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全国

放眼全国

一、放眼全国 成竹在胸(论文文献综述)

张民生[1](2021)在《“持经达变”-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百年南艺文脉源远流长,中国画教学思路贯穿其中,是为文脉的核心。民国伊始,刘海粟本着对中华民族、中国文化、中国画的历史担当,所创办的上海美专以“发展东方固有的艺术,研究西方艺术的蕴奥”“救国救民”为办学初心,以“研究中西艺术根本精神”为办学目的,以“不息的变动”为办学精神,以“美育”“闳约深美”“学术自由、兼容并包”为办学原则,其中蕴含的“本质性”“灵活性”“学术性”这三个特点奠定了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的思想基础。继而,上海美专在中国画专业教学中形成了“中国画本体探究”“依据‘学术自由’和‘兼收并蓄’组织教学”“遵循中国画教学的本质要求”这三个特点,标志着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的初步形成。建国以来,中国画教学思路虽然一方面不断根据新中国文艺政策进行调整,另一方面也受到市场经济、外来艺术思潮的影响,但仍坚守上海美专的传统并灵活的予以变通,众多名师在教学中构建了教学体系、课程体系,因而产生了“南艺风格”,是为教学成果。简而言之,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是持纯粹学术眼光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研究中国画本质,以开中国画之新机运。学术性、灵活性、本质性是其特点,“持经达变”是为精炼的概括。

欧阳黔森[2](2020)在《而今迈步从头越》文中指出一我不止一次站在娄山关的隘口,俯瞰这一片巍峨的群山。这是大娄山脉最为险要的地方。隘口向北入川,向南入黔,过了此险便可两边长驱直入再无如此雄关。望着盘山而上飘入云端的公路,我想,没有了这条公路,很难想象人可以随时来往。我曾想象过没有公路的娄山关的模样。那模样看起来,的确雄伟、苍凉,给步行者一种难以翻越的感觉。有了这样的感觉,因此,当八十五年前,一位伟大诗人徒步翻越这里挥毫写下"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词句时,那种山高我为峰的豪情,至今让人热血沸腾!

李佳森[3](2020)在《习近平关于保持战略定力做到处变不惊的方法论探析》文中研究指明战略定力是指在错综复杂形势下为实现战略意图和战略目标所具有的战略自信、战略意志和战略毅力。在治国理政的方法论上,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战略定力的重要论述为指导,能够审时度势,善于把握规律,增强战略意志,提高战略格局,是领导干部保持和增强自身战略定力,做到处变不惊的关键所在。

赵紫薇[4](2020)在《基于变译理论的《商务汉语经济案例阅读教程》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化发展加速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全球掀起了汉语热。本文以对外汉语教材中的《商务汉语经济案例阅读教程》(Business Chinese Reading Course of Commercial Cases)中12个案例为实践素材,以变译理论为指导,对其中出现的文化负载词进行实践研究。通过分析文化负载词的特点,即语言凝练、内涵广泛,文化信息丰富等,笔者发现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很难找到完全对等或是内涵一致的词,文化空缺现象随处可见,给读者的阅读和学习带来了困难。因此,如何避免文化空缺而造成的读者阅读障碍和理解错误是本次翻译实践的重点。笔者坚持以读者为中心,同时结合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实用性、针对性、科学性、知识性的原则。通过对实践中典型案例的分析,本文探讨了如何将变译理论灵活运用到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之中,以提高翻译的质量和译文的可读性。为方便研究,笔者将文化负载词按其文化内涵分为五类:生态文化负载词、物质文化负载词、社会文化负载词、宗教文化负载词和语言文化负载词,分别阐明了变译手段中的增译、改译和阐译应用于这五类文化负载词翻译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通过总结,笔者归纳了变译理论在文化负载词翻译实践中的策略和注意问题,希望可以为变译理论在文化负载词英译领域的研究提供实践性支撑,同时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程明喜[5](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文中提出课程价值取向是指课程设计主体进行课程设计时所持的导向性的价值观,具体表现为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确定中的选择性倾向。课程价值取向伴随课程设计的技术安排和要素实施的全过程,是课程设计具体技术背后的“幽灵”和“无形的手”。笔者在长期从事教师培训过程中发现,当前,我国教师培训课程呈现出价值取向多元、思想观念多样、课程设计理念纷繁芜杂、各种声音此消彼长现象。由于缺少研究,很多课程参与主体,包括不同培训机构、课程设计者、培训者、参培教师等课程取向意识缺失,无法在相对共识、清晰的课程立场下有效沟通、设计课程并形成合力,这是导致教师培训“无序”与“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立足于我国教师培训的历史与现实,视界从1978年起至2018年,整整贯通了我国改革开放40年,研究旨在考察三个主要问题:一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历史分期;二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三是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影响因素。研究以教师培训历史发展为主线,聚焦不同时期教师培训课程,主要采取了文献法、文本分析法、访谈法和德尔菲法。一是文献研究。通过对国内外已有相关文献的检索和阅读,确立了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分析框架;依据不同时期教师培训重要政策和关键事件,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进行了“四阶段”划分。将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置于历史坐标下,还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历史真相。二是文本分析。研究按教师培训发展四阶段展开,选取了不同时期多种形态的教师培训课程37份,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三方面展开文本分析,揭示了不同时期教师培训课程特征,并依据课程价值取向的分析框架做出判定,最后,确定了不同时期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进而全面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变迁。三是德尔菲法和访谈法。通过文献阅读,初步圈定了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进一步运用德尔菲法,通过对11位培训专家的函询,确定了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六个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教育改革与发展、培训政策与标准、培训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和课程设计者素质与观念;最后,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及参训教师的访谈,揭示了不同因素对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本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学历补偿阶段(1978-1988年),学历补偿、提高与继续教育初行阶段(1989-1998年),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99-2009年)以及“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2010年至今)。第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学历补偿阶段(1978-1988年)课程呈现出知识中心取向;学历补偿、提高与继续教育初行阶段(1989-1998年)课程呈现出知识中心向能力中心过渡取向;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99-2009年)课程呈现出能力中心取向;“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2010年至今)课程呈现出专业发展取向与综合素养取向并存取向。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整体上呈现出由知识中心、能力中心、专业发展、向综合素养取向变迁的特征。第三,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形成与变迁受多种因素影响。第四,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遵循一定的变迁逻辑。本研究提出的建议是:一是对教师培训课程设计者的建议:第一,加强教师培训课程研究,提升课程取向意识,在明晰的课程取向指导下实施课程设计技术;第二,加强教师培训政策、标准和理论学习,确保正确的课程价值取向和规范的课程设计技术。二是对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议:第一,把握教育改革与教育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对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作出正确判断;第二,有意识地建立课程设计团队,避免课程设计者个体视角偏见和经验束缚;第三,本着分层、分类、分岗的原则设置培训项目,基于教师实际,聚焦主题设计培训课程。三是对教师培训课程政策制定者的建议:第一,立足教育改革与发展,及时更新教师专业标准,为教师培训课程设计提供依据;第二,立足教师培训理论与实践,及时出台教师培训政策、推广教师培训经验。四是对教师培训课程研究者的建议:第一,进行综合素养取向下的教师培训课程设计与开发研究;第二,选择知识社会学视角对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进行深度分析。

孙大江[6](2019)在《基于环境感知的川西林盘景观意象研究》文中提出川西林盘是中国最典型的乡村聚落群和历史地理单元,是成都平原有机肌理构成、生态本底和唯一的景观识别因子。至禹冰治水之始、历耕拓变,肌理渐成,文人入蜀和移民现象以及文事农事交融等历史塑造了林盘的勃然生机和田园诗意乡愁。以田、林、水、宅等为要素,集生产、生活和生态于一体,体现了天府之国的富饶和闲美、农耕文明的厚积和发展、蜀地文明的存续和延展。近十年以来尤其是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成都川西林盘修复整治与建设工程使林盘空间质量、生态环境、产业结构等得以较大改善,面目一新,但也普遍出现了规划视角单一,美学感知弱化、景观意象缺失等问题,导致地域乡村景观意蕴模糊,景观破碎。同时,相关川西林盘的研究多偏向于其发生发展、聚落特性、生态环境、地域文化等方面,聚焦林盘建设与发展、聚落实用美学等方面的研究内容还属空白。当前新农村建设中的主要问题从本质上说还是由传统乡村意象的缺失所导致的,在城乡文明严重失衡的背景下,各类人群对传统乡村意象的总体价值认知不足。川西林盘建设作为成都公园城市建设的乡村表达,是西蜀园林及城市景观营造的重要意象渊源,找到科学的方法,对其景观意象的正确解读和基于新时代的研判与运用尤为重要。本论文基于环境感知的相关理论,通过多维度的视角对传统川西林盘的景观意象进行了深度的研究,对川西林盘现状和建设进行大量考察和对传统意境的梳理,结合客观与主观的研判,创新地提出MDP(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景观意象测度体系并进行了运用。本文首先对相关基础资料进行梳理整理,构建了全文的研究框架,归纳总结了川西林盘的发展脉络和影响因子。(一)基本厘清了川西林盘与西蜀名人纪念园之间的缘起承接维度,从居林盘再造园、修竹茂林赋文、曲水融通共享、诗意生活等四方面说明了两者之间的发展、影响进阶关系;(二)大量调研了成都平原近几年的林盘建设,归纳了川西林盘建设的四个发展阶段,总结了传统和新建川西林盘的在入口、植物、色彩、植物、空间、边界等六个方面的景观意象;(三)通过MDP测度体系中的三个交互性的客观实验(SD语义差异法、写真投影法、认知地图)以及四个主观分析研究(色彩信息分析、景观空间图示语言、民居建筑景观基因图谱、典型植物调查)对川西林盘的整体景观意象进行了相应的剖析和说明;(四)研究结论认为川西林盘的整体景观意象主要由6个局部意象构成:入口意象(引导性印象、生活化氛围、物质与精神的形态)、植物意象(风水植物、田园化植物、乡土植物)、建筑意象(朴素飘逸、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空间意象(垂直空间、水平空间、要素结构)、色彩意象(整体色彩、植物色彩、建筑色彩)和边界意象,传统川西林盘的整体景观意象即为以上成果的共同构成,拥有独特性、整体性和复合性三大特征;(五)基于环境感知的多维度多视角的方法提出了注重整体性考虑、厘清林盘空间序列关系、注重和延续人文文学意境、历史地理标示与生态本底的考量等川西林盘景观意象在新时代背景下的运用策略,提炼了环境感知下的川西林盘景观意象结构,并用实际案例对研究成果进行了实证。本论文立足于新时代和新发展趋势,关联成都建设公园城市、天府绿道建设等大背景,形成的环境感知的川西林盘景观意象研究方法及其成果,归纳总结的相应策略与景观意象结构,具有创新性和实践价值,体现了高度的职业责任心,有利于扩大和提高川西林盘的认知范围和关注度。成果对于拓延后续相关的人居环境理论研究和优化成都乡村环境建设的初期研判与项目建设过程是极具引导和参考价值的。

朱月晴[7](2018)在《营造主体视角下苏州园林古亭研究》文中指出对于苏州园林古亭,通常的研究角度是把亭作为一种物质实体,并受到西方空间理论的影响,但是这样的结果忽略了园“主人”的要素。苏州园林作为文人私家宅院,造园工作主要是由园主人主导完成的,其中的亭子造型灵活、空间开敞,与自然完美相融,是最能表达园主人审美思想和自然观照的一类园林建筑。基于苏州园林古亭本质上属于私有空间的特殊性质,本论文以人为视角,以亭为研究对象,即研究人、亭、自然之间的作用关系,在这里,亭是作为人和自然之间的媒介而存在的。论文主体内容有五个部分,营造背景的研究,从文化造亭的大背景出发,透过哲学、文学现象探索苏州园林古亭的文化渊源,分析主要园主人的生平经历与文化生活对造亭的影响;古亭营造思想的研究着眼于文人与亭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以亭额、楹联为线索归纳园主人的造亭立意,另一方面以相关的文学言论为依据总结古亭的营造思想;古亭自然观照的论述,从自然观的哲学根源开始,以亭与环境的关系为重点,分析古亭自然观的形成到自然观的表达;古亭的营造法式以亭的本体形态为对象,分析亭的形象选型到细部构造对文人神情的传达;最后是笔者对于古亭营造传承方式的思考,以与亭相关的实践案例抛砖引玉,探索当代园亭营造的继承与创新手段。总而言之,本文通过提出一种阐释古亭的视角,较为系统地梳理了苏州园林古亭的营造思想、营造方法和技艺特征,以期加深对古亭本质的理解。

李万全[8](2018)在《两会奏响国企发展的黄钟大吕》文中提出两会绘就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施工蓝图"。经济社会发展正当其时,国企做强做优做大适得其势。这注定是一个极不平凡的特殊年代——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这注定是一个彪炳史册的重大事件——两会绘就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施工蓝图"。自党的十九大开启了新时代新征程大幕起,历史的脚步就愈加显得锵铿有力、蹄疾步稳,人民的精神就愈加显得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当党的意志迅速转变为国家意志后,13亿中国人民汇聚起的磅礴力量必将以排山倒海之势推动"中

党俊武[9](2018)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 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全民战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老龄工作重要论述和十九大报告相关论述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中国共产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基本战略思想,描画出人类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和建设理想老龄社会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道路,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的有机组成部分。看点一:过去五年老龄工作高歌猛进老龄事业取得重大成就。看点二:防范未来重大风险做好及时科学综合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准备。看点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正确把握应对人口老龄化和老龄社会的理论脉络。看点四:把老龄工作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整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看点五:实施新理念引领下的人口发展战略。看点六:发掘机遇活力培育发展老龄经济。看点七: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进老龄文化建设。看点八:以人民为中心着力发展公民老年期社会事业。看点九:坚持党对老龄工作的统一领导。看点十:全球老龄社会条件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想预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景无限美好。

王松奇[10](2018)在《务实治国,锐意改革:寄语2018》文中认为2017年12月召开的全国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未来三年三大攻坚任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和污染防治。我查了一下,这三大攻坚任务的提法出处是习总书记在十九届一中全会上那个当选讲话时提出的,由此可见,新一代领导集体对于履新之后的政策着眼点和行动入手点早已是成竹在胸。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作为三大攻坚任务的第一条,这是从

二、放眼全国 成竹在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放眼全国 成竹在胸(论文提纲范文)

(1)“持经达变”-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目的
        1、选题缘由
        2、研究目的
    二、选题范围及关键词
        1、选题范围
        2、关键词阐释
    三、研究现状
        1、专着与论文
        2、档案与资料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历程
    第一节 上海美专时期(1912-1952)
        一、课程的逐步设置(1912-1919)
        二、专业的创办与发展(1920-1937)
        三、全面抗战中的艰苦办学(1937-1945)
        四、教学的调整(1946-1952)
    第二节 华东艺专、南京艺专时期(1952-1959)
        一、专业的取消(1952 年第一学期)
        二、课程的逐步恢复(1952 年第二学期—1958)
    第三节 南艺初期(1959-1966)
        一、教学秩序的逐步恢复(1959-1964)
        二、教学秩序受到冲击(1964-1966)
    第四节 社会运动时期(1966-1976)
        一、教学的混乱(1966-1971)
        二、教学秩序的短暂恢复(1972-1973)
        三、教学再次受到“左倾”政治的冲击(1974-1976)
    第五节 改革开放后(1977-至今)
        一、教学本质的回归(1977-1978)
        二、教学本质的新生(1979-1999)
        三、教学本质的发展(2000-至今)
    小结
第二章 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的思想基础
    第一节 刘海粟办学初心和办学目的本质性
        一、“发展东方固有的艺术,研究西方艺术的蕴奥”
        二、“救国救民”
        三、“研究中西艺术根本精神”
    第二节 刘海粟办学精神的灵活性
        一、“不息的变动”产生与保障
        二、“不息的变动”具体措施
    第三节 刘海粟办学原则的学术性
        一、“美育”
        二、“闳约深美”
        三、“学术自由、兼容并包”
    小结
第三章 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的初步形成
    第一节 中国画本体探究
        一、特点:气韵、写意、笔墨
        二、画理:六法
    第二节 依据“学术自由”和“兼收并蓄”组织教学
        一、师资:“学术自由”契合“海派无派”
        二、课程:“兼收并蓄”之中“突出国画”
    第三节 遵循中国画教学的本质要求
        一、深究传统并力主创新
        二、绘画实践结合史论研究
        三、强调写生
        四、重视文化修养
    小结
第四章 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的流变与发展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的初变(1952-1966)
        一、新中国文艺政策主导中国画教学思路
        二、新中国文艺政策与中国画教学思路的融合
        三、同时期代表性院校教学思路(思想)情况
    第二节 社会运动时期的再变(1966-1976)
        一、“政治统帅教学”
        二、“政治统帅”下上海美专中国画教学思路的短暂恢复
        三、“左”倾的回潮
        四、同时期代表性院校教学思路(思想)情况
    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的调整(1977-1999)
        一、新时期文艺政策影响下中国画教学思路的初次调整
        二、新时期文艺政策影响下中国画教学思路的再次调整
        三、同时期代表性院校教学思路(思想)情况
    第四节 二十一世纪以来的发展(2000-至今)
        一、中国画教学思想的提出背景
        二、中国画教学思想的明确
        三、同时期代表性院校教学思路(思想)情况
    小结
第五章 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的具体实施
    第一节 教学的“合”与“分”
        一、开始于“合”
        二、中途之“分”
        三、再次相“合”
    第二节 “分科教学”与“一专多能”
        一、“分科教学”
        二、“一专多能”
    第三节 临摹、写生、创作阶段性教学
        一、逐步形成
        二、成熟
        三、发展
    第四节 首重创作
        一、“创作”的由来及本义
        二、以创作课为中心
    小结
第六章 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的个案体现
    第一节 人物画专业名师
        一、沈涛的教学主张、艺术追求和创作
        二、王孟奇的学术研究、教学思路和创作
    第二节 山水画专业名师
        一、张文俊的学画路径、创作追求和创作
        二、方骏的学术研究、教学思路和创作
    第三节 花鸟画专业名师
        一、陈之佛的学术研究、研习体会和创作
        二、谢海燕的学术研究、教育纲领和创作
        三、陈大羽的学术研究、教学主张和创作
    第四节 美术史论名师
        一、郑午昌的学术研究、学画路径和创作
        二、俞剑华的学术研究、教学方法和创作
        三、温肇桐的学术研究
        四、罗尗子的学术研究和创作
    小结
第七章 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的教学成果
    第一节 教学体系
        一、工笔花鸟教学体系的初步创建
        二、工笔花鸟教学体系的健全和发展
        三、教学体系思辨
        四、代表性院校教学体系
    第二节 中国画专业课程体系
        一、百年南艺中国画课程体系的四个阶段
        二、人物画课程体系
    第三节 “南艺风格”
        一、逐步形成
        二、深化
        三、特点
    第四节 培养的杰出人才
        一、两个时期的人才
        二、特点:和而不同、一人一貌
    小结
结论
附录
    一、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大事记
    二、南艺中国画专业学习指南
参考文献
    一、主要参考书目
    二、主要参考论文
    三、档案资料
作者简介
致谢

(2)而今迈步从头越(论文提纲范文)

(3)习近平关于保持战略定力做到处变不惊的方法论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能够审时度势
    (一)准确审视国际发展趋势
    (二)深刻把握国内发展大局
二、善于把握规律
    (一)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
    (二)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三)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三、增强战略意志
    (一)以理想信念增强战略意志
    (二)以人民情怀增强战略意志
    (三)以斗争精神增强战略意志
四、提高战略格局
    (一)坚持理论学习拓宽视野
    (二)坚持立足大局考虑问题
    (三)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4)基于变译理论的《商务汉语经济案例阅读教程》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任务描述
    1.1 任务简介
        1.1.1 研究背景
        1.1.2 主要内容
    1.2 任务特点
    1.3 任务意义
第二章 翻译流程
    2.1 译前准备
        2.1.1 制定计划
        2.1.2 研读原文
        2.1.3 阅读文献
        2.1.4 准备翻译工具
    2.2 翻译过程
        2.2.1 翻译理论与原则
        2.2.2 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2.3 译后事项
第三章 案例分析
    3.1 生态文化负载词的变译
    3.2 物质文化负载词
    3.3 社会文化负载词
    3.4 宗教文化负载词的变译
    3.5 语言文化负载词的变译
第四章 实践结论
    4.1 总结
    4.2 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原文与译文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背景
        三、研究问题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理解及界定
        一、中小学教师培训
        二、课程设计
        三、价值与价值取向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理论意义
        三、现实意义
    第四节 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框架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历史变迁的研究
        一、不同时期的研究成果
        二、教师培训历史分期研究
        三、教师培训历史变迁研究述评
    第二节 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的研究
        一、教师培训课程建设研究
        二、教师培训课程设计研究
        三、教师培训课程内容研究
        四、教师培训课程问题与策略研究
    第三节 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研究
        一、课程价值取向的研究
        二、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
        三、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影响因素研究
    第四节 关于教师培训的其他研究
        一、教师培训思想研究
        二、教师培训理论研究
        三、教师培训政策研究
        四、教师培训需求研究
        五、教师知识与教师素质研究
第三章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本体论研究
    第一节 价值取向及其相关范畴
        一、价值与价值取向
        二、价值取向形成的机制
        三、价值取向的特点、作用与规定性
    第二节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及其价值取向
        一、一般意义课程的多种界说
        二、教师培训课程
        三、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
第四章 中小学教师培训历史分期
    第一节 学历补偿阶段(1978-1988 年)
        一、培训背景
        二、培训使命
        三、课程资源建设
    第二节 学历补偿、提高和继续教育初行并举阶段(1989-1998 年)
        一、培训背景
        二、培训使命
        三、课程资源建设
    第三节 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99-2009 年)
        一、培训背景
        二、培训使命
        三、课程资源建设
    第四节 “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2010 年至今)
        一、培训背景
        二、培训使命
        三、课程资源建设
第五章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分析
    第一节 知识中心取向教师培训课程的探察(1978-1988 年)
        一、学历补偿培训:八十年代教师学历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二、非学历培训:八十年代非学历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三、学历补偿阶段教师培训课程知识中心取向的共性特征分析
    第二节 知识中心向能力中心过渡取向的教师培训课程分析(1989-1998 年)
        一、学历补偿与提高培训:九十年代教师学历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二、继续教育:继续教育课程特征分析
        三、学历补偿、提高和继续教育初行阶段教师培训课程知识向能力过渡取向的共性特征
    第三节 能力中心取向的教师培训课程透视(1999-2009 年)
        一、全员教师岗位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二、骨干教师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三、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教师培训课程能力中心价值取向的共性特征
    第四节 专业发展与综合素养取向下教师培训课程的聚焦(2010 年至今)
        一、“国培计划”——“示范性项目”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二、“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三、“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教师培训课程专业发展和综合素养取向的共性特征分析
第六章 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影响因素的确定
        一、可能影响因素的圈定
        二、主要影响因素的确定
        三、影响因素的分类
    第二节 影响因素的分析
        一、教育改革与发展
        二、培训政策与标准
        三、培训理论与实践
        四、教育技术的发展
        五、教师专业发展需求
        六、课程设计者素质与观念
    第三节 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
        一、社会学的视角
        二、课程目标的社会应对与选择
        三、课程结构的社会谋划与平衡
        四、课程内容的社会筛选与重组
        五、培训方式的社会惯习与创新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二、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呈现由知识中心、能力中心向专业发展和综合素养取向变迁的特征
        三、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受多种因素影响
        四、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遵循一定的变迁逻辑
    第二节 研究建议
        一、对教师培训课程设计者的建议
        二、对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议
        三、对教师培训课程政策制定者的建议
        四、对教师培训课程研究者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6)基于环境感知的川西林盘景观意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多视角下的对象研究趋势
        1.1.2 中国传统意象研究与当代之发展
        1.1.3 新时代发展背景
        1.1.4 建设中的林盘文化与美学缺失
        1.1.5 川西林盘研究成果尚待完善
        1.1.6 林盘景观意象的研究意义重大
    1.2 国内外相关概念综述
        1.2.1 意境与景观意象
        1.2.2 环境感知
        1.2.3 川西林盘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对象与内容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查阅
        1.6.2 典型调查法
        1.6.3 学科交叉研究法
        1.6.4 MDP测度体系研究法
        1.6.5 定性与定量的研究方法
    1.7 相关理论基础
        1.7.1 环境心理学
        1.7.2 景观符号学
        1.7.3 人文地理学
        1.7.4 心理物理学
        1.7.5 景观形态学
        1.7.6 聚落类型学理论
    1.8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川西林盘基础概况与意境研究
    2.1 传统川西林盘概述与发展
        2.1.1 川西林盘概念
        2.1.2 川西林盘渊源
        2.1.3 成都平原自然演变
        2.1.4 天府农耕文明进程
    2.2 川西林盘形成因子
        2.2.1 平畴千里的成都平原
        2.2.2 平原肥沃的膏腴之地
        2.2.3 上善若水的水利工程
        2.2.4 天人合一的道源思想
        2.2.5 重叠融合的移民现象
        2.2.6 宗教礼法的世家延续
    2.3 传统川西林盘意境研究
        2.3.1 川西林盘意境
        2.3.2 林盘意境形成的影响因素
        2.3.3 意境的体现
    2.4 川西林盘与西蜀园林
        2.4.1 文化渊源
        2.4.2 川西林盘与西蜀名人纪念园林
        2.4.3 小结
第三章 当代川西林盘建设修复案例与意象研究
    3.1 传统川西林盘的现状与分布
    3.2 现有川西林盘的分类
        3.2.1 根据林盘聚落居住组合方式划分
        3.2.2 根据现存林盘规模划分
        3.2.3 根据植物种类划分
        3.2.4 根据功能划分
    3.3 川西林盘建设修复历史回顾
        3.3.1 川西林盘建设政策历史回顾
        3.3.2 川西林盘建设历史发展过程回顾
    3.4 新修建川西林盘案例意象整理与总结
        3.4.1 拥有传统特色的新建川西林盘
        3.4.2 新修建川西林盘案例意象整理
        3.4.3 总结
第四章 环境感知下景观意象MDP测度体系的建构
    4.1 MDP测度体系概述
        4.1.1 体系内容概述
        4.1.2 体系建构依据
        4.1.3 小结
    4.2 MDP测度体系测度方法
        4.2.1 SD语义差异法
        4.2.2 认知地图
        4.2.3 写真投影法
        4.2.4 色彩信息分析法
        4.2.5 景观图示语言
        4.2.6 景观基因图谱
        4.2.7 典型植物调查
    4.3 MDP体系目标与意义
        4.3.1 体系目标
        4.3.2 体系意义
第五章 基于环境感知MDP体系的传统川西林盘景观意象研究
    5.1 研究概述
        5.1.1 研究内容
        5.1.2 研究范围与实验样点
    5.2 SD语义差异法实验过程与分析
        5.2.1 准备阶段
        5.2.2 评定实验阶段
        5.2.3 SD语义差异法的感知评价结果
        5.2.4 小结
    5.3 认知地图绘制与分析
        5.3.1 研究材料和方法
        5.3.2 调研过程和结果
        5.3.3 小结
    5.4 写真投影法实验过程与分析
        5.4.1 研究材料和方法
        5.4.2 调研过程和结果
        5.4.3 小结
    5.5 色彩信息分析过程与结果
        5.5.1 色彩意象构建概述
        5.5.2 色彩节奏分析
        5.5.3 图形-背景分析
        5.5.4 色彩坐标分析
        5.5.5 小结
    5.6 景观空间图式语言分析
        5.6.1 传统川西林盘景观空间图式语言体系的基本框架
        5.6.2 传统川西林盘景观空间图式语言的语汇
        5.6.3 传统川西林盘景观空间图式语言的句法
        5.6.4 传统川西林盘景观空间图式语言的语法
        5.6.5 小结
    5.7 民居建筑景观基因图谱
        5.7.1 景观基因的识别原则
        5.7.2 景观基因的识别方法与过程
        5.7.3 景观基因图谱构建的理论方法
        5.7.4 民居建筑景观基因的识别
        5.7.5 小结
    5.8 典型植物调查结果
        5.8.1 调查地选择说明
        5.8.2 典型植物概况
        5.8.3 典型植物出现状况
        5.8.4 林盘植物群落特征
        5.8.5 林盘植物空间分布
        5.8.6 小结
    5.9 传统川西林盘局部意象研究结论
        5.9.1 入口意象
        5.9.2 建筑意象
        5.9.3 植物意象
        5.9.4 空间意象
        5.9.5 色彩意象
        5.9.6 边界意象
    5.10 传统川西林盘的景观意象总结
        5.10.1 独特性
        5.10.2 整体性
        5.10.3 复合性
第六章 川西林盘景观意象设计策略及运用
    6.1 川西林盘新时代发展背景
    6.2 川西林盘景观意象设计新时代策略思路
        6.2.1 注重整体性考虑
        6.2.2 厘清林盘空间序列关系
        6.2.3 注重和延续林盘的人文文学意境
        6.2.4 历史地理标识与生态本底的考量
        6.2.5 立足传统与把握科学发展
        6.2.6 环境感知下的川西林盘景观意象结构
    6.3 川西林盘新时代景观意象运用实践
        6.3.1 成都市新津县万和村八组郭林盘项目规划设计项目概况
        6.3.2 温江区岷江村“岷江桂雨”项目简述
    6.4 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的创新性
    7.3 论文研究的不足与未来展望
        7.3.1 研究不足
        7.3.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7)营造主体视角下苏州园林古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亭的历史与释义
        1.1.2 苏州园林古亭的发展脉络
        1.1.3 苏州园林古亭的研究现状
        1.1.4 苏州园林与文人思想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创新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3 创新点
    1.3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 研究对象
        1.3.2 相关概念的界定——营造主体
    1.4 研究方法和逻辑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逻辑框架
第二章 苏州园林古亭之营造背景
    2.1 苏州园林古亭营造的社会背景
        2.1.1 官僚政治与士流园林
        2.1.2 吴地自然地理条件——水陆通衢,鱼米之乡
        2.1.3 诗性智慧与传统哲学思想
        2.1.4 吴文化与文化造亭
    2.2 园主人的生平钩沉
        2.2.1 尤擅书画的吴中才子
        2.2.2 履遭贬谪的名门望族
        2.2.3 正气凛然的文人名士
        2.2.4 颇识草木的退休幕僚
        2.2.5 尚文崇道的成功商人
        2.2.6 清逸脱俗的着名僧人
    2.3 园主人的文化生活
        2.3.1 以文会友
        2.3.2 环坐烹茶
        2.3.3 虚亭读经
        2.3.4 可亭可停
        2.3.5 政治教化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苏州园林古亭之营造思想
    3.1 文人与亭的关系透视
        3.1.1 古亭作为灵魂寄所
        3.1.2 古亭作为文化符号
    3.2 亭额、楹联中的造亭立意透视
        3.2.1 遣怀山水
        3.2.2 亭中风月
        3.2.3 花木立意
        3.2.4 亭中琴韵
        3.2.5 孤亭幽思
        3.2.6 述志抒怀
    3.3 文学言论中的古亭营造思想
        3.3.1 相地合宜,宜亭斯亭
        3.3.2 顾盼有情,巧于因借
        3.3.3 化实为虚,有无相成
        3.3.4 情以境出,亭以境出
        3.3.5 如鸟斯革,如翚斯飞
        3.3.6 旷士之怀,幽人之致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苏州园林古亭之自然观照
    4.1 自然观的成因
        4.1.1 从自然崇拜到自然哲学
        4.1.2 山水画与山水文学
        4.1.3 居住风水观
    4.2 关注自然——模山范水,道法自然
        4.2.1 取其自然,顺其自然
        4.2.2 亭与山水构成关系
        4.2.3 亭与其他建筑的组合关系
    4.3 传达自然——外师造化,有若自然
        4.3.1 风景视线控制
        4.3.2 植物与亭空间
        4.3.3 光影与亭空间
    4.4 回归自然——天人合一,万物一体
第五章 苏州园林古亭之营造法式
    5.1 单体建筑类型及架构
        5.1.1 亭的分类体系
        5.1.2 亭的木架构体系
        5.1.3 亭的建造过程——目营手画,现场设计
    5.2 随宜合用的建筑形式
        5.2.1 平面形式
        5.2.2 屋顶形式
        5.2.3 体量与尺度
    5.3 精雕细塑的建筑装饰
        5.3.1 雅陈清供
        5.3.2 纳景之框
        5.3.3 传扬家风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亭的当代诠释
    6.1 亭的其他文化涵义
        6.1.1 集体记忆
        6.1.2 地域特色
    6.2 对古亭营造传承方式的思考
        6.2.1 营造思想的转译
        6.2.2 古亭空间的嬗变
        6.2.3 传统形式的创新
    6.3 亭的设计实践
        6.3.1 项目背景分析
        6.3.2 环境空间营造
        6.3.3 建筑选型设计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主要结论
    二、发展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表
    附表1 苏州园林古亭调查表
    附表2 苏州园林人物历史沿革
    附表3 苏州园林古亭文学言论
    附表4 苏州园林亭额楹联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8)两会奏响国企发展的黄钟大吕(论文提纲范文)

高质量发展一刻也不停步
创新驱动一点也不松劲
改革破障一处也不含糊
奋斗逐梦一步也不走虚

四、放眼全国 成竹在胸(论文参考文献)

  • [1]“持经达变”-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研究[D]. 张民生.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1)
  • [2]而今迈步从头越[J]. 欧阳黔森. 山花, 2020(12)
  • [3]习近平关于保持战略定力做到处变不惊的方法论探析[J]. 李佳森. 社科纵横, 2020(09)
  • [4]基于变译理论的《商务汉语经济案例阅读教程》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实践报告[D]. 赵紫薇.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D]. 程明喜.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6]基于环境感知的川西林盘景观意象研究[D]. 孙大江. 四川农业大学, 2019(12)
  • [7]营造主体视角下苏州园林古亭研究[D]. 朱月晴. 苏州大学, 2018(01)
  • [8]两会奏响国企发展的黄钟大吕[J]. 李万全. 企业文明, 2018(03)
  • [9]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 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全民战略[J]. 党俊武. 老龄科学研究, 2018(01)
  • [10]务实治国,锐意改革:寄语2018[J]. 王松奇. 银行家, 2018(01)

标签:;  ;  

放眼全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