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力平衡条件实验的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程琪[1](2021)在《中学物理演示实验资源的开发利用》文中研究指明实验是物理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物理学习,不单单是公式定理的简单掌握,而是对学生的发散思维、分析能力、注意力的培养以及实践动手能力的全面学习。“演示”就是通过各种实验、事物和工具将研究内容的内在本质属性或过程规律展示出来让人认识和理解。物理演示实验的内容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相连,是通过验证、探究教师在物理课堂上想要传达的某一物理知识或者规律而进行的一系列操作。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演示实验的占比是很大的。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物理实验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即使有涉及到演示实验教学的环节,但往往也是以图片、动画或视频展示代替真实实验,这样的教学方式导致了教师讲实验、学生背实验的教学现状。本文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对曲阜市某中学的实验资源实际情况采用问卷调查法展开调查,重点关注了物理演示实验的相关问题,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梳理。本着对实验资源充分利用发挥最大作用的目的,本文提出了开发利用实验资源时需要遵循的目的性、开放性、实用性、系统性原则;结合物理实验的特点,提出了对物理演示实验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促进作用的创造技法;在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资源基础上,结合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对物理教材中的部分演示实验应用创造技法进行改进和开发,设计关于胡克定律和库仑定律演示实验教具的具体教学案例。中学物理实验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转变当下物理实验教学现状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仪器,根据实际教学需求、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学设施条件等有选择性的对物理实验资源进行有效性的开发利用,对于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提高物理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开发物理实验的教学功能十分必要。
孙立婷[2](2020)在《基于“5E教学模式”的初中物理概念转变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概念在物理教学中至关重要,只有对物理概念产生明晰精准的认识,才能顺利开展后续内容的学习。掌握物理概念需要经历一个从前概念到科学概念的转变过程,顺利实现这种转变才能掌握科学的物理概念,足见实现概念转变是物理概念教学成功的必备要素。概念转变的研究内容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国外学者从儿童迷思概念出发,探讨了概念转变特征与规律,随着研究的推进,波斯纳为首的众多学者深化了该理论。基于该理论的“5E教学模式”更是被国外科学教育界普遍推崇,该教学模式分为“引入”、“探究”、“解释”、“迁移”、“评价”五个教学步骤,因为体现了新课改中倡导的“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概念教学”等理念,自上世纪90年代被引入中国后,开始被中国的学者和教师研究与应用。从概念教学的现状来说,我国学者在物理概念转变上的研究依旧偏少,对“5E教学模式”的研究更是大多聚焦国外理论的引用和模式的套用,应用还不够广泛,剖析也不够深入。基于上述问题和现状,本文首先通过对物理概念转变教学理论以及“5E教学模式”基本内容的梳理与分析,建构出它在概念转变教学中各环节的实施策略,从而给接下来的研究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其次,笔者根据教学内容,创新建构出“5E循环教学模式”、“5E单元教学模式”、三种“5E+”组合教学模式,结合案例为落实5E模式在初中物理概念转变教学的应用提供了一整套的方法策略工具。最后,选择八年级下册《摩擦力》一节进行实践研究,在实验班选择新建构的基于“5E教学模式”的这一整套初中概念转变教学的方法策略开展教学,在对照班选择常规方式开展教学,对比两个班级的教学成效,利用spss软件分析数据,证明5E教学模式是促进学生概念转变的有效方式。期望为广大初中物理教师促进学生科学概念转变提供科学有效的实施工具。
朱晓玲[3](2020)在《基于目标矩阵法的“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教科书内容分析与比较》文中指出当前教育改革已经进入到强调提升学生核心素养阶段,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了教育界一直探索的问题,在众多的探索中,基于理解的深度学习进入了我们的视野。学生要进行深度学习,教师相应地就需要进行深度备课,需要深入地分析教科书,精准把握教学内容,物理教师对教科书的分析把握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师深度教学、学生深度学习的有效性。我国物理教科书呈现出“一标多本”的状态,不同版本教科书在相同知识的形成路径上有何异同,同一版本不同年级段的教科书编排有何特点,如何帮助教师尤其是新手教师更加科学、深入地对教科书内容进行分析,这是我们丞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通过文献法研究了当前我国教科书分析与比较以及利用目标矩阵法进行教科书分析的现状;随后通过查阅文献对目标矩阵法进行了系统学习,借鉴已有研究细化其操作步骤,增强其可操作性;并基于目标矩阵法结合内容分析法对教科版和人教版初高中物理教科书中“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主题下的内容进行了分析,得到其知识形成关系图;最后使用比较法对分析所得的知识形成关系图进行了比较,得出其知识形成路径的不同特点,并对这些差异的编排意图进行了讨论,给出了相应的建议以及部分教学片段设计。研究表明,四本教科书中“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知识间的联系非常紧密,在知识广度上,初中教科版大于人教版,高中教科版略小于人教版,初中教科版对“科学探究”相关内容安排较显性,注重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知识的应用,初中人教版则更加注重知识的层次性,高中教科版注重知识的应用,而高中人教版知识广度和知识深度兼顾,注重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在知识序列上,各教科书相同知识的形成路径大致相似,但存在着台阶设置、内容安排、位置编排方面细节上的差异,在这些差异中初中人教版的知识形成路径可能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而初中教科版则更加遵循学科知识体系,高中人教版在知识难度上大于教科版,但合理设置了知识进阶以降低学生学习时的困难;两版本教科书“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高中阶段相较于初中阶段知识广度降低,知识深度提升,知识编排以初中为基础螺旋式上升,在初高衔接中知识形成路径大致相同,部分知识衔接存在不同。目标矩阵法可以帮助教师尤其是新手教师更加科学、深入地分析教科书,方便教师更加全面地掌握教科书中的知识形成关系,助力深度备课,并且这一分析比较过程有助于教师对相关内容进行更加深入地思考,助力教师的专业发展。
李影昭[4](2020)在《初中物理力学演示实验中自制教具的设计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物理教学中,演示实验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物理概念规律,掌握物理研究方法,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实验教具是演示实验的载体。根据学情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具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自制教具进行演示实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深刻体会物理源自于生活的理念。因此笔者在做好、用好教具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文主要对初中物理力学演示实验教具的设计及其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展开研究。首先笔者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观察法以及访谈法对杭州几所初中的自制教具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学情。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部分自制教具在力学演示实验中应用时效果不明显,学生参与度不高;(2)制作教具耗时费力,应用率不高;(3)对于部分难以理解的力学概念没有相对应的实验或教具。针对以上问题,结合教学实际情况、自制教具应用原则以及相关理论,提出了如下实施策略:(1)结合投屏技术,聚焦演示过程;(2)应用DIS技术,“放大”演示现象;(3)分清主次,合理应用现代化技术;(4)改变教具设计应用思路,实现一具多用;(5)鼓励学生参与,提高教学效率;(6)巧用转化法,合理改进应用教具;(7)查漏补缺,有针对性地开发应用教具。并以自己制作的“重力方向演示仪”、“多功能教具”“帕斯卡裂桶教具”等部分力学教具为例,从教具的背景、学情分析、制作方法、特点等四个方面进行详细剖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实习教学经历,给出一些自制教具应用于力学演示实验中的案例。并选取两个成绩近似的班级,分别作为实验班与对照班进行对比实验教学,以便发现不足。最后对自制教具在初中物理力学演示实验的应用作了相应总结,对实际应用过程中的问题给出相应的建议。
曹驰[5](2020)在《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中力学实验的改进与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新时代下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需要创新,实验作为物理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更是如此。物理实验不仅仅在于完成它,还需要考虑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直观性、操作方便等要求。现阶段,初中物理实验存在一些诸如直观性不强、操作不便等问题。初中物理教学中还存在“由于没有器材”而出现的“讲实验”现象。笔者根据前人所做的文献和平时学习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对初中力学实验进行研究与分析,并向学生发放问卷,开展对中学教师的访谈,调查初中力学实验现阶段的教学现状,总结出了力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结合已有文献提出了进行力学实验改进与创新应该遵循的原则,并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发现部分初中物理力学实验的问题,并对初中物理力学部分的一些实验进行了改进,使之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以求丰富初中力学实验的教学资源。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本文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是问题来源、研究目的和意义;第二章是初中物理实验改进与创新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第三章通过问卷调查和分析提出初中物理力学实验中存在的问题;第四章对力学实验的改进方案案例分析;第五章进行论文总结。通过研究得到,初中力学实验的相关研究文献较少,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总结出了初中力学实验改进与创新的原则,提出了改进途径。其一,改变仪器结构,提高实验可见度;其二,在实验效果一致的情况下,通过选择合适可行的替代品,使实验更环保;其三,利用身边废弃物,自制实验器材;其四,改变器材的材质,使实验效果更佳;其五,更换实验用具,在原实验方案基础上,增加实验功能;其六,增加数字仪器,提高实验准确性,与时俱进。
黄青[6](2019)在《完善物理实验情境——以“二力平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初中物理教材由原来以结论的方式呈现物理概念和规律转变为以探究环节为主的教材编写方式,那就要求教学中所呈现的实验由原来的验证型实验向探究型实验转变。探究型实验要求实验的真实性和全面性。因此,在教学中针对实验进行改进创新,力争通过实验的真实与全面,达到思维的真实和全面。本文以苏科版教材"二力平衡"一节为例,初步探讨了如何基于改进创新原有物理实验,以完善实验情境进行教学设计。
王洪安[7](2019)在《二力平衡实验的思考与方案改进》文中指出二力平衡实验是初中物理一个重要的探究性实验,实验中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本文试图在实验思考的基础上对原有方案提出改进。
蒋湘瑶[8](2019)在《农村中学生物理审题困难分析及应对策略探究》文中指出本文旨在探究农村初中生在物理审题中存在一些困难,培养农村初中生在物理课程学习中的审题能力,减轻农村初中生对物理课程的畏难情绪,帮助学生探讨生活中的物理知识,让学生初步树立物理学的观念,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研究工作首先对农村初中生在物理学科中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查;其次,给出了针对调查的研究结果,给出为了提高效率而改进的习题课练习卷及相关教学实践措施;最后,对班级成绩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学生审题能力得到明显提高的有效教学应对策略。本文共分五章展开,其中主题部分是第二章至第五章。第一章,绪论。该章阐述研究的问题、意义以及研究思路。第二章,通过开展调查、个别访谈,梳理农村中学生物理审题困难的现状。总结农村中学生物理审题困难的特点及成因。第三章,提出解决农村中学生物理审题困难的应对策略。由于课后练习完成情况差,教师着重向课堂练习要效率。练习卷由知识提示、方法提示、例题讲解、变式训练、检测这五个构成,降低习题难度的同时增加多种情景,并要求学生说或写解题思路,减少审题的随意性。第四章,应对策略的实施成效。分析学生的考试成绩,各项数据表明采用新练习卷的班级成绩有显着提高。查看开放性题目的答题情况,采用新练习卷的班级明显是回答对应问题而不再默写答案。这说明以新式练习卷是有效的对策。第五章,总结与展望。学生需具备审题能力,从题目中的文字、图片、图线、图表信息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并构建物理模型,迁移所学物理知识。这项能力对农村初中生今后发展有特殊重要意义。
范媛媛[9](2019)在《基于成功智力理论的物理教学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对于培养和造就我国二十一世纪的一代新人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在我国传统教育中,培养分析性智力是比较成功的一部分,而创新性和实践性智力方面都有所欠缺,这也是我们需要认识到并急需加强的部分。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的成功智力理论包括分析性智力、实践性智力和创造性智力,要求三种智力协调发展,同时成功智力理论指导教学有着较为系统的研究。本文以提升学生的成功智力为目标,以《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为导向,以2011年教育部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为指南,采用文献分析、比较法和案例研究等方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在成功智力理论指导下的物理教学设计研究。首先,介绍选题背景,总结分析研究内容的现状,说明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意义;其次,分析相关理论基础,分别对三元智力理论、思维教学和成功智力理论及教学进行研究,将理论内化,同时确立了教学设计的基本框架;最后,基于以上理论,制定和设计了以成功智力理论视角的物理教学设计方法和物理教学设计案例,并对其进行分析,以期为今后教师在成功智力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张晴[10](2019)在《基于Unity3D的初中物理虚拟实验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以力学实验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教育改革不断向前推进,虚拟实验的产生与应用,将推动教育改革向全新的方向发展。虚拟实验是众多研究者在学校实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一次成功尝试,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新的教学模式,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了教师的教学资源。初中实验教学作为我国学校实验教学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对人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关键作用,然而初中学生在已有认知水平上难以充分理解教学内容中众多的抽象概念。在教育信息化的支持下,已有大量虚拟实验成果得以初步应用,但是现有对初中虚拟实验的研究多侧重于实验知识的虚拟展示,将注意力关注在虚拟实验的优势、功能以及如何应用等问题,对其如何整合到教育教学中、如何与项目设计联系起来等问题的研究较少,缺乏对实验过程的沉浸感和交互性的深入探索,导致实验效果与预期存在差距,难以满足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鉴于此,论文将初中物理作为研究对象,并重点以力学实验为例,对力的模拟与仿真进行深入探索,同时在充分挖掘物理实验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教学设计理念,设计开发了基于Unity3D的初中物理虚拟实验系统。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针对学生难以理解力的抽象概念这一难题,首先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对物理实验中的力进行模拟,实现了力的可视化,以拓展虚拟实验过程中学生体验的感知维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充分挖掘初中物理实验教材,构建物理实验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结合力的可视化方法与教学设计理念,设计并开发了多个虚拟实验资源,从而丰富了教学手段与内容,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3)面向初中物理虚拟实验教学需求,首先对多个虚拟实验资源进行整合,然后,利用Unity3D引擎开发了一款初中物理虚拟实验系统,并最终通过多次测试对系统进行优化与完善。该系统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化、个性化的学习空间,为培养中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造良好环境,对促进数字校园进一步迈向智慧校园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与应用价值。
二、二力平衡条件实验的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二力平衡条件实验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中学物理演示实验资源的开发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学校物理实验资源情况调查 |
1.5.1 研究来源 |
1.5.2 物理实验资源调查 |
2 演示实验资源开发的原则、方法与步骤 |
2.1 演示实验资源开发的原则 |
2.2 演示实验资源开发的方法 |
2.3 演示实验资源开发的步骤 |
3 开发设计案例 |
3.1 库仑定律 |
3.2 自由落体运动 |
3.3 超重与失重 |
3.4 胡克定律 |
3.5 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
4 开发案例的教学应用 |
4.1 《相互作用——力》一章实验资源的开发应用 |
4.1.1 全章概述 |
4.1.2 本章演示实验资源的开发应用 |
4.1.3 本章开发演示实验应用的教学设计案例 |
4.2 《静电场及其应用》一章实验资源的开发应用 |
4.2.1 全章概述 |
4.2.2 本章演示实验资源的开发应用 |
4.2.3 本章开发演示实验应用的教学设计案例 |
5 总结与反思 |
5.1 总结 |
5.2 反思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基于“5E教学模式”的初中物理概念转变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四节 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综述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二节 概念转变的相关研究 |
第三节 5E教学模式的研究 |
第三章 基于5E教学模式的初中物理概念转变教学分析 |
第一节 5E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优势 |
第二节 5E教学模式各环节促进概念转变的具体策略构建 |
第四章 基于5E教学基本模式的模式再构建 |
第一节 构建“5E循环教学模式”促进概念转变 |
第二节 构建“5E单元教学模式”促进概念转变 |
第五章 “5E+”组合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概念转变教学中的构建 |
第一节 “5E+认知冲突”组合模式促进概念转变的构建 |
第二节 “5E+类比”组合模式促进概念转变的构建 |
第三节 “5E+概念图”组合模式促进概念转变的构建 |
第六章 以《摩擦力》为例进行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 |
第一节 《摩擦力》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
第二节 《摩擦力》教学测量及评价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总结 |
第二节 后续研究展望 |
附录一 :初中生摩擦力调查问卷 |
附录二 :《摩擦力》测试题 |
附录三 :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四 :教师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基于目标矩阵法的“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教科书内容分析与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内容与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2 研究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研究现状分析 |
2.3 理论基础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工具 |
3.3 研究思路 |
4 基于目标矩阵法的“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内容分析 |
4.1 制定教学目标 |
4.2 决定具有形成关系的直接低级目标 |
4.3 建立目标矩阵 |
4.4 按目标水平分类 |
4.5 形成关系图 |
4.6 本章小结 |
5 基于目标矩阵法的“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内容比较 |
5.1 知识广度比较 |
5.2 知识序列比较 |
5.3 教学片段及建议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讨论 |
6.1 总结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教科版初中“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知识形成关系 |
附录2 :人教版初中“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知识形成关系 |
附录3 :教科版高中“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知识形成关系 |
附录4 :人教版高中“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知识形成关系 |
附录5 :初高中“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教学目标 |
附录6 :教科版初中A直接低级关系 |
附录7 :人教版初中B直接低级关系 |
附录8 :教科版高中C直接低级关系 |
附录9 :人教版高中D直接低级关系 |
附录10 :教科版初中物理A目标矩阵(局部截图) |
附录11 :人教版初中物理B目标矩阵(局部截图) |
附录12 :教科版高中物理C目标矩阵(局部截图) |
附录13 :人教版高中物理D目标矩阵(局部截图) |
致谢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4)初中物理力学演示实验中自制教具的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s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目的 |
1.3.1 问题的提出 |
1.3.2 研究的目的 |
1.4 研究的意义 |
2 自制教具与演示实验的理论阐述 |
2.1 概念的界定 |
2.1.1 演示实验的定义 |
2.1.2 自制教具的定义及特点 |
2.2 自制教具在演示实验中的作用 |
2.3 自制教具的制作方法 |
2.4 理论基础 |
3 演示实验现状调研 |
3.1 研究方法 |
3.2 研究对象 |
3.3 调查问卷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
3.3.1 数据的收集 |
3.3.2 学生问卷的分析 |
3.3.3 教师问卷的分析 |
3.4 教师访谈与分析 |
3.5 小结 |
4 力学演示教具应用的改进策略 |
4.1 力学演示教具应用的改进原则 |
4.2 力学演示实验教具应用的改进策略 |
4.2.1 实验效果改进策略 |
4.2.2 应用率不高改进策略 |
4.2.3 缺乏部分教具的改进策略 |
4.3 小结 |
5 自制教具的设计与制作 |
5.1 重力方向演示仪 |
5.2 多功能力学演示教具 |
5.3 关于“空气浮力”的教具 |
5.4 “希罗喷泉”教具 |
5.5 关于“浮力产生的原因”教具 |
5.6 “帕斯卡裂桶”教具 |
6 力学演示教具的应用实例 |
6.1 “重力的方向”案例设计 |
6.2 “多功能教具”案例设计 |
6.2.1 “力的三要素”案例设计 |
6.2.2 “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案例设计 |
6.2.3 “定滑轮与动滑轮的特点”实验案例设计 |
6.3 “空气浮力”案例设计 |
6.4 “希罗喷泉”案例设计 |
7 自制教具在力学演示实验中应用的实践研究 |
7.1 实践对象 |
7.2 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长 |
7.3 实践变量设计 |
7.4 实践结果分析 |
8 总结与展望 |
8.1 总结 |
8.2 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5)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中力学实验的改进与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初中物理实验的文献统计与分析 |
1.2.2 初中物理实验中力学实验研究现状 |
1.2.3 总结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
2.1 概念界定 |
2.1.1 创新 |
2.1.2 物理实验改进与创新 |
2.1.3 物理实验教学 |
2.2 实验改进与创新的理论依据 |
2.2.1 创造教育理论 |
2.2.2 杜威实用主义理论 |
2.2.3 最近发展区理论 |
2.2.4 认知发展理论 |
第3章 初中力学实验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 问卷调查的设计 |
3.1.1 调查背景 |
3.1.2 调查目的 |
3.1.3 调查对象及方法 |
3.1.4 调查问卷的制定 |
3.2 初中物理力学实验现状调查和访谈的统计分析 |
3.2.1 学生问卷的调查分析 |
3.2.2 教师访谈 |
3.3 课堂观察 |
第4章 初中力学实验改进与创新探究 |
4.1 实验改进与创新的原则 |
4.2 初中力学实验改进探究与思考 |
4.3 实验方案的检验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
附录Ⅱ |
致谢 |
在学期间科研情况 |
(6)完善物理实验情境——以“二力平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创新原有物理实验的必要性 |
1. 原有物理实验存在的问题。 |
2. 针对原有物理实验问题的改进创新。 |
二、基于完善物理实验情境的教学设计——苏科版八年级下《二力平衡》 |
1. 教学设计思路。 |
2. 教学目标: |
3. 教学重点。 |
4. 教学难点。 |
5. 教学资源。 |
6. 教学设计。 |
三、结语 |
(8)农村中学生物理审题困难分析及应对策略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1.2 有关概念及研究范围的界定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材料与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农村初中学生物理学科审题能力的调查报告 |
2.1 农村初中学生物理审题能力的首次调查访谈 |
2.2 农村初中学生物理审题能力的再次问卷调查 |
第三章 农村初中学生物理审题能力应对策略的研究 |
3.1 习题课中培养信息提取能力 |
3.2 多情景练习 |
3.3 强调物理概念的理解 |
3.4 文本题阅读能力的培养 |
3.5 非连续文本审题练习 |
第四章 应对策略的实施成效 |
4.1 物理成绩方面的提高 |
4.2 物理教学环境的改善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继续提高农村中学生的物理学科能力 |
5.2 今后采取的进一步策略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一 :学生访谈记录: |
附录二 :再次调查表: |
附录三 :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第一期样卷 |
附录四 :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第二期样卷 |
附录五 :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第三期样卷 |
附录六 :三份最终版样卷 |
(9)基于成功智力理论的物理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素质教育的要求 |
1.1.2 物理课程标准的理念 |
1.1.3 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1.1.4 物理教学需要成功智力理论的支持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情况 |
1.2.2 国内研究情况 |
2 研究思路及意义 |
2.1 研究的基本假设 |
2.2 研究思路 |
2.3 研究意义 |
3 相关理论基础 |
3.1 三元智力理论概述 |
3.1.1 三元智力产生的原因 |
3.1.2 三元智力总论及亚理论 |
3.2 思维三元论和思维教学 |
3.3 成功智力理论及教学 |
3.3.1 成功智力理论 |
3.3.2 成功智力理论教学 |
3.3.3 成功智力理论教学的实践支持 |
3.3.4 成功智力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
3.4 教学设计 |
4 以成功智力理论为视角的物理教学设计研究 |
4.1 确立成功智力三元目标 |
4.1.1 成功智力三元目标 |
4.1.2 成功智力三元教学目标的模型 |
4.2 设置教学重难点,实现成功智力教学 |
4.2.1 传统和成功智力教学重难点 |
4.2.2 成功智力教学重难点的模型 |
4.3 完善教学方法,为成功智力教学添加羽翼 |
4.3.1 实验法 |
4.3.2 物理学史 |
4.3.3 习题巩固法 |
4.3.4 问答法 |
4.4 丰富教学准备,为成功智力教学提供基础 |
4.5 实施成功智力教学的评价设计 |
4.5.1 教师教学设计评价 |
4.5.2 教师组织活动评价 |
4.5.3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 |
5 以成功智力理论为基础的物理教学设计案例 |
5.1 《互感》教学设计 |
5.2 《压强》教学设计 |
5.3 《电动机》教学设计 |
6 研究的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的结论 |
6.2 反思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比赛情况 |
(10)基于Unity3D的初中物理虚拟实验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以力学实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虚拟现实技术研究与应用现状 |
1.2.2 虚拟教学实验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主要工作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2 相关理论与技术概述 |
2.1 虚拟实验的概念与特点 |
2.1.1 虚拟实验的内涵 |
2.1.2 虚拟实验的特点 |
2.2 相关学习理论 |
2.2.1 体验式学习理论 |
2.2.2 情境认知学习理论 |
2.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3 虚拟实验相关技术 |
2.3.1 碰撞检测技术 |
2.3.2 虚拟仿真技术 |
2.3.3 人机交互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UNITY3D的初中物理虚拟实验系统设计 |
3.1 需求分析 |
3.1.1 实验内容需求 |
3.1.2 用户需求 |
3.1.3 功能需求 |
3.1.4 非功能需求 |
3.2 系统框架设计 |
3.3 功能模块设计 |
3.3.1 原理讲解模块设计 |
3.3.2 器材展示模块设计 |
3.3.3 实验演示模块设计 |
3.3.4 实验操作模块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UNITY3D的初中物理虚拟实验设计 |
4.1 虚拟实验的设计目标和原则 |
4.1.1 设计目标 |
4.1.2 设计原则 |
4.2 牛顿第一定律虚拟实验设计 |
4.2.1 实验分析 |
4.2.2 实验过程设计 |
4.3 二力平衡虚拟实验设计 |
4.3.1 实验分析 |
4.3.2 实验过程设计 |
4.4 摩擦力实验设计 |
4.4.1 实验分析 |
4.4.2 实验过程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UNITY3D的初中物理虚拟实验系统实现 |
5.1 开发工具和运行环境 |
5.2 系统模块实现 |
5.2.1 原理讲解模块的实现 |
5.2.2 器材展示模块实现 |
5.2.3 实验演示模块实现 |
5.2.4 实验操作模块实现 |
5.3 虚拟实验关键模块实现 |
5.3.1 力的模拟与仿真方法实现 |
5.3.2 牛顿第一定律实验的实现 |
5.3.3 二力平衡实验的实现 |
5.3.4 摩擦力实验的实现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致谢 |
四、二力平衡条件实验的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学物理演示实验资源的开发利用[D]. 程琪.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基于“5E教学模式”的初中物理概念转变教学研究[D]. 孙立婷. 青岛大学, 2020(01)
- [3]基于目标矩阵法的“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教科书内容分析与比较[D]. 朱晓玲.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4]初中物理力学演示实验中自制教具的设计与应用[D]. 李影昭.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5]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中力学实验的改进与创新研究[D]. 曹驰.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6]完善物理实验情境——以“二力平衡”为例[J]. 黄青. 家长, 2019(23)
- [7]二力平衡实验的思考与方案改进[J]. 王洪安. 湖南中学物理, 2019(07)
- [8]农村中学生物理审题困难分析及应对策略探究[D]. 蒋湘瑶. 广州大学, 2019(01)
- [9]基于成功智力理论的物理教学设计研究[D]. 范媛媛.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1)
- [10]基于Unity3D的初中物理虚拟实验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以力学实验为例[D]. 张晴.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