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怎样处理孩子间发生的争执(论文文献综述)
尤达[1](2021)在《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研究》文中认为美国创剧人,英文为the creator of American TV soaps,sitcoms and series,原指提供故事创意或者完成试播集剧本向各大电视网推销的人,在实际生产中演变为美剧的创作主体,即具有创作剧本能力的执行制片人。从历史观之,电视时代的创剧人在美剧生产过程中流露出普遍性特点,由此形成的群体特征深刻影响着创剧人自身的演变:从身份的确立到群体的形成,再到阶层的固化。网络时代的创剧人致力于群体特征的变革,以此打破阶层的桎梏。立足创剧人文本的内容与形式观之,所谓“变革”与以往并非只是理念上的区分,在实践场域的分野十分明晰。创剧人既对美剧成规化生产模式进行大胆革新,又依据“自我”的觉感与体认进行个性化创造。更为重要的是,创剧人调和了成规与个性间的对立关系,在文本的内容选择上追求“他者互文”与“自我表现”的紧密结合,表现形式上注重制作范式与创作风格的高度统一,由此在作品中反映出多元且精彩的主题,满足受众不断增长和变化的娱乐需求。这便使得创剧人不再只是播出机构定义下一味媚俗的符号客体,而是被赋予对超越性的追求。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的维度探讨美国创剧人群体的演变;从文本的内容选择与表现形式上深入考察网络时代创剧人的变革举措,指出其群体特征的两个维度;进而分析这两个维度的相互关系与共同作用;最后基于媒介场域的变化探讨群体特征发生变革的外在成因,从创剧人心理探讨变革的内在动因。如此,形成了对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从表象到本质的考察。揆诸现实,这一研究的目的在于面对美剧在全球范围内卓越的传播力,从创作主体维度探寻美剧的成功之道,以求能在去芜存菁中有效“吸收外来”,为国产电视剧的发展带来启示意义。
娄悦[2](2021)在《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冲突及调适策略研究 ——以哈尔滨市普通高级中学为例》文中认为高中是基础教育最重要的学段,不仅因为高考关乎学生未来的发展,还因为高中生处于青春期发展的末期,身心发育不够完全,思想和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情绪较为不稳定,行为也有失规范,易与教师和学生发生矛盾和争执,导致课堂教学冲突发生。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改善高中生身心健康,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道德素养,锻炼意志品质,促进全面发展等作用。而体育课作为学校体育主要的教育教学形式,和谐的师生关系、融洽的交往环境、高质量的体育课堂教学对教学效果及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目的至关重要。但是随着社会转型、时代发展,我国社会环境变化的同时也让学校体育教育滋生很多新问题。如何有效调适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冲突,构建和谐课堂教学就成为当前学校体育教育的现实需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以及访谈法对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冲突进行研究与现实考察,通过分析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冲突的现状、产生原因、功能影响,提出有针对性、合理的冲突调适策略,缓解师生、生生关系,减少和转化体育课堂教学冲突,建立和谐体育课堂教学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以哈尔滨市13所普通高级中学的体育教师及学生为调查对象,研究表明:有98.08%的体育教师表示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与学生发生过冲突,冲突类型主要为价值冲突和行为冲突。有85.01%的学生表示与体育教师发生过冲突,冲突的类型则是以价值冲突和情感冲突为主。有84.72%的学生表示与同学发生过生生冲突,发生情感和行为冲突较多。在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产生心理冲突最多,其次是言语冲突,肢体冲突较少。高中体育教师的性别、年龄、教龄、校际以及学生的性别、年级、性格、校际的个体特征差异对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冲突有明显影响。目前在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体育课堂教学冲突已经普遍存在,应予以高度重视。通过现状分析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冲突的原因:其产生根源来自于人的主体性差异,但同时存在许多影响体育课堂教学冲突发生的因素,包括体育教师、学生、学校、社会和家庭五方面。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冲突的发生是把双刃剑,给师生和教学带来消极影响的同时也发挥积极的正向功能。所以应该正确看待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冲突,充分发挥积极功能减少消极影响。针对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冲突的现状及原因提出以下调适策略。体育教师方面:要接纳体育课堂教学冲突、提升自身专业素质、改善课堂教学管理方式、修炼教学机智。学生方面:要端正体育学习态度、正确认识教师惩戒、加强自我约束控制不良情绪、学会尊重和理解。学校方面:改进体育评价制度更新学校体育教学理念、提高对体育课的重视并完善硬件设施、加强学生体育品德培养、创设师生沟通交流的途径。社会方面:大力协助学校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引导社会正确舆论改变不良偏见、加强社会主导价值观建设、优化社会育人环境减少不良社会风气影响。家庭方面:家长要改进家庭教育方式、构建和谐美满的家庭环境、正确认识体育并提高重视程度、家校联合加强体育教育。通过以上五方面对冲突调节、化解、转化,构建和谐高中体育课堂。
展琳琳[3](2021)在《不礼貌理论视域下调解类节目的冲突性话语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黑龙江省公共频道2020年8月至2020年9月播出的48期调解类节目《说和》中的冲突性话语为目标语料自建小型语料库,旨在基于Jonathan Culpeper的不礼貌理论明晰调解类节目中冲突性话语的类别和表达范式、语用限制因素、语用功能及语用效应,进而探究交际者如何在交往中调节人际关系,构建和谐平等的交往模式。基于Culpeper的不礼貌理论,本研究将调解类节目中冲突性话语按其不礼貌触发方式划分为规约化冲突性话语和含蓄冲突性话语。通过对所收集语料进行量化统计,本研究发现:规约化冲突性话语和含蓄冲突性话语的生成受权势地位、社会距离、社交场合和第三方介入等语用限制因素制约。基于此,冲突性话语的积极语用功能包括巩固或提高权势地位、调节社会距离以及维护面子等,消极语用功能有贬低权势地位、宣泄负面情感及威胁或损害对方面子等。此外,冲突性话语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具有两面性,既有重构交际秩序等正向语用效应,也存在解构人际关系的负向语用效应。本研究一方面证明了不礼貌理论的广泛适应性,另一方面也为不礼貌视域下冲突性话语的研究提供新方向,为构建和谐且平等的人际关系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朱璐瑶[4](2021)在《蒙氏混龄班中幼儿谦让行为研究 ——以济宁市L幼儿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崇尚道德教育,素质教育观更是把学生的德育培养放在首位。在这样的文化教育背景下,谦让行为作为一种亲社会行为,是幼儿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自然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和学校的重视。谦让行为是幼儿社会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人际交往策略,大量研究与文献表明混龄教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分析混龄班中幼儿谦让行为表现,探寻促进幼儿谦让行为表现的方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研究者以济宁市L蒙台梭利幼儿园混龄班的幼儿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法、观察法和访谈法,对其谦让行为表现进行统计分析,重点考察混龄班中幼儿谦让行为发生数量、谦让行为双方年龄性别特征、谦让行为发生的活动类型、谦让行为主题内容、谦让行为动机、表现方式、谦让者意愿水平及谦让行为的反馈情况。研究发现:L幼儿园蒙氏混龄班中幼儿谦让行为双方主体年龄性别之间无显着差异;在过渡活动中更容易发生谦让行为;幼儿谦让行为主题内容以位置谦让为主;谦让行为动机以非功利型为主;非言语是幼儿谦让行为表现的主要方式;谦让行为意愿水平以主动型为主;幼儿谦让对象反馈多为中性反馈。基于L幼儿园蒙氏混龄班中幼儿谦让行为表现特点,通过对教师和家长的访谈,分别从幼儿自身层面、幼儿园层面、教师层面、家长层面来分析影响蒙氏混龄班幼儿谦让行为表现的因素。最后本研究从三方面提出培养幼儿谦让行为的教育策略:在幼儿园方面,可以开展适宜混龄教育,提供谦让行为表现机会;重视同伴关系,发挥谦让榜样作用;在教师方面,要善于抓住教育契机,引导幼儿谦让;合理使用反馈,激发谦让动机;在家庭方面,要树立正确家庭教养观念,营造谦让氛围;重视谦让行为培养,积极参与家园共育。通过三方教育力量的配合,为培养幼儿谦让行为提供最有力的支持。
王婧[5](2020)在《农村0-3岁婴儿家长养育困境》文中指出0-3岁是婴儿发展的关键期,充分开发和利用婴儿关键期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农村地区受到家庭经济条件、外部环境和传统思想等因素制约,婴儿家庭教育开展的较为缓慢。为此,研究者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从个人、经济、抚养和教育4个角度了解农村0-3岁婴儿家长养育困境现状,并结合调查结果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改善农村家长养育困境。从总体看,农村0-3岁婴儿家长面临主要的养育困境是经济负担过重,其次是与婴儿抚养相关和与自身相关的养育困境,而婴儿家长在婴儿教育方面面临困境较少。与家长自身相关的养育困境分量表中,对于自身身心发展、社会地位、人际交往和职业生涯这四方面因素的担忧造成婴儿家长养育困境;与经济相关的养育困境分量表中,较重的教育负担、医疗负担和喂养负担是当前婴儿家长面临的主要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研究者提出相应建议:应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农村婴儿家庭教育指导模式,以改善和提高农村婴儿家长养育能力;将0-3岁早期教育发展纳入各级政府工作要点,以保证农村地区0-3岁婴儿教育良性发展;为婴儿家长提供就业和社会保障监督机制,在家庭合力氛围中科学养育婴儿。
赵一芳[6](2020)在《幼儿争抢行为及其教育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争抢行为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也是幼儿在社会化进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幼儿教师工作繁琐,不经意间可能忽视幼儿的争抢行为。我们要以幼儿为本,关注幼儿的身心发展需求,让幼儿在良好的环境氛围中获得全面发展。本文选取了三个年龄阶段的幼儿作为观察对象,主要采用自然观察法、访谈法,结合使用文献分析法,全面探究幼儿争抢行为及其教育策略。研究结果显示:幼儿发生争抢事件时所采取的策略有攻击、威胁命令、无所作为、告状、第三方干预、暗示、分享、谦让、合作等9种,根据幼儿所使用策略的性质进一步将幼儿应对争抢事件的策略分为三种:消极行为、中性行为、积极行为。其中攻击、威胁命令、无所作为属于消极行为,告状、第三方干预、暗示属于中性行为,分享、谦让、合作属于积极行为。本文对幼儿在争抢事件中出现的消极行为和中性行为的原因进行了细致地分析,得出1.幼儿争抢中发生攻击行为的原因有放纵型或忽视型教养方式、幼儿年龄特点以及幼儿语言和动作的发展;2.幼儿争抢中出现威胁命令的原因是幼儿在现实生活和虚拟世界中的模仿;3.幼儿争抢中无所作为的原因是幼儿的性格特征与气质类型以及幼儿的成长环境和教育方式所致;4.幼儿争抢中出现告状行为的原因是幼儿缺乏自信心以及幼儿为了寻求“胜利”心理;5.幼儿争抢中当第三方干预者是教师时,影响教师行为的原因有教师的受教育程度、教师的反思能力、“传帮带”过程中的模仿力等;6、幼儿争抢中出现暗示行为的原因有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水平和幼儿的性别差异。最后,研究者对怎样解决幼儿之间的争抢事件提出了如下教育策略。第一,当幼儿之间在争抢中发生攻击行为时教育者要学会理性与民主并存、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让攻击方学会感同身受以及让被攻击方学会消除消极情绪;第二,当幼儿在争抢事件中出现威胁命令时,教育者应树立榜样、以身作则、认真选择、权衡利弊;第三,当幼儿在争抢事件中无所作为时,我们应鼓励孩子适当“反抗”并改变“好孩子”的标准;第四,当幼儿之间在争抢事件中出现告状行为时教育者应该增强求助幼儿的自信心,鼓励幼儿独立的去解决问题,幼儿教师如果要对幼儿之间的争抢事件进行干预时,需要学会观察,适时介入,冷静接近,阻止伤害,正向引导,勿用冷暴力。
邱晓虹[7](2020)在《内隐视域下的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决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缘于幼儿园教师工作的人际关系本质,教师在工作中不可避免地要经历诸多伦理冲突,因此,进行冲突决策既是教师专业实践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专业伦理的集中体现。对教师伦理决策的探查将有助于提升幼儿园教师面临伦理困境的决策力与规范性,加强师德建设。但当前为数不多的有关教师伦理决策的实证研究基本都采用外显态度研究为主。相较于外显态度的可控制,内隐态度的无意识、不可控、自动激活等特性或许更可探知个体情感倾向、认识和行为反应的本原。鉴于此,本研究拟借鉴内隐态度的研究范式,从内隐视域对幼儿园教师面临“师幼”、“家园”、“同侪”三种工作关系中伦理困境时的决策进行深入探究。论文分为四项研究。研究一和研究二分别采用自然观察法、问卷调查法,探究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决策的实际行为、外显态度,结果发现:幼儿园教师面对专业伦理困境时,其表现出来的解决问题的行为,有的能够凸显其策略性的一面,有的又凸显其无奈性;实际行为和外显态度比较发现,教师表现出“知行分离”的一面。研究三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的研究方法,探究无意识层面上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决策情感倾向,结果表明:幼儿园教师非常认可中国教育体制环境下倡导的师德规范,在面临伦理困境时的想法与抉择倾向于遵守专业伦理规范,和外显态度调查结果一致。研究四采用自编投射测验的研究方法,探究无意识层面上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决策行为,研究结果发现:不管是“保教活动”、“家园共育”还是“同侪合作”,教师面临伦理困境时做的决策行为,大部分彰显其专业性、敬业性、包容性,少部分呈现出负面性。综合研究一、研究四中幼儿园教师们富有闪光点的决策行为,以及研究者的深入思考,提出12点有关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决策支持策略建议:(1)从根源上解决问题;(2)双赢思维;(3)支架式辅助——一步一步放手;(4)循序渐进式引导;(5)让孩子自我教育;(6)“解铃还须系铃人”;(7)各让一步;(8)“投其所好”;(9)“曲线救国”;(10)多角度切入;(11)多宣扬正能量;(12)量力而为。
周彤[8](2020)在《民国时期安顺女性伤害案研究 ——以地方法院档案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民国作为中国社会急剧转型与变革的历史时期,安顺女性主动或被动地参与到司法诉讼活动中,这既是一种法律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本文以民国时期安顺地方法院女性伤害讼案为中心,从法律文本与诉讼实践的互动角度出发,通过梳理和分析,结合社会历史背景,研究民国安顺女性伤害案的案由、诉讼过程、诉讼策略和审判结果等方面,还原民国安顺女性司法诉讼实践的轮廓,透视其深层的妇女地位和女性法律意识问题。本文首先对安顺政区的历史沿革与划分作一基本概况,同时,通过仔细整理民国时期安顺地方法院“女性伤害案”档案,对其保存背景、时间跨度、主要内容等基本情况进行简要的概述,进而分析和总结其在史学研究上的价值。其次,对女性伤害案的案由进行类型划分和梳理,大致可分为经济纠纷、婚姻冲突、细故口角、盗窃及其他四类动因,通过细致解读和相互比较,形成对女性参与伤害诉讼活动的认识,初步还原民国安顺女性诉讼实践的历史样貌。再次,就涉讼女性群体在籍贯、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等方面进行身份考察,进而对其在司法实践中运用的诉讼策略进行考察和分析,得出结论。在此基础上,通过结合南京国民政府在立法和司法上的理念和制度,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辩证地评析安顺女性伤害案的司法审判情况,揭示特征,从侧面呈现新式法律制度在基层实际操作运行中的情况。最后,通过上述分析考察,一方面,从经济、社会、家庭等角度管窥民国时期安顺的妇女地位,总体来看,这一时期安顺的妇女地位较之传统社会具有很大程度上的提高,但同时广大城市和乡村的普通女性由于深受传统礼教观念的影响与束缚,自我解放程度不够。另一方面,女性法律意识随着经济社会和文化教育的发展以及女性自我意识的萌发而得以提高,但也存在着诸多现实困境,限制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何施蓉[9](2019)在《小学生“告状”行为研究 ——基于昆明市S小学的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是对小学生“告状”行为的研究。儿童“告状”行为是指儿童自身或同伴遇到困难、危险或解决不了的问题,或者发现同伴言行不符合学校规则、班级规则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主要是希望通过教师这一“权威代表”的帮助,来制止或改变同伴的行为,以满足自己的需求,这也是一种儿童社会化现象。小学生的“告状”行为是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一个初级阶段的行为表现。在小学阶段,“告状”现象普遍,如果没有对学生的“告状”行为施以恰当的处理方法,不但会给教师的教育工作带来诸多不便,也会对学生的健全人格形成产生影响。因此,研究者根据实际需要与在小学的工作经历,对S小学进行调查研究。本研究从以下方面进行研究:第一部分为绪论。研究者阐述了本次研究的背景、目的、研究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以及本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小学生“告状”行为的理论分析。研究者对小学生“告状”行为做出概念的界定,梳理出学生的“告状”行为的结构,并对本次研究所需要运用的相关理论进行阐述、分析。第三部分是对昆明市S小学学生“告状”行为的具体研究,是本研究的主体部分。研究者首先对昆明市S小学做了概况的介绍,然后对昆明市S小学小学生“告状”行为的类型和特点以及教师对小学生“告状”行为的反馈情况做出了详细的统计和分析。第四部分是小学生“告状”行为的成因分析,分别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加以分析。第五部分是研究者从不同方面提出的小学生“告状”行为的应对策略。本研究期望可以丰富小学生“告状”行为相关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儿童社会性教育理论。为小学教育工作者在处理“告状”行为上提供新的教育视角和有效的教育策略,为当今的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社会性教育实践提供可实施的建议。
秦进[10](2019)在《幼儿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游戏教学研究 ——以成都市某幼儿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发展,学前教育受到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幼儿园应以游戏作为幼儿的基本活动,将教学与游戏相结合,能够有效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而数学是具有抽象性、逻辑性的学科,更应该以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获得数学经验。因此本文以幼儿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的游戏教学为切入点进行研究。本研究聚焦于某幼儿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游戏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并对如何改进实施效果进行一些尝试性讨论。本研究综合运用问卷调查法、观察法、访谈法、文本分析法,对幼儿园一线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了解教师在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游戏教学的观念、内容来源、游戏类型、言语互动的方式、选择游戏材料的主要因素以及园内外部环境支持的情况,深入一线课堂观察数学集体教学活动,具体分析教师实施游戏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幼儿进行言语互动的适宜性等几方面的内容,在课例观察的同时运用文本分析法,对幼儿园园本课程数学领域集体教学活动教学设计中游戏教学的内容进行详细分析。现总结出现阶段幼儿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的游戏教学的现实问题,分析其原因,发现该幼儿园当前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的游戏教学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师对游戏教学认可度高,但缺乏科学教学观;二是目标意识有提升,但内容选择“按部就班”,游戏类型有缺失;三是教师游戏教学中呈现“高控”,言语互动指导流于形式;四是确保游戏材料数量、质量成难点,选择趋于模式化:五是园内支持策略不完善,园外标准导向有偏颇。根据以上问题找出以下几方面的原因,即教师经验欠缺,自我提升内驱力不足,教师专业素养不高缺乏实践创新精神,游戏材料难保证,材料投放的把控能力有限,注重结果忽视过程,问题追踪不彻底,培训提升不聚焦。笔者提出了相应改进建议:幼儿为本抓理念,反思调整循环上升;“善变”游戏教学内容,丰富游戏类型;灵活运用指导方式,挖掘游戏教学多元价值;聚焦学习效果,优化材料投放策略;完善管理措施,落实培训计划。
二、怎样处理孩子间发生的争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怎样处理孩子间发生的争执(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对象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一章 身份与阶层:美国创剧人群体的演变 |
第一节 电视时代创剧人的身份界定(1928-1963) |
一、创剧人身份的探索:从发明家到电视人 |
二、创剧人身份的确立:首席编剧与执行制片人 |
第二节 电视时代创剧人的阶层分析(1964-1998) |
一、创剧人群体的形成:三大剧种创剧人群体 |
二、创剧人阶层的出现:三大阶层创剧人分布 |
第三节 网络时代创剧人的阶层突破(1999-2019) |
一、模型构建:多源异构数据下的第一阶层创剧人画像 |
二、画像分析:从第一阶层创剧人到创剧人“职业群体” |
第二章 他者与自我:网络时代创剧人文本的内容选择 |
第一节 他者互文:临摹现实文本下的客观写实 |
一、效仿现实生活:从真人真事中取材 |
二、互文经典作品:从文学与影视中取材 |
第二节 自我表现:“三重自我建构”下的主观抒情 |
一、对“个体自我”的探寻 |
二、对“关系自我”的定位 |
三、对“集体自我”的认知 |
第三节 紧密结合:创剧人文本内容层面的群体特征 |
一、他者故事中自我的汇入 |
二、自我镜像中他者的虚构 |
第三章 制作与创作:网络时代创剧人文本的表现形式 |
第一节 制作范式:视听电影化与叙事文学性 |
一、电影化影像策略:质感营造与“景观”制造 |
二、文学性叙事策略:叙事结构与叙事线索 |
第二节 创作风格:视听个性化与叙事风格化 |
一、个性化的长镜头与蒙太奇 |
二、风格化的“话语”建构 |
第三节 高度统一:创剧人文本形式层面的群体特征 |
一、制作范式中个性的凸显 |
二、创作风格中成规的体现 |
第四章 互构与升华:群体特征两个维度的相互关系与共同作用 |
第一节 相互关系:成规与个性的互构 |
一、同源性:相近起源与发展 |
二、同构性:相互建塑和形构 |
三、共生性:互相依存与协作 |
第二节 共同作用:多元且精彩的主题 |
一、世界观的引导:个人信仰与哲学思辨 |
二、人生观的认同:女性主义、反同性歧视和反种族歧视 |
三、价值观的迎合:反英雄、非英雄与集体无意识 |
第五章 环境与心理:网络时代创剧人群体特征的成因 |
第一节 外在环境之变:媒介场域架构下的特征成因 |
一、网络时代媒介场域的架构变化 |
二、媒介与受众博弈下的底层逻辑 |
第二节 内在心理动因:“人类动机理论”下的特征成因 |
一、自我求生:生活困难者的生理需要 |
二、自我救赎:面临威胁者的安全需要 |
三、自我倾诉:身份认同困惑者的归属需要与情感缺失者的情感需要 |
四、自我证明:事业受挫者的尊重需要 |
五、自我实现:美国创剧人的终极追求 |
结语 |
第一节 从传播到效仿:美剧强大的影响力 |
第二节 在分辨中学习:现状、启示与反思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2)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冲突及调适策略研究 ——以哈尔滨市普通高级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缘起 |
1.1.1 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冲突日益凸显 |
1.1.2 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冲突的调适策略尚显不足 |
1.1.3 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冲突及调适策略的研究有待加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1 冲突 |
1.3.2 课堂教学冲突 |
1.3.3 体育课堂教学冲突 |
1.3.4 调适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内研究现状 |
2.1.1 关于课堂教学冲突的研究 |
2.1.2 关于体育课堂教学冲突的研究 |
2.1.3 关于课堂教学冲突调适策略的研究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2.2.1 关于课堂教学冲突本质和原因的研究 |
2.2.2 关于课堂教学冲突的影响和应对策略的研究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访谈法 |
第4章 哈尔滨市普通高级中学体育课堂教学冲突现状调查与分析 |
4.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4.1.1 体育教师基本情况 |
4.1.2 学生基本情况 |
4.2 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冲突的现状调查 |
4.2.1 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冲突的总体现状描述 |
4.2.2 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冲突现状中的差异性特征 |
4.3 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冲突产生的原因分析 |
4.3.1 产生根源 |
4.3.2 影响因素 |
4.4 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冲突的功能影响 |
4.4.1 积极功能 |
4.4.2 消极影响 |
第5章 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冲突的调适策略 |
5.1 教师调适策略 |
5.1.1 接纳体育课堂教学冲突,转变教学观念 |
5.1.2 提升自身专业素养,重塑教学权威 |
5.1.3 改善课堂教学管理,建立对话式课堂 |
5.1.4 修炼教学机智,转化体育课堂教学冲突 |
5.2 学生调适策略 |
5.2.1 端正体育学习态度 |
5.2.2 正确认识教师惩戒 |
5.2.3 提高自律并加强自我约束 |
5.2.4 换位思考并学会尊重和理解 |
5.3 学校调适策略 |
5.3.1 改进体育评价制度,实现科学人性的管理 |
5.3.2 更新学校教学理念,构建现代化体育教学 |
5.3.3 提高对体育课重视程度,完善硬件设施 |
5.3.4 加强学生体育品德培养,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
5.3.5 创设师生沟通平台,增加交流途径 |
5.4 社会调适策略 |
5.4.1 社会正确舆论引导,改变不良偏见 |
5.4.2 加强社会主导价值观建设,引导师生价值取向 |
5.4.3 优化社会育人环境,减少不良社会风气影响 |
5.5 家庭调适策略 |
5.5.1 改进家庭教育方式 |
5.5.2 构建和谐美满的家庭环境 |
5.5.3 家长正确认识体育并提升重视程度 |
5.5.4 家校联合加强体育教育 |
结论与建议 |
结论 |
建议 |
参考文献 |
国内文献 |
期刊 |
学位论文 |
专着 |
国外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冲突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2 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冲突调查问卷(教师卷) |
附录3 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冲突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不礼貌理论视域下调解类节目的冲突性话语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语料收集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五节 论文结构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国外有关冲突性话语的研究现状 |
一、冲突性话语的本体论研究 |
二、冲突性话语的语用研究 |
三、冲突性话语的应用研究 |
第二节 国内有关冲突性话语的研究现状 |
一、冲突性话语的本体论研究 |
二、冲突性话语的语用研究 |
三、冲突性话语的应用研究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理论框架 |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一、礼貌原则 |
二、Culpeper的不礼貌理论 |
第二节 本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 |
一、不礼貌理论视域下调解类节目中冲突性话语的语用分析框架构建 |
二、调节类节目中冲突性话语的定义及分类 |
三、不礼貌语用限制因素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调解类节目中冲突性话语的不礼貌语用阐释 |
第一节 调解类节目中冲突性话语的不礼貌语言范式 |
一、规约化冲突性话语 |
二、含蓄冲突性话语 |
第二节 调解类节目中冲突性话语的不礼貌语用限制因素 |
一、权势地位对冲突性话语的制约 |
二、社会距离对冲突性话语的制约 |
三、社交场合对冲突性话语的制约 |
四、第三方介入对冲突性话语的制约 |
第三节 不礼貌理论视域下调解类节目中冲突性话语的语用功能 |
一、冲突性话语的积极语用功能 |
二、冲突性话语的消极语用功能 |
第四节 不礼貌理论视域下调解类节目中冲突性话语的语用效应 |
一、冲突性话语的正向语用效应 |
二、冲突性话语的负向语用效应 |
本章小结 |
结语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局限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附录 |
(4)蒙氏混龄班中幼儿谦让行为研究 ——以济宁市L幼儿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谦让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二、混龄班为促进幼儿社会化提供有利的教学环境 |
三、蒙氏混龄教育为分析幼儿谦让行为提供新视角 |
四、个人研究兴趣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蒙台梭利幼儿园 |
二、混龄班 |
三、幼儿谦让行为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幼儿谦让行为的研究 |
二、关于蒙台梭利教育的研究 |
三、关于混龄教育、混龄班的研究 |
四、关于混龄班中幼儿谦让行为的研究 |
五、已有研究述评 |
第五节 理论基础 |
一、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 |
二、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
三、马洛斯的需要层次理论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对象及内容 |
一、L幼儿园概况 |
二、研究内容 |
第二节 研究方法及工具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工具 |
第三章 蒙氏混龄班中幼儿谦让行为统计结果与分析 |
第一节 蒙氏混龄班中幼儿谦让行为统计结果 |
一、幼儿谦让行为中谦让者的统计结果 |
(一)谦让者的组别分布情况 |
(二)谦让者组别与性别交叉分布 |
二、幼儿谦让行为中被谦让者的统计结果 |
(一)被谦让者组别分布情况 |
(二)被谦让者性别分布 |
(三)谦让行为中谦让者与被谦让者交叉分布 |
三、幼儿谦让行为活动类型统计结果 |
(一)不同活动类型中幼儿谦让行为分布情况 |
(二)谦让者组别与谦让行为活动类型交叉分布 |
四、幼儿谦让行为主题内容统计结果 |
(一)幼儿谦让行为主题内容分布情况 |
(二)谦让者组别与谦让行为主题内容的交叉分布 |
(三)谦让行为活动类型与主题内容的交叉分布 |
五、幼儿谦让行为动机统计结果 |
(一)幼儿谦让行为动机分布情况 |
(二)谦让者组别和谦让行为动机的交叉分布 |
(三)谦让行为活动类型与谦让动机的交叉分布 |
(四)谦让行为主题内容与谦让动机的交叉分布 |
六、幼儿谦让行为表现方式统计结果 |
(一)幼儿谦让行为表现方式分布情况 |
(二)谦让者组别与谦让行为表现方式交叉分布 |
(三)谦让行为活动类型与谦让表现方式交叉分布 |
(四)谦让行为主题内容与谦让行为表现方式的交叉分布 |
七、幼儿谦让行为意愿水平统计结果 |
(一)幼儿谦让行为意愿水平分布情况 |
(二)谦让者组别与谦让行为意愿水平交叉分布 |
八、幼儿谦让行为反馈统计结果 |
(一)被谦让对象反馈分布情况 |
(二)教师的反馈分布情况 |
第二节 蒙氏混龄班中幼儿谦让行为特点描述 |
一、谦让行为双方年龄性别之间无显着差异 |
二、过渡活动中更容易发生谦让行为 |
三、幼儿谦让行为主题内容中位置谦让居多 |
四、幼儿谦让行为动机以非功利型为主 |
五、非言语是幼儿谦让行为表现的主要方式 |
六、幼儿谦让行为意愿水平以主动型为主 |
七、谦让对象反馈多为中性反馈 |
第四章 蒙氏混龄班幼儿谦让行为表现的影响因素 |
第一节 幼儿自身层面 |
一、幼儿认知因素的影响 |
二、幼儿情感因素的影响 |
第二节 幼儿园层面 |
一、同伴关系的影响 |
二、混龄教育组织形式 |
第三节 教师层面 |
一、教师对谦让行为的态度 |
二、教师的谦让行为指导策略 |
第四节 家长层面 |
一、家长教养方式 |
二、家园共育 |
第五章 促进幼儿谦让行为发展的教育建议 |
第一节 幼儿园层面 |
一、开展适宜混龄活动,提供谦让表现机会 |
二、重视同伴关系,发挥谦让榜样作用 |
第二节 教师层面 |
一、抓住教育契机,引导幼儿谦让 |
二、合理使用反馈,激发谦让动机 |
第三节 家庭层面 |
一、树立正确家庭教养观念,营造谦让氛围 |
二、重视谦让行为培养,积极参与家园共育 |
第四节 对谦让行为的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5)农村0-3岁婴儿家长养育困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提出 |
(一)0-3岁是婴儿大脑发展过程中无法弥补的关键期 |
(二)农村地区0-3岁婴儿教育受到忽视 |
(三)农村家长养育困境是制约我国农村婴儿教育发展的关键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一)婴儿期 |
(二)家长 |
(三)抚养 |
(四)养育 |
(五)养育困境 |
(六)需求 |
四、研究综述 |
(一)家长养育困境的相关研究 |
(二)家长需求的相关研究 |
五、研究述评 |
(一)已有研究启示 |
(二)已有研究不足 |
六、理论基础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一、选题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访谈法 |
(三)问卷法 |
三、问卷项目的形成与实施 |
(一)预测问卷编制 |
(二)问卷发放对象 |
(三)数据分析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二、农村0-3岁婴儿家长养育困境情况 |
(一)农村0-3岁婴儿家长养育困境总体情况 |
(二)与自身相关的养育困境具体情况 |
(三)与婴儿教育相关的养育困境具体情况 |
(四)与婴儿抚养相关的养育困境具体情况 |
(五)与经济相关的养育困境具体情况 |
三、农村0-3岁婴儿家长养育困境差异分析 |
(一)不同身份的婴儿家长养育困境差异分析 |
(二)不同户籍所在地的婴儿家长养育困境差异分析 |
(三)不同文化程度的婴儿家长养育困境差异分析 |
(四)不同家庭月收入的婴儿家长养育困境差异分析 |
第四章 农村0-3岁婴儿家长养育困境讨论 |
一、农村0-3岁婴儿家长养育困境现状讨论 |
(一)农村0-3岁婴儿家长养育困境总体情况讨论 |
(二)与自身相关的养育困境情况讨论 |
(三)与婴儿教育相关的养育困境情况讨论 |
(四)与婴儿抚养相关的养育困境情况讨论 |
(五)与经济相关的养育困境情况讨论 |
二、农村0-3岁婴儿家长养育困境差异讨论 |
(一)不同身份的婴儿家长与自身相关的养育困境差异讨论 |
(二)不同户籍所在地的婴儿家长喂养负担差异讨论 |
(三)不同文化程度的婴儿家长喂养负担差异讨论 |
(四)不同家庭月收入的婴儿家长喂养负担差异讨论 |
(五)不同家庭月收入的婴儿家长教育负担差异讨论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建议 |
(一)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农村婴儿家庭教育指导模式 |
(二)将0-3岁早期教育发展纳入各级政府工作要点 |
(三)为农村0-3岁婴儿家长提供就业和社会保障监督机制 |
(四)在家庭合力氛围中科学养育婴儿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关于农村0-3岁婴儿家长养育困境的调查研究(预测问卷) |
附录2 关于农村0-3岁婴儿家长养育困境的调查研究(正式问卷) |
附录3 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幼儿争抢行为及其教育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4 研究设计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内容 |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5.1 研究创新 |
1.5.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幼儿争抢行为的分类 |
2.1 概念界定 |
2.2 幼儿争抢行为的分类 |
2.2.1 幼儿的消极争抢行为 |
2.2.2 幼儿的中性争抢行为 |
2.2.3 幼儿的积极争抢行为 |
2.3 本研究的侧重点 |
第三章 幼儿争抢行为的原因分析 |
3.1 幼儿消极争抢行为的原因分析 |
3.1.1 幼儿争抢中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 |
3.1.2 幼儿争抢中威胁命令行为的影响因素 |
3.1.3 幼儿争抢中无所作为的影响因素 |
3.2 幼儿中性争抢行为的原因分析 |
3.2.1 幼儿争抢中告状行为的影响因素 |
3.2.2 幼儿争抢中第三方干预的影响因素 |
3.2.3 幼儿争抢中暗示行为的影响因素 |
第四章 应对幼儿争抢行为的教育策略 |
4.1 幼儿消极争抢行为的教育策略 |
4.1.1 应对幼儿争抢事件中攻击行为的教育策略 |
4.1.2 应对幼儿争抢事件中威胁命令行为的教育策略 |
4.1.3 应对幼儿争抢事件中无所作为的教育策略 |
4.2 幼儿中性争抢行为的教育策略 |
4.2.1 应对幼儿争抢事件中告状行为的教育策略 |
4.2.2 幼儿争抢事件中教师干预行为的教育策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7)内隐视域下的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概念界定 |
1.2.2 有关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决策的文献综述 |
1.2.3 有关内隐研究范式所涉及研究领域的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 研究一: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决策实际行为研究 |
2.1 引言 |
2.2 方法 |
2.2.1 研究对象 |
2.2.2 研究工具 |
2.2.3 实验设计 |
2.2.4 研究过程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幼儿园教师面对困境的决策态度 |
2.3.2 幼儿园教师面对困境的决策行为 |
2.3.3 幼儿园教师面对困境的决策风格 |
2.3.4 幼儿园教师面对困境的决策方式 |
2.3.5 幼儿园教师面对困境的情绪状态 |
2.4 讨论 |
2.4.1 保教活动 |
2.4.2 同侪合作 |
3 研究二: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决策的外显态度研究 |
3.1 引言 |
3.2 方法 |
3.2.1 研究对象 |
3.2.2 研究工具 |
3.3 结果与分析 |
3.4 讨论 |
3.4.1 研究发现 |
3.4.2 原因探讨 |
3.4.3 研究启示 |
4 研究三: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决策情感倾向的内隐研究 |
4.1 引言 |
4.2 方法 |
4.2.1 研究对象 |
4.2.2 研究工具 |
4.2.3 实验设计 |
4.2.4 研究过程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针对新教师进行的内隐联想测验 |
4.3.2 针对老教师进行的内隐联想测验 |
4.4 讨论 |
4.4.1 研究发现 |
4.4.2 原因探讨 |
4.4.3 研究启示 |
5 研究四: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决策行为的内隐研究 |
5.1 引言 |
5.2 方法 |
5.2.1 研究对象 |
5.2.2 研究工具 |
5.2.3 实验设计 |
5.2.4 研究过程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保教活动困境类型及决策行为 |
5.3.2 家园共育困境类型及决策行为 |
5.3.3 同侪合作困境类型及决策行为 |
5.4 讨论 |
5.4.1 保教活动:专业性与不足并存 |
5.4.2 家园共育:敬业性与无奈性并存 |
5.4.3 同侪合作:包容性与负面性并存 |
6 总讨论与结论 |
6.1 不同方法测得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内隐决策的异同及原因讨论 |
6.2 思考和启示 |
6.3 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决策支持策略建议 |
6.4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民国时期安顺女性伤害案研究 ——以地方法院档案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三)相关说明 |
1.史料来源 |
2.研究思路 |
3.研究方法 |
4.研究内容 |
5.创新之处 |
一、安顺地方法院“女性伤害案”档案概况与研究价值 |
(一)民国时期安顺政区沿革 |
(二)安顺地方法院“女性伤害案”档案概况 |
1.保存背景和时间跨度 |
2.主要内容 |
(三)“女性伤害案”档案的研究价值 |
1.提供了地方妇女史、司法史研究的新史料 |
2.反映了安顺地方司法机构的历史变迁 |
3.体现了安顺女性社会生活的历史状况 |
二、女性伤害案案由类型 |
(一)经济纠纷 |
1.物权纠纷 |
2.债权纠纷 |
(二)婚姻冲突 |
1.重婚、纳妾 |
2.家暴虐待 |
3.遗弃 |
4.离婚、分居 |
(三)细故口角 |
1.家庭细故 |
2.邻里细故 |
(四)盗窃及其他 |
三、涉讼女性身份与诉讼策略 |
(一)涉讼女性群体考察 |
1.籍贯、年龄与城乡差别 |
2.职业、民族与受教育程度 |
(二)涉讼女性的诉讼策略 |
1.夸大受害情形 |
2.强调孀妇、少数民族身份与传统道德观念 |
3.聘请律师 |
4.借助社会团体的声援 |
四、女性伤害案的司法审判 |
(一)依法审判 |
(二)重视证据 |
(三)纠问式诉讼模式 |
(四)存在传统伦理价值导向 |
(五)不足之处 |
1.法律与社会实际脱节 |
2.司法制度在实践中“走样” |
五、管窥民国安顺妇女地位与法律意识 |
(一)妇女地位 |
1.经济地位 |
2.社会地位 |
3.家庭地位 |
4.传统观念的影响和束缚 |
(二)女性法律意识 |
1.法律意识的提高 |
2.现实困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9)小学生“告状”行为研究 ——基于昆明市S小学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第二节 研究的价值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情况 |
二、国内研究情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观察法 |
三、案例研究法 |
四、访谈法 |
第二章 小学生“告状”行为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告状”行为的概念界定 |
一、告状 |
二、小学生“告状”行为 |
第二节 “告状”行为的结构 |
一、“告状”行为的构成要素 |
二、“告状”行为的流程 |
第三节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儿童道德发展理论 |
二、儿童情绪发展理论 |
三、儿童社会化发展理论 |
第三章 昆明市S小学学生“告状”行为分析 |
第一节 昆明市S小学概况 |
第二节 昆明市S小学学生“告状”行为现状 |
一、小学生“告状”行为的类型 |
二、小学生“告状”行为的特点 |
三、教师对小学生“告状”行为的反馈 |
四、研究结论 |
第四章 小学生“告状”行为的成因分析 |
第一节 小学生“告状”行为的内部影响因素 |
一、小学生道德认知发展水平 |
二、小学生的“自我中心性” |
三、小学生的“自我防御”本能 |
四、小学生“被认可”的心理需求 |
五、小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心理” |
第二节 小学生“告状”行为的外部影响因素 |
一、学校教育 |
二、家庭教育 |
三、社会文化环境 |
第五章 小学生“告状”行为的应对策略 |
第一节 针对具体“告状”行为的对策 |
一、针对“检举型”告状 |
二、针对“求助型”告状 |
三、针对“求赏型”告状 |
四、针对“试探型”告状 |
五、针对“推卸责任型”告状 |
第二节 鼓励小学生“独立解决”的对策 |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
二、真实情境中引导学生共同解决问题 |
三、适度放权,学生参与班规的制定 |
四、培养学生的分享意识,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 |
第三节 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对策 |
一、学校教育的对策 |
二、家庭教育的对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小学生“告状”行为记录表 |
附录B:教师对小学生“告状”行为反馈方式提纲 |
附录C:“告状”行为中的小学生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幼儿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游戏教学研究 ——以成都市某幼儿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基于游戏教学融入幼儿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的意义 |
1.1.2 基于游戏教学在现实中的运用情况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幼儿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的研究 |
1.3.2 关于游戏教学的研究 |
1.3.3 关于幼儿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游戏教学的研究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数学集体教学活动 |
1.4.2 游戏教学 |
1.5 研究设计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内容 |
1.5.3 研究对象 |
1.5.4 研究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幼儿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游戏教学现状分析 |
2.1.1 游戏教学中教师的观念分析 |
2.1.2 游戏教学内容分析 |
2.1.3 游戏教学过程中言语互动的分析 |
2.1.4 游戏教学中材料选择的分析 |
2.1.5 游戏教学的环境支持 |
2.2 现状及问题分析 |
2.2.1 教师对游戏教学认可度高,但缺乏科学教学观 |
2.2.2 目标意识有提升,但内容选择“按部就班”,游戏类型有缺失 |
2.2.3 教师游戏教学中呈现“高控”,言语互动指导流于形式 |
2.2.4 确保游戏材料数量、质量成难点,选择趋于模式化 |
2.2.5 园内支持策略不完善,园外标准导向有偏颇 |
2.3 原因分析 |
2.3.1 教师经验欠缺,自我提升内驱力不足 |
2.3.2 教师专业素养不高,缺乏实践创新精神 |
2.3.3 游戏材料难保证,材料投放的把控能力有限 |
2.3.4 重视结果,忽视过程 |
2.3.5 问题追踪不彻底,培训提升不聚焦 |
3 策略与建议 |
3.1 幼儿为本抓理念,反思调整循环上升 |
3.2 “善变”游戏教学内容,丰富游戏类型 |
3.3 灵活指导方式,挖掘游戏教学多元价值 |
3.4 聚焦学习效果,优化材料投放策略 |
3.5 完善管理措施,落实培训计划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怎样处理孩子间发生的争执(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研究[D]. 尤达.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2]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冲突及调适策略研究 ——以哈尔滨市普通高级中学为例[D]. 娄悦.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3]不礼貌理论视域下调解类节目的冲突性话语分析[D]. 展琳琳.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4]蒙氏混龄班中幼儿谦让行为研究 ——以济宁市L幼儿园为例[D]. 朱璐瑶.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5]农村0-3岁婴儿家长养育困境[D]. 王婧.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6]幼儿争抢行为及其教育策略研究[D]. 赵一芳. 山西大学, 2020(01)
- [7]内隐视域下的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决策研究[D]. 邱晓虹.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8]民国时期安顺女性伤害案研究 ——以地方法院档案为中心[D]. 周彤. 贵州师范大学, 2020(12)
- [9]小学生“告状”行为研究 ——基于昆明市S小学的调查[D]. 何施蓉.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6)
- [10]幼儿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游戏教学研究 ——以成都市某幼儿园为例[D]. 秦进.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