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纪检监察的思考

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纪检监察的思考

一、对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纪检监察工作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段小娟[1](2021)在《武胜县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

马静[2](2021)在《基于监管视域下的四川省A市国有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梅士伟[3](2020)在《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研究》文中认为高等教育通过人力资本增值而为现代社会提供强大的发展内驱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历经建国以来7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40多年的革新,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教系统。然而,由于高等学校(本论文研究对象限定为我国公办高等学校)外部管理制度不完善、市场参与机制不规范、社会公众参与不充分,内部治理结构失衡、主体道德行为失范、权力监督体系不完善,致使高校腐败易发频发,关键领域问题凸显,大案要案警钟不断,窝案串案时有发生,制约大学的教育教学、学术创造、服务社会、文化赓续使命,消解其学术本质和公益属性,弱化其道德标高和社会公信力,迟滞“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建设步伐。高校腐败问题的严峻性和复杂性折射出现行高校腐败治理机制已无法满足党和国家及社会公众的需要。因而,优化高校腐败治理机制,是高校全面从严治党的行动连带,是“办好人民满意高等教育”的价值依归,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结构转向。我国现行高校腐败治理主要基于政府作为高校举办者的地位,通过执政党和政府及作为其政治属性延伸的高校党委行使腐败治理权力,对高校行政权力、学术权力的行使者实施控制、监督、惩治,保证高校权力结构的合理化与权力运行的规范化,达到以权力监督权力的治理目标。而从高等教育发展来看,高校办学资金来源日益多样化,多元利益相关者愈来愈迫切地要求与政府主体共同参与高校腐败治理。在治理理论的引导下,处理多元利益主体对高校的利益诉求,进一步优化高校腐败治理机制,成为高校反腐倡廉的“新边疆”。因而,本文基于治理理论与机制设计理论,以高校腐败治理机制为研究对象,围绕“高校腐败的表现样态与成因机理”“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理论框架与历史变迁”“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内容结构与绩效评价”“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内生问题与优化建议”的思路展开研究。首先,对治理理论、机制设计理论进行理论阐释,揭示高校腐败治理机制是“动力系统、控权逻辑、规则供给、行动框架”的统一,进而厘清各要素的实质内涵。通过治理系统的外部情境和内部环境解构治理动力,通过权力监督、制约与惩治的合理性、有效性分析控权逻辑,通过规则体系与规则生成阐释规则供给,通过合法性逻辑下的结构化行动、工具性逻辑下的专项式整治与情境性逻辑下的参与式合作梳理行动框架,从学理层面理清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内涵。随后,对高校腐败治理的演进历程进行考察。按照时间序列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高校反腐败工作历史划分为五个阶段,并梳理出每个阶段治理机制的主要特征。(1)1949-1978年,以思想改造为核心,以运动式批判为主导;(2)1978-1989年,以纠正行风为特征,以整风式拒腐为主导;(3)1989-2002年,以遏制寻租为基础,以专项式打击为主导;(4)2002-2012年,以体系建设为中心,以系统化惩防为主导;(5)2012至今,以顶层设计为重点,以制度化治本为主导。在此基础上,总结出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演进逻辑:动力系统---从权威驱动向改革驱动转变,控权逻辑---从权力监督向“监督-制约”均衡转变,规则供给---从强制供给向协商供给转变,行动框架---从运动式向专项式和制度化转变。再次,运用质性研究方法中的扎根理论,高度关注高校教职员工对高校腐败治理的心理感知,通过半结构化访谈与三级编码方法梳理出目前高校腐败治理过程中存在的两种具体机制:科层治理机制与网络治理机制,并分别探讨两类机制的具体构成,包括科层治理机制所涵盖的控制、监督、惩治、制度建设、问责,以及网络治理机制所涵盖的信任、合作、制约、技术创新、文化惯例等要素的确切内涵,从而系统构建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结构模型。复次,鉴于高校腐败治理的实践性,运用量化研究方法,进一步分析高校腐败治理中科层治理机制与网络治理机制之间的交互作用,及其对治理绩效的影响。遵循“网络治理机制---科层治理机制---腐败治理绩效”的主体关系,经由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得出我国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应然样态,即高校腐败治理的完整运行体系应当是科层治理机制与网络治理机制的整合体。最后,结合高校腐败治理机制过程的演进分析,在量化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高校腐败治理机制面临的运行困境,一是机制目标的导向性在内外碰撞中被消解,二是机制主体的协调性在制度形塑中被弱化,三是机制运行的合法性在现实安排中被割裂。据此,从科层治理机制与网络治理机制整合与互动的角度,提出优化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建议。一是重塑行动者的主体性,二是提升治理动力的集成性,三是强化治理过程的协同性,四是重点强化问责、技术创新、制度建设。研究中国高校腐败治理机制问题,在目前来看只是一个开始。本文运用治理理论和机制设计理论的框架,来探讨和设计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运行体系,具有一定的探索性。一是立足治理理论视角来探讨中国高校腐败控制问题,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二是基于扎根理论方法,从高校腐败研究的制度、体制层面深入到高校腐败治理的具体机制,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三是统合质性与量化研究方法,剖析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结构模型与绩效水平,提出优化建议,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价值。

张丽丽[4](2020)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纪律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九大将“纪律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把强化政治纪律作为纪律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以此带动其他各项纪律严起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新时代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必须重点强化党的政治纪律建设,把讲政治守规矩贯穿于管党治党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本文以“党的政治纪律建设”为研究对象,以政治纪律建设的运行环节为主要线索,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三个层面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加强政治纪律建设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并根据当前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进一步加强的基本路径。本研究由引言、正文和结语组成,具体内容包括:引言部分主要围绕“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的逻辑理路,阐述了开展党的政治纪律建设研究的问题缘起,系统梳理了当前学术界关于此问题的研究现状,探讨了本研究的基本思路、主要内容、重难点、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与不足,为开展本研究奠定重要基础。第一章是党的政治纪律建设相关基础性问题概述。从概念界定入手,对党的政治纪律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深入分析政治纪律与其他各项纪律之间的关系,把握政治纪律的基本内涵,论述了其对于维护和巩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政治生活规范有序、保证党的政治路线贯彻落实中的重要作用;阐明了党的政治纪律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内在包含着政治纪律法规体系制定与完善、政治纪律教育、政治纪律执行和政治纪律监督等四大运行环节。其中,制定完善政治纪律法规体系是起始环节,确保“有纪可依”;政治纪律教育是基础环节,确保“知纪懂纪”;政治纪律执行是关键环节,确保“执纪必严”;政治纪律监督是重要保障,确保“违纪必究”,四大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第二章是新时代党的政治纪律建设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纪律建设的理论是新时代党的政治纪律建设的理论渊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纪律建设理论是新时代党的政治纪律建设的直接理论基础。第三章是党的政治纪律建设的历史演进。以党的发展历程和党开展政治纪律建设的实践为依据,系统梳理党加强政治纪律建设的历史演进过程,将其划分为起步与探索、发展与曲折、重新恢复与科学推进三个发展阶段。深刻考察各个历史时期党加强政治纪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把握发展过程中深刻变化与相对稳定的交织与共进,总结其发展演进的特点与规律。第四章是新时代党的政治纪律建设的现状分析。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准确把握政治纪律建设的现实状况,明确其目前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得了哪些成就,直面当前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深刻探析其原因。从成就来讲,党的政治纪律法规数量增多、体系性增强;政治纪律教育效果初显;政治纪律在管党治党中作用彰显;纪检监察体制机制改革助推政治纪律监督落实。从问题来看,尚未形成科学、完备的政治纪律体系;党员干部的政治纪律意识仍然比较薄弱;政治纪律执行不力、落实不到位问题依然存在;政治纪律监督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完善。政治纪律建设动力不足、实施不力,政治纪律建设系统性、协调性不够,党内外生态环境的冲击是导致这些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第五章是新时代进一步强化党的政治纪律建设的基本路径。采用建构主义的逻辑思路,从原则遵循、实践要求、具体举措等方面构建政治纪律建设的基本路径。具体来说,坚持政治性、凸显人民立场、突出问题导向是政治纪律建设的原则遵循;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整体推进与重点建设、“惩前毖后”与“治病救人”的有机统一是政治纪律建设的实践要求;以党章、党内法规体系为基础加强政治纪律体系建设,以教育理念、方法、内容及机制创新落实政治纪律教育效果,以执纪工作机制、监督问责体制机制强化政治纪律实施,从政商关系、党性修养等方面优化政治纪律建设生态环境,是政治纪律建设的具体举措。结语部分主要对新时代党加强政治纪律建设研究进行回顾与展望,提出本研究关于党的政治纪律建设的结论与存在的不足,并指出本研究今后需要进一步探究和深化的方面。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5](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研究说明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宋业臻[6](2020)在《腐败犯罪思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时代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主要体现在我国腐败现象发展的复杂性以及形成腐败现象成因的复杂性上。采用腐败的主观测量方法、客观测量方法并引入传染病学的传播动力学模型,计算、估计十八大之后,我国腐败与反腐败发展趋势的“三高悖论”现象,对腐败现象的查处力度高、查处绩效高以及个别地区和行业系统性腐败发生风险高。在“牛顿——实证主义”范式指导下的“方法论中心主义”心理学研究,由于缺失“本体论问题”,个体层面解释腐败现象时,难以形成与政治社会环境层面的呼应,故在解释系统性腐败成因方面面临宏观政治社会层面解释与微观个人层面解释的“两层隔离”困局。为了破解“三高悖论”之谜,突破“两层隔离”困境,本研究在吸纳心理学前沿理论的基础上,重塑了犯罪思维概念,采用“整体关联主义”范式指导下的质性量化混合研究方法的“探索式”、“解释式”与“嵌入式”设计,分别得出了以“权力”为核心概念进行推理与决策的“权力型”、以“风险”为核心概念进行推理与决策的“风险型”、以“利益是否合理”为核心概念进行推理与决策的“利益合理性”型腐败犯罪思维三类型模型。从政治社会背景与个体差异性两层结合的角度分析,“功能性分权”背景下的“结构赋权”与“关系赋权”生成了“权力的心理效应”,进而塑造了“权力型”腐败犯罪思维,“心理补偿”机制与“时代性焦虑”构成了“权力型”腐败犯罪思维的生成动力。“政治资源经营化”的多重运作机制与“重监督、轻制约”权力安排、“运动式廉政治理”塑造了“环境风险信息线索”加工机制,进而塑造了“风险型”腐败犯罪思维,“公平交易”、“上级庇护”的风险信息线索加工机制,与“相对随机”结构、体制结构组织化的腐败网络形态与政治资源经营化交易机制互相对应。社会转型造成的多元价值混合、“道德价值一元论”、“常识理性”推理机制与社会关系网络的耦合系统塑造了“利益合理性型”腐败犯罪思维,“合理”的腐败犯罪思维与腐败网络共同组成了利益交换的信任机制。在揭示出腐败犯罪思维的三类型理论及其多层面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其特征、成因与前沿科技成果,提出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机制的技术支撑建议。在“不敢腐”层次上,应当加强“执法威慑”与“技术威慑”,改变腐败分子的腐败决策衡量标准;在“不能腐”层次上,应当借助信息公开平台与协同办公系统断绝腐败分子的腐败机会;在“不想腐”层次上,应当从源头上通过先进技术辅助杜绝“带病提拔”,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党员干部心理健康、心理平衡的辅助配套措施。

刘东红[7](2019)在《现代国家权力结构中的国家监察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监察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监察委员会的组建,紧随其后的2018年修宪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的实施,我国原有的监察权力出现了结构性的变革。原本分散在党和国家不同部门职权中的纪检监督、行政监察、职务犯罪侦查权等监察性权力被重构、整合为由监察委员会统一行使的监察权,从而实现对全部公权力、公权力行使的全过程和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全覆盖。针对这一现象,学界围绕监察权的属性和内容、配置和运行、制约和监督等各个重要议题,展开了一系列讨论,涵盖法学、政治学、行政管理学等多个学科。关于监察权相关问题的讨论和厘清,应当放置到一个宏大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框架中进行分析。监察委员会的组建及由其统一行使的监察权,是监察体制改革“顶层设计”的产物,而监察体制改革则是国家权力机构领域全面深化改革在的一项有机组成部分,这一改革以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重要目标,这必然要求对国家权力结构进行优化。监察权的构建及其对原本分散的监察性权力的整合,本身也直接体现出国家权力结构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调整完善。作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诞生的中国国家监察权之所以引起如此多的正义和质疑,根本原因在于制度的创新与既有理论的紧张关系。既有的三权分立理论是无法承载制度变革所带来的认识革新,提出认识国家监察权的属性应当基于我国历史、现实国情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得出国家监察权是一项独立的、复合的和专门的国家权力,也就是说它不是简单的行政权或司法权。因此,只有在国家权力结构的理论大框架中,才能够准确地在制度伦理学上对监察权的属性、定位、功能等问题进行正本清源,从动态和静态两个维度对监察权进行论证,针对监察权运行中的风险把控、人权保障和法法衔接等热点问题进行探讨,从方法论的角度对完善监察体制改革的宏观路径和微观路径进行合理展望。故此,本文首先在第一章对监察权和国家权力结构的关系进行理论梳理。通过分析监察权的概念可知,无论何种形态的监察权都绝非一般的监督权,而是专属于国家的一项公权力。国家权力结构是国家权力的组织方式以及配置,它以实现国家职能为目标。国家权力结构包含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横向国家权力结构是国家权力分化演进的结果,涉及到对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等不同属性的国家权力之配置和相互关系的构建,而关于监察权与国家权力结构的关系主要集中在横向国家权力结构的范畴中。国家的权力结构是一个整体运作系统,故而需要系统的各个部门分工协作、彼此配合、各司其职,从而形成一个稳定的权力运行体系,从而防止因国家权力的强制性和扩张性所产生的权力异化,满足国家权力来源的需要。因此,监察权是国家权力结构的必要构成要素。同时,监察权的属性、定位和配置,在根本上受到国家权力结构的决定。不同的国家权力结构产生不同的权力行为及其结果,不同时空的权力监督制度经过不同的发展演变后,既体现出不同的国家权力结构对于权力监督制度属性、地位、权能的要求,同时也体现出权力监督制度对于不同的国家权力结构需求的回应。通过对中外国家权力结构和监察权变迁的历史分析可知,当代西方的监察权制度主要基于“三权分立”的国家权力结构,而新中国的监察权制度的变迁始终是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国家权力结构的框架下进行不断的体制性调试。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国家权力结构及其在新时代的改革与优化,应作为考察中国当前监察权的基本出发点。第二章基于国家权力结构优化与监察体制改革这一背景对监察权属性、功能、定位等本体论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现代国家权力结构优化的目标在于实现权力的效益化和有序化。当代中国监察权体制改革与现代国家权力结构优化的目标导向紧密相连,因此,中国的监察体制改革在形式特征、功能取向和长远要求上,必然需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国家权力结构优化的需求,建立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监察体制。因此,就其属性而言,监察权应当作为独立于立法、司法、行政的“第四权”1,通过对这一权力的集中统一行使,实现权力运行廉能善治,成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与保障机制。从权力功能的角度来看,监察权具有监督、调查、处置三项权能,以权力监督为根本功能定位。其功能发挥主要体现为,通过腐败惩治遏制权力寻租,通过监督检查保障权力合法行使,通过预防腐败实现德行治理。基于“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国家权力结构,作为行使独立“第四权”的监察权,与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关系主要体现为“由其产生、对其负责、受其监督”,与行政权的关系则是“不受干涉、相互配合”,与司法权的关系则表现为“分工、配合和相互制约”。第三章对监察权的运行机制进行探讨。受国家权力结构优化的目标和监察权本身的属性所决定,监察权既担负着治理腐败、规制权力的政策性目标,同时也关涉实现正义、保障人权的多重价值,因此监察权应对统合多元目标下的不同价值,进行具体的制度构建,实现监察权的内部运行与外部衔接的有序性、规范性。就监察权运行的价值取向而言,应当实现监察权依法监督与配合制约、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监察效能与人权保障的多元价值的平衡,而实现多元平衡的前提则是监察权本身的合理配置。就监察权运行的实践路径而言,权力结构失衡、被调查人权益受侵犯、冤假错案频发以及选择性监察是监察权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主要风险,应对这些风险,需要贯彻程序正当原则、比例原则、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完善风险化解的法治建构。就监察权运行中的外部衔接问题而言,主要涉及到监察权与司法权的耦合,应在“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原则下,完善监察权与司法权之间在管辖制度、证据制度和案件移送制度的衔接制度,理顺“监察全覆盖”与“审判中心主义”之间的关系。第四章研究如何对监察权进行相应规制。作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国家权力结构的一部分,监察权并非凌驾在其他权力之上,其本身也必然应受到制约和监督。加强对监察权的监督既是促进监察机关发挥监察效能的重要手段,也是保障人权的重要环节,更是合理配置国家权力的必然选择。加强对监察权的规制,应当以法律为依据,在确保监察权有效行使的前提下实现权责一致。对监察权的监督,应在内部控权和外部监督两个维度上,构建一个体系完善、主体多元、层次分明的权力制约与监督体系。应将内部的制度设计作为规制监察权的重心,只有构筑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运行机制才能保证监察权不被滥用。在内部控权中,进一步明确监察机关内部各个职能部门的分工与制约,建立案件风险管理、办案责任制等相应的风险化解机制,同时强化监察机关纵向的制约与监督是主要途径。在外部控权中,应当注重发挥人大作为权力机关的领导和监督作用,同时完善司法机关在程序和实体上对监察机关的制约监督作用,强化社会力量的监督。第五章则从国家监察体制优化路径展开讨论。国家权力结构优化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并且,关于监察权的研究也是一个极具实践性的问题,当下的监察体制改革仍然在不断地探索和深化的过程中。从完善监察权的方法论上看,应当处理好监察体制改革过程中“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之间的关系,在不违反现有的法律制度的框架下,区分重大改革与中小改革,有序开展相应的监察体制改革的地方性探索实践。在完善监察权的宏观路径方面,应当立足于本土的制度环境,完善监察法治环境的构建,重点解决监察相关法律制度的立、改、废、释问题,推动监察法治从“基本形成到走向完善”、“形式法治到实质法治”的转换与变革。从微观路径来看,构建促进监察权公正高效运行的监察组织结构、完善纪检派驻与巡视制度、完善“合署办公”模式、注重军队和武警部队监察制度的建设和加强反腐败国际合作成为了未来完善监察体制的主要发展方向。

张静宜[8](2019)在《加强新时期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有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部分,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不仅是国有企业健康平稳发展的保证,也是国有企业“大监督体系”的重要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有着长足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执纪水平不断提升。然而,十八以来反腐败数据表明,国有企业仍然是腐败发生的高发领域;中央巡视国有企业时发现,部分企业存在党建弱化、“四风”、选人用人、利益输送等多方面的问题,可见国有企业党建和纪检监察工作必须大力加强。新时期纪检监察工作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如何履行好“监督、执纪、问责、调查、处置”的职能,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和反腐败斗争,让国家长治久安,是纪检监察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改革面临着国家纪检监察工作形势的改变、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要求,涵盖的问题更加复杂等情况。因此,加强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系统性、全局性研究意义重大。本文聚焦新形势下加强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分析了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的主要职责和任务,阐述了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的重大意义,指明纪检监察工作是国有企业党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有企业健康发展具有约束和监督作用。选择改革开放40年,总结给出了国有企业纪监察工作现状,认为在长期实践中国有企业摸索了一套区别于行政和党纪的一套机制与体制,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取得很大成绩,有比较明显的成效,但也存在多方面问题。通过现状和新时代背景分析,梳理了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面临的新形势。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出发,系统性地开展了加强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研究。首先从国有企业纪检监察意识淡薄、制度机制不健全两个方面,指出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存在的问题,并从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定位、管理体制、纪检监察队伍及企业内部机构协调等四个角度,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在此基础上,就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的改革方向及重点、深化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措施提出了自己的对策性建议。改革的发力点包括:完善纪检监察队伍建设,建立廉政风险防控体系,以及加强国有企业廉政文化建设。本研究成果可为新时期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白立士[9](2019)在《我国高校权力制约及其法律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高校权力滥用的症结在于权力配置、运行的制度体系不足以满足现实的需要,该制度结构过分依赖权力监督,影响了高校权力的公正、效率,以致偏离其内在目的。本文通过对高校权力本质属性的理论考察,根据权力运行与制约理论,以法治化的思路提出运用权力与权利制约权力的机制来实现高校权力的规范化与合目的性。权力的正当性来源于权利。高校权力应当旨在保障学术共同体权利的良性发展。本文从高校权力的本质出发,试图为我国高校的权力制约机制绘制一个理想图景。高校权力应服务于高校自主、学术自由,以教授治学、学生自主、行政辅助为目标。各方主体的权利都应当保障,具体来说:应当维护学术权威,确保拥有丰富专业知识的教授独立运用学术权力;学生应该处于高校中心位置,变单纯的被管理者为权利得到充分尊重的被服务对象;高校行政权力是服务学术生产、创新的辅助力量,并与学术权力形成有效制约。要实现高校权力的内在目的,需要将之纳入法治轨道,严格尊重各方权利,鼓励师生积极维护自身权利,合理配置高校内、外部权力,从而实现高校权力的有效制约。完善相关规则要立足于对现实情况的深入研究。通过考察现实权力结构和典型腐败案例可知,我国高校权力的法制规范有其历史演化路径,带有国家权力建构的明显特征。当前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高校党委、行政由上级任命导致了防止权力滥用的监督逻辑。虽然受市场、社会和司法影响,高校与政府的外部关系是根本性的,并影响其内部权力关系。党委、校长的职权理应是决策、执行的关系,但二者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党委、校长的权力处于绝对优势,普通师生员工的权力、本身也亟需规范的学术权力相对弱小。虽然与政府机构、权力具有高度的同质性,但高校学者共同体的本质使其权力滥用有着自身的特点:追求真理和科层官僚机构的伦理交织;研究高深学问、市场运作并存;侵犯财产利益和学生人身利益同在。多种因素并存、交织的特点增强了规制高校权力的难度和复杂性。在我国社会剧变、价值迷失、规则淡薄和“潜规则”滥觞的大背景下,权力结构及运行困境有着复杂的制度根源,比如高校自主权缺位,对外依附政府,对内权力呈现一元化;权力结构错乱、类型混杂,加之规则碎片化,权责不明,缺乏协调性、操作性。在分别对高校权力的应然与实然进行分析之后,自然需要考虑如何解决两者之间的现实距离。一般的规范分析更具有普遍性、借鉴性,需要从我国政治、文化实际出发,才能建构真正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机制本身具有现实性、创新性与契合性,体现各权力主体的博弈过程,是高校中真正鲜活的规则。在高校内部,要合理配置权力,保障学术自由,规范学术评价,建立人文批判的教育机制和公开理性的权力运行机制;在外部,加强制度建设促使高校与政府以及高校内部各权力关系法制化,维护高校自主权,促进利益相关者参与治理,建立权威、高效的冲突解决机制。

楚帅[10](2018)在《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制度建设的历史考察》文中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纪律建设,并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其纳入到党的建设体系之中。纪律建设的重中之重在于维护纪律的严肃性,使党的纪律能够真正成为悬在全体党员和党组织头上的达摩斯利之剑。在此大背景下,纪律检查体制有了重大改革,纪律检查制度得到显着完善。围绕着如何提升纪律检查制度的运行绩效,使纪律检查制度的建设能够符合全面从严治党和纪律建设的现实需要,学者们在理论构建和实践探索方面都进行了许多研究。本文在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的基础上,对建国以来党的纪律检查制度建设的整个历史过程进行了仔细的梳理与分析,总结出建国以来党的纪律检查制度建设的历史经验。建国以来(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纪律检查制度建设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党的纪律检查制度建设的基本思想为理论基石,吸收、借鉴中国行政监察思想的合理成份和国外政党纪律监察理论的有益成果,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探索符合中国国情、党情的纪律检查制度。建国初期,党先后成立了专门负责维护党的纪律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并以条文的方式明确了二者的职权和任务,规定了二者的产生方式和领导体制,完成了执政条件下党的纪律检查制度建设的举步与构建。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的纪律检查制度建设首先是呈现出曲折发展的态势,虽然完成了对纪律检查双重领导体制的初步探索,加强了纪检信访制度建设,并确立了纪检派驻制度,但由于纪律检查工作中受“左”倾思想严重影响,党政双轨监察制度最后遭到破坏。“文化大革命”的爆发更是使党的纪律检查机构受到严重冲击,甚至丧失了在党内的合法地位,党的纪律检查制度建设遭受严重挫折。改革开放后,党的纪律检查制度建设迈入正轨,工作方式从“运动式”的整顿党纪逐渐转移到依靠制度建设维护党纪,纪律检查制度建设得以重建和强化,具体表现在加强党的纪律检查系统组织建设;改革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提升党的纪律检查工作的制度化水平;明确党的纪律检查机关的职责定位。党的十八之后,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背景下,作为管党治党重要支撑的纪律检查制度,实现了新的突破和完善。首先是领导体制、纪检组织、纪检监督方式的深入改革和整体优化,使纪律检查体制的运行更加平稳协调,同时设立监察委员会,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其次通过补足纪律检查程序的党内法规来扎牢党内法规的“笼子”,竖立监督执纪的“尺子”和打造违纪问责的“板子”;最后是强化纪律检查机关的功能发挥,通过厘清纪委的职责定位,使之聚焦反腐败斗争和党风廉政建设的中心任务,履行在全面从严治党战略任务中的使命担当,同时深化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不断加强职权约束,严防党内监督“灯下黑”。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制度建设的实践探索,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继续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持之以恒强化党内监督提供了历史经验。在此后的纪律检查制度建设中要继续强化党的领导这一根本保证,与时俱进完善党内法规,巩固纪律检查制度建设的基础,进一步发挥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纪问责的专责作用,加强纪检干部建设,同时着力于制度落实,使有效的执行成为纪律检查制度建设的生命。

二、对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纪检监察工作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纪检监察工作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3)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总趋势的行动连带
        (二)现代社会权利本位的价值依归
        (三)现代大学制度构建的结构转向
    二、研究价值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贡献
    三、研究述评
        (一)国内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研究的逻辑演进
        (二)国外高等教育腐败治理机制研究的总体图示
        (三)既有研究述评
    四、研究设计
        (一)思路安排
        (二)研究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
        (二)不足
第一章 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一)高校腐败
        (二)治理机制
    二、理论基础
        (一)治理理论
        (二)机制设计理论
第二章 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机理剖析
    一、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动力系统
        (一)系统情境的宏观驱动
        (二)治理网络的开放赋能
        (三)主体价值的内生激发
    二、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控权逻辑
        (一)高校权力监督的有效性
        (二)高校权力制约的正当性
        (三)高校权力惩治的现实性
    三、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规则供给
        (一)生成路径:正式规则与非正式规则统一
        (二)规则执行:强制、激励与认同接续
    四、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行动框架
        (一)合法性逻辑下的结构化行动
        (二)工具性逻辑下的专项式整治
        (三)情境性逻辑下的参与式合作
第三章 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演进历程
    一、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历史变迁
        (一)1949-1978年:动员群众,思想改造,运动式批判
        (二)1978-1989年:清理整顿,纠正行风,整风式拒腐
        (三)1989-2002年:破除垄断,遏制寻租,专项式打击
        (四)2002-2012年:体系建设,点面结合,系统化惩防
        (五)2012年至今:顶层设计,聚焦监督,制度化治本
    二、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演进逻辑
        (一)动力转换:从权威驱动向改革驱动转变
        (二)控权逻辑:从权力监督向“监督-制约”均衡转变
        (三)规则供给:从强制供给向协商供给转变
        (四)行动框架:从运动式为主向专项式和制度化转变
    三、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经验回视
        (一)坚持党的领导,规范机制运行的方向性
        (二)坚持专业化反腐,发挥纪检监察机构职能
        (三)坚持系统化反腐,形成整体性治理格局
        (四)坚持以责任制为核心,推动渐进式治理
第四章 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校腐败治理机制内容结构探析
    一、研究设计及实施
        (一)扎根理论编码方法
        (二)理论性取样
    二、高校腐败治理机制内容结构的三级编码
        (一)开放性编码
        (二)主轴性编码
        (三)选择性编码
    三、高校腐败治理机制内容结构的深层意涵
        (一)科层治理机制
        (二)网络治理机制
第五章 高校腐败治理机制对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一、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构建
        (一)研究假设
        (二)预测问卷设计
        (三)正式问卷与实证分析
        (四)验证性因子分析
    二、理论模型拟合及路径分析
        (一)结构方程的拟合
        (二)直接作用下的网络治理机制对腐败治理绩效
        (三)直接作用下的科层治理机制对腐败治理绩效
        (四)中介作用下网络治理机制对腐败治理绩效的影响探究
    三、结果与讨论
        (一)研究假设结果汇总
        (二)检验结果与分析
第六章 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运行困境
    一、机制目标的导向性在内外碰撞中被消解
        (一)“组织-环境”框架下的“脱耦”
        (二)多层次目标体系的功能冲突
    二、治理主体的协调性在制度形塑中被割裂
        (一)规制缓和与政府监督博弈失衡
        (二)低组织化造成社会监督行动局限
        (三)身份困境导致纪检监督的结构性悖论
        (四)校内民主监督的“空心化”矛盾
    三、机制运行的合法性在现实安排中被弱化
        (一)治理的公共性欠缺
        (二)多重关系诱发治理的内卷化
        (三)路径依赖导致治理工具单一
第七章 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优化方略
    一、行动者主体性的生态化建构
        (一)以角色转换优化党委政府控制职能
        (二)以激励相容强化主体责任
        (三)以嵌入化激发纪检监督的“结构洞”优势
        (四)完善基于“日常生活”的实体性师生监督
        (五)以自主性保障社会主体的参与性
    二、治理动力集成性的多元化整合
        (一)权力驱动与权利驱动的互动
        (二)外部驱动与内部驱动的重构
        (三)以权威驱动调适利益驱动
    三、治理过程协同性的动态化平衡
        (一)高校腐败治理与政府腐败治理的目标协同
        (二)透明度与回应性的认知协同
    四、关键影响路径的功能性再造
        (一)构建以价值理性为导向的问责机制
        (二)从数据民主向技术治理进阶
        (三)一体性推进制度化治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纪律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述评
    三、研究框架与重难点
    四、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党的政治纪律建设相关基础性问题概述
    一、党的政治纪律的概念界定
        (一)纪律
        (二)党的纪律
        (三)党的政治纪律
    二、党的政治纪律建设的作用
        (一)维护和巩固党中央权威与集中统一领导
        (二)确保党内政治生活规范有序
        (三)保证党的政治路线贯彻落实
    三、党的政治纪律建设的运行机制
        (一)政治纪律制定
        (二)政治纪律教育
        (三)政治纪律执行
        (四)政治纪律监督
第二章 新时代党的政治纪律建设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纪律建设的理论
        (一)严明的纪律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首要条件
        (二)无产阶级政党纪律是自觉的纪律
        (三)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建立政治权威
    二、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纪律建设的理论
        (一)实行无条件的集中和极严格的纪律
        (二)无产阶级政党纪律形成的基本条件
        (三)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和反对党内派别活动
    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纪律建设理论
        (一)围绕革命建设而形成的政治纪律思想
        (二)贯彻执行三中全会路线的政治纪律思想
        (三)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政治纪律思想
        (四)以“两个维护”为核心的政治纪律思想
第三章 党的政治纪律建设的历史演进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政治纪律建设起步与探索
        (一)中共创建及国民革命时期的政治纪律建设
        (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政治纪律建设
        (三)抗日战争时期的政治纪律建设
        (四)解放战争时期的政治纪律建设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政治纪律建设发展与曲折
        (一)过渡时期政治纪律建设逐步规范化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政治纪律建设曲折发展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政治纪律建设遭到严重破坏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政治纪律建设恢复与推进
        (一)政治纪律建设恢复与重建
        (二)政治纪律建设全面推进
        (三)政治纪律建设深入发展
第四章 新时代党的政治纪律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党的政治纪律建设的主要成就
        (一)政治纪律法规数量增多、体系性增强
        (二)政治纪律教育效果初步显现
        (三)政治纪律在管党治党中作用彰显
        (四)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助推政治纪律监督落实
    二、党的政治纪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治纪律规定笼统、不具体
        (二)政治纪律意识比较薄弱
        (三)政治纪律执行不力、落实不到位
        (四)政治纪律监督体制机制不健全
    三、党的政治纪律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政治纪律建设动力不足、实施不力
        (二)政治纪律建设系统性、协调性不够
        (三)党内外环境对政治纪律建设的冲击
第五章 新时代党的政治纪律建设的基本路径
    一、党的政治纪律建设的原则遵循
        (一)坚持政治性
        (二)坚守人民立场
        (三)突出问题导向
    二、党的政治纪律建设的实践要求
        (一)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的有机统一
        (二)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建设的有机统一
        (三)坚持“惩前毖后”与“治病救人”的有机统一
    三、党的政治纪律建设的具体举措
        (一)以党章、党内法规为基础加强政治纪律体系建设
        (二)以教育理念、方法、内容及机制创新强化政治纪律教育效果
        (三)以监督执纪问责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政治纪律实施
        (四)从政商关系、党性修养等方面优化政治纪律建设生态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5)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6)腐败犯罪思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研究背景
    第一节 腐败现象发展的复杂性:“三高悖论”
    第二节 腐败成因解释的复杂性:“两层隔离”
    小结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腐败概念分析
    第二节 犯罪思维概念分析
        一、传统犯罪思维概念分析
        二、系统梳理并重新界定犯罪思维概念
        三、犯罪思维的影响因素
    小结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节 混合研究方法的科学哲学讨论
        一、“第三波方法论”运动与从“牛顿-实证主义”到“整体关联主义”范式变迁
        二、“三高悖论”、“两层隔离”、话语多元性与心理学“本体论问题”丢失
    第二节 采用怎样的混合设计模式
        一、总体混合设计模式
        二、具体混合设计方法1:“探索式”部分的混合设计
        三、具体混合设计方法2:“解释式”部分的混合设计
第四章 腐败认知表征研究
    第一节 研究参与者
    第二节 腐败认知表征“概念-特征”网络类型的“探索式”混合设计研究
        一、研究工具
        二、腐败认知表征“概念-特征”网“均衡性”分析
        三、腐败认知表征“概念-特征”网“中心性”分析
        四、腐败认知表征“概念-特征”网“凝聚子群”分析
    第三节 腐败认知表征“概念-特征”网络类型的“解释式”混合设计研究
        一、研究工具
        二、研究结果
    小结
第五章 腐败决策表征研究
    第一节 研究工具
        一、腐败决策表征维度探索
        二、腐败决策表征工具设计
    第二节 研究假设
    第三节 研究结果
    小结
第六章 腐败犯罪思维影响因素研究
    第一节 腐败犯罪思维影响因素量化研究
        一、研究工具
        二、研究结果
    第二节 腐败犯罪思维影响因素质化研究
        一、“权力型”不等于“一把手”:“功能型分权”下“结构赋权”与“关系赋权”
        二、““风险线索加工”与“政治资源经营化”的多重运作逻辑
        三、“合理”与“常识理性-关系社会”耦合系统的“圈子”运行机制
    小结
第七章 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系的技术支撑
    第一节 反腐败技术建议的制度基础
    第二节 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技术体系的建议
第八章 总讨论
    第一节 研究总结
        一、扩展“经济-社会结构”与“国家-社会”解释路径
        二、扩展“个体差异性”解释路径
        三、扩展反腐败技术支撑建议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现代国家权力结构中的国家监察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论
第一章 监察权与国家权力结构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题解:监察与监察权之词义源流考
        一、“监察”词源释义
        二、“监察权”的内涵分析
    第二节 监察权与现代国家权力结构的一般关系
        一、“国家权力结构”的内涵
        二、监察权是国家权力结构的必要构成要素
        三、监察权受国家权力结构的决定
    第三节 国家权力结构变迁与监察权制度流变考
        一、西方国家权力结构与监察权制度的历史演进
        二、西方当代监察权制度的典型模式考察
        三、中国国家权力结构与监察权制度的历史演进
第二章 国家权力结构优化与监察体制改革背景下的中国监察权
    第一节 国家权力结构优化与监察体制改革
        一、现代国家权力结构优化的目标导向
        二、国家权力结构优化对监察体制改革的要求
        三、监察体制改革对国家权力结构优化的回应
    第二节 监察权的权力属性
        一、监察权属性之争议
        二、作为“第四权”的监察权
    第三节 监察权的权力功能
        一、监察权的三项权能
        二、监察权的功能定位
        三、监察权的功能发挥
    第四节 监察权的宪法定位
        一、监察权与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
        二、监察权与行政权的关系
        三、监察权与司法权的关系
第三章 监察权的运行
    第一节 价值追求:监察权运行的多元平衡
        一、多元平衡的前提:监察权的合理配置
        二、监察权依法独立行使与配合制约的平衡
        三、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的平衡
        四、监察效能与人权保障的平衡
    第二节 实践路径:监察权运行的法治建构
        一、影响监察权运行的多重风险
        二、监察法治的原则与规则体系建构
        三、风险化解的程序性建构
    第三节 外部衔接:监察权与司法权的耦合
        一、衔接工作的前提:“审判中心”与监察监督的合理定位
        二、管辖制度的衔接
        三、证据制度的衔接
        四、案件移送的衔接
第四章 监察权的规制
    第一节 规制的正当性:来自“谁来监督监督者”的追问
        一、监察活动接受规制之必然
        二、对监察权进行制约与监督的原则
        三、构建制度规制与主体监督相结合的规制体系
    第二节 完善监察机关内部控权
        一、改革背景下监察机关内部控权机制的反思
        二、明确机构内部分工
        三、建立风险化解机制
        四、完善纵向制约与监督
    第三节 加强对监察机关外部监督
        一、改革背景下对监察机关外部监督的检视
        二、人大对监察机关的监督
        三、司法机关对监察机关的规制
        四、其他社会监督
第五章 国家监察体制的完善路径
    第一节 理顺改革的“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
        一、“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的辩证统一
        二、正确处理立法与地方试验主义的关系
        三、未来监察体制改革的地方试验发展道路
    第二节 完善国家监察体制的宏观路径
        一、立足于本土的监察法治构建
        二、重点解决监察相关法律的立、改、废、释问题
    第三节 完善国家监察体制的微观路径
        一、构建促进监察权公正高效运行的监察组织结构
        二、完善派驻与巡视制度
        三、完善“合署办公”模式
        四、注重特殊领域的监察制度建设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加强新时期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
        1.4.2 不足
2 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的重大意义
    2.1 纪检监察工作是国有企业党建工作重要组成部分
    2.2 纪检监察工作对国有企业健康发展具有约束作用
    2.3 纪检监察工作对国有企业健康发展具有监督作用
3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的发展现状
    3.1 改革开放以来纪检监察工作在变革中不断完善
    3.2 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的基本现状
    3.3 新时代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4 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一些国有企业纪检监察意识比较薄弱
        4.1.1 落实党章党规的自觉性不高
        4.1.2 “一岗双责”意识比较淡薄
    4.2 一些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制度机制不够完善
        4.2.1 国有企业纪检监察组织的职能有限和权限不明
        4.2.2 国有企业纪检监察机构缺乏独立性
    4.3 一些国有企业纪检监察队伍无法满足工作需要
5 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5.1 一些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定位不够准确
        5.1.1 国有企业纪检监察的角色和使命模糊
        5.1.2 国有企业纪检监察相关制度操作性针对性不强
        5.1.3 国有企业党组织主体意识淡薄,监督责任缺失
    5.2 一些国有企业纪检监察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5.2.1 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存在体制机制约束
        5.2.2 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具有局限性
        5.2.3 国有企业内部机构缺乏沟通协调
    5.3 一些国有企业纪检监察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5.3.1 纪检监察工作人员基础能力参差不齐
        5.3.2 纪检监察工作人员的业务学习有所欠缺
        5.3.3 纪检监察工作人员缺乏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结合
    5.4 一些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不够深入
        5.4.1 反腐倡廉宣传教育重视不够
        5.4.2 宣传方式僵化、形式单一、创新不够
6 加强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的基本方略
    6.1 加强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的方向及重点
        6.1.1 创新纪检监察工作体制机制
        6.1.2 纪检监察工作与内部审计相结合
        6.1.3 强化外部监督的专业性和实效性
        6.1.4 落实《宪法》和《监察法》的新要求
    6.2 深化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
        6.2.1 在新的起点上深化国有企业纪检监察体制改革
        6.2.2 发挥国有企业纪检监察组织的监督监察作用
        6.2.3 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6.2.4 建立符合国有企业实际的廉政风险防控体系
        6.2.5 加强党建工作促进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6.3 加强国有企业纪检监察队伍建设
        6.3.1 提升纪检监察干部业务素质
        6.3.2 创新纪检监察干部管理模式
    6.4 加强国有企业廉政文化建设
        6.4.1 强化国有企业廉政文化的感染力
        6.4.2 建立具有企业特色的廉政文化体系
        6.4.3 采取多样化的廉政文化融入方式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我国高校权力制约及其法律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域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实证分析法
        二、规范分析法
        三、比较分析法
        四、历史分析法
第一章 高校权力设置与运行的理论前提
    第一节 高校权力的本质属性
        一、高校权力的理论界定
        二、高校权力的独立属性
        三、高校权力的政治属性
        四、我国高校权力政治、独立属性的协调
    第二节 高校权力设置与运行的原则
        一、高校自主原则
        二、学术自由原则
        三、有限干预原则
    第三节 高校权力设置与运行的主体定位
        一、教授治学
        二、学生自主
        三、行政辅助
    第四节 小结
第二章 高校权力制约的机理与法治化
    第一节 高校权力法治化的必要性
        一、权力造“势”现象的固有弊端
        二、道德制约权力的内在缺陷
    第二节 高校权力制约机制的模式转型
        一、权力制约的理论溯源
        二、监督机制向制约机制转化
    第三节 高校权力制约机制法治化的表现形式
        一、以权力制约权力
        二、以权利制约权力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我国高校权力运行的现实结构
    第一节 我国高校权力结构的历史演进
        一、建国前高校的权力结构
        二、建国后高校的权力结构
    第二节 我国高校权力结构的内部关系
        一、党委和校长
        二、学术委员会
        三、普通教职工
        四、学生
    第三节 我国高校权力结构的外部关系
        一、高校与政府的关系
        二、高校与市场的关系
        三、高校与社会的关系
        四、司法在高校权力外部关系中的作用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我国高校权力运行的制度困境
    第一节 高校权力滥用产生的环境因素
        一、社会生活的剧变
        二、价值观念的迷失
        三、规则意识的淡薄
        四、“潜规则”的滥觞
    第二节 我国高校权力滥用的主要特征
        一、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混同化
        二、基建工程领域权力滥用频发
        三、查处权力滥用依赖政策导向
    第三节 我国高校权力运行的制度障碍
        一、高校的自主权缺位
        二、权力结构错乱混杂
        三、制度规则设计粗放
第五章 我国高校权力制约法律机制的实现路径
    第一节 构建高校权力制约法律机制的规范性基础
        一、机制是法律实施的关键环节
        二、机制是制度变迁的重要路径
        三、机制是权力运行的内在要求
    第二节 高校内部权力制约机制优化
        一、合理配置高校权力结构
        二、完善学术自由保障机制
        三、规范学术权力运行机制
        四、建立人文批判的教育培养机制
        五、健全公开理性的权力运行机制
    第三节 高校外部权力制约机制完善
        一、加强法规机制建设
        二、落实高校的自主权
        三、促进利益相关者参与高校治理
        四、建立权威、高效冲突解决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学术着作
    二、学术期刊
    三、学位论文
    四、报纸文章
    五、英文文献
    六、电子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制度建设的历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制度建设的理论渊源与实践基础
    第一节 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党的纪律检查制度建设的基本思想
        一、为保持党的纪律严肃性必须建立和加强党的监察制度
        二、加强党的监察制度建设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保证
        三、加强党的监察制度建设是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需要
        四、加强党内纪律监察机关建设
    第二节 借鉴中国古代行政监察思想的合理成份
        一、重视监察机构的独立性
        二、重视监察法规的充实完善
        三、重视监察方式的多元化
        四、重视监察官员的选任
    第三节 参考国外政党纪律监察理论的有益成果
        一、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
        二、加强党纪执行力的建设
        三、保障党员的合法权利
        四、严肃党的政治纪律
    第四节 革命时期党在纪律检查制度建设上的实践探索
        一、建党初期的纪律检查制度建设
        二、土地革命时期党的纪律检查制度建设
        三、抗日战争时期党的纪律检查制度建设
        四、解放战争时期党的纪律检查制度建设
第二章 建国初期党的纪律检查制度建设的举步与构建(1949—1956)
    第一节 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创立
        一、中共中央和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建立
        二、纪律检查机关的任务与职权的确立
        三、纪律检查条规建设开始起步
    第二节 中央和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的建立
        一、党的中央和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的成立
        二、监察委员会的任务与职权的确立
        三、监委系统内部集体领导制度的建立
    第三节 建国初期党的纪律检查体制的形成
        一、党的纪律检查机关的产生方式
        二、党的纪律检查领导体制的确立
第三章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的纪律检查制度建设的曲折发展与严重挫折(1956-1978)
    第一节 党的纪律检查制度建设的发展
        一、纪律检查“双重领导”体制的初探
        二、纪检派驻制度的确立
        三、加强纪检信访制度的建设
    第二节 党的纪律检查制度建设方向的偏离
        一、纪律检查指导思想上的“左”倾
        二、党政双轨监察制度遭到破坏
    第三节 党的纪律检查制度建设的严重挫折
        一、监察委员会遭到全面破坏
        二、监察委员会合法性地位的丧失
第四章 改革开放时期党的纪律检查制度建设的重建与强化(1978—2012)
    第一节 加强党的纪律检查系统组织建设
        一、党的各级纪律检查机关的重建
        二、纪律检查机关内设机构的健全
        三、纪律检查干部队伍建设的推进
    第二节 改革党的纪律检查体制
        一、党的纪律检查机关产生方式的重大突破
        二、纪律检查“双重领导”体制的确立
        三、“合署办公”背景下党政监督体制的重大改革
        四、党的巡视工作制度的完善
        五、派驻机构统一管理体制的形成
    第三节 提升党的纪律检查工作的制度化水平
        一、健全纪检信访工作制度
        二、完善案件检查工作程序
        三、建立案件审理制度
        四、规范违纪处理工作
    第四节 明确党的纪律检查机关的职责定位
        一、扞卫党内法规的权威
        二、监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的贯彻执行
        三、协助党委加强党风建设
        四、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
第五章 十八大以来党的纪律检查制度建设的新突破与完善(2012—2018)
    第一节 纪律检查体制的运行改革
        一、落实“两个责任”,深化领导体制改革
        二、明确“两个为主”,深化组织职能改革
        三、突出派驻与巡视,深化监督方式改革
        四、设立监察委员会,深化监察体制改革
    第二节 纪律检查制度的法规补足
        一、依规治党,扎牢党内法规的“笼子”
        二、纪严于法,竖立管党治党的“尺子”
        三、失责必问,打造党内问责的“板子”
    第三节 纪律检查机关的功能回归
        一、找准职责定位,回归主责主业
        二、聚焦中心任务,强化使命担当
        三、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
        四、加强职权约束,严防“灯下黑”
第六章 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制度建设的历史经验
    第一节 党的坚强领导是纪律检查制度建设的根本保证
        一、纪律检查制度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二、将严明党的政治纪律摆在首位
        三、以加强党的领导为目标优化双重领导体制
    第二节 科学完善的党内法规是纪律检查制度建设的重要基础
        一、提高党内法规制度设计的科学性
        二、与时俱进推进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
        三、及时将反腐经验与改革成果固化为制度
    第三节 明确职责定位是纪律检查制度建设的基本前提
        一、纪律检查机关必须立足监督本位
        二、实现执纪的“零容忍”
        三、让失责必问成为纪律检查的常态
    第四节 加强纪检干部队伍建设是纪律检查制度建设的重要保障
        一、着力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纪检干部队伍
        二、提升履行监督执纪问责的业务能力
        三、重点抓好领导班子建设
    第五节 有效的执行是纪律检查制度建设的生命所系
        一、完备的纪律检查组织系统是纪律检查制度运行的组织保证
        二、建立严格的制度执行监督机制
        三、纪律检查工作的开展必须坚持依靠人民群众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对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纪检监察工作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武胜县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段小娟. 西南大学, 2021
  • [2]基于监管视域下的四川省A市国有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马静. 四川大学, 2021
  • [3]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研究[D]. 梅士伟. 吉林大学, 2020(03)
  • [4]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纪律建设研究[D]. 张丽丽.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5]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6]腐败犯罪思维研究[D]. 宋业臻. 中国政法大学, 2020(08)
  • [7]现代国家权力结构中的国家监察权研究[D]. 刘东红.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1)
  • [8]加强新时期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研究[D]. 张静宜. 中共陕西省委党校, 2019(02)
  • [9]我国高校权力制约及其法律机制研究[D]. 白立士.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10]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制度建设的历史考察[D]. 楚帅. 湖南师范大学, 2018(11)

标签:;  ;  ;  ;  ;  

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纪检监察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