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汪船山的环境伦理思想

论汪船山的环境伦理思想

一、王船山的环境伦理思想探论(论文文献综述)

韦珊珊[1](2020)在《计成园林美学思想研究》文中指出计成(1582-1642)是明末造园家、画家、文人。早年从事绘画,游历燕楚,中年以后开始建造园林,前后筑有东弟园、寤园和影园等。年近五十综一生所学,撰写出我国最早也是目前发现的唯一造园专着《园冶》,将造园之术上升至造园之道,终结了“园有异宜,无成法”的历史,为中国园林艺术的营造提供了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经典文本。《园冶》全书采用骈文体结合散文体的写作方法,确立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园林审美理想及实现这种理想的“因借体宜”方法论。计成工诗善画的素养与园林艺术实践相结合的特点,使得该书所体现的园林美学思想成为我国园林美学特别是文人写意园林美学的经典之作,散发着一种普遍存在、跨越时空的园林美学精神,其隽永的内涵历久弥新。本文围绕计成《园冶》深入研究,做出梳理与探讨,以阐明计成的园林美学思想。导论部分综合介绍了与计成《园冶》美学相关的研究现状及其研究意义,并说明了论文展开所遵循的基本思路及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一章总括介绍计成与《园冶》。通过计成的三个身份:画家、文人、造园家和《园冶》书名更替、被禁疑云、流通细节及与日本造园书籍《作庭记》之比较来描摹出计成其人与《园冶》奇书的全貌,并结合其所处时代背景探寻其工诗善画素养对园林审美旨趣形成的影响,从整体上对计成和《园冶》形成认知,为下文造园艺术研究作铺垫。第二章通过对计成园林审美理想“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爬梳,阐明文人写意园林的审美特点和自然观念,同时这种与自然亲和的审美理想还伴有三重审美功能。“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揭示了主观能动“人作”与自然“天开”的辩证关系,明显受到传统哲学—美学“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并且带有与自然亲和的倾向,这些都成为了计成园林美学自然观念的渊薮。而贯穿于《园冶》全书的生态警语,反应出计成妙法自然的造园理想和生态伦理智慧。作为在明代艺术发展至顶峰的文人写意园林,或多或少影响了域内皇家园林和宗教园林,三者无论是意境的构造还是对自然的态度都趋向一致。与此同时,遥远的英国正经历着如晚明心学勃兴的时期,经验主义哲学成为其社会主流思潮,古典的束缚开始被感性经验逐渐替代,被几何布局占具的园林,半个世纪后被一种模仿中国文人园的“英华园林”所突围。而脱胎于中国园林的日本庭院艺术发展到江户早期(相当于我国明末清初)已形成了同江南文人写意园林迥异的园林审美观念。在与以上四种“他者”简略比较后,计成造园审美理想的独特性愈发显现。而《园冶》中所呈现的这种审美理想还伴有感官陶醉、抚慰心灵、畅神寄情等三重审美功能。第三章以计成“意在笔先,拟入画中”的意境追求为主题,首先从意象与意境、情景交融两个方面考察意境的产生。再以园、诗、画三者意境营造的形式层面与内容层面的趋同性揭示计成园林意境取法诗画的艺术理路。形式层面上,园林“布局”对标诗歌“对仗”,以求在视觉上形成错落有致的形式美感。假山“非常态”造型源自山水画论中的山势形态,以自然集萃之形达至行、望、居、游之林泉精义。内容层面上,园林建造要素以诗歌文字意象为准则,“园景”仿“诗情”,以求突破客观时空限制通往神思妙境。画家绘制山体力求“深远”之态,造园家理水渴求“不尽”之感,“山远水长”皆意使观照主体感知到时空的旷达性,于有限中见无限,谙熟于此的计成于园林实践中通过铺地、掇山等技法营造出外物观赏→主观情化→意境生发的园林意境品赏路径。第四章以“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造园借景法则为中心,考察计成的“贵因”观和借景理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营造园林的艺术目标,“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即是实现艺术目标的具体实践方法。从历史上的“贵因”观念和《园冶》体现出的巧于用“因”展开,联系现有园林实例,详细解读计成所提出的六大借景模式。第五章以计成所造三座园林实践中体现出的美学规范为逻辑线索考察计成造园实践与其美学观念的结合。他善于“因借”原有客观环境在园林中展现出“以小见大”、“蜿蜒曲折”、“虚实相生”的审美意趣。东弟园、寤园建于《园冶》成书前,为计成提供理论储备的实践机遇,影园建造于《园冶》成书之后,可视作其园林美学理论指导造园实践的成功案例。计成不仅是园林美学的倡导者亦是身体力行的实践者。本文尝试从美学、文化史角度切入晚明社会,通过同域内外其他园林和诗画艺术理论的比较研究,对《园冶》展现出的造园主旨、意境追求及其造园法则进行解读,梳理出其整体思路及各造园步骤间的内在美学逻辑,而这套园林美学逻辑迄今不失其先进性与成熟性,值得我们一再研究。

陆朝森[2](2020)在《《老子》的财富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所谓财富伦理,即是指财富主体在创造、分配和消费财富的过程中所蕴含的伦理内涵和道德意蕴。财富伦理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客观性和调节性两个方面,客观性是指财富伦理是一种客观之理,而调节性是指财富伦理具有对主体自身行为的一种理性调节。财富伦理与经济伦理既有相同之处,又有相异之处,两者的相同之处在于都与伦理相结合以及都从创造、分配和消费三个经济活动来把握其中的伦理内涵,其相异之处主要在于研究范围、主体和客体上的不同。《老子》一书虽未对“财富”或“财富伦理”一词进行过直接的论述,但却包涵了对财富的创造、分配和消费的思想内容。在春秋战国之际,诸侯之间相互攻伐,兼并战争不断,人们的侵占意欲四起,再加上私有经济的萌芽和私学的兴起,这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巨大变动,为《老子》财富伦理思想的产生奠定了重要的历史背景。《老子》通过对当时社会的反思,并总结三代以来的“俭”德思想,指出以“朴”作为人类获取财富的内在要求,从而成为了其财富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础。“朴”的涵义主要包括对实存之道的指称、少私寡欲和反巧归真等三个方面,而这三个方面的内涵又贯穿着“无为”和“损有余而补不足”以及“俭”等三个基本伦理原则。首先,在反巧归真之“朴”的基础上,“无为”原则所要求人们在创造财富时,不应强作妄为,而应遵行财富自身的情状去发展。其次,在少私寡欲之“朴”的基础之上,“损有余而补不足”原则作为一种“天道”规律,是少私寡欲的典范,它无私无亲,纯任自然的规律以辅万物的平衡,是《老子》制定的一种调和人与人之间财富分配相对公平的伦理原则。最后,在以质朴之道为德性基础上,“俭”的观念则主张财富的消费应以实用而质朴之财富为质的规定,以“为腹不为目”为量的规定,不主张人们消费奢靡而虚华的财富。由于《老子》财富伦理思想的独创性,造就其以内心虚静为实现民利的基础、以不争为财富创造的合理性前提和以“天道”为财富分配之公平性依据的特征。在对《老子》财富伦理思想的评价上,首先结合其产生的特殊历史环境来考量,然后再从当代的视角进行批判与继承。因而,从这个视角而言,《老子》的财富伦理思想是既存在着积极的一面,又存在着消极的一面。从积极的方面来看,《老子》主张在财富的创造上应减少人为干预、分配上提倡公平和消费上崇尚节俭等三个方面,这些财富伦理主张对当今社会而言都是有着很大的积极作用。从消极的方面来看,《老子》财富伦理所存在的不利于充分发挥人之主观能动性、忽视人们多彩文化需求和容易误入极端平均主义等消极的因素都是不利于社会向前发展,我们须加舍去。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老子》的财富伦理思想对我们的财富伦理观念仍有很大的启示意义。第一,以“朴”为本的财富伦理思想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老子》认为社会上的一切纷争和动乱,皆在于人心的贪欲所致,如人人都能做到以守朴为本,则能从根本上避免许多的祸乱。第二,“无为”原则有助于我们合理有序地创造财富。“无为”原则要求人们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应充分顺任财富自身的潜在性和可能性去发展,充分尊重财富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对其潜在性和可能性施以人为强制和伪诈的手段去干扰和破坏,从而维护财富创造的合理性与有序性。第三,“损有余而补不足”原则有助于建立公平的财富分配方式。“损有余而补不足”原则旨在减少人们因贪欲而获得的多余财富,恢复财富分配上的合理与公平,以此来维护社会的和谐和稳定。第四,“俭”之原则可以帮助我们树立适度的消费观。“俭”之原则,主要教人始终保持内心的素朴,财富的消费应以满足人类基本生存为合理的限度。

黄绮莉[3](2020)在《台湾研究生教育哲学选题与方法研究 ——以2000-2019年学位论文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台湾教育哲学继承和发展民国时期教育哲学,与大陆教育哲学一脉相承。但是由于两岸制度、历史、环境、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两者的发展道路并不相同。在一代又一代研究者的不懈努力下,台湾教育哲学引介西方教育哲学理论,反思教育研究方法,指导一线教育工作,得到了多元化的发展。为探究2000年以来台湾教育哲学的发展状态,本文以该时间段中台湾教育哲学方向学位论文的选题和研究方法为切入点,使用文献计量学和访谈法对其发展状况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全文共分为以下六部分:首先为引言。对研究缘起、研究目的与意义进行阐述,并对有关研究生学位论文和台湾教育哲学等研究和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最后对论文的内容和框架进行简述。第一部分为研究理论基础与设计。在对核心概念教育哲学和学位论文进行界定后,以诠释学和文献计量学为理论基础进行研究设计,交代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研究工具、研究过程。第二部分为台湾教育哲学方向学位论文整体情况分析。对2000年-2019年台湾教育哲学方向学位论文的年度数量趋势、地区分布、学校分布和作者系所分布等整体情况进行描述和分析。第三部分为台湾教育哲学方向学位论文研究主题分析。首先对该段时间台湾教育哲学方向学位论文研究主题的数量趋势进行概述,然后结合其与第二部分的整体情况叙述,总结2000年-2019年台湾教育哲学方向学位论文研究主题所呈现的特征,最后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原因进行分析和探究。第四部分为台湾教育哲学方向学位论文研究方法分析。首先对该段时间台湾教育哲学方向学位论文研究方法的数量趋势进行概述,然后结合其与第二部分的整体情况叙述,总结2000年-2019年台湾教育哲学方向学位论文研究方法所呈现的特征,最后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原因进行分析和探究。第五部分为结论与反思。首先对本文所归纳的2000年-2019年台湾教育哲学方向学位论文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的特征和所分析的原因进行总结,然后在进行反思后,结合访谈内容尝试寻找可供未来研究进行完善的方向。

莫湘华[4](2019)在《顾炎武制度伦理思想初探》文中提出顾炎武是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和实学思潮的代表人物。其学术思想对清代以来的考据学、政治思想、制度思想等都有重要影响。顾炎武生活在明亡清兴的重大历史转折时期,总结明亡的历史教训是其学术思想的中心内容,这就决定了他对中国传统制度的反思和批判具有明确的现实指向性。特殊的历史时期也促进了明末清初思想文化的重大转向,宋代以来儒学的空疏之风受到越来越多的批判,以经世致用为特色的实学逐渐兴起,这为顾炎武制度伦理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土壤。顾炎武的制度伦理思想主要表现在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两个方面。在政治制度方面,他揭露了君主专制制度造成的各种弊端,从而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的非正义性。为了矫正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他提出了地方分权制度的设想地方分权制度的主要原则是“合私成公”,其中又蕴含着民主的价值观念。在经济制度方面,顾炎武对田制、马政、盐政、财政税收等方面的制度提出了很多改革建议,既贯穿着其公私观念,又体现出较强的自由经济的观念。顾炎武的制度伦理思想既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又有明确的现实关照。他既注重对历代典章制度的考察与研究,其制度伦理思想的思想基础主要是儒家,因此带有道德理想主义的色彩。不过,他对历代典章制度的研究,对儒家伦理思想的继承,是为民富国强的现实目标服务的。顾炎武的制度伦理思想带有近代意义的启蒙精神,如在政治制度伦理方面的民主平等观念、经济制度伦理上的自由观念等,都与近代西方启蒙运动的基本主张很相近。顾炎武的制度伦理思想对康有为、章太炎等晚清民国的思想家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地方自治观念等。

吴悠[5](2018)在《王船山《读四书大全说》的修身思想研究》文中指出儒家思想建立在中国古代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伦理关系之上,具有强烈的现实性与实践性。在这种伦理关系中的个人具有独特的修行进路,朱熹将其称为“三纲八目”。王船山在《读四书大全说》一书中,顺着《四书大全》的脉络,记录下对朱子学派思想的看法,借此阐发自己的哲学思想。他不仅讲到了修身的重要性,还仔细描述了修身的实现过程,将其分为多个层次,对后世的研究具有强烈的启发。《读四书大全说》是王船山思想成熟之后作品,在其哲学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系统地研究了王船山在《读四书大全说》中的修身思想,探索了王船山思想中的修身的内涵、特点及目标,重点论述了修身的方法。王船山继承了宋代以来的理学思想,又是理学的内部革新者,其修身思想批判继承了前人经验。他的修身思想的理论来源主要有先秦诸子的修身学说、程朱的修养工夫论及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王船山修身思想的主要内涵由理性认知的增加、以理养气及求德复性构成。船山继承了朱子的“三纲八目”说,认为修身可以通过格物致知得到,将身与意连接起来。此外,王船山还继承了张载的气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气,通过养气可以实现修身。王船山认为修身思想具有丰富的形上学依据,修身作为实践,受到天人关系、理气关系、道器关系等多个范畴的影响。天人关系是古代哲学思想中最为重要的关系之一,人努力修身以实现与天合德,最终实现天人合一。《读四书大全说》使用的是读书札记式的体例,但有较为系统的修身方法。王船山的修身思想继承了儒家思想的实用性,十分重视修身中实践的一面。此外,文中还叙述了正心修身及以道修身的方法,十分具体,又具有可操作性。当今社会高速发展,也是需要注重公民个人品德培养的重要时期。王船山的修身思想不仅为学术研究发展做出贡献,还为当代个体道德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我们应当借鉴王船山修身思想中的优秀内容,在全社会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道德修养氛围,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熊伟[6](2017)在《传统生态伦理促进生态经济的机理与对策》文中研究指明传统生态伦理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影响生态经济发展,为此有必要研究传统生态伦理影响生态经济的机理,调研现状与实证并提出建议。影响机理是作为价值观念的传统生态伦理会首先影响个人偏好、需求状况,进而影响个人消费与企业供给、社会生活与生产,最终影响经济发展。调研发现传统生态伦理现状堪忧也有相关措施被认可。实证结果是传统生态伦理越良好,人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就会越少。建议政府、学校等六个主体加强传统生态伦理相关措施,从而促进生态经济发展。

李思玲[7](2017)在《文学伦理批评的当代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学伦理批评”是指一种文学批评的维度与视野,即偏重从文学与伦理道德的关系维度来研究和评论文学,阐释文学活动中的伦理关系,以及文学的伦理意义价值。文学伦理批评在中外文学批评史上具有久远的历史传统,我国当代文学伦理批评经历了从沉潜到复兴的曲折发展过程。新时期以来,当代文学伦理批评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得到新的发展,成为开放多元文学批评格局中一种重要批评形态。文学伦理批评的当代发展,包括新道德批评、叙事伦理批评、生态伦理批评等各种类型,一些学者致力倡导和建构的“文学伦理学批评”,可说是其中尤为值得关注和较有代表性的伦理批评形态。本文在对文学伦理批评传统进行历史观照的基础上,着重对新时期以来文学伦理批评在当代的新发展,进行比较系统的理论观照和研究,力求获得一些新的认识和启示。本文引言部分主要对选题依据、研究现状和研究目标及意义等进行必要的说明。论文主体部分拟分四章进行研究探讨。第一章首先对中西方文学伦理批评的历史传统进行简要追溯,说明文学伦理批评由来已久。然而在当代文学批评的发展中,文学伦理批评曾在极左思潮影响下被扭曲,或者在后来兴起的现代文学批评思潮中,遭遇“去伦理化”的排斥而一度沉潜。随着新时期以来社会文化进一步变革发展,当代文学伦理批评也逐渐复兴,出现了各种类型的伦理批评形态,其中尤为引人关注的是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新发展。第二章主要对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发展状况和理论特色进行探讨。在文学伦理批评的当代发展中,文学伦理学批评是尤为值得关注的一种新的批评形态。它的形成发展受到西方伦理批评的影响,更适应了我国当代社会文化发展的要求;它具有一定的理论特色,强调文学是伦理的艺术,重视文学的教诲功能,注重道德评价与审美功能的统一等,并且在批评实践中得到比较充分的体现,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第三章主要对当代文学伦理批评的多维拓展,以及所形成的其他各种伦理批评形态进行探讨。这些文学伦理批评的新形态主要有人性道德伦理批评、生态伦理批评、性别伦理批评、政治伦理批评、社会伦理批评等,它们各有其理论和批评实践特色,各有独特的意义价值。第四章主要对当代文学伦理批评发展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向等进行思考探讨。文学伦理批评的当代发展具有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也具有促进文学发展的积极意义,当然也存在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值得进行理论反思,使其适应时代要求得到更好的发展。

朱锦程[8](2017)在《简牍所见秦代制度与伦理思想》文中指出伦理观念并不是儒家的专利,法家及以法家思想为指导的秦统治者都不排斥伦理观念,而且还站在维护君主、政权利益的基础上,在一定范围内通过严厉的法律制度来维护传统伦理秩序。从新公布的秦简法律材料《岳麓书院藏秦简(肆)》中可以看出,在法家和秦统治者的伦理思想中,就已经形成对自然环境合理利用保护、注重协调吏民关系及对家庭内部违逆尊长的不孝行为给予严重惩罚等特征。

王兴国[9](2014)在《《船山学刊》百岁生日颂》文中提出《船山学刊》的前身是创办于1915年的《船山学报》,在其诞生后的一百年间,经历了三个阶段,而每个阶段在船山学的研究上都具有特点:民国年间的《船山学报》是从多方面努力在广大并不熟悉船山的读者面前塑造出一个具体而感性的王船山;20世纪80年代复刊的《船山学报》是全面开展对船山思想研究的时期;而在《船山学刊》时期,则是将船山思想的研究推向更加深入,继往开来,有望开拓船山学与国学研究新局面的时期。

秦尚伟[10](2014)在《胡锦涛伦理思想研究》文中认为胡锦涛的时代是中国多层面的系统性问题集中凸显乃至爆发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面对一系列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累积下来的高风险性难题,胡锦涛领导下的中国却平稳地实现了自身的转型,使中国在保持自身经济社会的平稳高速发展的同时以一种世人服膺的大国风范融入国际社会。论文以为,中国社会的这种平稳转型,与胡锦涛坚持以人为本,提出科学发展观,“八荣八耻”,大力倡导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及执政风格具有鲜明的伦理特质密切相关。为此,论文通过对胡锦涛经济伦理、政治伦理、社会伦理与生态伦理的考察来展示胡锦涛执政思想的这种伦理特质。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是胡锦涛经济伦理领域最为核心的内容。在对这个问题的处理上,胡锦涛注重市场主导效率与政府主导公平相结合,通过加大公平的砝码来改变国民经济增量分配严重不公的状况,以此解决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累积下来的问题;通过归还基本的社会公平来实现社会关系的有效整合,借助于社会各种力量的良性互动来寻求效率与公平的动态平衡。胡锦涛对效率与公平问题的这种处理方式,实际上体现了他对中国经济发展终极目标的思考,即面对巨大的经济社会变迁应当如何评价、如何引导其走向?胡锦涛对此的回答是让民众有尊严地活着、过一种幸福的体面生活。而幸福与尊严问题在中国出现于经济贫富落差的特殊境遇之下,为此,胡锦涛以不让民众因经济贫困而丧失尊严为核心来解决中国民众的幸福与尊严问题。但真正说来,这种贫困即导致尊严缺失的贫困并不是一种仅仅根源于对经济发展成果的非均衡性分享的物质性贫困,而更多的是一种权利与精神的贫困,是经济话语权与精神家园缺失的贫困。因此,对中国民众而言,实现一种更有尊严的、更幸福的体面生活,最根本的或许还应当在于获得一种平等的经济话语权。然而,在中国特殊的国情之下,经济话语权与政治话语权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说政治话语权是经济话语权的基础。为此,胡锦涛在政治领域主要致力于对人的基本权利的肯定以及为民众基本权利的实现提供制度性保障。胡锦涛在这方面的努力集中体现为使人权在中国从政治问题向法律问题转向以及从法律权利向道德权利回归,并致力于对行政腐败问题的治理,力图为民众能够幸福而尊严地生活提供制度层面的权利保障。如果说胡锦涛对公平与效率问题的处理、将人权从政治问题向道德权利的回归以及对行政腐败的治理,更多地是从政府的角度为民众的幸福尊严生活提供经济层面与政治层面的制度性环境,那么,社会责任问题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则是胡锦涛力图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贫富分化境遇之下为民众对幸福尊严生活的稳定性期待创造一种平稳安乐的社会环境。在这方而,如何在以经济指标建设小康社会、使国民经济生活普遍达至殷实状态的同时实现全体国民基于利益均衡之上的和谐安乐,是胡锦涛思考的核心问题。对于这个问题,胡锦涛致力于构建责任型政府敦促政府在社会领域的政治责任、强化企业责任意识诠释财富的社会责任、加强公民职业道德教育与社会公德建设,把和谐社会的构想提升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目标,以“和谐”的理念设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价值取向,以“和谐劳动关系”与“和谐人伦关系”规定了中国社会不同群体、不同个体之间关系的基调。与此同时,胡锦涛围绕着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在从经济、政治、社会层面为民众的幸福尊严生活提供现实保障的同时,以经济高速发展进程中的生存权与发展权为内核构建起一种新型的生态文明,为民众幸福尊严生活的可持续性提供一个可预期的稳定性期待。胡锦涛经济伦理、政治伦理、社会伦理与生态伦理的关切点始终在于人自身的福祉与社会的公平正义。可以说,以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与民众的幸福尊严为标尺来处理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累积性问题是胡锦涛执政伦理的最根本特质。这种伦理特质是中国政治伦理一体化的儒学传统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历史境遇中更生自新的惊人努力,正是这种努力使得胡锦涛领导下的中国能够以一种走向国际化、世界化的包容性姿态与一种普遍性的道德原则谋求自身的平稳发展、促进人类社会的和平进程,以一种和谐世界的理念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渴望永久和平的真诚姿态。

二、王船山的环境伦理思想探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王船山的环境伦理思想探论(论文提纲范文)

(1)计成园林美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计成与《园冶》
    第一节 计成其人
        一、画家计成
        二、文人计成
        三、造园家计成
    第二节 《园冶》其书
        一、书名更别,由术到道的升华
        二、全书结构
        三、湮灭疑云
    第三节 《园冶》诞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一、《园冶》诞生之社会背景-纵情欲乐的社会风尚
        二、《园冶》诞生之文化背景-明末思想解放潮流
第二章 计成造园之审美理想: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第一节 计成园林审美自然观的哲学基础
        一、儒家“天人合一”观及所含生态智慧
        二、道家“天人合一”观及所含生态智慧
        三、禅宗“天人合一”观及所含生态智慧
    第二节 “天开”与“人作”在园林史中的渊源
    第三节 计成江南园林与皇家、寺庙园林自然观念之比较
        一、气象万千的皇家园林
        二、静谧超然的宗教园林
    第四节 计成江南园林与域外园林自然观念之比较
        一、“如画”的英国园林
        二、极度抽象自然的日式枯山水
    第五节 计成造园之三重审美功能
        一、感官陶醉: “醉心即是”
        二、抚慰心灵: “烦顿开除”
        三、畅神寄情: “凡尘顿远襟怀”
    小结
第三章 计成造园之意境追求:意在笔先、拟入画中
    第一节 意境的产生
        一、从意象到意境
        二、情景交融
    第二节 园境与诗境
        一、形式层: “布局”与“对仗”
        二、内容层: “园景”与“诗情”
    第三节 园境与画境
        一、形式层:“石形”与“山势”
        二、内容层:“不尽”与“深远”
    第四节 计成造园意境营造的方法
        一、铺地
        二、掇山
        三、文学联想
    小结
第四章 计成造园之法则: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第一节 “贵因”思想
        一、历史传承
        二、继承了贵因思想的计成造园
    第二节 借景实践
        一、因地制宜
        二、因时制宜
        三、借五感
        四、借景窗框
        五、借境
        六、障景
    小结
第五章 计成园林实践中的美学内涵
    第一节 “以小见大”会意之美:以东弟园为例
        一、东弟园园主吴又予
        二、东第园
        三、以小见大,咫尺山林
    第二节 “蜿蜒曲折”线性之美:以寤园为例
        一、寤园园主汪士衡
        二、寤园
        三、蜿蜒曲折,端方非额
    第三节 “虚实相生”生命之美: 以影园为例
        一、影园园主郑元勋
        二、影园
        三、虚实相生,真假相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老子》的财富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及研究意义
        1.选题缘起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1.主要研究内容
        2.主要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研究创新点
一、财富伦理概述
    (一)财富伦理的定义
        1.财富
        2.财富伦理
    (二)财富伦理的特征
    (三)财富伦理与经济伦理的异同
        1.财富伦理与经济伦理的相同点
        2.财富伦理与经济伦理的不同点
二、《老子》财富伦理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
    (一)《老子》财富伦理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二)《老子》财富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础:朴的思想
        1.《老子》之“朴”思想的理论来源:三代之“俭”德
        2.“朴”与“朴”之区别
        3.“朴”思想的主要内容
三、《老子》财富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财富创造伦理:以“无为”为原则
    (二)财富分配伦理:以“损有余而补不足”为原则
    (三)财富消费伦理:以“俭”为原则
四、《老子》财富伦理思想的主要特征
    (一)以内心虚静为实现民利的基础
    (二)以“不争”为财富创造的合理性前提
    (三)以“天道”为财富分配的公平性依据
五、《老子》财富伦理思想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
    (一)《老子》财富伦理思想之积极意义
        1.有助于减少人为因素对财富创造的干预
        2.有助于倡导公平的财富分配观
        3.有助于人们养成适度的消费观
    (二)《老子》财富伦理思想之消极影响
        1.不利于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忽视人们对多彩文化艺术的需求
        3.容易使人误入极端的平均主义
六、《老子》财富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以“朴”为本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
    (二)“无为”原则有助于财富创造的合理有序
    (三)“损有余而补不足”原则有助于财富分配的公平正义
    (四)“俭”之原则有助于树立适度的消费观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3)台湾研究生教育哲学选题与方法研究 ——以2000-2019年学位论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1. 学术缘由
    2. 个人缘由
(二)研究目的、问题与意义
    1. 研究目的
    2. 研究问题
    3. 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1. 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的研究
    2. 关于台湾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研究
    3. 关于台湾教育哲学发展的研究
(四)论文内容和框架
    1. 论文内容
    2. 论文框架 一、研究理论基础与设计
(一)核心概念界定
    1. 教育哲学
    2. 学位论文
(二)研究理论基础
(三)研究设计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研究工具
    4. 研究过程 二、台湾教育哲学方向学位论文整体情况分析
(一)数量年度趋势变化分析
(二)地区分布情况:以经济发达区域为主
(三)学校分布情况:以台湾师范大学为主
(四)作者系所分布情况:以教育学系为主 三、台湾教育哲学方向学位论文研究主题分析
(一)研究主题整体状况
    1.2000-2008 年台湾教育哲学方向毕业论文研究主题整体状况
    2.2009-2019 年台湾教育哲学方向毕业论文研究主题整体状况
(二)研究主题的特征
    1. 以个人取向为主
    2. 以西方理论基础为主
    3. 以联系实践为主
(三)原因分析
    1. 西方文化影响:西化、个人取向
    2. 高等教育市场化:多元化
    3. 台湾教育哲学本身的性质:实践性 四、台湾教育哲学方向学位论文研究方法分析
(一)研究方法整体状况
    1.2000-2008 年台湾教育哲学方向毕业论文研究方法整体状况
    2.2009-2019 年台湾教育哲学方向毕业论文研究方法整体状况
(二)研究方法的特征
    1. 对方法的界定并不统一
    2. 以定性研究方法为主
    3. 以教育研究方法为主
(三)原因分析
    1. 在量质之争中的坚持
    2. 台湾教育哲学的学科属性
    3. 文化思潮的交互影响 五、结论与反思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新意与不足
    1. 研究新意
    2. 研究不足
(三)未来研究方向
    1. 澄清教育研究与台湾教育哲学之间的界限
    2. 阐明研究主题与研究方法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附录
(一)2000-2019 年台湾教育哲学方向学位论文目录
(二)2000-2019 年台湾教育哲学方向研究生学位论文检索情况表(仅含有效数据)
(三)访谈提纲 后记

(4)顾炎武制度伦理思想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顾炎武制度伦理思想的社会文化背景
    第一节 顾炎武的生平及着述
        一、生平
        二、着述
    第二节 顾炎武生活的时代
        一、社会政治环境
        二、思想文化环境
第二章 顾炎武制度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政治制度伦理思想
        一、批评君主专制制度的非正义性
        二、地方分权制度的正义基础
    第二节 经济制度伦理思想
        一、田制改革中的公私观念
        二、其他经济制度中的自由经济观念
第三章 顾炎武制度伦理思想的评价
    第一节 顾炎武制度伦理思想的历史原因与现实关注
        一、历史原因
        二、现实关注
    第二节 顾炎武制度伦理思想的启蒙意义及后世影响
        一、顾炎武制度伦理思想的启蒙意义
        二、顾炎武制度伦理思想对晚清民国思想家的影响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5)王船山《读四书大全说》的修身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国内外研究综述
        1.1.1 国内研究综述
        1.1.2 国外研究综述
        1.1.3 研究方法
    1.2 王船山修身理论的渊源
        1.2.1 先秦各家的修身学说
        1.2.2 程朱的修养工夫论
        1.2.3 阳明的“知行合一”说
2 《读四书大全说》的修身内涵
    2.1 修身是致知
        2.1.1 理性之知
        2.1.2 以知求德
        2.1.3 知至意诚
    2.2 修身是养气
        2.2.1 太虚一实
        2.2.2 以理养气
        2.2.3 养气修身
    2.3 修身是达德
        2.3.1 心得为“德”
        2.3.2 明德为本
        2.3.3 修身求德
3 《读四书大全说》的修身依据
    3.1 天人合一
        3.1.1 天无可推
        3.1.2 道德天授
        3.1.3 与天合德
    3.2 理气关系
        3.2.1 气无不善
        3.2.2 理依于气
        3.2.3 气以函理
    3.3 形上形下
        3.3.1 道器之辩
        3.3.2 理事交融
        3.3.3 道德互寓
4 《读四书大全说》的修身方法
    4.1 以心修身
        4.1.1 格致相因
        4.1.2 修身为本
        4.1.3 正心修身
    4.2 以道修身
        4.2.1 修身以仁
        4.2.2 修身以义
        4.2.3 修身以礼
    4.3 以行修身
        4.3.1 求善去恶
        4.3.2 去行之辟
        4.3.3 以礼规范
5 《读四书大全说》的修身目标
    5.1 修身的三种结果
        5.1.1 修身成人
        5.1.2 修为君子
        5.1.3 修身成圣
    5.2 修身的三层效果
        5.2.1 除却染污
        5.2.2 行无愧怍
        5.2.3 反身于诚
    5.3 修身的三个阶段
        5.3.1 学思并进
        5.3.2 知行不离
        5.3.3 经世致用
    5.4 修身的三重境界
        5.4.1 知修身者
        5.4.2 好修身者
        5.4.3 修身而乐
6 王船山修身思想的现代意义
    6.1 塑造个人品德
    6.2 润滑人际关系
    6.3 共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6)传统生态伦理促进生态经济的机理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文献综述
    1.传统生态伦理内涵与意义的研究
    2.传统生态伦理影响生态经济的研究
    3.发展生态经济的伦理对策研究
    4.传统生态伦理现状及其改善对策的调研
二、传统生态伦理影响生态经济的机理分析
三、传统生态伦理的内涵
    1.“天人合一”理论强调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2.“仁民爱物”论中的人与人、人与自然平等的道德理念
    3、“至中和”的方法论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工具理性
四、传统生态伦理的调研
    (一) 调研基本情况
    (二) 调研结果
    (三) 调研结论
五、对生态经济影响和传统生态伦理进行分析证明
    (一) 模型的设定。
    (二) 关于数据来源。
    (三) 结果分析。
六、看重传统生态伦理对生态经济发展的相关意见
    1.政府层面:政绩结合传统生态伦理
    2.教育部门:德育落实传统生态伦理
    3.企业部门:评价融入传统生态伦理
    4.新闻媒体:弘扬普及传统生态伦理
    5.法律层面:硬性约束传统生态伦理
    6.个人消费:生活融入传统生态伦理

(7)文学伦理批评的当代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论文选题依据
    (二)研究现状述评
    (三)本文写作思路
    (四)本文研究目标及意义
一、当代文学伦理批评:从沉潜到复兴
    (一)文学伦理批评的古今传承
        1.西方文学伦理批评的历史轨迹
        2.我国文学伦理批评的历史传统
    (二)当代文学伦理批评的沉潜
        1.极左时期文学伦理批评的曲折发展
        2.当代文学批评中的“去伦理化”趋向
    (三)当代文学伦理批评的复兴
        1.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应运而生
        2.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系统建构
        3.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新发展
二、文学伦理学批评:当代文学伦理批评的新形态
    (一)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发展概况
    (二)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发展原因
        1.西方伦理批评的传播
        2.当代现实的时代召唤
    (三)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观念
        1.文学本质上是伦理的艺术
        2.教诲是文学的第一功能
        3.文学是道德评价和审美功能的统一体
        4.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核心概念
        5.文学伦理学批评独特的批评立场
    (四)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实践发展概况
    (五)文学伦理批评古今差异概述
三、当代文学伦理批评的多维拓展
    (一)人性道德伦理批评
    (二)生态伦理批评
    (三)性别伦理批评
    (四)政治伦理批评
    (五)社会伦理批评
四、当代文学伦理批评发展的现实观照与理论反思
    (一)文学伦理批评当代发展的现实语境
        1.社会语境:伦理缺场的尴尬
        2.文化语境:伦理转向的契机
        3.批评语境:伦理重建的诉求
    (二)当代文学伦理批评对文学发展的意义
    (三)文学伦理批评的发展趋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8)简牍所见秦代制度与伦理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一、合理利用自然的生态伦理
二、协调吏民关系的政治伦理
三、维护尊长的家庭伦理
四、结论

(9)《船山学刊》百岁生日颂(论文提纲范文)

(10)胡锦涛伦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中国时代”与胡锦涛的伦理性执政风格
    1.2 胡锦涛伦理思想研究综述
    1.3 论文的基本思路
2 胡锦涛的经济伦理思想
    2.1 效率与公平
        2.1.1 效率与公平的中国式困境:从毛泽东到胡锦涛
        2.1.2 以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的原则对效率与公平困境的回应
        2.1.3 对胡锦涛效率与公平问题的思考
    2.2 幸福与尊严
        2.2.1 中国政府经济职责的自我定位:从解决温饱到幸福尊严的体面生活
        2.2.2 解决幸福与尊严问题的经济思路
        2.2.3 对胡锦涛幸福与尊严问题的思考
3 胡锦涛的政治伦理思想
    3.1 人权思想
        3.1.1 人权:政治领域中的道德权利
        3.1.2 人权问题在中国
        3.1.3 胡锦涛的人权思想
    3.2 反腐思想
        3.2.1 反腐:政府追求政治善的伦理使命
        3.2.2 胡锦涛的反腐思想
        3.2.3 对胡锦涛反腐思想的思考
4 胡锦涛的社会伦理思想
    4.1 社会责任
        4.1.1 胡锦涛构建责任政府的努力
        4.1.2 胡锦涛对企业与公民社会责任的强调
        4.1.3 对胡锦涛社会责任的思考
    4.2 和谐社会
        4.2.1 和谐劳动关系
        4.2.2 和谐人伦关系
        4.2.3 和谐世界理念
5 胡锦涛的生态伦理思想
    5.1 生存与发展
        5.1.1 生存与发展的时代困境
        5.1.2 生存与发展的科学理念
        5.1.3 生存与发展的实践模式
    5.2 生态文明
        5.2.1 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
        5.2.2 生态文明的伦理底蕴
        5.2.3 对胡锦涛生态文明的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研究学术论文

四、王船山的环境伦理思想探论(论文参考文献)

  • [1]计成园林美学思想研究[D]. 韦珊珊. 山东大学, 2020(04)
  • [2]《老子》的财富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陆朝森.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3]台湾研究生教育哲学选题与方法研究 ——以2000-2019年学位论文为例[D]. 黄绮莉.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4]顾炎武制度伦理思想初探[D]. 莫湘华. 吉首大学, 2019(02)
  • [5]王船山《读四书大全说》的修身思想研究[D]. 吴悠. 重庆师范大学, 2018(12)
  • [6]传统生态伦理促进生态经济的机理与对策[J]. 熊伟. 社会科学家, 2017(08)
  • [7]文学伦理批评的当代发展研究[D]. 李思玲. 江西师范大学, 2017(03)
  • [8]简牍所见秦代制度与伦理思想[J]. 朱锦程. 伦理学研究, 2017(01)
  • [9]《船山学刊》百岁生日颂[J]. 王兴国. 船山学刊, 2014(02)
  • [10]胡锦涛伦理思想研究[D]. 秦尚伟. 武汉大学, 2014(06)

标签:;  ;  ;  ;  ;  

论汪船山的环境伦理思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