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炎消在奶牛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乳炎消在奶牛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一、乳炎消在奶牛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曹学发,胡延寿[1](2014)在《中草药防治奶牛乳腺炎研究进展》文中提出作为奶牛常发病之一的奶牛乳腺炎,因影响牛奶的产出率和质量而在对奶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同时,对人类的健康也构成了威胁。据报道,全世界三分之一的奶牛患有该病,每年因此病造成的损失高达350亿美元。李晓楠等[1]研究发现,呼和浩特地区奶牛乳腺炎的发病率为29.60%,临床型乳腺炎的发病率为7.16%;双城地区隐性乳腺炎的发病率为22.99%,临床型乳腺炎的发病率为9.87%。杨蕾

李会芳[2](2014)在《乳房炎康复液的药效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奶牛乳房炎是一种复杂的,常见的,多发的一种疾病,影响奶牛泌乳机能,给养牛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但由于奶牛乳房炎病原菌及发病机理的复杂性,给此病的预防和治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依据中兽医对疾病的辨证论治原则和奶牛乳房炎的发病机理,结合现代新工艺、新技术研制出的纯中药复方透皮吸收搽剂乳房炎康复液(简称“乳炎康”),由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苦参和一定量的透皮促渗剂氮酮和冰片等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通乳活络、消肿止痛的功效。目的:为了明确“乳炎康”疗效,分别对其体外抑菌试验、抗炎试验、皮肤刺激试验、急性毒性试验和临床治疗试验进行探讨,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采用试管倍比稀释法,测定“乳炎康”对主要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无乳链球菌、停乳链球菌、乳房链球菌、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2)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试验、棉球致小鼠肉芽肿试验和醋酸致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试验,观察其抗炎作用;(3)通过“乳炎康”对家兔的皮肤急性毒性效应、小鼠的口服急性毒性效应(LD50)和家兔皮肤刺激试验验证其安全性。(4)在体外抑菌、抗炎、和安全性试验的基础上,选取患有临床型奶牛乳房炎的奶牛40头,分为“乳炎康”高、中、低治疗组、复方金银花注射液治疗组,对其进行临床治疗试验,对其乳汁pH、血清中的谷草转氨酶(GOT)、谷丙转氨酶(GPT)及乳清中乳酸脱氢酶(LDH)、碱性磷酸酶(AKP)进行测量,考察其对对乳房炎的治疗效果。结果:(1)体外试验表明,“乳炎康”对五种致病菌的MIC分别为31.25mg/mL,15.63mg/mL,31.25mg/mL,62.5mg/mL,32.25mg/mL,MBC分别为31.25mg/mL,15.63mg/mL,62.5mg/mL,62.5mg/mL,62.5mg/mL,均表现一定的抑菌效果;(2)抗炎试验表明,“乳炎康”中剂量组能显着抑制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廓肿胀,显着抑制棉球所致小鼠肉芽肿,以及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其对急慢性炎症均有较好的抗性效果;(3)急性毒性试验表明,“乳炎康”以高(4g/mL)、低剂量(0.23g/mL)涂布完整皮肤组和受损皮肤组家兔,并制备成煎剂给小鼠灌胃,连续观察7d,结果无皮肤急性毒性,而口服毒性的LD50为44005mg/kg,属于无毒性药物,而皮肤刺激试验表明除受损皮肤组个别家兔有轻微红斑以外,其余均未见红斑和水肿,无刺激性,安全性良好。(4)临床试验表明,“乳炎康”高、中、低剂量组对临床型乳房炎的有效率分别为84.21%、85%和68.42%,治愈率分别为63.16%、65%、52.63%。对照药物复方金银花注射液的有效率为66.67%,治愈率为52.38%。、乳房炎康复液对奶牛乳房炎有显着的治疗效果,其治愈率和有效率显着高于复方金银花注射液,可明显降低乳汁pH值、GOT、GPT、LDH和AKP的活性。结论:“乳炎康”体外抑菌效果和抗炎效果明显,属于无毒,无刺激的外用涂抹制剂,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经临床治疗试验验证效果良好。

吴俊强[3](2010)在《乳酸链球菌菌素治疗奶牛隐性乳腺炎的研究》文中认为乳腺炎是奶牛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发病率高,造成奶牛业巨大经济损失。奶牛隐性乳腺炎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表现为牛奶体细胞数升高,产奶量下降,牛奶的成份发生改变,从而影响牛奶的品质。若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会发展为临床型乳腺炎,甚至引起瞎奶头,严重时导致奶牛淘汰。由于发病率高和牛奶抗生素残留等问题,隐性乳腺炎一般不治疗。当因隐性乳腺炎使桶奶中的体细胞含量大幅度升高而影响牛奶出售时,仍然要采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但抗生素治疗易引起奶牛乳腺炎致病菌株产生抗药性、造成牛奶中药物残留及奶牛体内药物蓄积,从而危害人类健康。因此,研制高效、低毒以及无有害残留的新型抗菌药物成为奶牛隐性乳腺炎研究的热点。本论文首先对某奶牛场隐性乳腺炎的病菌进行调查,然后研究了Nisin对奶牛乳腺的刺激性、对奶牛隐性乳腺炎尤其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病例的治疗效果。1.杭州近郊某奶牛场隐性乳腺炎主要病原菌的调查为了解杭州近郊某奶牛场奶牛隐性乳腺炎的主要病原菌,首先用杭州乳腺炎快速诊断试剂(HMT)对该牧场的两个牛棚进行隐性乳腺炎检测,采集检测结果为“+++”强阳性乳区奶样89个进行细菌学检验,并对分离的主要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以及牛奶中SCC和NAGase酶活性的测定。结果显示:在该牧场分离的奶牛隐性乳腺炎的主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25.0%)、无乳链球菌(34.7%)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31.9%)。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氨苄西林和苯唑青霉素均有较高的耐药率(88.8%,83.3%和72.2%);无乳链球菌对以上常规的抗生素保持着较高的敏感性;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氨苄西林、苯唑青霉素和链霉素均有较高的耐药率(86.4%,63.6%,77.3%和68.2%)。因此,该场引起奶牛隐性乳腺炎的主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以及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类药物已经产生耐药性。2. Nisin Z对奶牛乳腺的刺激性Nisin作为治疗奶牛隐性乳腺炎的药物在应用之前,必须要对其进行药物刺激性试验,以便筛选出治疗奶牛隐性乳腺炎的最佳剂量。本试验选择1头处于泌乳中期且四个乳区均健康的荷斯坦奶牛,分别将三个不同的剂量组(5.0×106IU、2.5×106IU、1.25×106IU)的Nisin制剂于挤奶结束后分别灌注于右前、右后以及左后乳区,左前乳区灌注250mL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然后在灌注结束后24h、48h、72h、96h以及1周时进行SCC及NAGase酶活性的检测。试验结果表明,除了5.0×106IU剂量组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外,其他剂量组与对照组均无明显的临床症状。灌注三种不同剂量的药物后,三个灌注乳区牛奶体细胞数在24h时均明显升高,但是24h后又逐渐下降,至1周时恢复正常水平,而对照组乳区则无显着变化。牛奶中NAGase酶活性检测结果表明,灌注药物后24h后,两个高剂量组(5.0×106IU、2.5×106IU) NAGase酶活性均升高,然后在24~72h保持稳定,随后NAGase酶活性恢复至正常水平;而1.25×106IU剂量组与对照组在灌注后24h、48h与72h时,NAGase酶活性则略微升高,随后便恢复至正常水平。上述结果表明,2.5×106IU与1.25×106IU对奶牛乳腺的刺激性最小,结合前期Nisin乳房灌注剂治疗奶牛隐性乳腺炎的抑菌效果,选择2.5×106IU作为治疗奶牛隐性乳腺炎的治疗剂量。3. Nisin Z乳房灌注剂对奶牛隐性乳腺炎治疗效果90头泌乳中期其患隐性乳腺炎的荷斯坦奶牛(90个患病乳区),被随机分成试验组(46个患病乳区),对照组(44个患病乳区)。试验组奶牛乳腺内灌注Nisin乳房灌注剂(2.5×106IU),每天一次,连续三天,对照组则按照牧场常规不采取治疗。通过检测治疗前后HMT变化、细菌学检查、牛奶体细胞计数、以及牛奶中NAGase酶活性变化,确定Nisin乳房灌注剂对奶牛隐性乳腺炎的治疗效果。细菌学检查结果可以看出,患病乳区分离的主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27.8%)、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31.1%)和无乳链球菌(33.3%);经过Nisin治疗后第2周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细菌学转阴率分别为65.2%和15.9%,统计学差异极显着(P<0.01);其中各试验组与对照组主要致病菌在治疗后第2周其细菌学转阴率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为50.0%和18.2%,无乳链球菌为90.9%和1.40%,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58.8%和27.3%,两组细菌学转阴率同期比较,金黄色葡萄球菌与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均无统计学差异,而无乳链球菌则差异极显着(P<0.01); NAGase酶活性检测结果表明,试验组在经Nisin乳房灌注剂治疗第1、2周后,牛奶中在NAGase酶活性均显着减低(P<0.01),而对照组则无显着差异;牛奶体细胞计数结果显示,试验组在治疗后第1、2周牛奶中体细胞≤5.0×105个/mL的百分比为41.3%和32.6%,而对照组则分别为18.2%和9.1%,两组同期比较差异均极显着(P<0.01)。因此,Nisin乳房灌注剂治疗奶牛隐性乳腺炎具有良好的效果。4.Nisin Z治疗奶牛隐性乳腺炎降低桶奶体细胞含量本试验在安徽试验基地选择两个牛棚,其中试验组牛棚含85头,对照组牛棚含90头,选择的奶牛均为处于泌乳中期的荷斯坦奶牛。3~7月对两个牛棚进行如下内容检查:桶奶体细胞数、桶奶乳成份、桶奶细菌数。8~12月用Nisin乳房灌注剂(2.5x106IU)对试验组中隐性乳腺炎病例进行治疗,每天一次,连续三天,对照组则按照牧场常规不采取治疗。然后每个月分别检测桶奶体细胞数、桶奶细菌数、桶奶中乳成份以及利用ECLIPSE50检测桶奶中Nisin Z的残留,以确定Nisin乳房灌注剂是否能够降低桶奶体细胞数。试验组隐性乳腺炎病例采取治疗措施后,桶奶体细胞数8~12月份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桶奶细菌数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桶奶中蛋白质、脂肪、乳糖与非脂质固体的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当试验牛群用Nisin灌注剂同时治疗隐性乳房炎病例少于10个时,桶奶ECLIPSE50法试验为阴性。因此,Nisin乳房灌注剂对牛群中奶牛隐性乳腺炎病例治疗后能够有效的降低桶奶体细胞数。5. Nisin Z治疗奶牛隐性型乳腺炎后在牛奶中的残留本试验通过选择3头泌乳中期患隐性乳腺炎的奶牛,用Nisin乳房灌注剂(2.50×106IU)治疗患病乳区,每天一次,连续三天;未治疗的相邻乳区作为对照。治疗结束后24h、48h、72h与96h后利用国标法检测治疗乳区与对照乳区的Nisin Z残留。结果表明,Nisin灌注剂治疗后24h牛奶中Nisin Z的残留量为75.81-36.50 IU/mL,远低于国家标准规定的乳制品中Nisin的最大允许添加量(0.5g/Kg,约合500IU/mL),而相邻乳区的混合奶样,则无Nisin检出。发酵培养试验结果表明,在治疗后24h采集治疗乳区牛奶经发酵培养会被抑制,但24h后检测均没有抑制发酵;而对照乳区采集的混合奶样经发酵培养均不会被抑制。本试验说明Nisin治疗奶牛隐性乳腺炎后24h,治疗乳区牛奶中的Nisin Z的残留量远低于国家标准,但灌注乳区的牛奶在治疗后24h会抑制发酵培养。6. Nisin Z在不同炎症程度牛奶中的降解选择牛奶SCC在0~2.0×105个/mL的正常奶牛、SCC在1.0~2.0×106个/mL的隐性乳腺炎奶牛以及临床型乳腺炎奶牛各3头,然后分别采集正常乳区与患病乳区的牛奶各10mL,首先测定了三种不同炎症程度牛奶中NAGase酶的活性,然后在牛奶中加入Nisin (104IU),在37℃培养。分别检测0h、2h、4h、6h与8h后Nisin在牛奶中的残留量。结果表明:Nisin在不同牛奶中的降解速度不一,从高到低依次为:正常牛奶、隐性乳腺炎牛奶和临床型乳腺炎牛奶。随着时间的增加,Nisin活性减少。7. Nisin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疫苗联合应用治疗奶牛隐性乳腺炎选择处于泌乳中期的荷斯坦奶牛75头,每头牛有一个隐性乳腺炎乳区。奶牛被随机分成三组,Nisin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疫苗联合治疗组,Nisin治疗组,对照组,且每组各25头。在Nisin与疫苗联合治疗组中,首先在挤奶结束后于奶牛乳腺上淋巴结注射金黄色葡萄球菌疫苗2mL,1周后对患病乳区开始灌注Nisin Z制剂(2.5×106IU/mL),每天一次,连续三天,灌注结束后1周第二次在乳腺淋巴结注射疫苗2mL; Nisin治疗组则是每天灌注Nisin Z制剂一次(2.5×106IU/mL),连续三天;对照组则不采取治疗。然后在处理前与治疗后第2、4和6周采集样品,分别检测HMT强阳性率、牛奶体细胞数、NAGase酶活性以及细菌学检查。两个治疗组经治疗后第2、4和6周后其体细胞数≤5.0×105个/mL的百分比分别为(56.0%、48.0%、100%)、(64.0%、52.0%、100%)和(60.0%、48.0%、100%),两个治疗组同期比较均均无差异(P>0.05),但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极显着(P<0.01)。两个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处理后第2、4和6周后其NAGase酶的活性分别为(34.2±9.8U/L、35.5±12.5U/L、56.5±17.8U/L)、(30.3±12.0U/L、31.7±13.5 U/L、56.0±16.3U/L)和(29.9±14.2U/L、32.2±15.4U/L、57.0±17.3U/L),两个治疗组同期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与治疗前及对照比较差异均极显着。细菌学检查表明,Nisin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疫苗治疗组、Nisin治疗组与对照组在第2、4和6周的细菌学治愈率分别为(68.0%、44.0%、0),(72.0%、40.0%、0)和(72.0%、40.0%、0),而两个治疗组同期比较,其中第2周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第4周和第6周差异均显着(P<0.05),而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极显着(P<0.01)。对治疗前后牛奶中乳成份的变化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治疗后第2、4和6周牛奶中蛋白质、脂肪、乳糖与总固体的含量均呈升高趋势,去治疗前以及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均为显着(P<0.01),但是两个治疗组同期比较差异均不显着(P>0.05)。上述试验结果表明,利用Nisin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疫苗联合治疗奶牛隐性乳腺炎病例,尤其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隐性乳腺炎病例,效果要优于单独用Nisin治疗。综上所述,杭州近郊某奶牛场奶牛隐性乳腺炎的主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与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且葡萄球类细菌已经对青霉素类药物产生耐药性。Nisin Z制剂对奶牛乳腺的刺激性试验表明,2.50×106IU适合作为治疗奶牛隐性乳腺炎的剂量。利用Nisin乳房灌注剂治疗奶牛隐性乳腺炎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而且在治疗后24h牛奶中Nisin Z残留量低于国家允许在食品中添加的量,不影响酸奶发酵。在牛群中用Nisin乳房灌注剂治疗隐性乳腺炎病例,可以降低桶奶体细胞数、桶奶细菌数,同时使牛奶中脂肪、蛋白、乳糖及非脂质固体的含量升高;Nisin Z在炎症牛奶中的降解速度比正常牛奶快,有利于治疗后及时排出。用Nisin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疫苗联合应用治疗奶牛隐性乳腺炎时,治愈率要高于单独使用Nisin Z制剂。

姬改珍[4](2010)在《复方中药秦公散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旨在探讨秦公散对小鼠免疫器官、特异性免疫功能、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等的影响。以清洁级昆明种小白鼠为实验动物,经口服给予高、中、低三个剂量的秦公散,并以左旋咪唑和蒸馏水分别作为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采用湿重法测定了小鼠免疫器官的重量,研究结果表明秦公散可以显着(p<0.05)地提高小鼠脾脏和胸腺的重量;采用比浊法、吞噬鸡红细胞法、碳廓清法分别测定了小鼠体内溶菌酶含量、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功能以及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实验结果表明秦公散可以显着提高小鼠体内溶菌酶含量、吞噬鸡红细胞和碳粒(p<0.05);采用迟发型变态反应、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反应、流式细胞术以及血清溶血素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了T、B淋巴细胞活性及其亚群,实验结果显示秦公散能够显着性(p<0.05)的提高细胞因子IL-2、TNF-α的含量、T淋巴细胞的活性及其亚群的CD4+百分含量和CD4+/CD8+的比值,可以极显着的提高B淋巴细胞亚群CD19+的百分含量及其分泌的IgG含量,但是对血清中的溶血素则无显着性的影响;此外,秦公散还可显着性(p<0.05)的逆转由环磷酰胺导致的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的状态。结论:秦公散可以显着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

王亮[5](2010)在《三聚氰胺对瘤胃发酵的影响及在奶山羊体内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试验选用4只绵羊和6只奶山羊,通过在精料补充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三聚氰胺和静脉单剂量灌注三聚氰胺,更深一层的了解三聚氰胺是否影响瘤胃发酵性能,同时了解在奶山羊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情况,从而为国家进一步研究三聚氰胺在动物体内的代谢规律、误食三聚氰胺饲料后的弃奶时间以及制定饲料三聚氰胺限量标准提供参考。试验一、三聚氰胺对绵羊瘤胃发酵性能的影响及排泄途径分析选取4只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雄性东北细毛羊,体重35Kg左右。试验采用4x4拉丁方试验设计,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处理组在基础日粮中各添加500、750、1000mg/kg精料的三聚氰胺。试验分4期,每期7d预饲期,2d采样期,中间过渡期为7d。在采样期,收集粪、尿、血以及晨饲后0、2、4、6、8h的瘤胃液,测定粪、尿、血中三聚氰胺浓度以及瘤胃液的pH、NH3-N、VFA,结果表明:各处理组之间的pH、NH3-N、VFA均无显着差异(P>0.05),尿样、粪样和血样中的三聚氰胺浓度随着添加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其中尿样中的三聚氰胺浓度增加最为显着,这也证实了尿液是三聚氰胺排泄的主要途径,其次是通过粪便排出,还有极小一部分残留于血中。试验二、三聚氰胺在奶山羊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及排泄比例分析选取6只体况良好、体重(35±2.65)kg、胎次和泌乳期相近健康杂种关中奶山羊。将单剂量(6.13mg/kg.bw)的三聚氰胺通过颈静脉插管快速注射,并于0(即注射前)、0.08、0.25、0.50、0.75、1、2、4、8、12、24h时从颈静脉导管处取血样3-5mL,分离血浆,测定血液中三聚氰胺浓度,利用3P97程序运行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同时收集粪、尿、血、奶样。结果表明:单剂量静脉快速注射三聚氰胺后的药时数据符合无吸收二室开放模型,其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表观分布容积Vd=0.03±0.005L/kg、消除半衰期t1/2=3.638±0.067h、药时曲线下面积=41.985±1.207μg/ml·h、体消除率=0.146±0.004L/(kg·h)。说明三聚氰胺在奶山羊体内分布有限,消除较快,且不会在其它组织器官中广泛分布。在奶山羊体内血液中,99%的三聚氰胺将在七个半衰期或者给药后25.4h内被完全清除。另外,通过测定尿样、粪样、血样和奶样中的三聚氰胺浓度,可以看出三聚氰胺的最主要排出途径是通过尿液排出体外,大约占到摄入量的88.52%,其次是通过粪便排出,为9.16%左右,而奶中的残留量还不到摄入量0.5%,剩余的大约1.89%残留于奶山羊体内。本试验测定了静脉注射后12、24、36、48h的奶中三聚氰胺浓度,结果发现36h时奶中三聚氰胺已降至检出限以下。

代敏[6](2010)在《TCMAI对奶牛乳腺炎耐药菌的抗菌活性及抗菌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研究TCMAI对奶牛乳腺炎耐药菌的体内外抗菌活性、临床疗效及对奶牛肝肾功能的影响及其肌肉刺激性和急性毒性,开展其在防治奶牛乳腺炎方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分析TCMAI对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及其超微结构的影响,探讨TCMAI的抗菌作用机制。方法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和16S rDNA序列分析技术鉴定分离于四川成都、绵阳和眉山的奶牛乳腺炎病原菌,纸片扩散法分析其对8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琼脂平板二倍稀释法测定包括清热类、解表类、化湿类、收涩类等78味单味中药粗提物、4味中药抗菌活性部位和创新中兽药TCMAI对乳腺炎病原菌的体外抑菌活性;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感染小鼠保护试验和奶牛乳腺炎临床试验研究TCMAI防治奶牛乳腺炎的有效性;肌肉刺激性试验、小鼠急性毒性试验及奶牛肝肾功能等血生化指标分析研究TCMAI的安全性;生长曲线法和电子显微镜技术探讨TCMAI的抗菌作用机制。结果分离鉴定奶牛乳腺炎病原菌120株,其中15株(12.5%)对青霉素、链霉素、红霉素、四环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头孢噻吩和头孢噻肟敏感,14株(11.67%)中介,91株(75.83%)耐药,以对青霉素(67.21%)和链霉素(64.81%)的耐药率最高,且多数耐药菌株呈多重耐药。清热解毒药拳参、清热燥湿药黄连、解表药香薷、化湿药厚朴、收涩药诃子和其它类药物地榆对奶牛乳腺炎耐药菌具有较强的体外抗菌活性。创新中兽药TCMAI除对受试的3株单胞菌无抑菌活性外,对其余15个种属的117株耐药菌和敏感菌均有较强的体外抑菌活性,MIC为0.26~8.17mg/ml; 0.49g/kg TCMAI肌肉注射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菌和大肠埃希菌耐药菌感染小鼠有100%的保护力,并呈量效关系;4.08mg/kg TCMAI乳池灌注和肌肉注射对19头奶牛26个乳区临床型乳腺炎奶牛的头治愈率和乳区治愈率分别为89.47%和88.46%,总有效率为100%;乳区肿胀平均消除时间为2.1d。TCMAI对4只兔肌肉刺激性试验的总反应分值为8分,肌肉注射和腹腔注射小鼠的LD5o分别为1.873g/kg和0.442g/kg。亚抑菌浓度TCMAI能明显延长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迟缓期,延缓其生长速度,繁殖方式异常,出现三分裂、四分裂等多种分裂方式,胞壁和胞膜损伤,胞浆内容物溶解,细胞空化死亡;亦能明显延长大肠埃希菌的迟缓期,显着减少其生长量,损伤胞膜,胞浆内容物渗漏,细胞空化死亡结论TCMAI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安全性高、毒副作小,对奶牛乳腺炎耐药菌具有极强的体内、外抗菌活性,对临床型乳腺炎的治愈率高,能用于治疗各种耐药菌和敏感菌引起的临床型乳奶牛乳腺炎。

王作信[7](2009)在《复方茜草灌注液的质量标准、初步稳定性及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为进一步研究茜草抗菌活性成分在奶牛乳房炎领域的应用,对茜草乙醇提取物不同溶剂萃取段进行了抗菌活性研究,筛选出具有明显抗菌活性的部位。以茜草、丹参和苦参的有效成分提取物进行组方,研制了治疗奶牛乳房炎的药物-复方茜草灌注液,对其制剂进行了质量标准和初步稳定性研究,并初步用于临床。1茜草提取物抗菌活性研究。选择金黄色葡萄球菌、停乳链球菌、无乳链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和绿脓杆菌为代表菌种,筛选出了对所选细菌的生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的抗菌活性部分。结果表明:茜草提取物的石油醚部分、氯仿部分、乙酸乙酯部分具有抗菌活性。乙酸乙酯部分对奶牛乳房炎的五种病原菌的抑菌效果最强,氯仿部分与石油醚部分相当,正丁醇部分对六种病原菌不敏感,丙酮无抑菌作用。2药材及原料药质量标准研究。根据《中国药典》(2005年)收录的方法对复方中各药材进行了薄层鉴别,结果各药材均符合处方要求。利用HPLC法测定了丹参药材中丹参酮ⅡA;建立了原料药中丹参、茜草和苦参的薄层鉴别方法。根据实验结果规定:按干燥品计,丹参酮ⅡA含量应不低于0.39%。3复方茜草灌注液质量标准研究。主要进行了制剂中的主要成分的薄层鉴别以及隐丹参酮和丹参酮ⅡA的HPLC法含量测定研究。建立的鉴别方法直观、简单、专属性强;含量测定方法准确、重现性好。根据实验结果规定:制剂中总丹参酮的含量不低于0.3359 mg/mL。4制剂的初步稳定性研究。在高温试验,强光照射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了加速试验。结果表明:制剂对光照和高温都很敏感,避免强光和高温下放置,应保存在常温环境中。5临床应用研究。对患有临床型乳房炎83头奶牛进行了复方茜草灌注液的疗效观察试验,其中复方茜草灌注液治疗组42头,青、链霉素对照组41头。结果表明:复方茜草灌注液治疗临床乳房炎总有效率为83.3 %,平均治愈率为76.2 %,而青、链霉素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8 %,平均治愈率78.0%。

邢妍美[8](2009)在《复方茜草灌注液的制备及其药效学、毒理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复方茜草灌注液是采用中药现代化的方法将茜草、丹参和苦参的有效成份进行提取和组方,以达到最佳的治疗奶牛乳腺炎的效果。该复方具有抗菌消炎、活血化瘀等作用。本论文进行了茜草的正交提取、复方茜草灌注液的药效学和毒理学的初步研究。1.提取物的制备以大叶茜草素的含量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方法,以提取时间、乙醇浓度、溶剂用量和提取次数为因素,分别进行热回流提取工艺的研究,以找出最佳方法。结果显示:最佳提取工艺组合为提取时间为2.5h、乙醇浓度为70%、溶剂用量为8倍、提取次数为3次。2.药效学研究分别对茜草、丹参、苦参、复方茜草灌注液做体外抑菌试验,结果显示:复方茜草灌注液的抑菌效果优于单味用药。三种中药的复方最小抑菌浓度测定表明:复方茜草灌注液的抑菌效果优于两种复方对照药物。本试验结果表明:复方茜草灌注液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3.毒理学研究在小白鼠急性毒性试验中,测定复方茜草灌注液对小鼠的经口急性毒性半数致死量(LD50)为6.59g/kg,根据中药毒性分级标准可以确定为实际无毒。在对Wistar大白鼠的亚慢性毒性试验中,分别按1/5 LD50、1/20 LD50、1/80 LD50和0的剂量给大鼠灌胃,观察其临床表现,检测血液生理生化指标,脏器指数,病理组织学检查等。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小白鼠的蓄积毒性试验,采用21d剂量递增法试验设计,试验结束时未出现死亡,证明该药无蓄积毒性;一次性给于30只小白鼠半数致死剂量,小鼠共死亡13只,说明长期接触该药不会产生耐药性。家兔的眼刺激性试验,复方茜草灌注液在对兔子眼结膜刺激性试验时眼刺激性综合平均值基本在0-4之间,属于无刺激性。

王学红,王作信,梁剑平,华兰英,刘宇[9](2009)在《中草药防治奶牛乳腺炎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综述了近年来中草药防治奶牛乳腺炎的研究进展、防治机理,并对中草药防治奶牛乳腺炎的前景进行了展望,指出中草药治疗奶牛乳腺炎具有广阔的前景。

富艳玲,刘爱玲,李旭东[10](2008)在《奶牛乳房炎防治技术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奶牛乳房炎是奶牛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给奶牛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严重地制约着奶牛业的发展。本文从奶牛乳房炎的危害、奶牛乳房炎的防制措施进展、奶牛乳房炎治疗研究进展三个方面对奶牛乳房炎防治技术进行了简要综述,旨在为临床防治奶牛乳房炎提供理论指导。

二、乳炎消在奶牛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乳炎消在奶牛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草药防治奶牛乳腺炎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草药防治乳腺炎的机理
    1.1 抗菌作用
    1.2 提高奶牛机体免疫力
    1.3 抗炎作用
2 中草药在奶牛乳房炎防治中的应用
    2.1 中草药治疗奶牛乳房炎
    2.2 中草药预防奶牛乳腺炎
3 小结

(2)乳房炎康复液的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奶牛乳房炎的研究概况
        1.1.1 奶牛乳房炎的流行病学
        1.1.2 奶牛乳房炎的发病因素
        1.1.3 奶牛乳房炎的治疗
    1.2 药透皮给药的研究进展
        1.2.1 药透皮吸收机理
        1.2.2 药透皮吸收的优点
        1.2.3 影响药物透皮吸收的因素
        1.2.4 透皮促渗剂的发展
        1.2.5 药透皮给药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乳房炎康复液的皮肤刺激性及安全性评价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乳炎康”对家兔的皮肤刺激试验
        2.2.2 “乳炎康”对家兔的皮肤急性毒性试验
        2.2.3 “乳炎康”对小鼠的口服急性毒性试验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乳房炎康复液的抗炎作用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乳房炎康复液的体外抑菌试验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乳房炎康复液对奶牛乳房炎的临床疗效试验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主要材料
        5.1.2 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乳房炎康复液对患牛乳汁 pH 值的影响
        5.2.2 乳房炎康复液对乳清中 LDH、AKP 的影响
        5.2.3 乳房炎康复液对血清中 GOT、GPT 的影响
        5.2.4 临床型乳房炎治疗结果
    5.3 讨论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乳酸链球菌菌素治疗奶牛隐性乳腺炎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图表目录
缩略语与符号索引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奶牛隐性型乳腺炎的研究现状
        1. 奶牛隐性型乳腺炎的流行状况
        2. 奶牛隐性型乳腺炎的主要病原
        2.1 传染性病原
        2.2 环境性病原菌
        3. 奶牛隐性乳腺炎的发病机理
        3.1 病原微生物入侵乳腺
        3.2 病原微生物感染乳腺
        3.3 乳腺炎症形成
        3.4 乳腺组织对感染的反应
        4. 奶牛隐性乳腺炎的发生规律
        4.1 季节性差异
        4.2 泌乳阶段的差异
        4.3 乳区之间差异
        4.4 年龄的差异
        4.5 胎次的差异
        5. 奶牛隐性型乳腺炎的诊断
        5.1 乳汁体细胞计数
        5.2 加州乳腺炎试验
        5.3 乳汁微生物培养鉴定
        5.4 乳汁酶活性的检测
        5.5 乳汁物理参数的检测
        5.6 乳汁蛋白检测
        6. 奶牛隐性型乳腺炎对牛奶品质的影响
        7. 奶牛隐性型乳腺炎引起的经济损失
        8. 奶牛隐性型乳腺炎的治疗
        8.1 抗生素
        8.2 中草药
        8.3 细胞因子
        8.4 抗菌肽
        8.5 溶菌酶
        8.6 抗奶牛乳腺炎病原菌复合卵黄抗体
        8.7 乳铁蛋白及其水解产物
        8.8 奶牛乳腺炎疫苗
    第二章 乳酸链球菌素的抗菌作用及其应用
        1. Nisin的结构及其理化特性
        1.1 Nisin的结构
        1.2 Nisin的理化特性
        1.3 Nisin的毒理学与安全性
        2. Nisin的抗菌活性及作用机理
        2.1 Nisin的抗菌活性
        2.2 Nisin的抑菌机理
        3. Nisin的检测方法
        3.1 基于抑菌活性的检测方法
        3.2 基于免疫学的检测方法
        3.3 基于Nisin自诱导作用的生物荧光法
        4. Nisin在食品保鲜与医药领域的应用
        4.1 Nisin在食品保鲜上的应用
        4.2 Nisin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5. Nisin治疗奶牛隐性乳腺炎的优势
    第三章 本试验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第一章 杭州近郊某奶牛场隐性乳腺炎主要病原菌的调查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1.2 HMT检测
        1.3 细菌学检查
        1.4 乳汁中NAGase酶活性检测
        1.5 牛奶体细胞计数
        1.6 细菌药敏试验
        1.7 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奶牛隐性乳腺炎的分离与鉴定结果
        2.2 奶牛隐性乳腺炎主要致病菌的药敏试验
        3. 本章小结
    第二章 Nisin Z对奶牛乳腺的刺激性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1.2 供试药物
        1.3 试验试剂
        1.4 试验仪器
        1.5 刺激性试验方案
        1.6 检测指标
        2. 结果和分析
        2.1 药物注射后奶牛临床症状的变化
        2.2 注射药物后牛奶体细胞变化
        2.3 注射药物后NAGase酶活性的变化
        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Nisin Z乳房灌注剂对奶牛隐乳腺炎治疗效果观察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物
        1.2 试验试剂
        1.3 试验仪器
        1.4 试验动物以及分组
        1.5 治疗方案
        1.6 奶样检测
        1.7 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药物治疗前后牛奶细菌的变化
        2.3 药物治疗前后牛奶NAGase酶的变化
        2.4 药物治疗前后牛奶SCC的数量变化
        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Nisin Z治疗奶牛隐性乳腺炎降低桶奶体细胞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的选择与分组
        1.2 供试药物
        1.3 治疗方案
        1.4 桶奶样品的采集以及检测指标
        1.5 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桶奶体细胞检测结果
        2.2 桶奶中细菌数的变化
        2.3 桶奶中蛋白质含量的变化
        2.4 桶奶中脂肪含量的变化
        2.5 桶奶中乳糖含量的变化
        2.7 利用ECLIPSE50检测Nisn在不同炎症程度牛奶中的残留
        2.8 Nisin乳房灌注剂灌注后桶奶Nisin Z残留检测
        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Nisin Z治疗奶牛隐性型乳腺炎后在牛奶中的残留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Nisin乳房灌注剂治疗奶牛隐性乳腺炎后牛奶中Nisin Z残留检测
        1.2 Nisin乳房灌注剂治疗后对酸奶发酵的影响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Nisin灌注剂治疗后对牛奶中Nisin Z残留量的检测
        2.2 Nisin灌注剂治疗后对酸奶发酵的影响
        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Nisin Z在不同炎症程度牛奶中的降解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不同炎症程度牛奶中NAGase酶的活性
        1.2 Nisin在不同炎症程度牛奶中残留的国标法检测
        1.3 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炎症程度的牛奶中NAGase酶的活性
        2.2 Nisn在不同炎症程度牛奶中的残留情况
        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Nisin Z与金黄色葡萄球疫苗联合应用治疗奶牛隐性乳腺炎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及分组
        1.2 供试药物
        1.3 治疗方案
        1.4 奶样的采集
        1.5 牛奶体细胞计数
        1.6 牛奶细菌学检测
        1.7 牛奶NAGase检测
        1.8 治疗前后牛乳乳成份的变化
        1.9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隐性乳腺炎病例治疗前后高体细胞乳区的变化
        2.2 隐性乳腺炎病例治疗前后牛奶中NAGase酶活性的变化
        2.3 隐性乳腺炎病例治疗前后检出细菌的乳区数变化
        2.4 隐性乳腺炎病例治疗前后牛奶中蛋白质含量的变化
        2.5 隐性乳腺炎病例治疗前后牛奶中乳脂率含量的变化
        2.6 隐性乳腺炎病例治疗前后牛奶中乳糖含量的变化
        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综合讨论
        1. 杭州近郊某奶牛场隐性乳腺炎主要病原菌
        2. Nisin Z对奶牛乳腺的刺激性
        3. Nisin乳房灌注剂对隐性型乳腺炎的治疗效果
        4. Nisin乳房灌注剂治疗奶牛隐性乳腺炎降低桶奶体细胞作用
        5. Nisin乳房灌注剂治疗奶牛隐性型乳腺炎后在牛奶中的残留
        6. Nisin在不同炎症程度牛奶中的降解
        7. Nisin与金黄色葡萄球疫苗联合应用治疗奶牛隐性乳腺炎
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4)复方中药秦公散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秦公散各组方中草药的研究进展
        1.1.1 中草药秦皮的研究进展
        1.1.2 中草药蒲公英的研究进展
        1.1.3 中草药红花的研究进展
    1.2 复方中药制剂治疗奶牛乳房炎的研究进展
        1.2.1 奶牛乳房炎的发病率及其危害
        1.2.2 奶牛乳房炎的分类
        1.2.3 奶牛乳房炎的发病原因
        1.2.4 奶牛乳房炎的发病机理
        1.2.5 奶牛乳房炎的诊断
        1.2.6 奶牛乳房炎的预防
        1.2.7 奶牛乳房炎的治疗
        1.2.8 中草药治疗乳房炎的作用机理
    1.3 秦公散的研究现状
        1.3.1 秦公散组方的筛选
        1.3.2 秦公散的药理学研究
        1.3.3 秦公散的药效稳定性和剂型研究
        1.3.4 秦公散的临床药效学研究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1.3 实验药品和试剂以及液体配制
    2.2 实验分组及给药
    2.3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2.4 实验方法
        2.4.1 秦公散对小鼠机体免疫器官重量影响的测定
        2.4.2 秦公散对小鼠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调节作用的测定
        2.4.3 秦公散对小鼠特异性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的测定
    2.5 实验结果
        2.5.1 秦公散对小鼠机体免疫器官重量的影响
        2.5.2 秦公散对小鼠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调节作用的影响
        2.5.3 秦公散对小鼠特异性免疫功能调节作用的影响
    2.6 小结与讨论
3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三聚氰胺对瘤胃发酵的影响及在奶山羊体内药代动力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三聚氰胺的研究进展
        1.1.1 三聚氰胺的化学组成和结构
        1.1.2 三聚氰胺的理化性质
        1.1.3 三聚氰胺的合成工艺
        1.1.4 三聚氰胺的主要用途
    1.2 三聚氰胺在动物体内的代谢与毒性研究进展
        1.2.1 三聚氰胺在啮齿动物体内的代谢与毒性研究进展
        1.2.2 三聚氰胺在家畜(宠物)体内的代谢与毒性研究进展
        1.2.3 三聚氰胺在人体内的代谢与毒性研究进展
    1.3 三聚氰胺的中毒机制
    1.4 三聚氰胺的检测方法
        1.4.1 重量法
        1.4.2 电位滴定法
        1.4.3 ELISA 试剂盒检测法
        1.4.4 液相色谱检测法
        1.4.5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法
        1.4.6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法
        1.4.7 国内外法定三聚氰胺的检测方法
    1.5 三聚氰胺的检测限量标准
    1.6 药代动力学的研究进展
        1.6.1 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内容
        1.6.2 药代动力学在动物实验中的应用
    1.7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三聚氰胺对绵羊瘤胃发酵性能的影响及排泄比例分析
        2.1.1 试验动物
        2.1.2 试验日粮与饲养管理
        2.1.3 试验设计
        2.1.4 样品的收集与保存
        2.1.5 测定指标及方法
        2.1.6 数据统计分析
    2.2 三聚氰胺在奶山羊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及排泄比例分析
        2.2.1 仪器
        2.2.2 药品与化学试剂
        2.2.3 试验动物
        2.2.4 静脉插管植入手术
        2.2.5 给药方法及样品采集
        2.2.6 标准曲线的建立
        2.2.7 空白试验
        2.2.8 样品添加回收率及精密度的测定
        2.2.9 样品的收集与保存
        2.2.10 测定指标及方法
        2.2.11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三聚氰胺对绵羊瘤胃发酵性能的影响
        3.1.1 不同处理组pH 值的动态变化
        3.1.2 不同处理组NH3-N 值的动态变化
        3.1.3 不同处理组VFA 值的动态变化
    3.2 三聚氰胺在绵羊体内的排泄途径及比例分析
    3.3 三聚氰胺在奶山羊体内的药代动力学
        3.3.1 三聚氰胺标准曲线的线性关系
        3.3.2 空白试验
        3.3.3 方法的准确度及精密度
        3.3.4 药代动力学参数的计算结果
    3.4 三聚氰胺在奶山羊体内的排泄比例分析
4 讨论
    4.1 三聚氰胺对绵羊瘤胃发酵性能的影响及排泄比例分析
        4.1.1 不同处理组日粮对瘤胃pH 值的影响
        4.1.2 不同处理组日粮对瘤胃NH3-N 浓度的影响
        4.1.3 不同处理组日粮对瘤胃VFA 浓度的影响
    4.2 三聚氰胺在奶山羊体内的药代动力学
    4.3 三聚氰胺在绵羊和奶山羊体内排泄比例分析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TCMAI对奶牛乳腺炎耐药菌的抗菌活性及抗菌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 奶牛乳腺炎是奶牛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
    2 中药是防治奶牛乳腺炎的有效方法
    3 防治奶牛乳腺炎创新中兽药的发现及其抗菌作用机制研究
实验研究
    第一部分 奶牛乳腺炎病原菌的分离及其生化和分子鉴定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培养基
        1.3 试剂
        1.4 细菌鉴定卡
        1.5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样品的采集
        2.2 乳腺炎的检测
        2.3 血平板的制备
        2.4 细菌的分离和纯化
        2.5 细菌鉴定
        2.5.1 细菌的全自动生化鉴定
        2.5.2 细菌的分子鉴定
        2.5.3 芽孢杆菌的API鉴定
        3 实验结果
        3.1 奶牛乳腺炎发病情况
        3.2 乳腺炎病原菌的鉴定
        3.3 细菌鉴定方法比较分析
        3.4 乳腺炎病原菌的种属及其分布
    第二部分 奶牛乳腺炎病原菌的耐药性分析
        1 实验材料
        1.1 药敏纸片
        1.2 菌株
        1.3 培养基
        1.4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菌株的准备
        2.2 抗生素敏感性试验
        3 实验结果
    第三部分 抑制奶牛乳腺炎耐药菌抗菌中药的筛选
        1 实验材料
        1.1 药物
        1.2 菌株
        1.3 培养基
        1.4 试剂
        1.5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中药的提取
        2.2 提取物的定容、灭菌和保存
        2.3 体外抑菌活性试验
        2.4 数据统计
        3 实验结果
        3.1 清热类药物的体外抑菌活性
        3.1.1 清热解毒类药物的体外抑菌活性
        3.1.2 其它清热类药物的体外抑菌活性
        3.2 解表类药物的体外抑菌活性
        3.3 化湿类药物的体外抑菌活性
        3.4 收涩类药物的体外抗菌活性分析
        3.5 其它类药物的体外抑菌活性
        3.6 各类中药体外抑菌活性的比较分析
        3.7 4味中药抗菌活性部位的筛选
    第四部分 TCMAI抑制奶牛乳腺炎耐药菌的抗菌活性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药物
        1.1.1 受试药
        1.1.2 阳性药
        1.2 菌株
        1.2.1 体外抗菌试验菌株
        1.2.2 体内抗菌试验菌株
        1.3 实验动物
        1.4 培养基
        1.5 试剂
        1.6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TCMAI的体外抗菌试验
        2.2 TCMAI的体内抗菌试验
        2.2.1 预试验
        2.2.2 体内抗菌活性
        2.2.3 数据统计
        2.3 TCMAI治疗奶牛临床型乳腺炎的临床疗效研究
        2.3.1 实验分组
        2.3.2 给药方法
        2.3.3 疗效判定
        2.3.4 乳成分、血常规、NAG酶活及免疫球蛋白等的检测
        2.3 5 数据统计
        3 实验结果
        3.1 TCMAI的体外抗菌活性
        3.2 TCMAI的体内抗菌活性
        3.2.1 预试验
        3.2.2 TCMAI的体内抗菌活性
        3.3 TCMAI治疗奶牛临床型乳腺炎的临床疗效
        3.3.1 预试验结果
        3.3.2 临床疗效分析
        3.3.3 血常规分析
        3.3.4 NAG酶活和免疫球蛋白分析
        3.3.5 乳蛋白质含量分析
    第五部分 TCMAI防治奶牛乳腺炎的安全性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药物
        1.1.1 受试药
        1.1.2 阳性药
        1.2 实验动物
        1.3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肌肉刺激性试验
        2.2 TCMAI的LD_(50)测定
        2.2.1 肌肉注射
        2.2.2 腹腔注射
        2.2.3 数据统计
        2.3 TCMAI对奶牛血生化的影响
        2.3.1 样品的采集
        2.3.2 血生化分析
        2.3.4 数据统计
        2.4 TCMAI在奶中的残留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TCMAI的肌肉刺激性
        3.2 TCMAI的急性毒性
        3.2.1 TCMAI肌肉注射小鼠的LD_(50)
        3.2.2 TCMAI腹腔注射小鼠的LD_(50)
        3.3 TCMAI对奶牛血生化的影响
        3.3.1 组间用药前、后的血生化比较分析
        3.3.2 组内用药前后血生化的比较分析
        3.4 TCMAI在奶中的残留分析
    第六部分 TCMAI的抗菌作用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药物
        1.1.1 受试药
        1.1.2 阳性药
        1.2 菌株
        1.3 试剂
        1.4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菌种的活化
        2.2 MIC的测定
        2.3 TCMAI对细菌生长的影响
        2.3.1 TCMAI对大肠埃希菌生长的影响
        2.3.2 TCMAI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的影响
        2.4 TCMAI对细菌超微结构的影响
        2.4.1 电镜样品的制备
        2.4.2 细菌超微结构的观察
        3 实验结果
        3.1 TCMAI对细菌生长的影响
        3.1.1 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
        3.1.2 TCMAI对大肠埃希菌生长的影响
        3.1.3 TCMAI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的影响
        3.2 TCMAI对细菌超微结构的影响
        3.2.1 TCMAI对大肠埃希菌超微结构的影响
        3.2.2 TCMAI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超微结构的影响
讨论
    1 奶牛乳腺炎病原菌的鉴定及其耐药性分析
        1.1 奶牛乳腺炎病原菌的鉴定
        1.2 奶牛乳腺炎病原菌的耐药性分析
    2 中药抑制奶牛乳腺炎耐药菌的筛选及创新抗菌中兽药TCMAI的发现
        2.1 78味单味中药粗提物的体外抗菌活性筛选
        2.2 中药抗菌活性部位筛选及中药体外抗菌作用规律分析
        2.3 创新中兽药TCMAI的发现
    3 TCMAI防治奶牛乳腺炎的有效性评价
        3.1 TCMAI治疗奶牛乳腺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3.2 TCMAI对临床型乳腺炎奶牛NAG酶活及白细胞的影响
        3.3 TCMAI对临床型乳腺炎奶牛免疫功能的影响
        3.4 TCMAI对乳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4 TCMAI防治奶牛乳腺炎的安全性评价
        4.1 TCMAI的急性毒性及肌肉刺激性
        4.2 TCMAI对临床型乳腺炎奶牛血生化的影响
        4.3 TCMAI的残留分析
    5 TCMAI的抗菌作用机制研究
    6 TCMAI治疗临床型奶牛乳腺炎的作用机制
结论
创新与特色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Ⅰ
附录Ⅱ
附录Ⅲ

(7)复方茜草灌注液的质量标准、初步稳定性及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前言
    1 奶牛乳房炎的研究概况
        1.1 奶牛乳房炎的发病原因
        1.2 奶牛乳房炎的分类
        1.3 奶牛乳房炎的诊断
        1.3.1 临床型乳房炎的诊断
        1.3.2 隐性乳房炎的诊断
        1.4 奶牛乳房炎的治疗
        1.4.1 西药治疗
        1.4.2 中草药治疗奶牛乳房炎
        1.4.2.1 中草药复方治疗奶牛乳房炎
        1.4.2.2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防治奶牛乳房炎
        1.4.2.3 中草药提取物治疗乳房炎
        1.5 奶牛乳房炎的预防
        1.5.1 加强饲养管理,改善环境卫生
        1.5.2 建立科学规范的挤奶措施
        1.5.3 干奶期预防
        1.5.4 定期检查,及时治疗,淘汰病牛
    2 复方中重要药材的研究概况
        2.1 丹参的研究概况
        2.1.1 丹参的化学成分
        2.1.2 药理作用
        2.2 茜草的研究概况
        2.2.1 化学成分
        2.2.2 药理作用
        2.3 苦参的研究概况
        2.3.1 化学成分
        2.3.2 药理作用
第二部分 试验部分
    第一章 茜草提取物对奶牛乳房炎主要病原菌的抑菌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药材与试剂
        1.2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章 复方茜草灌注液的质量标准研究
        1 原料药材质量控制的研究
        1.1 药材和原料药的鉴别
        1.2 药材和原料药的的含量测定
        2 复方茜草灌注液的质量标准研究
        2.1 名称
        2.2 处方
        2.3 制法
        2.4 性状
        2.5 鉴别
        2.6 复方茜草灌注液中隐丹参酮和丹参酮ⅡA的含量测定
        2.7 功能与主治
        2.8 用法与用量
        2.9 规格
        2.10 贮藏
        3 讨论
        3.1 原料药材质量控制研究
        3.2 复方茜草灌注液中茜草的鉴别
        3.3 复方茜草灌注液中隐丹参酮和丹参酮ⅡA含量的测定
    第三章 复方茜草灌注液初步稳定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四章 复方茜草灌注液对奶牛乳房炎的临床应用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药品试剂
        1.2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8)复方茜草灌注液的制备及其药效学、毒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文献综述
    1 奶牛乳腺炎的发病及其治疗现状
        1.1 致病因素
        1.2 发病机理
        1.3 药物治疗方法
    2 复方中的中药研究概况
        2.1 茜草研究进展
        2.2 丹参研究进展
        2.3 苦参研究进展
    3 中药治疗奶牛乳腺炎研究现状
        3.1 抗菌作用研究
        3.2 抗炎作用的研究
        3.3 中药治疗奶牛乳腺炎的特点
        3.4 中药治疗奶牛乳腺炎存在的问题
        3.5 中药治疗奶牛乳腺炎的前景展望
    4 本试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中药的提取
    1 方解
        1.1 处方组成
        1.2 处方方解
    2 茜草提取的正交试验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
    3 中药的提取
        3.1 材料
        3.2 方法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药效学试验
    1 抑菌试验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
    2 抗炎试验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毒理学试验
    1 小鼠急性毒性预试验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
    2 小白鼠急性毒性试验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
    3 大白鼠亚急性毒性试验
        3.1 材料
        3.2 方法
        3.3 观察指标
        3.4 结果
    4 蓄积毒性试验
        4.1 料料
        4.2 方法
        4.3 结果
    5 局部刺激试验
        5.1 试验动物
        5.2 试验药品
        5.3 方法
        5.4 结果
    6 讨论
        6.1 急性毒性试验
        6.2 亚慢性毒性试验
        6.3 蓄积毒性试验
        6.4 局部刺激试验
    7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9)中草药防治奶牛乳腺炎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乳腺炎的中兽医发病机理
2 中草药防治奶牛乳腺炎的研究进展
    2.1 复方中草药治疗乳腺炎
    2.2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防治奶牛乳腺炎
    2.3 中草药提取物治疗乳腺炎
3 中草药治疗乳腺炎的机理研究
    3.1 抗菌作用
    3.2 抗炎作用的研究
    3.3 中药干预基因表达[29]
4 中草药防治奶牛乳腺炎的前景展望

四、乳炎消在奶牛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草药防治奶牛乳腺炎研究进展[J]. 曹学发,胡延寿. 养殖与饲料, 2014(06)
  • [2]乳房炎康复液的药效学研究[D]. 李会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2)
  • [3]乳酸链球菌菌素治疗奶牛隐性乳腺炎的研究[D]. 吴俊强. 浙江大学, 2010(10)
  • [4]复方中药秦公散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D]. 姬改珍.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0(12)
  • [5]三聚氰胺对瘤胃发酵的影响及在奶山羊体内药代动力学的研究[D]. 王亮. 东北农业大学, 2010(05)
  • [6]TCMAI对奶牛乳腺炎耐药菌的抗菌活性及抗菌作用机制研究[D]. 代敏.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0(08)
  • [7]复方茜草灌注液的质量标准、初步稳定性及临床应用研究[D]. 王作信. 甘肃农业大学, 2009(06)
  • [8]复方茜草灌注液的制备及其药效学、毒理学研究[D]. 邢妍美. 甘肃农业大学, 2009(06)
  • [9]中草药防治奶牛乳腺炎的研究进展[J]. 王学红,王作信,梁剑平,华兰英,刘宇.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9(01)
  • [10]奶牛乳房炎防治技术研究进展[A]. 富艳玲,刘爱玲,李旭东. 首届中国兽药大会动物药品学暨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药品学分会2008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8

标签:;  ;  ;  ;  ;  

乳炎消在奶牛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