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

全面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

一、全面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论文文献综述)

肖丽群,邓群钊,林永钦,毛燕玲,刘建生[1](2021)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耕地保护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协同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中部地区城镇化、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度和协调发展度,以期为中部地区的区域协同发展、绿色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参考。[方法]文章运用熵值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利用耦合度模型、协调发展度模型测算2004—2017年中部地区城镇化、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系统协调发展水平,进而分析中部地区各省协调发展演变的时空特征。[结果](1) 2004—2017年中部地区城镇化、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系统协调发展度由0.542上升至0.797,增长47.05%,协调发展水平从中度协调提升到高度协调。(2)经过14年的发展,中部地区城镇化水平有很大提升,其发展速度远远高于耕地保护和建设用地集约利用。(3) 2004年只有山西城镇化—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系统处于高度协调状态,其他5省都处于中度协调状态;2017年山西仍然处于高度协调状态,江西、安徽步入高度协调阶段,而河南、湖北、湖南提升到优度协调状态。[结论]研究期间中部地区城镇化—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系统协调发展度呈稳步上升趋势,但协调发展度水平不高;城镇化发展速度比较快,耕地保护承受巨大压力;中部地区城镇化、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协调发展水平具有不均衡性,存在显着的时空差异。

顾维纳[2](2021)在《黑龙江省鸡西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高春明[3](2021)在《吉林省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效率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城镇经济快速发展和人类活动空间扩大,土地资源总量约束体现的越来越明显。因此,土地资源在经济系统中的生产要素特征也更加凸显。我国城镇化发展在人口总量大,但人均可利用土地不足的国情限制下,土地集约利用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土地资源的生产要素特征以及国有产权性质,意味着土地资源配置在中国具有显着的宏观调控职能。吉林省作为中国重要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城镇化发展起步早增速快,但是近年来却出现增速减缓和质量较低的问题。尤其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生态环境受到极大破坏,影响了东北地区城市的生产和生活,损害了居民公共健康。所以,本文从土地利用效率视角出发,系统研究吉林省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资源使用的经济机制、产出效率、利用效率以及影响因素。以期为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必要的效率决策视角,从而为吉林省经济发展的结构优化调整和集约增长路径转变,探索一个宏观调控政策的新引导方向。土地在不同学科中有着不同的定义,本文更加侧重于土地资源概念,突出强调地球表面土地的可利用性和稀缺性。土地集约利用更多关注其在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内部以及系统之间的合理利用和配置。而土地利用效率自然以其经济效益的有效发挥为重点,其内涵在于土地资源利用实际效益与最优效益之间的对比关系。土地利用效率提高取决于生产技术条件及其与其他投入要素的合理配置。城镇化发展中的土地集约利用机制在于非农业用地尤其是城镇建设用地能够促进生产要素在空间上迅速集聚。城镇化的要素集聚会带来城镇化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其中的主要依托力量就在于,城镇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和城镇基础设施的共享使得集聚经济的外部性溢出效应得到充分发挥和释放。吉林省近年来城镇化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化发展主要存在产业结构调整滞后、土地规模扩张过快和土地集约效率不高三个方面的问题,均与土地资源的投入利用密切相关。本文以多维因素综合评价法详细测算评价了全省城市土地利用的集约化水平,结果显示大多数城市用地集约化水平呈递增趋势,但城市间的差距非常显着。主要体现在利用强度、利用结构和利用效益三个方面。运用时间序列计量模型初步探索了城镇化与用地效率之间呈现长期协调关系,发现人口城镇化是引致土地利用效率提高的长期格兰杰原因。短期内人口城镇化可能会导致土地利用效率波动失衡,但二者之间存在某种修正机制促进其向长期协调状态进行调整。吉林省农业土地利用效率在全国处于偏下水平,省内城市间的效率差异非常显着,耕地资源丰富的城市周边农村地区其农地效率往往并不高。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测算结果显示,吉林省在大多数年份的农业土地利用效率均显着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同时存在生产技术落后和要素结构配置不合理问题。这也使得吉林省农业生产的土地利用效率显着低于其技术效率水平。基于全省城市面板数据的超效率CCR模型测算结果显示,吉林省农业土地利用效率较高的城市大都分布在东部地区,而中西部耕地资源相对较为丰富的城市其农地利用效率并不高,甚至部分城市的利用效率远远小于东部地区。吉林省农业土地利用效率受自身生产条件及城镇化产业集聚的影响。吉林省城市建设用地效率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且时序内呈现倒N型变动特征,省内城市间的效率差异非常显着,人口规模较大的地级城市表现并不突出。基于全国技术参照集的超效率模型测算显示,吉林省城市建设用地效率在东北振兴初期呈下降态势,中期有所回升,但是在2010年之后则又转入下滑路径。吉林省城市间的建设用地效率差异非常显着,规模较大的地级城市用地效率表现并不出色,8个地级市中年平均利用效率大于0.5的仅有3个,其余地级城市的利用效率均处于较低水平。时序内,大多数城市的建设用地效率处于波动递减态势,要素结构配置不合理普遍存在。这也使得多数城市的建设用地效率递减幅度要大于技术效率,粗放型的建设用地扩张而没有资本等其他要素投入的跟进使得用地效率持续走低。吉林省多数城市建设用地效率的持续递减主要来自技术效率损失的逐年扩大,而结构无效则在此基础上加剧了其效率水平的进一步恶化,推动无效城市的生产技术进步是改善建设用地效率的重点。基于全省城市面板数据的检验结果显示,表征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有效灌溉面积占比和单位播种面积化肥投入强度对农业土地利用效率具有显着的正向直接作用,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是提高农地产出效率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农业机械化投入受到农业规模经营的制约,因此单位土地机械化投入强度变量并不显着,但是具有正向符号。农业人口规模的正向作用机制反映了当前劳动密集型农业在全省依然占据较大中,农业机械化与农业人口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存在相互制约效应,模型中主要体现为负的交互项估计系数与正的从业人口系数的制约。当单位播种面积上的机械化投入小于某一临界值时,提高农业人口规模则有助于农地利用效率改善。但是这种传统农业发展方式与城镇化发展规律相违背,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是高效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采用吉林省城市面板数据的检验结果显示,单位土地投资强度提高能够显着促进城市建设用地效率提升,但是受到人均建设用地规模的制约。只有当人均建设用地规模低于某一临界值时提高投资强度才会有效,而人均建设用地扩大则会导致用地效率持续损失。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对用地效率的作用机制表现为显着正效应,但是人均公共财政支出的影响却呈现逆向制约机制。这反映了公共服务财政支出中结构的不合理性。吉林省城市人口规模效应呈现不明显的倒U型特征,这与当前大多数城市人口集聚水平不高密切相关。产业关联结构对城市建设用地效率的影响呈现正U型特征,大部分城市的第三产业发展普遍滞后,距离平均门槛临界点尚有较大差距,推进产业多样化进而带动土地集约高效利用依然任重而道远。建设用地结构不合理引致的效率损失在吉林省城市中普遍存在,居住用地比重过高会导致建设用地出现持续的效率损失,样本数据估计结果显示了大多数城市居住用地供给过快的事实。空间特征异质性分析显示,农业用地资源丰富的吉林省中西部地区受经济和城镇化水平所限制,基础设施、机械利用强度和城镇化发展水平对农业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都小于中东部地区,只有非技术性的化肥使用强度的影响大于中东部地区。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中,整体下降地区由于主要为城市扩张地区,投资强度和单位财政支出的拉低效应都最显着,但居住用地占比以及工业用地占比的促进作用都最显着。最后,基于全省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存在的问题,从理论机制以及计量模型揭示的经验关系来看,从农业用地效率优化、城镇建设用地效率优化以及城镇化发展格局有化三个大方面,针对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东北全面振兴发展三大主体战略落地给出了政策建议。具体包括推进农业生产技术进步、推进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快农地确权改革、严格实行建设用地可以实行总量以及增量控制、合理优化要素配置结构和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等方面。

刘君[4](2021)在《精明增长视角下山东省地级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山东省作为一个经济和工业强省,当前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日益突显。城市建设用地的持续扩张是无法避免的必然现象,但因土地资源有限,建设用地的无序使用必然会带来各种发展问题。在严峻的用地形势下,山东省大力推行了集约用地。“精明增长”的理论,可以为山东省地级市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对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有效缓解资源矛盾以及长效可持续性发展带来更好的方向引导,为山东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帮助。本文首先研究了精明增长理论对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作用机理,并得出精明增长理论下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内涵是:土地集约利用是以城市有序增长为目标,通过调整土地利用布局、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增加存量土地投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等管理手段,实现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环境效益,形成健康、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模式。然后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山东省地级市建设用地利用情况进行了分析,一是分别通过对比分析、离散分割的方法对山东省各地级市建设用地在2009-2019年间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二是采用包络分析法,运用软件DEAP2.1对山东省各地级市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进行分析;三是运用功效系数法对山东省各地级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益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山东省地级市建设用地存在的比较明显的问题有:建设用地资源粗放利用,用地浪费现象严重;建设用地扩张速度过快,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建设用地布局不合理,土地利用效率较低;建设用地开发重量轻质,生态环境有待于提高。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在全面性和代表性、针对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指导下,构建了精明增长理论视角下的山东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运用极值标准化法将原始数据无量纲化进行标准化处理,运用熵值法确定了评价指标的权重,运用了多因素综合分析法对评价体系中数据进行计算,得出山东省2009-2019年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的时间变化趋势,并运用同样的方法得出山东省16地级市2009-2019年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并以2019年的综合指数进行排名。运用SPSS聚类分析法对山东省各地级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程度进行了聚类分析,得出山东省地级市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最后通过Arc GIS软件将山东省各地级市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和集约利用程度呈现在山东省空间分布图上。通过评价结果发现,山东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处于一个逐年上升的趋势,利用效率、利用效益也在呈上升趋势发展。但因山东省产业结构的“位势”差,导致不同地市之间发展不均衡,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最后,经研究发现,精明增长理论的主旨思想即达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均衡发展,是一种高效、集约的发展模式。将精明增长理论结合到集约土地利用体系中,可以帮助山东省进一步解决建设用地资源浪费、利用效益较低和分布不均等问题。精明理论对于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发展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双重帮助。基于精明增长理论下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是可行性和有效性的,适合山东省的发展情况。基于此,本文建议在“精明增长”理论视角下,提出以下建议:山东省应加强产业规划,形成产业发展新格局;完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推进土地集约利用;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强化土地集约利用;统筹指标使用,实施精准供地;盘活挖潜存量,强化用地监管。

李黛[5](2021)在《城乡融合背景下县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现实困境与对策研究 ——以浙江永嘉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建设用地作为土地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综合效益可以通过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这一系统概念反映。与粗放式利用不同,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开发追求单位建设用地面积内土地、人口、经济等各方面的效益最大化。它可以通过创新管理模式、提高科学技术水平、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等方式逐渐提升其利用水平。然而,在建设用地实际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建设用地闲置、浪费等问题突出,严重影响了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和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介绍城乡融合背景下,我国用地矛盾突出,建设用地利用水平不高的背景,引出研究县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困境与对策的必要性。通过整理归纳国内外关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相关文献,剖析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内涵和相关理论。之后凭借文献资料法与参与观察法收集整理得到永嘉县沿江片和山区片建设用地利用相关的数据,通过熵值法针对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对2015-2019年永嘉县沿江片和山区片的建设用地利用现状进行了定量分析与对比分析。根据分析所得结果阐述城乡融合背景下,县域在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过程中普遍存在建设用地供应紧张与闲置沉淀并存、建设用地整体利用效率和开发强度较低、产业集聚度较低、建设用地综合效益低下、建设用地立体空间开发力度不足。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有建设用地供应前门槛低,供应后监管不力;经济发展影响建设用地产出效益;特殊地理环境与位置致使建设用地开发力度提高困难;科技发展水平低制约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提高。而后通过总结归纳国内典型范例得到经验和启示,并结合中国大部分县域域情与前文内容对县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提出完善建设用地利用在政策层面的定量考核机制、结合旅游开发与美丽乡村建设深挖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科学统筹集约工业园区、建立科学的供应体系和规范批后监管、完善区域协调发展的建议。

李当[6](2021)在《长江经济带建设用地最优集约度研究》文中提出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对当前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实现城市精明增长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区,以2010年、2013年和2016年为研究时间节点,应用匹配度模型测算了市域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与城镇化的匹配度,分析了集约城镇化水平、集约利用水平及两者匹配度的时空变化状况,最后尝试综合曲线估计模型和多目标规划模型来探寻不同匹配度阶段城镇的建设用地最优集约度,并提出区域差别化管控策略。主要结论如下:(1)长江经济带2010年到2016年城镇化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说明长江经济带城市化水平提升速度较快,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从空间尺度来看,城镇化发展水平地域差异明显,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经济发达的下游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中游地区次之,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上游地区城镇化水平总体较低,随着时间的推移上下游差距逐渐缩小,说明长江经济带的城镇化水平总体提升显着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2)本研究选取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GDP来表征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2010年、2013年和2016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市集约利用水平平均值分别是12.56亿元/平方公里、15.8亿元/平方公里和17.47亿元/平方公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总体上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而空间上存在较大的地域差异,下游的江苏省和浙江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较高,中游地区次之,上游地区集约利用水平较低,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3)应用匹配度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各评价单元进行集约利用与城镇化匹配度测算,2010年、2013年和2016年长江经济带建设用地集约利用与城镇化匹配度总体上呈增长趋势。根据匹配度将各评价单元进行匹配阶段划分,时间上处于拮抗阶段的城市减少,处于磨合阶段和匹配阶段的城市持续增加。空间上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差距较大,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下游地区最高,中游地区次之,上游地区最低,随着时间推移不断缩小,但上游地区的匹配度还有较大提升空间。(4)通过SPSS的曲线估计模型找到集约度与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表征指标之间的函数关系,应用多目标规划模型得到长江经济带各匹配度阶段市域建设用地最优集约度,拮抗阶段为834.37万元/公顷,磨合阶段为1698.92万元/公顷,匹配阶段为2695.61万元/公顷。根据结果可将长江经济带城市划分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低于最优集约度的重点发展区和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高于最优集约度的优化发展区。重点发展区城市应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结合自身的发展优势和特点,发挥自身的优势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优化发展区的城市应注重优化城市建设用地结构,适当增加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或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实现建设用地集约利用优化管理。

向萌[7](2021)在《存量规划背景下低效工业用地识别与潜力测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产业空间集约利用、化解产能过剩、企业增质增效成为工业转型的主要目标,然而长久以来工业用地的粗放利用问题已严重制约城市健康发展,如何进行低效工业用地识别已是政府广泛关注的问题。在此背景下,选取咸宁市中心城区作为低效工业用地的研究对象,识别并分析了咸宁市中心城区低效工业用地现状和空间格局特征,分析驱动因子以及测算低效工业地块再开发潜力,对促进用地转型,挖掘用地潜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第一,基于DSR(Driving forces-State-Response)模型构建咸宁市中心城区低效工业用地识别体系,通过指标数据标准化、多因素叠加评价的方法得到工业用地的评价分值,运用自然间断点法分级,将低效粗放利用型、一般低效利用型认定为低效工业用地,最终识别出58块低效工业用地,合计面积925.42hm2。第二,采用数学统计描述法、标准差椭圆、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对低效工业用地空间格局进行解析。咸宁市中心城区低效工业用地呈现以浮山社区居委会及旗鼓社区居委会为主要分布区的“双核心,多片区”的空间格局。因此,在今后发展过程中,需重点对咸宁市中心城区东北部地区的工业用地进行合理规划,改变用地低效现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第三,从自然地理要素及社会环境因素两方面分析低效工业用地驱动因子。自然地理要素方面,坡度及水资源分布是低效工业用地形成的主要原因。社会环境因素方面,土地供应不合理、政府监督不严、城市规划的调整、企业自身原因及开发商与被征地居民的矛盾是导致土地闲置,用地效率低效的主要原因。最后,在基于对低效工业用地进行全面改造的情况下,咸宁市中心城区低效工业用地再开发可挖潜的绝对规模达482.33hm2,可挖潜经济潜力57900.51万元,单位土地经济潜力5597.90元/m2。咸宁市中心城区低效工业用地再开发规模潜力与经济潜力均有较大挖掘与提升空间。综上所述,为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以咸宁市中心城区为例开展低效工业用地识别及再开发潜力研究,对建成高质量的工业发展带具有理论支撑意义并为同一类型的城镇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王娜娜[8](2020)在《基于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开发区土地利用导向和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土地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掌握的重要自然资源。在新时期经济发展形势下,开发区作为资本要素投入的重要空间载体,作为推动我国城镇化、工业化以及经济快速发展和促进对外开放交流的重要平台,在促进体制机制改革、引导产业集聚、改善投资环境、发展开放型经济等领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测算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一步探究影响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因素并明确影响因素作用机制,对于提升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和管理决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使沈阳市开发区土地利用向着更加合理的方向转变,同时为政府在开发区政策制定和管理方面提供参考和借鉴依据。本文按照级别、类型不同分别选取了沈阳市内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级工业主导型开发区—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省级产城融合型开发区—沈阳浑河民族经济开发区两个典型开发区为研究对象,以国内外土地集约利用相关理论为研究基础,以两个典型开发区的主区、发展方向区和规划范围区为评价范围,建立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依次对三区土地的集约利用程度进行评价。评价过程中发现不同类型的开发区、和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同个开发区具有不同的土地集约利用特点。沈阳市开发区普遍存在的问题包括:土地利用程度偏高而土地利用强度偏低、用地投入情况较好而投入产出水平较低、土地低效利用和闲置土地的现象严重、开发区基础数据统计等管理工作有待加强。两个典型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存在不同问题:典型工业主导型开发区主区传统工业较多,存在用地结构不合理情况;发展方向区因企业预留较大,粗放利用情况严重;规划范围区因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占用基本农田面积较大,造成集约利用水平较低。典型产城融合型开发区主区因传统工业较多,整体效益偏低;发展方向区因部分地块拆迁困难,无法形成有效供地;规划范围区土地利用程度较好,但综合地均税收水平有待提供。针对存在问题及两个典型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特点,分别提出了土地利用导向及建议。

徐寻[9](2020)在《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的县域建设用地配置研究 ——以武义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当前县域建设用地配置存在规模与结构错配及不可持续等问题,粗放的土地利用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人地关系紧张格局显现并进一步加剧,制约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如何在资源与生态安全的底线约束下,准确把握建设用地规模及其结构变化的时空规律,差别化配置建设用地,实现以较少建设用地指标取得更大效益的土地利用目标,是我国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应该关注的重要议题。首先,本文基于建设用地增长机制以及建设用地配置理论,以可持续发展为理论基础,提出包含经济、社会、资源、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PSR扩展模型,从区域差异、动态发展和因果关系的多维视角构建建设用地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综合测度2008-2017年武义县建设用地可持续发展水平;其次,从建设用地要素子系统、建设用地规模、建设用地结构、建设用地提升障碍的角度出发,通过相关分析、灰色关联分析、回归分析与障碍度分析,阐述建设用地与评价因子之间的定量关系,探究区域建设用地可持续发展水平变化的机理与机制,提出区域建设用地可持续发展的差异化路径;最后,运用GM(1,1)灰色模型对武义县近期内(2018-2022年)建设用地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预测,利用信息熵评价系统,从公平与效率的角度探索建设用地优化配置方案,进行分区管控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建设用地配置提供新的视角与思路。取得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研究期内武义县建设用地可持续发展水平提升较为明显,但区域差异显着。在时间序列上,建设用地可持续水平偏低,呈现总体上升趋势,发展要素提升表现为“经济子系统>环境子系统>社会子系统>资源子系统”;在空间维度上,建设用地可持续水平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县域东北部,中水平地区主要集中在县域的西南部,形成以白洋街道、壶山街道、熟溪街道及桐琴镇为主中心、以柳城镇及桃溪镇为副中心向周边逐步递减的空间格局。(2)建设用地可持续水平的提升是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四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同职能区域的建设用地可持续发展机制存在差异。经济增长是建设用地增长的主要动力,社会发展、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受到经济增长的驱动,并对建设用地增长具有助推作用;不同职能区域对建设用地规模的需求有所差异,综合服务型与工业生产型区域对建设用地的需求强于农旅服务型区域;不同职能区域对于建设用地供给类型的需求有所不同,可通过改变建设用地供给结构提升用地可持续发展水平;建设用地的粗放利用与有限的用地供给已成为建设用地可持续发展的一对主要矛盾,亟需通过土地集约利用和转变发展动力提升用地可持续水平。(3)基于可持续评价指标预测,利用信息熵对建设用地总量进行优化配置的方案兼顾了公平与效率,提高配置方案的合理性。根据优化后各区域的增减面积比例进行分区,将武义县18个区域划分为大幅度削减区、小幅度削减区、小幅度增加区、大幅度增加区四个类型,并从用地供给与产业调整两个方面提出了推进建设用地可持续发展的管制策略。

黄玲燕[10](2020)在《杭绍甬经济带工业用地时空演变与绩效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时期新阶段我国工业发展正处在空间重构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双重转型过程中。工业用地布局是否合理、产业结构是否协调、利用程度是否高效集约,直接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亟需对城市工业用地时空演变与绩效水平进行综合研究,为工业用地管理与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依据。针对发展转型时期工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变化快,传统调查评价时效性不高、客观性可靠性难保障的问题,本研究选择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杭绍甬经济带为研究区,以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和地图兴趣点为主要数据源,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等技术建立工业用地动态监测与产业结构识别的方法,并探索2005-2018年城市工业用地时空演变规律。然后从宏观尺度上分析区域工业用地绩效演变情况,并建立微观地块尺度的工业用地绩效评价方法,测算地块尺度的工业用地综合绩效水平,同时进一步揭示不同工业集聚区和分行业绩效水平的差异性。通过建立全面客观调查评价工业用地利用状况的方法,在研究区加以应用,并提出针对性的提升对策。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基于遥感监测建设用地时空变化与POI动态反映利用类型信息的优势,以多时相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和POI为主要数据源,提取2005-2018年杭绍甬经济带工业用地扩张与退出的变化信息。引入自然语言处理法,通过中文分词、词向量化和TF-IDF特征提取,充分挖掘公司名称信息,基于多种机器学习算法构建文本分类模型,筛选出表现最优的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文本分类模型用于2005-2018年杭绍甬经济带工业产业结构的预测与分类,总体分类精度达到82.8%,实现了不同类型工业用地的有效识别。同时,借助住宅小区、宾馆酒店、行政机构和公园广场等多种类型的POI,对工业用地退出后的更新类型进行追踪。研究初步建立了适合城市工业用地动态监测与产业结构识别的方法体系,能够满足快速高效的工业用地调查与评价研究。(2)基于2005-2018年工业用地扩张和产业结构分类信息,揭示杭绍甬经济带工业用地扩张的格局:(1)工业用地由快速扩张阶段进入控制扩张阶段,2005-2009、2009-2014年分别新增工业用地16051.1公顷、26770.1公顷,2014-2018年下降至仅7040.4公顷。(2)2005-2018年,工业用地呈现显着的集聚发展,78.2%的新增工业用地落实在各类工业集聚区内。国家级工业集聚区中,宁波杭州湾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增工业用地2162.7公顷,居所有工业集聚区的首位。各省级工业集聚区的新增工业用地面积差异较大,浙江绍兴滨海工业园区、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浙江慈溪滨海经济开发区和浙江余姚经济开发区的新增工业用地面积位居前列。市级及以下工业集聚区的数量多、规模小,扩张规模较大的主要分布在萧山区、北仑区、镇海区和慈溪市等。(3)工业用地出让的产业结构方向在逐步改变,食品轻纺业和原材料加工业的比例下降,现代制造业的比例上升。高新技术工业的年均增长率普遍较高,是各城市的重点发展领域。(3)基于2005-2018年工业用地退出与更新类型识别信息,揭示杭绍甬经济带工业用地退出与更新的格局:(1)工业用地退出持续推进,退出面积由2005-2009年的685.6公顷增加至2014-2018年的2851.9公顷。早期工业用地退出主要分布在各个城市的主城区,如杭州的江干区、下城区、拱墅区和上城区,宁波的三江口沿岸,以及绍兴的越城区和柯桥区,随着“腾龙换鸟”措施和“三改一拆”行动在浙江省的推进,工业用地退出逐渐蔓延至下辖县(市)区的老城区。(2)2005-2018年,住宅用地凭借其短期收益高、资金回笼快等优势,成为工业用地退出后最主要的更新路径,比例达36.4%;其次转换为交通运输用地和商服用地,比例分别为12.8%和12.1%。公园与绿地及林地、河流等生态用地的比例较小,分别仅为3.6%和6.3%。(4)结合2005-2018年工业用地信息提取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从宏观尺度探究区域工业用地绩效演变情况。结果表明:(1)随着建设用地“节流减量”供应计划的实施和存量建设用地挖潜行动的开展,工业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得到了有力控制,杭州、宁波的工业用地比例在2014-2018年呈下降态势。(2)经济绩效分析结果表明,杭绍甬经济带的亩均工业总产值在2005-2014年显着增加,但在2014-2018年有所下降,其中绍兴在这一时期的下降幅度达32%,这是由于绍兴大力推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实施削减污染物、淘汰落后产能、搬迁集聚等整治提升措施,降低了产能、减少了产出。2005-2018年,杭州滨江区、上城区和江干区的亩均工业总产值增加较为明显,这是由于近年来杭州重点发展云计算、大数据、视频安防等电子信息产业,这些行业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污染少、土地利用强度低,有效提升了经济效益。(3)能耗分析结果表明多数地区万元工业总产值用电量呈下降趋势,节能降耗成效良好。(5)构建工业用地“经济-社会-生态-用地结构”四维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建立微观地块尺度的工业用地绩效评价方法,测算工业用地的综合绩效水平,并揭示不同工业集聚区和分行业的绩效水平差异,全面客观地反映当前工业用地利用状况与发展水平。结果表明:(1)2018年,工业用地的综合绩效参差不齐,一级综合绩效的工业用地比例较小,仅为13.3%,二级综合绩效水平的工业用地占28.5%,工业用地的绩效水平有待提高。(2)典型工业集聚区绩效比较分析发现,在国家级工业集聚区中,宁波梅山保税港区的绩效水平最高,其次为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绍兴柯桥经济技术开发区、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浙江宁波出口加工区,而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最低。在省级工业集聚区中,浙江嵊州经济开发区的绩效水平最高,其次为前进工业园、浙江余姚工业园区、浙江绍兴滨海工业园区和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而宁波望春工业园区最低。(3)分行业绩效比较分析发现,电子信息业的绩效水平最高,其次为汽车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表明这些行业在经济、社会、生态和用地结构方面发展较为均衡,而造纸印刷业的绩效水平最低。(6)对比国际大都市,杭绍甬经济带的工业用地总量大、占比偏高,市级及以下工业集聚区多、小、散,工业用地绩效偏低、差异大,分行业绩效不平衡等问题依然存在。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实施工业用地减量化、促进工业用地集聚集群发展和加快产业结构优化三个方面的提升对策与建议。

二、全面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面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耕地保护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协同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区概况、数据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1.3 研究方法
        1.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指标权重确定
        1.3.2 评价模型
2 结果与分析
    2.1 城镇化—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系统整体协同发展特征分析
    2.2 城镇化—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两两”系统协同发展特征分析
3 结论与建议

(3)吉林省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依据
        1.1.1 土地资源的生产要素特征更加突出
        1.1.2 土地集约利用是城镇化的必然选择
        1.1.3 土地资源的配置具有宏观调控职能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价值
    1.3 文献梳理评述
        1.3.1 土地利用效率研究
        1.3.2 土地配置效率研究
    1.4 研究框架设计
        1.4.1 研究区域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
    2.1 土地资源及利用效率的界定
        2.1.1 土地资源内涵简述
        2.1.2 土地利用效率界定
    2.2 土地投入下的经济增长理论
        2.2.1 包含土地投入的索洛模型
        2.2.2 包含土地投入的OLG模型
    2.3 土地集约利用的城镇化理论
        2.3.1 城镇化理论简述
        2.3.2 土地的集约利用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吉林省城镇化发展与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3.1 吉林省城镇化发展特征分析
        3.1.1 吉林省城镇化演变历程
        3.1.2 吉林省城镇化存在问题
    3.2 吉林省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3.2.1 土地资源利用分布状况
        3.2.2 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3.3 城镇化与土地效率关系初探
        3.3.1 模型设定及其变量选取
        3.3.2 计量模型检验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吉林省农业用地效率评价及分析
    4.1 用地效率评价模型构建
        4.1.1 模型框架
        4.1.2 数据指标及来源
    4.2 吉林省农业用地效率省际比较分析
        4.2.1 变量选取
        4.2.2 省际农业土地技术效率比较分析
        4.2.3 省际农业土地利用效率比较分析
    4.3 省内农业用地效率的地区差异
        4.3.1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4.3.2 省内农业用地技术效率比较分析
        4.3.3 省内农业土地利用效率比较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吉林省城镇建设用地效率评价及分析
    5.1 省际建设用地效率的比较分析
        5.1.1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5.1.2 省际城镇建设用地经济技术效率比较分析
        5.1.3 省际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比较分析
    5.2 省内城市建设用地效率的分析
        5.2.1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5.2.2 省内建设用地经济技术效率比较分析
        5.2.3 省内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比较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吉林省城镇化对土地使用效率的影响研究
    6.1 吉林省城镇化对农业用地效率的影响
        6.1.1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6.1.2 估计模型确定
        6.1.3 实证结果分析
    6.2 城镇化对建设用地效率的影响
        6.2.1 模型变量选取
        6.2.2 估计模型确定
        6.2.3 实证结果分析
    6.3 城镇化影响土地利用效率的空间分化异质性分析
        6.3.1 省内城市区域异质性区分
        6.3.2 城镇化影响农业用地利用效率异质性分析
        6.3.3 城镇化影响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异质性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用地效率优化与吉林省城镇化发展
        7.1.2 吉林省农业及建设用地效率评价分析
        7.1.3 吉林省城镇化对用地效率的影响
    7.2 对策建议
        7.2.1 吉林省农业用地效率优化路径
        7.2.2 吉林省建设用地效率优化路径
        7.2.3 用地效率视角下的吉林省城镇化格局优化路径
    7.3 创新之处及研究展望
        7.3.1 可能创新之处
        7.3.2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状况简介
致谢

(4)精明增长视角下山东省地级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精明增长研究综述
        1.2.2 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1.4 数据来源
第2章 精明增长理论作用下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内涵
    2.1 相关理论、概念
        2.1.1 精明增长
        2.1.2 集约利用
    2.2 精明增长对集约利用的作用机理
    2.3 精明增长下的集约利用内涵
第3章 山东省地级市建设用地利用分析
    3.1 山东省区域概况
        3.1.1 自然条件概况
        3.1.2 社会经济概况
        3.1.3 山东省土地利用概况
    3.2 山东省地级市建设用地利用情况分析
        3.2.1 时空变化分析
        3.2.2 利用效率变化分析
        3.2.3 利用效益变化分析
    3.3 建设用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3.1 扩张速度过快,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3.3.2 资源粗放利用,用地浪费现象严重
        3.3.3 布局不合理,土地利用效率较低
        3.3.4 开发重量轻质,生态环境有待于提高
第4章 精明增长视角下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
    4.1 精明增长视角下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1.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 指标权重的确定
        4.2.1 熵值法
        4.2.2 指标权重的确定
    4.3 评价方法
        4.3.1 数据标准化处理
        4.3.2 综合指数计算
    4.4 评价结果分析
第5章 结论及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2.1 树立“精明增长”理念,加强产业规划,形成产业发展新格局
        5.2.2 推广“精明增长”模式,完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推进土地集约利用
        5.2.3 采用“精明增长”管理手段,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强化土地集约利用
        5.2.4 实施“精明增长”发展策略,统筹指标使用,实施精准供地
        5.2.5 发掘“精明增长”内涵,盘活挖潜存量,强化用地监管
参考文献
后记

(5)城乡融合背景下县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现实困境与对策研究 ——以浙江永嘉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乡融合背景
        1.1.2 我国用地矛盾突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1.4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城乡融合背景下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城乡融合
        2.1.2 建设用地节约利用与集约利用
        2.1.3 建设用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的关系
    2.2 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的城乡融合理论
        2.2.2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理论
        2.2.3 区位理论
        2.2.4 精明增长理论
第三章 永嘉县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现状分析评价
    3.1 永嘉县概况
        3.1.1 区位及自然条件概况
        3.1.2 社会经济概况
    3.2 数据来源和分析方法
        3.2.1 数据来源
        3.2.2 指标体系构建
        3.2.3 分析方法
    3.3 永嘉县沿江片和山区片建设用地利用动态变化对比分析
        3.3.1 2015-2019 年沿江片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情况
        3.3.2 2015-2019 年山区片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情况
        3.3.3 永嘉县沿江片和山区片建设用地利用动态变化对比分析
第四章 城乡融合背景下县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现实困境与原因分析
    4.1 困境研究
        4.1.1 建设用地整体利用效率和开发强度较低
        4.1.2 建设用地供应紧张与闲置沉淀并存
        4.1.3 产业集聚度较低,建设用地综合效益低下
        4.1.4 建设用地以地表开发为主,立体空间开发力度不足
    4.2 原因分析
        4.2.1 建设用地供应前门槛低,供应后监管不力
        4.2.2 经济发展影响建设用地产出效益
        4.2.3 特殊地理环境与位置致使建设用地开发力度提高困难
        4.2.4 科技发展水平低制约利用水平提高
第五章 国内县区政府推进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典型案例及分析
    5.1 案例
        5.1.1 成都市郫都区
        5.1.2 嘉兴市嘉善县
        5.1.3 重庆市北碚区
    5.2 案例分析
        5.2.1 成都市郫都区经验
        5.2.2 嘉兴市嘉善县经验
        5.2.3 重庆市北碚区经验
        5.2.4 借鉴要考虑域情及发展阶段
第六章 城乡融合背景下县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对策
    6.1 完善建设用地利用在政策层面的定量考核机制
    6.2 将旅游开发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深度挖掘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
    6.3 科学规划,统筹集约工业园区
    6.4 建立科学的建设用地供应体系,规范建设项目批后监管
    6.5 完善区域协调发展,创新建设用地开发方式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长江经济带建设用地最优集约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社会经济概况
第3章 概念辨析与模型方法
    3.1 概念辨析
    3.2 匹配度模型
    3.3 多目标规划模型
    3.4 基于多目标规划的最优集约度计算
    3.5 数据来源
第4章 城镇化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匹配度测算及变化特征分析
    4.1 城镇化与集约度测算及变化特征分析
        4.1.1 城镇化时空变化分析
        4.1.2 集约度时空变化分析
    4.2 长江经济带建设用地集约利用与城镇化匹配度测算及分析
        4.2.1 匹配度测算
        4.2.2 匹配度阶段划分
第5章 长江经济带建设用地最优集约度估算
    5.1 不同匹配度阶段城镇建设用地最优集约度估算
    5.2 基于最优集约度的城镇建设用地区域差别化管控政策
第6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存量规划背景下低效工业用地识别与潜力测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宏观层面
        1.1.2 中观层面
        1.1.3 微观层面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目标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与方法
    2.1 相关概念辨析
        2.1.1 低效用地
        2.1.2 存量规划
    2.2 理论基础
        2.2.1 土地区位理论
        2.2.2 节约集约用地理论
        2.2.3 城市更新中的博弈论
        2.2.4 土地置换理论
    2.3 研究方法
3 咸宁市中心城区工业用地现状
    3.1 研究区概况
        3.1.1 自然地理区划
        3.1.2 社会经济状况
    3.2 数据收集与处理
        3.3.1 土地利用总体结构
        3.3.2 建设用地利用总体结构
        3.3.3 工业用地闲置状况
4 中心城区低效工业用地识别
    4.1 理论框架构建思路
        4.1.1 工业用地功能区划分原则
        4.1.2 工业用地功能区划分方法
    4.2 基于DSR模型的低效工业识别体系构建
        4.2.1 DSR模型简介
        4.2.2 低效工业用地识别DSR模型的机理分析
        4.2.3 低效工业用地识别指标体系及指标说明
        4.2.4 识别指标权重确定
        4.2.5 集约利用参考值的确定
    4.3 低效工业用地识别结果
        4.3.1 单要素指标分项识别结果
        4.3.2 多要素指标综合识别结果
        4.3.3 典型地块验证
5 低效工业用地的空间格局特征
    5.1 低效工业用地镇域尺度统计
    5.2 低效工业用地空间位置与方向特征
        5.2.1 标准差椭圆方法分析
        5.2.2 低效工业用地位置与方向特征分布
    5.3 低效工业用地集聚形态特征
        5.3.1 核密度估计方法分析
        5.3.2 低效工业用地的集聚形态特征分析
6 低效工业地驱动因子及再开发潜力
    6.1 低效工业用地驱动因子分析
        6.1.1 自然地理要素
        6.1.2 社会环境因素
    6.2 基于全面改造的再开发潜力测算
        6.2.1 基于全面改造的再开发规模潜力测算
        6.2.2 基于全面改造的再开发经济潜力测算
7 研究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基于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开发区土地利用导向和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3.1 技术路线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土地集约利用相关理论
        2.1.1 土地集约利用
        2.1.2 区位理论
        2.1.3 地租理论
        2.1.4 土地报酬递减理论
        2.1.5 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
    2.2 国外研究综述
    2.3 国内研究综述
第三章 沈阳市开发区概况
    3.1 沈阳市开发区基本情况
    3.2 沈阳市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3.3 两个典型开发区基本情况
        3.3.1 两个典型开发区概况
        3.3.2 两个典型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3.4 土地开发和建设状况分析
        3.4.1 土地开发建设情况分析
        3.4.2 土地供应情况分析
        3.4.3 开发区建筑情况分析
    3.5 开发区用地结构和功能定位协调状况分析
    3.6 开发区利用效益情况分析
第四章 两个典型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构建
    4.1 评价范围和评价时点
    4.2 评价原则和方法
        4.2.1 政策导向原则
        4.2.2 综合性原则
        4.2.3 因地制宜原则
        4.2.4 评价方法
    4.3 两个典型开发区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程度评价指标
        4.3.1 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
        4.3.2 评价指标权重值的确定
        4.3.3 评价指标理想值的确定
    4.4 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程度评价结果计算
        4.4.1 指标实现度分值计算
        4.4.2 集约度综合分值计算
    4.5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结果分析
        4.5.1 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结果分析
        4.5.2 沈阳浑河民族经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结果分析
        4.5.3 工业主导型开发区和产城融合型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特征对比分析
    4.6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存在的普遍问题
        4.6.1 土地利用程度偏高,但土地利用强度偏低
        4.6.2 开发区用地投入情况较好,但投入产出水平偏低
        4.6.3 土地闲置、低效用地现象严重
        4.6.4 开发区基础数据统计等管理工作有待加强
    4.7 两个典型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存在问题分析
        4.7.1 沈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典型工业主导型开发区)
        4.7.2 沈阳浑河民族经济技术开发区(典型产城融合型开发区)
第五章 开发区利用导向及建议
    5.1 工业主导型开发区土地利用导向及建议
        5.1.1 调整用地结构,由工业主导型向产城融合型发展
        5.1.2 加强监测监管,实施产业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
        5.1.3 适当调整规划范围区用地范围,提高用地效益
    5.2 产城融合型开发区土地利用导向及建议
        5.2.1 创新开发区管理体制,加强招商引资力度
        5.2.2 加强规划统筹,优化产业发展结构
        5.2.3 多措并举,推进存量土地资源盘活利用
    5.3 探索建立统计或例行调查制度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的县域建设用地配置研究 ——以武义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研究基础与研究综述
    2.1 建设用地的概念及内涵
    2.2 基础理论研究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土地资源配置理论
        2.2.3 地域分工与区域经济差异理论
        2.2.4 “压力(P)-状态(S)-响应(R)”模型基本理论
    2.3 建设用地配置及增长机制
        2.3.1 建设用地指标配置
        2.3.2 建设用地规模管制与空间配置
        2.3.3 建设用地增长机制
    2.4 建设用地可持续发展综述
        2.4.1 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
        2.4.2 建设用地可持续发展
    2.5 研究述评
第三章 建设用地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3.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3.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指标选取
第四章 建设用地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与配置方法
    4.1 研究区概况
        4.1.1 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4.1.2 建设用地利用概况
        4.1.3 建设用地存在的问题
    4.2 数据来源
    4.3 评价与配置方法
        4.3.1 熵值TOPSIS法
        4.3.2 障碍度分析
        4.3.3 GM(1,1)模型
        4.3.4 信息熵优化配置
第五章 建设用地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与机理研究
    5.1 建设用地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时序演变
    5.2 建设用地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空间演变
    5.3 建设用地可持续发展水平变化机理研究
        5.3.1 可持续发展子系统在建设用地增长中的作用机理
        5.3.2 区域建设用地规模结构在用地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机理
        5.3.3 建设用地可持续发展水平障碍因子分析
        5.3.4 区域建设用地的提升障碍与可持续发展模式
第六章 基于可持续评价的建设用地规模优化配置
    6.1 建设用地可持续发展水平预测
    6.2 区域建设用地规模优化配置
        6.2.1 建设用地配置思路
        6.2.2 现状建设用地公平性评价
        6.2.3 建设用地优化配置方案
    6.3 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的建设用地分区管制策略
        6.3.1 建设用地大幅度削减区用地管制策略
        6.3.2 建设用地小幅度削减区用地管制策略
        6.3.3 建设用地小幅度增加区用地管制策略
        6.3.4 建设用地大幅度增加区用地管制策略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性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杭绍甬经济带工业用地时空演变与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工业用地动态监测研究
        1.3.2 工业用地时空演变研究
        1.3.3 工业用地绩效评价研究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论文组织框架
        1.4.3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社会经济概况
        2.1.3 工业集聚区概况
    2.2 基础数据介绍
        2.2.1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
        2.2.2 地图兴趣点数据
        2.2.3 工业普查数据
        2.2.4 其他数据
3 工业用地动态监测与产业结构识别研究
    3.1 工业用地扩张及其产业结构识别
        3.1.1 工业用地扩张监测
        3.1.2 工业用地产业结构识别
    3.2 工业用地退出及其更新类型识别
        3.2.1 工业用地退出监测
        3.2.2 工业用地更新类型识别
    3.3 讨论与小结
4 工业用地时空演变研究
    4.1 工业用地扩张格局
        4.1.1 数据介绍与分析方法
        4.1.2 扩张规模特征
        4.1.3 工业集聚区视角下的空间分布特征
        4.1.4 产业结构特征
    4.2 工业用地退出及更新格局
        4.2.1 数据介绍与分析方法
        4.2.2 退出规模特征
        4.2.3 空间分布特征
        4.2.4 更新路径分析
    4.3 讨论与小结
        4.3.1 工业用地扩张时空特征
        4.3.2 工业用地扩张结构特征
        4.3.3 工业用地退出时空特征
        4.3.4 工业用地退出后更新路径
5 工业用地绩效评价研究
    5.1 区域工业用地绩效演变概述
    5.2 工业用地绩效评价方法
        5.2.1 评价思路与数据介绍
        5.2.2 四维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2.3 指标现状值测算与理想值确定
        5.2.4 数据标准化
        5.2.5 指标权重确定
        5.2.6 绩效评价模型确定
        5.2.7 工业集聚区的绩效比较
        5.2.8 分行业的绩效比较
    5.3 四维指标测算结果分析
        5.3.1 经济指标测算结果
        5.3.2 用地结构指标测算结果
        5.3.3 社会指标测算结果
        5.3.4 生态指标测算结果
    5.4 地块尺度绩效评价结果分析
        5.4.1 单一绩效结果分析
        5.4.2 综合绩效结果分析
    5.5 工业集聚区绩效比较分析
        5.5.1 单一绩效比较分析
        5.5.2 综合绩效比较分析
    5.6 分行业绩效比较分析
        5.6.1 单一绩效比较分析
        5.6.2 综合绩效比较分析
    5.7 讨论与小结
        5.7.1 区域工业用地绩效演变
        5.7.2 地块尺度工业用地绩效现状
        5.7.3 研究进展与不足
6 提升对策与建议
    6.1 工业用地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6.1.1 工业用地总量大
        6.1.2 工业集聚区多、散、小
        6.1.3 工业用地亩均产出绩效偏低
        6.1.4 区域工业用地绩效差异大
        6.1.5 分行业绩效不平衡
    6.2 提升对策与建议
        6.2.1 推进工业用地减量化
        6.2.2 促进工业用地集聚集群发展
        6.2.3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
    6.3 讨论与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工业用地动态监测与产业结构识别
        7.1.2 工业用地时空演变规律
        7.1.3 工业用地绩效评价
        7.1.4 提升对策与建议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完成的论文

四、全面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耕地保护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协同发展研究[J]. 肖丽群,邓群钊,林永钦,毛燕玲,刘建生.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1(09)
  • [2]黑龙江省鸡西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 顾维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1
  • [3]吉林省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效率研究[D]. 高春明. 吉林大学, 2021(01)
  • [4]精明增长视角下山东省地级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 刘君. 山东建筑大学, 2021
  • [5]城乡融合背景下县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现实困境与对策研究 ——以浙江永嘉县为例[D]. 李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6]长江经济带建设用地最优集约度研究[D]. 李当. 湖北大学, 2021(02)
  • [7]存量规划背景下低效工业用地识别与潜力测算研究[D]. 向萌.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8]基于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开发区土地利用导向和对策研究[D]. 王娜娜.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5)
  • [9]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的县域建设用地配置研究 ——以武义县为例[D]. 徐寻.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 [10]杭绍甬经济带工业用地时空演变与绩效评价研究[D]. 黄玲燕. 浙江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全面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