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入世与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曹慧平[1](2020)在《“新经管”背景下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以安徽财经大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济全球化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传统经管学科面临着许多新的变化。为适应这种变化,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需要及时作出修订。分析了国际商务专业面临的新形势,按照安徽财经大学提出的"新经管"建设要求,从国际商务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特色和课程设置三个方面对原培养方案进行修订。通过对新人才培养方案和原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结构从总体变化到具体模块的对比分析,提出国际商务专业课程结构设置的优化方案及对国际商务人才各种能力的培养措施。
黄玲,方敏[2](2019)在《中外高等院校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面对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态势,国内高校应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需求,客观评估国际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断进行调整与优化,以缩小与国外高校之间的差距。文章在对国内外着名商科院校国际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进行分析和对比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国内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路径进行了剖析。本文认为,从人才培养目标层面来看,国内高等院校的国际商务专业应在注重学生的专业智商,即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培养的同时,加大对学生的专业情商和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从课程设置层面来看,应分别针对专业基础、专业核心、专业选修以及专业实训实践这四大模块进行适度的调整与优化。
陈艺[3](2017)在《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文中提出现阶段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加深,这就需要培养国际商务人才,在对其进行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要从实践层面进行分析,从而为社会培养更为优秀的人才。本文中从实际需求层面出发,全面阐述了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并且提出教学的实践要求,以期达到最优质的教学效果。
梁莹莹,孟亮,段立君[4](2017)在《工科院校国际商务专业应用型差异化人才培养定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我国对外经贸的快速发展和对外经济合作的逐步深化,对高层次、复合型以及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必将加大,迫切需要一批能够具备坚实的商务理论基础,熟悉国际商务活动规则与运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而从当前国际商务人才供给和就业需求来看,存在明显的结构性矛盾。文章以国际商务专业人才供求特征为切入点,重点分析当前企业对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特征,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国际商务专业实现差异化人才培养的建议,旨在为工科院校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刘丽[5](2015)在《基于外包人才需求下的国际商务培养模式改革》文中认为随着全球一体化的不断加强,国际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归根结底实质是人才的争夺。入世后必须分析国际人才市场需求状况,深入了解国际市场发展规律,遵循国际市场惯例,积极引进优秀的国际商务人才才能使我国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鉴于当前我国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满足国际市场的发展要求,笔者从外包人才需求的视角出发,探索我国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
吕占维[6](2015)在《中职学校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创新途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职学校在进行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时,其课程设置的主线一般是以学科为基础的,其课程体系一般比较传统,培养模式也比较固定,这种情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具有足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可以说对于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存在着诸多不足。本文从这个方向入手,深入分析传统培养模式的现状与弊端,研究人才培养途径改革的新方向与新目标,并重点提出了创新探索的具体方案,即"2+1"课程设置,以期对这一问题作出有益思考。
程欣[7](2015)在《我国高校国际经贸专业课程改革研究 ——基于就业能力的视角》文中研究表明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各国之间的国际经济贸易往来日益加深,一国对外贸易经济的发展指标往往会带动该国的全球影响力指标。经过多年的磨砺,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贸进出口高速发展,已然成为世界贸易大国,但却不是贸易强国,国际经贸领域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而这种竞争最终将表现为人才竞争,特别是高素质专业人才的竞争。我国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一直是经济学门类中毕业生规模最大的专业,研究这个有着庞大毕业生规模的专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当前,在就业难的压力之下,许多应用型高校的国际经贸专业都在进行旨在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转变,但受长期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我国国际经贸专业的课程仍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国际经贸专业课程应怎样改革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基于这样的形势和认识,本论文提出了核心研究问题:如何在国际经贸专业课程改革中融入就业能力的培养?为了全面深入地回答该研究问题,本研究综合运用了文本分析、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案例研究、历史研究等方法,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介绍国际经贸专业课程改革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基本概念的界定与描述及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为我国高校国际经贸教育的历史追溯,主要是对从萌芽、起步、探索到发展的四个阶段进行了简要的回顾,从中梳理出一些经验和值得深思之处。第三部分为国外高校国际经贸专业课程基于就业能力改革的探索,对英国和澳大利亚两所大学的国际经贸专业课程改革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从而得出了一定的改革经验。第四部分为我国高校国际经贸专业课程现状调研,包括了对国际经贸专业课程设计的文本分析,用问卷与访谈调查的方法洞悉了毕业生和企业雇主对国际经贸专业课程改革的诉求,了解了当前的课程现状及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评价,并获得了相关的课程改革建议。第五部分从就业能力的视角探讨了我国高校国际经贸专业课程应如何改革,首先分析了课程目标及重建的措施,其次对课程结构与内容进行了优化与调整,并尝试构建了要素设计的框架,最后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改革进行了阐述和探究。第六部分为本文的研究总结与展望。本论文得出的主要结论:第一,在课程目标方面,要明确以培养就业能力为核心的目标,在课程目标的重建中,要注意让学生尽早明晰就业能力要求及其重要性;并加强与国际经贸企业的合作,体现企业界的参与。第二,在课程结构与内容方面,首先要对课程结构进行优化,具体体现在课程类型、学分比例、学习进程、学习场所这四个方面的改革。其次应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如适当精简课程,进行内容整合;增加每门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更注重课程的质量,而非数量;结合当前经贸形势增加新的内容。最后在对课程结构与内容的要素进行框架设计时应体现出基于就业能力的特点。第三,在课程实施方面,教师应在课程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综合性的就业能力。要做到采用多种方式将就业能力嵌入到课程教学中,如贸易情境模拟、研讨、团队业务合作、经贸业务软件操作、真实业务案例分析、双语课程、企业现场的学习等;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氛围,特别是要加强学生在课程中的主动学习和深入思考,并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服务,如配备学业导师、设置专门的办公时间与学生交流、聘请国际经贸企业的资深业务员作为实践教学的指导老师、在课程中穿插专门提高就业能力的专题讲座、提供配套的辅助支持等。第四,在课程评价方面,应明确课程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通过多种形式的评价方法考核且激发学生的就业能力,尤其应重视形成性评价。同时应注重发展性的学生成长记录,不仅记录学校给出的课业成绩,也记录学生们在就业能力培养中的进步,这既有助于学生阶段性地进行学习总结与反思,也有助于企业雇主更全面客观地了解毕业生。本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通过学习国外高校该专业课程改革的经验,并结合我国的本土特色,探索出就业能力视域下我国应用型高校国际经贸专业课程改革的路径,为高校正在展开的将就业能力融入课程的培养方案提供参考和借鉴。
何康民,林小惠,张琰婧,李若兰[8](2014)在《从全球化视角探析国际商务师人才培养》文中提出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正日益与国际接轨,国际贸易往来日趋频繁。对外贸易行业在国内外经济发展和成熟过程中,面临着众多挑战。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全国范围内,我国外贸行业对国际商务师需求巨大。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际商务师是国际贸易活动得以开展的关键力量。本文从全球化视角探析国际商务师需求现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以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国际商务师,对我国外贸行业做出新的贡献。
魏松峰[9](2013)在《独立学院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文中认为随着最难就业季的到来,独立学院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应该如何保持并提高核心竞争力,是各个独立学院都在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论述了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及各高校的人才培养规模,分析了独立学院国际商务专业现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提出了优化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查贵勇[10](2012)在《国际商务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上海海关学院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国际商务专业的固有特性、用人单位的人才诉求等,都要求国际商务专业改变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自升本以来,上海海关学院国际商务专业就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第二课堂、实践教学、资格考试等多方面积极探索和践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入世与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入世与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新经管”背景下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以安徽财经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际商务专业面临的新形势 |
二、“新经管”背景下国际商务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特色 |
(一)专业培养目标 |
(二)专业培养特色 |
三、国际商务专业课程结构调整方案 |
(一)国际商务专业课程结构与学分的总体变化 |
(二)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 |
(三)通识课 |
(四)学科基础课 |
(五)专业理论与实践 |
(六)创新创业与实训 |
(七)分类教育 |
(2)中外高等院校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献综述 |
(一)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二)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三、国内外着名商科院校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目标的分析与对比 |
(一) 国内率先开办国际商务专业的着名商科院校国际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
1.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
2.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
3.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
(二) 香港及国外着名商科院校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目标 |
(四) 国内外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异同 |
四、国内外着名商科院校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分析与对比 |
1.专业基础模块 |
2.专业核心模块 |
3.专业选修模块 |
4.专业实训实践模块 |
五、全球化战略下国内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转变路径分析 |
(一) 人才培养目标层面 |
(二) 课程设置层面 |
六、结束语 |
(3)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
1. 培养复合型人才 |
2. 从实际需求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
二、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实践分析 |
1. 以市场为需求, 明确培养目标 |
2. 构建完善课程体系 |
3. 优化课程资源配置 |
三、结语 |
(4)工科院校国际商务专业应用型差异化人才培养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就业状况分析 |
(一) 结构性供求矛盾突出 |
(二) 培养硕士层面高层次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高校较少 |
二、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
(一) 与国际贸易学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趋同 |
(二) 重理论轻实践 |
(三) 理论类课程比例过大 |
(四) 注重课堂理论知识传授 |
三、国际商务专业人才需求的特征分析 |
(一) 社会对国际商务专业人才需求加大 |
(二) 国际商务人才需求实用化 |
(三) 国际贸易人才需求多样化 |
四、国际商务专业实现差异化人才培养的建议 |
(一) 依托国际商务本科培养高水平人才 |
(二) 创新教学理念, 提高实务类课程比重 |
(三) 拓展教师实务应用能力提升渠道 |
(四) 注重虚拟仿真实验室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
(5)基于外包人才需求下的国际商务培养模式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外包人才需求分析 |
(一) 外包人才需求数量分析 |
(二) 外包人才需求质量分析 |
二、我国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
三、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
(一) 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
(二) “国际贸易理论知识+国际商法+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思路 |
(三) 建立“教、学、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
(6)中职学校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创新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职学校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弊端 |
2 中职学校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目标与发展方向 |
2.1 中职学校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目标 |
2.2 中职学校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 |
3 中职学校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途径研究 |
3.1“2+1”模块化课程设置的特点 |
3.2“2+1”模块化课程设置的具体设想 |
4 结语 |
(7)我国高校国际经贸专业课程改革研究 ——基于就业能力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文献综述 |
二、国外文献综述 |
三、中外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思路 |
第四节 核心概念 |
一、课程 |
二、国际经贸专业课程 |
三、就业能力 |
第五节 理论基础 |
第二章 我国高校国际经贸教育的历史追溯 |
第一节 萌芽阶段(1949年之前) |
第二节 起步阶段(1949—1977年) |
第三节 探索阶段(1978—1991年) |
第四节 发展阶段(1992年—至今) |
第三章 国外高校国际经贸专业基于就业能力课程改革的探索 |
第一节 英国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商学院的课程改革 |
一、国际经贸专业的现状 |
二、国际经贸专业的课程改革 |
第二节 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商学院的课程改革 |
一、国际经贸专业的现状 |
二、国际经贸专业的课程改革 |
第三节 就业能力视域下国外高校国际经贸专业课程改革的经验 |
一、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为课程的总体目标 |
二、课程内容注重与职场内容的对接 |
三、教学实施以生为本,以提高就业能力为主旨 |
四、课程评价重视过程性和发展性的学生成长记录 |
五、课程持续关注雇主和毕业生对课程效果的反馈 |
第四章 我国高校国际经贸专业课程现状调研 |
第一节 国际经贸专业的课程设计:文本分析 |
一、教育目标与学习结果 |
二、课程的结构与内容 |
三、与就业能力的关联度分析 |
第二节 毕业生对国际经贸专业课程改革的诉求:问卷与访谈调查 |
一、课程学习目标 |
二、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 |
三、课程实施 |
四、课程评价 |
五、专业课程与就业能力 |
六、对基于就业能力的课程改革的建议 |
第三节 企业雇主对国际经贸专业课程改革的诉求:访谈调查 |
一、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评价 |
二、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期望 |
三、对基于就业能力的课程改革的建议 |
第五章 就业能力视域下我国高校国际经贸专业课程改革探析 |
第一节 课程目标 |
一、专业的定位 |
二、以培养就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目标 |
三、课程目标重建的措施 |
第二节 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 |
一、课程结构的优化 |
二、课程内容的调整 |
三、课程结构与内容的要素设计框架 |
第三节 课程实施 |
一、采用多种方式将就业能力嵌入到课程教学中 |
二、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氛围 |
第四节 课程评价 |
一、基于就业能力的课程评价 |
二、发展性的学生成长记录 |
第六章 结论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的贡献与局限 |
一、研究贡献 |
二、研究局限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从全球化视角探析国际商务师人才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国际商务师人才培养面临问题 |
(一) 教育比重不均衡 |
(二) “复合型人才”试验落实不到位 |
(三) 创新实践能力不足 |
二、国际商务师培养模式的探索 |
(一) 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主导目标 |
(二) 以市场需求为行动导向 |
(三) 以高校为人才培养平台 |
(四) 以政府支持为强大后盾 |
三、结语 |
(9)独立学院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素质要求及培养模式概述 |
1. 我国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 |
2. 我国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模及发展。 |
二、我国独立学院现行人才培养模式缺陷分析 |
1. 人才培养目标趋同化。 |
2. 人才培养方案难以承载人才培养目标。 |
3. 在协调管理等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仍显不足。 |
三、优化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
1. 明确培养目标, 完善课程体系。 |
2. 推进商科教育的国际化改革。 |
3. 整合校内外优势师资资源, 引入国外智力。 |
4. 积极开展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市场营销。 |
(10)国际商务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上海海关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复合型人才的内涵分析 |
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形式 |
三、国际商务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必要性 |
1.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促使 |
2.国际商务专业学科特性的内在要求 |
3.社会对国际商务人才需求的特点使然 |
4.中国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需要 |
5.培养大学生职业胜任能力的需要 |
四、上海海关学院国际商务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方向 |
1.确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
2.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 打破课程界限、整合教学内容 |
(1) 注重强基础和宽专业, 扩宽学生知识面和就业面 |
(2) 增设专业导论课《国际商务概论》 |
(3) 强化实践技能培养, 强调实践课程比例。 |
(4) 注重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 |
(5) 注重培养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跨国交流能力。 |
(6) 注重培养学生法律意识和技能。 |
(7) 打破课程界限, 整合交叉内容, 提高教学效率 |
(8) 探索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
3.进行“过程式”教学改革, 探索“过程式”教学管理 |
4.创造辅修第二专业条件 |
5.丰富第二课堂教学, 注重职业素质修养能力培养 |
6.完善实验室与实习基地建设, 探索改革实习方式以加强实践教学 |
7.巩固和拓展职业资格证书考试 |
8.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四、入世与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经管”背景下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以安徽财经大学为例[J]. 曹慧平.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01)
- [2]中外高等院校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比研究[J]. 黄玲,方敏. 市场论坛, 2019(04)
- [3]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 陈艺. 现代经济信息, 2017(23)
- [4]工科院校国际商务专业应用型差异化人才培养定位研究[J]. 梁莹莹,孟亮,段立君.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7(11)
- [5]基于外包人才需求下的国际商务培养模式改革[J]. 刘丽. 普洱学院学报, 2015(02)
- [6]中职学校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创新途径[J]. 吕占维. 科教导刊(中旬刊), 2015(05)
- [7]我国高校国际经贸专业课程改革研究 ——基于就业能力的视角[D]. 程欣. 南京大学, 2015(05)
- [8]从全球化视角探析国际商务师人才培养[J]. 何康民,林小惠,张琰婧,李若兰.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07)
- [9]独立学院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 魏松峰. 现代经济信息, 2013(22)
- [10]国际商务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上海海关学院为例[J]. 查贵勇. 上海海关学院学报, 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