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未来属于我们

黎明:未来属于我们

一、曙光:未来属于我们(论文文献综述)

黄超艺[1](2021)在《我国破产程序中担保债权的行使与限制》文中认为我国破产法在担保债权行使与限制上的立法政策经历了从完全行使到限制行使的变革,无论是一开始的完全行使还是如今的限制行使都是对社会背景的反映,因此都具有正当性。破产程序中担保债权的行使与限制规则在不同国家差异较大,部分大陆法系国家要求对担保财产享有占有利益的权利人及时处置担保财产,否则享有占有利益的权利人可能因此而丧失相关权利,利害关系人甚至可以要求法院为享有占有利益的权利人设置处置担保财产的时限,如果担保财产由债务人占有,担保债权人有权要求债务人或者管理人及时处置担保财产,否则债务人或者管理人应为担保债权人提供补偿并防止担保财产发生价值贬损。我国破产程序中担保债权限制行使的主体主要是管理人,此时管理人应被拟制为对债务人财产享有担保权的善意第三人,有权行使债务人或者债权人根据非破产法的规定享有的权利。破产程序中担保债权人受限的权利主要包括担保债权人根据非破产法的规定享有的变现权,以及期待利益保护请求权这两项权利。债务人进入破产程序的这一事实,使债权人获得了对破产程序中相关事项的表决权,基于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担保债权人享有的是不完全的表决权,因此也构成了对担保债权人权利行使的限制。担保债权人享有的上述三项权利不仅在重整程序中受限,在清算程序与和解程序中亦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破产程序中担保债权的行使与限制关涉到的第一个问题是破产法是否有权对担保债权人依据非破产法的规定享有的权益进行限制,以及担保债权人根据非破产法享有的哪些权益在破产程序中仍应被认可。法经济学领域的学者从监督成本理论、公共鱼塘理论等角度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论证,解释了破产程序中担保债权行使与限制的正当性问题,但是法经济学上的相关论证存在对破产法的政策目标关注不足的问题。破产程序中担保债权行使与限制的正当性问题还需要从破产法中的利益平衡,破产法上的公平原则,社会整体效益最大化的制度追求,以及道德风险防范等角度进行论证。我国破产程序中担保债权行使与限制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既包括对应予保护或者承认的权益保护不足,还包括对应予限制的权益缺乏限制。具体而言,我国破产程序中担保债权行使规则的缺陷体现在,担保债权人应有权益被不当限制,对担保债权人应享有的期待利益保护不足,以及由于缺乏明确的担保财产估值规则导致的担保债权人在破产程序中应享有的优先受偿权受损。除此之外,我国破产程序中担保债权行使与限制规则存在的不足还体现在立法对日渐成熟的特殊类型担保关注不足。我国破产程序中担保债权限制行使规则的缺陷源于我国立法者缺乏对破产程序中道德风险防范的考量,以及对破产法上的公平原则、社会整体效益最大化的曲解与忽视。基于上述分析,结合我国的立法现状与司法实践,我国破产程序中担保债权行使与限制规则的制定与完善应立足于破产法上的公平原则、确立道德风险防范的立法目标,树立社会整体效益最大化的立法追求。破产法上的公平原则不仅包括公平地分配现有财产,还包括对担保债权人合法权益遭受的损害进行公平补偿。我国破产程序中担保债权行使与限制规则中的道德风险防范不仅应包括对包括担保债权人在内所有债权人的道德风险防范,还应包括对债务人及其实际控制人、股东等利害关系人的道德风险防范。破产程序中的社会整体效益最大化不应仅考虑债权人整体利益最大化或者债务人财产保值增值,更应该考虑破产程序中为实现上述两个目标而牺牲的利益是否小于因此增加的利益。立法者应该意识到,破产法上的公平原则是破产法所应坚持的首要理念,社会整体效益最大化必须建立在破产法上公平原则的基础上。具体而言,立法者应完善担保债权的充分保护规则,加强对公平原则和道德风险防范的考量,强化对担保债权人期待利益的保护,优化担保财产的评估方式。在具体的制度设计中,立法者既应防止过度保护担保债权人的权益,又要防止过度限制担保债权人的权益。除此之外,基于道德风险防范和社会整体效益最大化的目标,立法者还应当对担保财产的处置规则进行完善,而非照搬民事诉讼法及其他非破产法的规定,尤其是在个人破产立法中更应该树立该意识。破产法有自己的价值追求,破产法所要解决的问题与民事诉讼法及其他非破产法所要解决的问题存在本质差别,因此立法者必须基于破产法的特殊性,规定符合破产法价值追求的担保财产处置方式。

稽璇[2](2021)在《电影剧本《末日曙光》创作阐述》文中研究指明《末日曙光》作为一部科幻电影的剧本,讲述了一个关于在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未来,科学家沈渊一心致力于发明出最“完美”的作品——同人类有着相同外观甚至有自主感情思想的机器人“曙光”号。但由于他一心只追求完美的科研成果,与身边的恋人林熙之间产生了一些误解和科研观念上的不合。最后双方冲突之下导致了一场意外,女友林熙失踪。从此沈渊把“曙光”当做他的唯一精神寄托,在成功造出“曙光”号后,他把自己的所有感情寄托在曙光身上,却不知曙光已被以前被人类伤害过,一直计划向人类复仇的邪恶AI小灵侵占芯片。小灵假扮成曙光,准备欺骗和利用沈渊的信任,展开毁灭人类的计划。后沈渊在警官唐逐的帮助和调查下知道了真相,在一场即将到来的浩大灾难前幡然醒悟,在人性和科技间做出了自己勇敢的选择的故事。本文就人工智能的发展和人工智能科幻元素进行创作和编写,重点研究高科技AI主题剧本的创作方法。首先,由于自身的兴趣爱好,笔者选择了创作人工智能题材科幻类型的电影剧本,通过阅读文献资料,观摩分析经典影片、实地考察相关展览等创作方法,研究了人工智能科幻电影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国内外经典作品在创作中的影响,以及科幻片的创作原则。由此,笔者确定了创作背景,并得出结论:创作科幻电影,要注重科幻作品的真实性与统一性,清晰明确地阐述科幻元素,使剧情发展符合客观规律,以及要体现科幻电影“反省现在,思考未来”的精神内涵。以此结论为依据,笔者开始创作剧本的过程。其次,在剧本创作阐述中,针对剧本的创作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包括片名的详解、故事的大纲和结构、主题立意、人物设计以及叙事内容等各个环节,然后介绍了剧本的特色所在,最后,对剧本创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创作的不足和收获做了详细阐述。剧本以弱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基本向强人工智能完成过渡,但是人们的观念却还没有更新的时代为背景,希望借由人类不同派别对人工智能态度上的差异与冲突,以及人工智能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的自身的两面性,来表达本剧“平衡人性与科技的关系,警惕科技过度发展”的主题立意。叙事在结构上采用“好莱坞三段式”的叙述方式,中间运用插叙的叙述方法,人物设计围绕主角沈渊、林熙和曙光(小灵)展开。动作戏由笔者根据科幻元素特有的科技感、对战的人数、角色的人设等等来设置。最后,通过此次创作,笔者对剧本的具体创作过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反思了自己的不足,总结了受到的收获。笔者希望能结合自己生活中的经历和体验,看过的作品,以及现如今人工智能的发展状况,从人类和未来科技可能会有的矛盾点出发来创作本作,从而启发观众对未来人与科技的关系产生更全面的思考,包括科技发展与伦理道德的匹配,观念进化与法律安全等等,同时为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肖玉元[3](2021)在《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演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的“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打土豪,分田地”,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美好生活”等,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所透露出的民生价值不断得到彰显。党一百年的历史,就是一部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历史。围绕民生的内涵、价值、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途径等问题,中国共产党依据不同时期的中心任务进行了艰辛探索,提出了一系列独具中国特色的民生话语。从话语分析视角梳理和阐释中国共产党百年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历史变迁,并从中获得规律性认识,不仅可以将中国民生建设的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也能为推进新时代中国民生建设提供有益借鉴。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所构建的关于改善和保障民生的系列表达。从整体上认知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演进,明确保障和改善民生与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关系是必要的前提与基础。改善和保障民生是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是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现实路径、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这些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生成和发展的内生动力,民生话语演进于中国共产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践当中。从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生成的外部条件看,近代以来中国基本国情是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生成的现实依据,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生成奠定了理论基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和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也对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生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演进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四个阶段。在这四种语境中,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主题分别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设伟大社会主义国家、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且在话语形式上呈现出由革命型民生话语向发展型民生话语,再到品质型民生话语的转换。梳理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演进历程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演进呈现出话语思维日趋现代化、话语内容日趋人文化、话语方式日趋生活化、话语传播日趋国际化的特点。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将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演进经验总结为:在坚守初心使命中坚定话语方向、在坚持问题导向中明确话语主题、在注重中国元素中塑造话语风格、在拓宽话语传播中扩大话语影响。加强话语体系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社会结构的变化以及西方话语霸权的干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构建的主要挑战,但中国综合实力的快速提升、国家文化强国战略的顶层设计、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以及西方话语霸权的式微,也让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构建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构建应该遵循意识形态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现实性与前瞻性相结合、批判性与开放性相结合、传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从夯实理论、针对问题、多元形式、世界表达四个方面展开构建。

孙璐璐[4](2021)在《中科曙光企业投资价值分析》文中认为本世纪以来,我国的创新创业活力不断加强,发展较好的高新技术型企业纷纷上市,推动本世纪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证券市场带来了挑战。由于投资者缺乏理性的投资理念,盲目跟风、追涨杀跌等行为给股市带来了一定的泡沫。因此系统掌握投资价值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客观分析高新技术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对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梳理了国内外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对企业投资价值的相关理论进行简述,对比探讨了自由现金流贴现模型(FCFF)在投资价值分析中的优势和适用性,并阐述了模型的构建过程。运用文字描述与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了宏观经济状况、行业发展现状、中科曙光经营状况三个层面。从宏观角度分析得出,GDP水平的提高、贷款利率水平的下调、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新基建”浪潮的推动,均有助于证券市场的发展。从分析行业发展现状得出,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较快、我国高性能计算集群操作系统市场份额扩大、国内高性能计算机应用领域广阔,行业发展持续良好态势,推动了中科曙光企业的发展。从微观角度分析得出,中科曙光各项经营能力良好,总体呈现较好的发展趋势,企业自主创新实力再获提升,是可以被看好的成长型企业。为投资者提供了一种全面定性分析公司投资价值的参考模式。在此基础上,计算了历史现金流量,预测了未来现金流量,确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终应用自由现金流两阶段贴现模型得出中科曙光企业内在价值为39.88元/股,而当期中科曙光收盘价为37.72元/股,因此,本文得出结论,中科曙光企业价值被低估。随着未来证券市场的不断完善,宏观经济环境的有序发展,以及行业自身的发展壮大,中科曙光企业的股票价格一定会逐渐上升,向理论价值靠拢。综上所述,本文的投资建议为,中科曙光可以作为一个长期持有的价值投资标的或理财产品。

王凤月[5](2021)在《物化时代的“冷风景” ——1990年代中国诗歌的“叙事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叙事性”是1990年代诗歌的重要特征,它是诗歌在物化时代的一种自我调整,通过对日常生活经验的书写,增强了诗歌的客观性与现实感。不仅革新了诗歌的艺术表现方法,更体现出诗歌承担现实与介入生活的精神,在当代诗歌发展中具有独特的意义与价值。本文结合1990年代诗歌的时代背景,从诗歌内部出发,围绕生成因素、艺术手法、精神折射、价值估衡四个方面,对“叙事性”进行系统地论述。首先,论文对1990年代诗歌“叙事性”的生成因素进行了归纳梳理,“叙事性”在1990年代成为一种创作新潮流,既具有对先前新诗中叙事因素的传承,又有着本质上的不同,1990年代大众文化转变与诗人创作调整共同合力,促成了“叙事性”的生成。其次,本文从叙事方法的开放性探索、抒情方式的转变、意象表达的革新等方面探索1990年代诗歌“叙事性”的艺术变革。“叙事性”拓展了诗歌的意象结构与抒情张力,面对社会生活的步步紧逼努力寻找立足方式。第三,挖掘1990年代诗歌“叙事性”嬗变背后的精神向度,面对物化时代商业文化市场对诗歌的挤压,诗人通过“叙事性”转向,增强书写复杂现实经验的能力,坚守独立与自由精神,以多元的文化姿态面对世俗化人生,在匆忙浮躁的物化时代中努力绘制出诗歌的“冷风景”。最后,对1990年代诗歌“叙事性”进行价值估衡,分析它的价值与不足。我们在认可“叙事性”的同时也要警惕反诗性的诗歌写作愈演愈烈,拉低诗歌的创作水准,消解诗歌的人文情怀。当我们站在新纪元回看1990年代诗歌“叙事性”时,会发现许多曾被我们忽略、误解的“真相”正在逐渐被澄清,重新认识1990年代诗歌“叙事性”是极有学理意义的,有助于我们更清醒的思考中国新世纪文学、新世纪诗歌如何发展。

丁明秀[6](2020)在《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史论(1931-1945)》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为研究对象,以这个时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报纸、杂志作为研究的史料依据。在全面搜集散落于东北各大报纸副刊与杂志中的有关沦陷区儿童文学原始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文献学研究方法,对东北沦陷时期的儿童文学作品进行全面梳理,深入解读,力图呈现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整体面貌。同时,以东北殖民语境为背景,利用全方位的视角,通过对儿童文学的类型、主题、艺术表现及儿童文学作家、理论批评等多方面的考察,形成对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发展状况的整体建构。纵向上,将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放置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发展的整体历程中,横向上,与同时期其他沦陷区的儿童文学进行对比。以期可以在宏观层面了解、把握东北儿童文学的发展历程,进而探求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东北儿童文学的存在形态。揭示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创作者受制于日本殖民统治下的生存状态和文化选择,归纳概括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历史地位和文化意义。第一部分梳理沦陷前的东北儿童文学。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出现与东北儿童文学的觉醒;二是东北新文学运动与现代东北儿童文学的发展。第二部分具体探究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生态环境。殖民语境是沦陷时期东北儿童文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特征,通过对统治机构、文化政策、教育措施和文学阵地的分析,明晰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生存语境。第三部分划分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类型。以报纸《泰东日报》的儿童副刊《儿童专刊》《儿童周刊》《少年》等(1931—1945)、《大同报》的儿童副刊《儿童》《儿童与学生》等(1933—1942)、《盛京时报》的儿童副刊《儿童周刊》等(1933—1942)、《国际协报》的儿童副刊《儿童》等(1934—1936)及杂志《满洲学童》(1936.10—1945.3)、《新满洲》(1939.1—1945.4)、《新青年》(1935.10—1942.6)、《麒麟》(1941.6—1945.1)等作为切入口,梳理、评析东北沦陷时期的童谣、儿童诗,童话,儿童小说,儿童剧等的审美特点和艺术价值,以期呈现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整体发展面貌。第四部分考察东北沦陷时期的儿童文学创作群体。通过对在儿童文学创作方面成就突出的作家杨慈灯,郑毓钧、未名等有影响的作家及站在正义立场上的作家群体创作情况的考察,致力于展现儿童文学创作的多元化。同时探究作家创作思想的转变和由此引起的作品主题转型,并阐释其中的文化意义。第五部分探究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多样主题与艺术特色。在殖民统治之下,儿童文学主题表现出反抗、潜隐反抗与迎合三种倾向,每种主题倾向中都包含着复杂、多样的表达方式,而且这三种主题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呈现出互相渗透和流变的特征。第六部分是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理论批评。通过对东北沦陷时期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呈现的特征分析,勾勒出儿童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方向。东北沦陷区这个特殊时空使得儿童文学既遭到殖民统治的束缚,也使其在政策的夹缝中找到生存空间,文化殖民主义的二律悖反性使得东北沦陷区的儿童文学表现出不同于其他时期文学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

邢伟[7](2020)在《“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制度研究》文中认为当前,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集体资产股权流转过程中权利边界模糊、交叉,影响部分权能实现;所有权缺位、虚化、弱化,行使主体不明确,造成集体资产流失;部分权能流转范围受限,流转市场不完整,有偿退出难,抵押担保难;农村宅基地、承包地“三权分置”中权属杂糅,财产性权能流动性低,财产性权益难以充分实现,与改革目标相违背;农村集体经营性资源资产产权范围不明,行权主体缺位,管理机制不畅,导致合作制性质不明,股份制作用发挥不畅;农村集体公益性资源资产界定不明、权属缺失,公益性功能发挥不充分,存在管理空白。以上这些问题在不同地区不同程度普遍存在,严重制约着改革进程,阻碍着产权各要素权能的充分实现,影响着农村发展效果和治理效能。本文共分八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重点阐释本文选题背景与意义、理论综述、研究框架与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与不足。第二部分“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以农村集体所有制为基础,论述农村所有权、承包权(资格权)、经营权(使用权)、经营性资源资产产权、公益性资源资产产权等相关概念,结合建国后各个时期农村产权制度过程进行深入剖析。第三部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依托河北省部分地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现状,结合全国各地改革情况,深入剖析产权制度改革中存在的现实困境与问题。第四部分“‘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制度设计”,探索建立“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分别负责行使农村承包地、宅基地、公益性资源资产和经营性资源资产的所有权人权能。第五部分“‘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实施主体”,构建与新时代乡村治理模式相适应的“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第六部分“科斯定理视角下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成本-效益分析”,用法经济学方法对“农村所有权人集体”进行全面剖析。第七部分“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思考”,以期实现细化各项权能、明晰产权归属、严格产权保护、顺畅产权流转目标。第八部分“结论”,回答了在导论部分提出的、本文致力于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在研究过程中,注重以土地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所有资源资产进行了系统梳理,根据不同资源资产的形态、功能、使用方式以及产权构成、行权模式,将其划分为承包地、宅基地、集体经营性资源资产和集体公益性资源资产四种类型。在坚持农村集体制度不变、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底线不变、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固定不变基础上,剥离土地承包权、宅基地资格权、经营性资源资产股东权、公益性资源资产管理权中所包含的身份性权能,在分权基础上将包含身份属性的权能(成员权)统一归位于所有权,形成所有权权利组织体,即“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根据不同资源资产性质及其权能构成,分别搭建由不同成员组成的“农村承包权人集体”“农村资格权人集体”“农村股东成员集体”和“农村全体农户集体”,分别行使农村承包地、宅基地、经营性资源资产和公益性资源资产的所有权权能和身份权权能。以此为基础,重新构建“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在农村集体所有权现行模式向“农村所有权人集体”转换过程中,严把“目标层+准则层+决策层”三大环节,统筹宏观设计与微观运行,找寻出一条可以最大限度明晰产权界限、充分发挥产权权能、实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运行体系,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乡村治理效能。

赵子晗[8](2020)在《十七年时期苏联戏剧在中国的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十七年”是新中国戏剧发展的第一个时期。在这一时期,苏联戏剧与中国的关系最为特殊与紧密。本文通过对十七年时期苏联戏剧在中国的传播研究,发现传播过程中的特点与问题,探讨苏联戏剧对建国初期当代话剧创作的影响。十七年时期中苏戏剧交流深受双方国家政治关系的影响,具有不平衡性和大起大落的特点。苏联戏剧在中国的传播为国内戏剧发展指明方向的同时,其自身的局限性也深刻影着这国内戏剧的发展。建国初期,国内急需社会主义的“新文化”来教育人民,宣扬共产主义理想。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自然成为了国内文化建设方面主要的学习对象。苏联文化为国内文化建设提供先进经验的同时也鼓舞了国内人民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苏联戏剧作为苏联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份,在双方文化交流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对国内当代话剧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十七年时期,艺术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尤为特殊。苏联作为当时国内主要的外来文化国家,对国内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作用。这种影响伴随着双方关系的变化而出现了阶段性的景象,产生了不同的作用。因此客观梳理十七年时期苏联戏剧在国内传播概况是认识国内当代话剧发展的重要途径。深刻剖析十七年时期不同阶段的变化,对解读当代话剧创作发展道路有重要的启发性意义。因此,研究十七年时期苏联戏剧在中国的传播对重新看待新时期国内话剧的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价值。结合特定时期的国际形式以及我国实际情况,本文着眼于十七年时期,以苏联剧作传播与中国当代话剧为主线,通过阐述苏联剧作在中国传播的主要方式,去探寻二者其中的关联性以及不同阶段的传播特点,译介与演出情况并不平衡的问题;并从当代中国话剧的创作方法和创作思想两个方面,着重讨论了苏联剧作的传播对于中国当代话剧发展的影响。综上所述,基于共同的国家学说和特殊的国内国外情况,十七年时期的确译介了大量的苏联戏剧作品,其作品中的理论与内容也对国内产生了指引性的作用。但在演出方面却是选择性的上演了其中的一些剧目,特别是当时报刊杂志对于苏联上演剧目的报道更是不多。这种多与少、热与冷的反差形成了看待中国话剧探索民族化道理的另一个视角。从苏联戏剧传播也刺激加快了中国话剧探索民族化的道路。在那个政治与文化深入交融的时代,中国当代话剧也在苏联戏剧传播的过程里探索着自己新的发展方向。

邴波[9](2020)在《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国家形象建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现代国家体系中,国家形象的建构关乎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与声誉。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其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如何建构中国国家形象已经成为中国崛起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并将深刻影响中国的内政外交及国际地位。作为国家形象的重要体现,新疆的独特地缘及多元文化所塑造的新疆形象对建构国家形象的意义重大。而在中国电影中占据独特地位的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是参与建构新疆形象乃至国家形象的一支重要力量,它不仅重塑了人们对新疆少数民族的文化想象,而且成为建设中国政治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国家形象认知具有多维性,从文化维度来看,建构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基础之上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国家形象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国家理想与现实中“和谐中国”建设目标相融合的产物。建构与传播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国家形象既有利于国内各民族确立文化共同体,又与中国和平崛起的东方大国形象相一致。本文主要以1949年以来中国大陆生产的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细读、田野调查、史论结合等方法,结合文艺学、电影学、文化人类学、影视民俗学、影视传播学等理论,将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历程与国家形象的生产、传播、影像化变迁相结合,分析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如何塑造与传播国家形象的不同侧面,挖掘电影译制、发行、放映、“走出去”、获奖对国家形象传播的重要意义,重点探究空间、性别、导演及民俗如何建构理想化的国家形象,思考国家形象的影像化建构及传播策略。通过这一研究,一方面对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60余年的发展历程进行总结,另一方面发现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塑造国家形象的内在表现规律,为其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走出去”提供理论支持。全文主要内容分为三大板块:绪论、正文和结语,正文又分为四个方面,即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生产与传播、表达、策略,重点在于生产、传播及表达。绪论部分是全文的引言,阐释本选题的背景、意义和价值,概述本文的研究中心,界定相关概念和梳理文献,阐明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一章是全文的理论基础建构部分。通过新疆形象与国家形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国家形象与“和谐中国”国家形象、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与国家形象之间的内在关联,阐明建构新疆形象对国家形象的意义,为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建构国家形象提供理论支持。第二章是文章的历史回顾部分。梳理了社会历史语境中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生产、传播及国家形象的影像变迁。依据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生产的时代烙印,将国家形象的影像生产与传播分为“新中国”(1949—1966)奠基期、“新时期”(1977—1999)拓展期及“新世纪”(2000年以来)繁荣期三个阶段,探讨各阶段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生产、传播及国家形象的演变轨迹,指出国家形象塑造与各时期社会政治、文化、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事实,其建构过程既是对历史的追寻,也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第三章到第六章是论文重点展开部分。采取文本分析法,定位不同变量空间、性别、导演及民俗在国家形象形成中的作用和地位,且分别展开论述:第三章借鉴媒介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及生态人类学的“空间”理论挖掘地理空间、地理景观及生态空间意义上的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空间表达意义上的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以多向度方式展示了国家形象,使观众可以通过空间认同获得国家归属感。第四章借鉴性别理论,通过不同历史时期的性别观念和两性生存境遇的差异性分析,展示性别与国家形象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从性别话语系统中透视国家形象的塑造策略。第五章借鉴身份理论,探讨文化传统及民族身份多元化的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导演,如何在中华文化的长期浸染下,通过文化互动实现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以作品中导演的家国情怀及融化于叙事中的家国同构模式实现对国家的认同,完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国家形象坚守者的导演形象塑造,从而表现出鲜明的一体化倾向。第六章借鉴文化人类学及影视民俗学相关理论,将影视民俗表达的多元一体作为建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国家形象的重要内容,“多元化”侧重于各少数民族电影的繁荣发展与同一少数民族电影中不同类型(物质、社会、精神)民俗文化的多层展演,而挖掘民俗和谐文化因素及以集体记忆方式建构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记忆则成为实现民俗文化“一体化”表达的有效途径。第七章针对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建构及传播国家形象上出现的问题,提出影像化建构及传播策略。新疆的特殊地缘性决定了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一直是维护“民族团结”与“稳定”的意识形态主战场,要考虑如何将“战场”与“市场”有机融合,最大限度回归电影产业的本质属性。因此针对电影在影像化建构及传播方面存在的不足,分别从创作者与传播者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从创作者来说要提升内容质量,书写真实新疆故事,汇聚新疆正能量;从传播者来说,架设好电影桥梁,传播和谐国家形象。结论部分是全文的总结部分。对全文作出总结,展望未来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且对实现国家形象的理想化表达提出遵循或借鉴的原则。

冯鲁彬[10](2020)在《基于“曙光”与“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的海冰模型并行性能调优研究》文中指出海冰是全球气候变化最敏感的部分之一,海冰变化具有全球气候变化指示和放大器的作用;海冰模型作为地球系统模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计算和推演南北极海冰的变化情况。如今南北极的气候以及环境问题日益复杂,对于海冰模型计算过程中的精确度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由于海冰模型应用本身具有计算密集型的特点,所以海冰模型的模拟计算过程一般需要数小时至几天不等,对海冰模型计算时效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提升海冰模型的运算效率,探索海冰模型的最佳性能成为了业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曙光”超级计算机是典型的x86体系结构超级计算机,通过多节点协同的工作方式实现大型应用程序的运行。本文将5.12版本的海冰模型应用程序移植到了“曙光”超级计算机上;海冰模型开源的输入数据为精确度较低的3度网格数据,且3度网格数据只能在cartesian的划分方式下运行,为使海冰模型模拟结果更精确,通过大气的T62原始网格数据转化生成海冰模型所需要的1度输入数据,基于海冰模型的七种网格划分方式,通过改变开启的MPI进程数目、调整网格划分方式及相关参数配置,对海冰模型的并行性能进行调优。“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作为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超级计算机,其“申威26010”众核处理器为海冰模型的运行提供了全新的体系结构。为了使海冰模型能够在“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上成功运行且拥有更好的运算性能,对海冰模型在“神威太湖之光”上进行了移植与并行性能调优。首先基于“申威26010”众核处理器体系结构以及其特有编译系统的特点,将在x86体系结构下开发的海冰模型成功移植到了“神威太湖之光”上,通过改变不同的运行模式与参数配置获取各个运行模式下的性能变化情况,通过对海冰模型的性能调优使海冰模型在“神威太湖之光”有好的性能表现。通过性能调优研究发现,在slenderx2划分方式下,320个MPI进程与16个MPI进程相比,性能提升了 8.32倍。在“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上,通过性能调优研究发现,在 320 个 MPI 进程下,slenderx2(2x96 2)与 slenderx2(2x6 32)相比,性能提升了 117.3倍。为相关研究人员更加高效地使用海冰模型提供帮助,也为海冰模型的并行优化工作提供借鉴。

二、曙光:未来属于我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曙光:未来属于我们(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破产程序中担保债权的行使与限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本文创新点
第一章 破产程序中担保债权行使与限制概论
    第一节 我国破产程序中担保债权行使与限制的立法政策变迁
        一、1986 年破产法确立的担保债权完全行使规则
        二、2006 年破产法确立的担保债权限制行使规则
        三、破产程序中担保债权行使与限制立法政策变迁的逻辑
    第二节 破产程序中担保债权限制行使的理论解构
        一、域外破产程序中担保债权的行使与限制
        二、管理人在担保债权限制行使中的主体身份
        三、破产程序中担保债权限制行使的内容
    第三节 破产程序中担保债权限制行使的正当性
        一、担保债权行使与限制中的利益平衡
        二、公平原则的应有之意
        三、实现社会整体效益最大化的必然要求
        四、道德风险防范的重要措施
    小结
第二章 我国破产程序中担保债权行使与限制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担保债权人应有权利的不当限制
        一、担保债权人表决权的不当限制
        二、担保债权强制剥离规则存在的问题
        三、担保债权自动冻结解除权的不当限制
    第二节 担保财产评估缺乏统一标准
        一、担保财产评估规则与担保债权的行使
        二、清算价作为担保财产评估标准的理论缺陷
        三、破产程序排斥重置价评估标准的理论悖论
    第三节 担保债权人期待利益保护规则的缺陷
        一、债务人无偿使用担保财产的理论悖论
        二、担保债权延期清偿补偿标准的缺失
        三、足额担保债权人期待利益保护问题
    第四节 担保财产处置方式的固化与缺陷
        一、担保财产处置方式与担保债权的行使与限制
        二、担保财产拍卖存在的价值失真问题
        三、担保财产作价变卖或实物分配中存在的道德风险问题
        四、个人破产程序中担保财产处置规则存在的问题
    第五节 担保债权限制行使规则的缺陷
        一、关联担保清偿效力规则的缺失
        二、“禁止任何人从破产程序获益”规则的缺失
        三、信赖利益保护规则的缺失
    第六节 特殊类型担保行使与限制规则的不足
        一、现金担保品使用规则的缺失
        二、公司担保收购的效力问题
        三、浮动抵押中担保财产的确定问题
    小结
第三章 我国破产程序中担保债权行使与限制的问题分析
    第一节 破产法中公平原则理论梳证
        一、公平原则的应有内涵
        二、公平原则作为破产法首要原则的法理证成
        三、公平原则在担保债权行使与限制规则中的实现
    第二节 破产法中道德风险防范的再定位
        一、破产程序中道德风险的类型化
        二、道德风险防范作为破产法立法目标的正当性
        三、道德风险防范与担保债权限制行使
    第三节 社会整体效益最大化的理性认识
        一、社会整体效益最大化的理论解构
        二、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劣后地位之缘由
        三、社会整体效益最大化与担保债权的行使与限制
    小结
第四章 我国破产程序中担保债权行使与限制的立法完善
    第一节 基于社会整体效益最大化与公平原则平衡的立法完善
        一、担保债权充分保护规则的完善
        二、担保债权冻结解除规则的完善
        三、担保债权人期待利益保护规则的完善
    第二节 基于公平原则的的立法完善
        一、担保债权剥离选择权的确立
        二、担保债权人表决权规则的完善
        三、担保财产评估方式的立法完善
    第三节 基于道德风险防范的立法完善
        一、未经公示的动产抵押之撤销
        二、特殊类型担保的权利行使限制
        三、担保债权人顺位利益的限制
    第四节 基于社会整体效益最大化的立法完善
        一、债权竞标的内涵与借鉴
        二、回赎规则概述与借鉴
        三、担保债务再认规则概述与借鉴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致谢

(2)电影剧本《末日曙光》创作阐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创作缘起
    1.2 创作背景
        1.2.1 人工智能技术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人工智能科幻电影发展历史与现状
        1.2.3 国内外经典作品对本作的影响
        1.2.4 科幻片创作原则
    1.3 创作意义
    1.4 创作方法
        1.4.1 文献资料法
        1.4.2 影片分析法
        1.4.3 实地考察法
2.剧本创作阐述
    2.1 关于片名
    2.2 故事大纲与结构
        2.2.1 故事大纲
        2.2.2 故事结构
    2.3 主题立意
        2.3.1 科技与人性
        2.3.2 伦理与道德
        2.3.3 观念进化与法律安全
    2.4 人物设计
        2.4.1 人物小传
        2.4.2 人物塑造分析
    2.5 叙事内容
        2.5.1 叙事时间线分析
        2.5.2 叙事方式
        2.5.3 叙事意象与隐喻
    2.6 矛盾冲突
        2.6.1 内在冲突——童年经历
        2.6.2 外在冲突——完美与缺憾
3.剧本特色
    3.1 科幻题材下的高科技设定和背景
    3.2 核心是关于自我的救赎
    3.3 富有未来科技感的动作戏的设置
    3.4 在特定背景下表现出对待人工智能不同派别的人的不同态度
4.创作反思与不足
    4.1 创作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4.2 创作的不足
    4.3 创作的收获
参考文献
参考作品
致谢
附录一:故事梗概
附录二:完整剧本

(3)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研究述评
        (一)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研究脉络梳理
        (二)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国内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研究评析
        (四)国外相关研究现状及评析
    三、相关概念界定
        (一)民生
        (二)话语
        (三)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
    四、研究方法、重点难点
        (一)创新之处
        (二)研究重点难点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增进民生福祉: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一、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
        (一)为人民谋幸福是党根本宗旨的基本内容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实现人民幸福的有效牵引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现实路径
        (一)民生问题是政权兴替的关键因素
        (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必须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
    三、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
        (一)持续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
    四、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演进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践当中
        (一)中国共产党民生建设的基本历程
        (二)民生话语随中国共产党民生工作重心的变化不断发展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构建的逻辑理路
    一、基本依据: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任务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出场语境
        (二)民生:中国近现代社会终极历史任务
    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指导
        (一)“现实的人”的需要是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逻辑起点
        (二)革命的“改革世界”是马克思主义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途径
        (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最终目标
    三、历史资源:传统民本思想的传承
        (一)传统文化中的民生话语
        (二)儒家民生话语的时代困局
    四、思想借鉴:民生主义的启示
        (一)民生主义话语的形成与嬗变
        (二)民生主义的价值检视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演进历程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
        (一)“消灭资本家私有制”: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构建的起始
        (二)“打土豪,分田地”: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主体的扩充
        (三)“经济工作”“大生产”: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充实与发展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
        (一)“先生产、后生活”: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构建的务实开端
        (二)“赶英超美”“八字方针”: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曲折发展
        (三)“抓革命、促生产”: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异化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
        (一)“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匡正与转型
        (二)“全面建设小康”: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重要突破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重要发展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
        (一)“美好生活”: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主要内容
        (二)“共享发展”: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核心理念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目标指向
        (四)“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世界情怀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演进的主要特征与基本经验
    一、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演进的主要特征
        (一)话语思维日趋现代化
        (二)话语内容日趋人文化
        (三)话语方式日趋生活化
        (四)话语传播日趋国际化
    二、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演进的基本经验
        (一)在坚守初心使命中坚定话语方向
        (二)在坚持问题导向中明确话语主题
        (三)在注重中国元素中塑造话语风格
        (四)在拓宽话语传播中扩大话语影响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构建的现实境遇
    一、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构建的现状
        (一)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构建的主要成就
        (二)当前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构建的主要问题
        (三)当前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构建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构建面临的挑战
        (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对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构建提出新要求
        (二)社会结构的变化对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构建提出新挑战
        (三)西方话语霸权对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构建的干扰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构建面临的机遇
        (一)改革开放以来民生建设的巨大成就催生话语构建的民族自信
        (二)文化强国发展战略铸牢话语构建的思想支撑
        (三)全媒体传播格局拓展话语构建的主要渠道
        (四)“东升西降”的历史趋势提升话语构建的国际地位
第六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创新发展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构建的重要价值
        (一)构建新时代中国民生话语体系
        (二)助推新时代中国民生建设发展
        (三)将中国的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构建的基本原则
        (一)意识形态性与科学性相结合
        (二)现实性与前瞻性相结合
        (三)批判性与开放性相结合
        (四)传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
        (五)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构建的路径选择
        (一)夯实理论: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民生
        (二)针对问题: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实践
        (三)多元形式:实现政治话语、学术话语与大众话语的有机融合
        (四)世界表达:彰显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人类情怀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中科曙光企业投资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关于企业价值评估模型的研究成果
        1.2.3 关于自由现金流贴现模型的实证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理论基础及价值评估模型的选择
    2.1 企业投资价值类型
        2.1.1 市场价值
        2.1.2 清算价值
        2.1.3 内在价值
    2.2 企业投资价值评估模型的概述
        2.2.1 经济增加值模型(EVA)
        2.2.2 期权估值模型(OPM)
        2.2.3 自由现金流贴现模型(FCFF)
    2.3 企业投资价值评估模型的选择
        2.3.1 上述三类评估模型的优缺点
        2.3.2 自由现金流贴现模型的适用性
    2.4 自由现金流贴现模型的构建
        2.4.1 现金流的计算方法
        2.4.2 折现率的计算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科曙光企业投资价值的基本分析
    3.1 宏观经济分析
        3.1.1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带动证券市场发展
        3.1.2 贷款利率下调给企业融资带来便利
        3.1.3 政策调控有利于高新技术企业发展
    3.2 行业发展现状
        3.2.1 计算机行业工业增加值增速较高
        3.2.2 HPC操作系统国际市场份额增加
        3.2.3 高性能计算机应用领域不断拓宽
    3.3 中科曙光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3.3.1 企业不断提升自主创新实力
        3.3.2 企业经营能力较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FCFF模型的中科曙光企业投资价值测度
    4.1 企业历史自由现金流量计算
        4.1.1 税后净营业利润
        4.1.2 折旧和摊销
        4.1.3 营运资本
        4.1.4 资本支出
        4.1.5 历史自由现金流量
    4.2 企业未来自由现金流量预测
        4.2.1 税后净营业利润预测
        4.2.2 累计折旧与摊销预测
        4.2.3 营运资本增加预测
        4.2.4 资本支出预测
        4.2.5 未来自由现金流量
    4.3 折现率预测
        4.3.1 股权资本成本的计算
        4.3.2 债务资本成本的计算
        4.3.3 估算资本结构
        4.3.4 计算WACC
    4.4 企业投资价值估算
        4.4.1 预测期和永续期的确定
        4.4.2 预测期企业投资价值估算
        4.4.3 永续期企业投资价值估算
        4.4.4 企业总体投资价值估算
    4.5 投资建议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物化时代的“冷风景” ——1990年代中国诗歌的“叙事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1990 年代诗歌“叙事性”研究现状
    三、基本概念阐释
第一章 1990 年代诗歌“叙事性”的生成之路
    第一节 新诗的“叙事性”演进
        一、现代白话新诗的“叙事性”经验
        二、“归来者”诗作中的叙事话语
        三、朦胧诗与第三代诗歌的叙事性显现
    第二节 1990 年代诗歌“叙事性”的时代文化成因
        一、大众文化市场的边缘化挤压
        二、大众传媒话语膨胀时代的独立思考
        三、西方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影响
    第三节 年代之交的诗人创作转变
        一、受朦胧诗影响的诗人的“叙事性”转向
        二、解构朦胧诗的诗人的“叙事性”转向
        三、悄然探索的诗人的“叙事性”转向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诗歌“叙事性”的艺术实验
    第一节 开放的叙事探索
        一、叙事人的变化
        二、叙事题材的突破
        三、叙事方式的兼收并蓄
    第二节 叙事话语的情感张力
        一、零度写作的冷抒情
        二、“及物性”写作的情感触发
        三、隐藏在事件陈述中的情感
    第三节 诗歌意象的流变
        一、意象固化情感的衰微与崩解
        二、消解了所指的意指:意象的功能变化
        三、“黑暗”意象的呈现与异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叙事嬗变背后的精神向度
    第一节 对现实与历史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一、诗歌与真实:搭建对话的平台
        二、深入当代的“现场感”
        三、“个人写作”对历史的介入
    第二节 碎屑日常中的生命力量
        一、碎片生活中的永恒
        二、日常生活书写中的人性反思
        三、平凡生活中的智性光芒
    第三节 诗坛的“中年气质”与九十年代精神
        一、对旧时光的偏爱
        二、淡然的人生心态
        三、焦虑中的生存探索
    本章小结
第四章 1990 年代诗歌“叙事性”的价值估衡
    第一节 对当代新诗的贡献
        一、开拓了诗歌发展的新道路
        二、带动了诗学创作的革新
        三、促进了诗人理论言说的自觉
    第二节 对1990 年代文坛的贡献
        一、坚守文学的“冷风景”
        二、推动叙事文本的多元化
    第三节 “叙事性”热潮带来的问题
        一、对诗性的消解
        二、低俗叙事的偏离走向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史论(1931-194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理由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理由
    二、研究内容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对象的界定
    三、文献综述
        (一)关于儿童文学史研究
        (二)关于东北儿童文学研究
        (三)关于东北沦陷区文学研究
        (四)关于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研究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沦陷前的东北儿童文学发展状况溯源
    一、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出现与东北儿童文学的觉醒
        (一)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倡导
        (二)东北儿童文学的觉醒
    二、东北新文学运动与现代东北儿童文学的发展
        (一)东北新文学运动
        (二)20年代东北儿童文学的发展形态
第二章 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生态环境
    一、严苛的统治机构
    二、极端的文化政策
    三、奴化的教育措施
    四、飘摇的文学阵地
第三章 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类型
    一、童谣、儿歌与儿童诗
        (一)童谣
        (二)儿歌
        (三)儿童诗
    二、童话
        (一)童话与教育
        (二)“纯童心文学”与讽刺控诉
        (三)借鉴中改写
        (四)翻译童话的殖民想象
    三、儿童小说
        (一)现实主义的儿童短篇小说
        (二)描画“世界”的长篇儿童小说
    四、儿童剧
        (一)报刊中的儿童剧
        (二)广播中的儿童剧
第四章 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作家研究
    一、突出的作家——杨慈灯
        (一)异化形象书写现实人生
        (二)利用幻想增强作品趣味
        (三)揭露儿童精神受到摧残
    二、有影响的儿童文学作家
    三、正义立场上的作家群体
        (一)殖民地生存境遇的书写
        (二)失去家园者的无限悲凉
        (三)麻木到觉醒的转变历程
第五章 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主题与艺术特色
    一、深重的苦难
        (一)生活的困苦
        (二)精神的创伤
        (三)生命的消亡
    二、激烈的抗争
        (一)反抗者的旗帜
        (二)抗争中的和声
        (三)黑暗里的低吟
    三、满洲的颂歌
        (一)悬赏征文
        (二)献纳文体
    四、艺术特色
        (一)东北方言俗语的运用
        (二)隐喻反讽的运用
第六章 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批评
    一、儿童文学批评的成果
    二、儿童文学批评的内容
        (一)关注读者与呼唤作品
        (二)童话创作的理论建树
        (三)童话的整体、个案批评
    三、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影响
结语
    一、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历史地位
    二、文化殖民主义的建构与解构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后记

(7)“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意义
    二、理论综述
    三、研究框架与内容
    四、研究方法与重点、难点
    五、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
    第一节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相关理论
        一、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二、法与经济学视角下中国农村土地产权构成
        三、中国农村土地产权权能分析
        四、国外土地产权构成及权能分析
    第二节 1949 年以来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概况
        一、第一阶段(1949 年—1956 年):合作化运动时期
        二、第二阶段(1956 年—1978 年):人民公社时期
        三、第三阶段(1978 年—2012 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
        四、第四阶段(2013 年至今):“三权分置”改革实施期
    第三节 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的博弈分析
        一、演化博弈理论与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
        二、对各个阶段产权变革的演化博弈分析
第二章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以河北省部分地区产权制度改革实践为样本
    第一节 河北省个别地区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基本情况
        一、邢台市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基本现状
        二、定州市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基本现状
    第二节 农村集体产权改革中存在的困境与问题
        一、农村集体资产难核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难确定、集体资产股权难设定
        二、农村集体资产股权流转难、抵押担保难和有偿退出难
        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权能规则不完善
        四、农村宅基地、承包地“三权分置”中权属杂糅
        五、农村集体公益性资源资产界定不明、权属不清
        六、农村集体经营性资源资产范围不明、改革不畅
    第三节 农村集体产权改革中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乡村治理机制不完善,影响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程
        二、统分结合经营体制长期失衡,制约集体产权改革进程
        三、法律法规不健全,影响集体产权改革进程
第三章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制度设计
    第一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概念界定
        一、“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内涵与外延
        二、“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性质与特征
    第二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治理作用
        一、明晰产权结构、释放产权权能
        二、实化农村所有权
        三、推进乡村振兴
        四、优化乡村治理机制
    第三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治理路径
        一、提升农村各治理主体间的协调性
        二、提升农村治理主体及体系的科学性
        三、提升农村治理主体及体系的保障性
        四、提升农村治理主体及体系的合法性
    第四节 农村产权现行模式向“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转换路径
        一、“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模型架构的静态设计
        二、“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架构的动态运行
第四章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实施主体
    第一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四大行权主体
        一、“农村承包权人集体”——承包地所有权
        二、“农村资格权人集体”——宅基地所有权
        三、“农村股东成员集体”——农村集体经营性资源资产所有权
        四、“农村全体农户集体”——农村集体公益性资源资产所有权
    第二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行权模式
    第三节 “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架构
    第四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实施主体的治理问题分析
第五章 科斯定理视角下“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架构的成本效益分析
    第一节 科斯定理及成本—效益分析
    第二节 科斯定理视角下“农村所有权人集体”运行审视
        一、“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决策事项与程序
        二、“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科斯定理审视
    第三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架构的成本——效益分析
        一、“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成本—效益分析的前提
        二、“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成本—效益分析的关键
        三、“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模型成本效益SWOT分析
    第四节 经济绩效管理视角下的“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
        一、绩效管理与“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
        二、“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绩效管理剖析
第六章 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思考
    第一节 产权归属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化
        一、构建流程规范、账实清晰、公开公正的清产核资大格局
        二、构建设置科学、动静结合、权能完整的股权管理模式
        三、构建主体明确、范围清晰、分配合理、渠道科学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体系
    第二节 产权流转与农村集体产权的市场化
        一、基础——由“确权确地”向“确权确股不确地”转变
        二、关键——由“政府干预”向“市场运作”转变
        三、核心——由“单一形式”向“协调联动”转变
        四、支撑——由“重流转轻保障”向“流转保障并重”转变
        五、突破——由“权能杂糅”向“赋权明责”转变
    第三节 产权保护与农村集体产权的法治化
        一、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
        二、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确认的相关规定
        三、成立独立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机构
    第四节 智慧产权与农村集体产权的科技化
        一、区块链技术作为关键支撑
        二、构建“区块链+农村土地确权及流转”模型体系
    第五节 信息披露与农村集体产权的公开化
        一、农村集体产权信息披露原则
        二、农村集体产权信息披露内容、标准与方式
        三、农村集体产权信息披露风险
        四、农村集体产权信息披露结果保障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8)十七年时期苏联戏剧在中国的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导论
    一、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
    二、研究回顾与述评
        (一)专着
        (二)论文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一)重点难点
        (二)创新之处
一、苏联戏剧在中国传播的背景
    (一)以苏为师:全面向苏联学习
    (二)以苏为鉴:批判反思苏联模式
    (三)与苏决裂:全面摒弃苏联经验
二、苏联戏剧在中国传播的主要内容
    (一)剧本的译介
        1.绝对推崇期:全面译介苏联剧作
        2.逐步分化期:大量译介苏联剧作
        3.选择接受期:选择性译介苏联剧作
        4.逐渐关闭期:停止译介苏联剧作
    (二)剧目排练与演出
三、苏联戏剧在中国传播的影响
    (一)创作方法: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1.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传播的升温与降温
        2.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性与政治性之争
        3.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接受末流
    (二)创作思想:英雄主义思想
        1.个人型的英雄主义
        2.群众型的英雄主义
        3.英雄主义的泛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1949-1954 苏联戏剧在中国的演出情况
    附录2:1949-1966 年苏联戏剧在中国的译介出版情况一览表
    附件3:1949-1966 苏联戏剧在中国的上演情况

(9)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国家形象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主要概念界定
        三、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分析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现状分析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与国家形象建构
    第一节 新疆形象与国家形象
        一、国家整体形象
        二、新疆局部形象
    第二节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与国家形象
        一、电影塑造国家形象
        二、电影中的国家形象内涵
        三、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与国家形象
第二章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生产与传播
    第一节 新中国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奠基(1949—1966)
        一、奠基期国家形象的生产
        二、奠基期国家形象的传播
    第二节 新时期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拓展(1977—1999)
        一、拓展期国家形象的生产
        二、拓展期国家形象的传播
    第三节 新世纪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繁荣(2000年以来)
        一、繁荣期国家形象的生产
        二、繁荣期国家形象的传播
第三章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空间表达
    第一节 “空间”概述
    第二节 地理空间中的领土与边界
        一、领土认同
        二、地理形象
        三、国防意识
    第三节 地理景观中的城市与乡村
        一、地理景观
        二、城市与乡村
        三、城市、乡村空间中的新疆与新疆的城市、乡村空间
    第四节 生态空间中的绿洲与草原
        一、生态空间、生态人类学与新疆生态空间
        二、绿洲生态空间
        三、草原生态空间
第四章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性别表达
    第一节 新中国的女性形象与男性形象
        一、“被突出”与“被遮蔽”的女性形象
        二、“被压抑”与“被潜藏”的男性形象
    第二节 新时期的女性形象与男性形象
        一、寻找女人
        二、寻找男子汉
    第三节 新世纪的女性形象与男性形象
        一、多元化的女性形象
        二、理想化的男性形象
第五章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导演表达
    第一节 多元化的导演形象
        一、作为国家形象启蒙者与维护者的汉族导演形象
        二、作为民族文化传承者与探索者的少数民族导演形象
        三、文化互动
    第二节 不同民族导演共同的“家国情怀”与“家国同构”叙事
        一、家国情怀
        二、家国同构叙事
第六章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民俗表达
    第一节 民俗与电影
        一、民俗
        二、影视民俗
        三、影视民俗与国家形象
    第二节 民俗文化的多元化表达
        一、物质民俗文化
        二、社会民俗文化
        三、精神民俗文化
    第三节 民俗文化的一体化表达
        一、挖掘影视和谐文化因素
        二、建构中华共有文化记忆
第七章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影像化建构及传播策略
    第一节 影像化建构及传播困境
        一、内容创新不足
        二、传播渠道障碍
        三、“走出去”路途曲折
    第二节 影像化建构及传播策略
        一、书写真实新疆故事
        二、传播和谐中国形象
结语
附录: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目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基于“曙光”与“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的海冰模型并行性能调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安排
2 “曙光”及“神威_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介绍
    2.1 引言
    2.2 “曙光”超级计算机简介
    2.3 “曙光”超算计算机并行编程环境介绍
    2.4 “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介绍
    2.5 “神威太湖之光”并行编程环境介绍
    2.6 本章小结
3 海冰模型应用分析
    3.1 引言
    3.2 地球系统模型介绍
    3.3 海冰模型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海冰模型在“曙光”超级计算机的移植及性能调优
    4.1 引言
    4.2 海冰模型在“曙光”超级计算机的移植
    4.3 海冰模型中的掩码
    4.4 海冰模型的网格划分
    4.5 海冰模型的调优测试
    4.6 本章小结
5 海冰模型在“神威_太湖之光”的移植及性能调优
    5.1 引言
    5.2 海冰模型在“神威太湖之光”的移植
    5.3 海冰模型在“神威太湖之光”的性能调优研究
    5.4 海冰模型利用SWLU性能采样测试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总结
    6.2 今后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曙光:未来属于我们(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破产程序中担保债权的行使与限制[D]. 黄超艺. 吉林大学, 2021(01)
  • [2]电影剧本《末日曙光》创作阐述[D]. 稽璇.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2)
  • [3]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演进研究[D]. 肖玉元.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4]中科曙光企业投资价值分析[D]. 孙璐璐.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 [5]物化时代的“冷风景” ——1990年代中国诗歌的“叙事性”研究[D]. 王凤月.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6]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史论(1931-1945)[D]. 丁明秀.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7]“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制度研究[D]. 邢伟. 中国政法大学, 2020(08)
  • [8]十七年时期苏联戏剧在中国的传播研究[D]. 赵子晗. 云南艺术学院, 2020(12)
  • [9]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国家形象建构研究[D]. 邴波. 山东大学, 2020(09)
  • [10]基于“曙光”与“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的海冰模型并行性能调优研究[D]. 冯鲁彬.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标签:;  ;  ;  ;  

黎明:未来属于我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