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习行为分析与思考

大学生学习行为分析与思考

一、大学生学习行为的分析与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杨丽丽[1](2021)在《相互“形塑”中的学习空间与学习行为 ——大学图书馆学习空间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受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现代学习技术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学习方式正在走向多元化、个性化、信息化。图书馆作为高校重要教学科研支持部门,也在发生相应的变革。根据空间社会学理论,空间既是行为发生的条件,又是由行为所建构的。那么,图书馆学习空间,又是如何支持当下多样化的学习行为并被学习行为所改变呢?本研究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试图回答以下问题:大学图书馆是否支持或是满足大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型?学生自发的新型学习方式如何推动图书馆学习空间改变?这种相互“形塑”是否在形成新的高校学习文化?为有效揭示新技术环境、学科背景等因素对图书馆学习空间的影响,本研究选择西南地区四所不同层次和类型大学的新建校区图书馆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观察等质性研究方法,描述图书馆学习空间与学习行为二者之间的互动,总结当前高校图书馆学习空间建设的经验,发现学习空间与学习行为之间的相互塑造。论文主要分为:第一部分:绪论。主要是提出问题,阐述论文研究缘起、研究意义、已有相关研究,提出研究步骤、研究技术线路图、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等。第二部分:四所大学新校区图书馆学习空间建设及其中学习行为的调查分析。通过现场观察、访谈、体验,发现各校图书馆建设个性鲜明,空间建设及资源供给上体现了鲜明的学科特色和校园文化传统,但各校学生在图书馆中的学习行为表现出来高度的统一性。D大学作为信息技术为主的985理工大学,其图书馆科技感十足,但学生主要使用图书馆的自主、静默学习空间进行无需或少量技术支持的学习;C大学作为985综合型大学,其图书馆造型古朴,馆藏丰富,但学生主要找地方“自习”,评价“不好用”;J大学作为以交通技术为主的工科211大学,其图书馆学习空间重实用,学生主要来图书馆找地方写作业、复习,多功能空间“基本没用”;S大学是省属重要师范大学,其图书馆规模大、空间多,学生进馆学习的人数多,但设施设备少有考虑使用者的感受,评价“不舒服”。第三部分:“学习空间”与“学习行为”相互形塑推动着多元学习文化的形成。通过对图书馆学习空间建设和使用的调查,发现各大学图书馆建设表现出一些共同点:资源供给及设施设备的数字化、信息化明显升级;空间功能多样化是普遍趋势;相对于学习空间硬件设施设备的升级换代,学习空间管理与服务都表现出相对的滞后。各大学图书馆带有鲜明的本校学科特色和传统校园文化特点,但各校学生在图书馆的学习行为共性大于个性,使用图书馆的目的、主要学习行为类型都高度相似。尽管如此,各校学生对图书馆学习空间的需求有显着的差异:文科、综合类大学现有空间条件不足,大学学生期待图书馆提供更“完备”和“好用”的空间条件;工科类大学现有空间条件较好,学生期待图书馆提供“更舒服”和“更独立”的学习条件。图书馆学习空间与学生空间期待的落差主要源于现有的图书馆建设、管理缺乏学生参与。学生新的学习空间需求、新的学习方式与图书馆的学科传统、现代化建设相互作用,正在推动形成新的多元化学习文化。

罗忠琼[2](2021)在《小学体育课堂学生学习行为及其特征研究 ——基于上海市的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习行为主要内涵为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所采用的行为形式与方法。学习行为延展到体育课程中即为“课堂学习行为”。课堂学习行为的内涵包括了学生在体育课堂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反应和动作,其反应和动作所呈现的行为及行为特征不仅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反映了教学质量的高低,更是衡量素质教育成效的重要指标。本研究以上海市小学体育课堂中部分学生和教师为调查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和数理统计方法等,对小学体育课堂学生学习行为及其特征进行全面研究,得到以下结论:⑴在学习行为的基本认识方面。当前绝大部分体育教师和大部分学生都意识到学生(自身)学习行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⑵在整体学习行为方面。学生的练习行为在整体学习行为当中的占比较大,但同时无关学习行为占比仅次于练习行为。与过去的体育课相比,学生练习时间占比有所增加,但是部分教师由于专业技术知识钻研不足、备课习惯缺失,加之练习方法和练习手段的增多,使其无效讲解时间增加,从而导致学生的练习时间相对减少。⑶在倾听行为方面。学生整体注意力集中程度和倾听时的主动性水平一般,但在倾听时思考、及时反应上,呈现出积极思考、行为反应较为及时的特征。学生边听边练习的行为在体育课堂中被多数教师所制止,但仍有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类似行为。⑷在观察行为方面。学生呈现出注意力更为集中、主动性更高的特征,但其学习需求满足后容易出现不良学习行为。超过八成的学生会进行有目的观察以及与同学之间相互观察,并且学生在观察时与动作体验相结的行为较常出现。在电化教育设备的利用上,学生使用时间较少,能观察到的信息相应的减少。⑸在言说行为方面。学生的言说行为整体较好,包括言说积极性、讨论与问答情况、自评互评以及参与课堂总结情况等。但是在问答环节中,仍有三分之一的学生缺少自主思考。部分学生在言语品质上,问题行为较为突出。⑹在练习行为方面。目前的小学体育课,学生练习时的参与度高,积极模仿和展示自我,并且学生的社交品质类行为较好,这是小学体育兴趣化改革实施以来的重要变化和特征。但是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也呈现出全程投入状态不够、较少动脑思考,规则意识较强但执行能力较弱的特征。

贺钟玉[3](2021)在《00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及引导策略研究 ——以陕西高校为例》文中提出2018年起,00后一代逐渐成为大学校园的主体,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每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习性特点,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大学生,其网络行为愈加丰富多彩,也随之呈现出新的特点,探讨00后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帮助00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行为观念,规避网络失范行为,在此基础上提出引导00后大学生适应性网络行为的策略,为高校思政工作者网络育人提供详细资料,也为培育祖国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00后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特点为目标,从国内外研究网络行为的文献研究基础上,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习近平关于青年成长成才的论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大学生行为管理理论为理论起点,通过对陕西高校的00后大学生展开问卷调查、个案访谈和纵向实证收集,分析00后大学生在网络中的基本行为情况以及网络学习行为、政治参与行为、道德行为、消费行为、交流与交往行为、文娱活动与传播行为等六大行为的结果,梳理其中的特点。并分析其网络行为特点的成因,为树立00后大学生正确网络行为价值取向,提高网络素养,规范网络失范行为提供引导策略。00后大学生网络行为具有以获取信息为主的需要动机多样化、与主流价值相符的价值取向多元化、以享乐为主的行为选择娱乐化、强烈自我意识下的责任淡薄化、优劣并存的网络素养部分失范化的特点,其中,00后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存在网络需要功利、价值取向动摇、责任意识薄弱、网络素养失范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匿名开放的网络信息时代、相对宽松的网络媒体话语环境、复杂多样的家庭成长环境、缺乏监管落实的高校教育、多元变化的社会环境、00后大学生的内在特征的综合影响。因此,本研究提出对00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引导策略。一是发挥社会优良风气的规范引导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对网络媒体的监督、大力宣传网络法律法规以及构建正面的网络舆论导向;二是重视高校教育与管理的实施效果,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加强对学生的思想行为教育管理、丰富校园的文化生活,提高现实存在感、创新网络育人的工作;三是通过维持良好的家庭关系、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尊重子女的适应性网络行为、构建学习型家庭环境,从而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四是强化自我教育管理,强化自身辨析信息的能力,理性平和的心态以及自律自控的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网络素养。

李克[4](2021)在《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理论课问题学习行为心理致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体育教育专业的大学生存在轻视理论课学习的认知与态度,使得在理论课堂上表现出较多的问题学习行为。这些问题学习行为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在学业、社交和行为上的成功,并可能带来一系列的消极结果。影响理论课堂问题学习行为的因素主要有外部因素与学生自身的心理因素。外在因素主要有教师授课质量、课程设置、教学场地设施、教材内容,以及学习氛围等;内在因素主要包括成就动机、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效能感、专业认同等。相对而言,心理因素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同时体育类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具有自身的典型特征。因此本研究采用标准化的测量工具,进行大样本的调查研究,试图较为全面的探讨影响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理论课堂问题学习行为的心理因素,并比较各因素的影响大小,以期为改善本专业学生理论课堂学习效果提供参考。采用整群取样的方式选择三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大学生进行在线问卷调查。采用问题学习行为问卷测量学生在理论课上的问题学习行为;采用成就动机量表、学习动机问卷、学习兴趣问卷、学习效能感量表、专业认同问卷考查影响问题学习行为的内在心理因素。采用自编问卷调查影响问题学习行为的外在因素。问卷调查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进行,共收回问卷561份。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与层次回归分析,分析理论课问题学习行为的现状、问题学习行为与各研究变量的关系,以及能够预测问题学习行为的心理因素。研究结果显示:(1)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理论课堂上具有一定的问题学习行为,涣散懈怠行为显着多于扰乱秩序行为;(2)具体而言,发生频率最高的三种问题学习行为是说话、玩手机、揉眼睛;(3)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的扰乱秩序行为显着多于来自城镇的大学生,男生的扰乱秩序行为显着多于女生;(4)在控制了人口学变量与外部因素之后,影响扰乱秩序行为的心理因素按重要性排序为:追求成功、学业效能感、专业认同、学习兴趣与避免失败;(5)在控制了人口学变量与外部因素之后,影响涣散懈怠行为的心理因素按重要性排序为:追求成功、学业效能感、专业认同、避免失败。本研究揭示影响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理论课问题学习行为的心理因素,发现追求成功的成就动机、学业效能感、专业认同、学习兴趣与避免失败的成就动机对学生理论课上的问题学习行为有显着影响。研究结果对体育教育专业的理论课教学具有较强的实践参考意义,可从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端正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知、采用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方法改进理论课的授课方式等办法来减少大学生在理论课上的问题学习行为。

张茹[5](2021)在《自我与表演:大学生微信朋友圈“打卡学习”现象分析》文中认为随着社交媒介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不断从现实社会交往向虚拟社会交往转移,微信作为虚拟社交平台,其中的朋友圈为大学生个体展现自我、表达观点和维系感情提供了新平台。在微信朋友圈中,大学生的真实自我隐藏于屏幕之后,开始以各种媒介符号进行交流和表达(文字、图片、表情等),因此他们的自我呈现也发生了新变化。本文以戈夫曼的拟剧理论为依据,对使用微信朋友圈打卡学习的大学生的自我与表演现象进行深入研究。通过调查大学生利用微信朋友圈打卡学习行为的现状、分析大学生使用微信朋友圈打卡学习的目的和动机,然后进一步探究大学生微信朋友圈打卡学习行为的自我与表演情况,最后对大学生使用微信朋友圈打卡学习行为对朋友圈舞台的重新建构进行分析和对打卡学生朋友圈打卡学习行为存在的问题做反思。研究表明大学生微信朋友圈“打卡学习”行为的兴起,与他们身处的社会环境和个人的心理动机有联系。微信朋友圈作为大学生自我呈现的“前台”区域,能够隔离观众,所以大学生为了更好地构建他人眼中自己理想化的形象,在微信朋友圈发布打卡学习内容后会根据社交场景的变化采用不同的表演策略来对自我身份不断做出调整,以呈现理想化的自我形象,而他人也会因为大学生打卡学习的行为对大学生印象会发生改变,所以大学生朋友圈打卡学习对自我印象管理和关系自我构建的效果是积极的,打卡学习行为对大学生自我呈现发挥了积极作用。

王纲[6](2021)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第二课堂的学生行为研究》文中指出在我国新时代的高等教育发展背景下和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中,思想政治教育承担了前所未有的任务,是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的重要教育领域。大学生第二课堂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登上高校教育舞台,经过三十多年发展,成为集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传承、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管理载体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教育手段。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学科的发展,大学生第二课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途径的作用和意义日益明确,其理论基础、顶层设计、制度建设、组织保障等方面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第二课堂以实践性、灵活性、隐蔽性、多样性等特点在人才培养中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重要角色。人的发展是长期的过程,是复杂因素的结果,教育作为一种人类活动,对其结果的评价是历史性、世界性的难题,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如何对人的思想、品格、素质等隐性特质的评价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成为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既是面向思想政治教育本体的外在测评判断体系,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研究主要解决评价的理论基础、指标体系和应用价值等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理论和方法的长期探索中,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然而在当今信息和数据的时代,社会和学生对评价有了更多的述求和期待,如同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每位科学家以追求和证实因果关系为毕生志愿,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也必须回答这一“百年树人”的难题。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出,实践是认识世界的方法,也是人的本质特征。第二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也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我的实践活动,要认识实践这一过程导致的结果,必须从认识实践这一过程入手。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思想内化与外化的方法和途径的科学,行为是思想外化的最直接表现,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影响学生的行为的规律和特征,能直接回答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知、情、意、行”是心理学研究的四个基本领域,认知、情绪、意志最终都会通过行为进行表现,也只有行为才能真正被外界和自我感知和认识。综合以上理论基础和指导,本文在思政教育评价的视角下,进行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研究,掌握新时期背景下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形态、规律、影响等特征,探索行为研究用于思政教育评价及学生评价的途径与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重点是对学生思想素质的评价,对学生思想素质的评价转化为对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的评价,对第二课堂行为的评价必须依靠具有说服力的参照体系,最具有说服力的参照体系是学生的成长发展,因此,在把握学生第二课堂行为规律和特征的基础上,理论和实践论证行为与学生成长发展的关系是本文的重点。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纷繁复杂,这是在以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研究中,人们难以涉足的原因之一。而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不但为我们提供了研究行为这一复杂现象的基础和数据,也为我们提供了思路和分析方法,符合了当今社会对论证的科学化、数据化、显性化思维方式的要求和期待,进而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引入到教育学、社会学研究的常用思路和方法领域。当然在当今数据为王的时代中,人们对教育研究的新制度主义、绩效主义的倾向,使哲学、社会学界对以数据研究和归纳研究为方法的因果关系推导和评价体系多有批判,吸取这些批判研究的精华,注重理论论证和实验的严谨,以行为物理研究方法为基础,建立符合逻辑理论的数学模型和关系,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本色,从而使第二课堂行为研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研究的有益补充和支撑。本文第一章主要介绍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本研究的思路和创新点。第二章介绍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从理论分析上解决为什么行为研究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评价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三章是在理论框架下对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现实分析,形成适合这一特定教育活动的行为研究理论。第四章介绍建立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一般规律和原则框架,讨论行为研究的一般范式。第五章以实际案例和数据为基础介绍如何运用以上原理呈现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基本情况,并分析行为对学生成长发展的影响。第六章阐述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政教育评价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思政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思路和工作机制。

郭惜今[7](2021)在《在线学习环境中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学习适应性与学习投入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线学习背景下,提高大学生的在线学习效果,确保大学生的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同质等效”,成为当前高校开展在线教学关注的重点问题。在线学习投入是影响大学生在线学习发生、坚持与成效的关键。提高大学生的在线学习效果,其关键要素之一就是提升大学生的在线学习投入水平。本研究旨在揭示在线学习环境中大学生的学习投入现状水平,探讨在线学习自我效能感、在线学习适应性与在线学习投入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在线学习投入,优化在线学习行为,增强在线学习成效。本研究采用大学生在线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在线学习适应性量表以及在线学习投入量表,对614名大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发现:(1)大学生的在线学习投入普遍处于中等水平。(2)大学生的在线学习投入在性别、考研意向与奖学金上表现出显着差异,而在年级与专业上的差异不显着。(3)大学生的在线学习自我效能感、在线学习适应性与在线学习投入存在显着正相关。(4)大学生的在线学习自我效能感和在线学习适应性均能够显着正向预测大学生在线学习投入水平。(5)大学生的在线学习适应性在在线学习自我效能感对在线学习投入的影响过程中起中介作用,即大学生的在线学习自我效能感既可以直接影响在线学习投入,也可以通过在线学习适应性间接影响在线学习投入。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本研究从三个角度出发,提出以下提升大学生在线学习投入水平的教育建议:(1)从在线学习自我效能感的角度来说,提升大学生的在线学习技能、引导大学生积极表现自我、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在线学习情绪以及采用多元化在线学习评价方式;(2)从在线学习适应性的角度来说,激发大学生的在线学习动机、培养大学生端正的在线学习态度、增强大学生的在线学习能力以及完善教师在线教学支持行为;(3)从在线学习投入现状的角度来说,开展在线小组合作学习、增加师生在线交流与互动、深化大学生在线学习策略体验、加强学习自我评价与反思以及关注在线学习投入的个体差异。

马程[8](2021)在《大学生应对方式对线下和线上体育学习倦怠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应对方式是个体人格的外在表现,目前关于应对方式的主要测量方法有:行为观察法、自我报告法、生理和心理测量法,其中自我报告法中的问卷法是文献中采用最多的方法。国家正在致力于以新基建推动教育信息化、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恰逢新冠疫情期间大规模应用了在线体育教学,所以开展体育在线学习的相关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在线上各个学科的学习过程中,会存在类似线下学习倦怠的现象,而大学生线上体育学习倦怠的情况如何,暂未见文献研究。有研究表明应对方式会影响学习倦怠,但应对方式是否影响线下和线上体育学习倦怠暂时还没有学者进行研究。本论文运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分析法等方法,研究了大学生应对方式、线下体育学习倦怠、线上体育学习倦怠的现状,线下和线上体育学习倦怠的对比,以及应对方式对线下和线上体育学习倦怠的影响。研究结果:(1)大学生的应对方式包括自我调节、求助与问题解决、幻想与躲避三个维度,均值分别为2.09、2、1.19。(2)线下体育学习倦怠的均值为2.66,均值大于3的人数占25.7%;线上体育学习倦怠的均值为2.85,均值大于3的人数占39.2%。(3)不同性别的大学生线下体育学习倦怠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女生大于男生;不同专业的大学生线下体育学习倦怠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均值从高到低依次是:文科类、艺术类、理工类、体育类;不同家庭所在地的大学生线下体育学习倦怠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农村大于城市。(4)不同专业的大学生线上体育学习倦怠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均值从高到低依次是:理工类、文科类、体育类、艺术类;独生和非独生子女的大学生线上体育学习倦怠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独生子女大于非独生子女。(5)大学生的线下和线上体育学习倦怠差异显着(P<0.05),线上大于线下。大学生的线下和线上体育学习情绪低落差异显着(P<0.05),线上大于线下;大学生的线下和线上体育学习行为不当差异显着(P<0.05),线上大于线下。(6)应对方式可以显着地反向影响线下体育学习倦怠。自我调节可以显着地反向影响线下体育学习倦怠,幻想与躲避可以显着地正向影响线下体育学习倦怠。(7)应对方式可以显着地反向影响线上体育学习倦怠。自我调节可以显着地反向影响线上体育学习倦怠,幻想与躲避可以显着地正向影响线上体育学习倦怠。研究主要结论:(1)大学生所采用各种应对方式的水平从高到低依次是:自我调节、求助与问题解决、幻想与躲避。(2)大学生总体上存在一定程度的线下和线上体育学习倦怠,并且大学生线上体育学习倦怠的程度高于线下体育学习倦怠的程度。(3)大学生的线下体育学习倦怠存在显着的性别、专业、家庭所在地差异。(4)大学生的线上体育学习倦怠存在显着的专业、独生子女差异。(5)大学生在体育学习倦怠上存在着显着的线下和线上差异,其中在体育学习情绪低落、体育学习行为不当上存在着显着的线下和线上差异。(6)大学生的应对方式越积极,线下体育学习倦怠的程度就越低。大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线下体育学习倦怠的程度就越低;大学生幻想与躲避的程度越低,线下体育学习倦怠的程度就越低。(7)大学生的应对方式越积极,线上体育学习倦怠的程度就越低。大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线上体育学习倦怠的程度就越低;大学生幻想与躲避的程度越低,线上体育学习倦怠的程度就越低。

李紫衣[9](2020)在《在线学习中视频交互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线学习日益发展,“观看视频讲座或视频片段”是在线学习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学习活动。前人关于在线学习的研究非常丰富,但是学习者在观看视频时产生的“视频交互行为”(暂停、快进、快退和调节播放速度等)是极具研究价值的第一手资料。而当下针对“视频交互行为”的研究明显不足。鉴于此,本研究基于Java Script技术开发一款视频播放器,自动采集学习者在线学习时产生的视频交互行为数据,根据归因理论提出了视频交互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和研究假设,以实证的方式检验模型和假设,并分析上述的各影响因素是否通过视频交互行为来影响学习成绩。本研究主要开展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在线学习中视频交互行为的影响因素检验。选取了100名本科生作为被试,使用本研究自行开发的播放器在自然环境下进行在线视频的学习并填写调查问卷。通过对播放器自动获取的视频交互数据和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得到以下研究结果:(1)个人能力与播放、暂停、向前跳转行为不显着相关,与向后跳转行为显着相关;(2)努力程度与播放、暂停行为不显着相关,与向前跳转、向后跳转行为显着相关;(3)学习偏好与播放、暂停、向前跳转行为不显着相关,与向后跳转行为显着相关;(4)任务难度与播放、暂停、向前跳转和向后跳转行为都显着相关。二是视频交互行为在影响因素与学习成绩之间的中介效应检验。在影响因素检验的基础上,分析视频交互行为是否作为中介因素,在影响因素与学习成绩之间产生效应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向后跳转行为在个人能力与学习成绩之间起中介作用;(2)向前跳转、向后跳转行为都在努力程度与学习成绩之间起中介作用;(3)向后跳转行为在学习偏好与学习成绩之间起中介作用;(4)播放、暂停、向前跳转、向后跳转行为都在任务难度与学习成绩之间起中介作用。本研究还结合质性研究丰富了在线视频交互行为的理论,并从学习者自身、学校等教育组织和教育工作者、平台环境建设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1)学习者可以根据在线学习时产生的视频交互行为数据,有针对性地对学习过程进行调整、强化,从而提高学习成绩;(2)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视频交互行为数据关注到学生的不同在线学习动态,为其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3)在线学习平台要根据学习者的个性化视频交互行为来提高学习视频的制作质量、改善在线平台设计方案,促进学习者有效的在线视频学习,提高在线视频学习效果。

杜爽,飞云倩,何牧,胡航[10](2020)在《大学生“早起”和“借阅”行为与学习绩效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大数据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学者不断采用学习分析技术挖掘教育大数据中学习行为特征和规律,但较少通过行为日志数据来探寻多种学习行为与学习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采集了833名大学生的图书借阅和一卡通消费日志数据,构建学习绩效、借阅行为、早起行为特征指标,通过聚类和关联分析探究了两种学习行为对大学生学习绩效的影响和关系,结合元认知问卷建立群体学习行为与整体学习绩效和元认知之间的关联。研究结果显示:(1)两种行为均与学习绩效建立了相关关系,元认知发挥了中介作用;(2)早起行为主要反映出大学生元认知体验与计划水平,早起时间比早起规律更能反映与学习绩效的相关程度;(3)借阅行为主要反映大学生元认知思维活动监控和反思上的差异,阅读速度对学习绩效有显着影响,借阅量与阅读深度促进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根据研究结果建议:(1)打造深度学习环境,激发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动性;(2)优化知识传播方式,满足大学生个性化阅读需求;(3)改变图书馆角色定位,为学科专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

二、大学生学习行为的分析与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学生学习行为的分析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相互“形塑”中的学习空间与学习行为 ——大学图书馆学习空间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理论基础
    1.5 概念界定
    1.6 研究设计
2 “高科技含量但使用不足的”D大学新校区图书馆
    2.1 D大学新图书馆学习空间分布及学生使用情况
    2.2 “被沉默的”D大学新图书馆学习空间
3 “高大上但不接地气的”C大学新校区图书馆
    3.1 C大学新图书馆学习空间分布及学生使用情况
    3.2 “美中不足”的C大学新图书馆学习空间
4 “本分的”J大学新校区图书馆
    4.1 J大学新图书馆学习空间分布及学生使用情况
    4.2 “还可以的”J大学新图书馆学习空间
5 “不好用的”S大学新校区图书馆
    5.1 S大学新图书馆学习空间分布及学生使用情况
    5.2 “支持学习不足的”S大学新图书馆学习空间
6 “学习空间”与“学习行为”相互形塑推动多元化学习文化的形成
    6.1 大学图书馆建设现状
    6.2 大学图书馆学习空间与学习行为的相互形塑
    6.3 小结
7 结论与反思
    7.1 结论
    7.2 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小学体育课堂学生学习行为及其特征研究 ——基于上海市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研究
    2.2 有关小学体育学生学习行为的研究综述
        2.2.1 关于学习行为分类的研究
        2.2.2 关于课堂问题行为及其管理的研究
        2.2.3 关于某一具体学习行为的研究
        2.2.4 关于影响学生学习行为的因素及其优化措施的研究
    2.3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观察法
        3.2.4 比较研究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 调查结果与分析
    4.1 对小学体育课学生学习行为的基本认识分析
        4.1.1 对学习行为重要性的认识
        4.1.2 对学习行为必要性的认识
    4.2 有关学生学习行为总体情况调查分析
    4.3 有关小学体育课堂学生倾听行为的调查分析
        4.3.1 具体倾听行为的调查分析
        4.3.1.1 对注意力的调查分析
        4.3.1.2 对主动性的调查分析
        4.3.1.3 对思考行为的调查分析
        4.3.1.4 对边听边练习行为的调查分析
        4.3.1.5 对及时反应的调查分析
        4.3.2 影响学生认真倾听的调查分析
    4.4 有关小学体育课堂学生观察行为的调查分析
        4.4.1 具体观察行为的调查分析
        4.4.1.1 对注意力的调查分析
        4.4.1.2 对主动性的调查分析
        4.4.1.3 对根据要求进行观察的调查分析
        4.4.1.4 对学生间相互观察的调查分析
        4.4.1.5 对观察与体验相结合的调查分析
        4.4.1.6 对电化教育技术利用的调查分析
        4.4.2 影响学生认真观察的调查分析
    4.5 有关小学体育课堂学生言说行为的调查分析
        4.5.1 具体言说行为的调查分析
        4.5.1.1 对言说积极性的调查分析
        4.5.1.2 对发言自由度的调查分析
        4.5.1.3 对问答行为的调查分析
        4.5.1.4 对讨论行为的调查分析
        4.5.1.5 对自评与互评行为的调查分析
        4.5.1.6 对课堂总结行为的调查分析
        4.5.1.7 对言语品质类的调查分析
        4.5.2 影响学生积极发言的调查分析
    4.6 有关小学体育课堂练习行为的调查分析
        4.6.1 具体练习行为的调查分析
        4.6.1.1 对练习参与度的调查分析
        4.6.1.2 对模仿和展示的调查分析
        4.6.1.3 对思考行为的调查分析
        4.6.1.4 对学练顺序的调查分析
        4.6.1.5 对社交规则类行为的调查分析
        4.6.1.6 对课堂练习时长的调查分析
        4.6.2 影响学生积极练习的调查分析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在学习行为的基本认识方面
        5.1.2 在整体学习行为方面
        5.1.3 在倾听行为方面
        5.1.4 在观察行为方面
        5.1.5 在言说行为方面
        5.1.6 在练习行为方面
    5.2 建议
        5.2.1 在倾听行为方面
        5.2.2 在观察行为方面
        5.2.3 在言说行为方面
        5.2.4 在练习行为方面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问卷效度专家评价表
    附录2 问卷效度检验专家名单
    附录3 小学体育课堂学生学习行为调查问卷 (教师卷)
    附录4 小学体育课堂学生学习行为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5 体育课学习行为观察表

(3)00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及引导策略研究 ——以陕西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4.3 评析
    1.5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网络行为的定义与类型
        2.1.2 本研究网络行为与类型界定
    2.2 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2.2 习近平关于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论述
        2.2.3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
        2.2.4 行为与行为管理理论
第三章 00 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调研结果及分析
    3.1 00 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状况调查
        3.1.1 调查对象
        3.1.2 研究方法与工具
        3.1.3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编制
    3.2 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3.2.1 问卷发放及回收结果
        3.2.2 问卷信度与效度检验
        3.2.3 调查对象上网基本情况
        3.2.4 00 后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结果分析
        3.2.5 00 后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结果分析
        3.2.6 00 后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结果分析
        3.2.7 00 后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结果分析
        3.2.8 00 后大学生网络交流与交往行为结果分析
        3.2.9 00 后大学生网络文娱活动与传播行为结果分析
        3.2.10 00 后大学生不同群体网络行为比较分析
    3.3 00 后大学生手机APP使用时间及使用类型调查
    3.4 个案访谈内容及分析
        3.4.1 访谈对象基本情况
        3.4.2 访谈问题及内容整理
        3.4.3 访谈分析
第四章 00 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及成因分析
    4.1 00 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
        4.1.1 以获取信息为主的需要动机多样化
        4.1.2 与主流价值相符的价值取向多元化
        4.1.3 以享乐为主的行为选择娱乐化
        4.1.4 强烈自我意识下的责任淡薄化
        4.1.5 优劣并存的网络素养部分失范化
    4.2 00 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的成因分析
        4.2.1 匿名开放的网络信息时代
        4.2.2 相对宽松的网络媒体话语环境
        4.2.3 复杂多样的家庭成长环境
        4.2.4 缺乏监管落实的高校教育
        4.2.5 多元变化的社会环境
        4.2.6 00 后大学生的内在特征
第五章 00 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引导策略
    5.1 发挥社会优良风气的规范引导作用
        5.1.1 把握主流方向,营造良好社会文化环境
        5.1.2 加大惩戒力度,严格监管网络媒体
        5.1.3 创新运用新媒体,大力宣传网络法律法规
        5.1.4 以网络优势为抓手,构建正面网络舆论导向
    5.2 重视高校教育与管理的实施效果
        5.2.1 线上线下相结合,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
        5.2.2 加强行为管理,深化学生思想行为教育
        5.2.3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现实存在感
        5.2.4 打造高素质队伍,创新网络育人工作
    5.3 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5.3.1 促进良好的家庭关系,增强安全感
        5.3.2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理念,增强理智感
        5.3.3 尊重子女的适应性网络行为,增强责任感
        5.3.4 构建学习型家庭环境,增强充实感
    5.4 强化自我教育管理
        5.4.1 强化辨析信息的能力,形成正确观念
        5.4.2 塑造自尊自信人格,促进理性平和心态
        5.4.3 加强自律自控的能力,提升网络文明素养
第六章 结语
    6.1 结论
    6.2 不足之处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4)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理论课问题学习行为心理致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概念定义
        1.1.1 体育理论课
        1.1.2 问题学习行为
    1.2 问题学习行为的影响因素
        1.2.1 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
        1.2.2 影响问题学习行为的内在心理因素
    1.3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
        1.3.1 体育教育专业的特点
        1.3.2 体育学习的特点
        1.3.3 体育专业理论课学习的特点
    1.4 已有研究述评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调查对象
    2.3 研究方法
        2.3.1 文献分析法
        2.3.2 问卷调查法
        2.3.3 统计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问题学习行为及内、外部影响因素的描述性统计
        3.1.1 各研究变量的得分情况
        3.1.2 各研究变量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检验
    3.2 问题学习行为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分析
    3.3 问题学习行为的心理影响因素的层次回归分析
4 讨论
    4.1 课堂问题学习行为的现状与人口学差异
    4.2 课堂问题学习行为的心理因素分析
        4.2.1 追求成功对问题学习行为的抑制作用
        4.2.2 学业效能感对问题学习行为的抑制作用
        4.2.3 专业认同度对问题学习行为的抑制作用
        4.2.4 学习兴趣对问题学习行为的抑制作用
        4.2.5 避免失败对问题学习行为的抑制作用
        4.2.6 学习动机与问题学习行为
    4.3 教育对策与建议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自我与表演:大学生微信朋友圈“打卡学习”现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问题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现状
    (五)相关理论
一、大学生微信朋友圈打卡学习行为的目的和动机
    (一)大学生朋友圈打卡学习的使用状况
        1.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使用现状
        2.大学生朋友圈打卡学习现状
    (二)大学生朋友圈打卡学习行为的分类
    (三)朋友圈打卡学习的目的:自我重构
        1.个体自我的构建
        2.关系自我的构建
    (四)朋友圈打卡学习的动机:印象管理
        1.朋友圈打卡学习是一种自我表演
        2.微信朋友圈打卡学习的表演前台
        3.微信朋友圈打卡学习的表演策略
二、大学生微信朋友圈打卡学习行为的表演效果
    (一)打卡学习中的表演者和观看者
        1.通过打卡学习展现理想自我的表演者
        2.通过点赞评论积累社会资本的观看者
    (二)朋友圈打卡学习印象管理效果
        1.个体自我表演对个体现实自我的影响
        2.个体自我表演对个体社会交往的影响
三、大学生微信朋友圈打卡学习行为对朋友圈前台的再构
    (一)打卡学习行为重置朋友圈前台的布局
        1.重置朋友圈前台的外在布局
        2.重置朋友圈前台的内在布局
    (二)促进朋友圈打卡学习社交圈子的形成
        1.基于现实交往的朋友圈中的社交圈子
        2.基于朋友圈打卡学习行为的社交圈子
四、大学生微信朋友圈打卡学习行为的思考
    (一)知识掌握零散,应构建完整知识体系
    (二)打卡流于形式,需学会理性规划打卡
    (三)沉迷自我表演,应正确认识真实自我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
致谢

(6)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第二课堂的学生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缘起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研究成果概览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外研究现状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1.2.5 国内外研究发展态势
    1.3 概念的厘清
        1.3.1 高校第二课堂
        1.3.2 高校第二课堂学生行为
        1.3.3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
    1.4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框架
    1.5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点
第二章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建构
    2.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点
        2.1.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下的行为本质
        2.1.2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的行为意义
        2.1.3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下行为与思想关系
        2.1.4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行为理论
    2.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支点
        2.2.1 心理学关于行为研究的理论支撑
        2.2.2 教育学关于第二课堂的核心理论
    2.3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切入点
        2.3.1 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理论
        2.3.2 新时代第二课堂建设的政策及其思想
        2.3.3 网络与信息数字技术的相关理论
        2.3.4 定性定量的教育研究相关理论
第三章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现实分析
    3.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产生与发展
        3.1.1 行为产生发展机制
        3.1.2 影响行为的因素
        3.1.3 行为影响的因素
    3.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现实形态
        3.2.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发展
        3.2.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现实形态的原因
    3.3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评价
        3.3.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评价的现状
        3.3.2 第二课堂评价现状的原因
第四章 大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研究方法论
    4.1 研究的理论框架
        4.1.1 量化研究的优势与局限
        4.1.2 行为的统计物理研究
        4.1.3 因果关系的误区
    4.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描述数据类型与属性概念
        4.2.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过程描述数据
        4.2.2 学生成长发展数据类型与属性概念
    4.3 行为研究设计
        4.3.1 第二课堂的课程设计
        4.3.2 学生行为的数据记录采集
        4.3.3 学生行为数据的求证与评价
    4.4 团中央“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借鉴与对比
第五章 大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研究实践案例
    5.1 案例数据概况
        5.1.1 行为数据的基本情况
        5.1.2 学业成绩基本情况
        5.1.3 毕业去向
        5.1.4 职业发展状态
        5.1.5 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数据
    5.2 案例数据的数据挖掘分析
        5.2.1 行为状况统计学分析
        5.2.2 行为与学生发展的关系分析
        5.2.3 基于机器学习技术的数据研究
第六章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应用
    6.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价值
        6.1.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状况的观测价值
        6.1.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状况的判断价值
        6.1.3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状况的预测价值
    6.2 基于第二课堂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指导思想
        6.2.1 树立“大思政”格局的理念
        6.2.2 巩固增强获得感的内容创新理念
        6.2.3 强化信息技术同步的形式创新理念
    6.3 基于第二课堂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原则
        6.3.1 精准教育原则
        6.3.2 数据研究原则
        6.3.3 评价反馈原则
        6.3.4 行为评价思想的反思
    6.4 基于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
        6.4.1 第二课堂组织工作机制
        6.4.2 第二课堂过程管理机制
        6.4.3 第二课堂评价导向机制
        6.4.4 第二课堂支持保障机制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7)在线学习环境中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学习适应性与学习投入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理论基础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六、论文创新点
第一章 在线学习环境中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学习适应性与学习投入的调查研究
    第一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假设
        三、研究工具
        四、研究对象
        五、问卷的信度分析与效度检验
    第二节 在线学习环境中大学生学习投入的统计分析
        一、大学生在线学习投入的总体状况
        二、大学生在线学习投入的差异状况
    第三节 在线学习环境中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学习适应性与学习投入的相关分析
        一、大学生在线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在线学习投入的相关分析
        二、大学生在线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在线学习适应性的相关分析
        三、大学生在线学习适应性与在线学习投入的相关分析
    第四节 在线学习环境中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学习适应性与学习投入的回归分析
        一、大学生在线学习自我效能感对在线学习投入的回归分析
        二、大学生在线学习适应性对在线学习投入的回归分析
        三、大学生在线学习自我效能感和在线学习适应性对在线学习投入的回归分析
        四、在线学习适应性对在线学习自我效能感影响在线学习投入的中介效应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在线学习环境中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学习适应性与学习投入的结果分析
    第一节 在线学习环境中大学生学习投入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在线学习环境中大学生学习投入的总体状况及成因分析
        二、在线学习环境中大学生学习投入的差异状况及成因分析
    第二节 在线学习环境中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学习适应性与学习投入的关系分析
        一、在线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在线学习投入的关系分析
        二、在线学习适应性与在线学习投入的关系分析
        三、在线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在线学习适应性的关系分析
        四、在线学习投入与在线学习自我效能感、在线学习适应性的关系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提升在线学习环境中大学生学习投入水平的教育建议
    第一节 基于学习自我效能感提升大学生在线学习投入水平
        一、提升大学生在线学习技能
        二、引导大学生积极表现自我
        三、培养积极的在线学习情绪
        四、采取多元化在线评价方式
    第二节 基于学习适应性提升大学生在线学习投入水平
        一、激发大学生的在线学习动机
        二、培养大学生端正的学习态度
        三、增强大学生的在线学习能力
        四、完善教师在线教学支持行为
    第三节 基于学习投入现状提升大学生在线学习投入水平
        一、开展在线小组合作学习
        二、增加师生在线交流互动
        三、深化在线学习策略体验
        四、加强学习自我评价与反思
        五、关注在线学习投入个体差异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工具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8)大学生应对方式对线下和线上体育学习倦怠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 应对方式
        1.3.2 线下体育学习倦怠
        1.3.3 线上体育学习倦怠
2 文献综述
    2.1 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2.1.1 应对方式的概念
        2.1.2 应对方式的研究现状
    2.2 在线学习与体育在线学习的相关研究
        2.2.1 在线学习与体育在线学习的概念
        2.2.2 在线学习与体育在线学习的研究历程及现状
    2.3 学习倦怠与体育学习倦怠的相关研究
        2.3.1 学习倦怠与体育学习倦怠的概念
        2.3.2 学习倦怠与体育学习倦怠的研究现状
    2.4 应对方式与体育学习倦怠的相关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访谈法
        3.2.4 数理分析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被调查大学生基本情况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2 大学生应对方式、线下体育学习倦怠、线上体育学习倦怠的现状分析
        4.2.1 大学生应对方式的现状分析
        4.2.2 大学生线下体育学习倦怠的现状分析
        4.2.3 大学生线上体育学习倦怠的现状分析
    4.3 大学生线下体育学习倦怠与线上体育学习倦怠的对比分析
        4.3.1 大学生线下和线上体育学习倦怠及各维度的对比分析
        4.3.2 大学生线下和线上体育学习倦怠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对比分析
    4.4 大学生应对方式对线下和线上体育学习倦怠的影响分析
        4.4.1 大学生应对方式对线下体育学习倦怠的影响分析
        4.4.2 大学生应对方式对线上体育学习倦怠的影响分析
5 讨论
    5.1 大学生应对方式、线下体育学习倦怠、线上体育学习倦怠的现状
    5.2 大学生线下与线上体育学习倦怠的对比
    5.3 大学生应对方式对线下和线上体育学习倦怠的影响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大学生调查问卷
致谢

(9)在线学习中视频交互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方法
    1.5 本研究的创新点
    1.6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1.6.1 研究思路
        1.6.2 论文框架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2.2.1 学习条件理论
        2.2.2 归因理论
        2.2.3 交互理论
    2.3 在线学习中视频交互行为的研究现状
    2.4 在线学习中视频交互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
    2.5 在线学习中视频交互行为与学习效果的研究现状
第三章 视频交互行为的数据采集方法
    3.1 视频交互行为数据的获取
    3.2 视频交互行为数据的处理
    3.3 视频交互行为数据的可视化
第四章 在线学习中视频交互行为的影响因素检验
    4.1 研究模型与研究假设
        4.1.1 研究模型
        4.1.2 研究假设
    4.2 问卷设计
    4.3 研究抽样
    4.4 研究程序
        4.4.1 预测试
        4.4.2 正式测试
    4.5 检验结果
        4.5.1 信度分析
        4.5.2 效度分析
        4.5.3 描述性分析
        4.5.4 显着性检验
        4.5.5 相关性分析
第五章 视频交互行为在影响因素与学习成绩之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5.1 研究模型与研究假设
        5.1.1 研究模型
        5.1.2 研究假设
    5.2 检验结果
        5.2.1 相关性分析
        5.2.2 中介效应检验
    5.3 视频交互行为的质性研究
        5.3.1 访谈对象
        5.3.2 访谈提纲
        5.3.3 访谈结果
第六章 分析与启示
    6.1 视频交互行为分析
    6.2 影响因素分析
    6.3 中介效应分析
    6.4 启示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不足与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代码清单
附录2 调查问卷
附录3 访谈提纲
附录4 访谈文本
附录5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致谢

(10)大学生“早起”和“借阅”行为与学习绩效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提出
    (一)教育大数据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
    (二)选择早起行为与借阅行为的缘由
二、研究基础
    (一)学习行为与学习绩效的关系
    (二)早起和借阅行为与学习绩效的关系
    (三)学习行为与元认知的关系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二)分析方法
        1. 聚类分析
        2. 关联分析
    (三)研究工具
        1. 学习绩效指标的构建
        2. 行为特征指标的构建
        3. 元认知量表
四、数据分析
    1.借阅和早起行为与学习绩效的总体分析
    2.早起行为类型与学习绩效的聚类分析
    3.借阅行为类型与学习绩效的聚类分析
    4.借阅和早起行为与学习绩效之间关联分析
    5.借阅和早起行为与元认知水平关系
五、结果讨论与建议
    (一)结论与讨论
        1. 早起和借阅行为背后的认知规律和关系
        2. 早起行为与学习绩效的相关程度
        3. 图书阅读速度与学习绩效的相关程度
        4. 借阅行为与学科专业发展的关系
    (二)策略与建议
        1. 打造深度学习环境,激发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动性
        2. 优化知识传播方式,满足大学生个性化阅读需求
        3. 改变图书馆角色定位,为学科专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
六、结语

四、大学生学习行为的分析与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相互“形塑”中的学习空间与学习行为 ——大学图书馆学习空间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D]. 杨丽丽.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小学体育课堂学生学习行为及其特征研究 ——基于上海市的调查[D]. 罗忠琼.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1)
  • [3]00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及引导策略研究 ——以陕西高校为例[D]. 贺钟玉.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4]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理论课问题学习行为心理致因研究[D]. 李克.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5]自我与表演:大学生微信朋友圈“打卡学习”现象分析[D]. 张茹.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6]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第二课堂的学生行为研究[D]. 王纲.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7]在线学习环境中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学习适应性与学习投入关系研究[D]. 郭惜今.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8]大学生应对方式对线下和线上体育学习倦怠的影响研究[D]. 马程.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9]在线学习中视频交互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D]. 李紫衣.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10]大学生“早起”和“借阅”行为与学习绩效的关系研究[J]. 杜爽,飞云倩,何牧,胡航. 中国远程教育, 2020(11)

标签:;  ;  ;  ;  ;  

大学生学习行为分析与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