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交换机端口故障的排除(论文文献综述)
霍继超,孙欣[1](2021)在《气象业务网络故障问题判断与排除》文中研究说明网络技术的普遍应用有力提高了气象服务质量水平,但网络运行中出现的故障也越来越多样化,可表现为一个故障现象有多种原因,多个故障现象只有一个原因,所以诊断和排除工作相对复杂。本文综合笔者工作实例,分析归类气象业务网络运行种的不同种类,且给出相应解决办法,以供参考。
宋新美[2](2021)在《基于SDN的融合网络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ing,SDN)是为迎接网络规模扩张带来的网络技术挑战而提出的新型网络架构。随着SDN架构的应用推广,越来越多传统网络与SDN网络兼容并用的融合网络场景出现。但SDN网络交换设备与传统交换机在硬件架构、协议分层、管理协议等方面均存在着较大差异,并且SDN网络管理缺乏统一的管理协议支持,因此基于SDN的融合网络网络管理技术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对SDN相关协议技术、OpenDaylight开源项目、SNMP协议等核心技术的研究基础上,本文研究并实现了一个基于B/S架构的SDN融合网络管理系统—SDNCNMS,针对融合网络管理系统中的三个核心问题进行研究并设计实现了具体的功能模块。1)针对融合网络自动化配置,本文在SDNCNMS中设计了基于SNMP4SDN的融合网络管理模型,借助OpenDaylight项目SNMP4SDN子项目中控制器对传统交换节点的配置能力,将融合网络对多类型设备的控制逻辑集中化,在应用层系统平面为网络管理者提供自动化配置入口,满足管理员基本网元配置需求。2)针对融合网络状态感知,本文采用SNMP与OVSDB分而治之的管理方式,充分结合简单网络管理协议与OVSDB在传统网络设备与SDN架构中的适配优势,实现了融合网络多类型设备在SDNCNMS系统中的集中信息管理。3)针对融合网络故障管理,SDNCNMS设计了基于拓扑HashMap存储的故障检测管理模式,并设计了基于拓扑节点、链路的故障检测算法,以常量级时间复杂度轮询检测融合网络中的节点、故障信息,并在故障告警管理模块提供告警信息管理,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小范围单控制器融合网络的故障检测及告警管理。基于以上三个核心问题功能域的管理模型研究、设计及实现,SDNCNMS在客户端用户管理模块、自动化配置模块、网络状态感知模块、拓扑管理模块、故障管理模块为管理员用户提供了融合网络管理入口。通过对SDNCNMS的技术研究、架构设计、模块实现、功能测试,SDNCNMS的实现效果表明了本文实现的融合网络管理系统,可以有效满足管理员用户针对SDN融合网络的管理功能需求,帮助提高网络管理效率。
王雨晴[3](2021)在《基于软件定义网络的分布式监控与诊断机理及仿真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5G网络、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部署,特别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大规模应用,网络流量爆炸式增长,通信网络向泛在化、智能化、高带宽低延时方向发展,网络监控与诊断已成为确保网络高效运行的重要支撑技术,但现有网络因创新慢、兼容性差、维护难等问题难以进行有效的监控与诊断。软件定义网络将数据平面与控制平面分离,以开源的思维构建开放的全新的网络体系架构,有利于更好地进行网络监控与诊断。因此,本文对基于软定义网络的分布式监控与诊断机理及仿真展开深入研究,实现了高效的网络监控与诊断。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工作如下:1.研究了软件定义的网络监控与诊断理论,通过分析软件定义网络组网理论,提出了软件定义的网络监控方法,构建了数据转发层与网络终端的软件定义监控理论,提出了软件定义的网络诊断方法,建立了链路故障诊断策略、交换机丢包诊断机制。最后,提出了软件定义的网络监控与诊断理论和方法,从而能有效地对网络设备和链路状况进行监控,快速获得网络拓扑结构、网络连通性、网络控制逻辑等网络状态信息以及链路吞吐量、丢包率、时延等网络性能参数,并以网络监控参数为基础进行网络诊断,有效确定链路故障、端口故障以及性能故障。2.研究了分布式监控与诊断的具体设计过程,针对网络单点控制模型扩展性差、容错性弱等问题,设计了分布式多点控制方法,提出了多点控制策略设计、控制器部署方法设计和网络拓扑管理设计,构建了分布式监控与诊断方法,提出了监控与诊断框架设计、监控与诊断模块设计,研究了全局写入机制、原子快照机制和数据一致性算法,提出了数据一致性设计方法。最后,建立了分布式监控与诊断设计方法,通过引入多点控制来增加系统可靠性,并解决了主机查询的一致性问题,确保了数据操作的一致性。3.搭建了分布式监控与诊断的仿真平台,通过部署仿真实验平台、实验环境、实验参数,分析了集中式监控与诊断模式下的网络配置和拓扑、端口及链路监控、链路端口故障诊断、链路性能诊断等场景,仿真实验表明了论文提出的理论和方法能有效监控网络端口和链路,并对链路端口故障、链路性能进行有效诊断。同时,研究了分布式监控与诊断模式下的路径一致性、交换机丢包、主机查询延迟等场景,仿真实验表明了论文提出的理论和方法是有效和可行的。
孙秀洪[4](2020)在《交换机“失连”专题问答》文中提出工作环境中,设备之间通常通过交换机连接,本文列举了一些和交换机相关的问题,希望对大家的工作有所帮助。
崔磊[5](2020)在《关于B商业银行济南分行同城网络灾备中心的建设研究》文中认为在信息科学技术不断高速发展的今天,金融行业为了提高其市场的竞争力,已越来越依赖支撑业务的信息系统。正是由于这种依赖性以及灾难发生的不可预见性,如何保证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与业务不中断,是当今金融界共同面对的关键问题。如果银行业务系统存在很多灾难性、破坏性的安全隐患,在这种状况下,一旦灾难降临,将造成数据中心业务系统运行缓慢甚至中断。倘若发生中断后,长时间业务无法恢复,会直接影响到覆盖的所有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对社会和金融系统秩序造成严重的经济影响和信任损失。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的《银行业科技风险预警记录》中警告,如果银行信息系统中断时间达到1小时,那么该银行的基本支付业务将受到直接影响;如果银行信息系统中断1天,那么该事件将重大损害该银行的声誉和市场价值;如果银行信息系统中断2至3天及以上,那么该银行乃至扩散至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会将受到直接的危害。因此,灾备体系建设是重中之重。当灾难来临时,金融界尤其是银行应该如何面对?为保障银行业务连续性和安全性,各行已陆续开展了各项容灾体系备份恢复项目,意在做到“未雨绸缪,有备无患”。其中,同城网络灾备中心的建设成为银行业广泛关注的重点。因此,研究商业银行同城网络灾备中心的构建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及实用价值。本文主要内容是关于B商业银行济南分行同城网络灾备中心的建设研究和项目实施工程。论文的主要工作和贡献如下:1、基于国内外发展现状,结合现实案例,阐述了建设灾备系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解读金融行业灾备体系的概念、技术指标与灾备等级的基础上,对商业银行建设灾备中心的建设模式、布局模式、物理要求和主要技术进行了分析、比较。2、针对B商业银行济南分行的网络架构、网络现状、流量路径、二级分行与社区银行的流量进行了调研、勘查,指出其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依据监管要求和B银行济南分行的业务发展战略,拟定了可靠、可用、安全、统一、标准开放、灵活可扩展、可管理、技术成熟先进的设计原则,确定采用部分利旧、部分新建相结合的建设原则。3、完成了 B商业银行济南分行同城网络灾备系统的设计研究工作。具体涵盖线路规划、设备部署与选型、路由选择和网络切换的实施,根据路由条目,作出以 OSPF(Open Shortest Path First,开放最短路径优先)/BGP(Border Gateway Protocol,边界网关协议)路由协议为主导的协议部署,列出了相关设备配置脚本,并对方案的优、缺点进行了说明,实现了B商业银行济南分行现有网络的路由策略,即迁移前后分行和总行的路由策略不变、路由选路不变、上下行流量不变、以及回程流量迁移前后无变化;实现了生产中心的远程灾备,提高了抵御灾难事件的能力。4、为检验B银行济南分行连接辖内分支机构网络的核心下联区及社区银行和业务区网络系统的冗余性及备用系统的稳定性,模拟各种障碍事故,规划了各种关于同城网络灾备中心发生意外的切换测试方案。为提高维护人员的实操能力,介绍了同城网络灾备中心系统的日常维护流程及简单故障排查操作。
李亚慧[6](2020)在《互联网网络配置正确性检测与错误定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控制平面也变得日益复杂。控制平面之上网络配置的正确性检查和相关故障诊断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在集中式控制平面中,软件定义网络中多项网络配置间可能存在潜在冲突,导致网络故障。此外,网络一旦发生可达性故障,定位造成故障的根本原因是极其困难的。在分布式控制平面中,频繁的配置更新增加了网络故障的风险,然而,判断网络配置是否正确以及定位错误的网络配置是非常困难的。本文对网络配置正确性检测以及错误定位开展了深入研究,主要内容和贡献点如下:(1)提出了一种软件定义网络中自动检测多项网络配置之间潜在冲突的方法。基于符号执行对各个配置程序的源代码进行分析,得到每个输入消息及其所对应的输出消息。然后,根据冲突检测算法检测各网络配置间存在的直接冲突与间接冲突。实验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地发现来自多个控制器之上的网络配置共存的潜在冲突问题。(2)提出了一种软件定义网络中可达性故障的根因定位方法。首先,根据故障事件、系统中的事件及状态信息自动化地确定参考事件。然后根据参考事件建立正向网络起源图,根据故障事件建立负向网络起源图。对正负向起源图进行综合起源分析可确定引起故障的根因。实验表明,将本方案应用到多个可达性故障场景中,结果显示了造成可达性故障的根因。(3)提出了一种分布式动态路由网络中网络配置更新正确性的检测方法。该方案可适用于域内网络,根据变更前的配置以及变更后的配置确定可能受影响的流量所对应的查询,对受影响的查询进行验证。根据网络模型以及配置变更种类初步确定受影响流量的范围,然后判断该范围内的流量转发行为在配置变更前后是否满足等价性条件,根据该判断结果将具有等价转发行为的流量移除,最终确定受影响的流量对应的查询。实验表明,该方案在网络配置更新场景中,可以有效地检测出更新结果。(4)提出了一种分布式动态路由网络中网络配置更新错误的定位方法。首先,检查更新后的配置文件是否满足用户的更新意图。如果出现意图违反的情况,则进行差错配置的诊断。其将更新前的信息作为参考信息,进行差异分析定位。根据网络仿真结果,首先诊断是否为转发类的配置片段导致差错,如果不是转发类配置差错,那么则进行路由相关的配置片段的诊断。实验表明,在网络配置更新场景中,可以有效地定位引起更新差错的配置片段。
何亦然[7](2020)在《低负载软件定义网络特征测量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互联网在近几十年来迅速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基础设施至关重要的一部分。随着越来越多的应用被部署到互联网络中,传统的互联网架构逐渐表现出一些难以克服的问题,如网络性能难以实现全局优化等。近年来,软件定义网络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相比传统互联网,软件定义网络通过对控制层与数据层的解耦,实现了逻辑上的集中式控制,为提升网络性能和安全性带来了新的空间。网络测量是网络维护和性能提升的重要支撑手段,是网络技术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鉴于网络测量的重要性,软件定义网络提供了较为全面的网络特征查询功能。通常情况下,软件定义网络特征的查询由控制器集中实施。集中式的网络特征查询能够与网络控制有机融合,但其有时候会给控制器带来严重的负载,从而影响软件定义网络的整体运行性能。为解决这些问题,论文对低负载的软件定义网络特征测量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并设计和实现了一种低负载软件定义网络特征测量系统。论文的主要工作与贡献如下:(1)设计实现了一种低负载的、基于速率变化特征的链路速率(论文中指链路的实际数据传输速率)测量方法。该技术通过控制器查询机制实现链路速率监控,并根据链路速率的变化情况自适应地改变查询周期,以在合理的链路速率监控精度基础上降低负载。(2)设计实现了一种基于欧拉回路的链路丢包率测量方法。该方法利用基于广度遍历的探测结构生成方法,将待测网络均匀地划分成若干探测子结构,这些探测子结构可以覆盖待测网络中的每一条链路。进一步地,利用测试机向探测结构发送探测包获得存在丢包的探测子结构,并对该探测子结构中的每条链路的丢包情况进行查询,从而得到准确的链路丢包率测量结果。通常情况下,大部分探测子结构没有探测到探测包的丢失,因此仅需要对少量探测子结构进行链路丢包率的测量,从而降低了控制器的负载。(3)设计实现了一种低负载的故障链路检测方法。该方法类似于基于欧拉回路的链路丢包率测量方法,通过向探测子结构发送探测包找到存在故障链路的探测子结构,并按照探测包在探测子结构中的传输路径对故障链路进行定位。(4)基于OpenDaylight开源软件实现了低负载的软件定义网络特征测量系统,系统集成实现了上述网络特征测量方法。并且设计实现了针对链路速率、链路丢包率、链路故障的测试用例,通过系统测试进一步完善了系统的功能与准确性。
钱之博[8](2020)在《机舱综合监控网络设计与实时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船舶机舱智能化作为目前船舶行业的主要发展趋势,对船舶机舱中数据采集的全面性与实时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机舱监控系统采集数据量少且数据传输时延较长,限制了船舶机舱智能化的应用与发展。因此本课题以机舱综合监控系统作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完善网络结构设计解决数据采集全面性的问题;通过对数据的合理分类,使用调度算法降低数据传输的时延,进一步提高机舱管理智能化。首先,通过对机舱数据流向的分析,建立综合监控数据传输模型。结合“海洋石油301”设备类型及接口,搭建以现场控制网络与上层以太网管理网络组成的星型拓扑综合监控网络,并以电力推进系统为例进行了详细设计。其次,通过对数据链路时延计算得出交换机为时延产生的主要节点。将机舱数据分为即时周期数据、即时偶发数据与非即时数据,并使用固定优先级调度对传输时延进行优化。通过网络演算对使用优先级分类后的数据时延进行了理论计算。在此基础上引入截止时间戳对数量较多的即时周期数据进行二次调度,以熵权分类法对其进行优先级分类计算。然后,通过OPNET对搭建的多节点综合监控网络进行网络建模,分别对比不使用优先级分类、使用不同类型数据作为最高优先级时数据的传输时延与稳定性。最后,设计了网络实时性测试程序用于时延可视化测试。通过搭建以轮机模拟器界面端与监测板卡组成的局域网络,对比同一终端数据优先级对数据发送的影响以及数据在不同网络负载下采用不同交换节点所产生的时延,测试并验证了优先级调度对数据的实时性影响以及不同的交换节点对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影响。根据上述理论计算与网络仿真的结果,表明在所设计的监控网络中采用以即时周期数据作为最高优先级的分级调度可以降低即时周期数据时延,又不影响即时偶发数据时延。测试实验的结果表明在配置数据优先级并使用支持数据分级的全双工交换机时,可以保证监控网络中最高优先级数据的优先传输。
孙秀洪[9](2020)在《物理端口管控问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交换机对于网络管理人员来说应该非常熟悉了,通过管控端口可以解决很多交换机的问题,本文列举了一些,希望对大家的工作有所帮助。
金哲[10](2020)在《成都移动数据城域网调度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数据城域网调度系统作为连接数据城域网设备、业务资源、建设和维护人员的综合调度平台,为数据城域网业务的发展起到关键的支撑作用。无论是新业务建设还是现网业务维护,调度系统的存在,都能极大的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维护质量。但目前的数据城域网调度系统并不智能,依靠人工方式进行资源的录入,与现网数据脱节,无法确保准确性,调度系统的作用仅相当于流程管控系统。针对现有问题,本文从数据采集方法、智能化调度等方面是入手,对数据城域网调度系统进行了深入研究。调度系统的核心是数据准确性、及时性以及智能化,本文主要针对以上关键点进行详细分析和研究,并开发出包含“资源自动分配”、“安全管理”、“故障管理”和“闲置业务资源发现”四个功能模块的成都移动数据城域网调度系统。通过周期性采集搭配实时更新现网真实配置文件,提取资源信息,确保资源数据准确率100%;并通过与资管导出数据进行对比,反向更新资管系统数据;自动化流程扭转与资源分配规则相结合,实现自动化资源分配。将传统人机对话转化为系统与网络设备间的问答式交互,将工程师维护经验数字化、流程化、规范化,系统与网络设备多次进行有效“沟通”,直至得出最终定论,以此来自动定位故障原因,确保故障处理及时性。对数据城域网内发生安全事件的服务器,安全管理模块接到命令后,自动登录设备、自动查找异常服务器、对服务器进行自动关闭,以实现安全事件快速处置要求。周期性监控资源使用情况,对未使用资源进行跟踪记录,达到一定期限后,判定为闲置资源,提请回访或回收。将所有可用信息采集于后台,并通过信息表关联,实现智能化分析和呈现,确保资源申请全程自动化;为提高一线装维人员使用便捷度,开发了微信公众号登录入口,确保所有用户能无限场景登录系统。通过城域网调度系统的建立,实现了资源自动分配、故障快速定位、安全事件快速处置、限制资源合理回收,同时满足了降本增效、对网络资源的精准管理、突发事件的处置等,提升了数据城域网业务管理的精度和效率。
二、交换机端口故障的排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交换机端口故障的排除(论文提纲范文)
(1)气象业务网络故障问题判断与排除(论文提纲范文)
1 传输介质常见故障及排除 |
2 网卡常见故障及排除 |
3 集线器故障及排除 |
4 交换机故障及排除 |
5 路由器故障 |
6 结语 |
(2)基于SDN的融合网络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SDN的应用研究现状 |
1.2.2 基于SDN的融合网络管理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组织结构 |
2 相关技术研究 |
2.1 SDN网络架构 |
2.2 OpenFlow协议技术 |
2.3 OpenDaylight Project |
2.3.1 OpenDaylight Controller |
2.3.2 RESTCONF访问协议 |
2.4 SNMP协议 |
2.5 本章小结 |
3 系统架构设计 |
3.1 系统总体目标 |
3.2 面向切面的系统架构 |
3.2.1 纵向切面的系统功能域划分 |
3.2.2 横向切面的功能模块设计 |
3.3 SDN融合网络环境设计与搭建 |
3.4 SDN_CNMS客户端软件框架与数据存储设计 |
3.4.1 软件框架设计 |
3.4.2 数据存储设计 |
3.5 SDN_CNMS服务端MD-SAL架构与OVSDB数据库 |
3.5.1 MD-SAL服务抽象 |
3.5.2 服务端OVSDB数据管理 |
3.6 本章小结 |
4 系统功能域实现 |
4.1 用户管理域 |
4.1.1 功能流程设计 |
4.1.2 相关类的设计与实现 |
4.1.3 用户管理域模块实现效果及测试 |
4.2 自动化配置域 |
4.2.1 基于SNMP4SDN的统一自动化配置域管理模型 |
4.2.2 传统网络设备配置 |
4.2.3 SDN网络设备配置 |
4.2.4 自动化配置域实现效果及测试 |
4.3 网络状态感知域 |
4.3.1 SDN_CNMS状态感知域管理模型设计 |
4.3.2 传统网络设备状态感知 |
4.3.3 SDN交换机数据感知 |
4.3.4 网络状态感知域实现效果及测试 |
4.4 故障管理域 |
4.4.1 网络拓扑感知 |
4.4.2 拓扑资源存储 |
4.4.3 故障检测算法 |
4.4.4 SDN_CNMS客户端拓扑管理模块实现 |
4.4.5 SDN_CNMS客户端故障管理模块实现 |
4.4.6 故障管理域实现效果及测试 |
4.5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工作总结 |
5.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
致谢 |
(3)基于软件定义网络的分布式监控与诊断机理及仿真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SDN网络监控 |
1.2.2 SDN网络诊断 |
1.2.3 分布式监控与诊断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软件定义的网络监控与诊断理论 |
2.1 SDN组网理论 |
2.1.1 SDN组网架构 |
2.1.2 OpenFlow协议 |
2.2 软件定义的网络监控 |
2.2.1 数据转发层监控 |
2.2.2 网络终端监控 |
2.3 软件定义的网络诊断 |
2.3.1 链路故障诊断 |
2.3.2 交换机丢包诊断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分布式的监控与诊断设计实现 |
3.1 分布式多点控制 |
3.1.1 多点控制策略设计 |
3.1.2 控制器部署方法设计 |
3.1.3 网络拓扑管理设计 |
3.2 分布式监控与诊断方法 |
3.2.1 监控与诊断框架设计 |
3.2.2 监控与诊断模块设计 |
3.3 数据一致性设计 |
3.3.1 全局写入机制 |
3.3.2 原子快照机制 |
3.3.3 数据一致性算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分布式的监控与诊断仿真 |
4.1 仿真环境 |
4.1.1 实验平台 |
4.1.2 实验环境 |
4.1.3 实验参数 |
4.2 集中式监控与诊断 |
4.2.1 网络配置和拓扑 |
4.2.2 端口及链路监控 |
4.2.3 链路端口故障诊断 |
4.2.4 链路性能诊断 |
4.3 分布式监控与诊断 |
4.3.1 路径一致性检测 |
4.3.2 交换机丢包分析 |
4.3.3 主机查询延迟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5)关于B商业银行济南分行同城网络灾备中心的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灾备系统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灾备系统发展历程 |
1.2.2 国内灾备系统发展历程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金融行业灾备系统概念理论研究 |
2.1 灾难的定义 |
2.2 灾备系统的概念与技术指标 |
2.3 金融行业灾备等级划分 |
2.4 容灾层级划分 |
2.5 商业银行灾备中心的建设模式 |
2.6 灾备中心布局模式 |
2.7 同城灾备中心建设的物理要求 |
2.8 灾难备份的主要技术 |
2.9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B商业银行济南分行灾备建设现状分析 |
3.1 灾备建设监管要求 |
3.2 B商业银行简要介绍 |
3.3 B商业银行济南分行现有网络架构 |
3.4 B商业银行济南分行现有网络现状 |
3.5 B商业银行济南分行流量路径现状 |
3.5.1 分行上下行数据包的分流表和描述 |
3.5.2 线路迁移分析 |
3.5.3 二级分行及社区银行流量分析 |
3.6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B商业银行济南分行同城网络灾备中心规划设计方案 |
4.1 设计说明 |
4.2 设计原则和建设原则 |
4.2.1 设计原则 |
4.2.2 建设原则 |
4.2.3 工程项目流程图 |
4.3 同城网络灾备中心设计方案 |
4.3.1 应用路由协议概述 |
4.3.1.1 OSPF路由协议概述 |
4.3.1.2 BGP路由协议概述 |
4.3.2 设备迁移 |
4.3.3 线路迁移 |
4.3.4 设备需求 |
4.3.5 设备部署图(改造后) |
4.3.6 设备介绍 |
4.3.6.1 H3C MSR 36-40路由器 |
4.3.6.2 H3C S5800-32C-EI L3以太网交换机 |
4.3.6.3 H3C S5560-30C-EI L3以太网交换机 |
4.3.6.4 山石网科SG-6000-E1700 |
4.3.7 整体网络拓扑图(改造后) |
4.3.8 下联区支行路由器迁移、实施 |
4.3.8.1 设备迁移 |
4.3.8.2 实施步骤 |
4.3.9 改造后流量分析 |
4.3.10 路由条目 |
4.4 社区银行设计方案 |
4.4.1 设备部署 |
4.4.2 线路需求 |
4.4.3 改造完成后网络拓扑 |
4.5 路由规划部署 |
4.6 网络切换 |
4.6.1 分支行线路切换 |
4.6.2 社区银行选路设计 |
4.7 方案优缺点 |
4.8 相关配置脚本 |
4.8.1 出口路由器配置脚本 |
4.8.2 核心交换机配置脚本 |
4.8.3 社区银行防火墙配置脚本 |
4.8.4 社区银行交换机配置脚本 |
4.8.5 社区银行路由器配置脚本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同城网络灾备中心测试方案 |
5.1 测试背景 |
5.2 测试方案简述 |
5.2.1 测试结果预期 |
5.2.2 准备工作及条件 |
5.2.3 测试前相关准备 |
5.2.4 测试相关设备 |
5.3 测试步骤规范和指引 |
5.3.1 测试步骤规范和指引 |
5.4 裸光纤链路故障测试 |
5.4.1 本部中心与同城中心两核心交换机互联移动线路中断测试 |
5.4.2 本部中心与同城中心两核心交换机互联联通线路中断测试 |
5.5 MSTP链路故障测试 |
5.5.1 本部中心与同城中心社区及3G交换机互联移动线路中断测试 |
5.5.2 本部中心与同城中心社区及3G交换机互联联通线路中断测试 |
5.6 灾备中心故障测试 |
5.7 本部中心故障测试 |
5.8 常见故障及解决方案 |
5.9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日常维护服务 |
6.1 概述 |
6.2 日常维护流程 |
6.3 线路检测 |
6.3.1 日常维护流程之连通性检测流程 |
6.3.2 广域网连通性检测 |
6.4 设备检测 |
6.4.1 日常维护流程之设备检测流程 |
6.5 日志检查 |
6.6 日常排错参考 |
6.6.1 网络故障诊断的常用命令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互联网网络配置正确性检测与错误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作者的主要研究工作 |
1.3 论文的主要贡献 |
1.4 论文的组织 |
第2章 相关研究综述 |
2.1 引言 |
2.2 软件定义网络概述 |
2.3 集中式控制平面验证及故障诊断研究 |
2.3.1 SDN网络控制平面验证研究 |
2.3.2 SDN网络可达性故障诊断研究 |
2.4 分布式网络控制平面中配置验证及错误配置定位研究 |
2.4.1 分布式网络控制平面中配置验证的研究 |
2.4.2 分布式网络控制平面中错误配置的定位研究 |
2.5 小结 |
第3章 SDN中多项配置共存正确性的检测研究 |
3.1 引言 |
3.2 多项配置冲突案例分析 |
3.3 检测方案的整体设计 |
3.4 配置程序的符号执行 |
3.4.1 网络系统的描述 |
3.4.2 输入消息的符号化处理 |
3.5 多项配置间冲突的检测 |
3.5.1 路径约束的求解 |
3.5.2 合成规则的生成 |
3.5.3 冲突的识别 |
3.6 实验 |
3.6.1 实现 |
3.6.2 案例评估 |
3.6.3 性能评估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SDN中可达性故障的根因定位研究 |
4.1 引言 |
4.2 可达性故障案例分析 |
4.3 网络起源图模型 |
4.3.1 网络系统的描述 |
4.3.2 网络起源图的构建 |
4.4 可达性故障的根因定位 |
4.4.1 参考事件的确定 |
4.4.2 基于网络起源图的定位分析 |
4.5 实验 |
4.5.1 实现 |
4.5.2 案例评估 |
4.5.3 性能评估 |
4.6 小结 |
第5章 网络配置更新正确性的检测研究 |
5.1 引言 |
5.2 网络配置更新案例分析 |
5.3 网络模型 |
5.3.1 网络实例 |
5.3.2 控制平面转移函数 |
5.4 受影响网络实例集的推导 |
5.4.1 配置更新与网络实例 |
5.4.2 受影响网络实例集的计算 |
5.5 受影响网络实例集的缩减 |
5.5.1 子网络实例 |
5.5.2 抽象网络实例 |
5.5.3 网络实例的等价性判断 |
5.6 实验 |
5.6.1 实现 |
5.6.2 案例评估 |
5.6.3 性能评估 |
5.7 本章小节 |
第6章 网络配置更新错误的定位研究 |
6.1 引言 |
6.2 网络更新差错案例分析 |
6.3 更新意图的描述与检查 |
6.3.1 更新意图的描述 |
6.3.2 更新意图的检查 |
6.4 基于仿真结果的错误配置的定位 |
6.4.1 转发相关的错误配置定位 |
6.4.2 路由相关的错误配置定位 |
6.5 实验 |
6.5.1 实现 |
6.5.2 案例评估 |
6.5.3 性能评估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和展望 |
7.1 本文总结 |
7.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低负载软件定义网络特征测量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软件定义网络链路速率测量技术 |
1.2.2 软件定义网络链路丢包率测量技术 |
1.2.3 软件定义网络故障链路检测技术 |
1.3 课题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课题研究目标 |
1.3.2 课题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软件定义网络特征测量相关介绍 |
2.1 软件定义网络 |
2.2 Open Flow概述 |
2.3 Open Daylight控制器 |
2.3.1 模型驱动的服务抽象层 |
2.3.2 YANG模型语言 |
2.4 软件定义网络特征测量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低负载软件定义网络特征测量系统设计 |
3.1 需求分析 |
3.2 系统框架 |
3.3 低负载链路速率测量方法设计 |
3.3.1 问题描述 |
3.3.2 基于速率变化特征的链路速率测量方法 |
3.4 低负载链路丢包率测量方法设计 |
3.4.1 问题描述 |
3.4.2 基于欧拉回路的链路丢包率测量框架 |
3.4.3 基于广度遍历的探测结构的生成 |
3.4.4 丢包定位 |
3.5 低负载故障链路检测方法设计 |
3.5.1 问题描述 |
3.5.2 方法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低负载软件定义网络特征测量系统实现 |
4.1 低负载的链路速率测量实现 |
4.2 低负载的链路丢包率测量实现 |
4.3 低负载故障链路检测的实现 |
4.4 界面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低负载软件定义网络特征测量系统测试 |
5.1 系统测试环境 |
5.2 低负载的链路速率测量模块测试 |
5.2.1 测试设计 |
5.2.2 测试结果分析 |
5.3 低负载的链路丢包率测量模块测试 |
5.3.1 测试设计 |
5.3.2 测试结果分析 |
5.4 低负载的故障链路检测模块测试 |
5.4.1 测试设计 |
5.4.2 测试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一、发表学术论文 |
二、其它科研成果 |
(8)机舱综合监控网络设计与实时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机舱监控网络发展及研究现状 |
1.2.1 机舱监控网络发展 |
1.2.2 国外机舱监控网络研究现状 |
1.2.3 国内机舱监控网络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
2 综合监控网络设计 |
2.1 机舱综合监控网络分析 |
2.2 工业网络设备与拓扑结构 |
2.2.1 现场总线与以太网 |
2.2.2 工业网络拓扑结构 |
2.3 综合监控网络设计 |
2.3.1 船舶机舱设备与综合监控网络拓扑设计 |
2.3.2 电力推进系统拓扑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3 网络实时性分析与调度算法 |
3.1 综合监控网络时延计算与实时性优化方法 |
3.1.1 监控网络传输链路时延计算 |
3.1.2 实时性优化方式 |
3.2 综合监控网络数据分类 |
3.3 实时性调度算法 |
3.3.1 固定优先级调度 |
3.3.2 网络演算 |
3.3.3 截止时间调度 |
3.4 数据权重计算 |
3.5 本章小结 |
4 OPNET网络建模 |
4.1 OPNET仿真软件 |
4.2 综合监控网络拓扑建模 |
4.3 DPU单元建模 |
4.3.1 DPU单元节点建模 |
4.3.2 DPU单元进程建模 |
4.4 交换机单元建模 |
4.4.1 交换机单元节点建模 |
4.4.2 交换机单元进程建模 |
4.5 网络仿真参数设置 |
4.6 仿真结果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5 实时性测试程序设计与验证 |
5.1 测试程序功能 |
5.2 测试程序设计 |
5.2.1 程序设计模式 |
5.2.2 控件设计 |
5.2.3 主界面设计 |
5.2.4 实时性测试界面设计 |
5.3 测试系统间通信 |
5.3.1 通信协议 |
5.3.2 Socket通信实现 |
5.4 实时性测试验证 |
5.4.1 响应测试 |
5.4.2 优先级配置测试 |
5.4.3 交换节点配置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10)成都移动数据城域网调度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1.1.1 背景 |
1.1.2 意义 |
1.1.3 价值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网络调度系统现状 |
1.2.2 现有网络管理和调度方式存在的问题 |
1.2.3 新模式探索 |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
1.3.1 数据采集技术创新 |
1.3.2 全自动调度 |
1.3.3 关联微信公众号,实现人性化交互 |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相关技术基础 |
2.1 TELNET技术介绍 |
2.1.1 工作过程 |
2.1.2 用途 |
2.1.3 交互过程 |
2.1.4 Telnet选项协商 |
2.1.5 数据收发处理 |
2.2 数据库介绍 |
2.2.1 数据库简介 |
2.2.2 数据库实现原理简介 |
2.2.3 数据库的维护与修复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功能需求 |
3.1.1 资源自动分配 |
3.1.2 安全管理 |
3.1.3 故障管理 |
3.1.4 闲置业务资源发现 |
3.2 性能需求 |
3.3 运行环境需求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设计 |
4.1 系统构架设计 |
4.1.1 整体架构 |
4.1.2 技术实现方式 |
4.2 系统功能设计 |
4.2.1 资源自动分配 |
4.2.2 安全管理 |
4.2.3 故障管理 |
4.2.4 闲置业务资源发现 |
4.3 流程设计 |
4.3.1 资源自动分配流程 |
4.3.2 安全管理流程 |
4.3.3 故障管理流程 |
4.4 数据库设计 |
4.4.1 自动采集数据 |
4.4.2 资源更新和管理 |
4.4.3 资源智能分配 |
4.4.4 故障申报 |
4.4.5 安全管理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功能实现 |
5.1 资源自动分配 |
5.1.1 资源采集 |
5.1.2 资源更新 |
5.1.3 资源管理 |
5.1.4 资源自动分配 |
5.2 安全管理 |
5.2.1 静态业务管理 |
5.2.2 动态业务管理 |
5.2.3 设备监控 |
5.2.4 一键关停/恢复 |
5.2.5 实施效果 |
5.3 故障管理 |
5.3.1 系统概要 |
5.3.2 系统用户分类 |
5.3.3 微信端查询功能 |
5.3.4 用户管理 |
5.3.5 故障工单申报 |
5.3.6 故障工单调度 |
5.3.7 故障工单处理 |
5.3.8 故障工单归档 |
5.3.9 故障工单状态 |
5.3.10 故障统计 |
5.3.11 微信端故障申报及处理 |
5.4 闲置业务资源发现 |
5.4.1 应用效果 |
5.4.2 关键代码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测试及数据对比 |
6.1 测试环境 |
6.1.1 硬件环境 |
6.1.2 软件环境 |
6.1.3 网络环境及性能测试 |
6.2 资源自动分配 |
6.3 可视化呈现 |
6.4 安全事件一键处置 |
6.5 故障管理 |
6.5.1 流程演示 |
6.5.2 闲置业务资源发现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
四、交换机端口故障的排除(论文参考文献)
- [1]气象业务网络故障问题判断与排除[J]. 霍继超,孙欣. 内江科技, 2021(11)
- [2]基于SDN的融合网络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宋新美. 西安工业大学, 2021(02)
- [3]基于软件定义网络的分布式监控与诊断机理及仿真实现[D]. 王雨晴.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4]交换机“失连”专题问答[J]. 孙秀洪. 网络安全和信息化, 2020(12)
- [5]关于B商业银行济南分行同城网络灾备中心的建设研究[D]. 崔磊. 山东大学, 2020(04)
- [6]互联网网络配置正确性检测与错误定位研究[D]. 李亚慧. 清华大学, 2020(01)
- [7]低负载软件定义网络特征测量系统研究与实现[D]. 何亦然. 齐鲁工业大学, 2020(02)
- [8]机舱综合监控网络设计与实时性研究[D]. 钱之博.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9]物理端口管控问答[J]. 孙秀洪. 网络安全和信息化, 2020(04)
- [10]成都移动数据城域网调度系统设计与实现[D]. 金哲.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