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以色列、欧洲和新西兰的集约化饲喂管理系统的乳业效率

北美、以色列、欧洲和新西兰的集约化饲喂管理系统的乳业效率

一、北美、以色列、欧洲和新西兰集约饲养管理系统中乳制品业的效能(论文文献综述)

杨程尧[1](2021)在《光明集团跨国乳业并购TNUVA的风险及防范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王敏[2](2020)在《放牧与舍饲对肉牛生产性能和肉品质影响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放牧和舍饲是我国肉牛的两种主要饲养方式,在日粮、饮水、环境、饲养管理与动物福利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传统上,我国西部和北部是肉牛的主产区,以放牧饲养为主;随着农区粮食资源的逐年丰富和人们膳食结构的改变,舍饲肉牛养殖迅速发展,已在我国肉牛产业中占主导地位。舍饲养殖可根据肉牛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需求,为其提供合理的日粮配比,能够有效提高肉牛生产性能,缩短育肥时长,增加养殖效益。随着肉牛产业的集约化、现代化发展,肉牛营养代谢病发生率逐年升高,牛肉产品的质量问题时有发生。放牧养殖因其饲养环境天然、绿色、无污染,其牛肉产品受到了更多消费者的青睐。开展放牧和舍饲两种饲养方式下肉牛的营养代谢、生产性能和肉品质的对比研究,对促进我国肉牛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蒙东地区作为研究区域,选取体重400 kg左右,体况相近、健康的西门塔尔公牛20头,随机分为2组,每组10头,建立肉牛放牧和舍饲模型,试验期为120天。分别采用HPLC、GCMS、ICP-MS、ICP-OES、ELISA、HE染色和MASSON染色等方法,对比分析了两种饲养方式下肉牛的日粮、饮水、管理等差异,及肉牛血液生化指标、尿液生化指标、生产性能和肉品质差异,为优质肉牛饲养提供理论和试验依据。肉牛不同饲养方式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肉牛在饲草营养、饮水质量、饲养环境及动物福利等方面均存在显着差异。放牧肉牛新鲜牧草中的脂肪酸、氨基酸、维生素及矿物质等营养物质,总体含量较为均衡,优于舍饲肉牛的苜蓿、谷草、青干草和玉米秸秆等饲草;放牧肉牛饮水的臭和味、肉眼可见物、色度、浑浊度及菌落总数等品质指标均次于舍饲肉牛饮水(p<0.05);放牧肉牛的给料给水次数、饲养密度、环境噪音及饲料添加剂使用情况等福利指标均显着优于舍饲肉牛(p<0.05)。饲养方式对肉牛血液和尿液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放牧肉牛血清ALT、AST、LDH、GGT、ALP含量显着高于舍饲肉牛(p<0.05),提示放牧肉牛生长代谢活动旺盛,蛋白质代谢水平及糖无氧酵解能力优于舍饲肉牛;放牧肉牛血清HP、IL-6、IL-8含量显着高于舍饲肉牛(p<0.05),提示放牧肉牛免疫机能高于舍饲肉牛;舍饲肉牛血清EPI、PTH含量与放牧肉牛差异显着(p<0.05),提示舍饲肉牛可能受环境噪音、饲养密度、人为干预等因素影响,存在一定程度的应激反应;舍饲肉牛血清BA含量显着高于放牧肉牛(p<0.05),提示舍饲肉牛存在一定程度脂质代谢异常;舍饲肉牛尿液pH值显着低于放牧肉牛(p<0.05),可能与舍饲肉牛能量饲料比例较高、运动量较少有关,提示舍饲肉牛有代谢性酸中毒风险。研究表明,两种饲养方式肉牛血尿代谢指标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放牧肉牛血尿生化指标优于舍饲肉牛。饲养方式对肉牛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舍饲肉牛的体增重显着高于放牧肉牛(p<0.05),舍饲肉牛的体高、胸围和后腿围显着高于放牧肉牛(p<0.05),舍饲肉牛的宰前活重、胴体重、净肉重、净肉率、眼肌面积均显着高于放牧肉牛(p<0.05);研究表明,舍饲肉牛的育肥性能、生长发育性能、胴体性能均优于放牧肉牛。饲养方式对牛肉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放牧牛肉的蒸煮损失率、熟肉率、肌纤维等肉品质指标显着优于舍饲牛肉(p<0.05);TAA、维生素C、维生素B1、P和K含量均显着高于舍饲牛肉(p<0.05);提示放牧牛肉更具有营养价值。舍饲牛肉的各种脂肪酸含量均显着高于放牧牛肉(p<0.05),可能与舍饲肉牛能量饲料比例较高,运动量过少有关。综上,舍饲肉牛可能存在应激反应、脂质代谢异常、免疫机能较弱、牛肉品质较差等问题,生产中加强舍饲肉牛的饲养管理,提高舍饲肉牛福利,优化舍饲日粮配比,有利于减少舍饲肉牛的应激反应,改善其代谢水平,增强抗病能力,提高舍饲牛肉的品质。放牧肉牛生产性能较低,生产中提高放牧肉牛的饮水质量,在枯草期适当补饲精料,有利于提高肉牛生产性能,增加养殖效益。在蒙东地区青草期放牧,枯草期舍饲是最佳饲养方式。

牛聪[3](2016)在《黑龙江省部分牛场肉牛营养代谢状况调查及疾病预警》文中指出营养代谢疾病是影响肉牛生产的一类疾病,并会导致动物福利的下降和经济损失。由于国内关于肉牛营养代谢状况及其疾病预警的报道很少,因此本研究选择了黑龙江省部分肉牛场对试验牛血中能量代谢、矿物质代谢、肝功和氧化应激及其他等检测,阐明在不同阶段和养殖方式下肉牛营养代谢和健康的状况,再利用横截面研究结合显着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及ROC分析对肉牛能量负平衡和低血钙症进行风险评估,为今后更有效的监控和预防奠定基础。在某肉牛场随机选取了产后60-90天泌乳牛26头,300-330日龄育成牛32头为试验动物,进行血中生化分析。结果显示:泌乳牛与育成牛相比,血浆中BHBA、TG、GSH和SOD的水平均极显着的增高;血浆中Glu、TP、TBIL的水平均显着的降低,血浆中GLO、Ca、MDA、BUN的水平均极显着的下降;血浆中L-ACT无显着的差异。因此,泌乳牛和育成牛在能量代谢、肝功和钙及抗氧化能力的状况不同,泌乳牛的需求明显的高于育成牛。在两个肉牛场随机采取300-330日龄育成牛,其中牧场A为32头,牧场B为22头,进行血中生化分析。结果显示:牧场A与牧场B相比,血浆中BHBA水平显着的增高,血浆中TBIL和TC的水平极显着的升高;血浆Ca水平显着的降低,血浆中Glu、GSH、SOD和BUN均极显着的减少;血浆L-ACT无显着的差异。因此,两牛场育成牛的能量、钙、肝功及抗氧化能力的状况不同,牧场B育成牛代谢健康状况好于牧场A。在某肉牛场随机采取300-330日龄舍饲育成牛32头和330-360日龄放牧育成牛16头,进行血中生化分析。结果显示:舍饲牛与放牧牛相比,血浆中BHBA、TBIL、P的水平均极显着的增高;血浆中TG、Ca的水平均显着的降低,血浆中SOD、BUN的水平均极显着的减少;血浆L-ACT无显着的差异。因此,舍饲牛和放牧牛在能量代谢、矿物质代谢、肝功和抗氧化能力的状况不同,舍饲牛略差于放牧牛。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获得了NEFA、Glu和AST三个指标对肉牛能量负平衡有预警作用,并结合ROC分析界定了血浆中NEFA、Glu和AST等指标的预警值。确立了血浆AST>80.67U/L、Glu<3.49mmol/L、NEFA>0.06mmol/L可作为泌乳牛能量负平衡的分界值,血浆AST>76U/L、Glu<3.87mmol/L、NEFA>0.49mmol/L可作为育成牛能量负平衡的分界值。同样的方法,确立了血浆中P<1.98mmol/L可作为泌乳牛低血钙症的分界值,血浆中P<2.02mmol/L可作为育成牛低血钙症的分界值。因此,泌乳牛和育成牛的代谢健康的风险评估是不同的。结论:证实了黑龙江省部分肉牛场不同肉牛群、相似饲养模式和不同饲养方式对牛群代谢健康影响不同,获得了相关肉牛的血液临床病理学资料,提出了肉牛能量和钙磷代谢障碍的风险评估标准,为今后提高我省肉牛饲养水平和维护代谢健康奠定了基础。

权聪娜[4](2014)在《乳制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价与监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乳制品在膳食结构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乳制品质量安全事件频发,居民乳制品消费信心受到重创。众多学者关注了乳制品质量安全问题,但针对乳制品质量安全风险的系统研究相对较少,现有研究大多缺乏理论分析和指导。乳制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价与监管研究是要实现对乳制品质量安全风险因素的科学监测评价,以理论分析为指导保障乳制品质量安全。研究以乳制品质量安全理论、乳制品质量安全特性和博弈论为指导,运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评价内容方面,在全面分析乳制品质量安全风险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乳制品质量安全监测评价指标体系,使用定量监测指标对乳制品质量安全进行客观评价,使用定性监测指标对难以定量化却又对乳制品质量安全有重要影响的因素进行定性评价。在监管内容方面,通过实地调研、访谈以及文献研究了解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现状,以信息不对称理论为指导分析适合我国国情的监管方式,提出乳制品质量安全具体监管措施。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建立定量和定性监测指标体系。以系统论为指导,运用PEST分析法和HACCP分析法分别对外部和内部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构建理论监测指标体系。依据重要性原则、定量化原则和数据可获得性原则选取17个定量指标,构建定量指标体系。遵循可行性和敏感性两个原则选取5个定性指标并设置相应的二级指标,构建定性指标体系。定量指标实证研究。基于定量指标体系对乳制品质量安全进行评价及预警。采用5等级评价法,为17个定量指标确定等级划分标准,根据各指标历年数据对其安全状态进行评价。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赋予各指标权重,使用线性综合评价法构建综合评价模型。根据各指标权重大小将定量指标分为关键指标、一般指标和次要指标。综合评价研究表明我国乳制品质量安全综合水平逐年上升,2002-2008年一直处于较不安全状态,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发生之后,国家加强了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2009-2010年上升到基本安全水平,2011-2012年达到较安全水平。利用指数平滑法和趋势外推法的10种模型拟合定量监测指标的样本数据,选择最优拟合曲线,进行单指标预警。运用综合评价模型对2013年和2014年的综合状态进行预警,研究表明2013年和2014年均处于较安全状态。定性指标评价及预警。通过分析二级指标的安全状态,对5个定性指标进行评价,并对各指标未来状态进行预警。预计我国监管体系完善水平和兽医制度建设水平处于较安全的水平;奶牛养殖将面临更高的疫病风险;食品添加剂规范化使用程度将处于基本安全状态。案例研究。基于定量指标对河北省乳制品质量安全进行评价与预警研究。分析河北省乳制品产业发展现状,根据历年数据对17个定量指标安全状态进行评价,运用综合评价模型对河北省乳制品质量安全状态进行综合评价。研究表明河北省乳制品质量安全综合水平逐年上升,基本走势与全国乳制品质量安全综合水平基本一致。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方式。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和博弈理论分析乳制品质量安全利益相关者行为选择,查找现有市场机制本身和监管中的不足,以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原则为指导,设计政府、企业自身、媒体和消费者四个监管主体。提出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措施。从政府、奶牛养殖企业、乳制品加工企业、媒体和消费者五个方面提出乳制品质量安全保障措施,具体包括:完善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规范奶牛养殖,保障奶源安全;提升乳制品加工业科技创新能力和质量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媒体的监督功能;提升消费者的监督能力。本研究在以下方面有一定创新:在风险因素分析的基础上设计17个定量风险评价指标,针对对乳制品质量安全具有重大影响的定性因素确定定性指标,构建了乳制品质量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乳制品质量安全定量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风险评价及预警实证研究。从政府、奶牛养殖企业、乳制品加工企业、媒体和消费者五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措施。

刘晓保[5](2011)在《高等技术院校学科建设研究 ——基于“三元论”哲学观的分析框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技术教育在国(境)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教育体系,在我国却是一种“新生事物”。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技术型人才的缺失、技术教育的边缘化所引起的国家整体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逐步显现出来。面对这种现状,作为以实施技术教育为主体的高等技术院校却在一种怀疑、排斥,甚至责难的不良语境中“小荷才露尖尖角”。尽管高等技术院校在我国的发展还面临着许多的问题和困境,但作为高等院校,学科建设是龙头,也是体现其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的主要标志,是其必须重点关照的地方。然而,面对“千校一面、一学科千遍”的现状,作为一种与传统研究型大学和工程型大学不同类的“新生”高等技术院校,简单的摹仿和移植现有普通高校的学科建设模式不是良策,关键是如何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和传统“独辟蹊径”,寻找新的学科增长点才是高等技术院校学科建设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即,建设什么样的学科、如何使其学科建设体现出技术教育的特色。本文在借鉴了当代“三元论”哲学观有关思想的基础上,依据学科是相对独立的科学知识体系的基本观点,从知识分类、科学分类从入手,提出了基础学科、工程学科和技术学科的新学科分类框架,并初步诠释什么是技术学科、试探性地构建了技术学科体系的基本框架,提出了高等技术院校的学科建设应该着重建设技术学科的基本设想。本论文含绪论共六章:绪论,主要阐明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并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现研究的问题,提出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第一章,主要从国(境)外技术教育的高级化与体系化的分析入手,分析了什么是技术教育、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技术教育在科技发展的过程中逐渐高移的历程,以及国(境)外为建构技术教育体系在政策上所提供的保障条件。以此来观照我国技术教育的曲折发展和被工程教育的同化历程,揭示了技术教育和工程教育的区别与联系,技术教育在我国科技创新和技术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最终提出了我国技术教育需要正名的意见和建议。第二章,从人才分类、教育分类与学校类型分类之间的关系入手,阐明了高等技术院校存在的客观性,以及高等技术院校的定位。同时,着重分析了高等技术院校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并通过现状的分析,提出了高等技术院校在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即建设什么样的学科?以及如何来建设具有技术教育特色的学科。第三章,从学科的本质分析出发,阐述了知识与学科、专业与学科的关系,并着重分析了知识分类、科学分类和学科分类方法和历程,从中总结了学科分类的复杂性和滞后性的特点,认为这是导致高等技术院校学科建设迷茫的主要根源。在此基础上,依据现代哲学观变革所提出的“三元论”观点,厘清了科学、技术与工程三者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基于“三元论”哲学观的学科分类框架。第四章,着重阐述什么是技术知识、什么是技术科学,以此分析了技术知识、技术科学与技术学科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什么是技术学科,技术学科体系的构成,并分析技术学科与工程学科之间一种互涉与创生的关系。第五章,主要介绍的是一种策略,即如何来发展技术学科。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一是定位与方向,即技术学科的发展要以高新技术的研发为根本;二是途径与目标,即高等技术院校在建设技术学科的过程中,要发挥企业和学校之间各自的优势和特长,通过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实现双方的互利互惠;三是支撑与保障,即要通过技术共同体机制的建立,把企业的技术研发人员和高校的双结构型教师队伍联接起来,通过共同的研究,提升研究队伍的质量和水平。

王贵荣[6](2010)在《新疆奶业结构、行为与绩效研究》文中提出奶业是一个由奶牛养殖户、原料奶的收购者、乳制品加工企业、乳品消费者、政府和行业协会等要素构成的一个有机系统,彼此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经济联系,但作为独立的经营主体又存在着一定的利益冲突。本研究以产业组织理论、信息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产业链等相关理论为基础,运用产业组织分析方法(结构——行为——绩效的SCP分析范式)、计量经济学、博弈论和问卷调查方法等研究手段,围绕原料奶生产、乳品制造和乳品消费这三个主要环节,对新疆奶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客观描述,对原料奶生产结构、乳品制造业市场结构、乳品消费结构及其各自的运行绩效进行了系统分析,对影响绩效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评价,对乳品制造业市场行为、乳制品消费者行为,特别是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和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竞争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力求准确揭示新疆奶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提出规制各利益主体行为的有效途径,探索促进新疆奶业发展的相关建议,推动新疆奶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新疆是我国主要的原料奶生产基地,具有奶牛养殖的比较成本优势。原料奶生产的主要模式是农户散养,奶牛单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良种奶牛比例较低是影响奶牛单产水平最主要的因素;奶牛饲养在地理分布上的非均衡性导致了原料奶生产和乳品加工企业布局的区域不平衡性。(2)新疆乳品制造业的产业集中度偏低,总体刚刚越过竞争型的市场结构,但在局部市场呈现一两家企业为主导的寡占型市场结构。随着奶源、规模经济效应等壁垒的存在,行业的进入壁垒正在逐渐提高,新企业进入将会越来越困难。(3)市场结构和产权结构的共同作用,推动新疆乳品制造业经营业绩的提高。市场集中度比销售增长率对绩效的影响更大,但乳品制造业的盈利能力低于全部工业行业的平均水平;乳制品行业仍以外延型的扩大企业生产规模为主,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新疆乳制品企业的技术效率明显低于全国水平。(4)目前,新疆乳制品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还不强。企业更多是将注意力放在消费者品牌忠诚的培育和市场份额的争夺上;价格竞争和广告、并购等非价格竞争行为加快了乳制品行业的优胜劣汰,有利于形成以寡头为主导、大中小企业共生的相对稳定的新的产业组织结构。(5)新疆具有乳制品消费的传统习惯,但总体消费水平还不高。城乡之间、南北疆之间消费还不平衡;消费者选购乳制品有明显的消费倾向,不同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和文化程度的消费者其乳制品消费行为存在一定差异;收入水平和消费习惯是影响乳制品消费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因素。(6)新疆在奶业产业化发展中主要出现了龙头企业带动型、中介组织联动型、龙头企业带动的准合作社一体化型和完全一体化型等四种纵向组织关系模式。目前,分散饲养、分散挤奶、奶站集中收购牛奶是新疆原料奶生产的主要方式,多数乳制品加工企业采用两种以上的混合型奶源供应模式,奶源供应还不稳定。(7)合作社一体化是乳品产业链演进发展的理想模式。从制度设计角度分析,建立“合作社参股的企业+奶农合作社+农户”的纵向组织关系,逐步走向合作社一体化的纵向组织关系是最优的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模式;从制度演化进程来看,应当加快改造传统的农户散养模式,大力发展公司+规模化牧场模式,鼓励并提倡发展合作社一体化和农工商综合体这一理想模式。

靳延平[7](2009)在《中国原料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研究 ——以呼和浩特市为例》文中指出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乳品作为我国人均消费量增长最快的食品之一,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我国奶业在高速发展,但连接发生的乳品安全事件充分暴露了生鲜乳生产环节的“短板”,奶源已成为乳业发展的瓶颈。原料乳(即生鲜乳,以下同)的质量安全攸关消费者的健康、生命,攸关公众对经济和社会安全的预期,攸关奶农及相关产业农民的收入。“三聚氰胺”事件的爆发,给我国奶业带来了巨大冲击。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奶业正逐渐恢复。但长期以来积累的许多深层次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因此,对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在实践上可以为我国生鲜乳乃至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提供指导。目前,国内外学者对食品及乳品安全问题进行了不少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还缺乏对生鲜乳质量安全及其管理体系进行深入、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为了从源头上探索消除生鲜乳质量不安全因素的对策和措施,本文在对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进行理论分析和借鉴国外生鲜乳质量安全保障实践的基础上,以我国生鲜乳需求行为的分析为切入点,探讨安全生鲜乳的供给问题,进而探讨我国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由于内蒙古是我国乳品生产、加工、消费的主要省区之一,呼和浩特市已被命名为“中国乳都”,因此,以呼和浩特市的消费者、奶户(场)、乳品加工企业为例,在分析内蒙古及呼和浩特市奶业现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基本思路和对策,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典型性。本文基于对微观经济主体——消费者的需求、奶牛养殖户的质量安全管理行为、奶站的行为——的分析来把握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这一宏观命题,分别对消费者的需求行为和生产者的质量安全管理行为进行实证研究,从法律法规、标准体系、管理体制、检验检测体系、认证和质量追朔体系、信息体系、预警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竞争机制、技术支撑体系和服务体系的角度,提出了我国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和政策措施。通过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和建议:经过分析,揭示出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需要政府干预和市场手段的有机结合;在今后一定时期内,我国奶牛养殖方式的基本国情还将是以散养为主,我国生鲜乳重量安全政策的制定要此为基础;提高奶农组织化程度不可急于求成;我国对生鲜乳质量安全的管理以政府部门为主,已基本构建了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三聚氰胺”事件的发生,为奶业通过整顿向更高层次迈进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建议全社会都要把生鲜乳生产作为一项战略资源来抓,政府在本级财政预算内安排“奶农安全生鲜乳发展基金”,分散与规模化要辩证统一,大力发展有计划、分层次、多元化的的养殖组织,发展无公害奶业和有机奶业,提升政府监管生鲜乳重量安全的执行力。

J.D.J.SCOTT,常杰[8](1981)在《北美、以色列、欧洲和新西兰集约饲养管理系统中乳制品业的效能》文中提出考察了主要乳生产国家的四个不同的乳牛管理和饲养系统。它们是:(1)喂以购买的粗饲料和精饲料,不放牧,高度圈养;(2)自产粗饲料和大部分精饲料,不放牧;(3)冬季饲喂精饲料配合以贮存饲草和其它粗饲料,春—夏减少精饲料,进行放牧;(4)全年在草地上放牧和饲喂贮草。以下四个系统的资料取自南加利福尼亚,威斯康辛,英格兰/威尔士和新西兰的样地上。平均标准含脂奶(fat-corrected milk,FCM)/乳牛接近7,140,5,300,4,670和3,475公斤;产量/公顷为4,700—10,000,4,400—5,300,5,200—5,800和7,000公斤FCM;在加利福尼亚,威斯康辛,联合王国和新西兰样地上的小时数/乳牛分别60,70,48和30。在能量的输出/输入上,放牧系统的效率大约为其它系统的3—4倍。牛奶的生产费用在新西兰只有美国和联合王国的40%左右,计算表明新西兰的乳制品能够以大约相当于本地乳制品2/3的成本运到美国。在以色列和日本,国家得支付更高的费用,它们不得不进口饲料和燃料。保护本地乳制造工业免受进口竞争造成了稳定性的不足,生产的限制和乳消费量的减少,使得温带草原乳制品生产量下降。

二、北美、以色列、欧洲和新西兰集约饲养管理系统中乳制品业的效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美、以色列、欧洲和新西兰集约饲养管理系统中乳制品业的效能(论文提纲范文)

(2)放牧与舍饲对肉牛生产性能和肉品质影响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1章 我国肉牛饲养现状分析
        1.1 肉牛生产概况及饲养方式分析
        1.1.1 肉牛品种与分布
        1.1.2 牛肉产品市场需求变化
        1.1.3 饲养方式分析
        1.2 牧区与农区肉牛饲养特点分析
        1.2.1 牧区
        1.2.2 农区
    第2章 肉牛代谢研究进展
        2.1 肉牛营养物质代谢及常见代谢病
        2.1.1 肉牛营养物质代谢
        2.1.1.1 糖代谢
        2.1.1.2 蛋白质代谢
        2.1.1.3 脂代谢
        2.1.1.4 矿物质代谢
        2.1.2 肉牛常见营养代谢病
        2.1.2.1 脂肪肝(fatty liver)
        2.1.2.2 蹄叶炎(laminitis)
        2.1.2.3 尿结石(urinary calculus)
        2.1.2.4 瘤胃酸中毒(rumen acidosis)
        2.1.2.5 瘤胃碱中毒(rumen alkalosis)
        2.2 血液和尿液代谢监测指标
        2.2.1 血液监测指标
        2.2.1.1 血液代谢指标
        2.2.1.2 血液酶指标
        2.2.1.3 血液激素指标
        2.2.1.4 血液免疫学指标
        2.2.2 尿液监测指标
    第3章 肉牛生产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因素
        3.1 生产性能评定指标及影响因素
        3.1.1 生长发育性能
        3.1.2 育肥性能
        3.1.3 胴体性能
        3.2 牛肉品质评定指标及影响因素
        3.2.1 肉色
        3.2.2 大理石花纹
        3.2.3 系水力
        3.2.4 嫩度
        3.2.5 营养成分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1章 肉牛不同饲养方式差异研究
        1.1 材料
        1.1.1 研究区域
        1.1.2 仪器设备及材料
        1.1.3 主要试剂
        1.2 方法
        1.2.1 样本的采集与处理
        1.2.1.1 饲草采集
        1.2.1.2 水采集
        1.2.2 饲草营养成分检测
        1.2.2.1 水分
        1.2.2.2 总能
        1.2.2.3 粗蛋白
        1.2.2.4 粗灰分
        1.2.2.5 粗脂肪
        1.2.2.6 粗纤维
        1.2.2.7 氨基酸
        1.2.2.8 脂肪酸
        1.2.2.9 矿物质
        1.2.2.10 维生素
        1.2.3 水质检测
        1.2.3.1 臭和味
        1.2.3.2 肉眼可见物
        1.2.3.3 pH值
        1.2.3.4 浑浊度
        1.2.3.5 色度
        1.2.3.6 菌落总数
        1.2.4 饲养管理福利检测
        1.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1.3 结果
        1.3.1 饲草营养成分检测结果
        1.3.1.1 饲草常规营养成分检测结果
        1.3.1.2 饲草脂肪酸含量检测结果
        1.3.1.3 饲草氨基酸含量检测结果
        1.3.1.4 饲草维生素含量检测结果
        1.3.1.5 饲草矿物质含量检测结果
        1.3.2 水质检测结果
        1.3.3 饲养管理福利检测结果
        1.4 讨论
        1.4.1 不同饲养方式饲草营养成分对比分析
        1.4.2 不同饲养方式水质对比分析
        1.4.3 不同饲养方式肉牛饲养管理福利对比分析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饲养方式对肉牛代谢指标的影响
        2.1 材料
        2.1.1 试验时间和地点
        2.1.2 试验动物及分组
        2.1.3 试验动物饲养管理
        2.1.4 仪器设备及材料
        2.1.5 主要试剂
        2.2 方法
        2.2.1 样本的采集
        2.2.2 样本的检测
        2.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3 结果
        2.3.1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血清酶类指标的影响
        2.3.2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血清激素指标的影响
        2.3.3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血清代谢指标的影响
        2.3.4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血清免疫学指标的影响
        2.3.5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尿液指标的影响
        2.4 讨论
        2.4.1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血清酶类指标的影响
        2.4.2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血清激素指标的影响
        2.4.3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血清代谢指标的影响
        2.4.4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血清免疫学指标的影响
        2.4.5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尿液指标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饲养方式对肉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3.1 材料
        3.1.1 试验动物及分组
        3.1.2 试验动物饲养管理
        3.2 方法
        3.2.1 育肥性能指标的测定
        3.2.2 生长发育性能指标的测定
        3.2.3 胴体性能指标的测定
        3.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3.3 结果
        3.3.1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育肥性能的影响
        3.3.2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生长发育性能的影响
        3.3.3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胴体性能的影响
        3.4 讨论
        3.4.1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育肥性能的影响
        3.4.2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生长发育性能的影响
        3.4.3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胴体性能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饲养方式对牛肉品质的影响
        4.1 材料
        4.1.1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4.1.2 仪器设备及材料
        4.1.3 主要试剂
        4.2 方法
        4.2.1 样品的采集
        4.2.2 肌肉颜色的测定
        4.2.3 蒸煮损失的测定
        4.2.4 熟肉率的测定
        4.2.5 大理石花纹的测定
        4.2.6 肌纤维的测定
        4.2.6.1 HE染色
        4.2.6.2 MASSON三色染色
        4.2.7 牛肉营养组分的检测
        4.2.8 数据统计与分析
        4.3 结果
        4.3.1 不同饲养方式对牛肉常规品质的影响
        4.3.2 不同饲养方式对牛肉营养组分的影响
        4.4 讨论
        4.4.1 不同饲养方式对牛肉常规品质的影响
        4.4.2 不同饲养方式对牛肉营养成分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结论
本文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主要成果
    发表论文
    申请专利
致谢

(3)黑龙江省部分牛场肉牛营养代谢状况调查及疾病预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肉牛的饲料与营养
        1.2.1 饲料
        1.2.2 营养
        1.2.2.1 碳水化合物
        1.2.2.2 蛋白质
        1.2.2.3 矿物元素
        1.2.2.4 维生素
        1.2.3 育肥牛营养需要
    1.3 常见营养代谢疾病研究概况
        1.3.1 脂肪肝
        1.3.2 低血钙症
        1.3.3 硒缺乏症
        1.3.4 瘤胃酸中毒
    1.4 肉牛的营养检测
        1.4.1 目的
        1.4.2 营养代谢障碍
        1.4.3 营养检测指标
        1.4.3.1 能量代谢
        1.4.3.2 矿物质代谢
        1.4.3.3 肝脏功能
        1.4.3.4 氧化应激
        1.4.3.5 乳酸代谢
    1.5 疾病预警体系
    1.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研究部分
    2.1 同一牛场泌乳牛和育成牛的营养代谢状况
        2.1.1 试验动物
        2.1.2 试验试剂及仪器
        2.1.3 饲料配方
        2.1.4 样品采集
        2.1.5 营养代谢状况判定
        2.1.6 数据分析
        2.1.7 结果
        2.1.8 讨论
        2.1.8.1 泌乳牛和育成牛健康状况比较
        2.1.8.2 泌乳牛的饲养管理
        2.1.8.3 育成牛的饲养管理
        2.1.9 小结
    2.2 在相似的饲养模式下育成牛的营养代谢状况
        2.2.1 试验动物
        2.2.2 试验试剂及仪器
        2.2.3 饲料配方
        2.2.4 样品采集
        2.2.5 营养代谢状况判定
        2.2.6 数据分析
        2.2.7 结果
        2.2.8 讨论
        2.2.8.1 两牧场健康状况比较
        2.2.8.2 饲料对动物营养代谢的影响
        2.2.8.3 肉牛的饲料配方
        2.2.9 小结
    2.3 在不同饲养模式下育成牛的营养代谢状况
        2.3.1 试验动物
        2.3.2 试验试剂及仪器
        2.3.3 样品采集
        2.3.4 营养代谢状况判定
        2.3.5 数据分析
        2.3.6 结果
        2.3.7 讨论
        2.3.8 小结
    2.4 肉牛营养代谢异常的风险预警和评估
        2.4.1 肉牛能量负平衡
        2.4.1.1 肉牛能量负平衡发病率
        2.4.1.2 能量负平衡风险预警
        2.4.1.3 肉牛能量负平衡相关指标预警值
        2.4.1.4 小结
        2.4.2 肉牛低血钙症
        2.4.2.1 肉牛低血钙症发病率
        2.4.2.2 低血钙症风险预警
        2.4.2.3 低血钙症相关指标预警值
        2.4.2.4 小结
        2.4.3 肉牛酸中毒
        2.4.3.1 肉牛酸中毒发病率
        2.4.3.2 酸中毒风险预警
第三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乳制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价与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食品安全经济学特性研究
        1.2.2 食品安全监管研究
        1.2.3 食品安全风险因素研究
        1.2.4 食品安全消费行为研究
        1.2.5 食品安全风险评价及预警研究
        1.2.6 文献评述
    1.3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创新点
2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分析
    2.1 重要概念的界定
    2.2 乳制品质量安全理论
        2.2.1 食物安全内涵的发展
        2.2.2 食品安全与食品卫生
        2.2.3 HACCP 管理体系
        2.2.4 统一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2.2.5 乳制品质量安全监测
        2.2.6 乳制品质量安全评价预警
    2.3 乳制品的质量安全特性
        2.3.1 乳制品质量安全的品质特性
        2.3.2 乳制品质量安全的经济特性
    2.4 博弈论
        2.4.1 “柠檬市场”和逆向选择模型
        2.4.2 信号博弈理论
    2.5 本章小结
3 乳制品质量安全风险因素分析及监测指标构建
    3.1 乳制品质量安全危害分析
        3.1.1 生物性危害
        3.1.2 化学性危害
        3.1.3 物理性危害
    3.2 乳制品质量安全风险特征分析
        3.2.1 阶段性
        3.2.2 隐蔽性
        3.2.3 变动性
        3.2.4 危害的不可逆性
        3.2.5 影响的外部性
    3.3 乳制品质量安全风险因素分析
        3.3.1 外部风险因素分析
        3.3.2 内部风险因素分析
    3.4 乳制品质量安全监测理论指标体系设计
        3.4.1 理论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3.4.2 理论指标体系设计的意义
        3.4.3 理论指标体系的选取
    3.5 乳制品质量安全监测实用指标体系设计
        3.5.1 定量监测指标体系设计
        3.5.2 定性监测指标体系设计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定量指标的乳制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价及预警
    4.1 定量指标的评价
        4.1.1 评价和预警周期的选择
        4.1.2 单指标评价方法
        4.1.3 指标分析及评价
        4.1.4 各指标安全等级分布图
    4.2 乳制品质量安全综合评价
        4.2.1 综合评价模型的选择
        4.2.2 赋权方法的选择
        4.2.3 主成分分析法的原理
        4.2.4 综合评价实证研究
    4.3 乳制品质量安全预警
        4.3.1 时间序列预测方法
        4.3.2 单指标趋势预测
        4.3.3 质量安全预警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定性指标的乳制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价及预警
    5.1 定性指标的评价
        5.1.1 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评价
        5.1.2 兽医制度建设水平评价
        5.1.3 乳制品质量安全事件评价
        5.1.4 奶牛疫病评价
        5.1.5 食品添加剂规范化使用评价
        5.1.6 各定性指标安全等级分布图
    5.2 基于定性指标的风险预警
        5.2.1 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预警
        5.2.2 兽医制度建设水平预警
        5.2.3 奶牛疫病预警
        5.2.4 食品添加剂规范化使用程度预警
    5.3 本章小结
6 案例与实证研究:河北省乳制品质量安全评价及预警
    6.1 河北省乳制品产业发展现状
        6.1.1 奶牛养殖业发展现状
        6.1.2 乳制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6.1.3 乳制品消费现状
    6.2 单指标评价
        6.2.1 定量指标体系
        6.2.2 指标评价
    6.3 河北省乳制品质量安全综合评价
    6.4 河北省乳制品质量安全预警
        6.4.1 单指标趋势预测
        6.4.2 单指标预警
        6.4.3 综合指标预警
    6.5 本章小结
7 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现状分析
    7.1 乳制品产业发展现状
        7.1.1 奶牛养殖业现状
        7.1.2 乳制品加工业现状
        7.1.3 乳制品销售现状
        7.1.4 乳制品消费现状
        7.1.5 乳制品进出口现状
    7.2 我国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现状
        7.2.1 管理体系现状
        7.2.2 相关法律法规现状
        7.2.3 相关标准现状
        7.2.4 认证认可体系现状
        7.2.5 检验检测体系
        7.2.6 信息服务体系现状
    7.3 乳制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现状
        7.3.1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现状
        7.3.2 生鲜乳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现状
        7.3.3 食品安全应急管理
    7.4 乳制品质量安全现状存在的问题
        7.4.1 基于质量安全的乳制品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7.4.2 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
        7.4.3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存在的问题
    7.5 本章小结
8 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方式
    8.1 乳制品质量安全信息不对称分析
        8.1.1 乳制品质量安全信息不对称的表现
        8.1.2 乳制品加工企业和奶牛养殖企业之间的博弈分析
        8.1.3 乳制品加工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博弈分析
    8.2 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原则
        8.2.1 预防性原则
        8.2.2 风险分析原则
        8.2.3 透明性原则
    8.3 监管主体
        8.3.1 政府监管
        8.3.2 企业自我监管
        8.3.3 媒体监督
        8.3.4 消费者监督
    8.4 本章小结
9 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措施
    9.1 完善政府监管体系
        9.1.1 完善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9.1.2 完善乳制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9.1.3 完善乳制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9.1.4 完善乳制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9.1.5 完善乳制品质量安全认证认可体系
        9.1.6 完善乳制品质量安全信息服务体系
    9.2 规范奶牛养殖,保障奶源安全
        9.2.1 规范奶牛养殖场兽药使用
        9.2.2 继续推进奶牛适度规模化养殖
        9.2.3 提升奶农合作社的实力,矫正生鲜乳定价权的过度倾斜
        9.2.4 大力发展奶牛循环经济养殖模式,保障奶业可持续发展
    9.3 提升乳制品加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质量管理水平
        9.3.1 提升乳制品加工业科技创新能力,保障乳制品加工业长期发展
        9.3.2 推广 HACCP 体系,提升乳制品加工企业质量管理水平
    9.4 充分发挥媒体监督功能
    9.5 提高消费者监督能力
        9.5.1 加强消费者教育和风险交流
        9.5.2 激励消费者提供质量安全信息
        9.5.3 加强媒体和消费者之间的沟通
    9.6 本章小结
10 结论
    10.1 主要研究结论
    10.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5)高等技术院校学科建设研究 ——基于“三元论”哲学观的分析框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现状: 我国技术教育的缺憾
    第一节 国(境)外技术教育的高级化与体系化
    第二节 我国技术教育的边缘化
    第三节 我国技术教育的再认识
第二章 问题: 高等技术院校学科建设的困惑
    第一节 高等技术院校概说
    第二节 高等技术院校的发展状况
    第三节 高等技术院校在学科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第三章 根源: 学科分类的复杂性与滞后性
    第一节 有关学科的基本界说
    第二节 知识分类、科学分类与学科分类
    第三节 基于"三元论"哲学观的学科分类框架
第四章 解构: 技术知识、技术科学与技术学科
    第一节 技术知识——明言与难言之间
    第二节 技术科学——技术科学化与科学技术化
    第三节 技术学科——技术科学的分门与重构
第五章 策略: 发展技术学科
    第一节 定位与方向——以高新技术研发为根本
    第二节 途径与目标——以校企合作实现双赢为目标
    第三节 支撑与保障——以技术共同体机制的建立为保障
结语与展望
附录
    附录一: 美国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学科专业目录(CIP-2000)
    附录二: 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09年)
    附录三: 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和研究生培养学科专业目录(1997年)
参考文献
后记

(6)新疆奶业结构、行为与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范围和逻辑思路
        1.2.1 研究范围
        1.2.2 逻辑思路
    1.3 研究假说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假说
        1.3.2 研究方法
        1.3.3 数据来源
    1.4 研究目标和结构安排
        1.4.1 研究目标
        1.4.2 结构安排
    1.5 本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与不足之处
        1.5.1 本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理论渊源与文献综述
    2.1 产业的内涵和奶业的基本特征
        2.1.1 产业的内涵和分类
        2.1.2 奶业的基本特征
    2.2 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观点
        2.2.1 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内容
        2.2.2 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三大流派
        2.2.3 新产业组织理论概述
    2.3 研究奶业发展的一般理论基础
        2.3.1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2.3.2 产业链理论
        2.3.3 交易费用理论
        2.3.4 博弈理论
    2.4 关于奶业研究的文献综述
        2.4.1 国内学者对奶业发展的研究
        2.4.2 有关新疆奶业发展的研究文献
        2.4.3 对现有研究的评述
第3章 新疆原料奶的生产结构和绩效分析
    3.1 原料奶生产结构分析
        3.1.1 原料奶生产的供给结构
        3.1.2 原料奶生产的微观组织结构
        3.1.3 奶牛养殖的品种结构
        3.1.4 原料奶生产的地区结构
    3.2 原料奶生产成本及效益分析
        3.2.1 原料奶生产成本构成
        3.2.2 不同养殖模式的成本收益比较
        3.2.3 奶牛散养户和养殖大户成本收益的案例分析
    3.3 奶牛单产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多元回归模型
        3.3.1 研究假说
        3.3.2 研究方法:数据、变量与模型
        3.3.3 模型结果与实证分析
    3.4 原料奶生产的技术效率评价——基于DEA 模型
        3.4.1 技术效率的内涵及测算
        3.4.2 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简介
        3.4.3 投入产出指标的选取和说明
        3.4.4 实证结果及数据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疆乳品制造业的市场结构和绩效分析
    4.1 乳品制造业的市场结构分析
        4.1.1 乳品制造业的产业集中度
        4.1.2 乳品制造业的产品差异化
        4.1.3 乳品制造业的进入壁垒
    4.2 乳品制造业的市场绩效分析
        4.2.1 乳品制造业的经济效益
        4.2.2 乳品制造业的资源配置效率
        4.2.3 乳品制造业的规模结构效率
        4.2.4 乳品制造业的技术进步率——基于索洛余值法
    4.3 乳品制造业的技术效率评价——基于DEA 模型
        4.3.1 新疆乳品制造业的技术效率评价
        4.3.2 新疆与全国乳品制造业技术效率的比较
    4.4 乳品制造业市场结构对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
        4.4.1 市场结构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
        4.4.2 产权结构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疆乳品制造业的市场行为分析
    5.1 企业市场行为简析
    5.2 乳制品企业的价格行为分析
        5.2.1 乳制品企业的价格竞争概况
        5.2.2 乳制品行业价格竞争行为的经济学解释
        5.2.3 价格战对乳制品行业的影响
    5.3 乳制品企业的非价格行为分析
        5.3.1 企业的产品定位
        5.3.2 产品差别化是避免价格竞争的最有效手段
        5.3.3 乳制品行业的广告行为
        5.3.4 乳制品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
        5.3.5 乳制品企业的并购行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新疆乳制品消费结构和消费者行为分析
    6.1 乳制品消费现状
        6.1.1 乳制品消费总量持续增加
        6.1.2 人均乳制品消费量不断增长
        6.1.3 乳制品消费的国内国际比较
    6.2 乳制品消费结构分析
        6.2.1 乳制品消费的品种结构
        6.2.2 乳制品消费的区域结构
        6.2.3 乳制品消费的群体结构
    6.3 乳制品消费者行为分析
        6.3.1 消费者购买乳制品的介入程度分析
        6.3.2 消费者购买乳制品的认知行为分析
        6.3.3 消费者购买乳制品的习惯性行为分析
        6.3.4 消费者购买乳制品的多样化行为分析
        6.3.5 消费者购买乳制品的渠道分析
    6.4 乳制品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路径分析模型
        6.4.1 理论假说
        6.4.2 模型构建和实证分析
    6.5 收入及消费水平对乳制品消费的影响程度分析——基于分位数回归
        6.5.1 引言
        6.5.2 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统计
        6.5.3 模型构建和实证分析
    6.6 乳制品消费的中长期发展趋势及预测
        6.6.1 影响乳制品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
        6.6.2 乳制品消费的中长期发展趋势
        6.6.3 乳制品消费水平预测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新疆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及行为分析
    7.1 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简析
        7.1.1 乳品产业链的主要形式
        7.1.2 中国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的主要类型
    7.2 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现状
        7.2.1 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的主要类型
        7.2.2 原料奶生产的组织结构模式
        7.2.3 乳品加工企业奶源供应模式
    7.3 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的经济学分析——以“公司+奶站+农户”为例
        7.3.1 “农户——奶站”之间的关系分析
        7.3.2 “农户——企业”之间的关系分析
        7.3.3 “奶站——企业”之间的关系分析
    7.4 农户与乳品企业签订合同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Logistic 模型
        7.4.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7.4.2 调查样本与基本评价
        7.4.3 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
    7.5 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的优化整合
        7.5.1 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的目标——从纵向约束到合作社一体化
        7.5.2 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优化整合的路径分析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加强奶源基地建设,推进适度规模经营
        8.2.2 优化市场结构,加快产业集中
        8.2.3 加强质量控制,确保质量安全
        8.2.4 加强生鲜乳管理,规范奶站行为
        8.2.5 加强宣传引导,提高消费水平
        8.2.6 加强政策扶持,营造良好环境
        8.2.7 健全利益机制,推进产业化经营
    8.3 未来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中国原料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研究 ——以呼和浩特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的对象、目的和拟解决的基本问题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目的
        1.2.3 拟解决的基本问题
    1.3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特色和创新
        1.4.1 研究特色
        1.4.2 研究的创新
2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和动态
    2.1 有关乳制品安全的研究进展
        2.1.1 影响食品质量安全的因素
        2.1.2 食品质量安全特性与质量控制
        2.1.3 有关食品质量安全的消费者行为研究
        2.1.4 有关食品质量安全的生产者行为研究
        2.1.5 有关食品质量安全的政府管理研究
    2.2 有关饲料营养与乳制品质量安全的研究
        2.2.1 生鲜乳质量与饲料营养的关系
        2.2.2 提高生鲜乳质量的营养调控技术进展
        2.2.3 影响生鲜乳质量安全的营养因素
    2.3 有关农户行为的研究
        2.3.1 集中在农户是否理性的争论上
        2.3.2 对农户的某一具体行为及其影晌因素进行实证研究
    2.4 有关乳及乳制品市场的研究
        2.4.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及评述
        2.4.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及评述
    2.5 有关博弈论及其应用的研究
    2.6 有关食品安全信息化管理的研究
        2.6.1 国外的研究
        2.6.2 国内的研究
    2.7 小结
3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理论依据
    3.1 基本概念
        3.1.1 食品安全
        3.1.2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与安全食品
        3.1.3 有关牛奶的几个概念
        3.1.4 行为主体
    3.2 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市场的经济学分析及政府管制
        3.2.1 政府行为的经济学依据
        3.2.2 关于市场失灵及如何矫正的理论分析
        3.2.3 生鲜乳质量安全市场的经济学分析
        3.2.4 生鲜乳质量安全市场失灵的政府干预与市场手段
4 国外生鲜乳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4.1 有关国家生鲜乳质量保障体系
        4.1.1 美国乳制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4.1.2 加拿大乳制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4.1.3 欧盟乳制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4.1.4 法国乳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4.1.5 荷兰乳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4.1.6 英国乳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4.1.7 日本生鲜乳及乳制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4.1.8 印度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4.2 OIE 的官方兽医制度与欧盟、美国等的兽医管理体制
        4.2.1 OIE 的官方兽医制度
        4.2.2 美国的兽医管理体制
        4.2.3 欧盟的兽医防疫体制
        4.2.4 澳大利亚的政府兽医管理制度
    4.3 中外原奶质量安全管理比较
        4.3.1 中外原奶质量安全管理的共同特征
        4.3.2 中外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的不同之处
        4.3.3 我国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的主要差距
5 消费者对生鲜乳质量安全及有关事项的需求行为分析
    5.1 调查设计
    5.2 样本特征描述
    5.3 对政府的评价情况
    5.4 消费者对企业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的评价
6 奶户对生鲜乳质量安全的控制行为分析
    6.1 数据来源
        6.1.1 样本点的选择
        6.1.2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调查
        6.1.3 样本特征描述
    6.2 奶牛养殖基本情况
        6.2.1 养殖户奶牛购买情况
        6.2.2 奶户奶牛养殖规模情况
        6.2.3 奶户奶牛饲养管理情况
        6.2.4 饲料使用情况
    6.3 对奶牛养殖技术的掌握运用情况
    6.4 对兽药的认知及使用状况
        6.4.1 奶户对兽药效果的认知情况
        6.4.2 兽药的来源及使用状况
    6.5 对政府及社会服务的要求情况
    6.6 对奶业风险的认知情况
7 我国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现状与问题
    7.1 我国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现状
        7.1.1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的管理机构及职能划分
        7.1.2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现状
        7.1.3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现状
        7.1.4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现状
        7.1.5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现状
        7.1.6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技术支撑体系
        7.1.7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信息服务体系的现状
        7.1.8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的现状
    7.2 我国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7.2.1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7.2.2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存在的问题
        7.2.3 生鲜乳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
        7.2.4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认证体系存在的问题
        7.2.5 生鲜乳质量安全信息体系存在的问题
8 完善我国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的政策措施
    8.1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8.1.1 加强配套法律建设工作及食品安全保障体制建设
        8.1.2 加强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的建设
    8.2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标准体系建设
    8.3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8.4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8.4.1 建立全国性有效实时监控监测网络体系
        8.4.2 检测资源、检测结果共享
        8.4.3 建立第三方中立检验机构和完善牛奶质量一价格体系
    8.5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认证和质量追溯体系建设
    8.6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信息体系建设
        8.6.1 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建立检验检测信息共享机制
        8.6.2 加大生鲜乳质量安全的宣传力度
    8.7 生鲜乳质量安全预警机制建设
    8.8 生鲜乳质量安全利益分配机制建设
    8.9 建立确保生鲜乳质量安全的理性竞争机制
    8.10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技术支撑体系建设
        8.10.1 加快良种繁育,增加数量提高质量
        8.10.2 加紧奶源基地建设,提高奶产品质量
        8.10.3 大力支持乳品企业的技术更新改造和科技创新
        8.10.4 大力发展优质饲料饲草生产,建立奶牛饲料生产基地
        8.10.5 加强奶牛的科学饲养管理
    8.11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服务体系建设
        8.11.1 制定奶业保护政策
        8.11.2 制定相关的政策,优化投资环境
        8.11.3 完善奶牛疫病防治体制建设
        8.11.4 建立有效的市场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
        8.11.5 加强奶业行业协会的作用,确保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
9 结论和建议
    9.1 结论
    9.2 建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1 消费者对牛奶质量安全及有关信息的需求行为调查
附录2 奶户(场)的质量安全管理行为调查
附录3 我国乳品加工相关安全标准目录(征求意见稿)
参考文献

四、北美、以色列、欧洲和新西兰集约饲养管理系统中乳制品业的效能(论文参考文献)

  • [1]光明集团跨国乳业并购TNUVA的风险及防范分析[D]. 杨程尧. 兰州财经大学, 2021
  • [2]放牧与舍饲对肉牛生产性能和肉品质影响的比较研究[D]. 王敏. 吉林大学, 2020(08)
  • [3]黑龙江省部分牛场肉牛营养代谢状况调查及疾病预警[D]. 牛聪.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6(08)
  • [4]乳制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价与监管研究[D]. 权聪娜. 河北农业大学, 2014(03)
  • [5]高等技术院校学科建设研究 ——基于“三元论”哲学观的分析框架[D]. 刘晓保. 华东师范大学, 2011(09)
  • [6]新疆奶业结构、行为与绩效研究[D]. 王贵荣. 新疆农业大学, 2010(06)
  • [7]中国原料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研究 ——以呼和浩特市为例[D]. 靳延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9(11)
  • [8]北美、以色列、欧洲和新西兰集约饲养管理系统中乳制品业的效能[A]. J.D.J.SCOTT,常杰. 第十四届国际草地会议论文集(下册), 1981

标签:;  ;  ;  ;  ;  

北美、以色列、欧洲和新西兰的集约化饲喂管理系统的乳业效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