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农机科研走向市场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汪涛[1](2021)在《绵阳市农机社会化服务供需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机社会化服务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要内容,在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农机社会化服务供需服务平衡发展发展有利于构建“集约化、组织化、专业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实现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的必然要求。建国以来,经过多方努力,我国在农业机械种类、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机械科技含量、农机服务内容、农机服务效益等多方面都取得了可观的效果。但由于历史、政策、社会、制度、技术、区位条件、资金和地区资源等众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对农机社会化服务开展研究,分析其现状和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十分必要。本文选择四川省绵阳市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为研究对象。在对绵阳市农机社会化服务供需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多角度总结了农机社会化服务供需存在的问题,并对制约绵阳市农机社会化服务供需平衡的原因等进行分析;认为绵阳市丘陵地区农机化共享发展缓慢、宜机化条件差、农机化人才培养不充分、农机化扶持政策有待加强;并从人力资本、土地禀赋、经营状况、社会环境、政策环境、经济环境、市场环境、技术环境等方面对农机社会化服务供需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采用AHP(层次分析法)对绵阳市农机社会化服务供需影响因素进行了量化比较分析。最后,针对性提出适用于绵阳市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的对策建议,即加快推进宜机化改造,发挥土地禀赋优势;加强农机化经济政策支持,营造良好经济环境;加强农机化人才培养,营造良好技术环境;积极开展农机化共享服务,保证供需平衡。
郝鸿嫣[2](2021)在《MT农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竞争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机械化水平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随着我国制造业水平的不断提升,农业机械的装备总量也不断增加,农机先进技术与农机服务业也在蓬勃发展,我国成为带动世界农机产业发展的主要引擎。但在农业机械产业整体向好发展的局面下,受产业结构调整与行业加速发展的影响,传统农机行业所积累的产能过剩、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需求下降等问题也日益凸显,导致我国传统农机行业利润空间逐渐缩水、竞争不断加剧。这一系列的问题使得MT农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MT农机)这类中小型农机企业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因此MT农机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走在前列,就需要重新制定竞争战略。本文以MT农机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相关的战略理论知识,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运用PEST分析、波特五力模型等,对企业所处的复杂的外部环境进行剖析,并对企业拥有的独特的内部资源与能力进行详细的了解。运用SWOT分析法选择出适合企业未来发展的差异化战略,列出企业实施竞争战略的重点业务内容,使企业未来业务发展规划更有针对性。并提出相应的战略保障措施,保证企业在未来的竞争中获得持续的优势地位。也期望通过这一系列的分析与研究,为我国同类型的农机企业提供战略选择的参考。
陈旭[3](2020)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吉林省农机需求影响因素与趋势研究》文中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是推动我国由农业大国转向农业强国的重要举措。乡村振兴战略最终将实现乡村的“产业兴旺、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生态宜居、生活富裕”,其中产业兴旺是动力,对战略愿景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农业机械化是实现产业兴旺的关键路径之一,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物质条件和重要基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加速了乡村振兴的步伐,引领农业进入现代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新格局。没有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更不会有产业兴旺,而农机需求的改变是研判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向和进程的重要依据。因此,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研判农机需求的影响因素和结构性变化对于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和产业振兴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农业机械化是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重要物质基础。基于此,本文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以农机需求作为研究标的,在梳理国内外研究文献以及实地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运用系统理论、生产要素理论、规模经济理论、诱致性技术选择理论,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回归分析、Logit模型、组合预测模型及动态仿真模型对吉林省农机需求影响因素及趋势进行综合研究,以期为吉林省农机装备产业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建议。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如下:(1)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机需求的关系。运用系统理论,参考战略管理“HCD”模型的核心理念,设计了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机需求系统的“ISRS”模型,从智能子系统(I)、服务子系统(S)、配套子系统(R)、生存子系统(S)四个方面对照乡村振兴战略的五个目标,分析二者的联动机理。认为,产业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途径,农业机械化是实现产业兴旺的基本保证、农机需求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的主要动力。(2)我国农机需求影响因素。基于2004-2018年统计数据,从宏观层面以农机总动力为因变量,农机购置补贴、农机价格、农机作业服务价格、农户收入、农产品价格、农业劳动力数量、农作物播种总面积为自变量,分别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及线性回归分析法,探究我国农机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农机需求主要作用因素的影响力从大到小依次为:农业劳动力数量(0.471)、农户收入(0.462)、农机购置补贴(0.025)、农机价格(-0.004),两模型结果相互吻合,说明全国农机装备需求受以上四个因素的影响较大。(3)吉林省农户农机需求的影响因素。根据田野调查的微观数据,借鉴前文宏观层面的影响因素,对吉林省农户农机需求情况进行归纳总结,从不同生产环节(耕地环节、播种环节、收获环节)、不同类型农户(以农为主农户、以农为辅农户)两个层面,利用二元Logit模型,对农户农机需求水平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从生产环节来看,耕地环节农机需求受到农机拥有量(-1.1462)、农机购置补贴(0.8623)、道路情况(0.7371)、年龄(-0.7323)、地貌特征(0.4218)、性别(-0.235)、农户人均收入(0.0127)、农业劳动力(0.0061)的影响;播种环节农机需求受到农机拥有量(-0.3417)、农业劳动力(0.0176)、农户人居收入(0.0123)、年龄(-0.1355)、地貌特征(0.7321)的影响;收获环节农机需求受到农机拥有量(-0.5264)、道路情况(0.5758)和地貌特征(0.7326)的影响。从农户类型分析,以农为主农户农机需求受劳动力数量、农机购置补贴、农机拥有量、年龄、受教育程度、道路情况、地形特征影响,结果分别是0.1364、0.2564、-0.6314、-1.2645、0.1453、0.3672、-0.9471;以农为辅农户农机需求受农机购置补贴、年龄、地形特征的影响,结果分别是0.2315、-0.1465、-1.0421。作者认为农机拥有量、农机购置补贴、地形特征、道路情况是影响吉林省农户农机需求的关键因素,以上指标分别代表吉林省农机基础、自然禀赋、政府行为及基础设施,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政府行为和基础设施将不断优化,未来农机需求将有所调整和改善。(4)吉林省农机作业服务主体需求的影响因素。本文根据农机具原值将吉林省农机作业服务主体分为农机户、I类农机服务组织、II类农机服务组织,并以此构建服务组织农机需求的影响因素模型,基于Logistic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这三类服务组织在农机需求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征,其中影响农机户农机需求的因素包括耕地块数、耕地转入情况、劳动力数量、农机购置补贴、性别、健康状态、兼职情况以及耕地地貌,结果分别为-0.2543、2.3533、-1.7543、0.8473、0.5433、1.3523、0.0632、-0.2364;I类农机服务组织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最大块耕地面积、农业收入比例、劳动力数量、农机经营性收入比例、当地劳动力价格、农机购置补贴、年龄、性别、健康状态,系数分别为0.2846、1.3743、-1.3542、1.1263、0.6423、0.4324、-0.0357、0.5724、1.4164;II类农机服务组织的影响因素分别为最大块耕地面积、农业收入比例、农机现值、当地劳动力价格、农机购置补贴、年龄、性别、健康状态、耕地地貌,系数分别为0.2746、1.4235、0.7385、-0.3635、0.3432、-0.0264、0.5913、1.4935、-0.1925。结果表明,农业收入比例、劳动力数量、农机购置补贴、健康状态对三类农机服务组织影响较大,可见除政府行为外,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对市场化要求更高。而随着农机作业服务组织规模扩大,自然禀赋的限制日益减少,这一趋势与未来乡村振兴战略土地集约化、农业产业市场化的发展方向具有一致性,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具有良好的辐射性。(5)吉林省农机需求趋势预测。基于吉林省2004-2018年农机装备使用情况构建吉林省农机需求水平指标体系,利用组合预测模型,对2019-2023年的农业机械装备水平、作业水平和服务水平进行趋势预测。进一步依据《吉林省乡村振兴规划(2018-2022)》指标中农业劳动生产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两项指标的目标值添加政策实施水平变量,分别按照1%、3%、5%的增长率构建吉林省农机需求政策效应动态仿真模型。回归结果表明,控制劳动生产率按照每年1%,3%,5%的增长,农机总动力的年均增长分别为4.7%、7.5%、12.7%,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年均增长为4.9%、5.9%以及7%,机耕水平的年均增长为0.9%、1.1%、1.3%。利用动态仿真模型控制粮食综合生产率按照每年1%,3%,5%的增长,农机总动力的年均增长分别为4.8%、7.6%、9.3%,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年均增长为1.36%、3.14%以及6.23%,机耕水平的年均增长为0.93%、1.09%、1.28%。结果表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吉林省农机需求发展是有极强的推动作用,政策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吉林省农机需求水平。(6)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发展经验的借鉴。对日本和美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进行分析,借鉴日美地少人多、地广人稀的两种农业模式,针对我国及吉林省农业地貌复杂的实际情况提出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建议: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重视科研创新体系。综上,基于前文从宏观层面影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因素研究,微观层面影响吉林省农户农机需求、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农机需求的因素研究,研判乡村振兴背景下吉林省农机需求的发展趋势,同时借鉴日美农业机械化发展经验,作者针对吉林省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产业发展提出应加大力度培养新农人、着力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引导农村生产方式转变;积极推进农机服务体系建设,打造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组织;推进农村生产性基础建设,保障农机化生产外部环境;强化农业机械安全监管,稳定农机装备市场平衡;加快农业机械科技创新,推进全面全程高质高效农业机械化发展等政策建议。
张建锋[4](2020)在《专业化分工视角下稻农的合作及其治理 ——以农机服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已经步入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新阶段。在新发展阶段,“如何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以土地承包、家庭经营为核心的基本经营制度如何创新以适应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成为亟待破解的理论与现实问题。立足我国人均耕地资源少、农业劳动力资源弱质化、粮食供给总量紧平衡等现实,着力推进农业专业化分工与合作、推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逐渐为社会所认同。与此同时,随着交易效率的提升,我国农业专业化分工呈现深化趋势,但在区域、产业、具体农事活动方面存在不协调不充分问题。立足我国小规模农户将长期存在并处于基本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国情,在深化专业化分工过程中,探究农户参与分工与合作的缘由、农户参与分工与合作的方式、农户参与分工与合作的保障,具有现实的必然性和理论的必要性。本文以农机服务为例,探究专业化分工视角下稻农的合作及其治理,回答“专业化分工视角下稻农为什么要以合作的方式完成农事活动?”“专业化分工视角下稻农如何合作以保障农事活动的有效实现?”问题,并将“专业化分工视角下稻农如何合作”分解为“专业化分工视角下稻农合作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专业化分工视角下稻农如何选择相应的合作方式?”“专业化分工视角下稻农合作匹配什么样的治理结构与治理机制?”等子问题。文章基于专业化分工理论、农户家庭决策模型、合作及合作行为理论、外包理论、交易成本与交易治理理论等理论基础,在借鉴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水稻生产经营技术经济与制度结构-交易效率-专业化分工与合作-合作治理”的基本框架。基于此分析框架,从稻农家庭微观决策出发分析了稻农参与分工与合作的缘由,专业化分工与合作的关系、稻农合作的影响因素与合作机制、稻农农事活动合作方式选择及合作治理匹配的影响因素;随后从历史与现实的维度分析了稻农合作及其治理的演化历程及现实状况,并基于2004-2017年全国主要稻产区数据、采用FGLS方法验证了技术经济结构变迁对农机服务外包合作的影响,基于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采用ivprobit模型、内生次序probit模型模型、multi-logit模型分别验证了稻农农机技术使用与否、农机技术使用程度、农机服务合作与合作程度、农机服务合作方式选择、农机服务合作治理结构及治理机制选择的影响因素。最后在多案例分析专业化分工和稻农合作实现逻辑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含义。通过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规模经济、分工经济、交易成本、信息处理效率等四个视角单独均无法相对全面解释稻农农事活动合作的缘由,应从合作意愿形成与强化、合作行为实现与开展、合作持续等三个层面具体分析稻农合作的缘由。稻农合作嵌入外部技术经济、制度演化与变迁过程中,是稻农以综合成本最小化、综合收益最大化为目标导向,权衡合作的预期收益增加或预期成本降低、合作的交易成本与交易效率、主体与群体的行为能力及合作能力、主观与客观规范与控制等因素,并与内外部诸多利益相关者互动的结果。规模经济、分工经济、交易成本、信息处理效率等四个视角都是以合作的预期绩效为出发点,只强调了合作预期绩效中的某一方面,未将合作发生置于综合系统中考量,且四个观点间也存在相应的联系。生产要素稀缺引致的生产实现与生产成本降低诉求、生产经营组织制度不均衡诱致的交易成本降低诉求、小农户综合收益最大化导向下的机会成本最小化诉求、交易效率提升与合作的经济可行性得以保障、稻农行为能力与合作能力的提升、强有力外部推力与助力的存在、新型水稻经营主体的存在与引领、合作分配机制的激励效应与分配的公平性、合作组织的存续发展与合作组织绩效的提升等方面构成了稻农农事活动合作的多维缘由。(2)技术变革与制度变迁对农业专业化分工演进以及农户合作行为选择具有显着的直接、间接影响。(1)制度及制度变革围绕宏观产权制度、产业保护与扶持制度、微观规范与控制制度三个维度,通过影响宏观交易成本与交易效率、合作的微观交易效率,通过改变水稻生产经营主体的资源、资本与要素禀赋结构,直接、间接影响农事活动分工与合作;(2)技术及技术演化围绕生产型技术、交易型技术两个维度,通过改变农事活动的技术经济结构、影响合作的交易效率,进而影响稻农合作动机、合作行为与合作方式的选择;(3)技术、制度协同演化,共同形塑了“小农户家庭内部合作为主与关系型换工合作为辅→农户被动卷入同公社化与合作化生产合作为主→农事活动合作市场化与社会化逐渐深化→农事活动合作市场化与社会化为主”的稻农合作与合作方式演进历程。水稻农事活动中稻农合作治理演进围绕交易属性演化、水稻生产经营组织结构与组织制度演化两个维度展开。交易属性演变嵌入水稻生产技术、制度与政策环境、社会与文化环境中,生产经营组织结构与组织制度的演化影响技术选择、农事活动的专业化分工,进而影响农事活动的实现方式,最终影响农机服务合作治理及治理机制的选择。水稻生产经营组织结构与组织制度演化维度的治理演化主要从“交易效率演进嵌入、经营主体选择”、“混合治理结构嵌入、经营主体选择”两个角度发挥作用。(3)技术经济结构变迁是水稻农机服务外包合作的核心诱致因素,四种水稻种属农机服务外包合作程度及其影响因素存在分异。水稻生产经营农事活动合作与合作方式选择嵌入技术经济与制度结构及其共同决定的专业化分工系统中。影响稻农合作及合作方式选择的因素主要包括水稻生产经营资源与要素相对稀缺状况、水稻生产经营组织结构的变革、非农就业市场成长与非农就业比较收益状况、农业生产经营公共制度与产业政策、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嵌入的农村社会关系与社会文化网络等。基于2004-2017年中国粳稻、早籼稻、中籼稻、晚籼稻四个主要属种及主要种植省份的宏观数据,采用FGLS模型实证发现:(1)农机专用性指标、农地折租成本代表农地租种机会成本、农户自有劳动力价格代表的机会成本、雇工成本等对农机服务外包合作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台均拖拉机动力代表的农机专用性对农机服务外包合作呈负向影响。(2)水稻种植现金成本收益率代表的比较收益指标、农机总动力代表的农机可得性、农户自我完成部分成本等三个指标影响出现了分异,现金成本收益率在粳稻、中籼稻种植区对农机服务外包合作呈正向影响,在早籼稻和晚籼稻产区呈现负向影响;农机总动力代表的农机服务可得性在粳稻产区、晚籼稻产区呈正向影响,在早籼稻、中籼稻产区呈负向影响。农户自我完成部分成本在早籼稻、晚籼稻产区呈现负向影响,在粳稻、中籼稻产区呈现正向影响。粳稻、中籼稻的个体效应在省域间存在分异性。(4)农户户主特征、农户社会与经营特征、村域技术经济结构等因素对农户农机选择、农机化程度、农机服务合作、农机服务合作程度、农机服务合作方式选择均会产生显着影响。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2016年数据,分别采用probit与工具变量probit模型、次序probit模型与内生次序probit模型、multi-logit模型实证发现:(1)农户户主年龄、留家人员健康状况、农户家庭耕地面积的对数值、农忙时雇工价格、惠农支农服务的可获得性,对农业机械采用具有显着影响,惠农支农服务可得性显着提升农户农机采用。(2)农业收入占比、主事者年龄、家庭外出劳动力占比、留家人口受教育程度、役畜拥有与否、家庭耕地面积、支农惠农服务可获得程度对农户农机化程度的选择具有显着影响。(3)役畜的拥有情况、农户耕地面积、农忙时的雇工价格、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离最近县城的距离、村民间关系的和谐程度对农户农机及农机合作行为的选择具有显着的影响。(4)役畜拥有状况、农户家庭耕地面积、农忙时雇工价格、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状况、离最近县城的距离、农户间关系和谐程度、惠农支农服务可得性等对农户实现合作程度产生显着影响。(5)基于不同的参照组,农业收入占比、户主的性别、户主年龄、女性劳动力占比、役畜的拥有状况、农户家庭耕地面积对数值、农地产权改革颁证与否、村域人均劳动力耕地面积对数、农忙时雇工价格、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离县城最近的距离对数、农户间关系的和谐程度、村域惠农支农服务可得性、获得补贴的金额对数对合作方式产生显着影响。但不同参照组内,显着性有差异。(5)水稻农机服务合作交易治理结构、交易治理机制选择主要受役畜拥有状况、农地确权颁证状况、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状况、离最近县城的距离对数、村民间关系和谐程度、村域支农惠农服务可得性等因素影响。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2016年数据,采用multi-logit模型实证发现:(1)农忙时雇工价格对数、村民间关系的和谐程度、离最近县城的距离、从事农业生产3个月以上的劳动力人数、村域农业劳动力人均耕地面积、惠农支农服务的可获得性对农户选择市场化治理结构具有显着正向影响。(2)农业收入占比、是否拥有役畜、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离最近县城的距离对数、农忙时雇工价格、农户间关系和谐程度等对农户不同参照组条件下选择混合治理结构的几率具有显着的正向作用。(3)农地确权颁证状况、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状况、支农惠农服务可得性状况对不同参照组间农户选择关系治理结构具有显着促进作用。(4)拥有役畜的状况、农户家庭耕地面积对数、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状况、离最近县城的距离对数、获得补贴金额的对数值、支农惠农服务获得性等在不同参照组条件下农户选择一体化治理结构具有显着的正向作用。(5)役畜拥有状况、农户家庭耕地面积对数、农户间关系和谐程度、合作组织发展状况、离最近县城的距离对数是农户农机购置与作业合作治理机制选择的核心影响因素。(6)确权颁证实现情况、合作组织发展状况、离最近县城的距离对数等对农户选择关系治理机制具有显着的正向关联。(7)离最近县城的距离对数、村民间的关系和谐程度、超过3个月的劳动力人数对农户选择契约治理机制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8)农业收入占比、拥有役畜的状况、家庭农户耕地面积对数、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状况、离最近县城的距离等对农户选择混合治理具有显着影响。推进水稻农事活动专业化分工与农户合作、优化合作方式与合作治理,需要从如下方面着手:(1)调整合作规制的着力点,将着力点置于外在交易成本的降低与交易效率的提升、水稻生产经营技术经济结构的变革、农业创业与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发育成长等方面;(2)优化与完善相应的规制政策:(1)改善水稻产业发展的宏观技术与制度环境。一方面进一步完善水稻行业技术效率提升、组织制度创新的制度与政策体系;一方面强化农业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与基础条件建设、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推进“信息技术+农业(水稻)”进程,降低组织创新与市场型交易的交易成本。(2)优化水稻农事活动实现的技术经济结构。一方面着力推进水稻农事活动技术变革,提高农事活动实现的技术标准化;一方面着力推进农地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的组织与治理创新,进一步推进水稻生产经营的职业化、专业化、规模经营。(3)推进农业创新创业与新型主体发育成长。一方面着眼于优化水稻生产经营创新创业的制度与产业政策体系,降低创新创业的制度成本、风险成本和初创成本;一方面着眼于从供给端推进水稻生产经营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成长,为水稻规模经营主体的发育成长提供技术经济支撑。(4)推进农村协同治理与社会关系网络重塑。一方面着眼于推进农村治理的主体与机制创新,构建主要利益相关者间协同、多元机制协调与共生的治理体系,将水稻生产经营的专业化分工与合作嵌入农村治理创新过程中;另一方面着眼于重塑农村社会文化与社会关系网络。通过农村传统的非正式制度的继承与优化、基于现代市场经济的新型契约与法治文化的培育,实现农村传统优秀文化同现代市场经济契约与法治文化的有效衔接,降低水稻农事活动专业化分工与合作的交易成本。
黄河[5](2021)在《湘潭县农业机械化发展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有效地促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效率化,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和促进农户增收方面具有显着的推动力。目前,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具有较高水平的农业生产机械化,而高原、丘陵地区机械化水平相对较低;同时,还存在区域分化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大部分农业生产仍以小规模生产方式为主,具有较低的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因此,为促进农业大规模化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民收入,亟待解决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问题。湘潭县位于中国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是湖南省非常重要的农业大县。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湘潭县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尽管湘潭县农业机械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农机服务收入不断增加,农业产业产值不断提高。但湘潭县在农机化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资金投入不足、农机化管理监督体系不健全、农机设备还不能满足农业发展需要等问题。这些问题一方面严重制约了湘潭县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影响了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农业现代化进程和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本文针对湘潭县农机化建设发展中存在的不足,拟研究如何加快湘潭县农业机械化建设进程,提高湘潭县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生产水平等问题。首先,通过文献学习梳理和总结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阐述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和农业机械化的基本内涵,以及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对改造传统农业、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其次,通过收集相关资料、数据和问卷调查,分析湘潭县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探讨湘潭县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例如农机结构不合理,机械设备、农机化建设投入不足,农机产品开发人才匮乏等。第三,根据改造传统农业理论、技术创新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从优化农机化发展环境、机耕化改造、农机结构调整、加大农机化建设投入、完善农机科技服务政策,加强农机推广使用教育培训,加强农机监督管理等方面入手,探讨相关的策略和措施。最后,以水稻生产环节为例,具体说明如何加快湘潭县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提高水稻生产机械化生产水平等问题,以提高湘潭县农业生产力和农村经济实力,促进湘潭县水稻生产及机械化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唐绪元[6](2020)在《湖南省农业机械推广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作为推动农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富裕和实现乡村振兴的主要途径之一,农业机械推广显得格外重要。而农业机械推广体系是否健全,则又是农业能否实现现代化的保障。本论文试对农机推广的概念进行辨析、对制度与模式进行梳理分析,结合湖南省农机推广的既有状态,以及世界各发达国家农机推广经验,通过对湖南省衡阳市当前农机推广的组织形式、运行机制和经费投入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研究,详细探究湖南省农业机械推广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进湖南省农业机械推广的对策和发展,最终构建起与湖南基层现代农业发展情况相适应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平台和服务体系。本文研究认为,当前湖南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主要存在着政策扶持力度和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足、推广网络和服务建设相对滞后,农机创新和成果转化机制乏力、各地区农机普及水平不均衡等方面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深入调查分析湖南省农机推广实际和充分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农机推广的政策环境,加大扶持力度;积极采取措施应对经济转型、生产经营模式的变化,与时俱进地完善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的相关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运用多种方式培养新型农业技术人员,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农机推广人才培养模式;积极主动地对农机化装备结构和区域布局进行相应的调整。最终推动农民收入增长、农业增效,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健康持续发展,加快湖南从传统农业大省向现代农业强省的转变。
陈杨[7](2020)在《跨区作业背景下购机补贴效果评价 ——资源再分配与空间溢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49年,至今已有71年,农机跨区作业起源于1986年,至今已有34年,中国农机化发展的近半历程都伴随着农机跨区作业的发展,但是对于中国农业机械资源分配以及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方面的研究,国内外鲜有学者基于农机跨区作业的视角。本文从农机跨区作业的视角出发,对农机跨区作业所带来的影响从两个方面进行剖析:(1)仅从数据上看,稻麦联合收割机资源与各省稻麦面积数量上存在错配,考虑跨区作业这一现象后,应如何重新计算资源错配程度?改善幅度有多大?(2)由于跨区作业导致的错配度的改善,那么该如何评估考虑空间溢出效应的农机购置补贴效果?对于上述问题,本文主要选取空间视角,充分考虑由于跨区作业所带来的空间相关性及溢出效应。在分析农机资源错配度的问题上,首先利用ARCGIS绘制不考虑跨区作业和考虑跨区作业前后农机分布情况,然后借鉴基尼系数的设定原理设计出农机资源错配指数,并分别计算比较农机跨区作业前后的农机资源错配指数,以此通过直观和实证分析的两个角度度量农机资源错配程度及变化。在分析农机购置补贴的空间溢出效应时,首先通过莫兰指数检验和理论相结合的方法选取交通时间倒数的空间权重矩阵,并通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评估农机购置补贴对农机化水平的影响及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空间溢出效应。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与农机总动力由于跨区作业现象的普遍存在均存在显着的空间相关性;(2)在考虑农机跨区作业后农机资源错配度有所下降,即农机跨区作业使得全国范围内的农机资源分配更加有效率;(3)农机购置补贴以来,农机化水平得到显着的提高。研究发现农机购置补贴对农机化水平有着正向的影响,并且农机购置对农机化水平的影响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且若忽略农机购置补贴的空间溢出效应会放大农机购置补贴对本省的农机化水平的影响,放大部分甚至达实际值的1.5倍,实际上这个效果放大是由于跨区作业带来的。针对以上结论给出以下建议:(1)在分析我国农机化及相关问题时应充分考虑农机跨区作业所导致的空间相关性和空间溢出效应。(2)继续实施和完善免过路过桥费等扶持农机跨区作业的相关政策,建设农机跨区作业信息平台等,为农机跨区作业提供更多的利好条件,鼓励农机跨区作业使得农机资源得到更有效率的分布。(3)进一步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提高补贴的使用效率,要对补贴政策进行及时调整,同时在评估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外省农机的空间溢出效应,否则会使得评估失准。
刘敏[8](2020)在《农机投入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门槛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推动了农村大量高质量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导致农村劳动力价格上升的同时,加剧了农业劳动力的弱质化。劳动力的非农转移改变了农业生产要素的配置,通过农机替代劳动力成了农户的理性选择,农机替代劳动力同时也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主导力量。为了发展农业机械化,我国在2004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给予农业机械化发展财政支持,降低了农民的购机成本,促进了农机投入大幅增加。但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农业人力资本和农业种植结构等方面存在空间差异,因此,农业生产对农机需求自然也不尽相同。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是兼顾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三方面统筹协调发展的综合农业生产效率指标,提高农业GTFP是建立高效农业生产体系,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农业生产中农机投入不断增加,研究农机投入是否能促进农业GTFP提升,探讨现有农业人力资本对农机投入影响农业GTFP的作用,分析各区域以及不同规模种植户的农机投入是否合理,有利于避免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出现农机重买轻用的资源浪费现象,能够为政府农机支持政策的调整提供实证依据。本文在分析农机投入和农业GTFP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农机投入对农业GTFP的影响及可能存在的门槛效应。从宏观角度分析了农机投入对农业GTFP影响的区域差异性,从微观视角基于调研数据分析不同规模种植户的农机投入对农业GTFP影响的规模差异性,在考虑人力资本的影响下,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判断了现有的农机投入是否存在门槛值,为制定差异化的农机扶持政策提供实证依据。一是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三类粮食区域的农机投入对农业GTFP的影响以及存在的区域差异;判断农机投入影响农业GTFP的路径;探讨人力资本对农机投入影响农业GTFP的作用。二是利用面板门槛模型分析三类粮食区域的农机投入是否存在门槛值;找出人力资本制约下全国及三类粮食区域农机投入的合理水平。三是基于微观调研数据,利用半对数模型分析三种规模种植户的农机投入对农业GTFP的影响以及存在的规模差异;判断农户农机投入影响农业GTFP的路径;探讨人力资本对农户农机投入影响农业GTFP的作用。四是利用横截面门槛模型分析三种规模种植户的农机投入是否存在门槛值;找出人力资本制约下三种规模种植户农机投入的合理水平。最后,根据各区域及不同规模种植户的农机需求,给出发展农机化促进农业GTFP提升的合理化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全国的农机投入和农业GTFP的变化呈上升趋势,但区域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2000-2017年粮食主产区和产销平衡区农业生产中的农机投入总动力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82%和4.57%,亩均农机投入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18%和4.09%。粮食主销区农业生产中的农机投入总动力年均增长率为0.87%,亩均农机投入年均增长率为3.33%。粮食主产区的农业GTFP整体上提升0.6个百分点;粮食主销区的农业GTFP整体上提升了4.4个百分点;粮食产销平衡区的农业GTFP整体上下降了1.6个百分点。(2)农机投入对全国及三类粮食区域的农业GTFP提升有促进作用,但影响程度和路径存在区域差异性。农机投入对粮食主销区农业GTFP提升的影响系数为0.45;粮食产销平衡区的影响系数为0.405,对粮食主产区农业GTFP提升的影响系数为0.283。三类粮食区域的农机投入对农业GTFP影响的路径存在明显差异。粮食主销区的农机投入通过促进农业技术进步促进农业GTFP提升;粮食主产区和产销平衡区的农机投入通过促进农业技术效率提升和农业技术进步促进农业GTFP提升。(3)农机投入对全国及三类粮食区域农业GTFP的影响受到人力资本的制约,人力资本对农机投入影响农业GTFP的作用路径存在区域差异性。全国层面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和劳动力老龄化对农机投入促进农业GTFP提升都有减弱作用。分区域来看,粮食主产区的劳动力受教育水平提高增强了农机投入对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技术效率提升的促进作用,进而增强了农机投入对农业GTFP提升的促进作用;粮食主销区的劳动力受教育水平提高减弱了农机投入对农业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进而减弱了农机投入对农业GTFP提升的促进作用;粮食产销平衡区的劳动力受教育水平提高增强了农机投入对农业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进而增强了农机投入对农业GTFP提升的促进作用。粮食主产区的劳动力老龄化减弱了农机投入对农业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进而减弱了农机投入对农业GTFP提升的促进作用;粮食主销区的劳动力老龄化减弱了农机投入对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技术效率提升的促进作用,进而减弱了农机投入对农业GTFP提升的促进作用;粮食产销平衡区的劳动力老龄化通过减弱农机投入促进农业技术效率的提升,进而减弱了农机投入促进农业GTFP的提升。(4)农机投入对全国及三类粮食区域农业GTFP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农机与人力资本交互项对农业GTFP的影响存在基于农机投入为门槛变量的门槛效应。全国和粮食主产区的农机投入对农业GTFP的影响存在双门槛效应,当农机投入分别大于第二个门槛值0.317千瓦/亩和0.272千瓦/亩时,农机投入才能显着的促进农业GTFP提升。粮食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的农机投入对农业GTFP的影响存在单门槛效应,当农机投入分别大于门槛值0.3112千瓦/亩和0.317千瓦/亩时,农机投入才会显着的促进农业GTFP的提升。粮食主销区的农机-教育交互项对农业GTFP的影响存在基于农机投入的双门槛效应,当农机投入大于第二个门槛值0.8375千瓦/亩时,农机-教育交互项对农机投入促进农业GTFP的提升才有显着的增强作用。全国和粮食主产区的农机-老龄化交互项对农业GTFP的影响存在基于农机投入的双门槛效应,当农机投入分别大于第二个门槛值0.318千瓦/亩和0.272千瓦/亩时,农机-老龄化交互项对全国和粮食主产区的农机投入促进农业GTFP提升的减弱作用最小。(5)基于微观调研数据得出,农机投入对不同规模种植户的农业GTFP提升有促进作用,但影响程度和路径存在规模差异性。农机投入显着的促进了三种规模种植户的农业GTFP提升,但随着种植规模增大,农机投入对农业GTFP提升的促进作用在减弱。小规模、中等规模和大规模种植户的农机投入对农户农业GTFP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3018、0.1206和0.0711。农机投入对小规模种植户农业技术效率和农业规模效率提升都有促进作用,但对农业GTFP提升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促进农业技术效率提高实现,对中等规模和大规模种植户的农业GTFP提升的促进作用是通过促进农业技术效率和农业规模效率的提高实现。(6)基于微观调研数据得出,农机投入对不同规模户农业GTFP的影响受到人力资本的制约,人力资本对农机投入影响农业GTFP的作用路径存在规模差异性。小规模和大规模种植户劳动力受教育水平提升,增强了农机投入对农业技术效率提升的促进作用,进而增强了农机投入对农业GTFP提升的促进作用。中等规模种植户的劳动力受教育水平提升对农机投入促进农业技术效率提升和规模效率提升有减弱的作用,进而减弱了农机投入对GTFP提升的促进作用。小规模种植户的劳动力年龄增大增强了农机投入对农业技术效率提升的促进作用,进而增强了农机投入对农业GTFP提升的促进作用。中等规模种植户的劳动力年龄增大对农机投入促进农业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提升都有减弱的作用,进而对农机投入促进GTFP提升有减弱的作用。大规模种植户劳动力年龄增大对农机投入促进农业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提升都有增强的作用,进而对农机投入促进农业GTFP提升有增强的作用。(7)基于微观调研数据得出,农机投入对三种规模种植户农业GTFP的影响都存在门槛效应。小规模和中等规模种植户的农机投入对农业GTFP的影响存在单门槛效应,门槛值分别为0.23千瓦/亩和0.47千瓦/亩;大规模种植户的农机投入对农业GTFP的影响存在双门槛效应,门槛值分别为0.34千瓦/亩和0.43千瓦/亩。小规模种植户包含农机与人力资本交互项的农机投入对农业GTFP的影响不存在门槛效应;中等规模种植户包含农机-教育交互项的农机投入对农业GTFP的影响存在单门槛效应,门槛值为0.47千瓦/亩;大规模种植户包含农机-年龄交互项和农机-教育交互项的农机投入对农业GTFP的影响都存在单门槛效应,门槛值都为0.38千瓦/亩。与已有研究相比,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新的探讨和分析:(1)本文在分析随着城镇化发展,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之后,农机大量投入对农业GTFP的影响时,不仅从宏观角度分析了农机投入对农业GTFP影响的区域差异性,还基于调研数据分析了不同规模种植户的农机投入对农业GTFP影响的规模差异性。(2)在分析农机投入对农业GTFP的影响时,充分考虑了农业高质量劳动力非农转移导致农业劳动力弱质化的现状,分析了人力资本对农机投入影响农业GTFP的作用。(3)在考虑人力资本的影响下,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判断了现有的农机投入是否合理,为制定差异化的农机扶持政策提供实证依据。
刘硕[9](2020)在《湖北省仙桃市水稻种植机械化影响因素的经济学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稻是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和工业原材料,水稻机械化种植是改造传统农业的重要途径之一,它既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也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通过对湖北省仙桃市水稻种植机械化影响因素的经济学分析,为全国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健康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本文首先基于农业技术选择理论、收益成本理论、规模经济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对水稻种植机械化影响因素进行了经济学分析。对湖北省仙桃市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行了系统梳理,其次,通过对湖北省仙桃市毛嘴镇、胡场镇、剅河镇、仙桃工业园四个大镇水稻种植机械化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对196份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论如下:(1)水稻种植机械化是湖北省仙桃市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一环,对乡村振兴,促进城乡二元融合具有重要意义;(2)水稻种植机械化服务市场(包括农业机械化服务公司,农业机械大户和农业机械服务队等)作为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新市场体系,应大力发展;(3)家庭因素对湖北省仙桃市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女性务农占比越高,负向显着影响影响水稻种植耕整和收割机械化;家庭非农收入占比越大,正向显着影响耕整机械化;(4)水稻规模种植面积对仙桃市水稻种植机械化发展有一定影响:家庭自行经营面积越大,正向显着影响湖北省仙桃市水稻种植耕整、喷药以及全程机械化;土地流转出去面积越多,正向显着影响水稻种植喷药和全程机械化;(5)农户土地基础设施建设对湖北省仙桃市水稻种植农业机械化有重要作用:农地交通条件越差,会负向显着影响湖北省仙桃市水稻种植耕整、喷药、收割和全程机械化;农地灌溉条件越差,会负向显着影响湖北省仙桃市水稻种植喷药和全程机械化。农地步行时间越长,正向显着影响喷药和全程机械化;(6)政策因素对湖北省仙桃市水稻种植农业机械化有重要作用:政府对农业机械化相关政策(指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宣传力度越大,正向显着影响湖北省仙桃市水稻种植耕整和收割机械化;农户对农业机械化相关政策(指农机服务政策)的信任程度越高,正向显着影响湖北省仙桃市水稻种植耕整机械化和收割机械化。最后,本文在农民教育,农民社会保障,农民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政策,政策推广体系,金融体系,农机化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等几个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朱腾飞[10](2020)在《基于区块链的农机共享平台的研究与开发》文中认为将共享经济理念应用于农机共享实现农机资源循环利用和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是一种新型农业经营管理模式。由于目前在农机共享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并不能提出对农机共享信息不对称和缺乏有效信任机制等问题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本文通过应用共享经济于农业,提出系统管理与服务站管理的平台运作和服务模式并构建农机共享平台,实现农机资源的共享和循环利用。同时,本文利用区块链技术的交易去中心化、可溯源和信息不可篡改性等特点将用户交易信息信息存储在全网监督和维护的区块链中,并通过构建基于区块链的智能合约,在满足条件时自动执行,从而避免用户交易过程中出现的信任机制等问题。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提出基于区块链的农机共享平台实现方法。本文在分析和总结共享经济、共享农业和区块链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基础上,构建农机共享平台以有效解决社会农机资源闲置和分散等问题。同时,为解决用户交易信任机制等问题,在该平台的基础上引入区块链技术并利用其交易去中心化和信息不可篡改性等特点保证平台用户交易的安全性,从而实现基于区块链的农机共享平台构建。(2)构建面向农机共享平台的运作和服务模式。农机资源利用率不高和相对分散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两个重要因素,该平台通过面向系统管理和服务站管理的运作和服务模式,由系统管理员管理供应商、服务站管理员和农户,供应商收集并提供农机给平台,服务站管理员管理农机,农户在平台租赁农机,从而实现农机资源循环利用和降低农业生产成本。(3)实现农机共享平台交易去中心化。通过在该平台引入区块链技术,基于以太坊借助区块链技术来记录订单的交易信息,当租户在预约农机时,支付以太币并将支付的电子货币保存在区块链中,当结束本次服务时,由智能合约自动将租户支付的以太币转发给供应商,保证交易的公平性和实现交易去中心化。(4)设计与实现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农机共享平台系统。本文通过分析平台功能模块和用户需求,将客户端分为移动端和网页端:移动端实现包含地图定位、预约农机、扫码使用农机、订单完成时支付和完成订单后的评价等功能;网页端实现农机基本信息管理、记录管理和用户管理等功能。用户通过使用农机共享App发起订单,借助以太坊平台,自动执行部署在区块链上智能合约,从而实现支付去中心化。
二、对农机科研走向市场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农机科研走向市场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绵阳市农机社会化服务供需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 |
1.2.2 国外研究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本论文的创新点 |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农业社会化服务 |
2.1.2 农机社会化服务 |
2.1.3 农业机械化 |
2.2 理论基础 |
2.2.1 农户行为理论 |
2.2.2 公共产品理论 |
2.2.3 供需理论 |
3 绵阳市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现状 |
3.1 绵阳市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现状 |
3.1.1 绵阳市经济概况 |
3.1.2 农机社会化服务类型 |
3.1.3 农机社会化服务供给状况 |
3.1.4 农机社会化服务需求状况 |
3.2 绵阳市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的特点 |
3.2.1 服务主体较大 |
3.2.2 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
3.2.3 服务形式持续创新 |
3.2.4 服务效益持续提高 |
3.3 绵阳市农机社会化服务供需不平衡的原因 |
3.3.1 农机化共享服务发展缓慢 |
3.3.2 大型农业机械宜机化条件较差 |
3.3.3 农机化人才培养不充分 |
3.3.4 农机化扶持政策有待加强 |
4 绵阳市农机社会化服务供需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
4.1 指标选取的原则 |
4.2 农机社会化服务供需制约因素的选择与分析 |
4.2.1 绵阳市农机社会化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 |
4.2.2 绵阳市农机社会化服务供给的影响因素 |
4.3 层次分析法的原理 |
4.3.1 构造对比矩阵 |
4.3.2 计算权重,一致性检验 |
4.3.3 层次总排序 |
4.4 数据来源 |
4.5 绵阳市农机社会化服务需求影响因素研究 |
4.5.1 指标体系的构建 |
4.5.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4.5.3 结果分析 |
4.6 绵阳市农机社会化服务供给影响因素研究 |
4.6.1 指标选取与指标体系的构建 |
4.6.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4.6.3 结果分析 |
5 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对策建议 |
5.2.1 加快推进宜机化改造,发挥土地禀赋优势 |
5.2.2 加强农机化经济政策支持,营造良好经济环境 |
5.2.3 加强农机化人才培养,营造良好技术环境 |
5.2.4 积极开展农机化共享服务,保证供需平衡 |
5.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MT农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框架 |
1.3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1.3.1 理论基础 |
1.3.2 相关文献综述 |
第二章 MT农机发展现状 |
2.1 MT农机公司概况 |
2.2 MT农机组织结构 |
2.3 MT农机生产销售情况 |
2.4 MT农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MT农机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社会环境 |
3.1.4 技术环境 |
3.2 行业环境分析 |
3.2.1 全球农机行业发展形势分析 |
3.2.2 我国农机行业发展形势分析 |
3.2.3 农机行业产品市场分析 |
3.3 行业竞争分析 |
3.3.1 行业中现有竞争者分析 |
3.3.2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
3.3.3 供应商议价能力的分析 |
3.3.4 消费者议价能力的分析 |
3.3.5 替代品的威胁 |
3.4 机遇与威胁分析 |
3.4.1 公司的机遇 |
3.4.2 公司的威胁 |
第四章 MT农机内部环境分析 |
4.1 企业资源分析 |
4.1.1 技术资源 |
4.1.2 品牌资源 |
4.1.3 渠道资源 |
4.2 企业能力分析 |
4.2.1 生产能力 |
4.2.2 营销能力 |
4.2.3 新产品开发能力 |
4.3 竞争优势与劣势分析 |
4.3.1 公司的优势 |
4.3.2 公司的劣势 |
第五章 MT农机竞争战略选择 |
5.1 MT农机SWOT分析 |
5.2 MT农机总体竞争战略分析 |
5.3 MT农机竞争战略重点业务 |
5.3.1 塑造特色农机品牌 |
5.3.2 创新研发个性化产品 |
5.3.3 探索个性化营销手段 |
5.3.4 打造个性化服务 |
5.3.5 深耕国内外市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MT农机竞争战略实施措施与保障 |
6.1 组织结构优化 |
6.2 积极培养与吸引专业人才 |
6.3 新技术引进 |
6.4 优化信息平台建设 |
6.5 完善绩效管理体系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乡村振兴背景下吉林省农机需求影响因素与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评述 |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1.7 本章小结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农户 |
2.1.2 农机服务组织 |
2.1.3 农机户 |
2.1.4 农机需求 |
2.2 理论基础 |
2.2.1 系统理论 |
2.2.2 生产要素理论 |
2.2.3 农户行为理论 |
2.2.4 规模经济理论 |
2.2.5 诱致性技术选择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机需求的关系研究 |
3.1 乡村振兴与农机需求的逻辑关系分析 |
3.1.1 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途径 |
3.1.2 农业机械化是实现产业兴旺的基本保证 |
3.1.3 农机需求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的主要动力 |
3.2 乡村振兴与农机需求的系统分析 |
3.2.1 乡村振兴的系统分析 |
3.2.2 农机需求的系统分析 |
3.2.3 乡村振兴与农机需求的系统耦合 |
3.3 乡村振兴与农机需求的联动机制 |
3.3.1 HCD模型原理 |
3.3.2 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机需求系统“ISRS”模型 |
3.3.3 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机需求的联动机理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国农机需求状况的宏观视角分析 |
4.1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历史脉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4.1.1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历史脉络 |
4.1.2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
4.1.3 我国农业机械化存在的问题 |
4.2 农机需求主导影响因素的确定 |
4.2.1 灰色关联分析法介绍 |
4.2.2 变量选择与数据处理 |
4.2.3 数据描述性分析及预处理 |
4.2.4 农机需求影响因素关联度排名 |
4.3 我国农机需求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4.3.1 计量模型构建 |
4.3.2 数据检验 |
4.3.3 回归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吉林省农户农机需求影响因素研究 |
5.1 吉林省乡村振兴发展现状 |
5.2 吉林省农户农机使用现状及需求特征 |
5.2.1 吉林省农户农机使用现状 |
5.2.2 吉林省农户农机需求特征 |
5.3 农户农机需求分析 |
5.3.1 样本描述 |
5.3.2 农户农机需求描述性统计 |
5.4 农业生产环节对农机需求的影响 |
5.4.1 研究假设 |
5.4.2 模型构建 |
5.4.3 回归结果分析 |
5.5 农户农机需求影响因素比较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吉林省农机作业服务主体的农机需求影响因素研究 |
6.1 吉林省农机作业服务主体发展现状 |
6.2 吉林省农机作业服务主体农机需求特征 |
6.3 农机作业服务主体农机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
6.3.1 数据样本描述 |
6.3.2 模型构建 |
6.3.3 计量方法介绍 |
6.3.4 回归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乡村振兴背景下吉林省农机需求趋势的预测研究 |
7.1 吉林省农机需求预测指标体系构建 |
7.1.1 农机需求水平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
7.1.2 农机需求水平指标体系设计 |
7.2 吉林省农机需求预测模型构建 |
7.2.1 组合预测原理 |
7.2.2 组合预测确定最优权重 |
7.2.3 单一预测模型介绍 |
7.3 吉林省农机需求水平预测 |
7.3.1 农业机械装备需求体量预测 |
7.3.2 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预测 |
7.3.3 农业机械化服务的专业化程度预测 |
7.4 吉林省农机需求政策效应动态仿真模拟 |
7.4.1 吉林省农机需求动态仿真模型构建 |
7.4.2 农机需求政策效应动态仿真模型的参数评估 |
7.4.3 吉林省农机需求政策效应动态仿真分析的情景分析 |
7.5 吉林省农机需求趋势分析 |
7.6 小结 |
第8章 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发展经验及启示 |
8.1 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经验 |
8.1.1 日本农业机械化发展经验 |
8.1.2 美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经验 |
8.2 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经验的启示 |
8.2.1 对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启示 |
8.2.2 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吉林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启示 |
8.3 本章小结 |
第9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
9.1 研究结论 |
9.2 政策建议 |
9.2.1 加大力度培养新农人,着力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 |
9.2.2 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引导农村生产方式转变 |
9.2.3 推进农机服务体系建设,打造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组织 |
9.2.4 推进农村生产性基础建设,保障农机化生产外部环境 |
9.2.5 强化农业机械安全监管,稳定农机装备市场平衡 |
9.2.6 加快农机科技创新,推进全面全程高质高效农机化发展 |
9.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导师简介 |
致谢 |
(4)专业化分工视角下稻农的合作及其治理 ——以农机服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1.2 相关研究及研究述评 |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5 研究数据与论文的创新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第3章 专业化分工视角下稻农合作及其治理的理论分析 |
3.1 理论假定 |
3.2 稻农合作的缘由 |
3.3 专业化分工与稻农合作的关系 |
3.4 稻农合作的影响因素及机制 |
3.5 稻农合作治理及影响因素 |
第4章 专业化分工视角下稻农合作及治理的历史演进与现实考察 |
4.1 技术与制度演化嵌入的水稻农事活动服务专业化分工状况 |
4.2 专业化分工视角下稻农合作及合作方式演进与现状 |
4.3 专业化分工视角下稻农合作治理结构与治理机制演进与现状 |
4.4 小结 |
第5章 专业化分工视角下稻农农机服务合作及影响因素—基于水稻主产区面板数据的实证 |
5.1 问题提出 |
5.2 稻农合作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
5.3 专业化分工视角下稻农合作的影响因素 |
5.4 专业化分工与稻农农机服务合作选择的宏观模型 |
5.5 宏观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
5.6 小结 |
第6章 专业化分工视角下稻农农机服务合作及合作方式选择—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的实证 |
6.1 问题的提出 |
6.2 现有相关的研究 |
6.3 模型构建与指标选取 |
6.4 稻农农机服务合作及合作方式选择的模型估计及结果分析 |
6.5 小结 |
第7章 专业化分工视角下稻农农机服务合作治理—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的实证 |
7.1 问题提出 |
7.2 相关研究的现状 |
7.3 稻农合作治理结构选择的理论模型 |
7.4 基于2016年CLDS数据的稻农农机服务合作治理结构影响因素实证 |
7.5 基于2016年CLDS数据的稻农农机服务合作治理机制影响因素实证 |
7.6 小结 |
第8章 专业化分工与稻农合作深化的实现逻辑—基于多案例的比较 |
8.1 问题提出 |
8.2 相关的研究现状 |
8.3 农事活动专业化分工与农户合作模式的主要案例 |
8.4 农事活动专业化分工与农户合作主要模式的比较 |
8.5 农事活动专业化分工与农户合作深化的实现逻辑 |
8.6 小结 |
第9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含义 |
9.1 研究结论 |
9.2 推进专业化分工与稻农合作深化的政策含义 |
9.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一览表 |
(5)湘潭县农业机械化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农业机械化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农业机械化的相关概念 |
2.1.1 传统农业 |
2.1.2 现代农业 |
2.1.3 农业机械化 |
2.1.4 农业机械化的实质 |
2.1.5 农业机械化的意义 |
2.2 理论基础 |
2.2.1 改造传统农业理论 |
2.2.2 技术创新发展理论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3 湘潭县农业机械化发展史及现状 |
3.1 湘潭农业机械化发展史概况 |
3.1.1 萌芽发展阶段 |
3.1.2 徘徊停滞阶段 |
3.1.3 自主发展阶段 |
3.1.4 国家政策扶持阶段 |
3.2 湘潭县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 |
3.2.1 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 |
3.2.2 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 |
3.2.3 农业机械投入情况 |
3.2.4 农业机械经营形式 |
3.3 湘潭县农户对农业机械化满意度调查 |
3.3.1 被调查户的基本特征 |
3.3.2 农业机械使用情况 |
3.3.3 农户对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满意度调查 |
3.3.4 农户对农机社会化服务的满意度调查 |
3.3.5 农户对农机推广满意度调查 |
4 湘潭县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
4.1 湘潭县农业机械化发展问题 |
4.1.1 农业机械化装备结构不合理 |
4.1.2 农业机械化建设投入不足 |
4.1.3 农业机械化发展人才缺乏 |
4.1.4 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 |
4.2 湘潭县农业机械化发展问题分析 |
4.2.1 农业机械化发展环境 |
4.2.2 农业机械化激励方式 |
4.2.3 农业机械化人才建设 |
4.2.4 农业机械化监管机制 |
5 湘潭县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
5.1 优化农业机械化发展环境 |
5.1.1 强化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建设 |
5.1.2 推进规模化标准化良田建设 |
5.1.3 推进农机装备制造产业建设 |
5.2 加大农业机械化建设投入力度 |
5.2.1 完善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相关政策 |
5.2.2 提高农业机械作业标准化建设投入 |
5.2.3 加强农业机械科技投入 |
5.2.4 提高农业机械基础设施投入 |
5.3 完善技术扶贫政策以及加强农业机械教育培训 |
5.3.1 完善技术扶贫政策 |
5.3.2 农业机械化人员培训 |
5.4 加强农业机械监督管理 |
5.4.1 完善农业机械法规体系 |
5.4.2 完善农业机械补贴制度 |
5.4.3 加强农业机械安全管理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湖南省农业机械推广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1.2.1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1.2.2 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学术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农业机械 |
2.1.2 农业机械推广 |
2.2 农机推广的相关理论 |
2.2.1 农业创新扩散理论 |
2.2.2 公共产品理论 |
2.2.3 农民行为改变理论 |
2.2.4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 |
2.3 农机推广的理论框架 |
2.3.1 农业机械推广理论来源构架 |
2.3.2 组织化的农机推广框架模型 |
3 湖南省农机推广现状分析 |
3.1 湖南农机推广既有成就 |
3.1.1 农机拥有量及使用情况 |
3.1.2 农机人力财力投入情况 |
3.2 湖南农机推广存在的问题 |
3.2.1 政策扶持力度和资金投入不足 |
3.2.2 农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足 |
3.2.3 农机推广网络和服务建设亟待加强 |
3.2.4 农机创新和成果转换机制乏力 |
3.2.5 湖南各地区农机普及的差异性 |
3.3 湖南省农机推广问题产生的根源 |
3.3.1 多山和丘陵的地理位置的因素 |
3.3.2 政府机构重视和扶持与否的因素 |
3.3.3 研发销售和购买经费不足的因素 |
3.3.4 农机推广和农村人才队伍的因素 |
4 国内外农机推广的经验与启示 |
4.1 国内农机推广经验 |
4.1.1 台湾农机推广经验 |
4.1.2 南方丘陵地区农机推广经验 |
4.1.3 山东省农机推广经验 |
4.2 国内农机推广的启示 |
4.2.1 我国农机化水平呈现出不平衡性 |
4.2.2 健全制度、因地制宜和可持续性 |
4.3 发达国家农机推广的经验 |
4.3.1 美国农机推广经验 |
4.3.2 日本农机推广经验 |
4.4 国外农机推广的启示 |
4.4.1 农机推广被视为公益事业予以重视 |
4.4.2 构建多元化的农机推广体系 |
4.4.3 建立稳定的农机推广保障体制 |
4.4.4 注重促进农村农业的长远发展 |
5 完善湖南省农机推广的政策与建议 |
5.1 优化农机推广的政策环境 |
5.1.1 健全法律保障 |
5.1.2 加大资金投入 |
5.1.3 落实既有政策 |
5.1.4 深化政府公益性服务 |
5.2 健全农机推广的运行机制 |
5.2.1 构建务实长效的推广机制 |
5.2.2 加强市场监管 |
5.3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农机推广的人才培养模式 |
5.3.1 加强职业技能教育 |
5.3.2 加强农机推广培训 |
5.3.3 构建农、科、教结合的农机教育培训体系 |
5.4 优化农机化装备结构,调整区域布局 |
5.4.1 因地制宜调整农业机械区域布局 |
5.4.2 不断改善农机性能和质量 |
5.4.3 充分利用农机展览会的契机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湖南省农业机械化推广调查问卷 |
致谢 |
(7)跨区作业背景下购机补贴效果评价 ——资源再分配与空间溢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论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农机购置补贴效果的相关研究 |
2.2 资源错配度相关研究 |
2.3 空间溢出效应的相关研究 |
2.4 简要评述 |
第三章 农机跨区作业的机理分析 |
3.1 农机跨区作业的诞生与发展 |
3.2 农机跨区作业的形式 |
3.3 农机跨区作业对我国农机资源错配度的影响机制 |
3.4 农机跨区作业对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效果的影响机制 |
第四章 空间权重矩阵与空间计量模型 |
4.1 空间权重矩阵的设置 |
4.2 空间权重矩阵的选择 |
4.2.1 莫兰指数 |
4.2.2 空间权重矩阵的选择 |
4.3 空间计量模型的介绍 |
第五章 我国农机资源错配度分析 |
5.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5.1.1 中国农机资源分配情况测算 |
5.1.2 考虑跨区作业后矫正农机保有量 |
5.1.3 流入系数的计算 |
5.1.4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
5.2 结果分析 |
5.2.1 中国稻麦联合收割机公平度测算 |
5.2.2 中国稻麦联合收割机空间相关性分析 |
5.2.3 水稻小麦机收机械化水平莫兰指数 |
5.2.4 稻麦联合收割机流入系数 |
5.2.5 跨区前后资源配置的变化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农机购置补贴的空间溢出效应 |
6.1 模型建立与数据来源 |
6.1.1 模型建立 |
6.1.2 变量说明 |
6.1.3 数据来源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农机购置补贴与农业机械化水平现状 |
6.2.2 农机化水平空间相关性分析 |
6.2.3 农机购置补贴对农机化水平的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8)农机投入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门槛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 研究创新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机理分析 |
2.1 相关概念 |
2.2 理论基础 |
2.3 机理分析 |
第三章 农机投入与农业GTFP变动分析 |
3.1 农业生产中农机投入变动分析 |
3.2 农业GTFP的测算 |
3.3 农业GTFP的变动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同区域农机投入对农业GTFP的影响分析:宏观视角 |
4.1 模型构建 |
4.2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 |
4.3 不同区域农机投入对农业GTFP的影响程度和路径分析 |
4.4 不同区域农机投入结合人力资本对农业GTFP影响的交互效应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不同区域农机投入对农业GTFP影响的门槛效应分析:宏观视角 |
5.1 面板门槛模型的构建与门槛值的测度 |
5.2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 |
5.3 不同区域农机投入影响农业GTFP的门槛效应分析 |
5.4 不同区域农机投入结合人力资本对农业GTFP影响的门槛效应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农户农机投入对农业GTFP的影响分析:微观视角 |
6.1 农户农业GTFP测算 |
6.2 农户农机投入对农业GTFP的影响程度及路径分析 |
6.3 农户农机投入结合人力资本对农业GTFP影响的交互效应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农户农机投入对农业GTFP影响的门槛效应分析:微观视角 |
7.1 截面数据门槛回归模型的构建 |
7.2 农户农机投入影响农业GTFP的门槛效应 |
7.3 包含交互项的农户农机投入影响农业GTFP的门槛效应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湖北省仙桃市水稻种植机械化影响因素的经济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定义 |
1.2.2 家庭因素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 |
1.2.3 地形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 |
1.2.4 土地规模化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 |
1.2.5 金融政策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 |
1.2.6 简要评述 |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3.3 主要研究方法 |
1.4 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 |
1.4.1 可能的创新 |
1.4.2 不足之处 |
2 水稻种植机械化影响因素的经济学分析 |
2.1 农民技术选择理论分析 |
2.2 规模经济理论分析 |
2.3 收益成本理论分析 |
2.4 人力资本理论分析 |
3 湖北省仙桃市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发展历程 |
3.1 调整阶段(1978-2001年) |
3.2 发展阶段(2002-2010年) |
3.3 高速发展阶段(2011年至今) |
3.4 存在的问题 |
4 湖北省仙桃市水稻种植机械化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
4.1 变量设定与数据来源 |
4.1.1 变量设定 |
4.1.2 数据来源 |
4.2 描述性统计 |
4.2.1 水稻种植机械化的描述性统计 |
4.2.2 户主特征和家庭特征情况的描述性统计 |
4.2.3 政策因素的描述性统计 |
4.2.4 土地特征的描述性统计 |
4.2.5 研究基本假设 |
4.3 模型构建 |
4.3.1 回归系数的显着性检验 |
4.3.2 模型系数的综合检验 |
4.3.3 Cox & SnellR~2统计量 |
4.3.4 NagelkerkeR~2统计量 |
4.3.5 Hosmer-Lemshow检验 |
4.4 湖北省仙桃市水稻种植机械化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4.4.1 pearson相关性检验 |
4.4.2 实证分析及检验 |
4.4.3 共线性诊断 |
4.4.4 结果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对策建议 |
5.2.1 加强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
5.2.2 完善水稻种植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 |
5.2.3 完善并优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
5.2.4 完善并优化农业机械化服务组织体系,促进水稻种植机械化 |
5.2.5 推进水稻种植机械化与农业金融体系改革 |
5.2.6 促进水稻种植机械化的科技与农艺相促进 |
5.2.7 促进水稻种植机械化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相结合 |
参考文献 |
附录:湖北省仙桃市水稻种植机械化作业调查表 |
致谢 |
(10)基于区块链的农机共享平台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共享经济研究现状 |
1.2.2 共享农业研究现状 |
1.2.3 共享农机平台研究现状 |
1.2.4 区块链研究现状 |
1.3 研究现状的分析与总结 |
1.4 论文研究内容与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 论文创新点 |
1.6 论文组织结构 |
2 相关理论和技术 |
2.1 共享经济 |
2.1.1 共享经济的概念 |
2.1.2 共享经济与传统经济 |
2.1.3 互联网共享经济与传统共享经济 |
2.2 共享农业 |
2.2.1 共享农业的概念 |
2.2.2 共享农业的应用及意义 |
2.3 区块链 |
2.3.1 区块链的概念 |
2.3.2 区块链的发展及存在问题 |
2.4 区块链与共享农业 |
2.5 相关技术 |
2.5.1 前端开发技术 |
2.5.2 服务端开发技术 |
2.5.3 智能合约 |
2.6 本章小结 |
3 关于农机共享平台服务和运作模式的研究 |
3.1 农机共享平台参与主体分析 |
3.2 农机共享平台服务模式研究 |
3.2.1 服务站管理模式设计 |
3.2.2 系统管理模式设计 |
3.3 农机共享平台运营模式研究 |
3.3.1 政府主导型运营模式 |
3.3.2 企业主导型运营模式 |
3.3.3 委托第三方运营模式 |
3.3.4 农机共享平台运营模式的选择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区块链的农机共享平台的系统分析和设计 |
4.1 平台的需求分析和可行性分析 |
4.1.1 系统的设计目标和总体需求 |
4.1.2 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 |
4.1.3 系统可行性需求分析 |
4.2 基于区块链的农机共享平台系统架构设计 |
4.3 客户端设计 |
4.3.1 移动端功能模块设计 |
4.3.2 网页端功能模块设计 |
4.4 服务器端设计 |
4.4.1 服务器包结构设计 |
4.4.2 服务器接口设计 |
4.5 数据库设计 |
4.5.1 数据库概念模型设计 |
4.5.2 数据库逻辑设计 |
4.6 智能合约设计 |
4.6.1 结构体与事件 |
4.6.2 创建订单 |
4.6.3 取消订单 |
4.6.4 完成订单 |
4.6.5 数据获取 |
4.7 本章小结 |
5 基于区块链的农机共享平台系统关键技术 |
5.1 系统的开发环境与开发工具 |
5.2 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 |
5.2.1 地图定位和模拟位置 |
5.2.2 扫描农机二维码 |
5.2.3 数据阻塞等待 |
5.2.4 手机短信验证码 |
5.2.5 封装OKHttp网络请求 |
5.2.6 Vue路由配置 |
5.2.7 Vue axios请求数据 |
5.2.8 Vue网格分页 |
5.2.9 Vue图片上传存储 |
5.2.10 Vue图片获取显示 |
5.3 构建智能合约 |
5.4 本章小结 |
6 基于区块链的农机共享平台的实现 |
6.1 农户功能模块 |
6.1.1 地图定位 |
6.1.2 服务站信息页面 |
6.1.3 个人中心实现 |
6.1.4 农机使用实现 |
6.2 服务站管理员功能模块 |
6.2.1 发布、删除通知 |
6.2.3 维护农机状态 |
6.3 供应商功能模块 |
6.3.1 商户端首页 |
6.3.2 农机上架实现 |
6.3.3 编辑公司资料 |
6.3.4 订单记录页面 |
6.3.5 图表分析 |
6.4 系统管理员功能模块 |
6.4.1 平台数据总览 |
6.4.2 状态修正实现 |
6.4.3 订单管理实现 |
6.4.4 通知管理实现 |
6.4.5 用户管理实现 |
6.4.6 农机管理实现 |
6.4.7 预约管理实现 |
6.4.8 服务站管理实现 |
6.4.9 供应商管理实现 |
6.4.10 评论管理实现 |
6.4.11 报修管理实现 |
6.4.12 平台汇总数据 |
6.5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对农机科研走向市场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绵阳市农机社会化服务供需影响因素研究[D]. 汪涛.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9)
- [2]MT农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竞争战略研究[D]. 郝鸿嫣.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3]乡村振兴背景下吉林省农机需求影响因素与趋势研究[D]. 陈旭. 吉林大学, 2020(03)
- [4]专业化分工视角下稻农的合作及其治理 ——以农机服务为例[D]. 张建锋. 西南大学, 2020(04)
- [5]湘潭县农业机械化发展问题研究[D]. 黄河.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6]湖南省农业机械推广问题研究[D]. 唐绪元.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7]跨区作业背景下购机补贴效果评价 ——资源再分配与空间溢出[D]. 陈杨.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5)
- [8]农机投入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门槛效应研究[D]. 刘敏. 吉林农业大学, 2020(03)
- [9]湖北省仙桃市水稻种植机械化影响因素的经济学分析[D]. 刘硕.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10]基于区块链的农机共享平台的研究与开发[D]. 朱腾飞.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