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向对象的无纸化测评系统实现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李森[1](2022)在《走向情境的语文无纸化测评》文中研究指明走向情境的语文无纸化测评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错综复杂、无限逼近真实生活的具体情境,也为教师最大限度地测评学生的语文素养搭建了有效载体。测评要在形成能力整合型目标的基础上,厘定素养包裹型目标;要以"素养测评"为内容取向,以"任务进阶"为设计逻辑,以"多元呈现"为呈现形式。测评的实施要围绕目标,制作量表;分享量表,助力表现;召开会议,总结反馈。
许卫兵[2](2022)在《由“考”及“导”:无纸化测评的实践转型》文中认为为深入推进"双减"政策,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明确提出"小学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落实这一要求,需要从知识、技能、素养的视角来设计无纸化测评方案,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实现指导教学、引导学习、开导家长的综合育人效应。
韩景轩,孙徐静,文秀青[3](2020)在《基于任职资格体系的能力评价中心建设探索》文中研究指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简称火箭院)任职能力评价中心建设是依托长征学院企业大学的平台,紧密对接火箭院任职资格体系建设开展的试题资源库、软硬件系统集成设施与运行机制建设,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形成了设计实施重大人才评价专项考试的专业能力,以及每年满足不少于万人规模考试评价的系统能力,为高效率科学评价员工能力,牵引带动员工学习发展与岗位成才,支撑火箭院主营业务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董海楠[4](2019)在《ITEST网络测评对高校外语基础阶段学生影响的实证研究与分析》文中提出随着现代外语教学评估目的的变化和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专家学者们试图根据现代外语评估理论的要求,运用更多现代化的评价工具和评价手段来完成测评过程。为了更好地将外语教学评估手段与现代科技相结合,Itest网络平台所引领的无纸化测评技术应运而生。本项研究运用课堂和考核过程观察以及问卷调查作为研究工具采集数据,选取沈阳农业大学2017级和2018级一部分学生作为样本进行调研,着重分析了应用Itest网络测评技术作为外语教学评估的手段对普通本科基础阶段学生产生的影响,并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两个年级学生样本进行了对比分析。
王志清[5](2017)在《全面从严治党视角下冶金工业园(锦丰镇)党风廉政建设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在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有了新的内涵。全面从严治党,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伟大复兴“中国梦”能否实现、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能否实现。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结合江苏省张家港市冶金工业园纪工委、锦丰镇纪委2011年到2016年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人民来信来访件办理、违纪案件办理等工作情况,分析在全面从严治党视角下基层纪委廉洁文化建设、信访调处、案件办理等方面呈现的新特点,基层反腐倡廉取得的成效、面临的挑战等问题。根据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党员干部和企业党员违反相关行政管理规定,受到行政处罚并受到党纪处分的党员数据的分析,找准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思路,提升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科学化水平。本课题对冶金工业园(锦丰镇)党风廉政建设的调研和思考,也将为其他地方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全文从三个部分论述冶金工业园(锦丰镇)党风廉政建设问题。第一章介绍党风廉政建设的内涵,全面从严治党的内涵及意义,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党风廉政建设的新内涵。第二章介绍冶金工业园(锦丰镇)的概况,冶金工业园(锦丰镇)党风廉政建设取得的成绩。通过分析2011年至2016年冶金工业园纪工委、锦丰镇纪委的案件办理数据,处理违纪党员数据,群众来信来访数据,批评教育、诫勉谈话数据,以及根据作风建设、村务监督委员会作用发挥等情况,分析冶金工业园(锦丰镇)党风廉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剖析产生问题的原因。第三章从加强教育、健全制度、完善监督,践行“四种形态”等方面对冶金工业园(锦丰镇)党风廉政建设提出对策。在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推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本文的写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冶金工业园(锦丰镇)党风廉政建设的真实情况,希望为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任晶茹[6](2017)在《基于手机端设备制造共享平台的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说明工业4.0的本质即产业互联网,互联网+传统制造业的融合是一场时代的革命。工业4.0时代的核心技术是数据,3.0到4.0的标志是从模具到数据。工业4.0的两大主要目标就是智能制造和智能工厂,要实现这两个目标都离不开企业设备大数据的支持。针对我国机械加工企业由于信息交流不畅而导致机械加工设备不能得到合理和充分利用的现状,进行基于移动平台使机加设备信息通过互联网达到信息共享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必须构建一个基于手机端的设备制造共享平台,通过采集企业核心设备数据,实现设备数据的手机端共享,满足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信息的需求,同时帮助企业全面了解其他企业的设备信息,进而促进整个行业的设备资源共享与整合,完成区域和行业的协调发展,推动产业升级。本文根据市场调研和相关文献调查,简要分析了国内外现有共享平台的发展情况与移动操作系统的使用现状,确定了平台将依托Android操作系统进行开发以及开发过程中所需要的关键技术。通过分析平台需要实现的功能特点,确定了平台整体开发框架将基于软件开发较为流行的MVC开发模式进行设计开发,整体采用C/S架构,分为客户端和服务器端,并将客户端功能分为平台首页、用户登录、用户注册、分类检索、设备信息以及用户管理六大模块。在构建出系统模块框架之后,运用MySQL开源数据库的开发环境,建立了相关数据表,给出了系统具体的E-R关系模型,以及Java Script Object Notation作为数据交换格式是如何进行数据传递的。最终以Android Studio 1.4为开发工具,利用Java编程语言,实现了所有的功能模块,并从平台兼容性与功能性两个角度对客户端模块进行了实测。
汪雪威[7](2017)在《基于学生发展的中学生信息素养测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中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要了解中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效果如何,明确中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该如何改进,进行中学生信息素养测评是关键。2001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规定将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中小学的必修科目,发展至今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仍有部分学校未按照国家规定落实信息素养教育;信息技术课程重技术与知识,信息技术课程沦为计算机课程,单纯的讲授计算机操作与技术,未能完全诠释信息素养的内涵,同时与信息化社会对学生信息素养的要求相差甚远。为促进学生更好发展,适应信息化社会,对中学生信息素养进行测评,一方面引起对信息素养的重新审视,探讨在飞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和未来,我国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信息素养;另一方面,通过测评发现问题,为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提供建议,指导信息素养教育教学,实现以评促改,以评促教,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论文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学生发展的中学生信息素养测评,探讨测评内容与方法;然后拟定了《中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初稿),并通过德尔菲法进行修改和完善。接着根据《中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制定相应量表,对中学生的信息素养进行测评,并对测评结果进行分析,同时检验指标体系是否科学、合理。论文共五章。第一章绪论是本研究的基础。说明本研究的背景与意义;从测评内容和方法两个方面分别梳理信息素养测评研究现状;确定研究内容、方法以及思路。第二章基于学生发展的信息素养测评概述是制定中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厘清信息素养相关概念,分析《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21世纪技能等信息素养相关理论基础,并对基于学生发展的信息素养测评的内容、方法和特征进行分析和探讨。第三章中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本研究的核心部分,通过德尔菲法建立了《中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首先,根据上文分析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然后,初步拟定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专家测评表,向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大学学科教师以及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等信息素养方面专家发送测评表,应用德尔菲法多次征求意见,直至结果趋于一致,确定最后指标,进一步完善评价指标体系。第四章中学生信息素养测评实践是本研究的实践部分。根据《中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相应的调查问卷,对武汉市洪山区一所学校的中学生进行初步测评,利用SPSS12对初步测评数据进行项目分析,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调查问卷进行修改、订正,通过对一个班级的学生自我测评结果与教师评价结果的对比分析,检验量表能否测出学生信息素养的真实水平。然后应用修改、订正后的调查问卷对武汉市洪山区五所学校的中学生进行正式测评,利用SPSS12对正式测评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分析各指标的得分情况、洪山区学生信息素养整体情况,以及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特点,最后得到结论并提出中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策略。第五章总结与展望是本研究的结尾部分。总结了本研究的主要成果,说明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并指出未来可能深入研究的方向。
张瑜[8](2016)在《学校教师在线测评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学校教师不但要教学育人还要担负着科研工作,因此,教师管理涉及到学校的教务处,科研处以及人事处等众多部门,构建在线学校教师测评系统,能够面向教师管理部门,面向学生,面向教师等各项工作。其核心是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目标是提高学校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质量以及效率。构建在线学校教师测评系统,能够对学校的各个方面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不但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水平,同时能够促进学校的长足发展。基于此,本文主要内容包括阐述了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的,国内外学校测评系统发展现状,并介绍了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介绍了学校教师测评系统构建的理论基础,阐述了面向对象的程序开发技术,对相关的技术进行了介绍。介绍了在线学校教师测评系统的市场需求分析,业务流程,用户角色,对学校教师测评系统进行了需求分析,介绍了系统的非功能性性能分析。介绍了学校教师测评系统的结构体系设计,模块设计,数据库设计。介绍了系统开发的环境,主要技术,对系统的各个模块的实现进行了重点的研究,同时对系统进行了测试。本系统具有完善的管理功能。管理员能够对教师信息,学生信息进行及时的添加,删除,编辑等;能够对测评者的情况进行及时的查看,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完善。第二,教师能够随时通过对测评系统的登录,对测评信息进行查看,对测评结果进行查询,从而使得教师能够及时改进与调整自身工作。通过网络测评,使得测评效率提高,同时使得测评的公平性更强。
王东,孙海霞,胡永[9](2016)在《无纸化测评系统题库建设的若干问题探讨——以西藏民族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文中指出《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传统的笔试考试形式无法对教学效果进行准确的考核。本文根据西藏民族大学近几年《计算机应用基础》无纸化测评系统题库的建设及使用情况,分析了无纸化测评系统题库建设的过程,对题库建设的若干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意见。
杨小丽[10](2015)在《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高职教学研究 ——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也对教育领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翻转课堂将传统教学过程中的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进行翻转。教师在课前给学习者提供学习资源,学习者自主完成任务;师生和生生在课堂上用大量的时间进行互动交流,学习者在课堂上通过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答疑解惑等活动达到对所学知识的深入内化。翻转课堂为高职课堂教学改革提供契机,为改变高职教学现状提供解决思路。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了解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起源和发展,分析翻转课堂模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深入了解该课程的课程性质与定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具体特点和高职学习者的学习特征,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掌握学习理论和合作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对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流程进行设计。通过对课前学习准备阶段、课堂交流组织阶段、课后总结反思阶段的具体设计,来详细规划《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内容,在该课程中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然后,通过具体的典型案例来详细阐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实施过程。通过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和实验研究法等方法,探究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效果,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来了解翻转课堂的具体教学效果。最后对本文的研究做出总结,总结翻转课堂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优势和不足之处,并对翻转课堂的应用前景做出展望。本研究变革了传统的高职教学模式,拟通过实施翻转课堂模式来促进学习者的个性化发展,实施因材施教,提高教学中的有效互动。从而改变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借鉴,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有创造力的人才。
二、面向对象的无纸化测评系统实现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面向对象的无纸化测评系统实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走向情境的语文无纸化测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语文无纸化测评的目标厘定 |
(一)立足教材,形成能力整合型测评目标 |
(二)依托情境,厘定素养包裹型测评目标 |
二、语文无纸化测评的内容设计 |
(一)内容取向:由“知识考查”到“素养测评” |
(二)设计逻辑:由“试题拼接”到“任务进阶” |
(三)呈现形式:由“单一符号”到“多元呈现” |
三、语文无纸化测评的评价实施 |
(一)测评前:围绕目标,制作量表 |
(二)测评中:分享量表,助力表现 |
(三)测评后:召开会议,总结反馈 |
(2)由“考”及“导”:无纸化测评的实践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一、 回溯:以往采用的是“笔试+考查”的方式 |
二、 以无纸化测评重构素养导向的学业评价新生态 |
三、 由“考”及“导”,充分发挥评价的引导功能 |
(一) 指导教学 |
(二) 引导学生 |
(三) 开导家长 |
(3)基于任职资格体系的能力评价中心建设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概述 |
二、能力评价中心建设情况 |
1. 总体框架。 |
2. 试题资源库建设。 |
3. 软硬件系统集成。 |
4. 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完善及人员培养。 |
三、实施效果 |
1. 建设方面。 |
2. 应用方面。 |
3. 机制方面。 |
四、小结及未来展望 |
(4)ITEST网络测评对高校外语基础阶段学生影响的实证研究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方法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工具 |
(三)数据采集 |
二、结果分析 |
(一)学生对使用Itest网络测评进行教学评估的态度与看法 |
(二)Itest网络测评给学生外语学习动力等心理方面带来的影响 |
(三)Itest网络测评对两个年级学生影响的对比分析。 |
三、结语 |
(5)全面从严治党视角下冶金工业园(锦丰镇)党风廉政建设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动态 |
四、研究思路 |
五、研究方法 |
六、论文的创新点 |
第一章 全面从严治党下党风廉政建设的内涵 |
一、党风廉政建设的内涵 |
二、全面从严治党的内涵及意义 |
三、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党风廉政建设的新内涵 |
第二章 冶金工业园(锦丰镇)党风廉政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一、冶金工业园(锦丰镇)党风廉政建设取得的成绩 |
二、冶金工业园(锦丰镇)党风廉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
三、冶金工业园(锦丰镇)党风廉政建设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第三章 加强冶金工业园(锦丰镇)党风廉政建设的对策 |
一、立足教育,发挥教育的基础性作用 |
二、健全制度,发挥制度的保障性作用 |
三、完善监督,发挥监督的关键性作用 |
四、提升素质,全面对接“四种形态”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基于手机端设备制造共享平台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课题国外研究现状 |
1.2.2 课题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本文研究目标 |
1.3.2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设备制造共享平台关键技术分析 |
2.1 移动操作系统选择 |
2.1.1 Android系统分析 |
2.1.2 Android系统架构 |
2.2 平台开发分析与设计 |
2.2.1 平台开发工具选择 |
2.2.2 平台开发语言分析 |
2.2.3 平台模式设计 |
2.3 数据处理方式的分析与选择 |
2.3.1 轻量级数据交换格式 |
2.3.2 数据持久化方式 |
2.4 LBS技术的分析与选择 |
第三章 设备制造共享平台的设计与开发 |
3.1 平台总体概述 |
3.2 平台设计需求分析 |
3.2.1 可行性分析 |
3.2.2 功能需求分析 |
3.2.3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3.3 平台总体开发方案设计 |
3.3.1 平台总体框架设计 |
3.3.2 客户端结构设计 |
3.3.3 服务器端结构设计 |
3.3.4 数据库的设计 |
3.3.5 系统处理请求流程 |
第四章 设备制造共享平台的构建与实现 |
4.1 开发环境的搭建 |
4.2 客户端界面实现 |
4.3 客户端主要模块的实现 |
4.3.1 欢迎界面设计 |
4.3.2 平台首页模块 |
4.3.3 登录模块 |
4.3.4 注册模块 |
4.3.5 分类检索模块 |
4.3.6 设备模块 |
4.3.7 用户管理模块 |
第五章 设备制造共享平台的实测分析 |
5.1 实测分析目的 |
5.2 平台兼容性实测分析 |
5.3 客户端主要模块的实测分析 |
5.3.1 分类检索模块 |
5.3.2 设备模块 |
5.3.3 用户管理模块 |
5.4 实测分析结果与应用成果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基于学生发展的中学生信息素养测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2.1 信息素养标准研究现状 |
1.2.2 信息素养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思路 |
2 基于学生发展的信息素养测评概述 |
2.1 信息素养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素养与技能的区别 |
2.1.2 信息素养的内涵 |
2.1.3 信息素养的特征 |
2.2 基于学生发展的信息素养测评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 |
2.2.2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
2.2.3 21世纪技能 |
2.3 基于学生发展的信息素养测评 |
2.3.1 基于学生发展的信息素养测评内容 |
2.3.2 基于学生发展的信息素养测评方法 |
2.3.3 基于学生发展的信息素养测评特征 |
3 中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1 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建立 |
3.2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3.2.1 德尔菲法简介 |
3.2.2 德尔菲法调查专家选择 |
3.2.3 第一轮调查结果分析 |
3.2.4 第二轮调查结果分析 |
4 中学生信息素养测评实践研究 |
4.1 中学生信息素养初步测评 |
4.1.1 中学生信息素养初步测评对象及工具 |
4.1.2 中学生信息素养初步测评数据分析 |
4.2 班级学生信息素养测评 |
4.2.1 班级学生信息素养测评对象及工具 |
4.2.2 班级学生信息素养测评数据分析 |
4.3 区域中学生信息素养测评 |
4.3.1 区域中学生信息素养测评对象及工具 |
4.3.2 区域中学生信息素养测评数据分析 |
4.3.3 中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策略 |
5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中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意见征集问卷(第一轮) |
附录2: 《中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意见征集问卷(第二轮) |
附录3: 中学生信息素养调查问卷(学生版初稿) |
附录4: 中学生信息素养调查问卷(学生版修正稿) |
附录5: 中学生信息素养调查问卷(教师版) |
致谢 |
(8)学校教师在线测评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目的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内外测评系统发展现状 |
1.4.2 国内外考核测评模式及信息化发展现状 |
1.4.3 国内外在校教师测评面临的问题 |
1.5 论文的结构 |
第2章 相关理论及技术基础 |
2.1 在线学校教师测评系统构建的理论基础 |
2.1.1 在线学校教师测评的原则 |
2.1.2 学校教师测评的方法 |
2.1.3 学校教师测评的模式 |
2.2 面向对象的程序开发技术概述 |
2.3 相关技术综述 |
2.3.1 软件开发 |
2.3.2 数据库技术 |
2.3.3 数据挖掘技术 |
2.3.4 开发技术和编程语言 |
2.3.5 系统开发工具 |
第3章 在线学校教师测评系统需求分析 |
3.1 在线学校教师测评系统的评价指标权重模型 |
3.2 在线学校教师测评系统测评评价指标分析 |
3.3 在线学校教师测评系统市场需求分析 |
3.4 在线学校教师测评系统需求分析 |
3.4.1 用户需求分析 |
3.4.2 数据字典 |
3.5 学校教师测评系统的非功能性能分析 |
第4章 在线学校教师测评系统详细设计 |
4.1 学校教师测评系统的设计原则 |
4.2 学校教师测评系统的整体架构 |
4.3 学校教师测评系统的用例图 |
4.4 在线学校教师测评系统的模块设计 |
4.5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5.1 数据库设计概述 |
4.5.2 学校教师测评系统的数据库设计 |
第5章 在线学校教师测评系统的实现 |
5.1 系统开发的环境 |
5.1.1 软件环境的要求和配置 |
5.1.2 系统开发的硬件环境 |
5.2 主要技术 |
5.3 在线学校教师测评系统的模块实现 |
5.3.1 用户登录系统模块的实现 |
5.3.2 学生评分模块的实现 |
5.3.3 教师评分模块的实现 |
5.3.4 督导组模块的实现 |
5.3.5 系统管理模块的实现 |
5.3.6 系统评价界面 |
5.3.7 投票界面 |
5.4 系统测试 |
5.4.1 测试需求 |
5.4.2 测试实施 |
5.4.3 系统测试分析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9)无纸化测评系统题库建设的若干问题探讨——以西藏民族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无纸化测评系统建设情况 |
二、题库制作系统操作流程简介 |
1.客观题的建立和编辑 |
2.实操题的建立和编辑 |
三、实操题制作的注意事项 |
1.题面表述要准确、简洁,适合计算机自动评分,不得语义不清,产生歧义。 |
2.评分约定要包含所有正确操作方式的结果。 |
3.评分约定尽可能拆分成多个评分点,以确保学生作答时每个步骤都能得分。 |
四、结语 |
(10)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高职教学研究 ——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要求 |
1.1.2 高职课程改革的趋势 |
1.1.3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出现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结构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翻转课堂的内涵 |
2.2 翻转课堂的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掌握学习理论 |
2.2.3 合作学习理论 |
3 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设计 |
3.1 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高职教学研究的前期分析 |
3.1.1 课程性质与目标分析 |
3.1.2 课程内容分析 |
3.1.3 高职学习者分析 |
3.1.4 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
3.1.5 翻转课堂实施的可行性分析 |
3.2 学习资源设计 |
3.2.1 自主学习资源设计 |
3.2.2 课堂教学资源设计 |
3.3 学习活动设计 |
3.3.1 合作学习 |
3.3.2 讨论交流 |
3.3.3 课堂讲授 |
3.3.4 实践操作 |
3.4 学习过程设计 |
3.4.1 课前学习准备阶段 |
3.4.2 课中交流组织阶段 |
3.4.3 课后巩固反思阶段 |
3.5 学习评价设计 |
4 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应用 |
4.1 教学实践概述 |
4.2 操作知识“Word图文混排”翻转课堂应用案例 |
4.2.1 教学设计 |
4.2.2 教学实践 |
4.3 理论知识“计算机系统的组成”翻转课堂应用案例 |
4.3.1 教学设计 |
4.3.2 教学实践 |
4.4 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高职教学的应用效果分析 |
4.4.1 翻转课堂模式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分析 |
4.4.2 学习者的能力情况分析 |
4.4.3 课堂学习情况的观察分析 |
4.4.4 学习者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看法分析 |
5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研究优势与不足 |
5.2.1 研究优势 |
5.2.2 研究不足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面向对象的无纸化测评系统实现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走向情境的语文无纸化测评[J]. 李森.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 2022(02)
- [2]由“考”及“导”:无纸化测评的实践转型[J]. 许卫兵.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2(01)
- [3]基于任职资格体系的能力评价中心建设探索[J]. 韩景轩,孙徐静,文秀青. 人才资源开发, 2020(24)
- [4]ITEST网络测评对高校外语基础阶段学生影响的实证研究与分析[J]. 董海楠. 国际公关, 2019(10)
- [5]全面从严治党视角下冶金工业园(锦丰镇)党风廉政建设问题研究[D]. 王志清. 西北师范大学, 2017(07)
- [6]基于手机端设备制造共享平台的研究与开发[D]. 任晶茹. 大连工业大学, 2017(07)
- [7]基于学生发展的中学生信息素养测评研究[D]. 汪雪威.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2)
- [8]学校教师在线测评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张瑜. 湖北工业大学, 2016(03)
- [9]无纸化测评系统题库建设的若干问题探讨——以西藏民族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J]. 王东,孙海霞,胡永. 西藏教育, 2016(03)
- [10]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高职教学研究 ——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D]. 杨小丽.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