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省工会创新维权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沈莉亚[1](2020)在《昆山市工会开展企业劳动用工风险评估工作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劳动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职工群众维权意识逐步提升,同时伴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社会改革不断深入,劳资矛盾层出不穷,我国每年的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居高不下,这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构成了一定挑战。工会作为工人阶级群众组织,维护职工群众合法权益是其基本职责。在新形势下,工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主动依法科学维权”的维权观,为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发挥出作用。本文所涉及企业劳动用工风险评估是工会履行劳动法律监督职能的创新手段,是工会维权的具体体现,本文主要以昆山市工会开展企业劳动用工风险评估工作为研究对象。本文通过文献分析、访谈分析、问卷分析等研究方法,对2012年以来,昆山市工会开展企业劳动用工风险评估工作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归纳出以下几个存在的问题:一是风险评估成效不明显,二是企业和职工支持率有待提高,三是工会劳动法律监督相关机制有待健全。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层面,一是工会自身层面,工会独立性不强、人力资源短缺、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员队伍专业性不够;二是企业层面,法律意识有待提升、对工会职能认识片面;三是职工层面,维权意识有待提高、对工会维权不信任;四是体制机制层面,工会维权职能缺少法律保障、评估结果落实缺乏联动机制保障。最后本文提出了工会在开展企业劳动用工风险评估工作时的优化建议:一是自身层面,增强工会工作自主性,加强工会干部队伍建设;二是企业职工层面,加强工会正面宣传,提高职工技能素质;三是方法层面,坚持党建带工建,提升评估体系针对性,寻求与社会组织合作;四是体制机制层面,建立工会源头参与机制,健全企业民主管理机制,完善劳动法律法规协商监督机制。本文研究中涉及的企业劳动用工风险评估工作,是昆山市工会创新工会劳动法律监督的重要举措,在全国尚属首例,对此项工作的开展、落实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范春英[2](2020)在《工会维护农民工权利的“外联内合”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时代,农民工权利维护面临着新的课题,农民工维权意识更加突出,制度化维权的意愿更加强烈,这对政治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民工权利维护关涉社会稳定,关涉政党认同和政治体系合法性支持。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密切联系群众的纽带性群团组织,工会在引领社会治理,促进农民工权利维护方面有着特殊优势。理论上,工会维护农民工权利有着充分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但现实中,以工会为代表的维权路径的制度供给能力却有待提升。如何将农民工纳入到有效的制度化维权机制,创新工会工作机制,以社会治理效能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成为工会组织面临的重要挑战。“外联内合”机制是S省工会系统的创新工作机制,是勾连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切入点,是将农民工权利维护纳入制度化轨道的具体探索。机制涉及两个面向:“外联”和“内合”。“内合”是指工会系统内各层级工会、各类别工会、工会的各个部门的建设,强调内部的整合;“外联”主要指工会与政府职能部门、社会组织、企业等工会系统外的资源的联系,强调对外的联合和统合。通过对S省L市和Y市进行的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我们从“内合”、“外联”、机制整体三个层面对机制运行的机理、两市机制的各自优势、机制运行的困境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机制的改进一方面需要从健全工会组织、突出工会维权主责主业等各方面强化工会系统内部的整合性;另一方面需要积极吸纳农民工入会、强化工会自主性、充分发挥工会纽带作用。强化工会与政府职能部门、行业协会、工商联、律师协会等社会组织的联系。其中关键的是,工会必须立足于中国政治体系中的独特定位,充分发挥优势,依托政治资源,理顺多元关系。以“外联内合”机制为依托处理好条块统合关系,塑造多元参与模式,构建社会治理网络,以社会治理促进国家治理,切实将农民工权利维护纳入有效的制度化轨道。
王程程[3](2020)在《通化市总工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新《工会法》规定:“中华全国总工会及其各工会组织代表职工的利益,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各级工会的基本职责。通化市总工会是吉林省的地级工会组织,截至2019年底,通化市共有基层工会1495个,工会会员16.27万人。基层工会专职工作人员454名,兼职工作人员4645名(1)。通化市近几年经济发展略有些迟缓,企业发展并不是很景气,企业职工合法权益被侵权的现象更是屡屡发生。作为职工的“娘家人”,通化市总工会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的责任重大。虽然不断创新维权思路和举措,在维权的过程中依然面临诸多问题。为了更好的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挖掘研究,探求解决方案。论文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对目前通化市总工会维权的实践、问题进行梳理、提炼,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对策建议。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介绍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研究方法,并梳理了目前国内外关于工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问题研究文献,主要是学者们以不同视觉身份做的不同工会维权问题研究;第二部分为通化市总工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现状,包括通化市总工会基本概况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实践成果两个方面,主要在维权体系化制度化建设、维权渠道、维权能力和工会困难帮扶作出了一定成果;第三部分描述了当前通化市总工会维权存在的问题并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工会难以应对多元化维权诉求、工会维权渠道不畅、工会维权经费不够充足、工会困难帮扶不到位和职工维权意愿低,其中工会难以应对多元化维权诉求尤为突出,说明现阶段下工会维权无法满足职工多元化的需求。分析其存在问题原因,主要从工会自身、维权内部环境和维权外部环境方面剖析,找出四项主要原因;第四部分就当前工会维权工作存在的问题,从完善工会维权制度建设、加强工会自身建设、全面落实《工会法》、健全完善困难职工帮扶工作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李旭阳[4](2021)在《共建共治共享视角下工会维权问题研究 ——以J省总工会为例》文中研究说明
柳晓飞[5](2019)在《甘肃省非公企业工会维权履职问题与改进措施研究》文中提出工会作为党协调企业和劳动者矛盾的纽带,在积极化解劳资矛盾,保护劳动者权益,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工会因维权而产生,为维权而存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是我国工会的基本职责,如果不能很好地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工会将失去存在的基础。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非公企业工会组织在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工会自主性不强、工会主席代表性不高、工会维权机制流于形式等问题。这些问题使得工会无法做好职工利益的发言人,代表职工的诉求维权,非公企业劳动者权益受到损害现象普遍存在。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甘肃省,由于非公企业更新速度过快,对非公企业工会维权工作重视度不够,相关研究很少,导致非公企业工会维权工作中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本文对甘肃省非公企业工会维权情况进行研究,剖析甘肃省非公企业工会在维权方面的不足,提出不断改进的措施建议,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在理论研究层面颇具意义,另一方面也具备现实研究价值,对我国非公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构建具有重要意义,还可以为其他地区非公企业工会维护职工权益方面提供决策参考和借鉴。本文选取甘肃省非公企业工会为研究对象,通过资料搜集、文献整理、问卷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理论和和谐社会构建理论,并基于上述理论构建了理论分析框架。论文对相关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对甘肃省非公企业工会维权的现状及成效进行了研究。通过调查研究分析,本文认为,当前甘肃非公企业工会维权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维权效果不足、维权机制流于形式、职工选择工会维权的意愿低、工会重组织活动轻维权、职工最关心的劳动经济权益得不到保障等问题。针对出现的问题,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分别从“维权主体”“维权客体”“维权工具”“维权机制”四个维度探究影响维权效果的原因,最后,针对出现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结合甘肃省非公企业实际情况,从“维权主体”“维权客体”“维权工具”“维权机制”四个维度提出了提高非公企业维权实效的对策。
林辉[6](2018)在《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思考》文中提出浙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萌发地。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的许多内容发端于他在浙江从省域层面对新形势下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进行的思考。研究重点阐述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论述的主要内容,以及与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的内在契合。
黄凯枫[7](2018)在《公共治理视域下工会维护农民工权益的机制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民工群体是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涌现出来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形态转型期的特殊利益群体。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农民工问题,倾注了大量精力,研究制定了一系列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政策法规,但在现实社会中,农民工仍属于弱势群体,权益受侵害的现象层出不穷。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广大工会会员和职工利益的代表。工会作为服务农民工、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责任主体,必须创新维护农民工权益的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忠诚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本文拟从公共治理角度出发,讨论工会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如何发挥其作为群团组织的优势,创新维权机制,协同党政机关和社会力量一起维护农民工权益,实现公共目标,维护公共利益。论文共分为六部分,分别如下。绪论:选题背景及意义,介绍国内外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农民工权益维护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包括农民工概念、农民工基本权益、工会维护农民工权益机制、公共治理理论及“多中心治理”理论等。第三部分:以江苏各级工会的维权实践出发,分析工会维护农民工权益机制建设的现状。第四部分:介绍工会在农民工维权机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工会组织维权作用发挥难的原因。第五部分:分析工会组织维权缺位的严重后果,借鉴日本、欧美及台湾地区工会维护工人权益的经验启示。第六部分:提出创新工会维护农民工权益机制的具体对策建议,努力让工会提供更多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公共产品,更好地维护和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
李源[8](2018)在《社会治理视域下贵州基层工会维权工作机制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工会的性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维护职工和工会会员的合法权益,是工会组织的基本职能。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趋于成熟,社会经济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及国际化进程加速发展,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深化调整升级,劳资之间关系复杂化导致劳资矛盾和纠纷层出不穷,已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如何更好地维护广大职工合法权益,建立稳定的劳动关系,关键是要建设和优化适应新形势下的新型工会维权工作机制。基层工会是工会组织的基础,同广大职工群众有着最直接、最密切的联系,由于基层工会在整个工会组织体制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加强和完善基层工会维权工作机制就成为整个工会组织实现其维护职能的基础性工作。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总目标的全面改革,首次使用了“社会治理”这一概念,将社会治理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十九大报告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领域再次强调,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进程中,经济结构、政治体制和社会形态都发生了深刻变革,已经步入由传统社会形态向现代社会形态加速转变的关键时期。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大背景下,工会组织的角色需要重新进行定位;新的治理需求对我们现阶段的工会工作提出了更新和更高要求。其中,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优化完善职工维权工作机制,提升维权能力和水平,成为摆在贵州基层工会面前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从贵州基层工会实际出发,在系统梳理工会维权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工作实践案例,全面分析当前基层工会维权工作机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展开研究,提出优化对策和建议。文章主体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核心概念及基本理论介绍。核心概念包括:社会治理;基层工会;职工合法权益。对应的基本理论包括:社会治理理论;工会基础理论;工会维权理论。第二部分,对贵州基层工会维权工作机制的发展历程和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第三部分,总结贵州基层工会维权工作机制的运行现状。第四部分,着重阐述了当前贵州基层工会维权工作机制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针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第六部分,就如何优化社会治理模式下基层工会维权工作机制做出研究。本文为基层工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重塑其角色定位,积极构建社会治理视域下的新型维权工作机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和操作建议。
张岚[9](2016)在《基于多案例分析的地方政府创新扩散机理研究》文中认为现代创新型国家的前沿性标志往往是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生产力的创新,但在根基上却是国家管理体制的创新。政府管理部门在价值观、管理体制、机制方面的创新,能够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其进行的创新引导、创新激励、创新风险保障和创新收益的合理分配,是市场创新的基础。政府部门的创新扩散,可以推动政府创新的方法、规模和效率,支持市场和社会创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世界各国政府都在进行着不同程度的改革和创新。在这股全球改革的大潮中,中国政府创新的活动也非常踊跃,一大批地方政府积极实践,因地制宜进行改革,收获了丰富的创新经验。地方政府创新对于推动行政改革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很多政府创新项目不但在始创地保持着良好的社会治理效果,甚至扩散至全国;也有的项目尽管在始创地失败了却“墙内开花墙外红”,被其它地方政府广泛仿效。但也有不少创新项目不但没有得到扩散甚至在始创地也是名存实亡。为什么许多曾经获奖的创新项目命运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异?如何有效推动政府创新的扩散,既保证创新扩散的效率又能充分发挥创新解决本地问题的效果,是本文着力要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在创新理论的基础上对政府创新扩散的基本理论、动力和条件进行梳理。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至今已举办八届,考虑到创新扩散的时滞性,通过对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第一至第五届获优胜奖的案例的追踪和分析,获得如下发现:一是政府创新的持续性跟扩散情况存在着紧密关系,不具有持续性的项目绝大多数也没有得到扩散。二是政治改革类创新项目的扩散性程度主要取决于中央政府、上级政府的支持和推广,自主性的扩散相对较少。三是公共服务类创新和社会管理类创新的扩散情况相对较好,且多为自主性的扩散方式。通过对浙江政府创新的多案例比较分析发现,上级政府的介入对于创新扩散意义重大。创新的扩散首先需要上级政府的认同,上级政府通过政策和财政资金支持加以引导,保障和鼓励创新的扩散。仿效政府官员的坚持和推动是保障创新扩散成果的有力支持。只有通过那些有胆识的不计较个人得失并敢于冲破重重阻力的官员,才有可能通过持续的推动使得该项创新的仿效得以可能。扩散程度高的创新主要是由中央政府来推动亦或是仿效政府有强烈的动机接纳该项创新。由层级较低的上级政府来推动或是仿效政府的动机不够强烈和主动,创新扩散的区域会受到较大限制且创新的可持续性不强,不能充分实现创新良好的社会治理效果。研究还发现,政府创新和企业创新所追求的目标截然不同,政府创新扩散也有不同的扩散路径和扩散逻辑。在强制性扩散模式下,上级政府自上而下推动创新的纵向扩散,在扩散速度上呈现优势,创新成本和风险相对较小。在自发性扩散模式下,主要由仿效政府自主学习,扩散的创新适应性较强,但扩散效率相对较低。政府创新扩散是一个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和合作,互动和博弈的过程,这些合作和博弈,存在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上级政府和下级政府之间,也存在于政府和社会之间。
董平平[10](2016)在《工会介入农民工权益维护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然而,作为城市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农民工仍然是权益受损最严重的群体之一。面对权益受损的境况,农民工个体化、非制度化维权不仅不利于其公民意识的形成,还使社会面临失序的风险。工会作为农民工组织化、制度化维权的重要渠道,存在诸多维权优势,但其作用的发挥还存在多重困境。因此,如何通过工会组织变革,整合维权资源,创新维权路径,将农民工非制度化维权纳入制度化、组织化维权渠道是本文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绪论部分包括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界定本文出现的基本概念,梳理国内外关于工人(农民工)权益保障的研究,提出本文研究内容框架以及使用的理论工具和方法工具,最后指出本文研究存在的不足。正文部分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权益受损农民工非制度化维权的行动策略及负面影响。农民工的非制度化维权方式主要有极端抗争、群体性冲突、地缘庇护等。这些非制度化行动策略的负面影响主要有:阻碍农民工公民意识的形成、不利于和谐劳动关系的形成、社会面临失序风险、公权力运行存在合法性危机等。第二部分是分析工会介入农民工权益维护的必要性。工会作为农民工制度化维权的重要渠道,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能够增强农民工组织化程度,形成农民工集体话语权,平衡劳资双方力量,提高农民工维权能力,减少农民工非制度化维权的负面影响。而其他制度化维权方式则存在以下不足:人大和政协中农民工代表明显偏低,难以承担起利益表达的职责;政府存在行政干预受限以及“GDP”和“政绩”导向下的资本俘获问题;信访制度权力不足,农民工非正常上访现象的频发不利于社会稳定;司法机关公力救济成本高、耗时长、程序繁琐。第三部分论述我国工会维护农民工权益存在的困境及原因。其中,工会维护农民工权益存在的困境主要有:农民工仍然游离于工会组织之外、工会组建存在“倒金字塔”现象、企业工会的利益代表性不足、工会集体协商存在形式化流弊。究其原因,主要为:农民工对工会认知不足、工会干部维权能力和积极性不足、工会组织运行的行政化、与工会相关的法律法规存在不足等。第四部分论述我国工会维护农民工权益典型模式。针对工会的维权困境,一些地方工会也在积极探索与变革,形成了一些典型维权方式,如义乌的社会化维权、川陕两省总工会联动合作维权、武汉市餐饮行业工资集体协商。三者的启动背景都与农民工问题有关,党委、政府和总工会在维权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实现了对维权资源的整合以及维权程序的前置,体现了道德权威的作用,取得了显着的维权效果,是对现有工会维护农民工权益困境的一种超越。但这种“自上而下”推行方式主体性不足,无法触及到企业层面上工会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提出促进工会维护农民工权益的对策建议:四方互动和两条路径。具体而言,地方党委要给予工会资源支持;地方政府要厘清与工会的职责边界,构建完善的法律体系,拓宽制度化维权渠道;企业要完善工会组织建设,减少工会的依附性;工会要强化劳权主体利益代表性,提高农民工入会率。两条路径即“自上而下”集体赋权与以及“自下而上”个体增能相结合的新路径。结论部分,主要对本文的研究发现进行归纳和总结,并提出展望。
二、我省工会创新维权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省工会创新维权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昆山市工会开展企业劳动用工风险评估工作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2 研究综述 |
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3 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
3.1 基本思路 |
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概述 |
1 相关概念 |
1.1 工会 |
1.2 企业劳动用工风险评估 |
2 基本理论 |
2.1 风险管理理论 |
2.2 第三部门理论 |
第三章 昆山市工会开展企业劳动用工风险评估工作现状分析 |
1 基本情况及实施背景 |
1.1 昆山市企业发展及工会建设情况 |
1.2 企业劳动用工风险评估机制概况 |
1.3 昆山市工会推行企业劳动用工风险评估背景 |
2 昆山市工会在企业劳动用工风险评估工作中的作用发挥 |
2.1 昆山市工会开展企业劳动用工风险评估工作的主要做法 |
2.2 企业劳动用工风险评估工作取得成效 |
第四章 昆山市工会开展企业劳动用工风险评估工作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1 问卷调查及典型案例基本情况 |
1.1 问卷调查的对象和方式 |
1.2 100家典型企业案例基本情况 |
2 昆山市工会推行企业劳动用工风险评估存在的问题 |
2.1 风险评估成效不明显 |
2.2 企业和职工支持率有待提高 |
2.3 工会劳动法律监督相关机制有待健全 |
3 昆山市工会开展企业劳动用工风险评估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1 工会自身层面分析 |
3.2 企业层面分析 |
3.3 职工层面分析 |
3.4 体制机制层面分析 |
第五章 优化工会落实企业劳动用工风险评估工作的对策建议 |
1 自身层面: 提升工作能力,突出工会主体地位 |
1.1 增强工会工作自主性 |
1.2 加强工会干部队伍建设 |
2 企业职工层面: 加强意识培养,争取多方主体支持 |
2.1 大力加强工会正面宣传 |
2.2 大力提高职工技能素质 |
3 方法层面: 坚持正确方向,引入社会资源和力量 |
3.1 坚持党建带工建 |
3.2 提升评估体系的针对性 |
3.3 寻求与社会组织合作 |
4 体制机制层面: 做好健全联动,保障评估取得成效 |
4.1 建立工会源头参与机制 |
4.2 健全企业民主管理机制 |
4.3 完善劳动法律法规协商监督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工会维护农民工权利的“外联内合”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以工会“外联内合”机制维护农民工权利的必要性分析 |
1.1.2 以工会“外联内合”机制维护农民工权利的可行性分析 |
1.1.3 工会维护农民工权利的“外联内合”机制研究的意义 |
1.2 相关研究述评 |
1.2.1农民工维权现状研究 |
1.2.2 农民工制度化维权研究 |
1.2.3 工会维护农民工权利研究 |
1.2.4 简要述评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进路 |
1.3.2研究重点和难点 |
1.3.3 创新点 |
1.3.4 研究方法 |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农民工 |
2.1.2 农民工维权 |
2.1.3 “外联内合”机制 |
2.2 理论基础 |
2.2.1 工会维护农民工权利 |
2.2.2 社会治理 |
第3章 工会维护农民工权利的“外联内合”机制运行现状——以S省L市和Y市为例 |
3.1 两市代表性分析 |
3.1.1 两市相关概况 |
3.1.2 两市典型特点 |
3.2 两市“外联内合”机制运行现状 |
3.2.1 对农民工的吸纳 |
3.2.2 工会维权切入点 |
3.2.3 工会维权重点 |
3.3 “外联内合”机制对工会维权影响评析 |
3.3.1 “内合”优势方面 |
3.3.2 “外联”优势方面 |
3.3.3 结论 |
第4章 工会维护农民工权利的“外联内合”机制运行困境 |
4.1 “内合”层面 |
4.1.1 人员力量 |
4.1.2 基层工会 |
4.1.3 产业工会 |
4.1.4 非公企业工会 |
4.2 “外联”层面 |
4.2.1 工会与农民工关系 |
4.2.2 工会与政府关系 |
4.2.3 工会与社会组织关系 |
4.2.4 “外联内合”机制的形式化 |
第5章 工会维护农民工权利的“外联内合”机制改进措施 |
5.1 “内合”层面 |
5.1.1 健全工会组织 |
5.1.2 突出维权主业 |
5.2 “外联”层面 |
5.2.1 积极吸纳农民工 |
5.2.2 强化工会自主性 |
5.2.3 发挥工会纽带作用 |
5.3 健全“外联内合”机制下的社会治理网络 |
5.3.1 处理好条块统合关系 |
5.3.2 塑造多元主体参与模式 |
结束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3)通化市总工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问卷调查法 |
第2章 通化市总工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现状 |
2.1 通化市总工会基本概况 |
2.2 通化市总工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实践成果 |
2.2.1 促进维权体系化制度化建设 |
2.2.2 拓宽维权渠道 |
2.2.3 提高维权能力 |
2.2.4 推进困难职工帮扶 |
第3章 通化市总工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1 通化市总工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存在的问题 |
3.1.1 工会难以应对多元化维权诉求 |
3.1.2 工会维权渠道不畅 |
3.1.3 工会维权经费不够充足 |
3.1.4 工会困难帮扶不到位 |
3.1.5 职工维权意愿低 |
3.2 通化市总工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问题的原因分析 |
3.2.1 工会维权制度不完善 |
3.2.2 工会自身建设滞后 |
3.2.3 《工会法》落实不到位 |
3.2.4 工会困难帮扶职责履行不到位 |
第4章 通化市总工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对策建议 |
4.1 完善工会维权制度建设 |
4.1.1 完善工会全方面维权制度 |
4.1.2 基层工会建设制度化 |
4.1.3 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和厂务公开制度 |
4.1.4 完善劳动合同签署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
4.2 加强工会自身建设 |
4.2.1 提高工会干部整体素质 |
4.2.2 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创新工会维权模式 |
4.2.3 强化工会维权独立性 |
4.2.4 提高工会维权吸引力 |
4.3 全面落实《工会法》 |
4.3.1 提升《工会法》的可操作性 |
4.3.2 提高违法成本 |
4.4 健全完善困难职工帮扶工作 |
4.4.1 加强帮扶中心建设 |
4.4.2 提升构建帮扶工作体系 |
4.4.3 拓展困难帮扶功能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通化市总工会维权问题调查问卷 |
作者简介 |
(5)甘肃省非公企业工会维权履职问题与改进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相关文献评价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非公企业的界定 |
2.1.2 工会的含义 |
2.1.3 维权的含义 |
2.2 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 |
2.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 |
2.2.2 和谐社会构建理论 |
2.2.3 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及和谐社会构建理论的分析框架 |
第三章 甘肃省非公企业工会维权的现状概述 |
3.1 甘肃省非公企业工会基本情况介绍 |
3.2 甘肃省非公企业工会维权的对象和内容 |
3.2.1 甘肃省非公企业工会维权的对象 |
3.2.2 甘肃省非公企业工会维权的内容 |
3.3 甘肃省非公企业工会维权具体做法和成效 |
第四章 甘肃省非公企业工会维权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4.1 非公企业职工对工会维权的需求分析 |
4.1.1 非公企业职工维权内容的需求分析 |
4.1.2 非公企业职工维权途径的需求分析 |
4.2 非公企业工会维权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4.2.1 维权效果不足 |
4.2.2 维权机制流于形式 |
4.2.3 职工选择工会维权的意愿低 |
4.2.4 工会重组织活动轻维权 |
4.2.5 职工最关心的劳动经济权益得不到保障 |
4.3 非公企业工会维权中存在的原因分析 |
4.3.1 从工会维权的主体——自身维度分析 |
4.3.2 从工会维权的客体——职工维度分析 |
4.3.3 从工会维权的工具——法律维度分析 |
4.3.4 从工会维权的工具——机制维度分析 |
第五章 提高甘肃省非公企业工会维权效果的对策 |
5.1 工会维权主体维度的对策 |
5.1.1 提升工会维权的公众认可度 |
5.1.2 增强工会维权工作的自主性 |
5.1.3 切实增强工会主席代表性 |
5.1.4 合理配备专兼职工会干部 |
5.1.5 大力提高工会干部素质 |
5.1.6 树立中国特色的工会维权观 |
5.2 工会维权客体维度的对策 |
5.2.1 加大力度提高职工素质 |
5.2.2 保障职工最关心的劳动经济权利 |
5.2.3 大力开展宣传教育 |
5.2.4 提供心理疏导与心理咨询 |
5.3 工会维权工具维度的对策 |
5.3.1 注重源头参与维权工作 |
5.3.2 通过完善法律保障集体谈判权 |
5.3.3 争取工会维权的法律强制力 |
5.4 工会维权机制维度的对策 |
5.4.1 构建多方联动的维权机制 |
5.4.2 大力推动企业劳动保护机制 |
5.4.3 建立健全劳动争议调解机制 |
5.4.4 建立健全职工法律援助机制 |
5.4.5 健全工会维权评价反馈机制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甘肃省非公企业工会维权问题的调查问卷 |
附录B 针对工会主席的访谈提纲 |
致谢 |
(6)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关于工人阶级的重要论述 |
(一) 鲜明指出新世纪工人阶级构成发生新变化, 农民工是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二) 鲜明提出要从实施“八八战略”的高度, 全面提高工人阶级整体素质, 建设高素质职工队伍 |
(三) 鲜明提出工人阶级要牢固树立主人翁意识, 强调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方针 |
二、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关于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 |
(一) 鲜明指出要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 切实加强和改进党对工会的领导, 建立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协调、统战部门和群团组织具体负责、各相关部门各司其职, 齐抓共做的党的群众工作总体格局[2] |
(二) 鲜明指出面对新形势下经济关系和劳 |
(三) 鲜明指出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 |
(四) 明确提出要全面加强工会自身建设, 抓好组织建设、队伍建设和阵地建设, 更广泛地联系职工, 更好地服务职工, 真正成为“职工之家” |
三、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思考与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的内在契合 |
(一) 从政治方向来看, 两者始终贯穿了坚持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的根本要求,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 |
(二) 从指导方针来看, 两者始终贯穿了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指导方针 |
(三) 从时代命题来看, 两者始终贯穿了与时俱进、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历史使命 |
(四) 从价值取向来看, 两者始终贯穿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 |
(7)公共治理视域下工会维护农民工权益的机制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相关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工会维护农民工权益机制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农民工概念及基本权益 |
一、农民工概念 |
二、农民工的基本权益 |
三、工会维护农民工权益机制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公共治理理论 |
二、多中心治理理论 |
三、第三部门理论 |
四、对工会维护农民工权益机制建设的启示 |
第三节 农民工权益维护机制与工会职能关系分析 |
一、维护农民工权益是工会职责所在 |
二、农民工权益维护机制需要工会切实行动予以保障 |
三、小结 |
第三章 江苏省农民工及其权益现状 |
第一节 江苏省农民工情况 |
一、农民工成为新增劳动力的主要来源 |
二、务工目的呈现多重性 |
三、农民工社会融合度调查情况 |
四、小结 |
第二节 江苏省农民工权益维护的成效 |
一、积极稳定地扩大农民工就业创业 |
二、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 |
三、推动农民工享受城镇公共服务 |
四、小结 |
第三节 农民工权益维护面临的基本问题 |
一、收入水平较低 |
二、社会保障缺失 |
三、劳动合同签订比率较低 |
四、小结 |
第四章 工会在维护农民工权益机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一节 江苏省农民工权益维护机制现状 |
一、会员源头发展机制积极推动农民工加入工会组织 |
二、帮扶关爱机制帮助农民工排忧解难 |
三、法律援助机制将农民工作为服务的重点对象 |
四、职业技能培训机制,提升农民工技能水平 |
五、小结 |
第二节 工会在维护农民工权益机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一、工会会员属地管理制度与农民工高流动性之间的矛盾 |
二、维权对象单一狭窄 |
三、工会维权手段不多 |
四、工会对农民工培训效果不佳 |
五、小结 |
第三节 工会组织部分维权机制作用发挥难的原因 |
一、“双重定位”带来的角色冲突问题 |
二、政策法律层面对工会维权主体规定不明确 |
三、工会组织自身原因 |
四、农民工群体自身特点 |
五、小结 |
第五章 工会维权缺位的后果和境外工会维权的经验启示 |
第一节 工会维权缺位可导致的后果 |
一、过激维权行为导致的社会不安定 |
二、国外敌对势力的渗入 |
三、另类维权组织的产生 |
四、小结 |
第二节 部分国家和地区工会维权的经验启示 |
一、日本工会组织的经验做法 |
二、欧美工会组织为工人维权的主要做法 |
三、台湾地区工会组织维权情况 |
四、对国内工会组织加强农民工权益维护的启示 |
五、小结 |
第六章 创新工会维护农民工权益机制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构建多方联合维权机制 |
一、强化工会在立法和政策制定中的“源头参与”力度 |
二、落实完善工会与政府联席会议制度 |
三、深化三方协商机制建设 |
四、创新建立城际维权联动机制 |
五、小结 |
第二节 创新工会组建和农民工入会机制 |
一、以“两新组织”为重点加大工会组建力度 |
二、探索农民工体制外入会机制 |
三、发挥区域性行业性工会作用 |
四、小结 |
第三节 构建“互联网+工会”服务机制 |
一、促进农民工技能提升 |
二、便捷农民工享受法律服务资源 |
三、促进农民工享受普惠服务 |
四、小结 |
第四节 构建新型民主权利保障机制 |
一、探索推进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向农民工群体延伸和覆盖 |
二、深入推进集体协商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
三、创新矛盾调处机制促进劳动争议快速有效解决 |
四、小结 |
第五节 实施工会干部综合素质提升机制 |
一、探索实行工会干部直选机制 |
二、强化工会干部教育培训机制 |
三、探索建立工会干部职业化社会化机制 |
四、小结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1:江苏省农民工调查问卷 |
附件2:农民工入会情况访谈提纲 |
(8)社会治理视域下贵州基层工会维权工作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标和意义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评述 |
1.4 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1.5 创新点及存在的不足 |
2 核心概念及基本理论 |
2.1 核心概念 |
2.1.1 社会治理 |
2.1.2 基层工会 |
2.1.3 职工合法权益 |
2.2 基本理论 |
2.2.1 社会治理理论 |
2.2.2 工会基础理论 |
2.2.3 工会维权理论 |
3 贵州基层工会维权工作机制 |
3.1 贵州基层工会 |
3.1.1 贵州基层工会概况 |
3.1.2 社会治理视域下贵州基层工会角色定位 |
3.2 贵州基层工会维权工作机制的形成和发展 |
3.3 贵州基层工会维权工作机制运行现状 |
3.3.1 源头参与机制运行现状 |
3.3.2 民主管理机制运行现状 |
3.3.3 职工诉求表达机制运行现状 |
3.3.4 劳动关系协调机制运行现状 |
3.3.5 困难职工帮扶机制运行现状 |
4 贵州基层工会维权工作机制存在的问题 |
4.1 源头参与机制基础薄弱 |
4.2 民主管理机制不完善 |
4.3 职工诉求表达机制运行不畅 |
4.4 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未发挥有效作用 |
4.5 困难职工帮扶机制缺乏综合性 |
5 典型案例分析 |
5.1 案例描述 |
5.2 案例分析 |
5.3 相关启示 |
6 社会治理视域下的贵州基层工会维权工作机制优化 |
6.1 社会治理模式对贵州基层工会维权工作机制提出新的要求 |
6.1.1 加强基层工会社会化维权实践的指导 |
6.1.2 建立多元治理主体共同参与的联动维权机制 |
6.1.3 理顺基层工会组织关系 |
6.1.4 提升基层工会维权专业化水平 |
6.1.5 关注基层工会维权工作机制建设创新理论研究 |
6.2 优化贵州基层维权工作机制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
6.2.1 深化基层工会源头参与机制宏观维护的基础 |
6.2.2 健全规范民主管理机制整套制度 |
6.2.3 多层面探索职工诉求表达机制建设 |
6.2.4 建立长效化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
6.2.5 构建职工维权服务的创新工作机制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调查问卷 |
(9)基于多案例分析的地方政府创新扩散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s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已有文献述评 |
1.2.1 创新与政府创新 |
1.2.2 创新扩散与政府改革 |
1.2.3 制度变迁与创新扩散 |
1.2.4 创新扩散过程及其实现 |
1.2.5 小结 |
1.3 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
1.3.1 研究意义 |
1.3.2 研究目的 |
1.4 研究的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可能的创新点 |
2 地方政府创新扩散过程和实现:一个理论框架 |
2.1 地方政府创新扩散的内涵 |
2.1.1 地方政府创新 |
2.1.2 政府创新扩散 |
2.1.3 地方政府创新扩散的系统要素 |
2.2 地方政府创新扩散模式 |
2.2.1 纵向扩散 |
2.2.2 自主性扩散 |
2.3 创新扩散主体 |
2.3.1 地方政府的“第一行动集团”角色 |
2.3.2 中央政府主导全局性创新扩散 |
2.3.3 上级政府主导局域性创新扩散 |
2.3.4 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
2.4 创新扩散动力 |
2.4.1 始创政府和上级政府的推动力 |
2.4.2 仿效政府的需求拉动力 |
2.4.3 环境因素的压力 |
2.5 创新扩散条件 |
2.5.1 创新成果:四大特性 |
2.5.2 始创政府:意愿与升华 |
2.5.3 仿效政府:认同与能力 |
2.5.4 传播渠道:多元与互动 |
2.5.5 扩散环境:接纳与支撑 |
3 地方政府创新扩散的现状——基于“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的数据 |
3.1 政府创新扩散程度衡量 |
3.1.1 创新的扩散程度 |
3.1.2 创新扩散的绩效 |
3.2 创新扩散的现状 |
3.2.1 创新项目的若干特征 |
3.2.2 创新扩散内容 |
3.2.3 政府创新扩散程度 |
3.3 创新扩散现状分析 |
3.4 地方政府创新扩散案例选择 |
4 强制性推动的高扩散:基于武义“村务监督委员会”的分析 |
4.1 创新的发起和过程 |
4.2 创新的扩散过程 |
4.2.1 创新在武义县的扩散 |
4.2.2 创新在浙江省的扩散 |
4.2.3 创新在其他地区的扩散 |
4.3 创新扩散的分析 |
5 非强制性推动的低扩散:基于义乌总工会“社会化维权”的分析 |
5.1 创新的发起和过程 |
5.2 创新扩散过程和分析 |
5.2.1 创新扩散过程 |
5.2.2 创新扩散分析 |
5.3 创新扩散困境 |
6 自主性低扩散:基于温岭“民主恳谈”的分析 |
6.1 创新的发起和过程 |
6.2 创新项目的扩散及其分析 |
6.2.1 民主恳谈的扩散情况 |
6.2.2 参与式预算在温岭的扩散情况 |
6.2.3 创新扩散的过程分析 |
6.3 扩散困境 |
7 自主性高扩散:基于庆元技能型乡镇政府和杭州公共自行车的分析 |
7.1 创新的发起和过程 |
7.2 创新扩散及其过程 |
7.3 创新扩散分析 |
8 案例分析比较及理论拓展 |
8.1 案例分析比较 |
8.1.1 扩散模式 |
8.1.2 扩散主体 |
8.1.3 扩散动力 |
8.1.4 创新扩散条件 |
8.2 理论拓展 |
8.2.1 政府创新扩散的“异化” |
8.2.2 政府创新扩散的困境 |
9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10)工会介入农民工权益维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意义 |
(二) 基本概念界定与理论工具 |
1. 农民工 |
2. 工会 |
3. 农民工制度化和非制度化维权 |
4. 农民工组织化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 国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2. 国内研究现状及述评 |
(四) 研究方案 |
1. 研究内容框架 |
2. 理论工具 |
3. 方法工具 |
(五) 创新与不足 |
1. 可能的研究创新点 |
2. 不足之处 |
一、权益受损农民工非制度化维权的行动策略及负面影响 |
(一) 农民工非制度化维权的行动策略 |
1. 极端抗争 |
2. 群体性冲突 |
3. 地缘庇护 |
(二) 农民工非制度化维权的负面影响 |
1. 阻碍农民工公民意识的形成 |
2. 不利于和谐劳动关系形成 |
3. 社会面临失序风险 |
4. 公权力运行存在合法性危机 |
二、工会介入农民工权益维护的必要性分析 |
(一) 工会是农民工制度化维权的重要渠道 |
1. 工会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 |
2. 加入工会是增强农民工组织化程度的最佳途径 |
3. 工会有利于农民工集体话语权的形成 |
4. 工会能够平衡劳资双方的力量 |
5. 工会教育培训能够提高农民工维权能力 |
6. 工会可以减少农民工非制度化维权方式的负面影响 |
(二) 农民工其他制度化维权渠道存在的不足 |
1. 人大和政协中农民工代表明显偏低 |
2. 地方政府维权的职能转变与资本俘获 |
3. 信访制度难以发挥“安全阀”作用 |
4. 司法机关维权效率不足 |
(三) 小结 |
三、工会维护农民工权益存在的困境及原因 |
(一) 工会维护农民工权益存在的困境 |
1. 农民工仍然游离于工会组织之外 |
2. 工会组建存在“倒金字塔”现象 |
3. 企业工会利益代表性不足 |
4. 工会集体协商存在形式化流弊 |
(二) 工会维护农民工权益困境的原因分析 |
1. 农民工对工会认知不足 |
2. 工会干部的维权能力和积极性不足 |
3. 工会组织运行的行政化 |
4. 与工会相关的法律法规不足 |
四、我国工会维护农民工权益的经验探索 |
(一) 社会化维权——以义乌工会实践为例 |
1. 社会化维权的背景 |
2. 维权机制:党委领导,政府支持、工会运作、各方配合 |
3. 维权效果:有效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
(二) 联动合作维权——以川陕两省总工会为例 |
1. 联动合作维权的背景 |
2. 联动合作维权的建立与发展 |
3. 联动合作维权——以川陕两省总工会维护农民工权益为例 |
(三) 行业集体协商——以武汉市餐饮行业为例 |
1. 行业集体协商的背景 |
2. 行业集体协商的发展脉络 |
3. 行业工资集体协商的“武汉模式”——以餐饮行业工资集体协商为例 |
(四) 三种典型实践方式的比较评析 |
1. 三种典型实践方式的共性 |
2. 三种典型实践方式的差异 |
3. 不足之处 |
五、促进工会维护农民工权益的对策建议 |
(一) 合力维权:“党、政、劳、资”四方主体层级互动 |
1. 工会与党委互动 |
2. 工会与政府互动 |
(1) 厘清政府与工会的职责边界 |
(2) 构建完善的法律体系 |
(3) 拓宽制度化维权渠道 |
3. 工会与企业互动 |
(1) 完善工会组织建设 |
(2) 减少企业工会的依附性 |
4. 工会与农民工互动 |
(1) 强化劳权主体利益代表性 |
(2) 提高农民工入会率 |
(二) 两条路径:赋权与增能 |
1. 集体赋权 |
(1) 完善集体协商制度 |
(2) 在党委的领导下赋予工会集体行动的力量 |
2. 个体增能 |
(1) 构建农民工教育培训体系 |
(2) 提高工会干部素质 |
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我省工会创新维权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 [1]昆山市工会开展企业劳动用工风险评估工作问题及对策研究[D]. 沈莉亚. 苏州大学, 2020(03)
- [2]工会维护农民工权利的“外联内合”机制研究[D]. 范春英. 山东大学, 2020(10)
- [3]通化市总工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问题研究[D]. 王程程. 长春工业大学, 2020(01)
- [4]共建共治共享视角下工会维权问题研究 ——以J省总工会为例[D]. 李旭阳. 南昌大学, 2021
- [5]甘肃省非公企业工会维权履职问题与改进措施研究[D]. 柳晓飞. 兰州大学, 2019(08)
- [6]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思考[J]. 林辉.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18(05)
- [7]公共治理视域下工会维护农民工权益的机制创新研究[D]. 黄凯枫. 东南大学, 2018(11)
- [8]社会治理视域下贵州基层工会维权工作机制研究[D]. 李源. 贵州大学, 2018(05)
- [9]基于多案例分析的地方政府创新扩散机理研究[D]. 张岚. 浙江大学, 2016(12)
- [10]工会介入农民工权益维护研究[D]. 董平平.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