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井之战结束! ── 我国制定了保护正宗龙井茶的强制性标准

龙井之战结束! ── 我国制定了保护正宗龙井茶的强制性标准

一、龙井大战当休矣!──我国制定强制性标准保护正宗龙井茶(论文文献综述)

杨化冰[1](2020)在《安化黑茶的文化生态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茶业的形成,是民族文化与生态环境在超长历史时期内相互作用的产物。研究安化黑茶即是探索安化黑茶从普通植物物种向茶业发展转化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与调适的过程。本文以安化黑茶为研究对象,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借助跨学科的综合分析方法,对安化黑茶的发展脉络进行一个全方位的历史梳理。在层次上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安化黑茶在商品化的历史进程中,其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密切关联;二是安化黑茶产业社会功能与社会地位变迁的问题。安化黑茶作为一项重要产业,影响和推动其形成的因素不是纯自然环境,不是纯经济因素,也不是纯政治、文化因素或者某一民族独创的产物。他是当事民族为了本民族全体成员的生存与繁衍,凭借民族文化对当地生态系统进行不断适应、改造与利用的结果。可以说,安化黑茶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茶叶文化生态史。因此,对这一关系的厘清,本文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是论文的第三章和第四章。安化所处的自然生态系统,如土壤、气候、地理位置等自然生态条件均是最适宜茶树生长的地带之一,这成为安化黑茶产业发展的基本前提。从远古时代到北宋王朝,伴随着梅山文化的形成,大量汉族民众开始定居此地,融入当地文化,并参与到当地民族的茶叶经营。多民族文化的交织、互动以及调适使得安化黑茶的种植、加工制作技艺开始走向成熟,并与市场接轨,开始了商品化进程。第二部分是论文的第五章。这里主要运用文化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分析茶政变迁对安化黑茶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唐德宗年间始征茶税,茶叶被纳入国家统一的税赋管理体制。宋代西北边防吃紧,朝廷启动“茶马互市”政策,在西北边疆“以茶易马”,一直延续至清代中期。安化黑茶以其优良的品质和优惠的价格,从以非正规渠道逐步转向正规渠道进入“茶马互市”,并从中获利。明代以降,安化地区被确定为“盐茶开中”政策的主要执行区。清道光以后,为平息太平天国事件,湘军和淮军等地方武装为筹集军饷,转而插手控制茶叶的销售渠道,同时扩大自身的政治影响。清廷被迫放弃“茶引制”,改行“以票代引”。这一举措不仅化解了经费开支浩繁的难题,财政收入的增加,同时也促进了安化黑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安化黑茶由此而跻身世界名茶之列。可以说,安化的黑茶产业是在历代封建王朝的盐茶专卖制度体系下发展起来的。安化黑茶从民间普通商品交易,发展成为国家专卖物资,是社会制度和民族文化干预的结果。安化黑茶的身份、地位发生了质的变化,也为成为一项世界级的繁荣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三部分是论文的第六章。这部分主要探讨安化黑茶的边疆贸易和对外出口贸易。中国西北内陆以及北亚、俄罗斯等地,由于其特殊的自然与生态环境,当地民众形成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计方式。茶叶不仅可以为他们提供所缺的碳水化合物、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还可以作为一种蔬菜的替代品,进而饮茶的生活方式逐渐成为当地民众获取营养物质的重要来源。安化黑茶这一物美价廉的茶品在进入西北民众视野后,很快就被接纳,并广泛传播开来。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安化黑茶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在应用于政治、经济和文化、宗教等社会交往过程中,黑茶被西北、蒙古乃至俄罗斯的民众赋予了多重文化意义。黑茶已经不单单是一种简单的商品,而是经过异域文化调适过的“文化”产物,具有了一种社会“生命”物质的属性,并且已经完全融入到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不可获缺。第四部分是论文的第七章。这一章运用文化生态学的理论,阐释了安化黑茶产制技艺的形成、发展和演变与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社会环境和气候、地理等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安化黑茶的育种、种植、采摘、制作等技术系统都明显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这同样是民族文化与生态环境互动调适的产物。第五部分是论文的第八章。这一章通过对当地遗留下来的碑文深入剖析,证明安化黑茶产业在当地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几乎整个社会都是围绕黑茶这一文化事项而展开,充分展示出在茶叶市场建构过程中,由于国家强制力的干预,而促成了各种制度及市场机制的形成,不同利益主体在不同时空条件下的互动,以及各种权利诉求、利益分配、社会文化资源的交互作用和影响,进而使得规范和约束茶叶种植和买卖的相应茶规也应运而生。以茶规为依托,围绕着茶叶的种植和运销活动,安化这一地方社会也逐渐发展出一整套适应市场需要的运行机制和新秩序。本文的第九章分析和总结了安化茶业社会功能与社会地位变迁的问题。纵观安化黑茶产业在传统社会的发展历程,从远古时期到清朝,安化黑茶从普通的植物物种一跃成为一项世界级的产业,其在社会中所发挥的政治和军事功能一直相伴而生。但是,伴随着国内、国际格局的巨变,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安化黑茶产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国家性质的改变,国家政策的调整,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黑茶产业一直以来所发挥的政治和军事功能逐渐弱化,甚至开始退出历史舞台,从而导致黑茶产业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的慢慢衰落,原来的富裕地区出现了贫困现象。暂时的衰败,绝对不能否定茶叶产业上千年的繁荣和所作出的历史贡献。在新时代背景下,茶叶产业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仍然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安化黑茶的复兴,应该换一种思路,将其从旧社会制度的桎梏中脱离出来,置入新的社会制度之中,并赋予其新的文化生态价值和生命力,对其革新而不革命。只有通过这样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反思,才能提出推动安化黑茶产业复兴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举措,推动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同时为类似地区的可持续脱贫提供有效借鉴和路径选择。

郭星梅[2](2016)在《中国近代纺织品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今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流通与日提升,我们的生活因琳琅满目、色彩缤纷的产品而丰富多彩、绚丽缤纷。这些产品,不但拥有自己的品牌,也来自不同的国家,虽然受到全球化的冲击,但仍然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品牌文化是一个国家的重要资产,它拥有无形的价值,对内是一种生活经验与历史积淀,对外是国家形象的展现,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纺织品牌也不例外,它是科技创新、文化认同和经营传统的有机浓缩,既是某种标准,也是一种专利保护。通过中国近代纺织品牌的研究,可以从一个很重要的视角透视中国近代纺织科技的引进、消化和自主创新的艰难历程,发掘前人在将民族自立精神、传统优秀文化与近代纺织科技有机融汇历程中的思想解放和方法创新,这对今天中国从纺织大国到纺织强国的转型跨越中的文化建设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既往关于中国近代纺织工业的诞生与发展的研究已经十分丰厚,但相比之下,对纺织这一工业产品的文化内涵却鲜见有系统深入的发掘、整理和分析。左旭初于近代中国“商标”文化、“商标”史料的研究,其详实的史料和图片实物展示为本文提供了搜寻近代中国纺织“品牌”的线索和研究基础。然而,在进一步深入、系统的考析之后,本文认为,“商标”仅是“品牌”的外在表现形式,而品牌则是技术、专利、文化和管理等的有机统一体,特别是品牌所具有的内在文化价值才是其活生生的全部意义。关于中国近代纺织品牌的诞生与形象塑造的历史,大多散见在与近代民族纺织工业兴起的相关革命史、近现代通史、经济史和人物史等研究中,完整的资料挖掘和整理研究工作尚未有人触及。当前,“品牌”的价值理论,在国内外商业运作和学界的学术研究中方兴未艾。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对我国纺织业的冲击,各地已认识到品牌保护与再利用对老字号保护、文化遗产传承、民族工业振兴的重要性,并开始从宏观战略的层面将国家文化、城市文化与生态经济、品牌经济等商业模式相联系,这也是当今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对纺织科技史研究的一种具体要求和内生驱动。品牌构建的全部意义在于发掘其形成过程中的历史价值、技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这正是本文就中国近代民族纺织品牌展开研究的意义所在,也是本选题的前沿性和创新性之所在。本论文站在前人宏观、零散的研究基础上,根据伴随近代西方工业社会生产的“品牌”概念为理论基础,提出品牌是国家文化创新在经济社会中的具体操作、通过技术之基于品牌与国家经济文化的创新建立起深刻关系等立论观点,建立“品牌与技术创新”、“品牌与文化自信”、“品牌与经营创新”三个研究命题,探讨中国纺织品牌创新中的文化开发和具体操作。其后,主要藉由对中国近代民族纺织品牌文献探讨与个案研究,阐释国家文化与企业品牌之间的关系,透过文化与技术的辩证共生关系,分析中国近代纺织品牌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的意义内涵;分别以“申新人钟”、“美亚丝绸”和“五和鹅牌”三个近代中国纺织企业品牌的历史个案为例,探讨企业如何以技术研发、文化发掘、经营管理作为创新基础,塑造品牌形象、提升品牌价值,观察传统文化对品牌形象创造的影响;进而由纺织机械创新探讨当代纺织企业及其品牌发展的瓶颈,以昔鉴今,提炼近代中国民族纺织品牌创新的历史经验对当代纺织品牌建设的借鉴作用。本研究对近代民族纺织品牌进行的案例分析可以发现,近代中国纺织行业虽然涌现出众多着名企业,但其技术及机械设备大多依赖整体引进以完成产品品牌的生成与升级,产品质量优势甚微,故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就表现在对中国的文化特质和民族危机感的结合,不论是对纺织产品外在的品牌形象设计和市场营销手段的选择,还是对其内在材质、品质及细节的坚持,都呈现出中国独特的精神与风格,如民族凝聚力、丝绸旗袍文化、和合精神、进取精神等。也正是由于这些文化特质,进而对国内外华人及亚裔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此外,技术创新与经营手段成为品牌价值和品牌文化影响力形成的重要来源,凭着卓越的品质与心理诉求的满足感,近代民族纺织品牌广受赞誉。综上所述,本研究进一步整合提出以下三点研究结论,亦是本研究的创新点:第一,与以往近现代政治经济史的研究视角不同,本研究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的互动,从中国拥有的相当丰沛的文化软实力出发,探讨了近代民族纺织企业借助传统文化、流行文化、科学技术及制造方面的优势和能力,指出其在发展过程中塑造出一批优秀的民族纺织品牌,获得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和市场基础。国家文化软实力有助于当代纺织品牌的快速推广,提升品牌作为民族形象的综合价值。第二,与以往商标研究或品牌理论研究不同,本研究通过报刊、档案等历史文献,具体论证了中国文化软实力与民族纺织品牌形象之间的内在一致性。近代民族纺织产品具有的技术先进、质量优良、注重设计的品牌形象,这些产品的品牌形象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国家形象。当代中国纺织企业在谋求走向世界的道路上,不能失去自己的文化内涵,品牌是对中华文化的再阐释、再创造。第三,与以往单纯的历史研究不同,本研究将历史经验应用于当代纺织品牌文化创新的实践中,指出近代民族纺织的品牌形象与国家经济实力具有相关性,是国家代表性工业生产、产品研发的反映。当代民族纺织工业的品牌形象应建立在纺织原理、机械技术和文化内核自主革新基础之上,技术创新是品牌形象的持久生命力,文化自信则是品牌永恒价值的源头活水。本研究尚有实物、文献史料收集整理不够丰富、不够全面等不足,各少数民族纺织品牌的历史创建有待进一步发掘、扩展。特别是,由于材料和时间的限制,除了棉、毛、丝织品之外,本论文对中国纺织的主要门类——麻织品的品牌研究,还基本未加展开,这是本研究未来需要拓展和深入的主题之一。中国近代民族纺织品牌文化的研究仅仅是中国纺织品牌研究的一个开端,尚有许多议题亟待深入和拓展。本文仅在抛砖引玉、愚者一得,尚望有关专家前辈批评指正。

王莉[3](2015)在《欧盟地理标志产品管理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剧和国家间贸易合作的日益频繁,地理标志产品管理在一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地理标志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文明的传承,是产品品牌建立的重要途径,对一国的经济发展乃至增强市场竞争力等均产生重要的影响。欧盟中一些国家在地理标志产品管理起步较早,如法国、英国及意大利等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在此方面积累了较多经验。我国对地理标志产品的管理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尚未形成较为完整的管理体系及有效的运作机制,地理标志产品还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应,因此,为了进一步加快我国地理标志产品管理的发展进程,充分发挥地理标志产品的经济效果、品牌效应等作用,研究及借鉴欧盟的一些做法是很有必要的。本文运用比较分析方法,以地理标志产品管理相关理论为基础,对欧盟地理标志产品管理进行了较为全面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论文共分九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是阐述了选题的背景及意义,梳理和归纳了国内外关于地理标志产品管理的相关研究文献,介绍了论文写作的基本框架、主要内容及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二章为地理标志产品管理的一般分析,即界定了地理标志产品的有关概念,论述了地理标志产品的知识产权属性及特征、保护地理标志产品的意义与作用以及其管理的基本内容。第三章为地理标志产品管理相关理论,其中包括知识产权理论、区域品牌与产业集群理论及俱乐部产品柠檬市场理论。第四章至第九章为论文的核心部分,首先论述和分析了欧盟地理标志产品管理的形成及发展现状、欧盟地理标志产品的法律保障制度、欧盟地理标志产品的产业链管理模式及监管体系、欧盟地理标志产品的市场营销策略,然后对其管理成效进行了综合评析,总结出成功的经验及存在不足,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地理标志产品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善我国地理标志产品管理的几点想法及建议。认为:从国家的角度来说,应该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同时不断的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有关主管部门应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强化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多加合作,有效解决目前管理方面出现的重叠与冲突;在质量管理与监督方面,应建立统一质量标准,对整条产业链进行监管;最后,应重视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等机构的发展与建设,使其充分发挥在地理标志产品管理中的特有职能及作用。

黄华迎(WONG WAH YIN)[4](2014)在《马来西亚华语词语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是基于语言的社会功能和语言对社会的依赖性,通过对马来西亚华语词语使用的研究,探索马来西亚华语的发展变化。研究通过广泛地搜集马来西亚华语书面语语料,运用定量统计分析法,深入地研究马来西亚华语词语的使用情况。本论文共五章,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章,绪论,分为五个部分。主要论述选题背景、选题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研究范围与方法、研究语料和马来西亚华语的研究现状。第二章,马来西亚华人语言和教育研究。主要研究马来西亚华人族群、马来西亚华人语言和方言群体、马来西亚华语的定义和简单介绍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发展变化。马来西亚属于多民族国家,即马来人、华人、印度人等三大民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和土着。马来西亚华人,又称为马来西亚华裔,简称大马华裔或大马华人,是马来西亚三大部族之一。华语在马来西亚的地位是华族母语,但不是官方语言。在华人社会中,同时存在着多个方言群体,即闽南、客家、广东、潮州、海南、广西、福州、兴化和福清,而其中以闽南、广东、客家、潮州为四大主要方言群。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从18世纪开始创办,华人经过长期的抗争,创立了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的一套比较完整的华文教育办学体系,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第三章,马来西亚华语特有词语研究。分为三个部分,包括对马来西亚特有华语词语的定义及对前人研究的回顾、马来西亚华语特有词语的类别及面貌和马来西亚华语特有词语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研究。以马来西亚代表性华文报纸、杂志、着作及华人口头语言为据,参照有关着作,经过整理后,举述了233例华语特有词语,择要对这些词语的意义、用法作了解释、举例。在此基础上,本章概括了马来西亚华语特有词语的几个特点:(1)反映当地社会的政治、经济、多元文化、教育体制、生活等各方面事物的名词性词语较多;(2)源于马来语、英语、闽粤方言等外来词;(3)双音节词与偏正式构词法最多。第四章,马来西亚华语和中国普通话同形异义词语研究。分为三个部分,包括对马来西亚华语与中国普通话同形异义词语的定义及对前人研究的回顾、马来西亚华语与中国普通话同形异义词语对比分析、马来西亚华语与中国普通话同形异义词语产生的原因研究。本章尝试从词形、词义、词源等方面入手,分析马来西亚华语词语与中国普通话词语存在的差异及其形成差异的原因。文章举述了134例同形异义词语,择要对这些词语的意义、用法作了解释、举例,并以词典的方式描述和分析中马同形异义词语的异同。这些词语在“词义”、“词性”和“词用”方面均有了变化,这也是马来西亚华语的一大特点。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考察:(1)二者语义完全不同,相互之间没有任何关系的“同形完全异义词语”;(2)二者语义之间有联系,但或有转义、或有增加义项、或有减少义项的“意义有同有异的词语”;(3)二者词义本身差别不大,但是有褒贬义的差别的“色彩意义不同的词语”。接着,再将这些词语做数量和比例上的统计和研究,以考察中马同形异义词语的差异程度及其影响因素。第五章,马来西亚华语和中国普通话同义异形词语研究。分为三个部分,包括对马来西亚华语和中国普通话同义异形词语的定义及对前人研究的回顾、马来西亚华语与中国普通话同义异形词语对比分析以及马来西亚华语与中国普通话同义异形词语差异及其原因研究。我们搜集了前人所研究的中马同义异形词语以及尚未列入专家学者研究的词语,对这些词语进行整合和分类。首先将它们按照构词语素分类,再分析它们产生的原因并将其按照不同的原因加以细分,最后再将这些词语一一列出并与中国普通话词语进行比照。经过整理后,举述了539个马来西亚华语和中国普通话同义异形词语。我们将这些词语分成了两类:(1)构词语素完全不同的词语;(2)构词语素部分相同的词语。然后再按照词性进行细分并与普通话对比,再分析它们产生的原因并将其按不同原因进行归类。论文最后是结语。总结论文主要内容和今后继续研究的相关课题,并提出建议。

陈思[5](2013)在《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产品地理标志是重要的区域特色农产品资源和品牌,也是农业知识产权和农耕文明的重要体现。我国是农产品地理标志资源大国,做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对于发展区域经济、打造特色品牌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知程度、管理体制、保护手段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多制约发展的问题,亟需加以研究解决。本文运用经济学相关理论,分析了区域经济、市场选择、打假维权和国际贸易等因素对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决定性影响。通过分析农产品地理标志与相关概念间的关系,提出了农产品地理标志具有权属相对公共性、生产限定性、市场相对垄断性、品牌效应连带性、物质和非物质整合性5个基本属性,提出农产品地理标志应当重点保护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生产方式、产品品质和人文历史4个核心要素,并对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总结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国际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取向和欧盟、美国、西班牙等典型国家(地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制度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国外发展特点及对我国的借鉴。系统研究了我国地理标志“一套名称、两种模式、三个部门”的管理体制,全面分析了农业、工商、质检三个部门在开展地理标志保护工作的法律依据、部门职能、登记程序、标志管理等情况,对比分析了各部门的优势和劣势,提出了完善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体制的思路和方向。论文在全国范围内对种植、畜牧、渔业三个行业和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农产品地理标志资源开展了全方位调查,对农业、工商、质检三个部门登记注册的农产品地理标志分别进行了系统分析。根据行业调查结果,提出了稻米等6类特色资源的发展重点,建立了用于判断地区或行业发展重点的优势潜力指数R模型,据此模型对四大地区及各省份、各行业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相应农产品地理标志发展策略建议。通过全面的问卷调查,对农产品地理标志政府管理者、登记持有人、标志使用人、市场消费者等相关行为主体进行了策略分析,全面研究了产业发展、政策制度、质量控制、标志使用、市场推广、消费意愿等方面情况,深入分析了存在问题及产生原因,并对农产品地理标志生产企业、消费者、政府等相关行为主体进行了博弈分析,提出了均衡策略。最后,在综合分析基础上,本文从管理制度、技术支撑、服务保障3个方面,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对策建议。

黄华均[6](2008)在《品牌消费和扩张审批:地理标志的分层管理研究——以浙江省知识产权个案为实证分析的着例》文中指出品牌消费与地理标志存在着正相关联系,它使得地理标志产品供不应求。为解决这一矛盾,地理标志产品的监管部门进行了扩张审批,赋予更多的厂商以生产地理标志产品的资质,从而导致了消费者对商品来源的误认、误解和误购。地理标志的分层管理要求厂商披露商品真实原产地的信息,按照地理标志产品的质量进行分层分级的管理,以维护消费者的合法利益。

周颖[7](2006)在《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农业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文中研究表明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建立,经历了漫长的时期,它是随着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当前,世界大多数国家基本都建立了自己的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一些发达国家在这一方面更趋于完善。实践证明,农业知识产权对于一个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对于社会经济的进步是至关重要的。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科学技术飞速的发展,农业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将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从一定意义上讲,农业知识产权是智力成果的一部分,它在一个国家的运用程度,体现了整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水平。在世界经济贸易一体化日趋成熟的今天,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应用已成为各国发展农业生产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显得更为重要。从这样一个大的国际背景出发,用国际眼光审视我国现有农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制度,会发现在很多方面仍然不能应对当前的国际形势。虽然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正在全面同国际标准和惯例接轨,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那么,如何结合我国的国情进行价值选择,重新认识经济全球化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要求,调整己有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建立、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制,就成为法律工作者和学习研究人员关注的重点。本文通过研究《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即TRIPS协议)以及欧美发达国家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分析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对我国现行农业知识产权立法进行评价和反思,为完善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提出合理化建议。第一部分:对农业知识产权的概念及法律特征进行界定。农业知识产权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是随着以生物工程、杂交制种技术和环保型新农药以及农业信息技术产品为代表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而逐渐产生的。现在学者们对农业知识产权的范围还有不同的见解,但还是有了一定的共识。农业知识产权既有一般知识产权的法律特征,又有自己独特的法律特征。第二部分:研究TRIPS协议对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规定。在一个全面的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公约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方接受以前,绝大多数成员方主要还是要依照《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寻求农业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TRIPS

王芳[8](2005)在《我国农业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文中研究表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农业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而农业的国际竞争,说到底就是科学技术竞争和人才素质的竞争。要提高我国的农业科技竞争力,就必须制定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策略。对农业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采取不同的措施。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如何运用法律手段保护农业知识产权。 进行本论文的研究,总的来说,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目的: 通过分析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对我国现行农业知识产权立法和法律实践进行评价和反思。比较不同国家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异同,明确我国应如何应对目前的现状。并且吸收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为完善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提出合理化建议。 第一部分: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目前对此问题的研究情况、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对农业知识产权的概念及法律特征、农业知识产权的范围界定。 第三部分:介绍我国农业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现状,分别从立法保护、法律实践保护等方面进行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现行法律对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进行评价与反思。 第四部分:分别介绍了美国、日本、欧洲在生物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植物品种权的保护、有关地理标志的法律保护等方面的先进做法,为我国农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提供借鉴。 第五部分:结合我国目前对于农业知识产权所作的法律保护的现状,以及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为我国今后的法律保护制度体系的构建提出具体建议。

王汉林[9](2004)在《技术的社会型塑 ——镇江香醋酿制技术变迁的社会学考察》文中研究说明SST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欧美,它主张技术是社会型塑的。本文的研究主题是:以SST的理论和视角解读中国传统技术,并检视SST理论。对SST的核心概念“无缝之网”进行了质疑,提出了“有缝之网”的假设,力图在这一概念上有所创新。调查地点是江苏恒顺醋业股份有限公司,重点考察了镇江香醋酿制技术变迁的社会型塑情况。考察分三个时期进行:传统社会、计划经济时代、市场经济时期。传统社会的总体特征是:生产力低下,时局不稳,政府对食醋生产的控制较严。然而,企业人物班底是有缝之处的积极行动者。传统社会型塑了传统酿醋技术,手工制醋的技术特征和镇江香醋的传统技术风格,我们从“黑塔造醋”的传说中可以深读出来。计划经济时代的总体特征是:企业的全部活动均在上级计划这张“无缝之网”的控制之中,社会的同质程度很高。一段时里,“革命”的思维和行动冲击着制醋技术的发展。然而,计划经济也是有缝的。但总体而言,镇江香醋酿制技术仍处于手工制醋阶段,技术“大跃进”实质上是“跃而不进”。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恒顺企业的发展进入了崭新时期。市场经济时期的总体特征是:市场需求多样化,高新科技发展迅速,政府以市场化的方式进行调控,市场经济不规范等。在这一时期,促使制醋技术发展的相关社会群体很多,参与的形式也是不拘一格。社会的异质程度很高,“技术—社会”网的有缝性愈加明显。反映在制醋技术方面:醋品多样,功能开发向纵深发展;“手工制醋”发展为“机电制醋”;企业的创造性大为提高提高;镇江香醋的产销市场呼唤打假等。本文经研究发现,技术与社会诸因素、社会因素与技术诸内涵是一种“有缝”联合:在现实社会中,“技术一社会”网是有缝之网,“无缝之网”只是理想之网。文章的结论是“有缝之网”。

崔凤军[10](2001)在《中国传统旅游目的地创新与发展》文中研究指明

二、龙井大战当休矣!──我国制定强制性标准保护正宗龙井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龙井大战当休矣!──我国制定强制性标准保护正宗龙井茶(论文提纲范文)

(1)安化黑茶的文化生态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文化生态学研究理论
    第三节 安化黑茶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五节 研究意义与价值
第二章 跨文化语境下的物质流通
    第一节 早期的物质流通研究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派的物质研究
    第三节 物质流通研究新走向
第三章 安化的地理环境与社会文化
    第一节 自然地理与生态环境
    第二节 梅山地域与族属
    第三节 “梅山”历史沿革
第四章 安化黑茶的商品化发端
    第一节 资江水运及货物运输
    第二节 《茶经》与梅山茶事
    第三节 商品茶定名
第五章 茶政变迁与黑茶贸易的互动关系
    第一节 君王们的点金术:榷茶与税茶
    第二节 几经波折:湖茶跻身茶马政
    第三节 不断拓展疆域的黑茶贸易
    第四节 传统专卖体制对茶业发展的影响
第六章 安化黑茶的贸易拓展
    第一节 千年前的茶叶商贸活动
    第二节 黑茶在蒙古的商贸往来
    第三节 黑茶在新疆的商贸往来
    第四节 黑茶在俄国的商贸往来
第七章 口述史中的“产”与“制”
    第一节 炊烟袅袅:沸腾的雪峰山麓
    第二节 黑毛茶初制的传统工艺
    第三节 千两茶:文化范畴的再生产
第八章 地方社会中的茶业人和茶事
    第一节 茶叶流通环节的社会性适应
    第二节 茶政管理者
    第三节 中间商
    第四节 茶叶生产者
第九章 安化黑茶与生态扶贫
    第一节 黑茶产业与生态扶贫
    第二节 安化黑茶产业面临的的困境
    第三节 安化黑茶产业发展对策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附录一 :安化黑茶制作技艺
    附录二 :安化地方有关茶的民歌
    附录三 :茶亭
    附录四 :民间传说

(2)中国近代纺织品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问题的提出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0.2.1 品牌理论研究的主要文献
        0.2.2 我国近代纺织的主要文献
        0.2.3 我国近代商标的主要文献
    0.3 相关概念的界定
        0.3.1“近代”的时间界定
        0.3.2 民族纺织企业
        0.3.3 品牌不仅仅是商标
    0.4 研究意义与结构
        0.4.1 理论价值及应用价值
        0.4.2 研究思路与内容结构
    0.5 研究创新与不足
        0.5.1 研究的创新
        0.5.2 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第一章 西学东渐视野下的品牌本土化
    1.1 品牌在西方的变迁
        1.1.1 品牌的萌芽时期
        1.1.2 品牌的发展时期
        1.1.3 品牌的成熟时期
        1.1.4 品牌的拓展时期
    1.2 品牌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
        1.2.1 品牌概念在中国古代的萌芽
        1.2.2 西方品牌在近代中国的引入
        1.2.3 中国民族品牌的诞生与发展
    1.3 品牌与国家创新战略
        1.3.1 品牌与国家文化创新的关系
        1.3.2 品牌创新驱动国家经济发展
        1.3.3 品牌价值提升源于技术进步
    1.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中国近代纺织品牌的崛起与发展
    2.1 中国近代纺织业的发展历程
        2.1.1 中国近代纺织业兴起的背景
        2.1.2 中国近代纺织业的诞生
        2.1.3 中国近代纺织业的发展
    2.2 中国近代纺织品牌的统计分析
        2.2.1 棉纱、棉织品牌统计
        2.2.2 毛纱、毛织品牌统计
        2.2.3 蚕丝、丝织品牌统计
        2.2.4 中国近代纺织工业与纺织品牌的分布
    2.3 中国近代纺织品牌的技术发展
        2.3.1 中国近代纺织机械工业的基础
        2.3.2 中国近代纺织品牌的机械化引进与改造
    2.4 中国近代纺织品牌的设计风格
        2.4.1 建立于情感诉求的品牌命名
        2.4.2 建立于本土文化的标识设计
        2.4.3 建立于广告媒介的品牌传播
    2.5 中国近代纺织品牌的经营管理
        2.5.1 《商标法》与纺织品牌保护
        2.5.2 制度和技术的双重品牌创新
    2.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近代上海毛纺织品牌的个案研究
    3.1 中国近代毛纺织工业发展的背景
    3.2 上海近代毛纺织工业发展概述
        3.2.1 上海毛纺织工业的病态式发展(1914-1930)
        3.2.2 上海毛纺织工业的半殖民地化(1931-1937)
        3.2.3 上海毛纺织工业的灾难与苟延(1937-1945)
        3.2.4 上海毛纺织工业的复兴与瘫痪(1945-1949)
    3.3 上海近代毛纺织主要品牌分析
        3.3.1 上海毛纺与“双猫”、“小囡”商标
        3.3.2 中国毛纺与“皇后”商标
        3.3.3 章华毛纺与“章华”、“九一八”商标
        3.3.4 天津东亚毛纺与着名的“抵羊”商标
    3.4 典型案例:章华“九一八”牌
        3.4.1“九一八”毛纺织名牌
        3.4.2 章华毛绒纺织的先进机器设备
        3.4.3 上海章华毛纺的技术评估
        3.4.4 品牌的成功无捷径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纺织品牌与技术创新
    4.1 申新:近代中国着名棉纺企业
        4.1.1 品牌产品筑稳申新基础
        4.1.2 技术设备坚守申新重生
    4.2“人钟”:品牌质量的代言
        4.2.1 中国第一棉纱注册商标
        4.2.2 为国挽利权的时代诉求
        4.2.3 质量求生维护品牌权益
    4.3 技术:为品牌生命力续航
        4.3.1 更新机器设备重视质量
        4.3.2 办理职业教育培训员工
        4.3.3 培养引进专职技术专家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纺织品牌与文化自信
    5.1 美亚:享誉中外的中国丝绸
        5.1.1 从中美合资到收购扩展
        5.1.2 从战后重生到生机勃发
    5.2 文化自信源于历史
        5.2.1 真丝与人造丝共拓市场
        5.2.2“和衷共济”的美亚精神
        5.2.3 多方式宣传“中华丝绸”
    5.3 文化自信源于技术进步
        5.3.1 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
        5.3.2 加强印染工艺及设计
        5.3.3 设立原料成品检查所
        5.3.4 设立新品研究试验所
    5.4 文化自信下的海外市场扩张
        5.4.1 拓展海外市场
        5.4.2 保税区雏形“关栈厂”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纺织品牌与经营创新
    6.1“五和”:和气生财聚人才
        6.1.1 五人同心共谋针织市场
        6.1.2 迎合市场需求设计产品
        6.1.3 保存实力劫后几经重生
    6.2 广告营销网络
        6.2.1 展览和陈列
        6.2.2 建立销售网络
        6.2.3 广告宣传
    6.3 商标保护意识
        6.3.1“鹅”牌商标的诞生
        6.3.2 采取防御商标策略
        6.3.3 与洋货媲美的“鹅”牌
    6.4“五和”的经营思想与时代复出
        6.4.1 更新观念汇聚人气
        6.4.2 从树国货到走出去
        6.4.3 建高素质营销队伍
        6.4.4 强化商标保护意识
    6.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中国近代纺织品牌兴衰的历史规律
    7.1 中国近代纺织品牌的历史地位
    7.2 中国纺织品牌兴起的特征
        7.2.1 中国近代纺织生产变革的规律
        7.2.2 中国近代纺织工业引进的弊端
    7.3 中国近代纺织品牌成长的规律
        7.3.1 中国近代纺织品牌的布局特征
        7.3.2 中国近代纺织品牌的品牌意识
    7.4 中国近代纺织品牌发展的制约因素
        7.4.1 经济基础对纺织品牌的制约因素
        7.4.2 政治局势对纺织品牌的制约因素
    7.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中国当代纺织品牌建设的形势与对策
    8.1 中国当代纺织品牌建设的形势
        8.1.1 中国当代纺织产业的总体情况
        8.1.2 中国当代纺织品牌的发展现状
        8.1.3 中国当代纺织品牌的主要问题
    8.2 中国当代纺织品牌建设的对策
        8.2.1 技术创新:构建品牌核心竞争力
        8.2.2 注重设计:整合品牌的文化资源
        8.2.3 加强管理:提升品牌的经营效率
    8.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中国近代纺织品牌历史的当今启示
附录 1《商标注册试办章程》
附录 2《商标局暂行章程》
附录 3《商标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欧盟地理标志产品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2.1 地理标志法律体系及实践方面
        1.2.2 地理标志的品牌理论方面
        1.2.3 利益相关者理论方面
        1.2.4 简要评析
    1.3 研究方法
        1.3.1 理论分析方法
        1.3.2 系统分析方法
        1.3.3 历史和比较的分析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地理标志产品管理的一般分析
    2.1 地理标志产品的相关概念及区别
        2.1.1 地理标志的含义
        2.1.2 地理标志产品的含义
        2.1.3 地理标志与货源标记以及原产地名称的区别
    2.2 地理标志产品的知识产权属性及其特征
        2.2.1 地理标志产品的知识产权属性
        2.2.2 地理标志产品的基本特征
    2.3 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意义与作用
        2.3.1 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意义
        2.3.2 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作用
    2.4 地理标志产品管理的基本内容
        2.4.1 立地条件的规范
        2.4.2 自然条件的限制
        2.4.3 使用主体的资格
        2.4.4 生产技术的规范
        2.4.5 产品规格的要求
        2.4.6 地理标志的使用
        2.4.7 地理标志产品的宣传销售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地理标志产品管理相关理论
    3.1 知识产权范围的相关理论
        3.1.1 洛克的劳动财产理论
        3.1.2 卢梭的社会公意理论
        3.1.3 彼得·达霍豪斯的工具主义理论
    3.2 区域品牌与产业集群理论
        3.2.1 品牌及其效应
        3.2.2 区域品牌的内涵
        3.2.3 基于产业集群优势的区域品牌
        3.2.4 地理标志产品区域品牌建设
    3.3 俱乐部产品与柠檬市场理论
        3.3.1 俱乐部产品视角下的地理标志产品
        3.3.2 地理标志产品的柠檬市场问题
        3.3.3 交易费用与产品地理标志的利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欧盟地理标志产品管理的发展过程及现状
    4.1 欧盟地理标志产品管理形成的背景及发展过程
        4.1.1 欧盟地理标志产品管理的形成背景
        4.1.2 欧盟地理标志产品管理的发展过程
    4.2 欧盟主要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管理现状及特点
        4.2.1 法国地理标志产品的管理现状及特点
        4.2.2 意大利地理标志产品的管理现状及特点
        4.2.3 西班牙地理标志产品的管理现状及特点
        4.2.4 德国地理标志产品的管理现状及特点
        4.2.5 英国地理标志产品的管理现状及特点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欧盟地理标志产品的法律保护制度
    5.1 欧盟地理标志产品的条例保护制度
        5.1.1 第 2081/92 号条例
        5.1.2 第 510/2006 号条例
        5.1.3 第 1493/1999 号条例
    5.2 欧盟各国国内的专门法保护制度
        5.2.1 法国的 AOC 制度
        5.2.2 意大利的 DOC 制度
        5.2.3 西班牙的 DO 制度
        5.2.4 欧盟其他成员国的法律制度
    5.3 欧盟与相关国家签订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协定
        5.3.1 欧盟与加拿大签订的酒类产品地理标志双边协议
        5.3.2 欧盟与美国签订的酒类产品地理标志双边协议
        5.3.3 欧盟与澳大利亚签订的酒类产品地理标志双边协议
        5.3.4 欧盟与中国签订的地理标志谅解备忘录
    5.4 欧盟地理标志产品的注册系统
        5.4.1 第 2081/92 号条例的注册规定
        5.4.2 第 510/2006 号条例的注册规定
    5.5 小结
第6章 欧盟地理标志产品的产业链管理模式及监管体系
    6.1 欧盟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产业链管理模式
        6.1.1 产业链运作的基本模式
        6.1.2 不同阶段的产业链运作模式
    6.2 欧盟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产业链监管体系
        6.2.1 监管机构
        6.2.2 监管法规及标准
        6.2.3 行业协会的监管作用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欧盟地理标志产品的市场营销策略
    7.1 掌握消费者需求,展示产品优势
        7.1.1 了解和掌握消费者对地理标志产品的需求心理
        7.1.2 充分展示地理标志产品的优势
    7.2 开展交流活动,提升促销水平
        7.2.1 开展区域内地理标志产品管理交流活动
        7.2.3 讲究销售及促销方式
    7.3 重视品牌产品及定格的合理性
        7.3.1 强化品牌意识,讲究包装
        7.3.2 准确定价
    7.4 发挥政府的积极推动与扶持作用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欧盟地理标志产品管理的效果分析
    8.1 欧盟地理标志产品管理的经验
        8.1.1 以立法的形式保护与推动产业发展
        8.1.2 拥有严谨敬业的产业内外部成员
        8.1.3 发挥行业协会积极作用
        8.1.4 利用标签打造地域品牌
        8.1.5 吸取其他国家成熟经验的同时保持自己的特色
    8.2 欧盟地理标志产品管理存在的问题
        8.2.1 对通用名称问题的处理欠佳
        8.2.2 关于地理标志多边注册与通告体系的建立有待强化
        8.2.3 欧盟对与《TRIPS 协议》相关条款冲突缺乏协调性
    8.3 本章小结
第9章 欧盟地理标志产品管理对我国的启示
    9.1 我国地理标志产品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9.1.1 我国地理标志产品管理现状
        9.1.2 我国地理标志产品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9.2 启示及建议
        9.2.1 进一步完善地理标志产品管理体系
        9.2.2 建立统一的质量标准
        9.2.3 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
        9.2.4 重视地理标志的使用
        9.2.5 大力推广地理标志产品文化
    9.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马来西亚华语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的意义与价值
    三、研究范围与方法
    四、研究语料
    五、马来西亚华语的研究现状
第二章 马来西亚华人语言和教育研究
    一、马来西亚华人族群
    二、马来西亚华人语言及方言群体
    三、马来西亚华语的定义
    四、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发展变化
        (一) 早期的华文教育
        (二) 英国殖民时期及二战时的华文教育
        (三) 战后时期及马来西亚独立前的华文教育
        (四) 马来西亚独立后的华文教育
第三章 马来西亚华语特有词语研究
    一、马来西亚华语特有词语的定义及对前人研究的回顾
        (一) 马来西亚华语特有词语的定义
        (二) 对前人研究的回顾
    二、马来西亚华语特有词语的类别及面貌
        (一) 与政治经济、法律警务有关的词语
        (二) 与种族文化、教育机构有关的词语
        (三) 与交通运输、房产建筑有关的词语
        (四) 与行业职称、称谓语有关的词语
        (五) 与食物用品有关的词语
        (六) 与其他社会现象有关的词语
    三、马来西亚华语特有词语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研究
        (一) 马来西亚华语特有词语的特点
        (二) 马来西亚华语特有词语产生的原因
    四、小结
第四章 马来西亚华语和中国普通话同形异义词语研究
    一、马来西亚华语与中国普通话同形异义词语的定义及对前人研究的回顾
        (一) 马来西亚华语与中国普通话同形异义词语的定义
        (二) 对前人研究的回顾
    二、马来西亚华语与中国普通话同形异义词语对比分析
        (一) 同形完全异义词语
        (二) 意义有同有异词语
        (三) 色彩意义不同词语
        (四) 同形异义词语差异程度分析
    三、马来西亚华语与中国普通话同形异义词语产生的原因研究
        (一) 方言借词的影响
        (二) 英语或马来语的音译词或意译词的影响
        (三) 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及饮食文化不同的影响
        (四) 古汉语的影响
    四、小结
第五章 马来西亚华语和中国普通话同义异形词语研究
    一、马来西亚华语与中国普通话同义异形词语的定义及对前人研究的回顾
        (一) 马来西亚华语与中国普通话同义异形词语的定义
        (二) 对前人的研究的回顾
    二、马来西亚华语与中国普通话同义异形词语对比分析
        (一) 构词语素完全不同的词语
        (二) 构词语素部分相同的词语
    三、马来西亚华语与中国普通话同义异形词语差异及其原因研究
        (一) 中马同义异形词语差异程度分析
        (二) 中马同义异形词语影响因素分析
    四、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及概念形成
        1.1.2 文献综述
        1.1.3 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1.3.1 技术路线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认识论
    2.1 农产品地理标志形成原因
        2.1.1 区域经济对农产品地理标志形成的影响
        2.1.2 消费选择对农产品地理标志形成的影响
        2.1.3 维权保真需求对农产品地理标志形成的影响
        2.1.4 国际贸易对农产品地理标志形成的影响
    2.2 农产品地理标志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2.2.1 农产品地理标志与通用名称
        2.2.2 农产品地理标志与货源标记、原产地名称的关系
        2.2.3 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商标的关系
        2.2.4 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品种的关系
        2.2.5 农产品地理标志与其他质量安全认证产品的关系
        2.2.6 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名特优农产品的关系
    2.3 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基本属性
        2.3.1 权属的相对公共性
        2.3.2 生产地域和规模的限定性
        2.3.3 市场的相对垄断性
        2.3.4 品牌影响的放大效应
        2.3.5 物质和非物质的整合性
    2.4 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核心要素
        2.4.1 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
        2.4.2 独特的生产方式
        2.4.3 独特的产品品质
        2.4.4 独特的人文历史因素
    2.5 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功能作用
        2.5.1 对生态效益的影响
        2.5.2 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2.5.3 对社会效益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农产品地理标志国际保护特征分析
    3.1 国际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取向分析
        3.1.1 国际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基本情况
        3.1.2 模式选择
        3.1.3 管理体制
        3.1.4 地理标志保护国际机构
    3.2 典型国家和地区保护制度分析
        3.2.1 专门法保护模式——欧盟地理标志保护制度分析
        3.2.2 商标法保护模式——美国地理标志保护制度分析
        3.2.3 混合保护模式——西班牙地理标志保护制度分析
    3.3 农产品地理标志国际保护的特点及发展重点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体制策略分析
    4.1 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历程
        4.1.1 理念引进阶段
        4.1.2 概念形成阶段
        4.1.3 多头发展阶段
    4.2 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制度分析
        4.2.1 农业部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4.2.2 工商部门地理标志商标注册情况
        4.2.3 质检部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情况
    4.3 各部门地理标志保护工作对比分析
        4.3.1 农业部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工作优劣势分析
        4.3.2 工商部门地理标志保护工作优劣势分析
        4.3.3 质检部门地理标志保护工作优劣势分析
        4.3.4 各部门管理体制对比分析
    4.4 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体制发展思路和建议
        4.4.1 国家总体规划思路
        4.4.2 针对性发展建议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资源保护策略分析
    5.1 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资源分析
        5.1.1 总体资源分析
        5.1.2 各区域产品资源分析
        5.1.3 各行业产品资源分析
    5.2 全国已登记农产品地理标志资源分析
        5.2.1 农业部门登记产品分析
        5.2.2 工商部门注册产品分析
        5.2.3 质检部门登记产品分析
        5.2.4 全国综合登记情况分析
    5.3 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资源发展策略
        5.3.1 从产品类别角度分析
        5.3.2 从区域及行业角度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农产品地理标志行为主体策略分析
    6.1 政府管理者行为分析
        6.1.1 制度政策状况
        6.1.2 官方质量控制状况
        6.1.3 标志使用管理状况
        6.1.4 市场推广情况
    6.2 登记持有人行为分析
        6.2.1 产业发展状况
        6.2.2 制度体系建设状况
        6.2.3 质量控制状况
        6.2.4 标志使用管理状况
        6.2.5 市场推广情况
    6.3 标志使用人行为分析
        6.3.1 生产企业行为分析
        6.3.2 农户行为分析
    6.4 市场消费者行为分析
        6.4.1 北京市场消费情况分析
        6.4.2 市场消费选择实证分析
    6.5 各方博弈分析
        6.5.1 博弈设定
        6.5.2 利益相关者博弈模型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完善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对策建议
    7.1 关于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管理制度
        7.1.1 健全法律法规
        7.1.2 完善管理制度
        7.1.3 加强体系队伍建设
    7.2 关于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技术支撑
        7.2.1 加快标准规范制定
        7.2.2 强化科学技术研究
        7.2.3 加强产品质量控制
    7.3 关于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服务保障
        7.3.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7.3.2 强化品牌宣传和消费引导
        7.3.3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及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后续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6)品牌消费和扩张审批:地理标志的分层管理研究——以浙江省知识产权个案为实证分析的着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扩张审批的危害性分析
三、地理标志的分层理论及其适用

(7)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农业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章 农业知识产权的概念及法律特征
    一、农业知识产权的概念
        (一) 农业知识产权的涵义
        (二) 农业知识产权的范畴
    二、农业知识产权的法律特征
        (一) 农业知识产权具有知识产权的共性
        (二) 农业知识产权的特性
第二章 TRIPS 协议与农业知识产权保护
    一、TRIPS 协议对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总的范围和原则
        (一) TRIPS 协议对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
        (二) TRIPS 协议对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原则
    二、TRIPS 协议对各项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标准的最低要求
        (一) TRIPS 协议对农业专利权的保护
        (二) TRIPS 协议对农业商标权的保护
        (三) TRIPS 协议对农业着作权的保护
        (四) TRIPS 协议对农业地理标志保护
        (五) TRIPS 协议对农业商业秘密的保护
        (六) TRIPS 协议对植物新品种权的保护
    三、TRIPS 协议在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不足
        (一) 立法妥协
        (二) 立法欠缺
第三章 美国和欧洲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新动向
    一、美国
        (一) 美国对农业专利权的保护
        (二) 美国对植物新品种权的保护
        (三) 美国对地理标志权的保护
    二、欧洲
        (一) 欧洲对农业专利权的保护
        (二) 欧洲对植物新品种权的保护
        (三) 欧洲对地理标志权的保护
第四章 我国的立法现状,问题和完善方向
    一、农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现状
        (一) 我国农业专利权的保护
        (二) 我国对农业商标权的保护
        (三) 我国农业着作权的保护
        (四) 我国对农业地理标志的保护
        (五) 我国对农业商业秘密的保护
        (六) 我国对植物新品种权的保护
    二、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 立法滞后
        (二) 立法欠缺
    三、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的方向
        (一) 确立中国农业知识产权立法的原则
        (二) 对具体农业知识产权保护领域进行立法选择,制定对策
结论
参考文献

(8)我国农业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相关的国际条约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农业知识产权保护
    2.1 农业知识产权的概念及法律特征
        2.1.1 农业知识产权的概念
        2.1.2 农业知识产权的法律特征
    2.2 农业知识产权的范围界定
    2.3 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
        2.3.1 保护的目的
        2.3.2 保护的依据
        2.3.3 保护的实践
第三章 对我国农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现状的评价与反思
    3.1 农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现状
        3.1.1 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
        3.1.2 新型农业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
    3.2 对我国农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现状的评价与反思
第四章 对发达国家农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讨论与评价
    4.1 生物技术
        4.1.1 美国
        4.1.2 欧洲
        4.1.3 日本
    4.2 植物品种权
        4.2.1 美国
        4.2.2 欧洲
        4.2.3 日本
    4.3 地理标志
        4.3.1 专门法保护
        4.3.2 商标法保护
        4.3.3 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
    4.4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农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制度的差异
第五章 我国农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制度体系的构建
    5.1 立法
        5.1.1 立法原则
        5.1.2 立法选择及对策
    5.2 执法
    5.3 司法
    5.4 增强法律意识,提高保护能力
第六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9)技术的社会型塑 ——镇江香醋酿制技术变迁的社会学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无缝之网?
    一、问题缘起
    二、关于传统技术的研究
        1、对传统食品科技的研究
        2、对食醋的研究
    三、关于 SST 研究
        1、SST 研究在国外
        (1) SST 研究的兴起
        (2) 关于“SST”
        (3) SST 的主要观点和方法
        2、SST 研究在国内
        (1) 对SST 进行介绍
        (2) 对SST 进行反思
        (3) 运用SST来考察中国的技术发展问题
    四、研究意义
    五、研究方法
        1、地点的选定
        2、资料的收集
    六、研究设计
        1、概念使用
        2、理论运用
        3、研究假设
        (1) 质疑“无缝之网”
        (2) 似设“有缝之网”
第二章 传统社会与手工制醋
    一、朱氏创业
        1、“朱恒顺”的诞生
        2、“恒顺”品牌的创建
        3、名声鹊起
        (1) “四方争来货之”:历史上的镇江醋
        (2) 劝业会上获金牌:恒顺醋名声鹊起
        4、“三鲜”·“三怪”
    二、李氏盘接
        1、父子经营
        2、“金山”商标
        (1) “三山”风景
        (2) “108 号书稿”
    三、社会风云与企业兴衰
        1、贸易衰落
        2、水运不便
        3、社会动荡
    四、政府行为与企业经营
        1、政府评奖
        2、政府控制
        (1) 专卖·醋课:历史上的控制
        (2) 认销官盐·收取防费:对恒顺醋的控制
    五、深读“醋=2 1+酉”
        1、“黑塔造醋”的传说
        2、对“黑塔造醋”的深读
        (1) 镇江香醋的主要技术风格
        ——“龙窝水”与“镇江段长江水”
        ——酒糟做醋
        ——“固态分层发酵”
        (2) “扁担加箩筐,芦席盖大缸”
        (3) 师徒传承
第三章 计划经济与技术“大跃进”
    一、“私营”变“国有”
        1、公私合营的日日夜夜
        2、企业名称和商标的反反复复
    二、计划:“无缝之网”
        1、原料控制
        2、资金控制
        3、产值控制
        4、价格控制
        5、职称评定
        6、革新规划
        7、经济核算
    三、冯小毛的发明
        1、背景:“统购统销”
        2、前提:“鱼米之乡”
        3、锁江香酣:原产地域产品
    四、“蒋专员来信”
    五、“举旗抓纲学大庆”
        1、“政治挂帅”
        2、“亦土亦洋”
        3、“工业学大庆”
    六、“不务正业"
        1、“捕捉鼠雀36只”
        2、“冶炼钢铁80 吨”
    七、手工生产的延续
第四章 市场经济与机电制醋
    一、股份制与集团化
        1、全国首家醋业上市公司
        2、集团公司的形成
        ( 1 ) 内部组织的扩张
        ( 2 ) 产学研结合的紧密
    二、醋品多样与功能开发
        1、醋品多样
        (1) 醋品增多
        (2)、醋品分类
        2、功能开发
        (1) 需求多样
        (2) 现代科技的参与
        (3) 与自然条件的关联
        (4) 副省长喝醋
    三、“救救镇江香醋”
        1、“姓氏不清”
        2、“香醋不香”
        3、“技术打假”
    四、技术革新
        1、马永林上任
        2、“机电制醋”
        (1) 制酒醅工段
        ——“以罐代缸”
        ——酿酒工艺流程的变革
        ——“电脑制醋”
        (2) 制醋醅工段
        ——“以池代缸”
        ——镇江香醋醋酸菌的优选
        ——FP-150 型翻醅机:研制成功与专利丧失
        (3) 瓶装工段:来自意大利的自动罐装机
    五、由“陈琴赠醋”说起
        1、消费者
        2、生产者
        3、宣传者
    六、市场化的政策支持
        1、贷款支持
        2、立项支持
        3、奖励政策
结论:有缝之网
附录
    1、固态发酵酿制食醋技术发展简史
    2、镇江香醋醋酸菌的优选
    3、FP—150 型翻醅机的研制
    4、镇江香醋与相关社会群体、问题及解决方案的关系示意图
    5、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调节简图
    6、有关中国传统技术研究综述的文献目录( 食醋除外)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10)中国传统旅游目的地创新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第一章 中国传统旅游目的地的基本特征
    传统旅游目的地及其相关概念
    传统旅游目的地迎接新挑战
    中国传统旅游目的地的创新框架
第二章 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一、传统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结构分析
    二、传统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结构调整的理念基础
    三、旅游产业结构的评价模型及其案例
    四、传统旅游目的地旅游行业结构的调整
    五、传统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结构调整
    附录 旅游产品谱
第三章 旅游产品整合与区域拓展
    一、产业布局原理及其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
    二、旅游产业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
    三、城市型目的地旅游产业布局优化与空间拓展
    四、传统旅游景区(点)的空间拓展
第四章 提升传统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
    一、旅游产品竞争力的基本含义与相关内容
    二、传统旅游产品的质量创新与提升
    三、提高传统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基本途径
    附录 杭州全力打造“世界爱情之都”
第五章 实施“整合营销”创造品牌价值
    一 “整合营销”的基本内涵
    二 大力开发“注意力经济”
    三 旅游营销理念的阶段性创新
    四 营销机制创新
    五、旅游营销创新策略
    附录 区域旅游合作战略
第六章 旅游管理和经营体制的改革
    一、旅游管理体制的创新
    二、有效推进传统旅游区(点)的组织创新
    三、旅行社体制与管理机制创新
第七章 产业政策与环境创新:完善旅游市场竞争体系
    一、“入世”对中国旅游业的影响
    二、加大旅游业导向性投入
    三、加大扶优扶强的力度
    四、强化旅游主管部门的协调力度和权威性
    五、塑造全社会好客的旅游形象
    六、完善培训机制,培育和吸引高层次旅游人才
第八章 用现代科技推进旅游生产力建设
    一、旅游产业要走与高科技产业结合之路
    二、“网上旅游”开辟旅游新时代
    三、传统旅游业的变革
    附录 杭州市旅游业信息化发展对策
第九章 推进传统旅游目的地旅游业的国际化进程-以杭州市为例
    一、旅游业国际化的基本含义
    二、杭州距离国际化风景旅游城市还有多远
    三、杭州旅游业的国际化发展目标
    四、推进杭州旅游业国际化进程的对策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四、龙井大战当休矣!──我国制定强制性标准保护正宗龙井茶(论文参考文献)

  • [1]安化黑茶的文化生态史研究[D]. 杨化冰. 吉首大学, 2020(02)
  • [2]中国近代纺织品牌研究[D]. 郭星梅. 东华大学, 2016(02)
  • [3]欧盟地理标志产品管理研究[D]. 王莉. 吉林大学, 2015(08)
  • [4]马来西亚华语词语研究[D]. 黄华迎(WONG WAH YIN). 西南大学, 2014(10)
  • [5]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对策研究[D]. 陈思.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03)
  • [6]品牌消费和扩张审批:地理标志的分层管理研究——以浙江省知识产权个案为实证分析的着例[J]. 黄华均.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2)
  • [7]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农业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D]. 周颖. 中国政法大学, 2006(11)
  • [8]我国农业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D]. 王芳. 中国农业大学, 2005(06)
  • [9]技术的社会型塑 ——镇江香醋酿制技术变迁的社会学考察[D]. 王汉林. 南开大学, 2004(02)
  • [10]中国传统旅游目的地创新与发展[D]. 崔凤军.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001(11)

标签:;  ;  ;  ;  

龙井之战结束! ── 我国制定了保护正宗龙井茶的强制性标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