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C语言中动画技术的实现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林慧[1](2021)在《Scratch在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C语言语法众多,教学内容比较枯燥乏味,且传统教学方式比较呆板,偏重于语法讲解,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其对C语言的掌握与应用。针对该种情况,使用Scratch作为C语言程序设计的辅助学习工具,通过Scratch图形化编程工具设计简单、有趣的动画案例,培养学生的程序分析能力与编程思维,帮助其理解程序设计的思路与算法,并转换为对C语言语法的理解,最终使用C语言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实践表明,将Scratch应用于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可取得良好效果。
蔡云飞[2](2021)在《基于图形化编程的单片机教学案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刘文豪[3](2021)在《基础工程教学软件的开发与扩展》文中研究说明为解决基础工程课程缺少课程设计环节问题,加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大连理工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经多年不懈努力,开发完成了“建筑基础智能选型3D教学仿真系统”教学软件。本文在该软件的基础上,运用WPF编程技术开发了题库及练习,运用restful风格接口及“四层架构”等技术开发了考试系统;结合基础工程在实践中的运用,运用了视频链接技术开发了虚拟实习,运用自动捕获异常技术捕获异常并彻底修复。主要工作如下:(1)在原软件的基础上,新增题库练习、考试系统、虚拟实习三大模块,进一步完善了软件面向教学的属性;(2)在桩基础设计模块中,新增群桩受水平荷载下的设计功能,完善了桩基础设计功能,使得软件功能与基础工程教学内容相匹配;(3)软件的Bug修复与界面优化。由于多模块间连接、数据库定义、模块间流程等存在大量连接问题,导致软件问题较多,经与软件公司合作,投入大量精力解决Bug问题,并对原系统的UI界面重新设计,使之具备基础工程特色;(4)软件推广。在大连理工大学基础工程班级本科生群体和从事基础工程教学教师群体中推广,并收集反馈问题,再进行整改。
林鹏飞[4](2021)在《船舶高压电站模拟操作系统的研发》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船舶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大功率船电设备不断增加,高压电站被广泛使用,船员培训使用传统低压电站模拟操作系统已经无法满足需求,达不到培训效果;虚拟与现实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建筑、工业培训等领域的操作训练,可实现非常逼真的操作体验,但在船舶行业的应用相对较少;为了提高船员培训的质量,降低船员培训成本、增加船员培训的安全性,提高实操的逼真度,适应船舶电站向高压方向的发展,利用虚拟与现实技术研发一套具有主要功能的船舶高压电站模拟操作系统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本文通过对船舶高压电站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研究,分析船舶电站各参数变化规律,船舶配电装置操作过程,以及五防连锁保护、中性点接地、谐波状态等功能,依据船舶高压电站工作原理和操作过程,制定船舶高压电站虚拟操作系统方案;论文应用3DMax三维建模、Unity3D引擎,以及C#脚本语言等相结合,架构船舶电站虚拟操作系统开发环境,以第五代大型集装箱船船舶高压电站为对象,以及集美大学船舶高压电站半物理仿真模拟器为建模标准,建立船舶高压电站虚拟现实实体模型。论文利用Unity3D引擎驱动程序运行,实现对模型的运动控制,利用C#语言编写电站和人机交互程序,实现电站操作逻辑关系;论文应用虚拟现实的碰撞与触发检测、UI交互设计、Unity3D动画系统、Movie Texture接口、Unity3D音频系统等技术,研发一套船舶高压电站虚拟操作系统,实现了船舶高压电站操作训练的主要功能,包括船舶高压电站的启动、并车、解列、重载询问、五防连锁等功能。船舶高压电站虚拟操作训练系统,操作安全可靠、真实操作感强、使用便捷、训练成本低,具有很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仇婷婷[5](2020)在《基于知识图谱的自适应学习系统研究 ——以《C语言程序设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当今世界带来“知识爆炸”,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在线学习在教育教学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人工智能在计算机领域所蕴含的庞大潜力将会给在线教育领域带来新的活力,很大程度上推进个性化学习的发展,将“自适应学习”成为可能,为传统教育以及在线学习带来辅助和补充作用,在互联网层面确保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优质的教育资源,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本文以关联主义学习理论、有意义学习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作为自适应学习系统设计的理论依据,完成了基于知识图谱的自适应学习系统框架设计,重点对该框架中的三大核心组件:领域知识模型、学习者模型和教学模型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以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进行了原型系统的开发。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部分。第一,本文研究Brusilovsky教授提出的自适应教育超媒体通用模型作为自适应学习系统框架设计的参考模型,完成了基于知识图谱的自适应学习系统的框架设计。该系统包含五个主要组件:领域知识模型、学习者模型、教学模型、界面模块和自适应引擎。第二,参考学习对象元数据规范,以“关联主义学习理论”和“精细化加工理论”为理论依据,对知识元进行粒度划分,提出了知识元模型,将课程知识点进行抽取整合,同时划分知识元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出了课程知识组织模型。在对“知识元”理论和知识图谱理论与技术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C语言中知识进行建模。第三,本文提出一个新的学习者模型从而提高自适应学习系统的个性化与自适应性,该模型分为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两种。静态信息主要是学习者在进入学习环境前就已经具有的信息,动态信息是学习者在进入学习环境之后,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而出现的交互式信息,会随着学习行为的改变而变化。第四,本文的教学模型是学习者在自适应学习系统中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可以主动地选择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同时,学习者也可以根据系统推荐的自适应学习路径进行学习,该方法以“最近发展区”理论和“有意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结合蚁群优化算法和模糊C均值算法进行学习路径的推荐,从而对学习者的学习活动进行合理地干预,推荐给学习者下一步需要学习的内容,这样有效提高了学习效率,实现学习者和系统之间的“双向适应”。第五,结合“元认知理论”和“覆盖建模技术”将学习者大脑中的知识结构以知识图谱的形式呈现出来,该知识图谱会随着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呈现动态的变化,这种可视化的方式可以帮助学习者直观地观察到自己的学习进步、已掌握的知识、未学习的知识。同时这种动态反馈机制可以显着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质量并充分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
董怡蕙[6](2020)在《面向国产平台的OpenJFX的移植》文中指出富互联网应用程序是一种具有传统桌面应用程序特性及功能的Web应用程序,它不仅继承了传统Web应用易于传播的特性,还可以在客户端进行数据的收发和处理。OpenJFX是针对富互联网应用提出的一个现代高效的解决方案,提供了良好的流媒体支持和流畅的动画支持,更丰富的组件和更友好的操作界面。目前,OpenJFX仅支持x86架构和ARM架构,将OpenJFX移植到国产平台有利于丰富国产处理器的软件生态。首先,完成了在国产平台上编译OpenJFX工作。由于国产平台尚不支持Gradle,通过分析OpenJFX的Gradle构建源码及Gradle插件原理,总结了模块编译任务及编译顺序,编写了OpenJFX在国产平台上的编译脚本。然后,通过分析OpenJFX的架构及源码给出了OpenJFX的移植方案,OpenJFX在国产平台上的移植工作主要围绕其媒体模块和Web模块展开。通过编码实现Lib FFI库在国产平台上动态调用及定义函数的功能,完成了媒体模块的移植。其次,OpenJFX的Web模块是由Web Kit改造而来,因此先总结了Java Script Core的前后端工作过程,并比较后端解释执行的不同模式,通过分类描述中间字节码执行过程中的指令翻译和进行浮点运算的异常处理,在国产平台上实现了LLInt解释器。最后,对完成的工作进行测试。使用Lib FFI自带的测试用例验证了编码移植实现的正确性。使用Web Kit自带的自动化测试来验证移植后的LLInt解释器的正确性。这以后,通过编写测试用例来测试移植后的OpenJFX媒体模块和Web模块在国产平台上的可用性。
林怀迪[7](2020)在《基于目的地派梯系统的电梯群控算法研究》文中认为电梯是楼宇中最常见的垂直交通运输工具。由于电梯乘客到达模式动态可变,导致控制楼宇内多台电梯运行的控制系统往往难以获得优化的控制效率。尽管通过获得乘客的目的地楼层可提升电梯群控的效率,然而楼宇中并非每一层都会安装目的楼层获取设备。因此,本论文针对楼宇各层部分安装目的楼层获取设备这一现状,提出融合启发式与贪心混合策略的电梯群控算法。本文的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设计了基于事件驱动的电梯运行模型。在选择是否安装目的楼层获取设备时,考虑到设备成本较高,楼宇各层往往只会选择部分楼层安装该设备。为此,提出了非全楼层的目的地派梯模式。此外,为了模拟电梯运行,设计了基于事件驱动的电梯运行模型。利用有限状态自动机,构建了电梯运行事件及事件之间的转移模型,并基于泊松过程设计了电梯乘客达到的计算模型。该电梯运行模型将为电梯群控算法提供软测试环境。2.设计了融合启发式与贪心策略的电梯群控算法。基于非全楼层目的地派梯模式下电梯群控的特征,设计了该模式下电梯群控的启发式规则。此外,基于贪心算法提出了基于乘客等待时间最优的目的地派梯策略。基于启发式规则与贪心策略,提出了一类可满足非全楼层目的地派梯模式电梯群控的算法。通过评估乘客等待时间和电梯平均送客时间等优化指标,利用电梯运行模型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3.开发了非全楼层的目的地派梯模式下的电梯群控系统。基于电梯运行模型和电梯群控算法,设计并实现了非全楼层目的地派梯模式下电梯群控系统。该系统主要的功能包括:电梯参数配置、客流模拟生成、建筑物设置、选层器模式和群控算法配置等功能模块。通过在实际的电梯群控硬件环境,测试了群控算法的正确性。本文基于某企业实际需求,提出了融合启发式与贪心策略的电梯群控算法,并开发了一个可以测试该算法正确性的电梯群控运行环境。通过比较群控算法在软件环境与硬件环境的运行结果,证明了本文所设计群控算法的正确性和高效性。
胡启超[8](2020)在《初中信息技术Python教学中概念形成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计算思维”作为高中信息技术四大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受到了空前的重视,并且其理念及内涵也迅速向初中学段蔓延,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也更加重视对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Python作为一种面向对象的动态类语言,凭借着其简单、易学、可移植性高等优势迅速成为初中阶段学习算法与程序设计部分内容的尚佳软件。例如,山东教育出版社2018版的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就将Python作为教学的首选软件编制于第四册教材中,本研究也是将研究范围框定在了初中阶段Python软件的教学中,迎合新课标改革的趋势,符合时代的选择。概念的学习,是很多知识学习的第一步,也是极其重要的一步,Python中相关概念的学习也是如此,它贯穿着对整个算法与程序设计部分内容质的理解。从宏观的概念到具体的概念,无不渗透着程序设计部分内容区别于其它部分内容、Python软件区别于其它软件的特别之处,亦散发出计算思维、算法思维培养的精神思想与内涵。因此,对Python教学中概念形成策略进行研究有助于学生直接对Python本身的学习,亦对学生计算思维及算法思维的培养有很大增益。本论文分为六章,主体部分由第二章到第六章构成,每章的内容概述如下:第一章为绪论部分,绪论除了来说明本研究的背景和源起、研究的内容与方法、研究的价值与思路等内容,其中也还包括了对相关文献的综述研究。第二章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确定了理论的基础。本章对“Python中的概念”、“概念形成”、“概念形成策略”等重要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从框架支持、工具支持和内涵支持三方面找到可以支持本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第三章是概念定位及相关理论对策略制定的支持性探析。本章主要在充分厘清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上,具体分析了2018版山东教育出版社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中第四册第二单元“Python语言程序设计”这部分内容,对需要进行策略制定的概念进行了定位,并详细分析理论对策略制定的框架支持和工具支持。第四章是初中信息技术Python教学中概念形成策略的综合制定。本章是在确定具体的概念研究对象的基础上,找到了可以支撑概念形成策略制定的相关依据,并在这些依据的支持下综合制定出针对性的概念形成策略。第五章是初中信息技术Python教学中概念形成策略的实验验证。本章主要是以案例的形式来呈现概念形成策略的实施过程,并且通过教育实验来分析策略在教师Python教学中之于学生相关概念形成过程中的具体表现情况,进而对概念形成策略的有效性和价值性等做出综合的判断说明。第六章为本研究的总结、局限及展望。本章作为最后一章,总结了本研究的主要贡献,讨论了研究对于Python中相关概念教学的现实指导意义,亦对研究历程进行了反思,讨论了研究的局限性,并且指出未来研究的可期性。
侯天晨[9](2020)在《生产线布局与运行效果的仿真研究》文中认为德国提出“工业4.0”开启了新一代工业革命的序幕。为提高我国的工业国际竞争力,我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计划,提出了工业生产的关键环节“智能制造工程”。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在工业制造环节中,对于车间和生产线的布局,还处于粗放式、经验式阶段,生产制造过程中存在较大的时间代价和资源代价,车间及生产线迫切需要升级。针对目前大多数制造企业的车间及生产线存在的问题,本文以长春某罐装设备有限公司为例,以其工业生产车间和生产线为研究对象,对车间的布局优化、生产线的调度和设计进行研究,并开发了仿真软件以仿真设计效果,主要内容如下:(1)车间布局优化:通过对车间物流和设备条件的分析,建立车间内设备布局的数学模型;考虑到车间布局一系列物理约束,基于车间内物流费用最小原则设计带有惩罚因子的适应度函数,并对物流距离矩阵的选择做讨论分析;提出基于可拓学的粒子群算法(Extenics-based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EPSO),将可拓学和Tent映射引入粒子群,利用可拓学的评价功能优化粒子的选取以增加算法收敛能力,利用Tent映射的混沌性增加算法的全局搜索能力。通过仿真实验,将所提出算法与标准粒子群算法对比分析,验证所提出算法的有效性;最后给出求解结果,为长春某罐装设备有限公司规划物流最优的车间布局方案。(2)生产线调度和设计:针对柔性车间的调度问题(Flexible Job Shop Problem,FJSP),根据生产订单和工艺要求规划设计生产线的形式。设计基于退火原理的混合优化遗传算法(Simulated Annealing Genetic Algorith,SAGA),采用基于加工工序和基于加工机器的双编码方式,设计对应的合法交叉、变异操作,通过SAGA算法求解最大加工时间最短的调度方案。最后根据求解的加工调度顺序,确定设备在空间上的连接,给出长春某罐装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线的重构设计方案。(3)生产仿真系统:仿真求解出生产线,其形式终究只是数据的呈现,对工业生产来说不够直观。因此开发生产线仿真软件,对设计结果进行三维动画仿真。首先选择开发工具:选择VC开发环境,结合OpenGL搭建虚拟仿真平台;分析软件系统结构,设计软件架构;以软件功能为脉络完成开发过程。最后给出仿真系统,将设计的生产线、规划的加工调度方案录入所开发的仿真软件,通过动态三维动画,直观的仿真出生产线的加工效果。
曹铉[10](2020)在《飞行器集群动态拓扑模拟与评估系统研究》文中指出飞行器集群由立体空间多动态节点构成,以体系化功能承载为主要特征,广泛应用于多种军事与民用场景。面向动态多样的任务场景,集群功能拓扑是实现集群节点间信息交互,功能协同的关键要素。飞行器集群研究广泛深入进行的同时,基于真实实验环境对大规模节点容量的集群动态拓扑进行模拟与评估,存在成本高、效率低、耗时长、迭代慢等问题。针对此问题,本论文研究飞行器集群动态拓扑模拟与评估系统及其关键技术,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点包括:(1)设计了飞行器集群动态拓扑模拟与评估系统一体化架构。首先进行飞行器集群动态拓扑模拟与评估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接着围绕功能需求,将模块化解耦合作为设计原则,按资源存储、仿真调度、模拟配置、拓扑评估分层构建了飞行器集群模拟与评估环境,设计了飞行器集群动态拓扑模拟与评估系统一体化架构;最后对总体架构中的模拟配置层与拓扑评估层展开详细设计,论述了其中的关键功能单元与实现思路。(2)设计并实现了飞行器集群动态拓扑模拟与评估一体化平台。首先,在Opnet网络模拟器中实现了能量进程与定位进程的建模,对多类型的飞行器集群模拟提供了支持;其次,在Opnet中对不同类型的飞行器节点进行分别建模,提高了集群任务的建模精度;最后,在Opnet中实现了飞行器集群动态拓扑的可视化呈现。(3)提出了飞行器集群动态拓扑评估指标体系,并给出了一种动态拓扑综合效能评估方法。首先,结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从动态拓扑的四个特性出发,完成了动态拓扑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接着,基于所提出的评估指标体系,根据信息熵法与层次分析法分别获得各指标参数的客观权值与主观权值,基于对数最小二乘原理完成评估指标的组合赋权;最后,运用优劣解距离法实现不同集群方案下动态动态拓扑的综合效能排序,解决了集群拓扑构建方案优选问题;(4)针对中继通信与态势感知两种典型集群应用场景,完成了飞行器集群动态拓扑模拟验证。模拟结果表明,本系统的模拟效果与理论分析保持一致,能支持对多种集群拓扑构建方案进行模拟;评估结果表明,采用本文所提出的综合效能评估方法获得的评估结果相较于传统单一指标评估方法更贴近集群任务完成情况。本论文设计的飞行器集群网络拓扑模拟与评估一体化架构以及飞行器集群动态拓扑综合效能评估方法,对各类强动态无人平台集群系统具有普适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C语言中动画技术的实现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语言中动画技术的实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Scratch在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特点与现状 |
1.1 C语言语法众多、内容枯燥 |
1.2 课堂教学方法单一呆板 |
1.3 实践教学效果欠佳 |
2 Scratch与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相结合 |
2.1 引入案例教学法 |
2.2 Scratch设计教学案例 |
2.3 教学过程设计 |
3 Scratch应用于C语言程序设计课堂教学案例 |
3.1 选择结构 |
3.2 循环结构 |
3.3 数组 |
4 教学成果 |
5 结语 |
(3)基础工程教学软件的开发与扩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2 系统设计方案 |
2.1 原系统介绍 |
2.1.1 原系统三大特性 |
2.1.2 原系统三大功能 |
2.2 新系统设计思路 |
2.2.1 题库练习 |
2.2.2 考试系统 |
2.2.3 虚拟实习 |
2.2.4 功能优化与漏洞修复 |
2.3 本章小结 |
3 开发技术及相关工具 |
3.1 VS开发工具集 |
3.2 四层架构 |
3.3 restful风格的接口 |
3.4 版本更新 |
3.5 用户自定义控件 |
3.6 本章小结 |
4 新增模块设计与实现 |
4.1 题库练习 |
4.1.1 闯关练习模块开发与应用 |
4.1.2 随机抽题模块开发与应用 |
4.1.3 题库管理模块开发与应用 |
4.2 考试系统 |
4.2.1 考试系统设计 |
4.2.2 服务器搭建 |
4.2.3 考试系统开发与应用 |
4.3 虚拟实习 |
4.3.1 虚拟实习设计 |
4.3.2 虚拟实习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5 软件优化与漏洞修复 |
5.1 功能优化 |
5.1.1 水平荷载下的群桩基础设计计算 |
5.1.2 原系统功能优化 |
5.2 漏洞修复 |
5.2.1 Bug处理 |
5.2.2 自动捕获异常 |
5.3 界面美化 |
5.4 软件推广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船舶高压电站模拟操作系统的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如下 |
第2章 船舶高压电站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
2.1 船舶电力系统的组成 |
2.2 船舶高压电站的基本参数 |
2.3 船舶高压电站系统的工作原理 |
2.3.1 船舶高压电站的操作条件 |
2.3.2 船舶高压电站的操作 |
2.4 船舶高压电站系统的绝缘和安全特性 |
2.4.1 五防连锁 |
2.4.2 船舶高压电站中性点接地技术 |
2.4.3 船舶高压电站系统谐波 |
2.4.4 小结 |
第3章 船舶高压电站模拟操作系统的建模 |
3.1 对3DMax、Unity3d、C#语言的选择 |
3.2 Unity3D、3DMax和c#语言相结合的开发环境 |
3.2.1 Unity3D与虚拟与现实技术 |
3.2.2 3DMax |
3.2.3 C#语言 |
3.3 零件的建模 |
3.4 配电柜的组装 |
3.5 船舶高压电站模型导出到Unity3d |
3.6 小结 |
第4章 船舶高压电站模拟操作系统设计 |
4.1 基本程序的设计 |
4.2 船舶高压电站主要功能的的实现 |
4.3 调试和发布 |
4.4 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工作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基于知识图谱的自适应学习系统研究 ——以《C语言程序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自适应学习系统研究现状 |
1.2.2 知识图谱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相关理论研究 |
1.3.2 自适应学习系统模型的研究 |
1.3.3 领域知识模型的构建 |
1.3.4 学习者模型的构建 |
1.3.5 自适应学习路径推荐研究 |
1.3.6 学习者知识结构可视化研究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技术研究 |
2.1 自适应学习的定义和特征 |
2.2 自适应学习的理论研究 |
2.2.1 关联主义学习理论 |
2.2.2 有意义学习理论 |
2.2.3 最近发展区理论 |
2.3 本体与知识图谱 |
2.3.1 本体 |
2.3.2 知识图谱 |
2.4 学习路径推荐 |
2.5 知识结构可视化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自适应学习系统模型设计 |
3.1 自适应学习系统模型 |
3.1.1 自适应学习系统通用模型 |
3.1.2 自适应学习系统框架设计 |
3.2 领域知识模型构建 |
3.2.1 教学内容组织编排与设计 |
3.2.2 知识元的内涵 |
3.2.3 知识元模型 |
3.2.4 知识元粒度分析 |
3.2.5 知识元之间的关系划分 |
3.2.6 课程知识组织模型 |
3.3 学习者模型构建 |
3.3.1 网络教育中学习者模型建模标准 |
3.3.2 自适应学习系统的学习者模型构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自适应学习系统实现主要机制 |
4.1 学习路径推荐算法 |
4.2 自适应学习路径推荐机制 |
4.2.1 知识元掌握程度计算器 |
4.2.2 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 |
4.2.3 基于蚁群优化算法的学习路径生成器 |
4.3 学习者知识模型可视化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自适应学习系统设计及实现 |
5.1 原型系统应用背景 |
5.2 自适应学习系统的整体架构 |
5.3 自适应学习系统详细设计 |
5.3.1 系统总体功能 |
5.3.2 系统数据库设计 |
5.3.3 主要功能详细流程设计 |
5.4 原型系统实现 |
5.4.1 学习内容的选取 |
5.4.2 开发环境和开发工具 |
5.4.3 自适应学习系统功能实现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6)面向国产平台的OpenJFX的移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概况 |
1.3 主要研究工作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2 OpenJFX移植关键技术 |
2.1 OpenJFX架构 |
2.2 国产平台ABI |
2.3 本章小结 |
3 OpenJFX移植方案 |
3.1 OpenJFX媒体引擎移植分析 |
3.2 Lib FFI概述 |
3.3 OpenJFX Web引擎移植分析 |
3.4 Java Script Core解释执行分析 |
3.5 OpenJFX移植方案 |
3.6 本章小结 |
4 国产平台下OpenJFX的移植实现 |
4.1 OpenJFX在国产平台上的编译 |
4.2 OpenJFX媒体引擎的移植 |
4.3 OpenJFX Web引擎的移植 |
4.4 本章小结 |
5 移植工作的测试 |
5.1 实验环境 |
5.2 实验目的及过程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基于目的地派梯系统的电梯群控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电梯群控的运行环境与模式 |
2.1 引言 |
2.2 群控电梯运行环境模拟 |
2.2.1 建筑物的模拟 |
2.2.2 电梯的基本参数属性 |
2.3 基于泊松过程的客流模型 |
2.4 基于状态自动机的电梯事件模型 |
2.4.1 有限状态自动机 |
2.4.2 电梯运行事件 |
2.4.3 电梯事件模型 |
2.5 电梯群控运行模式 |
2.5.1 无目的地派梯模式 |
2.5.2 目的地派梯模式 |
2.6 小结 |
第3章 电梯群控算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目的地派梯的启发式规则 |
3.3 基于贪心策略的目的地派梯算法 |
3.4 基于动态派梯的无目的地派梯算法 |
3.5 融合启发式与贪心策略的电梯群控算法 |
3.6 特殊模式的派梯算法 |
3.7 算法性能评估 |
3.7.1 评估参数 |
3.7.2 结果分析 |
3.8 小结 |
第4章 目的地群控派梯原型系统实现 |
4.1 引言 |
4.2 原型系统设计 |
4.2.1 总体框架设计 |
4.2.2 逻辑设计 |
4.2.3 功能模块设计 |
4.2.4 数据库设计 |
4.3 主要功能实现 |
4.3.1 电梯群控模型实现 |
4.3.2 乘客客流仿真和分析 |
4.3.3 算法管理模块 |
4.4 系统测试结果 |
4.4.1 硬件环境 |
4.4.2 测试结果 |
4.5 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 发明专利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初中信息技术Python教学中概念形成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缘起 |
1.1.1 《新课标》的制定对初中生计算思维培养的要求提高 |
1.1.2 Python凭借多重优势在中学编程教学中愈发受到重视 |
1.1.3 概念形成相关研究在信息技术学科领域不投入、不深入 |
1.1.4 初中Python教学中相关概念的形成存在一定的困难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1.2.1 Python教学相关文献综述 |
1.2.2 概念形成策略相关文献综述 |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方法 |
1.4 研究的价值与思路 |
1.4.1 研究的价值 |
1.4.2 研究的思路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人工概念和自然概念 |
2.1.2 Python教学中的概念 |
2.1.3 概念形成 |
2.1.4 概念形成策略 |
2.2 理论基础 |
2.2.1 框架支持层面:APOS理论 |
2.2.2 工具支持层面:思维可视化理论 |
2.2.3 内涵支持层面:建构主义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概念定位及相关理论对策略制定的支持性探析 |
3.1 基于对教材Python单元分析的概念定位 |
3.1.1 教材中Python单元特点分析 |
3.1.2 教材中Python单元概念定位 |
3.2 APOS理论对概念形成策略的支持探析及框架建构 |
3.2.1 APOS理论对Python中相关概念形成策略的宏观支持 |
3.2.2 APOS理论对Python中相关概念形成策略的具体支持 |
3.2.3 基于APOS理论支持的三类概念集合形成框架建构 |
3.3 思维可视化理论对概念形成策略的支持探析 |
3.3.1 思维可视化的四种表征对概念形成策略的宏观支持 |
3.3.2 几类思维可视化工具对概念形成策略的具体支持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初中信息技术Python教学中概念形成策略的综合制定 |
4.1 初中信息技术Python教学中概念形成策略的制定依据 |
4.1.1 《鲁教版》新教材的理念与要求 |
4.1.2 Python自身逻辑结构上的特点 |
4.1.3 相关理论对概念形成策的支持 |
4.1.4 初中阶段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
4.2 初中信息技术Python教学中概念形成策略的制定 |
4.2.1 操作阶段:问题情境化导入概念直观背景策略 |
4.2.2 过程阶段:多元表征式构建概念内部特征策略 |
4.2.3 对象阶段:类比应用式构建概念符号表征策略 |
4.2.4 图示阶段:结构整合化形成概念网络体系策略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初中信息技术Python教学中概念形成策略的实验验证 |
5.1 概念形成策略的实验设计 |
5.1.1 实验目的 |
5.1.2 实验对象 |
5.1.3 实验假设 |
5.1.4 实验变量 |
5.1.5 实验测量工具 |
5.1.6 实验流程设计 |
5.2 概念形成策略的实验实施 |
5.2.1 实验前测 |
5.2.2 实验过程 |
5.2.3 策略应用的具体教学案例 |
5.2.4 实验后测 |
5.3 概念形成策略的实验结果 |
5.3.1 概念理解和掌握水平测试题结果分析 |
5.3.2 学生满意度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5.3.3 计算思维水平前后测量结果分析 |
5.4 实验结果总结及讨论 |
5.4.1 实验结论 |
5.4.2 实验结论之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总结、局限及展望 |
6.1 本研究的总结 |
6.2 本研究的局限 |
6.3 本研究的展望 |
注释文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概念理解和掌握水平测试题 |
附录二 学生满意度调查问卷 |
附录三 计算思维前测量表 |
附录四 计算思维后测量表 |
后记 |
(9)生产线布局与运行效果的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车间布局问题研究现状 |
1.2.2 生产线调度及设计问题研究现状 |
1.2.3 工业仿真软件发展现状 |
1.3 本文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
1.3.1 项目来源 |
1.3.2 主要研究问题 |
1.3.3 章节安排 |
第2章 基于分级粒子群算法的车间布局重构 |
2.1 引言 |
2.2 可重构制造系统简述 |
2.2.1 可重构制造的定义 |
2.2.2 可重构制造的组成 |
2.3 车间布局问题 |
2.3.1 问题描述 |
2.3.2 数学模型 |
2.3.3 优化目标 |
2.4 可拓分级粒子群算法 |
2.4.1 标准粒子群算法 |
2.4.2 可拓分级粒子群算法 |
2.4.3 算法实现步骤 |
2.5 仿真与分析 |
2.5.1 优化布局仿真求解 |
2.5.2 算法对比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生产线调度及重构设计 |
3.1 引言 |
3.2 生产线调度与重构设计 |
3.2.1 问题描述 |
3.2.2 数学模型及优化目标 |
3.3 标准遗传算法 |
3.4 模拟退火遗传算法设计 |
3.4.1 编码设计和初始化操作 |
3.4.2 适应度设计和选择操作 |
3.4.3 交叉操作和变异操作 |
3.4.4 解码操作 |
3.4.5 模拟退火遗传算法流程 |
3.5 仿真与分析 |
3.5.1 生产调度仿真求解 |
3.5.2 算法对比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生产线仿真系统 |
4.1 引言 |
4.2 相关技术基础和开发工具 |
4.2.1 C++语言 |
4.2.2 Visual Studio开发工具 |
4.2.3 MFC框架技术 |
4.2.4 OpenGL技术 |
4.3 系统总体设计 |
4.3.1 系统分析和软件架构 |
4.3.2 系统功能设计 |
4.4 系统详细设计 |
4.4.1 软件登录和订单管理 |
4.4.2 生产线构造和参数管理 |
4.4.3 模型计算和性能分析 |
4.5 生产线仿真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全文总结 |
5.1 工作总结 |
5.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10)飞行器集群动态拓扑模拟与评估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飞行器集群模拟技术现状 |
1.2.2 飞行器集群动态拓扑评估技术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3.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3.2 研究内容 |
1.3.3 论文创新点 |
1.4 本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飞行器集群动态拓扑模拟与评估系统架构设计 |
2.1 引言 |
2.2 飞行器集群动态拓扑模拟与评估系统总体设计 |
2.2.1 飞行器集群动态拓扑模拟与评估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2.2.2 飞行器集群动态拓扑模拟与评估系统一体化架构设计 |
2.2.3 飞行器集群动态拓扑模拟与评估系统工作流程 |
2.3 模拟配置层设计 |
2.3.1 集群任务设定子模块 |
2.3.2 场景想定子模块 |
2.3.3 空间平台参数配置子模块 |
2.3.4 信息传输控制子模块 |
2.3.5 拓扑管理子模块 |
2.3.6 突发事件配置子模块 |
2.4 拓扑评估层设计 |
2.4.1 动态拓扑指标评估子模块 |
2.4.2 动态拓扑综合效能评估子模块 |
2.5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飞行器集群动态拓扑模拟与评估一体化平台实现 |
3.1 引言 |
3.2 系统软件框架 |
3.2.1 网络模拟器 |
3.2.2 Opnet建模特点 |
3.2.3 Opnet编程特性 |
3.3 基于Opnet的集群进程建模 |
3.3.1 集群节点能量进程建模 |
3.3.2 集群节点定位进程建模 |
3.4 基于Opnet的集群节点建模 |
3.4.1 业务配置与通信架构 |
3.4.2 高层飞行器节点建模 |
3.4.3 低层飞行器节点建模 |
3.4.4 地面控制站节点建模 |
3.5 基于Opnet的动态拓扑呈现 |
3.5.1 动态拓扑呈现实现流程 |
3.5.2 外部文件设计 |
3.5.3 进程模型设计 |
3.5.4 节点模型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飞行器集群动态拓扑评估体系设计 |
4.1 引言 |
4.2 飞行器集群动态拓扑评估指标体系 |
4.2.1 拓扑连通度 |
4.2.2 网络通信性能 |
4.2.3 集群能效性 |
4.2.4 拓扑韧性 |
4.3 飞行器集群动态拓扑综合效能评估 |
4.3.1 动态拓扑综合效能评估流程设计 |
4.3.2 评估指标预处理 |
4.3.3 基于组合赋权的评估指标确权 |
4.3.4 基于优劣解距离法的动态拓扑效能评估 |
4.4 飞行器集群动态拓扑评估模型可靠性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飞行器集群动态拓扑模拟与评估系统验证 |
5.1 引言 |
5.2 飞行器集群典型场景下的动态拓扑模拟与评估流程设计 |
5.3 飞行器集群典型场景下的动态拓扑模拟与评估 |
5.3.1 基本场景参数设定 |
5.3.2 中继通信场景模拟与评估 |
5.3.3 态势感知场景模拟与评估 |
5.4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后续研究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C语言中动画技术的实现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Scratch在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 林慧. 软件导刊, 2021(07)
- [2]基于图形化编程的单片机教学案例研究[D]. 蔡云飞. 南宁师范大学, 2021
- [3]基础工程教学软件的开发与扩展[D]. 刘文豪.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4]船舶高压电站模拟操作系统的研发[D]. 林鹏飞. 集美大学, 2021(01)
- [5]基于知识图谱的自适应学习系统研究 ——以《C语言程序设计》为例[D]. 仇婷婷.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4)
- [6]面向国产平台的OpenJFX的移植[D]. 董怡蕙.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7]基于目的地派梯系统的电梯群控算法研究[D]. 林怀迪.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 [8]初中信息技术Python教学中概念形成策略研究[D]. 胡启超. 山东师范大学, 2020(11)
- [9]生产线布局与运行效果的仿真研究[D]. 侯天晨. 吉林大学, 2020(08)
- [10]飞行器集群动态拓扑模拟与评估系统研究[D]. 曹铉.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