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拿大邮政将提高邮资(论文文献综述)
张莉[1](2019)在《互联网背景下邮政函件业务营销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SZ市邮政局的实证研究》文中指出邮政是由国家管理或者是直接经营寄递各类邮件的社会公益类的组织,承担着普遍服务的责任,其基础性与标志性的业务即为函件业务。没有函件,就没有邮政。21世纪以来,伴随着电信业飞速发展,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邮政函件业务发展面临着从未有过的挑战,一度处于持续下滑的状态。本文采用文献法、访谈法,以SZ市邮政局为例,研究互联网背景下我国邮政函件业务营销转型升级。首先从SZ邮政函件业务营销量和收入,了解到邮政函件业务发展处于持续下滑状态。其次,采用SWOT分析法了解到邮政函件业务营销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邮政函件发展有邮政集团品牌优势、邮政函件产品优势、地理位置的优势、国家邮政局重视邮政函件函务的发展、国家经济迅速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等方面的优势与机遇。同时遇到邮政函件产品劣势、邮政函件营销劣势、邮政函件日前知名度不高劣势、即时通讯工具的普及、客户要求的提升、垃圾邮件泛滥、人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等方面的劣势与挑战。再者,综合分析邮政函件业务发展下滑的原因。内因有:营销理念相对滞后、产品研发能力不强、营销人才任务建设相对滞后、营销宣传渠道宣传力不足;外因有:快递行业迅速崛起、互联网媒体的不断发展、政策法律的变化。最后,提出营销转型升级的建议。从创新营销理念、拓宽营销渠道、加大人才建设、创造产品品牌多方面提出促进邮政函件业务发展,进行营销转型升级。
刘品渊[2](2017)在《NJ邮政局对账单产品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电子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网络和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应用,许多传统的行业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目标市场不断调整,NJ邮政局对账单产品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本文的研究策略是建立在营销理论的基础之上,通过理论阐述、图表分析、数据罗列、行业发展对比等形式进行分析,营销策略的研究对于NJ邮政局对账单产品的发展尤为重要,可以帮助对账单产品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对账单产品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对整个邮政行业来说,可以提升邮政的品牌形象和核心竞争力。论文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对账单产品目前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包括缺乏有效而便捷的沟通平台,投递服务滞后于顾客需求,个性化需求的账单投递不能满足,缺少有效的宣传方式,管理方式落后影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等等。经过分析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方便快捷的网络服务渠道,个性化投递的服务团队建设力度不足,品牌宣传不到位,营销渠道太传统,落后的管理方式制约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等等。随后论文对NJ邮政局对账单的营销环境做出了分析,首先进行了营销环境的分析,分别从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个方面进行,外部环境包括科技环境、人口环境、法律环境等宏观环境,内部环境包括客户环境、业务环境、竞争环境等微观环境。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波特五力分析法对替代品的威胁、潜在竞争者的能力、行业内现有企业的竞争、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和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以上分析对目标市场的选择和定位以及营销策略的制定都起到了理论支撑的作用,最后STP目标市场分析方法对产品的地理、人口、心理和行为进行细分,根据市场细分的结果,对NJ邮政局对账单产品选择了目标市场并进行定位,包括消费者市场、企业客户市场和投递市场,明确了 NJ邮政局对账单产品的发展目标和策略。根据以上目标市场和市场定位的结果,论文针对NJ邮政局对账单产品的营销策略设计研究,运用了 4C和4P理论确定NJ邮政局对账单产品的营销策略,就是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心,分别提出了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最后根据制定的营销策略组合,提出在产品开发方面、精品投递团队建设方面、业务宣传方面、管理和绩效激励方面的保障措施,以保证营销策略的顺利执行。产品开发中重点强调打造以对账单信息查询为核心的邮政综合服务APP平台,平台能够满足消费者的查询、购买、兴趣关注的需求,能够提供一站式邮政全业务服务,运营为具有盈利功能的网络服务平台和媒体投放平台。精品团队建设以保证个性化、定制型对账单产品的服务需求。拓宽宣传渠道,做好组织管理保障、强化绩效考核实现劳动价值体现。论文的不足之处在于,由于技术和产品的更新很快,目前的网络宣传方式和市场的个性化投递市场可能还会出现更加新颖的商业模式和需求状况,也可能会有更先进的广告技术取代现有的模式,影响到消费者需求的进一步改变,目前的营销策略可能无法完全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但是进一步的思路在于,在信息技术的爆炸式发展,邮政的品牌优势、数据库资源和庞大的投递网络是邮政无可比拟的核心优势,如何整合邮政的资源,推行电子化的邮政服务平台发展,把握个性化定制型投递服务市场,加强邮政企业的内部管理,以更好的服务回馈社会,挖掘更多潜在的客户,是NJ邮政局需要考虑的重要的问题。
程林峰[3](2017)在《汪伪邮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938年3月28日,伪维新政府正式成立。伪维新政府邮政司和民国初期设立的邮政司并无多大差别。而且作为傀儡政权,它对沦陷区的邮政管辖监督名不符实。从1938年到1940年初,伪维新政府先是逐渐恢复因战事而停滞乃至内迁的邮政局所,继而在此基础上对邮政进行相应的整顿,力求邮政的恢复。伪维新政府对于沦陷区邮政的恢复,实际上为汪伪邮政发展打下了基础。汪伪国民政府建立之后,以1943年为界限,邮政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伪交通部时代和伪建设部时期,两个时期的邮政发展各有特点。伪交通部时代,伪邮政司的设置和职权类似于伪维新政府时期的邮政司。此外,便是因战事而设立的邮政总局驻沪办事处,汪伪另设立了一个政治意义考量的邮政总局筹备处。汪伪交通部时期邮政发展情形,可从当局收回对于邮政总局驻沪办事处的指挥监督之权、邮资的增加、航空邮件、邮件寄递与交换等方面一探究竟。汪伪建设部时期,邮电司取代了邮政司。经历邮政调整之后,邮政总局驻沪办事处的实权为日人所把握。不仅如此,各地邮政局所中形形色色的日人充斥其中,日人的影响逐渐加重。汪伪对英美宣战后,与日本步调渐趋一致,邮政发展被绑上了战争机器,邮资增加是常态,与英美等敌对国家停止通邮,以及邮件的检查等,均是战争背景下的特征。邮政调整案是日军控制汪伪邮政的最直接体现。正是经历了邮政调整,日军才借口所谓“大东亚战争”的发展,逐渐将势力伸向了汪伪邮政的实权部门。调整要点主要包括人事方面的变动和军管理的解除两点,而调整后的邮政复兴是企图通过借款来实现的。邮政调整案的意义在于详细剖析了日军对于汪伪邮政的实际把控情形。总之,汪伪邮政实际上经历了纵向的伪维新政府、汪伪交通部时代、汪伪建设部三个时期的发展变化,横向上则表现在行政组织系统与具体邮政业务、邮政经济、邮权以及邮政调整等方方面面,而汪伪时期的上海邮政则是整个汪伪邮政的缩影。因战争而建立的汪伪政权在邮政的发展方面表现出的傀儡性质与日军的实际控制特色是一致的,同时,随着太平洋战争的深入,汪伪邮政实际上已经成为了战争机器的一部分。因而,从汪伪的邮政发展中,看到的是该时该地的战争、政治、经济以及生活状态。
周伟[4](2012)在《进一步完善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研究》文中指出上世纪八十年代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三多一少”(即经济成份多元、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多样、流通环节减少)的工业品流通格局初步形成。我国的工业品流通在不断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主要是工业品批发体系的各种职能被分散化,工商矛盾愈演愈烈、日益突出,内外贸不能实现有效对接等。在我国流通体制改革逐步深入进行的过程中,研究、借鉴发达国家流通业的经验,构建我国工商联动、和谐的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适应现代商品流通规律和现代流通方式的要求,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以“日用工业品批发流通体系”为研究对象,从批发的功能、地位与作用出发,研究五个方面的问题:一、富有效率的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基本内涵与特征是什么?其指标体系包括哪些方面?二、工商矛盾的表现与本质是什么?应如何理顺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实现工商联动?三、应如何评判我国日用工业品批发流通体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此,本文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四、发达国家流通方式的实践对我国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完善有哪些借鉴意义?五、如何实现内外贸一体化?论文对发达国家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状况进行了剖析,对中外日用工业品流通的经营管理机构、流通渠道、流通政策和流通现代化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对策建议。论文按照“理论分析-现状问题分析-实证分析-对策建议”的思维逻辑,运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历史研究与趋势研究相结合、统计分析与结构分析相结合、文献研究与调查研究相结合以及中外横向比较研究与综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宏观到微观,以国际化的视角,对工业品批发流通体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完善我国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对策建议。
周枫[5](2012)在《信息化条件下邮政企业全程全网结算体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邮政集团公司2010年、2011年被《财富》杂志评为世界500强企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民用信函逐步萎缩,商函、账单、代收代缴、分销配送等新兴业务逐步兴起,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内、外部竞争。针对这一现状和特点,建立一个有效的全程全网结算体系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途径。全程全网结算能够有效抑制内部不良竞争、提高成本管理水平、增强竞争性业务的竞争实力,提高经营效益。从98年邮电分营后,邮政企业开始了自己的信息化建设之路,邮政营业信息系统、网运系统、量收系统的等一大批信息系统纷纷建成并投入使用,在实现业务操作和管理的网络化、集中化和流程化的同时,采集并积累了大量的邮政业务信息,为能够进行全面的、精细化的结算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本文通过分析邮政企业经营现状及战略规划,剖析邮政企业无法推进全程全网运费结算工作的内在原因,并以系统信息为基础,以战略规划为重要考虑因素,对国内平信、国内平刷、国内挂信、国内挂刷、国内普包这五个业务种类及散件跨省经转进行了价格测算。同时,本文对全程全网运费结算进行了总结,指出了我国邮政企业在实施全程全网运费结算时应注意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最后本文对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指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郑奕[6](2012)在《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 ——观众参观博物馆前、中、后三阶段教育活动的规划与实施》文中指出博物馆是国民教育的特殊资源和阵地,而教育活动则是博物馆发挥教育这一首要功能的主要手段。当前中国博物馆界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教育理念滞后,教育手段落后,教育活动开展乏善可陈,教育成效不高。如何提升教育活动的水平,是免费开发后中国博物馆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这正是本论文立论的出发点。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博物馆教育活动”,它是指围绕和配合展览、研究和藏品而开展的一切教育活动。文章首先明确指出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开展不仅仅局限于展览本身,而是理应具办一系列延伸教育和拓展服务。紧接着进一步提出“观众参观博物馆前、中、后三阶段教育活动及其一体化规划和实施”的思路。也即,本文将重点研究‘观众参观博物馆前、参观时、参观后’三阶段教育活动的规划目标、任务,实施策略和方法分别是什么。本文对博物馆事业发达国家、尤其是对在博物馆教育领域具有全球引领和示范作用的美国史密森博物学院的教育活动开展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教育活动规划和实施的原则、理念、策略和方法,旨在为我国博物馆举办教育活动及开展评估提供参考和借鉴。
史伟民[7](2011)在《邮资机邮资安全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邮资机是邮政行业最重要的专用装备,具有自动加盖邮资符志、自动记账、结算和邮资联网监管等功能。它能有效解决传统“邮资已付”邮戳造成的邮资管理漏洞、杜绝大量邮资人为截流,并大大地提高邮件处理效率。中国邮政从2003年起全国停用“邮资已付”邮戳,采用邮资机自动处理大宗邮件。英、美、法等发达国家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全面推广使用邮资机,而我国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才开始研究邮资机,由于涉及邮资安全的关键技术一直未能突破,严重制约了国产邮资机研制,并且只能依靠大量进口解决国内需求。本文围绕邮资机中涉及邮资生成的表头机构,以及邮资敏感数据运行的控制系统和网络管理,综合机械设计方法、控制技术和信息安全理论,系统研究邮资机邮资安全技术,论文的研究对于实现邮资机国产化和解决我国邮政资费安全管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全文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阐述了邮资机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了邮资机邮资安全问题,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第二章,根据表头功能需求,研究了基于公理设计的通用设计过程模型,提出了融合耦合度、信息量、技术性指标、经济性指标和安全性指标的设计方案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并基于所提出的设计过程模型和评价方法进行机械式邮资机表头结构设计。针对邮资机表头的机构安全性和运动高速性要求,研制了一种新型的步进式数控调资过戳表头,采用定侧隙齿轮齿条互斥互锁机构,实现了可靠调资和高效过戳。基于摆线运动和匀速运动规律设计了过戳运动的角位移、角速度和角加速度控制策略,实现了高速过戳状态下表头线速度对邮件运行速度的同步跟随,确保了邮资戳印加盖的位置精度和戳印清晰度。第三章,提出了基于ARM+FPGA结构的邮资机安全嵌入式控制系统,通过对邮资机嵌入式平台的硬件结构、以系统安全为目标的操作系统裁剪、安全协处理器、登录控制、应用程序、以及电磁防护、物理防护等各个层面的综合设计,使邮资机控制系统可以抵御系统故障或人为攻击,确保邮资数据安全运行。针对邮资机核心数据安全问题,提出了嵌入式环境下的邮资机本地数据安全机制,数据以密文形式交叉分散存储,提高非法读取难度;在物理上通过冗余存储方式保证数据可靠存在,并以IDA纠栅算法逻辑分析提取有效数据。设计了基于交叉CBC模式的AES算法协处理器,并将其与嵌入式系统和独立存储模块集成封装,构成安全嵌入式控制系统,确保邮资机运行及本地邮资数据存储安全,使其具有抗攻击、防丢失、及异常恢复能力。第四章,在系统分析PKI体系和椭圆曲线密码体制的基础上,针对邮资机邮资符志的信息安全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公钥密码体系签名的数字邮资符志发行和稽查机制,建立了基于CA认证的DPM发行系统模型,重点研究了邮资机端基于椭圆曲线的ECES密钥对生成、数字证书申请和数字签名等关键技术,生成了包含将签名信息、数字证书和数字邮资信息的DPM数据包,确保了DPM信息的机密性与完整性和可稽查性。第五章,根据邮资机联网管理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在全面分析邮资机网络管理系统的组网模式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分布式技术的邮资机集群运行和管理平台,并制定了邮资机接入网络管理体系的技术规范,开发了将邮资机管理、邮资管理、稽核授权和运行调度功能兼容的联网集群运行和管理平台,实现了邮资机远程注资、运行状态在线稽查、在线结算,确保了邮政部门对邮资机及其资费的全面、实时、高效管理。第六章,对全文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未来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李盛竹[8](2009)在《基于政府规制改革背景下的中国邮政效率研究》文中提出作为国家经济性基础设施一部分的邮政业(Postal utility),以其特殊的不完全市场结构、日益加剧的竞争压力以及难以令人满意的经营绩效而备受国内外研究学者关注。西方发达国家邮政规制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有着其特殊的社会基础,虽然各国邮政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不尽相同,邮政业研究的阶段、内容和重点亦各不相同,但共同的研究方向是:以提高邮政效率为中心,围绕打破邮政垄断经营、改革政府规制、构建竞争性市场、建立企业化运营机制等展开。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新形势下,属于传统垄断产业的中国邮政面临着经营效率不高、服务能力弱、产业竞争力低、长期亏损和市场份额逐渐下降等现实问题。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邮政的差异性明显,在中国经济处于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研究中国邮政的规制与效率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模型构建和实证检验,剖析了中国邮政的效率状况,探讨了有关邮政规制改革与邮政效率提升策略问题。除绪论以外,全文分为4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首先,论文进行了理论与文献综述。概述了国内外学术界对自然垄断行业规制改革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总结了有代表性的对垄断产业效率的认识和规制变革的途径,梳理了关于中国邮政规制改革与效率研究成果与存在的问题,指明了本文研究的重点与方向。这些理论为本文提出的基于规制改革背景下的邮政效率提升策略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其次,从垄断业规制理论的创新、放松规制实践、精益化邮政发展趋势等方面探讨了放松规制的背景。在此基础上,剖析了美国、德国与日本三个有代表性的西方国家邮政规制改革模式,概括出西方国家邮政规制改革的共性特征。再次,论文从投入产出效率的角度,应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的CCR模型,对中国邮政的相对效率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选取的31家DMU样本的DEA有效率为19.35%,DEA非有效率为80.65%,无DEA弱有效企业,说明我国邮政业的总体效率不高,各地区邮政效率差距较大,中西部地区成为制约中国邮政效率的“短板”,还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近十年来中国邮政市场结构与市场需求发生的根本性变化。应用两阶段固定效应法(TS+FE),研究中国邮政通信市场的现状与问题,探求了邮政通信市场结构与需求关系变化的内在规律与发展趋势对邮政效率的影响效应,从市场需求结构变迁的角度解释了中国邮政“垄断低效”的外部原因,指出适应数字化、信息化、全球化发展趋势,实现传统邮政业的升级换代,是中国邮政发展的必然选择。接着,论文总结了中国邮政业态的历史发展沿革与产品属性变迁,邮驿与烽火台通信都源于奴隶制国家在政治和军事方面对通信的需要;中国古代民间通信没有国家保障,近代中国邮政丧失了自主权,民国时期国家邮政初成体系,新中国邮政成立以来取得了长足发展;通过邮政业态存在性分析,指出中国邮政既具有垄断业的技术与经济特征,也具有推动经济发展和维护公平的社会特征,并具备长期存在的可能性,这源于全球邮政业需求持续增长、第三方物流发展潜力巨大、新兴邮政业务蓬勃发展、承担的政治任务和社会责任等需求拉动;进一步剖析了中国邮政面临的信息技术、市场开放、机制不灵、长期亏损等带来的挑战,研究了中国邮政改革的最终目标。最后,从深化邮政规制改革、构建有效的邮政委托--经营关系、实施邮政精益化运作、激发中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邮政活力等方面提出了中国邮政效率提升的基本策略,并得出本文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中国邮政效率的状况和根源,进一步探讨了论文需要做出的适当扩展,展望了中国邮政未来发展之路的方向。
何源明[9](2009)在《透析世界邮政改革动因》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邮政开始了改革,但是促使了世界邮政业踏上全球性改革浪潮原因是什么呢?本文试从世界邮政改革中来比较分析各国改革的原因。
匡旭娟[10](2008)在《演化视角下的快递业网络形态研究》文中认为快递业发展与工业化、运输化和国际化水平密切相关,其提供的及时、安全、快速和便捷的“门到门”、“桌到桌”直达式运输服务,在改善经营环境和提升相关产业竞争力等方面表现出重要价值。我国非常重视快递业发展,但社会各界对选择什么样的快递经营模式、如何处理快递与邮政关系、如何与国际快递企业展开竞争等问题观点不一,且国外快递业发展经验只有经过梳理后才能总结出可供借鉴的经验教训。从演化视角分析美国快递业发展历程的外在模式和内在规律,构建解释快递网络形态变迁的运输经济模型,可以从根源上认识快递业发展的共性特征,为中国快递业发展提供相应理论支持。论文从动态演进视角研究快递业,运用运输经济学和演化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从快递业的资源、产品和快递网络的角度确定了快递业演进的重要特征(变量),并以这些特征(变量)为基础,重点分析了快递网络形态变迁及决定过程的内在经济机理。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首先,通过回顾相关文献,构建了一个关注互动关系的多层级演化研究系统。在这个以快递业为核心的研究系统中,快递业多样性的“演化”现象是在多个层级上发生的,各层级之间的演化行为存在互动影响。在回溯生态学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论文实际上构建了一个以快递业为核心分析层次的类比研究系统,这个系统由一国的经济系统、运输市场服务供给商集合、快递业和快递企业四个层级组成,分别是生态学研究中生态系统、群落、种群和个体层级的类比物。其次,运用运输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分别从资源角度、产品角度及快递网络角度讨论了快递业的基本特性。论文认为,运力资源是快递业的核心资源;完整性是快递产品的重要特性;在快递网络经济获取过程中,密度经济的表现较为显着,而幅员经济的实现则具有条件性。进一步地,快递空间组织方式只有与特定快递物理网络形态相结合,才能有效塑造快递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第三,在分析快递业特性的基础上,发现快递业重要的特征(变量)在快递业发展过程中并非独立变量,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在快递业资源、产品、网络经济等特征(变量)互动作用过程中,快递业形成了不同的网络形态。以此为基础,论文构建了资源—产品—网络经济解释框架,以“适者生存”为分析的逻辑起点,选取领头企业作为具体研究对象,从多层级互动演化视角对美国快递业发展历程展开实证研究。第四,论文梳理了美国快递业150余年的演进历程。在实证分析过程中,第一,验证了理论部分提出的特征变量与快递业演进过程实际的重要特征(变量)是一致的;第二,按照多层级研究系统具体刻画了美国快递业资源、产品、网络经济特性的演进轨迹;第三,根据这些存在互动关系的特征变量演进轨迹,描述了美国快递业网络形态的演进及选择过程。最后,论文对中国快递业发展进行了相关应用分析。中国通过引进快递服务形成快递业,经过近30年的发展,形成了外资快递企业、国有快递企业和民营快递企业等三类市场参与主体。中国先有了国际快递,然后才发育了国内快递市场。虽然中国快递业成长轨迹与美国快递业不尽相同,但却有着相似的快递市场自然成长曲线。在美国快递业具体发展阶段中,其领头快递企业的一些共性行为特征表现对中国快递企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加拿大邮政将提高邮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拿大邮政将提高邮资(论文提纲范文)
(1)互联网背景下邮政函件业务营销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SZ市邮政局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与意义 |
1.1.1 研究缘起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目前邮政函件业务发展的现状 |
1.2.2 目前邮政函件业务发展的问题 |
1.2.3 邮政函件业务发展的影响因素 |
1.2.4 邮政函件营销转型升级策略 |
1.3 研究设计 |
1.3.1 概念设计 |
1.3.2 理论基础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邮政函件业务营销现状及问题 |
2.1 SZ邮政业务概况 |
2.2 营销现状 |
2.3 营销SWOT分析 |
2.3.1 优势 |
2.3.2 劣势 |
2.3.3 机遇 |
2.3.4 挑战 |
2.4 营销PEST分析 |
2.4.1 政治环境 |
2.4.2 经济环境 |
2.4.3 社会环境 |
2.4.4 技术环境 |
第三章 邮政函件业务营销存在问题的原因 |
3.1 内因 |
3.1.1 营销理念相对滞后 |
3.1.2 产品研发能力不强 |
3.1.3 营销人才任务建设相对滞后 |
3.1.4 营销宣传渠道宣传力不足 |
3.2 外因 |
3.2.1 快递行业迅速崛起 |
3.2.2 互联网媒体的不断发展 |
3.2.3 政策法律的变化 |
第四章 邮政函件业务营销转型升级的建议 |
4.1 创新营销理念 |
4.1.1 秉持“客户至上”营销理念 |
4.1.2 树立市场主导营销理论 |
4.1.3 摒弃邮政函件市场潜力不足观念 |
4.2 拓宽营销渠道 |
4.2.1 从实物寄送转向电子和实物综合性的寄送服务 |
4.2.2 加速邮政自有网络平台的搭建 |
4.2.3 创新邮政函件业务发展项目 |
4.2.4 借助互联网项目扩大邮政函件的影响力 |
4.3 加大人才建设 |
4.3.1 选配营销素质过硬的“培训师” |
4.3.2 实施邮政函件业发展人才规划 |
4.3.3 完善邮政函件员工的激励机制 |
4.4 创造产品品牌 |
4.4.1 树立品牌意识 |
4.4.2 探索邮政函件业务品牌项目 |
4.4.3 挖掘邮政函件发展资源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访谈提纲 |
致谢 |
(2)NJ邮政局对账单产品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邮政对账单产品的发展现状 |
1.2.1 世界各地邮政对账单产品的发展现状 |
1.2.2 国内对账单产品发展及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4 论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2.1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
2.2 4PS营销理论 |
2.3 STP理论 |
2.4 4C营销理论 |
2.5 营销管理的内涵 |
第三章 NJ邮政局对账单产品营销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3.1 NJ邮政局基本情况 |
3.2 NJ邮政局对账单产品营销管理现状 |
3.2.1 对账单产品发展情况 |
3.2.2 对账单产品的品牌定位与目标客户 |
3.2.3 对账单产品的产品形式与运作流程 |
3.2.4 对账单产品的促销渠道 |
3.3 目前对账单产品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
3.3.1 缺乏沟通平台满足消费者便利性要求 |
3.3.2 投递与客户服务要求出现差距 |
3.3.3 缺乏灵活有效的营销宣传方式 |
3.3.4 管理方式影响对账单产品的品牌形象 |
第四章 NJ邮政局对账单产品营销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
4.1 对账单产品的营销环境分析 |
4.2 市场和竞争对手情况分析——波特五力分析 |
4.2.1 现有竞争者的竞争 |
4.2.2 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
4.2.3 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
4.2.4 潜在竞争者进入能力分析 |
4.2.5 代替品的代替能力分析 |
4.3 NJ邮政局对账单产品STP营销目标市场特征分析 |
4.3.1 市场细分 |
4.3.2 目标市场的选择和市场定位 |
第五章 NJ邮政局对账单产品营销策略设计 |
5.1 NJ邮政局对账单产品营销策略设计的原则 |
5.2 NJ邮政局对账单产品营销的4C策略 |
5.3 NJ邮政局对账单产品营销的4P策略 |
5.3.1 产品策略 |
5.3.2 价格策略 |
5.3.3 促销策略 |
5.3.4 渠道策略 |
第六章 NJ邮政局对账单产品营销策略实施的对策和建议 |
6.1 建设邮政对账单APP综合服务平台 |
6.2 成立精品投递服务团队,实现差异化服务 |
6.3 加强宣传投入营造社会氛围 |
6.4 做好组织和管理的保障工作,完善绩效考核激发工作人员积极性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汪伪邮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 |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三、论文的脉络构思 |
第一章 伪维新政府时期的邮政 |
第一节 伪维新政府交通部邮政司 |
第二节 伪维新政府的邮政“复兴” |
第二章 汪伪国民政府交通部时期的邮政 |
第一节 汪伪邮政的行政组织 |
第二节 汪伪交通部对于邮务的整理 |
第三章 汪伪国民政府建设部时期的邮政 |
第一节 汪伪建设部时期的邮政行政 |
第二节 汪伪建设部时期的邮政事业 |
第四章 汪日邮权的争夺——以邮政调整案为例 |
第一节 矛盾的产生与交涉 |
第二节 邮政调整各要点 |
第三节 邮政事业的“复兴” |
第五章 日军对邮政的控制——以上海邮政为切入点 |
第一节 全面抗战爆发前的上海邮政 |
第二节 汪伪时期的上海邮政机构和邮政职工 |
第三节 日伪对上海邮政的控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和附表 |
后记 |
(4)进一步完善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
1.1 论文选题的缘由与目的 |
1.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2 研究目的 |
1.2 论文研究的框架、思路及方法 |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创新点 |
1.3.1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2 创新之处 2 有关流通研究文献综述 |
2.1 流通理论的研究现状 |
2.1.1 马克思的流通思想与科斯的交易费用观点 |
2.1.2 以新的视角对马克思的流通理论提出新认识 |
2.1.3 构建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大贸易、大流通、大市场理论 |
2.1.4 在流通服务业影响力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方面的研究 |
2.1.5 对流通企业的本质与边界进行了开创性研究 |
2.1.6 在流通渠道结构与流通渠道行为方面进行了理论探讨 |
2.1.7 对供应链与流通渠道整合进行了系统研究 |
2.2 对流通产业地位、作用与竞争力等问题的研究 |
2.2.1 流通产业作为经济发展中的先导产业和基础产业的研究 |
2.2.2 流通产业竞争力问题研究 |
2.2.3 对流通产业集群与产业集聚问题的研究 |
2.2.4 对流通产业政策与规制问题的研究 |
2.3 流通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流通国际化问题研究 |
2.3.1 以实证分析方法论述流通产业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 |
2.3.2 关于综合性城市流通系统框架研究 |
2.3.3 城市商圈时空动态论、商圈与城市发展的互动研究 |
2.3.4 流通国际化问题研究 |
2.4 流通现代化问题研究 |
2.4.1 国外学者对流通现代化的认识 |
2.4.2 国内学者对流通现代化的研究 |
2.5 关于我国工业品批发体系重构与完善的研究 |
2.5.1 日用工业品批发市场体系萎缩原因与存在问题的研究 |
2.5.2 解决工业品批发体系存在问题的政策措施研究 |
2.5.3 完善日用工业品批发体系的路径选择研究 |
2.5.4 工业品批发渠道的实证研究 3 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及批零流通理论概述 |
3.1 日用工业品的概念及特点 |
3.1.1 日用工业品的内涵 |
3.1.2 日用工业品的特点 |
3.1.3 日用工业品市场的特点 |
3.1.4 日用工业品流通的特性 |
3.2 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内涵与特征 |
3.2.1 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内涵 |
3.2.2 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特征 |
3.2.3 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发展趋势 |
3.2.4 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目标、任务与原则 |
3.3 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演变过程 |
3.3.1 我国“三多一少”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形成 |
3.3.2 改革开放前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构建与发展 |
3.3.3 改革开放后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构建与发展 |
3.4 批发流通与零售的相关理论 |
3.4.1 流通产业内涵的界定 |
3.4.2 批发的功能与作用 |
3.4.3 零售相关理论 |
3.4.4 发达国家零售业态演进规律 |
3.4.5 流通渠道理论 |
3.4.6 日用工业品流通渠道的发展趋势 4 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现状与问题 |
4.1 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现状 |
4.1.1 我国日用工业品批发流通体系的现状 |
4.1.2 零售业呈现持续高速增长的发展态势 |
4.1.3 电子商务发展突飞猛进 |
4.1.4 物流业与供应链管理取得长足进步 |
4.1.5 现代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各项基础条件不断改善 |
4.1.6 一系列优化流通体系的政策措施相继出台 |
4.2 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
4.2.1 批发业集中度过低,影响批发业的集约增长 |
4.2.2 流通业内部产业结构失衡,批发行业萎缩,物流成本偏高 |
4.2.3 流通渠道效率低,秩序混乱 |
4.2.4 流通企业规模小、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不足,竞争力薄弱 |
4.2.5 流通产业体制不健全 |
4.2.6 缺乏对中小流通企业的保护政策 |
4.2.7 工商企业矛盾突出、关系不和谐 |
4.3 对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存在问题的进一步剖析 |
4.3.1 小生产与大流通模式 |
4.3.2 大生产与小流通模式 |
4.3.3 解决问题的思路 5 日用工业品流通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分析 |
5.1 日用工业品流通的指标体系的构建 |
5.1.1 构建日用工业品流通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
5.1.2 日用工业品流通指标体系的构成 |
5.2 流通产业结构度量指标 |
5.2.1 流通产业集中度 |
5.2.2 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 |
5.2.3 熵指数 |
5.2.4 罗森布鲁斯指数 |
5.2.5 C.C.I指数 |
5.2.6 洛伦兹曲线与基尼系数 |
5.3 生产企业与流通企业之间的纵向关系 |
5.3.1 纵向关系涵义 |
5.3.2 企业纵向约束行为的动因 |
5.4 厂商、批发商及零售企业关系的实证分析 |
5.4.1 模型依据 |
5.4.2 实证分析 |
5.4.3 研究结论 6 中外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比较分析 |
6.1 中外日用工业品流通管理机构的比较分析 |
6.1.1 美国的流通行政组织体系 |
6.1.2 日本的流通行政组织体系 |
6.1.3 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组织机构特点 |
6.2 中外日用工业品流通渠道的比较分析 |
6.2.1 美国日用工业品流通渠道演变过程与特点 |
6.2.2 日本商品流通渠道的特点 |
6.2.3 中外流通渠道控制模式对比研究 |
6.2.4 我国流通产业渠道结构现状分析 |
6.3 中外日用工业品流通政策的比较分析 |
6.3.1 美国的流通政策 |
6.3.2 日本的流通政策 |
6.3.3 对我国流通政策的分析 |
6.3.4 发达国家流通产业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7 发达国家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国际借鉴 |
7.1 美国工业品流通体系的现状、形式与特点 |
7.1.1 美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制的主要特点 |
7.1.2 美国工业品流通的趋势与特征 |
7.1.3 美国零售业态的形式和特点 |
7.1.4 美国批发业的形式和特点 |
7.1.5 美国物流业的形式和特点 |
7.2 日本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形式与特征 |
7.2.1 日本批发业的地位与作用 |
7.2.2 日本批发业的组织形态及其特点 |
7.2.3 日本零售业的作用、业态形式与特点 |
7.3 德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形式与特征 |
7.3.1 德国的日用工业品流通体制模式 |
7.3.2 德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特点 |
7.3.3 德国日用工业品流通的发展趋势 |
7.4 发达国家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对我国的借鉴作用 |
7.4.1 美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制对我国的启示 |
7.4.2 日本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
7.4.3 德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8 工商联动与内外贸一体化问题研究 |
8.1 工商联动的实现路径 |
8.1.1 工商联动的重要意义与原则 |
8.1.2 工商联动的实现形式 |
8.1.3 工商联动的模式与实施过程 |
8.2 内外贸一体化的措施手段 |
8.2.1 内外贸一体化的内涵与特征 |
8.2.2 内外贸一体化的必然性 |
8.2.3 有关学者对解决内外贸分割问题的研究观点 |
8.2.4 实现内外贸一体化的路径选择 9 完善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政策措施 |
9.1 完善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立足点 |
9.1.1 福利经济学原则:最大多数人的最大福利 |
9.1.2 综合效益标准 |
9.1.3 国际竞争力标准 |
9.2 完善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对策建议 |
9.2.1 深化日用工业品批发体系的改革 |
9.2.2 重新审视流通领域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正确认识流通产业的性质与地位 |
9.2.3 培育具有整合供应链能力的大企业,鼓励新型业态和业种的发展,建立税收平衡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
9.2.4 理顺批发与零售的职能关系、加强批发体系建设 |
9.2.5 工业品批发体系的构建需要依据不同渠道模式的特点和不同产品对渠道的要求进行合理的选择 |
9.2.6 积极推进流通体制改革,全面完善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的各项政策 10 研究结论和未来展望 |
10.1 本文的一般结论 |
10.2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5)信息化条件下邮政企业全程全网结算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1.1 邮政企业介绍 |
1.1.2 邮政企业的经营现状 |
1.1.3 邮政企业面临的问题 |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
1.2.1 结算是清晰内部“责、权、利”的必备方法 |
1.2.2 结算是遏制内部恶性竞争的有效手段 |
1.2.3 结算是收支差考核的重要补充 |
1.2.4 结算是明晰产品价格的重要手段 |
1.2.5 国外邮政的一些做法 |
1.3 论文结构及框架 |
第二章 结算的理论研究 |
2.1 结算价格测算的理论研究 |
2.1.1 实际成本加成定价法 |
2.1.2 实际成本法 |
2.1.3 标准成本法 |
2.1.4 市场价格法 |
2.1.5 双重市场价格法 |
2.1.6 作业成本法 |
2.1.7 几种测算方法的特点 |
2.2 推进结算工作需要面临的问题 |
2.2.1 结算对业务发展的影响 |
2.2.2 省际间关系如何清晰 |
2.2.3 中心局的成本如何认定 |
2.2.4 结算对邮政大网效益及服务水平的影响 |
2.2.5 平常函件对全面结算的影响 |
2.3 邮政企业的结算价格测算方法 |
第三章 信息化建设对全程全网结算的推进 |
3.1 邮政企业生产流程 |
3.1.1 收寄环节 |
3.1.2 分拣环节 |
3.1.3 运输环节 |
3.1.4 投递环节 |
3.2 邮政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
3.2.1 邮政营业信息系统 |
3.2.2 网运信息系统 |
3.2.3 邮政业务量收管理系统 |
3.3 结算对邮政企业信息化建设提出的更高要求 |
3.3.1 系统建设的要求 |
3.3.2 数据质量要求 |
3.4 信息系统和全程全网结算的关系 |
第四章 结算价格测算 |
4.1 现有结算体系 |
4.2 结算价格测算 |
4.2.1 测算数据来源 |
4.2.2 结算价格测算 |
4.3 结算方案 |
4.3.1 结算原则 |
4.3.2 结算主体及结算方式 |
4.3.3 各部门职责 |
4.3.4 结算周期、结算数据核对和结算款缴拨 |
4.3.5 会计处理 |
4.3.6 结算量纲 |
4.4 模拟结算 |
4.4.1 结算基础数据采集 |
4.4.2 模拟结算结果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1.1 全面结算的推行对邮政企业实现自身战略规划具有重大意义 |
5.1.2 国际小包结算效果 |
5.1.3 本文的贡献 |
5.2 配套方案 |
5.2.1 平常函件总包重量稽核 |
5.2.2 结算收入方的服务质量管理 |
5.2.3 大网效益的保障方案 |
5.3 作业成本法在邮政企业的应用展望 |
5.4 信息化建设带来结算工作的不断推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 ——观众参观博物馆前、中、后三阶段教育活动的规划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表目 |
图目 |
附录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绪论 |
一、选题及其意义 |
二、研究对象及内容 |
三、研究基础及条件 |
四、研究思路、步骤及方法 |
五、研究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中国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历史与现状 |
一、中国博物馆教育的历史回顾 |
二、新世纪中国博物馆教育活动开展的现状与成就 |
三、当前中国博物馆教育活动开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现代博物馆的教育理念与实践 |
一、现代博物馆的教育使命 |
二、现代博物馆的经营理念 |
三、现代博物馆的教育优势 |
四、博物馆教育与学习理论 |
五、现代博物馆教育活动的特点 |
六、重视博物馆教育是国际社会的普遍做法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博物馆教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 |
一、博物馆教育部门的使命与职责 |
二、博物馆教育工作者的构成与职责 |
三、博物馆教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模式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观众参观前阶段博物馆教育活动的规划与实施研究 |
一、规划教育活动的目标与任务 |
二、实施策略之制定博物馆教育战略规划(Education Strategic Plan) |
三、实施策略之开展观众研究(Visitor Studies) |
四、实施策略之发布信息 |
五、实施战略之(为学校)提供教学素材 |
六、实施策略之提供在线资源与体验 |
七、实施策略之开展教师培训与活动 |
八、实施策略之举办特别活动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观众参观阶段博物馆教育活动的规划与实施研究 |
一、规划教育活动的目标与任务 |
二、实施策略之开展展览教育活动 |
三、实施策略之开展与研究、藏品相关的教育活动 |
四、实施策略之提供公共服务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观众参观后阶段博物馆教育活动的规划与实施研究 |
一、规划教育活动的目标与任务 |
二、实施策略之发展网络联动 |
三、实施策略之发展会员和志愿者 |
四、实施策略之提供职业发展机会 |
五、实施策略之发展与学校等教育系统的联动 |
六、实施策略之举办巡回展览 |
七、实施策略之开展社区活动 |
八、实施策略之评估教育活动 |
九、实施策略之继续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开发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博物馆教育活动规划与实施的经验框架 |
一、观众参观前阶段博物馆教育活动规划与实施的经验框架 |
二、观众参观阶段博物馆教育活动规划与实施的经验框架 |
三、观众参观后阶段博物馆教育活动规划与实施的经验框架 |
参考文献 |
第八章 :提升我国博物馆教育活动水平的对策和建议 |
一、博物馆教育制度化地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
二、提高教育部门及教育工作者的地位 |
三、建立专业化的教育工作者队伍,并开展人员培训与评估 |
四、制定科学的博物馆教育战略规划 |
五、加强观众研究 |
六、重视教育活动评估 |
七、教育项目分众化和衍生化 |
八、加强教育活动场地与设施设备建设 |
九、保障教育活动经费 |
十、开发文化产品和服务,延伸教育体验 |
十一、发挥博物馆网站的多元功能 |
十二、加强博物馆内部和外部的教育合作与交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邮资机邮资安全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邮资机研究现状 |
1.2.1 邮资机概述 |
1.2.2 国外邮资机研究现状 |
1.2.3 国内邮资机研究现状 |
1.2.4 邮资机邮资安全问题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机械式邮资机表头技术 |
2.1 引言 |
2.2 邮资机表头功能原理方案 |
2.2.1 邮资机表头需求分析 |
2.2.2 邮资机表头功能设计 |
2.2.3 邮资机表头过戳工作原理 |
2.3 表头机械结构方案设计与评价 |
2.3.1 产品设计理论概述 |
2.3.2 基于公理设计的通用设计过程模型建立 |
2.3.3 机械式邮资机表头结构方案设计 |
2.3.4 表头结构方案评价 |
2.4 步进式数控调资过戳表头设计 |
2.4.1 表头机构设计 |
2.4.2 表头驱动与控制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邮资机安全嵌入式控制系统 |
3.1 引言 |
3.2 邮资机嵌入式控制系统 |
3.2.1 控制系统安全需求 |
3.2.2 邮资机安全嵌入式系统设计方案 |
3.2.3 邮资机安全嵌入式系统硬件设计 |
3.3 邮资机嵌入式系统软件设计 |
3.3.1 邮资机嵌入式软件架构与安全风险 |
3.3.2 邮资机嵌入式Linux系统 |
3.3.3 邮资机应用层软件 |
3.4 本地数据安全机制 |
3.4.1 本地数据安全体系构建 |
3.4.2 应用层数据校验与恢复 |
3.4.3 数据AES加密 |
3.4.4 数据纠删 |
3.5 邮资机嵌入式系统防护 |
3.5.1 用户身份认证 |
3.5.2 电磁攻击防护 |
3.5.3 物理防护 |
3.6 嵌入式系统在YFM118系列邮资机中的应用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CA的数字邮资符志生成技术 |
4.1 引言 |
4.2 DPM的加密技术理论 |
4.2.1 公钥密码体系 |
4.2.2 PKI密码技术 |
4.2.3 椭圆曲线密码体制 |
4.3 基于CA的DPM发行系统 |
4.3.1 CA系统模型 |
4.3.2 基于CA的DPM发行系统框架 |
4.3.3 DPM发行机制 |
4.4 邮资机端DPM关键技术实现 |
4.4.1 DPM数据结构 |
4.4.2 邮资机端ECC密钥对产生 |
4.4.3 邮资机端数字证书申请 |
4.4.4 邮资机端数字签名 |
4.5 DPM输出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邮资机网络管理 |
5.1 引言 |
5.2 邮资机联网需求分析 |
5.2.1 邮资机联网总体目标 |
5.2.2 邮资机联网技术分析 |
5.2.3 邮资机联网需求分析 |
5.3 邮资机网络管理构架 |
5.3.1 邮资机网络系统设计方案 |
5.3.2 邮资机网络物理构架 |
5.4 邮资机网络管理平台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获奖、科研项目、发表论文及授权专利情况 |
(8)基于政府规制改革背景下的中国邮政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目标和方法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目标 |
1.3.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理论述评 |
2.1 规制及其经济学特征 |
2.1.1 规制的内涵 |
2.1.2 政府规制的动因 |
2.1.3 规制理论的演进 |
2.2 垄断产业规制与厂商效率研究 |
2.2.1 反垄断与规制失灵研究 |
2.2.2 垄断产业规制变革的途径研究 |
2.2.3 厂商效率理论与企业治理制度研究 |
2.3 邮政规制改革与邮政效率研究 |
2.3.1 全球放松邮政规制的原因 |
2.3.2 国外邮政体制改革研究 |
2.3.3 我国的邮政改革研究 |
2.3.4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
小结 |
第3章 基于效率的西方国家邮政改革分析 |
3.1 西方国家邮政改革的背景 |
3.1.1 垄断业规制理论的创新发展 |
3.1.2 放松规制实践取得积极成效 |
3.1.3 精益化邮政得以推广 |
3.2 有代表性的西方国家邮政规制改革实例 |
3.2.1 美国邮政的企业化转变 |
3.2.2 德国邮政的市场化改造 |
3.2.3 日本邮政的民营化改革 |
小结 |
第4章 基于DEA模型的中国邮政效率分析 |
4.1 中国邮政效率的认识 |
4.1.1 中国邮政效率的内涵 |
4.1.2 评价标准 |
4.1.3 效率状况感知认识 |
4.2 DEA方法与模型 |
4.3 中国邮政效率实证分析 |
4.3.1 指标的选取 |
4.3.2 DEA实证结果 |
4.3.3 评价结果分析 |
小结 |
第5章 市场需求结构演变与邮政垄断低效 |
5.1 中国邮政通信市场表现特征 |
5.2 需求模型设定与估计方法 |
5.3 经验数据的结构与来源 |
5.4 中国邮政通信市场的Marshall需求函数估计 |
5.5 影响中国邮政通信市场需求的基本效应 |
5.5.1 需求的价格效应分析 |
5.5.2 需求的收入效应分析 |
5.5.3 需求的交叉价格效应分析 |
5.5.4 需求的消费者数量效应分析 |
5.5.5 互联网接入用户的替代效应分析 |
小结 |
第6章 中国邮政发展业态分析 |
6.1 中国邮政的演进历程 |
6.1.1 保障政治军事需要的古代通信 |
6.1.2 曲折发展的近现代邮政 |
6.2 中国邮政技术经济特征 |
6.2.1 技术特征 |
6.2.2 经济特征 |
6.3 中国邮政业存在性分析 |
6.3.1 邮政业发展的重要性 |
6.3.2 邮政业长期存在的可能性 |
6.3.3 中国邮政面临的现实问题 |
6.4 中国邮政改革发展目标研究 |
6.4.1 现有改革基础 |
6.4.2 邮政改革发展目标 |
小结 |
第7章 中国邮政效率提升途径研究 |
7.1 形成科学的邮政规制机制 |
7.1.1 邮政业的分类规制政策 |
7.1.2 邮政业的进入规制政策 |
7.1.3 邮政业的价格规制政策 |
7.1.4 邮政业竞争主体的协调政策 |
7.1.5 邮政普遍服务政策 |
7.1.6 政府规制机构设置 |
7.2 构建新型的邮政经营委托--代理关系 |
7.2.1 中国邮政的委托代理问题 |
7.2.2 邮政代理人的行为选择 |
7.2.3 中国邮政的激励与约束制度设计 |
7.2.4 中国邮政的人事制度设计 |
7.2.5 治理机制完善与代理链重构 |
7.3 实施邮政精益化运作 |
7.3.1 邮政精益化的现实基础 |
7.3.2 邮政精益化主要策略 |
7.4 激发中西部地区邮政活力 |
7.4.1 正视欠发达地区邮政发展问题 |
7.4.2 中西部地区邮政的发展策略 |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邮政信息化状况"问卷调查表 |
附录二:"邮政服务满意度"问卷调查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9)透析世界邮政改革动因(论文提纲范文)
一、世界邮政改革现状 |
二、世界邮政改革动因分析 |
(一) 内部原因 |
1. 邮政体制机构僵化 |
2. 邮政服务质量低 |
3. 邮政经营效益差 |
4. 邮政承担压力大 |
(二) 外部原因 |
1. 科技发展迅速 |
2. 外来竞争加剧 |
3. WTO推行贸易自由化 |
4. 各国邮政终端费结算费用成本高 |
三、小结 |
(10)演化视角下的快递业网络形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快递业诞生及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 |
1.1.2 快递企业与邮政之间长久的竞争关系 |
1.1.3 新时期快递企业的战略选择 |
1.2 问题的提出及论文研究的意义 |
1.2.1 问题的提出 |
1.2.2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3 基本概念界定与论文研究的范围 |
1.3.1 基本概念 |
1.3.2 研究范围与研究层次的划分 |
1.4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创新之处 |
2 相关文献述评与论文研究系统的构建 |
2.1 快递业的相关研究 |
2.1.1 关注快递业总体发展的研究 |
2.1.2 关于快递企业发展历程的相关文献 |
2.1.3 集中于快递业某个维度或快递企业的案例研究 |
2.2 运输经济学关于运输网络的研究 |
2.2.1 运输网络的构成及相关概念 |
2.2.2 运输业的网络效应 |
2.2.3 运输需求方的网络效应 |
2.2.4 运输供给方的网络效应:运输业网络经济的概念体系 |
2.3 经济演化的研究文献回顾 |
2.3.1 产业演化研究的相关文献 |
2.3.2 企业演化研究的相关文献 |
2.3.3 基于已有经济演化文献的简要评述 |
2.4 论文研究系统的构建 |
2.4.1 生物学演化研究中的个体选择论与群体选择论 |
2.4.2 生态学发展概述 |
2.4.3 生态系统的类比物:以国家为边界的经济系统 |
2.4.4 个体生态学:生物与环境的互动分析 |
2.4.5 种群生态学与种群的类比物选取 |
2.4.6 群落生态学与群落类比物选取 |
2.4.7 小结:一个基于生态学相关概念的研究层级体系构建 |
3 快递业重要特征分析与快递业网络形态演进的认识框架 |
3.1 快递产品角度的特性分析 |
3.1.1 完整运输产品的概念体系 |
3.1.2 基于完整性的快递产品解构 |
3.1.3 基于快递产品完整性的运输服务供给商群落分析 |
3.2 资源投入角度的特性分析 |
3.2.1 运力资源构成了快递企业的核心资源 |
3.2.2 快递企业与专业运输企业的竞争合作战略选择 |
3.3 快递网络角度的特性分析 |
3.3.1 快递(物理)网络的定义及基本类型 |
3.3.2 快递业的网络经济特性 |
3.3.3 快递业三种基本的空间组织方式 |
3.4 快递业动态演进的研究框架 |
3.4.1 快递业演化的基本观点 |
3.4.2 快递业演化研究的起点与具体研究对象的选取 |
3.4.3 快递业动态演进的重要特征(变量) |
3.4.4 快递业网络形态的选择及其层次结构 |
4 美国快递业的发展历程 |
4.1 快递业发展的初期阶段 |
4.1.1 "快递之父"的"First Express"公司 |
4.1.2 Harnden的决策失误与American Express的创立 |
4.2 "领头领头企业"崛起阶段 |
4.2.1 快递市场旺盛的需求与AEC国内网络扩张 |
4.2.2 AEC的产品创新 |
4.2.3 AEC的欧洲经营网络扩张 |
4.2.4 邮政与快递企业的竞争及政府的管制政策 |
4.2.5 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与AEC主营业务的转变 |
4.3 铁路快递发展阶段 |
4.3.1 铁路快递企业REA成立的背景 |
4.3.2 REA经营初期美国经济发展状况 |
4.3.3 REA的经营网络形成过程 |
4.3.4 REA以铁路运力为基础的多种运力资源获取过程 |
4.3.5 REA的产品创新 |
4.3.6 ICC的管制与邮政专营 |
4.3.7 危机来临:传统的铁路快递模式与REA的衰落 |
4.4 国际快递发展阶段 |
4.4.1 UPS的成长历程 |
4.4.2 FedEx的成长历程 |
5 美国快递业重要特性的演进表现 |
5.1 美国快递业各发展阶段中快递企业的共性特征表现 |
5.1.1 快递业发展初期快递企业的共性特征 |
5.1.2 领头快递企业崛起阶段成功快递企业的共性特征 |
5.1.3 铁路快递发展时期快递企业的显着特征 |
5.1.4 国际快递时代领头快递企业的显着特征 |
5.1.5 小结:美国快递业演化系统中各层级的主要表现 |
5.2 美国快递业的各层级的互动演化分析 |
5.2.1 经济系统层级与运输服务提供商(群落)的互动演化 |
5.2.2 运输服务提供商(群落)与快递业(种群)的互动演化 |
5.2.3 快递业(种群)与快递企业(个体)的互动演化 |
5.3 快递企业的演化分析 |
5.3.1 快递企业的演化路径 |
5.3.2 美国快递企业的创新过程 |
5.3.3 快递企业的创新行为的动力来源 |
5.4 小结:美国快递业重要特征(变量)的演化表现 |
6 快递业网络形态演进与中国快递业发展 |
6.1 中国快递业发展概述 |
6.1.1 国际快递产品市场 |
6.1.2 国内(异地)快递产品市场 |
6.1.3 国内同城产品市场 |
6.2 中国快递企业的发展概况 |
6.2.1 国有邮政快递企业EMS |
6.2.2 专业运输部门衍生形成的国有快递企业 |
6.2.3 众多的民营快递企业 |
6.3 中国快递市场的竞争及发展趋势 |
6.3.1 中国快递业市场规模的增长趋势 |
6.3.2 中国快递企业的竞争表现 |
6.3.3 快递业资源、产品、快递网络演进视角的发展建议 |
7 结论与研究展望 |
7.1 主要观点和研究结论 |
7.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加拿大邮政将提高邮资(论文参考文献)
- [1]互联网背景下邮政函件业务营销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SZ市邮政局的实证研究[D]. 张莉.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3)
- [2]NJ邮政局对账单产品营销策略研究[D]. 刘品渊.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7(05)
- [3]汪伪邮政研究[D]. 程林峰.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2)
- [4]进一步完善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研究[D]. 周伟.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2(10)
- [5]信息化条件下邮政企业全程全网结算体系的研究[D]. 周枫. 北京邮电大学, 2012(03)
- [6]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 ——观众参观博物馆前、中、后三阶段教育活动的规划与实施[D]. 郑奕. 复旦大学, 2012(02)
- [7]邮资机邮资安全关键技术研究[D]. 史伟民. 浙江工业大学, 2011(08)
- [8]基于政府规制改革背景下的中国邮政效率研究[D]. 李盛竹. 西南交通大学, 2009(02)
- [9]透析世界邮政改革动因[J]. 何源明. 中国商界(下半月), 2009(02)
- [10]演化视角下的快递业网络形态研究[D]. 匡旭娟. 北京交通大学, 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