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腹型癫痫56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廖现秋[1](2021)在《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定痫丸治疗癫痫的作用机理》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定痫丸广泛应用于治疗癫痫,具有不错的临床疗效,但其药理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运用系统且全面的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方法探索定痫丸治疗癫痫的的主要活性成分、靶点及其作用机制,为今后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新的线索,丰富定痫丸治疗癫痫的理论依据。方法:利用ETCM数据库、TCMID数据库及Sym MAP数据库收集定痫丸中18味中药的化合物,并通过FAFdrugs4数据库、STITCH数据库、Pub Chem数据库进行补充,筛选定痫丸的化合物及作用靶点。通过Dis Ge NET数据库筛选癫痫的作用靶点,并将定痫丸的作用靶点与癫痫的作用靶点通过Venny2.0在线工具获得交集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构建交集靶点的PPI网路,运用Cyto Scape 3.6.1对交集靶点的PPI网络进行拓扑分析以获取关键靶点。利用Cyto Scape 3.6.1绘制“草药-化合物-靶点”网络图。将获得的PPI网络的关键靶点映射到化合物-靶点网络,再运用拓扑分析进行核心化合物、核心靶点的筛选。利用DAVID数据库对核心靶点进行的GO功能富集分析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获取核心靶点的生物功能富集通路,并运用R语言软件对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利用Cyto Scape 3.6.1将癫痫、定痫丸、核心化合物、核心靶点及通路相关联,探寻定痫丸治疗癫痫的可能潜在机制。结果:定痫丸包含18味中药,一共获取145个化合物及对应的835个靶点。从中筛选出41个定痫丸治疗癫痫的关键作用靶点。通过STRING数据库、Cyto Scape 3.6.1软件筛选出16个核心化合物:月桂酸、腺苷-腺嘌呤核苷、十一烷酸、辛酸、棕榈酸、麦角固醇、麻黄碱、D-伪麻黄碱,麻黄碱,伪麻黄碱、2,4,4’-三羟基查耳酮、异甘草素、3,3’-二甲基槲皮素、甘草素、3’,7-二羟基-4’,6-二甲氧基异黄酮、苦参素、甘草次酸、甘草萜醇。13个核心靶点:PIK3CA、INS、ESR1、TNF、PTK2B、HDAC2、AKT1、AR、ANXA1、HSP90AA1、PPARG、PPARA、NR3C1。核心的生物过程和通路可能包括蛋白质结合、类固醇激素受体活性、受体结合、信号转导、葡萄糖代谢、一氧化氮生物合成过程的正调控、蛋白激酶B信号转导、类固醇激素介导的信号通路、蛋白质复合物、核质、核染色质、细胞表面、质膜、细胞质、m TOR信号、PI3K/Akt通路、Wnt通路、MAPK信号通路、c AMP信号通路、HTLV-I信号通路、细胞凋亡等。结论:本研究初步揭示了定痫丸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治疗癫痫的机制。(1)结果显示腺苷-腺嘌呤核苷、辛酸、棕榈酸、异甘草素、3’,7-二羟基-4’,6-二甲氧基异黄酮、甘草次酸等为定痫丸的主要有效化合物,推测定痫丸可能通过作用于炎症反应及神经保护作用等的相关机制,发挥抗惊厥作用。(2)PIK3CA、ESR1、TNF、HDAC2、AKT1、ANXA1、PPARG、NR3C1可能是定痫丸在癫痫治疗中调控的重要分子。(3)推测定痫丸主要通过m TOR信号、PI3K/Akt通路、Wnt通路、MAPK信号通路、c AMP信号通路、HTLV-I信号通路、细胞凋亡等通路起到治疗癫痫的作用。
舒明[2](2020)在《2014-2018年恩施地区过敏性紫癜患儿单中心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旨在对恩施地区292例儿童过敏性紫癜(HSP)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单中心分析恩施地区儿童HSP的临床特点,探讨HSP伴胃肠道受累及肾损害的高危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循证依据。方法:收集湖北民族大学附属民大医院儿科从2014年01月-2018年12月确诊并且住院的HSP患儿共292例,统计患儿的性别、年龄、民族、地域、发病季节、发病诱因、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指标等资料,运用SPSS17.0软件统计分析恩施地区儿童HSP的临床特点及伴胃肠道受累及肾损害的高危因素。结果:1.恩施地区儿童HSP好发于学龄期儿童,平均年龄为(8.34±2.92)岁,男女比例为1.13:1,冬春季节多发,感染因素是其常见诱因,以呼吸道感染为主。2.恩施地区儿童HSP以混合型、腹型、单纯皮肤型多见,在混合型中,以胃肠道损害及关节损害并存常见。3.本研究292例患儿均在病程不同阶段出现皮肤紫癜,比例为100%,伴胃肠道症状50.00%,伴关节症状41.78%,伴肾损害21.92%。4.本研究HSP伴胃肠道症状患儿有146例,男性患儿多于女性患儿,二者比例1.70:1,发病年龄为(8.14±3.12)岁,以学龄期儿童多见(P<0.05),冬春季节多发。存在感染因素的HSP患儿更易出现胃肠道损害(?2=5.484,P=0.019<0.05),MP感染与HSP伴胃肠道损害相关(?2=4.283,P=0.038<0.05)。年龄越大,WBC及CRP越高是以胃肠道损害首发HSP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5.本研究HSP伴肾损害患儿有64例,男性患儿多于女性患儿,二者比例为1.21:1,发病年龄为(8.64±2.69)岁,年龄偏大患儿更易发生肾损害(z=-2.243,P=0.025<0.05),冬春季节多见。MP感染与HSP患儿发生肾损害相关(P=0.016<0.05),链球菌感染与HSP患儿发生肾损害无关(?2=1.057,P=0.304>0.05)。年龄越大,WBC及IgA越高可能是儿童HSP伴肾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1.恩施地区儿童HSP全年均有发病,以冬春季节多发,男性多于女性,学龄期多见,临床分型以混合型、腹型、单纯皮肤型多见。2.恩施地区儿童HSP伴胃肠道症状最多见(50.00%),其次为关节症状(41.78%)及肾损害(21.92%)。3.年龄越大,WBC及CRP越高可能是以胃肠道症状首发的儿童HSP的独立危险因素。4.年龄越大,WBC及IgA越高可能是儿童HSP伴肾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
崔庆科[3](2020)在《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HSP)的机理及发挥作用的机制。方法:1.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作用机制:依托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和中药分子机理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Batman-TCM)检索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的化学成分、作用靶点,利用Genecard收集过敏性紫癜作用靶点,随后整合数据获得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病靶点。通过Cytoscape3.2.1构建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活性化合物-治病靶点网络图,使用String构建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病靶点PPI网络,研究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作用机制。2.运用UPLC-Q-Orbitrap-MS法分析小儿紫癜疹消颗粒化学成分:选用安捷伦SB C18超高效液相色谱柱(3.0 mm×50 mm,1.8μm),采用梯度洗脱,以0.1%甲酸水(A)-乙腈(B)为流动相;电喷雾离子源,质量分析器为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3.采用基于LC-MS技术的代谢组学研究方法对HSP患儿和健康儿童的尿液进行分析,通过UPLC-Q-TOF/MS分析观察小儿过敏性紫癜对儿童尿液代谢物变化的影响,寻求过敏性紫癜的生物标志物。4.(1)对171例HSP患儿的相关检验指标进行了回顾性分析,调查HSP患儿一般情况、发病月份、发病情况、伴随病症、一般炎症指标、肺炎支原体及衣原体感染情况、免疫球蛋白和补体C3水平、呼吸道病毒感染情况等相关指标。(2)收集HSP患儿晨起空腹血清,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方法检测患儿治疗前后IL-6、IL-8、TNF-α、IgA1、IgA/FcαRI(CD89)数值。(3)用含有HSP患儿血清的F12k培养基培养HUVECs细胞并用小儿紫癜疹消颗粒进行干预,用ELISA法检测IL-6、IL-8、TNF-α、IgA/FcαRI(CD89)数值,Western blot检测Syk、p-Syk、PI3K、p-PI3K蛋白表达。结果:1.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活性化合物-治病靶点网络图包含9个单味药,206个活性化合物,以及40个治病靶点。PPI网络包含39个靶点蛋白,关键蛋白涉及IL6、INS、VEGFA等。基因本体(GO)条目14个,涉及脂多糖的反应、缺氧的反应、药物的反应等。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4条,涉及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2.结合文献报道和质谱数据,通过串联质谱对小儿紫癜疹消颗粒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结构鉴定,共鉴定了21个化合物,包括10个黄酮类成分,4个蒽醌类成分,2个萜类成分,2个紫草呋喃类成分,1个甾醇苷类成分,1个多酚类成分,1个木脂素类成分。3.筛选出92个尿液中的代谢物作为小儿过敏性紫癜疾病的生物标志物,共鉴定出其中15个代谢物,可能是过敏性紫癜患儿与健康儿童尿液代谢标记物的区别。4.(1)急性期HSP患儿一般炎症指标均有所上升,提示细菌、病毒、肺炎支原体等感染可能是过敏性紫癜发病的诱因;HSP患儿急性期血清免疫球蛋白IgM、IgG、IgA、补体C3水平存在紊乱,其血清IgA、补体C3水平HSP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HSP患儿呼吸道病毒感染主要以腺病毒、人呼吸道合胞病毒、人副流感病毒、柯萨奇病毒为主。(2)急性期HSP患儿血清炎症细胞因子IL-6、IL-8、TNF-α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降低,IgA1、IgA/FcαRI(CD89)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HSP患儿血清刺激后HUVECs上清液IL-6、IL-8、TNF-α、IgA/FcαRI(CD89)水平表达升高(P<0.05),运用小儿紫癜疹消颗粒干预后其表达水平下降(P<0.05)。结论:1.通过网络药理学手段初步预测了小儿紫癜疹消颗粒的药理作用和分子机制,为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药理作用和分子机制深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2.UPLC-Q-Orbitrap-MS方法快速、简便、可靠地鉴别小儿紫癜疹消颗粒的化学成分,有助于揭示其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物质。3.过敏性紫癜患儿与健康儿童尿液存在代谢标记物的区别,可为疾病鉴别、证型诊断、疾病治疗中提供方法。4.小儿紫癜疹消颗粒发挥治疗过敏性紫癜的作用机制可能与靶向调控IgA/FcαRI抗过敏性紫癜血管内皮细胞炎症有关。
马惠娟[4](2020)在《血液灌流治疗儿童重型腹型过敏性紫癜的疗效及随访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血液灌流治疗儿童重型腹型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疗效并初步探讨其机制,从而确定最佳治疗方案。方法:选取在我科住院行HP治疗的重型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25例为HP组(常规治疗+HP),同时选取22例未接受HP治疗的重型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分析两组患儿皮疹、消化道症状缓解情况,比较住院天数、激素使用、肾脏损伤、治疗前后血清学标志物水平变化及随访结果。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47例重型腹型HSP患儿,均有消化道活动性出血伴腹痛,其中合并胰腺炎2例,肠套叠2例,脑出血1例;HP组共纳入25例,其中男19例,女6例,平均年龄9.56±3.45岁(416岁);对照组共纳入22例,男14例,女8例,平均年龄7.77±3.35岁(416岁);大多冬春季节发病;经明确诊断后均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2)与对照组比,HP组患儿皮疹消退、消化道症状缓解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对照组比,HP组患儿治疗后NLR、PLR、D-Dimer下降更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与对照组比,HP组患儿激素日使用量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儿在住院天数及病程6个月以内的皮疹、腹痛复发以及血尿和(或)蛋白尿发生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灌流可有效缓解重型腹型HSP患儿的急性期症状,并减少激素用量,但无预防皮疹、腹痛复发及保护肾脏的作用。
郭锐洺[5](2019)在《针刺治疗偏心痛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根据循证医学的分析方式,本研究依照CONSORT声明-STRICTA清单的要求对目前已发表的国内外符合单纯针刺疗法治疗偏头痛的随机临床研究执行检索和筛选后进行系统评价。随后从纳入文献中归穴位规律和穴位归经,提议以针刺治疗偏头痛的有效穴位组合。最后再运用统计学方法(Meta分析)进行深层的分析和评价,并根据结果把针刺疗法推荐给不同的偏头痛患者人群,同时提高新加坡国内的中医师临床服务素质。方法:本研究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数据来源主要通过电子检索。检索方式将依据Cochrane系统所制定的标准进行。检索的数据库包括中文数据库和英文数据库。中文数据库为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CBM)、维普数据库(VIP)、万方医学网。英文数据库为PubMed、ScienceDirect、Embase 和 Cochrane Library。中文数据库检索方法:“针刺疗法”或含“针刺治疗”或含“针刺法”或含“针法”或含“针刺”;得出结果后再从结果中检索“头痛”或含“偏头痛”或含“偏头风”或含“偏正头痛”或含“偏正头风”或含“头偏痛”或含“偏头风痛”或含“头半寒痛”或含“脑风”;得出结果。英文数据库检索方法如下:("acupuncture"[MeSH Terms]OR"acupuncture"[All Fields]OR "acupuncture therapy"[MeSH Terms]OR("acupuncture"[All Fields]AND "therapy"[All Fields])OR "acupuncture therapy"[All Fields])OR needling[All Fields]AND("migraine disorders"[MeSH Terms]OR("migraine"[All Fields]AND "disorders"[All Fields])OR"migraine disorders"[All Fields]OR "migraine"[All Fields]);得出结果。手工检索方面则在临床报告和综述中追寻文献中的参考文献而进行查阅。纳入标准:1.研究设计:临床研究或临床试验属于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或半随机对照试验;试验对象必须为随机分配。文中包含提示性术语如“随机对照”、“随机分配”、“随机”等,盲法的使用不受限制。2.研究对象:临床上被确诊为偏头痛的患者,无论任何偏头痛分型即符合纳入标准。临床诊断根据ICHD-1、ICHD-2、ICHD-3、《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或《偏头痛诊断与防治专家共识》中所制定的诊断标准。患者年龄、性别、种族、国籍不受限制。3.干预措施:治疗组必须属于单纯采用针刺疗法、以针刺疗法为主要治疗方式或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配合针刺疗法。4.对照干预措施:对照组所接受的干预措施包括中药、西药、针刺疗法、假针刺疗法或其它疗法,但不能为无对照干预措施。5.结局指标:主要指标为偏头痛在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次要指标为治疗后偏头痛的长期和短期疗效、偏头痛发作次数、偏头痛持续时间、血清物质浓度的改变、TCD检验的改变和不良反应例数。6.能获得全文或准确数据。排除标准:1.非随机对照试验或无对照组的病例观察临床研究。2.自身交叉对照研究。3.动物实验或细胞组织研究。4.综述、Meta分析、评论、探讨、临床经验等非临床研究。5.疾病组和非疾病组的对比研究。6.重复发表或重复检出的文献。7.非中、英文文献。8.无法追溯到试验数据的研究。9.尚在进行中或数据不完整的临床研究。10.干预措施非单纯针刺疗法的临床试验。数据提取:电子数据库提取的文献由Endnote x7软件进行录入和管理。筛选后纳入的文献中提取的内容包括作者姓名、研究年份、随机方法、盲法使用、偏头痛分型、研究对象人数、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人数、两组之间均衡性的比较、干预措施、疗效指标、选用穴位、两组的有效病例、两组的无效病例、统计学处理方法、作者结论。所提取的资料由Microsoft Excel 2013建立数据库进行录入和管理。所有Meta分析图表由RevMan5.3制作。文献筛选:第一阶段由两名评价者独立对最初纳入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手工筛选。首先阅读标题、摘要、关键词,随后排除非随机对照试验、重复发表或相同文献、数据模糊和无法获得全文的文献。第二阶段则在阅读文献全文后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更进一步筛选最终可被纳入Meta分析的文献。两名评价者在筛选文献过程中存在差异时则由第三名评价者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独立判断。文献质量评价: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最终结论和被纳入的文献质量有密切关系。倘若所纳入的文献质量未经过严格的质量评价,Meta分析所显示的结果和随后的讨论将失去准确率,降低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的临床指导价值。本研究将依据由全球专业学者和临床学家共同制定的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进行研究分析,根据CONSORT(Consolidated Standards of Reporting Trials)声明-STRICTA(Standards for Reporting Interventions in Clinical Trials of Acupuncture)清单评价随机对照试验的报告质量。评估偏倚风险:本研究将依据Cochrane所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偏倚风险工具以7大项目进行评估:1.制造随机方法的方式。2.分配隐藏。3.是否对研究对象和治疗方案使用盲法。4.是否对结果测量人员使用盲法。5.结果数据的完整性。6.结果数据是否存在选择性报导。7.其他偏倚可能性。用穴规律和穴位归经:将最终纳入文献中所用到的穴位列出后进行多重变量分析,通过热图显示最常用的穴位,同时分析穴位归经,从中制定出针刺疗法治疗偏头痛的建议选穴组合。发表偏倚检验:通过Revman5.3软件对被纳入的文献导出漏斗图以检测发表偏倚,分析后作出解释。Meta分析:采用Revman5.3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发现异质性并对其进行敏感性分析后得出结论,探讨针刺疗法在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有效率。异质性检验:纳入文献之间可因不同的试验设计方法、不同的结局指标等因素出现异质性。在出现高度异质性的情况下进一步进行亚组分析敏感性分析和亚组分析以探寻异质性的来源,并对此作出解释,使到Meta分析的结果稳定。亚组分析:本研究将纳入文献按不同的对照干预措施和结局指标进行亚组分析,并对文献之间的异质性进行敏感性分析和作出解释,探讨针刺疗法的强项。成果:经过筛选后被纳入的文献共有23篇。CONSORT声明-STRICTA清单的评价发现目前发表的文献中在报导随机方式的产生、盲法的方案、分配隐藏、试验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局限性、治疗师资历方面较弱。偏倚风险工具也显示了多数的纳入文献因偏倚风险不清而属于B级文献。穴位规律分析后得出建议穴位组合为主穴:风池、太阳、太冲、率谷、百会;配穴:痰浊上扰证加丰隆;肝气郁结证、肝阳上亢证加太冲;气血亏虚证加足三里、三阴交;瘀血阻络证加膈俞。穴位组合建立在前人的经验和结果上,除了对临床学者有指导意义,还可提高针刺疗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有效率。被纳入Meta分析的文献中存在着少量的发表偏倚。样本量较大的临床研究被发表的几率相对较高,而样本量小的临床研究发表数不多。漏斗图的非对称性说明了在纳入文献当中也出现了报导偏倚。样本量小的临床研究结局数据尤其偏向治疗组,甚至超过了95%CI。另外,由于纳入文献中较大部分未说明盲法和分配隐藏,故对结局数据可造成偏倚,在漏斗图上显示成非对称的分布。总Meta分析森林图显示针刺疗法的临床有效率比对照干预措施高,但I2=65%,纳入文献之间有中度异质性。虽然数据支持了针刺疗法可以有效的治疗偏头痛,但为了得到可信度更高的数据支持,随后根据不同的对照疗法和次要结局指标进行亚组分析。总结针刺疗法对照药物治疗的临床有效率,可较为确定的表明针刺疗法在治疗偏头痛时效果优于氟桂利嗪、麦角胺咖啡因、尼莫地平和卡马西平,和舒马曲坦的临床有效率接近。有2篇临床研究选择在常规针刺疗法的基础上配合了行针手法或特殊的非常规经验穴。由于试验设计接近,文献之间不存在异质性。结局数据说明在普通针刺方法上配合中医针灸学中的行针手法或经外奇穴可明显的提高临床有效率。从针刺疗法对比假针刺疗法的亚组分析中可见治疗师在临床上的针刺准确性可影响临床有效率。假针刺疗法中所用到的非经非穴之处,虽然位置接近治疗组中选用的穴位,但仍无法得到相同的临床有效率。这说明了穴位在人体中的特异性,也同时提醒临床治疗师在给予针刺疗法时必须注重针刺的准确性。从长期疗效和短期疗效而言,针刺疗法在治疗偏头痛和其所对照的治疗方法比较时有明显的优势。从降低偏头痛发作次数和偏头痛持续时间而言,虽然数据支持针刺疗法的效果,但基于结局指标的测量方法不统一,影响了结果的可信度。针刺疗法可能影响偏头痛患者的血清内皮素(Endothelin,ET)浓度和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浓度,从而缓解偏头痛症状。通过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检验观察偏头痛患者在治疗前后的改变,针刺疗法有可能解除颅内血管痉挛,降低血流速度而缓解偏头痛,但证据缺乏统计学意义。针刺疗法的不良反应数和其他对照干预措施相比下明显较少。最后根据GRADE证据质量等级和推荐等级,治疗师可对目前正在服用麦角胺咖啡因或尼莫地平的偏头痛患者强力推荐针刺疗法;对目前正在服用舒马曲坦的偏头痛患者建议使用针刺疗法为一种不良反应少的治疗方案。对目前正在服用氟桂利嗪或卡马西平的偏头痛患者,目前的临床研究证据虽然不完全支持针刺疗法作为药物治疗的替代疗法,但同样可推荐为不良反应较少的治疗方案。结论:本研究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结果显示,针刺疗法在治疗偏头痛有一定的疗效。综合纳入文献的治疗方案后发现,通过主要针刺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的穴位能改善偏头痛的症状,临床有效率比西药有效。这或许和针刺能改变偏头痛患者的血清ET浓度和血清NO浓度有关,值得未来的临床研究关注。最后,目前发表的针刺治疗偏头痛随机对照试验质量中等,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提升试验设计方法和报导质量,方能更好的判断其结果的真实性。
任醒华[6](2019)在《经方治疗癫痫的临床疗效Meta分析及经验总结》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系统评价经方治疗癫痫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对余尚贞省名中医工作室经方治疗癫痫进行经验总结及验案报道,为经方治疗癫痫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支持和经验分享。方法:1.按照循证医学方法,通过Cochrane Library、MEDLINE、PubMed、CNKI、CBMdisc、VIP、万方数据知识库检索所有经方联合抗癫痫组与抗癫痫组的随机对照试验,对文献进行筛查,收集各项研究中总有效率、癫痫发作次数、异常脑电图人数、药物安全性等指标,使用Revman5.3及Stata SE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2.收集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期间余尚贞省名中医工作室治疗癫痫的医案,对医案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及分析,得出工作室经方治疗癫痫的经验总结,并报道3例有代表性的医案。结果:1.共纳入经方联合抗癫痫药治疗癫痫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13项,全为柴胡类经方,总病例数869例。13项研究总有效率Meta分析结果显示(1)亚组柴胡桂枝汤联合抗癫痫药试验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29,95%CI(1.13,1.47),P<0.001];(2)亚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联合抗痫药试验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27,95%CI(1.17,1.38),P<0.001];(3)柴胡类经方联合抗癫痫药试验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28,95%CI(1.19,1.37),P<0.001]。纳入5项研究月平均癫痫发作次数变化Meta分析及纳入4项研究异常脑电图减少人数变化的Meta分析均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于纳入研究的病例数极少且存在发表偏倚,其结果仍需要进一步研究。2.统计余尚贞名中医工作室就诊癫痫病案证候,病因排序(由多到少)为:痰、风、热、瘀。功能失调脏腑分类排序(由多到少)为:脾、肝、肾、心。六经辨证排序(由多到少)为:少阳、太阴、厥阴、阳明。处方中经方使用频率排序(由多到少)为:黄芪建中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桂枝茯苓丸、芍药甘草汤、乌梅丸、四逆散、肾气丸、黄连阿胶汤、小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从经方使用人次方面统计,经方治疗癫痫中柴胡类经方使用人次最高,与文献报道经方治疗癫痫以柴胡类经方多见相一致的。治疗效果为1年内无癫痫发作病例加用经方治疗同时抗癫痫药减量后未出现癫痫发作,1年内有癫痫发作病例加用经方治疗后癫痫发作次数减少。结论:柴胡桂枝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类经方联合抗癫痫药在治疗癫痫的有效率均优于单纯使用抗癫痫药治疗,有减少癫痫发作频率、促进脑电恢复正常的可能性。此外,这些经方联合抗癫痫药在治疗癫痫的安全性方面优于或等于单纯抗癫痫药治疗。但纳入的文献集中在柴胡类经方,覆盖面窄,质量不高,部分研究存在发表性偏倚,仍需要更多更广泛的高质量研究来支持目前的结论。余尚贞名中医工作室在经方治疗癫痫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辨证思路和经方的灵活使用值得大家学习。
陈晶,李国熊,付金龙[7](2014)在《1例误诊长达16年成人腹型癫痫报道兼文献复习》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避免成人腹型癫痫的误诊。方法回顾分析1例误诊长达16年成人腹型癫痫的临床资料,并复习国内外文献。结果成人腹型癫痫罕见,误诊长达16年鲜见报道,应与多种疾病进行鉴别诊断。结论周密的临床思维、详尽的综合分析及腹痛发作时脑电图检查是减少该病误诊的关键,一旦诊断明确,应规范地进行抗癫痫治疗。
冯素玲[8](2014)在《腹型癫痫56例脑电图及临床治疗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对腹型癫痫的脑电图及临床治疗进行分析。方法选择1993年2月—2013年6月治疗的腹型癫痫患儿5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28例。所有患儿在治疗前后均进行脑电图检查。对照组给予鲁米那、丙戊酸钠、苯巴比妥等抗癫痫药物进行治疗,同时配合脑康复训练及神经细胞营养剂、脑复新等辅助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补肾健脾治疗。治疗期间需要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若出现不良反应需改变治疗方案,严重者需及时采取救治措施。需定期进行血常规及肝肾功能常规检查。两组均连续治疗24周,并对所有患儿随访6个月3年。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脑电图异常率100.00%,其中轻度异常18例,中度异常27例,重度异常11例。总有效率对照组64.29%,实验组89.2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电图检查对临床腹型癫痫的诊断、治疗效果及预后评价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治疗时采用补肾健脾法可以明显提高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郭浩佳,何柱国,黄金满[9](2009)在《33例儿童腹型癫痫临床观察与脑电图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儿童腹型癫痫脑电图特点。方法用日本光电7314F型脑电图仪检查33例儿童腹型癫痫患者。结果33例儿童腹型癫痫患者,异常波主要为:(1)出现单个棘、尖-慢复合波7例;(2)出现阵发性中至高波幅θ活动10例;(3)出现阵发性中至高波幅δ活动3例;(4)枕、颞区一侧性局限性慢活动3例。脑电图异常23例,异常率为69.6%。全部病例均使用抗癫痫药治疗,经过6个月~2年治疗观察,20例腹痛发作完全控制,9例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治愈好转率达87.8%。结论脑电图检查对儿童腹型癫痫的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都有重要的意义。
李琼仙[10](2009)在《25例儿童腹型癫痫脑电图分析》文中提出腹型癫痫为内脏型癫痫的一种,是一种特殊的以腹痛反复发作为主要特征的癫痫类型,一般常见于儿童。黄远桂〔1〕认为内脏型癫痫有如下特点:①症状反复周期性发作;②各次发作时的症状恒定;③有相应的EEG异常;④无其它与症状相应的躯体症状和器质性改变;⑤抗癫痫药物有效。由于此型癫痫较少见,现将我们1998年以来接诊的25例患儿临床与脑电图分析如下。
二、腹型癫痫56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腹型癫痫56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定痫丸治疗癫痫的作用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祖国医学对癫痫的认识 |
1.1 中医病名 |
1.2 病因病机 |
1.3 中医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癫痫的认识 |
2.1 流行病学 |
2.2 病因 |
2.3 病理生理 |
2.4 发病机制 |
2.5 诊断 |
2.6 分类 |
2.7 西医治疗 |
3 定痫丸治疗癫痫 |
3.1 定痫丸的药物组成及方义 |
3.2 定痫丸的辨证应用 |
3.3 定痫丸与中医外治法结合治疗癫痫 |
3.4 与抗癫痫药联合治疗癫痫 |
3.5 相关机制研究 |
4 网络药理学概述 |
第二部分 定痫丸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数据库和软件 |
1.2 定痫丸主要化学成分的收集和筛选 |
1.3 靶点预测 |
1.4 定痫丸治疗癫痫的PPI网络构建与筛选关键靶点 |
1.5 构建定痫丸“草药-化合物-靶点”网络图 |
1.6 构建定痫丸“核心化合物-核心靶点”网络图 |
1.7 富集分析 |
1.8 构建“疾病-草药-化合物-靶点-通路”网络图 |
2 结果 |
2.1 定痫丸主要化合物的筛选 |
2.2 定痫丸靶点及癫痫靶点预测 |
2.3 定痫丸治疗癫痫的靶点PPI网络构建 |
2.4 构建“草药-化合物-靶点”网络图 |
2.5 构建“核心化合物-核心靶点”网络图 |
2.6 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
2.7 构建“疾病-草药-化合物-靶点-通路”网络图 |
3 讨论 |
3.1 核心化合物及核心靶点 |
3.2 GO功能富集分析 |
3.3 KEGG通路分析 |
3.4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文献综述 定痫汤联合抗癫痫药治疗癫痫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2)2014-2018年恩施地区过敏性紫癜患儿单中心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
致谢 |
(3)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小儿过敏性紫癜中医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儿童过敏性紫癜西医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作用机制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基于UPLC-Q-Orbitrap-MS法分析小儿紫癜疹消颗粒化学成分 |
1 材料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小儿过敏性紫癜的代谢组学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小儿紫癜疹消颗粒靶向调控IgA/FcαRI抗过敏性紫癜血管内皮细胞炎症的研究 |
第一节 171 例过敏性紫癜患儿回顾性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结论 |
第二节 小儿紫癜疹消颗粒靶向调控HSP患儿IgA/FcαRI及相关细胞因子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结论 |
第三节 小儿紫癜疹消颗粒靶向调控HUVECs细胞IgA/FcαRI抗过敏性紫癜血管内皮细胞炎症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结论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4)血液灌流治疗儿童重型腹型过敏性紫癜的疗效及随访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历史背景 |
1.2 流行病学 |
1.3 病因 |
1.3.1 环境因素 |
1.3.2 遗传因素 |
1.4 临床表现 |
1.5 腹型HSP的发病机制 |
1.6 腹型HSP的诊断 |
1.6.1 血清学指标 |
1.6.2 消化内镜检查 |
1.6.3 影像学检查 |
1.7 腹型HSP的诊治现状 |
1.8 腹型HSP的预防与预后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研究对象入选标准 |
2.1.3 研究对象分组 |
2.2 研究方法 |
2.2.1 资料收集 |
2.2.2 HSP的症状评分标准及活动度评估 |
2.2.3 治疗方法 |
2.2.4 肾损伤标准 |
2.2.5 血清学标志物检测 |
2.2.6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研究对象临床特征 |
3.1.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
3.1.2 腹型HSP患儿的季节分布 |
3.1.3 腹型HSP患儿急性期临床评分 |
3.1.4 研究对象的临床特点 |
3.1.5 随访结果 |
3.2 HP组与对照组一般情况及病情严重程度比较 |
3.3 HP组与对照组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
3.4 HP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学标志物水平变化比较 |
3.5 HP组与对照组激素用量、住院时间以及肾损伤和复发几率比较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5)针刺治疗偏心痛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 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
1.1 偏头痛定义及症状 |
1.2 偏头痛发病阶段 |
1.3 偏头痛的分类 |
1.4 偏头痛的诱发因素 |
1.5 偏头痛的发生机制 |
1.6 偏头痛的现代医学治疗 |
2 中医对于偏头痛的研究概况 |
2.1 中医对偏头痛病机的认识 |
2.2 偏头痛的中医治则 |
2.3 偏头痛的中医证型与代表方药 |
2.4 针刺疗法治疗偏头痛的研究 |
2.5 推拿疗法治疗偏头痛的研究 |
2.6 刺血疗法治疗偏头痛的研究 |
2.7 艾灸疗法治疗偏头痛的研究 |
2.8 耳穴疗法治疗偏头痛的研究 |
2.9 食疗法防治偏头痛的研究 |
第二章 针刺治疗偏头痛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
1 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的意义 |
2 研究方法 |
2.1 数据来源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文献筛选 |
2.5 文献质量评价 |
2.6 数据提取 |
2.7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文献检索过程 |
3.2 纳入文献基本资料 |
3.3 纳入文献的质量 |
4 纳入文献的穴位规律分析 |
4.1 纳入文献的主穴规律 |
4.2 纳入文献的主穴规律小结 |
4.3 纳入文献的配穴规律 |
5 纳入文献的疗效Meta分析 |
5.1 所有纳入文献的Meta分析 |
5.2 敏感性分析 |
5.3 纳入文献的发表偏倚风险检测 |
5.4 亚组分析 |
5.5 推荐等级 |
6 讨论 |
6.1 文献检索和系统评价讨论 |
6.2 穴位规律和建议穴位组方 |
6.3 发表偏倚和Meta分析讨论 |
7 结论 |
8 创新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6)经方治疗癫痫的临床疗效Meta分析及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1 癫痫的传统中医学研究概述 |
1.1 病因和病机 |
1.2 理法方药 |
2 现代中医学经方治疗癫痫概述 |
第二章 经方治疗癫痫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课题技术路线图 |
1.2 文献检索 |
1.3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
1.4 结局指标 |
1.5 文献质量评价 |
1.6 文献数据及相关信息的提取 |
1.7 统计分析与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柴胡类经方治疗癫痫总有效率的Meta分析 |
2.2 柴胡类经方治疗癫痫后月平均发作次数变化的Meta分析 |
2.3 柴胡类经方治疗癫痫后异常脑电图减少人数变化的Meta分析 |
2.4 不良反应与安全性 |
3 讨论 |
第三章 余尚贞名中医工作室经方治疗癫痫经验总结及验案举隅 |
1.余尚贞副教授及其名中医工作室简介 |
2.对象与方法 |
3.数据统计及经验总结 |
3.1 基础资料分布 |
3.2 中医证型分布 |
3.3 经方使用频率分布 |
3.4 经方治疗癫痫疗效分析 |
4.验案举隅 |
4.1 验案1 |
4.2 验案2 |
4.3 验案3 |
第四章 全文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后记 |
(7)1例误诊长达16年成人腹型癫痫报道兼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讨论 |
2.1 本例临床特点 |
2.2 病因和发病机制 |
2.3 鉴别诊断 |
2.4 误诊原因 |
2.5 如何避免误诊 |
2.6 治疗 |
(8)腹型癫痫56例脑电图及临床治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56例腹型癫痫脑电图情况 |
2.2 两组疗效比较 |
3 讨论 |
(9)33例儿童腹型癫痫临床观察与脑电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临床症状 |
1.3 既往史及出生史 |
1.4 仪器与检查方法 |
1.5 诊断标准 |
2 结果 |
2.1 检查结果 |
2.2 治疗与观察 |
3 讨论 |
(10)25例儿童腹型癫痫脑电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临床表现 |
1.3 辅助检查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腹型癫痫56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定痫丸治疗癫痫的作用机理[D]. 廖现秋.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2014-2018年恩施地区过敏性紫癜患儿单中心临床分析[D]. 舒明. 湖北民族大学, 2020(12)
- [3]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的机制研究[D]. 崔庆科.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8)
- [4]血液灌流治疗儿童重型腹型过敏性紫癜的疗效及随访观察[D]. 马惠娟. 兰州大学, 2020(01)
- [5]针刺治疗偏心痛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D]. 郭锐洺.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6]经方治疗癫痫的临床疗效Meta分析及经验总结[D]. 任醒华. 暨南大学, 2019(12)
- [7]1例误诊长达16年成人腹型癫痫报道兼文献复习[J]. 陈晶,李国熊,付金龙. 中国现代医生, 2014(23)
- [8]腹型癫痫56例脑电图及临床治疗分析[J]. 冯素玲. 社区医学杂志, 2014(13)
- [9]33例儿童腹型癫痫临床观察与脑电图分析[J]. 郭浩佳,何柱国,黄金满. 临床医学工程, 2009(11)
- [10]25例儿童腹型癫痫脑电图分析[J]. 李琼仙. 大理学院学报, 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