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设数学教学情境的途径与策略(论文文献综述)
邓佳英[1](2021)在《中学化学教学情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陶镜茹[2](2021)在《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初中音乐情境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龚晓晓[3](2021)在《初中数学情境创设的现状调查及策略研究 ——以伊犁地区团场中学为例》文中指出
祝姣姣[4](2021)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法应用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文中提出研究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和课程标准的推动,“让学生在良好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成为了新课标的重要理念。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更多还是以具体和形象思维作为主要的思考方式,而一个新颖适当的情境,可以使原本死板乏味、味同嚼蜡的数学知识变得活灵活现、兴致盎然,因此越来越多的数学教师尝试创设情境,使用情境教学法。他们根据教学内容,学生身心特点,设置形式多样,新颖别致的教学情境,把教学情境作为帮助学生感知生活、掌握知识、接触世界、发展品格的有效载体,张扬学生个性,调动他们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营造浓厚的学习气氛,展现他们的生命活力。学生参与其中,不仅对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有很好的效果,在数学情感的培养上更是大有裨益。研究目的:基于传统数学教学,孩子们普遍觉得数学枯燥乏味,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低年级是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关键时期,因此本研究以低年级学生和数学教师为研究对象,以情境教学法的实施为依托,目的是更好的了解情境教学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研究方法: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教师访谈、问卷调查、案例分析四种方法对情境教学法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实施进行研究。研究结论:情境教学法很好的改善了传统教学法下数学课堂枯燥乏味的现状,学生在情境教学法的影响下,课堂一改往日沉闷的状态,气氛极其活跃,学生参与度更高,思考更深入,学习效果也更好,真正实现了“像呼吸一样自然”的课堂,极大的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研究意义:情境教学是一种基于心理学、教育学等原理,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能力等特点,依托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充分利用色彩、音乐、具体场景等手段,通过建立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创设出的适宜的学习环境。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把自己融入情境,真切感知,获得更强的代入感和亲切感,从而使教学活动在积极的氛围中开展,学生得到真实的情感体验和真切的学习体验,进而在情境思维中将理论和实践相联系,把知识融入生活。在这样的氛围中,知识与生活实例相融合,情感体验与智力能力共赢,学生收获满满。随着情境教学法形象逼真、情感逼真、寓教于乐、氛围融洽等优势的逐步显现,加之互联网的高速发达,越来越多的小学教师们尝试使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多样化的多媒体手段,创设更加形式多样的情境,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
石迎春[5](2021)在《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建构》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教育教学中存在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缺乏“过程”的教育,具有极强的“结果导向”;二是对“归纳教学”重视不够,忽视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学习。小学数学学科,学习内容具有“先验性、抽象性”,儿童掌握这种先于经验、脱离具体情境、经过多次抽象之后的知识存在一定的难度,儿童学习的心理机制要求儿童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应浓缩再现人类数学发展的过程,要经历动手操作、实践探索,要亲历知识的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有过程的归纳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和方式,旨在回应上述的诉求,变革儿童的学习方式、促进儿童知识的理解与智慧的生成。“有过程的归纳教学”已对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如何更好地在教学中进行实践成为了教育界关注的重点问题。本研究立足实际,以小学数学学科为例,以归纳性教学理论的生成路径为指引,从“宏观的理论阐释——中观的模式建构——微观的教学实践”三个层面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做纵深的探查与研究。以“设计本位”研究为研究范式,构建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教学模式,探寻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策略。本研究围绕三个研究问题:1.什么是“有过程的归纳教学”?2.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原型是什么?3.如何修订和完善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原型?具体展开了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本研究从理论和现实两个维度,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立论基础进行分析,并基于对国内外关于“过程及过程教学”“归纳及归纳教学”文献的分析,在结合专家访谈的基础上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内涵、典型特征及其条件系统进行了阐述。之后以设计本位研究为研究范式,通过三轮的教学迭代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理论进行了回应,并对典型特征及其实现条件进行了完善。其次,本研究以“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理论为指引,利用视频图像分析法对小学数学10节典型的“关注过程、注重归纳”的教学课例的典型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得到了“注重过程的归纳式教学”课堂样态是怎样的,之后确定了“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原型建构的五个核心要素:“类特征”的学习主题、“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探究性”的操作活动、“贯穿性”的归纳建构、“嵌入式”的学习评价,并以上述研究为基础初步构建了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教学模式(Mode of Procedural Inductive Teaching,以下简称“P-I”教学模式)原型,并从指导思想、功能目标、操作流程和实现条件四个方面对该教学模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初步构建的“P-I”教学模式具体的操作流程主要有:确立学习目标——设置问题情境——探索新知、建构意义——归纳新知——应用巩固这五个环节。最后,将“P-I”教学模式的原型与小学数学学科的典型案例结合进行具象化,展开了三轮的教学迭代。一方面是将教学理念转化成了实践,另一方面是对教学模式进行检验和修正,同时也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意义、价值、内涵等进行回应。第一轮教学研究是尝试和探索阶段,按照之前构建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主要是从宏观的角度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整体的考察。通过第一轮的教学实践,本研究对“P-I”教学模式原型的操作流程进行了优化,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了“P-I”教学模式的变式。第二轮是调整和改进的阶段,在第一轮的行动研究的基础上,对“P-I”教学模式进行中观的调整。进一步将教学模式的原型及其变式的操作流程进行优化,并增加了“P-I”教学模式的师生行为指南。第三轮是提升和应用的阶段,主要是从微观的角度,对教学模式的细节进行打造,最终将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优化为:“确立学习目标”、“创设问题情境”、“探索新知、建构意义”、“回顾反思”、“应用巩固,拓展延伸”五个环节,并将学生的学习评价嵌入到整个模式之中。至此,经过三轮的教学迭代,本研究构建了与“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相互匹配的适合小学数学教学的“P-I”教学模式原型、变式及其师生行为指南。本研究最终构建了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教学模式(“P-I”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1.立足我国当前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以设计本位研究为研究范式,尝试给出来自实践的探索;2.“P-I”教学模式很好地将“过程教育”与“归纳教学”思想结合起来;3.将“P-I”教学模式做变式的处理,以此来增加模式的灵活性;4.将学生的学习评价嵌入到整个模式之中。另外,本研究在教学实践研究中,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策略进行了提炼。“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设计策略主要有:“聚焦‘核心内容’,确定类特征学习主题”“整体分析学习内容、把握知识本质”“剖析学生前概念、定位学习起点”“形成以‘单元’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实施策略主要有:“创建课堂学习共同体,实现多种形式的对话”“经历多种思维的沉思,实现新知的归纳”“对归纳的结论进行辨思,处理好‘或然与必然’的关系”“介入真实情境和任务,实行多元性教育评价”。
教育部[6](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张月[7](2020)在《初中数学情境化微课的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初中数学新课标对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提倡变革传统教学方式,构建数字化教学环境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知识和能力的大厦。微课以其微小灵便、短时高效的教学优势,从呈现形式到内容设计都顺应了新课标要求,对教学方式转变具有推动作用。但通过梳理文献和实践调研发现,当前初中数学微课存在重视知识呈现,忽视情境创设的倾向。由此,本研究在汲取微课设计与应用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提出以情境教学法为依托,搭建初中数学情境化微课的设计框架与应用路径。首先,本研究利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以及访谈法对国内外微课与情境教学法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并对相关学习理论和现实困境进行剖析,探讨了情境化微课在初中数学的应用价值。其次,从情境化微课设计要素入手,在考虑情境设计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搭建了初中数学情境化微课的设计框架。其中情境设计是情境化微课的关键所在,依托情境教学法和学科特征将教学情境分为故事情境、生活情境及问题情境三种类型,并将不同类型的数学知识与不同情境进行融合设计,依据不同的原则和策略制作故事情境微课、生活情境微课以及问题情境微课。再次,提出了采用传统教学方式与数字化教学方式互为补充的方式应用情境化微课,在此基础上依据知识的学习过程将整体课堂教学划分为知识获取过程、微课使用过程及师生反馈过程,并对其应用路径进行详尽解析。最后,为了检验初中数学情境化微课的有效性,随机选取了两个平行班级,实验班采用情境化微课教学,对照班采用传统方式教学,并对实践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初中数学课堂运用情境化微课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当前初中数学教学实践的问题,情境化微课有利于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曹允瑶[8](2020)在《“情境-问题”教学模式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研究 ——以“分数的意义”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前小学数学课程改革背景下,重视创设有思考价值的情境来帮助学生学习,关注学生在情境中自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行知识建构和能力提升,已经越来越得到大家的共识。教育部2007年颁布的课程标准中就指出,数学要联系实际生活,注重问题引领学习;2011年修订后的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要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感悟数学思想和获得基本活动经验。“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模式(简称“情境-问题”教学模式)充分满足了以上教学需求,使用该模式指导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能够帮助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有助于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本研究通过对H小学五年级两个班的学生进行“分数的意义”知识学习情况前测,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困难,同时,对一线数学教师进行“分数的意义”教学现状的访谈调查,发现在“分数的意义”教学中,创设导入性情境过多,情境和教学内容缺乏深度融合;过于依赖教材情境,缺乏对情境的整合和再创;情境目标不明确;缺乏情境设计实践范例指导。在剖析了“分数的意义”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关键的基础上,对“情境-问题”教学模式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和理解,结合实践案例,得出“情境-问题”教学模式运用于小学“分数的意义”教学的一般过程和框架,分别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对“分数的意义”进行教学设计,并将教学设计付诸实施,通过调查发现,基于“情境-问题”的教学设计能够帮助小学生较好的达成新课标目标要求,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本质、加强概念建构、运用所学内容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方面有较为明显优势。在具体的“情境-问题”教学设计中,需要注意情境创设要贴近生活实际;促进情境目标的达成;情境要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强化学生在提出问题中的主体作用;搭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学习支架;提供教学设计实践范例指导。
严丽[9](2020)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高中思想政治课因其自身理论性较强,易使学生产生枯燥、空洞、无趣之感。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使课程充满趣味性、生活性,有利于培育高中生的问题意识,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锻炼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确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本文通过查阅和研究现有相关的中文和外文文献资料,整理分析已有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通过笔者亲身的教学实践以及观摩、整理和分析优秀教学案例,得出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文章的第二部分重点阐述了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以及问题情境创设需注意的问题。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包括启发性、适度性、生活性、开放性、综合性和实践性。同时,教师需认清问题情境创设的不足,以及能够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展开教学。本文从教师层面出发,阐述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本文重点在第三、四部分——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准备策略以及问题情境创设的实施策略。问题情境创设的准备策略即教师在备课环节需要做得准备工作,教师的专业技能是基础;其次教师在设计教案时,需要找准问题情境的设置点、明确问题情境呈现的时间点、选取适恰的情境素材、精心设置情境问题。同时,笔者在理论阐释的基础上增添“教学案例”进行深入的解释说明。问题情境创设的实施策略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问题情境”的功效。首先,教师要活用多种途径展示问题情境,可通过实物展示、活动再现、媒体演示、语言描绘等;其次,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感知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下学习;最后,教师要灵活处理课堂生成性问题情境资源,增加学生的获得感。
杨雪珂[10](2020)在《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立体几何情境创设研究》文中提出核心素养非常重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着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性,探究性,创新性以及良好的情感体验。立体几何是高中数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直观想象、逻辑推理和数学抽象等数学核心素养。在此背景下,如何在高中立体几何教学过程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显得至关重要。本文主要采用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文献研究法,为核心素养下高中立体几何情境创设研究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其次,通过实证研究与分析,为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本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文献综述。首先从理论背景和实际背景,就数学核心素养、情境教学及高中立体几何的重要性进行了论述,分析了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揭示了本文研究的重要性。其次,对本文的研究意义、方法与国内外研究综述进行了论述。第二部分主要是概念界定与理论研究。首先对情境教学、数学核心素养等概念进行了界定。其次,从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数学教育学三个方面进行了理论论证,目的是为本文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主要是核心素养下立体几何情境创设的现状调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实际立体几何课堂中情境创设的现状,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为后续策略研究奠定了基础。第四部分主要是核心素养下立体几何情境创设的策略研究。通过前面的理论分析和现状调查,结合本人教学实践,提出了关于立体几何教学情境创设的六个基本要求和五个策略方法。第五部分是实验研究。通过对比研究表明,在高中立体几何的教学中,适当的教学情境的创设,课堂教学效果得到了优化,提高了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兴趣,对学生逻辑推理、直观想象、数学抽象等能力的培养有很大帮助,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本文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总结出了基于核心素养的立体几何情境创设的一些基本要求与创设策略,并通过实践验证了其有效性。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立体几何情境教学和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有所帮助。
二、创设数学教学情境的途径与策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创设数学教学情境的途径与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4)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法应用的现状、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2 情境教学法的相关研究 |
2.3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研究 |
第3章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3.1 研究思路 |
3.2 研究方法 |
第4章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调查分析及改进措施 |
4.1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调查 |
4.2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3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改进措施 |
第5章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案例与反思 |
5.1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低年级数学中的教学实践案例 |
5.2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
5.3 低年级数学情境教学的课后反思及注意事项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运用的现状调查问卷(学生版) |
附录2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调查(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3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调查(教师访谈) |
致谢 |
(5)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时代发展、创新人才的培养召唤“过程的、归纳的”教学 |
(二)教育改革诉求“注重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
(三)知识的“先验性”和儿童学习心理机制呼唤“有过程的归纳教学” |
(四)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进行研究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
二、研究问题 |
(一)“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理论阐释 |
(二)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构建 |
(三)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修正 |
三、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价值 |
四、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关于“过程”及“过程教学”的研究 |
(一)“过程教育”涵义及价值 |
(二)课程中的“过程目标” |
(三)关于“过程教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
二、关于“归纳”及“归纳教学”的研究 |
(一)“归纳推理”涵义及价值 |
(二)数学课程中的“推理能力” |
(三)关于“归纳式教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
三、关于教学模式的研究 |
(一)教学模式的涵义 |
(二)几种典型的教学模式 |
(三)教学模式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
四、研究的启示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与框架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阶段 |
(三)研究框架 |
二、研究对象的选取 |
(一)研究的学校 |
(二)研究的学科 |
(三)典型课例的选取 |
(四)实践研究的教师和学生 |
三、研究方法的确定 |
(一)文献分析 |
(二)视频图像分析 |
(三)课堂观察 |
(四)访谈 |
(五)作品分析 |
四、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一)教学模式理论阐释阶段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二)教学模式原型构建阶段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三)教学模式实践修订阶段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五、研究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
第四章 “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理论阐释 |
一、“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立论基础 |
(一)“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理论基础 |
(二)“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现实基础 |
二、“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基本内涵 |
(一)归纳式教学 |
(二)过程性教学 |
(三)有过程的归纳教学 |
三、“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典型特征 |
(一)情境性 |
(二)过程性 |
(三)建构性 |
四、“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条件系统 |
(一)教学的情境性条件 |
(二)教学的过程性条件 |
(三)教学的建构性条件 |
五、小结 |
第五章 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原型构建 |
一、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典型案例的分析 |
(一)教学内容 |
(二)教学结构 |
(三)教学方式 |
二、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原型的核心要素 |
(一)“类特征”的学习主题 |
(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
(三)“探究性”的操作活动 |
(四)“贯穿性”的归纳建构 |
(五)“嵌入式”的学习评价 |
三、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原型的设计 |
(一)指导思想 |
(二)功能目标 |
(三)操作流程 |
(四)实现条件 |
四、小结 |
第六章 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教学迭代 |
一、模式的第一轮运用:宏观的尝试和探索 |
(一)第一轮实践研究的问题 |
(二)第一轮教学模式具身化的过程 |
(三)第一轮教学效果的微观分析 |
(四)第一轮教学模式的反思与调整 |
二、模式的第二轮运用:中观的调整与改进 |
(一)第二轮实践研究的问题 |
(二)第二轮教学模式具身化的过程 |
(三)第二轮教学效果的微观分析 |
(四)第二轮教学模式的反思与调整 |
三、模式的第三轮运用:微观的提升与应用 |
(一)第三轮实践研究的问题 |
(二)第三轮教学模式具身化的过程 |
(三)第三轮教学效果的微观分析 |
(四)第三轮教学模式的反思与调整 |
四、三轮教学研究的总结与反思 |
(一)三轮迭代教学研究概述 |
(二)对三轮迭代教学研究的评鉴 |
(三)对“P-I”教学模式的讨论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对研究问题的回应 |
(一)什么是“有过程的归纳教学” |
(二)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原型 |
(三)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的修订与完善 |
二、研究结论 |
(一)“P-I”教学模式阐释 |
(二)“P-I”教学模式的特色与创新 |
(三)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设计策略 |
(四)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实施策略 |
三、研究反思与展望 |
(一)研究反思 |
(二)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7)初中数学情境化微课的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初中数学新课标的时代要求 |
1.1.2 初中数学教学的现实诉求 |
1.1.3 情境化微课为数学教学提供技术支持 |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内容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梳理 |
1.3.1 概念界定 |
1.3.2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数学研究现状 |
1.3.3 微课在初中数学应用研究 |
1.3.4 已有研究述评 |
1.4 理论基础 |
1.4.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1.4.2 情境认知理论 |
1.4.3 有意义学习理论 |
1.4.4 知识分类学习论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
1.6.1 研究意义 |
1.6.2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情境化微课的现实依据及价值分析 |
2.1 情境化微课的现实依据 |
2.1.1 初中数学教学现状分析 |
2.1.2 已有数学微课现状分析 |
2.2 情境化微课应用价值分析 |
2.2.1 情境化微课应用的必要性 |
2.2.2 情境化微课应用的重要性 |
第三章 初中数学情境化微课设计框架搭建 |
3.1 初中数学情境化微课的设计要素分析 |
3.1.1 选题分析 |
3.1.2 教学目标分析 |
3.1.3 学习者分析 |
3.1.4 教学内容分析 |
3.2 初中数学情境化微课的情境设计原则 |
3.2.1 基于情境教学法的教学情境类型及其特征 |
3.2.2 故事情境应用于陈述性知识的设计原则 |
3.2.3 生活情境应用于程序性知识的设计原则 |
3.2.4 问题情境应用于策略性知识的设计原则 |
3.3 初中数学情境化微课的情境设计策略 |
3.3.1 故事情境应用于陈述性知识的设计策略 |
3.3.2 生活情境应用于程序性知识的设计策略 |
3.3.3 问题情境应用于策略性知识的设计策略 |
3.4 初中数学情境化微课的设计流程 |
第四章 初中数学情境化微课案例设计与开发 |
4.1 故事情境微课案例设计与开发 |
4.1.1 《勾股定理》案例设计 |
4.1.2 《勾股定理》案例开发 |
4.2 生活情境微课案例设计与开发 |
4.2.1 《数据的离散程度》案例设计 |
4.2.2 《数据的离散程度》案例开发 |
4.3 问题情境微课案例设计与开发 |
4.3.1 《三元一次方程组》案例设计 |
4.3.2 《三元一次方程组》案例开发 |
第五章 初中数学情境化微课应用与实践研究 |
5.1 初中数学情境化微课的应用路径解析 |
5.1.1 故事情境微课应用路径解析 |
5.1.2 生活情境微课应用路径解析 |
5.1.3 问题情境微课应用路径解析 |
5.2 初中数学情境化微课教学实践研究 |
5.2.1 实践设计 |
5.2.2 实践过程 |
5.3 初中数学情境化微课教学效果分析 |
5.3.1 主观感受 |
5.3.2 客观成绩 |
5.3.3 分析与思考 |
第六章 初中数学情境化微课设计与应用建议 |
6.1 认清微课本质,明晰情境化微课内涵价值 |
6.2 倡导理念更新,提升情境化微课教学效果 |
6.3 分析知识类型,明确情境化微课设计方式 |
6.4 尊重学生地位,完善情境化微课应用路径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研究不足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初中数学教学现状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 B 初中数学教学现状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 C《勾股定理》测试题 |
附录 D《数据的离散程度》测试题 |
附录 E《三元一次方程组》测试题 |
附录 F 初中数学情境化微课教学效果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 G 初中数学情境化微课教学效果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8)“情境-问题”教学模式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研究 ——以“分数的意义”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1.情境教学是发展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
2.当下小学数学情境教学实践中存在不足 |
3.“分数的意义”学习中情境创设的必要性 |
4.研究者个人研究兴趣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现实意义 |
一、相关文献综述 |
(一)情境与情境教学的研究 |
1.国外关于情境及情境教学的研究 |
2.国内关于情境及情境教学的研究 |
(二)数学情境教学研究 |
1.数学情境教学定义 |
2.数学情境教学模式 |
(三)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研究 |
1.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含义 |
2.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结构和步骤 |
3.“情境-问题”教学模式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
二、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与框架 |
(二)研究内容 |
1.研究问题 |
2.“分数的意义”界定 |
(三)研究方法 |
1.访谈法 |
2.测试法 |
3.内容分析法 |
4.课堂观察法 |
(四)创新之处 |
三、“情境—问题”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及概述 |
(一)“情境—问题”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
1.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 |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3.最近发展区理论 |
(二)数学“情境—问题”教学模式概述 |
1.数学“情境—问题”教学模式内涵 |
2.数学“情境—问题”教学模式特征 |
3.“情境-问题”教学模式下教学设计的一般流程 |
四、“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前期调查与分析 |
(一)“分数的意义”学习内容分析 |
1.“分数的意义”课标要求和分析 |
2.“分数的意义”教材内容分析 |
(二)小学生学习“分数的意义”起点水平调查 |
1.学习者学情调查 |
2.学习者学情分析 |
3.调查结论及对“情境—问题”教学设计的启示 |
(三)“分数的意义”教学现状调查 |
1.教师对“分数的意义”情境教学的态度和认识 |
2.教师“分数的意义”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
五、“情境—问题”教学模式下“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
(一)“分数的意义”学习中“情境—问题”教学模式运用的合理性 |
1.分数的意义掌握依赖于具体情境的识别及个体的再创造 |
2.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学习者达成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 |
(二)“情境—问题”教学模式下“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框架与策略 |
1.“情境—问题”教学模式下“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框架 |
2.“情境—问题”教学模式下“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策略 |
(三)制定“情境—问题”教学目标 |
1.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
2.确定教学目标的内容 |
(四)明确“情境—问题”教学内容 |
1.厘清学习需要,创设问题情境 |
2.面向学生主体,遵循问题的可行性 |
3.设计适当的课堂情境练习 |
(五)形成“情境—问题”教学过程 |
1.呈现分数,提取学生旧知 |
2.编制小组,明确学习目标 |
3.创设情境,引发观察思考 |
4.诱发质疑,探究提出问题 |
5.开展任务,合作解决问题 |
6.以练拓思,注重迁移应用 |
(六)设计“情境—问题”学习评价 |
1.学习评价的主体 |
2.学习评价的内容 |
3.学习评价的方式 |
4.学习评价的策略 |
六、“情境—问题”教学模式下“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实施与反思 |
(一)教学设计的实施过程 |
(二)教学设计的效果分析 |
1.学生认可度 |
2.学生自我反思 |
3.练习测验分析 |
七、“情境—问题”教学模式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策略 |
(一)情境创设要贴近生活实际 |
(二)促进课堂教学中情境目标的达成 |
(三)情境创设要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 |
(四)强化学生提出问题中的主体作用 |
(五)搭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学习支架 |
(六)加强实践案例的指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二 学生前测后访谈提纲 |
附录三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实施情况访谈提纲 |
附录四 《分数的意义》前期知识基础测试 |
附录五 学习反思表 |
附录六 《分数的意义》课后检测卷 |
致谢 |
(9)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意义 |
(二) 研究现状 |
1. 国内研究现状 |
2. 国外研究现状 |
3. 相关研究评析 |
(三) 研究方法 |
(四) 创新点与不足 |
一、问题情境创设的相关理论研究及现实意义 |
(一) 问题情境的内涵 |
1. 情境教学法 |
2. 问题情境 |
3. 问题情境创设 |
(二) 问题情境创设的理论基础 |
1. 教育学基础 |
2. 心理学基础 |
(三) 问题情境创设的现实意义 |
1. 有利于激发高中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兴趣 |
2. 有利于培养高中生的问题意识 |
3. 有利于改善高中生的思维品质 |
4. 有利于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
二、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及应注意的问题 |
(一) 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 |
1. 启发性原则 |
2. 适度性原则 |
3. 生活性原则 |
4. 开放性原则 |
5. 综合性原则 |
6. 实践性原则 |
(二) 问题情境创设需注意的问题 |
1. 认清问题情境创设的不足 |
2. 搭配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展开教学 |
三、问题情境创设的准备策略 |
(一) 关注思想政治教师的专业技能 |
1. 完善专业基础知识 |
2. 提高教师教学提问技能 |
3. 关注自身综合素质 |
(二) 提高问题情境创设的针对性 |
1. 找准问题情境的设置点 |
2. 明确问题情境呈现的时间点 |
(三) 情境素材的选取策略 |
1. 充分准备,筛选恰当的材料类型 |
2. 精心设计,注重情境材料的组织 |
(四) 情境问题的设计策略 |
1. 合理选择问题提出的方式 |
2. 注重不同问题类型的整合 |
3. 保障问题和材料的贴合度 |
四、问题情境创设的实施策略 |
(一) 活用多途径展示问题情境 |
1. 用实物展示情境,增强可信度 |
2. 用活动再现情境,增强体验感 |
3. 用媒体演示情境,增强感染力 |
4. 用语言描述情境,提高关注度 |
(二) 引导学生感知问题情境 |
1. 有效组织和调控课堂 |
2. 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
3. 引导学生提出疑难问题 |
(三) 灵活处理课堂生成性问题情境资源 |
1. 利用学生的“错误”回答 |
2. 指导学生设疑的方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立体几何情境创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理论背景 |
1.1.2 实际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综述 |
1.4.1 国外研究综述 |
1.4.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2章 研究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情境教学 |
2.1.2 数学核心素养 |
2.2 理论基础 |
2.2.1 教育学基础 |
2.2.2 心理学基础 |
2.2.3 数学教育学基础 |
第3章 核心素养下立体几何情境创设的现状调查 |
3.1 调查目的与对象 |
3.2 问卷调查设计 |
3.3 调查结果分析 |
3.3.1 核心素养下教师对情境教学的接受程度 |
3.3.2 教师创设情境的积极性 |
3.3.3 教师创设情境的水平 |
3.3.4 教师创设情境的体验 |
第4章 核心素养下立体几何情境创设的要求与策略 |
4.1 创设情境的基本要求 |
4.1.1 注重立体几何情境素材的有趣性 |
4.1.2 注重立体几何情境素材的科学性 |
4.1.3 注重立体几何情境素材的启发性 |
4.1.4 注重立体几何情境设置的发展性 |
4.1.5 注重立体几何情境活动的自然性 |
4.1.6 注重立体几何情境中思维层次的提高 |
4.2 情境创设策略 |
4.2.1 数学史实情境 |
4.2.2 实际应用情境 |
4.2.3 数学问题情境 |
4.2.4 数学操作情境 |
4.2.5 信息技术情境 |
第5章 实验研究 |
5.1 实验目的 |
5.2 实验设计 |
5.3 实验案例 |
5.4 实验结果分析 |
5.4.1 教师观察 |
5.4.2 个例访谈 |
5.4.3 测试成绩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四、创设数学教学情境的途径与策略(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学化学教学情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研究[D]. 邓佳英. 西南大学, 2021
- [2]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初中音乐情境教学研究[D]. 陶镜茹. 江南大学, 2021
- [3]初中数学情境创设的现状调查及策略研究 ——以伊犁地区团场中学为例[D]. 龚晓晓. 石河子大学, 2021
- [4]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法应用的现状、问题及对策[D]. 祝姣姣. 西南大学, 2021(01)
- [5]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建构[D]. 石迎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6]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7]初中数学情境化微课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 张月. 河北大学, 2020(08)
- [8]“情境-问题”教学模式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研究 ——以“分数的意义”为例[D]. 曹允瑶.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9]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研究[D]. 严丽.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10]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立体几何情境创设研究[D]. 杨雪珂. 信阳师范学院,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