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说达斡尔族民歌的起源及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苏丽君[1](2020)在《达斡尔族扎恩达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达斡尔族(Daur)是我国北方人口较少民族之一,现今主要分布在我国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市、黑龙江省的齐齐哈尔市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塔城地区。扎恩达勒是达斡尔族人在过去长期的生产活动中自然产生的一种音乐形式,在达斡尔族传统音乐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与达斡尔族人们的生活联系紧密,是其表达情感、抒发心绪的重要载体。同时,扎恩达勒蕴含着浓厚的民族历史文化,具有珍贵的价值。近年来,关于达斡尔族传统音乐的研究,已取得一些令人欣喜的成果,但笔者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后发现,这些成果多集中在达斡尔族传统音乐、民歌的整体研究,或相同区域内不同民族的传统音乐比较研究方面,而对于扎恩达勒这一音乐形式的专题性研究,以及对扎恩达勒与达斡尔族人生活之间关系的解读等方面的探究较少。本文将研究视角锁定为达斡尔族扎恩达勒的整体研究。首先,笔者运用民族身份的“局内人”进行参与观察及学者“局外人”的理论视角,在调研达斡尔族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对扎恩达勒进行重点的考察,探讨了扎恩达勒的基本定义,简单梳理出20世纪以来扎恩达勒的发展历程。其次,运用音乐形态分析的方法,分析出扎恩达勒的音乐、唱词等艺术特征,对扎恩达勒在四个方言区存在的区域特色及原因进行描述与分析。最后,运用民族音乐学、人类学等相关理论知识和方法对扎恩达勒背后体现的音乐文化价值进行诠释,为扎恩达勒这一独特的民族音乐文化能够更好的延续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举措建议。文章主要由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组成。在绪论部分整理、分析了达斡尔族传统音乐的研究现状,明确了笔者在此文中的研究目的与方法。正文部分由三个章节构成:第一章简要概述了达斡尔族及其传统民歌,对生成扎恩达勒这一音乐形式的自然、人文生态进行了背景介绍,并简要描述达斡尔族传统民歌的发展历程与类型;第二章分别从定义、艺术特征及区域特色三个角度对扎恩达勒进行论述与分析;第三章以扎恩达勒为中心,从社会功能、文化价值及保护与传承方面对扎恩达勒所蕴含的音乐文化意义进行解读。
王雨竹[2](2019)在《达斡尔族斡包祭的文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祭祀是一门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在时间的见证下,它承载着部分北方少数民族的情感,逐渐形成了本民族的祭祀文化。达斡尔族作为古老契丹族的后裔,达斡尔族是一个相信一切都有着“灵”性的民族。在达斡尔族内祭祀仪式有很多种,但在达斡尔族中最为推崇的是斡包祭。迁徙至嫩江流域后的达斡尔,在归顺清朝后建立了布特哈总管衙门的斡包。2003年2月18日,莫力达瓦达斡尔族人大常委会确定每年的6月28日为斡包节。斡包象征着达斡尔人坚强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力量,斡包祭更是承载着达斡尔族人民的民族文化。经过查阅资料和多方调查发现,现在的很多研究还是少了关于达斡尔族民族文化心理这一部分,所以在此研究的意义很大。本文以达斡尔族斡包祭作为切入点,结合地方志以及所获得的文献资料、访谈资料、影像资料等,为进一步探索斡包祭所承载的达斡尔族民族文化,来挖掘达斡尔人的文化心理。全文共五章,第一章“绪论”,介绍研究内容、方法、目的及意义。第二章对达斡尔族的概况进行介绍与展开。第三章叙写非物质文化遗产萨满斡包祭。第四章为斡包祭承载的民族文化意蕴。第五章为结论,通过对前面几章的陈述,进行总结与表态。达斡尔族萨满斡包祭,已在2011年被批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三批自治区级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斡包的历史久远,在祭祀中官祭与民祭的分开还是清朝时的事情。斡包不仅仅是神灵居所,而斡包祭也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祭祀,在其中所蕴含的民族意蕴是不可估量的。本文对研究达斡尔族斡包祭内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心理具有积极意义。希望通过本文,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认识达斡尔族的文化和达斡尔人,也希望自己的学术能力与水平得到提高。
白曦[3](2019)在《梅里斯达斡尔族哈库麦勒舞蹈文化解读与保护传承现状研究》文中指出哈库麦勒是流传在我国达斡尔族人民群众中的一种非遗民间歌舞形式,舞蹈内容与该民族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舞蹈的动作和形态有着“拟物”的风格特征,也从中体现着该民族半渔猎半农耕的生产方式。本文以达翰尔族的民间舞蹈哈库麦勒为研究对象,选取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为田野点,研究其背后的舞蹈文化内涵与保护传承现状。首先,通过对哈库麦勒舞蹈文化的解读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哈库麦勒舞蹈的起源主要有飞鹰为图腾的“拟物说”,女子抒愁的“思乡说”、以及欢庆丰收的“助兴说”三种;第二,哈库麦勒舞蹈服饰体现着“近满似蒙”的特色,音乐有着振声呼号的原始意味;第三,从上肢动作与脚下步伐的动作语意寻解中,解读出其动作风格中如雁如鹰的拟物特征、凸显朴素女性美、原始舞蹈风与纯粹质感;第四,哈库麦勒舞蹈背后的文化内涵反映出其半农耕半渔猎的生产与生活模式之下形成的特有地方文化,且紧密联系于该民族反抗侵略史铸就出的热血民族性格,还体现着其因处于文化交汇地带而融入的多重文化属性。其次,哈库麦勒舞蹈在保护与传承方面积累了一定的有益经验,如政府组织的培训班与学校进行的教材整理等方面。但在现实的传承中也面对着一些不足和缺陷,本研究试图通过以上探索解读哈库麦勒的舞蹈文化内涵,促进梅里斯地区哈鲁麦勒舞蹈保护和传承工作的推广和进行,从而进一步促进非遗舞蹈的保护和发展。
屠玉婷[4](2018)在《新疆塔城阿西尔乡达斡尔族民歌调查研究》文中认为达斡尔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由于历史的原因将部分达斡尔族调遣到新疆,使东北的达斡尔族形成两地分居的现状。在我国达斡尔族相对集中的分布区域主要是: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黑龙江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区、新疆塔城阿西尔达斡尔民族乡。新疆的达斡尔族大部分集中在新疆塔城阿西尔乡,少数聚居在伊犁、克拉玛依、托里等地。2011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新疆达斡尔人口现有5536人,塔城阿西尔乡有2179人,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一。阿西尔乡共有10111人,这里共生活着18个少数民族,20个行政村,达斡尔族在这样的大家庭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阿西尔乡全名阿西尔达斡尔民族乡,是新疆唯一一个以达斡尔命名的民族乡。本文对新疆塔城阿西尔达斡尔民族乡(简称阿西尔乡)达斡尔族民歌进行研究,通过田野法、文献法、分析法以及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研究。本文首置绪论,尾置结语,正文共四章。第一章从塔城历史开始逐渐具体到阿西尔乡达斡尔族的历史,从文化背景、自然背景以及社会背景的阐述,感受新疆阿西尔乡达斡尔族民歌产生的原因。第二章将搜集整理出的达斡尔族民歌从音乐形态各方面进行分析、总结。第三章是对该乡进行田野调查部分,其中对搜集、整理现存的达斡尔族民歌进行了数据分析,通过对现状分析,洞悉发展趋势。第四章阿西尔乡达斡尔族民歌的传承与思考。笔者先对传承方式、传承场地进行阐述,再进行思考提出观点,从而更好地将达斡尔族民歌传承下去。笔者通过对阿西尔乡达斡尔族民歌的调查与研究,希望能更全面地展现出新疆塔城达斡尔族及达斡尔族民歌的独特艺术魅力。
包育赫[5](2018)在《海拉尔区达斡尔族民族文化变迁与调适》文中研究表明达斡尔族是中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之一,拥有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随着经济与时代的发展,闭关自守越来越变得不可能实现,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获取更多的资源任何民族与个人都必须打开门走出去。但在走出去的时候,为了适应新环境,许多传统的文化、习俗等被发现已经不适合新时代与环境,渐渐的被遗忘、丢失掉了,同时融入了新的文化与习惯,形成了新的民族文化认同,海拉尔区达斡尔族就是这样一个群体。本项研究的目的是要调查海拉尔区达斡尔族群体的文化特征来推测内蒙古达斡尔族群体文化变迁的趋势。本项研究运用族群理论、文化传承来解释海拉尔区达斡尔族的文化特征。在实践意义上,研究结果有利于对各处于城市中的少数民族集体,至少是达斡尔族城市中的少数民族集体的理解和进一步的研究,并发现新的维护文化多样性的理论与方法。并且可能有利于城市达斡尔族与他文化人民之间的互相理解和交流。本研究资料来源于论文作者在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进行的2个月的实地调查,访谈了52位海拉尔达斡尔族成员,问卷调查了51位海拉尔区达斡尔族成员。本论文的内容是从传统达斡尔族文化开始,将其作为标杆,而后介绍目前海拉尔区达斡尔族文化现状,使用族群理论、亚文化群体理论、文化传承理论,配合笔者在田野调查时收集的访谈资料和问卷资料,总结并分析了海拉尔区达斡尔族的传统文化保留情况、变化情况和海拉尔区达斡尔族对本民族的认识以及其文化留存或遗失或改变的原因。本论文得出的结论是,如同巴斯的边界理论揭示的那样,海拉尔区达斡尔族只是一个“族内”的亚文化群体。虽然他们接受了这个群体文化的变迁,接受“他文化”,乃至于形成“个人乃至一部分人的认同多样性,但是这些并没有动摇他们对于母体的认同,他们的族群认同仍然保持。海拉尔区达斡尔族仍然在保有和发展本民族文化方面进行着努力。
王宜敏,金顺爱[6](2018)在《达斡尔族民歌“哭腔”的艺术人类学阐释》文中研究表明达斡尔族传承着一种传统民歌唱法,被称为"哭腔"唱法,其听觉特征是由大二度的慢颤音贯穿于整个歌曲的演唱,在每乐句结尾处表现更为突出。其风格如泣如诉,沧凄悲怆,极富感染力。达斡尔族"哭腔"唱法来源于达斡尔族人民日常生活的情感抒发,涵隐了达斡尔族人精神信仰的内驱力,对达斡尔族文化的传承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将从达斡尔族的文化历史与精神世界的建构入手,来探讨"哭腔"达斡尔族四种民歌体裁中的形态,"哭腔"和语言的关系、达斡尔族"哭腔"的文化成因,以及达斡尔族"哭腔"的文化标识。
王宜敏,金顺爱[7](2017)在《达斡尔族民歌“哭腔”的文化根基与内涵》文中提出达斡尔族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及新疆塔城地区,族源来自于古老的狩猎民族——契丹。在历史文化的演进中,达斡尔族传承着一种传统民歌唱法,它在听觉感知上是大二度的慢颤音贯穿整个歌曲的演唱中,被学界认知为"哭腔",其风格如泣如诉,沧凄悲怆,极富感染力。顾名思义,"哭腔"就是歌唱时哭泣的象征化,甚至有达斡尔族的老人认为带有这种风格的歌唱就是在哭泣。通过对大量的达斡尔民间艺人歌唱表演观察分析的采访
曲娇娇[8](2015)在《达斡尔族家庭教育变迁的研究 ——基于黑尤江省M镇H村一个家族的个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达斡尔族是生活在我国北方一个人口较少的民族,达斡尔族人口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特点,因此,达斡尔族人有其独特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达斡尔族的家庭是其民族成员实施教育最小的社会单位。达斡尔族传统的家庭教育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容和方式,从而影响着达斡尔族个体的社会化。但是在现代化急速发展的情况下,达斡尔族传统家庭教育正遭受到强烈冲击,家庭教育在内容、方式、观念、环境等方面都发生着或多或少的变化。因此本文从家庭教育视角出发,以黑龙省M镇H村为田野调查个案,对达斡尔族村在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到新世纪两千年、新世纪两千年以后这三个不同年代的家庭教育从传统到现代的变迁情况进行调查,通过调查可以详细的分析出家庭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和教育功能上的变化,并深刻分析其中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并对今日达斡尔族的家庭如何应对时代变迁和主流文化带来的影响,从而真正做到对达斡尔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本文是以达斡尔族社会为研究背景,结合现有文献资料了解有关达斡尔族的历史、文化、教育等方面,对古老的达斡尔族村一个家族的不同年代的人进行访谈,调查半个多世纪以来,达斡尔族随着时代的发展,家庭教育在各方面的变化。文章结构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阐明了研究的缘起、目的、意义和研究设计,同时对本研究个案H村的概况作了历史演进的呈现;第二部分以时间脉络,结合已查阅的文字资料及笔者在H村进行的田野观察和深度访谈所获取的资料,对三个不同时期的家庭教育展开详细的论述。通过调查可知,家庭教育的变迁显然不是突然的巨变,而是有其变化和发展的缓慢进程;第三部分从家庭教育的变迁中,分析其由于经济、家庭、学校、人口流动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达斡尔族今天的家庭教育的形成;第四部分也是笔者探索和思考的重点问题:如何让达斡尔族传统文化与达斡尔族家庭教育更好的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如何达到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三者的有利配合,使达斡尔族家庭教育积极应对社会变迁的同时,让主流文化与达斡尔族传统文化达到美美与共的融合。
王秀枝[9](2015)在《达斡尔族传统音乐在“斡包节”中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以2014年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简称莫旗)斡包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达斡尔族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之一,智慧的达斡尔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与劳动中,孕育出了其独具特色的渔猎和农耕文化。达斡尔族传统音乐是达斡尔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它根植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并从不同侧面展现着达斡尔族的社会风貌、道德意识、文化追求和审美情趣等。对这个没有文字的民族来说,音乐的传承无形之中承担起了记录历史沿革和发展历程的重任。但是,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达斡尔族传统的渔猎经济和农耕文化已经被现代经济所代替,传统音乐文化赖以生存的环境不复存在,这使得达斡尔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值得庆幸的是,近些年来,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斡包节作为宣传达斡尔族优秀文化的窗口而倍受莫旗政府的关注,对达斡尔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笔者基于达斡尔族传统音乐的重要价值和斡包节对传统音乐传承与发展的作用,以2014年莫旗斡包节为个案,对斡包节中展演的传统音乐进行微观分析与研究,以此探讨其传承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同时,在实地调查采访的基础上对达斡尔族传统音乐传承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梳理,并对斡包节在传统音乐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进行分析总结,进而论证民族节日对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以期使少数民族节日的发展得到更多关注。
王丽丹[10](2015)在《杨士清音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杨士清,达斡尔族,民族音乐学家。长期致力于搜集、整理、挖掘和研究少数民族音乐,经常深入北方少数民族聚居区考察民间音乐,收集了丰富的民间音乐素材。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他在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达斡尔族音乐研究以及达斡尔族历史文化研究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他曾参加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多部辞书、教科书、艺术类工具书的编撰工作,多次出席国内外学术研讨会议及论坛,并应邀参加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发表一系列具有相当高学术价值的论文。作为当代着名的少数民族音乐学家,他在少数民族音乐学研究领域成绩斐然,其学术思想对民族音乐学科的发展具有积极地推动作用,其研究成果作为当代音乐学工作者研究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论依据而被广泛引用。达斡尔族音乐一直是杨士清研究的重点,凭着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极度热爱,在几十年的研究和探索中形成了具有个人风格的民族音乐学观、史学观和研究方法,为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本论文以杨士清的学术生涯为背景,及他在民族民间音乐研究领域的学术成果为理论依据,对其研究的意义与价值进行分析和总结。全文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第二部分:介绍杨士清的音乐历程,梳理他的成长经历及音乐发展道路;第三部分:通过对杨士清学术成果的述要,阐释其在民族民间音乐方面的学术成就与艺术价值;第四部分:杨士清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对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研究、文艺集成的编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培养人才与达斡尔族音乐传承五个方面的突出贡献。第五部分:结语。笔者试图从多角度阐释杨士清在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尤其是达斡尔族音乐传承与发展中的杰出贡献,彰显其在民族音乐发展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对其所作所为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二、试说达斡尔族民歌的起源及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说达斡尔族民歌的起源及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达斡尔族扎恩达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二、研究目的和方法 |
三、文献综述与分析 |
四、实地考察与书写方式 |
第一章 达斡尔族及其传统民歌 |
第一节 达斡尔族的人文生态 |
一、达斡尔族族称与族源 |
二、达斡尔族分布区域 |
三、达斡尔族生产生活方式 |
四、达斡尔族语言及民俗节日 |
第二节 达斡尔族的传统民歌 |
一、达斡尔族传统民歌的发展历程 |
二、达斡尔族传统民歌类型 |
第二章 达斡尔族传统民歌中的扎恩达勒 |
第一节 扎恩达勒的基本定义 |
一、扎恩达勒的称谓含义 |
二、扎恩达勒的发展历程 |
三、扎恩达勒的分类 |
第二节 扎恩达勒的艺术特征 |
一、扎恩达勒的音乐特征 |
二、扎恩达勒的歌词特征 |
三、扎恩达勒的演艺特征 |
第三节 扎恩达勒的区域特色 |
一、音乐特征的不同 |
二、题材内容的不同 |
三、扎恩达勒存在区域特色的原因 |
第三章 达斡尔族扎恩达勒的文化释义 |
第一节 达斡尔族扎恩达勒的文化意义 |
一、扎恩达勒的社会功能 |
二、扎恩达勒的文化价值 |
第二节 达斡尔族扎恩达勒的传承现状及思考 |
一、扎恩达勒的传承现状 |
二、扎恩达勒的现状分析 |
三、保护与传承扎恩达勒的举措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达斡尔族斡包祭的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田野调查法 |
1.3.3 访谈法 |
1.3.4 文化学的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达斡尔族概况 |
2.1 达斡尔族的历史渊源 |
2.1.1 “达斡尔”一词的由来 |
2.1.2 达斡尔族契丹论 |
2.1.3 达斡尔民族的本源 |
2.2 莫旗达斡尔族的生态与人文 |
2.2.1 达斡尔族的生态与服饰文化 |
2.2.2 达斡尔族的生态与饮食文化 |
2.2.3 达斡尔族的生态与建筑文化 |
2.2.4 达斡尔族的生态与教育 |
2.2.5 达斡尔族的生态与其他文化 |
第三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萨满斡包祭 |
3.1 萨满斡包祭产生的背景 |
3.1.1 达斡尔人的原始意识 |
3.1.2 萨满斡包祭的主要特征 |
3.2 萨满斡包祭的活动内容 |
3.2.1 祭祀斡包 |
3.2.2 祭祀先祖典礼 |
3.2.3 民间传统竞技和民间文体表演 |
第四章 斡包祭承载的民族文化意蕴 |
4.1 斡包祭是达斡尔族民族文化的本源 |
4.1.1 斡包祭对于达斡尔族民族文化心理的影响 |
4.1.2 达斡尔族民族文化特点 |
4.2 斡包祭与达斡尔族的民族文化 |
4.2.1 斡包祭在达斡尔族中的文化价值 |
4.2.2 斡包祭在达斡尔族中的社会影响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梅里斯达斡尔族哈库麦勒舞蹈文化解读与保护传承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问题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四、相关文献综述 |
第一章 哈库麦勒的历史源流寻觅 |
第一节 哈库麦勒“起源说” |
一、飞鹰图腾“拟物说” |
二、是为女子“思乡说” |
三、欢庆丰收“助兴说” |
第二节 哈库麦勒舞蹈的发展历程 |
一、与鲁日格勒话渊源 |
二、同萨满舞蹈系亲缘 |
第二章 哈库麦勒的形式介绍与舞蹈动作语意寻解 |
第一节 哈库麦勒舞蹈的表演形式 |
一、音乐、服饰等外在形式要素分析 |
(一)服饰——“近满似蒙”特色 |
(二)音乐——“原始风格”味道 |
二、“三段式”表演程式简介 |
(一)重歌轻舞,歌主舞辅——引子起 |
(二)重舞轻歌,歌辅舞主——过渡段 |
(三)只舞不歌,无歌纯舞——高潮尾 |
第二节 哈库麦勒的舞蹈动作语意寻解 |
一、舞蹈动作特征提取 |
(一)提与压交替之间的上肢——清脆灵巧 |
(二)滑、拖、跺、点的步伐——沉稳与灵活兼具 |
二、舞动风格特征概括 |
(一)如雁如鹰般拟物风格 |
(二)凸显朴素女性美 |
(三)原始舞风与纯粹质感 |
三、典型舞蹈语汇之语意分析 |
(一)从提压腕看与蒙古族舞蹈的血亲关系 |
(二)从拟鹰形态及动作观其地域文化属性 |
(三)从战斗性动作映射渔猎生产文化 |
第三章 哈库麦勒的舞蹈文化内涵解读 |
第一节 半农耕半渔猎形成特有生产生活文化 |
第二节 反抗侵略史铸就追求自由热血民族性格 |
第三节 身处文化交汇地带融入多重文化属性 |
第四章 哈库麦勒舞蹈的保护与传承现状研究 |
第一节 梅里斯哈库麦勒保护与传承现状 |
一、学校教育中的传承手段 |
二、政府组织下的民间团体传承模式 |
第二节 梅里斯保护传承工作中的优劣势情况分析 |
一、经验与价值 |
二、不足与缺陷 |
第三节 哈库麦勒保护和传承工作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
一、历史价值 |
二、现实意义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新疆塔城阿西尔乡达斡尔族民歌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与缘由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实际意义 |
1.3.2 理论意义 |
1.4 研究现状 |
1.4.1 有关达斡尔族历史的研究 |
1.4.2 有关达斡尔族民间文化的研究 |
1.4.3 有关达斡尔族民间音乐的研究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2 与塔城阿西尔乡达斡尔族民歌的相关背景 |
2.1 达斡尔族族名及塔城历史源流 |
2.1.1 达斡尔族族名及历史传说 |
2.1.2 塔城历史源流 |
2.1.3 塔城达斡尔族历史源流 |
2.2 自然背景 |
2.3 文化背景 |
2.3.1 民间音乐 |
2.3.2 生产方式 |
2.3.3 宗教信仰 |
2.3.4 语言文字 |
2.3.5 民族服饰 |
2.3.6 民俗活动 |
2.3.7 达斡尔族禁忌 |
2.4 社会背景 |
3 阿西尔乡达斡尔族民歌的音乐形态 |
3.1 题材内容 |
3.2 曲式结构 |
3.3 调式音阶 |
3.4 旋律发展手法 |
3.5 节奏与节拍(常用的节奏型) |
3.6 伴奏乐器 |
3.7 民歌的表演及意义 |
4 塔城阿西尔乡达斡尔族民歌的发展现状 |
4.1 现状 |
4.2 现状分析 |
4.3 发展趋势 |
5 阿西尔乡达斡尔族民歌的传承及思考 |
5.1 传承方式 |
5.1.1 口传心授 |
5.1.2 自然习得 |
5.1.3 个体传承 |
5.1.4 家族传承 |
5.1.5 政府参与 |
5.1.6 多媒体推动 |
5.2 传承场地 |
5.2.1 传统的传承场地 |
5.2.2 现代的传承场地 |
5.3 思考 |
5.3.1 传承的总体局势方面 |
5.3.2 传承者阶层方面 |
5.3.3 商业开发方面 |
5.3.4 传承渠道方面 |
5.3.5 民间音乐文化开展方面 |
结语 |
附录 |
附录1:主要民间艺人介绍 |
附录2:田野调查中的图片资料 |
附录3:田野调查问卷 |
附录4:田野中搜集的民歌(与民间歌曲集成达斡尔族民歌相比)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5)海拉尔区达斡尔族民族文化变迁与调适(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缘起和意义 |
1、问题的产生以及研究意义 |
1.1 问题的产生 |
1.2 研究意义 |
2、研究综述 |
3、概念界定 |
3.1 亚文化 |
3.2 亚文化群体与族群 |
3.3 对海拉尔达斡尔族的界定 |
3.4 族群理论 |
3.5 文化传承 |
二、研究方法 |
1、采取的方法 |
1.1 访谈法 |
1.2 参与观察法 |
1.3 问卷调查法 |
2、调研点的确定 |
3、调研对象的选择 |
4、关于调研结果的信度与效度 |
第一章 、早期达斡尔文化 |
一、早期达斡尔物质文化 |
1.1 游戏 |
1.2 服饰 |
1.3 语言 |
1.4 音乐与艺术 |
1.5 饮食 |
二、早期达斡尔族精神文化 |
2.1 礼仪 |
2.2 宗族与家庭 |
2.3 体育 |
2.4 年节与祭祀 |
2.5 信仰 |
第二章 、海拉尔区达斡尔文化变迁 |
一、语言在逐渐消失 |
二、信仰替代 |
1、萨满被认为是愚昧的农村思想 |
2、新的信仰与思想 |
三、束之高阁的艺术 |
1、老人记忆里的乌春 |
2、广场上边跳边笑的鲁日格勒 |
四、逐渐被遗忘的宗族 |
第三章 、海拉尔区达斡尔族文化调适 |
一、自发性民族文化传承与调适 |
1、饮食概况 |
2、精神传承 |
二、宏观性民族文化调适 |
1、政府的重视 |
2、达斡尔民间组织 |
第四章 关于海拉尔区达斡尔族文化变迁的理论分析与讨论 |
一、海拉尔区达斡尔群体文化特质 |
1、综合分析 |
2、兼具传统与现代性 |
3、民族认同感与摒弃感并存 |
4、他民族交往屏障逐渐消失 |
二、族群认同分析 |
1、原生性认同减弱 |
2、利益性认同明显 |
3、符号认同 |
三、文化认同分析 |
1、文化涵化增强,濡化减弱 |
2、文化沉浸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城市达斡尔族传统文化留存程度调查~(57*) |
致谢 |
(6)达斡尔族民歌“哭腔”的艺术人类学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一、达斡尔族民歌“哭腔”的文化生态 |
(一) 达斡尔族民歌发展述略 |
(二) 达斡尔族“哭腔”在民歌中的形态探析 |
(三) “哭腔”与达斡尔族语言 |
二、“哭腔”的文化成因 |
(一) 历史变迁背景的作用 |
(二) 封建社会制度的影响 |
(三) 宗教哲学信仰的引导 |
三、达斡尔族“哭腔”文化标识 |
(一) 悲情与崇高的积淀 |
(二) 心灵净化的内心视象 |
(三) 吉祥观念与情感的寄托 |
四、结语 |
(8)达斡尔族家庭教育变迁的研究 ——基于黑尤江省M镇H村一个家族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的缘起 |
1. 我们生活在快速变化的时代 |
2. 家庭教育是达斡尔民族文化传承的途径之一 |
3. 我的民族认同危机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 研究目的 |
2. 理论价值 |
3. 现实价值 |
(三)研究综述 |
1. 概念界定 |
2. 少数民族家庭教育研究概况 |
(四)研究设计 |
1. 研究思路 |
2. 研究方法 |
(五)研究的理论基础 |
1. 文化变迁理论 |
2. 符号互动理论 |
3. 多元文化理论 |
4. 发展心理学理论 |
一、达斡尔族社会发展概况及H村的基本情况 |
(一)达斡尔族社会发展概况 |
(二)走进田野- -H村 |
二、1950—1980 年代达斡尔族的家庭教育 |
(一)1950—1980 年代H村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
1. H村的社会经济 |
2. H村的社会文化 |
(二)1950—1980 年代达斡尔族家庭教育的内容 |
1. 履行族规中的婚姻观念:达斡尔族婚姻观念教育 |
2. 世代生存的根基:达斡尔族生产生活技能教育 |
3. 民族符号的代表:达斡尔族语言教育 |
4. 铭记昨日的历史:达斡尔族民族历史教育 |
5. 践行于行动中:达斡尔族传统美德教育 |
6. 民族文化的外衣:达斡尔族传统体育游戏、艺术教育 |
(三)1950—1980 年代达斡尔族家庭教育的方式 |
1. 大家庭中的长辈作为教育主体 |
2. 以言语、故事、歌谣为教育媒介 |
3. 通过长辈以身示范进行的教育 |
(四)1950—1980 年代达斡尔族家庭教育功能 |
1. 有助于年轻一代认知、情感和社会化的发展 |
2. 有助于维持世代的生存繁衍 |
3. 有助于传承达斡尔族传统文化 |
三、1980—2000 年代达斡尔族的家庭教育 |
(一)1980—2000 年代H村的社会发展情况 |
1. 社会经济 |
2. 社会文化 |
(二)1980—2000 年代达斡尔族家庭教育内容 |
1. 传统的婚姻观念开始动摇:达斡尔族婚姻观念教育 |
2. 生存根基多元化的萌芽:达斡尔族生产生活技能教育 |
3. 民族符号开始弱化:达斡尔族语言教育 |
4. 历史离我们渐行渐远:达斡尔族民族历史教育 |
5. 心中有礼:达斡尔族传统美德教育 |
6. 文化外衣与新元素的融合:达斡尔族传统体育游戏、艺术教育 |
(三)1980—2000 年代达斡尔族家庭教育方式 |
1. 大家庭的教育逐渐被“小家庭”的长辈所取代 |
2. 学校教育和电视等大众传媒成为新的教育途径 |
3. 长辈以身示范进行的教育方式在改变 |
(四)1980—2000 年代家庭教育功能 |
1. 在促进年轻一代认知、情感和社会化的发展方面发生改变 |
2. 家庭教育中开始出现对民族文化的“有机传承” |
3. 家庭教育中出现了“文化涵化”的功能 |
四、新世纪(2000 年以后)达斡尔族的家庭教育 |
(一)新世纪2000年以后H村社会发展的特征 |
1. 社会经济 |
2. 社会文化 |
(二)新世纪2000年以后达斡尔族家庭教育内容 |
1. 开放的婚姻观念:达斡尔族婚姻观念教育 |
2. 与时俱进的生存本领:达斡尔族生产生活技能教育 |
3. 语言——只属于老人的专利:达斡尔族语言教育 |
4. 被尘封的民族历史:达斡尔族民族历史教育 |
5. 成为了遥远的回忆:达斡尔族传统美德教育 |
6. 脱下了这件古老民族的外衣:达斡尔族传统体育游戏、艺术教育. 59 |
(三)新世纪2000年以后达斡尔族家庭教育的方式 |
1. 家庭教育场域的改变 |
2. 家庭教育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附属者 |
3. 电脑、手机等越来越多的先进电子设备走进了家庭 |
(四)新世纪2000年以后达斡尔族家庭教育功能 |
1. 家庭教育对晚辈全方面的培养功能开始弱化 |
2. 为更好的适应学校教育打好基础 |
五、达斡尔族家庭教育变迁概括 |
(一)家庭结构和教育内容的变迁 |
(二)家庭教育方式的变迁 |
(三)家庭教育功能的变迁 |
六、达斡尔族家庭教育变迁原因分析 |
(一)经济发展的影响 |
(二)家庭变化的影响 |
(三)学校教育的影响 |
(四)人口流动的影响 |
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达斡尔族家庭教育建设的思考 |
(一)达斡尔族人应做到自身的文化自觉 |
(二)民族政策应落实到家庭 |
(三)民族文化教育应融入到学校教育中 |
(四)提高达斡尔族家长的民族素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文献 |
1. 着作类 |
2. 硕博论文类 |
3. 期刊论文类 |
(二)外文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访谈提纲 |
附录二:H村的一些图片 |
后记 |
(9)达斡尔族传统音乐在“斡包节”中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以2014年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简称莫旗)斡包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
二、相关研究及现状 |
(一)关于达斡尔族斡包节方面的研究 |
(二)达斡尔族传统音乐方面的研究 |
(三)少数民族节日与民族文化发展的关系相关研究 |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基础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基础 |
四、论文撰写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办法 |
(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
(二)相应的解决办法 |
第一章 斡包节产生的文化背景与生存环境 |
一、达斡尔族的历史文化综述 |
二、莫旗斡包节的形成与发展 |
(一)达斡尔族传统的信仰与祭祀 |
(二)莫旗斡包节的由来与发展 |
注释 |
第二章 莫旗斡包节的节日内容——采风纪实 |
一、祭祀活动——祭祖先、祭斡包 |
(一)祭祖先 |
(二)祭斡包 |
二、民族民间歌舞表演 |
(一)表演综述 |
(二)部分节目简介 |
三、民族传统竞技比赛 |
注释 |
第三章 斡包节中传统音乐传承与创新情况的分析研究 |
一、扎恩德勒的传承与发展 |
(一)传统扎恩德勒的传承与发展——旋律简化、结构丰满 |
(二)当代创作歌曲的分析 ——用衬词扩充音乐结构 |
二、鲁日格勒的传承与发展 |
(一)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注重押韵、淡化颤音 |
(二)舞蹈的传承与发展——舞步、队形不断丰富 |
三、乌春的传承与发展——歌颂题材涌现 |
四、雅德根伊诺音乐舞蹈——功能蜕变、神秘与庄严色彩犹存 |
五、斡包节中传统音乐传承与发展趋势的比较分析 |
(一)歌舞表演的数量在增加,形式在丰富 |
(二)传统歌舞表演的类型丰富,总体比例呈上升趋势 |
(三)参与群体多样化,民族文化自觉程度提高 |
(四)旗乌兰牧骑在展演中担任重要角色 |
第四章 斡包节与达斡尔族传统音乐发展的关系 |
一、传承与发展面临的问题 |
(一)传统音乐创作背景的改变和消逝 |
(二)音乐的口传性与流变性使其极易“失真” |
(三)民众需求和欣赏水平参差不齐 |
(四)本民族文字的缺失和语言的多样化构成 |
(五)本民族语言的普及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 |
(六)民族民间艺术家们老龄化严重 |
二、斡包节中传统音乐传承对民族文化发展的作用 |
(一)记录民族历史沿革和发展历程 |
(二)提升音乐品质,拓宽发展领域 |
(三)积淀、弘扬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 |
三、斡包节对民族发展的意义 |
(一)为民族文化展演提供舞台 |
(二)公众娱乐休闲的场所 |
(三)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
(四)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认同 |
注释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杨士清音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应用价值 |
(一)选题缘由 |
(二)应用价值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视角 |
(二)研究方法 |
(三)主要难点及解决方法 |
第一章 杨士清之音乐历程 |
第一节 成长经历 |
一、儿时音乐情结 |
二、求学之路 |
第二节 多元的音乐事业 |
一、戏曲之路 |
二、溯本求源 |
第二章 杨士清之学术成果 |
第一节 成果类型 |
一、着作 |
二、论文 |
三、音乐作品 |
四、辞书条目、立项、获奖 |
第二节 成果阐释 |
一、达斡尔族音乐研究 |
二、少数民族音乐研究 |
三、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 |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
第三章 杨士清之艺术成就 |
第一节 民族民间音乐的先行者 |
一、开拓少数民族音乐视野 |
二、为文艺集成苦干三十载 |
第二节 达斡尔族音乐的建设者 |
一、引领达斡尔族音乐不断前行 |
二、大力扶植年青一代 |
三、揭示达斡尔族音乐的本体特征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试说达斡尔族民歌的起源及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达斡尔族扎恩达勒研究[D]. 苏丽君. 中国音乐学院, 2020(09)
- [2]达斡尔族斡包祭的文化研究[D]. 王雨竹. 延边大学, 2019(01)
- [3]梅里斯达斡尔族哈库麦勒舞蹈文化解读与保护传承现状研究[D]. 白曦.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4]新疆塔城阿西尔乡达斡尔族民歌调查研究[D]. 屠玉婷. 新疆师范大学, 2018(08)
- [5]海拉尔区达斡尔族民族文化变迁与调适[D]. 包育赫. 内蒙古大学, 2018(12)
- [6]达斡尔族民歌“哭腔”的艺术人类学阐释[J]. 王宜敏,金顺爱. 理论月刊, 2018(03)
- [7]达斡尔族民歌“哭腔”的文化根基与内涵[A]. 王宜敏,金顺爱. 艺术人类学的中国建构, 2017
- [8]达斡尔族家庭教育变迁的研究 ——基于黑尤江省M镇H村一个家族的个案研究[D]. 曲娇娇. 东北师范大学, 2015(12)
- [9]达斡尔族传统音乐在“斡包节”中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以2014年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简称莫旗)斡包节为例[D]. 王秀枝.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5(06)
- [10]杨士清音乐研究[D]. 王丽丹. 齐齐哈尔大学, 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