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喀喇沁旗旅游资源开发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宫晖[1](2021)在《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赤峰市高中地理研学课程案例设计与实施》文中研究说明自2012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文件推广研学课程。《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地理实践力作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并建议加强地理实践,因此地理研学课程成为培养地理实践力的有效途径。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等10个部门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的指导意见》,旨在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研学课程,赤峰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重要城市,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具有丰富的研学课程资源,适合开发地理研学课程,设计地理研学案例。因此,笔者基于高中地理内容,以地理研学课程为途径对赤峰市的课程资源进行案例设计和实施,研究如何通过地理研学课程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生活教育理论、课程开发理论和地理教学理论。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实地考察法、行动研究法和归纳总结法进行研究。研究思路是分析典型案例,为案例设计奠定基础,进而实施案例,得出结论、启示。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地理研学课程推动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丰富赤峰市高中地理研学课程的案例,为周边地区研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参考,以及为高中地理研学课程的设计提供一般思路。通过研究,本文主要得到以下几点结论:第一,开展地理研学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行动能力和意志品质,地理实践力为地理研学课程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和评价标准。第二,对赤峰市乡土地理资源进行研究,按照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方面进行归纳整理。第三,从课程标准中选择能够进行地理研学课程案例设计的内容共9项,对教学提示、内容要求以及研学地点的选择进行汇总。以湘教版2本地理必修教材为依据能够进行研学课程案例设计的内容共18项,按照自然地理类、人文地理类、综合类3类进行开发,共得到13项主题,并分别设计研学内容。第四,通过分析他人的案例得出相应的启示并总结研学课程案例设计的原则5项,分别是教育性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安全性原则、趣味性原则和实操性原则。第五,研究得到研学案例的基本组成8部分,分别是研学主题、研学地点概况、研学目标、研学线路与时间安排、研学课程准备工作、研学活动方案、研学评价、研学手册。第六,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出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赤峰市高中地理研学课程案例4个。
高滢洁[2](2020)在《内蒙古赤峰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文中认为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文化旅游业成为世界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而在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文化旅游产业一直是我国旅游业和第三产业的重要构成。进入新世纪,我国政府颁布一系列旨在推动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新政策,文化旅游产业成为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兴产业,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赤峰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南部,处于我国北方的农牧交错带上,也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交融地,属于内蒙古自治区区域性较大城市。赤峰市自然生态环境独特、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北方文明的摇篮。截止2018年,这里拥有7000多处历史文化遗址,包括省级、国家级以及世界级,其文化资源占据内蒙古自治区总量的一半左右。赤峰市依靠极其丰富的人文资源,积极促进旅游产业的升级调整,努力打造文化旅游产业新发展,为当地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力。在国家战略的整体推动和全国各地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的形势下,赤峰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也显现出明显的经济效应、社会文化效应,成为推动赤峰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文就赤峰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背景、现状、经济效应和影响因素进行了重点分析。重点说明赤峰市如何利用该市丰富厚重的文化资源的比较优势对文化旅游产业进行开拓性发展,最终使旅游产业成为赤峰市重要的支柱产业,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中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应,最后使文化旅游产业在我国民族地区旗县中达到中上水平。本文还重点探讨了赤峰市巴林左旗已经消失数百年的契丹文化,如何通过创新性发展被打造成现代文化产业园区的特征与效应,探讨其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如何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推动民族文化的继承、保护与开发,进而提升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认同感。本文体现的新意主要体现在:一是将赤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分析放置于国内外文化旅游大发展的背景中,说明赤峰作为我国文化资源大市和欠发达地区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性与必要性。二是文章依据旅游经济的关联理论、融合理论以及整合理论,分析了赤峰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特征及经济效应,说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能够促进赤峰市文化资源的开发进而促进民族经济发展。三是本文借助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分别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与同业竞争、机遇、政府六个方面分析了影响赤峰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重点突出了政府主导对于赤峰这样欠发达地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所起的决定作用与推动作用。然而,赤峰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毕竟起步晚,受该市经济基础薄弱的影响,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诸多困难与问题,如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程度偏低、旅游产品结构单一与文化体验感不足、区域旅游发展不均衡等,文章进一步说明赤峰市文化旅游产业还需要在文化资源整合、核心文化品牌创建、政府牵头推动、展开境域内外文化合作以及文化与旅游融合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发展。
孙乾瑶[3](2019)在《内蒙古旅游节事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旅游业日渐成为我国蓬勃发展的一个产业,各地为了发展旅游业纷纷通过举办旅游节事活动来宣传当地的旅游资源,设立节庆品牌,丰富目的地形象,而节庆作为一种以休闲娱乐为核心的旅游项目,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据统计,我国目前每年举办6000多个节庆,而且这一统计数据还在不断的上升。内蒙古自治区的旅游节事活动近几年也获得了成效显着的发展,但是相关的研究一直处于停滞阶段,鲜有文献系统的统计和分析近30年的内蒙古旅游节事活动数据,因此,对旅游节事活动的总数、增长量、时空分布规律进行调查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从概念阐述入手,首先界定了事件与事件旅游,节庆、节庆旅游与旅游节庆,节事、节事旅游与旅游节事等不同概念的外延,选取了旅游节事这一概念为本文的研究主语,从内蒙古旅游节事发展概述引入,详细分析了内蒙古旅游节事活动的类型划分及年内、年际变化,时间演变特征和空间分异特征等内容,并且分析了影响节事活动发展的各个因素,最终得出结论和展望。通过研究发现,内蒙古旅游节事活动类型丰富,其中文艺娱乐型和综合型占比最大,达到41%,年际变化总体上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萌芽期、发展期、腾飞期,年内季节性分布从前期的“一峰”演变为后期的“三峰三谷”,旅游节事活动持续时间的峰值有11个,持续时间在一周之内的节事活动数量占比超过74%,空间演变特征呈现出东部、中部发展较快的特点。通过搜集12盟市的旅游发展水平、交通通达性、区域旅游资源禀赋等数据,得出上述三个因素是驱动内蒙古旅游节事活动的主要因素。
高海军[4](2018)在《赤峰市喀喇沁旗林地变化分析》文中认为本论文在收集了喀喇沁旗2001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的基础上,通过与2016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相对比,并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变化幅度对喀喇沁旗林地时空变化特点进行分析。通过本次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有:(1)2016年资源二类调查结果显示,喀喇沁旗行政管理范围土地总面积为304785hm2。其中,林地面积205379.6hm2,占土地总面积的67.39%,非林地面积99405.4hm2,占土地总面积的32.61%。森林覆盖率为57.79%。全旗各乡镇森林覆盖率差别较大,西南及西部地区植被多为乔木,北部和中部地区植被多为灌木,东部多以杨树农田防护林带为主。(2)通过对喀喇沁旗2001年及2016年两期森林资源二类数据结果进行对比计算,得到两个年份的林地总面积由169489.6hm2增加到205379.6hm2,净增长35890 hm2。喀喇沁旗近15年林地变化明显。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变化幅度方法得出全旗各林地地类变化幅度情况为无立木林>疏林地>灌木林地>宜林地>苗圃地>未成林地>林业辅助生产用地>乔木林地。
夏国华[5](2017)在《内蒙古赤峰市现代农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家的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的现代化。现代农业是中国农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发展现代农业是解决我国当前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赤峰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是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京津、辽沈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但是,近年来赤峰农业生产环境恶劣,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了农业发展,农业生产效率很低。赤峰市农业基础比较薄弱,属经济欠发达地区。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建立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发展现代农业生产是解决赤峰市资源环境约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有效途径和必然的解决手段。本研究以比较优势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技术进步理论、产业结构理论、经济增长理论等理论为指导,主要研究了以下内容:一是总结国外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二是系统介绍赤峰市农业发展现状。三是全面评估赤峰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四是分析赤峰市农牧产品比较优势,并进行优势农业产业的区域布局。五是分析赤峰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六是探讨赤峰市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实现策略和政策保障。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赤峰市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低产耕地面积大,高质量耕地少;农科创新能力不强,农技服务不到位;水资源短缺严重;农业资源利用率低;农民文化素质较低;没有建立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赤峰市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主要有: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抗旱抗灾能力弱;农牧业面源污染渐趋严重;资源条件约束日趋紧张,农牧业生产条件受到限制;农牧业比较效益低下;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形势不容乐观。(2)赤峰市还处于现代农业的初步发展阶段,农业发展总体水平较低。表现在:现代农业投入水平、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均很低,处于现代农业起步阶段;现代农业产出水平较高,处于现代农业的基本实现阶段;农村社会发展水平还较低,处于现代农业初步发展阶段。(3)与全国、内蒙古自治区水平相比,赤峰市均具有农产品效率比较优势的作物有6种:谷子、玉米、荞麦、马铃薯、烟叶、蔬菜,均具有种植规模比较优势的农作物有7种:谷子、甜菜、莜麦、高粱、绿豆、荞麦、玉米,均具有综合比较优势的农作物有7种:谷子、莜麦、高粱、甜菜、绿豆、荞麦、玉米,同时具有农产品效率比较优势、规模比较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的农作物有3种:谷子、玉米、荞麦。在赤峰市畜禽产品中,均具有存栏规模比较优势的畜禽有3种:驴、骡、肉牛,均具有产品效率比较优势的畜禽产品有6种:牛皮、绵羊毛、羊绒、牛肉、禽蛋、禽肉,均具有综合比较优势的畜禽产品有10种:驴、骡、绵羊毛、牛皮、羊绒、绵羊皮、羊肉、禽蛋、牛肉、禽肉。(4)基于赤峰市优势农牧产品,对赤峰市现代农业发展进行区域布局:粮食产业、蔬菜产业、畜禽产业、饲草饲料产业、特色农牧业产业。(5)赤峰市大部分区(旗、县)的农业生产条件水平较差,特别是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左旗、喀喇沁旗、林西县、元宝山区、克什克腾旗、巴林右旗、红山区这8个区(旗、县)需要加大对农业生产资料和科技的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6)赤峰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9%,比2014年国家公布的农业科技进步率56%低7个百分点。(7)赤峰市属于典型的水资源缺乏地区。预测了2020年赤峰市各区(旗、县)水资源的供需情况。结果显示2020年仅有宁城县、林西县、元宝山区三个区县不缺水。本研究的创新之处有以下几点:(1)构建了赤峰市现代农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2)测算了赤峰市种植业产品的农产品效率比较优势、种植规模比较优势、综合比较优势以及赤峰市畜禽产品的畜禽存栏规模比较优势、畜禽产品产量比较优势、畜禽农产品综合比较优势。(3)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分析了赤峰市12个区(旗、县)农业生产条件水平,探讨影响赤峰市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程度;采用C-D生产函数,评价了赤峰市农业科技水平。
吕晓磊[6](2016)在《美林谷生态旅游度假区的调查报告》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美林谷休闲度假区的旅游资源现状,分析了其旅游开发的特色与思路,指出了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措施,旨在为家乡旅游产品的合理开发提供一些可参考的依据和思路。
喀喇沁旗农牧业局,喀喇沁旗旅游局[7](2014)在《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建设典范之内蒙古喀喇沁旗》文中提出北依茫茫大兴安岭,背靠巍峨奇绝的燕山山脉,喀喇沁旗地处内蒙古东部,蒙、辽、冀三省区交汇处,居东北经济区与华北经济区结合部,东与辽宁省建平县相邻,南与赤峰市宁城县毗邻,西与河北省围场县、隆化县交界,北与赤峰市松山区、红山区接壤,距赤峰中心城区38公里,北京380公里,沈阳500公里,锦州港280公里,赤锦、赤沈、京通铁路和国省公路G306、S206线穿境而过,赤大、赤通、赤朝、赤承高速公路在辖区内交汇,赤峰军民合用机场坐落在境
展天戈[8](2013)在《喀喇沁旗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旅游业作为一个传统产业,在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而旅游业的发展状态也从传统的风景游和古迹游向多元化逐渐迈进,全国各地都在充分挖掘带有本地区特点的多种旅游资源,地质游、乡村游、宗教游、购物游等多种形态百花齐放,各地也相应出台了针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方案,规范旅游市场,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搞好产品布局,带起了旅游产业的第二波高潮。而文化旅游也成为越来越多的城市和地区所选择的发展主线,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可挖掘的具有厚重文化底蕴的旅游资源不胜枚举,因此在整个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文化旅游所占比重也在逐年增加,而以文化旅游为中心的旅游产业带规划也成为了各地区发展中不可忽视的要素。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是通过对整个旅游环境的环境分析以及对喀喇沁旗旅游产业发展状况的描述梳理出目前该产业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及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再通过对旅游产业的一般特征的阐述及Michael Porter的钻石模型分析以及SWOT分析找出喀喇沁旗的战略定位,从而给出未来发展中的可选择战略,包括重点任务和发展路径,最后将根据喀喇沁旗的旅游景观分布及其特点提出建设以“马鞍山(国际)生态文化旅游区、亲王府历史文化旅游区、旺业甸生态商旅度假区”三大旅游区为支点的赤峰-茅荆坝百公里文化旅游产业带的项目化发展方式。
巩芳,范思媛[9](2013)在《赤(峰)茅(荆坝)百公里文化旅游产业带开发评价》文中认为本文以赤(峰)茅(荆坝)百公里文化旅游产业带为研究对象,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其旅游资源价值、影响力、开发环境、经济社会环境4项评价指标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并根据各项因子(指标)的重要性计算其权重,得出赤茅百公里文化旅游产业带的评价结果。该评价结果反映了赤茅百公里文化旅游产业带的概况与特点,进而为赤茅百公里文化旅游产业带开发、发展决策提供依据。
任向娜[10](2013)在《赤峰市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初探》文中研究表明民俗旅游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以其显着的地理差异、浓厚的历史氛围、鲜明的民俗品格、独特的文化内涵以及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适应了现代旅游多元化的发展需求。就少数民族地区而言,民俗旅游的开发对弘扬和保护民族文化、展现独特的地域特色,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均具有积极的意义。赤峰市作为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地区,拥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旅游资源。蒙古民族能歌善舞,体育、竞技活动丰富,服饰、饮食文化独具特色。发展民俗旅游对赤峰地区旅游资源的充分利用、旅游产品与项目的优化、旅游品位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基于对民俗学和旅游学等相关理论进行研究,将民俗学与旅游学的交叉研究法、田野调查法和个案研究法相结合,注重理论和应用并举。在研究赤峰市民俗旅游资源禀赋背景的基础上,从物质、社会文化、游艺与竞技、口承民俗这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整理和总结,进而分析当前赤峰市民俗旅游的发展现状,最后找出赤峰市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本文由绪言、正文、结语三大部分组成,绪言中就论文的选题、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创新之处等问题进行阐述。正文分四节组成:第一节在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中对民俗的基本概念及分类、民俗旅游与民俗旅游资源等相关理论进行综合梳理。第二节在赤峰市历史文化背景与民俗旅游资源中,详述了赤峰市的历史发展背景和文化变迁以及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民俗旅游资源,从中找出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民俗旅游资源。第三节在前面理论部分的基础上,分析了赤峰市目前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包括整体旅游业的发展概述、赤峰市民俗旅游发展的地缘优势及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现状。第四节通过对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现状的分析,找出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第三部分为结语,总结本文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在国内外的大形势下,针对赤峰地区旅游资源的特色,赤峰地区应深层次开发民俗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民俗旅游业。
二、喀喇沁旗旅游资源开发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喀喇沁旗旅游资源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赤峰市高中地理研学课程案例设计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 |
1.研究背景 |
2.研究现状 |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路线 |
1.研究方法 |
2.研究路线 |
一、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1.地理实践力 |
2.研学课程 |
(二)理论基础 |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生活教育理论 |
3.课程开发理论 |
二、地理研学课程案例分析 |
(一)案例分析说明 |
1.案例来源 |
2.案例分析目的 |
3.案例分析视角 |
4.案例分析方法 |
(二)案例具体分析 |
1.自然地理类研学课程案例分析 |
2.人文地理类研学课程案例分析 |
(三)案例分析启示 |
三、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赤峰市高中地理研学课程案例设计 |
(一)研学课程案例设计原则 |
1.教育性原则 |
2.因地制宜原则 |
3.安全性原则 |
4.趣味性原则 |
5.实操性原则 |
(二)研学课程案例设计依据 |
1.赤峰市乡土地理 |
2.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
3.高中地理教材 |
4.师生实际情况 |
(三)研学课程案例的基本组成 |
1.研学主题 |
2.研学地点概况 |
3.研学目标 |
4.研学路线与时间安排 |
5.研学课程准备工作 |
6.研学活动方案 |
7.研学评价 |
8.研学手册 |
(四)高中地理研学课程案例设计 |
1.案例一:燕京啤酒(中京)有限责任公司工业研学课程 |
2.案例二:赤峰市博物馆研学课程 |
四、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赤峰市高中地理研学课程案例实施 |
(一)案例实施 |
1.燕京啤酒(中京)有限责任公司研学课程实施 |
2.赤峰市博物馆研学课程实施 |
(二)案例实施启示 |
五、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研学案例汇总表 |
附录2 赤峰市高中地理研学课程案例具体分析表 |
附录3 赤峰市高中地理研学课程案例设计 |
附录4 地理研学课程案例成果展示 |
致谢 |
(2)内蒙古赤峰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二、关于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文献综述 |
三、论文的研究思路、框架与方法 |
四、论文研究的新意与可能存在的不足 |
第一章 本文的基本概念与理论支持 |
第一节 与文化旅游产业相关的概念 |
一、旅游与旅游产业 |
二、文化旅游与文化旅游产业 |
三、文旅产业融合 |
第二节 支撑本文的相关理论基础 |
一、产业关联理论 |
二、产业融合理论 |
三、产业整合理论 |
第二章 赤峰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概况及特征 |
第一节 赤峰市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时代背景 |
一、文化旅游产业已成为国内外旅游产业中的新兴产业 |
二、我国从国家战略层面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
三、全国各地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 |
第二节 赤峰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必要性 |
一、通过文化旅游产业开发文化资源 |
二、是赤峰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
三、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是对民族文化的积极保护与弘扬 |
第三节 赤峰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特征 |
一、可以成为赤峰市支柱产业 |
二、形成一定的文化旅游品牌 |
三、文旅产业在我国民族地区旗县中达到中上水平 |
四、产业形式多样、内涵丰富 |
第四节 上京契丹辽文化产业园:赤峰文化与旅游融合的典型 |
一、上京契丹辽文化产业园建设的缘起 |
二、目标与成效:建设中国辽文化产业示范区 |
三、上京契丹辽文化产业园建设的启示 |
第三章 赤峰市文化旅游产业的经济效应与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节 赤峰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经济效应分析 |
一、文化旅游产业促进地方经济增长 |
二、促进第三产业的完善与发展 |
三、文化旅游的乘数效应明显 |
第二节 赤峰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关于波特产业竞争力的“钻石模型” |
二、赤峰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影响因素 |
第四章 赤峰市文化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第一节 赤峰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一、文化旅游产业缺乏整体形象塑造,规模效益低 |
二、融资难导致文化旅游产业综合水平偏低 |
三、文化创意研发应用能力低、文化体验感不强 |
四、文化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同质化程度高 |
第二节 促进赤峰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一、树立赤峰特色鲜明的全域旅游品牌形象 |
二、明确政府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的角色与定位 |
三、发展赤峰特色旅游 |
四、注重文化品牌的塑造与推广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内蒙古旅游节事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图表分析法 |
1.4.3 熵值法 |
1.4.4 pearson相关性分析 |
1.4.5 回归分析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1.6 研究的不足之处 |
1.7 技术路线 |
2 相关研究综述 |
2.1 国外研究综述 |
2.2 国内研究综述 |
2.2.1 文化视角 |
2.2.2 经济视角 |
2.2.3 产品开发视角 |
3 相关概念界定 |
3.1 事件与事件旅游 |
3.2 节庆、节庆旅游和旅游节庆 |
3.3 节事、节事旅游和旅游节事 |
4 内蒙古旅游节事活动概述 |
4.1 起源与发展 |
4.2 旅游节事活动特点 |
4.2.1 由草原民俗、冰雪传统主题向多元主题发展 |
4.2.2 由夏季主导向夏冬两季高峰发展 |
4.2.3 由无序向有序发展 |
5 旅游节事活动的类型及发展演化 |
5.1 类型构成 |
5.2 年际变化 |
5.2.1 萌芽期 |
5.2.2 发展期 |
5.2.3 腾飞期 |
5.3 年内变化 |
5.3.1 节事数量增多,规模扩大 |
5.3.2 节事活动的季节性差异显着 |
5.3.3 节事活动的高峰期和低谷期的数量变化 |
6 旅游节事活动的时间演变特征 |
6.1 持续时间特征 |
6.2 持续时间的空间分异特征 |
6.2.1 萌芽期持续时间特征 |
6.2.2 发展期持续时间特征 |
6.2.3 腾飞期持续时间特征 |
7 旅游节事活动的空间演变特征 |
7.1 萌芽期的空间演变特征 |
7.2 发展期的空间演变特征 |
7.3 腾飞期的空间演变特征 |
7.4 总体特征 |
8 旅游节事活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
8.1 区域旅游发展水平 |
8.2 区域交通通达性 |
8.3 旅游资源禀赋 |
8.4 旅游节庆与各项指标的回归分析 |
9 结论与未来发展趋势 |
9.1 结论 |
9.2 发展趋势展望 |
9.2.1 区域化旅游节事合作格局 |
9.2.2 综合型全域创新发展理念 |
9.2.3 整体性数据统计评价体系 |
9.2.4 现代化基础设施配置方式 |
9.2.5 智慧旅游设施服务系统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赤峰市喀喇沁旗林地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本文研究背景 |
1.2 国外林地变化研究 |
1.3 国内林地变化研究 |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目的及意义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研究区概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2.1.1 地理位置及分布 |
2.1.2 地貌 |
2.1.3 气候 |
2.1.4 土壤与植被 |
2.1.4.1 土壤 |
2.1.4.2 植物资源 |
2.1.4.3 水资源 |
2.2 社会经济情况 |
2.2.1 人口经济 |
2.2.2 交通、通讯 |
2.3 林业生产建设情况 |
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3.1 资料收集 |
3.2 技术标准 |
3.3 林地变化分析模型 |
3.3.1 林地利用动态度 |
3.3.2 林地利用变化幅度 |
3.4 室内区划 |
3.4.1 划分条件 |
3.4.2 图斑定界—小班划分 |
3.4.3 小班面积控制 |
3.5 野外调查 |
3.5.1 主要调查方法 |
3.5.2 小班调查因子记载 |
3.6 技术路线 |
4 喀喇沁旗森林资源变化分析 |
4.1 林地面积变化分析 |
4.2 林木蓄积量动态变化分析 |
4.3 森林资源权属变化分析 |
4.3.1 林地土地权属变化分析 |
4.3.2 林地林木权属变化分析 |
4.4 乔木林资源变化分析 |
4.4.1 优势树种变化分析 |
4.4.2 龄组结构变化分析 |
4.4.3 郁闭度等级变化分析 |
4.4.4 林种变化分析 |
4.5 疏林地资源变化分析 |
4.6 灌木林资源变化分析 |
4.6.1 权属变化分析 |
4.6.2 起源变化分析 |
4.6.3 林种变化分析 |
4.7 苗圃地变化分析 |
4.8 未成林地变化分析 |
4.9 无立木林地变化分析 |
4.10 宜林地变化分析 |
4.11 森林资源变化特点 |
5 喀喇沁旗森林资源保护面临的形势及发展措施 |
5.1 喀喇沁旗森林资源保护面临的形势 |
5.2 喀喇沁旗森林资源保护发展措施 |
6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总结 |
6.2 讨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5)内蒙古赤峰市现代农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1.1 现代农业是中国农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
1.1.2 发展现代农业是实现赤峰市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现代农业内涵的研究 |
1.3.2 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
1.3.3 现代农业发展评价水平研究 |
1.3.4 现代农业发展阶段研究 |
1.3.5 农产品比较优势研究 |
1.4 研究目标、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1.5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数据来源 |
1.6 小结 |
第二章 现代农业发展的相关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现代农业的概念 |
2.1.2 现代农业特征和理念 |
2.1.3 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对比分析 |
2.1.4 现代农业的发展阶段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2 比较优势理论 |
2.2.3 区位理论 |
2.2.4 交易费用理论 |
2.2.5 产业结构理论 |
2.2.6 产业组织理论 |
2.2.7 技术进步理论 |
2.2.8 经济增长理论 |
2.3 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
2.3.1 集约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
2.3.2 城郊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
2.3.3 产业化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
2.3.4 特色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外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启示 |
3.1 美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
3.1.1 发展了大批商业化的家庭农场 |
3.1.2 政府对农业的有力支持 |
3.1.3 成熟的农业服务体系 |
3.1.4 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产业化程度高 |
3.1.5 完善的农业信息网络 |
3.1.6 农业生产高度机械化 |
3.2 日本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
3.2.1 注重发展“特色农庄”和“一村一品”农业模式 |
3.2.2 完善的农业法律体系 |
3.2.3 健全的农业协作组织 |
3.2.4 完善的农业科研、科技教育培训和推广体系 |
3.2.5 建立了政策性金融与农协金融紧密联系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 |
3.2.6 优良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系 |
3.3 法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
3.3.1 重视生态环保与可持续发展 |
3.3.2 重视发挥农业合作社的作用 |
3.3.3 重视发展“生态村庄”农业模式 |
3.3.4 注重农业的高度专业化生产和区域化布局 |
3.3.5 注重建设农业培训教育、科研和推广的一体化体系 |
3.4 以色列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
3.4.1 广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高效利用水资源 |
3.4.2 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智能农业 |
3.4.3 农业科研投入大,非常重视农业新品种的研发与推广 |
3.4.4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类型多、参与主体多 |
3.4.5 注重发展“区域循环”农业模式,提高资源利用率 |
3.5 国外成功经验对赤峰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启示 |
3.5.1 政府政策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扶持至关重要 |
3.5.2 开展适宜本地气候条件和资源禀赋的专业化、规模化农业生产 |
3.5.3 金融资本支持对现代农业发展至关重要 |
3.5.4 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
3.5.5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
3.5.6 提高农业的信息化水平 |
3.5.7 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赤峰市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
4.1 赤峰市基本情况 |
4.1.1 交通区位 |
4.1.2 地形地貌 |
4.1.3 文化历史 |
4.1.4 经济概况 |
4.1.5 矿产资源 |
4.2 赤峰市农牧业资源概况 |
4.2.1 气候资源 |
4.2.2 温泉、冷泉资源 |
4.2.3 森林资源 |
4.2.4 草场资源 |
4.2.5 河流水文资源 |
4.2.6 土壤资源及耕地类型 |
4.2.7 野生植物、畜种资源 |
4.2.8 农作物品种资源 |
4.3 赤峰市农业发展现状及成就 |
4.3.1 农牧业经济稳步增长,农牧民收入明显提高 |
4.3.2 农畜产品产量快速增长,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显着提高 |
4.3.3 农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畜产品区域布局和主导产业已经确立 |
4.3.4 农畜产品加工能力明显增强,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升 |
4.3.5 农牧业科技水平逐步提高,支撑和保障作用明显增强 |
4.3.6 动物疫病防治成效显着,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 |
4.3.7 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初步建立,农牧业经营体制改革进展顺利 |
4.3.8 农牧业基础设施明显加强,农牧业机械化装备水平显着提高 |
4.4 赤峰市农业发展的特点及优势 |
4.4.1 赤峰市农业发展的特点 |
4.4.2 赤峰市农业发展的优势 |
4.5 赤峰市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4.5.1 低产耕地面积大,高质量耕地少 |
4.5.2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农技服务不到位 |
4.5.3 水资源短缺现象严重 |
4.5.4 农业资源利用率低 |
4.5.5 农民文化素质较低 |
4.5.6 没有建立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 |
4.6 赤峰市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4.6.1 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
4.6.2 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赤峰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 |
5.1 评价方法 |
5.2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
5.2.1 构建原则 |
5.2.2 指标选取 |
5.2.3 指标解释 |
5.3 确定各级指标权重 |
5.3.1 层次分析法(AHP) |
5.3.2 确定各级指标权重 |
5.3.3 数据标准化处理 |
5.4 评价结果分析 |
5.4.1 评价结果 |
5.4.2 赤峰市现代农业发展阶段评价 |
5.4.3 结论分析 |
5.5 小结 |
第六章 赤峰市农牧产品比较优势分析及区域布局 |
6.1 赤峰市农牧产品产量构成——外部对比分析 |
6.1.1 赤峰市种植业产量构成 |
6.1.2 赤峰市畜禽产品产量构成 |
6.2 赤峰市农牧产品比较优势评价 |
6.2.1 种植业农产品比较优势测算方法 |
6.2.2 畜禽产品比较优势的测算方法 |
6.2.3 赤峰市种植业产品比较优势测算结果 |
6.2.4 赤峰市畜禽产品比较优势测算结果 |
6.3 赤峰市各区(旗、县)农牧产品生产情况——内部对比分析 |
6.3.1 赤峰市各区(旗、县)种植业产品生产情况 |
6.3.2 赤峰市各区(旗、县)畜禽产品产量构成 |
6.4 基于优势农牧产品的赤峰市现代农业发展区域布局 |
6.4.1 粮食产业优势区域布局 |
6.4.2 蔬菜产业优势区域布局 |
6.4.3 畜禽产业优势区域布局 |
6.4.4 饲草饲料产业优势区域布局 |
6.4.5 特色农牧业产业优势区域布局 |
6.5 小结 |
第七章 赤峰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分析 |
7.1 赤峰市各区(旗、县)农业生产条件水平分析 |
7.1.1 各区(旗、县)农业生产条件水平的因子分析 |
7.1.2 赤峰市农业生产条件的灰色关联分析 |
7.1.3 赤峰市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的发展策略 |
7.2 赤峰现代农业科技水平分析 |
7.2.1 赤峰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 |
7.2.2 赤峰市农业科技水平与农业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
7.3 赤峰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分析 |
7.3.1 水资源及其分布特征 |
7.3.2 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
7.3.3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面临的形势 |
7.3.4 2013 年赤峰市用水情况分析 |
7.3.5 2020 年赤峰市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赤峰市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策略及保障措施 |
8.1 赤峰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思想 |
8.2 赤峰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原则 |
8.2.1 龙头企业带动型的农业模式 |
8.2.2 农业科技园区模式 |
8.2.3 专业合作社带动型农业模式 |
8.2.4 外向型创汇农业模式 |
8.2.5 山地园艺型农业模式 |
8.3 赤峰市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 |
8.3.1 加快农牧业科技进步,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 |
8.3.2 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努力增加农牧民收入 |
8.3.3 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 |
8.3.4 加快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牧业生产力布局 |
8.3.5 积极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加快三个产业的融合发展 |
8.3.6 加强农牧业安全生产管理和防灾体系建设,提高农业发展保障能力 |
8.3.7 加强农牧业标准化建设,提高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
8.3.8 加强农牧业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农牧业可持续发展 |
8.3.9 强化农牧业面源治理,改善农牧业生产环境 |
8.3.10 树立开放发展理念,提高农牧业对外开放水平 |
8.4 赤峰市现代农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
8.4.1 深化农村牧区、农牧场和农牧业改革 |
8.4.2 建立农牧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
8.4.3 强化科技人才支撑 |
8.4.4 强化依法治农治牧 |
8.4.5 实行目标化管理和差异化考核 |
8.4.6 构建完善现代农牧业支撑保障体系 |
8.5 小结 |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创新之处 |
9.3 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
9.3.1 不足之处 |
9.3.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美林谷生态旅游度假区的调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旅游资源概况及现状 |
2 旅游开发特色分析 |
2.1 旅游资源优势 |
2.2 区位优势 |
2.3 特色景观 |
3 旅游发展思路 |
3.1 旅游整体定位 |
3.2 旅游发展方向 |
3.3 旅游线路设计 |
4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不足 |
5 针对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的措施 |
5.1 尽快做好美林谷发展文化旅游的规划 |
5.2 合理布局,加快旅游产业相关配套设施建设 |
5.3 完善机制,建立健全旅游管理机构 |
5.4 内联外引,大力发展旅游中介组织 |
5.5 深层挖掘,增强旅游经济的吸引力和辐射力 |
5.6 强化分析,不断完善发展旅游经济的政策措施 |
(8)喀喇沁旗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文章的总体写作思路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第三章 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旅游产业现状 |
3.1 赤峰市旅游产业简介 |
3.2 喀喇沁旗旅游产业演进及现状 |
3.3 喀喇沁旗旅游产业的发展优势 |
3.3.1 喀喇沁旗旅游资源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 |
3.3.2 喀喇沁旗交通路网体系日趋完善 |
3.3.3 喀喇沁旗的民族生态保护力度逐渐加大 |
3.3.4 旅游产业的发展空间较大 |
3.4 喀喇沁旗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成绩 |
3.4.1 旅游产业发展走向自觉规划 |
3.4.2 旅游产业品牌出现端倪 |
3.4.3 旅游产品开发初见端倪 |
3.4.4 旅游文化产业带的建设已经起步 |
3.5 喀喇沁旗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困惑 |
3.5.1 对旅游资源的潜在产业价值认识不深 |
3.5.2 旅游产业的管理体制未理顺 |
3.5.3 旅游产业需要的人才十分匮乏 |
3.5.4 旅游产业发展中的一些举措不切实际 |
第四章 喀喇沁旗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环境分析 |
4.1 宏观环境 |
4.1.1 政策环境 |
4.1.2 经济环境 |
4.1.3 社会文化环境 |
4.1.4 技术环境 |
4.2 产业环境分析 |
4.3 旅游业发展的一般特征 |
4.3.1 旅游产业的发展与文化和经济的不可分性 |
4.3.2 旅游产业附加的产品组合性 |
4.3.3 旅游产业的宽泛性 |
4.3.4 旅游产业的层次性 |
4.3.5 旅游产业的空间聚集性 |
4.3.6 旅游产业的关联性 |
4.3.7 旅游产业的区域性 |
4.3.8 旅游产业发展进程的跨越性 |
4.4 Michael Porter的钻石模型分析 |
4.4.1 生产要素 |
4.4.2 需求条件 |
4.4.3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 |
4.4.4 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 |
4.4.5 政府支持 |
4.4.6 机会 |
4.5 喀喇沁旗旅游产业发展的意义 |
4.5.1 促进经济发展 |
4.5.2 促进文化交流 |
4.5.3 促进环境改善 |
第五章 喀喇沁旗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
5.1 SWOT分析 |
5.1.1 喀喇沁旗旅游产业的机会分析 |
5.1.2 喀喇沁旗旅游产业的威胁分析 |
5.1.3 喀喇沁旗旅游产业的优势分析 |
5.1.4 喀喇沁旗旅游产业发展的劣势分析 |
5.1.5 喀喇沁旗旅游产业的SWOT分析结论 |
5.2 喀旗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
5.3 喀旗旅游产业的发展愿景 |
5.4 喀旗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
第六章 喀喇沁旗旅游产业发展的项目化运作方案 |
6.1 马鞍山生态文化旅游区 |
6.1.1 马鞍山生态文化旅游区简介 |
6.1.2 马鞍山生态文化旅游区社会效益分析 |
6.1.3 马鞍山生态文化旅游区环境效益分析 |
6.2 亲王府历史文化旅游区 |
6.2.1 亲王府历史文化旅游区简介 |
6.2.2 亲王府历史文化旅游区经济效益分析 |
6.2.3 亲王府文化旅游区社会效益分析 |
6.2.4 亲王府文化旅游区环境效益分析 |
6.3 旺业甸生态商旅度假区 |
6.3.1 旺业甸生态商旅度假区简介 |
6.3.2 旺业甸生态商旅度假区经济效益分析 |
6.3.3 旺业甸生态商旅度假区社会效益分析 |
6.3.4 旺业甸生态商旅度假区环境效益分析 |
6.4 项目化建设文化旅游区的意义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赤(峰)茅(荆坝)百公里文化旅游产业带开发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一、赤茅百公里文化旅游产业带概况 |
二、赤茅百公里文化旅游产业带开发评价 |
1. 选择评价指标, 确定层次模型 |
2. 确定评价因子权重 |
3. 确定评价模型 |
4. 评价等级划分 |
三、评价结果分析 |
四、结语 |
(10)赤峰市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言 |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
(二) 研究文献综述 |
(三) 本文的创新之处 |
(四) 研究内容 |
(五) 研究方法 |
一、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 |
(一) 民俗的概念与分类 |
(二) 民俗旅游与民俗旅游资源 |
二、赤峰市历史文化背景与民俗旅游资源 |
(一) 历史文化背景 |
(二) 赤峰市民俗旅游资源的主要内容 |
三、赤峰市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
(一) 赤峰市旅游业发展概述 |
(二) 赤峰市民俗旅游资源区位优势分析 |
(三) 赤峰市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
四、赤峰市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
(一) 赤峰民俗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二) 赤峰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 |
五、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喀喇沁旗旅游资源开发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赤峰市高中地理研学课程案例设计与实施[D]. 宫晖.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2]内蒙古赤峰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D]. 高滢洁.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3]内蒙古旅游节事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D]. 孙乾瑶.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9(03)
- [4]赤峰市喀喇沁旗林地变化分析[D]. 高海军.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8(12)
- [5]内蒙古赤峰市现代农业发展研究[D]. 夏国华.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7(02)
- [6]美林谷生态旅游度假区的调查报告[J]. 吕晓磊. 绿色科技, 2016(05)
- [7]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建设典范之内蒙古喀喇沁旗[J]. 喀喇沁旗农牧业局,喀喇沁旗旅游局. 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 2014(11)
- [8]喀喇沁旗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 展天戈. 内蒙古大学, 2013(01)
- [9]赤(峰)茅(荆坝)百公里文化旅游产业带开发评价[J]. 巩芳,范思媛.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5)
- [10]赤峰市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初探[D]. 任向娜.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3(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