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学子求职心切,用人单位求贤若渴 安徽省就业市场火爆(论文文献综述)
宋汝敏[1](2018)在《农林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思想教育研究 ——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文中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现如今,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农林院校毕业生,由于院校专业的特殊性,其就业上往往集中在乡村、山村和相对比较边远的地区,同时由于农业产业的季节性和劳动相对密集性,使得农林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思想复杂、就业动机多变、就业态度不稳定。这种情况下,特别需要针对农林院校本科毕业生开展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促使其在就业中践行党的信念,形成科学、正确、合理的就业思想,以帮助其科学就业、理性择业、并在人生理想中追求事业。基于此,本研究以近两年的安徽农业大学本科毕业生为例,在对安徽农业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基本现状调查基础上,分析其就业的特殊性,及就业思想教育的现状,提出了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本体和手段,促进农林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思想教育的观点,并以就业思想教育为着力点来推动和改善农林院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本研究共分为四个部分,具体安排如下:第一部分为文章的绪论部分,介绍了选题的背景及提出问题,论述了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及相关的理论依据、概念界定。接着,笔者通过文献检索查阅了大量文章,对国内外农林院校就业思想教育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归纳,总结。第二部分主要介绍的是安徽农业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思想现状调查的设计和实施。介绍了文章的调查设计,调查实施,并通过SPSS18.0对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第三部分为文章的重点章节,主要论述的是农林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思想教育的现状分析,介绍了农林院校毕业生就业基本状况及其就业特殊性、农林院校本科生就业思想教育所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最后一部分,加强农林院校本科生就业思想教育,促进农林院校本科生就业思想教育的对策与路径。笔者希望通过这些方式方法,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自己的就业观念,促进大学生就业思想的转变,进而促进农林院校大学生就业思想教育的发展,进而为改善和促进农林院校本科生的就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何仕[2](2014)在《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的经济学研究 ——以福建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代中国,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就业经济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就业理论为指导,揭示就业经济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内在联系,立足于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需要,以经济学之“药”疗治中国大学生就业之“疾”。就业是民生工程。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统包统配”、改革开放初期“抽成调剂、分级安排”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由一定范围的“双向选择”向“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制度转变。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发展,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凸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考察分析当代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并以厦门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工程学院、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和闽南理工学院等不同办学层次高校的毕业生就业进行的实证分析,认为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一是毕业生供求形势日趋严峻:方面,高校连年大幅扩招,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另一方面,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国际金融危机等导致毕业生市场需求动力不足。二是毕业生结构性就业矛盾日益凸显:毕业生扎推一二线城市、国企、大企业就业,同时高校毕业生类型不同,就业率差异明显等。三是多数毕业生的就业期望难以实现。梦想与现实存在差距,跳槽频繁。四是“被就业”现象时有发生,就业统计掺杂水分。同时,出现了“北漂”、“蚁族”、“啃老族”以及“海待”“零薪就业”、“公务员热”等特殊就业现象。就业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问题。从经济学角度剖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突出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经济转型,拉动就业乏力。转方式、调结构、经济增速放缓等诱发结构性就业矛盾,加剧就业困难。二是高等教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资源配置跟不上跨越式发展步伐、人才培养模式的趋同性、专业结构改革滞后等,导致人才培养结构失衡。三是就业体制与制度存在的问题。劳动力市场的“二元”制度分割、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导致毕业生择业流动困难和就业歧视。四是就业市场存在的问题:劳动力市场“多峰叠加”,市场就业信息不对称等,影响毕业生就业。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和就业难的原因,比较借鉴日本、印度、英国等国大学生就业实践的经验与教训,提出了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思考:一是稳定经济发展,拉动就业需求;二是实施创新驱动,增强就业发展动力;三是发展绿色就业,拓宽就业市场;四是着力扶持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五是适应经济发展,深化高教改革。
傅宁军[3](2012)在《大学生从军报告》文中提出题记: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强调,中国要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吸引高层次的人才到军队工作,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献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子大学,崇尚思想开放、学术自由,海纳百川胸怀古今的传承之地。理性解读,应该是一个以聚集人才、提升科技、传播知识为己任的教育殿
杨跃[4](2004)在《理性与躁动 ——大众“培训热”的文化审思》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培训”这一大众日常生活中呈现的教育活动,却长期处于教育研究视域之外。本研究从文化社会学视角将当下中国现实生活中近乎全民的“培训热”这一文化现象作为透视时代文化特质与社会性格的窗口,将大众“培训热”的考察深进社会学的核心主旨和潜隐议题:“现代性与焦虑”:分析了“培训热”投射出的种种大众“焦虑”心态:个人(包括家长)的“饭碗焦虑”、“成功焦虑”、“身份(自我认同)焦虑”甚至“身体焦虑”以及企业与员工间的“信任焦虑”。正是这些“润物细无声”的种种“焦虑”造就了培训的火红和混乱。繁荣与无序并存,理性与躁动共生,正是当下中国“培训热”的真实写照。在现象白描的基础上,又着力分析了“培训热”所蕴藏的“社会焦虑”如何被社会本身所建构?“全球化陷阱”、“专家神话”、“媒介权力”这些“匿名权威”如何为大众焦虑的社会建构推波助澜。 本研究秉持“面向现象”的研究方法论,借鉴了文化研究、社会心理学、消费社会学、符号学等视角和方法,尝试多维度的社会研究,综合运用了访谈、现场观察、文本分析等多种方法,透过不同视角洞察种种“培训热”表象,解读当下中国大众情感的生存境遇及其困厄的社会根源。本研究不是对“如何进行和选择培训”等问题进行的规范性研究,而是试图透过“培训热”的各个“窗口”揭示出其背后的众生百态和社会特质;并且着力从社会批判视角进行“重思”与“否思”,通过对“培训(教育)公平”和“培训市场化”的追问以及对大众“培训热”的文化审思,加深对“培训热”的人文反思。 本研究通过揭示“培训热”的复杂性说明,表面红火的“培训热”正是中国大众遭遇传统与现代力量的冲突而心生出莫名焦虑的折射!其背后深隐着大众的无助、无力和无奈!透过“培训热”这扇窗口,触摸到中国大众对社会剧变持有的一种焦躁不安的心态和缺乏理智的群体躁动。社会的焦躁风气与个体的浮躁心理,在社会互动中相互强化、互为因果。“培训热”绝不意味着我们正迎来一个凯歌高奏并人人受益的“终身学习”时代,也绝不意味着一个真正的“学习型社会”之建构会如此迅速而容易!我们呼唤信仰和理性的回归,呼唤新的信仰和理性的重建!
侯金章[5](2003)在《高校学子求职心切,用人单位求贤若渴 安徽省就业市场火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2002年11月24日,由安徽省教育厅、省人事厅联合主办,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承办,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协办的2003届高校毕业生、毕业研究生就业市场,在这里拉开了序幕。这是安徽省历年来同类型市场举办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场毕业生双选洽谈会,比去年提前了一个多月。许多毕业生早早等候在市场门口,希望能抢得先机。据悉,来自省内外的400多家用人单位,为参会的近2万名毕业生提供了21000多个就业岗位。提供的岗位与参会的毕业生人数供需比接近1:1。从参加本次双选会的用人单位来看,企业约占用人单位总数的三分之二,对毕业生的需求数量也呈整体上升趋势,特别是省内外的一些中小型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均有较大增加。随着高校、高中教育扩招政策的实施,各高校不仅是推荐毕业生的大户,同时也是吸纳高
侯金章[6](2002)在《来自全省高校毕业生、毕业研究生就业市场的报道——莘莘学子求职心切 用人单位求贤若渴》文中指出
二、高校学子求职心切,用人单位求贤若渴 安徽省就业市场火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学子求职心切,用人单位求贤若渴 安徽省就业市场火爆(论文提纲范文)
(1)农林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思想教育研究 ——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问题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相关理论依据与概念界定 |
1.3.1 相关理论依据 |
1.3.2 相关概念界定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的创新之处 |
2.农林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思想教育现状调查设计 |
2.1 调查目的和问卷设计 |
2.1.1 调查目的 |
2.1.2 问卷设计 |
2.2 调查方法和样本基本情况 |
2.2.1 调查方法 |
2.2.2 样本基本情况 |
3.农林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思想教育的现状分析 |
3.1 农林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基本状况及其就业特殊性 |
3.1.1 农林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基本状况 |
3.1.2 农林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的特殊性 |
3.2 农林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思想教育取得的成效 |
3.2.1 就业思想教育理念不断更新 |
3.2.2 就业思想教育内容不断充实 |
3.2.3 就业思想教育方法多样化 |
3.3 农林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思想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3.3.1 农林院校思想教育与大学生就业指导仍存在脱节现象 |
3.3.2 农林院校对就业思想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够深入与全面 |
3.3.3 农林院校就业思想教育方法创新性不强 |
3.3.4 农林院校就业思想教育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
3.3.5 农林院校就业思想教育中的创业理念教育强化不够 |
3.4 当前农林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思想教育存在的问题小结 |
3.4.1 农林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思想教育面临新机遇 |
3.4.2 农林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思想教育迎接新挑战 |
3.5 农林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思想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5.1 农林院校传统就业思想教育工作的弊端依然存在 |
3.5.2 农林院校就业思想教育工作缺乏有效的实践探索 |
3.5.3 农林院校就业思想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力度不够 |
4.加强农林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思想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
4.1 实现农林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思想教育的有机结合 |
4.1.1 农林院校就业指导中加强对本科毕业生的思想教育 |
4.1.2 农林院校就业思想教育中加强对本科毕业生创业理念教育 |
4.1.3 思想教育中增加农林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内容 |
4.1.4 搭建农林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思想教育的互动平台 |
4.2 创新农林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教育的基础理论 |
4.2.1 完善农林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教育的内容 |
4.2.2 实现就业指导中思想教育的理论基础向实践应用的转化 |
4.3 拓展农林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思想教育方式手段 |
4.3.1 以新媒体为载体,推动农林院校思想教育信息化、网络化 |
4.3.2 农林院校建立全程化就业教育指导体系 |
4.3.3 积极开展农林院校本科毕业生自我教育体系 |
4.4 加强农林院校本科生就业思想教育工作者的队伍建设 |
4.4.1 优化农林院校就业思想教育工作者的人员结构 |
4.4.2 提高农林院校就业思想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 |
4.4.3 健全农林院校就业思想教育工作者的培养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作者简介 |
(2)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的经济学研究 ——以福建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DIRECTORY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四、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五、创新点和有待改进之处 |
第一章 大学生就业的经济理论研究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就业的一般经济理论 |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就业理论 |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劳动就业理论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关于就业的论述 |
一、毛泽东思想关于就业的论述 |
二、邓小平理论关于就业的论述 |
三、江泽民关于就业的论述 |
四、胡锦涛关于就业的论述 |
五、习近平关于就业的论述 |
第三节 西方经济学的就业理论 |
一、新古典经济学的就业理论 |
二、凯恩斯的就业理论 |
三、其他经济学派的就业理论 |
四、评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历史演变 |
第一节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学生就业(1949年—1978年) |
第二节 改革开放初期的大学生就业(1979年—1992年) |
第三节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大学生就业(1992年至今) |
一、1992年—2002年阶段 |
二、2003年—2008年阶段 |
三、2008年以来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当代大学生就业的现实考察 |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的总体状况 |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工作取得的成绩 |
第二节 当代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毕业生市场供求形势日趋严峻 |
二、毕业生结构性就业矛盾日益凸显 |
三、多数毕业生的就业期望难以实现 |
四、“被就业”现象时有发生,就业统计掺杂水分 |
第三节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原因分析 |
一、经济转型,拉动就业乏力 |
二、高等教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
三、就业体制与制度存在的问题 |
四、就业市场存在的问题 |
五、大学毕业生自身存在的不足与缺陷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当代大学生就业特殊现象分析 |
第一节 “北漂”现象分析 |
一、“北漂”的总体状况 |
二、“北漂”现象的原因分析 |
第二节 “蚁族”现象分析 |
一、“蚁族”的总体状况 |
二、“蚁族”现象原因分析 |
三、“蚁族”现象的社会影响 |
第三节 “啃老族”现象分析 |
一、大学生“啃老族”的主要表现 |
二、“啃老族”现象形成的原因分析 |
第四节 其它特殊就业现象分析 |
一、“海待”现象分析 |
二、“零薪”就业现象分析 |
三、“公务员热”现象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福建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985高校(厦门大学)就业分析 |
一、毕业生就业总体情况 |
二、毕业生就业地区流向分析 |
三、就业单位性质流向分析 |
第二节 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福建农林大学)就业分析 |
一、毕业生就业总体情况 |
二、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分析 |
三、就业单位的性质分析 |
四、就业单位的隶属分析 |
第三节 福建新建本科院校(福建工程学院)就业分析 |
一、毕业生就业总体情况 |
二、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分析 |
三、就业单位性质分析 |
四、就业单位的隶属分析 |
第四节 福建高职高专院校(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就业分析 |
一、毕业生就业总体情况 |
二、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分析 |
三、毕业生就业单位的性质分析 |
四、就业单位隶属分析 |
第五节 福建省民办高校(闽南理工学院)就业分析 |
一、毕业生就业总体情况 |
二、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分析 |
三、就业单位的性质分析 |
四、就业单位的隶属分析 |
第六节 就业实证分析的经济学启示 |
一、福建高校就业实证分析的主要结论 |
二、就业实证分析的经济学启示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大学生就业的国际比较 |
第一节 日本大学生就业的研究 |
一、日本高等教育的发展概况 |
二、日本大学毕业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三、日本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经济举措 |
第二节 印度大学生就业的研究 |
一、印度高等教育发展概况 |
二、印度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三、印度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主要举措 |
第三节 英国大学生就业的研究 |
一、英国大学生就业状况 |
二、英国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主要举措 |
第四节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国际比较及其启示 |
一、中国与日本、印度等国的比较 |
二、主要启示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的经济学思考 |
第一节 稳定经济发展,拉动就业需求 |
一、坚持推进区域和行业协调发展 |
二、坚持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发展 |
三、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就业容量 |
第二节 实施创新驱动,增强就业发展动力 |
一、实施创新驱动的重大战略意义 |
二、大力推进创新,促进就业发展 |
第三节 发展绿色就业,拓宽就业市场 |
一、绿色就业的概述 |
二、发展绿色就业的重点及其前景 |
三、大力发展绿色就业 |
第四节 着力扶持创业,创业带动就业 |
一、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意义 |
二、创业带动就业的动力来源 |
三、大力推进创业带动就业 |
第五节 适应经济发展,深化高教改革 |
一、改革与调整高等教育结构 |
二、改革与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
三、改革高等教育形式 |
本章小结 |
余论 |
一、小结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大学生从军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引子 |
第一章 抉择 |
一、从缓征到应征 |
二、只要祖国需要 |
三、舍弃中的担当 |
四、准备与无准备 |
五、入学就是入伍 |
第二章 砥砺 |
一、“大笨”并不笨 |
二、跌倒了爬起来 |
三、坚持就是胜利 |
四、双赢在于情商 |
五、从校园里起步 |
第三章 跨越 |
一、赶上变革潮头 |
二、自信才有自我 |
三、战场没有第二 |
四、假如明天打仗 |
五、心与心有多远 |
六、只对战争负责 |
第五章 重塑 |
一、大学生当军嫂 |
二、两棵并肩的树 |
三、给他一个后方 |
四、我家就是兵站 |
五、与军人的缘分 |
第五章 兵魂 |
一、足以终生铭记 |
二、当兵要当枪王 |
三、没什么干不了 |
四、岁月激情燃烧 |
五、根深才能叶茂 |
六、勇敢源自使命 |
后记 军人不是天生的 |
(4)理性与躁动 ——大众“培训热”的文化审思(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论文概述) |
导论: “培训热”--一个教育研究视域之外的社会现象 |
一、 研究缘起 |
(一) 来自生活实践的困惑 |
(二) 来自理论学习的困扰 |
二、 不同视角的研究及其启发 |
(一) 教育学领域的研究 |
(二) 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领域的研究 |
(三) 教育社会学领域的研究 |
(四) 组织行为学(管理心理学)领域的研究 |
三、 问题提出的心路历程 |
(一) “文化研究”的启示 |
(二) “大众培训现象”的扫视 |
(三) “问题意识”的凸显 |
四、 “培训热”:一个教育研究视域之外的社会现象 |
五、 研究方法论的反思 |
(一) 关于本研究“学科定位”的思考:社会批判的视角 |
(二) 关于本研究“方法论”的思考:面向现象的研究 |
(三) 关于本研究“价值/意义”的思考:“重思”与“否思” |
六、 关于论文标题的说明 |
第一部分 现代性与焦虑:社会理论的逻辑起点与潜隐议题 |
一、 何为“现代性”?--社会理论的视角 |
二、 现代社会的转型特质--“变迁”层面的“现代性”追问 |
(一) 涂尔干:“失范”的社会 |
(二) 鲍曼:从“追求秩序”到“充满不确定性”的社会 |
(三) 吉登斯:“风险社会” |
(四) 鲍德利亚:“消费社会” |
三、 现代人的生存境遇--“体验”层面的“现代性”追问 |
(一) 齐美尔:“文化悲剧”导致的“腻烦性焦虑” |
(二) 弗洛姆:“个体化”进程催生的“逃避性焦虑” |
(三) 鲍曼:“两难困境”带来的“选择性焦虑” |
(四) 吉登斯:“自我反思”诱发的“生存性焦虑” |
(五) 鲍德利亚:“消费迷狂”引发的“精神贫困性焦虑” |
四、 “断裂的社会”--当下中国社会的真实写照 |
第二部分 “大众”“焦虑”透视:以“培训热”为“眼” |
引子: 焦虑:当下中国社会的“大众”心态 |
1 、 “社会焦虑”:现代人的“心病牢狱” |
2 、 “培训热”:乱局中的粉墨生态 |
第一章 “成功”辩证法 |
引子: 中国的孩子为何如此辛苦? |
一、 “应试培训”:经久不衰的“香饽饽”! |
(一) “考试”的诞生:一场“学习的革命” |
(二) “新东方”:何以成为“传奇神话”? |
二、 “特长培训”:“醉翁之意不在酒”! |
三、 “速成培训”:一种新的教育快餐! |
(一) “速成培训”广告扫视 |
(二) “四年大学一年上完” |
(三) “效率至上”:“教育麦当劳”的实质 |
四、 “成功学培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
(一) “书中自有黄金屋”--“成功学”畅销书一瞥 |
1 、 “成功人士”的六大典范 |
2 、 迅速致富的三个秘诀 |
3 、 如何培养正确的金钱意识 |
4 、 成功的秘诀:如何赚更多的钱 |
5 、 成功的关键:强烈的企图心 |
(二) “成功人士”的神话 |
(三) “国际自由族” |
(四) 年薪:衡量“成功”人才的“新”标准? |
五、 “成功”背后的大众心态解读 |
(一) “金钱崇拜”:当下的“社会性格” |
(二) “实用主义”:大众的“集体无意识” |
(三) “竞争提前化”:社会的“群体躁动” |
第二章 “饭碗”交响乐 |
引子: “剪不断理还乱”的“考证情结” |
一、 “逃避自由”:“考证热”的社会心理透析 |
(一) “情非得己” |
(二) “职场无奈” |
(三) “盲目跟风” |
(四) “引领时尚” |
二、 “信任系统”与“文化资本”:“证书”的社会角色 |
(一) 证书:一种“信任系统” |
1 、 现代社会的信任系统 |
2 、 现代社会的理性色彩 |
(二) 证书:一种“文化资本” |
1 、 “文化资本”:自我认同的“权力话语” |
2 、 “文化资本”的“回报率” |
三、 “理性的非合理化”:“证书热”的社会负功能 |
(一) 教育行为的非理性化 |
(二) “人才高消费”的怪圈 |
(三) “知识失业”的蔓延 |
(四) “泡沫教育”的浮出 |
四、 “知识失业”带来的社会心理震荡 |
五、 “共谋”织就的“考证培训网”:以IT认证培训为例 |
(一) 多方力量的“共谋”--IT认证培训“产业链”扫描 |
1 、 着名IT厂商竞相发起 |
2 、 考试服务商乘机介入 |
3 、 培训服务商争相涌入 |
4 、 潜在求职者热情捧场 |
(二) “背出来的证书”--IT认证培训舞弊扫描 |
(三) “诚信危机”与“监督乏力”--IT认证培训虚假繁荣的背后 |
1 、 利益驱动 |
2 、 诚信危机 |
3 、 监督乏力 |
(四) “囚徒困境”与“理性悖论”--IT认证培训虚假繁荣的再思考 |
第三章 “信任”奏鸣曲 |
引子: 企业文化: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
一、 “入模子培训”:新的意识形态 |
(一) “意识形态征服”:“劳动力再生产”的关键词 |
1 、 “入模子培训”:绝不仅仅是讲故事 |
2 、 礼仪培训:“权力的仪式化” |
(二) 文化管理:深层隐蔽的“权力控制” |
1 、 理性主义:管理理论根深蒂固的传统 |
2 、 “规训权力”的行使:“知识/权力共同体” |
3 、 “管理学”的诞生:一种“道德技术” |
二、 “阶梯式培训”:HRM话语的规训实践 |
(一) “人力资源管理”的话语分析 |
1 、 划分实践 |
2 、 工作时间表 |
3 、 工业主体的诞生 |
(二) “阶梯式培训”概览 |
1 、 “职业”(career)的历史建构 |
2 、 “阶梯式培训”中“教育公平”的思考 |
3 、 “阶梯式培训”中“效率优先”的反思 |
(三) “控制的辩证法”:“哪里有权力,哪里就有反抗” |
三、 “魔鬼训练”:“虚幻的镜像” |
(一) “魔鬼训练”万花筒 |
(二) “魔鬼训练”:“攻心游戏”还是“恶俗炒作”? |
(三) “魔鬼训练”:一个“虚幻的镜像” |
四、 “信任焦虑”的时代背景:从“沉重的现代性”到“流动的现代性” |
第四章 “身体”修辞学 |
引子: 围绕“身体”的“另类培训” |
一、 “身体视域”的回归 |
(一) 梅洛-庞蒂:“现象学的身体” |
(二) 戈夫曼:“印象管理的身体” |
(三) 福柯:“驯顺而有用的身体” |
(四) 吉登斯:“行动系统的身体” |
(五) 布迪厄:“作为资本的身体” |
二、 身体的反思监控与自我建构 |
(一) 身体:自我反思的投射 |
(二) 身体:自我选择的产物 |
三、 “身体焦虑”与自我认同 |
(一) 身体监控:面对面互动中的“沟通焦虑” |
(二) 身体消费:消费文化逻辑下的“认同焦虑” |
第五章 “身份”乌托邦 |
引子: “高端培训”“这边风景独好” |
1 、 “高端英语培训”独领风骚 |
2 、 “高级经理培训”走俏市场 |
3 、 “圈子”影响培训 |
4 、 “学英语用拇指”?时尚! |
一、 “身份的社会” |
(一) 社会分层与职业阶层 |
(二) 职业选择与自我认同 |
(三) 自我认同困境:现代性的侵入 |
二、 时代的“社会性格” |
(一) “符号”:消费社会的“无形杀手” |
(二) “格调”:新的阶层分野 |
三、 学习:成为一种“时尚”? |
第三部分 大众“焦虑”的社会建构 |
第一章 全球化陷阱 |
引子: “洋味十足”的证书.考试.培训 |
1 、 “洋学校” |
2 、 “洋证书” |
3 、 “洋考试” |
4 、 “洋培训” |
一、 “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
二、 全球化:资本的世界性扩张 |
三、 教育何以面对“全球化”? |
第二章 专家神话 |
引子: 一幕幕“专家神话”的“闹剧” |
1 、 “如此外教” |
2 、 “录像上的大师” |
3 、 “高级研修班” |
4 、 “权威认证” |
一、 “专家系统”的现代权威 |
二、 “信任关系”的现代变革 |
三、 “明星专家”的现代生成 |
四、 呼唤“真正的知识分子” |
第三章 媒介权力 |
引子: 广告话语的意义空间 |
一、 意义的嫁接 |
二、 意识形态的质询 |
(一) 意识形态及其质询效果 |
(二) 无意识欲望的召唤 |
(三) 理论意识形态的质询 |
三、 “证言式广告” |
四、 广告的实质:一种权力工具 |
第四部分 反思与追问 |
一、 围绕“培训”的三个教育基本理论问题再思考 |
(一) 为何培训?--关于“培训(教育)目的”的思考 |
1 、 “终身教育”的本初内涵--现代国际终身教育思想发展的历史梳理 |
2 、 “培训就无需人文关怀吗?” |
(二) 培训谁?--关于“培训(教育)公平”的思考 |
1 、 “竞争的起跑线还是公平的吗?” |
2 、 “培训究竟是谁的福利?” |
(三) 谁培训?--关于“培训市场化”的思考 |
1 、 “像开麦当劳一样来办学校”?--以英语培训为例 |
2 、 培训市场亟待规范 |
二、 大众培训热的文化审思 |
(一) “大众社会”:当今时代的基本特质 |
(二) “他人导向”:无处不在的“匿名权威” |
(三) “认同难题”:当代大众的生存困境 |
结语: “板子”究竟该“打”在谁身上?--未尽的思考! |
参考文献 |
四、高校学子求职心切,用人单位求贤若渴 安徽省就业市场火爆(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林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思想教育研究 ——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D]. 宋汝敏. 安徽农业大学, 2018(02)
- [2]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的经济学研究 ——以福建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为例[D]. 何仕.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3)
- [3]大学生从军报告[J]. 傅宁军. 中国作家, 2012(14)
- [4]理性与躁动 ——大众“培训热”的文化审思[D]. 杨跃. 南京师范大学, 2004(01)
- [5]高校学子求职心切,用人单位求贤若渴 安徽省就业市场火爆[J]. 侯金章.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3(01)
- [6]来自全省高校毕业生、毕业研究生就业市场的报道——莘莘学子求职心切 用人单位求贤若渴[J]. 侯金章. 安徽教育, 20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