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柱切换色谱法测定人血清中的伊曲康唑及其代谢产物羟基伊曲康唑(论文文献综述)
周星[1](2018)在《基于LC-MS/MS技术的三唑类抗真菌药物及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药物监测研究及人血浆中内源性含羰基甾体类成分定性分析》文中指出液质联用技术因其具有高选择性、高灵敏度的优势,在药物分析、代谢组学、治疗药物监测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本课题分别将低分辨质谱和高分辨质谱应用于抗真菌药物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治疗药物监测研究和内源性甾体类成分定性分析研究。1.基于LC-MS/MS技术的三唑类抗真菌药物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药物监测研究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是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和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一线药物。三唑类抗真菌药物在临床上常作为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一线药物。当两类药物联用时会增加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血药浓度,从而增加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风险。本课题成功开发并验证了一个简单、快速的同时测定人血浆中伊马替尼、尼洛替尼、达沙替尼、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的LC-MS/MS方法。本方法中伊马替尼、尼洛替尼的定量范围是20.0-4000 ng/m L,达沙替尼的定量范围是2.00-400 ng/m L,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的定量范围是50.0-10000ng/m L。该分析方法中各化合物的选择性、批内批间精密度和准确度、回收率、基质效应和稳定性等验证结果均符合2015版中国药典要求。运用该方法进行临床TDM研究,结合临床疗效评价,对药物的剂量进行相应调整,实现给药方案个体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此外,本课题揭示了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抗真菌药物和其他常用的共同给药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程度。2.基于LC-MS/MS技术的人血浆中内源性含羰基甾体类成分定性分析甾体化合物是一类具有环戊烷并多氢菲母核的四环脂肪烃化合物,是生物体内重要的信号分子,并与多种疾病的发生相关。因甾体化合物在体液中含量极低、离子化效率差、受生物基质中其他成分干扰大等,内源性甾体化合物的检测仍然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本课题运用QAO衍生化手段对含羰基甾体化合物进行结构修饰,并首次系统研究了甾体化合物标准品QAO衍生物的质谱裂解规律,建立了基于Orbitrap LC-MS的分析策略。运用已建立的方法和分析策略对QAO试剂衍生化后的人血浆样品进行分析,全面、系统地鉴定人血浆中甾体类成分。本课题一共在人血浆样品鉴定到90个含羰基甾体化合物,其中包括30个硫酸结合物、8个葡醛酸结合物。本课题建立的分析策略为其他具有特征质谱裂解规律的含羰基化合物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范玲,于栋伟[2](2015)在《高效液相色谱法在血药浓度监测中的应用进展》文中指出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监测血药浓度的方法,具有定量准确、选择性好、灵敏度高、精密度高等优点。HPLC法监测抗癫痫药物(咪达唑仑、硝西泮、地西泮等)、抗肿瘤药物(异环磷酰、甲氨蝶呤、依托泊苷等)、抗感染药物(齐多夫定、奈韦拉平、利福平等)、免疫抑制剂(环孢素A、吗替麦考酚酯)血药浓度的结果显示,其具有较高的回收率、日内及日间回收率,对临床个体化给药治疗方案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李德军,姜岩,王海彬,祝玉卿,陈曦,陈亮,刘云[3](2012)在《HPLC法测定犬血浆中伊曲康唑浓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犬血浆中伊曲康唑的浓度。选用6条健康犬,以4 mg/kg体重背部皮下注射给药,采用HPLC测定犬血浆中伊曲康唑浓度(ITZ),应用3p97软件处理数据,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血浆ITZ线性范围为10~1 000 ng/mL,伊曲康唑血浆添加浓度10、100、500ng/mL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6.9%、88.4%、89.2%,RSD分别为2.8%,1.2%,0.2%。说明HPLC法简便,准确可靠,适用于伊曲康唑在犬体药动学中血药浓度测定。
陈曦[4](2010)在《犬用伊曲康唑凝胶剂的研制》文中研究说明犬皮肤真菌病为一种兽医临床常见多发疾病,该病不仅侵袭犬,同时也危害着人类的健康。现在对于犬皮肤真菌病的治疗,临床上可选的药物有限,并且在治疗过程中,存在用药量大,毒副作用明显等缺点。本实验尝试将广谱抗真菌药伊曲康唑设计为外用剂型,旨在降低给药剂量,减少毒副作用,并有针对性的治疗真菌性皮肤感病。本实验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伊曲康唑的含量,该方法在给出特定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收率及精密度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2%符合要求,最小检测限量(LOD)为0.01μg/mL,方法灵敏度较高符合检测要求。对伊曲康唑稳定性进行评定,结果表明其对光不稳定,需避光保存,对高温及低温稳定。应用HPLC法测定伊曲康唑以正辛醇为油相的油/水分配系数,可知其极难溶于水,易溶于脂类,采用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包合技术包合伊曲康唑。以包合率为指标,设计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确定最优包合条件:伊曲康唑与HP-β-CD用量比(1:35)、包合温度(40℃)、包合时间(24h)、滴加时间(20min)。通过单因素考察及以8h累计释药百分率为指标,设计3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优化犬用伊曲康唑凝胶剂的处方:伊曲康唑1.5%(药物有效浓度),浓盐酸0.3%,无水乙醇5.0%,HP-β-CD 52.5%,卡波姆-940 1.5%,聚乙二醇-400(PEG-400)10.0%,尼泊金乙酯0.1%,蒸馏水适量,三乙醇胺适量调节pH值至5.0,标示量15.0mg/g;考察犬用伊曲康唑凝胶剂含量及稳定性,结果表明胶体呈淡黄色,透明均匀,性状稳定,符合标准,对温度稳定,对光不稳定需用避光包装。实验采用改进的Franz扩散池为药物渗透及释放装置,进行体外皮肤渗透性及离体皮肤中伊曲康唑滞留量的研究,结果表明犬用伊曲康唑凝胶剂药物渗透效果良好,皮肤内药物含量较高,利于治疗皮肤真菌病。通过皮肤急性毒性试验、皮肤刺激性试验及皮肤致敏性试验进行皮肤毒理研究,以单剂量给药的方法,将低、中、高三种浓度的伊曲康唑凝胶剂涂抹于大鼠完整皮肤及破损皮肤,观察结果:大鼠皮肤无急性毒性反应;通过单剂量及多剂量给药方法,将伊曲康唑凝胶剂涂抹于家兔完整皮肤及破损皮肤,家兔皮肤刺激反应平均分值小于0.5,属于无刺激药物;用伊曲康唑凝胶剂、空白凝胶及阳性致敏物涂抹于豚鼠完整皮肤,犬用伊曲康唑凝胶对豚鼠皮肤过敏反应分值为0,致敏率为0,具有弱致敏性,结果表明研制的犬用伊曲康唑凝胶剂无刺激、无毒、弱致敏,用于治疗犬皮肤真菌病安全无毒。临床疗效观察:治疗10只就诊于兽医院门诊患真菌性皮肤病的犬,分别在病犬患处涂抹犬用伊曲康唑凝胶(15mg/g),厚度约为2mm,连续给药4周后,进行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治疗组治愈率为90%,表明犬用伊曲康唑凝胶剂治疗犬皮肤真菌病治愈率较高,初步证明该制剂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
陈亮[5](2010)在《犬用抗真菌制剂—易皮康注射液研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宠物行业的不断发展,犬猫真菌性皮肤病的发病率也随之上升。犬猫的真菌性皮肤病居宠物疾病的首位,发生率最高。由于宠物和人的关系密切,所以人畜互感现象严重。该病不仅给宠物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同时也危害到人类的健康。因此,研究动物的真菌癣病,开发有效的抗真菌药及研制相关药物的新剂型,对保障人畜健康及公共卫生、食品安全等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采用HP-β-CD包合技术,通过对溶剂、浓盐酸的用量以及滴加时间、包合温度和包合时间的研究,确定最优条件制备易皮康注射液;应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注射液中伊曲康唑的浓度;参考NCCLS M38-A方案,对培养出的犬小孢子菌进行药敏试验,选取酮康唑和伊曲康唑对犬小孢子菌进行体外抑菌试验,确定它们的MIC值;将易皮康注射液按4mg·kg-1体重注入6只犬的皮下,分别在注射后0.5、1、2、3、4、5、6、8、12、24、48、72h进行采血,肝素抗凝,乙腈沉淀蛋白、高速离心分离来提纯样品,应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测定血药浓度,将血药浓度代入3p97药代动力学处理软件进行分析;应用小白鼠进行注射液的急性毒性试验、蓄积毒性试验、耐受性试验和亚慢性毒性试验,应用大白兔进行局部刺激试验;对患真菌性皮肤病的12只犬按照三种不同的方案给药,在治疗中,每隔1周,要进行刮片镜检,治疗两个疗程后,对药效进行评价。试验结果:成功制备出易皮康注射液,检测出该注射液中伊曲康唑含量为18.33mg·mL-1;体外抑菌试验结果显示,酮康唑和伊曲康唑的MIC值分别为2.6094μg·mL-1和1.0891μg·mL-1;药代动力学结果表明10~1000ng·mL-1内线性范围良好,最低检测限量为10ng·mL-1,回收率、精密度均在允许的范围之内;药代学参数结果:Ke为0.0209h-1,Ka为1.2928h-1,T1/2为33.1033h,Tmax为3.2415h,Cmax为239.4724ng·mL-1,AUC为8614.3587(ng/mL)·h,CL为0.0019L·kg-1·h-1,V为0.0161L·kg-1,注射液在犬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符合一室模型;急性毒性试验显示,半数致死量(LD50)为129.57mg·kg-1,LD50的95%可信限为106.66~157.40mg·kg-1;蓄积毒性试验中,蓄积系数K=5.3,表明易皮康注射液对小白鼠有轻度蓄积作用;耐受性试验表明小白鼠耐受性良好;刺激性试验显示,注射液有轻微刺激性;在亚慢性毒性试验中,高剂量组的小白鼠的在第28d称重时,平均体重最轻,与其它3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GPT出现升高,部分小鼠的肝脏出现变性,甚至坏死,其它各组未见异常变化;临床药效试验结果显示,注射液的药效良好,可以用于犬的真菌性皮肤病的治疗。
江峥[6](2009)在《在线富集技术在体内药物分析中的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效毛细管电泳技术(HPCE)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是当前分离分析科学中应用最为广泛,研究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但由于检测灵敏度低或分析通量有限,使两者在体内药物分析中的应用受到较大制约。样品在线富集技术是一种提高方法灵敏度的方法,由于其操作简便、成本低、自动化程度高、易于实现等优点,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研究分别基于高效毛细管电泳技术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样品在线富集方法,对进一步拓展两者在药物体内研究和临床应用范围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对基于高效毛细管电泳技术的在线样品富集技术以及基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的在线固相萃取技术在体内药物分析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选择不同的模型药物,建立在线富集方法,并进行优化和验证,为药代动力学研究或临床治疗药物监测(TDM)提供可靠、有效且经济的定量手段。具体工作归纳如下:1.建立了场放大进样-反向迁移胶束(FESI-RMM)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法(MEKC)在线富集、分离并检测人血浆中的伊曲康唑及其主要活性代谢物羟基伊曲康唑。以液液萃取法对血浆样品进行纯化,去除大部分的蛋白和盐,并离线富集待测组分。最佳富集条件下,方法灵敏度可提高2个数量级,最低检测限在0.05μg/mL。该方法富集能力强,对仪器设备无特殊要求,易于实现,且重现性好、灵敏度高、成本低廉,已应用于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血药浓度测定,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2.建立了自动化在线固相萃取-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纯化、富集、分离并检测人血清中的烯丙雌醇。在原有的液相色谱系统基础上进行简单改造,建立在线固相萃取系统,并使用正冲模式洗脱模式。血清样品经乙酸乙酯提取后直接进样。在优化后的条件下,方法的最低定量限为0.01μg/mL。该方法快速、简便、灵敏、可靠,简化了前处理方法,提高了分析通量,可用于常规的临床治疗药物监测和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樊雪[7](2009)在《伊曲康唑胶囊人体生物等效性和联合用药药动学研究》文中提出伊曲康唑(Itraconazole,ITZ)为第二代三唑类广谱抗真菌药,临床上主要用来治疗浅部和深部真菌感染。本文建立一种灵敏度高、专属性强的HPLC法,对健康人血浆中伊曲康唑的药物浓度进行测定,并通过分析不同时间人血浆中的药物浓度,考察伊曲康唑胶囊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的相关药物动力学参数与生物利用度,评价不同厂家生产的两种制剂是否生物等效,为临床安全、有效用药提供依据。并对临床上常见的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联合用药的药动学进行了研究。试验采用自身交叉单剂量口服给药设计。20名男性健康志愿者随机交叉分别单剂量口服两种不同厂家生产的伊曲康唑胶囊0.2g(规格:0.1g/粒),采用HPLC法测定血浆中药物浓度,所得数据经DAS 2.0软件处理得各自的药动学参数。结果表明:两种制剂的Tmax分别为3.2±0.6和3.2±0.7h,Cmax分别为214.3±73.0和206.9±63.4 ng·mL-1,t1/2分别为22.5±11.1和21.1±7.9h,用梯形法计算,AUC0-72分别为2459±1141和2404±900 ng·h·mL-1,AUC0-∞分别为2882±1259和2781±939 ng·h·mL-1,以AUC0-72计算,与参比制剂相比受试制剂伊曲康唑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平均为101.6±24.4%。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两种胶囊剂的主要药动学参数Tmax,Cmax,AUC0-72均无显着差异,两种制剂在人体内具有生物等效性。本研究为考察伊曲康唑与特比萘芬联合用药的药动学行为,建立了同时测定大鼠血浆中伊曲康唑与特比萘芬浓度的HPLC法,以地西泮为内标,正庚烷-异戊醇(90:10,v/v)为提取溶剂,流动相为乙腈-甲酸水梯度洗脱。伊曲康唑在50-500 ng·mL-1范围内线性良好,在低、中、高三个浓度的日内精密度RSD小于6.6%,日间精密度RSD小于6.6%,方法准确度RE在1.4%-2.9%范围内,三个浓度提取回收率大于70.6%。特比萘芬在50-500 ng·mL-1范围内线性良好,在低、中、高三个浓度的日内精密度RSD小于8.5%,日间精密度RSD小于5.2%,方法准确度RE在-3.6-9.4%范围内,三个浓度提取回收率均大于77%。用所建立的方法研究了特比萘芬与伊曲康唑联合用药和二者分别单独用药后,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行为。伊曲康唑联合用药与单独用药相比,药动学行为无显着差异;特比萘芬联合用药与单独用药相比,药动学参数Cmax,AUC0-t,t1/2有显着差异。
樊雪,霍艳双,张睿瑞,果德安,毕开顺,陈晓辉[8](2009)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血浆中伊曲康唑的浓度》文中提出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血浆中伊曲康唑的浓度。方法采用C18色谱柱(150mm×4.6mm,5μm);柱温40℃;流动相:甲醇-乙腈-0.5%乙酸(69∶10∶21);流速:1mL·min-1;检测波长261nm。以五味子丙素为内标,血浆样品采用正庚烷-异戊醇(98∶2)提取。结果伊曲康唑的线性范围为10~2000μg·L-1;提取回收率在71%以上;日内、日间RSD均小于11%。结论该方法操作快速简便,灵敏度高,适用于临床血药浓度监测和药动学研究。
陈卫[9](2008)在《白蛋白纳米粒作为疏水性和亲水性药物的载体研究》文中指出纳米给药系统是纳米技术在药剂学领域的应用成果,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通常其给药方式以静脉注射为主。目前常用的载体有聚乳酸(PLA)、乳酸-羟基乙醇酸共聚物(PLGA)、聚己内酯(PCL)、壳聚糖等,尽管都属于生物可降解材料,但有些材料的安全性还待于进一步评价。人血清白蛋白(human serumalbumin,HSA)是一种天然血液制品,具有无免疫原性、可生物降解、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是一种理想的静脉注射用的药物载体材料。因此,对以白蛋白为载体的纳米给药系统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主要针对白蛋白纳米粒作为疏水性药物、亲水性药物的载体系统,及其赋予其主动脑靶向功能等三方面问题开展研究。第一方面,选择抗真菌药物—伊曲康唑作为模型难溶性药物,进行了伊曲康唑白蛋白纳米粒(ITZ-NPs)的研究。通过考察蛋白结合技术的制备工艺、白蛋白浓度、有机溶剂含量、药物浓度的影响,并采用星点设计进行处方优化,获得优化处方:白蛋白浓度为1%,药物浓度为50mg/mL,有机相体积比为4%。制备的ITZ-NPs平均粒径约100nm,载药量大于10%。红外(IR)、差示扫描量热、X射线粉末衍射(XRD)显示,伊曲康唑在纳米粒中以分子与白蛋白复合形式存在。为蛋白结合技术包载难溶性药物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体外抗白色念珠菌活性显示,ITZ-NPs显着提高了伊曲康唑的抗真菌活性,ITZ-NPs的MIC50(0.125μg/mL)为伊曲康唑的1/2。毒性考察结果表明,ITZ-NPs体外溶血程度低;ITZ-NPs在小鼠体内的最大无作用量(160mg/kg)为伊曲康唑环糊精制剂(ITZ-CD)4倍,提示以白蛋白纳米粒为药物载体的ITZ-NPs安全性良好。ITZ-NPs血药动力学特征与ITZ-CD相似,但明显提高了伊曲康唑在肝、脾和肺组织中的分布,肺组织高分布有利于提高其对肺部真菌感染的治疗效果。提示ITZ-NPs是一种具有良好前景的抗真菌白蛋白纳米给药系统。第二方面,采用狂犬病毒糖蛋白29肽段(RVG)修饰ITZ-NPs,设计了一种可主动脑靶向的白蛋白纳米给药系统。采用链霉亲和素将生物素化的脑靶向配体(RVG)与伊曲康唑白蛋白纳米粒桥联RVG-ITZ-NPs,其粒径约90nm、Zeta电位-33mV。大鼠药动学结果表明,RVG-ITZ-NPs药动学参数与和ITZ-NPs、ITZ-CD均无显着性差异。大鼠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BCEC)和小鼠体内荧光示踪和流式细胞检测结果表明,10和200ng/mL的RVG能够携带ITZ-NPs导入BCEC细胞和靶向脑组织,10ng/mL的RVG将BCEC细胞对纳米粒的摄取能力提高了8倍左右。小鼠组织分布中,RVG-ITZ-NPs伊曲康唑在脑、肺和肝组织的分布均明显高于ITZ-CD和ITZ-NPs。表明RVG-ITZ-NPs能跨越血脑屏障靶向至脑组织,提示RVG是一种良好的脑靶向配体,可为提高伊曲康唑脑内浓度提供新的靶向载体系统。第三方面,选取抗胰腺癌的一线药物—吉西他滨作为模型亲水性药物,开展了吉西他滨白蛋白纳米粒研制工作。采用去溶剂法结合戊二醛交联技术制各白蛋白纳米粒。考察了各种影响因素,选取白蛋白浓度、药物和戊二醛用量作为重要影响因素,制备了两种粒径(110nm和400nm)的吉西他滨白蛋白纳米粒,体外持续释药达6-12h。大鼠体内动力学研究显示,两种粒径纳米粒均未改变吉西他滨的血药动力学特征。组织分布显示,400nm吉西他滨白蛋白纳米粒具有较高的胰腺和肝脏分布。荷瘤鼠抗肿瘤活性结果标明,两种粒径纳米粒有明显抑制胰腺癌转移的作用,且400nm吉西他滨白蛋白纳米粒的抗肿瘤瘤效果显着优于110nm纳米粒和吉西他滨。此研究结果对白蛋白纳米粒包载水溶性药物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并提供了一种低毒有效的吉西他滨纳米给药系统。
白璐[10](2008)在《伊曲康唑、兰索拉唑和头孢克洛血浆样品定量分析方法的研究和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建立三种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分别用于血浆中伊曲康唑、兰索拉唑和头孢克洛浓度的测定。方法:伊曲康唑血浆样品经1,2-二氯乙烷萃取,以乙腈-水(78:22,v/v)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63nm。兰索拉唑血浆样品用混合溶剂乙醚-二氯甲烷(70:30,v/v)萃取进行处理,以甲醇-水(70:45,v/v)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84nm。头孢克洛血浆样品经甲醇沉淀蛋白进行处理,甲醇-磷酸二氢钾溶液(0.02 mol/L)(30:80,v/v)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64 nm。三个实验均采用Kromail C18色谱柱(4.6mm×250mm,5μm)分离,利用紫外检测器进行定量分析。结果:伊曲康唑的线性范围为30.0~2300.0ng·mL-1,日内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6.38%,准确度为101.0~103.4%。该方法已应用于伊曲康唑两种制剂的生物等效性研究中,18名健康受试者单剂量口服含伊曲康唑200mg的伊曲康唑分散片、伊曲康唑胶囊后,药动学参数分别为:Tmax(3.89±0.32)、(3.94±0.24)h,Cmax(1601.124±151.03)、(1678.74±200.37)ng·mL-1,t1/2(16.50±1.80),(16.43±1.35)h,AUC(0→72)(21194.894±2604.04)、(21795.72±2657.52)ng·mL-1·h-1,AUC(0→∝)(22418.87±2921.60)、(23060.62±2865.28)ng·mL-1·h-1。兰索拉唑的线性范围为4.0~800.0ng·mL-1,日内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3.94%,准确度为95.9~109.0%。该方法已应用于兰索拉唑两种制剂的生物等效性研究中,18名健康受试者单剂量口服含兰索拉唑30mg的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后,血浆中Tmax分别为(3.11±0.32)、(3.11±0.32)h,Cmax分别为(399.244±41.12)、(400.95±34.22)ng·mL-1,t1/2分别为(4.034±0.40)、(3.91±0.28)h,AUC(0→24)分别为(1596.65±179.90)、(1600.34±125.62)ng·mL-1·h-1,AUC((0→∝))分别为(1644.52±174.62)、(1643.91±128.16)ng·mL-1·h-1。头孢克洛的线性范围为0.32~20.0μg·mL-1,日内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5.73%,准确度为98.7~106.4%。该方法已应用于头孢克洛两种制剂的生物等效性研究中,18名健康受试者单剂量口服含头孢克洛500mg的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后,血浆中Tmax分别为(0.864±0.13)、(0.854±0.13)h,Cmax分别为(10.994±1.33)、(11.224±1.54)μg·mL-1,t1/2分别为(1.25±0.12)、(1.274±0.11)h,AUC(0→6)分别为(14.22±1.77)、(14.59±1.71)μg·mL-1·h-1,AUC(0→∝)分别为(15.07±1.68)、(15.524±1.64)μg·mL-1·h-1。结论:三种方法分别用于测定伊曲康唑、兰索拉唑和头孢克洛批量血浆样品的浓度,具有操作简便快速、灵敏度高、成本低等特点,适用于伊曲康唑、兰索拉唑和头孢克洛药物动力学和制剂生物等效性研究。
二、柱切换色谱法测定人血清中的伊曲康唑及其代谢产物羟基伊曲康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柱切换色谱法测定人血清中的伊曲康唑及其代谢产物羟基伊曲康唑(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LC-MS/MS技术的三唑类抗真菌药物及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药物监测研究及人血浆中内源性含羰基甾体类成分定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基于LC-MS/MS技术的三唑类抗真菌药物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药物监测研究 |
第一节 应用LC-MS/MS技术同时测定人血浆中伊马替尼、尼洛替尼、达沙替尼、伏立康唑、伊曲康唑的分析方法的建立 |
1 前言 |
2 实验仪器和材料 |
2.1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3.1 色谱条件 |
3.2 质谱条件 |
3.3 标准品溶液的配制 |
3.4 样品前处理方法 |
4 方法开发 |
4.1 质谱条件优化 |
4.2 色谱条件优化 |
5 章节小结 |
第二节 应用LC-MS/MS技术同时测定人血浆中伊马替尼、尼洛替尼、达沙替尼、伏立康唑、伊曲康唑的分析方法的验证 |
1 前言 |
2 实验仪器和材料 |
2.1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3.1 色谱条件 |
3.2 质谱条件 |
3.3 样品前处理方法 |
3.4 标准品溶液的配制 |
3.4.1 储备液的配制 |
3.4.2 工作溶液的配制 |
4 分析方法验证内容与结果 |
4.1 选择性 |
4.2 残留效应 |
4.3 标准曲线 |
4.4 批内、批间精密度和准确度 |
4.5 稀释可靠性 |
4.6 基质效应 |
4.7 提取回收率 |
4.8 溶血效应 |
4.9 稳定性 |
4.9.1 纯溶液短期稳定性 |
4.9.2 纯溶液长期稳定性 |
4.9.3 基质样品稳定性 |
4.9.4 样品收集稳定性 |
4.10 处理后样品在自动进样器温度下稳定性 |
4.11 重新进样重现性 |
5 章节小结 |
第三节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和酪氨酸激酶抑制的TDM研究 |
1 前言 |
2 研究对象及一般资料 |
2.1 血样采血时间 |
2.2 血药浓度测定 |
3 实验结果 |
3.1 伏立康唑谷浓度值分布 |
3.1.1 儿童患者伏立康唑谷浓度值分布 |
3.2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间相互作用 |
4 章节小结 |
第二章 基于LC-MS/MS技术的人血浆中内源性含羰基甾体类成分定性分析.. |
第一节 基于LC-MS/MS技术的人血浆中含羰基甾体化合物分析方法建立 |
1 前言 |
2 实验仪器和材料 |
2.1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3.1 色谱条件 |
3.2 质谱条件 |
3.3 衍生化过程 |
3.4 样品前处理方法 |
3.5 甾体化合物标准品QAO衍生物溶液的配制 |
4 方法开发 |
4.1 质谱条件优化 |
4.2 色谱条件优化 |
4.3 样品前处理方法优化 |
5 章节小结 |
第二节 应用LC-MS/MS技术对人血浆中含羰基甾体类成分进行定性分析 |
1 前言 |
2 实验仪器和材料 |
2.1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3.1 色谱条件 |
3.2 质谱条件 |
3.3 样品前处理方法 |
3.4 标准品溶液的配制 |
4 实验结果 |
4.1 甾体化合物标准品QAO衍生物的结构式 |
4.2 甾体化合物标准品QAO衍生物的裂解规律 |
4.3 人血浆中内源性含羰基甾体类成分的分析策略 |
4.4 同位素峰的排除 |
4.5 顺反异构体的区分 |
4.6 人血浆中含羰基甾体化合物鉴定结果 |
4.7 方法学考察 |
4.7.1 基质效应 |
4.7.2 重复性 |
5 章节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Ⅰ: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2)高效液相色谱法在血药浓度监测中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抗癫痫药物 |
2抗肿瘤药物 |
3抗感染药物 |
4免疫抑制剂 |
5其他药物 |
(3)HPLC法测定犬血浆中伊曲康唑浓度(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
1.1 药物和试剂 |
1.2 试验动物 |
1.3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色谱条件 |
2.2 给药和采血 |
2.3 血浆预处理 |
2.4 标准曲线制作 |
2.5 样品回收率 |
2.6 方法精密度 |
2.7 数据处理 |
3 结果 |
3.1 色谱图 |
3.2 标准曲线及回归方程 |
3.3 回收率测定 |
3.4 方法精密度 |
4 讨论 |
(4)犬用伊曲康唑凝胶剂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皮肤真菌病概述 |
1.1.1 致病性真菌 |
1.1.2 致病机理 |
1.1.3 临床症状及流行特点 |
1.2 抗真菌药物 |
1.3 伊曲康唑 |
1.3.1 伊曲康唑简介 |
1.3.2 伊曲康唑剂型研究进展 |
1.3.3 环糊精包合技术在伊曲康唑制剂中的应用 |
1.3.4 伊曲康唑凝胶剂研制的意义 |
1.4 实验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主要实验器材 |
2.1.2 药品及试剂 |
2.1.3 试验用试剂配制 |
2.1.4 实验动物 |
2.2 实验方法 |
2.2.1 高效液相色谱测定伊曲康唑含量的分析方法建立 |
2.2.2 伊曲康唑包合物溶液的制备 |
2.2.3 犬用伊曲康唑凝胶的制备 |
2.2.4 犬用伊曲康唑凝胶剂的体外皮肤渗透性及离体皮肤中伊曲康唑滞留量的研究 |
2.2.5 犬用伊曲康唑凝胶剂的皮肤毒理实验研究 |
2.2.6 犬用伊曲康唑凝胶剂的临床疗效研究 |
3 实验结果 |
3.1 高效液相色谱测定伊曲康唑含量的方法建立 |
3.1.1 检测波长的选择 |
3.1.2 高效液相色谱图及标准曲线 |
3.1.3 方法专属性考察 |
3.1.4 回收率考察结果 |
3.1.5 精密度实验结果 |
3.1.6 最小检测限(LOD) |
3.1.7 伊曲康唑甲醇溶液高温、低温及强光照射稳定性试验结果 |
3.2 伊曲康唑包合物溶液的制备 |
3.2.1 伊曲康唑溶解度及油/水分配系数结果 |
3.2.2 溶解一定量伊曲康唑时盐酸的用量选择 |
3.2.3 包合物溶液制备工艺最优条件 |
3.2.4 包合物鉴定结果 |
3.3 犬用伊曲康唑凝胶剂的制备 |
3.3.1 犬用伊曲康唑凝胶剂处方单因素实验结果 |
3.3.2 凝胶剂体外的释放试验标准曲线绘制 |
3.3.3 伊曲康唑凝胶剂的处方筛选 |
3.3.4 伊曲康唑凝胶剂质量考察结果 |
3.3.5 伊曲康唑凝胶剂稳定性实验结果 |
3.4 体外皮肤渗透性及离体皮肤中伊曲康唑滞留量的实验结果 |
3.4.1 体外经皮渗透测定方法专属性结果 |
3.4.2 体外经皮渗透测定方法的标准曲线结果 |
3.4.3 体外经皮渗透测定方法精密度试验结果 |
3.4.4 体外经皮渗透测定方法回收率实验结果 |
3.4.5 伊曲康唑凝胶剂体外经皮渗透试验累积释药量结果 |
3.4.6 伊曲康唑凝胶剂离体皮肤滞留量的测定方法专属性考察结果 |
3.4.7 伊曲康唑凝胶剂离体皮肤滞留量标准曲线的绘制 |
3.4.8 伊曲康唑凝胶剂离体皮肤滞留量方法精密度实验结果 |
3.4.9 伊曲康唑凝胶剂离体皮肤滞留量方法回收率实验 |
3.4.10 伊曲康唑凝胶剂离体皮肤药物累积滞留量结果 |
3.5 犬用伊曲康唑凝胶剂的皮肤毒理实验研究 |
3.5.1 大鼠皮肤急性毒性试验结果 |
3.5.2 家兔皮肤刺激试验结果 |
3.5.3 豚鼠皮肤致敏试验 |
3.6 犬用伊曲康唑凝胶剂的临床疗效结果 |
4 讨论 |
4.1 伊曲康唑含量的检测方法分析 |
4.2 关于伊曲康唑包合物 |
4.3 犬用伊曲康唑凝胶处方 |
4.3.1 单因素对犬用伊曲康唑凝胶的制备的影响 |
4.3.2 伊曲康唑凝胶剂的处方优化 |
4.4 伊曲康唑凝胶剂体外经皮渗透性的探讨 |
4.5 犬用伊曲康唑凝胶剂的使用安全性初步分析 |
4.6 犬用伊曲康唑凝胶剂临床疗效的观察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犬用抗真菌制剂—易皮康注射液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病原菌 |
1.1.1 犬小孢子菌 |
1.1.2 石膏样小孢子菌 |
1.1.3 疣状毛癣菌 |
1.2 抗真菌药物 |
1.2.1 多烯类药物 |
1.2.2 吡咯类药物 |
1.2.3 棘白菌素类药物 |
1.2.4 烯丙胺类药物 |
1.3 抗真菌药物敏感试验研究进展 |
1.3.1 液体培养基稀释法 |
1.3.2 琼脂扩散法 |
1.3.3 琼脂稀释法 |
1.3.4 流式细胞仪法 |
1.3.5 葡萄糖消耗法 |
1.3.6 比色法 |
1.4 伊曲康唑研究进展 |
1.4.1 伊曲康唑结构 |
1.4.2 伊曲康唑产品 |
1.4.3 伊曲康唑新型制剂 |
1.4.4 伊曲康唑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
1.4.5 伊曲康唑毒性研究 |
1.4.6 伊曲康唑的临床应用 |
1.5 试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培养基 |
2.1.2 染色液 |
2.1.3 试验药品 |
2.1.4 试验试剂 |
2.1.5 试验仪器 |
2.1.6 试验动物 |
2.2 实验方法 |
2.2.1 易皮康注射液的制备 |
2.2.2 易皮康注射液浓度的测定 |
2.2.3 药物敏感性试验 |
2.2.4 易皮康注射液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
2.2.5 急性毒性试验 |
2.2.6 蓄积毒性试验 |
2.2.7 耐受性试验 |
2.2.8 局部刺激试验 |
2.2.9 亚慢性毒性试验 |
2.2.10 临床药效学试验 |
3 实验结果 |
3.1 易皮康注射液的制备 |
3.1.1 羟丙基-β-环糊精与双蒸水的比例选择 |
3.1.2 共溶剂的筛选 |
3.1.3 包合温度的选择 |
3.1.4 包合时间的选择 |
3.1.5 滴加时间的选择 |
3.1.6 包合液制备工艺的优化 |
3.1.7 易皮康注射液的制备 |
3.2 易皮康注射液浓度的测定 |
3.2.1 最大紫外吸收波长的确定 |
3.2.2 标准曲线制作与回归方程计算 |
3.2.3 易皮康注射液浓度测定 |
3.3 药敏试验 |
3.3.1 真菌的分离与培养 |
3.3.2 药敏试验结果 |
3.4 药代动力学试验结果 |
3.4.1 色谱图分析 |
3.4.2 标准曲线及回归方程 |
3.4.3 样品回收率 |
3.4.4 方法精密度 |
3.4.5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
3.4.6 血浆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 |
3.5 急性毒性试验 |
3.6 蓄积毒性试验 |
3.7 耐受性试验 |
3.8 局部刺激试验 |
3.9 亚慢性毒性试验 |
3.9.1 观察记录和体重变化 |
3.9.2 小鼠肝肾指标的变化 |
3.9.3 肝肾的组织切片 |
3.10 临床药效试验 |
4 讨论 |
4.1 易皮康注射液包合条件、共溶剂的选择 |
4.1.1 ITZ 与 HP-β-CD 的比例选择 |
4.1.2 共溶剂的选择 |
4.1.3 包合条件的选择 |
4.2 伊曲康唑剂型 |
4.3 易皮康注射液药代动力学 |
4.3.1 检测方法的选择 |
4.3.2 流动相选择 |
4.3.3 血浆预处理方法选择 |
4.3.4 犬体内易皮康注射液的药代研究 |
4.4 伊曲康唑毒性研究 |
4.5 易皮康及伊曲康唑临床用药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在线富集技术在体内药物分析中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基于毛细管电泳的在线富集技术 |
2.基于液相色谱的在线固相萃取富集技术 |
3.在线富集技术在体内药物分析中的研究内容 |
第一章 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在线堆积法测定人血浆中 伊曲康唑及其代谢物 |
1.MEKC在线富集方法的建立 |
1.1 药品及试剂 |
1.2 仪器 |
1.3 溶液的配制 |
1.4 HPLC方法 |
1.5 MEKC在线富集方法 |
2.MEKC在线富集方法的验证 |
2.1 专属性 |
2.2 标准曲线与线性范围 |
2.3 灵敏度 |
2.4 精密度和准确度 |
2.5 提取回收率 |
2.6 基质效应 |
2.7 稳定性 |
3.MEKC在线富集方法的优化与讨论 |
3.1 血浆样品前处理方法的选择与优化 |
3.2 MEKC分离条件的优化 |
3.3 MEKC富集方法的选择和条件的优化 |
3.4 富集因子 |
3.5 MEKC富集方法与HPLC方法比较 |
4.MEKC在线富集方法的应用 |
第二章 在线固相萃取-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人血清中烯丙雌醇的含量 |
1.On-line SPE-LC/MS方法的建立 |
1.1 药品及试剂 |
1.2 仪器 |
1.3 溶液的配制 |
1.4 血清样品预处理 |
1.5 On-line SPE条件 |
1.6 色谱分离条件及质谱检测条件 |
2.On-line SPE-LC/MS方法的验证 |
2.1 专属性 |
2.2 标准曲线与线性范围 |
2.3 灵敏度 |
2.4 精密度和准确度 |
2.5 提取回收率 |
2.6 稳定性 |
2.7 残留效应(Carryover effect) |
3.On-line SPE-LC/MS方法的优化及讨论 |
3.1 On-line SPE条件的优化 |
3.2 色谱分离条件的优化 |
3.3 质谱检测条件的优化 |
4.本章小结 |
全文总结 |
课题创新之处 |
下一步研究设想 |
参考文献 |
综述:在线样品富集技术在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中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
在校期间以第一作者撰写并发表的文章 |
缩写字母表 |
致谢 |
(7)伊曲康唑胶囊人体生物等效性和联合用药药动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伊曲康唑研究现状与临床应用 |
1.2 药物动力学的研究意义 |
1.3 立题思路 |
第二章 伊曲康唑胶囊人体生物等效性研究 |
2.1 试验方法的建立 |
2.2 血浆样品分析方法的建立与确证 |
2.3 未知血浆样品的测定 |
2.4 数据处理 |
2.5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伊曲康唑与特比萘芬联合用药药动学研究 |
3.1 大鼠血浆样品中伊曲康唑与特比萘芬同时测定分析方法的建立 |
3.2 分析方法的确证 |
3.3 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联合用药的药动学研究 |
3.4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
附表与附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白蛋白纳米粒作为疏水性和亲水性药物的载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 研究背景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伊曲康唑白蛋白纳米粒的研究 |
第一章 伊曲康唑白蛋白纳米粒的制备 |
1、仪器和材料 |
2、方法和结果 |
2.1 伊曲康唑分析方法建立 |
2.1.1 定量方法和标准曲线的建立 |
2.1.2 定量方法考察 |
2.2 伊曲康唑纳米粒(IIT-NPs)制备工艺和评价方法 |
2.2.1 IIT-NPs的初步制备工艺 |
2.2.2 IIT-NPs的粒径和zeta电位的测定 |
2.2.3 载药量和包封率的测定 |
2.3 制备工艺影响因素考察 |
2.3.1 均质次数和压力的影响 |
2.3.2 药物浓度的影响 |
2.3.3 HSA浓度的影响 |
2.3.4 有机相体积百分比的影响 |
2.4 处方优化 |
2.4.1 优化设计 |
2.4.2 模型拟合及预测 |
2.4.3 优化处方的验证 |
3、讨论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伊曲康唑白蛋白纳米粒的体外评价 |
1、材料与仪器 |
2、方法与结果 |
2.1 伊曲康唑纳米粒的性质研究 |
2.1.1 透射电镜 |
2.1.2 红外光谱 |
2.1.3 差示扫描量热 |
2.1.4 X-射线粉末衍射 |
2.2 体外释放 |
2.3 体外稳定性考察 |
2.3.1 稀释稳定性 |
2.3.2 放置稳定性 |
2.4 体外溶血性考察 |
2.5 体外抗真菌活性的考察 |
2.5.1 药液的配置 |
2.5.2 药敏评价 |
3、讨论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伊曲康唑白蛋白纳米粒的体内评价 |
1、材料与试剂 |
2、方法与结果 |
2.1 体内样品分析方法建立 |
2.1.1 药物及其代谢产物 |
2.1.2 生物样品预处理 |
2.1.3 色谱条件 |
2.1.4 方法专属性 |
2.1.5 标准曲线建立 |
2.1.5 精密度试验 |
2.1.7 稳定性考察 |
2.2 ITZ-NPs药动学与组织分布试验 |
2.2.1 标准曲线建立 |
2.2.2 大鼠血药动力学 |
2.2.2.1 实验方案 |
2.2.2.2 数据处理及结果 |
2.2.3 小鼠血药与组织药物动力学 |
2.2.3.1 实验方案 |
2.2.3.2 血药动力学数据处理及结果 |
2.2.3.3 药物组织分布与动力学数据处理及结果 |
2.2.3.4 组织中AUC比较 |
2.3 ITZ-NPs体内毒性考察 |
3、讨论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脑靶向伊曲康唑白蛋白纳米粒的研究 |
1、材料与仪器 |
2、方法与结果 |
2.1 生物素化材料制备 |
2.1.1 生物素活泼酯制备 |
2.1.2 生物素化RVG肽(Bio-RVG)制备 |
2.1.3 生物素化人血清白蛋白(Bio-HSA)制备 |
2.2 脑靶向伊曲康唑白蛋白纳米粒(RVG-ITZ-NPs)制备 |
2.2.1 生物素化伊曲康唑白蛋白纳米粒(Bio-ITZ-NPs)制备 |
2.2.2 RVG-ITZ-NPs制备 |
2.3 荧光标记纳米粒 |
2.3.1 荧光标记白蛋白(HSA-FITC) |
2.3.2 荧光标记生物素化白蛋白(Bio-HSA-FITC) |
2.3.3 荧光标记ITZ-NPs(ITZ-NPs-FITC) |
2.3.4 荧光标记Bio-ITZ-NPs(Bio-ITZ-NPs-FITC) |
2.3.5 荧光标记RVG-ITZ-NPs(RVG-ITZ-NPs-FITC) |
2.4 纳米粒表征 |
2.4.1 粒径和zeta电位测定 |
2.4.2 载药量与包封率的测定 |
2.4.3 体外释放考察 |
2.5 RVG-ITZ-NPs体外靶向性考察 |
2.5.1 荧光显微镜观察 |
2.5.2 流式细胞仪检测 |
2.6 RVG-ITZ-NPs脑组织摄取 |
2.7 大鼠血药动力学研究 |
2.7.1 实验方案 |
2.7.2 数据处理及结果 |
2.8 RVG-ITZ-NPs组织分布 |
2.8.1 试验方案 |
2.8.2 数据处理及结果 |
3、讨论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吉西他滨白蛋白纳米粒的研究 |
第五章 吉西他滨白蛋白纳米给药系统的制备 |
1、材料与试剂 |
2、方法与结果 |
2.1 吉西他滨定量方法的建立 |
2.1.1 色谱条件 |
2.1.2 标准曲线的建立 |
2.1.3 方法学考察 |
2.2 吉西他滨基本性质的表征 |
2.2.1 吉西他滨制备 |
2.2.2 溶解度与分配系数测定 |
2.3 吉西他滨白蛋白纳米粒的表征方法 |
2.3.1 粒径和Zeta电位测定 |
2.3.2 载药量和包封率测定 |
2.3.3 释放度考察 |
2.4 制备工艺的选择 |
2.4.1 空白纳米粒制备工艺 |
2.4.2 pH选择 |
2.4.3 非溶剂选择 |
2.4.4 乙醇用量 |
2.4.5 乙醇加入速度 |
2.4.6 交联时间 |
2.4.7 载药工艺 |
2.4.7.1 吸附载药法 |
2.4.7.2 直接载药法 |
2.4.7.3 吸附载药与直接载药结合 |
2.4.7.4 载药工艺的比较 |
2.4.8 制备工艺确定 |
2.5 单因素考察 |
2.5.1 白蛋白浓度的影响 |
2.5.2 投药量的影响 |
2.5.3 交联剂用量的影响 |
2.6.处方优化 |
2.7 优化处方验证 |
2.7.1 100nm纳米粒的制备 |
2.7.2 300-400nm纳米粒的制备 |
2.7.3 载药纳米粒表征 |
3、讨论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吉西他滨白蛋白纳米粒的体内外生物学评价 |
1、材料与仪器 |
2、方法与结果 |
2.1 生物样品定量方法的建立[1] |
2.1.1 生物样品的处理 |
2.1.2 高效液相色谱条件 |
2.1.3 标准曲线的建立和方法学考察 |
2.2 体内药动学与组织分布 |
2.2.1 大鼠体内药动学结果 |
2.2.2 大鼠组织分布结果 |
2.3 抗肿瘤药效学试验 |
2.3.1 细胞毒性(MTT)试验 |
2.3.2 动物试验 |
2.3.2.1 动物体重变化 |
2.3.2.2 肿瘤抑制效果 |
2.3.2.3 肿瘤形态和转移观察 |
3、讨论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总结 |
英文缩略语注释 |
Curriculum Vitae |
致谢 |
(10)伊曲康唑、兰索拉唑和头孢克洛血浆样品定量分析方法的研究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生物样品常用分析方法 |
1.1.1 光谱分析方法 |
1.1.2 色谱分析法 |
1.2 药物制剂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 |
1.2.1 生物样品分析方法的基本要求 |
1.2.2 药物动力学分析 |
1.2.3 生物利用度计算 |
1.2.4 生物等效性评价 |
1.3 伊曲康唑 |
1.3.1 理化特性 |
1.3.2 药代动力学 |
1.3.3 临床应用 |
1.3.4 不良反应 |
1.4 兰索拉唑 |
1.4.1 作用机制 |
1.4.2 药代动力学 |
1.4.3 临床应用 |
1.4.4 不良反应 |
1.5 头孢克洛 |
1.5.1 理化特性 |
1.5.2 药代动力学 |
1.5.3 临床应用 |
1.5.4 不良反应 |
1.6 研究计划 |
第二章 伊曲康唑血桨样品定量分析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
2.1 药品与试剂 |
2.2 仪器与设备 |
2.3 溶液的配制 |
2.4 色谱条件 |
2.5 血浆样品的处理 |
2.6 分析方法确证 |
2.6.1 方法选择性 |
2.6.2 标准曲线和定量下限 |
2.6.3 精密度与准确度 |
2.6.4 提取回收率 |
2.6.5 稳定性 |
2.7 两种伊曲康唑制剂生物等效性研究 |
2.7.1 研究对象 |
2.7.2 给药方案与样品采集 |
2.7.3 未知样品测定 |
2.7.4 数据处理 |
2.7.5 药动学参数 |
2.7.6 生物等效性分析 |
2.8 讨论 |
第三章 兰索拉唑血浆样品定量分析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
3.1 药品与试剂 |
3.2 仪器与设备 |
3.3 溶液的配制 |
3.4 色谱条件 |
3.5 血浆样品的处理 |
3.6 分析方法确证 |
3.6.1 方法选择性 |
3.6.2 标准曲线和定量下限 |
3.6.3 精密度与准确度 |
3.6.4 提取回收率 |
3.6.5 稳定性 |
3.7 两种兰索拉唑制剂生物等效性研究 |
3.7.1 研究对象 |
3.7.2 给药方案与样品采集 |
3.7.3 未知样品测定 |
3.7.4 数据处理 |
3.7.5 药动学参数 |
3.7.6 生物等效性分析 |
3.8 讨论 |
第四章 头孢克洛血桨样品定量分析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
4.1 药品与试剂 |
4.2 仪器与设备 |
4.3 溶液的配制 |
4.4 色谱条件 |
4.5 血浆样品的处理 |
4.6 分析方法确证 |
4.6.1 方法选择性 |
4.6.2 标准曲线和定量下限 |
4.6.3 精密度与准确度 |
4.6.4 提取回收率 |
4.6.5 稳定性 |
4.7 两种头孢克洛制剂生物等效性研究 |
4.7.1 研究对象 |
4.7.2 给药方案与样品采集 |
4.7.3 未知样品测定 |
4.7.4 数据处理 |
4.7.5 药动学参数 |
4.7.6 生物等效性分析 |
4.8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柱切换色谱法测定人血清中的伊曲康唑及其代谢产物羟基伊曲康唑(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LC-MS/MS技术的三唑类抗真菌药物及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药物监测研究及人血浆中内源性含羰基甾体类成分定性分析[D]. 周星.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6)
- [2]高效液相色谱法在血药浓度监测中的应用进展[J]. 范玲,于栋伟. 山东医药, 2015(32)
- [3]HPLC法测定犬血浆中伊曲康唑浓度[J]. 李德军,姜岩,王海彬,祝玉卿,陈曦,陈亮,刘云. 广东畜牧兽医科技, 2012(05)
- [4]犬用伊曲康唑凝胶剂的研制[D]. 陈曦. 东北农业大学, 2010(05)
- [5]犬用抗真菌制剂—易皮康注射液研制[D]. 陈亮. 东北农业大学, 2010(05)
- [6]在线富集技术在体内药物分析中的研究与应用[D]. 江峥. 复旦大学, 2009(12)
- [7]伊曲康唑胶囊人体生物等效性和联合用药药动学研究[D]. 樊雪. 沈阳药科大学, 2009(08)
- [8]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血浆中伊曲康唑的浓度[J]. 樊雪,霍艳双,张睿瑞,果德安,毕开顺,陈晓辉. 西北药学杂志, 2009(02)
- [9]白蛋白纳米粒作为疏水性和亲水性药物的载体研究[D]. 陈卫. 复旦大学, 2008(05)
- [10]伊曲康唑、兰索拉唑和头孢克洛血浆样品定量分析方法的研究和应用[D]. 白璐. 沈阳药科大学, 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