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岗位战斗力(论文文献综述)
闫秀婷[1](2021)在《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性研究》文中指出当代大学生成长环境复杂多变,多元文化激荡与社会发展机遇对大学生价值取向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产生了深刻影响。新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又被赋予新的使命。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培养纪律严、作风正的新一代大学生,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做更多的努力。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从国内国际背景、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等方面讲述了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二部分,是关于高校学生党建的相关理论概述,重点阐述了国内外党的建设理论和发展脉络,为后文写作提供学理支撑。第三部分,剖析当前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挑战,讲述了加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在这样的背景下,寻求如何更好地创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路径,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创新大学生党建工作就要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全面从严治党,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从思想上、组织上、制度上、方法上,不断创新大学生党建工作内容、工作模式和工作机制,才能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才能抓好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办好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开创新局面。
黎育生[2](2021)在《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1949-197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从1951年开始的。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不但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度,而且是一项典型的中国高等教育制度。然而,当我们回顾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70年来的历史时发现,人们对高校辅导员制度中国首创性历史地位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显然,这是一种缺少历史知识和文化自信的表现。史实表明,前苏联并没有高校辅导员制度。不过,前苏联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并且业已成为事实。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被默认为从清华大学开始,但最早建立实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高校并不是清华大学。对这些观点进行学理爷正,这绝非件小事易事,因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不但是一项历史科学工作,而且一项科学历史工作。而这些工作恰恰证明,高校辅导员队伍是中国共产党红色工作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要力量,是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艰辛探索者、勇敢创新者和坚强奋斗者。遗憾的是,当我们在推动伟大工程稳步前行时,人们还没有真正清醒认识到站起来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的重要性,至少目前实践探索层和学术研究界是这样。尽管当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已进入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快车道,但对于一个具有近70年实践探索的历史进程来说,这仍然难说是一个满意的交代,更不能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庆幸的是,我们没有忽略对改革开放以来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经验总结和价值发挥。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研究改革开放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不管从历史角度说还是从现实视角看,不管是从实践角度看,还是从理论角度说,对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有重要价值和深远意义。本文以“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1949-1978)”为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政策制度和具体史料为依据,坚持以时间为线索,以史带论,史论结合的原则,采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1949到1978年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实践进行历史梳理和理论分析,力图从史学角度揭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客观规律,总结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获得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启示,有效推动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新发展。文章由导论、正文和结论三部分组成。导论阐明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分析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现状,提出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明确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为深入开展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提供了前提。正文分为四章,第一章论述的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历史开端问题,主要探索了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逻辑起点和历史流变,梳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情况,确证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开始于我国之历史地位,介绍了清华大学“双肩挑”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践经验,分析了初创时期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要特点。第二章论述的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艰辛探索问题,主要透视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艰辛探索历史背景,通过分析清华大学“双肩挑”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生命力和局限性,探索了高校辅导员队伍专职化制度化建设的曲折历程,考察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政治挂帅”倾向,分析了艰辛探索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要特点。第三章论述的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曲折发展问题,主要考察了“文化大革命”发生使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遭遇的曲折发展,探讨了高校辅导员队伍缺失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分析了挫折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要特点。第四章论述的是改革开放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及启示问题。改革开放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之所以能取得较好成绩,最关键的是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最重要的是坚持了实事求是的理论品质;最基本的是坚持了实践检验真理的标准;最主要的是坚持了服务中心工作的发展逻辑。不过,受“左倾”错误思想泛滥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遭遇曲折发展,教训十分深刻,主要表现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有良好的发展环境;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有严格的质量标准。由此,我们得到这样的重要启示: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实现持续新发展,就要坚持历史、现实和将来相结合的发展定位;要坚持选拔、培养和使用相结合的发展价值;要坚持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相结合的发展目标;要坚持老新、专兼和红专相结合的发展模式;要坚持以点为先、由点及面和点面相结合的发展程序;要坚持顶层设计、分类实施和健全制度相结合的发展机制。结论部分对文章的研究理路、主要内容、创新观点、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归纳点拨。选择“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1949-1978)”这样一个还没有人系统研究过的问题作为论题,这是一个大胆的创新,简称为“选题新”。没有前人研究可借鉴,新研究就显得非常困难,这主要表现在对文献史料的搜集与把握难,学界之所以避而让之,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此。而本研究能克难而成是因为充分占有了1949到1978年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历史文献史料,其中包括党和国家政策文件、高校校史和地方年鉴等,大量文献史料的占有与引用使文章内容丰新,这简称为“内容新”。通过对大量文献史料的对比、分析与研究发现,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从我国开始的,而并不是从原苏联传入;清华大学“双肩挑”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被大众默认为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开始,但最早开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高校却并不是清华大学,等等,这简称为“观点新”。新选题的完成所带来的新内容和新观点,必将使人们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带来新认识,从而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新发展。
贾绍俊[3](2021)在《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执政党,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领导核心,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是党团结领导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得以巩固的。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在建设主体、建设内容、对象主体、话语体系、实现目标等方面都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等一般意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区别。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集中体现在对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局性掌控和全面性领导上,体现为要从整个党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上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从理论和价值维度来看,加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是保证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顺利开展、实现其“生命线”作用的内在需求,也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重要条件、重大任务和基本路径。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提升,从微观角度来讲意味着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影响力、吸引力、阐释力等话语能力建设的增强,从中观来讲也意味着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加强,是党的领导能力特别是思想文化宣传教育能力提升的重要体现。然而进一步从宏观来讲,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人教育人的工作,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始终体现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以此为建构和建设的中心目标。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讲,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升党性修养,提升综合素质,保持党的先进性和革命性;对于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来讲,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价值取向的教育,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影响力的提升,也意味着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进一步增强,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乃是功在当今、利于千秋的大事情,必须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从话语研究的以往理论经验来看,话语权具有流变性的典型特征,执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更是受到其自身执政能力、执政合法性的直接影响,与其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和话语权建设的主体自觉等息息相关。从历史维度来看,结合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实践历程可以看出:只有坚持正确的思想指导,合理定位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才能够保证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话语权建设的正确方向;只有坚持自我革命,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话语权建设才能够获得政治保证和关键主体力量;只有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并实现话语传播多样化和话语践行的示范化,才能够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话语权建设找准着力点。遵循这些经验启示,针对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中国产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当前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呈现的问题,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中国共产党需要在巩固执政合法性的基础上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能力,坚持马克思主义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指向的人民性、话语体系的科学性、话语传播的自觉性,通过整体提升中国共产党领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为话语权建设的实践发展提供主体保障。本研究正是坚持基础理论研究与现实问题分析相结合,坚持历史分析和阶级分析相统一的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借鉴国内外话语研究的成果和智慧,遵循理论、历史、现实、问题和对策的研究理路,对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这一问题进行研究,以期能够取得一些有价值的研究结论,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实践推进提供一定的学理支持。
李晓霞[4](2021)在《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内集中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创立的加强自身思想建设,推进自我革命的优良传统和重要法宝。党内集中教育活动科学化的关键是在把握和运用规律的基础上,通过优化并完善其内部构成要素和运行机制,使党内集中教育的各个环节、各个层次和各个方面更加符合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使党内集中教育呈现出科学发展的过程与状态。提出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这个问题,不是对以往党的思想建设经验和成效的否定,而是在新的历史方位下,我们党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发生重大转变,给我们党与时俱进增强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使我们党永葆先进性、纯洁性和战斗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研究在新形势下如何持续提升党内集中教育活动科学化水平就成为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本论文遵循“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这一总的逻辑理路展开。在研究过程中以对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基本概念和本质的把握为基础,围绕“如何提升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水平”这一基本问题,搭建了以马克思主义建党思想和理论教育思想为核心的理论框架,回顾了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探索的历史进程,总结了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探索的历史经验和基本规律。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水平提升的时代必然性,力图探寻新时代持续提升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水平的主要路径。本论文的正文总共包含五个部分的研究内容。第一部分,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的理论阐释。本部分内容旨在解决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依据是什么”“本质是什么”“意义是什么”的前提性问题。本文认为,在理论依据方面,马克思主义建党思想和理论教育思想是党内集中教育的理论源泉。在本质和特征方面,促进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的先决条件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关键是把握和运用规律,落脚点是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还具有动态性、系统性、长期性等基本特征。在现实意义方面,促进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有助于提升党员干部的能力素质,有助于筑牢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有助于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有助于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第二部分,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探索的历史进程。本部分内容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历史时期共计22次的党内集中教育,从背景、目标、内容、形式、过程、成效、特点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试图回答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探索“从哪里起步”“经历了什么样发展”的问题。本文认为,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探索起步于思想建党基本原则的确立,历经了奠基与开创、继承与曲折、创新与发展、完善与深化的历史发展过程。第三部分,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探索的历史经验。本部分内容总结了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探索的基本经验,试图回答我们党在推进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的过程中应该遵循“哪些经验和规律”的问题。本文认为,党内集中教育的本质和特征是“贯彻思想建党方针,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根本追求是“推动党的自我革命,践行党的初心使命”;基本原则和方法是“坚持实事求是,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成效检验的方法和标准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树立实践检验的根本准则”;根本保证和重要保障是“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建立健全体制机制”。第四部分,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水平提升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本部分内容立足国情、党情、世情的新变化,从三个维度深入探讨了新形势下推进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发展“是否必要”的重要问题。本文认为,推进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能够为我们党统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提供重要思想保证,能够为我们党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建新布局提供重要抓手,能够为我们党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供强大精神支撑。第五部分,守正创新:持续提升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水平。本部分内容从优化和完善党内集中教育的构成要素和运行机制出发,回答了新形势下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向何处去”的重要问题。本文认为,要在新形势下持续提升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水平,就要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在准确把握党的思想建设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明确目标定位,以认清党内集中教育的历史方位;优化内容体系,以丰富党内集中教育的内容结构;健全体制机制,以规范党内集中教育的过程管理;创新方式方法,以拓展党内集中教育的开展形式;构建评价体系,以加强党内集中教育的成效评估。总之,要持续提升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水平,就要在准确把握党的思想建设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发展需要,与时俱进提升党内集中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推动党的自我革命,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必要条件和重要保障。
杨成龙[5](2021)在《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研究 ——以上海高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高校党的建设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党的建设中具有特殊地位。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是高校党建工作的基石,是有效推进高校党的建设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础,提升高校基层党建质量既是贯彻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本文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初步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的高校基层党建质量概念,提出高校基层党建质量应包括正确的目标价值、组织建设质量、党员队伍建设质量、制度建设质量、考核评价质量等五个方面的内容。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基层党建理论进行梳理和阐述,系统考察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关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提出马克思主义基层党建理论中国化的理论命题。在此基础上,论文阐明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的基本特征,论述高校基层党建五个方面的目标——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学校治理、团结动员师生、推动学校改革发展,提出高校基层党建三大价值取向,即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阐述基层党建应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在初步构建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理论框架的基础上,论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高校基层党建进行历史考察,分析上海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有益的经验和历史启示。同时对新时代上海高校基层党建现状进行分析,总结高校基层党建取得的五个方面的成绩,分析院(系)党组织建设、基层党支部建设、基层党务工作队伍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基层党建制度建设及基层党建考核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从六个方面提升新时代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的主要路径,在此基础上初步构建高校基层党建质量评价体系。
丛喜权[6](2021)在《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研究》文中提出高校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建设在高校这一特定领域中的具体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对高校的领导,多次对高校党的建设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全面加强高校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对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历史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围绕新时代高校党建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及新时代高校党建内容的理论逻辑和现实关系来论述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通过对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概念分析,厘清高校党的建设涵义。探究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是以马克思、恩格斯及列宁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为起点,以我国几代领导人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为理论基础,特别是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党的建设理论为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的遵循。阐述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回顾和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党的建设历史和经验,我们既要看到高校党的建设取得的成绩,更要清醒地认识到通过巡视发现高校党的建设在政治思想、意识形态、组织制度、作风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出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为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问诊把脉。用以推动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的发展,从而保证党对高校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推动高校“双一流”建设,实现高校内涵式发展宗旨。本文以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为指导思想,以《中国共产党高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高校党建工作重点任务》及高校巡视通报等法规文件及会议精神为依据,既从学理的角度分析高校党的建设理论,又从高校党的建设政策法规的法理角度和高校党的建设实际情况的现实角度来研究,全面系统梳理了高校党的建设,探究全面加强新时代高校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建设内容。通过加强高校党的政治思想建设,保障高校办学坚定的政治方向,使高校领导班子成员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加强高校党的组织建设,增强高校党组织的领导力、组织力、创新力,提升高校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战斗力,保持高校党组织的先进性、纯洁性、人民性。通过加强高校作风纪律建设,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进一步推进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全面加强新时代高校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把高校党的制度建设贯穿各项建设始终,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实现“四个服务”目标。
康瀚月[7](2021)在《新时代党的政治纪律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高度重视政治纪律教育,把党锻造成为一个高度集中统一、纪律严明、深得民心的政党,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因素。进入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的重大变化给党员的纪律观念和规矩意识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也使得政治纪律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党的历史使命使党的建设的总要求发生深刻变化,重大风险考验和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对党的政治纪律建设提出更高要求。党员遵守政治纪律的状况和政治纪律教育的现状,凸显了新时代加强政治纪律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这些情况充分说明,以往的政治纪律教育已与现阶段的政治建设要求不相适应,很难能够满足新时代政治纪律建设的需求,全面加强新时代党的政治纪律教育是时代所需、现实所急。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相关理论为基础,总结中国共产党政治纪律教育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分析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纪律教育的紧迫要求和基本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探寻新时代党的政治纪律教育的可行路径,力求建构科学合理的政治纪律教育体系。在研究思路和框架结构方面,本文遵循从历史到现实、理论到实践的基本思路,运用文献研究法、系统研究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方法,分别探讨新时代党的政治纪律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历史经验、新时代党的政治纪律教育的紧迫要求和基本内容以及推进路径。本文紧扣新时代背景,牢牢围绕政治纪律,坚持问题导向,循序渐进,真正发挥其在规范全体党员言行、提升从严管党治党水平等方面的功效和作用。第一部分,探究党的政治纪律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历史经验,从考察中国共产党政治纪律教育的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中探索其内在规律与宝贵经验。本部分从纪律与党的政治纪律的内涵入手,明确党的政治纪律教育的定义范畴。在把握党的政治纪律教育丰富内涵的基础上,探索出其理论依据。通过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政治纪律教育的历史进程进行梳理,总结党的政治纪律教育在理论创新和革命实践上取得的重要经验成果,为推进新时代党的政治纪律教育提供借鉴意义。第二部分,分析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纪律教育的紧迫要求,从归纳十八大以来,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政治纪律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党的政治纪律教育出现的新问题中阐述新时代加强政治纪律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在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胜风险考验中,需要严肃党的政治纪律。然而,当前党的政治纪律、政治纪律教育现状仍然存在不足,严重影响了党的政治纪律在党的建设中的作用发挥。因此,要不断强化党的政治纪律教育,筑牢党员干部的纪律观念和规矩意识。第三部分,阐述新时代党的政治纪律教育的基本内容,从凝炼新时代党的政治纪律教育新的内涵和要求中把握政治纪律教育的主要内容。新时代党的政治纪律教育要以常态化的开展党章党规教育、“四个意识”教育、“四个自信”教育和“两个维护”教育,使全体党员明确党员的基本行为规范、基本政治规范,自觉地维护和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坚定理想信念,始终向党中央看齐,与党同心同德。第四部分,论述新时代党的政治纪律教育的推进路径,从梳理新时代党的政治纪律教育存在的不足中,结合历史进程和主要经验,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政治纪律教育的有效路径,即加强党对政治纪律教育组织领导、创新党的政治纪律教育的方法、构建政治纪律教育考核评价与激励约束机制、优化政治纪律教育的社会生态、强化政治纪律教育载体的作用,进一步促进新时代党的政治纪律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党的政治纪律教育是党的建设的基础工程,组织性、纪律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立党之本,壮大之源。进行本研究不仅有利于丰富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纪律建设理论,还能有效地破解政治纪律教育中突出问题,推进新时代党的政治纪律建设,增强党的政治纪律教育的针对性、时代性、实效性,从而进一步提升全体党员的组织纪律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智慧和力量。
吕增艳[8](2021)在《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文中提出成仿吾是我国着名的无产阶级文学家、革命家、教育家和社会科学家,在其五十余年的教育生涯中,始终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遵循,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践行共产主义崇高的社会理想。他是我国第一位文学家、革命家、教育家三者兼备的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大学校长,为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诞辰一百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动员大会上首次提出“树立正确的党史观”,继承党的百年历史波澜壮阔、气象万千的精神财富,是党的理论工作者现阶段的重要使命。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是党史学习的重要内容,成仿吾的人生发展历程堪称一部生动的“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教科书”。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他主张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革命根据地高校的公共课程,把“战火中的大学”建设成为“从知识青年到革命战士的大熔炉”,奠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党的教育事业中的基础性地位,确立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模式。新中国成立后,成仿吾坚持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主张结合实际学习苏联教育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了基层教学组织——“教研室”的概念,首创思想政治理论课四大基础理论教研室,参与并构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课程体系和教学研究体系,有效推动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规化发展。成仿吾被誉为“长征途上唯一的大学教授”“无产阶级革命教育的奠基者”“党校教育的开拓者”“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奠基人”“人民教育的旗手”“妈妈校长”等。这些称号,是对他在教育领域突出贡献的肯定。此外,成仿吾五译《共产党宣言》、精准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对毛泽东教育思想进行科学阐释、撰写《长征回忆录》等等,使他获得党内“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党内“思想政治教育大家”的赞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系统梳理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和实践历程,总结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宝贵经验,既是对党的百年教育成果的历史传承,也是实现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守正创新和实践突破的重要借鉴。本文包括引论、结语和四章正文。第一章,系统梳理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形成条件与发展历程。从时代背景、地域文化和家风传承三方面分析其思想产生的客观条件;从实践阅历、人格特质两方面论证了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产生的主观条件。关于发展历程,以近代中国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中国成立作为时间脉络,结合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历,归纳出其思想发展的萌芽萌动期、初步形成期、成熟发展期和系统深化期四个阶段,形塑起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历史发展脉络。第二章,阐释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主要构成。一是成仿吾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和功能的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是“革命总战线中一条重要和必要的战线”“经济、政治工作的生命线”的地位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动员人民起来斗争”的重要功能进行理论阐发。二是成仿吾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则的思想。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其他社会教育相融合、“少而精”和“通俗化”相结合、“基本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五个方面。三是成仿吾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内容的思想。涵盖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教育,形势与任务教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日常生活中的思想教育四个方面。四是成仿吾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思想。主要体现为“小先生”制与“自学辅导制”相结合,启发式和讨论式相结合,典型教育与亲自示范相结合,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的教育方法。五是成仿吾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思想。在坚持学校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基础上,探索报刊传播媒介和党的建设管理平台。第三章,对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历史评价的研究。包括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先进性、主要特色和历史贡献三部分。其先进性主要体现在: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教育为社会革命服务的“教育救国”之路;反对经验主义,强调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学习苏联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弘扬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传统,创新性坚持和运用毛泽东思想三方面。其特色主要表现在:以立场坚定的党性原则勇担思想政治教育之重任,以“人民本位”的理念践行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以服务于“党的中心任务”推进“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以深厚的理论素养深耕思想政治教育“根基建设”,以实践探索精神推进整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构建五个方面。历史贡献主要体现在:开创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探索与推进我国高校政治理论课完整的课程体系建设,彰显文学作品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先行者,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第四章,透析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对当下的启示:“培养无产阶级理论战士”对坚持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启示,劳动教育思想对当前开展劳动教育的启示,思想政治教育大众化思想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启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法对坚持“理论的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结合”的启示,师德师风建设理念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的启示。
曹新安[9](2020)在《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党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城市社区党建是中国特色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在基层的鲜明体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把城乡社区党组织建设成为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推动改革发展的战斗堡垒。这一指示要求为新时代城市社区党建指明了方向。加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有助于深度实践习近平新时代基层党建思想,有助于巩固党在城市基层的执政基础,有助于推进城市社区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实现城市基层治理现代化。当前看,我国城市社区党建在实践上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特别是在构建规范化的社区党建制度体系方面还有漫长的路要走。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切实加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推动城市社区治理走向现代化,是当下和未来一段时期城市社区党建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立足新时代的大背景对中国城市社区党建问题进行系统研究,主要通过六章内容展开论证:第一章为绪论。本章围绕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和创新点进行阐述,在文献综述上,以梳理分析国内学术界的主要研究成果为主;在研究方法上,主要以辩证分析法、历史分析法、系统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为主,从选题和观点两个维度进行了一定创新。第二章为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党建概述。通过概念界定和内涵分析,明确了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党建这一概念,辨析了新时代城市社区党建与传统城市基层党建的区别联系,探讨了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党建的目标、特点、原则、功能、价值等基本维度。第三章阐述了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党建的理论基础。从经典马克思主义基层党建思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层党建思想,到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基层党建思想,这些思想对于我国城市社区党建实践具有指导价值,这些思想中蕴含的理论精华成为构建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党建的理论渊源。第四章回溯了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党建的历史轨迹。聚焦中国城市社区党建的初步萌芽、形成发展及纵深推进三个阶段,探讨了我国城市社区党建从1949年建国到2019年末共计70年的发展历程,并据这段艰苦历程提炼出我国城市社区党建发展的基本经验。第五章提出了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党建的现实境遇。一方面,阐述了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城市社区党建工作面临的战略机遇,如何把握这些机遇考验着基层党组织的党建能力。另一方面,点明了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党建工作面临的主要困境,如何破解这些困境成为新时代城市社区党建的努力方向。第六章探讨了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党建的基本路径。主要体现在五个维度:其一,以大党建思维为牵引,推进理念创新。其二,以优化顶层设计为统领,推进政策创新。其三,以织密组织之网为要务,推进组织设置创新。其四,以夯实基层基础为动力,推进工作方式创新。其五,以深化融合联动为导向,推进工作机制创新。
郝丹梅[10](2020)在《延安时期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张闻天是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张闻天早年投身革命,是我党历史上一个相当长时期的重要领导人。经过五四时期先进思想的洗礼,张闻天在“五卅”运动的革命风暴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启了他积极探索救国救民道路和为党为人民无私奉献的革命生涯。延安时期是张闻天革命生涯中的重要时期。张闻天领导和参与党的各项重大工作实践,为实现国内革命战争向民族解放战争转变,推动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而延安时期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为这些历史贡献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撑,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宝库。延安时期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思想来源、时代的实践需求和良好的个人条件。延安时期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工作基本理论、中国共产党早期思想政治工作重要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是加强党员队伍思想建设、清除“左”右倾路线错误,实现全民族抗战的理论武器,是张闻天长期坚持理论学习和担任领导工作丰富经验积累的必然结果。张闻天的思想认识在经历遵义会议前的重要转变的基础上,经过延安整风运动的进一步反思,最终转变到以毛泽东为代表和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正确轨道上来。张闻天的思想转变为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完善和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张闻天在党内职务的变动促成了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重心转变。遵义会议至六届六中全会前,张闻天在党内“负总责”,决定了这一阶段其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主要围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而展开;六届六中全会后,张闻天兼任中央宣传部部长和干部教育处处长,因而这一阶段其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主要以理论宣传和干部教育为中心来进行。延安时期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主要依托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延安马列学院等干部院校,借助《斗争》《解放》《共产党人》等报纸刊物,采用报告发言,利用《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马列经典着作、中级读物和辅助读物等教材文本为实践载体,在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理论原则、党的绝对领导的党性原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实践原则下,运用说服教育、实践锻炼、自我批评等重要方法,形成了以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教育为核心内容,解决人民群众迫切要求为根本出发点,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中心任务,坚持路线和策略教育为主线的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丰富内涵。延安时期张闻天不仅形成了一整套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系统理论,而且将其贯穿于党建工作、军队工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文化运动、青年运动等诸多重要实践领域,为推进党的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延安时期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在指导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中呈现出科学性、务实性、前瞻性的理论特色。这一理论不仅在丰富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充实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宝库、推进抗日民族革命战争的胜利三个方面做出了突出的历史贡献,而且对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今天,在经济全球化越发深入,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国际背景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国内背景下,立足新的时代要求,借鉴延安时期张闻天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重点应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二是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信马克思主义理论,三是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守党的中心任务,四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具备高尚的人格魅力,从而为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提供坚强有力的思想保证。
二、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岗位战斗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岗位战斗力(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概述 |
2.1 基本概念研究 |
2.1.1 新时代 |
2.1.2 党的建设 |
2.1.3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 |
2.2 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 |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党建理论 |
2.2.2 中国共产党人的党建理论 |
2.3 西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 |
2.3.1 葛兰西党建理论的主要内容 |
2.3.2 卢卡奇党建思想主要内容 |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发展的历史脉络 |
3.1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理论的发展 |
3.1.1 坚定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正确政治方向(1978-1992) |
3.1.2 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党建作风建设(1992-2002) |
3.1.3 健全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2002-2012) |
3.2 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全面发展 |
3.2.1 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高校学生党建工作 |
3.2.2 全面推动从严治党提升高校学生党建水平 |
第四章 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的挑战及问题 |
4.1 外部环境的影响及挑战 |
4.1.1 国际外交政治的复杂尖锐 |
4.1.2 西方意识形态的全面渗透 |
4.2 国内环境的变化与考验 |
4.2.1 国内社会思潮传播 |
4.2.2 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 |
4.2.3 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 |
4.3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 |
4.3.1 学生入党动机呈现多元化 |
4.3.2 党员教育重形式轻内容 |
4.3.3 党务工作者业务能力不强 |
4.3.4 学生党建工作运行机制不完善 |
第五章 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创新路径 |
5.1 强化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思想 |
5.1.1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引领 |
5.1.2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
5.1.3 坚持以全面从严治党为引领 |
5.2 坚定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理念 |
5.2.1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大学生成长成才 |
5.2.2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大学生实际问题 |
5.2.3 坚持全员育人理念,形成党建工作凝聚力 |
5.3 健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队伍建设 |
5.3.1 合理规划,打造结构科学的党建队伍 |
5.3.2 加强培养,提升党务工作者综合素质 |
5.3.3 重视心理健康,发挥党建工作主体作用 |
5.4 加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阵地建设 |
5.4.1 以学生公寓为载体,开拓党建工作新局面 |
5.4.2 以学生社团为载体,探索党建工作新渠道 |
5.4.3 以新媒体为载体,完善网络党建工作模式 |
5.5 完善学生党建工作机制 |
5.5.1 加强监督,完善考核评估体系 |
5.5.2 加强监管,完善新媒体管理机制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2)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1949-197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关于高校辅导员制度发展问题的研究 |
(二)关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历史起点问题的研究 |
(三)关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历史分期问题的研究 |
(四)关于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历史经验问题的研究 |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五、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历史开端(1949-1956) |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孕育萌芽 |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逻辑起点 |
(二)萌芽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历史流变 |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辅导员的呼唤 |
(一)主渠道的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 |
(二)主阵地的开辟:高校党团学干部队伍建设 |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顶层设计的提出与落实 |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顶层设计的提出 |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顶层设计的落实 |
(三)“双肩挑”:清华大学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践探索 |
四、开端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要特点 |
(一)实行“双肩挑”,培养与使用相结合 |
(二)示范典型突出,借鉴创新一脉相承 |
(三)多重角色并存,工作任务指向统一 |
第二章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艰辛探索(1956-1966) |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艰辛探索的历史背景 |
(一)思想政治革命:整风运动和“反右”斗争 |
(二)经济技术革命:重视知识分子和高举“三面红旗” |
(三)文化教育革命:“双百”方针和“教育大革命” |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模式的发展演变 |
(一)“双肩挑”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生命力与局限性 |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专职化建设的学理分析与历史演进 |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专职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
三、“政治挂帅”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影响 |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政治首要性地位的重申 |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政治挂帅”的批判定性 |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政治挂帅”的实践分析 |
四、艰辛探索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要特点 |
(一)“唯政治”倾向出现 |
(二)“专职化”模式初显 |
(三)“大众化”状态显现 |
第三章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曲折发展(1966-1978) |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曲折发展的历史透析 |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指导思想出现错误 |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组织机构瘫痪 |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被宣传队取代 |
(四)高校辅导员身份角色发生颠倒 |
(五)高校辅导员队伍工作成绩遭否定 |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缺失造成的严重影响 |
(一)严重影响了一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
(二)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 |
(三)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
三、曲折发展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要特点 |
(一)队伍建设遭受环境影响 |
(二)队伍建设一度停滞中断 |
(三)队伍建设缺失影响很大 |
第四章 改革开放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及启示 |
一、改革开放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基本经验 |
(一)最关键的是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
(二)最重要的是秉承了实事求是的理论品质 |
(三)最基本的是坚持了实践检验真理的判断标准 |
(四)最主要的是坚持了服务中心工作的发展逻辑 |
二、改革开放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历史教训 |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 |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有良好的发展环境 |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有严格的质量标准 |
三、改革开放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启示 |
(一)坚持历史、现实和将来相结合的发展定位 |
(二)坚持选拔、培养和使用相结合的发展价值 |
(三)坚持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相结合的发展目标 |
(四)坚持新老、专兼和红专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
(五)坚持以点为先、由点及面和点面相结合的发展程序 |
(六)坚持顶层设计、分类实施和健全制度相结合的发展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
后记 |
(3)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主要方法 |
(一)基本研究思路 |
(二)主要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注释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理论基础 |
一、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概念界定 |
(一)话语与话语权 |
(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
(三)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
二、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理论 |
(二)列宁关于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思想 |
(三)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
注释 |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结构要素和影响因素 |
一、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先在条件 |
(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话语权 |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话语建设的能力 |
二、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结构要素 |
(一)话语主体与话语权建设队伍 |
(二)话语主题与话语建设内容 |
(三)话语方式与话语权建设的载体 |
(四)话语效果与话语权建设的实效评价 |
三、中国共产党思想教育话语权建设的影响因素 |
(一)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及其科学性 |
(二)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立场及其人民性 |
(三)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文化使命及其自觉性 |
(四)中国共产党“以德为先”的话语践行及其示范性 |
注释 |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实践历程和经验启示 |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实践 |
(一)民主革命早期党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上进行探索 |
(二)抗日战争时期党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上走向成熟 |
(三)解放战争时期党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上主动开展 |
二、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实践 |
(一)巩固政权和过渡时期党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上的加强 |
(二)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在曲折中发展 |
(三) “文革”时期党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上遭遇严重挫折 |
三、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实践 |
(一)改革开放初期党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上的调适与巩固 |
(二)进入新世纪后党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上的充实和提高 |
(三)转型发展重要时期党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上的深化与丰富 |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实践 |
(一)新时代对话语权重要性认识的增强促进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 |
(二)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能力的提升扩大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影响力 |
(三)新时代实施的网络强国战略推进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平台建设 |
五、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经验启示 |
(一)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
(二)必须以自我革命精神不断提高党员干部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 |
(三)必须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多样化示范化 |
注释 |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现状分析 |
一、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成就 |
(一)形成了多元主体参与的建设格局 |
(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成果体系 |
(三)迈向媒体融合利用进行话语传播的良好态势 |
二、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境遇 |
(一)后冷战时代“意识形态终结论”的迷惑与应对 |
(二)全球化与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与话语批判 |
(三)信息化与虚拟话语场的挑战与利用 |
(四)社会利益分化与异质话语立场的挑战与导引 |
三、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
(一)部分党员干部的腐败和作风问题损害了党的话语公信力 |
(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话语体系在建构话语权上的作用未充分发挥 |
(三)党的宣传思想教育工作中群众性话语转向和表达不足 |
(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平台建设仍需改进加强 |
(五)当前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注释 |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多维路向 |
一、以理论创新和宣传引导为基础推进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 |
(一)以理论创新为基础不断提升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水平 |
(二)以宣传思想工作为导引加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 |
二、以制度建设和从严治党为保障推进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 |
(一)加强党的制度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保障 |
(二)党的制度不断完善可以转化制度优势和话语力量 |
(三)制度治党取得实效可以提高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效 |
三、以提高话语建设能力为关键发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作用 |
(一)坚持把学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
(二)实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话语大众化 |
(三)提高思政课展现“中国理论”世界话语权的能力 |
四、以网络安全治理为主要抓手做好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平台建设 |
(一)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协同 |
(二)提高中国共产党网络空间治理能力 |
(三)提升网络空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
五、以加强党的领导为根本落实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主体责任 |
(一)明确党委和有关部门的领导主体责任 |
(二)要通过完善领导机制来提高领导水平 |
(三)要建立健全主体责任落实监督机制 |
注释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党内集中教育 |
(二)科学与科学化 |
(三)党的建设科学化 |
(四)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 |
四、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的理论概述 |
一、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的理论渊源 |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加强科学理论武装的思想与实践 |
(二)列宁关于加强科学理论武装的思想与实践 |
(三)斯大林关于加强科学理论武装的思想与实践 |
二、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的主要内涵和基本特征 |
(一)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的主要内涵 |
(二)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的基本特征 |
三、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的重要意义 |
(一)有助于增强党员干部的能力素质 |
(二)有助于筑牢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
(三)有助于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
(四)有助于践行党的初心使命 |
第二章 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探索的历史进程 |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探索的奠基与开创 |
(一)思想建党基本原则的确立 |
(二)“运动式”整风整党模式的创立和实践 |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内集中教育的继承与曲折 |
(一)整风整党运动与中心工作两结合两促进 |
(二)整风整党运动发生转折并偏离正确方向 |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探索的创新与发展 |
(一)整风整党运动优良传统的全面恢复 |
(二)以正面教育为主的“活动式”集中教育的创新发展 |
(三)通过建章立制规范集中教育过程管理的全面探索 |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探索的完善与深化 |
(一)以融入经常为目的的“主题式”学习教育的逐步完善 |
(二)集中性教育与经常性教育融合发展机制的持续深化 |
第三章 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探索的历史经验 |
一、本质特征:贯彻思想建党方针,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 |
(一)贯彻思想建党方针是党内集中教育的根本特征 |
(二)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是党内集中教育的鲜明本质 |
二、价值旨归:推动党的自我革命,践行党的初心使命 |
(一)推动党的自我革命是党内教育活动的直接目的 |
(二)践行党的初心使命是党内集中教育的最终目标 |
三、原则方法:坚持实事求是,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
(一)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
(二)突出问题导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
四、成效检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树立实践检验的根本准则 |
(一)发扬党内外民主,坚持由人民来评价的基本原则 |
(二)将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检验教育成效的根本标准 |
五、根本保证:坚持党中央正确领导,建立健全体制机制 |
(一)党的领导为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
(二)正确政治路线为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提供基本遵循 |
(三)制度建设为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提供根本保障 |
第四章 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水平提升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
一、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国内局势的需要 |
(一)能够为我们党统筹推进国内局势提供坚实的思想保证 |
(二)帮助我们党统筹国内局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二、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建新布局的需要 |
(一)能够为我们党深入推进党建新布局提供重要抓手 |
(二)助力我们党推进党建新布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三、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局势的需要 |
(一)能够为我们党应对世界变局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
(二)辅助我们党应对世界变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第五章 守正创新:持续提升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水平 |
一、明确目标定位,认清党内集中教育的历史方位 |
(一)明确目标定位的重要意义 |
(二)明确目标定位的主要依据 |
(三)明确目标定位的主要切入点 |
二、优化内容体系,丰富党内集中教育的内容结构 |
(一)优化内容体系的重要意义 |
(二)优化内容体系的基本原则 |
(三)优化内容体系的主要着力点 |
三、健全体制机制,规范党内集中教育的过程管理 |
(一)健全体制机制建设的重要意义 |
(二)健全体制机制的基本原则 |
(三)健全体制机制的主要方向 |
四、创新方式方法,拓展党内集中教育的开展形式 |
(一)加强方式方法创新的重要意义 |
(二)加强方式方法创新的基本原则 |
(三)加强方式方法创新的主要抓手 |
五、构建评价体系,加强党内集中教育的成效评估 |
(一)构建评价体系的重要意义 |
(二)构建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 |
(三)构建科学的评价标准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课题情况 |
致谢 |
(5)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研究 ——以上海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一)研究现状 |
(二)研究述评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主要创新和不足 |
(一)主要创新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研究的相关概念界定及基本理论阐释 |
第一节 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的内涵 |
一、基层党建的内涵 |
二、高校基层党建的内涵 |
三、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的内涵 |
第二节 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的主要内容 |
一、高校基层党建的目标与价值 |
二、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 |
三、高校党员队伍建设的质量 |
四、高校基层党建制度建设质量 |
五、高校基层党建考核评价质量 |
六、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的内在逻辑 |
七、影响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的主要因素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马克思列宁主义基层党建理论 |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 |
二、列宁关于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 |
第二节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 |
一、毛泽东基层党建思想 |
二、邓小平关于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 |
三、江泽民关于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 |
四、胡锦涛关于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 |
第三节 习近平关于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 |
一、抓基层、打基础,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
二、创新组织形式,扩大党组织覆盖面 |
三、纯洁党的队伍,保持党的先进性 |
四、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开展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 |
五、严肃党内生活,提高党内生活质量 |
六、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发扬党内民主 |
七、加强党员发展,优化结构提高质量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校基层党建的特征、目标、价值与导向 |
第一节 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的基本特征 |
一、紧迫性——基于对农村、企业基层党建的比较分析 |
二、艰巨性——基于高校承担的特殊使命 |
三、复杂性——基于在职教师、学生、退休教师三类人员比较分析 |
四、创新性——基于对基层党建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
第二节 高校基层党建的目标 |
一、宣传党的主张的战斗堡垒 |
二、贯彻党的决定的战斗堡垒 |
三、领导学校治理的战斗堡垒 |
四、团结动员师生的战斗堡垒 |
五、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的战斗堡垒 |
第三节 高校基层党建的价值取向 |
一、坚持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
二、突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 |
三、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 |
第四节 基层党建的导向 |
一、坚持目标导向 |
二、坚持问题导向 |
三、坚持结果导向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上海高校基层党建的历史考察(1949-2012) |
第一节 上海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公开与建设(1949-1956) |
一、基层党组织的公开与积极建党 |
二、团结教育改造知识分子与党员发展 |
第二节 上海高校基层党建的快速发展(1956-1966年) |
一、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快速发展 |
二、注重在高级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与“左倾错误” |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与上海高校基层党组织的瘫痪(1966-1976) |
一、基层党组织受到极大冲击,基本瘫痪 |
二、知识份子沦为“臭老九”,党员发展缓慢 |
第四节:上海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恢复与发展(1976-1989) |
一、基层党组织的恢复与发展 |
二、拨乱反正与积极发展党员 |
第五节 上海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改革发展(1989—2012) |
一、“八九”动乱与基层党组织的改革发展 |
二、“八九”动乱反思与党员快速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时代上海高校基层党建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新时代上海高校基层党建高质量创新发展 |
一、实施高校党建重点任务,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进一步增强 |
二、注重在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高校党员发展质量不断提升 |
三、严格党员教育管理,党员队伍建设质量明显提升 |
四、从严要求,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层层落实 |
五、加大支持,队伍建设和制度保障日趋增强 |
第二节 新时代上海高校基层党建问题分析 |
一、院(系)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 |
二、基层党支部建设存在的问题 |
三、基层党务工作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
四、党员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五、基层党建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
六、基层党建考核评价存在的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新时代上海高校基层党建质量提升的路径 |
第一节 提升院(系)党组织建设质量的基本路径 |
一、加强院(系)党组织班子建设 |
二、增强院(系)党组织政治功能 |
三、提升院(系)党组织组织力 |
四、健全院(系)党组织党建责任考核评价机制 |
五、强化院(系)党组织的支撑保障 |
第二节 提升基层党支部建设质量的基本路径 |
一、优化党支部设置 |
二、选优建强党支部班子 |
三、强化党支部政治功能 |
四、提升党支部组织力 |
五、健全党支部考核、保障体系 |
第三节 提升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质量的基本路径 |
一、完善配套政策,做好顶层设计 |
二、明确职业标准,加强队伍选聘 |
三、着力选优配强,重点抓好三支队伍建设 |
四、强化培养管理,提升队伍素质能力 |
五、完善考核激励,激发队伍活力 |
第四节 提升高校党员队伍建设质量的基本路径 |
一、提升发展党员质量 |
二、提升党员教育管理质量 |
第五节 提升高校基层党建制度质量的基本路径 |
一、健全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度 |
二、完善基层党建工作制度 |
三、进一步健全基层党建工作督查制度 |
四、健全党建投入和队伍保障制度 |
第六节 提升高校基层党建考核评价质量的基本路径 |
一、健全基层党建考核评价制度 |
二、充实基层党建考核评价主体 |
三、完善基层党建考核评价指标 |
四、优化基层党建考核评价方法与程序 |
五、强化基层党建考核评价结果运用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高校基层党建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一节 高校基层党建质量评价的内涵 |
一、评价目标 |
二、评价内容 |
三、评价指标 |
四、评价方法 |
五、评价主体 |
六、评价结果运用 |
第二节 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评价内容及指标 |
一、院(系)党组织建设质量评价及主要指标 |
二、党支部建设质量评价及主要指标 |
三、基层党务工作队伍建设质量评价及主要指标 |
第三节 高校党员队伍建设质量评价内容及指标 |
一、发展党员工作质量评价及主要指标 |
二、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质量评价及主要指标 |
第四节 高校基层党建制度建设质量评价内容及指标 |
一、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制度质量评价 |
二、高校党员队伍建设制度质量评价 |
三、高校基层党务工作队伍建设制度质量评价 |
四、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考核激励制度质量评价 |
第五节 高校基层党建考核评价质量评价内容及指标 |
一、基层党建考核评价主体质量及指标 |
二、基层党建考核评价内容质量及指标 |
三、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质量及指标 |
四、高校基层党建考核评价方法的质量及指标 |
五、高校基层党建考核评价结果的运用质量及指标 |
附 1:高校基层党建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6)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的目的 |
(二)研究的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现状的评述 |
三、研究的方法及创新之处 |
(一)研究的思路 |
(二)研究的方法 |
(三)研究的创新之处 |
注释 |
第二章 新时代高校党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
一、新时代高校党建的概念解析 |
(一)党建的涵义 |
(二)高校党建的涵义 |
二、新时代高校党建的形势和任务 |
(一)新时代高校党建的新形势 |
(二)新时代高校党建的新任务 |
(三)新时代高校党建的新要求 |
三、新时代高校党建的理论基础 |
(一)马列经典作家关于党建思想 |
(二)十八大前党的领导人关于高校党建论述 |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党建理论 |
注释 |
第三章 新时代高校党建的成就及问题 |
一、新中国高校党建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经验 |
(一)十八大以前高校党建的发展历程 |
(二)新中国高校党建的基本经验 |
二、新时代高校党建的新成就 |
(一)高校领导班子建设切实加强 |
(二)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 |
(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提升 |
(四)高校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 |
三、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 |
(一)一些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站位不高 |
(二)一些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执行不到位 |
(三)一些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效能发挥不充分 |
(四)一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落实不利 |
(五)一些高校作风纪律建设有待加强 |
四、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问题成因分析 |
(一)思想认识上重视不够 |
(二)体制机制建设滞后 |
(三)“两个责任”落实不到位 |
注释 |
第四章 全面加强新时代高校党的政治和思想建设 |
一、把高校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
(一)高校党的政治建设是根本性建设 |
(二)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是加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 |
(三)严格开展党内政治生活是加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途径 |
二、高校党的思想建设是基础性建设 |
(一)思想建设是高校党建的宝贵经验 |
(二)坚定理想信念是高校党的思想建设根基 |
(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党员干部 |
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 |
(一)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
(三)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 |
(四)挖掘大数据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效能 |
注释 |
第五章 全面加强新时代高校党的组织建设 |
一、坚持和完善高校党的领导体制 |
(一)发挥高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 |
(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
(三)全面加强高校领导班子建设 |
二、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 |
(一)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体制机制建设 |
(二)提升院(系)党的组织力建设 |
(三)加强师生支部和党员队伍建设 |
三、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专业化高校干部队伍 |
(一)党的干部是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 |
(二)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校干部 |
(三)健全高校干部建设与管理体系 |
注释 |
第六章 全面加强新时代高校党的作风和纪律建设 |
一、坚持高校正风肃纪建设 |
(一)作风建设是高校党建的长期任务 |
(二)加强纪律建设是高校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 |
(三)加强高校党员干部纪律建设 |
二、加强高校纪检监察队伍建设和监管 |
(一)加强高校纪检监察干部建设 |
(二)加强高校纪检监察干部监管 |
(三)加强高校纪(监)委组织和监督体系建设 |
三、建立健全高校监督长效机制 |
(一)建立健全党内监督机制 |
(二)建立健全内控机制 |
(三)建立健全巡视全覆盖新机制 |
注释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新时代党的政治纪律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1.1 选题目的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系统研究法 |
1.3.3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
1.4 创新之处 |
第2章 新时代党的政治纪律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历史经验 |
2.1 政治纪律与政治纪律教育 |
2.1.1 纪律与政治纪律 |
2.1.2 政治纪律教育 |
2.2 党的政治纪律教育的理论依据 |
2.2.1 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政治纪律教育的地位与作用的思想 |
2.2.2 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政治纪律教育内容与要求的思想 |
2.3 中国共产党政治纪律教育的历史经验 |
2.3.1 中国共产党政治纪律教育的历史进程 |
2.3.2 中国共产党政治纪律教育的基本经验 |
第3章 新时代党的政治纪律教育的紧迫要求 |
3.1 新时代党的政治纪律教育面临新形势 |
3.1.1 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
3.1.2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入新发展阶段 |
3.1.3 党内面临的风险考验 |
3.2 新时代党的政治纪律教育出现的新问题 |
3.2.1 党的政治纪律的现状 |
3.2.2 党的政治纪律教育的状况 |
3.3 新时代影响党的政治纪律教育实效性的主要因素 |
3.3.1 纪律教育主体作用发挥不强 |
3.3.2 党员的党性修养不足 |
3.3.3 社会政治生态建设相对滞后 |
第4章 新时代党的政治纪律教育的基本内容 |
4.1 开展党章党规教育 |
4.1.1 党章党规是政治纪律教育的根本遵循 |
4.1.2 党章党规明确了党员的基本行为规范 |
4.2 增强“四个意识”教育 |
4.2.1 “四个意识”是检验党员对党忠诚的试金石 |
4.2.2 “四个意识”确立了党员的基本政治规范 |
4.3 坚定“四个自信”教育 |
4.3.1 “四个自信”是解决党员思想与行动的“总开关” |
4.3.2 “四个自信”是保持政治定力的着力点 |
4.4 切实做到“两个维护”教育 |
4.4.1 “两个维护”是最根本的政治纪律 |
4.4.2 “两个维护”是对民主集中制的科学运用 |
第5章 新时代党的政治纪律教育的推进路径 |
5.1 加强党对政治纪律教育组织领导 |
5.1.1 坚持和完善政治纪律教育的领导制度体系 |
5.1.2 坚持和完善各级党组织政治纪律教育责任制 |
5.2 创新党的政治纪律教育方法 |
5.2.1 以问题导向推进政治纪律教育 |
5.2.2 以实践体验深化政治纪律教育 |
5.2.3 弘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 |
5.2.4 以遵纪守法榜样促进政治纪律教育 |
5.3 构建政治纪律教育考核评价与激励约束机制 |
5.3.1 完善政治纪律教育培训考核评价机制 |
5.3.2 强化政治纪律教育激励机制 |
5.3.3 健全政治纪律教育监督约束机制 |
5.4 优化政治纪律教育的社会生态 |
5.4.1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
5.4.2 营造风清气正的从政环境 |
5.4.3 培育优良家教家风 |
5.5 强化政治纪律教育载体的作用 |
5.5.1 推动主题教育的常态化制度化 |
5.5.2 运用信息技术推动党的政治纪律教育 |
5.5.3 发挥党校的阵地和引领作用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8)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 |
(一)理论背景 |
(二)实践背景 |
二、研究现状 |
(一)研究现状梳理 |
(二)对现有研究文献的解读 |
(三)对研究现状的总结 |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意义 |
(一)研究思路与框架 |
(二)研究方法与意义 |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 |
(一)研究领域新 |
(二)研究思路新 |
第一章 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形成条件与发展历程 |
一、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形成条件 |
(一)客观条件 |
(二)主观条件 |
二、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 |
(一)萌芽萌动期:阐释思想政治教育地位(1918-1928) |
(二)初步形成期: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途径(1928-1937) |
(三)成熟发展期: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模式(1937-1949) |
(四)系统深化期: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1949-1984) |
第二章 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主要构成 |
一、成仿吾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和功能的思想 |
(一)“革命总战线中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 |
(二)“经济、政治工作的生命线” |
(三)“用政治思想教育来提高人民的觉悟、动员人民起来斗争” |
二、成仿吾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则的思想 |
(一)“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
(二)“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
(三)与其他社会教育相融合 |
(四)“少而精”和“通俗化”相结合 |
(五)“基本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
三、成仿吾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内容的思想 |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教育 |
(二)形势与任务的教育 |
(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教育 |
(四)日常生活中的思想教育 |
四、成仿吾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思想 |
(一)“小先生”制与“自学辅导制”相结合 |
(二)启发式与讨论式相结合 |
(三)典型教育与亲自示范相结合 |
(四)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 |
五、成仿吾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思想 |
(一)以报纸杂志为传播媒介 |
(二)以党的建设为重要依托 |
(三)以高等学校为主要阵地 |
第三章 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历史评价 |
一、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先进性 |
(一)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教育为社会革命服务的“教育救国”之路 |
(二)反对经验主义,坚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学习苏联思想政治教育经验 |
(三)弘扬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传统,创新性坚持和运用毛泽东思想 |
二、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主要特色 |
(一)以坚定的党性原则勇担思想政治教育之重任 |
(二)以“人民本位”理念开展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 |
(三)以“党的中心任务”推动“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 |
(四)以深厚的理论素养深耕思想政治教育“根基建设” |
(五)以实践探索精神推进整体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建构 |
三、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历史贡献 |
(一)开创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
(二)探索与推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建设 |
(三)彰显文学作品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先行者 |
(四)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 |
第四章 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
一、“培养无产阶级理论战士”对坚持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启示 |
二、劳动教育思想对当前开展劳动教育的启示 |
三、教育大众化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启示 |
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对坚持“理论的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的启示 |
五、师德师风建设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的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读博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及着作情况 |
(9)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党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
1.1.1 选题缘由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第2章 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党建概述 |
2.1 基本概念辨析 |
2.1.1 中国城市基层党建的定义及内涵 |
2.1.2 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党建的定义及内涵 |
2.1.3 新时代城市社区党建与传统城市基层党建的区别联系 |
2.2 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党建的基本维度 |
2.2.1 中国城市社区党建的目标 |
2.2.2 中国城市社区党建的特点 |
2.2.3 中国城市社区党建的原则 |
2.2.4 中国城市社区党建的功能 |
2.2.5 中国城市社区党建的意义 |
第3章 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党建的理论基础 |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基层党建思想 |
3.1.1 马克思恩格斯基层党建思想 |
3.1.2 列宁基层党建思想 |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层党建思想 |
3.2.1 毛泽东思想中的基层党建思想 |
3.2.2 党的十八大之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基层党建思想 |
3.2.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基层党建思想 |
3.3 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基层党建思想 |
3.3.1 古巴共产党的基层党建思想 |
3.3.2 越南共产党的基层党建思想 |
3.3.3 朝鲜劳动党的基层党建思想 |
3.3.4 老挝人民革命党的基层党建思想 |
第4章 中国城市社区党建的历史考察与现实发展 |
4.1 中国城市社区党建的发展轨迹 |
4.1.1 中国城市社区党建的初步开展阶段 |
4.1.2 中国城市社区党建的发展形成阶段 |
4.1.3 中国城市社区党建的纵深推进阶段 |
4.2 中国城市社区党建的基本经验 |
4.2.1 坚持问题导向 |
4.2.2 走实群众路线 |
4.2.3 突出党员引领 |
4.2.4 建强人才队伍 |
4.2.5 抓好制度建设 |
第5章 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党建的现实境遇 |
5.1 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党建的战略机遇 |
5.1.1 新型城镇化引发基层党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新变化 |
5.1.2 城市社会新结构带来基层党组织政治领导的新挑战 |
5.1.3 城市基层治理矛盾为城市基层党建发展确立新坐标 |
5.1.4 互联网科学技术为城市基层党建网格化提供新契机 |
5.2 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党建的主要困境 |
5.2.1 组织建设乏力,党组织功能发挥不充分 |
5.2.2 大党建格局打造乏力,联建机制未形成 |
5.2.3 党建人才配备乏力,综合素质有待升级 |
5.2.4 党建软硬件建设乏力,物质保障不到位 |
5.2.5 制度机制供给乏力,党建责任追惩不严 |
第6章 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党建的优化路径 |
6.1 以大党建思维为牵引,推进理念创新 |
6.1.1 加大宣传引导,营造浓厚氛围 |
6.1.2 加强学习培训,转变思想观念 |
6.1.3 注重示范带动,搞好典型引路 |
6.2 以优化顶层设计为统领,推进政策创新 |
6.2.1 着眼合力提升,厘定强化主体责任 |
6.2.2 着眼有人干事,创新干部选留政策 |
6.2.3 着眼有钱办事,健全经费保障政策 |
6.2.4 着眼有室议事,加大党建设施配套 |
6.3 以织密组织之网为要务,推进组织设置创新 |
6.3.1 革新组织设置,健全组织体系 |
6.3.2 聚焦强基固本,抓实支部建设 |
6.3.3 增强组织功能,筑牢战斗堡垒 |
6.4 以夯实基层基础为动力,推进工作方式创新 |
6.4.1 更新运行机制 |
6.4.2 构建新型载体 |
6.4.3 运用前沿技术 |
6.5 以深化融合联动为导向,推进工作机制创新 |
6.5.1 创新融入融合载体 |
6.5.2 完善联建共建机制 |
6.5.3 统合区域党建资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10)延安时期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关于张闻天研究成果的介绍 |
1.2.2 关于张闻天思想的研究述评 |
1.2.3 关于延安时期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重难点和创新点 |
1.4.1 研究重难点 |
1.4.2 研究创新点 |
2 延安时期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形成条件 |
2.1 延安时期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形成的思想来源 |
2.1.1 思想渊源: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工作基本理论 |
2.1.2 直接来源:中国共产党早期思想政治工作重要理论 |
2.2 延安时期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形成的时代需求 |
2.2.1 实现全民族抗战时代任务的需求 |
2.2.2 加强党员队伍思想建设的需求 |
2.2.3 清除“左”右倾路线错误的需求 |
2.3 延安时期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形成的个人因素 |
2.3.1 扎实的理论功底 |
2.3.2 丰富的实践经验 |
3 延安时期张闻天的思想转变及其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发展 |
3.1 延安时期是张闻天个人思想转变的主要时期 |
3.1.1 遵义会议前后张闻天思想的重要转变 |
3.1.2 延安整风运动是实现张闻天思想重大转变的关节点 |
3.2 延安时期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发展的两个侧重点 |
3.2.1 六届六中全会前聚焦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路线的确立 |
3.2.2 六届六中全会后集中于理论宣传和干部培养 |
4 延安时期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重要载体 |
4.1 干部院校是集中有效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阵地 |
4.1.1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
4.1.2 陕北公学 |
4.1.3 延安马列学院 |
4.2 报纸刊物是进行广泛宣传、鼓动群众的锐利武器 |
4.2.1 《斗争》 |
4.2.2 《解放》 |
4.2.3 《共产党人》 |
4.3 报告发言是进行时政教育的主要形式 |
4.3.1 理论深刻、主题明确的会议报告 |
4.3.2 文本简短、观点鲜明的总结发言 |
4.4 教材文本是进行深入学习、系统教育的重要读本 |
4.4.1 编着《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 |
4.4.2 领导编译马列经典着作 |
4.4.3 指导中级读物与辅助读物的编辑出版 |
5 延安时期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基本内涵 |
5.1 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教育是核心内容 |
5.1.1 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地位 |
5.1.2 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教育的中心目标和基本原则 |
5.2 解决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是根本出发点 |
5.2.1 党的领导是解决人民群众迫切要求的核心力量 |
5.2.2 民主是解决人民群众迫切要求的组织保障 |
5.2.3 教育引导是解决人民群众迫切要求的重要方法 |
5.3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心任务 |
5.3.1 两条战线的斗争是主要武器 |
5.3.2 中国共产党与红军领导权的争取是核心要素 |
5.3.3 文化统一战线的建立是重要方式 |
5.4 坚持路线和策略教育是主线 |
5.4.1 党的策略路线的宣传教育 |
5.4.2 革命前途的宣传动员 |
5.4.3 同错误路线作坚决斗争 |
6 延安时期张闻天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与方法 |
6.1 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 |
6.1.1 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理论原则 |
6.1.2 坚持党的绝对领导的党性原则 |
6.1.3 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实践原则 |
6.2 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法 |
6.2.1 说服教育的方法 |
6.2.2 实践锻炼的方法 |
6.2.3 自我批评的方法 |
7 延安时期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实践运用 |
7.1 党建工作中的思想政治工作 |
7.1.1 培养能够统一理论与实际的干部 |
7.1.2 加强党性修养,提高思想认识 |
7.1.3 党组织机构的建立 |
7.1.4 党内民主建设 |
7.2 军队工作中的思想政治工作 |
7.2.1 取得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 |
7.2.2 思想政治工作的三大基本任务 |
7.2.3 强化政治教育,规范军队政治行为 |
7.3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中的思想政治工作 |
7.3.1 上层统一战线与下层统一战线的辩证关系 |
7.3.2 “抗日反蒋”向“逼蒋抗日”?“联蒋抗日”的转变 |
7.3.3 抵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左”倾关门主义 |
7.3.4 批评王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上的右倾错误 |
7.4 文化运动中的思想政治工作 |
7.4.1 文化运动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
7.4.2 肯定文化人与知识分子在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作用 |
7.4.3 重视文化人,培养文化人 |
7.4.4 正确指导文化团体,保障文化人利益诉求的实现 |
7.5 青年运动中的思想政治工作 |
7.5.1 青年团的改造与优化 |
7.5.2 青年救国组织的指导 |
7.5.3 青年理想观的培养 |
8 延安时期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历史地位和现实启示 |
8.1 延安时期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主要特色 |
8.1.1 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科学性 |
8.1.2 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务实性 |
8.1.3 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前瞻性 |
8.2 延安时期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历史贡献 |
8.2.1 丰富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
8.2.2 充实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宝库 |
8.2.3 推进了抗日民族革命战争的胜利 |
8.3 延安时期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现实启示 |
8.3.1 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党的绝对领导 |
8.3.2 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信马克思主义理论 |
8.3.3 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守党的中心任务 |
8.3.4 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具备高尚的人格魅力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四、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岗位战斗力(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性研究[D]. 闫秀婷.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 [2]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1949-1978)[D]. 黎育生.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3]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研究[D]. 贾绍俊.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4]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研究[D]. 李晓霞.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5]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研究 ——以上海高校为例[D]. 杨成龙.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8)
- [6]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研究[D]. 丛喜权.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7]新时代党的政治纪律教育研究[D]. 康瀚月. 辽宁大学, 2021(02)
- [8]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D]. 吕增艳.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9]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党建研究[D]. 曹新安. 吉林大学, 2020(03)
- [10]延安时期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D]. 郝丹梅.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