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手术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谭安辉,柯腾飞[1](2021)在《直肠癌术前临床分期及癌胚抗原预测术后复发与转移》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直肠癌患者术前临床分期及癌胚抗原与术后预后相关分析。方法收集恩施州中心医院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直肠癌患者200例;收集患者病理T、N、M分期、术前CEA值、病灶所在肠管位置、累及肠管长度(CT图像测量)、累及肠圈比例、肠周淋巴结是否阳性、环周切缘是否阳性、距离肛门距离、壁外血管是否受浸润,这几个指标为回顾性收集资料;随访观察患者术后是否发生复发和转移2个结果,并记录发生复发、转移、死亡时间。研究方法:用Cox多因素相关分析上述几个指标与患者术后发生复发、转移2个结果相关分析,并找到预测术后发生复发、转移的因素。总生存时间用Kaplan-Meier曲线描述复发和转移患者,并用Log-Rank检验其差异。结果与术后发生转移相关因素分别为N分期P=0.001;HR=11.22;95%CI(2.55,49.25)、术前CEA值P <0.001,HR=1.00;95%CI(1.002,1.006),这2个因素与术后发生远处转移有相关性;与术后发生局部复发相关的因素为T分期P=0.036;HR=1.726;95%CI(1.03,2.87)、术前CEA值P=0.034;HR=1.00;95%CI(0.99,1.005)。结论 T分期与术后局部复发有显着相关,N分期与术后远处转移有相助相关性。术前T分期能预测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术前N分期与CEA能预测直肠癌术后远处转移。
黄飞,陈海鹏,李吉云,张明光,王玲玲,王锡山,刘正,卢召,郑朝旭[2](2021)在《手术治疗46例局部复发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与生存结局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局部复发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9年10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收治的46例局部复发结直肠癌患者资料,总结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结局。[结果] 46例局部复发患者,平均年龄(58.8±10.8)岁;其中男性31例(67.4%),女性15例(32.6%);直肠癌患者31例(67.4%),结肠癌患者15例(32.6%)。所有患者初治均行根治性手术,病理类型均为腺癌,原发肿瘤TNM分期为Ⅲ~Ⅳ期患者17例(37.0%)。初治术前2例(4.3%)接受新辅助治疗,初治术后29例(63.0%)接受辅助治疗。最常见的局部复发部位是吻合口(31例),60.9%(28/46)的患者局部复发出现在根治术后2年内。所有患者接受二次手术治疗,40例(87.0%)进行开腹手术,5例(10.9%)行腹腔镜辅助手术,1例(2.2%)行经肛门肿物切除。二次术前9例(19.5%)患者行辅助治疗,二次术后36例(78.3%)行辅助治疗。二次手术R0切除率82.6%(38/46),术后中位住院天数7.5(2~49) d,并发症发生率为23.9%(11/46)。28例(60.9%)在二次手术后再次发生复发转移,其中1例在二次术后2个月出现腹腔多发复发转移,未进一步治疗即因多脏器衰竭死亡,其余27例患者(58.7%)接受了辅助治疗或再次手术。所有患者中位随访29(3~60)个月。R0切除患者与R1切除患者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48.9±3.5)个月和(13.1±2.9)个月,提示R0切除较R1切除有更好的生存结局。总体2年和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43.5%和32.7%; 2年和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6.1%和66.6%。[结论]对于局部复发结直肠癌患者,约60.9%的局部复发出现在根治术后2年以内,吻合口是最常见的复发部位。通过行二次手术治疗,患者可获得较好的总体生存期,但无病生存期仍较差。如何选择综合治疗,对提高局部复发患者的生存质量及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中国医师协会放射肿瘤治疗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3](2021)在《中国直肠癌放射治疗指南(2020年版)》文中指出1 概述直肠癌是常见恶性肿瘤,随着居民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的变化,结直肠癌发病率在我国呈上升趋势,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位居我国恶性肿瘤的第3位和第5位[1]。多学科综合治疗(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MDT)已成为提高直肠癌治疗效果的基础,而放疗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对于局部浸润、固定、巨大肿瘤或有广泛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放化疗与根治性手术的联合治疗是标准治疗手段;而转移
吉国锋[4](2021)在《生物可降解高分子免疫植入器件用于结直肠癌术后免疫治疗研究》文中提出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手术切除是治疗结直肠癌首选也是最有效的方案。但对于中晚期结直肠癌,由于癌肿浸润广泛,手术无法达到根治性切除,或者手术时已经发生远处转移,局部残留肿瘤细胞和远端转移灶肿瘤细胞在术后继续生长引起肿瘤复发和转移,是导致手术失败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全身系统性化疗和放射治疗是预防中晚期结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的重要治疗措施。然而考虑到患者术后体质较弱,需要一定时间的恢复期,加之切口愈合等因素,一般至少在术后2~3周方可进行全身化疗和放疗。在这一时期,往往错过了消灭残留肿瘤细胞的最佳时机,而且这个间隙也为肿瘤的复发创造了早期条件。因此,寻找更佳的术后治疗措施来解决进展期结直肠癌术后复发和转移仍是目前临床最亟待解决的术后难题。近年来,多种肿瘤免疫疗法被证实可以有效杀灭肿瘤并可预防肿瘤复发,但在实体瘤治疗方面,肿瘤免疫治疗面临诸多挑战,如免疫治疗响应性低,免疫药物耐药,非肿瘤靶向分布(on-target but off-tumor),毒副作用大等。近年来有研究发现,通过在肿瘤内/附近局部缓释免疫药物能够较好的解决上述难题,而且安全性更高。对于结直肠癌,在肿瘤切除过程中,外科医生有独特的直接接触肿瘤机会,因此,原位(肿瘤切除部位)免疫治疗可能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术后预防肿瘤复发和转移的策略。近年来基于生物高分子材料的肿瘤局部免疫治疗彰显了巨大治疗潜力,包括可植入支架、可注射水凝胶和原位形成的水凝胶等,这种局部免疫治疗可产生全身抗肿瘤免疫效果,甚至达到治愈的效果。这种易于装载、可降解和控制缓释特性,使基于生物可降解高分子免疫植入器件的局部免疫疗法成为肿瘤切除术后免疫治疗一种有前途的策略和途径。基于此,我们设计了一种由4臂氨基聚乙二醇(4-arm poly(ethylene glycol)amine,4臂PEG-NH2)和氧化葡聚糖(oxidized dextran,ODEX)交联得到的支架材料,并在材料制备过程中分别装载瑞喹莫德(Resiquimod,R848)和抗OX40抗体(CD134,anti-OX40 antibody,aOX40),制备了生物可降解高分子免疫植入器件用于进展期结直肠癌术后免疫治疗。目的:借助于在结直肠癌手术中外科医生有独特的直接接触肿瘤机会,设计一种生物可降解高分子免疫植入器件用于进展期结直肠癌术后免疫治疗,以期解决结直肠癌术后复发和转移的难题。方法:(1)制备空白植入器件:用不同质量比的4臂PEG-NH2与ODEX交联,通过醛基与氨基的席夫碱反应(Schiff base reaction)形成交联网格的水凝胶,冻干后得到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植入器件。并分别测试不同质量比制备的植入器件的强度和粘附性,根据测试结果选择最佳的质量比;(2)植入器件的表征:测试最佳质量比条件下制备的植入器件在体内和体外的降解情况;(3)制备免疫植入器件:将瑞喹莫德(R848)和抗OX40抗体(aOX40)担载到植入器件中,并测试其缓释效果;(4)验证免疫植入器件杀灭残留肿瘤效果:构建BALB/c小白鼠皮下不完全切除肿瘤模型,术中将免疫植入器件埋植到肿瘤切除后的残腔内,监测并记录残留肿瘤生长情况;并分析植入术后第3天和第10天残留肿瘤免疫微环境改变;(5)验证经免疫植入器件治疗后建立的肿瘤特异性免疫记忆效应:皮下不完全切除肿瘤模型中经免疫植入器件治愈的小鼠,再次进行肿瘤复种挑战实验,监测并记录复种肿瘤生长情况;并分析系统性免疫微环境(脾脏)的改变;(6)验证经免疫植入器件治疗后激活了全身系统性免疫反应(远端效应):建立小鼠皮下双侧肿瘤模型,将免疫植入器件埋植入到其中一侧肿瘤腔内,然后监测并记录对侧肿瘤生长情况;并分析对侧肿瘤免疫微环境改变;结果:(1)当4臂PEG-NH2与ODEX的质量比为1:1时,交联形成的植入器件同时拥有较大的强度和较好的组织粘附性;在体外,植入器件降解时间大于9天;在体内,其降解时间大于21天;(2)R848和aOX40抗体被成功装载到植入器件中,并且能够随着植入器件的降解而同步缓慢释放,R848和aOX40抗体的释放时间均长于9天;(3)在皮下不完全切除肿瘤模型中,术中在肿瘤切除残腔中埋入免疫植入器件,可以根除残留肿瘤,而且治疗组所有小鼠在150天的观察期内均无肿瘤复发。残留肿瘤免疫微环境分析结果显示:在术后第3天,固有免疫被迅速激活,自然杀伤细胞(Nature killer cells,NK细胞)的浸润增多,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的活化增强,随后适应性免疫被激活,肿瘤内T细胞浸润数量显着增加(第10天);(4)在小鼠对侧皮下复种肿瘤挑战模型中,结果显示经免疫植入器件治愈的小鼠能抵抗该挑战,再次在对侧皮下种瘤后,所有小鼠均未成瘤;全身系统性免疫分析结果显示:脾脏内记忆T细胞数量显着增多;(5)在构建的小鼠皮下双侧肿瘤模型中,将免疫植入器件植入到其中一侧肿瘤腔后,对侧肿瘤的生长得到了显着的抑制;对侧肿瘤免疫分析结果显示:对侧肿瘤内浸润T细胞数目也显着增多。结论:(1)我们设计了一种简单并易于操作的结直肠癌术后免疫治疗策略和方法,即将合成的治疗性的生物可降解高分子免疫植入器件植入到肿瘤切除腔内,通过协同激活固有免疫、适应性免疫和免疫记忆效应,有效清除术后残余肿瘤细胞和远端转移灶,并且能够防止术后肿瘤复发;(2)我们设计的生物高分子免疫植入器件被证实是术后结直肠癌免疫治疗的合理选择,这种术后免疫治疗管理更具有特异性、更有效、毒性更小,有着巨大临床转化潜能。
范嵩[5](2021)在《直肠癌患者临时性造口永久化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认为背景: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行根治性切除术可以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局部复发率,改善患者预后。但是,术后出现吻合口漏,仍使术者和患者面临的巨大风险。很多术者选择行预防性造口或挽救性造口,以减少出现吻合口漏的风险及出现吻合口漏后的临床症状。术者最初的决定一般是临时性造口,会在吻合口漏风险期度过之后再行造口还纳手术,但并有部分患者的临时性造口不能够按计划还纳。目的:临时性造口可降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改善吻合口漏患者临床症状和预后。然而,临时性造口1年之内未能还纳,就会有极大的可能性转变为永久性造口,会使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影响造口患者心理健康。本研究通过探讨经腹直肠前切除术临时性造口转变为永久性造口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本次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在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期间,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胃肠外科接受经腹直肠前切除术并临时性造口的直肠癌病例资料。在本研究中,临时性造口包括预防性造口(即经腹直肠切除术的同时行造口手术)和挽救性造口(即接受经腹直肠前切除术的患者,术后出现吻合口漏或其他严重并发症而再次行造口)。共235例直肠癌患者被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56例,女性79例,全组预防性造口218例,挽救性造口17例。回肠末端造口190例,横结肠造口45例。235例临时性造口患者中位随访23(14~44)个月。2020年9月~10月集中进行电话随访,详细了解患者造口是否还纳及未能还纳原因、肿瘤是否复发及远处转移等情况。造口永久化定义为患者在最后一次随访时造口仍无还纳。使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对临时性造口永久化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将其中P<0.05的因素纳入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中位随访23(14~44)个月,局部复发6例,远处转移12例。235例临时性造口患者中有143例(60.9%)成功还纳,造口还纳时间距造口手术时间平均时间6.9个月,中位数为6(3~15)个月。预防性造口患者成功还纳141例(64.7%),还纳平均时间为6.9(3~15)个月;挽救性造口患者成功还纳2例(11.8%),还纳平均时间为6个月。92例(39.1%)转变为永久性造口。单因素分析显示,导致临时性造口永久化的可能因素包括术前贫血、腹部手术史、开腹手术、挽救性造口、吻合口漏,术后并发症分级大于2级、横结肠造口、肿瘤病理分期、术后放化疗,术后有局部复发及术后远处转移(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中腹部手术史(OR=4.614,95%CI:1.862~11.433,P=0.001)、开腹手术(OR=62.399,95%CI:6.888~564.188,P<0.0001)、术前贫血(OR=11.293,95%CI:2.792~45.672,P=0.001)、术后病理分期(OR=2.017,95%CI:1.312~3.100,P=0.001)、术后放化疗(OR=5.691,95%CI:2.227~14.546,P<0.0001)、远处转移(OR=46.002,95%CI:4.187~505.359,P=0.002)是临时性造口永久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有腹部手术史、开腹手术、术前贫血,术后病理分期,术后放化疗,术后远处转移的患者,临时性造口有较高的造口永久化风险,临床医师需谨慎评估患者的情况,作出适合患者的治疗决策,以减少临时性造口永久化的风险及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减少潜在的医疗纠纷。
罗亮华[6](2021)在《局部复发性直肠癌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局部复发性直肠癌再次手术的疗效及影响患者长期生存和R0切除的预后因素。方法:收集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2009年1月至2016年5月再次手术治疗的56例LRRC患者病例资料。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56例患者的5年生存率并用K-M曲线描绘其总的生存时间,分析不同复发模式下患者疗效的差异性;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评估临床因素与长期预后的关系,并使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影响R0切除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56例患者总生存时间平均值是38.9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32.5个月,范围为5-74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2.9%,46.4%,35.7%。与非轴向复发相比,轴向复发的手术时间更长(338.6±91.4 VS 219.6±47.0min,P=0.001),术中出血量更多(1381.8±187.2ml VS 345.8±363.8ml,P=0.045),肿瘤更难完整切除(P=0.005),术前血清CEA更容易出现升高(P=0.005)。单因素分析表明:LRRC术前血清CEA正常、术中实现阴性切缘、术后未发生并发症以及术后病理分期更早的患者更容易实现长期生存(总生存时间≥5年),P值<0.05;术前血清CEA正常、轴向复发、术后病理分期更早的患者更容易实现R0(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R0切除是影响长期生存的独立因素。结论:术前准确评估患者的分期、复发类型,选择合适的病人进行手术,能提高R0切除率,进而改善LRRC患者的手术疗效。
李瑞奇[7](2021)在《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与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直肠癌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与括约肌间切除术在低位直肠癌的临床效果,比较两种术式的肿瘤学及功能学预后,以及其各自的安全性、有效性、手术的优势及不足。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8月至2020年8月期间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且不符合排除标准的43例低位直肠癌患者,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其中行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22例;行括约肌间切除术的2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体质指数、年龄、肿瘤分期、肿瘤分化程度上,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统计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常规查体、肛门功能评估、血生化、肿瘤标志物、肠镜中肿瘤距肛门距离、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相关情况、病理情况、肿瘤学结果、肛门功能结果等)进行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分别于直肠癌术后或回肠造口还纳术后1个月、6个月按LARS评分系统进行肛门功能测定。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随访,无失访病例,平均随访时间为24.4个月(4个月-36个月)。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组在术后第一次清流食时间(2.27±0.55天VS 3.00±0.45天)、术后第一次下地时间(2.09±0.87天VS 3.48±0.51天)优于括约肌间切除术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造口患者中,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组术后1个月的肛门功能优于内括约肌切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在手术方面,手术时间(277.73±69.07分钟VS 242.86±66.40分钟)、手术出血量(40.09±23.79ml VS48.43±26.57ml)、手术并发症(输尿管损伤、阴道损伤、骶前出血、吻合口出血、吻合口漏、吻合口狭窄、肠梗阻、盆腔脓肿、尿潴留、肛周疼痛、手术切口感染、深静脉血栓)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在术后病理方面,两组均遵循TME原则,肿瘤平均直径(3.10±0.96cm VS 3.80±1.72cm)、肿瘤远端距远切缘距离(2.36±0.73cm VS2.98±1.36cm)、淋巴结检出数(14.10±1.19个VS 15.10±1.90个)、淋巴结阳性数(1.45±2.46枚VS0.86±1.56枚)、TN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在术后功能学方面,对于未行造口的患者,直肠癌根治术后一个月进行LARS评分,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组优于括约肌间切除术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经过6个月的盆底功能训练后,两组的肛门功能均取得满意结果,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对于造口患者,行造口还纳术后1月及6月,两组的肛门功能并无明显差别,且术后6个月肛门功能优于术后1个月。在肿瘤学预后方面,术后12月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组1例复发,括约肌间切除术组2例复发,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2月的无病生存率(95.5%VS90.5%)、24个月的无病生存率(95.5%VS90.5%)。12个月的总体生存率为(100%VS 100%),24个月的总体生存率为(100%VS 100%),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与括约肌间切除术在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有相同的疗效。根据本研究统计分析认为,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术后进清流食更快、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更快。未造口患者术后1月的肛门功能较括约肌间切除术组好,在保留住肛门的基础上,更保证了肛门的功能,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在肿瘤学、肛门功能方面与短期疗效上,两者无明显差别,且均具有理想疗效。
刘壮[8](2021)在《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与腹腔镜手术治疗Ⅰ期直肠癌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随着手术、放疗、化疗等一系列治疗方式的应用,直肠癌近远期疗效得到极大改善。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transanal endoscopic microsurgery,TEM)在治疗良恶性病变中减少了手术创伤及相关并发症,其术后快速康复特性得到广泛关注,但对于其直肠癌治疗中的有效性、安全性仍有争议。本文旨在分析TEM对比腹腔镜手术(laparoscopic surgery,LS)在I期直肠癌治疗中的临床疗效,为直肠癌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检索Pub 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2020年12月之前公开发表的有关TEM对比腹腔镜手术治疗I期直肠癌的临床研究,筛选相关文献,提取有关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淋巴结清扫数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复发转移等相关数据,数据处理分析使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结果:本文共纳入16篇临床试验,其中英文文献4篇,中文文献12篇,共纳入患者1229例,其中行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患者579例,腹腔镜手术患者650例。1.手术时间:(MD=-74.34,95%CI=-85.89~-62.79,P<0.00001)、TEM组较LS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失血量:(MD=-83.62,95%CI=-97.86~-69.39,P<0.00001)TEM组较LS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清扫数量:(MD=-4.90,95%CI=-14.90~5.09,P=0.34),TEM组淋巴结清扫数量较LS组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首次排气时间:(MD=-32.13,95%CI=-36.96~-27.30,P<0.00001)TEM组较LS组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住院时间:(MD=-6.17,95%CI=-7.86~-4.49,P<0.00001)TEM组较LS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住院时间:(MD=-3.21,95%CI=-3.35~-3.06,P<0.00001)TEM组较LS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并发症:(OR=0.30,95%CI=0.20~0.44,P<0.00001)TEM组较LS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出血:(OR=0.45,95%CI=0.16~1.26,P=0.13)TEM组较LS组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吻合口瘘:(OR=0.45,95%CI=0.22~0.94,P=0.03)TEM组较LS组发生率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口感染:(OR=0.35,95%CI=0.11~1.08,P=0.07)TEM组较LS组发生率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潴留:(OR=0.64,95%CI=0.22~1.86,P=0.41)TEM组较LS组发生率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肛门失禁:(OR=0.40,95%CI=0.14~1.12,P=0.08)TEM组较LS组发生率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止痛药物应用:(OR=0.00,95%CI=0.00~0.01,P<0.00001),TEM组较LS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功能障碍:(OR=0.16,95%CI=0.04~0.71,P=0.02),TEM组较LS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复发转移:(OR=0.77,95%CI=0.29~2.09,P=0.61)T1直肠癌行TEM术后3年复发转移率较LS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辅助治疗后T2直肠癌行TEM较LS组术后5年复发转移率无明显差异。结论:(1)TEM较LS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排气量、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止痛药应用等围手术期结局有较大优势,直肠癌围术期治疗疗效较好。(2)TEM较LS有较低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TEM能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3)TEM可部分代替LS在I期直肠癌中的应用。
乔月新[9](2021)在《腹腔镜与开腹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比较腹腔镜与开腹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的近远期临床疗效,为腹腔镜技术的应用及推广提供临床证据,为直肠癌诊疗中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收集于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行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的7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腹腔镜组(LRR组),选择同期符合标准的行开腹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的7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开腹组(ORR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指标、术后并发症及预后指标等数据。结果:1.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术前营养评分(NRS-2002)、肿瘤分化程度、内科合并症及术后病理TNM分期等基础指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术中观察指标方面,LRR组与ORR组比较结果为:平均术中出血量分别为(64.20±27.03ml VS 79.88±22.64m l,P<0.05),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160.04±32.13min VS 126.00±19.15min,P<0.05),相比于ORR组,LRR组术中出血量减少,但手术时间却相对较长。3.LRR组与ORR组在术后恢复指标方面比较结果:平均首次排气时间分别为(2.48±0.55d VS 3.98±1.01d,P<0.05);平均首次进食时间分别为(2.84±0.70d VS 4.89±2.26d,P<0.05);平均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分别为(5.99±1.06d VS 8.20±2.70d,P<0.05);尿管留置时间为(1.78±0.84d VS 2.20±0.91d,P<0.05);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为(10.00±3.13d VS 12.37±4.20d,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在术后并发症方面:LRR组术后并发症共12例(16%),其中肠梗阻4例,肺部感染5例,切口感染及吻合口瘘各2例,排尿功能障碍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其他并发症(吻合口狭窄2例,吻合口出血1例,泌尿感染3例)。ORR组术后发生并发症共25例(33%),肺部感染9例,切口感染8例,肠梗阻6例,排尿功能障碍6例,吻合口瘘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各3例,其他并发症(吻合口狭窄2例,吻合口出血1例,泌尿感染3例)。LRR组与ORR组在并发症总发生数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预后指标比较结果方面:随访中位期间42个月内LRR组出现局部复发及转移的病例共15例,复发转移率21.70%;ORR组17例,复发转移率22.67%,LRR组与ORR组的复发转移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LRR组的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及总生存率分别为82.7%,88.1%,;ORR组则为77.3%,89.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具有术中失血量少、术后肠道功能恢复较快、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短及术后住院时间短等优势。2.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少于开腹手术。3.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术后复发转移率、3年无病生存率及总生存率与开腹手术相比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具有相同的远期疗效。
呙耀宇[10](2021)在《新辅助放化疗和一期手术在局部进展期低位直肠癌中的预后和生活质量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直肠癌在我国发病率较高且以中低位直肠癌居多,其中局部进展期低位直肠癌手术难度大、术后复发率高、生活质量较差。尽管新辅助放化疗的应用使得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的术后复发率得到了显着的改善,患者的远期生存能否从中获益却未能明确。随着多学科综合治疗和全直肠系膜切除理念的普及以及超低位保肛手术的发展,直肠癌患者的保肛率得到较大的提高,但低位直肠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能否因此得到改善仍存在一定的争议,然而目前尚缺乏新辅助治疗配合不同手术方案对局部进展期低位直肠癌患者远期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为此,本研究对局部进展期低位直肠癌患者进行了远期局部复发和无病生存的随访调查,并根据是否接受新辅助治疗、是否行保肛手术对患者进行生活质量的分组分析,探讨不同治疗方案在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方面的差异,从肿瘤学预后和生活质量方面回答患者能否从新辅助治疗中获益的问题。研究目的1、对接受新辅助放化疗或一期手术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和局部复发率进行对比,并分析不同治疗方案在远期肿瘤学预后方面是否存在差异;2、对接受新辅助放化疗或一期手术患者的远期生活质量进行对比,并分析不同治疗方案的术后生活质量差异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研究方法本次研究以2010年2月至2016年2月间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收住的438局部进展期低位直肠癌患者作为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经过筛选后共纳入304例患者,其中197例接受一期手术,107例接受术前新辅助放化疗。根据手术方式对入组患者进行亚组划分,其中接受一期SPS手术的患者共96例,接受一期APR手术的患者共101例,接受新辅助放化疗后行SPS手术的患者共81例,接受新辅助放化疗后行APR手术的患者共26例。通过病案资料、门诊和电话随访,了解患者术后第5年的局部复发率和无病生存率,同时采用EORTC qlq-C30和CR29评分表给予患者术后第5年的生活质量评分。分类资料组间比较时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或单因素ANOVA分析,Kaplan-Meier法比较各组的无病生存时间和局部复发时间,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一期手术组和新辅助放化疗组生活质量,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比较亚组间生活质量。研究结果一期手术组与n CRT组保肛率具有显着差异(43.7%vs 66.4%,p<0.01),5年局部复发率(15.2%vs.9.4%,p=0.106)和无病生存率(55.8%vs.52.3%,p=0.815)无显着差异。各亚组五年局部复发率(p=0.441)和无病生存率无显着差异(p=0.238)。生活质量评分方面,n CRT组社会功能评分显着低于一期手术组(p=0.034),腹泻(p=0.003)、经济困难(p<0.001)、臀部疼痛(p=0.040)、大便失禁(p=0.041)、排便尴尬(p=0.045)以及男性阳痿(p=0.012)症状评分显着高于一期手术组,而造口护理问题评分较低(p=0.031)。亚组生活质量显示在一期手术亚组间,保肛组躯体形象评分显着高于不保肛组(p<0.001),而便秘(p=0.006)、腹胀(p=0.007)和排便次数增多(p=0.005)症状评分高于不保肛组,皮肤酸痛症状评分更低(p=0.003);新辅助放化疗亚组之间,保肛组的认知功能(p=0.001)和社会功能(p=0.003)均显着低于不保肛组,腹泻(p<0.001)、大便次数增多(p<0.001)和大便失禁(p<0.001)评分显着高于不保肛组。在保肛手术的亚组比较中,n CRT组患者社会功能明显低于一期手术组(p<0.001),且腹泻(p<0.001)、经济困难(p<0.001)、排便尴尬(p=0.005)和女性性交困难(p=0.007)症状评分显着高于一期手术组。此外,一期行APR术患者在腹泻(<0.001)和经济困难(p=0.001)方面均优于新辅助治疗后行保肛手术的患者。一期行保肛术的患者躯体形象功能评分显着高于新辅助治疗后行APR手术的患者(p=0.007),但其排便次数增多的症状较后者更为严重(<0.001)。与一期行APR术的患者相比,接受n CRT治疗后保肛的患者,其大便次数增多(p<0.001)、肛门排气(p=0.002)和大便失禁(p<0.001)的症状更为严重。研究结论新辅助放化疗不能提高患者远期无病生存率,且会显着增加住院治疗费用。尽管新辅助放化疗可以提高局部进展期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保肛率,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未见显着改善,部分生活质量指标低于一期手术者,其中以接受新辅助放化疗并行保肛手术患者的直肠前切除综合征相关症状指标加重为主。
二、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手术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手术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2)手术治疗46例局部复发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与生存结局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入选标准 |
1.3 随访方法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一般临床资料 |
2.2 复发肿瘤治疗情况 |
2.3 二次复发转移情况 |
2.4 生存情况 |
3 讨论 |
(4)生物可降解高分子免疫植入器件用于结直肠癌术后免疫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表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综述 |
2.1 结直肠癌的流行病学 |
2.2 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机制 |
2.3 结直肠癌的诊查现状 |
2.4 结直肠癌的治疗现状 |
2.5 基于生物高分子材料的免疫治疗新策略 |
2.6 总结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3.1 实验材料 |
3.1.1 化学及生物试剂 |
3.1.2 实验仪器 |
3.1.3 实验试剂配制 |
3.2 实验方法 |
3.2.1 细胞系及培养条件 |
3.2.2 动物实验 |
3.2.3 细胞复苏 |
3.2.4 细胞传代 |
3.2.5 细胞冻存 |
3.2.6 氧化葡聚糖(ODEX)的合成 |
3.2.7 4臂PEG-NH_2的合成 |
3.2.8 免疫植入器件的合成 |
3.2.9 植入器件的流变试验和拉伸试验 |
3.2.10 组织相容性实验和细胞毒性(MTT)实验 |
3.2.11 植入器件的体外和体内降解分析 |
3.2.12 免疫植入器件中R848和IgG的体外释放 |
3.2.13 体内抗肿瘤实验 |
3.2.14 外科手术和免疫植入器件的植入 |
3.2.15 肿瘤组织和血清中细胞因子分析 |
3.2.16 细胞流式分析 |
3.2.17 统计分析 |
第4章 结果 |
4.1 免疫植入器件的合成和表征 |
4.2 免疫植入器件用于术后免疫治疗效果 |
4.3 治疗后肿瘤免疫微环境分析 |
4.4 对远端肿瘤的抑制作用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攻读博士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直肠癌患者临时性造口永久化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综述 |
第3章 研究资料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与标准 |
3.1.1 研究对象 |
3.1.2 纳入标准 |
3.1.3 排除标准 |
3.1.4 诊断标准 |
3.2 一般资料 |
3.3 手术操作方法 |
3.4 随访方法 |
3.5 观察指标 |
3.6 分类标准 |
3.6.1 TNM分组的标准 |
3.6.2 ASA的分组标准 |
3.6.3 贫血的分组标准 |
3.6.4 术前白蛋白水平的分组标准 |
3.6.5 Clavien-Dindo分级标准 |
3.7 统计方法 |
第4章 结果 |
4.1 一般情况 |
4.2 与患者因素的关系 |
4.2.1 性别 |
4.2.2 年龄 |
4.2.3 BMI |
4.2.4 糖尿病史 |
4.2.5 术前贫血 |
4.2.6 术前白蛋白水平 |
4.2.7 吸烟史 |
4.2.8 腹部手术史 |
4.2.9 高血压病史 |
4.3 与肿瘤因素的关系 |
4.3.1 肿瘤的位置 |
4.3.2 病理分期 |
4.3.3 术后化疗 |
4.3.4 局部复发 |
4.3.5 远处转移 |
4.3.6 术前梗阻 |
4.3.7 新辅助 |
4.4 手术因素 |
4.4.1 化疗药灌洗 |
4.4.2 手术方式 |
4.4.3 造口的时期 |
4.4.4 造口的位置 |
4.4.5 吻合口漏 |
4.4.6 Clavien-Dindo分级 |
4.4.7 ASA分级 |
4.5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4.5.1 腹部手术 |
4.5.2 术前贫血 |
4.5.3 手术类型 |
4.5.4 造口时期 |
4.5.5 横结肠造口 |
4.5.6 吻合口漏 |
4.5.7 病理分期 |
4.5.8 术后化疗 |
4.5.9 局部复发 |
4.5.10 远处转移 |
4.5.11 Clavien-Dindo |
第5章 讨论 |
5.1 患者因素关系 |
5.1.1 性别 |
5.1.2 年龄 |
5.1.3 术前贫血、低蛋白血症 |
5.1.4 低白蛋血症、BMI |
5.1.5 糖尿病 |
5.1.6 腹部手术史 |
5.2 肿瘤因素关系 |
5.2.1 肿瘤的位置 |
5.2.2 术后病理分期 |
5.2.3 术后放化疗 |
5.2.4 术后局部复发 |
5.2.5 远处转移 |
5.2.6 术前梗阻 |
5.2.7 新辅助治疗 |
5.3 手术因素的关系 |
5.3.1 术中化疗药灌洗 |
5.3.2 手术方式 |
5.3.3 造口的时期 |
5.3.4 造口位置 |
5.3.5 吻合口漏 |
5.4 其他因素 |
5.5 不足和展望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局部复发性直肠癌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病例资料 |
2.1 术前评估 |
2.2 LRRC术前分型 |
2.3 新辅助治疗 |
2.4 手术治疗 |
2.5 随访 |
2.6 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患者的基线特征 |
3.2 不同复发模式的术前、术中及术后指标对比 |
3.3 长期生存的预后因素 |
3.4 影响R0切除的危险因素 |
3.5 整体生存时间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第6章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局部复发性直肠癌的治疗现状 |
参考文献 |
(7)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与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直肠癌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综述 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与括约肌间切除术的临床研究进展 |
2.1 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 |
2.2 括约肌间切除术 |
2.3 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
2.4 总结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1.1 纳入标准 |
3.1.2 排除标准 |
3.2 研究方法 |
3.2.1 术前准备及评估 |
3.2.2 手术方法 |
3.2.3 术后治疗 |
3.2.4 观察指标 |
3.3 统计学方法 |
第4章 结果 |
4.1 一般情况 |
4.2 手术操作及术后情况 |
4.3 术后并发症情况 |
4.4 术后病理学情况比较 |
4.5 功能学情况比较 |
4.6 术后局部复发、远处转移、短期生存率比较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与腹腔镜手术治疗Ⅰ期直肠癌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检索策略 |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1.3 质量评价 |
1.4 数据提取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筛选 |
2.2 文献基本特征 |
2.3 文献评价质量 |
2.4 Meta分析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在直肠癌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9)腹腔镜与开腹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研究现状及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新辅助放化疗和一期手术在局部进展期低位直肠癌中的预后和生活质量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第一节 资料收集 |
第二节 实验方法 |
第三节 主要技术路线 |
第四节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第一节 基本资料分析 |
第二节 预后分析 |
第三节 生活质量分析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第一节 讨论 |
第二节 结论 |
第五章 不足、创新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手术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直肠癌术前临床分期及癌胚抗原预测术后复发与转移[J]. 谭安辉,柯腾飞.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21(12)
- [2]手术治疗46例局部复发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与生存结局分析[J]. 黄飞,陈海鹏,李吉云,张明光,王玲玲,王锡山,刘正,卢召,郑朝旭. 肿瘤学杂志, 2021
- [3]中国直肠癌放射治疗指南(2020年版)[J]. 中国医师协会放射肿瘤治疗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 国际肿瘤学杂志, 2021(07)
- [4]生物可降解高分子免疫植入器件用于结直肠癌术后免疫治疗研究[D]. 吉国锋. 吉林大学, 2021(01)
- [5]直肠癌患者临时性造口永久化的危险因素分析[D]. 范嵩. 吉林大学, 2021(01)
- [6]局部复发性直肠癌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D]. 罗亮华. 南昌大学, 2021(01)
- [7]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与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直肠癌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D]. 李瑞奇. 吉林大学, 2021(01)
- [8]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与腹腔镜手术治疗Ⅰ期直肠癌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D]. 刘壮. 桂林医学院, 2021(01)
- [9]腹腔镜与开腹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D]. 乔月新. 河北北方学院, 2021(01)
- [10]新辅助放化疗和一期手术在局部进展期低位直肠癌中的预后和生活质量比较[D]. 呙耀宇. 中山大学, 20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