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发布试用新词 地球物理学 部分新名词(三)(论文文献综述)
黄兵[1](2016)在《英语术语的汉语定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术语学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并于20世纪70年代从一个附属于其他学科的研究领域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其学科理论不断趋于丰富和完善,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术语学研究呈现出思想和理论发展的多元化特点,内部出现了诸如计算术语学、社会术语学、文本术语学、术语学交际理论和社会认知术语学等新的研究方向。许多国家非常重视对术语学的研究,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研究范式,至20世纪末已出现了奥地利维也纳术语学派、俄罗斯术语学派和捷克布拉格术语学派,加拿大魁北克术语学研究方向和北欧术语学研究方向等。我国术语学研究相对来讲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大致经历了国外术语学理论引介与评述和国内术语学理论的本土化研究阶段。从历时角度看,我国的术语学研究正沿着“引介”、“结合”与“创新”的路径发展。术语是专业领域内概念的符号指称,每个科学领域或学科专业都有自己的术语体系。术语存在的价值在于传播和交流,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跨语际传播和交流尤为重要。目前,汉语中除了本土已有的术语外,其余大部分术语主要从英语翻译引介而来。关于英语术语的引介研究主要涉及到术语翻译方法、翻译原则、术语翻译标准及译名规范化的研究。总的来讲,这些研究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及全面的协调性。虽然我国译名审定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某些学科专业仍然存在术语定名不规范,甚至混乱的局面。本文着重解决当前英语术语汉语定名过程中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包括术语误译、术语译名同实异名现象、异实同名现象、英语缩略术语汉语定名、英语术语汉语定名应遵循的标准及术语定名后的推广与应用等实践性问题。本文旨在解决英语术语汉语定名中的第一个问题是关于误译术语的定名问题。术语误译违背了术语的科学性原则,减少术语误译是当前术语工作的任务之一。英语术语汉语定名过程中,由于常常将实质上并不等价的英汉术语视为等价术语,或按照术语的字面意义进行概念转换,或者对术语所称谓的概念的理解错误或理解不透彻而造成术语误译。术语误译的种种情况可归结为对原术语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把握不够,违背了术语学研究中概念先于术语的原则。针对术语误译现象,本文提出应在充分理解原术语所称谓的概念的基础上,更新旧译名,完善欠妥译名,纠正错误译名,使英语术语的汉语定名具有科学性,同时还应适当兼顾约定俗成原则。本文旨在解决的第二个问题是英语术语汉语定名的同实异名现象。术语(能指)与概念(所指)之间的单参照性关系决定了在一定的学科专业领域或某一特定学科的分支学科内术语具有单义性。然而,术语的单义性原理在术语实践中常常得不到很好的贯彻执行,尤其表现为表达同一概念的源语术语在译语中有多个译名形式存在的同实异名现象。造成英语术语汉语定名不统一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翻译主体作为理解者的认知水平、不同翻译方法的选取、概念特征的多维性以及地域差异引起的。减少术语定名的同实异名现象是术语标准化,也是外来术语定名规范化的任务之一。本文从确定正名与异名、加强学科之间的协调、加强地域之间的交流、协作以及不同标准术语定名工作和研究的协作四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减少英语术语汉语定名中存在的同实异名现象。本文旨在解决的第三个问题是英语术语汉语定名的异实同名现象。术语工作实践中存在的多义术语和同音异义术语违背了术语的单义性原则。英语多义术语和同音术语、称谓不同概念且形式不同的英语术语、以及英语中的相对同义术语在同一学科领域内定名为同一汉语术语是造成术语异实同名现象的主要原因。本文提出如下解决异实同名术语定名的策略:英语多义术语和同音术语定名应根据不同专业领域或学科范围表达的概念视具体情况而定,但在某一专业或学科领域内应根据汉语中表达的不同概念分别定名:表达不同概念且语言表达形式不同的英语术语在同一专业领域里应分别定名;英语相对同义术语应根据语义差异分别定名;正确把握术语元素的多义现象有助于术语的准确定名。本文旨在解决的第四个问题是英语缩略术语的汉语定名问题。相对来讲,英语缩略术语的表意性较为抽象,不利于术语的推广及其承载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如何在把握英语缩略术语的形式特点、语义内容及所表达的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汉语定名是我国目前术语工作的任务之一。本文分别针对由截干法、首字母缩略法和拼缀法构成的不同形式的英语缩略术语提出了不同的定名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定名的优选序列,即音义完美融合的定名>全义定名>形义定名/音义定名>全音定名>全形定名。在探讨如何解决英语术语汉语定名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后,本文着重从翻译学、语体学、语言学、美学和社会文化学几个视角阐述了英语术语汉语定名应遵循的标准。从翻译学来讲,英语术语的汉语定名应遵循极似标准,具体体现在内容、形式和风格三个层面;语体学方面,英语术语的汉语定名除了应遵循单义性、科学性外,还应遵循专业性、准确性、系统性和简明性标准;语言学方面,英语术语的汉语定名应用字规范、造字规范、充分发挥汉字的表意性,使定名具有理据性:美学上,英语术语的汉语定名应在准确反映概念内容的基础上具有听觉美、视觉美和意象美:社会文化学方面,英语术语的汉语定名应受政治、经济、宗教、以及汉民族的语言文化心理等语言外因素的制约。本文最后针对某些公共文化领域规范使用术语意识不强或滥用术语等现象,提出了应从加强政府部门的干预与主导职能、加大媒体的宣传与引导力度以及学术规范与辞书倡导三个方面来解决术语,尤其英语术语汉语定名推广运用的现实问题。本文的研究结论不是终结性的,而是开放性的。如何建立华语圈的术语关联,如何利用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加强术语管理,对外来术语作动态的记录和描述,以及如何加强译者术语能力的培养,减少术语定名的混乱现象,从而提高术语工作效率等都是今后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李海英[2](2015)在《中国当代语言本体规划研究 ——从语言规划形成机制的角度》文中指出随着全球化发展为全球在地化、社会信息化程度加深和世界经济全面向服务经济转型,语言已成为国家实力的指标,语言问题被安全化,语言的社会功能和语言规划的战略意义愈加凸显。在中国,受经济一体化和城市化等因素影响,言语社区加速复杂化,产生语言认同困惑和母语能力下滑等问题:自媒体时代的全民“语言狂欢”造成了语言生活的种种乱象。此种背景下,《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确立了至2020年“国家语言实力显着增强,国民语言能力明显提高,社会语言生活和谐发展”的规划目标,包含了可量化的综合国力目标——发展语言能力,和非可量化的语言生态管理目标——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这是当前语言地位规划的具体化,同时需要科学设计、优化本体规划系统。因此,本文拟从语言规划形成机制角度,采用历时和共时相结合的方法,对当代本体规划进行发展趋势研究。论文首先进行理论建构,论述本体规划内容的组成部分和语言规划形成机制的构成要素;再以此为分析框架,基于所建“当代本体规划信息库”,分三个阶段描写本体规划实践;在共时描写的基础上,论述当代本体规划的演进特点和趋势走向,并结合本体规划调查分析其现存主要缺弊;最后提出对本体规划发展的思考结论。语言规划是在语言意识的影响下,基于言语社区的语言实践形成的,语言意识、语言实践和语言规划分别构成语言规划系统的理论板块、实践板块和政策-管理板块,三者互动构成语言规划形成的基本机制。但语言意识并非直接、而是通过语言规划观间接影响本体规划;语言舆情则集中反映了语言实践。因此本文确立语言规划观、语言舆情和本体规划为从形成机制视角考查本体规划的三条主线。本体规划居于语言规划系统的核心地位,具有“固本强体”的功能;主要内容包括政策规划和培育规划两个部分,政策规划有语言、副语言和领域语言三个规范化版块,培育规划包括语言净化、现代化和国际化三个方向;在语言舆情的促动下,当代本体规划经历了分别以语言规范化、语言标准化与信息化、柔性语言规范建设为主的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体系雏成,第二阶段成果规模化,第三阶段规划理念发生变化。研究发现,当代语言规划经历了从“问题观”到“资源观”,再到“服务观”两次转向,规划观的转变对本体规划的内容、标准和基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当代中国社区本体规划最重要的理论创新是建立了语言规范化三级体系新模型:宏观层面首创语言生活状况发布制度、定期报告社区语言生活状况;中观层面丰富了语言规范系统的层次,提出新的语言规范类型“软性规范”;微观层面则尝试在具体规范中使用“推荐性标准”。政策规划部分,规范成果数量排序为文字>词汇>语法>语音,但是语言规范、标准同项更新、升级的比率较大;副语言规范集中于本体规划第一阶段;领域规范自第二阶段呈上升趋势,涉域广泛,但尚未成系统,不同时期各有侧重,体现出实用性和即时性。培育规划显性和隐性形式并存,显性规划逐渐增加;语言净化贯穿规划历程始终,显性规划以“内外标准”类为主;语言现代化线索清晰:词汇现代化过程中,新词语筛选、提取形成三级进阶模式,语体现代化体现为稳定的自上而下模式,术语规划则是科技名词审定和术语工作规范化两条线索并行;语言国际化发展历经了确立中文国际地位、使《汉语拼音方案》提升为国际拼写标准和参与汉字信息技术编码国际标准建设等三个阶段。现有本体规划的主要缺弊体现在本体规划的内外缺环、内容失衡和施行效果不足三个方面。主要缺环表现在本体规划与地位、习得规划有所脱节,对应的声望规划缺失。内容失衡在于:培育规划的弱势不利于政策规划更新和落实;领域语言规范化薄弱,无法满足语言生活诉求;语言文字各要素规划不均衡,语法规范从严苛到淡化,词汇规范覆盖不全;语言净化规划不力。施行效果不足的典型表现是规划成果社会闻知度低,对语言的“脏俗化”缺少控制,并且忽略了“对语言规范的规律性违反”现象。基于语言舆情的综合特征,论文提出本体规划的优化和发展应从明确新的语言规划观、优化本体规划系统和提高本体规划效应三方面进行:母语规划观有利于维护国家语言和文化安全,有助于统摄语言规划系统,培养语言情感,提高本体规划认同;明确语言规划服务观才能为社会提供基础语言服务和契合语言服务发展,具体做法包括丰富其内涵,区分不同层面的服务功能,并在实践中落实服务观,将“语言服务”管理纳入语委工作日程等。优化系统的前提是遵循系统规划和区域规划原则,避免脱节和规划浪费,进行社区和分层规划;重心则在于设计均衡的政策规划内容,包括:加强领域语言规范化,开拓国际化规划视野,形成语言净化、现代化的动态机制,重建词汇和语法规范,更新词汇、语法规范模式。提高本体规划效应受多重因素制约,但重在创新,因此论文提出充分分析言语社区语言设施的优劣势、从规范“语言”转向规范“言语”和尝试借用“信噪比”理论等观点。全文共分十章:绪论部分介绍、说明研究背景与意义、材料与思路以及所用理论与方法,同时进行概念界定和分类,完成部分理论论述;第二章为研究现状综述,梳理文献,提出研究不足;第三章论述语言规划的形成机制,完成理论构建;第四、五、六章为当代本体规划的分阶段共时描写,结合语言舆情分版块描写、分析本体规划内容;第七章是本体规划发展趋势分析,结合语言规划观的变化,进行量化统计和理论分析;第八章结合本体规划调查,论述当代本体规划的主要缺弊问题;第九章分析自媒体背景,基于前述研究发现,提出优化、发展本体规划的理论和实践设想;第十章为结语,总述主要研究结论,指出研究不足及展望。
孙丹丹[3](2015)在《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语运动的开展,我国进入现代辞书出版时期。自此以来,我国现代汉语知识辞书发展走过了百年历程,出版了汉语知识辞书11080多部。如果加上汉语语文辞书和外语辞书,已达2万多部。从出版规模看,我们可以算得上辞书大国了。然而,我国还不是辞书强国。近些年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及文化建设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辞书强国梦”。因此关于汉语辞书编纂出版问题和发展对策的研究越来越迫切。为了探讨我国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的发展对策,需要回顾我国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的现代化演进过程,总结我国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的发展规律,并藉此分析我国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的影响因素。本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汉语知识辞书研究的意义,知识辞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第二章汉语知识辞书系列化。主要阐述汉语知识辞书系列化研究现状、理论材料以及研究方法。第三章汉语知识辞书类型体系。在引进国内外主要的知识辞书分类体系的基础上,参照已有辞书理论和知识辞书信息库中的知识辞书实际情况,提出了我国现代汉语知识辞书简约分类体系。第四章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简介。我们把进入现代出版时期的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历史划分为四个时期:起步期(1912-1948),转折期(1949-1977),繁荣期(1978-2000),新世纪(2001-2012)。第五章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的影响因素。本文主要从辞书内部世界、语言世界、辞书外部世界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第六章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的发展规律。我国知识辞书经历了由起步期草创既成、随着建国后辞书出版政策的变化而转折、逐步走向繁荣的发展历程。每一个时期的进步都是在历史的基础上再向前推进的。汉语知识辞书理念由朦胧到清晰、类型从无到有、品种由少到多、理论由粗浅到成熟、体例由略到详,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第七章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的发展探索。本文主要从学术界、出版社、教育机构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张晖[4](2013)在《科技新词工作实践探索》文中研究指明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目前存在与学科名词审定同步的新词工作实践、新词工作委员会的新词工作实践、自动抽取与专家推荐相结合的新词工作实践等三种形式。文章基于自动抽取与专家推荐相结合的新词工作实践,认为科技新词标准的优先级从高到低应该是:时点价值、规范价值、时段价值,即从新出现的术语中进行初选,然后考察其使用情况,优先规范使用混乱的,特别是已经进入大众生活领域的术语,对于可能兼具时段价值的术语加以重点规范。
彭静雯[5](2013)在《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对学科规训的突围》文中提出我国工程教育按照科学教育的模式来建立,理论与实践相脱离问题,是20世纪90年代学科导向建制以后,高等工程教育领域里最突出的痼疾,并在对“研究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追捧中有进一步升级的趋势。历史的进程总是如此相似,早于我国工程教育萌芽之前二个世纪的西方国家,工程教育也曾在实证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影响下,走过科学化的发展道路。那么,究竟这种科学化的发展模式是如何形成的?在大学这个知识生产和传播的主要制度性场所中,没有任何的教育实践可以先天地避免权力的染指,个人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必然伴随着接受一种方式的规训。“学科规训”这一概念既指向了知识本身,更多意义上在于它的社会建制。学科规训在本研究中具备双重身份:它首先是一种研究视角,因为它本身就是在学科生成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学科功能理论,它所关注的正在于解释学科知识生产为何会呈现当前的状况,因此,学科规训理论在塑造“学科人”上具有较好的话语建构力量;其次它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即科学进入大学以后,科学教育的规训方式是如何建立起来并影响整个人才培养方式的。18世纪自然科学进入大学,促进了现代意义上学科体系的形成,并改变了知识的特征——分门别类、标准化与规范化及严谨的理论逻辑体系——成为规训权力合法性来源。正是在科学建制化过程中,知识与权力的共谋以及知识所获得的霸权地位才得以彰显,通过学科规训建立起来的知识生产和个体塑型的秩序实质上就是科学规训。科学规训的主要特征在于“书写中心主义”和“可算度性”。其中,“书写中心主义”的本质就是理论中心主义;“可算度性”则指向了评价标准的简单量化。科学规训的结果是,原有的以人文学科为主导的大学教育体系被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科分类为基本范式的学科规训制度。这种新的学科研究和人才培养模式很快也成为了现代大学的基本教育制度。自然科学在大获全胜的独尊地位中,反过来规训了产生于它之前的人文学科及后来进入大学的应用性学科。18世纪后半期至今以来的教育体系就是在这种科学规训的方式下被建构起来的。当科学规训的藩篱套住大学场域的知识生产和传播后,19世纪下半叶才逐渐进入大学的工程知识,也必须借助科学规训才能使经验性、实用性的高等工程研究和教育在大学中获得合法地位。工程教育进入高等教育的领域源于社会现实发展的需要,但因各国办学传统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发展路径。例如德国和法国的传统大学坚守它的“纯正血统”,长期将实用知识排斥在外,因而产生了一批开展高等工程教育的新机构;而美国的办学模式则比较多样化,较早地在传统综合性大学里建立起了专门的工学院。学科规训让实用工程知识在大学中获得学科建制,从而使工程教育科学化。由此,工程教育的特征表现为:在课程结构设置上,特别重视数学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比例;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对学生理性逻辑思辨以及公理化、数学化等学术话语方式的训练;在教学评价过程中,特别重视对确定性理论知识的考核。它的优点在于能够促使个体建构起完整而融贯的理论知识体系,接受严格的方法学训练,熟知具有普适性价值的研究方法,从而有助于个体理论基础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并最终提高个体的专业化水平。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依赖经验和实践总结的“手册式”工程教育,大大提高了教育质量。但是在这种成功背后,也遮蔽了它内在隐藏的矛盾。以理论和学科为中心的科学教育模式,日益被导向单维的追求效率的工具,它一味地以追求知识的确定性对教育模式作出简单量化及去情境化的非法还原,工程本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也被分科教育模式分解得支离破碎,其最后的结果是造就了缺乏创造力、实践力和综合能力的“单向度”人。这种不断自我增强的规训机制的弊端,在20世纪50年代工程学科的高度分化与融合以及大量交叉学科与横断学科的出现中被暴露无遗。工程教育开始反求诸己,“回归工程实践本质”、“大工程观”的教育理念就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提出来的。工程的本质特征内在地决定了工程教育的特征。就工程本身而言,它是一个领域,而非学科。但任何知识形式要想在大学中获得传播和生产的合法性资格,就必须以学科的形式出现。故此,工程教育改革的破解点在于对科学规训藩篱的突围,寻求从以学科为中心到以学科为依托、强调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从以理论为中心到以实践为中心的转变。
李凯[6](2012)在《西藏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术语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藏中学物理教学是我国中学物理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民族中学物理教学最具典型的代表,是中学物理教学史上发展最快、办学难度最大的地区之一。西藏中学物理教学取得了历史性的变化和成就,培养、锻炼了一批高等物理人才和大批民族中学物理教师,提高了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数以万计的建设者和劳动者的科学素质和科学知识。目前,西藏中学物理教学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学生基础良莠不齐,流失情况普遍存在,物理教师的素质、能力还不能适应学生学习的需求,物理教材内容的适切性还有待提高,教学语言有效性偏低,物理教学质量总体处于较低水平。对国内、外学习理论进行了系统研究与反思。利用学习理论深刻地剖析了西藏中学物理教学,揭示了西藏中学物理教学面临的主要矛盾。研究西藏中学物理教学可以构建一套民族中学物理教学理论、课程理论、学习心理学理论、语言认知理论、少数民族术语学理论、双语物理教学理论和民族物理教学研究方法,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政治价值。通过理性思考,不断聚焦,最终将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定位于西藏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术语教学研究,制定了科学、合理的研究思路和方案。第一章对汉、藏物理术语的建设和国内、外术语学理论进行了研究。物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出版了汉语版《物理学名词》。多语种双语物理学工具书得到编纂和出版。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出版了汉语版《中学物理》教材14套,这标志着汉语物理术语建设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和高度。全国术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少数民族语分技术委员会藏语工作委员会成立,致力于藏语术语的研究工作。西藏中学物理教学的诞生标志着藏语物理术语建设开始,藏语工作者编纂、出版了《藏汉对照辞典》、《汉藏对照词典》,收录了部分物理学术语。民族物理工作者编辑、出版了《自然科学词典藏汉英物理学词典》、《汉藏英对照自然科学名词术语丛书物理学》和藏语版《中学物理》教材,这标志着藏语物理术语得到了快速发展。少数研究者研究了藏语术语的使用、创制、规范和统一等问题,但是专门从事藏语物理术语的研究尚处于空白状态。通过回顾我国术语建设和发展的历史,进一步系统、全面地研究了国内、外术语学理论和术语工作实践。第二章对汉语物理术语的重要性等级和熟悉性等级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编制了中学物理教师使用的《初中物理术语重要性等级调查表》,对34位西藏中学物理教师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重要等级”、“一般等级”、“不重要等级”类物理术语所占比例分别为85%、14.5%和0.5%。编制了中学生使用的《中学物理术语熟悉性等级调查表》,对18个班级的698名初中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藏族中学生对汉语物理术语的熟悉性等级特征为:“非常熟悉”、“比较熟悉”、“熟悉”、“一般”、“不熟悉”、“比较不熟悉”、“非常不熟悉”类汉语物理术语所占比例分别为0.6%、10%、38.9%、36.1%、14.2%、0.2%和0%。西藏中学物理教师对汉语物理术语认识的重要性水平等级和藏族中学生对汉语物理术语掌握的熟悉性水平等级将作为对藏族中学生进行汉语物理术语测试的两个重要参数。第三章对汉、藏物理术语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异化表征实践研究。在借鉴国外术语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了藏语物理术语系统梳理的方法。在借助汉藏工具书、汉藏英物理工具书的基础上,以汉语物理术语为参照,对藏物理术语进行了系统梳理,以人教版物理教材章节为主题,用汉、藏对比的形式进行呈现;组织8位具有藏汉双语能力的物理高级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对所翻译的藏语物理术语进行了逐一、认真的研讨,收集了8位民族物理教师提出的177个异化藏语物理术语,并进行了异化藏语物理术语的表征。最后请1位藏语文高级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对所有藏语物理术语进行了藏文语法的把关和审核。第四章对异化藏语物理术语的规范理论和实践进行了研究。在国外术语规范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藏语物理术语的规范理论和原则。界定了语义的概念,分析了藏语词汇的语义结构模式,提出了藏语词汇语义分析的具体方法。利用藏语词汇语义分析方法,对165个异化藏语物理术语进行了语义的比较和甄别,筛选出了与汉语物理术语语义最为符合的藏语物理术语。另外,对12个空缺藏语物理术语进行了创制。第五章对西藏中学物理术语教学的理论进行了研究。通过对藏族中学生汉语物理术语阅读测试,发现了藏族中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遇到的特殊困难。通过对藏族中学生汉、藏物理术语联想测试,分析得出了汉、藏物理术语的心理词库结构与特征,构建了汉、藏物理术语心理词库的结构模型。通过对藏族中学生汉、藏物理概念的理解与表达测试,分析得出了汉、藏物理术语与物理概念的通达机制,进一步构建了汉、藏物理术语与物理概念的通达机制模型。通过梳理、研究西藏中学物理教学的发展历史,得出了汉、藏物理术语教学使用模式的特征。通过汉、藏物理教师课堂教学现状调查,得出了汉、藏物理教师术语教学的共同特征。在上述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证了汉、藏物理术语教学的可行性。第六章进行了汉、藏物理术语教学的实证研究。通过对双语教育、双语教学的概念辨析,界定了双语教育、双语教学、第二语言教学和“第二语言”学科教学等内涵,并对国外“第二语言”学科教学模式进行了阐述。通过对“教学”、“术语”、“物理术语”、“物理术语教学”概念的阐述,提出了“汉、藏物理术语教学模式”这一概念。经过对汉、藏物理术语教学实验内容的精心设计,通过汉、藏物理术语教学实验,借助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课堂纸笔检测,收集了汉、藏物理术语教学数据,通过统计分析,得出了汉、藏物理术语教学实验结论。通过对汉、藏物理术语教学实验结论的深入分析,从教学层面验证了藏族中学生汉、藏物理术语的心理词库结构模型。最后,提出了对西藏中学物理术语教学可供参考和借鉴的启示和建议。
任全娥,黄丽婷[7](2011)在《我国“情报学”术语研究文献综述》文中研究指明在情报学名词术语的选词过程中,课题组遇到了其他学科很少见到的问题。本文以"信息""情报""情报学"这些基本术语为例,以文献调查的形式进行内容综述,并从学者观点、文献考证、国外情报界、改名历程几个方面分别阐述,以引起关注、达成共识。
樊友新[8](2007)在《历时视野里的字母词及其研究新视角》文中提出作为新兴语言现象的字母词,在近几年已经成为一个社会语言学热点研究对象。对它的研究即有助于解决语言文字的规范问题,同时,也可以为语言文字接触理论和语言文字发展研究提供丰富的资料。字母词在汉语中的出现前兆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里汉外语言接触时汉字的书写形式变异。在五四前后,汉语和英语的大量接触,首次出现了字母词的踪迹。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的普及、汉语拼音方案的实施、英语教育的普及等各种因素,加上科学技术发展、工业化步伐等的需要,字母词最终成为了汉语词汇的一部分。在学术领域,很早就有对字母词现象的关注,1994年,“字母词”作为一个语言学术语被明确地提出,之后的研究首先是围绕现象为“字母词”划定外延而大量展开,在取得一定共识后,字母词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尤其是在使用统计、词典编撰、规范设计等方面。字母词的研究有深化的必要,其深入研究可以从三个新视角入手:把字母词置于汉语外来词的大环境中进行考察,研究它作为外来词的一个特殊变种;把字母词问题摆放到全世界的文字之间相互关系及相互影响的角度去考察,为语言间接触时引发的语言、特别是文字的发展变化研究补充丰富资料;单独研究科学技术等专业领域的字母词问题,将之与科普领域、日常用语领域进行对比,发现规律,为字母词的规范化提供思路。字母词在汉语中的出现,是汉语和世界其他各种语言文字同步观察到的一种全新的语言现象,也必然能取得可以在国际语言学界交流的成果。
王云亭[9](2006)在《科技名词的规范化》文中研究指明“科技名词术语是科学概念的语言符号,人类在推动科学技术向前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同时产生和发展了各种名词术语,作为思想和认识交流的工具,进而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是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钱三强教授对科技名词术语的精辟概述。
王云亭[10](2005)在《科技名词的规范化》文中认为“科技名词术语是科学概念的语言符号,人类在推动科学技术向前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同时产生和发展了各种名词术语,作为思想和认识交流的工具,进而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是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钱三强教授对科技名词术语的精辟概述。
二、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发布试用新词 地球物理学 部分新名词(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发布试用新词 地球物理学 部分新名词(三)(论文提纲范文)
(1)英语术语的汉语定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
1.2 研究对象、思路与方法 |
1.3 研究创新与价值 |
1.4 论文的总体结构 |
第二章 术语定名的研究历程 |
2.1 术语的界定 |
2.2 术语学的学科性质 |
2.2.1 学科综合性 |
2.2.2 术语学的研究内容 |
2.2.3 术语学内部的研究方向 |
2.3 国外术语学研究概述 |
2.3.1 国外术语学发展史 |
2.3.2 国外术语学派 |
2.4 国内术语学研究 |
2.4.1 国外术语学理论的引介与评述 |
2.4.2 术语学理论的本土化研究 |
2.4.3 面向翻译的术语研究概述 |
2.5 我国术语译名审定的历史钩沉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误译术语的定名研究 |
3.1 理论基础 |
3.1.1 与术语定名相关的核心概念 |
3.1.2 核心概念之间的关联 |
3.1.3 概念之概念 |
3.2 术语误译分析 |
3.2.1 假等义术语 |
3.2.2 误读造成的术语误译 |
3.2.3 字面翻译造成的术语误译 |
3.3 误译术语的定名 |
3.3.1 更新旧术语译名 |
3.3.2 完善翻译欠妥译名 |
3.3.3 纠正错误译名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同实异名术语的定名研究 |
4.1 理论基础 |
4.2 辞书、期刊中的术语同实异名现象 |
4.3 术语同实异名现象溯源 |
4.3.1 翻译主体 |
4.3.2 翻译方法 |
4.3.3 概念特征的多维性 |
4.3.4 地域差异 |
4.4 同实异名术语的定名 |
4.4.1 确定正名与异名 |
4.4.2 学科协调 |
4.4.3 地域协作 |
4.4.4 术语标准的协调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异实同名术语的定名研究 |
5.1 理论基础 |
5.2 术语译名的异实同名现象 |
5.3 异实同名术语的定名 |
5.3.1 根据不同学科领域定名 |
5.3.2 分离同一学科领域内的异实同名术语 |
5.3.3 识别异实同名的术语元素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英语缩略术语的定名研究 |
6.1 理论基础 |
6.2 英语缩略术语的构成方式 |
6.2.1 截干法 |
6.2.2 首字母缩略法 |
6.2.3 拼缀法 |
6.3 英语缩略术语的特点 |
6.3.1 形式的简洁性 |
6.3.2 语义的多义性 |
6.3.3 语用的广泛性 |
6.4 英语缩略术语的汉语定名 |
6.4.1 截干缩略术语的定名方法 |
6.4.2 首字母缩略术语的定名方法 |
6.4.3 拼缀缩略术语的定名方法 |
6.5 缩略术语定名的优选序列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英语术语汉语定名的标准研究 |
7.1 英语术语汉语定名的翻译标准 |
7.1.1 从多元翻译标准到一元翻译标准 |
7.1.2 术语翻译的“极似”标准 |
7.2 英语术语汉语定名的专业标准 |
7.2.1 专业性 |
7.2.2 准确性 |
7.2.3 系统性 |
7.2.4 简洁性 |
7.3 英语术语汉语定名的呈现标准 |
7.3.1 定名的用字规范 |
7.3.2 定名的造字规范 |
7.3.3 定名的理据性 |
7.4 英语术语汉语定名的美学标准 |
7.4.1 定名的音韵美 |
7.4.2 定名的形态美 |
7.4.3 定名的意蕴美 |
7.5 定名的社会文化学标准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英语术语汉语定名的推广与运用 |
8.1 我国术语推广运用的现状 |
8.2 术语规范使用的措施 |
8.2.1 行政干预与主导 |
8.2.2 媒体宣传与引导 |
8.2.3 学术规范与辞书倡导 |
8.3 字母词形式术语的使用规范 |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结束语 |
9.1 本文的主要观点 |
9.2 本文的局限性与不足 |
9.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本文中的图与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中国当代语言本体规划研究 ——从语言规划形成机制的角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概念界定与分类 |
1.2.1 语言规划的界定 |
1.2.2 语言规划的类型 |
1.2.3 本体规划及其地位 |
1.3 研究材料与思路 |
1.3.1 研究材料 |
1.3.2 研究框架 |
1.4 理论与研究方法 |
1.4.1 主要理论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研究现状综述 |
2.1 语言规划国际研究 |
2.1.1 早期 |
2.1.2 质疑期 |
2.1.3 复兴期 |
2.2 语言规划国内研究 |
2.2.1 国内研究中的概念说明 |
2.2.2 语言规划理论引介之前 |
2.2.3 语言规划理论引介之后 |
2.3 本体规划研究 |
2.3.1 国际研究 |
2.3.2 国内研究 |
2.3.3 现有研究的不足 |
第三章 语言规划的形成机制 |
3.1 语言规划形成机制的组成因素 |
3.1.1 语言规划系统的构成 |
3.1.2 语言实践 |
3.1.3 语言意识 |
3.1.4 语言规划(语言管理) |
3.2 语言意识与语言规划 |
3.2.1 语言意识影响语言规划的路径 |
3.2.2 语言规划观 |
3.3 语言规划观的类型 |
3.3.1 语言规划是对语言的规划 |
3.3.2 语言规划是对语言相关因素的规划 |
3.3.3 语言规划观的其他视角 |
3.4 语言舆情与语言规划 |
3.4.1 什么是语言舆情 |
3.4.2 语言舆情的分类 |
3.4.3 语言舆情是语言规划的实践基础 |
3.4.4 语言舆情是对语言规划的反馈和评估 |
第四章 语言规范化建设阶段(1949-1985)的本体规划 |
4.1 语言本体规范初建时期(1949-1965) |
4.1.1 语言舆情分析 |
4.1.2 主要的政策规划 |
4.1.3 主要的培育规划 |
4.2 语言本体规范停建时期(1966-1976) |
4.2.1 语言舆情分析 |
4.2.2 本体规划进程 |
4.3 语言本体规范重建时期(1977-1985) |
4.3.1 语言舆情分析 |
4.3.2 本体规划内容 |
4.3.3 本体规划主要活动 |
第五章 语言标准化、信息化建设阶段(1986-2005)的本体规划 |
5.1 标准化、信息化建设阶段前期 |
5.1.1 语言舆情分析 |
5.1.2 本体规划的内容 |
5.1.3 本体规划主要活动 |
5.2 标准化、信息化建设阶段后期 |
5.2.1 语言舆情分析 |
5.2.2 本体规划的内容 |
5.2.3 本体规划主要活动 |
第六章 柔性语言规范建设阶段(2006-)的本体规划 |
6.1 语言舆情分析 |
6.1.1 宏观舆情 |
6.1.2 中观和微观舆情 |
6.2 本体规划的内容 |
6.2.1 语言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 |
6.2.2 领域语言规范化 |
6.2.3 培育规划 |
6.3 本体规划主要活动 |
6.3.1 主要活动、事件 |
6.3.2 特点分析 |
第七章 当代语言本体规划的变化与趋势 |
7.1 语言规划观的嬗变 |
7.1.1 “语言问题规划观”主导 |
7.1.2 语言规划的第一次转向:从“问题观”到“资源观” |
7.1.3 语言规划的第二次转向:从“资源观”到“服务观” |
7.1.4 本体规划的理论创新及其与“服务观” |
7.2 本体规划内容发展趋势 |
7.2.1 政策规划 |
7.2.2 语言培育规划 |
第八章 本体规划调查及当代本体规划的缺弊 |
8.1 本体规划调查 |
8.1.1 调查范围和方法 |
8.1.2 调查问卷的构成 |
8.1.3 被调查对象信息 |
8.1.4 调查数据与分析 |
8.2 当代本体规划的缺环与问题 |
8.2.1 本体规划的内外缺环 |
8.2.2 本体规划内容的失衡 |
8.2.3 本体规划施行效果不足 |
第九章 自媒体背景下对本体规划发展的思考 |
9.1 自媒体时代的公共话语特征 |
9.1.1 自媒体语境的形成 |
9.1.2 当代公共话语的主要特征 |
9.2 明确新的语言规划观 |
9.2.1 确立母语规划观 |
9.2.2 进一步明确语言规划服务观 |
9.3 优化本体规划系统 |
9.3.1 遵循科学的本体规划原则 |
9.3.2 设计均衡的政策规划内容 |
9.3.3 提高本体规划效应 |
第十章 结语 |
10.1 主要研究结论 |
10.2 研究不足与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政策规划·语言信息化规范、标准 |
附录二 本体规划调查问卷[卷一/卷二] |
致谢 |
(3)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意义 |
1.1.1 小辞书 大民生 |
1.1.2 辞书出版是国家重要的文化资源建设 |
1.1.3 辞书出版是一个国家话语权的体现 |
1.1.4 辞书是意识形态的载体 |
1.1.5 辞书出版是国家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
1.2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
1.2.1 主要研究内容 |
1.2.1.1 建立汉语知识辞书类型体系 |
1.2.1.2 总结经验 找出规律 |
1.2.1.3 分析知识辞书出版的影响因素 |
1.2.1.4 探讨知识辞书发展对策 |
1.2.2 研究思路 |
1.2.2.1 理论驱动 |
1.2.2.2 摸清家底 |
1.2.2.3 找出问题 |
1.2.2.4 提出对策 |
1.2.3 研究方法 |
第2章 汉语知识辞书系列化 |
2.1 知识辞书系列化 |
2.1.1 知识辞书系列化 |
2.1.2 知识辞书系列化研究内容 |
2.2 汉语知识辞书系列化研究状况 |
2.2.1 知识辞书系列化理论的研究 |
2.2.2 知识辞书系列化状况的研究 |
2.2.2.1 辞书系列化现状的研究 |
2.2.2.2 辞书系列化历史的研究 |
2.2.3 知识辞书系列化建设的研究 |
2.3 知识辞书系列化研究的理论和材料 |
2.3.1 知识辞书系列化研究的理论原则 |
2.3.1.1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
2.3.1.2 系统观 |
2.3.1.3 辞书类型学理论 |
2.3.2 汉语知识辞书系列化研究的材料 |
第3章 汉语知识辞书类型体系 |
3.1 国外主要的辞书分类学说 |
3.2 国内主要的辞书分类学说 |
3.3 汉语知识辞书类型体系 |
3.3.1 普及型与学术型知识辞书 |
3.3.2 大型、中型、小型知识辞书 |
3.3.3 单科、多科、百科、专题、专名知识辞书 |
3.3.4 单语、双语、多语知识辞书 |
第4章 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简介 |
4.1 汉语知识辞书起步期 |
4.1.1 单科知识辞书 |
4.1.2 多科知识辞书 |
4.1.3 百科知识辞书 |
4.1.4 专题、专名知识辞书 |
4.2 汉语知识辞书的转折期 |
4.2.1 单科知识辞书 |
4.2.2 多科知识辞书 |
4.2.3 百科知识辞书 |
4.2.4 专题、专名知识辞书 |
4.3 汉语知识辞书的繁荣期 |
4.3.1 单科知识辞书 |
4.3.2 多科知识辞书 |
4.3.3 百科知识辞书 |
4.3.4 专题、专名知识辞书 |
4.4 汉语知识辞书的新世纪 |
4.4.1 单科知识辞书 |
4.4.2 多科知识辞书 |
4.4.3 百科知识辞书 |
4.4.4 专题、专名知识辞书 |
第5章 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的影响因素 |
5.1 辞书内部世界 |
5.1.1 辞书研究影响知识辞书编纂出版 |
5.1.2 知识辞书类型理论影响辞书的策划与编纂出版 |
5.1.3 知识辞书编纂理念影响知识辞书编纂出版 |
5.2 语言世界 |
5.2.1 汉语汉字类型特征影响汉语知识辞书类型和结构 |
5.2.2 语文文字发展的影响 |
5.2.3 语言文字研究的影响 |
5.3 辞书外部世界 |
5.3.1 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的影响 |
5.3.2 教育发展水平和教育政策影响知识辞书出版 |
5.3.3 国家辞书出版政策影响知识辞书出版 |
5.3.4 政治因素影响知识辞书出版 |
5.3.5 政治家对辞书出版的影响 |
5.3.6 出版社的意志 |
5.3.7 读者需求影响 |
5.3.8 辞书编纂出版人才影响辞书出版 |
5.3.9 科学技术发展促进了辞书出版发展 |
第6章 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的发展规律 |
6.1 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意识增强 |
6.1.1 汉语知识辞书编纂理念不断提高 |
6.1.2 汉语知识辞书出版规划意识不断增强 |
6.2 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渐趋繁荣 |
6.2.1 汉语知识辞书出版数量增多 |
6.2.2 汉语知识辞书品种类型增多 |
6.2.3 汉语知识辞书体例结构由粗略到详细 |
6.2.4 汉语知识辞书分众化趋势明显 |
第7章 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的发展探索 |
7.1 学术界有所作为 |
7.1.1 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问题 |
7.1.2 正确处理理论借鉴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 |
7.1.3 加强汉语知识辞书理论创新 |
7.1.4 加强辞书评论工作 |
7.2 出版社有所作为 |
7.2.1 加强资源建设和技术革新 |
7.2.2 重视辞书用户调查 |
7.3 教育机构有所作为 |
7.3.1 加强辞书用户教育 |
7.3.2 加快培养辞书学专业人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科技新词工作实践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科技新词工作的地位和意义 |
二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新词工作实践 |
1. 与学科名词审定同步的新词工作实践 |
2. 新词工作委员会的新词工作实践 |
3. 自动抽取与专家推荐相结合的新词工作实践 |
三自动抽取与专家推荐相结合的新词工作试点的几点启示 |
1. 新词的标准问题 |
2. 新词的语料来源 |
3. 收词方式的选择 |
4. 人工干预的必要性和实施策略 |
5. 审词专家的选择 |
6. 工作周期的确定 |
(5)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对学科规训的突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4 研究方法 |
1.5 相关概念界定 工程、工程教育 |
1.6 研究思路 |
2 学科规训的实质是科学规训 |
2.1 学科规训理论 |
2.2 学科规训的实质是科学规训 |
2.3 科学规训下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征 |
3 西方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 被科学规训的历程 |
3.1 高等工程教育的诞生 职业技术形态 |
3.2 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 工程学科进入大学 |
3.3 高等工程教育被科学规训 |
4 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历程 |
4.1 中国高等工程教育萌芽与兴起 |
4.2 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恢复与科学规训的历程 |
4.3 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科学化的特征 |
5 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 对学科规训的突围 |
5.1 突围的学理分析 科学教育与工程教育的辨析 |
5.2 西方高等工程教育的突围 |
5.3 国内高等工程教育的突围 |
5.4 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 科学规训突围后的去向 |
6 结语 |
6.1 本论文的基本结论与观点 |
6.2 创新与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华中科技大学“种子班”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2 华中科技大学“种子班”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3 “种子班”学生职业能力情况问卷调查 |
附录4 清华大学电子系课程安排(2010年) |
附录5 欧林工学院课程简介(2010年) |
附录6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西藏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术语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西藏中学物理教学的历史性变化与成就 |
二、西藏中学物理教学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
三、国内、外学习理论综述与反思 |
四、西藏中学物理教学主要矛盾剖析 |
五、西藏中学物理教学的选题缘由 |
六、西藏中学物理教学研究聚焦 |
七、西藏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术语教学研究思路 |
第一章 汉、藏物理术语建设与国内、外术语学研究综述 |
第一节 汉语物理术语建设概况 |
第二节 藏语物理术语建设概况 |
第三节 藏语术语研究文献综述 |
第四节 国内、外术语学研究综述 |
第二章 汉语物理术语重要性等级和熟悉性等级调查与特征分析 |
第一节 汉语物理术语重要性等级调查与特征分析 |
第二节 汉语物理术语熟悉性等级调查 |
第三节 汉语物理术语熟悉性等级特征分析 |
第三章 藏语物理术语系统梳理与异化表征实践 |
第一节 藏语物理术语系统梳理方法的创建 |
第二节 藏语物理术语系统梳理实践 |
第三节 藏语物理术语异化表征实践 |
第四章 异化藏语物理术语的规范理论与实践 |
第一节 异化藏语物理术语的规范理论与原则 |
第二节 藏语词汇的语义分析方法 |
第三节 异化藏语物理术语的语义分析与概念比较 |
第三节 空缺藏语物理术语的创制 |
第五章 汉、藏物理术语教学的理论研究 |
第一节 汉语物理术语阅读测试 |
第二节 汉、藏物理术语心理词库结构与特征研究 |
第三节 汉、藏物理术语与物理概念的通达机制研究 |
第四节 汉、藏物理术语教学使用模式的历史研究 |
第五节 汉、藏物理教师术语教学现状与特征研究 |
第六节 汉、藏物理术语教学的可行性研究 |
第六章 汉、藏物理术语教学实证研究 |
第一节 国外“第二语言”学科教学模式 |
第二节 汉、藏物理术语教学模式 |
第三节 汉、藏物理术语课堂教学实验 |
第四节 汉、藏物理术语课堂教学实验结论 |
第五节 汉、藏物理术语课堂教学实验结论的理论分析及启示 |
结语 |
附录 |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我国“情报学”术语研究文献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 情报学术语选词中的问题 |
1.由“信息”与“情报”派生出的复合名词术语问题 |
2.名词基本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界定问题 |
3.借用其他学科的名词术语问题 |
二 CNKI数据库检索结果 |
1.主题词检索 |
2来源出版物检索 |
三 文献内容综述 |
1.学者观点 |
2.文献考证 |
3.各国情报界 |
4.改名历程 |
四 结论与思考 |
1.充分讨论, 达成共识 |
2.以名词术语规范化为契机, 采取果断措施 |
3.重视情报学术语的翻译工作与人才培养 |
(8)历时视野里的字母词及其研究新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图表索引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本研究的目标和意义 |
第二节 本论文的方法和结构 |
第二章 字母词出现的历史勾勒 |
第一节 字母词未见期时的汉字书写变异 |
第二节 字母书写的初现期 |
第三节 字母使用的稳定期 |
第四节 字母词的发展、扩散期 |
第三章 字母词的研究历史脉络及成果 |
第一节 字母词逐渐进入学界视野 |
第二节 字母词研究的深入期 |
第三节 字母词研究的学术收获期及成果 |
第四节 拓展字母词研究的指导思路 |
第四章 研究字母词的三个新参照系 |
第一节 汉语外来词视角里的字母词 |
第二节 世界其它文字与拉丁(罗马)文字比较 |
第三节 科技术语与字母词 |
第四节 新参照系里字母词研究的启迪 |
第五章 小结和展望 |
第一节 本研究的价值和局限 |
第二节 关于后续研究:规范与自净 |
附录1 世界文字谱系简图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发布试用新词 地球物理学 部分新名词(三)(论文参考文献)
- [1]英语术语的汉语定名研究[D]. 黄兵. 华中师范大学, 2016(12)
- [2]中国当代语言本体规划研究 ——从语言规划形成机制的角度[D]. 李海英. 南京大学, 2015(02)
- [3]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分析研究[D]. 孙丹丹. 鲁东大学, 2015(07)
- [4]科技新词工作实践探索[J]. 张晖. 中国科技术语, 2013(06)
- [5]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对学科规训的突围[D]. 彭静雯. 华中科技大学, 2013(02)
- [6]西藏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术语教学研究[D]. 李凯. 华东师范大学, 2012(11)
- [7]我国“情报学”术语研究文献综述[J]. 任全娥,黄丽婷. 中国科技术语, 2011(05)
- [8]历时视野里的字母词及其研究新视角[D]. 樊友新. 华东师范大学, 2007(03)
- [9]科技名词的规范化[A]. 王云亭. 全国医药卫生报刊主编和编辑岗位资格培训班讲义, 2006
- [10]科技名词的规范化[A]. 王云亭. 卫生部新闻办公室2005年全国医药卫生报刊主编和编辑岗位资格培训班讲义,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