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9个山羊品种(种群)分析及蓝羊RAPD分析

四川9个山羊品种(种群)分析及蓝羊RAPD分析

一、四川9个山羊品种(群体)与岩羊RAPD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继飞[1](2018)在《贺兰山岩羊(Pseudois nayaur)消化系统形态结构特征及营养适应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岩羊(Pseudois nayaur)为我国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贺兰山为岩羊种群分布的最东缘。本研究以贺兰山地区岩羊以及同域分布的马鹿(Cervus elaphus)、绵羊(Ovis aries)和山羊(Capraaegagrus hircus)为研究对象,通过解剖形态学与营养生态学相结合的方法,测量岩羊的复胃、瘤网胃、瓣胃、皱胃、肠道等消化道结构度量参数及季节性变化参数,深入分析岩羊不同季节消化器官形态结构的变化特征,探讨消化道内不同大小食物颗粒的分布和季节性变化规律。同时对岩羊食物营养质量进行测定,分析岩羊摄取食物的营养成分及季节性变化情况,揭示岩羊的营养适应对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分析岩羊消化道形态及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岩羊复胃组织重为0.78±0.03 kg,约占体重的2.44±0.14%,其中瘤网胃组织重最大,占整个胃组织重的80.88±0.45%,其次是瓣胃,占9.77±0.34%,皱胃最小,占9.35±0.42%。复胃组织重与体重呈显着正相关关系(r=0.544,F1,23=9.678,P=0.005),与年龄也呈显着正相关关系(r=0.709,F1,31=31.385,P<0.001),复胃含内容物的重量随年龄增加而显着增加,但复胃组织重占体重比却随年龄增加而显着降低(r=-0.580,F,22=11.179,P=0.003)。体重仅对瘤网胃的重量有显着影响(r=0.556,F1,23=10.307,P=0.004),表现为随体重的增加而呈线性增大。复胃含内容物重及瘤网胃、瓣胃的组织重在季节间差异均不显着,瓣胃、皱胃含内容物的重量及皱胃组织重在季节间差异均显着。岩羊消化道食物通道孔径大小依次为:瓣皱口>网瓣口>贲门>回盲口>幽门,体重仅对瓣皱口和回盲口有显着影响,消化道各食物通道孔径大小在季节间差异不显着。岩羊整体瘤胃粘膜表面扩张系数为2.85±1.37,在瘤胃不同区域,乳突密度、乳突长度和宽度存在显着差异(P<0.001)。岩羊肠道总长度为22.79±0.26 m(n=60),为体长的26.1±0.5倍(n=26)。小肠约占肠道总长度的73.06±0.29%(n=59),肠道总长度和各部分的长度在个体、性别和季节间差异不显着。因此,从岩羊的消化道形态结构特征来看,岩羊应属于粗饲者范畴。(2)比较岩羊与同域分布其他物种消化道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在复胃方面,岩羊与马鹿、绵羊、山羊相比,复胃组织重最小(Mann-Whitney U test,Z=-2.907,P=0.004),且复胃各部分的组织重均显着小于后三者,但岩羊与马鹿复胃的组织重与各自体重相比后,两者之间无显着差异。与山羊相比,复胃组织重及各部位组织重与各自体重相比后均无显着差异。与绵羊相比,岩羊复胃及各部位组织重与各自体重相比后,除皱胃外,均显着小于绵羊;在食物通道孔径方面,岩羊与马鹿相比,两者仅贲门无显着差异(Z=-0.934,P=0.376),其余食物通道孔径均显着小于马鹿;与山羊相比,二者各食物通道孔径均无显着差异;与绵羊相比,岩羊网瓣口及回盲口更大。在瘤胃整体表面扩张系数上,岩羊与马鹿相比,差异显着(Z=-2.337,P=0.014),具体到瘤胃不同区域差异性表现不一致。在肠道方面,与马鹿相比,岩羊的肠道总长占体长比例更大(Z=-2.793,P=0.001),岩羊的小肠和盲肠显着大于马鹿,而小结肠显着小于马鹿;岩羊肠道的总重量及各部分重量占体重比例与马鹿无显着差异。(3)探究岩羊消化道不同部位不同大小食物颗粒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粒径x>2.0mm的大颗粒食物在瘤网胃中比率最高,为27.7±3.03%,从瓣胃开始,所占的比率逐渐减少;粒径1.0 mm<x≤2.0 mm的较大颗粒食物在瓣胃中比率最高,为6.17±1.79%;粒径0.425 mm<x≤1.0 mm的中型食物颗粒在瘤网胃中比率最低,为2.89±0.77%,显着低于除皱胃以外的其他部位;粒径0.25mm<x≤0.425 mm的小食物颗粒,在瘤网胃中的比率显着低于瓣胃之后的其他部位;粒径在0.125 mm<x≤0.25 mm的细小食物颗粒,在各个消化道所占的比率相近。不同粒径的食物颗粒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粒径>2.0 mm的大型食物颗粒在岩羊的瘤网胃、小肠和盲肠内的含量在不同季节间差异显着(F=4.44,P=0.04;F=3.95,P=0.04;F=4.47,P=0.03);粒径 1.0 mm<x≤2.0 mm 的较大型食物颗粒,不同季节间仅在瘤网胃和瓣胃之间有显着差异(F=6.69,P=0.02;F=7.02,P=0.01);粒径0.425 mm<x≤1.0mm的中型食物颗粒在瓣胃、小肠和盲肠内的含量随季节变化而变化(F=7.51,P=0.02;F=4.80,P=0.04;F=9.05,P=0.01);粒径 0.25 mm<x≤0.425 mm的中小型食物颗粒在各季节间差异不显着,瘤网胃内分布较少,而在其他部位分布均匀;粒径0.125 mm<x≤0.25 mm精细食物颗粒,各消化道不同器官的分布含量在季节间仅在瓣胃内具有显着差异,夏季的含量(16.05±2.52%)明显高于冬季(6.44±1.45%)。(4)分析检测岩羊全年取食的22种食物和11只岩羊瘤网胃内食物营养成分,结果表明:22种岩羊主要采食的植物中,粗蛋白含量在冬季金露梅中最高(22.91%),不同植物粗蛋白含量季节性变化较大;粗脂肪含量在冬季杜松中最高(53.9%),在季节间差异较显着;无氮浸出物含量约为32.99%~64.03%,蒙古扁桃中含量最高(64.03%),多数植物无氮浸出物无季节性差异;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在夏季苔藓植物中最高(78.64%),且所有植物的中性洗涤纤维夏季的含量均显着高于冬季。在岩羊瘤胃内食物各营养成分含量中,夏季所消化的食物粗蛋白含量均值为14.08±0.03%,高于冬季的含量(12.04±0.89%);粗脂肪的含量也是夏季的含量(35.60±0.20%)略高于冬季的含量(28.80±3.28%);夏季中性洗涤纤维的含量(59.45±0.13%)略低于冬季的含量(63.59±1.99%);而夏季酸性洗涤纤维含量(52.63±0.38%)略高于冬季含量(48.90±1.78%);夏季瘤胃中食物木质素的含量(37.83±0.08%)显着高于冬季(29.95±0.97%);不同季节间中性洗涤纤维的差异较显着,夏季(3.51±0.04%)高于冬季(1.81±0.29%)(P=0.02);而冬季酸性洗涤纤维的含量(3.44±0.44%)显着高于夏季(1.19±0.01%)(P=0.03)。

姜雪鸥,杨鹰,万洁,韦雷飞,钟金城,李娜[2](2013)在《攀西地区黑山羊mtDNA D-loop区遗传多态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攀西地区9个黑山羊类群线粒体mtDNA D-loop区序列多态性及系统进化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群体间共有多态位点178个,单一多态位点47个,简约信息位点131个,平均核苷酸歧义度为0.03500,有53种单倍型,说明遗传多样性丰富;而通过构建黑山羊系统树可以看出,9个类群黑山羊明显分为3支系,即支系A~C。进而揭示黑山羊是多母系起源。

陈明华[3](2010)在《遗传标记在四川黑山羊研究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综述了遗传标记中的生物化学标记和分子标记在四川黑山羊遗传育种中的应用,重点论述了分子标记随机扩增多态DNA、DNA指纹、随机片段长度多态、微卫星DNA、线粒体DNA在四川黑山羊的起源和进化、群体亲缘关系及群体遗传结构分析、重要经济性状标记、基因图谱的构建和QTL定位、标记辅助选择(MAS)、系谱鉴定与亲子鉴定,以及杂种优势预测等方面的应用。并对其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王永,王杰,许期树,字向东,欧阳熙,刘鲁蜀,小益西[4](2010)在《西藏日土藏山羊ISSR标记遗传多态性研究》文中指出应用ISSR标记分析西藏日土藏山羊的遗传多样性,为其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基础资料。从93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10条对107只藏山羊进行分析,数据分析利用Excel和SPSS软件完成。结果表明,所筛选出的10条引物特异性较好且多态性较高,共扩增出112条清晰的条带,平均每条引物扩增出11.2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75个,群体多态位点百分率(P)为66.96%,扩增片段大小为219~2534bp,群内个体间遗传相似性指数(s)为0.4600~0.7405,平均0.5647,个体间平均遗传差异(D)为0.4353。根据多态性位点在样本中出现的几率计算出多态性条带的基因频率(f),频率值的范围为0.0455~1.0000。西藏日土藏山羊的遗传多态性较丰富,个体间存在差异,但又具有较好的同质性。

程佳[5](2009)在《家养双峰驼线粒体DNA序列多态性与起源研究》文中指出为了给双峰驼的起源研究、物种保护以及开发利用提供分子水平的理论依据,采用mtDNA Cytb和D-loop基因序列对家养双峰驼类群的遗传多样性和起源进化进行研究,结果如下:1.家养双峰驼mtDNA Cytb基因序列多态性与系统进化(1)通过对我国5个家养双峰驼类群37个个体线粒体DNA Cytb基因序列进行分析后得出,测得的1024 bp的mtDNA Cytb基因位点中,有14个变异位点,约占所测核苷酸总长的1.37%,转换/颠换比值(R)为5.011,Cytb基因密码子碱基使用具有偏倚性。(2)家养双峰驼mtDNA Cytb基因单倍型多样度(Hd)为0.820±0.044,核苷酸多样度(Pi)为0.0027±0.00127,平均碱基差异数(K)为2.327,表明家养双峰驼群体的Cytb基因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其中阿拉善骆驼单倍型最为丰富,有7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样度和核苷酸多样度分别为0.911±0.077和0.0638±0.0446。(3)用mtDNA Cytb基因序列构建的NJ系统发育树表明,5个家养双峰驼类群与野生双峰驼并非一个母系起源,现存的野生双峰驼作为一个独立的支系,不是家养双峰驼的直接祖先。2.家养双峰驼mtDNA D-loop区序列多态性与系统进化(1)对86个个体mtDNA D-loop区部分序列分析后定义了19个单倍型,18个多态位点,约占所测核苷酸总长的2.68%,转换/颠换比值(R)为4.034。(2)家养双峰驼mtDNA D-loop区平均单倍型多样度(Hd)和平均核苷酸多样度(Pi)分别为0.855±0.023和0.00258±0.00173,表明中国家养双峰驼的遗传多样度较为丰富。其中北疆骆驼的单倍型多样度(Hd)为0.910±0.056,是研究类群中单倍型最为丰富的群体。(3)用mtDNA D-loop区部分序列构建的NJ和MP分子系统发育树表明,现存的野生双峰驼不是家养双峰驼的直接祖先,或者说我国家养双峰驼的祖先与现存的野生双峰驼并非同一个亚种。并推测中国家养双峰驼的发源地在内蒙古阿拉善地区。(4)mtDNA D-loop序列的系统发育树和网络分析表明,我国6个家养双峰驼类群间类群间遗传分化不明显,家养双峰驼基本上属于一个支系,并存在一次不完全的群体扩张。

陈冰[6](2008)在《河南地方山羊品种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标记分析及与体尺性状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采用18个微卫星标记,对河南省5个地方山羊品种(牛腿山羊、槐山羊、河南奶山羊、太行黑山羊、伏牛白山羊)共计251个个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通过计算等位基因、多态信息含量、遗传杂合度、哈代温伯格平衡检验、不同品种的优势等位基因和特有等位基因、遗传分化系数、5个山羊群体的Nei标准遗传距离和共祖遗传距离等,对5个山羊群体的群体结构进行了分析;并且对与生长性状相关的6个微卫星位点进行了相关性分析,找到了与生长性状紧密相关的微卫星位点。旨在为山羊遗传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及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结果如下:1.采用的18个微卫星标记,在5个山羊群体中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共检测到211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位点检测到11.72个等位基因。表明所选取的18个微卫星位点在5个山羊群体中多态性较丰富。2.计算了等位基因频率,并以其为基础获得了各群体的平均杂合度、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和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0.838~0.869、0.807~0.844、3.3513.15。说明这5个山羊品种遗传变异大,遗传多样性丰富,遗传基础比较广泛。3.找到了不同群体的优势等位基因和特有等位基因。优势等位基因体现了群体特征,稀有等位基因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4.计算了总群体杂合度、亚群体杂合度和遗传分化系数,结果表明群体间的变异程度占总群体的3.4%,群体间变异程度不高。5.计算了Nei氏标准遗传距离和共祖距离,结果表明品种间的遗传距离变异不大。根据Nei氏标准遗传距离和共祖距离,分别进行了NJ和UPGMA聚类,结果表明NJ聚类图和UPGMA聚类图结果较一致。6.本试验所选用的18个微卫星位点大部分处于哈代温伯不平衡状态,这可能与群体的数量和采样或选择、迁移、遗传漂变等有关。7.用SAS6.12软件对与生长发育性状相关的6个位点进行了方差分析,分析得出与生长发育性状相关的5个微卫星位点,分别为:BM6444,MAF70,BM315,BM1818,BMC1206;并且找到了每个位点对具体性状有正、负效应的等位基因。

陈明华,王杰,华太才让,林莉[7](2008)在《四川九个黑山羊品种(群体)X染色体微卫星DNA多态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7个微卫星标记,PCR扩增,12%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anguinetti银染法显色,对四川建昌、金堂、乐至、合江、江安、自贡、嘉陵、营山、白玉9个黑山羊品种(群体),进行X染色体微卫星DNA遗传多态性研究。结果表明:7个微卫星座位在9个黑山羊品种(群体)中均为高度多态座位,建昌、金堂、乐至、合江、江安、自贡、嘉陵、营山和白玉9个黑山羊的平均PIC、H和Ne分别为:0.7644,0.7966,5.1145;0.7258,0.7628,4.4660;0.7438,0.7769,4.7242;0.7580,0.7910,5.0066;0.7365,0.7747,4.5084;0.7463,0.7819,4.6944;0.7683,0.7993,5.1948;0.7642,0.7956,5.0333;0.7211,0.7600,4.2867。嘉陵与营山黑山羊在D=0.284处聚为一类;自贡与江安黑山羊在D=0.294处聚为一类;金堂与乐至在D=0.381处聚为一类,在D=0.395处再与合江黑山羊聚为一类;白玉与建昌黑山羊在D=0.456处聚为一类。最后4种聚为一大类。

贾永红,张永亮,路彦霞[8](2007)在《DNA遗传标记与山羊遗传育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总结了4种主要DNA遗传标记的原理、特点及其在山羊遗传育种中的研究进展。

王杰[9](2007)在《中国11个山羊品种遗传多样性与起源分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家畜品种资源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畜牧业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对家畜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有助于品种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山羊是家畜品种中适应性最广泛的动物之一,在地球上分布范围很广。山羊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作用,为人类提供肉、奶、皮和绒等产品,是发展中国家牧民的重要经济来源。但是,学者们对于山羊的遗传和进化研究较少,据报道家山羊在历史上有两个驯化地,近东的新月区和巴基斯坦,中国的学者一般认为家山羊有两个祖先:佩刀状角的角羊骨羊(Capra aegagrus)和旋角羊骨羊(Capra falconeri)。线粒体DNA(mtDNA)基因结构简单、稳定,但一级结构的碱基突变率却很高,在遗传过程中不发生重组,因而家畜一般能保持其祖先的类型不变。而且,mtDNA在遗传过程中遵守严格的母系遗传方式,因而一个个体的mtDNA类型就代表一个母系连锁群,这就大大减少了供试动物的数量。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线粒体DNA测序是目前家畜分子进化和遗传多样性检测的最可靠和最常用分子标记之一。本试验测定了中国11个山羊品种(柴达木山羊、黄淮山羊、济宁青山羊、辽宁绒山羊、陇东黑山羊、南疆绒山羊、内蒙古绒山羊、西藏山羊、陕南白山羊和太行山羊)167个个体的线粒体DNA控制区HVI序列,结合GenBank上部分世界山羊品种资料进行分析,以期了解中国山羊的系统发育关系并以此作为品种资源保护、利用的客观依据。本研究所出结论如下:1.中国11个山羊品种167个个体mtDNA D-loop区HVI序列长度为481 bp或480 bp,有3条序列长度为480 bp,主要是由于在序列的第239碱基处有1个碱基缺失,涉及到2只内蒙古绒山羊和1只陇东黑山羊。2.中国山羊品种的167条mtDNA D-loop HVI序列共有126个多态位点,其中单一多态位点为27个,两碱基的简约信息位点为97个,三碱基的简约信息位点为2个,这表明中国山羊mtDNA D-loop HVI核苷酸变异丰富。3.中国山羊品种的167条mtDNA D-loop HVI序列中,A、C、T和G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0.86%、22.13%、30.89%和16.14%。供试山羊各品种间核苷酸含量有差异,但差异不显着。A+T含量为61.73%,G+C含量为38.27%,A+T含量明显高于G+C含量,说明中国山羊GC含量符合哺乳动物核苷酸的组成比例。4.中国山羊品种的167条mtDNA D-loop HVI序列共定义了121种单倍型,92种为品种特有单倍型,11种为品种间单倍型,18种为品种内单倍型。品种间和品种内单倍型的分布不平衡,H43、H68、H90和H107是较为古老的单倍型类型,中国山羊没有主流单倍型。5.中国山羊品种mtDNA D-loop HVI序列的121种单倍型共有颠换位点8个,转换位点118个,转换/颠换率为15:1,说明中国山羊具有很强的转换偏倚性。但是山羊各品种内没有颠换,只有转换。6.中国11个山羊品种的单倍型多样度范围为0.9091.000,核苷酸的多样度范围为0.01 8100.03 821,太行山羊不论是单倍型的多样度还是核苷酸的多样度,在供试山羊品种中数值都是最高的。山羊各品种间平均核苷酸差异数较大,变异范围为9.28918.563,且品种间的Kimura双参数距离变异范围为0.0210.047,说明中国山羊品种遗传多样性丰富。7.中国山羊的121种mtDNA D-loop HVI单倍型聚类成A、B、C、D和一个新支系。新支系位于支系D和支系B之间,是由长度为480 bp的单倍型聚类而成,这是本研究的新发现。中国山羊为多母系遗传,品种内分化水平较低,品种间没有明显的遗传地理结构。与国外山羊序列比较发现中国山羊与国外山羊有广泛的基因交流。8.根据mtDNA单倍型的系统发育分析和网络分析表明,中国山羊主要存在支系A和支系B两大母系起源,支系A和支系B在NJ树中出现的频率分别为86.78%和4.96%;支系C和支系D,出现的频率为3.31%,本试验新发现的新支系频率最低,为1.65%。9.中国山羊群体核苷酸不配对分布呈现出一条三峰的波浪型曲线,说明中国山羊群体经历了三次大的群体扩张,第一次波峰最大,发生在核苷酸差异数为1011之间,第二次波峰发生在核苷酸差异数为2728之间,第三次波峰发生在核苷酸差异数为3940之间。且所有序列Tajima D中性检验结果不显着(P>0.10或0.05<P<0.10),说明中国山羊均为中性选择。

崔多英[10](2007)在《贺兰山岩羊(Pseudois nayaur)的家域、活动规律和采食生态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05年8月~2006年9月期间,在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无线电追踪技术对10只岩羊(Pseudois nayaur)进行了活动规律和家域的研究,同时采用粪便显微组织学分析技术结合野外直接观察法、采食痕迹估计法和固定样线法对岩羊的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性别和年龄贺兰山岩羊的家域和核域面积变化较大,雄性岩羊的家域为3.74±0.52 km2,核域为1.42±0.15 km2;雌性岩羊的家域为2.95±0.4km2,核域为1.1±0.22 kmm2;亚成体家域为1.6±0.9kmn2,核域面积为0.7±0.2km2。家域和核域面积分别是雄性成体大于雌性成体,亚成体最小。贺兰山岩羊的家域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重叠部分的大小因个体而异,雌性的重叠程度高于雄性。核域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叠,家域重叠在性别方面的差异并不显着。2.岩羊在不同季节的活动节律基本上有2个活动高峰(即6:00~9:00、17:00~20:00),属于晨昏活动类型。只是在春季和秋季的深夜22:00~24:00之间,会有一个小的活动高峰,而夏季夜间活动较少,冬季夜间活动更少。春季10:00左右有一个小高峰,夏季中午活动频率少于春季、秋季和冬季,冬季中午活动频率多于其他季节。夏季岩羊的活动率总体上高于冬季,而且峰值间距离拉长,即夏季早起晚睡,冬季晚起早睡的作息模式。岩羊在整日、昼间和夜间3种情况下的活动率分别为50.29%、52.08%和48.50%,这一数据表明岩羊在一天中用于活动的时间和休息的时间大致相当,昼间比夜间稍显活跃。再按不同性别统计,岩羊雌性和雄性的活动率分别为51.37%、49.50%,表明岩羊雌雄之间的活动率也大致相当,只是雌性稍高于雄性。温度、降水量和相对湿度的变化会对动物的活动节律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降水量与岩羊活动节律之间并没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只是随着降水量的增加,岩羊的活动律有所上升;月平均温度与月活动节律的关系要密切一些,随着温度的变化岩羊的活动率也发生一定的变化,但这种变化不是同步的;月平均相对湿度与月活动节律之间的关系不大,也是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加,活动率也略有升高。通过相关分析得出,岩羊的活动率与月平均降雨量之间不相关。3.食性分析结果表明,禾本科草类(27.55%)和灰榆(24.46%)、金露梅(6.77%)、锦鸡儿(6.55%)、黄刺玫(5.36%)、蒙古扁桃(4.14%)等植物的当年枝和落叶是岩羊冬季主要食物,其中禾本科草和灰榆为大宗食物,针叶树种(杜松、油松、青海云杉)和其它草本植物所占比例均较小。在取食较多的植物种类中,岩羊对灰榆、山杨、金露梅、锦鸡儿、黄刺玫和蒙古扁桃有正选择性,对禾本科草本植物的选择性接近于零。根据选择性指数(Ei),冬季岩羊对6种植物的选择性的强弱顺序为:黄刺玫>锦鸡儿>金露梅>灰榆>蒙古扁桃>禾本科草本植物。岩羊取食乔木27.0%、灌木45.4%、禾本科草本植物16.8%和非禾本科草本植物10.8%,这4类植物的利用性与可利用性存在差异极显着,其中乔木和灌木的利用性高于可利用性,而禾本科草本植物和非禾本科草本植物的利用性与可利用性大体持平,说明岩羊的食物是以木本植物为主,同时较多采食禾本科草类,而对非禾本科草本植物则较少采食。Spearman相关分析得出岩羊对食物的选择性与水分、灰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和无氮浸出物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被啃食植物中粗蛋白含量较高,蛋白质不是越冬岩羊的限制因子,而能量可能是影响冬季岩羊采食的较为关键的因子。岩羊冬季采食策略主要是以最小的能量消耗获取最大的能量收益。

二、四川9个山羊品种(群体)与岩羊RAPD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川9个山羊品种(群体)与岩羊RAPD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贺兰山岩羊(Pseudois nayaur)消化系统形态结构特征及营养适应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岩羊生态学研究综述
        1.2.1 岩羊的形态学特征
        1.2.2 岩羊的种群数量及集群特征
        1.2.3 岩羊的生境选择研究
        1.2.4 岩羊的生境适宜性评价研究
        1.2.5 岩羊的食性和觅食对策研究
        1.2.6 岩羊的家域研究
        1.2.7 岩羊的行为学研究
        1.2.8 岩羊的繁殖策略研究
        1.2.9 岩羊与马鹿等同域分布物种间关系的研究
        1.2.10 岩羊的系统进化研究
    1.3 反刍动物营养适应对策研究进展
    1.4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4.2 研究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2 研究地区自然概况
    2.1 地理位置与范围
    2.2 地质地貌
    2.3 气候特征
    2.4 水文条件
    2.5 土壤状况
    2.6 植被特征
    2.7 动植物资源
    2.8 真菌和苔藓资源
    2.9 人类活动
3 岩羊消化系统形态结构特征的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材料及方法
        3.2.1 试验材料来源
        3.2.2 外部形态特征的测量
        3.2.3 复胃的解剖和重量测量
        3.2.4 瘤胃表面扩张系数的测量
        3.2.5 肠道长度和重量的测量
        3.2.6 数据处理
    3.3 研究结果
        3.3.1 岩羊外部形态特征
        3.3.2 岩羊复胃的形态结构及重量变化
        3.3.3 不同季节岩羊胃组织的重量变化
        3.3.4 岩羊瘤胃表面扩张系数的测定
        3.3.5 岩羊肠道长度和重量测定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4 岩羊消化道特征与同域分布物种的比较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材料及方法
    4.3 研究结果
        4.3.1 岩羊与其他物种复胃形态结构及重量的比较
        4.3.2 岩羊与同域分布马鹿瘤胃表面扩张系数(SEF)的比较
        4.3.3 岩羊与其他物种肠道长度和重量的比较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5 岩羊消化道内不同大小食物颗粒的分布规律
    5.1 引言
    5.2 试验材料及方法
        5.2.1 岩羊消化道不同部位食物颗粒的分布
        5.2.2 岩羊消化道内食物粒径分布的季节性变化
        5.2.3 数据处理
    5.3 研究结果
        5.3.1 岩羊消化道不同部位食物颗粒的分布
        5.3.2 岩羊消化道内食物粒径分布的季节性变化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6 岩羊食物营养质量研究
    6.1 引言
    6.2 试验材料及方法
        6.2.1 岩羊主要饲料植物的采集保存
        6.2.2 岩羊瘤网胃内容物的采集处理
        6.2.3 样品的测量方法
        6.2.4 数据处理
    6.3 研究结果
        6.3.1 岩羊饲料植物营养成分的含量测定
        6.3.2 岩羊瘤网胃内食物的营养成分
        6.3.3 岩羊与同域分布马鹿营养对策的比较
    6.4 讨论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2)攀西地区黑山羊mtDNA D-loop区遗传多态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及基因组DNA提取
    1.2 PCR扩增、克隆及测序
    1.3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mt DNA D-loop扩增结果
    2.2 mt DNA D-loop区全序列长度与碱基组成
    2.3 mt DNA D-loop区全序列遗传多样性分析
    2.4 遗传距离
    2.5 聚类结果
3 讨论与结论

(3)遗传标记在四川黑山羊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生物化学标记
2 分子标记
    2.1 随机扩增多态DNA
    2.2 DNA指纹
    2.3 随机片段长度多态
    2.4 微卫星DNA
    2.5 线粒体DNA
3 展望

(4)西藏日土藏山羊ISSR标记遗传多态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2 基因组DNA提取
1.3 PCR反应
1.4 统计参数
2 结 果
2.2 日土藏山羊群体内相似性指数
2.3 日土藏山羊群体多态位点频率
3 讨 论
4 结 论

(5)家养双峰驼线粒体DNA序列多态性与起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骆驼资源概述
        1.1.1 骆驼的生物学分类
        1.1.2 骆驼的起源与进化
        1.1.3 世界骆驼的分布及现状
        1.1.4 中国骆驼的资源现状
    1.2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1.2.1 血液蛋白(酶)多态性
        1.2.2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
        1.2.3 随机扩增长度多态性DNA(RAPD)
        1.2.4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
        1.2.5 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
        1.2.6 微卫星DNA 分析
        1.2.7 DNA 序列测定(DNA Sequeneing)
    1.3 线粒体DNA 在动物起源进化研究中的应用
        1.3.1 动物mtDNA 的结构
        1.3.2 动物线粒体DNA 的遗传特点
        1.3.3 动物线粒体DNA 的分析方法
        1.3.4 线粒体DNA 作为分子遗传标记的特点及不足
        1.3.5 线粒体DNA 在动物遗传起源进化中的应用(以Cytb 和D-loop 为主)
    1.4 骆驼遗传多样性与起源进化的研究现状
        1.4.1 蛋白质水平
        1.4.2 细胞水平
        1.4.3 分子水平
    1.5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家养双峰驼mtDNA Cytb 基因序列多态性与系统进化
    2.1 试验材料
        2.1.1 材料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血液DNA 的提取
        2.2.2 DNA 浓度和纯度的检测
        2.2.3 引物设计
        2.2.4 线粒体DNA Cytb 的扩增
        2.2.5 PCR 产物的纯化与回收
        2.2.6 线粒体Cytb 基因序列测序
    2.3 数据处理
        2.3.1 序列校对与同源序列比对
        2.3.2 MEGA4.1 软件的应用
        2.3.3 核苷酸序列多态性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线粒体Cytb 基因序列的核苷酸组成
        2.4.2 线粒体Cytb 基因序列变异分析
        2.4.3 分子系统树的构建
    2.5 讨论
        2.5.1 我国双峰驼的起源及演化
        2.5.2 新疆双峰驼的分群
        2.5.3 河西双峰驼是否属于独立类型
    2.6 小结
第三章 家养双峰驼mtDNA D-loop 区序列多态性与系统进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样品采集与DNA 提取
        3.1.2 线粒体D-loop 基因的扩增、产物纯化和序列测定
    3.2 数据处理
        3.2.1 序列校对与同源序列比对
        3.2.2 MEGA4.1 软件的应用
        3.2.3 核苷酸序列多态性分析
        3.2.4 网络分析与群体结构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线粒体D-loop 区基因序列的核苷酸组成
        3.3.2 线粒体D-loop 区基因序列变异分析
        3.3.3 分子系统树的构建
        3.3.4 类群网络图分析
        3.3.5 群体扩张
    3.4 讨论
        3.4.1 我国家养双峰驼的遗传多样性
        3.4.2 我国家养双峰驼的母系起源
        3.4.3 我国家养双峰驼的传播路线
    3.5 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河南地方山羊品种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标记分析及与体尺性状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我国山羊品种资源概况
    1.2 河南省五个地方山羊品种简介
    1.3 畜禽遗传多样性的保护
        1.3.1 畜禽遗传多样性的含义
        1.3.2 畜禽遗传多样性的保护的意义
        1.3.3 保护地方品种遗传资源多样的必要性
        1.3.4 我国地方山羊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1.3.4.1 形态学水平的遗传多样性
        1.3.4.2 细胞学水平的遗传多样性
        1.3.4.3 免疫学与生物化学水平的遗传多样性
        1.3.4.4 DNA 分子水平的遗传多样性
    1.4 分子遗传标记研究进展
        1.4.1 分子遗传标记
        1.4.2 微卫星标记
        1.4.2.1 微卫星标记的结构及产生机制
        1.4.2.2 微卫星标记的优点
        1.4.2.3 微卫星 DNA 的获得及选择的原则
        1.4.2.4 微卫星 DNA 的检测
        1.4.2.5 微卫星标记在羊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1.5 利用分子标记研究山羊生长性状的概况
第2章 引言
第3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
        3.1.1 采样及地点数量
        3.1.2 采样方法及原则
    3.2 主要仪器设备
    3.3 主要试剂与溶液的配制
        3.3.1 主要试剂
        3.3.2 溶液的配制
    3.4 基因组 DNA 的提取
        3.4.1 DNA 的提取步骤
        3.4.2 基因组DNA 的质量检测
        3.4.3 DNA 提取的注意事项
    3.5 微卫星位点多态性检测
        3.5.1 微卫星 DNA 标记的选择
        3.5.2 PCR 反应
        3.5.3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PCR 产物
        3.5.4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
        3.5.5 聚丙烯酰胺凝胶银染
        3.5.6 数据处理
    3.6 统计分析
        3.6.1 群体内的遗传变异
        3.6.2 群体间的遗传分析
        3.6.3 利用SAS(6.12)软件分析标记基因型与生产性状遗传参数的相关系数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4.1 山羊基因组 DNA 琼脂糖检测
    4.2 PCR 扩增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
    4.3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
    4.4 河南5个山羊品种微卫星位点等位基因及其基因频率
    4.5 群体内遗传变异结果分析
        4.5.1 河南5 个地方山羊品种的有效等位基因数
        4.5.2 河南5 个地方山羊品种的特有等位基因和优势等位基因
        4.5.3 河南地方山羊品种群体结构检测(哈代温伯平衡检测)
        4.5.4 河南5 个地方山羊品种多态信息含量分析
        4.5.5 河南5 个地方山羊品种杂合度分析
    4.6 群体间的遗传关系分析
        4.6.1 河南5 个地方山羊品种的遗传分化系数
        4.6.2 河南5 个地方山羊品种的遗传距离分析
        4.6.3 五个山羊群体之间的聚类图
    4.7 微卫星标记与体尺性状的关系
第5章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1.1 关于抽样与样本含量的讨论
        5.1.2 关于 DNA 提取的注意事项
        5.1.3 关于微卫星位点的数目
        5.1.4 PCR 扩增中有关问题的讨论
        5.1.5 PCR产物检测中存在的问题讨论
        5.1.6 关于群体内和群体间的遗传变异
        5.1.7 关于遗传距离和聚类方式
        5.1.8 微卫星座位与生产性状参数相关关系
    5.2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7)四川九个黑山羊品种(群体)X染色体微卫星DNA多态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羊只的选择和基因组DNA的提取与检测
    1.2 微卫星引物的筛选与PCR扩增
    1.3 统计参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PCR扩增产物及电泳结果
    2.2 等位基因及其频率
    2.3 多态信息含量 (PIC) 、群体杂合度 (H) 和有效等位基因数 (Ne)
    2.4 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和聚类
3 讨论
    3.1 黑山羊品种 (群体) 的遗传多态性
    3.2 黑山羊品种 (群体) 的等位基因及其频率
    3.3 黑山羊品种 (群体) 聚类

(8)DNA遗传标记与山羊遗传育种(论文提纲范文)

1 RFLP标记
2 卫星DNA标记
3 RAPD标记
4 SNP标记
5 结语

(9)中国11个山羊品种遗传多样性与起源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中国山羊遗传多样性与起源进化研究
    1.1 山羊的分类地位及遗传多样性研究
        1.1.1 山羊的分类地位
        1.1.2 山羊起源驯化研究
        1.1.3 中国山羊遗传多样性研究
    1.2 线粒体DNA 与动物起源进化研究
        1.2.1 mtDNA 结构特征
        1.2.2 mtDNA 的遗传特性
        1.2.3 mtDNA 的进化
        1.2.4 动物mtDNA D-loop 区的应用研究
        1.2.5 动物mtDNA Cyt b 基因的应用研究
    1.3 分子系统学概述
        1.3.1 分子系统学基本原理
        1.3.2 分子系统学常用的研究方法
        1.3.3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方法
        1.3.4 分子系统学的局限性
    1.4 结束语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样品的采集
    2.2 基因组DNA 的提取
    2.3 家山羊mtDNA D-loop HVI 序列的扩增、纯化和序列测定
    2.4 数据的处理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中国山羊mtDNA D-loop HVI 的扩增、回收纯化和测序
    3.2 中国山羊mtDNA D-loop HVI 区的碱基组成及变异
        3.2.1 碱基组成
        3.2.2 核苷酸变异
        3.2.3 供试山羊品种遗传多样性参数估计
        3.2.4 单倍型分析
    3.3 中国家山羊单倍型的系统发育
    3.4 中国家山羊品种间的亲缘关系
    3.5 序列中性检验、Mismatch 分析与群体扩张
第四章 讨论
    4.1 供试山羊样品的采集和序列的编辑
    4.2 中国山羊mtDNA D-loop HVI 碱基变异
    4.3 中国山羊遗传多样性与单倍型分析
    4.4 中国山羊品种间的遗传分化
    4.5 中国山羊的系统发育研究与母系起源
    4.6 中国山羊的系统发育的新支系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
致谢
作者简介

(10)贺兰山岩羊(Pseudois nayaur)的家域、活动规律和采食生态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岩羊研究综述
    1.1 岩羊的形态学及地理分布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岩羊的分类
        1.2.2 岩羊种群动态
        1.2.3 岩羊的食性和生境选择
        1.2.4 岩羊的行为生态
        1.2.5 岩羊的生理、生化研究
        1.2.6 岩羊分子生物学和系统进化研究
        1.2.7 岩羊与近缘种的种间竞争
第二章 研究地区自然概况
    2.1 研究地区及工作地点
    2.2 自然保护区历史沿革
    2.3 地质、气候和土壤
    2.4 植被状况
    2.5 野生动物状况
第三章 贺兰山岩羊的家域
    3.1 研究方法
        3.1.1 无线电遥测设备
        3.1.2 岩羊的捕捉及佩戴无线电项圈
        3.1.3 岩羊的定位
        3.1.4 家域和核域面积的计算
    3.2 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贺兰山岩羊的活动规律
    4.1 研究方法
    4.2 结果
        4.2.1 不同个体的昼夜活动节律及其季节性变化
        4.2.2 不同季节岩羊昼夜活动节律变化
        4.2.3 全年昼夜活动节律变化
        4.2.4 气象因素与活动节律的关系
        4.2.5 昼夜活动的时间分配
    4.3 讨论
第五章 贺兰山岩羊冬季食性研究
    5.1 研究方法
        5.1.1 植物和岩羊粪便的收集
        5.1.2 显微片的制备
        5.1.3 显微片的镜检
        5.1.4 岩羊对食物选择性的分析
        5.1.5 岩羊冬季食物营养成分分析
    5.2 结果
        5.2.1 岩羊冬季食物组成
        5.2.2 冬季岩羊对食物的选择性
    5.3 讨论
        5.3.1 食物组成和食物的选择性
        5.3.2 岩羊冬季采食策略评价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贺兰山岩羊的家域
        6.1.2 贺兰山岩羊的活动规律
        6.1.3 贺兰山岩羊冬季食性
    6.2 展望
        6.2.1 岩羊繁殖生态学研究
        6.2.2 同域分布大型食草动物种间关系研究
        6.2.3 贺兰山岩羊分类地位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课题和发表文章
附图
致谢

四、四川9个山羊品种(群体)与岩羊RAPD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贺兰山岩羊(Pseudois nayaur)消化系统形态结构特征及营养适应对策研究[D]. 王继飞. 东北林业大学, 2018(01)
  • [2]攀西地区黑山羊mtDNA D-loop区遗传多态性研究[J]. 姜雪鸥,杨鹰,万洁,韦雷飞,钟金城,李娜.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3(09)
  • [3]遗传标记在四川黑山羊研究中的应用[J]. 陈明华. 中国草食动物, 2010(05)
  • [4]西藏日土藏山羊ISSR标记遗传多态性研究[J]. 王永,王杰,许期树,字向东,欧阳熙,刘鲁蜀,小益西. 畜牧兽医学报, 2010(09)
  • [5]家养双峰驼线粒体DNA序列多态性与起源研究[D]. 程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S2)
  • [6]河南地方山羊品种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标记分析及与体尺性状的关系[D]. 陈冰. 河南农业大学, 2008(03)
  • [7]四川九个黑山羊品种(群体)X染色体微卫星DNA多态性研究[J]. 陈明华,王杰,华太才让,林莉. 中国草食动物, 2008(01)
  • [8]DNA遗传标记与山羊遗传育种[J]. 贾永红,张永亮,路彦霞. 安徽农业科学, 2007(14)
  • [9]中国11个山羊品种遗传多样性与起源分化研究[D]. 王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06)
  • [10]贺兰山岩羊(Pseudois nayaur)的家域、活动规律和采食生态学研究[D]. 崔多英. 华东师范大学, 2007(03)

标签:;  ;  ;  ;  ;  

四川9个山羊品种(种群)分析及蓝羊RAPD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