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性分析在油田集输系统经济评价中的应用

敏感性分析在油田集输系统经济评价中的应用

一、敏感性分析在油田集输系统经济评价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魏成森[1](2020)在《CBM公司CS煤层气开发区块单井效益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很多油气田步入开发周期的中后期,油价也经历了巨大的波动,油气企业经济效益受到很大影响。尤其是煤层气这类非常规天然气企业,“重产量,轻效益”这种管理模式要逐步改变,这就决定这类企业的要愈发的重视效益开发、效益经营,气田企业必须将提高经济效益工作纳入生产经营中。本文在研究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效益评价理论和企业单井效益评价实践经验,对煤层气单井效益评价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发现目前单井效益评价的问题点,通过优化评价方法和决策数据模型,优化适用煤层气单井效益评价体系。该体系主要分为单井效益评价指标的确定、单井成本核算思路、单井成本分摊方法设计、生产决策体系构建四个部分。该体系在煤层气开采评价上是一种全新的单井效益评价体系,综合考虑了影响单井效益的各种因素,如地质条件、产量规律、治理措施规律、财政补贴等,实现了对CS开发区块煤层气单井效益的精确分类。通过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和开源节流、降本增效方案的实施,将预期能够提升的产能、节约的成本、增加的财政补贴等因素进行分析比较,为未来“一井一策”和整个开发区块生产经营发展方向提供有效的决策指标,具有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

广兴野[2](2020)在《塔河油田稠油伴热集输管网结构及参数优化》文中认为塔河油田某区块油藏为普通稠油,采用单管、井口掺水后加热的伴热集输工艺,地面集输模式为星状管网。地面建设中存在新增单井多、井站距离远,导致建设投资费用大;生产运行中存在掺水量大、加热温度高,导致生产能耗高,运行费用大等问题。为了减少地面建设成本及生产运行成本,基于塔河油田某稠油区块工艺特点,本文改造设计了一种新型集输管网——枝状管网,根据所建管网结构特点,利用最优化理论知识,进行了集输管网的结构及运行参数优化设计研究,证明了该种管网的研究价值,获得了最优的管线参数和运行参数。具体工作如下:1.在进行枝状集输管网优化前,本文首先建立了埋地管道温降模型,基于塔河油田某稠油区块基础数据,对温降模型进行误差分析,结果表明所建温降模型适用于该稠油区块。然后选取DuklerⅡ模型、Beggs-Brill模型及Baker模型三种典型压降模型,基于塔河油田稠油区块基础数据,对上述三种模型进行误差分析,确定Beggs-Brill模型更适合该稠油区块,并对模型进行修正。最后根据该区块实际运行数据,采用正交试验法,进行管道压降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影响管道压降因素的主次顺序为:管道入口温度>管道内径>液相含水率>原油粘度。2.本文采用分级优化的方法,将枝状集输管网优化问题划分为管网结构布局优化和管线及运行参数优化两部分,选用合适的优化算法进行求解计算。首先确定了枝状集输管网集油流程,采用K-means算法进行油井最优化分组,采用加权平均法进行站场位置优选。利用Dijkstra算法确定各井组内支路的分布情况,采用拟合方法确定了各支路的主干管线,将各支路所辖单井以最短路径接入主干管线,生成枝状管网连接图。最后对枝状管网、星状管网和树状管网的管线总长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枝状管网可以显着的减少投资。3.根据确定出来的枝状管网结构布局,以管网建设费用和运行费用最小为目标函数建立优化模型,并根据国家标准及实际生产需求制定相应的约束条件,选用惩罚函数法和粒子群优化算法相结合的方式对目标函数进行求解,得出最优的管线参数和运行参数以及相关费用。

黄作男[3](2020)在《油田多相混输管道热力水力特性及常温集输半径计算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油田开发的深入,多数油田已进入注水开发阶段,采出液含水率日渐上升。由于水的比热较大,含水率的升高使传统集输工艺的加热能耗迅速增长,为油田经济效益带来一定损失,故亟需开展常温集输工作以降低集油能耗,提高企业效益。在油田实际生产中,大多采用油气水混输方式进行集油,常温集输的边界条件还处于现场摸索的经验总结阶段,并未与含水率、产气量等运行参数相结合。基于以上问题,本文拟结合传热学原理、多相流理论构建混输管道热力水力模型,分析其热力水力特性,并通过温降压降耦合计算确定常温集输半径,绘制图版,进而为油田常温集输工作提供技术支持。首先,根据传热学相关原理计算集油管道热力模型中总传热系数的理论值,并使用MATLAB软件,结合油田现场实测数据对总传热系数理论值进行修正。经统计,模型修正后计算值与实测值间的平均相对误差为4.16%,其精度符合工程实际应用条件。采用控制变量法研究了不同参数对温降的影响趋势,发现油气水三相流管道的温降随产液量、含水率、气油比、环境温度的增大而减小。然后,使用多个气液两相流压降模型计算了油田现场混输管道的压降,误差分析表明杜克勒II法精度最高。基于最小二乘法对杜克勒II法修正后,计算值与实测值间的平均相对误差可降至9.45%,适合工程应用。研究了不同因素对压降的影响,结果表明,混输管道的压降随产液量、气油比的增加而增大,当含水率大于转相点时,压降随含水率的升高而减小。接下来,将常温集输半径定义为管道全程无热能补充时起点压能驱使管内介质流动的距离。若常温集输半径大于管道长度,则该管道可以实施常温集输。在常温集输半径计算过程中,考虑管道热力特性与水力特性的相互影响,确定了常温集输半径的耦合计算方法,并就不同因素对常温集输半径的影响趋势开展了研究。同时采用单因素敏感性分析方法确定了常温集输半径对不同因素的敏感性,选取其中最敏感的四个影响因素制作了常温集输半径图版,为油田常温集输工作提供理论指导。最后,基于Visual Basic 6.0语言利用修正后的热力水力模型编制了油气水混输管道常温集输半径计算软件,其功能包括天然气物性参数计算、集油管道总传热系数计算、油气水混输管道热力计算、基于多种气液两相流压降模型的混输管道水力计算、基于热力水力耦合的混输管道常温集输半径计算。该软件界面友好,运行稳定,可为现场工作人员的日常管理提供便利。

赵洪洋[4](2020)在《聚驱油气集输系统低温集输工艺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低温集输是一种能够大幅度降低系统能耗的集输工艺。目前,该工艺主要应用于油田水驱系统。对于聚驱系统和三元驱系统,由于油井采出液成分复杂,流变性变化较大,低温集输工艺技术界限尚不明晰,未能广泛应用。针对大庆油田某采油厂聚驱集输系统,开展了低温集输技术研究。该研究对于控制能耗损失,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油田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该采油厂实际生产情况,综合考虑采出液物理性质、含聚浓度等因素,选择水驱转油站、低含聚驱转油站、中含聚驱转油站、高含聚驱转油站各一座,制定了生产运行数据采集方案,并进行了数据采集,包括油井产液量、含水率、掺水量、采出液物性、集输管线起点和终点温度、压力等相关参数。分析了不同含聚浓度油井采出液物性,其流变性受温度、含水率和含聚浓度影响较大,呈现非牛顿流动结构。利用所采集的集输管线生产数据,拟合了不同月份不同管径的传热系数,拟合后的计算误差小于5%。分析对比了Baker模型、B-B模型和Dukler模型对聚驱油气水混输管道水力计算的精度,并分别采用最小二乘法和神经网络学习法对三种计算模型进行了修正。结果表明,通过神经网络学习法修正后的Baker计算模型精度最高,计算误差小于10%,适用于油田聚驱系统集油管线水力计算。通过熵权法-灰色关联法对聚驱油气集输系统低温集输工艺技术界限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环境温度、油井产液量、产出液的含聚浓度和含水率影响较高。通过神经网络法进行了油井停掺水生产可行性分析模型,分析结果与实际生产情况误差约为5.2%,鲁棒性较强,能够指导现场生产。以生产运行费用最小为目标,以单井掺水量和加热炉出口温度为控制变量,以安全集输为约束条件建立了聚驱集输系统生产运行参数优化数学模型,并给出了粒子群求解算法。在此基础上,通过C#编制了聚驱低温集输系统生产管理系统(APMS)。该软件包括水力热力模拟、生产运行优化、计算结果查询等功能模块,可以实现油田聚驱集输管网的仿真计算和优化运行。利用该软件对四座转油站集输系统进行了生产运行参数优化。优化后四座转油站日生产费用同比降低了28%,能耗降低了21%,每年可节省能耗费用843万元,节能降耗显着。

王雁萍[5](2020)在《Q油田H区块新增调整井项目经济评价研究》文中指出油气田随开发难度越来越大,风险越来越高。调整井项目在该油田部署是否具有经济效益,能否实施,投资是否可行,这些决定在开发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面临油价波动,如何经济有效的实现以最小的投资拿到最大的收益,这些问题亟待解决。目前,通过对项目不同方案优选,利用经济评价来落实项目风险已经是各个油田判断项目是否具有经济效益并且可行的一个重要手段。本文以B海域Q油田H区块调整井为研究对象,通过与各相关部门多次沟通协调并积极讨论,经专家组专家审查,最终确定油藏推荐方案及潜力方案、钻完井方案、地面工程方案。在掌握大量钻前预测数据和资料后,确定调整井项目实施的必要性、钻完井方案技术的可行性,利用经济评价模型,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参数及方法,计算在不同方案情况下计算中值、低值、高值及长期30美元的油价下的内部收益率及净现值,评价开发投资、产品价格、产量及操作费这些敏感性因素对经济评价结果的影响,精准分析,最终确定调整井项目开发投资经济的合理性,及投资的风险程度可控性。项目评价结果决策调整井项目的下一步运行,领导决策提供数据建议,通过总结经验,也可为如何类似项目提供借鉴依据。基于此,本人对油田调整井项目经济效益评价展开了细致研究。

孟繁琦[6](2020)在《A-S含蜡原油管道安全输送特性与流动保障方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东北部某油田A-S管道输送的原油为高黏易凝的含蜡原油,其主要采用加热输送的方式运行。随着油田开发的年限增加,产量逐年递减,A-S管道即将面临低输量运行的问题,随时可能发生停流、管道能耗增大损坏设备、管道超压等情况,严重影响了油田管道的安全稳定运行生产。本文首先根据管道传热机制以及实际生产运行数据,考虑油流摩擦生热现象,研究了管道总传热系数具体计算方法,利用反算插值法修正总传热系数K值,据此建立了管道热力计算模型。在管道压降计算模型方面,分别利用达西公式和Pipephase软件中内嵌的各类压降模型数值模拟了水平管道的压降情况,对比确定最优压降模型。在此基础上,将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和误差分析,并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修正,建立了符合油田实际的外输油管道压降模型。经验证,水力、热力模型相对误差均在5%以内,满足预期模型精度,对降低油田能耗损失具有实际意义。其次,利用所建水力、热力模型,结合管道实际运行特性,开展了管道的水力、热力最小安全输量研究,明确了管道的安全运行界限。并针对管道最小安全输量进行敏感性分析,确定管道出站油温为管道安全输量的最重要控制因素,据此开发了便于油田可视化操作的最小安全输量A-S外输油管道安全输量计算软件,为原油低输量下安全稳定运行提供理论依据。最后针对管道低输量运行现状,以所确定的管道安全输量为界限,分析设计了三种适用于该油田的管道安全保障方案,采用所建水力、热力模型,对方案进行数值模拟,确定最优掺水输送、增加中间加热站以及正反输送三种保障方案。最后通过经济对比,确定掺水输送为最终的管道安全保障方案,以保障管道安全经济运行。本文的相关研究成果可对水力、热力模型进行修正,增加模型精度,可依据对管道的最小安全输量分析与计算,制定低输量下管道安全保障方案,为管道的安全运行提供保障以及技术支持。

朱玉庭[7](2018)在《K油田K3断块区探明储量经济评价》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的石油需求量伴随经济高速发展而快速增长,国内现有的原油产量已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国家为进一步激发石油行业,特别是勘探开发领域的活力,允许民营企业与国有石油公司在油气勘探开发领域开展合作,从事油气勘探开发。民营企业的进入有助于盘活小而散、投资不足的油气矿权,提高储量开发效率,在稳定国内原油产量的同时,也进一步拓展了民间资本的投资渠道。国有石油公司与民营企业合作的出发点是实现双方权益的最大化,取得收益的前提是勘探阶段发现的探明储量投入开发并获得开发效益。因此,对于已发现的探明储量开展经济评价就成为整个勘探开发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过程。我国的石油勘探与开发长期以来都是由国有石油公司垄断的,民营企业进入该领域的时间较短,对储量管理经验的积累尚有欠缺,本次论文的重要目的和意义就是期望通过本次论文的写作,为民营企业的储量评价流程和方法方面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案例。本文以探明储量经济评价的理论基础为出发点,在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通过文献调研对比国内外储量分类体系的差异,对探明经济可采储量的含义、经济评价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做了概述。然后,在油田生产特点和产量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分析了地质条件、地理环境、原油品质、勘探开发技术、产量递减、经济环境、管理水平等因素对经济评价的影响,根据国家和企业的规范文件选取了探明储量经济评价的评价参数。第三,按照现金流量法的评价流程和方法,选取K油田K3断块区探明储量作为案例,从开发方案设计、产量指标预测开始,根据相应规范文件,结合K油田经营实际情况的调查,对现金流入与流出各项参数进行了估算,通过现金流量计算得出了净现值、内部收益率、经济可采寿命期、经济可采储量等经济评价指标,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和盈亏平衡分析,得出了影响评价结果的最敏感因素、盈亏平衡产量和生产能力利用率。最后,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类似于K3断块区的小型、低丰度探明储量的经济评价为民营企业提供了可借鉴的案例,并在储量管理的制度建设方面提出了建议。

李颖[8](2018)在《低渗致密砂岩油藏注水过程中动态毛管效应特征研究及应用》文中认为注水是补充低渗致密砂岩油藏能量的常用手段,注水开发低渗致密砂岩油藏时,普遍存在注入压力高、油井见效慢和注入水沿裂缝突进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解释并表征低渗透油藏(特别是超低渗、致密油藏)内的动态毛管效应,以明确注水过程中的毛管压力和渗流特征,并解释动态毛管效应影响下的非达西渗流现象以及微观驱油特性。因此,本文围绕低渗致密砂岩油藏注水过程中的动态毛管效应,系统开展其特征、机理、模型及应用研究。以低渗致密砂岩油藏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一系列储层和流体特征实验研究,包括矿物组分分析、孔隙结构可视化观测、孔隙结构特征分析、物性特征分析和基本渗流特征分析等。实验结果表明,低渗致密砂岩油藏注水过程中动态毛管效应明显,存在边界层效应和边界滑移效应。自主研发了动态毛管效应测试系统,形成了动态毛管效应评价方法。评价指标包括动态毛管压力、动态相渗曲线、稳态毛管压力、稳态相渗曲线和动态毛管效应系数。自主研发了静态毛管压力测试系统和评价方法,定量评价油藏原地条件下的岩石物性特征。以特低渗、低渗和中渗岩石为例评价了动态毛管效应,以初步界定需要考虑动态毛管效应的临界条件。系统研究了低渗致密砂岩油藏注水过程中渗透率、孔隙结构、裂缝、界面张力、润湿性、流体黏度和密度以及驱替压差等对动态毛管效应的影响,深入分析了低渗致密砂岩油藏流体的受力特征和运动特性,揭示了动态毛管效应的作用机理。研究表明,渗透率越低,动态毛管效应越明显;裂缝和表面活性剂能够减小动态毛管效应,但裂缝可能在基块中造成更大的动态毛管阻力;流体黏度的增大和驱替压差的增大能够强化动态毛管效应。基于低渗致密砂岩油藏动态毛管效应特征及作用机理,构建了动态毛管效应表征模型。宏观表征模型综合考虑了阈压、压差作用特征长度(表征裂缝)、表面润湿性因子、渗透率、孔隙度、黏度和密度等影响因素。微观模型定义了动态润湿滞后系数,以反映润湿角的迟滞效应和动态毛管压力的控制作用。建立了由毛管压力计算动态、稳态相对渗透率的GML模型和GBL模型。基于动态毛管效应表征模型,构建并验证了耦合动态毛管效应、边界层效应和边界滑移效应的多孔介质产量模型。模型敏感性分析表明,边界层效应和边界滑移效应对注水生产评价的影响不大,但是动态毛管效应的影响是必须考虑的。对比多孔介质产量模型计算结果和耦合动态毛管效应的数值模拟软件的计算结果,验证了耦合动态毛管效应的数模软件评价低渗致密砂岩油藏注水生产的准确性,确立了考虑动态毛管效应评价低渗致密砂岩油藏注水生产的工程应用方法。基于实验研究和数模分析结果,提出了油藏注水生产评价中需要考虑动态毛管效应的临界条件。本文研究成果有助于完善低渗致密砂岩油藏渗流理论体系,提高低渗致密砂岩油藏注水生产评价的准确性,并为低渗致密砂岩油藏降压增注和提高采收率提供理论指导。

房丹丹[9](2018)在《滨南首站能耗分析及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联合站是油气集输系统中最关键的生产单元,拥有大量的生产设备,承担着油气水分离,原油脱水稳定及外输等任务,是油田主要耗能环节之一。影响联合站能耗的因素具有耦合性、非线性和非平稳性等复杂特征。本文以滨南首站为研究对象,在现有生产技术条件下,通过分析辨识联合站的关键能耗影响因素,借鉴国内外关于评价系统工程能效的方法理论,对联合站进行能耗评价与优化研究。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在分析联合站能耗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确定加热炉出口处原油温度是现有生产技术条件下影响联合站燃料单耗的主要因素。通过开展不同脱水温度、不同破乳剂浓度条件下原油脱水沉降水浴实验,确定了含水原油合理的脱水沉降温度。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建立了联合站能耗评价优化模型。针对滨南首站,设定不同时间点的进站加热炉和脱水加热炉出口处原油温度和燃料单耗为输入指标,外输原油量为输出指标,共组成20个决策单元。通过评价决策单元的有效性,对非DEA有效的输入指标进行优化,在模拟预测的基础上,提出了滨南首站节能优化方案。通过现场监测验证,滨南首站优化方案实施后,进站加热炉热效率提高12.54%,脱水加热炉热效率提高8.2%;进站加热炉燃料单耗由4.19kgce/t下降至3.15 kgce/t,脱水加热炉的燃料单耗由1.61kgce/t下降至1.39kgce/t;联合站平均燃料单耗由5.80kgce/t下降至4.54kgce/t,比优化前下降了21.7%对比优化方案实际运行结果,DEA优化模型预测误差为2.5%,预测数值准确可靠。

邓心茹[10](2018)在《长庆油田集输管道内腐蚀直接评价技术(MP-ICDA)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因内腐蚀引起的管道损坏、破裂、泄漏等事故频频发生,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严重污染环境。开展管道内腐蚀预测及评价工作能为管道的安全运行提供有力保障。多相流管道内腐蚀问题是腐蚀与冲蚀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采用OLGA和ECE仿真软件模拟多相流管道均匀腐蚀现象,研究流速、温度、压力、含水率、气油比、H2S含量、路由等因素的影响规律;采用ANSYS 17.2 Fluent仿真软件模拟气液固管道内冲蚀现象,研究流速、压力、气液比、颗粒粒径、颗粒质量流量、路由等因素的影响规律;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进行敏感性分析,确定各影响因素的关联度;建立多相流管道内腐蚀预测模型;以长庆油田某集输管道系统为研究对象,预测管道内腐蚀情况,并将预测结果与现场检测数据对比。结果表明预测误差一般在50%以内,建立的腐蚀模型能较好地适用于长庆油田集输管道内腐蚀预测。最后,本文以NACE SP0116多相流管线内腐蚀直接评价标准(MP-ICDA)为指导,对管体腐蚀程度、管道剩余强度和管体腐蚀损伤进行评定,预测腐蚀发展趋势,提出现场工作建议以指导日后的运行生产。

二、敏感性分析在油田集输系统经济评价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敏感性分析在油田集输系统经济评价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CBM公司CS煤层气开发区块单井效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
        1.2.1 国外现状
        1.2.2 国内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效益评价相关理论
    2.1 效益评价理论综述
        2.1.1 效益及效益评价的含义
        2.1.2 效益评价的基本原理
        2.1.3 效益评价方法评述
    2.2 单井效益评价理论综述
        2.2.1 单井效益评价相关概念
        2.2.2 单井效益评价方法
        2.2.3 单井效益评价意义和启示
第三章 CS煤层气开发区块经营管理情况及单井效益评价现状
    3.1 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特点
        3.1.1 煤层气开发特点
        3.1.2 煤层气经营特点
    3.2 CS煤层气开发区块开发生产情况
        3.2.1 矿权及储量情况
        3.2.2 产能建设现状
        3.2.3 生产现状
        3.2.4 经营现状
    3.3 CS煤层气开发区块单井效益评价现状
        3.3.1 评价工作开展历程
        3.3.2 现行主要评价方法
        3.3.3 参数确定原则
        3.3.4 成本费用分摊方法
        3.3.5 效益分类情况
    3.4 CS煤层气开发区块单井效益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3.4.1 效益评价指标单一
        3.4.2 成本管理与效益评价不匹配
        3.4.3 成本费用分摊方法粗放
        3.4.4 评价结果引导性不强
        3.4.5 综合治理效果未跟踪评价
第四章 CBM公司CS开发区块单井效益评价体系优化
    4.1 CS煤层气开发区块单井效益评价优化设计的目的和原则
        4.1.1 单井效益评价的目的
        4.1.2 单井效益评价的原则
    4.2 CS煤层气开发区块单井效益体系框架与特点
        4.2.1 单井效益评价体系优化框架
        4.2.2 单井效益评价特点
    4.3 CS煤层气开发区块单井效益评价体系优化方案
        4.3.1 单井评价指标的确定
        4.3.2 单井成本核算思路
        4.3.3 成本费用分摊方法设计
        4.3.4 生产决策体系构建
第五章 CS煤层气开发区块单井效益评价应用分析
    5.1 CS煤层气开发区块生产经营情况及相关数据
        5.1.1 开发现状
        5.1.2 经营情况
        5.1.3 综合措施实施情况
    5.2 CS煤层气开发区块单井效益评价
        5.2.1 总体评价结果
        5.2.2 成本分级情况
        5.2.3 单井效益评价分类结果
    5.3 CS煤层气开发区块单井效益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5.3.1 单井效益评价总体情况对比
        5.3.2 效益类别成本变动分析
        5.3.3 效益类别产气变化分析
        5.3.4 低效益类井效益变化分析
        5.3.5 高效益类井效益变化分析
    5.4 CS煤层气开发区块单井效益评价效益敏感性分析
        5.4.1 操作成本敏感性分析
        5.4.2 产量敏感性分析
        5.4.3 气价敏感性分析
        5.4.4 财政补贴敏感性分析
    5.5 综合治理措施井效益跟踪评价
        5.5.1 综合治理措施井效益提高井分析
        5.5.2 综合治理措施井效益不明显井分析
第六章 CS煤层气开发区块单井效益提高对策及保障措施
    6.1 强化效益发展理念
    6.2 完善成本核算管理基础
    6.3 搭建企业内部大数据信息系统
    6.4 积极争取行业优惠政策
    6.5 提高高效井效益措施
    6.6 治理低效无效井措施
第七章 结论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塔河油田稠油伴热集输管网结构及参数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不同管网模式的优化现状
        1.2.1 星状集输管网优化现状
        1.2.2 环状集输管网优化现状
        1.2.3 树状集输管网优化现状
        1.2.4 不同管网模式研究综述
    1.3 多相流管道压降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混输管线热力计算
    2.1 温降模型
    2.2 相关参数确定
    2.3 温降模型误差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混输管线水力计算
    3.1 典型混输管线压降模型
        3.1.1 DuklerⅡ模型
        3.1.2 Beggs-Brill模型
        3.1.3 Baker模型
    3.2 典型混输管线压降模型误差分析
    3.3 典型混输管线压降模型修正
    3.4 混输管线压降敏感性分析
        3.4.1 正交试验因素及水平选择
        3.4.2 正交实验表
        3.4.3 极差分析
        3.4.4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枝状集输管网总体布局优化
    4.1 枝状管网集油流程
    4.2 集输管网布局优化
        4.2.1 井组最优划分
        4.2.2 站址优选
    4.3 枝状集输管网布局的确定
        4.3.1 井组内支路划分
        4.3.2 支路内井场连接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枝状集输管网管线及运行参数优化
    5.1 枝状管网参数优化模型的建立
    5.2 枝状管网参数优化约束条件
    5.3 枝状管网参数优化模型的求解
        5.3.1 惩罚函数法
        5.3.2 粒子群优化算法
    5.4 枝状管网参数优化结果及分析
        5.4.1 参数优化结果
        5.4.2 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3)油田多相混输管道热力水力特性及常温集输半径计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油气水混输管道热力计算研究现状
        1.2.2 油气水混输管道水力计算研究现状
        1.2.3 油气水混输管道集输半径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油气水三相流管道热力特性
    2.1 热力模型构建
    2.2 总传热系数计算
    2.3 热力模型中相关参数计算
    2.4 热力模型修正及验证
        2.4.1 模型修正
        2.4.2 模型验证
    2.5 温降影响因素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油气水三相流管道水力特性
    3.1 水力模型构建
        3.1.1 杜克勒Ⅰ法
        3.1.2 杜克勒Ⅱ法
        3.1.3 Beggs-Brill法
        3.1.4 Baker法
    3.2 水力模型中相关参数计算
    3.3 模型计算精度对比
    3.4 杜克勒Ⅱ法修正及验证
        3.4.1 模型修正
        3.4.2 模型验证
    3.5 压降影响因素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油气水三相流管道常温集输半径图版制作
    4.1 常温集输半径计算方法
    4.2 常温集输半径影响因素分析
        4.2.1 产液量对集输半径的影响
        4.2.2 含水率对集输半径的影响
        4.2.3 起点温度对集输半径的影响
        4.2.4 起点压力对集输半径的影响
        4.2.5 环境温度对集输半径的影响
    4.3 常温集输半径图版制作
        4.3.1 集输半径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4.3.2 集输半径图版绘制
    4.4 常温集输半径图版现场应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热力水力及常温集输半径计算软件编制
    5.1 编程语言
    5.2 软件运行环境要求
    5.3 软件总体框图
    5.4 软件功能
        5.4.1 软件主界面
        5.4.2 天然气物性参数计算模块
        5.4.3 集油管道总传热系数计算模块
        5.4.4 油气水三相流管道热力计算模块
        5.4.5 油气水三相流管道水力计算模块
        5.4.6 油气水三相流管道常温集输半径计算模块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4)聚驱油气集输系统低温集输工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聚驱油气混输管道热力计算研究现状
        1.2.2 聚驱油气混输管道水力计算研究现状
        1.2.3 油田低温集输工艺技术研究现状
        1.2.4 聚驱油气集输系统生产运行参数优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数据采集及分析
    2.1 现场监测数据采集及分析
        2.1.1 生产数据采集
        2.1.2 环境温度数据采集
        2.1.3 生产数据分析
    2.2 油井采出液流变性分析
        2.2.1 采出液粘温关系测试
        2.2.2 采出液剪切流变特性分析
第三章 聚驱油气水混输管道水力热力计算模型研究
    3.1 聚驱油气水混输管道热力计算模型研究
        3.1.1 聚驱混输管道热力计算模型建立
        3.1.2 相关参数计算
    3.2 聚驱混输管道热力计算模型修正
    3.3 聚驱油气水混输管道水力计算模型研究
        3.3.1 Baker压降计算模型
        3.3.2 B-B压降计算模型
        3.3.3 Dukler压降计算模型
    3.4 聚驱混输管道水力计算模型修正
        3.4.1 水力计算误差分析
        3.4.2 Baker压降计算模型修正
        3.4.3 B-B压降计算模型修正
        3.4.4 Dukler压降计算模型修正
        3.4.5 水力计算修正模型误差分析
    3.5 总结
第四章 油田聚驱系统低温集输界限研究及影响因素分析
    4.1 低温集输界限影响因素分析
        4.1.1 熵权法
        4.1.2 灰色关联度法
        4.1.3 影响因素关联度计算
    4.2 不掺水集输可行性分析
        4.2.1 BP神经网络法
        4.2.2 分析结果
    4.3 不掺水集输可行性分析结果
    4.4 总结
第五章 聚驱油气集输系统能耗计算及生产运行参数优化分析
    5.1 聚驱油气集输系统能耗计算
        5.1.1 管道能耗计算
        5.1.2 转油站能耗计算
    5.2 聚驱油气集输系统生产运行参数优化分析
        5.2.1 目标函数的建立
        5.2.2 优化数学模型求解
    5.3 优化结果
        5.3.1 1#转油站
        5.3.2 2#转油站
        5.3.3 3#转油站
        5.3.4 4#转油站
        5.3.5 总结
第六章 聚驱低温集输系统生产管理系统编制
    6.1 软件简介
    6.2 软件运行环境要求
        6.2.1 硬件环境
        6.2.2 支持软件
    6.3 软件模块
        6.3.1 项目管理模块
        6.3.2 数据管理模块
        6.3.3 能耗评价模块
        6.3.4 仿真模拟模块
        6.3.5 优化运行模块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集油管线热力计算修正结果
附录 B 集油管线水力计算修正结果
附录 C 熵权法-灰色关联法MATLAB代码
附录 D 机泵能耗测试及评价
附录 E 加热炉能耗测试结果及评价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5)Q油田H区块新增调整井项目经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Q油田H区块新增调整井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2.1 Q油田H区块情况介绍
    2.2 Q油田H区块新增调整井的必要性
    2.3 Q油田H区块新增调整井的可行性
第3章 Q油田H区块新增调整井方案
    3.1 Q油田H区块新增调整井潜力分析
    3.2 Q油田H区块新增调整井井位优化
    3.3 Q油田H区块新增调整井方案
第4章 Q油田H区块新增调整井产量预测
    4.1 Q油田H区块新增调整井产能预测
    4.2 Q油田H区块新增调整井开发指标预测
    4.3 Q油田H区块新增调整井指标汇总表
第5章 Q油田H区块新增调整井投入成本估算
    5.1 钻完井工期及费用
    5.2 地面工程工期及费用
第6章 Q油田H区块调整井项目分方案经济评价
    6.1 参数选取及模型建立
    6.2 理论依据及实际计算
    6.3 盈利能力分析
    6.4 清偿能力分析
    6.5 抗风险能力分析
第7章 Q油田H区块新增调整井方案优选分析
    7.1 方案综合对比优选
    7.2 方案确定
第8章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6)A-S含蜡原油管道安全输送特性与流动保障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输油管道热力研究现状
        1.2.2 输油管道水力研究现状
        1.2.3 输油管道安全输量研究现状
        1.2.4 输油管道安全保障方案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A-S外输油管道热力水力特性
    2.1 A-S外输油管道运行现状
    2.2 A-S外输油管道热力特性
        2.2.1 管道轴向温降普适计算模型
        2.2.2 管道热力特性影响因素
    2.3 A-S外输油管道K值计算方法
        2.3.1 传热系数K值计算模型
        2.3.2 总传热系数K值特性
        2.3.3 制定全年总传热系数K值选用表
    2.4 A-S外输油管道热力模型修正
    2.5 A-S外输油管道水力特性
        2.5.1 基于达西公式的管道压降修正模型
        2.5.2 基于Pipephase软件的管道压降修正模型
        2.5.3 压降修正模型误差分析对比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A-S外输油管道安全输量的界定
    3.1 热力安全输量
    3.2 水力安全输量
        3.2.1 管道工作特性曲线
        3.2.2 水力最小安全输量计算
    3.3 管道最小安全输量
    3.4 管道安全输量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3.4.1 敏感性分析基本理论
        3.4.2 敏感性分析的具体方法
        3.4.3 单因素敏感性分析方案设计
        3.4.4 单因素敏感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A-S外输油管道安全输量计算软件开发
    4.1 软件整体结构
    4.2 软件运行环境要求
    4.3 软件功能
        4.3.1 基本信息查询
        4.3.2 生产信息录入
        4.3.3 最小输量分析
    4.4 实例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A-S外输油管道安全保障运行方案
    5.1 管道运行现状
    5.2 管道安全保障方案介绍
    5.3 管道安全运行保障方案设计
        5.3.1 方案一:掺水输送
        5.3.2 方案二:新建加热站
        5.3.3 方案三:正反输送
    5.4 方案经济性对比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7)K油田K3断块区探明储量经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探明储量经济评价理论综述
    2.1 国内外储量分类体系概述及比较
        2.1.1 国外主要储量分类体系概述
        2.1.1.1 PRMS体系概述
        2.1.1.2 SEC准则概述
        2.1.2 我国现行储量分类体系概述
        2.1.3 国内外储量分类体系比较
        2.1.3.1 思维逻辑的差异
        2.1.3.2 分类时空的差异
        2.1.3.3 经济内涵的差异
    2.2 探明储量经济评价的理论基础
        2.2.1 我国储量经济评价的发展历程
        2.2.2 探明经济可采储量的含义
        2.2.3 探明储量经济评价的特点
        2.2.4 探明储量经济评价的主要内容
    2.3 探明储量经济评价方法概述
        2.3.1 现金流量法概述
        2.3.2 其他经济评价方法概述
        2.3.2.1 投资回收期法
        2.3.2.2 内部收益率法
        2.3.2.3 其他经济评价方法
    2.4 油田产量变化规律概述
        2.4.1 油田产量变化特点
        2.4.1.1 上产期产量变化特点
        2.4.1.2 稳产期产量变化特点
        2.4.1.3 递减期产量变化特点
        2.4.2 油田产量递减规律概述
第3章 探明储量经济评价参数的选取
    3.1 探明储量经济评价参数的选取原则
    3.2 探明储量经济评价参数的影响因素分析
        3.2.1 地质条件的影响
        3.2.2 地理环境的影响
        3.2.3 原油品质的影响
        3.2.4 勘探开发技术的影响
        3.2.5 原油产量递减的影响
        3.2.6 经济因素的影响
        3.2.7 管理水平的影响
    3.3 探明储量经济评价参数的确定
        3.3.1 现金流入的测算
        3.3.2 投资的测算
        3.3.3 成本与费用的测算
        3.3.4 税金及附加的测算
第4章 K油田K3断块区探明储量概况
    4.1 地质概况
        4.1.1 地理与构造位置
        4.1.2 油藏地质特征
        4.1.2.1 地层特点
        4.1.2.2 构造特点
        4.1.2.3 储层特点
        4.1.2.4 流体及温压特性
    4.2 探明地质储量概况
        4.2.1 探明储量发现历程
        4.2.2 探明地质储量上报情况
        4.2.3 探明地质储量的复算
    4.3 开发方案设计与产量指标预测
        4.3.1 采收率与技术可采储量的确定
        4.3.2 开发方案设计
        4.3.2.1 开发方式论证
        4.3.2.2 开发层系划分
        4.3.2.3 井网与井距设计
        4.3.2.4 单井产能与注水量测算
        4.3.3 产量指标预测
第5章 基于现金流量法的K油田K3断块区探明储量经济评价
    5.1 基于现金流量法的探明储量经济评价流程
    5.2 探明储量经济评价现金流量模型构建
        5.2.1 经济评价基础数据选取
        5.2.1.1 基础经济参数
        5.2.1.2 新增投资与资金筹措评价参数
        5.2.1.3 油气生产成本评价参数
        5.2.2 经济评价数据处理
        5.2.2.1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集
        5.2.2.2 总成本费用估算
        5.2.2.3 销售收入、税金及附加估算
        5.2.3 现金流量模型预测
        5.2.3.1 现金流量测算
        5.2.3.2 评价指标结果
    5.3 敏感性分析
        5.3.1 敏感性分析方法概述
        5.3.2 敏感性分析因子选择与运算
        5.3.3 敏感性分析结果
    5.4 盈亏平衡分析
        5.4.1 盈亏平衡分析方法概述
        5.4.2 盈亏平衡分析计算与结果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相关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8)低渗致密砂岩油藏注水过程中动态毛管效应特征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低渗致密砂岩油藏注水开采特性
        1.2.2 毛管压力研究进展
        1.2.3 低渗致密砂岩油藏动态毛管效应特征
    1.3 目前存在的不足及科学、工程问题分析
        1.3.1 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1.3.2 科学问题
        1.3.3 工程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第2章 研究区储层和流体特征
    2.1 研究区概况
    2.2 流体性质
        2.2.1 原油性质
        2.2.2 地层水性质
    2.3 矿物组分分析
        2.3.1 全岩和黏土矿物测试
        2.3.2 脆性分析
    2.4 低渗致密砂岩孔隙结构可视化观测
        2.4.1 光学显微镜铸体薄片观测
        2.4.2 新鲜断面扫描电镜观测
    2.5 低渗致密砂岩孔隙结构特征
        2.5.1 压汞法
        2.5.2 低压氮气吸附法
        2.5.3 核磁共振法
    2.6 物性特征
    2.7 润湿性和界面张力
    2.8 基本渗流特征
        2.8.1 实验方法
        2.8.2 实验结果
    2.9 储层流体敏感性评价
        2.9.1 储层潜在流体损害因素
        2.9.2 储层流体损害实验
    2.10 本章小结
第3章 动态毛管效应评价方法
    3.1 动态毛管压力评价方法
        3.1.1 含水饱和度测试
        3.1.2 毛管压力测试
        3.1.3 动态毛管效应测试系统
    3.2 稳态毛管压力评价方法
    3.3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3.3.1 流体饱和度确定方法
        3.3.2 动态毛管压力的计算
        3.3.3 相对渗透率的计算
    3.4 动态毛管效应评价实例
        3.4.1 研究对象
        3.4.2 评价结果
    3.5 静态毛管压力评价方法
        3.5.1 静态毛管压力测试系统
        3.5.2 静态毛管压力测试结果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动态毛管效应特征及作用机理
    4.1 基块岩心在注水过程中的动态毛管效应特征
        4.1.1 实验流程
        4.1.2 实验结果
    4.2 裂缝岩心在注水过程中的动态毛管效应
        4.2.1 实验流程
        4.2.2 实验结果
    4.3 界面张力和润湿性对动态毛管效应的影响
        4.3.1 表面活性剂的选用
        4.3.2 实验过程
        4.3.3 实验结果
    4.4 流体黏度和密度对动态毛管效应的影响
        4.4.1 实验方法
        4.4.2 实验结果
    4.5 驱替压差的影响
        4.5.1 实验方法
        4.5.2 实验结果
    4.6 各种力的作用机理
        4.6.1 重力的影响
        4.6.2 驱替过程中的微观界面作用力
        4.6.3 各种力对流体运动的影响
    4.7 低渗致密砂岩油藏流体的运动特征及机理
        4.7.1 有效渗流空间
        4.7.2 润湿滞后现象
    4.8 动态毛管效应的控制因素分析
        4.8.1 裂缝的作用实质
        4.8.2 表面活性剂的作用实质
        4.8.3 黏度和密度的作用机理
        4.8.4 驱替压差的作用实质
    4.9 动态毛管效应的作用机理
    4.10 本章小结
第5章 动态毛管效应的模型表征
    5.1 动态毛管效应宏观表征模型
        5.1.1 模型的建立
        5.1.2 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
        5.1.3 动态毛管压力
    5.2 动态毛管效应微观表征模型
        5.2.1 水动力学模型
        5.2.2 分子动力学模型
        5.2.3 润湿滞后系数
        5.2.4 润湿滞后系数敏感性分析
    5.3 相对渗透率的计算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动态毛管效应在工程中的应用
    6.1 产量模型
        6.1.1 单相流体在毛管中流动的模型
        6.1.2 多孔介质产量模型
        6.1.3 注水采出程度影响因素分析
    6.2 单井产量评价
        6.2.1 毛管压力的计算
        6.2.2 单井产量模型
        6.2.3 数值模拟软件建模方法
        6.2.4 单井产量评价实例
    6.3 考虑动态毛管效应的井网单元生产指标评价
        6.3.1 模型的建立
        6.3.2 计算结果
    6.4 需考虑动态毛管效应的临界条件确定
        6.4.1 研究对象
        6.4.2 生产评价结果
        6.4.3 需考虑动态毛管效应的临界条件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9)滨南首站能耗分析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能量分析与节能优化技术的研究现状
        1.2.2 主成分分析方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方法
    1.3 论文研究方法及内容
第二章 滨南首站能耗影响因素分析
    2.1 滨南首站工艺简介
    2.2 不同影响因素对能耗的影响
    2.3 确定能耗影响主控因素
    2.4 加入破乳剂调节加热炉出口油品温度
        2.4.1 实验准备及步骤
        2.4.2 实验结果分析
    2.5 调节排烟温度
        2.5.1 加热炉的能量计算模型
        2.5.2 通过调节过量空气系数来调节排烟温度
    2.6 小结
第三章 联合站DEA能耗评价优化
    3.1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
    3.2 联合站DEA能耗评价优化模型
    3.3 滨南首站节能优化方案
    3.4 小结
第四章 滨南首站现场优化验证
    4.1 现场实测数据计算
    4.2 现场实测数据与DEA优化模型的对比
    4.3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长庆油田集输管道内腐蚀直接评价技术(MP-ICDA)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CO_2腐蚀
        1.3.2 H_2S腐蚀
        1.3.3 CO_2/H_2S腐蚀
        1.3.4 冲蚀
        1.3.5 综合腐蚀速率
        1.3.6 内腐蚀直接评价方法研究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多相流管道均匀腐蚀研究
    2.1 CO_2腐蚀研究方法
        2.1.1 OLGA软件简介
        2.1.2 OLGA腐蚀模型
        2.1.3 研究方法
    2.2 CO_2腐蚀计算算例
        2.2.1 管道参数
        2.2.2 介质物性参数
        2.2.3 OLGA软件建模
        2.2.4 腐蚀预测模型选择
    2.3 CO_2腐蚀影响因素分析
        2.3.1 流速的影响分析
        2.3.2 温度的影响分析
        2.3.3 压力的影响分析
        2.3.4 含水率的影响分析
        2.3.5 气油比的影响分析
        2.3.6 路由的影响分析
    2.4 CO_2腐蚀敏感程度分析
    2.5 CO_2/H_2S腐蚀模拟研究
        2.5.1 ECE模型简介
        2.5.2 CO_2/H_2S腐蚀影响因素分析
    2.6 CO_2/H_2S共存下均匀腐蚀预测模型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相流管道冲蚀研究
    3.1 冲蚀研究方法
        3.1.1 Fluent软件简介
        3.1.2 研究方法
    3.2 模型理论基础
        3.2.1 多相流模型
        3.2.2 湍流模型
        3.2.3 离散相模型
        3.2.4 冲蚀模型
    3.3 模型建立与参数设置
        3.3.1 几何建模
        3.3.2 网格划分
        3.3.3 参数设置
        3.3.4 边界条件
        3.3.5 求解方法
        3.3.6 控制方程
    3.4 冲蚀影响因素分析
        3.4.1 气液比的影响分析
        3.4.2 压力的影响分析
        3.4.3 流速的影响分析
        3.4.4 颗粒粒径的影响分析
        3.4.5 颗粒质量流量的影响分析
        3.4.6 路由的影响分析
    3.5 冲蚀敏感程度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长庆油田集输管道内腐蚀直接评价案例研究
    4.1 项目概况
    4.2 集输管道内腐蚀直接评价
        4.2.1 预评价
        4.2.2 间接检测
        4.2.3 直接检测
        4.2.4 后评价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敏感性分析在油田集输系统经济评价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CBM公司CS煤层气开发区块单井效益评价研究[D]. 魏成森.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0)
  • [2]塔河油田稠油伴热集输管网结构及参数优化[D]. 广兴野.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3]油田多相混输管道热力水力特性及常温集输半径计算方法研究[D]. 黄作男.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4]聚驱油气集输系统低温集输工艺技术研究[D]. 赵洪洋.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5]Q油田H区块新增调整井项目经济评价研究[D]. 王雁萍. 长江大学, 2020(02)
  • [6]A-S含蜡原油管道安全输送特性与流动保障方案研究[D]. 孟繁琦.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7]K油田K3断块区探明储量经济评价[D]. 朱玉庭.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6)
  • [8]低渗致密砂岩油藏注水过程中动态毛管效应特征研究及应用[D]. 李颖. 西南石油大学, 2018
  • [9]滨南首站能耗分析及优化[D]. 房丹丹.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10]长庆油田集输管道内腐蚀直接评价技术(MP-ICDA)研究[D]. 邓心茹.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标签:;  ;  ;  ;  ;  

敏感性分析在油田集输系统经济评价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