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韩国星都集团TOMSTORY品牌定位研究和企划解析(论文文献综述)
戴颖洁[1](2016)在《冲突与共谋:全球模式节目本土化生产的权力博弈》文中研究说明模式节目跨境流动作为全球传播格局的表征,体现了全球与地方文化的"勾连"。本研究以国外模式节目的本土化生产为研究对象,以权力博弈为切入视角,将模式置于全球和地方化的产业、经济以及政策规制中,分析模式节目本土生产空间的开拓以及文化"杂合化"的实现过程。研究者于2015年5月至10月在灿星公司开展田野调研,并对27位涉及模式本土化运作的工作人员进行了 32次深度访谈,人员范围覆盖灿星公司,灿星合作方,以及国内其他同行。与此同时,还对田野期间获取的灿星公司内部资料、重点模式节目的拉片分析报告,以及各路媒体的相关宣传报道展开文本分析,并积极参加学界、业界模式相关的论坛和会议,进一步丰富理论知识和研究资料。本研究围绕灿星涉猎的《中国好声音》、《了不起的挑战》、《我的小小电视》三个模式节目,立足于电视空间的生产,将原本被遮蔽的"权力"要素置于前台。不仅关注媒介文本,更关注形塑媒介文本的框架性因素、结构性力量,以及他们的博弈路径,互动方式对本土版文化形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模式节目本土化分为引进、生产和推广三个主要阶段,涵盖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四大权力机制,模式方,制作方,国家权力部门,播出平台,广告商五大权力主体。政治因素是引进时最重要的衡量因素;经济因素是生产和推广阶段的最大诉求。多元主体间的竞争性互动,造就了"杂合化"的运作逻辑。这种"杂合"不仅体现在文本形态上,也体现在动力机制上;有力地批判了文化帝国主义流派"同质性文化"和"主导一服从"二元对立的理论主张,也回应了文化多元主义流派漠视权力架构的理论缺陷。最后以图绘形式,勾勒出模式本土化各阶段主要动力机制的运作方式和依存关系。引进阶段,政治和经济,政治和文化,政治和技术,都是单方面依存关系。引进违规的模式,总局不答应,受众不认同,广告商和制作方会蒙受经济损失;想要改变违规的模式点,技术层面有较大挑战。因此,政策上的把控诉求也是受众的文化诉求,广告商的利益诉求,以及本土电视人的自觉要求;不愿意冒险引进意识形态相左的模式。生产阶段,经济和政治,经济和文化,经济和技术,都是双向互动关系。一方面,经济利益的实现依赖政治权力提供的资源和保障;依赖文化接近性对受众认同感的营造,并转变为收视卖点;依赖本土的制作水平;另一方面,经济权力也通过和政治权力的良性互动,以及采取意识形态与商业表达相结合的"并置"策略,为自己拓展政治局面。与此同时,依托节目影响力传递主导意识形态,学习西方先进经验提升本土生产力,反作用于文化和技术权力。推广阶段,经济和政治,经济和文化,经济和技术,都是单方面依存关系。通过依托营销平台、营销渠道的技术支持,营销宣传时置入文化元素获取受众认同,以及注意规避政策要素弱化政治风险等方式,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虽然不同阶段不同权力的权重存在差异,互动方式也有区别,但政治、经济、文化、技术之间形成了同盟。通过建构技术层面的专业主义,和政策进行良性互动,依赖、推崇文化差异,制造受众文化认同等方式,构建同一框架下全球文化的不同体验,巧妙地掩盖了电视产业跨国合作的商业诉求这一真实运作逻辑。
齐凯[2](2016)在《L公司的市场营销战略研究》文中提出壁挂炉产品在中国的发展已经近20年,国内壁挂炉销售规模高达几百万台,且整个行业仍以20%多的速度不断增长。市场竞争激烈异常,目前近30%的高端市场被10多个国际品牌掌控,70%的中端低端市场被国内品牌占据,国内品牌约在200个左右。从行业发展的周期来看,我国的壁挂炉行业正处在成长期。进入新世纪以后,国际品牌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最近的5年,国内一些大的品牌的壁挂炉产品竞争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外观和内在质量都已经具备与国外品牌一定的竞争力,但产品价格只是国际品牌产品的一半或者更低。这也使他们牢牢的占据了数量巨大的中低端市场。到目前为止,西方国家的壁挂炉市场明显的处于停滞阶段,各个国际品牌纷纷把在我国和其他新兴市场的增长视为确保其全球增长的关键。面对持续增长的国内壁挂炉市场需求,L公司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以及快速成长的本土品牌,如何提高其品牌形象和利润率,并找到稳定的增长点,保证L公司在我国市场的市场份额的扩大。笔者通对结合行业分析和公司分析,对目前L公司壁挂炉产品的定位及市场传播现状和问题做出分析,并选择适合L公司的市场竞争战略。
金成勋[3](2009)在《电视购物企业品牌创建研究 ——以上海东方CJ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电视购物是“无店铺售卖”中直复营销的一种模式,是商品零售发展史上的重大变革。电视购物诞生在美国,并在美国形成了成熟的发展模式。电视购物受到关注是在上世纪80年代,随着电视购物的“美国模式”走向欧洲和亚洲,人们发现,作为无店铺销售的电视购物,能占到一国零售业总额的8-10%,在美国,达到了15%。与此同时,电视购物为消费者带来便利,为生产者降低成本,扩大渠道,对传媒业、物流业、IT行业,呼叫行业、金融支付行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从而对国家宏观经济的诸多方面带来积极影响,并有利于促进消费、拉动内需、增加就业。本文以当今电视购物产业的发展状况为研究对象,研究的重点是电视购物产业的发展规律以及电视购物产业与消费者(或观众)之间的关系,探索电视购物企业如何创建强势品牌,提出了电视购物企业品牌创建的概念模型。并通过中外电视购物产业的横向对比和历史发展的纵向比较,寻找中国电视购物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途径。本文主要以中国上海“东方CJ”电视购物为个案进行研究和介绍,但在案例适当加入国内外众多电视购物公司的发展历程,以使论述免于偏颇。本文第一章主要对研究背景、研究意义进行了阐述,对研究对象进行了界定,并对全球电视购物发展得比较好的国家和地区进行了介绍。第二章对本文可能涉及到主要概念进行文献回顾。这些概念包括电视购物、品牌资产、品牌形象、品牌联想、品牌信任等等。第三章根据第二章的文献回顾和几位重要学者的思想,结合电视购物企业的特点,提出了电视购物企业品牌创建的概念模型,并对模型涉及的各个方面进行了介绍。第四章以上海东方CJ为案例,分析其中国大陆电视购物企业品牌创建的成功模式,并从东方CJ的产品开发、节目制作、市场营销、呼叫客服、物流支付等几个方面全面深度来探析中国大陆电视购物的成功之路。第五章是研究启示。首先介绍中国大陆电视购物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历程,总结了中国大陆电视购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借鉴的可能性,最后对中国大陆电视购物的发展给出了建议。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对中国电视购物产业未来的健康发展有所贡献,对从事相关产业的企业有所启发。
潘力丰[4](2008)在《杭州市场韩国品牌少女装调研及借鉴》文中提出通过问卷和访谈的形式,调查了杭州市场的消费者选择购买韩国品牌少女装的原因、对它的满意程度、期望价位、了解渠道、品牌认知度等方面情况。分析归纳出韩国少女装在产品设计和营销策略两方面的优势,包括款式时尚个性,以搭配见长;色彩和面料新颖多变;注重细节处理;版型细致合身;注重店堂陈列、宣传及信息管理等。由此找出中韩少女装的差距,并为我国少女装的改进提出可借鉴之处。
张小刚[5](2006)在《WTO时代中国企业品牌建设问题研究》文中认为21世纪是品牌角逐的世纪,品牌已经超越了管理、人力、技术、资金等,成为企业的核心资源。知名品牌是信誉、质量等的代名词,它本身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是企业经营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获取竞争优势的最强武器。品牌战略的竞争是市场竞争的重要形式,一个企业没有品牌战略,就缺乏竞争能力,没有市场准入资格;一个国家没有名牌产品,没有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就无法形成国家经济竞争力。品牌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重要性也越来越强,这要求我们必须加快企业品牌化的进程,只有以品牌对抗品牌,才能生存下来。 我国加入WTO后,国内企业面对外企大举进入和国内同行业低水平竞争两方面的压力,更应该以品牌战略为突破口,树立起品牌竞争力,这是未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奠定可持续发展基础的必由之路。2006年,中国加入WTO已经四年有余,国内外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在此背景下,中国企业的管理者们正力争转型并优化企业运营以提升整体竞争力。一些中国公司的高级管理层已经着手转移其关注焦点,改变企业战略,品牌建设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关注,成为企业家们着力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中国企业近几年已经开始了品牌建设和扩张的步伐,涌现出了一批如海尔、联想这样的国际知名品牌。但多数国内企业还是由于起步晚,底子薄,缺乏经验,再加上近些年来,逐渐适应了中国环境的洋品牌大有吞并中国市场之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本土品牌明显处于劣势,出现了自生自灭或被外资收购的现象,从而暴露出在品牌建设和维护上的很多问题。本文主要就WTO时代中国企业品牌建设中存在的一些经验教训进行一些总结,针对国内企业在品牌建设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理解上的一些误区进行分析和纠正,从而使中国企业在品牌建设上尽量少走一些弯路,尽快适应WTO时代国际市场的残酷竞争环境。
王梅训[6](2006)在《国内服装企业多品牌战略模式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解剖中国服装企业多品牌战略的发展现状以及战略模式,对国内服装企业的品牌运作,多品牌战略的实施和理论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本论文归纳整理了国内外服装企业从品牌战略、品牌延伸战略、多品牌战略的提出并在实践中应用的发展历史,以及品牌在理论上不断深入的过程。通过市场调研、二手资料等方法搜集了具有不同市场定位的LVMH集团、Benetton集团和Sungdo集团三大服装集团的多品牌战略信息,了解国外服装企业多品牌战略实施的现状,并归纳分析所采用的战略模式。根据国内服装企业的实际情况,从企业内部、企业外部、多品牌战略本身的特点,得出国内服装企业实施多品牌战略的原因。本论文立足于国内服装市场,选取最为活跃的三大经济圈——珠江三角洲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欧美品牌圈和日韩品牌圈,进行分析研究。以服装企业的宣传资料、内部信息、官方网站、相关媒体的报告、相关杂志书籍的介绍为基础,采用历史、横向、纵向比较法,时间序列法,归纳演绎法等多种分析方法,对国内服装企业多品牌战略实施时间的选择进行定量及定性预测,对多品牌战略数量的决定按照企业创建时间、所在区域、经营品类等因素的不同进行细分研究,关于多品牌战略切入点的确定提出了新的方法体系。结合品牌战略的理论和国内服装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适合国内服装企业多品牌战略的双多归回模式。
宋祖华[7](2005)在《媒介品牌战略研究 ——理论分析与中国实证》文中认为战略与战略管理是媒介品牌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媒介实践和相关理论研究需要加强的一个方面。本文采用逻辑与实证、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论述媒介品牌战略的内外部环境因素,探讨媒介组织的各种可能性战略。理论研究架构了论文的基本框架,分析中国媒介产业的品牌经营现状、探讨其战略选择,为论文提供了主要的实证支持。 第一章分析媒介品牌的个性特征。这是媒介品牌战略研究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本文认为,除了行业性特征外,公共事业性媒介品牌和商业性媒介品牌都有各自鲜明的个性特征。公共事业性品牌注重社会价值等非经济价值,规划、协调、整合品牌要素是其经营管理的主要方面,许多商业经营手段并不适用。商业性品牌的个性特征突出地表现在品牌的双重性和品牌关系利益人的复杂性两个方面,如何平衡协调其中的多重复杂关系,是关键,也是难点所在。 第二章分析中外媒介品牌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世界媒介产业的品牌经营经历了一个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单一行业内到跨行业、从依附于产品和资本到逐渐获得独立地位、从边缘不断走向中心的发展过程,品牌也在不断发生质的提升和量的扩张。从现状来看,世界媒介品牌呈现为发展的不同步性和分布的不均衡性,历时的阶段性特征共时展现在世界品牌版图上(这也是历史分析的价值所在),现状的另一个突出特征是商业性品牌占主导地位。中国媒介品牌的发展落后于世界的整体进程,但经历了类似的发展阶段;目前,以国营公共事业性品牌为主是它的突出特征,各种类型、各个层面品牌的不均衡发展则造就了其经营管理的复杂性。 第三章分析中国媒介产业品牌经营的动因和制约因素。外国媒介品牌及其进入是中国媒介产业品牌经营的主要外部动因,媒介竞争的加剧和媒介产业化的发展、媒介市场体系的不断成熟、提升媒介集团竞争力的需要是主要内部动因。这些动因,既是动力,也是压力。制约因素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体制、市场、内容产品、评估体系是宏观制约因素的四个主要层面,品牌意识不强、管理责权不明、科层化组织机构和资金瓶颈等是主要微观制约因素。本文认为,媒介品牌战略研究,必须面对以上复杂因素作用下的媒介现实,而不是探讨“条件成熟”后的理想战略。 第四章探讨媒介的单一品牌战略。品牌定位战略、品牌延伸战略、品牌推广战略和品牌重振战略是四个基本战略选择。它们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相互结合
卢义[8](2005)在《服装品牌理念设定与风格定位的依据与流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服装品牌深刻影响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塑造强势品牌是服装营销的经营主题。理念设定和风格定位是品牌创建的关键。 本文参照强势品牌案例,结合服装品牌营销实践,得出深入研究消费族群潜在需求的一般服装品牌理念设定流程。该流程为服装品牌策划者提供了品牌理念的设定方法和依据,使得品牌理念设定流程由个人经验向规范化操作迈进了一步。从品牌结构出发,将品牌理念分为产品性理念、形象性理念和情感性理念三个层次;并联系目标消费群的个人化、伙伴化、家庭化和组织化四个生存状态,建立起细分品牌理念的设定空间。该空间将服装品牌理念按照消费者四个生存状态划分为12个品牌理念区域,这提高了策划者设定品牌理念的准确性。以品牌理念为指导思想,通过包括卖场风格等有关服装品牌形象的诸多要素分析,着重开展服装风格定位研究。同时,运用心理学投射技术,实验解析服装款式的八大风格,创建一个较为直观的服装风格定位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为策划者定位服装品牌风格提供了途径,并提高了准确性。 品牌理念是品牌风格的灵魂。品牌理念向消费者传递,以品牌风格为载体。本文认为:形成稳定而强势的品牌风格在于如何找到合适的符号元素体系。为此,本文借助于认知心理学、传播学、符号学原理,设计出一个品牌理念向品牌风格转化的基础模型,并通过心理学实验得到实证。该转化模型为策划者提供了获得品牌风格符号元素的途径,提高了消费者对品牌理念的认知度。
蒋智威,万艳敏,范重梅[9](2003)在《韩国星都集团TOMSTORY品牌定位研究和企划解析》文中研究说明服装企业竞争的核心是品牌营销。品牌定位精准与否直接影响其经营质量。研究和解析国际成熟服装企业的品牌定位和企划方案,有助于国内服装企业的品牌建设和再造。这里以韩国星都集团为个案,多角度分析和探讨旗下新创品牌TOMSTORY的定位和企划合理内核,汲取和总结值得国内服装企业学习和借鉴的重要思想和运作步骤。品牌TOMSTORY的核心技术是通过设立目标消费、品牌理念、品牌关键词、产品包装设计、示范店铺、反映历史与现实着装图片解读、各种常规卖场虚拟设计和推广计划等内容,全方位向其品牌的目标合作伙伴和消费群体传达其独特的强势品牌个性和内涵,有效地增强新创品牌的竞争能力。
二、韩国星都集团TOMSTORY品牌定位研究和企划解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韩国星都集团TOMSTORY品牌定位研究和企划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1)冲突与共谋:全球模式节目本土化生产的权力博弈(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模式节目—全球与地方的勾连 |
1.1 节目模式的全球发展历程 |
1.1.1 1980年代前,节目模式萌芽期 |
1.1.2 1980年代—1990年代,节目模式产业形成期 |
1.1.3 1990年代,节目模式产业的勃兴时期 |
1.1.4 2000年代—至今,模式产业繁荣时期 |
1.2 节目模式的全球流动图景 |
1.3 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 |
1.4 学科视角 |
1.4.1 传播政治经济学视角 |
1.4.2 媒介社会学视角 |
1.4.3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 |
1.5 研究内容和框架 |
2 研究综述 |
2.1 "模式"(Format) |
2.1.1 概念与缘起 |
2.1.2 "模式"的产业链 |
2.2 "模式"节目本土化 |
2.2.1 模式节目定位—媒介全球化的争议 |
2.2.2 模式节目本土化呈现—文化"杂合"理论的新面向 |
2.2.3 模式节目的本土化过程 |
2.3 "模式"节目研究成果介绍 |
2.4 小结 |
3 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法 |
3.1 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 |
3.2 个案介绍 |
3.2.1 欧美棚内音乐真人秀《中国好声音》 |
3.2.2 韩国户外真人秀《了不起的挑战》 |
3.2.3 韩国台网互动真人秀《我的小小电视》 |
3.3 具体研究方法 |
3.3.1 参与式观察 |
3.3.2 深度访谈 |
3.3.3 文本资料 |
3.3.4 资料分析 |
3.3.5 研究局限 |
3.4 小结 |
4 模式产业的中国印迹 |
4.1 中国电视业的发展进程 |
4.2 模式产业的中国式成长 |
4.2.1 2006年以前,萌芽期 |
4.2.2 2006年—2010年,初步发展期 |
4.2.3 2010-至今,爆发式增长期 |
4.3 中国模式产业的现状与趋势 |
4.3.1 抢购海外综艺节目模式成为卫视惯常选择 |
4.3.2 版权保护缺位,综艺节目克隆成风 |
4.3.3 综艺节目速生速朽,优质节目产能不高 |
4.3.4 真人秀进入怪圈,明星平民结合成为突破口 |
4.4 小结 |
5 在地"连结":模式引入中的权力博弈 |
5.1 "探路":模式引入前的准备 |
5.1.1 常规工作:热点追踪与数据分析 |
5.1.2 动态联系模式方,掌握最新节目动态 |
5.1.3 主动参会,寻求合作伙伴和优秀模式 |
5.2 模式节目的选择和偏好:"三步走"策略 |
5.2.1 模式 |
5.2.2 外部环境 |
5.2.3 运营团队 |
5.3 模式节目引进时的谈判和协商 |
5.3.1 对内谈判 |
5.3.2 对外谈判 |
5.4 模式在地"连结"中的权力互动 |
5.4.1 模式引入前 |
5.4.2 模式研判时 |
5.4.3 模式谈判中 |
5.5 小结 |
6 在地"创造":模式本土化生产中的权力博弈 |
6.1 模式在地"创造"中的"去地方化" |
6.1.1 "形式"去地方化 |
6.1.2 "内容"去地方化 |
6.2 模式在地"创造"中的"再地方化" |
6.2.1 导演团队,竞争优化 |
6.2.2 "匠心"精神,内容为王 |
6.2.3 洞悉市场,错位竞争 |
6.2.4 人文传统的引领与置入 |
6.3 模式在地"创造"中的权力互动 |
6.3.1 生产方与模式方 |
6.3.2 生产方与国家权力部门 |
6.3.3 生产方与播出平台 |
6.3.4 生产方与广告商 |
6.4 小结 |
7 在地"推广":模式本土实现中的权力博弈 |
7.1 营销推广:捆绑资本的资本最大化策略 |
7.1.1 电视节目的整合营销传播 |
7.1.2 赞助商的借势营销 |
7.2 "真"与"秀":包裹文化和艺术外衣的资本策略 |
7.3 模式在地"推广"中的权力互动 |
7.3.1 传统平台与视频网站的互动模式 |
7.3.2 赞助商借势营销的尺度和利益平衡 |
7.3.3 模式方与制作方赤裸的资本角逐 |
7.4 小结 |
8 政策、资本、文化、技术—模式节目本土生产空间的权力博弈 |
8.1 研究背景、文献综述和研究方法回顾 |
8.2 研究发现回顾 |
8.2.1 模式节目的本土化路径 |
8.2.2 模式节目本土化中的权力博弈 |
8.3 "杂合化"的权力运作逻辑 |
8.3.1 "杂合化"的文本形态 |
8.3.2 "杂合化"的动力机制 |
8.3.3 模式本土化的博弈路径和权力地图 |
8.4 研究展望 |
附录 访谈节选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2)L公司的市场营销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研究思路 |
1.2 框架结构 |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创新点 |
2 相关理论综述 |
2.1 STP理论 |
2.2 4PS理论 |
2.3 五力分析模型 |
3 壁挂炉环境分析及企业现状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2 行业环境分析 |
3.2.1 我国壁挂炉行业发展概况 |
3.2.2 市场规模及市场细分 |
3.2.3 市场趋势 |
3.2.4 分销和客户划分 |
3.2.5 用户分析 |
3.3 L公司现状分析 |
3.3.1 公司分析 |
3.3.2 现有产品和问题分析 |
3.4 五力分析 |
4 营销战略研究 |
4.1 L公司战略选择 |
4.1.1 总体战略选择 |
4.1.2 基本竞争战略选择 |
4.2 营销战略制定 |
4.2.1 市场细分 |
4.2.2 营销组合的制定 |
4.3 营销战略的实施 |
4.3.1 客户选择、产品及定价 |
4.3.2 经销商管理 |
4.3.3 宣传方案 |
5 营销战略保障系统 |
5.1 品牌建设 |
5.2 人力资源管理 |
5.3 外部营销关系维系与建设 |
5.4 电商渠道开发 |
6 研究结论 |
6.1 主要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电视购物企业品牌创建研究 ——以上海东方CJ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表目录 图目录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零售革命与电视购物的兴起 |
1.2 世界电视购物发展概况 |
1.2.1 电视购物的起源与发展 |
1.2.2 电视购物的市场情况 |
1.2.3 电视购物的模式比较 |
1.2.4 启示 |
1.3 电视购物的意义 |
1.3.1 对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
1.3.2 电视购物的营销模式对消费者有利 |
1.3.3 电视购物营销模式对生产者有利 |
1.3.4 电视购物模式的存在与发展对传媒产业有利 |
1.4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电视购物 |
2.1.1 电视购物的定义 |
2.1.2 电视购物特性及重要性 |
2.1.3 电视购物的相关研究 |
2.2 购买刺激与电视购物动机 |
2.3 品牌与品牌资产 |
2.3.1 品牌 |
2.3.2 品牌资产的定义 |
2.3.3 品牌资产的衡量 |
2.3.4 影响品牌资产的因素 |
2.4 品牌联想 |
2.4.1 品牌联想的定义 |
2.4.2 品牌联想的构成 |
2.4.3 品牌联想的建构方式 |
2.4.4 组织联想 |
2.5 品牌形象 |
2.6 品牌信任 |
2.6.1 信任 |
2.6.2 品牌信任 |
2.6.3 品牌信任的维度 第三章 电视购物企业品牌创建的概念模型 |
3.1 模型的理论基础 |
3.1.1 Martin&Brown对品牌资产来源的论述 |
3.1.2 Aaker对品牌资产来源的论述 |
3.1.3 Keller对品牌资产来源的论述 |
3.1.4 其它学者的论述 |
3.2 概念模型 |
3.3 模型分析 |
3.3.1 电视购物的感知品质 |
3.3.2 电视购物的品牌联想 |
3.3.3 电视购物的品牌(社会)形象 |
3.3.4 电视购物的可信赖感 |
3.3.5 电视购物的感知价值 |
3.3.6 电视购物的感知绩效 第四章 案例分析:上海东方CJ |
4.1 东方CJ的简介 |
4.2 东方CJ的诚信建设 |
4.2.1 东方CJ的诚信价值观 |
4.2.2 东方CJ的诚信教育 |
4.2.3 东方CJ的监督机制 |
4.3 全市场策略分析(TMS) |
4.3.1 播出前的服务内容 |
4.3.2 播出前的准备部门及内容 |
4.3.3 节目播出中的服务部门及内容 |
4.3.4 节目播出后的服务及内容 |
4.3.5 合作公司的选择 |
4.4 电视购物环节 |
4.4.1 产品开发 |
4.4.2 品质控制 |
4.4.3 节目营销 |
4.4.4 市场营销 |
4.4.5 呼叫客服 |
4.4.6 物流配送 |
4.4.7 财务结算 |
4.5 小结 第五章 管理启示:中国大陆电视购物发展对策 |
5.1 中国大陆电视购物现状 |
5.1.1 中国大陆电视购物起源分析 |
5.1.2 中国大陆电视购物发展回顾 |
5.1.3 目前中国大陆电视购物的主要经营实体 |
5.1.4 中国大陆电视购物的主要经营模式 |
5.2 中国大陆电视购物现存的问题 |
5.2.1 市场经济失灵的问题 |
5.2.2 营销与价值取向的问题 |
5.2.3 管理体制的问题 |
5.2.4 经营理念的问题 |
5.3 对中国大陆电视购物发展的建议 |
5.3.1 加强政府对电视购物的监管 |
5.3.2 提升电视购物的营销水平 |
5.3.3 培养以消费者为核心的理念 |
5.3.4 建设多渠道的立体购物 |
5.3.5 丰富电视购物频道的销售方式 |
5.4 小结-现存问题及对应方案 |
5.4.1 现存问题小结 |
5.4.2 对应方案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
(5)WTO时代中国企业品牌建设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思路 |
1.3 结构安排 |
1.4 研究方法 |
2. 品牌的概念、分类及其在营销管理中的意义 |
2.1 品牌概念 |
2.1.1 品牌是一种商标 |
2.1.2 品牌是一种营销手段 |
2.1.3 品牌不是产品,只是一个载体 |
2.1.4 品牌是消费者与产品有关的全部体验 |
2.1.5 品牌就是产品和消费者的关系 |
2.1.6 品牌是企业拥有的最大无形资产 |
2.1.7 品牌是一种名称、标记、符号、设计或是其组合 |
2.2 品牌分类 |
2.3 品牌在营销管理中的作用和意义 |
2.3.1 方便消费者进行产品选择,缩短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 |
2.3.2 造就强势品牌能使企业享有较高的利润空间 |
2.3.3 有助于稳定产品的价格和减少价格弹性 |
2.3.4 节约新产品投入市场成本,帮助企业抵御进攻者的攻击 |
2.3.5 品牌可以作为国家形象的代表 |
3. 国内企业品牌建设概况 |
3.1 近代以来中国品牌的发展历程 |
3.1.1 新中国建立之前(1840-1949年) |
3.1.2 改革开放之前(1949-1978年) |
3.1.3 改革开放之后(1979年-) |
3.2 我国企业品牌建设现状 |
3.2.1 品牌价值相对较低 |
3.2.2 品牌的经济规模相对较小 |
3.2.3 多数企业的创牌行动尚未到位,观念堕需更新 |
3.3 近年来国内市场品牌发展的特征 |
3.3.1 从市场集中程度看 |
3.3.2 从国内外品牌竞争状态看 |
4. 国内企业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4.1 国内企业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4.1.1 品牌核心价值定位不准确、不清晰或不能持之以恒 |
4.1.2 忽视产品质量,狂热追逐名人效应 |
4.1.3 产品技术含量低,缺乏技术创新 |
4.1.4 广告等宣传促销费用高,品牌建设成本负担重,资金不足 |
4.1.5 盲目组建所谓的“合资”企业 |
4.1.6 忽视公益事业的影响力,社会责任意识淡薄 |
4.1.7 品牌保护意识和能力欠缺 |
4.2 国内企业品牌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一些企业品牌定位不准、核心价值不清晰的原因 |
4.2.2 部分国内企业品牌核心价值游移不定的原因 |
4.2.3 品牌建设中存在的其它问题出现的原因 |
5. 中外品牌建设典型案例 |
5.1 国内企业成功品牌—娃哈哈品牌成功的三大法宝 |
5.1.1 准确的产品市场定位和清晰的品牌核心价值 |
5.1.2 一流的产品质量 |
5.1.3 经营理念符合消费者心理 |
5.2 国外企业成功品牌—三星电子国际化的三大支柱 |
5.2.1 对所属产业有清晰的判断与定位 |
5.2.2 高度重视产品质量和设计 |
5.2.3 对品牌投入有恒定的计划与决心 |
6. 国内企业品牌建设对策 |
6.1 着力提升品牌核心价值 |
6.1.1 核心价值是品牌的灵魂 |
6.1.2 核心价值是品牌识别的核心 |
6.1.3 核心价值是品牌忠诚的源泉 |
6.2 高度重视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
6.2.1 符合规定的标准要求 |
6.2.2 适应潜在的需求 |
6.2.3 高度重视品质信誉 |
6.3 技术创新是创牌的必由之路 |
6.3.1 技术创新需要加强企业的研发投入 |
6.3.2 在技术创新中要特别重视工业设计的创新 |
6.3.3 技术创新必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
6.4 中国企业品牌建设需要借助资本运营方法 |
6.4.1 以资本运营手段为契机,突破创牌初期的困难 |
6.4.2 以资本运营的眼光,重新确定“敌人”和“朋友” |
6.4.3 借助资本运营是中国品牌谋求发展的新尝试 |
6.5 积极参与品牌互动和强强联合 |
6.6 通过承担社会责任,树立企业和产品品牌的良好形象 |
6.6.1 公益事业宣传 |
6.6.2 公益事业关联营销 |
6.6.3 企业的社会营销 |
6.6.4 企业的慈善活动 |
6.6.5 社区志愿者活动 |
6.7 注重品牌维护和危机公关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国内服装企业多品牌战略模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理由 |
1.1.1 国内服装品牌发展的阶段性需求 |
1.1.2 国外服装品牌大规模涌入中国市场 |
1.1.3 国内服装企业多品牌战略运行中遇到问题 |
1.1.4 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
1.2 论文保证 |
1.2.1 主观条件 |
1.2.2 客观条件 |
1.3 预期目标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参考文献 |
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 概念界定 |
2.1.1 国内服装企业 |
2.1.2 多品牌战略 |
2.1.3 战略模式 |
2.2 多品牌战略与品牌延伸战略的比较 |
2.3 本章小节 |
参考文献 |
3 品牌发展历程 |
3.1 品牌的理论发展历史 |
3.1.1 品牌阶段 |
3.1.2 品牌战略阶段 |
3.1.3 品牌资产阶段 |
3.1.4 品牌管理阶段 |
3.1.5 品牌关系阶段 |
3.2 国际服装品牌发展战略 |
3.2.1 品牌初创期 |
3.2.2 品牌延伸期 |
3.2.3 多品牌期 |
3.3 国内服装品牌发展战略 |
3.3.1 雏形孕育期 |
3.3.2 西风东渐期 |
3.3.3 商品短缺期 |
3.3.4 品牌朦胧期 |
3.3.5 品牌自创期 |
3.3.6 品牌竞争期 |
3.4 本章小节 |
参考文献 |
4 国外服装企业多品牌战略的个案研究 |
4.1 风车结构 |
4.2 双多机制 |
4.3 T字模式 |
4.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5 国内服装企业多品牌战略 |
5.1 国内服装多品牌战略发展沿革 |
5.2 服装企业实施多品牌战略的原因 |
5.2.1 内部因素 |
5.2.2 外部因素 |
5.2.3 多品牌战略自身价值 |
5.3 本章小节 |
参考文献 |
6 国内服装多品牌战略模式的建立 |
6.1 多品牌战略实施时间的选择 |
6.1.1 多品牌战略实施时间的定性分析 |
6.1.2 多品牌战略实施时间的定量分析 |
6.1.3 多品牌战略时间决策的影响因素 |
6.1.4 国内外泛区域性服装企业多品牌战略的研究分析 |
6.2 切入点选择的模式探究 |
6.2.1 切入点的常规模式 |
6.2.2 市场容量 |
6.2.3 多品牌切入点的方法 |
6.3 多品牌战略实施品牌数量的确定 |
6.3.1 创建新品牌的必要性 |
6.3.2 品牌数量与市场容量 |
6.3.3 品牌数量与企业扩展途径 |
6.3.4 国内外服装企业的多品牌数量分析 |
6.4 国内服装企业双多归回模式的建立 |
6.5 国内服装多品牌战略模式的评估 |
6.6 本章小节 |
参考文献 |
7 结论 |
8 论文不足与展望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上海商场内国内外品牌的百分比 |
附录B SPSS软件计算结果 |
(7)媒介品牌战略研究 ——理论分析与中国实证(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论题缘起与论文思路 |
一、论题的缘起 |
二、主要概念解析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媒介品牌的个性特征分析 |
第一节 个性特征:媒介品牌战略研究的起点 |
一、媒介品牌的共性与个性 |
二、媒介品牌的行业特征分析 |
第二节 公共事业性媒介品牌的个性特征 |
一、个性特征的构成及其组织基础 |
二、坚守品牌个性,创建公共事业性媒介品牌的竞争优势 |
第三节 商业性媒介品牌的个性特征 |
一、商业性媒介品牌的双重性 |
二、商业性媒介品牌关系利益人的特殊性分析 |
第二章 中外媒介品牌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
第一节 世界媒介品牌发展史概述 |
一、成型期 |
二、快速成长期 |
三、成熟期 |
第二节 世界媒介品牌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
一、世界媒介品牌现状的静态分析 |
二、世界媒介品牌的发展趋势 |
第三节 中国媒介品牌的历史与现状 |
一、中国媒介品牌的发展历程 |
二、中国媒介品牌的现状素描 |
第三章 中国媒介产业品牌经营的动因和制约因素分析 |
第一节 外国媒介品牌及其进入——外部动因分析 |
一、中国:外国媒介品牌的重要潜在市场 |
二、外国媒介品牌的进入路径分析 |
三、外国媒介品牌进入对中国媒介品牌的影响 |
第二节 竞争环境下的必然选择——内在动因分析 |
一、媒介竞争的加剧 |
二、媒介产业化的发展 |
三、媒介市场体系的不断成熟 |
四、提升媒介集团竞争力的需要 |
第三节 中国媒介品牌经营的制约因素分析 |
一、宏观产业层面的制约因素 |
二、微观组织层面的制约因素 |
第四章 单一品牌战略 |
第一节 品牌定位战略 |
一、品牌定位战略及其主要变量分析 |
二、品牌定位战略的三种主要模式 |
第二节 品牌推广战略 |
一、品牌推广的目标选择与预算决策 |
二、品牌推广方式的选择 |
三、媒介品牌推广战略中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
第三节 品牌延伸战略 |
一、品牌延伸,一个重要的战略 |
二、媒介品牌延伸的方式选择 |
三、媒介品牌延伸战略中的优势创建与风险规避 |
第四节 品牌重振战略 |
一、品牌重振时机的选择 |
二、品牌重振战略的实施途径 |
第五章 品牌系统战略 |
第一节 媒介品牌系统及其战略管理 |
一、媒介品牌系统的基本结构及各种品牌在系统中的作用 |
二、品牌系统管理与品牌系统战略管理 |
第二节 媒介品牌系统的战略模式选择 |
一、媒介品牌系统的战略模式分类 |
二、影响战略模式选择的主要因素分析 |
三、个案分析:南方日报报业集团的品牌系统战略模式 |
第三节 战略实施路径的选择 |
一、可供选择的实施路径 |
二、多种路径组合,创建优化品牌系统 |
第六章 个案分析:东方卫视——一个不轻松的品牌梦想 |
一、东方卫视品牌战略的环境分析 |
二、东方卫视的品牌战略分析 |
三、东方卫视品牌战略管理的不足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服装品牌理念设定与风格定位的依据与流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
1.1.研究背景 |
1.2.选题原因 |
1.3.研究目标 |
1.4.实现本选题的保证 |
1.5.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2.品牌理念的设定 |
2.1 服装品牌理念设定模型构想 |
2.1.1.模型构想背景 |
2.1.2.模型阐述 |
2.2.服装品牌理念设定 |
2.2.1.理念设定的前期准备 |
2.2.2.理念的设定 |
2.2.3 品牌理念的层次 |
2.2.4.服装品牌理念设定原则 |
2.3 小结 |
3.品牌理念向品牌风格转化的过程 |
3.1.品牌理念向品牌风格转化的过程 |
3.1.1.品牌理念指向品牌风格的传达过程 |
3.1.2.品牌风格指向品牌理念的认知过程 |
3.2.品牌风格核心符号元素表意规则 |
3.2.1.服装品牌核心符号元素 |
3.2.2.色彩的表意规则 |
3.2.3.品牌名称的表意规则 |
3.2.4.品牌标志物的表意规则 |
3.2.5.品牌广告语的表意规则 |
3.2.6 品牌的声音与嗅觉识别 |
3.3.品牌理念转化品牌风格元素符号的模型 |
3.3.1.品牌理念转化品牌风格元素符号的途径 |
3.3.2.品牌理念转化品牌风格元素符号的联想模型 |
3.3.3.案例分析说明 |
3.3.4.品牌理念转化品牌风格核心符号元素的模型设想 |
3.4.模型的投射试验考察 |
3.4.1.投射心理学试验背景 |
3.4.2.投射心理学试验 |
3.4.3.实验结果与分析 |
3.5.小结 |
4.品牌风格的定位 |
4.1.品牌形象的定位 |
4.1.1.品牌形象与品牌风格的关系 |
4.1.2.品牌形象的分类 |
4.1.3.品牌形象的定位 |
4.2.品牌形象风格定位的依据 |
4.2.1.品牌理念 |
4.2.2.品牌形象理论 |
4.2.3.品牌风格定位过程 |
4.3.由品牌形象定位塑造品牌风格 |
4.3.1.使用者形象定位与表达 |
4.3.2.卖场风格定位与塑造 |
4.3.3.包装风格定位 |
4.3.4.服装风格定位 |
4.4.服装风格心理学测试 |
4.4.1.试验背景 |
4.4.2.实验内容 |
4.4.3.试验数据分析 |
4.4.4.实验结论 |
4.5.小结 |
5.结论 |
5.1.本文的结论 |
5.2.存在的问题 |
5.3.未来研究方向 |
主要参考文献 |
四、韩国星都集团TOMSTORY品牌定位研究和企划解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冲突与共谋:全球模式节目本土化生产的权力博弈[D]. 戴颖洁. 浙江大学, 2016(08)
- [2]L公司的市场营销战略研究[D]. 齐凯. 北京交通大学, 2016(02)
- [3]电视购物企业品牌创建研究 ——以上海东方CJ为例[D]. 金成勋. 复旦大学, 2009(10)
- [4]杭州市场韩国品牌少女装调研及借鉴[J]. 潘力丰. 丝绸, 2008(03)
- [5]WTO时代中国企业品牌建设问题研究[D]. 张小刚.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6(09)
- [6]国内服装企业多品牌战略模式的研究[D]. 王梅训. 东华大学, 2006(07)
- [7]媒介品牌战略研究 ——理论分析与中国实证[D]. 宋祖华. 复旦大学, 2005(07)
- [8]服装品牌理念设定与风格定位的依据与流程研究[D]. 卢义. 东华大学, 2005(04)
- [9]韩国星都集团TOMSTORY品牌定位研究和企划解析[J]. 蒋智威,万艳敏,范重梅.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