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精神科护士所受特殊伤害的原因分析与防护(论文文献综述)
张莉[1](2019)在《衡阳市南华医院护理人员遭受暴力侵害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意义:了解南华医院护理人员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现状,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健全关于工作场所暴力防范与处理的管理策略与制度,极大地让护理人员在暴力事件中进行自我保护,改善护士的就业环境,降低促进工作场所心理暴力发生率,促进其身心健康,从而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队伍稳定发展,提供参考依据。研究内容:研究者于2019年1-7月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衡阳市南华医院纳入标准的150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医院护理人员遭受工作场所暴力情况调查表及一般资料问卷对其进行调查,调查的内容涵盖了护理人员的个人基本信息(人员性别、所属的年龄段、取得的最高学历、是否具有执业护士资格、至今为止在医院的工作年限、获得的职称等级,以及该人员进行过工作场所暴力防范与处理的相关培训次数)、医院护理人员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情况、医院护理人员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处理方式以及发生暴力事件后医院采取的措施(对该暴力事件的调查情况,对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护理人员的安抚与心理指导情况,以及遭受工作场所暴力攻击的护理人员对医院最终处理结果的满意程度,医院对工作场所暴力的防范与处理的管理制度等)进行调查,全面了解南华医院护理人员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现状与影响因素。结论:衡阳市南华医院护理人员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发生率较高,医院及相关管理部门应引起重视。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衡阳市南华医院护理人员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影响因素与医护人员(年龄、学历、工作年限、防护意识、沟通能力)、环境(布局不合理、标识不清)及其他(工作流程不合理、科室间配合不协调)等有关。调查还发现衡阳市南华医院护理人员工作场所心理暴力事件发生后,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会出现疲乏、抑郁、失眠、工作积极性降低、产生职业倦怠等,甚至有自杀倾向,这样不仅不能为患者医疗服务得到保障,还非常不利于护理队伍的建设与发展。故医院领导应重视,并根据影响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因素来制定预防措施;加强护理人员培训,强化护理人员防护意识,提高其沟通水平;为护理人员提供支持系统,重视护士心理健康,开设暴力事件后心理咨询室;制定出规避护士遭遇工作场所暴力高风险的管理制度与流程,与相关科室商议交接流程;健全关于遭受工作场所暴力防范与处理的管理制度将极大地让护理人员在暴力事件中进行自我保护。
张玛璐[2](2019)在《大型综合医院建筑综合效率 ——理论建构与量化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大型综合医院建筑虽然总量发展迅速,单个机构的平均床位规模也已达到约1008.51张,突破了我国《综合医院建设标准》所建议的上限值,但仍无法满足使用需求;然而资源毕竟有限,因此在大型综合医院的建设过程中必须慎重考虑“获得最大规模/品质”与“占用最少资源投入”之间的最佳平衡,是为“效率问题”。大型综合医院建筑的“效率问题”通常是复杂、多元的,提高某一类单一效率极有可能对其它单一效率产生影响,因而须遵循“综合兼顾”原则,是为“综合效率问题”。大型综合医院建筑本身的复杂性与“综合兼顾”原则共同导致了“综合效率问题”的复杂机制:各项“建筑物自然属性”与“综合效率结果”之间存在着大量过程之间、结果之间的相互转化,呈现出“交叉网状结构”。可见,只有以较为精确的定量方式阐明“综合效率的作用机制”,才能够精确把控决策结果并由此做出恰当决策,进而有的放矢地解决相关实践问题,也即需要阐明“综合效率量化作用机制”。然而,各类现有理论尚不足以支持“综合效率量化作用机制”的探讨:“建筑评价/评估”类理论无法真实呈现建筑物自然属性与“目标结果”之间的实际逻辑关系;“建筑效率分析”类理论则大多围绕“单一效率”展开,无法体现“综合兼顾”原则。因此,本文需要重新构建一套理论来作为阐释“综合效率量化作用机制”的依托。基于此,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建筑综合效率量化作用机制下的大型综合医院交通流线优化研究(51778074)”的支持下,主要围绕“构建我国大型综合医院建筑综合效率理论模型”和“阐明其量化作用机制”2方面理论目标展开,并通过在“设计优化”方面对该理论进行应用,初步验证了所构建的理论的合理性与有效性。构建基本理论模型部分以定性方式为主。首先,通过对现有效率相关研究的归纳,将大型综合医院建筑综合效率明确定义为:通过建筑设计手段,大型综合医院建筑所产出的医疗功能使用空间、建筑寿命及医疗功能使用效用,与投入的资金、资源、能源的比例;它是一种以大型综合医院为效率主体,以建筑设计为主导视角,以追求功能空间效率、经济技术效率、资源环境效率3方面共同提升为目标的综合效率。同时借鉴系统学基本理论,结合我国相关实际需求,采用“效率问题”为导向的思路将综合效率系统组织结构由下至上划分为建筑属性、基础性能、效率单元、综合效率4个层级,明确了各级系统内部要素及外部影响因素,并通过其中第二层级系统要素来具体反映前述3方面效率目标。最后,依据各系统要素所代表的实际意义及相互之间的内部逻辑,将综合效率系统内、外部作用方式概括分类,并建立了相关数学模型来分别予以定量描述。阐明量化作用机制部分以定量方式为主。首先,遵循论文第一部分构建的基本理论模型,将综合效率系统拆解为16个子系统,逐一提取作用要素、判断作用过程并赋予相应定量关系,最终形成以建筑属性为自变量、综合效率为因变量、其它系统要素为中间变量的综合效率系统定量模型。进而,利用广义的系统参数取值来反映外部因素作用下综合效率系统的适应、调整过程,并由此提出动态和静态2种参数取值方法:前者精确反映所有参数随各方面发展而变化的实时取值情况,需通过建立动态数据库来实现;后者是对前者的简化,可通过一般调研统计获得各参数在一段时期内相对稳定的取值结果。最后,以静态取值的方式,结合本文通过现场观察计数、调取监控录像观察计数、调取医院运营数据、调取医院建设图纸、现场访谈、抽样问卷等方式获取的约110类(数千万条)相关原始数据(调研概况详见附录A),经大量统计测算后(具体调研过程详见附录B),逐一给出了32组系统参数的取值方法和参考取值。为了验证上述“综合效率理论”,论文最后在“设计优化”方面对该理论展开了应用探索:依托综合效率理论,将设计优化方法归纳为测算初始综合效率并判定优化对象、选择优化措施、调整优化并检验分析3个步骤;同时重新梳理了3类共72项常见优化措施,利用“量化作用机制”逐一分析它们的“系统反馈”(对各系统要素指标取值的影响效果)情况,将结果汇集为“对象-措施”集。由此形成的设计优化方法可依托“综合效率量化作用机制”来探查目标建筑的性能短板,并利用“对象-措施”集来筛选有针对性且综合兼顾的优化措施,以此达到提升综合效率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引入实际案例对该“设计优化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证实了该方法的合理性,进而初步验证了综合效率理论的合理性与有效性。本文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在理论层面,构建了一套能够“从原理上解释”目前我国大型综合医院建筑所面对的“综合兼顾”的“效率问题”的理论体系——大型综合医院建筑综合效率理论,有助于突破目前的理论研究瓶颈。在方法层面,提供了一种“注重原理/作用机制”的建筑学研究模式,建立了一种“专门针对建筑综合效率问题”的系统定量方法,并通过应用实践进行了初步验证。在应用层面,通过“设计优化”方面的综合效率理论应用,发展了一种综合兼顾的、可重复批量操作的、模式化设计优化方法。在数据层面,采集、统计了大型综合医院建设运营相关的大量深度数据,在服务于本研究的同时也可为其它相关研究提供支持。
李亚玲,罗祎晟[3](2019)在《国外应对精神病患者暴力降阶技术模型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针对精神病患者的暴力及国内医护人员应对暴力的现状,通过对国外相关文献的分析,阐述了国外主要应对暴力的3类降阶技术模型的研究进展,旨在为国内研究应对暴力的降阶技术提供参考及为临床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王慧慧[4](2019)在《精神卫生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培养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旨在以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和精神卫生专科护士应具备的核心能力为理论依据,借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经验,在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培养阶段融入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的内容,并且与精神卫生专科护士的培训进行衔接,构建与临床接轨、具有专科特色的精神卫生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实践培养模式,促进护教协同,推动精神专科护理的发展,同时也为我国其他高校构建其他方向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培养模式提供参考。方法:1.前期采用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和精神卫生专科护士培养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为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并且参考《精神卫生专科护理》(中华护理学会专科护士培训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初步拟定函询问卷。2.采用半结构式访谈,设置针对性的访谈提纲对专家进行访谈,对培养模式的条目进行补充,经小组讨论后,拟定正式的函询问卷。3.采用改良德尔菲法选取护理教育、护理管理、精神专科护理及精神临床医疗领域的资深专家进行了两轮问卷调查,采用Excel2019和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Mj≥3.5、Cj≥50%、Kj≥20%、Vj<0.25为条目的纳入标准,对两轮的函询结果进行分析和整合,最终确立培养模式;采用比例分配法对四个核心要素的一级指标进行权重的计算和分析。结果:1.参与半结构式访谈的专家均表达了按照专科方向培养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可行性,说明了培养精神卫生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必要性。2.本研究共进行了两轮函询,专家的积极系数分别为86.67%、92.31%,权威系数分别为0.863、0.878;总体Kendall’s W分别为0.227(P<0.001)、0.278(P<0.001)。3.经过两轮的函询后,确立的培养模式包括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式、考核评价4个核心要素下延伸的23个一级指标和157个二级指标。结论:通过文献研究和对专家的半结构式访谈,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培养精神卫生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必要性。参与两轮函询的专家积极程度、权威程度和协调程度都较理想,最终得出的培养模式科学合理。此培养模式的探讨为我国各院校精神卫生方向MNS的临床实践培养提供了理论参考,也已经应用于我校MNS的培养当中,后期仍然需要不断地监测培养质量,对培养模式进行适时地调整以期更好地达到培养目标。
韩红叶[5](2018)在《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及其所致应激障碍的现状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及其所致应激障碍的问卷调查得出的数据,提炼相关的因素并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提高认识、积极预防和科学解决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及其所致应激障碍的对策。最大限度的满足患者和家属的护理要求,减少精神科护士应激障碍发生的概率。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选取吉林省16家精神科专科医院的精神科护士400人作为调查对象。调查问卷包括(1)研究对象基本情况及工作场所暴力事件调查表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2)遭受工作场所暴力事件后应激障碍发生情况采用应激障碍自评量表(PTSD-SS),赋值:从无=1、轻度=2、中度=3、偏重=4、严重=5,得分越多者应激障碍越严重,总分超过50为阳性;(3)简易应对工作场所暴力方式问卷。采用现场发放、检查、回收调查问卷。问卷回收后,集中筛选,录入电脑并进行逻辑检验。本次调查问卷限制每名精神科护士仅选择与对其伤害最大的一次工作场所暴力的发生时间、发生地点、所处科室、暴力实施者情况、采取措施以及当事人的心理变化等(伤害程度由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精神科护士自己判断)。釆用均数±标准差(x±s)或构成比描述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精神科工作场所暴力事件、PTSD症状、应对方式及各维度得分。不同人口学资料的PTSD症状得分的比较釆用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多样本两两比较(最小显着差t检验或经排序及变换后的方差分析)分析不同组别间的PTSD症状得分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对PTSD症状与精神科护士创伤事件、应对方式及其各维度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1.本研究发出的400份问卷有386份问卷调查结果可用,其中有316份的答题者表示其曾遭受过工作场所暴力,所占比例达到81.9%。2.精神科工作场所暴力类型包括:辱骂、威胁、躯体攻击以及性骚扰四类,其发生率分别为43.7%,17.4%,27.5%和11.4%。316例暴力事件发生在工作日上午/下午占50.4%,发生在夜晚凌晨前占25.9%,第三位的为夜晚凌晨后占16.5%。大多数发生在多人值班时,占83.5%。暴力发生在病房所占比例为61.1%,其次为医院走廊(23.8%)。.施暴者多为患者(占88.6%),而且男性(占56.3%)多于女性(44.7%),2029岁人群最多,占41.1%,其次为3039岁,占39.6%。施暴者当时情况不尽相同,其中占比最高的为精神疾病,其次是其所诉要求未得到满足。3.占据总数86.8%的精神科护士明确何为工作场所暴力,其中有325名精神科护士认为此事无法避免。4.316名精神科护士中有208人会选择耐心对待的措施应对暴力。精神科受到工作场所暴力之后,其心理以及行为均受到影响,316份问卷的答题者中,有189人会感到委屈,而且这种感觉持续至今的仍有102人。在受到工作场所暴力时40.8%的人表示会失去工作热情,有37.3%的人表示其想放弃工作;时至今日,仍有31.3%的精神科护士表示其对工作没有热情,有28.8%表示其仍想放弃工作。5.躯体攻击对主观评定影响最为严重(r=0.429);躯体攻击对反复重复体验的影响也高于其它维度(r=0.341);性骚扰对回避症状的影响最为严重,(r=0.401);躯体攻击对警觉性增高的影响略高于其对回避症状的影响(r=0.339)。对人口学特征与PTSD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发现,年龄、学历、护龄以及健康状况都会对其造成影响。结论1.对于遭受到工作场所暴力的316名工作于精神科的护士而言,其暴力类型包括辱骂、威胁、躯体攻击以及性骚扰;暴力事件主要发生时间为上午/下午工作时间,当多人值班的时候,发生暴力事件的概率约为单人值班时的5倍。2.暴力发生占比最高的地点为病房,2029岁为实施暴力的高发人群,且以男性为多。3.有八成以上的精神科护士认为其不能够避免工作场所暴力,在面对工作场所暴力的时候,多数精神科护士选择了耐心对待的方式。4.在发生暴力当时,精神科护士心理状况以及行为表现最为显着的就是委屈。其当时的反应与后续有所不同,但是其影响一直存在,持续到现在的最为显着的三个因素分别为委屈、失去工作热情以及想放弃现在的工作。5.辱骂以及躯体攻击在内的其它维度与包括反复重现体验、回避症状在内的其它维度正相关。躯体攻击对精神科护士包括反复重现体验以及社会功能受损等各维度的影响最为严重。PTSD病情的发展与其如何应对工作场所暴力关系密切,积极的应对方式与PTSD负相关,而消极应对与PTSD正相关。6.影响PTSD的主要因素包括创伤性事件、消极应对方式、积极应对方式、健康状况以及护龄。
郭欣颖[6](2018)在《我国精神科护士职业危害和职业防护现状及发展趋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精神科护士的护理对象是精神病患者,他们属于特殊人群,发病时其行为具有盲目性及不可预知性,不仅会对自身造成伤害,也会对护士的身体健康甚至是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与其他科室相比,精神科护士需要承担的职业风险更高,因此应积极进行职业防护。基于此,文章就我国精神科护士职业危害和职业防护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总结与分析。
张帮峰[7](2018)在《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与其共情倾向、情绪智力及沟通能力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调查目前临床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现状,从人际沟通的角度探讨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影响因素以及与其共情能力、情绪智力和沟通能力的关系,为更加深入和全面的研究精神科护士的工作场所暴力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方法采取地域分层和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式对山东省5家精神疾病医院的临床护士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工具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工作场所暴力频度测定量表、杰弗逊共情量表、情绪智力量表和护士临床沟通能力量表。运用SPSS19.0软件进行相关数据分析,统计方法有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Person相关性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精神科护士的一般人口学资料本研究研究对象共453例,其中男103例(22.74%),女350例(77.26%);年龄主要集中在26~35岁之间,占61.59%;已婚319人,占70.42%;非独生子女286人,占63.13%;教育程度以本科为主,共282人,占62.25%;职称以护师为主,占45.03%;工作年限以1~10年为主,共319人,占70.42%;聘用形式在编与非在编比例相当;封闭病房护士 345人,占76.16%;参加暴力培训者 389 人,占 83.66%。2.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情况在一般人口学资料上的差异比较从遭受暴力的频度分级来看,本研究中精神科护士遭受零频度暴力者29人,占6.40%;低频度者共131人,占28.92%;中频度者共224人,占49.45%;高频度者共69人,占15.23%;从遭受暴力的得分及类型上来看,工作场所暴力均分为(6.64±3.56)分,精神科护士在临床中遭受最少的暴力类型是言语性骚扰和躯体性骚扰,分别占32.23%和15.45%;遭受较多的暴力类型是情感虐待、威胁恐吓和躯体攻击,分别占89.19%、80.35%和79.47%。通过t检验、方差分析或卡方检验分析表明,精神科护士遭受暴力攻击的频度在年龄、性别、职称、医院等级、工作年限、所在病房、聘用形式和是否参加暴力培训上存在差异(P<0.05);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得分在年龄、性别、职称、医院等级、工作年限、所在病房、职务及是否参加暴力培训上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与共情能力、情绪智力、沟通能力的相关性Person相关分析显示,精神科护士的共情能力各维度得分与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得分及其各类型暴力得分呈负相关(r =-0.241~-0.586,P<0.01)。精神科护士的情绪智力各维度得分与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得分及其各类型暴力得分呈负相关(r =-0.214~-0.496,P<0.01);精神科护士的临床沟通能力各维度得分与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得分及其各类型暴力得分呈负相关(r=-0.116~-0.500,P<0.01)。4.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分别以精神科护士工作场所暴力总分及各类型暴力得分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作为自变量纳入方程,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在a入 =0.05,α出=0.10的条件下,以躯体攻击为因变量时,自变量观点采择、换位思考、自我情绪管理、情感支持、是否参加暴力培训和性别进入方程,6个变量可联合解释遭受躯体攻击30.9%的变异(R2=0.309,F=33.217,P=0.000),其中以自我情绪管理影响作用最大;以情感虐待为因变量时,情感感知、所在病房、医院等级、换位思考、观点采择、是否独生子女和是否参加暴力培训进入回归方程,7个变量可联合解释遭受情感虐待28.3%的变异(R2=0.283,F=25.130,P=0.000),其中以情感感知的影响作用最大;以威胁恐吓为因变量时,自变量困难情景沟通能力、观点采择、换位思考所在病房和医院等级进入方程,可联合解释遭受威胁恐吓39.6%的变异(R2=0.396,F=58.539,P=0.000),其中以困难情景沟通能力的影响作用最大;以言语性骚扰为因变量时,情感护理、换位思考、他人情绪管理、所在病房、聘用形式进入方程,5个变量可联合解释遭受言语性骚扰35.0%的变异(R2=0.350,F=48.117,P=0.000),其中以情感护理的影响作用最大;以躯体性骚扰为因变量时,换位思考、情感护理、情绪利用和性别进入回归方程,4个变量可联合解释遭受躯体性骚扰26.0%的变异(R2=0.260,F=39.262,P=0.000),其中以换位思考的影响作用最大;以工作场所暴力总分为因变量时,换位思考、自我情绪管理、困难情景沟通能力、所在病房、观点采择、是否参加暴力培训和情感护理进入回归方程,7个变量可联合解释遭受工作场所暴力55.5%的变异(R2=0.555,F=79.420 P=0.000),其中以换位思考的影响作用最大。结论:1.精神科护士 1年中遭受暴力的频率和风险较高,从暴力频度来看,以中频度最多,从暴力类型来看,遭受躯体攻击、情感虐待和威胁恐吓的比例最多,遭受性骚扰的比例相对较少。2.精神科护士的共情能力、情绪智力及沟通能力得分处于中度偏上水平,仍有提升的空间。3.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及各类型暴力与其共情能力、情绪智力和临床沟通能力各维度均呈负相关。4.共情能力、情绪智力和临床沟通能力中的分维度(观点采择、情感护理、换位思考、自我情绪管理、他人情绪管理、情感感知能力、困难情景沟通能力)对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有负向预测作用。
郭浩[8](2018)在《精神科暴力事件的发生对护理工作者的影响及其有效改进及应对措施》文中研究指明精神病医院是患者康复治疗的庇护所,理论上讲应该比院外的社会更安全,然而它却是精神异常,行为突发人群聚集的高压密闭场所,随时可能发生不可预测的暴力事件,而专门保护精神障碍患者的医院所发生的暴力趋同于社会中任何其他地方的暴力,后果同样不堪设想。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研究发现,作为与精神病患者接触最频繁的护理工作者,其遭受暴力攻击也是最频繁的[1],研究[2]发现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率高达81.8%,护士最常用的应对方式前
邹桂元,卢庆华,滕伟钰[9](2017)在《精神科护士遭受暴力伤害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精神科护士遭受暴力伤害行为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我院2013年1月—2016年9月上报至护理部遭受精神疾病病人暴力伤害护理人员的档案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生暴力伤害行为106起,共140名护士遭到暴力伤害。男护士、年龄<40岁、护士及护师职称、工作年限≤5年的精神科护士更易遭受暴力伤害;年龄<40岁、住院时间<7d、精神分裂症病人更易发生暴力伤害行为。[结论]精神科护士遭遇暴力攻击行为发生率较高,对精神科护士进行针对性暴力行为应对技能培训,提高其防护意识,有助于减少暴力伤害行为发生,维护护士身心健康。
张琼,范建敏,周凌[10](2015)在《精神科护士职业风险及其危害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总结精神科工娱疗管理中存在的职业风险因素,并探讨其产生的危害。方法:对我院精神科工娱疗管理中存在的职业风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造成护士人身伤害的主要原因为暴力攻击和噪音危害,造成心理伤害风险因素,安全无法保障,工作压力大、学习压力大、社会地位低等。结论:要降低精神科护士的执业风险,除了度患者进行有效治疗之外还应当提升护士的自我防护能力,给予更多的关怀。
二、精神科护士所受特殊伤害的原因分析与防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精神科护士所受特殊伤害的原因分析与防护(论文提纲范文)
(1)衡阳市南华医院护理人员遭受暴力侵害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4.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1.4.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1.4.3 文献评述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6.1 研究思路 |
1.6.2 调查内容 |
1.6.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研究 |
2.1 暴力相关的基本概念 |
2.2 暴力产生的相关理论 |
2.2.1 生物暴力理论(biological theory of violence) |
2.2.2 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 |
2.2.3 挫折-攻击理论(frustration-aggression theory) |
第三章 衡阳市南华医院护理人员遭受暴力现状调查 |
3.1 南华医院概况 |
3.1.1 医院简介 |
3.1.2 医院护理人员情况 |
3.2 医院接受调查护理人员基本信息 |
3.2.1 接受调查护理人员性别与年龄 |
3.2.2 接受调查护理人员学历与执业护理人员资格 |
3.2.3 接受调查护理人员工作年限与职称 |
3.2.4 接受调查护理人员工作相关培训 |
3.3 医院护理人员遭受暴力情况调查 |
3.4 暴力发生后当事人的处理及对自身的影响 |
3.5 暴力发生后医院采取的措施 |
3.6 医院对暴力事件的防范与处理的管理制度 |
第四章 衡阳市南华医院护理人员遭受暴力原因分析 |
4.1 衡阳市南华医院护理人员遭受暴力影响因素分析 |
4.1.1 不同年龄段对暴力的影响 |
4.1.2 不同学历对暴力的影响 |
4.1.3 不同工作年限对暴力的影响 |
4.1.4 防范意识的认识程度对暴力的影响 |
4.1.5 沟通能力意识强弱对暴力的影响 |
4.1.6 暴力防范与处理培训次数对暴力的影响 |
4.1.7 医院环境布局以及标识清晰情况对暴力的影响 |
4.1.8 医院就诊流程及科室间的配合情况对暴力的影响 |
4.1.9 医院护理人员遭受暴力事件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
4.2 南华医院护理人员遭受暴力原因分析 |
4.2.1 南华医院护理人员缺乏沟通技巧 |
4.2.2 南华医院护理人员对遭受工作场所暴力认知度不够 |
4.2.3 南华医院部分科室布局不合理,标识不清 |
4.2.4 南华医院暴力发生后缺乏完善的处理体系 |
4.2.5 南华医院各个科室间协调稍差,未达到无缝对接 |
第五章 衡阳市南华医院护理人员暴力防范策略研究 |
5.1 暴力事件防范管理 |
5.1.1 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提高服务意识 |
5.1.2 优化人力配置,合理布局,改善护理人员就业环境 |
5.1.3 建立护理人员遭遇工作场所暴力风险评估表 |
5.1.4 做好安全防范措施 |
5.1.5 促进各科的相互协作,以提高患者满意度 |
5.1.6 及时心理疏导,加强护理人员队伍建设 |
5.1.7 重视暴力对护理人员队伍稳定性的影响 |
5.2 暴力事件的处置策略 |
5.2.1 建立医院工作场所暴力事件上报机制 |
5.2.2 提供支持系统 |
5.2.3 纪录分析和追踪 |
5.2.4 政府和社会的应对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2)大型综合医院建筑综合效率 ——理论建构与量化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背景 |
1.1.2 目的 |
1.1.3 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效率系统研究 |
1.2.2 单一效率研究 |
1.2.3 现有研究不足 |
1.3 研究对象、思路、方法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框图 |
2 综合效率理论构建的基础:概念、内涵与基本问题 |
2.1 基本界定:概念、内涵、系统 |
2.1.1 对“综合效率”概念的界定 |
2.1.2 “综合效率”概念内涵辨析 |
2.1.3 对“综合效率系统”的界定 |
2.2 逻辑基础:系统组织结构 |
2.2.1 综合效率系统的宏观构成关系 |
2.2.2 综合效率系统内部的结构层级 |
2.3 需求基础:主要现状问题 |
2.3.1 实践问题归纳 |
2.3.2 理论研究梳理 |
2.3.3 现状问题总结 |
2.4 本章小结 |
3 综合效率理论模型的确立:系统框架与定量规则 |
3.1 综合效率系统内部作用要素 |
3.1.1 第一层级:综合效率 |
3.1.2 第二层级:效率单元 |
3.1.3 第三层级:基础性能 |
3.1.4 第四层级:建筑属性 |
3.2 综合效率系统外部影响因素 |
3.2.1 服务规模——总床位数 |
3.2.2 活动类型——空间类型 |
3.2.3 活动流程——流线类型 |
3.2.4 使用年限 |
3.2.5 其它外部支持 |
3.3 综合效率系统作用的基本类型 |
3.3.1 系统内部作用 |
3.3.2 系统外部作用 |
3.4 综合效率系统定量的基本规则 |
3.4.1 系统要素的“取值规则” |
3.4.2 系统作用的“作用规则” |
3.5 本章小结 |
4 量化作用机制的运作规则:系统作用与定量模型 |
4.1 定量模型的构成方式 |
4.2 子系统微观作用与定量模型 |
4.2.1 三级子系统-面积配置类(4个) |
4.2.2 三级子系统-使用效用类(6个) |
4.2.3 三级子系统-资源负荷类(2个) |
4.2.4 二级与一级子系统(4个) |
4.3 取值处理与参数析出 |
4.3.1 各指标的最终取值 |
4.3.2 模型中的参数析出 |
4.4 本章小结 |
5 量化作用机制的运行参数:取值方法与参考结果 |
5.1 综合效率系统参数类型及其取值途径 |
5.1.1 参数类型 |
5.1.2 取值途径 |
5.2 客观建设使用特征类参数 |
5.2.1 交通性能特征(5组) |
5.2.2 抗扰性能特征(2组) |
5.2.3 资源负荷及其它特征(3组) |
5.3 主观使用感受需求类参数 |
5.3.1 不利影响(干扰)程度类(2组) |
5.3.2 相对重要性程度类(4组) |
5.4 一般性能水平(参照取值) |
5.4.1 面积配置类(4组) |
5.4.2 使用效用类(10组) |
5.4.3 资源负荷类(2组) |
5.5 本章小结 |
6 综合效率理论的实践应用:设计优化方法与案例 |
6.1 设计优化的基本原理 |
6.1.1 优化设计的基本步骤 |
6.1.2 优化措施的反馈原理 |
6.2 优化措施的系统反馈 |
6.2.1 总平面措施的系统反馈 |
6.2.2 建筑单体措施的系统反馈 |
6.2.3 平面及细节措施的系统反馈 |
6.2.4 “对象-措施”集汇总 |
6.3 实际案例的优化应用 |
6.3.1 案例基本情况 |
6.3.2 测算初始综合效率 |
6.3.3 选择优化对象及措施 |
6.3.4 优化调整结果及验证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创新之处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之处 |
7.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实地调研概况 |
附录 B 调研统计过程 |
附录 C 部分定量关系的推导过程 |
附录 D 部分中间过程取值的估算速查表 |
附录 E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附录 F 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3)国外应对精神病患者暴力降阶技术模型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暴力降阶技术的概念 |
2 国外暴力降阶技术模型 |
2.1 以个体攻击周期为基础的降阶技术模型 |
2.2 以攻击情境为基础的降阶技术模型 |
2.3 以社会性互动为基础的降阶技术模型 |
3 对我国暴力应对的启示 |
3.1 引入新的概念和理论基础 |
3.2 指导暴力应对培训 |
(4)精神卫生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略缩词中英文对照表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 理论基础 |
1.4 研究设计 |
1.5 论文框架 |
1.6 研究的创新之处 |
2 精神卫生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培养模式函询问卷的初步确立 |
2.1 成立课题小组 |
2.2 函询问卷草案的形成 |
2.3 确定函询问卷 |
2.4 讨论 |
3 德尔菲法确定精神卫生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培养模式 |
3.1 德尔菲法的实施 |
3.2 专家函询的结果 |
3.3 精神卫生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培养模式函询结果 |
3.4 讨论 |
4 结论与展望 |
4.1 研究结论 |
4.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5)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及其所致应激障碍的现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精神科护士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相关研究 |
1.2.2 关于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相关研究 |
1.2.3 关于精神科护士处理工作压力能力的相关研究 |
1.2.4 关于医护人员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率相关研究 |
1.2.5 关于影响医护人员创伤后应激障碍相关因素研究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研究工具 |
2.4 资料搜集 |
2.5 质量控制 |
2.6 资料录入和统计学处理 |
第3章 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 |
3.2 精神科工作场所暴力类型 |
3.3 精神科工作场所暴力及PTSD发生情况 |
3.3.1 精神科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的特点 |
3.3.2 精神科工作场所暴力实施者的特点 |
3.3.3 精神科护士对暴力的认知和态度 |
3.3.4 精神科护士面对暴力采取的措施 |
3.3.5 暴力对精神科护士的心理与行为影响 |
3.3.6 精神科护士PTSD的发生情况 |
3.4 精神科护士创伤后应激障碍水平的影响因素 |
3.4.1 工作场所暴力与PTSD的相关性 |
3.4.2 人口学特征与PTSD的相关性 |
3.4.3 应对方式与PTSD的相关性 |
3.4.4 影响PTSD症状的多因素分析 |
第4章 讨论 |
4.1 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现状 |
4.1.1 精神科工作场所暴力的特点 |
4.1.2 精神科工作场所暴力实施者的特点 |
4.1.3 精神科护士对暴力的认知和态度 |
4.1.4 精神科护士面对暴力采取的措施 |
4.1.5 暴力对精神科护士的心理与行为影响 |
4.2 精神科护士应激障碍水平的影响因素 |
4.2.1 工作场所暴力对PTSD的影响 |
4.2.2 应对方式对PTSD的影响 |
4.2.3 多因素综合作用对PTSD的影响 |
4.3 预防和减少精神科护士工作场所暴力导致PTSD的措施 |
4.3.1 精神科护士应采取的措施 |
4.3.2 精神专科医院应采取的措施 |
4.3.3 政府部门应采取的措施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致谢 |
(6)我国精神科护士职业危害和职业防护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精神科护士的职业危害现状 |
1.1 生物性危害 |
1.2 物理性危害 |
1.3 化学性危害 |
1.4 生理和心理性危害 |
2 精神科护士的职业防护现状 |
2.1 职业防护法规落实不到位 |
2.2 护士的职业防护意识薄弱 |
2.3 职业防护教育缺失 |
2.4 职业防护设施不到位 |
3 精神科护士职业安全的发展趋势 |
3.1 强化对护士的培训, 提升其岗位能力 |
3.2 注重细节保护, 防止生物性感染 |
3.3 规范生化检测, 做好相关检查 |
3.4 提升个人应对能力, 增强专业素质 |
3.5 重视护士工作环境的营造 |
(7)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与其共情倾向、情绪智力及沟通能力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假设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医院工作场所暴力的定义和分类 |
2.2 暴力攻击相关理论及理论模型 |
2.3 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特点 |
2.4 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相关因素 |
2.5 应对工作场所暴力的研究现状 |
2.6 目前研究的不足与未来研究的趋势 |
第三章 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1.1 研究对象选取 |
3.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3.1.3 样本含量 |
3.1.4 伦理学考虑 |
3.2 研究工具 |
3.2.1 一般资料问卷 |
3.2.2 JL作场所暴力频度测定置表(Workplace Violence Frequency MeasurementScale, WvS) |
3.2.3 杰弗逊共情置表(Jefferson Empathy Scale, JSPE) |
3.2.4 情绪智力JI表(Emotional Intelligence Scale,EIS) |
3.2.5 护士临床沟通能力量表 |
3.3 实施流程 |
3.4 质量控制 |
3.5 统计分析 |
第四章 研究结果 |
4.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4.2 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现状 |
4.2.1 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力酿的现状 |
4.2.2 精神科护士遭受各类型工作场所暴力现状 |
4.2.3精神科护士认为遭受工作场所暴力时的情况 |
4.3 精神科护士遭受暴力攻击在人口学资料上的差异 |
4.3.1 精神科护士遭受暴力攻击频度分级在人口学资料上的差异 |
4.3.2 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及各型暴力在人口学上的差异 |
4.4 精神科护士共情能力、情绪智力马沟通能力的一般情况 |
4.4.1 精神科护士共情能力的一般情况 |
4.4.2 精神科护士情绪智力的一般情况 |
4.4.3 精神W 士沟通能力的一般情况 |
4.5 工作场所暴力总分及各维度与共情能力、情绪智力、沟通能力的相关分析 |
4.6 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多因素分析 |
第五部分 讨论与分析 |
5.1 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现状 |
5.2 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与基本人口学资料的关系 |
5.3 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与共情能力的关系 |
5.4 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与情绪智力的关系 |
5.5 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II力与临床沟通能力的关系 |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第七章 研究的创新性及局限性 |
7.1 创新性 |
7.2 局限性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精神科暴力事件的发生对护理工作者的影响及其有效改进及应对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发生的主要原因分析 |
1.1 受精神症状影响 |
1.2 环境的因素 |
1.3 护士防护意识不强 |
1.4 护士言行不当 |
2 精神科患者暴力行为对精神科护士造成的影响 |
2.1 直接危害 |
2.1.1 身体健康方面的危害 |
2.1.1. 1 遭受攻击受伤: |
2.1.1. 2 针刺伤导致血源性传染疾病的发生: |
2.1.2 心理健康方面的危害 |
2.1.2. 1 心理压力大: |
2.1.2. 2 自我效能感低: |
2.2 间接影响 |
2.2.1 精神科护士对其护理工作产生职业倦怠 |
2.2.2 新生代护士对精神科专业的排斥 |
3 针对于精神科患者暴力行为的有效防范措施 |
3.1 院部级领导方面 |
3.1.1 加强职业安全管理 |
3.1.2 严把精神科护士的准入制度 |
3.1.3 改善病房环境 |
3.1.4 关注护士心理健康教育 |
3.1.5 重视和尊重护理人员 |
3.2 科室方面 |
3.2.1 规范并落实工作规章制度 |
3.2.2 加强病房安全管理 |
3.2.3 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 |
3.3 精神科护士自身方面: |
3.3.1 加强自我调节, 缓解心理压力 |
3.3.2 精神科护士要增强个人防护意识 |
3.3.3 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
3.3.4 对患者攻击行为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
3.3.4. 1 早期预防措施: |
3.3.4. 2 进行中冲击行为的可行性措施: |
3.3.4. 3 冲击行为后的后续工作: |
(9)精神科护士遭受暴力伤害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精神科护士遭受暴力行为情况 |
2.2 施暴病人相关情况 |
2.3 精神科护士暴力伤害强度分级 |
3 讨论 |
3.1 护士遭受暴力伤害行为情况分析 |
3.2 遭受暴力伤害的护士资料分析 |
3.3 制造暴力伤害的病人资料分析 |
3.4 暴力伤害行为原因分析 |
4 小结 |
(10)精神科护士职业风险及其危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精神科护士面临的职业风险及危害 |
1.1 人身伤害的风险 |
1.2 噪音危害 |
2 心理伤害的风险 |
2.1 安全无法得到保障 |
2.2 工作压力大 |
2.3 学习压力大 |
2.4 社会地位低 |
3 风险防范措施分析 |
3.1 提高护士自身防护能力 |
3.2 提高自身对工作压力的能力 |
3.3 加强护士的法律意识 |
3.4 建立社会与家庭支持系统 |
四、精神科护士所受特殊伤害的原因分析与防护(论文参考文献)
- [1]衡阳市南华医院护理人员遭受暴力侵害管理研究[D]. 张莉. 南华大学, 2019(01)
- [2]大型综合医院建筑综合效率 ——理论建构与量化作用机制研究[D]. 张玛璐. 重庆大学, 2019(01)
- [3]国外应对精神病患者暴力降阶技术模型研究进展[J]. 李亚玲,罗祎晟. 中国护理管理, 2019(08)
- [4]精神卫生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培养模式研究[D]. 王慧慧. 山西医科大学, 2019(09)
- [5]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及其所致应激障碍的现状调查[D]. 韩红叶. 吉林大学, 2018(04)
- [6]我国精神科护士职业危害和职业防护现状及发展趋势[J]. 郭欣颖. 继续医学教育, 2018(06)
- [7]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与其共情倾向、情绪智力及沟通能力的相关性研究[D]. 张帮峰. 山东大学, 2018(11)
- [8]精神科暴力事件的发生对护理工作者的影响及其有效改进及应对措施[J]. 郭浩. 实用医技杂志, 2018(01)
- [9]精神科护士遭受暴力伤害的危险因素分析[J]. 邹桂元,卢庆华,滕伟钰. 护理研究, 2017(33)
- [10]精神科护士职业风险及其危害分析[J]. 张琼,范建敏,周凌. 生物技术世界, 20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