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牛汉诗歌的形象世界(论文文献综述)
乔军豫[1](2021)在《论牛汉诗歌的生命形态》文中研究说明苦难的人生赋予牛汉独特的生命体验。诗人从生命体验出发,获得诗歌创作的源泉。牛汉的诗融入鲜活的生命体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给生命以诗意的表达。打开牛汉充满生命气息的诗卷,展示出一个广阔的生命世界。他塑造许许多多的形象,呈现不同的生命形态,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植物生命形态,动物生命形态和"他者"生命形态。诗人自觉将这些生命形态纳入艺术世界,培育了诗歌创作的生长点,拓展了诗歌艺术的审美空间。同时,在诗歌创作艺术上也留下了遗憾。这些都给我们带来宝贵的诗学启示。
乔军豫[2](2021)在《原生态·散文美·哲理性——牛汉源自生命的诗歌语言风格》文中指出牛汉驰名中国当代诗学界,其诗歌呈现出不可复制的风格。诗人基于生命的同理心,塑造不同形态的生命,给生命以深切的关怀。牛汉诗歌的语言个性鲜明。牛汉尊重语言的自在性和生成性,将语言从生命里创造出来,使其具有生命的热力、鲜活的原生态和生命的质感;牛汉自觉选择了适合自我性格和心理的表达方式,语言呈现散文的风格,质朴无华,疏放自由,不受韵律的拘囿,句子长短不一,洋溢着散文美;牛汉向生命的内蕴深挖,使语言走向深刻,富有哲理性的内涵。
乔军豫[3](2020)在《从苦难到抗争——牛汉诗歌的主题变奏》文中提出牛汉的诗歌创作,是和他苦难的人生相伴而生同步发展的。因此,其诗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强烈的存在感。苦难让牛汉诗歌向下扎根,深入其底层,苦味十足充满历史和现实的痛感。但诗人以强者的姿态作不屈的抗争,为表现这种刚烈倔强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营造了"鹰""汗血马"等典型意象,塑造了一系列中外闻名的人物形象。牛汉善于转化苦难,铸就与众不同的诗歌艺术和诗意人生。从苦难到抗争,不仅预示着诗人的创作在时空推进中造成阶段的演变,更预示着这一过程要发生质的飞跃。牛汉的诗歌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启迪,价值和意义就在这里。
刘吉丹[4](2019)在《牛汉诗歌的自然观管见》文中认为纵观牛汉60多年的诗歌创作历程,他对自然生命保持着永不消退的热情,形成了其诗歌中独特的自然观:诗人用激情和敏感感受自然生命世界,反客为主,将主体自然化,使主客体的距离无限拉近甚至融为一体;对现实苦难的不屈服和应激反应让诗人借由诗歌适当地抽离现实,用诗歌创造出一个独立的自然生命空间;在诗人创造的这片生命之地上,动植物的生命表现为飞动的力量和韧性。
鲁仲巧[5](2019)在《“七月派”诗心中一朵别开的异花 ——曾卓的诗歌创作探析》文中研究说明曾卓的诗歌在“七月诗派”中独具特色,具有较强的可研究性。然而,就现有的对其的研究而言,整体探索成果不多,涉及的方面和介入的角度都比较有限。本文通过对曾卓诗歌作品的文本分析和对相关的研究资料的思考与借鉴,将曾卓的诗歌置于“七月诗派”的背景下进行纵横的深入探讨。第一部分将曾卓的诗歌置于历时语境中,探索他在不同的生命时期其诗歌的风格流变:初初写诗的几年,风格忧郁细腻、浪漫唯美。四十年代起渐涉现实人生,风格悒郁沉重,充满忧患意识和悲悯情怀。受难时期,风格强烈深重,凝练丰富,文字千锤百炼,情感与意味皆浓重得化不开。“四人帮”粉碎前后到新时期,风格清朗昂扬、热烈深沉,并渐趋宁静和美、清雅淡致。第二部分通过对曾卓、牛汉二者崇高而亮烈的人格、刚柔并具的性格特征、诗与我俱在的渗透生命体验的写作方式、“人诗一致”的诗歌追求、写实与浪漫兼具的双重风格、始终贯通的生命强力六个方面的分析,探究两位诗人内在精神的契合。第三部分将曾卓置于牛汉的对照视域之下,通过对牛汉由社会反抗到生命反抗、曾卓由社会关怀到生命关怀的转变的解析,探求两者沉冤期诗歌不同转向的缘由和意义蕴含。不同的转向是由于二人的个性、写作方式、诗歌追求不尽相同,这也预示着面对同一场大难,两者的觉醒程度、对整个国家和政权的思考亦是不同的。然则,他们对国家与人民的忠诚与热爱都始终不曾改变。第四部分阐述了与“七月诗派”并无直接联系的曾卓在那场大难中何以会被定名为“胡风反革命集团骨干分子”:他虽从不曾在胡风主办的期刊上发表过任何诗作,与胡风本人也未有更多私人交集,胡风自身也从未将曾卓纳入“七月诗派”,但是,他确实与“七月派”的诸多诗人交谊甚笃,他们一起创办的《诗垦地》可以说就是“七月诗刊”影响下的子期刊,而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曾卓深受胡风的以“主观战斗精神”为代表的文艺思想的影响,可以说是化作了内蕴于曾卓生命深处的精神底色。曾卓最终成为“七月派诗人”的过程,可以说是他的精神归属之旅。相对于牛汉认为仅仅将其定位为“七月派诗人”,这是对自己的限制和狭隘化,曾卓是乐于自己被纳入“七月派”的,这既是因为曾卓被胡风文艺思想吸引原本就是出于——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内在精神的呼应,也可能与曾卓强烈的集体归属意识有关。但由于曾卓始终坚持以心灵折射时代风云的写作方式,区别于“七月诗派”以诗歌直接干预现实、匡救时世的诗歌追求,而成为“七月派”诗心中一朵别开的异花。第五部分探讨了曾卓对自由体诗的贡献与自身的缺憾。总而括之,“七月派”诗歌反拨了早期无产阶级及中国诗歌会的诗歌创作,使自由体诗恢复诗歌本色,又通过对格律诗的反拨,让自由体诗成为正统。曾卓的诗歌以其独异性的创作—一个人化的时代抒情,生动地记录了一个具有强烈人道主义意识、性格又偏于温情的知识分子在那个血火胶着的年代里真实的心路历程;在一片专制压迫愈重控诉与愤怒愈加强烈的混乱喧嚣里,曾卓仍然用不止的“爱”的书写和铭记来“自渡”、“渡人”,为一个疯狂的年代留下了执着的“爱”之声,并取得了不容忽视的诗歌成就,他以自己的诗歌创作实绩推动了自由体诗恢复诗歌本色,成为中国现当代诗歌正统的进程。只是,曾卓的诗歌也有他的缺憾,以直抒式的诗歌表达方式为主,意象类型不多,且内涵趋向固定、浅白,抒情有余,含蓄蕴藉不足。同时,西方现代主义诗歌手法运用较少,基本只有象征一种,且以自我象征为主,诗风偏向明朗、朴素,然隐曲幽深之诗味不足。绾结而言,虽然有些遗憾,但毕竟瑕不掩瑜,曾卓以其独异性的创作为中国现当代自由体诗恢复诗歌本色、成为诗歌正统做出了珍贵而独特的奉献。
魏凤蝶[6](2019)在《灵魂的“芬芳”——牛汉诗歌树根意象的生命姿态》文中研究指明牛汉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一位重要的诗人。作为二十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七月派"诗歌群体中的一员,牛汉的诗歌自觉地延续着新诗的战斗性传统,而真正能代表牛汉诗歌创作成就的是他在文革时期湖北咸宁的干校所创作的诗歌,其中以"树"和"根"为意象的诗歌颇为引人注意。一方面,"树"意象的反抗超拔姿态与"根"意象的奉献和坚忍,充溢着灵魂的"芬芳";另一方面,"树""根"意象具有精神的互补性,在对"树""根"意象的构建中,诗人揭露出文革时期流浪者诗人的精神状态与灵魂独白。
刘志颖[7](2019)在《牛汉与八十年代诗坛》文中指出20世纪80年代是诗歌繁荣发展的年代,同样作为诗人的牛汉更是亲历了80年代诗坛的风云变幻,诗人与编辑家的双重身份使得牛汉在这一时期有着诸多作为,与“归来诗人”、“朦胧诗人”、“新生代诗人”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对八十年代诗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以牛汉与这些诗歌群体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结合80年代的历史语境,探究牛汉在这一时期的诗坛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论文第一章主要着眼于牛汉与70年代末回归文坛的“归来诗人”之间关系的分析,牛汉作为“归来诗人”的一员,在80年代初与这一群体之间的关系有着复杂的变化,共同的历史遭际使得牛汉在归来之初与这批诗人之间呈现出明显的同构性,而由于不同的文学规划,在短暂的聚合后迅速地产生了分化,本章以牛汉和艾青两位诗人之间而呈现出的这种聚合与分化为主要立足点,分析这一“历史共时”语境背后的真实境况。第二章从“朦胧诗论争”入手,以这一80年代诗坛的重要诗歌事件为映射,对牛汉与艾青两位“归来诗人”与朦胧诗人北岛、舒婷等人的交往进行梳理,结合牛汉与艾青在“朦胧诗论争”期间公开发表的言论以及牛汉在《中国》杂志上发表的“朦胧诗人”作品。分析牛汉与艾青在“朦胧诗论争”中的不同站位,相较于艾青的反对,牛汉则坚持刊发“朦胧诗”及诗歌评论,力图对相关的诗歌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第三章则聚焦于牛汉与“新生代”诗人之间的交往,面对与“朦胧诗”呈现出对立性的“新生代诗人”,牛汉依然展现出了包容与肯定的态度。本章主要以牛汉对这一群体的命名以及徐敬亚所策划的“1986’现代诗群体大展”为依据,解读牛汉在“新生代诗人”登场及发展过程中,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所做的努力。第四章主要是在前三章讨论的基础之上,探讨牛汉在80年代支持“朦胧诗人”、“新生代诗人”背后所蕴含的真实意图,即个人对诗歌文学性的探求以及对“五四话语”的建构。在80年代诗歌的发展过程中,牛汉的种种举措都是从这两方面出发的,从《要理解和引导这些年轻人》《诗的新生代》的发表再到《中国》上发表的大量“朦胧诗人”、“新生代诗人”的作品。牛汉力图在当下与“五四话语”间重新建构对话。
唐嘉[8](2018)在《牛汉诗歌的主体转变与诗艺特点》文中指出中国新诗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风雨,在这风云突变的历史中出现了许多杰出的诗人。在推动新诗特别是自由体诗歌发展的诸多诗人中,牛汉是一位具有独特气质和贡献的诗人。牛汉诗歌前后两个时期的创作中展现出来的主体转变和诗艺特点,对当代的诗歌创作仍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牛汉诗歌创作的路径证明了诗歌核心力量在于诗就是"生命"。
曹前[9](2019)在《牛汉抗美援朝诗歌研究 ——以诗集《在祖国的面前》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抗美援朝”战争因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影响被称为新中国的“立国之战”,一方面,没有抗美援朝的胜利,1949年10月1日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上就难有立足之地。另一方面,抗美援朝战争作为中国革命的一部分,与新中国成立初期颁行的各项稳定政策相配套,共同巩固了新中国的政权构建。处在对外作战和文学转型的十字路口,抗美援朝时期的文学创作自然成为勘探彼时“一体化”文学(主要指文学的演化过程;组织方式、生产方式和主要特征等方面)独特而绝佳的参照视角;而即使承担了相互交错的政治动员、文学转轨双重使命的抗美援朝文学,仍旧在动态的历史进程中展现出活的文学姿态,其旁逸斜出的文学创作为探索“一体化”文学的“多层性”提供了重要维度。牛汉在这一时期创作了不少以抗美援朝为主题的诗歌,主要收录于1951年天下出版社出版的诗集《在祖国的面前》。本文以这一诗集为研究对象,从诗歌的文本细读入手,结合这一时期重要报纸期刊的诗歌发表情况及牛汉与胡风的往来通信,在牛汉1940年代以来的文学脉络中考察其抗美援朝诗歌的特质,并且特别关注牛汉的人生经历与诗歌作品、诗学取向之间的互动共生,进而探讨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学转轨对诗歌创作和诗人内心造成的深刻影响。本文第一部分以“抗美援朝”的历史概述、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和相应评价为背景展开论述,以此定位牛汉的诗歌创作在抗美援朝这一宏大主题下的坐标和特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牛汉创作的历史语境,并梳理诗集的版本及评价。第二部分则以长诗《塔》的考证为出发点,阐明牛汉改碑为塔的易名之举的背后是对苏联援中和抗美援朝的政治思考,并进一步提出青年应吸纳文学作品的给养,为反对屈辱压迫、争取民族独立承担个体责任。第三部分首先论述牛汉作为诗人,在创作中突显出枪、战斗和生命“三位一体”的诗学取向。其次,通贯牛汉的整体创作,指出这一时期牛汉的诗歌作品在对鲁迅精神当下境遇的反思批判中,在表现新生活新生命的创作要求和对苏联、西班牙文学的学习借鉴中,集中反映了他对诗人定位、诗歌表现内容和艺术形式等问题展开的相对完整和成熟的思考与探索:诗人要创作呼应、生发时代精神脉搏和人民共同情感的诗歌,这种“真实的诗”力求将外在的客观真实和内在的情绪真实融为一体,从而引起读者的反映真实。结语部分则集中回溯牛汉的诗歌历程并点明抗美援朝诗歌在其中的重要价值。就体量而言,抗美援朝时期的诗作在牛汉全部的诗歌创作中微乎其微,但牛汉的人生转向却不期然遭遇了国家历史变动和文学转轨的双重转换,这既给诗人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起点,也随之带来更大的挑战。正是在这一时期、在这一场域中,牛汉形成了自己相对完整和成熟的诗歌理论,并集中表现在具体诗作上,为其后绵延不断的创作提供了持久的动力。
孙晓娅[10](2015)在《跋涉的“汗血诗人”——牛汉研究中的若干问题》文中研究指明牛汉是着名诗人、文学家、编辑,他的诗歌创作长达70余年,贯穿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关于牛汉,最早的评论可以上溯到20世纪40年代初;20世纪90年代,研究其诗、其人的文章开始涌现于各种学术和文学刊物上;21世纪以来,专题研究牛汉的论着、文章和访谈推陈出新、方兴未艾,标志着牛汉热的形成。本文提炼并结合70年来牛汉研究的成果,在全面、客观地呈现牛汉研究的基础上,提炼出三个主要问题进行综合研究——牛汉与"七月派"的关系、牛汉诗歌创作分期、牛汉诗艺特色。在历时性的史料爬梳、精微概述、动态总结的基础上,从诗人、战士、编辑的身份认证、人格与精神向度、历史语境下的阶段性创作、卓然独立的诗艺特征、诗学思想等方面注入笔者十五载牛汉研究的理论思想和核心观点。本文融史料、文献、评论、研究为一体,旨在深入挖掘牛汉研究的文学史、诗歌史意义及重要的学术价值。
二、论牛汉诗歌的形象世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牛汉诗歌的形象世界(论文提纲范文)
(1)论牛汉诗歌的生命形态(论文提纲范文)
一、走近“绿色”:植物生命形态 |
二、凸显刚烈:动物生命形态 |
三、对照自我:“他者”生命形态 |
(2)原生态·散文美·哲理性——牛汉源自生命的诗歌语言风格(论文提纲范文)
一、鲜活的原生态 |
二、自由的散文美 |
(一)牛汉倔强的性格和强烈自尊的心理影响着他的诗歌语言。 |
(二)牛汉诗歌的语言本身质朴平易,显示散文美。 |
(三)牛汉善于选用形容词和感叹词入诗,旨在使诗歌运行的节奏缓慢下来,语言因而就具有了散文美的特质。 |
(四)牛汉常用描述性的语言入诗,呈现出散文美。 |
(五)陈述式的语言的大量运用,也是牛汉诗歌的一大特色。 |
三、哲理性的内涵 |
结语 |
(3)从苦难到抗争——牛汉诗歌的主题变奏(论文提纲范文)
一、苦难的“破茧”:在“伤疤”上写诗 |
二、抗争的决绝:“鹰”与“汗血马” |
三、诗意人生和诗歌艺术 |
(4)牛汉诗歌的自然观管见(论文提纲范文)
1 主体的自然化 |
2 独立的生命世界 |
3 飞动的生命力量 |
4 结语 |
(5)“七月派”诗心中一朵别开的异花 ——曾卓的诗歌创作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论文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分析 |
第1章 曾卓诗歌的风格流变 |
1.1 早期诗歌:少年情怀与社会关注 |
1.2 受难期的诗歌:将痛苦揉碎和着血泪吞咽 |
1.2.1 自我的灵魂独语 |
1.2.2 献给妻子的深情絮语 |
1.2.3 给少年们的诗 |
1.3 “四人帮”粉碎前后到新时期:老水手的歌 |
第2章 内在精神的契合:牛汉与曾卓 |
2.1 崇高而亮烈的人格 |
2.2 刚柔并具的性格特征 |
2.3 诗与我俱在的渗透生命体验的写作方式 |
2.4 “人诗一致”的诗歌追求 |
2.5 风格的双重性——写实的和浪漫的 |
2.6 始终贯通的生命强力 |
第3章 沉冤时期的不同转向——与牛汉对照视域下的曾卓 |
3.1 “寂寞中的小花”——曾卓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 |
3.2 刚毅的战士与钟情的诗人:社会反抗与社会关怀 |
3.3 同声歌唱到潜入个体生命 |
3.4 “七月”精神——永存 |
第4章 走向“七月”——曾卓的精神归属之旅 |
4.1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
4.2 集体归属意识 |
4.3 和而不同——“七月派”诗心中一朵别开的异花 |
第5章 曾卓对自由体诗歌的贡献 |
5.1 “七月派”诗歌对自由诗体的功绩 |
5.1.1 对早期无产阶级及中国诗歌会诗歌的反拨——自由体诗恢复诗歌本色 |
5.1.2 对格律诗的反拨——自由体诗成为正统 |
5.2 曾卓的诗歌对自由体诗歌的意义 |
5.2.1 在七月诗派中的特异性——个人化的时代抒情 |
5.2.2 疯狂年代里,执着的爱之声 |
5.2.3 诗歌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6)灵魂的“芬芳”——牛汉诗歌树根意象的生命姿态(论文提纲范文)
一、苦难与抗争的生命之诗 |
二、“树”“根”意象的生命姿态 |
(一) 反抗的超拔姿态:树的外在的“残缺”与内在的“芬芳” |
(二) 坚忍与奉献:根的底层力量 |
(三) “树”“根”意象之间的精神互补性 |
三、结束语 |
(7)牛汉与八十年代诗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牛汉与归来诗人 |
第一节 共同批判下的同构 |
第二节 不同文学规划下的分化 |
第二章 牛汉与朦胧诗人 |
第一节 艾青:“首先得让人能看懂” |
第二节 牛汉:“要理解和引导这些年轻人” |
第三章 牛汉与新生代诗人 |
第一节 命名与阐释:诗的新生代 |
第二节 英雄出演:1986’现代诗群体大展 |
第四章 文学想象:介入与建构 |
第一节 个性与坚守:纯文学的立场 |
第二节 想象与对话:“五四话语”的建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1979-1983朦胧诗人官方刊物发表诗歌统计表 |
附录2:《中国》1985-1986期刊诗歌发表 |
致谢 |
(8)牛汉诗歌的主体转变与诗艺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一、牛汉诗歌的主体转变 |
二、牛汉诗歌的诗艺特点 |
(一) 象征手法的运用 |
(二) 对情境的重视 |
(三) 对话场景设置 |
(9)牛汉抗美援朝诗歌研究 ——以诗集《在祖国的面前》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作为历史事件的抗美援朝及诗歌 |
第一节 “抗美援朝”的历史语境 |
第二节 抗美援朝时期诗歌创作述评 |
第三节 牛汉抗美援朝诗歌创作的历史语境 |
一、艰难的人生抉择 |
二、坚定的诗歌理想 |
三、想象读者的建构 |
四、诗集《在祖国的面前》的版本及评价 |
第二章 “塔”中的政治与文学 |
第一节 人在《塔》外:牛汉的苏联想象 |
第二节 人在《塔》内:卓娅的故事 |
第三章 朝向“国际主义”:牛汉抗美援朝诗歌的文学实践(上) |
第一节 “战斗者”牛汉 |
第二节 从“高尔基”到“鲁迅”的思想定位 |
第三节 从“等待”到“呼唤”的自我认同 |
第四章 朝向“国际主义”:牛汉抗美援朝诗歌的文学实践(下) |
第一节 从“莫斯科”到“安东市”的诗歌空间 |
第二节 嵌入抗美援朝叙事的“西班牙内战” |
结语: “我还是那颗心,还是那颗头颅。” |
参考书目 |
致谢 |
附件 |
四、论牛汉诗歌的形象世界(论文参考文献)
- [1]论牛汉诗歌的生命形态[J]. 乔军豫.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7)
- [2]原生态·散文美·哲理性——牛汉源自生命的诗歌语言风格[J]. 乔军豫.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1)
- [3]从苦难到抗争——牛汉诗歌的主题变奏[J]. 乔军豫.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5)
- [4]牛汉诗歌的自然观管见[J]. 刘吉丹.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9(03)
- [5]“七月派”诗心中一朵别开的异花 ——曾卓的诗歌创作探析[D]. 鲁仲巧.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7)
- [6]灵魂的“芬芳”——牛汉诗歌树根意象的生命姿态[J]. 魏凤蝶.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01)
- [7]牛汉与八十年代诗坛[D]. 刘志颖. 河北师范大学, 2019(07)
- [8]牛汉诗歌的主体转变与诗艺特点[J]. 唐嘉.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02)
- [9]牛汉抗美援朝诗歌研究 ——以诗集《在祖国的面前》为中心[D]. 曹前. 山东大学, 2019(09)
- [10]跋涉的“汗血诗人”——牛汉研究中的若干问题[J]. 孙晓娅. 中国诗歌研究, 20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