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低糖山楂汁饮料的制作(论文文献综述)
戴志伟[1](2021)在《西梅原浆中乳酸菌的筛选及发酵型低糖西梅果酱的研制》文中提出西梅作为新疆地区的特色果蔬之一,产量丰富,但西梅相对不耐贮藏,部分西梅品种不适合鲜食,且目前西梅在市场上的加工产品较少,并没有充分地体现和利用西梅的资源优势和价值,针对以西梅为原料的产品进行开发和利用,可提升西梅产业的经济效益。本研究筛选了适合西梅发酵的乳酸菌,并探究了原生自源乳酸菌和部分异源乳酸菌发酵西梅的性能,优化了发酵基质及发酵工艺,在最优发酵工艺的基础上优化了发酵型低糖西梅果酱的制作工艺。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传统平板划线的方式对西梅原浆中的乳酸菌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溴甲酚紫MRS固体培养基和西梅汁固体培养基初步筛选出5株产酸性能较好且适合西梅发酵的乳酸菌,通过生理生化初步鉴定和进一步的分子生物学鉴定,最终确定菌株C2、D2、M2、P1为屎肠球菌,菌株E2为肠膜明串珠菌。对5株乳酸菌在MRS肉汤中的生长性能和产酸性能以及菌种自身抗氧化性能进行测定,肠膜明串珠菌E2在MRS肉汤中生长迅速且产酸性能较好,肠膜明串珠菌E2和屎肠球菌C2的完整乳酸菌细胞悬液有较好的抗氧化能力。以p H、总酸含量、总糖含量、色差、DPPH自由基清除率、ABTS+自由基清除率为指标对比5种乳酸菌在西梅浆中发酵性能,肠膜明串珠菌E2更适合西梅浆的发酵。(2)本章节以新疆“女神”西梅为原料,探究了保加利亚乳杆菌JYLB-19、嗜热链球菌JYSR-26、植物乳杆菌JYLP-326、瑞士乳杆菌A25发酵西梅浆过程中总酸含量、色差、总酚含量、DPPH自由基清除率等变化。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JYLP-326和保加利亚乳杆菌JYLB-19在以西梅浆为基质中,产酸性能较好,可使发酵果浆保持较高的红度;植物乳杆菌JYLP-326和嗜热链球菌JYSR-26有较好的抗氧化能力。4株异源乳酸菌在发酵过程中,虽然DPPH自由基清除率和ABTS+自由基清除率整体上随着发酵时间的增长而降低,但均高于对照组。综合比较,植物乳杆菌JYLP-326更适合西梅浆的发酵。(3)以pH值、总糖含量、总酚含量等指标,确定了发酵西梅浆最佳的菌种复配比例为肠膜明串珠菌E2与植物乳杆菌JYLP-326的比例为3:1;以感官评价、p H、总酸含量、总糖代谢率和总酚含量为指标,确定了葡萄糖为最佳补充碳源,初始糖度调节至10°Brix最适合复合乳酸菌发酵。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确定最佳发酵工艺为:菌种添加量为5%,发酵时间为24 h,发酵温度为34℃,此时感官评分为91.21分,总酚含量为815.199 mg/L。(4)以感官评价、凝胶强度等指标探究了果胶、黄原胶、CMC-Na和瓜尔豆胶在不同添加量时果酱的特性,最终选择果胶和黄原胶进行复配,确定了增稠剂最佳比例为果胶与黄原胶的比例为2:1。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结果可以得出发酵型低糖西梅果酱的最佳工艺为:柠檬酸添加量为0.3%,蔗糖溶液浓度为30%,复合增稠剂添加量为0.4%,此时感官评分为90.35分。
丁聪[2](2020)在《软包装甜玉米粒的加工工艺及品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甜玉米,由于存在季节性强、贮藏期短,不易保存等问题,大多把新鲜甜玉米加工成速冻甜玉米以达到一年四季供应。虽然我国甜玉米产量大,但针对甜玉米的加工研究较晚,深加工的甜玉米产品种类不够丰富,使其发展受到了很大制约。为解决这一问题,对在加工成速冻形式这一过程中,不同处理方式下,本地甜玉米的营养成分进行测定并分析,判断其作为软包装甜玉米粒的适用性。针对甜玉米的营养成分特点,结合软包装食品的货架期长、携带方便、便于运输等特点,通过试验得到工艺及参数,从而加工制得软包装甜玉米粒产品,以期为开发更多甜玉米产品,增加其经济价值,为甜玉米加工业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1)对不同处理方式的甜玉米进行营养成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该品种甜玉米相比于普通玉米水分含量高、粗蛋白含量高、脂肪含量高、淀粉含量低;通过处理会使甜玉米水分及可溶性糖流失;由于在氨基酸各含量中谷氨酸含量最高,说明其具有鲜味。综合分析该品种甜玉米是制作即食软包装甜玉米粒和低糖甜玉米蜜饯的适宜原料。(2)以速冻甜玉米粒为原料,通过试验及优化,得到即食软包装甜玉米粒的加工工艺:原料→护色预煮→硬化浸泡→煮制→真空包装→杀菌→成品。工艺参数:护色预煮时,时间6min、0.24%柠檬酸、0.17%维生素C;硬化浸泡时,时间43min、0.1%氯化钙;煮制时,时间3min、3%食盐;杀菌时,温度100℃、时间10min。在此工艺及参数下,由于护色、硬化及食盐的加入,导致电子舌味觉值的酸味、涩味及咸味有所增加;产品符合商业无菌检验;常温条件下的保质期为180d。(3)以速冻甜玉米粒为原料,通过试验及优化,得到低糖甜玉米蜜饯制作的加工工艺:原料→护色热烫→填充→煮制→浸渍→烘烤→真空包装→杀菌→成品。工艺参数:护色热烫时,温度100℃、时间2min、0.2%柠檬酸;填充时,0.3%黄原胶+0.3%CMC进行填充;煮制时间14min;浸渍时间5h;烘烤时,温度65℃,时间5h;微波杀菌照射20s。在此工艺及参数下,由于护色、渗糖、填充工艺导致电子舌味觉值的酸味、甜味及涩味有所增加;其感官、理化及微生物指标均符合产品质量标准;常温条件下的保质期为270d。
王亚男[3](2020)在《寒地桑葚山葡萄复合饮料的制备及花青素的分离》文中研究说明桑葚果肉嫩而多汁,是一种药食同源食品,具有抗衰老、降血糖、预防心血管疾病等功效。本研究为解决桑葚饮料口味单一且制作成本高的问题,利用寒地桑葚“龙桑1号”(Morus abla L.cv.Longsang 1)和山葡萄(Vitis amurensis Rupr.)为原料进行复配,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获得复合饮料的最佳配方,并对加入山葡萄前后饮料的营养成分、风味物质及花青素含量和抗氧化性进行分析检测。优化实验获得复合饮料的最佳配方为:桑葚汁含量为14.18%,山葡萄汁含量为10.63%,加糖量为8.0%。与桑葚饮料相比,复配后的饮料风味、口感良好、营养丰富,且制作成本降低。进一步的成分分析表明,复合饮料中脂肪含量和蛋白质分别减少0.17%和0.14%,p H降低0.96,可溶性固形物增加3.4%,粘度下降0.93g.s,Na元素含量减少0.11 mg。电子鼻和电子舌检测结果表明加入山葡萄前后饮料在口感上有明显差异,且复合饮料的酸味明显增强。GC-MS分析结果表明复合饮料中挥发油主要成分为十二酸乙酯、十六酸乙酯、十六酸甲酯和十八-9,12-二烯酸乙酯,这些物质会赋予饮料果香、花香气味和奶油香味。通过GC-IMS技术分析饮料的挥发性有机物,结果表明两款饮料的风味差异显着,复合饮料中的庚醛、己醛、丁醛、苯甲醛、2-庚酮、2-戊酮、丙酮、羟基丙酮、6-甲基-5-庚烯-2-酮、环己烯-2-酮、乙醇、香茅醇、乙酸丁酯、乙酸乙酯、己酸乙酯、糠醛等物质的含量较高,赋予复合饮料青香、果香、新鲜玫瑰气味,使复合饮料口感更好。复合饮料花青素含量明显高于桑葚饮料,经p H示差法测得两款饮料花青素产含量分别为16.22±0.004 mg/100g和8.66±0.002 mg/100g。饮料花青素粗提液抗氧化性检测结果表明复合饮料的抗氧化性强于桑葚饮料。该复合饮料的研制能充分利用在寒地环境下生长的桑葚与山葡萄资源,改善桑葚饮料的口味和风味,提升桑树种植的经济效益。
王子天,吕佼,冯腾,张蕴哲,贾丽娜[4](2020)在《陈皮山楂酸奶的研制》文中研究说明试验以市售纯牛奶、山楂、陈皮为主要原材料,添加乳酸菌发酵粉、白砂糖后经一系列过程制作陈皮山楂风味的酸奶,并依次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来确定制作陈皮山楂酸奶的最佳发酵工艺条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所得到的酸奶最佳配方为:山楂:陈皮=1:2,陈皮山楂汁12%,蔗糖9%,乳酸菌发酵粉0.1%,发酵时间6.5 h,发酵温度43 ℃。制作出的酸奶颜色均匀,爽口细腻,酸甜适宜,奶香浓郁,具有山楂和陈皮的清香。
何嘉敏,于新,刘学云,王仲芬,唐树森[5](2020)在《10种降血压药食同源原料研究进展及展望》文中提出依据我国卫生部颁布的药食同源物品名录,从膳食疗法的角度阐述了莱菔子、山楂、菊花、葛根、决明子、牡蛎、木瓜、佛手、核桃仁和昆布10种具有降血压功能的药食同源原料中功能性成分及其降血压机制;概述了降血压食品的发展现状,并指出药食同源降血压食品开发前景和方向.
张帅,郑开斌,丁子秋,张少平,邱珊莲[6](2018)在《马齿苋低糖抗氧化饮料的研制》文中研究表明为探讨红色低糖马齿苋抗氧化饮料的制备工艺,分别以浸提液色泽、浸提液抗氧化活性、饮料喜好度为指标,对马齿苋饮料制作过程中的马齿苋干制前微波处理、干马齿苋浸提、饮料调配的3个关键步骤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微波处理是马齿苋饮料护色的关键技术,其优化参数为装载量30g、时间2.5min、功率700W;经正交试验优化,马齿苋浸提最优工艺参数为料液比1∶50 (g·mL-1)、浸提时间2.5h、浸提温度80℃;喜好度最高的配方为柠檬酸1.0g·kg-1、蔗糖30g·kg-1、甜菊糖0.3g·kg-1。试验制得色泽和风味俱佳的低糖马齿苋功能性饮料。
孙敏[7](2017)在《荷叶山楂酸奶的配方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筛选出品质较好的荷叶山楂酸奶配方.[方法]在酸奶中加入荷叶汁和山楂汁,开发兼具荷叶山楂保健功能的酸奶,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酸奶的最优配方.[结果]试验得出荷叶山楂酸奶最佳配方为荷叶汁添加量70 m L/L,山楂汁添加量60 m L/L,接种量4%,木糖醇添加量100 g/L,此时的酸奶感官品质最佳.[结论]经测定,酸奶的各项理化指标和微生物指标符合国家标准,可为保健酸奶的开发提供新思路.
朱玉英,王存芳[8](2015)在《响应面法优化羊乳果蔬纸加工工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羊乳、胡萝卜、山楂为主要原料生产羊乳果蔬纸,利用单因素试验并结合响应面分析法确定最佳的工艺参数;采用物性测定仪对羊乳果蔬纸进行粒子群算法结合质地剖面分析测定,比较山楂的加入形式对产品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制作羊乳果蔬纸时,以山楂汁的形式加入比以山楂浆的形式加入后所得的产品感官品质好;最佳工艺条件为:羊乳与胡萝卜的比例为5∶8(V/m),山楂汁与羊乳的比例为3∶5(V/V),复合稳定剂(以质量分数计,下同)0.87%、β-环糊精0.12%、护色剂0.1%、白砂糖10%、蜂蜜2.4%。在此最佳条件下,生产出的羊乳果蔬纸口味独特,酸甜可口,具有羊乳的奶香味和胡萝卜的香味,以及胡萝卜和山楂混合的色泽,外观宛如纸张,感官评分高达91.32分,与模型预测值的相对误差约为1.68%。
刘丽,张洁,杨春晓[9](2014)在《富含香菇多糖的山楂功能性饮料的研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得到一种风味良好、营养丰富的新型复合功能性饮料,该实验以香菇和山楂浓缩清汁为主要原料,优化提取工艺,得到最优的香菇粗多糖提取工艺参数为料液比为1∶25、pH=8.5、提取时间2h、温度45℃、加酶量0.5%,此时香菇多糖提取率达到6.25%。通过配方筛选正交试验,得到最优配比为香菇粗多糖0.3%、山楂浓缩汁12%、安赛蜜0.012%、柠檬酸0.3%、白砂糖8%、香精0.002%、色素0.002%。实验所得到的山楂复合饮料,实现了风味和营养的互补。
张建才[10](2013)在《山楂发酵酒生产工艺优化研究》文中指出本实验以山楂为原料,对山楂发酵酒生产工艺进行优化研究。研究了不同品种山楂的酿酒特性,确定了秋金星山楂品种酒的前处理以及发酵和后处理各个环节的最佳工艺条件,研究了单一澄清剂及复合澄清剂对山楂发酵酒的澄清效果,对山楂发酵酒的香气成分进行了分析,为山楂发酵酒的加工提供了理论依据。实验结果如下:(1)秋金星山楂酒总体评价优于兴隆紫肉品种和铁山楂品种的山楂酒。(2)冷冻后热浸提工艺的最优化参数为:在-35℃温度冷冻6h后85℃浸提20h。酶解最佳用酶量为40mg/L。(3)单一使用膨润土和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PVPP)、明胶对山楂发酵酒均能起到较好的澄清作用。对单一澄清剂,分别选用0.02g/L明胶、0.15g/L膨润土、0.1g/LPVPP澄清山楂酒透光率效果较好。(4)膨润土、明胶和PVPP复合澄清剂对山楂发酵酒的澄清效果较之单一澄清剂有很大提高;膨润土对山楂酒澄清度影响最大,为主要因素,其次是明胶和PVPP。复合澄清剂最佳配比为:膨润土0.075g/L, PVPP0.075g/L,明胶0.015g/L。(5)利用GC-MS对山楂发酵酒中的香气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山楂酒在醇类、酯类、酸类、烃类以及少量的其他化合物的含量和种类不同,会形成风味不同的山楂果酒:单品种秋金星山楂酒的醇香比混合品种山楂酒浓厚。
二、低糖山楂汁饮料的制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低糖山楂汁饮料的制作(论文提纲范文)
(1)西梅原浆中乳酸菌的筛选及发酵型低糖西梅果酱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西梅概述 |
1.1.1 西梅的营养成分 |
1.1.2 西梅的保健功能 |
1.2 乳酸菌及其发酵果蔬制品概述 |
1.2.1 乳酸菌发酵果蔬汁的特性及功能 |
1.2.2 乳酸菌发酵果蔬的研究现状 |
1.3 低糖果酱制品概述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1.6 技术路线 |
第2章 西梅发酵乳酸菌的筛选鉴定及其发酵特性的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与试剂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2.1.3 试验方法 |
2.1.4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乳酸菌的初筛 |
2.2.2 乳酸菌的生理生化鉴定 |
2.2.3 菌株的16S rDNA鉴定 |
2.2.4 乳酸菌生长活性及产酸性的测定 |
2.2.5 乳酸菌抗氧化能力的测定 |
2.2.6 自源乳酸菌发酵能力的测定 |
2.3 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四种异源乳酸菌发酵西梅浆的特性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与试剂 |
3.1.2 主要仪器设备 |
3.1.3 试验方法 |
3.1.4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异源乳酸菌的生长曲线 |
3.2.2 不同乳酸菌发酵对西梅浆p H值及总酸含量的影响 |
3.2.3 不同乳酸菌发酵对西梅浆色差的影响 |
3.2.4 不同乳酸菌发酵对西梅浆总糖含量的影响 |
3.2.5 不同乳酸菌发酵对西梅浆中总酚含量的影响 |
3.2.6 不同乳酸菌发酵对西梅浆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
3.3 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复合乳酸菌发酵西梅浆的工艺优化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与试剂 |
4.1.2 仪器与设备 |
4.1.3 分析测定方法 |
4.1.4 试验方法 |
4.1.5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乳酸菌拮抗试验结果 |
4.2.2 乳酸菌复配比例的确定 |
4.2.3 乳酸菌初始碳源的确定 |
4.2.4 初始糖度的确定 |
4.2.5 复配乳酸菌发酵西梅浆单因素试验结果 |
4.2.6 发酵工艺响应面试验结果分析 |
4.3 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响应面法优化发酵型低糖西梅果酱的工艺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原料与试剂 |
5.1.2 仪器与设备 |
5.1.3 分析测定的方法 |
5.1.4 试验方法 |
5.1.5 数据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增稠剂的筛选结果 |
5.2.2 增稠剂的复配结果 |
5.2.3 发酵型西梅果酱工艺单因素试验结果 |
5.2.4 发酵型西梅果酱响应面试验结果分析 |
5.3 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软包装甜玉米粒的加工工艺及品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甜玉米概述 |
1.1.1 甜玉米简介 |
1.1.2 甜玉米的营养价值 |
1.1.3 我国甜玉米种植情况和地域特色 |
1.2 甜玉米国内外加工现状 |
1.2.1 甜玉米国外加工利用现状 |
1.2.2 甜玉米国内加工利用现状 |
1.2.3 甜玉米研究现状 |
1.3 软包装食品 |
1.3.1 软包装食品概述 |
1.3.2 软包装食品发展现状 |
1.4 果脯蜜饯的加工与发展 |
1.4.1 果脯蜜饯的历史与发展概况 |
1.4.2 我国果脯蜜饯行业发展现状 |
1.5 即食食品 |
1.6 本课题的立题依据及意义 |
1.7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7.1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7.2 本课题的创新性 |
第二章 不同处理方式甜玉米的营养品质分析 |
2.1 材料与仪器 |
2.1.1 试验材料 |
2.1.2 仪器与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水分含量测定 |
2.2.2 粗蛋白含量测定 |
2.2.3 脂肪含量测定 |
2.2.4 可溶性糖含量和淀粉含量测定 |
2.2.5 粗纤维含量测定 |
2.2.6 灰分含量测定 |
2.2.7 氨基酸组分含量测定 |
2.2.8 数据处理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不同处理方式甜玉米的水分含量 |
2.3.2 不同处理方式甜玉米的粗蛋白含量 |
2.3.3 不同处理方式甜玉米的脂肪含量 |
2.3.4 不同处理方式甜玉米的可溶性糖含量和淀粉含量 |
2.3.5 不同处理方式甜玉米的粗纤维含量 |
2.3.6 不同处理方式甜玉米的灰分含量 |
2.3.7 不同处理方式甜玉米的氨基酸组分含量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即食软包装甜玉米粒的加工工艺研究 |
3.1 材料与仪器 |
3.1.1 试验材料 |
3.1.2 仪器与设备 |
3.2 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
3.2.1 即食软包装甜玉米粒工艺流程 |
3.2.2 操作要点 |
3.3 试验设计 |
3.3.1 预煮时间对甜玉米粒酶活性的影响 |
3.3.2 即食软包装甜玉米粒的护色处理试验 |
3.3.3 即食软包装甜玉米粒硬化浸泡试验 |
3.3.4 煮制时间对即食软包装甜玉米粒质构的影响试验 |
3.3.5 不同添加量的食盐对即食软包装甜玉米粒的感官品质评分试验 |
3.3.6 即食软包装甜玉米粒的杀菌保藏试验 |
3.3.7 即食软包装甜玉米粒的商业无菌检验 |
3.4 测定方法 |
3.4.1 酶活性鉴定 |
3.4.2 色度指标测定 |
3.4.3 质构仪测定 |
3.4.4 即食软包装甜玉米粒的感官品质评分方法 |
3.4.5 电子舌味觉值测定 |
3.4.6 数据处理 |
3.5 结果与分析 |
3.5.1 预煮时间对甜玉米粒酶活性的影响 |
3.5.2 即食软包装甜玉米粒的护色处理试验 |
3.5.3 即食软包装甜玉米粒的硬化浸泡试验 |
3.5.4 煮制时间对即食软包装甜玉米粒感官评分的影响 |
3.5.5 食盐添加量对即食软包装甜玉米粒感官评分的影响 |
3.5.6 即食软包装甜玉米粒的工艺优化 |
3.5.7 即食软包装甜玉米粒的配料添加量优化 |
3.5.8 不同杀菌工艺的研究 |
3.5.9 即食软包装甜玉米粒的电子舌味觉值分析 |
3.5.10 即食软包装甜玉米粒的商业无菌检验结果 |
3.5.11 即食软包装甜玉米粒的保质期确定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低糖甜玉米蜜饯的加工工艺研究 |
4.1 材料与仪器 |
4.1.1 试验材料 |
4.1.2 仪器与设备 |
4.2 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
4.2.1 低糖甜玉米蜜饯工艺流程 |
4.2.2 操作要点 |
4.3 试验设计 |
4.3.1 甜玉米粒热烫试验 |
4.3.2 甜玉米蜜饯护色处理试验 |
4.3.3 甜玉米蜜饯填充技术试验 |
4.3.4 煮制渗糖对渗糖率的影响试验 |
4.3.5 烘烤条件对甜玉米蜜饯色泽变化的影响 |
4.3.6 低糖甜玉米蜜饯工艺优化 |
4.3.7 微波灭菌对低糖甜玉米蜜饯的保藏试验的影响 |
4.4 测定方法 |
4.4.1 水分含量测定 |
4.4.2 总糖测定 |
4.4.3 色度指标测定 |
4.4.4 失重率测定 |
4.4.5 菌落总数测定 |
4.4.6 渗糖率测定 |
4.4.7 保水性测定 |
4.4.8 电子舌味觉值测定 |
4.4.9 低糖甜玉米蜜饯感官品质评分方法 |
4.4.10 数据处理 |
4.5 结果与分析 |
4.5.1 不同热烫条件对低糖甜玉米蜜饯渗糖率的影响 |
4.5.2 护色对甜玉米效果试验 |
4.5.3 甜玉米蜜饯填充技术的研究 |
4.5.4 煮制时间对渗糖效果的影响 |
4.5.5 浸渍时间对渗糖效果的影响 |
4.5.6 烘烤条件对甜玉米蜜饯色泽的影响 |
4.5.7 低糖甜玉米蜜饯的工艺优化 |
4.5.8 微波杀菌的保藏性研究 |
4.5.9 低糖甜玉米蜜饯的电子舌味觉值分析 |
4.5.10 产品质量分析 |
4.5.11 低糖甜玉米蜜饯的保质期确定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1.1 不同处理方式甜玉米的营养成分测定与结论 |
5.1.2 即食软包装甜玉米粒的研制结论 |
5.1.3 低糖甜玉米蜜饯的研制结论 |
5.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寒地桑葚山葡萄复合饮料的制备及花青素的分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桑葚概述 |
1.1.1 桑葚的种类及分布 |
1.1.2 桑葚营养价值 |
1.1.3 桑葚的药用价值 |
1.2 山葡萄概述 |
1.2.1 山葡萄的分布及品种 |
1.2.2 山葡萄的营养成分 |
1.3 花青素的概述 |
1.3.1 花青素的化学特性及功能 |
1.3.2 花青素提取纯化的方法 |
1.3.3 桑葚花青素的研究进展 |
1.4 复合果蔬饮料研究近况 |
1.4.1 复合果蔬饮料市场现状 |
1.4.2 桑葚饮料发展趋势 |
1.5 风味物质研究 |
1.5.1 风味物质提取及鉴定方法 |
1.5.2 桑葚风味物质研究进展 |
1.6 课题研究背景及目的与意义 |
1.6.1 立题背景 |
1.6.2 目的与意义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与试剂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饮料的研制 |
2.2.2 饮料理化指标的测定 |
2.2.3 饮料风味物质分析 |
2.2.4 饮料花青素的测定及抗氧化性研究 |
2.2.5 数据分析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3.1 复合饮料单因素及正交实验 |
3.1.1 单因素实验 |
3.1.2 正交实验 |
3.2 理化指标分析 |
3.3 饮料挥发性物质分析 |
3.3.1 电子鼻和电子舌分析 |
3.3.2 挥发油成分分析 |
3.3.3 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 |
3.4 饮料花青素的测定及抗氧化性研究 |
3.4.1 饮料花青素提取率及含量的测定 |
3.4.2 饮料花青素粗提液的抗氧化性研究 |
3.4.3 饮料花青素液相色谱分离条件建立 |
第4章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的主要成果 |
(4)陈皮山楂酸奶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材料与试剂 |
1.1.2 主要仪器 |
1.2 陈皮山楂酸奶的制作工艺 |
1.2.1 工艺流程图 |
1.2.2 操作要点 |
1.3 感官评定标准 |
1.4 单因素试验 |
1.4.1 陈皮山楂汁添加量对酸奶品质的影响 |
1.4.2 陈皮水与山楂汁添加比例对酸奶品质的影响 |
1.4.3 蔗糖添加量对酸奶品质的影响 |
1.4.4 发酵时间对酸奶品质的影响 |
1.5 正交试验 |
1.6 验证试验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单因素试验结果 |
2.1.1 陈皮山楂汁的添加量对酸奶品质的影响 |
3.1.2 陈皮水和山楂汁的比例对酸奶的感官评价的影响 |
2.1.3 蔗糖添加量对酸奶的感官评价的影响 |
2.1.4 不同的发酵时间对酸奶的感官评价结果的影响 |
2.2 正交试验结果 |
2.3 验证试验结果 |
3 结语 |
(5)10种降血压药食同源原料研究进展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高血压产生机制 |
2 药食同源降血压原料中功能成分及降血压机理 |
2.1 莱菔子 |
2.2 山楂 |
2.3 菊花 |
2.4 葛根 |
2.5 决明子 |
2.6 牡蛎 |
2.7 木瓜 |
2.8 佛手 |
2.9 核桃仁 |
2.10 昆布 |
3 降血压食品及研究进展 |
3.1 饮料 |
3.1.1 调配型液体饮料 |
3.1.2 茶类液体饮料 |
3.1.3 发酵型饮料 |
3.2 果糕 |
4 展望 |
4.1 深入对药食同源食物作用机制研究 |
4.2 开发现代化降血压中药 |
4.3 开发预防高血压的休闲食品及保健品 |
4.4 行业监管更加规范化 |
4.5 产品规范化 |
4.6 加大对药食同源食品品种开发 |
4.7 加强高新技术在降血压食品生产中的应用 |
(6)马齿苋低糖抗氧化饮料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仪器 |
1.1.1 材料与试剂 |
1.1.2 仪器与设备 |
1.2 试验方法 |
1.2.1 马齿苋饮料生产工艺流程 |
1.2.2 操作要点 |
1.2.3 微波处理最佳参数确定 |
1.2.4马齿苋浸提的单因素及正交试验 |
1.2.5 抗氧化活性测定 |
1.2.6 马齿苋饮料感官评价的测定 |
1.2.7 理化指标的测定 |
1.2.8 微生物指标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微波处理对马齿苋饮料感官品质的影响 |
2.1.1 装载量对马齿苋饮料色泽的影响 |
2.1.2 微波功率对马齿苋饮料色泽的影响 |
2.1.3 微波时间对马齿苋饮料色泽的影响 |
2.1.4 微波处理对马齿苋饮料感官品质的影响 |
2.2 马齿苋浸提工艺单因素及正交试验结果 |
2.2.1 浸提温度对浸提液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
2.2.2 浸提时间对浸提液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
2.2.3 料液比对浸提液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
2.2.4 正交试验结果 |
2.3 马齿苋饮料调配试验结果 |
3 成品质量检测 |
3.1 感官指标 |
3.2 理化指标 |
3.3 微生物指标 |
4 讨论与结论 |
(8)响应面法优化羊乳果蔬纸加工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
1.1材料与试剂 |
1.2仪器与设备 |
1.3方法 |
1.3.1羊乳果蔬纸的工艺流程 |
1.3.2单因素试验 |
1.3.2.1羊乳与胡萝卜、羊乳与山楂汁添加量比例对产品品质的影响 |
1.3.2.2添加剂添加量对产品品质的影响 |
1.3.3响应面优化试验[8] |
1.3.4羊乳果蔬纸的感官品评 |
1.4羊乳果蔬纸的粒子群算法结合质地剖面分析测定 |
2结果与分析 |
2.1羊乳与胡萝卜、羊乳与山楂汁添加比例对产品品质的影响 |
2.2添加剂添加量对产品品质的影响 |
2.3响应面优化方案及结果分析 |
2.4响应面分析 |
2.5最佳工艺条件的确定和验证性实验 |
2.6不同羊乳果蔬纸的粒子群算结合质地剖面分析结果 |
3结论 |
(9)富含香菇多糖的山楂功能性饮料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方法 |
1.3.1 工艺流程 |
1.3.2 操作要点 |
1.3.3测定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香菇粗多糖的提取 |
2.1.1单因素实验 |
2.1.2 响应面实验 |
2.2 配方筛选实验 |
2.2.1 主配方筛选实验 |
2.2.2 其他辅剂筛选实验 |
2.3产品质量 |
2.3.1感官质量 |
2.3.2理化指标 |
2.3.3 微生物指标 |
3 结论 |
(10)山楂发酵酒生产工艺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山楂概述 |
1.1.1 山楂种植资源概况 |
1.1.2 山楂的开发价值 |
1.1.3 山楂的加工研究进展 |
1.2 山楂酒研究进展 |
1.2.1 山楂酒的标准及酿造方法 |
1.2.2 山楂制品加工工艺研究进展 |
1.2.3 山楂果酒澄清剂及稳定现状 |
1.3 本研究的的目的、意义和创新点 |
1.3.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2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试剂 |
2.1.3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不同山楂品种的酿酒特性研究 |
2.2.2 山楂果前处理工艺优化 |
2.2.3 山楂酒发酵工艺参数优化研究 |
2.2.4 山楂酒澄清工艺研究 |
2.2.5 各项理化指标测定方法 |
2.3 数据处理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品种的山楂酿酒特性研究 |
3.2 山楂前处理工艺优化 |
3.2.1 冷冻处理后热浸提艺优化研究 |
3.2.2 酶法浸提工艺研究 |
3.3 山楂酒发酵工艺参数优化研究 |
3.4 山楂酒澄清工艺研究 |
3.4.1 单一澄清剂对山楂酒澄清度的影响 |
3.4.2 单一澄清剂对山楂酒沉淀量的影响 |
3.4.3 复合澄清剂对山楂酒澄清效果的影响 |
3.4.4 不同澄清剂对山楂酒其它理化指标的影响 |
3.4.5 山楂酒感官分析结果 |
3.5 两个不同品种山楂果酒香气成分的研究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4.1 关于山楂酒发酵工艺探讨 |
4.2 选择澄清方法的探讨 |
4.3 澄清剂的使用及效果比较探讨 |
4.4 山楂酒香气成分的探讨 |
参考文献 |
四、低糖山楂汁饮料的制作(论文参考文献)
- [1]西梅原浆中乳酸菌的筛选及发酵型低糖西梅果酱的研制[D]. 戴志伟. 新疆农业大学, 2021
- [2]软包装甜玉米粒的加工工艺及品质研究[D]. 丁聪.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5)
- [3]寒地桑葚山葡萄复合饮料的制备及花青素的分离[D]. 王亚男. 黑龙江大学, 2020(05)
- [4]陈皮山楂酸奶的研制[J]. 王子天,吕佼,冯腾,张蕴哲,贾丽娜. 包装与食品机械, 2020(01)
- [5]10种降血压药食同源原料研究进展及展望[J]. 何嘉敏,于新,刘学云,王仲芬,唐树森.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0(01)
- [6]马齿苋低糖抗氧化饮料的研制[J]. 张帅,郑开斌,丁子秋,张少平,邱珊莲. 福建农业学报, 2018(11)
- [7]荷叶山楂酸奶的配方研究[J]. 孙敏. 安徽农业科学, 2017(35)
- [8]响应面法优化羊乳果蔬纸加工工艺[J]. 朱玉英,王存芳. 乳业科学与技术, 2015(05)
- [9]富含香菇多糖的山楂功能性饮料的研制[J]. 刘丽,张洁,杨春晓. 饮料工业, 2014(04)
- [10]山楂发酵酒生产工艺优化研究[D]. 张建才.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