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几种提问方式(论文文献综述)
朱夏绯[1](2021)在《基于NOBOOK平台的高中化学虚拟实验教学的探究》文中研究说明虚拟实验是一种新兴的信息技术,具有安全、节约资源、实验环境可控等优点,近几年已被部分中学和高校运用于化学、物理、生物等学科的教学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为了落实新课标提出的“培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让所有学生都有更多的机会动手做实验、参与探究过程,本研究在对当前市面上几种化学虚拟实验平台进行调研、试用与评测后,最终选择使用操作简单、体验感最佳、交互性强的NOBOOK化学虚拟实验室展开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对比实验研究法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第一,通过文献调研了解国内外虚拟实验及应用的研究现状,确立研究目的及意义;第二,为了了解实践学校的硬件水平是否能够支持化学虚拟实验课的开展,以及教师与学生对虚拟实验的认识与看法,编制了可行性分析问卷发放给该校的师生,在填写完毕后回收问卷,分析结果。第三,在确定能够开展化学虚拟实验教学后,结合化学人教版必修一新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学情与新课标的要求,编写化学虚拟实验课教学设计。第四,选取化学学习水平相当的两个班级展开实践,通过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对两班的学习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虚拟实验应用于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是可行的;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前后测问卷调查与过程性评价的反馈可知,虚拟实验教学的实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逐渐由被动转为主动;根据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填写质量与试题测验等方面的对比可知,虚拟实验教学与视频演示法教学相比,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提高对化学实验的兴趣,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提升实验操作能力和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艾宁[2](2021)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国家对生态文明的重视以及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落实,生态文明教育有必要在相关学科教学中进行有效落实,初中化学教学也应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立足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生态文明观、科学发展观对初中化学教学中的生态文明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总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是绪论,对选题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进行论述。第二章是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主要介绍生态文明相关理论,包括生态文明概念、生态文明教育内涵及相关理论基础。第三章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调查,在相关理论的支持下进行问卷设计,对初中生及初中化学教师生态文明素养及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初中化学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存在学生的生态文明知识结构不完整、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停留在浅层次、化学教师对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认知、化学教师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学方法单一、化学教师实施生态文明教育时缺乏评价的问题,在了解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总结主要原因有教师教育理念受应试教育的束缚、教师自身生态文明素养不足、学校忽视生态文明教育。为了解决上述调查中发现的问题,第四章探索了初中化学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的改进策略,主要概括为:深挖教材,确定生态文明教育目标及内容;教师加强自身学习,提升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学质量;根据生态文明教育目标和内容,优化教学方式;教师设置科学的生态文明教育评价机制四部分内容。第五章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学设计及分析,根据第四章提出的培养策略选取沪教版化学教材中具有代表性的教学内容完成教学设计与分析,并根据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实践。第六章是结论与反思,总结本研究的结论并反思研究方面的不足。本研究中提出的生态文明培养策略及相关教学设计案例,希望可以有效地促进一线教师在实际化学教学中进行生态文明教育。
冯春艳[3](2021)在《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当今时代的科学教育也越来越强调实效性,科学教育的目标由只关注知识的获得转向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观念性思考在聚合碎片化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形成科学素养的过程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高阶思维。《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了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这四个学科核心素养,其中“生命观念”置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首位,生命观念最具学科特色属性,是这四个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标志和关键。然而,教师们仍未真正进入教学改革的浪潮之中,他们的教学仍旧停留于传统概念教学范式之内:重内涵轻外延、重结果轻过程、重传授轻探查、重表象轻深度。在培养学生形成核心素养的时代,高中生物碎片化教学必须要改革,传统概念教学必须要转型,那么,为落实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概念教学将是一个必然的选择,通过生命观念这样一个概念聚合器将相关概念关联起来,交织成概念网络,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内容的深度理解。本研究聚焦于生命观念,依据概念转变理论、知识结构理论以及逆向教学设计理论构建出生命观念的认知路径和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三轮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并证明了利用“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是可行的。首先,本研究利用文献法梳理了与学科观念、生命观念、概念教学相关的研究,并对观念、生命观念、概念教学进行概念界定,明确指出生命观念是对生命现象和生命本质的纵观性认识和理解,是在生物学事实、概念基础之上对概念之间关系的高度概括或对核心概念的概括性表述和系统阐释。其次,本研究以S学校为个案,通过访谈法、课堂观察法对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进行问题诊断,分析、概括出一线生物学教师们在落实“生命观念”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理解上,一线生物学教师对生命观念的内涵认识模糊;在实践上,教师们滞于传统的概念教学范畴之内:缺少促进学生自我构建观念的教学过程,缺乏对概念关系的抽象概括,探查生命观念的过程仍存在不足。再次,本研究基于对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问题诊断的深入思考,构建出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路径,包括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价值意蕴、目标定位、内容分析,并基于与学科观念相关的理论、逆向教学设计理论,构建出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和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最后,本研究在S学校的高一年级的X班级,利用“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教学实施流程”进行了三轮行动研究,通过“确定问题——制定计划——行动实施——效果检测——总结反思”的步骤程序,不断改进和完善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培养学生形成“系统观”、“结构与功能观”等生命观念。通过对整个研究过程的深入总结、反思,本研究得出这样五条结论:生命观念是集知识、思想与意识为一体的结构化认识体系、生命观念是以生物学事实和概念为基础经由图式构建形成、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生命观念需激发学生的主动认知、学生形成生命观念最终表现为基于概念性理解的表达与应用、在概念教学中渗透生命观念能够促进教师对教学设计的重构。提出这样四条建议:《课标》应进一步明确生命观念的基本内涵及具体内容、生物学科的师范教育应关注对师范生的生命观念的培养、学校应为教师开展生命观念素养的评价提供一定的空间、高中生物学教师应在概念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生命观念。
张琪[4](2021)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策略研究 ——基于个人层面角度》文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积极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有利于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规范社会行为。本研究基于坚持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国民教育中的基本理念,借鉴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确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基本构成要素,对初中生认识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情况进行调查并分析结果,根据学生水平的现状,梳理出沪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中相关的素材并提出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教学策略。第一部分为研究背景和意义、文献综述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基础研究。通过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确定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基本构成要素,构建评价指标,从而编制问卷对沈阳市初三学生认识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为:学生知行不统一,知价值观却不能融入自己的情感,知价值观却很难践行价值观且教师育人意识淡薄。可能存在的原因是一方面教师的教育理念积重难返,另一方面教师难以发现教材中相关的素材,也不知道该如何利用相关的情境与学科知识恰当的融合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第三部分为策略研究。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教学策略,包括情境策略和活动策略两个部分,最后选取一节教学内容进行案例实施,选取两节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谭灵芝[5](2021)在《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及实践研究 ——以“认识有机化合物”为例》文中指出Understanding by Design(UbD)模式,是一种以逆向思维为主导的教学设计模式,它最先被美国课程专家威金斯和麦克泰格提出并进行了操作性的定义,它是把学习结果作为教学设计的起点,并且强调评价先行的一种具有较强创新性的教学设计模式。通过在教学中运用UbD模式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多个方面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由于我国不断地在进行课程的改革,并且还在多地实施了新高考,当前教学的重心已经发生了转变,由原来的轻素养教学倾向变成了要注重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由原来的教师主导变成了现在的学生主体,由原来的学生单单只掌握知识变成了要能理解和能迁移运用知识,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可以发现,我国的教育背景和UbD模式相吻合。我国的教育背景形势指导了学校的教学,学校的教学中最基础和最根本的形式就是课堂教学,而教师往往以教学设计为依据开展课堂教学活动。那么如何在我国中学化学教学中开展具有我国特色的UbD模式下的化学教学设计就成为了众多教育研究者和中学校一线教师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目前,将UbD模式落实到化学学科中的研究仍较少。本研究以高中化学有机化合物主题为例,通过检索文献和阅读书籍,分析UbD模式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和现状,明晰与UbD模式在教学中的运用相关的理论基础,阐述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程序,通过将其运用在化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发现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可行性和有效性。本研究的内容主要分为六个部分,具体如下:第一部分:绪论。在对相关文献和书籍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阐述我国的教育背景,重点综述UbD模式的发展脉络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了解已有研究的成果与不足,确定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第二部分: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该部分首先对UbD模式、教学设计、理解三个概念进行界定,然后从建构主义理论、目标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情境学习理论和成果导向教育理论五个角度出发对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理论分析,从而为整个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第三部分:高中化学教师教学设计与高一学生化学学习的现状调查。通过以高中一线化学教师为调查对象的调查问卷了解当前高中化学教师教学设计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对UbD模式的了解;通过以高一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的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学习化学的现状以及对教师教学的期望,现状调查的统计结果与分析为整个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第四部分:关于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的概述。该部分首先阐述了UbD模式的特征;其次详细阐述了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程序;接着阐述了UbD模式运用于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中的原则;然后对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和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进行了比较;最后阐述了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第五部分: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的案例设计与教学实证研究。该部分首先以人教版高一年级化学“认识有机化合物”内容为例,分别设计了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与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笔者分别从确定预期结果、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三个阶段来进行,而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笔者设计后经实践学校授课化学教师修改。其次,将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和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分别运用到无显着性差异的两个班级进行教学实践。然后,实践结束后,以“认识有机化合物”内容测验、学生自评量表、学生调查问卷、授课教师的访谈的形式对其教学成效进行检验。通过对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在高中化学中运用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来进行教学可操作性强。(2)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动手能力。(3)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学生自行构建知识网络,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运用,提高教学效果。(4)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力、信息处理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能力。(5)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颇受教师和学生的喜欢和认可。最后,研究总结。笔者首先总结和分析了本研究中存在的几点不足,然后结合本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研究建议。以期为之后的研究提供思路与方向,同时也为落实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梁锋[6](2020)在《基于问题链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和实践研究》文中指出新课程改革提出“问题”不仅是学生学习发生的起点,也是转变学习方式的重要手段。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入,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受到了当今物理教育界的关注。因此,本课题聚焦物理课堂教学中问题链的设计,并开展基于物理问题链设计的教学实践研究。本研究在分析“课堂提问”及“问题链教学”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建构主义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以及问题教学理论为指导,结合初二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归纳总结出“问题链”在初二物理教学设计中应用的五个原则:情境性原则、目标性原则、探究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和整体性原则。根据问题链的教学功能与逻辑关系归纳出常用的六种类型的问题链:引入性问题链、探究性问题链、递进性问题链、转换性问题链、迁移性问题链和总结性问题链,同时本文还提出问题链设计的一般思路。选择初中物理力学中的典型课例《浮力》和电学中的典型课例《欧姆定律》的教学设计为例,具体说明问题链的设计方法和实施策略,并开展问题链的课堂教学。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得出,问题链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情感、提高物理知识水平、增强物理探究能力、发展物理思维水平;分析学生物理知识水平测查得到的前后测统计数据,发现实验班的物理知识掌握相比对照班有较大提高,说明问题链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成绩有效果。
陆圣德[7](2020)在《初中化学不同课型课堂教学有效互动的开启模式研究 ——新课、复习课和实验探究课》文中研究表明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依赖于课堂教学中实现真正有效的互动。教学中有效的互动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同时,能养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然而,笔者在工作中发现,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缺乏提问意识,存在互动次数少、互动方式单调、互动对象有限、互动深度不够等问题。相关数据库也显示,关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方式及其有效性研究的公开报道不多,尤其是课堂教学有效互动开启模式的相关研究更少。基于以上情况,本论文查阅、分析相关文献,在进一步了解当前课堂教学有效互动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初中化学不同课型课堂教学有效互动的开启模式进行研究。论文以笔者任教学校全体初三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摩以及教师访谈、交流等方式了解学生课堂学习、教师课堂教学的互动情况,再借助设计的观课量表,对不同课型进行反复地观课、评课、记录教学实践中的教学案例,分析、总结课堂教学有效互动的开启模式,并设计新课、复习课、实验探究课的有效互动开启模式反复用于教学实践。各模式分别为:新课——创设情境,聚焦问题→提问追问→“兵教兵”→学生评价→总结提升;复习课-模式1——回忆旧知→激发学生疑问→多个学生回答→学生点评→教师点评;复习课-模式2——讲评试卷→聚焦问题→追问原因→学生讲解→学生点评→学生总结→教师纠错;实验探究课——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并评价方案→学生实验→小组汇报交流→聚焦生成性问题→学生解释原因→学生评价→教师总结。实践研究过程中,纵向、横向比较学生的学业成绩,观察了解教师、学生的成长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有效的课堂互动开启模式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和师生关系,增添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素质和学习成绩,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业务提升。多年的教学实践也表明,本研究造就了更高水平的教学科研队伍,促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初中化学课堂的有效互动教学体系的形成。
周郁[8](2020)在《小学数学问题链设计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师提出问题的方式塑造了课堂话语。教师通常运用问题来检查学生的事实回忆和基本理解,诊断学习者的困难,维持课堂秩序和纪律。这些问题始终占据了教师提出的大部分总体问题。教师每天可以问300-400个问题,但鼓励思考和反思、激发兴趣和好奇心的高阶开放性、连续性、梯度性问题在课堂话语中却很少见。随着现代课堂越来越基于探究,这些问题变得越来越有必要。本研究旨在探索有效的问题链教学。本文共分4个章节,第一章绪论整理了前期的一些思绪。首先,针对如今提问存在的弊端,对研究的价值进行阐释;其次,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收集归纳;再次,介绍研究所使用的方法,并从关键问题入手细分研究主要内容;最终,形成较为完整的推进途径。第二章,首先,选择对“问题”、“数学问题”和“问题链”等重点概念进行界定;其次,阐述了如“最近发展区”理论、问题教学理论和“问题解决”理论等理论基础;再次,得到理论基础对设计问题链教学的启示;最后,根据整理的文字材料,寻找问题链的特征和原则。第三章是第一轮教学行动研究,对问题链教学进行了初步探索。首先,进行教学实践总体设计;然后,讲清选题缘由并对课题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设计问题链教学;接着,在课堂的自然环境中实施教学;最后,进行教学反思,为第四章做好铺垫。第四章是第二轮教学行动研究,对问题链教学进行了调整改进。首先,对教学方案再次进行设计;然后,在平行班中实施问题链教学;最后,从教师教学情况和问题链设计两方面反思,并在第五章提出总结和展望。本研究研究结论如下:一是问题链教学有其独特意义,二是问题链设计有其独特原则,三是问题链设计有其独特理念。未来开展小学数学问题链设计与实践研究要关注如下几点:一是实现“问题链”教学设计与实践的平衡,二是完善“问题链”教学设计原则体系,三是构建“问题链”教学设计的整体框架。
教育部[9](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陈春玲[10](2020)在《STSE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案例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STSE是将科学信息(Science)、技术应用(Technology)、社会发展(Society)、环境保护(Environment)与化学教学紧密结合的教育思维与理念,强调灵活的将理论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组成之一。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是高中化学的基础,以初中化学教学为起点实施STSE教育理念,使化学课程取材于现实生活,不脱离社会生活实际,旨在培养学生的STSE能力,打开化学学科在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大门。本课题研究基于STSE教育理念对初中化学课堂各教学环节探讨了实施策略,并进行初中化学教学设计及案例实践研究,契合现代教育的需求。首先,通过查阅、整理关于STSE的文献及相关的教育文件,对人教版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的STSE内容进行整合,统计分析近五年来部分地区中考试题的STSE内容,同时对学生的STSE能力进行调查。其次,将STSE教育理念与化学课堂相结合,从新课导入、内容讲授、课堂总结及化学实验探究过程等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环节融入STSE教育理念的实施策略进行探讨,并以时下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信息为背景,结合化学知识自编了课后训练习题;再次,以STSE教育理念的教学策略为实施途径,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化学教学素材,设计了《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中的二氧化锰催化作用的探究》、《金刚石、石墨和C60》、《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及《金属材料》四个基于STSE教育理念的化学教学设计,以初三年级的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在真实情境中探讨STSE教育理念在初中化学课堂的实施途径。教学实践后以课后作业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关于STSE能力的调查,结合课堂观察及学生课后的反馈,统计分析了调查数据并总结论文结论。结合STSE教育理念进行初中化学教学实践,有利于落实发展化学学科素养的课程目标,启迪学生在化学学习方面的科学、技术、社会及环境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通过教学实践,得出以下结论:1.新课导入、内容讲授、课堂总结、化学实验探究过程及习题训练均可作为STSE理念的实施途径;2.能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化学与科学史认知、化学与技术应用连结及化学与环境保护意识的思维能力;3.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课堂的积极参与性,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4.能够增加学生小组合作的机会,提高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及合作能力。以STSE理念为指导的教学模式突破了“以教材为世界”的传统教学,向“以世界为教材”的观念转变,使化学课程取材于现实生活,不脱离社会生活实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STSE能力,发展科学精神与社会意识素养。
二、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几种提问方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几种提问方式(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NOBOOK平台的高中化学虚拟实验教学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我国教育改革的需要 |
二、当前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三、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引入虚拟实验的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目的 |
第三节 研究概况 |
一、国外虚拟实验及其应用研究概况 |
二、国内虚拟实验及其应用研究概况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虚拟现实技术 |
二、虚拟实验 |
三、虚拟实验室 |
第二节 教育理论基础 |
一、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三、活动理论 |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 |
第三节 NOBOOK化学虚拟实验室介绍 |
一、NOBOOK化学虚拟实验室介绍 |
二、NOBOOK化学虚拟实验室功能简介 |
第三章 虚拟实验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调查分析 |
第一节 调查数据整理与分析 |
一、学校硬件水平调查情况 |
二、教师方调查情况 |
三、学生方调查情况 |
第二节 调查结果小结 |
第四章 虚拟实验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
第一节 对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教材中实验内容的分析 |
第二节 虚拟实验的优势和局限性 |
第三节 虚拟实验应用于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原则 |
一、科学性原则 |
二、辅助性原则 |
三、自主性原则 |
四、探究性原则 |
五、趣味性原则 |
第四节 虚拟实验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应用的案例 |
一、 《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学设计 |
二、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教学设计 |
第五章 高中化学虚拟实验教学实施效果分析 |
第一节 教学实践研究 |
一、教学环境与对象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步骤 |
第二节 虚拟实验教学实验结果分析 |
一、前测成绩分析 |
二、过程性评价数据分析 |
三、实验报告填写质量对比分析 |
四、实验观察记录表情况对比分析 |
五、前后测问卷调查分析 |
六、后测成绩分析 |
第三节 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反思 |
一、虚拟实验教学的实施给教师带来了更多的挑战 |
二、教学实践持续时间短、样本单一 |
三、自身存在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虚拟实验在化学实验中应用的可行性调查问卷(教师方) |
附录 B 虚拟实验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调查问卷 (学生方) |
附录 C 虚拟实验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应用的实施效果调查问卷 |
附录 D 后测测试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2)初中化学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一)生态文明 |
(二)生态文明教育 |
二、相关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理论 |
(二)生态文明观 |
(三)科学发展观 |
第三章 初中化学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现状调查 |
一、调查基本情况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研究工具的编制 |
(四)研究工具的信效度分析 |
二、调查结果分析 |
(一)学生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二)教师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三、初中化学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 |
(一)学生的生态文明知识结构不完整 |
(二)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停留在浅层次 |
(三)化学教师对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认知 |
(四)化学教师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学方法单一 |
(五)化学教师实施生态文明教育时缺乏评价 |
四、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教师教育理念受应试教育的束缚 |
(二)教师自身生态文明素养不足 |
(三)学校忽视生态文明教育 |
第四章 初中化学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的改进策略 |
一、深挖教材,确定生态文明教育目标及内容 |
(一)科学制定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学目标 |
(二)精选初中化学教材中生态文明教育内容 |
二、教师加强自身学习,提升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学质量 |
(一)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关注生态文明教育 |
(二)提高教师生态文明教育研究能力 |
(三)强化教师生态文明行为的榜样示范作用 |
三、根据生态文明教育目标和内容,优化教学方式 |
(一)加强情境教学法 |
(二)注重化学实验教学 |
(三)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课外实践活动 |
四、教师设置科学的生态文明教育评价机制 |
(一)开展多样化评价 |
(二)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自评 |
第五章 初中化学教学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学设计及实践 |
一、初中化学教学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学设计 |
(一) “金属的防护和废旧金属的回收”的教学设计与分析 |
(二) “环境污染的防治”的教学设计与分析 |
二、初中化学教学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 |
(一)教学实践的目的 |
(二)教学实践对象 |
(三)教学实践的计划 |
(四)教学实践过程 |
(五)教学实施效果 |
(六)教学实施后的反思 |
第六章 结论与反思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情况简介 |
(3)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一)科学教育对于深度理解的需要 |
(二)落实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诉求 |
(三)高中生物学教学改革的迫切需求 |
(四)传统概念教学转型的现实指向 |
(五)个人对于生命观念的研究旨趣 |
二、 研究问题 |
(一)研究的基本问题 |
(二)研究的具体问题 |
三、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四、 概念界定 |
(一)核心概念 |
(二)相关概念 |
(三)小结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 有关学科观念的研究 |
(一)学科观念基本内涵的研究 |
(二)学科观念构建的教学的研究 |
二、 有关生命观念的研究 |
(一)生命观念内涵的研究 |
(二)生命观念教学的研究 |
(三)生命观念评价的研究 |
三、 有关概念教学的研究 |
(一)关于前概念的研究 |
(二)国外概念转变理论的研究 |
(三)国外概念转变教学的相关研究 |
(四)国内概念教学的相关研究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对象的选取 |
(一)S学校的基本情况介绍 |
(二)选取S学校的原因分析 |
三、 研究取向 |
(一)质的研究 |
(二)个案研究 |
四、 具体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访谈法 |
(三)观察法 |
(四)文本分析法 |
(五)行动研究法 |
五、 研究过程与资料分析 |
(一)身处研究现场——研究者的双重身份 |
(二)资料搜集与整理 |
六、 研究的效度与伦理 |
(一)研究的效度 |
(二)研究的伦理 |
第三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问题诊断 |
一、 理解上的偏颇:对内涵认识模糊 |
(一)对生命观念定义的理解偏于一隅 |
(二)对生命观念的具体内容认识不清 |
二、 实践上的退缩:滞于传统概念教学 |
(一)单向度传授概念,缺少学生自我构建观念的过程 |
(二)面面俱到理概念,缺乏对概念关系的抽象概括 |
(三)重重测试考概念,探查生命观念的过程仍不足 |
三、 理解与实践困境之因 |
(一)自身之维:思维与行为的怯于尝试 |
(二)环境之维:学校与社会的压力制约 |
第四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路径 |
一、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理论基础 |
(一)概念转变理论 |
(二)知识结构理论 |
(三)逆向教学设计理论 |
二、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价值意蕴 |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对事物的深度理解 |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迁移应用能力 |
(三)有利于完善学生的科学的世界观 |
(四)有利于教师精简教学内容 |
(五)有利于教师重构教学方式 |
三、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目标定位 |
(一)高中生物学中生命观念的内涵 |
(二)确定高中生物学中的观念目标 |
(三)对观念素养层级水平的分析 |
(四)基于“理解”指向表达与应用 |
(五)生命观念教学目标的具体表述 |
四、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内容分析 |
(一)高中生物学科内容特点分析 |
(二)系统分析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的生命观念 |
(三)解析高中生物学教学内容中的生命观念 |
五、 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分析 |
(一)对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的整体性分析 |
(二)本研究构建的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模型 |
六、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 |
(一)单元教学是实现生命观念整体素养的优选路径 |
(二)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的系统分析 |
(三)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的阶段阐释 |
第五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第一轮行动研究:尝试与探索 |
一、 对教与学的分析 |
(一)教学分析 |
(二)学情分析 |
二、 第一轮行动研究的研究问题 |
三、 制定行动计划 |
(一)确定行动目标 |
(二)确定研究对象 |
(三)制定行动计划 |
四、 行动实施 |
(一)系统提取 |
(二)揭示前概念 |
(三)激发元认知 |
(四)抽象概括 |
五、 效果检测 |
(一)通过集体审议确定观念性试题 |
(二)对观念性试题测试结果的分析 |
六、 总结反思 |
(一)研究成效 |
(二)反思不足 |
第六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第二轮行动研究:调整与改进 |
一、 第二轮行动研究的研究问题 |
二、 制定行动计划 |
(一)确定行动目标 |
(二)制定行动计划 |
三、 行动实施 |
(一)任务型预习的教学实施 |
(二)活动化教学策略的实施 |
(三)加强表达指导的教学实施 |
(四)精简教学内容的教学实施 |
四、 效果检测 |
(一)通过集体审议确定观念性试题 |
(二)对观念性试题测试结果的分析 |
五、 总结反思 |
(一)研究成效 |
(二)反思不足 |
第七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第三轮行动研究:提升与应用 |
一、 第三轮行动研究的研究问题 |
二、 制定行动计划 |
(一)确定行动目标 |
(二)制定行动计划 |
三、 行动实施 |
(一)设计任务型学习活动 |
(二)针对任务型学习活设计表现性评价 |
(三)角色扮演学习活动的实施 |
(四)方案设计学习活动的实施 |
四、 效果检测 |
(一)对任务型学习活动的效果分析 |
(二)对观念性试题测试的效果分析 |
五、 基于整体行动研究的总结反思 |
(一)研究成效 |
(二)研究反思 |
第八章 结论与反思 |
一、 研究结论 |
(一)生命观念是集知识、思想与意识为一体的结构化认识体系 |
(二)生命观念是以生物学事实和概念为基础经由图式而构建形成 |
(三)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生命观念需激发学生的主动认知 |
(四)学生形成生命观念最终表现为基于概念性理解的表达与应用 |
(五)在概念教学中渗透生命观念能够促进教师对教学设计的重构 |
二、 研究建议 |
(一)《课标》应进一步明确生命观念的基本内涵及具体内容 |
(二)生物学科的师范教育应关注对师范生的生命观念的培养 |
(三)学校应为教师开展生命观念素养的评价提供一定的空间 |
(四)高中生物学教师应在概念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生命观念 |
三、 研究不足 |
(一)缺乏对更大范围内的高中生物学教师的调查 |
(二)教学行动研究的范畴需进一步扩大 |
(三)在考查学生生命观念形成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 |
四、 研究展望 |
(一)促使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与深度学习的有机融合 |
(二)持续推进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4)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策略研究 ——基于个人层面角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化学学科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策略研究 |
(二)化学学科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
三、研究总体设计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二)相关概念辨析 |
二、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理论 |
(二)社会学习理论 |
第三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内容构成研究 |
一、爱国的具体构成要素 |
(一)爱国认知 |
(二)爱国情感 |
(三)爱国行为 |
二、敬业的具体构成要素 |
(一)敬业认知 |
(二)敬业情感 |
(三)敬业行为 |
三、诚信的具体构成要素 |
(一)诚信认知 |
(二)诚信行为 |
四、友善的具体要素构成 |
(一)友善认知 |
(二)友善行为 |
第四章 初中学生认识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情况的调查研究 |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
(一)调查目标 |
(二)调查问卷的编制 |
(三)调查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
二、调查问卷的组织与实施 |
三、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
(一)初三学生基本信息情况分析 |
(二)教育环境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情况分析 |
(三)学生认识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情况分析 |
(四)调查结果分析 |
(五)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五章 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具体策略研究 |
一、在教学情境中渗透个人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一)渗透爱国情感的情境 |
(二)渗透敬业情感的情境 |
(三)渗透诚信行为的情境 |
(四)渗透友善行为的情境 |
二、在教与学的活动渗透个人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一)渗透爱国行为的活动 |
(二)渗透敬业行为的活动 |
(三)渗透诚信行为的活动 |
(四)渗透友善行为的活动 |
第六章 初中化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相关的素材 |
一、课程目标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要求 |
二、教材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相关的素材 |
第七章 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教学设计及实践 |
一、《金属矿物铁的冶炼》教学案例 |
(一)案例主题 |
(二)案例背景 |
(三)案例实录 |
(四)案例分析 |
(五)学生访谈与分析 |
二、《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教学设计 |
三、《新型材料的研制》教学设计 |
第八章 结论与反思 |
一、研究结论 |
(一)调查研究结论 |
(二)策略研究结论 |
二、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初中生生活常识与行为调查问卷 |
致谢 |
个人情况简介 |
(5)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及实践研究 ——以“认识有机化合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实施 |
1.1.2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 |
1.1.3 新高考的实施 |
1.1.4 教学模式的不断发展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小结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问卷调查法 |
1.5.3 比较研究法 |
1.5.4 教育实验法 |
1.5.5 访谈法 |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UbD模式 |
2.1.2 教学设计 |
2.1.3 理解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理论 |
2.2.2 情境学习理论 |
2.2.3 目标理论 |
2.2.4 多元智能理论 |
2.2.5 成果导向教育理论 |
3 高中化学教师教学设计与高一学生化学学习的现状调查 |
3.1 高中化学教师教学设计现状的问卷调查 |
3.1.1 调查目的与对象 |
3.1.2 调查问卷的编制 |
3.1.3 调查问卷的结果统计与分析 |
3.2 高一学生化学学习现状的问卷调查 |
3.2.1 调查目的与对象 |
3.2.2 调查问卷的编制 |
3.2.3 调查问卷的结果统计与分析 |
4 关于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的概述 |
4.1 UbD模式的特征 |
4.1.1 “以终为始”的逆向教学设计 |
4.1.2 “意义学习,理解为先”的大概念教学 |
4.1.3 注重区分教学内容的优先次序 |
4.1.4 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方式 |
4.2 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的程序简述 |
4.3 UbD模式运用于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中的原则 |
4.3.1 系统性原则 |
4.3.2 科学性原则 |
4.3.3 可行性原则 |
4.3.4 目标、评估、教学一致原则 |
4.4 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与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的比较 |
4.4.1 教学设计程序的比较 |
4.4.2 教学设计出发点和终点的比较 |
4.4.3 教学资源的比较 |
4.4.4 教学方法运用效果的比较 |
4.4.5 教学评价方式的比较 |
4.5 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
4.5.1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提供依据和参考 |
4.5.2 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有助于落实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
5 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的案例设计 |
5.1 设计内容的选定和分析 |
5.2 具体设计思路 |
5.2.1 确定预期结果 |
5.2.2 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 |
5.2.3 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 |
5.3 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以“认识有机化合物”为例 |
5.3.1 单元设计框架 |
5.3.2 课时设计 |
6 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的教学实证研究 |
6.1 研究设计 |
6.1.1 研究目的 |
6.1.2 研究对象 |
6.1.3 研究方法 |
6.1.4 研究工具 |
6.1.5 研究过程 |
6.2 研究的结果分析 |
6.2.1 实验班学生自评量表的分析 |
6.2.2 实验班与对照班测试成绩分析 |
6.2.3 实验班学生调查问卷分析 |
6.2.4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7 研究总结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 |
7.3 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高中化学教师教学设计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2:高一学生化学学习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3:对照班教学设计案例 |
附录4:学生自评量表 |
附录5:“认识有机化合物”测试卷 |
附录6:学生化学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7:调查问卷的解释总方差和旋转后的成分矩阵 |
附录8: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
(6)基于问题链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和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问题链的概念界定 |
2.2 课堂提问已有的研究 |
2.3 问题链教学已有的研究 |
2.4 问题链设计的理论基础 |
第三章 问题链设计的研究 |
3.1 问题链设计的主要原则 |
3.2 问题链的主要类型及其教学功能 |
3.3 问题链开发的一般思路 |
第四章 基于问题链的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
4.1 《浮力》教学设计案例 |
4.2 《欧姆定律》教学设计案例 |
第五章 基于问题链设计的物理教学实验研究 |
5.1 实验目的 |
5.2 实验对象 |
5.3 变量控制 |
5.4 实验过程及实验工具 |
5.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创新点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物理学习情况的调查问卷》 |
致谢 |
(7)初中化学不同课型课堂教学有效互动的开启模式研究 ——新课、复习课和实验探究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个人教学工作感悟 |
1.1.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 |
1.2 课堂教学有效互动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课堂教学有效互动相关概念 |
2.1.1 互动 |
2.1.2 课堂教学有效互动 |
2.1.3 课堂教学有效互动的特点 |
2.1.4 课堂教学有效互动的形式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人本主义教学观 |
2.2.3 多元智能理论 |
3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互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
3.1 学生课堂学习互动情况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
3.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3.1.2 调查问卷的实施 |
3.1.3 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 |
3.2 教师教学课堂互动的访谈与结果分析 |
3.3 课堂观摩与反馈分析 |
3.4 总结 |
4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互动开启模式的分析与研究 |
4.1 有效互动中提问式开启模式研究 |
4.1.1 提问时机 |
4.1.2 问在何时 |
4.2 有效互动其它开启模式研究 |
4.2.1 示范式开启 |
4.2.2 汇报式开启 |
4.2.3 讨论式开启 |
4.2.4 探究式开启 |
4.2.5 课后交流式 |
5 初中化学不同课型课堂教学有效互动模式的教学实践 |
5.1 研究方案设计 |
5.1.1 教学实践研究的目的 |
5.1.2 教学实践对象 |
5.1.3 教学实践时间 |
5.1.4 教学实践研究变量 |
5.1.5 教学实践的步骤 |
5.2 课堂教学有效互动开启模式在不同课型中的教学设计 |
5.2.1 课堂教学有效互动开启模式在新课教授中的教学设计 |
5.2.2 课堂教学有效互动开启模式在复习课教授中的教学设计 |
5.2.3 课堂教学有效互动开启模式在实验探究课教授中的教学设计 |
5.3 教学实施效果分析 |
5.3.1 学生成绩分析 |
5.3.2 学生素质成长分析 |
5.3.3 教师专业成长分析 |
5.3.4 整体综合分析 |
6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文章 |
(8)小学数学问题链设计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提问的内容不明确 |
(二)提问的方式不科学 |
(三)提问的时机不恰当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二)国内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四、研究方法 |
(一)案例分析法 |
(二)文献研究法 |
(三)行动研究法 |
五、主要内容 |
(一)关键问题 |
(二)主要内容 |
六、论文框架 |
(一)推进途径 |
(二)解决方法 |
(三)论文框架 |
第二章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问题链”的特征以及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一)问题 |
(二)数学问题 |
(三)问题链 |
二、理论基础 |
(一)“最近发展区”理论 |
(二)“问题解决”理论 |
(三)问题教学理论 |
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链”形式 |
(一)引入性问题链 |
(二)差异性问题链 |
(三)诊断性问题链 |
四、设计小学数学课堂中“问题链”的影响因素 |
(一)知识主体 |
(二)学习主体 |
(三)教学主体 |
五、设计小学数学课堂中“问题链”的一般原则与策略 |
(一)“问题链”设计主要原则 |
(二)“问题链”设计的其他原则 |
第三章 第一轮行动研究:问题链教学初探 |
一、教学实践的总体设计 |
(一)教学实施的设计 |
(二)研究方案设计 |
二、教学设计 |
(一)选题缘由 |
(二)深入分析 |
(三)教学设计 |
三、教学实施 |
四、教学反思 |
(一)教学效果 |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第二轮行动研究:调整与改进 |
一、教学方案再设计 |
(一)优化教学设计理念 |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
(三)细分巩固练习层次 |
二、教学实施 |
(一)教学过程 |
(二)学生作业展示 |
三、教学反思 |
(一)教学情况反思 |
(二)问题链设计反思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一)问题链教学有其独特意义 |
(二)问题链设计有其独特原则 |
(三)问题链设计有其独特理念 |
二、研究启示 |
(一)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
(二)主问题间的关联性 |
(三)设计与实践的平衡 |
三、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读硕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10)STSE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案例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对STSE教育理念的要求 |
1.1.2 STSE教育理念符合发展化学学科素养的课程目标 |
1.1.3 STSE理念适应我国特色社会的发展 |
1.1.4 初中化学教育现状对STSE理念的要求 |
1.2 研究意义 |
1.2.1 学术价值 |
1.2.2 教学实践价值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内容 |
1.5 STSE教育相关概念及研究现状 |
1.5.1 概念界定 |
1.5.2 研究现状 |
1.6 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 |
1.6.1 STSE教育理论基础 |
1.6.2 研究方法 |
2 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STSE教育理念的理论研究 |
2.1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STSE教育内容的统计与分析 |
2.2 部分地区中考试题STSE教育内容的统计与分析 |
2.2.1 分值和题型角度分析 |
2.2.2 选题素材的角度分析 |
2.3 调查问卷数据统计分析 |
2.3.1 调查目的 |
2.3.2 调查数据分析 |
2.4 初中生 STSE 能力调查问卷分析 |
2.4.1 调查目的 |
2.4.2 实验调查对象分析 |
2.4.3 调查结果分析 |
3 STSE教育理念在初中化学教学环节中的实施策略 |
3.1 新课导入环节植入STSE教育理念 |
3.2 内容讲授与STSE的有机结合 |
3.3 课堂总结时进行STSE教育渗透 |
3.4 化学实验过程中强化STSE意识 |
3.5 习题训练植入STSE教育内容 |
4 基于STSE教育理念的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与分析 |
4.1 案例1——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中的二氧化锰催化作用的探究 |
4.2 案例2——金刚石、石墨和C60 |
4.3 案例3——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
4.4 案例4——金属材料 |
5 案例教学效果与分析 |
5.1 学生的STSE能力调查结果分析 |
5.2 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动机分析 |
5.3 学生在生活中的STSE意识分析 |
5.4 学生成绩分析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初中化学课堂中STSE教育现状 |
附录二 STSE能力调查问卷 |
致谢 |
四、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几种提问方式(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NOBOOK平台的高中化学虚拟实验教学的探究[D]. 朱夏绯.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初中化学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D]. 艾宁. 沈阳师范大学, 2021(09)
- [3]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D]. 冯春艳.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4]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策略研究 ——基于个人层面角度[D]. 张琪. 沈阳师范大学, 2021(09)
- [5]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及实践研究 ——以“认识有机化合物”为例[D]. 谭灵芝. 西南大学, 2021(01)
- [6]基于问题链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和实践研究[D]. 梁锋.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3)
- [7]初中化学不同课型课堂教学有效互动的开启模式研究 ——新课、复习课和实验探究课[D]. 陆圣德. 西南大学, 2020(05)
- [8]小学数学问题链设计与实践研究[D]. 周郁. 喀什大学, 2020(07)
- [9]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10]STSE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案例研究与实践[D]. 陈春玲. 南宁师范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