讨肾移植术后AR肾血流动力学变化特点及CEUS的诊断价值。研究方法同基因(Isograft)组与异基因(Allograft)组肾移植大鼠各3只于术后第1、3、7天进入实验(每组共9只)。超声检查方法、血清肾功能指标测定同实验一。离体肾组织经固定后行常规HE染色、特殊染色(马松三色染色、过碘酸雪夫染色、六胺银染色)及透射电镜下超微结构的观察,依据Banff 2007诊断标准进行肾移植术后AR的诊断,统计分析Isograft组与Allograft组、急性排斥反应与非急性排斥反应大鼠肾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及其与血清肾功能、急性排斥反应Banff病理诊断分级的相关性。结果Allograft组与Isograft组术后第1天大鼠肾皮质、外髓层、内髓层血流均明显减少,两组比较超声造影血流参数A、β、A×β值均未见显着差异(P﹥0.05)。术后第3天Isograft组皮质血流开始改善,至术后第7天肾皮质、外髓层、内髓层血流均改善明显,β、A×β值与第1、3天比较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但A值1、3、7天三个时间点之间比较均未见显着差异;而Allograft组术后第3天肾皮质、外髓层、内髓层血流均逐渐降低,表现为A、β、A×β值均减少,第7天显着减少,与第1、3天比较有差异非常显着(P﹤0.01)。与Isograft组比较,Allograft组术后第3天肾皮质、外髓层血流参数A、β、A×β值及内髓层血流参数A×β值均显着降低(P﹤0.05);第7天肾皮质、外髓层、内髓层血流参数A、β、A×β值均降低非常显着(P﹤0.01)。血清肾功能指标SCr、BUN术后第1天Allograft组与Isograft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术后第3、7天Isograft组大鼠血清SCr、BUN逐渐降低,Allograft组显着增高,两组比较均差异非常显着(P﹤0.01)。HE及特殊染色Isograft组在1、3天可见不同程度的肾小管坏死,第7天基本恢复正常,未见明显的淋巴细胞浸润和血管炎症;Allograft组肾移植术后3天肾小管间质和肾小球旁、小动脉周围淋巴细胞灶性浸润,Banff诊断分级为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IA- IB级;移植后7天间质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增多,肾小球Bowman囊囊壁增厚,肾小管、小动脉淋巴细胞浸润,肾小动脉外膜结缔组织增生,管壁增厚,Banff诊断分级为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Ⅱ-Ⅲ级,未见明显体液性排斥反应。电镜下Isograft组肾组织超微结构未见明显异常,Allograft组术后第3天肾小管上皮细胞间隙明显增大,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轻度增生,间质淋巴细胞浸润,血管平滑肌细胞增厚。术后7天肾小球Bowman囊囊壁明显增厚,间质、肾小管及血管壁均见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小动脉血管壁明显增厚。经统计相关分析AR大鼠超声造影肾皮质、外髓层、内髓层血流参数A、β、A×β值与血清肾功能指标及病理Banff诊断分级均成负相关,其中以与A值的相关性最好。结论大鼠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肾皮、髓质血流显着降低,超声造影血流灌注参数A、β、A×β值均为检测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肾脏血流灌注的敏感指标,连续、动态监测肾血流变化可早期诊断大鼠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实验三大鼠急性肾小管坏死与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血流灌注的对比研究目的研究应用CEUS探讨肾移植术后缺血-再灌注损伤所致ATN和肾移植术后早期AR肾组织不同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以期为两者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研究方法SSG组、CIRI组各5只分别于术后第1、3、7天进入实验(每组共15只),Isograft组与Allograft组肾移植大鼠各3只分别于术后第1、3、7天进入实验(每组共9只)。实验方法同实验一、实验二相关部分。组间统计方法采用方差分析。结果术后第1天CIRI组、Isograft组、Allograft组大鼠肾皮质血流与SSG组比较均明显减少,表现为β、A×β值的降低(P﹤0.05),A值各组间未见显着差异;CIRI组、Isograft组、Allograft组三组间比较大鼠肾皮质血流各参数未见显着差异(P﹥0.05)。Isograft组、Allograft组大鼠肾外髓层血流量与CIRI组、SSG组比较均明显减少,表现为A×β值的降低(P﹤0.05);术后第3天,CIRI组、Isograft组肾皮质血流渐趋改善,至第7天各参数与SSG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Allograft组则渐趋恶化,术后第3天皮质、外髓层、内髓层血流与其余三组比较参数A、A×β有显着降低(P﹤0.05),第7天A、β、A×β值与其余三组比较均差异非常显着(P﹤0.01)。与之相对应,术后第1天CIRI组、Isograft组、Allograft组大鼠血清肾功能指标SCr、BUN与SSG组比较均明显增高(P﹤0.01);CIRI组、Isograft组、Allograft组大鼠三组之间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术后第3天,CIRI组、Isograft组SCr、BUN渐趋降低,至术后第7天CIRI组、Isograft组SCr、BUN恢复正常,与SSG组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Allograft组则渐趋恶化,增高显着,第3,7天与SSG组、CIRI组、Isograft组比较有非常显着差异(P﹤0.001)结论急性肾小管坏死发生在术后早期,肾内皮质、髓质血流均明显减少,血流量的变化主要是由于血流灌注速度的变化所致;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晚于急性肾小管坏死,肾皮、髓质血流减少更加显着,血流量的减少与血流速度、血管容积均密切相关;超声造影肾血流定量测定可为二者的临床早期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凌金钰,王金锐[7](2009)在《超声造影及相关技术对肾脏血流灌注评价的研究现状》文中研究说明肾脏的血流灌注与肾脏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超声造影是新兴的具有前景的评价肾血流灌注的方法,有望成为评价肾血流灌注的临床实用技术。本文就超声造影对肾脏血流灌注的评价作一综述,以期待对临床的诊断及治疗有一定的帮助。
龚渭冰,罗国新,王莎莎[8](2008)在《超声造影在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初步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经静脉声学造影对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8例肾移植患者进行移植肾超声造影,测量并计算峰值密度(PI)、曲线下面积(AUC)等参数,按病理和临床诊断结果将其分为正常、轻度急性排斥反应和中重度急性排斥反应3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PI值比较,正常组(9例)与轻度急性排斥反应组(4例)之间无显着差异,正常组与中重度急性排斥反应组(5例)之间有显着差异;而AUC值,轻度和中重度急性排斥反应组与正常组之间均有显着差异。将轻度急性排斥反应组和中重度急性排斥反应组合为一组与正常组比较,则PI无显着差异,而AUC仍有显着差异。结论移植肾超声造影的血流灌注参数AUC与肾血流量密切相关,是较客观、准确的观测指标,为临床诊断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提供了新的方法。
刘吉斌[9](2007)在《超声造影显像》文中提出研制和开发超声造影显像技术的主要动力是基于现有灰阶声像图和多普勒血流图具有其内在的局限性。由于许多病变组织和正常组织的声学特性相似而灰阶图像无法辨别显示,而多普勒超声则受信噪比的影响不易探测到小血管和低流量的血流信号。为了克服这些局限性和提高对疾病诊断的
徐琨[10](2007)在《实时灰阶超声造影研究兔肾血流灌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实时灰阶超声造影结合声学定量时间强度曲线定量评价兔肾血流灌注的可行性。方法:应用实时超声造影匹配成像技术(Contrast Tuned Imaging CnTi)结合超声造影剂声诺维(SonoVue)对12只健康家兔两侧肾脏进行超声造影,两侧肾脏造影完毕后,由微量输液泵经耳缘静脉依次按2μg/kg/min、5μg/kg/min剂量持续输注多巴胺(DA),在每个剂量输注10min后对兔左侧肾脏进行造影。24h后由微量输液泵经耳缘静脉按0.3μg/kg/min剂量持续输注去甲肾上腺素(NE),输注20min后对兔左侧肾脏进行造影。造影过程中所采集的图像均保存于仪器硬盘,应用仪器内置的Wash-in/Wash-out量化分析软件分析图像获得时间强度曲线,得到定量指标有:开始增强时间、达峰值时间、峰值强度、曲线上升斜率、曲线下面积。通过对比上述量化指标研究正常双侧肾脏皮髓质的血流灌注,并对比输注NE及不同剂量DA后左侧肾脏皮髓质血流灌注变化情况。结果:(1)正常肾脏血流灌注模式:造影剂团注5-8秒后,肾脏开始强化,首先肾段动脉、叶间动脉呈快速“树枝状”增强,之后肾皮质、肾髓质、肾窦依次增强;肾髓质、肾窦较肾皮质强化慢,廓清次序为肾窦、肾髓质、肾皮质。(2)两侧肾脏皮质或髓质超声造影同一定量参数比较无差异。同侧肾脏皮质的开始增强时间、达峰值时间较髓质早,峰值强度、曲线上升斜率、曲线下面积大于髓质。(3)输注两种剂量多巴胺后,肾皮质及肾髓质变化相同:开始增强时间及达峰值时间呈剂量依赖性减小,曲线下面积、曲线上升斜率呈剂量依赖性增大,峰值强度无明显变化。(4)输注去甲。肾上腺素后,肾皮质开始增强时间及达峰值时间延长,峰值强度、曲线上升斜率、曲线下面积均减小。而肾髓质仅开始增强时间延长,其它定量参数均无明显变化。结论:实时灰阶超声造影能清晰显示肾脏微循环灌注的层次和特征,能观察到肾血流灌注的动态过程。通过时间强度曲线得到的定量参数能够反映正常肾脏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及肾血流灌注的变化,在肾脏疾病疗效评价、血流灌注监测方面具有潜在临床实用价值。
二、间歇式谐波显像声学造影评价肾实质血流灌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间歇式谐波显像声学造影评价肾实质血流灌注(论文提纲范文)
(1)超声造影在诊断同种异体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彩超组织动态灌注(DTPM)定量评价IgA肾病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资料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病理资料 |
2.1.3 临床资料 |
2.2 研究方法 |
2.3 测量数据的重复性检验 |
2.4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不同程度间质血管病变组的临床指标比较 |
3.2 各肾间质血管病变组DTPM技术灌注参数测值结果 |
3.2.1 各IgA肾间质血管病变组DTPM技术灌注参数值差异比较 |
3.2.2 各研究对象DTPM技术灌注参数值与血管病变程度分级的相关分析 |
3.3 ROC曲线分析 |
3.4 DTPM技术灌注参数一致性和重复性评价 |
附图 |
第四章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基于超声造影图像的肾脏肿瘤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超声技术的变革 |
1.2.1 超声仪成像原理及其功能 |
1.2.2 超声图像功能的衍变 |
1.2.3 超声造影的概念及研究目的 |
1.3 超声造影剂的研发及应用 |
1.3.1 超声造影剂的构成及制作方法 |
1.3.2 超声造影剂的分类及发展 |
1.3.3 造影剂的给药途径、方法及安全性 |
1.4 超声造影的成像原理及检测分析技术 |
1.4.1 超声造影技术的研发 |
1.4.2 超声造影成像原理 |
1.4.3 超声造影软件 |
1.4.4 超声造影参数及图像分析 |
1.5 超声造影的肾脏疾病研究进展 |
1.5.1 肾脏解剖及病理基础 |
1.5.2 肾脏肿瘤的诊断现状 |
1.5.3 肾脏造影的基础研究及动物试验 |
1.5.4 肾脏超声造影的临床研究及存在问题 |
1.6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引言 |
2.2 实验对象的选择 |
2.2.1 正常组实验对象的选择 |
2.2.2 肾肿瘤组实验对象的选择 |
2.3 造影剂 SonoVue |
2.3.1 SonoVue 的成分及成像原理 |
2.3.2 SonoVue 的特性 |
2.3.3 SonoVue 的代谢、安全性及剂量选择 |
2.3.4 SonoVue 的制备流程 |
2.4 实验设备及辅助材料 |
2.4.1 实验仪器、探头、软件及处理技术 |
2.4.2 辅助材料 |
2.5 实验方法及图像分析 |
2.5.1 实验前受检者的准备 |
2.5.2 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指标 |
2.5.3 正常肾脏及肾脏肿瘤超声造影操作流程 |
2.5.4 超声造影图像分析及参数指标选择 |
2.6 统计学分析方法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正常肾脏超声造影图像及曲线分析 |
3.1 引言 |
3.2 正常肾脏的解剖及血流动力学 |
3.2.1 肾脏的位置、形态及构造 |
3.2.2 肾脏的动脉供应及静脉回流 |
3.3 正常肾脏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声图像 |
3.3.1 二维灰阶声像图 |
3.3.2 彩色多普勒声图像 |
3.4 正常肾脏超声造影图像定性研究 |
3.4.1 正常肾脏超声造影模式及形成机理 |
3.4.2 肾脏皮质及髓质的造影时相的划分及意义 |
3.5 肾脏皮、髓质造影曲线制作及定量参数分析 |
3.5.1 曲线制作及定量参数比较 |
3.5.2 时间-强度曲线参数差异产生的机制及其意义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肾脏良性肿瘤超声造影图像定量及定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肾良性肿瘤病理结构及声像图表现 |
4.2.1 肾脏良性肿瘤病理分型及组织形态学 |
4.2.2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彩色多普勒声像图特点及意义 |
4.2.3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超声诊断标准及病理基础 |
4.3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动态超声造影图像分析 |
4.3.1 造影增强程度分析及其意义 |
4.3.2 造影灌注方式及增强模式的提出及病理基础 |
4.3.3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与肾皮质时间-强度曲线定量参数比较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肾脏恶性肿瘤超声造影模式及造影参数分析 |
5.1 引言 |
5.2 肾脏恶性肿瘤病理学 |
5.2.1 肾脏恶性肿瘤的病理分类及组织学 |
5.2.2 肾透明细胞癌的血管密度及特征 |
5.3 肾透明细胞癌二维及彩色多普勒声像图 |
5.3.1 二维声像图特征 |
5.3.2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形态及分级 |
5.4 肾透明细胞癌超声造影图像分析 |
5.4.1 超声造影图像灌注方式、增强模式及其产生的病理基础 |
5.4.2 超声造影图像分析及曲线定量研究 |
5.4.3 超声造影的优势及实用价值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肾脏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 |
6.1 引言 |
6.2 肾脏良、恶性肿瘤常规超声检查鉴别诊断 |
6.2.1 肾脏良、恶性肿瘤二维声像图比较及鉴别诊断 |
6.2.2 肾脏良、恶性肿瘤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及诊断价值 |
6.2.3 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肾脏肿瘤的准确性及局限性 |
6.3 肾脏良、恶性肿瘤超声造影结果比较 |
6.3.1 肾良、恶性肿瘤造影灌注方式及增强模式对比分析 |
6.3.2 肾脏良、恶性肿瘤造影定量参数比较 |
6.3.3 超声造影诊断肾脏良、恶性肿瘤的价值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超声造影在肾脏疾病中的应用及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声学造影剂的作用原理及其发展过程 |
1.1 声学造影剂的作用原理: |
1.2 声学造影剂的发展: |
2 新兴的超声造影显像技术 |
2.1 二次谐波灰阶成像 (second harmonic gray imaging, SHGI) : |
2.2 能量多普勒谐波成像 (power doppler harmonic imaging, PDHI) : |
2.3 间歇式谐波成像 (intermittent harmonic imaging, IHI) : |
2.4 脉冲反向谐波成像 (pulse inversion harmonic imaging, PIHI) : |
3 正常肾脏的超声造影 |
4 超声造影在肾脏疾病中的应用 |
4.1 占位病变 (多血流型) : |
4.2 占位病变 (少或无血流型) : |
4.3 创伤: |
4.4 肾血流减少性疾病: |
5 超声造影的局限性 |
(5)超声造影对糖尿病兔肾脏血流灌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正文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
正文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6)超声造影评价大鼠肾脏冷缺血—再灌注损伤及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血流灌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回顾 |
正文 |
实验一 超声造影评价大鼠肾脏冷缺血-再灌注损伤血流灌注的实验研究 |
第一部分 大鼠肾脏冷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建立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超声造影评价大鼠肾脏冷缺血-再灌注损伤血流灌注的实验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二 超声造影评价大鼠急性肾移植排斥反应血流灌注的实验研究 |
第一部分 大鼠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的建立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超声造影评价大鼠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血流灌注的实验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三 大鼠急性肾小管坏死与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血流灌注的对比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实时灰阶超声造影研究兔肾血流灌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正文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
正文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四、间歇式谐波显像声学造影评价肾实质血流灌注(论文参考文献)
- [1]超声造影在诊断同种异体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中的应用[D]. 刘好田. 山东大学, 2012(05)
- [2]彩超组织动态灌注(DTPM)定量评价IgA肾病的研究[D]. 何晓霞. 中南大学, 2012(02)
- [3]基于超声造影图像的肾脏肿瘤诊断研究[D]. 董晓秋.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0(04)
- [4]超声造影在肾脏疾病中的应用及新进展[J]. 庞珺,张炽敏. 吉林医学, 2009(15)
- [5]超声造影对糖尿病兔肾脏血流灌注的实验研究[D]. 孙孝杰. 山西医科大学, 2009(10)
- [6]超声造影评价大鼠肾脏冷缺血—再灌注损伤及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血流灌注的实验研究[D]. 罗晓莉. 第四军医大学, 2009(12)
- [7]超声造影及相关技术对肾脏血流灌注评价的研究现状[J]. 凌金钰,王金锐.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09(01)
- [8]超声造影在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初步临床研究[J]. 龚渭冰,罗国新,王莎莎.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08(01)
- [9]超声造影显像[A]. 刘吉斌. 2007年超声造影新技术论坛论文汇编, 2007
- [10]实时灰阶超声造影研究兔肾血流灌注[D]. 徐琨. 山西医科大学, 2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