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我国建筑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份额的思考

关于提高我国建筑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份额的思考

一、提高我国建筑企业在国际市场竟争力份额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吕金枪,刘久华,苏鑫,门迎春,黄萍,王泽普,关树强,牛秀菊[1](2009)在《实施名牌战略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增强国际竞争力》文中研究表明第一章品牌与名牌战略的相关知识通过行业内外品牌的比较,深深感到煤炭装备制造业在经营观念上缺乏品牌意识,品牌意识极为淡薄。为了尽快在煤炭装备制造业树立与增强品牌意识,积极有效地实施名牌战略、创造名牌,首先要对品牌的基本概念与品牌培育和经营有关的知识有深刻了解。

卢杰[2](2009)在《家具产业集群竞争力比较研究 ——基于江西南康,广东顺德,四川新都家具产业集群的比较》文中提出家具行业是我国轻工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乎国计民生的一个重要行业。近十年来,家具行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从1985年开始,家具行业总产值每年以10%或20%的速度递增,排除国家产业政策重点扶持这一因素,在现在的市场上没有哪一个行业的发展速度比家具行业更快。我国家具业为满足国内消费需求、扩大就业、平衡外汇收支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我国家具业在国际市场上有着强大的比较优势,也是加入WTO后有竞争优势的行业之一。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市场竞争已从企业发展战略向产业集群战略演化。产业集群令人嘱目的发展来源于其突出的竞争优势,而优势的确立必然以其拥有的竞争力为内在依据。家具产业集群是我国家具业的一个重要产业组织形式,也是我国家具业在国际上取得竞争优势的源泉之一。近年来,我国家具产业集群的发展遇到了一些问题,如生产起点不高,职工以农村劳动力为主,技术素质普遍不高,开发设计创新能力弱,技术和人才严重短缺,缺乏品牌文化等;从集群内部来看,集群内企业创新能力增长缓慢,同类生产的外延发展快,产品雷同与同质化突出,大路货产品过剩,缺乏对市场变化的灵活反应能力;另外,也缺乏行之有效的政策支持体系,有些已出现了萎缩现象,值得引起关注。因此从家具产业集群的实际出发,构筑一个全新的家具产业集群竞争力基本理论框架、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这些研究不仅帮助我们客观分析和认识家具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现状,科学揭示集群之间的经济发展不衡的差异,把握地区经济增长的前景,深入剖析家具产业集群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寻求出解决集群经济差距的有效途径,提升家具产业集群竞争力,还对确立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利于国家从宏观上为增强国家竞争力提供科学的依据。目前,我国有许多学者致力于国际竞争力理论和应用的研究,虽有不少学者借鉴国际竞争力的有关理论对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行研究,但是他们仅局限于某些方面,一直没有系统的、可用于指导实际工作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建立什么样的指标体系、如何进行统计描述和综合评价,这对于开展不同行业集群之间的竞争力比较分析、更好地服务于政府领导决策尚显不足。因此从家具行业的实际出发,构筑一个全新的家具产业集群竞争力基本理论框架、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本论文借鉴国际竞争力评价的有益经验和方法,把家具产业集群竞争力分解为:集群经济竞争力;集群集聚竞争力;集群基础环境竞争力,同时还运用系统科学理论,对如何评价家具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在对江西南康、四川新都和广东顺德家具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行实际的评价和相互间的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尝试着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家具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系统,并提出提升家具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对策选择。其主要内容为:第1章::绪论。讨论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和评价;提出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本论文的逻辑框架、可能的创新点。第2章:相关理论基础。首先对国内外产业集群理论及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进行回顾;其次,对国内外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评价及模型研究进行探讨和评述;最后分析产业集群与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为后面几章的研究作一个铺垫。第3章:家具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主要讨论我国家具产业集群形成的原因,现状及我国家具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障碍;同时,介绍了国外家具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针对现状以意大利家具产业集群发展的案例来说明我国家具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借鉴之处。第4章:我国家具产业及竞争环境分析。主要讨论我国家具产业持续发展的动力,特点,发展趋势,对我国家具产业的国际地位和比较优势进行分析,同时也分析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并利用SWOT分析法分析我国家具产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威胁,自身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重点探讨了家具产业在竞争中所面临的威胁和风险。第5章:家具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构建。首先在借鉴国内外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提出基于集群经济竞争力;集群集聚竞争力;集群基础环境竞争力的家具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构建相应的综合评价模型。评价方法采用量化值加权函数法,针对家具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了一套“规范权重、模糊量化、加权合成、统一排序”的综合评价方法。为此,本研究对家具产业集群竞争力综合评价方法采用如下三个步骤:确定各个评价指标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权重;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消除指标量纲影响;建立综合评价模型,计算综合评价结果。第6章:家具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与比较分析。在分别介绍江西南康、四川新都和广东顺德家具产业集群发展概况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按自下而上的原则以具体的评价指标为基础,先计算三地各个构成要素的竞争力指数,在此基础上再分别合成综合竞争力指数,在评价结果的基础上进行比较。第7章:提升家具产业集群总体竞争力对策分析。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充分结合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理论来源,提出提升我国家具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战略选择。第8章:结论与展望。笔者对论文主要成果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的深化研究方向提出了一些思考。

宋维佳[3](2006)在《基于FDI的我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研究》文中提出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重要的资本流入国,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政府、企业以及经济学界的学者对于跨国资本流动的研究更多地着眼于如何吸引和利用国外的资金与技术,以及利用外资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等问题,更多地关注于“引进来”战略的研究。而与之相对应的中国企业对外投资问题却鲜有研究与讨论。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仅靠引进外资参与全球分工体系,被动地接受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布局,我国是难以在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分工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的。这是因为,经济全球化既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也是一种新的国际经济体制,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点是生产的全球化。因此,企业作为经济增长和生产发展的原动力,在创造就业机会、发展新兴科技、积累物质财富方面都发挥着关键作用,并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力量。所以,我国必须建立起“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双向思维,才能实现与世界经济的接轨与融合,才能紧紧地抓住国内外投资环境改善的机遇。只有这样,才能从全球范围开拓和利用市场,才能抓住经济全球化所提供的历史机遇,促进我国自身的经济发展,使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迈上新的发展台阶,从而真正实现投资规模扩大化、投资区域全球化、投资主体机构化。我国领导人审时度势,及时认识到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意义。江泽民同志指出,在今后的对外开放中,必须不失时机地实施“走出去”战略。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要鼓励和支持优势企业逐渐扩大对外投资,开展跨国经营,通过建立海外销售网络、生产体系和融资渠道,促进企业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的跨国经营,加快培育我们自己的跨国公司。党中央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注入了新的内容。从当前条件看,中国企业虽然已初步具备了“走出去”的基本条件,但是从目前我国企业“走出去”的现状分析,我国企业的跨国投资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对外投资规模与我国的经济地位是极不相称的。我国的对外投资总额仅占世界对外投资存量的0.15070,吸引外资与对外投资的比例为1:0.09,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1:1.1的水平,而且也远低于发展中国家1:0.13的水平,对外投资占国内固定资产的投资比重也很低。这种状况不利于我国企业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能力。“引进来”的成功与“走出去”的缓慢步伐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如何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中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论文的研究,融理论解析、比较研究、实证分析、策略建议和实践运用于一体。本文首先从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和“走出去”的内涵界定入手,通过对宏观、微观和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总结性评述,试图为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建立坚实的理论基础。然后通过对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历程的回顾,分析了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尤其是实施“走出去”以来发展现状的分析,通过中外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优势比较,提出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的战略规划。本文的主体框架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我国企业“走出去”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包括论文的第二章和第三章;第二部分:我国企业发展FDI历史轨迹和总体评价,包括论文的第四章和第五章;第三部分: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的战略选择,包括论文的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和第十章。具体来说,本文共分十章:第一章导论。主要对本文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对外直接投资和企业“走出去”进行界定,同时也提出了本文的研究背景、选题的意义、研究方法和本文的创新点及其需要深化研究的内容。第二章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评述。首先简要介绍对外直接投资的传统理论中最有影响力的宏观和微观的流派。宏观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主要有麦克杜格尔的国际投资利益分配模型、小岛清的比较优势投资理论和邓宁的国际投资发展阶段论;微观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主要有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巴克利和卡森及邓宁的内部化理论、弗农的产品周期理论、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主要有小规模技术理论、技术地方化理论、技术积累—技术改变的演进理论和动态比较优势投资理论;并指出各流派的理论在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现象中存在的缺陷或不足。本章对这些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进行评述的目的是为后面的战略分析提供理论支持。第三章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基于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详细地分析了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迅猛发展的原因,并总结出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特征,为我国企业的“走出去”提供借鉴。第四章我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提出。通过对我国企业“走出去”战略从孕育、提出、形成,到进一步的完善,从“走出去”的战略内涵入手,分析了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明确了企业“走出去”的内涵,阐述了“引进来”和“走出去”的辩证关系,论述了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意义。第五章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总体评价。本章首先回顾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轨迹,分析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以及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基本特征,剖析了我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中外跨国企业之间的国际竞争力的对比,旨在为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规划提供依据。第六章我国企业“走出去”的主体选择战略。跨国公司是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载体,因此一个国家具有跨国公司的多少,表明国家的经济实力。本章首先通过对投资主体一般概念的分析,导出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跨国公司的概念;通过对我国目前对外投资主体的分析,提出培养我国自己的跨国公司的战略构想。第七章我国企业“走出去”的产业选择战略。本章通过分析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影响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的影响因素,提出了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基准,最后提出了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产业选择方式路径。第八章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区位选择战略。区位现在是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关键问题,合理的区位选择,是保证项目能够取得预期效益的重要条件。本章首先提出了区位选择的现实意义,然后分析了影响区位选择的各种因素,分析了目前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区位选择现状,最后提出了正确进行区位选择的途径。第九章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市场进入战略。本章首先较为系统地分析了进入市场的各种方式的利弊,然后深入分析了中小企业跨国经营进入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最后通过定量模型分析,从多角度探讨了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进入方式的选择途径。第十章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政府支持战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整个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政府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本章首先介绍了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应起的作用,然后进行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政府关于对外直接投资政策的国际对比,进一步分析了我国政府的对外直接投资政策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政府在企业“走出去”过程中应进一步改善其职能的具体思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政府支持战略。

王绍媛[4](2004)在《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服务是经济学中一个争议性比较大的范畴,许多与之相关的基本理论问题以及实际操作问题迄今尚未完全解决,古典经济学家认为服务业与物质生产部门有着某种本质的差别。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种本质上的差别在现代经济生活中似乎变得越来越模糊。“配第—克拉克定理”从理论上揭示了服务业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以至于有“服务社会”到来的说法。特别是在二战后的半个多世纪中,世界经济的重心向服务业倾斜,发展服务贸易对一国经济的贡献日益为各国所认知,服务贸易日益成为开放国家经济发展的引擎。国际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对国际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而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程度的加强,更凸显了国际服务贸易的作用,使国际服务贸易成为一国服务业以及经济竞争力的重要表现。 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是指一国政府在对外贸易中,通过国内立法和国际协议,逐渐减少政府对服务以及与服务有关的人员、资本、货物、信息等在国家间的流动的行政干预,放松对外贸易管制的过程,其目的是实现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和获取最佳的经济效益,是政府对服务贸易逐步放松管制的一种状态。从理论上讲,服务贸易自由化是提高经济效率的途径之一;然而,服务贸易自由化实际上更有可能创造获利者和受害者。虽然获利者可以补偿受害者损失而改善总体福利,但实现这种补偿的政策往往复杂和具有争议性。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表面上涵盖了所有贸易形式,但发达国家最为关心的是国际服务贸易中增长最快的生产者服务的贸易自由化,如银行、保险、电信、咨询、会计、计算机软件和数据处理等服务领域,这些领域更是关系到一国的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和国家竞争力。作为实现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途径之一的多边谈判的结果,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达成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延续,反映了谈判各方经济上既相互依赖又相互矛盾以及法律、文化上的相互渗透,是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法律、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和地区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国际服务交易行动的基本准则,对国际经济秩序的发展、国际经济交往的进行等有着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马金城[5](2004)在《跨国并购的效率改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个企业通过兼并其竞争对手成为巨型企业是现代经济史上的一个突出现象;没有一个美国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形式的并购成长起来的。”这是美国着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乔治·斯蒂格勒(George.J.Stigler)在《通向垄断和寡占之路——兼并》的论文中的开篇语。正因如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跨国并购为主要特征的并购浪潮迅速从美国漫延至欧洲、亚洲乃至整个世界,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末的第五次并购浪潮无论是个案规模,还是个案数量都已不可同日而语。其中1999年的跨国并购投资额占发达国家全部对外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FDI)总额的80%以上,成为FDI的主要模式。 但是,不容乐观的是跨国并购的频繁发生与并购效率缺失并存。据统计,基于种种原因,跨国并购有70%-80%是失败的。并购本身是有风险的,跨国并购的风险更大,一旦在一些环节上处理不当,将给一个原本实力强大的公司带来致命的打击,甚至会使一个百年老店陨灭。这引起了理论界和实业界的广泛关注。 目前,理论界对跨国并购的研究主要从对外投资理论和一般并购理论在经济学视角和法律规制视角下展开的。与之对应的是:在实践中,法律和经济上可行的跨国并购失败案例不乏发生,同时,法律和经济上不可行的跨国并购却时有发生。显然,目前的研究存在一些缺陷,理论上对跨国并购的效率研究需要一个综合的角度进行系统分析。 基于此,本文以帕累托效率改进理论为指导,以效率改进为出发点和切入点,融合了对外投资理论与一般并购理论,从经济学和管理学双重视角对跨国并购带来的微观层面的企业运营、中观层面的产业控制、宏观层面的国家利益的效率改进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并对如何改变跨国并购效率低下的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 本文写作中采用了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理论分析中主要运用了经济学分析与管理学分析方法相结合,既注重对资源配置的经济分析,

朱小娟[6](2004)在《产业竞争力研究的理论、方法和应用》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不断融入世界经济,有关竞争力的研究在我国政府、产业界和学术界中已引起更广泛的重视。本文主要是在对国际竞争力一般性理论和方法问题研究的基础上,从研究状况和现实需要出发,选择产业层次的竞争力问题进行重点分析。本文在研究竞争力问题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系统分析模式,从竞争力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出发,以竞争力经济学理论为依据,构建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并开展应用。本文的研究内容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第2章)是对有关国际竞争力研究的综述,详述了研究机构和学者们关于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和争论,并从本文研究目的出发,对国际竞争力概念进行了界定,给出了描述性定义。 第二部分(第3章)分析了竞争力的经济学基础,提出竞争力实质上是一个经济问题,经济学完全能解释竞争力。按照经济学体系来形成对竞争力理论来源的分析框架,经济学的各个分支都能很好地解释竞争力的来源。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竞争力理论又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国际竞争力模式。其后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在知识经济时代提高竞争力的基本途径。 第三部分(第4章)主要明确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对象的界定、产业竞争力研究的地位、研究的理论框架,分析决定产业竞争力的两类因素和竞争优势的持久性问题。最后建立了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第四部分(第5章)主要是归纳总结评价竞争力评价的五种基本方法。从分析竞争的结果出发,可以采取指标综合评价法、竞争结果评价法(显示性指标法)等,从分析决定和影响竞争力的原因着手,可以采取影响因素剖析法、全要素生产率模型法和标杆法。其中尤以标杆法中的数量方法——DEA法和OCRA方法作为重点。把“有效生产前沿面”和全要素生产率方法引入到对产业竞争力的评价上,这是本文在探索研究产业竞争力的数量分析方法方面的一次尝试。 第五部分(第6章)是结合实际工作的需要进行的初步实证研究。在对产业竞争力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总结和探讨之后,对汽车、石油和化工产业的竞争力状况进行了初步的评价研究。主要运用指标综合评价法和标杆法来进行汽车产业竞争力的实证研究。运用标杆法中的OCRA方法对我国石化和化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是运用数量分析方法于行业竞争力研究的尝试,也是对这些方法的一个检验。

许基南[7](2004)在《品牌竞争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品牌竞争力是一个直观却又难以说清楚的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已进入品牌竞争时代。1、 中国品牌与跨国公司品牌在中国市场上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跨国公司采用输出产品、兼并中国知名品牌和买断中国品牌等方式进入中国市场,导致一些国内品牌的市场份额不断下降,企业的生存面临危机;同时,一批国内品牌通过提高品牌竞争力,抓住了产业和产品升级的时机,扩大了自己的市场份额,并创造了一定的品牌优势,提高了市场份额,如海尔、长虹等。这些都告诉我们,中国品牌在与跨国公司的品牌竞争中同样可以获胜。2、 从中国品牌与跨国公司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来看,目前,中国还没有世界名牌;国内品牌的资产价值与国外品牌相比差距较大;中国品牌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的市场份额较低,创利能力较弱。通过对中国品牌与跨国公司品牌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分析,我们应当思考以下问题:为什么没有一个中国品牌是世界名牌?中国品牌同世界名牌竞争,差距究竟在哪儿?中国品牌的竞争力到底在哪里?这就是本文要研究的根本问题。本文试图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础之上,结合中国企业品牌和跨国公司品牌的实际,系统地分析品牌竞争力的来源,品牌竞争力的形成机理,培育品牌竞争力的途径,以及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化的新环境对品牌竞争力的影响。最后根据本文提出的品牌竞争力评价体系,较为全面系统地分析中国品牌竞争力的现状、与西方发达国家品牌的差距,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中国品牌竞争力的基本对策。全文共分为8章。在第一章导论中,对本文论题提出的背景、研究的目标与意义进行概述。同时,对国外和国内相关的品牌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对国内外文献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框架、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在第二章基本概念与研究的假设前提中,对一些基本概念如商标、品牌、竞争力、品牌竞争、品牌竞争力、品牌资产价值、顾客满意度等进行界定。其中,本文在前人对品牌定义的基础上,提出:品牌是由市场属性和产品属性而组成的一个系统,品牌的市场属性是指包括商标在内的一系列传递产品特性、利益、联想、文化、价值观和个性等活动的总和,品牌的产品属性是指品牌代表着企业规模、产品质量、技术和企业形象等。品牌是产品属性和市场属性的综合体现,是企业与顾客之间的关系性契约。这是本文的研究基础。在此基础上,提出品牌竞争力是在品牌竞争中产生的一种比较能力的观点。最后,提出品牌存在于产品有差异性的市场上和创造品牌产品的市场结构是垄断竞争市场与寡头垄断市场两个假设前提。 在第三章品牌竞争力的经济学分析中,首先,利用豪泰林模型通过品牌产品在地理空间上的不同,说明品牌的需求量不同,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市场上每家品牌企业都拥有自己的“自然需求”;2、品牌之间的价格优势有利于扩大市场需求;3、品牌产品之间的差异越大,每个品牌对附近的消费者的垄断力就越强,品牌之间的竞争强度越弱,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下降,垄断的可能性就越大。其次,论述品牌竞争力与比较优势理论、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核心能力理论和跨国经营理论之间的理论联系,为后续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在第四章品牌竞争力的来源中,将品牌竞争力的研究植根于企业运作系统中,而企业的运作系统有企业内部系统和企业外部系统,因此,品牌竞争力的来源有品牌竞争力的内部来源和品牌竞争力的外部来源,其中品牌竞争力的内部来源是关键。 在品牌竞争力的内部来源中,又分为品牌竞争力的直接来源和品牌竞争力的间接来源.品牌竞争力的直接来源是指品牌在市场竞争中直接表现出来的能力,是一种显性的能力,是品牌市场属性的表现形式,如表现在企业的产品、价格、分销渠道、促销与传播等方面比竞争对手所具有的差异化能力.而品牌竞争力的直接来源又是由企业内部的管理能力形成的,是一种隐性的能力,是品牌的产品属性的表现形式,所以,将影响企业内部管理能力的因素称为品牌竞争力的间接来源。 在品牌竞争力的直接来源中,参照市场营销学的4P理论框架,对产品、价格、分销渠道和促销与品牌传播等品牌竞争力的来源分别进行了研究。品牌竞争力的间接来源是品牌竞争力直接来源的基础。品牌竞争力的间接来源主要包括企业制度、企业管理、技术、人力资本和企业家、创新、企业文化等,由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于企业运作系统,形成品牌竞争力重要来源。 品牌竞争力的外部来源主要是指影响品牌竞争力的外部因素,主要有产业、政府政策、文化和教育体系、战略联盟等.产业因素主要是指产业内因素的影响,不同的产业生命周期和不同的产业价值链对品牌竞争力的影响是不同的;依据产业组织理论和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品牌竞争力是与产业组织结构紧密相关的,产业的组织规模即产业集中度就是品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产业集群及相关产业的支持也是品牌竞争力的来源.政府对于企业品牌竟争力培育是非常重要的,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纷纷出台各种政策来提升本国品牌的国

刘小铁[8](2004)在《产业竞争力因素分析》文中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步深入、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全球性买方市场的基本形成,国际间的产业竞争日益加剧,产业竞争力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国际经济地位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纷纷开展产业竞争力理论研究,并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是产业竞争力理论的创始人。他在1990年出版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通过对10个国家100多个产业的实证分析,总结出了影响产业竞争力的六大因素,即: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产业、企业策略结构与竞争、机遇和政府作用,这就是着名的“钻石模型”理论(“钻石体系”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为产业竞争力研究提供了系统的分析框架。然而,尽管“钻石”理论得到了世界上大多数学界、政府和产业界的赞同,但这并不能说明它就是一个十分完美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律,仍存在着一些缺陷或不足。主要表现为:(1) 过分强调一个国家的“商业环境”对产业竞争力形成的作用,未把产业内部因素作为主导。(2) 忽视或淡化了“技术创新”对产业竞争力的决定性作用,未能将它放在十分突出的位子,显然与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产业发展与竞争的现实和规律不符。(3) 片面强调“国内需求条件”的作用,低估了国际需求条件的重大影响,未能充分体现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的大趋势。(4) 对“政府角色”的作用重视不够。在波特的“钻石”模型中,“政府”只是一个“辅助”因素,主张政府对产业发展尽量不要干预。很显然,这对于市场经济制度和市场竞争主体比较成熟的发达国家是正确的,而对于广大市场经济制度和市场竞争主体均不成熟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来说,就难以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基于“钻石”理论业已存在的缺陷或不足,本文根据比较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理论、国际竞争力理论以及现代竞争理论,运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充分吸收“钻石”理论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对产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并结合中国实际进行对策研究。本文认为,产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来源于三个层次,即:基础因素、核心因素和环境因素。所谓基础因素,是指影响产业竞争力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基础设施、资金资源、劳动力资源、自然资源等;所谓核心因素,是指在产业竞争力中起关键作用的要素,主要包括技术创新、企业素质、市场结构等;所谓环境因素,是指来自产业外部,对产业竞争力形成和提升具有较大影响的要素,主要包括制度安排、政府作用等。只有这三个层次的力量共同作用才能决定一个产业的竞争能力。 但是,由于这三个层次所包含的具体因素太多,在决定产业竞争力中不可能都经常性地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只能选择其中若干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本文在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有关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实证分析后认为,在产业竞争力的形成过程中有五个因素经常性地发挥作用,这就是:资源条件、技术创新、企业素质、产业组织结构和政府作用.为便于表述,本文称之为“五要素论”。这五大要素是决定产业竞争力的基本力量,而且,在这五大要素中,资源条件、技术创新、企业素质、产业组织结构直接作用于产业竞争力,政府通过影响其他四个要素间接作用于产业竞争力.这就是本文的理论框架。 本文认为,“资源条件”是产业竞争力所必须依赖的基本资源,是产业竞争力形成的基本前提。主要包括基础设施资源、自然资源、资本资源、人力资源等.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丰富而有特色的资源条件是其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有利于降低产业内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产业的经营效率;有利于增强产品的差异性,使产业具备竞争对手难以获取的优势;有利于扩大产业的经营规模,提高在全球市场的份额:有利于改善产业的要素供给,提升产业的发展水平。 所谓“技术创新”是指新产品和新工艺设想的产生(获取)、研究开发、应用于生产、进入市场销售并实现商业利益以及新技术扩散整个过程的一切技术经济活动的总和,分为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渐进性创新与基本性创新,资本节约型创新、劳动节约型创新和中性型创新,综合性创新四种类型。根据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也是产业竞争力形成和提高的关键因素.其作用机理主要表现为:降低产业的经营成本,使产品在市场上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不断开发新产品,促进产品的差异化,使产业具有较强的市场垄断地位;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业的生产效率:提高产品的质t,推进产业内部结构高度化.实践证明,在全球性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只有持续进行技术创新,一国产业才能保持领先的竞争优势。 所谓“企业素质”,是指构成企业各要素的质t及其相互结合的外在表现特征,它决定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所产生的整体功能,主要包括技术素质、管理素质、规模素质和人员素质等内容。在一个产业内,只有?

李红[9](2004)在《我国酒店提升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我国酒店目前状况看,国际竞争力不强。其主要原因有:国有酒店数量众多,且效益不佳,出现严重的结构性过剩;私营酒店的发展障碍较多;国内度假酒店的建设存在资源的严重浪费;现有的组织结构严重制约酒店的发展;酒店时权经营不规范;星级结构不合理,发展失控;绿色酒店发展过程中存在严重误区;建立在各级行政权利基础上的行政垄断型结构极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酒店的发展;国内酒店盲目经营,而国外酒店施加的压力却与同俱增。在入世的新形势下,随着大众化旅游消费趋势的日益增强,在服务贸易总协定框架下的我国酒店存在众多的挑战和发展机遇。为更好地利用资源,提高我国酒店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形成我国特色的酒店经营机制,对酒店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立足于使酒店在提升国际竞争力方面更具有理论依据,使酒店的投资更具有科学性,使酒店及时做出预警分析,防患于未然,满足酒店在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提高质量、品牌建设、特色经营、强化管理、网络建设、提高预算水平等多方面的需要,在总结他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我国酒店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实践,对我国酒店提升国际竞争力问题进行系统分析,探讨我国酒店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性和可行性,研究分析酒店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据此确立酒店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酒店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模型,进行量化分析,对酒店国际竞争力进行排序和优劣势分析,明确酒店提升国际竞争力应遵循评估酒店的发展潜力、选择区域、确定投资主体、市场定位、选择人员与培训、进入市场的运作方式,提出提升酒店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对策建议,包括完善外部经营环境方面应采取实施信息化管理、营造酒店的国际竞争环境、实施酒店跨国经营的合作竞争、打造酒店的国际竞争优势和优化酒店结构等对策,在改进内部经营策略方面应实施以度假酒店为重的差异化经营策略、以人力资源为主的集中化经营策略和以酒店档次为准的匹配化经营策略,确定“以亚太地区为重点,以提升国际竞争力为纽带,突出我国的文化特色,最终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国际酒店连锁集团”的整体经营目标。 本文以酒店管理理论、竞争理论和跨国经营理论为基础,运用比较经济学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将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针对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趋势,为我国酒店的发展明确方向。希望此文能对我国酒店提升国际竞争力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帮助。

谢立新[10](2003)在《区域产业竞争力论——以泉州、温州、苏州三个地级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文认为:地区竞争表现为地区之间资源汲取能力和产业发展环境的竞争,基础在于产业发展能力的竞争。研究地区产业竞争力,目的在于从比较优势出发,寻求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群,并以此为主导(支柱)重点发展,营造产业竞争优势,获取竞争收益。本文以中国沿海发达地区中产业竞争力比较强的福建泉州、浙江温州、江苏苏州三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以三市产业结构转换能力、产业空间聚散能力和产业组织成长能力为重点,通过对三市产业产生、成长和演进能力的分析,试图研究和探讨地区产业发展和竞争力提高的一般规律。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本文认为:提高地区产业竞争力必须从五个方面入手:一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在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同时,努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在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中推进新型工业化,以新型工业化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二要以城市化和开发区建设为载体,加快中心城市发展,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中小城市、卫星城镇为依托的层级城镇体系,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三要立足地区资源赋予和区位特点,鼓励发展中小企业。通过兼并、战略联盟、股权投资、品牌延伸等形式,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企业集团,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以产业链分工协作为基础的特色产业集群,努力营造地区产业竞争优势。要继续强化个体营销和专业市场的功能,推行特许经营、专卖、品牌、虚拟经营等现代营销手段,重视区域营销和政府营销,不断强化产业组织的营销能力。四要健全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行业技术开发机构为依托,企业、科研机构、中介组织等为基础的产业技术进步组织体系。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完善企业组织特别是家族企业组织内部治理结构,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推动产业组织成长和产业竞争力增强。坚持以可持续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五要通过界定和保护产权、发展行业中介组织、建立区域诚信系统、强化政府责任等措施,发挥好政府在提高产业竞争力的作用。

二、提高我国建筑企业在国际市场竟争力份额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我国建筑企业在国际市场竟争力份额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2)家具产业集群竞争力比较研究 ——基于江西南康,广东顺德,四川新都家具产业集群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研究目标、内容、方法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方法
    1.3 研究的逻辑框架与创新点
        1.3.1 研究的技术路线
        1.3.2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产业集群及其竞争力理论研究的综述
    2.1 国外产业集群理论研究回顾
        2.1.1 产业集群概念的界定
        2.1.2 产业集群的分类
        2.1.3 产业集群理论的形成
        2.1.4 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
    2.2 国内产业集群的相关研究
    2.3 国内外对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研究
        2.3.1 产业集群竞争力内涵及本质
        2.3.2 产业集群竞争力来源分析
        2.3.3 产业集群生命周期与竞争力
        2.3.4 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特征
        2.3.5 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
        2.3.6 目前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研究存在的不足
    2.4 产业集群与竞争力之间的关系
        2.4.1 产业集群形成的条件
        2.4.2 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分析
        2.4.3 产业集群对竞争力的影响
    2.5 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的不同理论视角
        2.5.1 基于制度经济学的竞争力理论
        2.5.2 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竞争优势理论
        2.5.3 基于系统的协同发展理论
        2.5.4 基于生态学的组织共生理论
第3章 家具产业及家具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3.1 国际家具产业的发展状况
        3.1.1 世界家具产业概述
        3.1.2 国外家具行业发展迅猛的原因
        3.1.3 国际家具产业发展的趋势
    3.2 我国家具产业的发展现状
        3.2.1 我国家具产业的特点
        3.2.2 我国家具产业的现状
        3.2.3 我国家具产业的发展趋势
    3.3 我国家具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3.3.1 我国家具产业集群的现状
        3.3.2 我国家具产业集群形成的原因
        3.3.3 我国家具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障碍
    3.4 国外家具产业集群发展经验与启示
        3.4.1 典型国家的案例
        3.4.2 国外家具产业集群的启示
第4章 我国家具产业的竞争环境分析
    4.1 分析所采用的方法:SWOT分析
    4.2 我国家具产业的竞争机遇分析
        4.2.1 加入WTO,利于家具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增强自身竞争力
        4.2.2 国内家具市场需求巨大
        4.2.3 城乡居民消费观念更新
        4.2.4 港台和外资企业向中国内地的转移,推动了中国家具生产的发展
    4.3 我国家具产业面临的竞争威胁
        4.3.1 国际家具产业加速向我国转移,导致竞争加剧
        4.3.2 "绿色贸易"壁垒,国外对华反倾销,影响出口
        4.3.3 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对中国家具业的影响
        4.3.4 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升导致家其制造及出口成本增加
    4.4 我国家具产业的竞争优势分析
        4.4.1 文化优势
        4.4.2 劳动力成本优势和技能优势
        4.4.3 具备产业集群优势
    4.5 我国家具产业的竞争劣势分析
        4.5.1 产业格局不合理,一体化程度低
        4.5.2 产品同质化严重、设计能力差
        4.5.3 产业集聚能力低、竞争不充分
        4.5.4 粗放式管理方式,生产效率偏低
        4.5.5 学习与经验曲线效应不明显
第5章 家具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构建
    5.1 家具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分析框架
        5.1.1 家具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的基础
        5.1.2 家具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内部识别分析
        5.1.3 家具产业集群竞争力外源识别分析
    5.2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5.2.1 本研究选定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5.2.2 本研究基本指标体系的设计
        5.2.3 本研究的评价型指标体系
        5.2.4 各项指标数据的来源
    5.3 家具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方法
        5.3.1 确定各个评价指标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权重
        5.3.2 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消除指标量纲影响
        5.3.3 建立综合评价模型,计算综合评价结果
        5.3.4 竞争力评价结果的分析方法
第6章 家具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与比较分析
    6.1 广东顺德家具产业集群现状分析
        6.1.1 区域概况
        6.1.2 案例分析—家具集群发展概况
    6.2 江西南康家具集群现状分析
        6.2.1 区域概况
        6.2.2 案例分析—家具集群发展概况
    6.3 四川新都家具集群现状分析
        6.3.1 区域概况
        6.3.2 案例分析—家具集群发展概况
    6.4 家具产业集群经济竞争力评价与比较
        6.4.1 家具产业集群经济竞争力评价
        6.4.2 家具产业集群经济竞争力的评价结果与对应图
        6.4.3 家具产业集群经济竞争力的比较分析
    6.5 家具产业集群功能竞争力评价与比较
        6.5.1 家具产业集群功能竞争力评价
        6.5.2 家具产业集群功能竞争力的评价结果与对应图
        6.5.3 家具产业集群功能竞争力的比较分析
    6.6 家具产业集群基础环境竞争力评价与比较
        6.6.1 家具产业集群基础环境竞争力评价
        6.6.2 家具产业集群基础环境竞争力的评价结果与对应图
        6.6.3 家具产业集群基础环境竞争力的比较分析
    6.7 家具产业集群总体竞争力比较分析
        6.7.1 家具产业集群总体竞争力的评价结果与对应图
        6.7.2 家具产业集群总体竞争力的横向比较分析
        6.7.3 家具产业集群总体竞争力的纵向比较分析
第7章 提升家具产业集群总体竞争力对策分析
    7.1 改变低成本竞争战略,提高集群应变能力
        7.1.1 实施集群品牌竞争战略
        7.1.2 实施差异营销竞争策略
        7.1.3 实施产品质量竞争策略
    7.2 强化集群效应,防范集群风险
        7.2.1 增强产业集群风险管理意识,提高风险预警能力
        7.2.2 扩大集群经济活动范围
        7.2.3 建立企业间的信任关系
    7.3 完善产业集群内外网络建设
        7.3.1 完善内部网络,加强基于产业链的专业化分工与合作
        7.3.2 完善外部网络,融入全球价值链,实现网络升级
    7.4 完善集群创新系统建设
        7.4.1 形成制度创新机制
        7.4.2 培育企业家及企业家精神
        7.4.3 完善产业集群内部创新能力体系
    7.5 完善集群支持体系
        7.5.1 建立完善集群的中介服务体系和代理机构
        7.5.2 提升集群企业融资能力
    7.6 促进跨区域家具产业集群协调发展
        7.6.1 促进集群内龙头企业的发育和壮大
        7.6.2 推动集群成员的分工协作进一步深化
        7.6.3 拓展共生发展空间,整合区域经济竞争力
    7.7 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
        7.7.1 转变政府调控方式
        7.7.2 完善组织机构建设,促进产业集群统计工作
        7.7.3 有效配置生产要素资源
        7.7.4 对不同发展阶段的集群采取不同策略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不足及其拓展方向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录
致谢

(3)基于FDI的我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研究主题的审视
    第一节 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对外直接投资
        二、“走出去”的内涵
        三、本文的研究范围
    第二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一、本文的研究思路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
        三、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五节 创新之处与需要深化的内容
        一、本文的创新之处
        二、本文需要深化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评述
    第一节 对外直接投资的宏观理论
        一、国际投资利益分配模型
        二、小岛清的比较优势投资理论
        三、邓宁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
    第二节 对外直接投资的微观理论
        一、垄断优势理论
        二、内部化理论
        三、产品周期理论
        四、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一、小规模技术理论和技术地方化理论
        二、技术积累—技术改变的演进理论
        三、动态比较优势投资理论
        四、发展中国家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总体评述
第三章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
    第一节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及特征
        一、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状况
        二、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特征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及其迅速发展的原因
        一、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
        二、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发展的原因
    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效应分析
        一、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正面效应
        二、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负面效应
第四章 我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提出
    第一节 “走出去”战略的提出与发展
        一、“走出去”战略的孕育、形成与完善
        二、“走出去”的战略意义
        三、“走出去”战略的内涵
    第二节 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必要性
        一、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实施“走出去”战略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三、实施“走出去’战略是企业利益的需要
        四、实施“走出去”战略是保证国家利益的需要
    第三节 “走出去”与“引进来”的辩证关系
        一、“引进来”把握时代主题,“走出去”不失发展时机
        二、“引进来”:吸收人家的长处;“走出去”:发挥自身的优势
        三、“引进来”:任重道远;“走出去”:方兴未艾
第五章 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总体评价
    第一节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轨迹
        一、尝试性阶段(1979—1985年)
        二、起步阶段(1986—1991年)
        三、逐步发展时期(1992—1998年)
        四、快速发展阶段(1999年至今)
    第二节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
        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境内主体特点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特点
        三、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特点
        四、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特点
    第三节 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基本特征和主要问题
        一、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基本特征
        二、我国企业“走出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中外跨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
    第四节 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成功案例分析
        一、海尔模式
        二、TCL模式
第六章 我国企业“走出去”的主体选择战略
    第一节 对外投资主体的识别
        一、投资主体及其分类
        二、对外直接投资主体
    第二节 我国跨国公司的构建与完善
        一、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的现实格局
        三、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的选择与构建
第七章 我国企业“走出去”的产业选择战略
    第一节 产业选择的研究意义
        一、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特征分析
        二、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的研究意义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的影响因素
        一、跨国企业相对比较优势
        二、投资国经济发展水平
        三、政府产业政策导向
    第三节 我国企业“走出去”产业选择的基准
        一、边际产业基准
        二、产业相对优势基准
        三、产业波及效应基准
        四、产业结构高度同质化基准
        五、资源保证基准
        六、产业选择基准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四节 我国企业“走出去”产业选择的战略重点
        一、劳动密集型和成熟适用技术产业
        二、资源开发业
        三、服务业
        四、高新技术产业
第八章 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区位选择战略
    第一节 区位选择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企业“走出去”区位选择的意义
        二、区位选择的复杂性
        三、区位选择的多样性
    第二节 影响区位选择的因素分析
        一、东道国的影响因素分析
        二、跨国企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三节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
        一、我国目前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分布现状
        二、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路径分析
第九章 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市场进入战略
    第一节 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市场进入基本方式
        一、跨国并购与新建
        二、合资与独资
        三、跨国战略联盟
        四、进入方式选择的定量分析
    第二节 跨国企业进入东道国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一、外部环境因素
        二、内部因素
    第三节 我国跨国企业市场进入方式的选择
        一、新目标市场的进入方式选择:渐进式进入
        二、跨国子公司形成方式的选择
        三、跨国子公司所有权安排上的选择
        四、构建跨国公司战略联盟
第十章 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政府支持战略
    第一节 政府在市场经济中作用的理论概述
        一、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政府的作用
        二、在开放经济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第二节 政府推进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国际经验
        一、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比较
        二、发展中国家/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政策比较
        三、对我国的启示
    第三节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
        一、当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政策
        二、现行对外直接投资政策措施的效果
        三、现行对外直接投资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改善和加强政府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中作用
        一、明确政府的FDI日常监管职能
        二、强化对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政策扶持
        三、强化政府的信息和资金导向
        四、大力培育对外投资经营人才
        五、优化FDI的外汇和投融资管理体制
        六、建立对外直接投资保险制度
        七、政府间的双边合作
        八、完善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分析系统
参考文献
后记

(4)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一、国际服务贸易的界定与分类
    二、选题的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三、选题的研究思路与框架结构
第一章 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
    第一节 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
        一、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概况
        二、国际服务贸易迅速发展的原因
        三、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特点与趋势
    第二节 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一、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发展的历史回顾
        二、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发展环境
        三、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特点
    第三节 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途径
        一、充分发挥多边贸易体制的作用
        二、积极推进区域经济集团内部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三、加强各国国内政策的协调
        四、推动货物贸易的充分自由化
    第四节 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多边谈判
        一、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多边谈判的背景
        二、乌拉圭回合的国际服务贸易谈判
        三、服务贸易总协定的后续谈判
        四、多哈发展议程的国际服务贸易谈判
第二章 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理论
    第一节 国际服务贸易理论研究综述
        一、国际服务贸易理论研究的特点
        二、国际服务贸易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比较优势理论与国际服务贸易
        一、比较优势理论对服务贸易的适用性
        二、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理论模型
    第三节 国际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影响因素
        一、人力资本
        二、资本与技术因素
        三、信息技术
        四、自然条件与基础设施
        五、产业组织结构
        六、非经济因素
    第四节 规模经济贸易理论与国际服务贸易
        一、生产区段和服务链理论
        二、马库森理论
        三、弗兰科斯理论
第三章 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效应的政治经济分析
    第一节 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经济效应分析
        一、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经济效率分析
        二、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福利分析
        三、生产者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福利分析
        四、服务要素贸易自由化的福利分析
    第二节 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与国家安全
        一、服务贸易与国家安全的关系
        二、服务贸易自由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第三节 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与国家竞争力
        一、国家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的关系
        二、国家竞争力的来源
        三、服务贸易自由化与国家竞争力
    第四节 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与国家利益冲突
        一、保留产业模型的均衡分析
        二、生产率变化模型的均衡分析
        三、减少国家利益冲突的服务贸易自由化政策修正
第四章 国际服务贸易多边规则
    第一节 服务贸易总协定正文评析
        一、序言
        二、第一部分:范围和定义
        三、第二部分:一般义务和纪律
        四、第三部分:具体承诺
        五、第四部分:逐步自由化
        六、第五部分:机构条款
        七、第六部分:最后条款
    第二节 服务贸易总协定附件评析
        一、服务贸易总协定附件产生的原因
        二、服务贸易总协定附件评析
    第三节 服务贸易总协定评述
        一、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欠缺
        二、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意义
    第四节 服务贸易争端解决机制
        一、WTO争端解决机制的适用范围
        二、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创新
        三、服务贸易领域的争端解决
第五章 中国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第一节 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
        一、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历程
        二、我国服务业与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
        三、我国服务业与服务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
        一、出口与国际竞争力的关系
        二、以进出口数据为基础的竞争力指标
        三、四种服务贸易方式下的出口相对优势
    第三节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服务贸易的承诺
        一、我国参与国际服务贸易谈判
        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服务贸易承诺条款解读
    第四节 我国服务贸易具体承诺减让表的比较分析
        一、我国服务贸易具体承诺减让表架构
        二、我国服务贸易具体承诺减让表的比较分析
        三、我国主要服务行业市场准入承诺
第六章 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提高
    第一节 加快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
        一、建设产业国际竞争力调查体系
        二、制定合理的产业发展战略
        三、创新服务业发展的制度安排
        四、建立有实力的大型服务企业
        五、实施服务品牌战略
        六、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发展服务贸易
    第二节 扩大服务贸易市场准入
        一、我国服务贸易市场准入的现状
        二、扩大我国服务贸易市场准入的利弊分析
        三、我国服务贸易市场准入的模式选择
        四、我国服务贸易市场准入的原则
    第三节 完善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统计体系
        一、国际服务贸易统计体系
        二、完善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统计体系
    第四节 大力发展服务外包
        一、外包的发展特点
        二、国际服务外包的发展
        三、大力发展我国的服务外包
参考文献
后记

(5)跨国并购的效率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1.1 选题的理论意义
        1.1.2 选题的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文章的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文章的思路
        1.3.2 文章的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及需要深化的内容
        1.4.1 本文的创新之处
        1.4.2 本文需要深入研究的内容
第2章 跨国并购的实质及其发展态势
    2.1 基本概念的明晰
        2.1.1 并购的含义
        2.1.2 收购与兼并的区别
        2.1.3 跨国并购的含义
        2.1.4 跨国并购与国内并购
        2.1.5 跨国并购与新建投资
    2.2 跨国并购实质的经济学思考
        2.2.1 重置成本节约
        2.2.2 规模经济性产出
        2.2.3 时间成本控制
        2.2.4 合理避税
        2.2.5 获取投机收益
    2.3 跨国并购实质的管理学思考
        2.3.1 全球性的战略布局
        2.3.2 核心竞争力的国家间双向转移
        2.3.3控制权的转移和集中
        2.3.4 组织上的一体化发展
        2.3.5 协同效应的实现
    2.4 当前跨国并购的特点与趋势
        2.4.1 跨国并购的历史回顾
        2.4.2 当前跨国并购特点
        2.4.3 跨国并购的发展趋势
第3章 跨国并购的效率分析理论
    3.1 企业全球化发展及相应的理论解释
    3.2 基于外商直接投资的理论
        3.2.1 垄断优势理论
        3.2.2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3.2.3 内部化理论
        3.2.4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3.2.5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3.2.6 战略管理理论
    3.3 基于一般并购的理论
        3.3.1 交易费用理论
        3.3.2 代理理论和管理主义理论
        3.3.3 协同效应理论
        3.3.4 市场势力理论
    3.4 跨国并购的动因与相关理论解释
        3.4.1 跨国并购的一般动因
        3.4.2 跨国并购的效率动因
        3.4.3 跨国并购动因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解释
        3.4.4 跨国并购动因的一般并购理论解释
    3.5 基于效率的跨国并购理论分析
        3.5.1 经济效率的内涵
        3.5.2 跨国并购的效率内涵
        3.5.3 衡量并购效率的标准
        3.5.4 跨国并购的综合效率分析及其框架
第4章 跨国并购的微观效率改进
    4.1 跨国并购微观效率改进的主要方面
        4.1.1 实现低成本的扩张
        4.1.2 提高东道国公司的R&D能力
        4.1.3 提高所有权效率
        4.1.4 降低母国公司的控制权获得成本
    4.2 跨国并购的微观效率缺失
        4.2.1 跨国并购的文化缺失
        4.2.2 跨国并购的管理缺失
        4.2.3 跨国并购的公司治理缺失
        4.2.4 跨国并购的操作不当
    4.3 创造跨国并购的协同效应
        4.3.1 协同的内涵
        4.3.2 文化协同效应
        4.3.3 经营协同效应
        4.3.4 管理协同效应
        4.3.5 提升跨国并购操作效率
第5章 跨国并购的中观效率改进
    5.1 跨国并购中观效率改进的主要方面
        5.1.1 快速“内部化”效应
        5.1.2 推进有效竞争
        5.1.3 实现技术扩散
        5.1.4 延伸产品生命周期
        5.1.5 有效获得被并购企业的营销网络
        5.1.6 影响产业定价权和产业标准制定权
    5.2 跨国并购的中观效率缺失
        5.2.1 跨国并购后价值链的重组不理想
        5.2.2 未能发挥应有的技术扩散效应
        5.2.3 组织形态与组织规模不相称
        5.2.4 具体方式选择与效率追求不科学
    5.3 跨国并购中观效率的实现
        5.3.1 再造跨国公司的业务流程
        5.3.2 组建母子公司的网络结构
        5.3.3 以横向跨国并购实现非生产性规模经济
        5.3.4 以纵向跨国并购构筑虚拟生产经营网络
        5.3.5 以混合跨国并购实现范围经济
第6章 跨国并购的宏观效率改进
    6.1 跨国并购宏观效率改进的主要方面
        6.1.1 提升国际经济环境的适应性
        6.1.2 资本形成效应
        6.1.3 提升出口竞争力
        6.1.4 盘活存量资产的效应
        6.1.5 就业影响效应
        6.1.6 完善东道国市场环境
    6.2 跨国并购效率的宏观影响因素
        6.2.1 跨国公司所处的内在扩张需求层次
        6.2.2 东道国的区位影响因素
    6.3 跨国并购的宏观效率缺失
        6.3.1 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6.3.2 国家利益替代经济效率
        6.3.3 跨国并购动机与区位选择错位
        6.3.4 区位劣势考虑不充分
        6.3.5 并购方式选择上的不适应
        6.3.6 区位优势追求上的单一化
    6.4 跨国并购的区位选择
        6.4.1 区位选择应把握国际大趋势
        6.4.2 树立投资战略观
        6.4.3 跨国经营类型、动机与区位选择的匹配
        6.4.4 对投资促进实行目标定位
第7章 外资并购中国企业的效率改进
    7.1 外资并购中国企业的特点分析
        7.1.1 大型跨国并购逐渐增多
        7.1.2 行业趋于广泛
        7.1.3 战略并购是主要动机
        7.1.4 利用中国不良资产重组的机遇
        7.1.5 地方政府在外资并购中扮演重要角色
        7.1.6 优势企业是主要并购对象
        7.1.7 向多元化方式发展
    7.2 外商在中国投资的趋势
        7.2.1 中国吸引外资的现状与评价
        7.2.2 投资趋势
    7.3 外资并购的效率缺失
        7.3.1 外资并购相关法律、政策缺失
        7.3.2 资本市场发育程度低影响并购操作
        7.3.3 “国有”问题造成的并购效率缺失
        7.3.4 外资在中国配套率不高
        7.3.5 技术转移与溢出效应的弱化
    7.4 外资并购的效率提升
        7.4.1 完善外资并购的审查制度
        7.4.2 并购方式应逐渐规范化
        7.4.3 外资并购走市场化的道路
        7.4.4 加强对外资并购的竞争规制
        7.4.5 加强外资并购与国有企业改革的联系
        7.4.6 外资并购应注重技术进步
第8章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效率改进
    8.1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动机
        8.1.1 中国整体经济发展的需要
        8.1.2 中国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8.2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现状与评价
        8.2.1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尚处于初级阶段
        8.2.2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规模相对较小
        8.2.3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区域分布相对集中
        8.2.4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趋于加速发展
    8.3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效率缺失
        8.3.1 海外并购体现在规模上的宏观效率不足
        8.3.2 战略性目标考虑不周
        8.3.3 海外并购的投资结构不尽合理
        8.3.4 海外并购效益欠佳
        8.3.5 海外并购的企业整合度低
        8.3.6 海外并购的操作效率差
    8.4 提高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效率的策略
        8.4.1 建全适合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法律法规
        8.4.2 积极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大规模跨国公司
        8.4.3 强化海外并购经验的学习
        8.4.4 以供应链管理思想拓展海外并购空间
        8.4.5 选择适合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并购区位
参考文献
后记

(6)产业竞争力研究的理论、方法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外政府和机构研究国际竞争力的状况
    1.3 国际竞争力研究的三个发展阶段
    1.4 本文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竞争力的概念和争论
    2.1 国际竞争力的内涵与定义
    2.2 关于国际竞争力概念的争论
    2.3 关于国际竞争力的描述性定义
    2.4 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层次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竞争力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3.1 问题的提出:经济学是否能解释竞争力?
    3.2 经济学怎样解释竞争力
        3.2.1 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
        3.2.2 一般微观经济学
        3.2.3 产业组织经济学
        3.2.4 国际经济学/区域经济学
        3.2.5 企业经济学或管理经济学
    3.3 竞争力研究的经济学范式
        3.3.1 经济学各分支对竞争力的贡献
        3.3.2 竞争力经济学研究的三个层次
    3.4 知识经济时代的国际竞争力理论
        3.4.1 国际竞争新态势
        3.4.2 国际竞争力界定的新趋势
        3.4.3 知识经济时代竞争力特点
        3.4.4 发展中国家在知识经济背景下提高竞争力的途径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产业竞争力的理论和评价指标体系
    4.1 研究意义和目的
    4.2 产业竞争力研究的地位
    4.3 产业竞争力研究对象的界定
    4.4 决定产业竞争力的两类因素--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4.5 产业竞争力研究的理论框架
    4.6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方法
    5.1 指标综合评价法
        5.1.1 国际管理开发学院的评价方法
        5.1.2 世界经济论坛的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
        5.1.3 联合国国际贸易中心的TP指数
        5.1.4 联合国工发组织的工业绩效指数
        5.1.5 构建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数
    5.2 竞争结果评价法
        5.2.1 市场占有率法
        5.2.2 进出口贸易数据量测法
        5.2.3 实证研究
    5.3 影响因素剖析法
        5.3.1 波特的钻石体系
        5.3.2 价值链分析法
        5.3.3 其他学者关于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的分析
    5.4 全要素生产率(TFP)模型
        5.4.1 生产率与竞争力的关系
        5.4.2 全要素生产率模型
        5.4.3 实证研究--我国石油和化工产业生产率的实证分析
    5.5 标杆法
        5.5.1 标杆法的基本原理和思想
        5.5.2 标杆法中的主要数量方法
        5.5.2.1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
        5.5.2.2 经营竞争力比率法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产业竞争力的案例研究
    6.1 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
    6.2 我国石油和化工产业竞争力评价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1 、 本文的基本总结
    2 、 本文的创新点
    3 、 可以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博士生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论文
致谢

(7)品牌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标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标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相关文献的回顾
        1.3.1 国外文献的回顾
        1.3.2 国内文献的回顾
        1.3.3 国内外文献的评价
    1.4 研究框架、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2 基本概念与研究的假设前提
    2.1 基本概念
        2.1.1 商标
        2.1.2 品牌
        2.1.3 竞争力
        2.1.4 品牌竞争
        2.1.5 品牌竞争力
        2.1.6 品牌资产
        2.1.7 顾客满意
    2.2 假设前提
        2.2.1 品牌存在于产品有差异性的市场上
        2.2.2 创造品牌产品的市场结构
3 品牌竞争力的经济学分析
    3.1 品牌竞争力的经济学分析
    3.2 品牌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3.2.1 品牌竞争力与比较优势理论
        3.2.2 品牌竞争力与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
        3.2.3 品牌竞争力与核心能力理论
        3.2.4 品牌竞争力与跨国经营理论
4 品牌竞争力的来源
    4.1 品牌竞争力的来源分析
    4.2 品牌竞争力的内部来源
        4.2.1 品牌竞争力的直接来源
        4.2.2 品牌竞争力的间接来源
    4.3 品牌竞争力的外部来源
        4.3.1 产业
        4.3.2 政府政策
        4.3.3 教育和文化体系
        4.3.4 战略联盟
    4.4 品牌竞争力的来源模型
5 品牌竞争力的形成与培育
    5.1 品牌竞争力的形成机理
    5.2 品牌竞争力的培育
        5.2.1 健全市场环境
        5.2.2 制定品牌竞争战略
        5.2.3 品牌整合管理
        5.2.4 整合供应链
        5.2.5 技术创新
        5.2.6 组织创新
        5.2.7 培育核心能力
6 品牌竞争力的评价
    6.1 品牌资产的决定基础
        6.1.1 从顾客角度分析
        6.1.2 从企业角度分析
        6.1.3 从政府角度分析
    6.2 品牌资产价值的评估方法
        6.2.1 基于会计学的品牌资产价值评估方法
        6.2.2 基于营销学的品牌资产价值评估方法
        6.2.3 英特品牌公司的品牌资产价值评估方法
        6.2.4 中国品牌资产价值评估方法的实践
    6.3 品牌竞争力与品牌资产价值的相关分析
    6.4 品牌竞争力的评价
        6.4.1 品牌竞争力的指标体系
        6.4.2 具体指标的含义及确定方法
        6.4.3 品牌竞争力的评价方法
7 面向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化,品牌竞争力发展的新趋势
    7.1 经济全球化及其特征
        7.1.1 经济全球化
        7.1.2 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7.2 品牌竞争力的全球化趋势
    7.3 网络信息化及其对品牌竞争力的影响
        7.3.1 网络信息化及其对企业运作系统的影响
        7.3.2 网络市场及其对品牌竞争力的影响
    7.4 原产地形象与企业品牌
8 中国品牌竞争力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8.1 中国品牌竞争力的现状
    8.2 中国品牌竞争力存在的问题
    8.3 提高中国品牌竞争力的对策研究
        8.3.1 构建有利于品牌竞争力提高的政府政策支持体系
        8.3.2 提高品牌竞争力的微观对策
参考文献
后记

(8)产业竞争力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导论
    1.1 选题依据
        1.1.1 经济全球化凸显产业竞争力
        1.1.2 产业竞争力理论发展的新要求
        1.1.3 中国提升产业竞争力的现实需要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分析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及不足
        1.4.1 主要创新
        1.4.2 存在不足
2 产业竞争力理论概述
    2.1 产业竞争力的相关概念
        2.1.1 竞争力、国际竞争力探讨
        2.1.2 产业竞争力内涵及理论模型
        2.1.3 产业竞争力与国家、企业和产品竞争力的关系
    2.2 产业竞争力的理论依据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2.2.3 国际竞争力理论
        2.2.4 现代竞争理论
    2.3 产业竞争力研究的实践动因
        2.3.1 经济全球化加剧产业竞争
        2.3.2 高新技术成为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2.3.3 买方市场的形成呼唤产业竞争力
3 决定产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3.1 学术界关于产业竞争力决定因素的观点综述
        3.1.1 波特的“钻石模型”
        3.1.2 “波特--珰宁”模型
        3.1.3 对外开放与产业国际竞争力模型
        3.1.4 产业竞争优势因素
    3.2 “钻石模型”的理论贡献及其缺陷
        3.2.1 “钻石模型”的理论贡献
        3.2.2 “钻石模型”的缺陷或不足
    3.3 产业竞争力因素的判断基准及层次分析
        3.3.1 产业竞争力因素的判断基准
        3.3.2 产业竞争力因素的层次分析
    3.4 决定产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3.4.1 “五因素论”:产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3.4.2 “五因素论”的主要特点
        3.4.3 “五因素论”与“钻石模型”的联系
4 资源条件与产业竞争力
    4.1 资源条件与产业竞争力相关性的实证分析
        4.1.1 中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的表现
        4.1.2 中国纺织业竞争力的主要来源
    4.2 资源条件对产业竞争力的作用机理
        4.2.1 资源条件影响产业的生产成本与效率
        4.2.2 资源条件影响产品的差异性
        4.2.3 资源条件影响产业的发展规模
        4.2.4 资源条件影响产业的发展水平
5 技术创新与产业竞争力
    5.1 技术创新及其过程模型
        5.1.1 技术创新概念及其理论渊源
        5.1.2 技术创新的特点、类型
        5.1.3 技术创新的过程模型
    5.2 技术创新与产业竞争力相关性分析
        5.2.1 模型的经济理论基础
        5.2.2 关于计量经济模型的说明
        5.2.3 模型的测算结果
    5.3 技术创新对产业竞争力的作用机理
        5.3.1 技术创新能降低产业经营成本
        5.3.2 技术创新能促进产品的差异化
        5.3.3 技术创新能提高产业的生产效率
        5.3.4 技术创新能提高产品的质量
        5.3.5 技术创新能推进产业内部结构高度化
6 企业素质与产业竞争力
    6.1 企业素质与产业竞争力关联性分析
    6.2 企业素质对产业竞争力的作用机理
        6.2.1 企业技术素质决定产业的创新水平
        6.2.2 企业管理素质决定产业的整体运行绩效
        6.2.3 企业规模影响产业的市场地位
        6.2.4 企业人员素质决定产业的持续发展能力
7 产业组织结构与产业竞争力
    7.1 产业组织结构与产业竞争力相关性的实证分析
        7.1.1 中国彩电业的产业组织结构
        7.1.2 日本汽车业的产业组织结构
        7.1.3 基本结论
    7.2 合理产业组织结构对产业竞争力的作用机理
        7.2.1 合理产业组织结构能促进有效竞争
        7.2.2 合理产业组织结构能提高产业集中度
        7.2.3 合理的产业组织结构能提高产业内分工协作效率
8 政府作用与产业竞争力
    8.1 产业竞争力中政府作用的实证分析
        8.1.1 美国信息产业中的政府作用
        8.1.2 日本汽车产业中的政府作用
        8.1.3 印度软件产业中的政府作用
        8.1.4 基本结论
    8.2 产业竞争力中政府作用的理论基础
        8.2.1 政府经济职能理论
        8.2.2 赶超经济理论
        8.2.3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8.3 产业竞争力中政府的作用机理
        8.3.1 改善产业要素
        8.3.2 创造竞争环境
        8.3.3 扩大市场需求
        8.3.4 提供法制保障
9 中国产业竞争力提升对策
    9.1 改善资源条件的方式与途径
        9.1.1 基础设施的改善方式与手段
        9.1.2 自然资源条件的改善方式与手段
        9.1.3 资金资源的改善方式与手段
        9.1.4 人力资源的改善方式与手段
    9.2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现状及改善途径
        9.2.1 中国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现状
        9.2.2 提高中国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
    9.3 提高中国企业素质的主要途径
        9.3.1 进一步增强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
        9.3.2 以国际化为目标,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9.3.3 采取多种方式壮大企业规模
        9.3.4 培育企业家市场,强化职工技能培训
    9.4 中国产业组织结构现状及优化途径
        9.4.1 中国产业组织结构现状分析
        9.4.2 中国产业组织结构优化途径
    9.5 中国产业竞争力中的政府改革与行为调整
        9.5.1 调整政府职能,构建“强政府”
        9.5.2 遵循市场规律,实施产业扶持政策
        9.5.3 精减机构,提高效率
        9.5.4 培育社会中介组织
        9.5.5 加快经济立法,完善法律体系
参考文献
后记

(9)我国酒店提升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背景
        1.1.1 我国酒店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必要性
        1.1.2 我国酒店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可能性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方法
        1.3.1 论文研究的目的
        1.3.2 论文研究的意义
        1.3.3 论文研究的方法
    1.4 小结
2 酒店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2.1 酒店管理理论
        2.1.1 资本人格理论
        2.1.2 管理主体理论
        2.1.3 管理客体理论
        2.1.4 管理目标理论
        2.1.5 管理工具理论
        2.1.6 管理方案理论
        2.1.7 管理重心理论
        2.1.8 管理方法理论
        2.1.9 管理环境理论
    2.2 竞争理论
        2.2.1 传统竞争理论
        2.2.2 现代竞争理论
    2.3 跨国经营理论
        2.3.1 海默理论
        2.3.2 豪斯特理论
        2.3.3 伯克莱和马克.卡森理论
        2.3.4 邓宁理论
    2.4 小结
3 酒店国际竞争力的评价
    3.1 酒店国际竞争力的测度与影响因素
        3.1.1 酒店国际竞争力的测度
        3.1.2 影响酒店国际竞争力的因素
    3.2 酒店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3.2.1 现有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剖析
        3.2.2 我国酒店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3.2.3 酒店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
    3.3 河北省酒店国际竞争力评价的实证分析
        3.3.1 河北省酒店国际竞争力的总体评价
        3.3.2 河北省酒店国际竞争力的个案评价
    3.4 小结
4 提升我国酒店国际竞争力的运作
    4.1 评估酒店的发展潜力
        4.1.1 评估酒店发展潜力的目的
        4.1.2 评估酒店发展潜力的方法
    4.2 选择区域
        4.2.1 选择区域的整体思路
        4.2.2 选择区域的模式
    4.3 确定投资主体
        4.3.1 我国酒店直接对外投资
        4.3.2 我国酒店间接对外投资
    4.4 市场定位
        4.4.1 做国际市场领路者
        4.4.2 做国际市场跟随者
        4.4.3 做国际市场逆向者
        4.4.4 做国际市场空隙者
    4.5 选择人员与培训
        4.5.1 酒店人员的选择
        4.5.2 酒店人员的培训内容
        4.5.3 酒店人员的培训效果检验
    4.6 市场进入
        4.6.1 进入的时序
        4.6.2 进入的速度
        4.6.3 进入的比例
        4.6.4 进入的路径
    4.7 河北省阳光大厦提升国际竞争力的运作分析
        4.7.1 评估发展潜力
        4.7.2 扩大经营区域
        4.7.3 吸纳新的投资者
        4.7.4 市场重新定位
        4.7.5 加强人员培训
        4.7.6 市场拓展
    4.8 小结
5 提升我国酒店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5.1 完善外部经营环境
        5.1.1 实施信息化管理
        5.1.2 营造酒店的国际竞争环境
        5.1.3 实施酒店跨国经营的合作竞争
        5.1.4 培育酒店的国际竞争优势
        5.1.5 优化酒店结构
    5.2 改进内部经营策略
        5.2.1 实施以度假酒店为重的差异化经营策略
        5.2.2 实施以人力资源为主的集中化经营策略
        5.2.3 实施以酒店档次为准的匹配化经营策略
    5.3 河北省阳光大厦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分析
        5.3.1 国际竞争力创新
        5.3.2 实施市场营销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
        5.3.3 国际竞争力优劣势的趋动分析
    5.4 小结
6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附录
致谢

(10)区域产业竞争力论——以泉州、温州、苏州三个地级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导言
    1. 选题的意义
    2. 选定特定对象的依据
    3. 研究方法
    4. 结构和体系
    5. 本文的不足
第一章 地区产业竞争力的理论分析
    第1节 地区产业竞争力的本质
        1.1.1 地区竞争的本质
        1.1.2 地区产业竞争力的本质
        1.1.3 地区产业竞争力与国家竞争力、地区竞争力、企业竞争
    第2节 地区产业竞争力源泉
        1.2.1 地区竞争力源泉:研究回顾
        1.2.2 比较优势理论与地区产业分工
        1.2.3 竞争优势理论与地区产业发展
        1.2.4 地区产业竞争力源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内在统一
    第3节 地区产业竞争力分析模型
        1.3.1 国家(地区)竞争力分析模型
        1.3.2 产业竞争力分析模型
        1.3.3 地区产业竞争力分析模型再研究
    第4节 小结
第二章 产业结构转换能力
    第1节 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理论分析
        2.1.1 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地位和作用
        2.1.2 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分析构件
    第2节 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宏观面分析
        2.2.1 产业结构转换的路径分析
        2.2.2 产业结构转换的速度分析
        2.2.3 产业结构转换的绩效分析
        2.2.4 产业结构转换的偏差分析
        2.2.5 小结:以产业结构转换升级提高经济增长绩效
    第3节 农业产业结构转换
        2.3.1 农业内部结构转换现状分析
        2.3.2 农业内部结构转换的战略重点
        2.3.3 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结构转换
        2.3.4 小结:以农业产业化推动农业结构转换
    第4节 工业化进程与产业结构转换
        2.4.1 工业化及其结构转换
        2.4.2 工业化进程及其结构转换
        2.4.3 工业化模式及其结构转换
        2.4.4 小结:加快工业化步伐,提高工业化绩效
    第5节 第三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转换
        2.5.1 第三产业是推动产业结构转换的重要力量
        2.5.2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转换现状分析
        2.5.3 引致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差异的成因分析
        2.5.4 小结: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三章 产业空间聚散能力
    第1节 产业空间聚集能力的理论分析
        3.1.1 产业空间聚散理论和类型
        3.1.2 产业空间聚散能力的分析构件
    第2节 中心城市带动能力
        3.2.1 中心城市带动能力现状
        3.2.2 中心城市发展滞后的成因
        3.2.3 中心城市功能定位与带动能力
        3.2.4 小结
    第3节 城乡协调发展能力
        3.3.1 城乡协调发展能力现状
        3.3.2 城乡协作发展工业,推动区域工业化
        3.3.3 以工建农,缩小工业和农业收益差距
        3.3.4 建设小城镇,推动城乡一体化
        3.3.5 小结
    第4节 区域协调发展能力
        3.4.1 区域协调发展现状
        3.4.2 示范带动效应:以工业化为导向的落后地区自主展
        3.4.3 行政驱动效应:政府强制性区域间配置资源
        3.4.4 市场引导效应:从互惠互利原则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3.4.5 小结(投入产出效应):区域协调发展的启示与思考
    第5节 开发区带动能力
        3.5.1 开发区建设的经济社会效应
        3.5.2 开发区建设的成功之路
        3.5.3 小结
第四章 产业组织成长能力
    第1节 产业组织成长能力的理论分析
        4.1.1 产业组织理论演进及研究构件
        4.1.2 产业组织成长的内涵与功能
        4.1.3 产业组织成长能力的分析指标
    第2节 企业组织:产业组织成长的微观基础
        4.2.1 企业组织成长的逻辑起点:准古典企业
        4.2.2 企业组织成长的重要节点:古典企业和准现代企业
        4.2.3 现代企业组织的形成与成长:企业集团化和股份制
        4.2.4 小结:以企业制度创新推进企业组织创新
    第3节 产业集群:产业组织成长的高级形态
        4.3.1 产业集群经济效应
        4.3.2 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产业集群
        4.3.3 产业集群的主要特点
        4.3.4 产业集群的形成与演进
        4.3.5 小结:实施集群战略,增强产业竞争力
    第4节 产业营销:产业组织成长的关键环节
        4.4.1 传统营销方式的兴衰
        4.4.2 现代营销方式的成长
        4.4.3 区域营销的流行
        4.4.4 小结:多轮驱动,增强产业营销能力
    第5节 政府管理:产业组织成长的外部环境
        4.5.1 政府管理能力及其分析构件
        4.5.2 产业组织成长中的地方政府行为
        4.5.3 小结:增强产业组织成长的政府推动能力
第五章 提高地区产业竞争力
    第1节 以新型工业化推动结构升级
        5.1.1 新型工业化道路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5.1.2 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5.1.3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动工业结构升级
        5.1.4 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结构升级
        5.1.5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第三产业结构升级
    第2节 不断增强产业空间聚散能力
        5.2.1 强化中心城市带动作用
        5.2.2 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
        5.2.3 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5.2.4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5.2.5 增强开发区带动能力
    第3节 不断增强产业组织竞争力
        5.3.1 增强企业组织成长能力
        5.3.2 增强产业集群竞争优势
        5.3.3 增强产业营销能力
    第4节 以技术和制度创新提高产业竞争力
        5.4.1 以技术进步提高产业竞争力
        5.4.2 以制度创新提高产业竞争力
        5.4.3 以可持续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
    第5节 着力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5.5.1 界定和保护产权
        5.5.2 大力发展行业中介组织
        5.5.3 加强诚信系统工程建设
        5.5.4 建设责任政府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四、提高我国建筑企业在国际市场竟争力份额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实施名牌战略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增强国际竞争力[A]. 吕金枪,刘久华,苏鑫,门迎春,黄萍,王泽普,关树强,牛秀菊. 中国煤炭经济研究(2005~2008)(下册), 2009
  • [2]家具产业集群竞争力比较研究 ——基于江西南康,广东顺德,四川新都家具产业集群的比较[D]. 卢杰. 南昌大学, 2009(04)
  • [3]基于FDI的我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研究[D]. 宋维佳. 东北财经大学, 2006(06)
  • [4]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研究[D]. 王绍媛. 东北财经大学, 2004(02)
  • [5]跨国并购的效率改进研究[D]. 马金城. 东北财经大学, 2004(02)
  • [6]产业竞争力研究的理论、方法和应用[D]. 朱小娟.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4(04)
  • [7]品牌竞争力研究[D]. 许基南. 江西财经大学, 2004(04)
  • [8]产业竞争力因素分析[D]. 刘小铁. 江西财经大学, 2004(04)
  • [9]我国酒店提升国际竞争力研究[D]. 李红. 东北林业大学, 2004(04)
  • [10]区域产业竞争力论——以泉州、温州、苏州三个地级市为例[D]. 谢立新. 福建师范大学, 2003(03)

标签:;  ;  ;  ;  ;  

关于提高我国建筑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份额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