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电力技术》2002年总目录

《西北电力技术》2002年总目录

一、《西北电力技术》2002年总目次(论文文献综述)

周丽威[1](2020)在《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有机哲学价值论的审思》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科书建设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小课本大启蒙已经成为教科书研究领域的共识。教科书不仅是知识载体,更是价值载体。习近平关于“教科书是国家事权”的重要论断为我国教科书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前新时代教科书建设面临大众化、全球化等诸多困境,教科书建设必须积极回应时代挑战,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实基础。因此,如何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地融入教科书建设,如何保持我国教科书建设方向的正确性等重要问题亟须各学科加强教科书价值取向方面的研究。目前,语文、政治等科目的中小学教科书的价值溯源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而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嬗变研究尚处于缺位状态。习近平主席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上强调广泛借鉴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近年来,怀特海有机哲学日益受到学界关注。“怀特海全集翻译与研究”成为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选题之一,世界着名的生态经济学家、美国国家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小约翰·柯布认为有机哲学是解决哲学乃至社会科学问题的突破口。再者,我国着名学者王南湜提到“将怀特海与马克思有机结合”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鉴于怀特海有机哲学价值理论深刻的洞见性,其对教科书理论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对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选择、确定和改进具有理论指导作用。本研究主要以文献法、内容分析法、历史比较法为研究方法。通过文献法,对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进行梳理,提炼不同时期教科书出版总体特征。通过内容分析法,依据构建的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分析框架,从教科书内容、教科书呈现方式、课程标准、教科书编写主体四个维度,探寻不同时期教科书的价值取向。运用历史比较法,对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的发展历程做纵向梳理和横向比较,概括其嬗变特点和存在问题,并进一步指出有机哲学视阈下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编写旨趣。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经历了偏重结构主义取向的教科书、侧重实用主义取向的教科书和走向多元取向的教科书三个阶段。我国现代意义上的中学生物教科书,始于清朝末年,是西学东渐的产物。在急于求成的应用心理下,教科书被赋予了“救世”的价值。这一时期国人主要将西方教科书的结构“舶来”,呈现出“依葫芦画瓢”的结构主义取向;之后,生物学经历了短暂的学科大发展,特别是实用主义在我国大行其道的时期,生物教科书的体验性、实用性理念被提出;自新中国成立到新课改前夕,生物教科书发展历经波折,从仿苏的一元取向到兼收并蓄各方文化,生物教科书也进行了一纲多本式的形态学和知识论的改变。纵观我国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变迁历程,呈现出典型的从本质到多元的发展特点:在课程目标取向上,从知识取向到素养取向;在生物教科书内容取向上,从博物到生物学;在生物教科书编写主体取向上,专业性、学术性日益凸显;在教科书呈现方式取向上,由教材取向转向学材取向;在坚持的宏观理念上,政治取向贯穿始终。从目标、内容、编写者取向、呈现方式以及理念上均体现出了本质到多元的路向。通过文本分析,发现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主要有以下问题:本质主义视阈下对结构的过度强调;反本质层面过于强调科学的浪漫精神;在二者融合的视角下看,本质和反本质的均质化造成取向的平均主义。最后,本研究从有机哲学视阈对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进行前瞻,提出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多种可能路径:在目标建构上,生物教科书要凸显生物圈命运共同体;在编写思维上,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注重关系性思维;在课程理解上,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融合逻辑理解和审美理解;在课程愿景上,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回归五彩缤纷的生活。在此基础上,指出生物教科书的编写需要注重整体性维度、生态性维度、生活性维度和教育性维度。厘清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嬗变的历程、特征及问题,不仅需要一种历史学视角的经验总结,更需要一种本体意义上的透视,从价值取向的视角进行一种有机哲学式的审思既能助益我国教科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能为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理论的完善注入新的活力。

袁耀辉[2](2019)在《《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文中提出《通俗常言疏证》是近代一部收集资料丰富的民俗语言珍惜文献,按内容分为四十卷,包括重复记录共计5978条,具有重要的语言学研究价值。目前,以《通俗常言疏证》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并不多见,缺乏具体细致的描写和研究。基于此,本文主要从词汇学和民俗语言学的视角对该书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通俗常言疏证》主要通过列书证的方式以考证当时的“通俗常言”,为我们进行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格言等熟语以及俗语词研究留下了珍稀的文本。书中还辑录了在我们今天看来熟语性程度不强的结构成分。论文在行文中采用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分类的方法以及列疏证的研究方法,力图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通俗常言”进行直观具体地解读。民俗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是指导论文研究的基本理论,同时参考词汇学、民俗学、词典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论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研究现状、选题缘起、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等进行了介绍。正文部分共计七章。第二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进行概述。第一节主要对该书作者孙锦标生平及学术成就进行介绍。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编纂体例进行介绍。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训释方式进行介绍。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引证文献进行分析。第五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词条特征进行阐述。第六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与明清俗语辞书的关系进行阐述。第三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概貌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从来源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二节主要从内容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三节主要从音节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四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俗语词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俗语词的概念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的词义类聚进行分析。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的构词法进行分析。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源进行考释。第五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熟语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熟语的来源、品类和特点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成语进行研究。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谚语进行研究。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惯用语进行研究。第五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俗语进行研究。第六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歇后语进行研究。第七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格言进行研究。第六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特殊词语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特殊词语的结构类型进行分析。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特殊词语的语义进行分析。第七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新词新义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新词进行研究。第二节主要对新义进行研究。第八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研究价值进行分析。分两节。第一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语言学价值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文化学价值进行阐述。第九章为结语,主要对论文研究的内容、创新之处、研究的不足以及后续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进行阐述。

祁建民[3](2019)在《蒙疆政权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文中提出对于蒙疆政权的研究在战后较早即已开始,1970年代就有寺广映雄、安井三吉以及卢明辉的开创性研究。特别是近20年来取得了长足进展,主要体现在森久男、金海、丁晓杰和祁建民等人的研究上。但是这些研究大多处于对具体事件、人物和制度的个别研究上,宏观的总体性研究尚显薄弱。其次,对于蒙疆政权具体领域的研究也不均衡。目前关于经济史、政治史和教育史的研究比较集中,但是,对于社会史和文化史的研究则尚显薄弱。第三,对于蒙疆地区的军事史研究严重不足。日军建立蒙疆政权是其准备对苏作战的重要环节。关于八路军对日蒙军作战以及傅作义在绥远抗战活动的研究要结合日军方面的计划和反应加以对照分析,以此才能揭示出中国抗战的重大国际意义。除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足之外,对于蒙疆政权相关文献资料特别是档案资料的整理、公开和出版也很不充分,许多档案尚未得到利用。

迪静[4](2020)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文中认为2018年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将其列为国家层面的重大发展战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乡村作为村民生产生活的空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实施载体。目前各种有关乡村振兴建设的案例层出不穷,但与此同时乡村景观建设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乡村景观规划同质化较为严重,导致地域特色不够凸显,产业结构不完善无法给乡村的发展持续造血。在深入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索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要点,为打造乡村振兴的村庄样板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相关概念进行梳理,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分析国内外较典型案例,得出目前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景观不仅要重视生态环境、提升人居环境、更应加大对传统文化、对乡村产业的重视程度、激发就业创新活力,以解决乡村发展的共性问题,提高人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2)借助AVC理论构建乡村景观综合评价体系,与以往乡村景观评价指标相比,在吸引力层面增加乡村景观肌理、垃圾污水处理能力等指标;在生命力层面强调产业比重,强调乡村民生以及就业创业活力;在承载力层面侧重于生态及空间承载力,构建4层39项评价体系。根据指标权重最终得出,生命力>承载力>吸引力。(3)通过对河南温县古贤村的现状调研,结合之前的景观综合评价权重进行分析,通过调查问卷对其进行赋值。最终古贤村得分为63.6089分,属于一般范畴。该村原有生态禀赋一般,但传统文化基础较好,明确古贤村现状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实施本次的规划设计任务,为该村景观规划设计工作做进一步准备。(4)基于前面的研究基础,对温县古贤村进行景观规划设计,以古贤文化和小麦文化为切入点,以古贤文化休闲村、研学村为主题定位。提出产业发展布局,一产深耕农业、二产延伸加工业、三产发展旅游业,并针对小麦产业进行全产业链布局。整体上对该村进行规划分区,提升景观风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谢太芳[5](2018)在《民国时期云南水利工程文本研究》文中认为民国时期云南水利事业的兴办、发展,随着当时社会的变革,在唐继尧时期、龙云时期、卢汉时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也编纂内容丰富、各具特点的工程相关文本。笔者从历史文献学的学科性质出发,旨在以纪载民国云南水利工程的民国水利工程文本、民国相关报刊、民国相关档案、民国水利专书和民国地方志及现代地方水利志中有关纪录为研究对象,考察民国云南水利文献各载体的记述特点。重点研究民国水利工程文本的特点,为学者研究云南水利提供参考资料,为当代政府治理提供参考。全文分为三章,第一章民国时期云南水利资料述论,第二章民国时期云南主要的水利工程文本述论,第三章民国时期云南水利工程文本微探。系统阐述各种文献的内容、体裁特点;论述社会情景、编纂群体对文本结构、内容纪载的影响,考察文本之间的关系,探讨文本内容的丰富性、时代性、专业性。通过讨论,笔者认为民国时期云南水利工程文本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文本纪载内容丰富,既有专业性水利知识,又有“业余性”水利纪载,包括相关章程、法规,地方掌故等;第二,文本编纂秉承纪录工程、以资传世的初衷,其中还涉及“勒石”课功传统以及编纂文本以资借鉴的初衷;第三,文本编纂思想发生变化,呈现由工程文本到水利专门志书发展的趋势;第四,文本集中体现民国云南水利科技的发展;第五,文本集中体现民国云南发展水利的视野:全国性的水利发展视野和发展省内公益事业的视野;第六,文本体现云南兴办水利事业的特色:政府极力倡导,民众积极响应、倾力支持。

赵洱岽[6](2012)在《中国电力行业低碳化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社会,全球气候变化及其不利影响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由于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导致二氧化碳排放日益增多的危机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要求下,各国政府积极行动,努力摆脱传统的高碳能源发展方式,走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作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实施低碳经济战略,是我国发展经济的必由之路。二氧化碳的排放主要来自于能源部门,从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结构上看,由于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以燃煤发电为主要发电方式的我国电力行业碳排放量占燃烧化石能源总碳排放量的比例最大。因此,实现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电力行业必须承担其重大减排责任。本文将低碳作为关键的因素引入我国电力行业之中展开分析,以此为主线,探究中国电力行业如何改革与发展,实现中国社会的低碳转型目标。本文在归纳分析了国内外最新科研资料和实践成果的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技术经济和低碳经济等相关理论为研究依据,系统开展中国电力行业低碳化发展研究。本文先后进行了中国电力行业低碳化发展现状研究、中国电力行业电源低碳化发展研究、中国电力行业电网低碳化发展和电力市场建设研究,最后总结了主要结论并提出中国电力行业低碳发展的政策建议。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导论。首先对本文研究的国际、国内背景进行了阐述,指出了气候变化和二氧化碳排放给全球带来的深刻影响,强调了中国作为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国家,能源的生产和消耗是造成污染的重要原因,阐明了电力行业大量消耗化石能源,是二氧化碳排放比重最大的行业,点出了在现实压力下,中国电力行业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实现低碳化转型的重大意义。在对国内和国际最新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电力行业低碳化发展的研究思路,进而介绍了研究方法,并规划了研究的主要内容。第二章为相关研究理论综述。总结分析了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技术经济和低碳经济相关理论和方法,对相关理论与低碳经济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进行了辨析。论证了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经济全球化对低碳经济转型的影响,指出了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路径,特别对低碳电力等新理论观点进行了阐述,界定了低碳电力的定义和内涵,提出了低碳电力的发展模式,为后续的研究进行了理论的铺垫和方法的准备。第三章为中国电力行业低碳化发展现状研究。首先描述了中国电力行业的发展概况,结合历史有关数据,对比分析了发电侧和电网侧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其次,对中国电力行业二氧化碳排放现状和减排结构进行了论证,指出了二氧化碳排放的5个主要特点。再次,分析归纳了―十一五‖我国电力行业二氧化碳减排所做的主要工作,重点说明了我国电力行业低碳发展的主要约束为:资源型约束、结构性约束、经济性约束、技术性约束和政策性约束。最后,指出了中国电力行业低碳发展的战略路径选择。第四章为中国电力行业电源低碳化发展研究。首先,分析一次发电能源结构对能源经济低碳化的影响,建立了一次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因素分解模型并展开了实证分析,构建并论证了我国电源结构与碳排放量的弹性关系模型。其次对中国火电产业的低碳发展进行分析研究,从火电发展规模与水平、火电产业结构优化与碳排放、火力发电的低碳经济性、火电产业低碳化发展政策四个方面展开论证,指出清洁煤技术的研发和火电效率的提高能够有效促进二氧化碳减排;第三,重点论述了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核电、水电等清洁能源的发展,从产业总体状况、中国发展现状、低碳化发展政策、低碳经济性等几个方面展开科学论证。第五章为中国电力行业电网低碳化发展和电力市场建设研究。首先对电网低碳化发展进行了必要性分析,指出了电网低碳化发展的重大意义,强调了智能电网是电网低碳化发展的重要途径。随后,对电网低碳化发展和电力市场建设的国际经验进行了介绍分析,最终论述了国外电网和电力市场低碳化建设对我国的启示和借鉴。第六章为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在对全文的研究内容进行提炼总结的基础上,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一要研究制定电力低碳发展规划、构建行业减排体系;二要强化清洁低碳电源建设、加速电力行业低碳转型;三要大力加强节能发电调度、提高清洁发电上网比重;四要推进研发低碳电力技术、推广减排科技示范工程;五要强化电力需求侧管理、推进实施综合资源规划;六要加强低碳电力市场建设、深化电价体制改革。

肖红蓉[7](2010)在《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制度的构建与完善》文中指出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制度(以下简称GHG ETS)是在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来的一种环境经济手段,是世界各国广泛采用的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从而将环境恶化给人类造成的各种危害降至最低的一种有效的途径。GHG ETS的原理是通过对温室气体排放权这一环境容量资源的产权进行界定,将环境容量资源的外部性内在化,利用政府调节和市场调节两种手段实现温室气体排放权的配置效率。本文基于GHG ETS理论研究的需要,较为全面地论述了GHG ETS的理论渊源,理论框架,国际GHG ETS的发展演化,国际和国内温室气体排放权市场交易的现状、特点与趋势,国内温室气体排放的驱动因素以及国内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纲要,并提出构建国内GHG ETS的原则和设计方案。全文共分为七章,各章内容介绍如下。第一章探讨了GHG ETS产生的理论渊源。本章首先指出温室气体排放权属于环境容量资源,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接着分析了温室气体排放的空间分布特征,指出制定该资源的区域性、全国性和全球性配置目标和手段的必要性。接着本章运用经济学中的资源配置理论深入剖析了环境资源配置中存在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现象,论证了市场与政府这两种资源配置手段在环境资源配置中的必要性。最后本章比较了包括市场和政府两类环境资源配置手段的利弊,得出GHG ETS是实现环境资源优化配置的最佳途径。第二章通过对温室气体、温室气体排放权以及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制度的基本理论的阐述,为从经济学视角研究GHG ETS建立一个基本的理论研究框架。除了对温室气体的作用、温室气体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做简单的介绍以外,本章依据排污权交易理论与《京都议定书》的相关规定,对本文的核心概念进行了明确地界定,从商品价值论、许可证理论和产权理论的不同视角分析了温室气体排放权的基本特征,并提出了温室气体排放权初始分配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本章最后则介绍了“京都机制”下,构成GHG ETS的国家信息通报制度、减排机制、资金机制和遵约机制的内容和特点。第三章评述了国际GHG ETS形成的全球环境背景、政治背景和社会经济背景,介绍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以下分别简称《公约》和《议定书》)的缔结过程和主要规则,还对《公约》和《议定书》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进行了总体的评价,对《议定书》生效后的国际气候政策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本章最后对当今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如美国和欧盟等在温室气体减排问题上的态度与政策选择进行了简要的介绍。第四章较为全面地分析了GHG ETS在全球的运行情况,包括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的国际市场规模、主要交易类型、交易平台、市场特征、发展趋势等,旨在介绍我国GHG ETS运行的国际市场环境。第五章的目的是介绍我国建立和完善GHG ETS的社会经济背景,其中包括中国温室气体排放的历史、现状与未来趋势;导致中国能源消费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快速增长的驱动因素;中国未来温室气体减排的潜力等。第六章介绍了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方面所作出的积极努力。其中介绍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中制定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以及中国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制定的各项政策措施,分析了未来温室气体减排行动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第七章就如何构建和完善中国的GHG ETS,实现国内与国际制度的接轨,充分利用政府调节和市场调节两种手段实现温室气体排放权的最优配置,继而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展开论述。其中评述了中国建立GHG ETS具备的基本条件和应遵循的六个基本原则,并结合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和最为成功的欧盟ETS的实践,分析了中国在构建排放权交易制度中可能会面临的一些问题;最后则通过对GHG ETS的四个主要制度环节进行具体设计,提出了构建和完善我国GHG ETS的具体方案。

张用建[8](2003)在《艰难的变迁:抗战前十年中国西部工业发展研究》文中认为西部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区域,西部的发展历来都是中国整体发展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以来,现代化已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主题,但中国的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西部的现代化,而西部的现代化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西部工业的发展。抗战前十年是中国近代史上非常重要而又复杂、特殊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是近代西部工业化进程的重要阶段。此一时期西部工业的发展不仅对近代西部工业化进程有重要影响,而且也影响着抗战前十年中国工业的整体发展状况。但这一点,恰恰又是目前近代中国工业史研究的薄弱环节,因此,选择这一课题,不仅可以深化近代西部乃至近代中国工业史的研究,也可以深化近代西部乃至近代中国现代化史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抗战前十年西部工业的发展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第一、交代抗战前十年西部工业发展的历史背景。第二、介绍抗战前十年西部工业发展的历史起点和发展基础,即勾勒1927年前西部工业的发展概况,为后续研究提供认识论的基础。第三、阐述抗战前十年国民政府关于西部工业发展的政策及时人关于西部工业发展的构思、设想。第四、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对抗战前十年西部工业发展的重要史实进行爬梳、整理,按地区或部类加以论述,力图宏观呈现此一时期西部工业发展的实况。第五、对抗战前十年西部工业发展进行实证分析。将抗战前十年西部工业发展放在时空的坐标上,从纵横两个方面来分析其发展的水平和程度,并进而探讨其中的原因。 抗战前十年西部工业的发展是在西部开发这样的历史背景中进行的,并且它本身就是西部开发的重要环节。而西部开发之所以在此时期又引起国人的广泛关注,首先就在于时人对西部战略地位的确认,那就是:在日本的步步进逼下,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西部虽偏居一隅,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但它也是有待开发的财富之区,富有发展的希望,可以成为中国日后长期抗战的根据地和复兴民族的基地。当然,西部开发的内容纷繁复杂,涉及方方面面,而且对于如何开发西部,时人亦是见仁见智,但不论那一种观点,都不能否认工业发展在整个西部开发中的中心地位。因而在抗战前十年西部开发的过程中,国人对工业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从政策取向看,国民政府总体上是重视西部工业发展的,但其直接的投入又是有限的,主要在两点,一是为基本工业原料的开采做准备,对西部的石油、煤铁、铜矿等资源进行探勘;二是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西部的交通建设。此外,抗战前十年对西部工业发展的关注和重视也可从当时制定的各种工业发展规划看出。这些计划,既有关于西南或西北地区的整体规划,也有关于各省重点工业的发展计划,还有各个行业或单个工厂的建厂计划。它们的提出,主要基于以下三点,一是发挥西部的资源优势,二是满足地方市场的需求,三是为抗战作准备。一般而言,这些计划从可行性研究到具体内容再到经费的预算及筹措,均有所涉及,比较严谨而全面,大致反映了西部工业发展的基本要求。虽然它们在战前往往并未完全实现,但作为战前国人为西部工业发展所作努力的一部分,理论的探讨是必须的,也是有意义的。 对于抗战前十年西部工业的发展,还可丛工业化本身的进程去理解和分析。抗战前十年西部工业的发展是建立在西部所拥有的工业资源及其此前发展基础之上。从工业发展所需资源的角度看,战前西部的某些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牧业和矿藏,都有一定的产量和藏量,在全国也居一定地位,西部工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从工业的发展基础看,1927年前西部工业尽管水平还比较低下,但它无论在某些行业,还是在某些省份,仍在某种程度上为抗战前十年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可以说,抗战前十年是近代西部工业的继续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在国家取得了统一的历史背景下,西部虽然也曾一度存在一定程度的军阀割据现象,但从总体上看,西部各省的工业还是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发展,工厂数量和创办资本额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增长,生产设备、技术力量有所加强,工业化程度有所提高。这一时期西部工业的发展,为抗战时期西部工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也为日后的抗战积蓄了一些力量。不过,西部工业的发展在不同的行业又有不同的表现。大略言之,电气事业在这一时期发展比较迅速、效果较为明显,缥丝丝织业及夏布业是最不景气的行业,其他诸业,如棉纺织业,毛织业、火柴业、钢铁机械业及其他化学工业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而矿业似乎并未有多大的进步。 当然,我们所谓的西部工业是发展的,是从纵向的角度、针对西部工业自身的历史进程而言的,而从横向的角度,与同时期其他地区工业的发展以及中国工业发展的整体状况而言,抗战前十年西部工业的发展水平和程度又不可高估:一、抗战前西部历年所设工厂不仅规模狭小,而且分布极不平衡;二、抗战前十年西部工业的发展并没有改善近代西部工业的行业结构和区域分布结构,而且同全国其它地区相比,发展的差距仍

何庆丰[9](2014)在《基于全寿命周期的电网公司资产管理协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探索和研究基于全寿命周期的电网公司资产管理协同机制是进一步提升我国电网公司资产的安全价值、效能价值和成本价值,促进电网公司资产管理方式转变和实现我国电网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本文综合采用文献研究法、逻辑分析法、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法,在对基于全寿命周期的电网公司资产管理协同理论梳理的基础上,探讨了基于全寿命周期的电网公司资产管理外部环境协同机制、内部运营协同机制,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和探讨了基于全寿命周期的电网公司资产管理信息化协同平台。研究结论可以为提高我国电网公司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为政府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依据。本文的基本结构和研究内容是:(1)绪论。通过对研究背景的分析阐述,探讨了基于全寿命周期的电网公司资产管理协同机制研究的必要性,论述了论文选题研究的目的,阐述了论文的研究意义,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论述了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2)基于全寿命周期的电网公司资产管理理论基础。分析了电网公司资产管理的概念和内涵、电网公司资产管理协同的概念和内涵,阐释了EAM理论、RCM理论、TPM理论、管理协同理论、复杂科学管理理论和资产全寿命周期费用理论。(3)基于全寿命周期的电网公司资产管理外部环境协同机制。从全寿命周期的四个阶段,探讨了各环境因素对电网公司资产管理的影响机制,研究了基于全寿命周期的电网公司资产管理外部环境协调组织、协调内容、协调关系,提出相应的协调策略。(4)基于全寿命周期的电网公司资产管理内部运营协同机制。探讨了基于全寿命周期的电网公司资产管理协同运行基础,建立了基于全寿命周期的电网公司资产管理的能力基础模型、价值基础模型、资产管理PPOD循环模式和资产管理矩阵模式。(5)基于全寿命周期的电网公司资产管理协同模型。在构建研究的概念模型和设计研究的基本假设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获得基础数据,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了验证性因子分析和路径检验,建立和研究了基于全寿命周期的电网公司资产管理协同模型。(6)基于全寿命周期的电网公司资产管理信息化协同平台。探讨了电网公司资产管理信息化协同平台建设的技术应用,提出了电网公司资产管理信息化协同平台建设的关键着力点,建立了基于能力蓝图分析方法的资产管理信息化架构,分析了基于智能电网的电网公司资产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基本功能,探讨了基于智能电网的电网公司资产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规划。(7)总结与展望。总结归纳全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

任静[10](2011)在《中部地区能源产业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能源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能源结构直接关系到社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中国有着世界第一位的水能资源蕴藏量,第三位的煤炭探明储量,第十一位的石油探明储量和世界第十八位的天然气探明储量,并拥有丰富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较低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较高的经济增速,能源产业积极转变发展方式,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并依托重大工程开展科技创新,能源装备自主化成绩显着。同时,中国能源行业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改革继续深化,能源国际合作力度不断加大。但是中国能源产业发展问题仍然存在,能源品种结构不合理,优质能源供应不足,能源活动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并影响居民健康,能源利用效率较低,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中部地区煤炭资源丰富、电力产业优势较强,能源产业在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实施意见》强调要把中部地区打造成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等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八大任务。其中,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设是这次建设的重点。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设,不仅要在现有常规能源基础上结合市场需求,努力扩大规模,增加能源产量,同时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和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开发新的能源品种,大力推广能源开采和深加工技术,实施多元化能源发展战略。中部地区起着“承东启西”的作用,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设将会使中部崛起驶入发展快车道。加强中部的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既可以扭转全国运输、电力紧张的局面,又可以使中部更好的为东部产业转移、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顺利实施发挥支撑和纽带作用。中部地区能源产业发展要加强能源产业发展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健全政策法规,形成良好制度环境、提高能源效率,促进能源节约、加强能源环境保护、加快中部地区能源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替代能源。本论文遵循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思路,研究重点集中于对中部地区煤炭产业、石油天然气产业及电力产业供需现状、企业经济发展情况以及固定资产投资情况、中部地区新能源发展状况的描述、评价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部地区能源产业发展的机遇和存在的问题,分析了能源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同时从中部地区能源消费总量、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和能源消费强度角度分析了中部地区能源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借鉴国外能源产业发展政策的经验,提出了中部地区能源产业发展的对策。首先,论文对能源产业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具体包括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的理论综述、对能源产业的相关概念,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及能源经济学理论的系统分析。其次,论文对中国能源产业发展和中部地区能源产业发展进行研究。分析了中国能源资源禀赋和中国能源产业的区域分布情况,在分析中国能源产业发展特征基础上研究了中国能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对中部地区能源产业发展概况进行研究。分析了中部地区能源资源禀赋,分别研究了中部地区煤炭产业、石油天然气产业及电力产业的供需情况、企业经济发展状况及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部地区能源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存在的问题。最后,论文研究了中部地区新能源产业发展状况,分析了新能源资源禀赋情况、产业发展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同时,从中部地区能源消费总量、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和能源消费强度角度分析了中部地区能源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并借鉴国外能源产业发展政策的经验,提出了中部地区能源产业发展的对策。

二、《西北电力技术》2002年总目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北电力技术》2002年总目次(论文提纲范文)

(1)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有机哲学价值论的审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事关国家事权的教科书建设需要加强价值取向方面的研究
        (二)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有助于某些社会及教育问题的解决
        (三)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嬗变的研究缺位
        (四)有机哲学价值论能为生物教科书价值审视提供一种新视阈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概念界定
        (一)教科书与生物教科书
        (二)价值取向
        (三)中学
    四、研究设计
        (一)时间范围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分析框架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教科书研究文献综述
        (一)教科书研究综述
        (二)生物教科书研究综述
    二、有机哲学价值论研究综述
        (一)文献检索概览
        (二)有机哲学价值理论研究综述
    三、研究现状反思
        (一)生物教科书研究的理论基础还有待挖掘
        (二)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迫在眉睫
        (三)对生物教科书的事实之思掩盖了价值之辨
        (四)有机哲学对于生物教科书研究有着强烈的可借鉴性
第二章 有机哲学价值理论
    一、价值理论生发背景及核心概念说明
        (一)价值理论生发的背景
        (二)核心概念说明
    二、价值的内涵
        (一)价值的本质:事件的内在实在性
        (二)价值的拓展:自然机体也具有自身的价值
    三、有机哲学价值论的核心范畴及构成
        (一)基本原理
        (二)事实与价值
        (三)模式理论
        (四)情感理论
        (五)有机哲学的价值构成或命题
    四、有机哲学知识价值论
        (一)知识的整体性
        (二)“认识”包含三个因素:主体、资料和主体形式
        (三)三种知觉方式:因果效验、直接表象、符号指称
        (四)科学与美不可分离
        (五)注重智慧生成
第三章 偏重结构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1902-1911)
    一、结构主义及结构主义取向的内涵
        (一)结构主义
        (二)结构主义取向的内涵
    二、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表征
        (一)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特点分析
        (二)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价值表征
    三、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一)本时期生物学课程设置概况
        (二)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总体特征
    四、对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总结
第四章 侧重实用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1912-1948)
    一、实用主义及实用主义取向的内涵
        (一)实用主义
        (二)实用主义取向的内涵
    二、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表征
        (一)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特点分析
        (二)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价值表征
    三、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一)本时期生物学课程设置概况
        (二)生物教科书的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四、对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总结
第五章 走向多元取向的生物教科书(1949-2003)
    一、多元取向的总体特征
        (一)多元取向的内涵
        (二)多元取向的特征
    二、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的表征
        (一)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特点分析
        (二)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的价值表征
    三、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一)本时期生物学课程设置概况及特点
        (二)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四、对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的总结
第六章 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有机哲学审视
    一、价值取向嬗变的特点:从本质到多元
        (一)课程目标:从知识取向到素养取向
        (二)生物教科书内容:从博物到生物学
        (三)生物教科书编写主体:专业性、学术性日益凸显
        (四)教科书呈现方式:由教材取向转向学材取向
        (五)政治取向贯穿始终
    二、价值取向的问题:基于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一种考察
        (一)偏重结构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易于形成“呆滞的知识”
        (二)侧重实用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过于强调科学的浪漫精神
        (三)多元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过于均质化,忽略对比的和谐
第七章 有机哲学视阈下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编写旨趣
    一、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应凸显命运共同体
        (一)整体宇宙观视阈下的生物圈命运共同体
        (二)生物教科书编写的整体性维度
    二、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重视关系性力量
        (一)生态观上的担当:关系力量思维下的共享生态观
        (二)生物教科书编写的生态性维度
    三、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需融合逻辑理解和审美理解
        (一)有机哲学与生物学在生活观上的创新
        (二)生物教科书编写的生活性维度
    四、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回归五彩缤纷的生活
        (一)有机思维下的智慧生成
        (二)教科书编写的教育性维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清末中学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
    附录2 民国时期生物教科书编着者的学科背景
    附录3 民国时期中学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
    附录4 民国时期教科书作者及其出版教科书的统计
    附录5 1949 年以来人教版生物教科书知识内容框架梳理
    附录6 1949 年以来人教版生物教科书梳理表
    附录7 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
    附录8 教科书文本汇总表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成果
致谢

(2)《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2 选题缘起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相关说明
第二章 《通俗常言疏证》概述
    2.1 孙锦标生平与学术成就
    2.2 《通俗常言疏证》编纂体例
    2.3 《通俗常言疏证》训释方式
    2.4 《通俗常言疏证》引证文献
    2.5 《通俗常言疏证》词条特征
    2.6 《通俗常言疏证》与明清俗语辞书
    2.7 小结
第三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概貌
    3.1 从来源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3.2 从内容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3.3 从音节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3.4 小结
第四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上)——俗语词
    4.1 俗语词概述
    4.2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义类聚
    4.3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构词法
    4.4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源考释
    4.5 小结
第五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中)——熟语
    5.1 熟语的来源、品类和特点
    5.2 《通俗常言疏证》成语研究
    5.3 《通俗常言疏证》谚语研究
    5.4 《通俗常言疏证》惯用语研究
    5.5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研究
    5.6 《通俗常言疏证》歇后语研究
    5.7 《通俗常言疏证》格言研究
    5.8 小结
第六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下)——特殊词语
    6.1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结构类型
    6.2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语义分析
    6.3 小结
第七章 《通俗常言疏证》新词新义
    7.1 《通俗常言疏证》中的新词
    7.2 《通俗常言疏证》中的新义
    7.3 小结
第八章 《通俗常言疏证》研究价值
    8.1 语言学价值
    8.2 文化学价值
    8.3 小结
第九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通俗常言疏证》引用文献表
附录2 《通俗常言疏证》成语表
附录3 《通俗常言疏证》谚语表表
附录4 《通俗常言疏证》惯用语表
附录5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表
附录6 《通俗常言疏证》歇后语表
附录7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表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蒙疆政权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战后蒙疆政权研究简史
二、蒙疆政权研究成果综述
    (一) 关于蒙疆政权的基本特征
    (二) 蒙古自治运动与德王
    (三) 日军的战略计划与蒙疆政权
    (四) 蒙疆政权下的政治法律与社会
    (五) 日本对蒙疆的经济掠夺与经济统制
    (六) 蒙疆的殖民地教育与文化活动
    (七) 蒙疆的鸦片种植贩卖蒙疆地区的鸦片问题
三、蒙疆政权研究展望

(4)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
    2.1 相关概念
        2.1.1 乡村振兴
        2.1.2 乡村景观
        2.1.3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
        2.1.4 概念之间的联系
        2.1.5 相近概念小结
    2.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2.1 国外研究进展
        2.2.2 国内研究进展
    2.3 现阶段乡村发展存在问题
        2.3.1 乡土文化式微,盲目效仿城市
        2.3.2 忽视地域特色,重外在轻内涵
        2.3.3 产业结构单一,缺乏经济活力
        2.3.4 公众参与度低,存在角色错位
    2.4 本章小结
3 国内外乡村景观规划典型案例
    3.1 日本合掌村
        3.1.1 项目概况
        3.1.2 项目特色
        3.1.3 项目借鉴
    3.2 美国弗雷斯诺农业观光体验区
        3.2.1 项目概况
        3.2.2 项目特色
        3.2.3 项目借鉴
    3.3 上海吴房村
        3.3.1 项目概况
        3.3.2 项目特色
        3.3.3 项目借鉴
    3.4 陕西袁家村
        3.4.1 项目概况
        3.4.2 项目特色
        3.4.3 项目借鉴
    3.5 本章小结
4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要点
    4.1 乡村振兴内涵解读
    4.2 乡村振兴与乡村景观的紧密联系
    4.3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景观评价指标构建
        4.3.1 AVC理论应用基础
        4.3.2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景观评价体系构建
        4.3.3 指标权重确定
        4.3.4 评价权重分析
    4.4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要点
        4.4.1 以人为本,充分考虑村民意愿
        4.4.2 因地制宜,从村庄实际情况出发
        4.4.3 遵循适度原则,保护与开发并举
        4.4.4 发展乡村产业,促进一二三产融合
    4.5 本章小结
5 乡村振兴背景下温县古贤村景观规划设计
    5.1 古贤村基本概况
        5.1.1 区位环境
        5.1.2 现状分析
    5.2 古贤村景观综合评价分析
        5.2.1 综合评价分析
        5.2.2 评价结果分析
    5.3 规划设计策略与总体布局
        5.3.1 古贤村规划设计策略
        5.3.2 主题定位
        5.3.3 总体布局
        5.3.4 景观分区
    5.4 产业结构
        5.4.1 农业产业方面
        5.4.2 延伸第二产业加工业
        5.4.3 发展第三产业旅游业
    5.5 人居环境规划设计
        5.5.1 建筑提升改造
        5.5.2 道路规划设计
        5.5.3 庭院改造提升
        5.5.4 公共基础设施规划设计
    5.6 古贤村景观分区设计
        5.6.1 景观主轴——古贤文化美食街
        5.6.2 乡愁老片区
        5.6.3 乐享田园区
        5.6.4 研学创意区
        5.6.5 主要景观节点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之处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5)民国时期云南水利工程文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旨趣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旨趣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 水利、水利工程和农田水利
        (二) 文本与情景
    三、学术回顾
        (一) 全省范围内水利事业的研究
        (二) 具体河流、湖泊治理等相关水利事业研究
第一章 民国时期云南水利资料述论
    第一节 民国时期云南水利工程文本述论
        一、民国时期云南水利工程文本现存概况
        二、民国时期云南水利工程文本纂述概况
        三、民国时期云南水利工程文本的特色
    第二节 民国时期报刊中云南水利资料述论
        一、省内官方刊物中云南水利资料述论
        二、省内其他机构刊物中云南水利资料述论
        三、省外刊物中云南水利资料述论
    第三节 档案中的云南水利资料述论
        一、档案中水利资料的系统性
        二、档案中水利资料的研究性
        三、档案资料的原始记录性应用研究
    第四节 民国时期水利专书及近代地方志和现代地方水利志中水利资料述论
        一、民国时期水利专书
        二、现代地方水利志书
    第五节 民国时期云南水利相关简表
第二章 民国时期云南主要的水利工程文本述论
    第一节 部分完结报告书
        一、《仙云两湖口工程处完结工程事略》的编纂概况
        二、《仙云两湖口工程处完结工程事略》的主要内容
        三、《仙云两湖口工程处完结工程事略》的社会情景
    第二节 疏浚河道水利计划书
        一、《南盘江上游水利工程计划书附概要》
        二、《西畴县畴阳河两岸水利计划方略》
    第三节 工程勘测纪载书
        一、《云南南盘江水利监督署正江实勘报告书》的编纂情况
        二、《云南南盘江水利监督署正江实勘报告书》的主要内容
        三、《云南南盘江水利监督署正江实勘报告书》的社会情景
    第四节 工程实施经过书
        一、《昭鲁水利工程志》
        二、《云南宾川龙公海治平渠工程概略》
    第五节 民国后期水利工程专书
        一、《嵩明嘉丽泽水利工程处卅四周年概览》的编纂情况
        二、《嵩明嘉丽泽水利工程处卅四周年概览》的主要内容
        三、《嵩明嘉丽泽水利工程处卅四周年概览》的社会情景
第三章 民国时期云南水利工程文本微探
    第一节 水利工程文本纪载内容的变化
        一、水利工程文本纪载内容的专业性变化
        二、水利工程纪载文本内容的“业余性”变化
    第二节 水利工程文本的编纂初衷
        一、纪录工程、以资传世
        二、“勒石”的纪录传统
        三、编纂文本以资借鉴
    第三节 编纂思想的变化:由工程文本到水利专门志书的发展趋势
    第四节 民国云南水利科技的发展
    第五节 民国发展水利事业的视野
        一、发展全国性水利的视野
        二、发展省内公益事业的视野
        三、水利工程发展的其他视野
    第六节 民国时期云南水利事业的兴办特色
        一、政府极力倡导
        二、民众积极响应与倾力支持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6)中国电力行业低碳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次
表目次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方法和内容安排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内容安排
第2章 相关研究理论综述
    2.1 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
        2.1.1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
        2.1.2 可持续发展与低碳经济
    2.2 循环经济相关理论
        2.2.1 循环经济的核心思想
        2.2.2 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
    2.3 技术经济相关理论
        2.3.1 技术经济的核心思想
        2.3.2 技术经济与低碳经济
    2.4 低碳经济相关理论
        2.4.1 低碳经济的主要思想
        2.4.2 低碳经济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大选择
        2.4.3 经济全球化推进中国经济低碳转型
        2.4.4 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路径
        2.4.5 低碳电力是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载体
第3章 中国电力行业低碳化发展现状
    3.1 中国电力行业发展状况述评
        3.1.1 发电侧发展历程与现状
        3.1.2 电网侧发展历程与现状
    3.2 中国电力行业二氧化碳排放现状及主要特点
        3.2.1 电力行业排放现状
        3.2.2 电力行业减排结构
        3.2.3 电力行业排放特点
    3.3 中国电力行业二氧化碳减排所做的主要工作和发展约束
        3.3.1 电力行业二氧化碳减排的相关工作
        3.3.2 电力行业低碳发展的主要约束
    3.4 中国电力行业低碳发展的战略路径选择
        3.4.1 提高火电发电能效、大力推进清洁煤电发展
        3.4.2 调整优化电源结构、增加清洁能源发电比重
        3.4.3 提高输配电输送效率、加强智能电网建设
        3.4.4 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研发、推广低碳电力科技应用
        3.4.5 研究制定配套政策、促进电力行业低碳发展
第4章 中国电力行业电源低碳化发展
    4.1 一次发电能源结构对能源经济低碳化的影响
        4.1.1 一次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
        4.1.2 我国电源结构与碳排放量的弹性关系模型
    4.2 中国火电产业的低碳发展
        4.2.1 火电发展规模与水平
        4.2.2 火电产业结构优化与碳排放
        4.2.3 火力低碳化发展的经济性分析
        4.2.4 火电产业低碳化发展政策分析
    4.3 中国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4.3.1 中国风电产业发展与碳排放
        4.3.2 中国太阳能光伏发电发展与碳排放
        4.3.3 中国核电产业发展与碳排放
        4.3.4 中国水电产业发展与碳排放
第5章 中国电力行业电网低碳化发展和电力市场建设
    5.1 电网低碳化发展的必要性及路径选择
        5.1.1 电网低碳化发展的重大意义
        5.1.2 智能电网是电网低碳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5.2 电网低碳化发展和电力市场建设的国际经验分析
        5.2.1 英国的智能电网发展和电力市场建设
        5.2.2 美国的智能电网发展和电力市场建设
    5.3 国外电网和电力市场低碳化建设对我国的启示和借鉴
        5.3.1 要把智能电网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5.3.2 政府主导推动可再生能源与智能电网协调发展
        5.3.3 加强对智能电网的财政投入
        5.3.4 制定完善电网低碳化建设的财税政策支持
        5.3.5 加大国家税收政策的支持力度
        5.3.6 拓宽融资渠道推动电网企业科技创新
第6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制定电力低碳发展规划、构建行业减排体系
    6.2 强化清洁低碳电源建设、加速电力行业低碳转型
    6.3 大力加强节能发电调度、提高清洁发电上网比重
    6.4 推进研发低碳电力技术、推广减排科技示范工程
    6.5 强化电力需求侧管理、推进实施综合资源规划
    6.6 加强低碳电力市场建设、深化电价体制改革
中外文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件

(7)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制度的构建与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表目次
图目次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第2章 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制度的理论渊源
    2.1 环境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2.1.1 环境容量资源的定义
        2.1.2 温室气体排放的空间特征
    2.2 环境容量资源的配置问题
        2.2.1 环境资源配置中的市场失灵
        2.2.2 环境资源配置中的政府失灵
    2.3 环境经济政策的选择
        2.3.1 环境政策概论
        2.3.2 环境经济政策选择之一;行政管制手段
        2.3.3 环境经济政策选择之二:市场激励手段
第3章 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制度的理论框架
    3.1 温室气体的概述
        3.1.1 温室气体的种类及其作用
        3.1.2 人为温室气体排放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3.2 温室气体排放权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3.2.1 温室气体排放权的相关概念
        3.2.2 温室气体排放权的法律内涵
        3.2.3 温室气体排放权的经济学特征
    3.3 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制度的基本内容
        3.3.1 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制度的界定
        3.3.2 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制度的主要特征
        3.3.3 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制度的基本框架
第4章 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4.1 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制度形成的背景
        4.1.1 政治背景:国际政治力量的博弈和妥协
        4.1.2 社会经济背景: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4.1.3 制度背景——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发展
    4.2 国际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制度的法律基础
        4.2.1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评价
        4.2.2 《京都议定书》的形成及其作用
    4.3 "后京都"时代的国际温室气体减排政策的发展
        4.3.1 《京都议定书》生效后的缔约方会议成果
        4.3.2 后京都时代的全球气候谈判格局
    4.4 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制度
        4.4.1 欧盟的CO_2排放权交易制度
        4.4.2 美国排放权交易制度的演变
        4.4.3 日本的排放权交易市场
        4.4.4 澳大利亚的排放配额交易
第5章 国际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的市场
    5.1 影响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的主要因素
        5.1.1 经济因素
        5.1.2 政治因素
        5.1.3 技术因素
        5.1.4 环境资源因素
    5.2 国际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的市场构成
        5.2.1 市场交易主体
        5.2.2 市场交易的主要类型
        5.2.3 市场交易方式
    5.3 国际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的市场现状
        5.3.1 交易规模
        5.3.2 市场特征
第6章 中国温室气体排放现状与趋势
    6.1 排放历史与现状
        6.1.1 历史累积排放情况
        6.1.2 现实排放状况
    6.2 中国温室气体排放的驱动因素
        6.2.1 人口因素
        6.2.2 济结构失衡
        6.2.3 收入效应
        6.2.4 城市化进程加快
        6.2.5 能源利用效率低
        6.2.6 政府主导的能源定价机制
    6.3 中国未来温室气体排放情景预测
        6.3.1 SRES情景设定
        6.3.2 中国未来温室气体排放情景预测
第7章 气候变化与中国温室气体减排行动
    7.1 气候变化对中国的主要影响
        7.1.1 中国观测的气候变化数据
        7.1.2 气候变化对中国的主要影响
    7.2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框架
        7.2.1 《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7.2.2 中国温室气体减排措施
        7.2.3 未来中国温室气体减排的宏观经济影响
第8章 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制度构建与完善
    8.1 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制度构建的前提条件
        8.1.1 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
        8.1.2 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显着
        8.1.3 国内排放权交易市场潜力巨大
        8.1.4 气候变化相关法律制度的建设成果显着
        8.1.5 排污权交易的实践经验
        8.1.6 与国际接轨的碳排放权交易平台已基本建立
    8.2 排放权交易制度构建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8.2.1 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
        8.2.2 发展权优先的原则
        8.2.3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8.2.4 循序渐进原则
        8.2.5 广泛合作的原则
        8.2.6 长效性原则
    8.3 交易制度构建中应注意的问题
        8.3.1 排放权免费分配导致能源企业暴利的问题
        8.3.2 排放权的超额分配导致减排动力不足的问题
        8.3.3 交易市场缺乏严格的规范性
    8.4 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制度的设计方案
        8.4.1 排放权交易制度的基本框架
        8.4.2 排放权的总量控制制度
        8.4.3 排放权的配额分配与管理制度
        8.4.4 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管理制度
        8.4.5 监督与评估制度
附录一:《联合国用大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附件一和附件二
附录二:《京都议定书》附件A和附件B
附录三:《蒙特利尔议定书》未予管制的所有温室气体
参考文献
    中文部分
    英文部分
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8)艰难的变迁:抗战前十年中国西部工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一 西部的界定
    二 选题意义与研究现状
    三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基本内容及研究难点
第一章 西部工业发展的历史起点与发展基础
    第一节 国人眼中的西部与西部开发
        一 西部的战略地位
        二 西部开发的程序
    第二节 西部的工业资源
        一 富有发展工业的原料
        二 具有丰富的动力资源
        三 具有广阔的市场
    第三节 西部工业的发展基础
第二章 发展西部工业的努力
    第一节 政府的政策取向
    第二节 西部工业发展的规划
        一 国民政府的规划
        二 各省的规划
第三章 西部工业发展的整体状况
    第一节 西部工业的历年投资
    第二节 西部工业的地域分布
第四章 西部工业发展的部门概况(上)
    第一节 纺织业
        一 棉纺织业
        二 缫丝丝织业
        三 毛纺织业
    第二节 火柴业
第五章 西部工业发展的部门概况(下)
    第一节 电气事业
    第二节 钢铁、机械工业
    第三节 其他工业
第六章 西部工业发展状况评价及相关因素分析
    第一节 西部工业发展状况的评价
    第二节 影响西部工业发展与不发展的经济因素
结语
参考文献
声明
致谢

(9)基于全寿命周期的电网公司资产管理协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图目次
表目次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选题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关于资产设备综合管理的相关研究
        1.3.2 关于电网公司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相关研究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基于全寿命周期的电网公司资产管理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电网公司资产管理的概念和内涵
        2.1.2 电网公司资产管理协同的概念和内涵
    2.2 企业资产管理相关理论
        2.2.1 EAM理论
        2.2.2 RCM理论
        2.2.3 TPM理论
    2.3 管理协同理论
        2.3.1 管理协同理论的基本原理
        2.3.2 管理协同的理论分析
    2.4 复杂科学管理(CSM)理论
        2.4.1 复杂科学管理的基本原理
        2.4.2 复杂科学管理的思维模式
        2.4.3 复杂科学管理的基本理论
        2.4.4 复杂科学管理的方法论
    2.5 电网公司资产全寿命周期费用理论
        2.5.1 全寿命周期费用的概念
        2.5.2 电网设备全寿命周期费用的组成
        2.5.3 全寿命周期费用的科学核算
    本章小结
3 基于全寿命周期的电网公司资产管理外部环境协同研究
    3.1 电网公司资产管理外部环境类型及特征分析
        3.1.1 电网公司资产管理外部环境类型
        3.1.2 电网公司资产管理外部环境特征分析
    3.2 电网公司资产管理外部环境的影响分析与评价
        3.2.1 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分析
        3.2.2 政府规制环境影响分析
        3.2.3 市场环境影响分析
        3.2.4 产业发展政策环境影响分析
        3.2.5 技术环境影响分析
        3.2.6 环境保护政策环境影响分析
        3.2.7 电网公司资产管理外部环境的影响评价
    3.3 基于全寿命周期的电网公司资产管理外部环境影响机理
        3.3.1 电网公司资产管理阶段划分
        3.3.2 规划设计阶段外部环境的影响机理
        3.3.3 采购建设阶段外部环境的影响机理
        3.3.4 运营检修阶段外部环境的影响机理
        3.3.5 退役处置阶段的影响机理
    3.4 基于全寿命周期的电网公司资产管理外部环境协调机制
        3.4.1 基于全寿命周期的电网公司资产管理外部环境协调组织
        3.4.2 基于全寿命周期的电网公司资产管理外部环境协调内容
        3.4.3 基于全寿命周期的电网公司资产管理外部环境协调关系
        3.4.4 基于全寿命周期的电网公司资产管理外部环境协调策略
    本章小结
4 基于全寿命周期的电网公司资产管理内部运营协同研究
    4.1 基于全寿命周期的电网公司资产管理协同运行基础
        4.1.1 基于全寿命周期的电网公司资产管理的能力基础
        4.1.2 基于全寿命周期的电网公司资产管理的价值基础
    4.2 基于全寿命周期的电网公司资产管理体系
        4.2.1 目标管理体系
        4.2.2 组织保障体系
        4.2.3 制度保障体系
        4.2.4 信息化保障体系
    4.3 基于全寿命周期的电网公司资产管理内部运营协同模式
        4.3.1 基于全寿命周期的电网公司资产管理PPOD循环模式
        4.3.2 基于全寿命周期的电网公司资产管理矩阵模式
    4.4 基于全寿命周期的电网公司资产管理内部运营协同系统
        4.4.1 基于全寿命周期的电网公司资产管理内部运营协同系统的结构
        4.4.2 基于全寿命周期的电网公司资产管理内部运营协同系统分析
    4.5 基于全寿命周期的电网公司资产管理内部运营协同系统动力学模型
        4.5.1 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4.5.2 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
    本章小结
5 基于全寿命周期的电网公司资产管理协同实证研究
    5.1 研究的概念模型和基本假设
        5.1.1 概念模型
        5.1.2 研究的基本假设
    5.2 研究方法和数据资料收集与分析
        5.2.1 研究方法和数据资料收集
        5.2.2 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5.2.3 数据的可靠性检验
        5.2.4 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检验
    5.3 结构方程模型验证
        5.3.1 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分析
        5.3.2 路径关系检验
    本章小结
6 基于全寿命周期的电网公司资产管理信息化协同平台
    6.1 电网公司资产管理信息化协同平台建设现状
        6.1.1 电网公司资产管理信息化协同平台建设历程和问题
        6.1.2 电网公司资产管理信息化协同平台建设的技术应用
        6.1.3 电网公司资产管理信息化协同平台建设的关键着力点
    6.2 电网公司资产管理信息化协同平台建设的需求分析
        6.2.1 需求分析的方法
        6.2.2 基于能力蓝图的业务需求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6.3 基于智能电网的电网公司资产管理信息化协同平台功能
        6.3.1 信息流
        6.3.2 价值链与智能化电网的关系
        6.3.3 智能化电网资产管理信息化协同平台功能
    6.4 基于智能电网的电网公司资产管理信息化协同平台建设规划
        6.4.1 资产管理信息化协同平台的建设规划
        6.4.2 业务应用与集成规划
        6.4.3 信息保障体系规划设计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致谢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目录
参考文献

(10)中部地区能源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表目次
导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第一章 能源产业的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
    第一节 能源产业的内涵与分类
        一、能源的内涵及属性
        二、能源产业的内涵及分类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二、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循环经济理论
    第四节 能源经济学理论
        一、能源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二、能源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中部地区能源产业发展概况
    第一节 中国能源产业发展
        一、中国能源产业发展阶段
        二、中国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三、中国能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中部地区能源产业发展概况
        一、中部地区能源资源禀赋
        二、中部地区能源产业供需状况
        三、中部地区能源企业经济发展状况
        四、中部地区能源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状况
第三章 中部地区能源产业发展机遇和问题
    第一节 能源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一、能源资源储量
        二、能源利用技术
        三、市场需求
        四、环境因素
        五、制度、政策与发展战略
    第二节 中部地区能源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问题
        一、中部地区能源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二、中部地区能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中部地区新能源产业发展
    第一节 新能源产业
        一、太阳能产业
        二、风能产业
        三、生物质能产业
        四、核能产业
    第二节 中部地区新能源产业发展概况
        一、中部地区新能源资源禀赋
        二、中部地区新能源产业发展状况
    第三节 中部地区新能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新能源产业生产成本较高
        二、新能源产业技术不发达
        三、新能源产业发展环境有待加强
        四、新能源产业发展融资渠道不畅
        五、新能源产业市场规模偏小
第五章 中部地区能源产业与经济发展
    第一节 能源产业与经济发展关系
        一、经济增长促进能源发展
        二、能源发展促进经济增长
    第二节 中部地区能源发展与经济增长
        一、能源消费总量与经济增长
        二、能源消费弹性系数
        三、能源消费强度
        四、不同产业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
第六章 国外能源产业发展政策的经验借鉴
    第一节 美国能源产业发展
        一、美国能源产业概况
        二、美国能源产业政策
    第二节 日本能源产业发展
        一、日本能源产业概况
        二、日本能源产业政策
    第三节 欧盟能源产业发展
        一、欧盟能源产业
        二、欧盟能源政策
    第四节 俄罗斯能源产业发展
        一、俄罗斯能源产业
        二、俄罗斯能源政策
第七章 中部地区能源产业发展对策
    第一节 国外能源产业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一、推进国际合作
        二、突出节能
        三、实行环保
        四、技术创新
        五、推动市场
        六、培育节能意识
    第二节 中部地区能源产业发展对策
        一、加强能源产业发展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
        二、健全政策法规以形成良好制度环境
        三、提高能源效率以促进能源节约
        四、加强能源环境保护
        五、加快中部地区能源产业结构调整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四、《西北电力技术》2002年总目次(论文参考文献)

  • [1]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有机哲学价值论的审思[D]. 周丽威.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3)
  • [2]《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D]. 袁耀辉. 吉林大学, 2019(02)
  • [3]蒙疆政权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祁建民.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1)
  • [4]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 迪静. 浙江大学, 2020(01)
  • [5]民国时期云南水利工程文本研究[D]. 谢太芳. 云南大学, 2018(01)
  • [6]中国电力行业低碳化发展研究[D]. 赵洱岽. 武汉大学, 2012(07)
  • [7]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制度的构建与完善[D]. 肖红蓉. 武汉大学, 2010(10)
  • [8]艰难的变迁:抗战前十年中国西部工业发展研究[D]. 张用建. 四川大学, 2003(01)
  • [9]基于全寿命周期的电网公司资产管理协同研究[D]. 何庆丰. 武汉大学, 2014(06)
  • [10]中部地区能源产业发展研究[D]. 任静. 武汉大学, 2011(07)

标签:;  ;  ;  ;  ;  

《西北电力技术》2002年总目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