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到科学技术计量学——关于科学技术计量学的概念及其研究内容(论文文献综述)
周子番,邱均平,魏开洋[1](2021)在《从文献计量学到“五计学”:计量学方法的演化与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意义]梳理我国从文献计量学到"五计学"方法的发展脉络能够明晰计量学方法的起源、演化与应用,为计量学方法的应用和创新整理思路。[方法/过程]利用余弦相似度方法、共现分析法、内容分析法等回顾与总结了"五计学"主题的演化发展过程以及"五计学"方法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并依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五计学"方法体系的建议。[结果/结论]研究发现:"五计学"概念之间在不同研究主题中存在着融合使用的趋势;"五计学"方法之间关联程度较深,并存在着继承性与交叉性;应该秉承着问题导向的标准构建多层级、多维度和动态化的"五计学"方法体系。
罗佳华[2](2021)在《2014年~2018年体育类CSSCI核心期刊教研教改文献计量分析》文中提出教研教改作为教育的重要活动之一,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随着教育的发展,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实施,面对教研教改出现了新形式新任务新要求,充分发挥教研教改聚焦在课程、教学、作业和考试评价等维度的作用,提升教学质量,教研教改还存在研究成果缺乏实践性、教研内容缺乏创新性、机构体系和教研队伍不完善以及缺乏专业的引领等问题。体育核心期刊是科研和教研成果的重要传播平台,有助于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现状,加深对教研教改的认识。本研究旨在通过以2014年2018年间11种体育类CSSCI核心期刊528篇教研教改文献为研究对象,采用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文献计量法和科学知识图谱为研究方法,对11种CSSCI核心期刊所有教研教改的载文、作者群、引文、合作、研究类型、研究热点和趋势进行特征分析,从而全面、客观地分析我国教研教改的研究现状和发展状态。研究结果显示:(1)从载文分析来看,近5年体育类教研教改刊文量下降,其中2014年发文量最多,篇数为139篇,最少的是2018年83篇,研究方向分布不均衡。(2)从作者群来看,地域发文分布不平衡、男性为主、发文年龄主要集中在40岁49岁、博士为305位、核心作者为9位。(3)由引文分析表明,2014年2018年体育类教研教改引文量下降,引文的语种以汉语为主,英语只有少数。15篇被引频次高的文献,被引频次最高是210次,最低是80次。(4)根据合作分析可见,我国体育类CSSCI教研教改5年文献合作度在缓慢上升,合着率偏高,主体之间的合作分布广,科研机构合作的整体密度为0.0084。(5)在11种CSSCI核心期刊的研究类型中,理论研究类型高于实践研究类型;体育类教研教改的研究专题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上。研究热点分为8个聚类为体育教育专业研究、学校体育教学研究、基础教育、体育教师、课程标准、教学模式、评价标准、武术方面。关键词时区研究研究趋势演变不断扩大。研究结论:(1)近5年体育类教研教改文献集中在《体育学刊》和《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刊文量和引文量下降;高被引文献作者一半为高产作者;研究机构集中在高校;研究方向以学校体育学为主,但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存在不足。(2)地区发文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且高校聚集的城市;高学历中等年龄;女性发文量少;核心作者发文量较多的是季浏、程传银和于素梅等教授。(3)以两人的最优合着模式为主;地区合作多、机构间合作广,但缺乏高产与低产机构的合作。(4)体育类教研教改的研究类型以理论研究为主;研究的热点集中在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学校体育教学的模式、改革、教学、基础教育的核心素养、课程改革以及体育教师的评价、隐形课程和体育教师的培养等研究。学校体育趋向于研究学校体育活动的设计、体育教学的实践,尤其是体育课的相关研究。
王芳[3](2021)在《我国图书情报领域可视化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文中提出在图书情报领域,可视化方法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可以说,可视化是图书情报领域中一个新的研究方法与方向。随着我国图书情报领域关于可视化研究的发展,产生了一大批有重要作用的研究成果。目前,对可视化发展的整体研究还比较少,这不利于研究人员了解可视化技术与方法在我国图书情报领域的应用现状与演化特征。因此,本文通过文献计量学相关方法对我国图书情报领域中与可视化相关的研究成果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建议。本文以中国知网作为数据来源,通过限定学科类别为“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和“档案及博物馆”确保研究对象是图书情报领域的研究文献,以“可视化”为主要检索词进行主题、篇名、关键词的检索,并结合人工筛选,获得本论文的1784篇研究文献。提取1784篇文献的分析单元,例如发文年份、作者、机构、关键词等,并对相关单元进行清洗、整理以及合并同义词,综合运用数理统计法、高频词分析法、共现分析法以及知识图谱分析法等文献计量学相关方法对我国图书情报领域中可视化相关成果文献的时空分布、主体以及内容进行多方面的分析,借助Citespace和Ucinet软件将研究结果进行知识图谱呈现并对图谱进行详细分析。经研究发现,我国图书情报领域中可视化的发展体现出如下特点:1.自可视化相关研究诞生以来发文量一直处于增长状态,目前仍处于快速增长阶段。2.文献主要刊载于本领域专业期刊上,《情报科学》、《现代情报》发文量最多;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以及南京大学是该领域的代表性研究机构。3.武汉大学的赵蓉英和邱均平教授是该领域的代表性人物。4.作者、机构之间合作受到地域因素的影响。5.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可视化方法与可视化工具的应用、可视化技术的实现、利用可视化方法对热点主题的研究等方面,有以图书情报领域自身的研究为重点,向计算机技术化发展转变的态势。根据研究结果,本文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希望为图书情报的研究人员在之后的研究中提供参考,使可视化技术在以后的研究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从而促进我国图书情报学的发展。
张坤婷[4](2021)在《基于CNKI的我国医保支付方式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文中指出背景医疗保险制度承担着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责任,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支付方式是我国卫生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支付方式的研究也引起了广泛关注,大量相关研究不断涌现,增加了学者们整体把握该领域研究趋势和内容的难度,要促进医保支付方式不断地适应我国国情,就需用一种科学全面的研究方法来把握医保支付方式历史发展情况,文献计量是对某一主题领域的学术成果进行定量分析的重要工具,能够客观呈现该领域研究趋势、结构关系和规律,已广泛被用于医学、教育学、汉语言文学、历史学、体育学、金融学、化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知识分析。目的和方法虽然已有研究者对该领域进行过总结研究,但应用文献计量学方法的文献较少,仅有的研究分别对单病种付费、总额预付和DRG付费进行了文献计量分析,但受到期刊文献篇幅限制,都仅关注某一种支付方式,并未对所有的支付方式进行全面计量,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支付方式的发文时间趋势、文献来源、合作模式、研究重点、新兴热点和重点文献,本研究对该领域的文献进行了全面梳理。本文对CNKI数据库中2020年以前收录的有关医保支付方式的文献进行检索,除了期刊和硕博文献外,对重要的报纸、会议等文献也保留下来,利用词频分析、共现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借助MicrosoftExcel进行期刊、作者、关键词的统计,CiteSpace、VOSviewer信息可视化软件用做图谱呈现。结果CNKI数据库中医保支付方式研究文献共检索到7312篇文献,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医保支付方式的研究逐渐深入和细化,整体呈增长趋势,从2010年开始相关研究更是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并在2020年达到峰值,1985-2010近二十年年均发文量为56.35篇,2010-2020十年年均发文为555.18篇;发文量较多的力量集中在北京、上海、南京、武汉等城市,研究主力为高等院校,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处于此领域的核心位置,但主要研究作者和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较弱;同时,医保支付方式研究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各级基金的支持,尤其是国家级基金和省部级基金;其次通过关键词词频分析和聚类分析发现,医保支付方式研究内容主要有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和实践、医保费用、医联体和分级诊疗的建设、医疗费用和财务管理。通过关键词突现和研究热点的演进发现,分级诊疗、医疗机构、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按病种分值付费和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仍将是今后研究的热点,支付方式改革是当前最活跃的研究热点。结论医保支付方式发展趋势整体良好,研究领域合作不够紧密,作者地区、机构分布不均,各研究机构之间应该加强合作,共同推进支付方式的不断完善;研究内容扎根紧跟政策变化和实习运行情况,作为研究热点也在不断的深入,其切入点也不断地被刷新,热点研究方向呈现多样化,这些都将会不断地推动支付方式研究的发展。
万里[5](2021)在《基于科学计量的情报学学科演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科学学科演进史上,情报学是一门较为活跃的边缘学科,半个世纪以来,取得了快速发展。但同时,理论分歧、学派纷争仿佛又为情报学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本文遵循逻辑主线,以科学计量学理论为研究基础,综合运用了科学知识图谱、社会网络分析和共被引分析等方法,首先对相关概念和研究范式进行了划分和界定;然后运用SPSS软件的因子分析和多维尺度等功能对情报学支持学科作划定,并进一步展示了情报学学科结构以及其与相关学科的互动变化过程;接下来,在“历史主线”的引领下,将1945-2020年的分析数据依据重要的历史节点划分为五个阶段,综合运用科学知识图谱的聚类分析、定性分析等方法,分别绘制其知识图谱,根据提取出的主题词、关键文献来描述各个时期情报学的学科特点。据此,揭示出整个情报学演进规律;最后,运用citespace的引文突变以及对关键作者的分析,来推测情报学未来的演进趋势。在历史长河中,情报学的演进规律主要表现以下5个方面的特征:(1)从期刊的分类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中国情报学学科分类和国外情报学界情报学的研究方向基本一致,情报经济学和情报心理学在国外并没有形成研究的主流;(2)通过2016-2020五年间的期刊共被引分析,可以得到,情报学研究领域广泛而又局部居中,情报技术类研究依然是情报学发展最重要的研究支撑,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社会学、管理科学、通讯学是情报学走交叉研究路线的基础和纽带,应该被广泛引入情报学教育;(3)在情报学相关学科学科演进变化过程中,图书文献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近年来其地位下降明显,与情报学研究方向“渐行渐远”,未来“图情档一体化”的言论也将不攻自破。与此同时,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兴起已经成为情报学重要的相关学科,对情报学未来发展影响最大的学科并不是计算机科学,而是管理科学;(4)通过学科演进的可视化分析以及对情报学专家的定性分析,认为“通才”教育是情报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交叉学科路线是情报学未来发展的主流。值得关注的是,情报学计量学的研究应该被各部门高度重视,因为现阶段它俨然成为专业仅有的特色和基础,可能影响接下来情报学专业的发展走向;(5)最后,通过引文突变、中心性等理论预测文献计量、替代计量、社会商业、众筹、情报技术类等研究方向将会成为情报学未来若干年的研究热点。经过以上研究,阐明了情报学的来龙去脉和学科发展走向,揭示了情报学的演进规律,这些不仅能帮助我们厘清学科建设的思路、解决学术争端,同时也有助于未来情报学学科的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国际接轨以及可持续发展。
吴爽[6](2021)在《网络时代科学活动的变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科学交流不断获得新的工具和平台,传统的科学活动正面临更开放的环境,并可能引发整个科学系统的变革。Science 2.0让个体研究走向在线协作,使成果交流变成互动探索,成果刊布也由纸媒传播走向即时在线,全面提升了科学交流的时效性和广泛性。科学活动因互联网的发展正在发生一系列重大变革,传统的科学运行机制也逐步面临新的挑战,包括:科学活动过程出现新变化、科学成果发布呈现新趋势、科学成果传播面临新问题,科学评价机制迎接新挑战。进入互联网时代,科研主体走向了多元化的线上研究模式。一方面,网络时代开创了基于大数据的协同研发的新模式。大小科学的在线重构使得知识和信息实现广泛的交融,网络所搭建的共建和共享平台不仅实现了大科学项目资源和平台的共享,同时,分散在各地的小科学实验装置和数据也被系统地集成和聚合。此外,专门的数字馆藏还有云存储的出现不仅有助于解决海量数据存储的新难题,云计算管理技术与深度学习相关软件的开发也为大数据的在线并行分析和智能处理提供了新路径。这一科研模式的转变促使在线协作成为常态,有利于在海量数据中发现和挖掘新的知识和规律,有利于科学研究从部分走向整体,同时加强了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另一方面,网络时代引领人类科学活动走向即时交流与全面协作的新时代。多元化的网络互动式平台将促使科学走向广泛而密集的合作,尤其是在线平台使众多学者的即时交互成为可能,这就意味着科学家可以通力合作,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从而更高效地推动科学的进步。同时,在线科研的众包模式将最大化激发公众全面参与科研创新的热情。总之,网络实现人与人、人与信息、人与仪器的相互关联使科学活动走向全面开放与合作。在网络时代,科学成果发布平台的多样性和发布内容的丰富性逐渐推动学术出版走向开放、高质、高效,基于网络本体的成果发布方式将成为未来科学交流的核心。首先,网络预发布平台已在一些学科渐成新规,不仅对论文成果发表的时效性有质的提升,同时解决了纸质预印本的众多技术难题,对传统首发权的确认机制发起了挑战。其次,开放获取期刊打破了传统科技期刊的垄断僵局,将在实践模式和运营机制上推动出版体系的变革和重塑。社交网络平台的盛行和盗版网站的搅局更是扰乱了现有发表规则和格局,倒逼出版商积极适应开放获取的新形势。这些都将促成所有学术成果实现免费开放与共享,从而进一步突破传统交流体系的障碍。最后,网络技术的提升会促使科学交流体系的各个功能的在线重构,网络本体发布的新模式不仅意味着科研全程的在线呈现,人人皆可随时随地发表,同时,也要时时都能得到评论和反馈,又有精准、迅速的过滤机制和个性化的推荐服务。基于网络的发表模式和传播方式仍在摸索当中,但我们已经遇到了开放获取的路径偏差、优先权的判定疑难、评审机制的频频失效等难题。第一,开放获取在实践知识共享的理念过程中更着重于免费阅读文献导致其在制度设计、服务路径和运营模式方面都面临着困难,所以有必要重新审视科学出版体系的各个功能及其价值,包括:权威的筛选机制、持续的认证过程,和对读者提供个性化的搜索引擎服务,从而在技术变迁中实现这些功能和服务的优化升级,构筑更加合理、高效、健康的学术出版体系。第二,科学活动全面开放、即时共享,由此必将引发科学发现优先权和知识产权的一系列新问题。首先是优先权的判定将由以科研成果为主转向关注整个研究过程,随着科研主体的不断变化、科研过程的全面开放,优先权归属面临新的判定难题,需要重新考虑划分标准和判定规则;其次是优先权确认机制的变化,由于科研成果发布方式从传统媒介向在线网络转移,传统的以纸质媒介为主要依据的优先权确认机制亟待更新。第三,科学信息的自由发布和科研的全程在线必然导致现有过滤机制遭受全面危机。一方面,网络同行评审机制依然作为评判在线科研成果价值的主要手段,但要充分利用网络的即时性和有效性对其改造升级。另一方面,科学信息呈现多元化已经超过了传统过滤器的范围。实现信息流聚合和过滤的前提是面向整个科研流程的生态系统的构建,在此基础上,结合替代指标体系和定性化评论,从而提供个性化的搜索引擎服务,使得科学信息得到高效地利用。基于传统出版体系所构建的科学评价体系和奖励机制使科学难以实现媒体转换历史惯性的突破。传统学术评价体系依然局限在对论文的成果鉴定方面,不仅如此,正以一种扭曲的科研生态价值导向阻碍着科学朝向更开放、更多元的交流文化而发展。所以打造一个适应网络环境的评价体系势在必行。替代计量学旨在多元科学度量标准的开发和应用,不仅评价对象多元化,可以识别并衡量学术成果的新形式,同时影响力的范围也被拓展了,除了全面衡量学术影响力,还包括科学成果对整个社会影响的潜力。不过作为促进开放科学的关键因素,现阶段的发展依然还集中在论文级别的影响力的架构,并未真正开启向开放科学的过渡评价指标的构建,还需要以开放科学愿景和框架进行补充。随着替代指标的开发和成熟,势必就要改变激励结构,纠正失调的激励机制。通过全面地考虑研究人员的产出,我们将走向一个更有用和更灵活的学术交流系统,这也是未来科学活动走向更加开放、进行全程协作的基础。
朱庆华,何振宇[7](2021)在《信息时代下的文献计量学新发展——评邱均平教授的《文献计量学》(第二版)》文中研究表明文章主要介绍并评价了邱均平教授的《文献计量学》(第二版),从学科背景、内容结构、实际应用等角度分析了该书的研究特点。该书从基础理论、方法和实际应用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角度对文献计量学进行了系统的深入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理论研究价值和广阔的应用研究前景。
周朝霞[8](2021)在《基于CSSCI数据库“太极拳”学术主题计量特征、热点共现及文献共引研究》文中指出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认知及哲学思考语境下特定动作模式的身体活动,兼具技击、健身及表演等功能。近年来,在全民健身、奥运计划及体育强国等国家意志作用下,太极拳理论引领作用滞后于社会实践需求,研究热点时区演化及趋势变化明显,学科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亟待强化。鉴于此,该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知识图谱分析法,对1998~2018年间CSSCI收录太极拳学术主题期刊论文予以文献计量学探究,研究发现:1)历年文献数量下降,累积文献数总体呈直线性增长模式,近五(2014~2018)年来该学术主题的研究处于该领域学术研究减速放缓的中后期;2)依据布拉德福期刊区域划分北体大学报、体育文化导刊、武汉体育学院与上海体育学院学报为核心区期刊,近五年C刊论文为载体的学术成果愈发呈现出合着比例逐步升高的趋势;3)刊文作者以高级职称及硕士研究生为主,作者群体平均年龄呈逐步集中趋势,性别比例不均衡,近五年核心及高产作者未见。4)刊文作者以一本院校及体育院系为主,借助于地域文化及学校资源优势,中东部学校刊文占比最高。项目基金制约学人研究太极拳主题的关注度及成果产量;5)共现图谱分析表明“太极拳”“民族传统体育”“老年人”“群众体育”“体育文化”“武术”等高频及中心性关键词是现阶段太极拳研究主题的热点问题,在研究人群、拳种架势、方法指标、地理地域等方面呈现多元化趋势;6)文献共现被引图谱分析表明当前太极拳学术研究分化为对人体健康干预功效及机制的研究、对太极拳文化渊源及哲学理念的阐释、动作完成质量评价及干预的生物力学分析三个知识群。综上所述,太极拳学术研究应植根于本源本土,借鉴科学研究范式与方法,聚焦社会需求及理论建构,为太极文化继承、理念传播、推广践行、价值功能等提供理论依据。
张洋,赵镇宁,庞进京,叶月,余妍慧,郎林芳[9](2020)在《近15年网络计量学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网络计量学近15年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探讨,对于该学科在新时期新环境下的深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主题检索和引文回溯搜集2005年至2019年网络计量学的研究成果文献,梳理网络计量学在新网络环境下的热点和重点论题,形成对若干关键问题的认识和探索,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网络计量学的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其近15年的发展可分为3个阶段:从文献计量学到网络计量学的过渡阶段(2005-2010年)、网络计量学快速发展并日趋特色阶段(2010-2017年)、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深入影响的变革阶段(2017年至今)。其中,有3个关键的关系值得重点探讨:关于"五计学"的关系、网络计量学与替代计量学的关系、网络计量学与数据科学的关系。网络计量学的未来发展将呈现集成化、智能化、实用化等趋势。
任全娥[10](2020)在《我国文献计量学研究40年——基于知识图谱的回顾与展望》文中指出从1979年至2019年,我国文献计量学研究走过了40年的发展历程。当前,学科危机与发展机遇并存,迫切需要对这40年尤其是2000年以来的研究成果与发展轨迹进行全程回顾与系统梳理,深入思考我国文献计量学在网络大数据环境下的发展路径与前进方向。本研究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的论文数据,并结合其他多种渠道的数据来源,采用Citespace 5.6可视化分析软件,绘制出我国文献计量学40年的论文作者知识图谱和研究前沿知识图谱,回顾这一学科领域的整个发展脉络,展望未来发展趋势。根据论文增长曲线与知识图谱演变,以10年为一个周期,将我国文献计量学40年发展划分为4个阶段,包括:产生与初步发展阶段(1979-1989)、繁荣与全面发展阶段(1990-1999)、拓展与应用发展阶段(2000-2009)、突破与转型发展阶段(2010-2019)。通过研究发现,我国文献计量学在经历了发展的幼年期和黄金期之后,目前正处于挑战和机遇并存的突破转型期;展望未来,传统的文献计量学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取而代之的将是新型的现代意义上的文献计量学,即由"三计学"融合而成的科学文献信息计量学以及全文本文献计量学、语义文献计量学、政策文本计量学等组成的学科群。
二、从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到科学技术计量学——关于科学技术计量学的概念及其研究内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到科学技术计量学——关于科学技术计量学的概念及其研究内容(论文提纲范文)
(1)从文献计量学到“五计学”:计量学方法的演化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数据与方法 |
1.1 数据说明 |
1.2 研究方法 |
2 “五计学”主题演进过程 |
2.1 萌芽发展阶段的主题演化 |
2.2 快速发展阶段的主题演化 |
2.3 发展瓶颈阶段的主题演化 |
3 “五计学”方法的发展阶段 |
3.1 萌芽发展阶段 |
3.2 快速发展阶段 |
3.3 发展瓶颈阶段 |
4 “五计学”方法体系的构建展望 |
4.1 “五计学”方法的研究现状与问题 |
4.2 构建“五计学”方法体系的建议 |
4.2.1 动态化 |
4.2.2 多维度 |
4.2.3 问题导向 |
(2)2014年~2018年体育类CSSCI核心期刊教研教改文献计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体育类教研教改是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
1.1.2 文献计量学方法在体育学科研究中的广泛应用 |
1.1.3 体育类CSSCI核心期刊在教研教改研究的重要价值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体育类核心期刊的概念界定 |
2.1.2 体育类教研教改的概念界定 |
2.1.3 文献计量学的概念界定 |
2.2 体育类教研教改分类相关研究 |
2.2.1 体育教学理论相关研究 |
2.2.2 体育教学实践相关研究 |
2.3 体育类教研教改的发展现状相关研究 |
2.4 体育类教研教改的意义的相关研究 |
2.5 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文献计量法 |
3.2.5 科学知识图谱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2014 年~2018 年体育类 CSSCI 核心期刊教研教改文献载文分析 |
4.1.1 刊文数量分布 |
4.1.2 研究方向分布 |
4.1.3 刊源分布 |
4.1.4 基金项目分布 |
4.2 2014 年~2018 年体育类 CSSCI 核心期刊教研教改作者群分布分析 |
4.2.1 作者群地域分布 |
4.2.2 作者性别的分布 |
4.2.3 作者学历分布 |
4.2.4 作者职称分布 |
4.2.5 作者年龄分布 |
4.2.6 核心作者分布 |
4.3 2014 年~2018 年体育类 CSSCI 核心期刊教研教改文献引文分析 |
4.3.1 引文数量的统计 |
4.3.2 引文语种的分析 |
4.3.3 高被引文献分析 |
4.4 2014 年~2018 年体育类 CSSCI 核心期刊教研教改文献合作分析 |
4.4.1 合着度和合着率分析 |
4.4.2 主体合作共现分析 |
4.4.3 机构合作共现分析 |
4.5 2014 年~2018 年体育类 CSSCI 核心期刊教研教改文献研究内容现状分析 |
4.5.1 体育类教研教改文献研究类型及教育阶段分析 |
4.5.2 体育类教研教改研究热点分析 |
4.5.3 体育类CSSCI核心期刊教研教改研究趋势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本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我国图书情报领域可视化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可视化的研究现状 |
1.2.2 图书情报领域可视化的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计量分析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的创新点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概述 |
2.1 可视化 |
2.1.1 可视化的含义 |
2.1.2 可视化的发展阶段 |
2.1.3 图书情报领域中可视化研究的内涵 |
2.2 共词分析方法理论 |
2.2.1 共词分析的基本原理 |
2.2.2 共词分析的基本方法 |
2.3 知识图谱理论 |
2.3.1 知识图谱的概念 |
2.3.2 知识图谱的作用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数据选取与研究工具 |
3.1 数据选取 |
3.1.1 来源数据库的选取 |
3.1.2 数据的选取标准 |
3.2 主要研究工具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图书情报领域可视化研究的时空分布分析 |
4.1 图书情报领域可视化研究的时间分布 |
4.2 图书情报领域可视化研究的空间分布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图书情报领域可视化研究的主体分析 |
5.1 文献作者及作者合着情况分析 |
5.2 文献发文机构及合作网络分析 |
5.3 高被引文献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我国图书情报领域可视化研究的内容分析 |
6.1 图书情报领域可视化研究的关键词分析 |
6.2 图书情报领域可视化研究内容的聚类分析 |
6.2.1 聚类1:图书情报领域可视化的研究方法 |
6.2.2 聚类2:图书情报领域可视化的研究工具 |
6.2.3 聚类3:可视化技术实现 |
6.2.4 聚类4:可视化应用的主题热点 |
6.3 图书情报领域可视化研究的演进趋势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建议 |
第8章 结语 |
8.1 本文工作总结 |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4)基于CNKI的我国医保支付方式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文献计量学发展 |
1.2.2 国内文献计量学的发展 |
1.2.3 文献计量学在医保支付方式领域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法 |
1.4.2 聚类分析 |
1.4.3 词频分析法 |
1.4.4 共词分析法 |
1.4.5 知识图谱分析 |
1.5 资料来源 |
第2章 我国医保支付方式相关文献产出概况 |
2.1 文献年代数量分布统计分析 |
2.2 医保支付方式研究发文期刊分布分析 |
2.3 基金项目分布状况 |
第3章 医保支付方式研究主体统计分析 |
3.1 作者及其合作 |
3.1.1 作者发文量统计分析 |
3.1.2 高产作者分析 |
3.1.3 合作模式 |
3.1.4 作者合作类型 |
3.2 机构及其合作 |
3.2.1 规模与特征 |
3.2.2 主要研究机构及其合作 |
第4章 医保支付方式研究关键词分析 |
4.1 关键词分析 |
4.1.1 高频关键词词频统计 |
4.1.2 研究涉及领域 |
4.2 关键词聚类分析 |
4.3 被引频次分析 |
4.4 研究趋势分析 |
第5章 研究热点分析 |
5.1 改革开放以来医保支付方式的发展阶段 |
5.1.1 启蒙试点地区 |
5.1.2 逐步探索阶段 |
5.1.3 各地探索纷呈 |
5.1.4 复合式支付方式发展阶段 |
5.2 医疗机构研究重点内容 |
5.2.1 分级诊疗和医联体 |
5.2.2 医院管理 |
5.2.3 财务管理 |
第6章 研究总结 |
6.1 结论 |
6.2 研究创新点 |
6.3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基于科学计量的情报学学科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 本文的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
1.3.1 数据来源 |
1.3.2 研究方法 |
1.4 主要创新 |
1.5 论文的基本框架 |
第2章 概念解析和研究范式 |
2.1 情报学若干概念解析 |
2.1.1 情报、情报学和情报科学 |
2.1.2 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信息学 |
2.1.3 图书情报学的概念 |
2.2 情报学学科演进的研究范式 |
2.2.1 范式的定义 |
2.2.2 情报学研究范式的演进 |
2.3 小结 |
第3章 期刊选择与学科分类 |
3.1 期刊选择 |
3.2 学科分类 |
3.2.1 所选期刊的初步分类 |
3.2.2 中国情报学的学科设置 |
3.3 小结 |
第4章 情报学学科结构 |
4.1 情报学学科结构分析的计量方法 |
4.2 共被引矩阵的建立 |
4.3 相似性矩阵的建立 |
4.4 情报学的学科结构分析 |
4.4.1 因子分析 |
4.4.2 多维尺度分析 |
4.5 情报学的学科结构深挖 |
4.6 小结 |
第5章 情报学相关学科的确认及其互动关系 |
5.1 相关学科的确认 |
5.1.1 情报学的相关学科 |
5.1.2 情报学相关学科期刊源的选择 |
5.2 情报学与相关学科互动关系的变化 |
5.2.1 时间阈的选择 |
5.2.2 知识流量的统计和数值转换 |
5.2.3 知识流量图的构建和分析 |
5.3 小结 |
第6章 情报学学科演进的可视化 |
6.1 各阶段的可视化分析 |
6.1.1 可视化方法介绍 |
6.1.2 第一阶段(1945-1960)聚类分析 |
6.1.3 第二阶段(1961-1980)聚类分析 |
6.1.4 第三阶段(1981-1990)聚类分析 |
6.1.5 第四阶段(1991-2010)聚类分析 |
6.1.6 第五阶段(2011至2020)聚类分析 |
6.2 聚类主题词汇总分析 |
6.3 小结 |
第7章 情报学未来演进趋势的研究 |
7.1 突变强度分析 |
7.2 突变持续性的统计分析 |
7.3 主题词的时间序列图分析 |
7.4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研究结论 |
2、展望 |
附录 |
附录1 普赖斯奖得主统计表 |
附录2 期刊共被引频次矩阵表 |
附录3 期刊共被引频次相关矩阵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6)网络时代科学活动的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文献综述及研究问题 |
1.2.1 网络时代科学活动整体的变革 |
1.2.2 网络时代科研模式的变革 |
1.2.3 网络时代基于大数据科研方式的变革 |
1.2.4 网络时代出版模式趋势分析 |
1.2.5 开放共享背景下科学活动面临系列问题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可能的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从Science 1.0到Science 2.0 |
2.1 小科学与大科学 |
2.1.1 从小科学时代到大科学时代 |
2.1.2 科学发展对信息载体需求的变化 |
2.2 信息载体变革与Science 2.0的提出 |
2.2.1 纸媒到Web 2.0: 载体发展过程存在阶段性质变 |
2.2.2 载体的质变对科学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 |
2.2.3 网络逐渐已经成为科学活动的主流载体 |
2.3 Science 2.0时代科学活动新特征 |
2.3.1 使个体研究走向在线协作 |
2.3.2 使成果交流走向全程探索 |
2.3.3 由纸媒传播走向即时在线 |
2.4 小结 |
第3章 网络时代科学活动过程的新变化 |
3.1 网络时代科研主体的新变化 |
3.1.1 独立主体内涵的丰富 |
3.1.2 不同主体联系的增强 |
3.1.3 协作主体交流的拓展 |
3.1.4 创造主体格局的突破 |
3.2 网络时代数据处理的新演化 |
3.2.1 数据采集走向自动化 |
3.2.2 数据存取实现即时化 |
3.2.3 数据分析呈现协同化 |
3.2.4 数据处理尝试智能化 |
3.3 小结 |
第4章 网络时代科学成果发布的新趋向 |
4.1 科学成果发布的新舞台:网络预发布平台的建立与推广 |
4.1.1 纸媒预发表的瓶颈 |
4.1.2 网络预发布平台的建立——以物理学arXiv为例 |
4.1.3 网络预发布平台的推广——以PeerJ Preprints和bioRxiv为例 |
4.1.4 网络预发布平台与期刊共存 |
4.2 科学成果发布的新途径: 开放获取期刊的出现和发展 |
4.2.1 开放获取期刊旨在打破访问权限 |
4.2.2 开放获取期刊的发展步履维艰 |
4.2.3 开放获取期刊是新希望还是乌托邦? |
4.2.4 开放获取期刊的未来: 资本和价值的共生 |
4.3 科学成果发布的新模式: 基于网络本体成果发布的探索 |
4.3.1 去中心化: 人人皆可随时发表 |
4.3.2 去期刊化: 随时随地皆可发表 |
4.3.3 未来: 一条微博可能就是你的学术成果 |
4.3.4 科学评价和认可机制的再造 |
4.4 小结 |
第5章 网络时代科学成果传播的新问题 |
5.1 开放获取的功与过 |
5.1.1 需与传统商业期刊出版体系相抗衡 |
5.1.2 在与资本不断斡旋中出现偏差 |
5.1.3 在对传统功能地解构中不断重构 |
5.2 传播方式的“是”与“非” |
5.2.1 在网上分享自己的论文也算侵权? |
5.2.2 Sci-Hub存在本身就是价值 |
5.2.3 出版商的权利比分享研究的利益更重要? |
5.3 谁来确认优先权 |
5.3.1 科研主体多元化所导致的优先权归属难题 |
5.3.2 科研过程开放化所造成的优先权判定疑难 |
5.3.3 信息载体的升级导致科学创意及成果发布方式的变化 |
5.3.4 成果发布渠道的多样化导致优先权确认机制的变化 |
5.4 在线科学信息价值的判定疑难 |
5.4.1 传统同行评审机制频繁失效导致判定失真 |
5.4.2 传播方式多样化导致依据出版的评判标准失效 |
5.4.3 传播内容多样性亟待建立新的过滤机制 |
5.4.4 网络时代的过滤机制由谁重构: 从同行评审走向全面过滤 |
5.5 小结 |
第6章 网络时代科学评价机制的新挑战 |
6.1 默顿理想的背离 |
6.1.1 “普遍主义”遭破坏 |
6.1.2 “公有性”被侵犯 |
6.1.3 “无私利性”的缺失 |
6.2 科学计量评价的新机遇: 替代计量学 |
6.2.1 矫正传统评价机制带来的“马太效应” |
6.2.2 推动论文评价指标走向“多元即时透明” |
6.2.3 构建面向科研全程的个人学术影响力评价体系 |
6.3 科学奖励机制的新内容: 基于科研产品的全面认定 |
6.3.1 从科研成果走向科研产品 |
6.3.2 最大限度地激发集体在科研全程地全面合作 |
6.3.3 从个体成果认定到产品认证集成 |
6.4 小结 |
第7章 网络时代科学活动的变革与应对 |
7.1 科学活动在线化与科学协作创新的演变 |
7.2 成果发布网络化与在线交流系统的构建 |
7.3 信息动态交互与优先权和过滤机制的再造 |
7.4 评价方式变化与科学社会运行机制的调整 |
7.5 在危机与变革中走向科学活动新常态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7)信息时代下的文献计量学新发展——评邱均平教授的《文献计量学》(第二版)(论文提纲范文)
1 奠定基础 推动发展 |
2 继往开来 厚积薄发 |
3 逻辑清晰 结构合理 |
4 面向应用 推陈出新 |
5 结束语 |
(8)基于CSSCI数据库“太极拳”学术主题计量特征、热点共现及文献共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依据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太极拳学术研究文献类型及数量特征 |
2.2 文献计量学视角下国内外太极拳学术主题研究 |
2.2.1 借助不同研究方法及软件对国内外太极拳文献予以计量学分析 |
2.2.2 依托不同数据库对国内外太极拳主题文献予以计量学分析 |
2.2.3 利用国内外太极拳研究内容及主题不同予以计量学分析 |
2.2.4 采用不同的文献类别对国内外太极拳主题予以计量学分析 |
2.3 传统文献学内容分析及归纳的述评 |
2.4 “太极拳”主题研究相关的meta分析 |
2.5 体育学相关领域知识图谱及文献计量学研究 |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3.1 数据来源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方法 |
3.3.1 文献资料法 |
3.3.2 问卷调查法 |
3.3.3 数理统计法 |
3.3.4 引文及共引分析法 |
3.4 研究内容 |
3.5 研究技术路线图 |
3.6 创新之处 |
3.7 研究难点及局限性 |
3.7.1 研究局限性 |
3.7.2 研究难点 |
3.7.3 解决办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CSSCI(1998~2018)收录太极拳主题期刊论文分布特征 |
4.1.1 期刊论文历年数量及累积数量变化趋势 |
4.1.2 期刊载文量分布特征 |
4.2 CSSCI(1998~2018)太极拳主题期刊作者及分布特征 |
4.2.1 作者学历结构与职称特征 |
4.2.2 作者年龄与性别 |
4.2.3 作者合着度与合着率 |
4.2.4 作者刊文量分布特征 |
4.2.5 作者工作单位与地理地域属性 |
4.2.6 期刊论文项目与资金资助 |
4.3 CSSCI(1998~2018)太极拳主题研究热点及演化趋势分析 |
4.3.1 基于“太极拳”主题研究热点的关键词共现分析 |
4.3.2 基于“太极拳”主题研究热点的关键词聚类分析 |
4.3.3 基于“太极拳”主题研究热点演化趋势的突现词分析 |
4.3.4 基于“太极拳”主题研究热点演化趋势的时间线分析 |
4.4 CSSCI(1998~2018)太极拳主题文献共引及知识点群分析 |
4.4.1 1998~2018 年太极拳学术主题研究文献共引分析 |
4.4.2 1998~2018 年太极拳学术主题研究文献作者合着共现分析 |
4.4.3 1998~2018 年太极拳学术主题研究文献作者机构合着共现分析 |
4.5 制约CSSCI太极拳主题期刊论文学术关注度因素及结构模型 |
4.5.1 影响太极拳学术主题期刊论文学术关注度因素回归分析 |
4.5.2 影响期刊论文被引用量的因素及指标权重评价方法 |
4.5.3 影响期刊论文被引用量的因素及指标权重加权 |
4.5.4 影响期刊论文被引用量的因素及指标秩和比 |
4.5.5 制约期刊论文被引数量因素结构模型 |
5 结论 |
6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近15年网络计量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总体研究进展 |
1.1 产生与发展过程 |
1.2 理论研究 |
1.2.1 研究对象 |
1.2.2 学科体系 |
1.3 方法研究 |
1.3.1 数据收集方法 |
1.3.2 数据分析方法 |
1.3.3 网络计量工具 |
1.4 应用研究 |
1.4.1 网络信息资源管理 |
1.4.2 科学评价 |
2 近15年研究热点分析 |
2.1 过渡:从文献计量学到网络计量学 |
2.1.1 链接分析 |
2.1.2 网络影响因子 |
2.2 发展:网络计量学研究日趋特色 |
2.2.1 链接分析向网络分析延伸 |
2.2.2 网络环境下的学术评价 |
2.3 变革: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的深入影响 |
2.3.1 动态评价 |
2.3.2 全面影响力评价 |
2.3.3 辅助评价 |
3 近15年的关键问题讨论 |
3.1 关于“五计学”关系的探讨 |
3.2 网络计量学与替代计量学 |
3.3 网络计量学与数据科学 |
4 结语 |
(10)我国文献计量学研究40年——基于知识图谱的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我国文献计量学产生与发展的阶段划分 |
2 我国文献计量学回顾的文献采集与数据处理 |
3 我国文献计量学4个发展阶段的知识图谱分析 |
3.1 产生与初步发展阶段(1979-1989) |
3.1.1 高发文作者合作群体 |
3.1.2 研究前沿时区图 |
3.1.3 标志性成果 |
3.2 繁荣与全面发展阶段(1990-1999) |
3.2.1 高发文作者合作网络 |
3.2.2 研究前沿时区图 |
3.2.3 标志性成果 |
3.3 拓展与应用发展阶段(2000-2009) |
3.3.1 高发文作者合作网络 |
3.3.2 研究前沿时区图 |
3.3.3 标志性成果 |
3.4 突破与转型发展阶段(2010-2019) |
3.4.1 高发文作者合作网络 |
3.4.2 研究前沿时区图 |
3.4.3 标志性成果 |
4 我国文献计量学发展趋势展望 |
4.1 危机可以转化为机遇 |
4.2 文献计量学与情报计量学/信息计量学的同源合流 |
4.3 文献计量学与科学计量学的数据融合 |
4.4 传统文献计量学向现代文献计量学的转型升级 |
四、从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到科学技术计量学——关于科学技术计量学的概念及其研究内容(论文参考文献)
- [1]从文献计量学到“五计学”:计量学方法的演化与发展[J]. 周子番,邱均平,魏开洋. 情报杂志, 2021(10)
- [2]2014年~2018年体育类CSSCI核心期刊教研教改文献计量分析[D]. 罗佳华.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2)
- [3]我国图书情报领域可视化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D]. 王芳.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4]基于CNKI的我国医保支付方式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D]. 张坤婷. 山东大学, 2021(12)
- [5]基于科学计量的情报学学科演进研究[D]. 万里.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6]网络时代科学活动的变革研究[D]. 吴爽.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7]信息时代下的文献计量学新发展——评邱均平教授的《文献计量学》(第二版)[J]. 朱庆华,何振宇.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21(03)
- [8]基于CSSCI数据库“太极拳”学术主题计量特征、热点共现及文献共引研究[D]. 周朝霞. 吉林体育学院, 2021(02)
- [9]近15年网络计量学研究进展[J]. 张洋,赵镇宁,庞进京,叶月,余妍慧,郎林芳. 信息与管理研究, 2020(Z2)
- [10]我国文献计量学研究40年——基于知识图谱的回顾与展望[J]. 任全娥. 信息与管理研究, 2020(Z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