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内健康类网站存在的问题与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张敏[1](2021)在《面向文物领域的知识图谱构建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博物馆作为文物保护与传承的载体,承载着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在蓬勃发展的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驱动下,智慧化建设成为博物馆界关注的热点。然而,由于文物资源种类多数量大,以及互联网相关文物数据的多源异构性,使得博物馆智慧化建设中对文物信息资源管理与利用存在以下两个问题:文物信息资源缺乏有效组织和文物数据之间缺乏有效联系。文物知识图谱挖掘文物事实,利用文物间潜在的联系形成三元组,构建文物知识库,实现文物的有效组织,为文物资源的融合与共享提供基础。同时,文物知识图谱对延展文物知识,丰富文物展陈方式,促进智能问答、语义搜索和智慧导览项目的开发,提升博物馆智慧化服务具有重要意义,其研究吸引了大量研究者关注。文物知识图谱的构建虽已涌现出诸多相关研究,但仍面临以下挑战:(1)文物实体抽取任务中,有监督的方法需要大量标注数据,但构建大规模文物标注数据费时耗力,另外,中文文物实体数据构词具特殊性。(2)文物关系抽取任务中,文物数据存在多重关系,同时文物领域文本关键词具稀疏性。(3)文物实体对齐任务中,百科类网站文物数据具多源异构性,现有的仅从单一的字符或词语层面获取实体相似度的实体对齐方法精确率相对较低。(4)文物知识图谱补全任务中,文物实体间存在隐含关系,以及文物领域具隐含关系的标注三元组相对缺乏。本文针对以上挑战,开展了面向文物领域的知识图谱构建技术研究,主要探讨了文物实体抽取、关系抽取、实体对齐、知识图谱补全等问题,为文物知识图谱构建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本文主要工作和贡献如下:(1)提出一种基于自训练算法的半监督文物实体抽取方法。首先,为解决文物文本构词特殊性问题,使用ELMo语言模型生成词表示,动态提取实体上下文特征;其次,为实现全局最优的标签序列预测,利用Bi LSTM和CRF模型实现特征提取和实体标注;最后,为提高模型的性能,设计一种基于双重标注样本选择策略的自训练算法,通过双重标注选取高置信度的样本。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利用50%的标注数据在文物实体抽取任务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提出一种基于词注意力机制的胶囊网络文物关系抽取方法。首先,为同时获取语义和语序信息,融合字、词嵌入以及词性和词语位置信息作为模型的输入,以有效捕获语义和语序特征;其次,为解决文物文本关键词稀疏性的问题,设计一种基于词注意力机制的动态路由算法,赋予信息词较高权重,迭代修正连接强度来解决关键词稀疏问题;最后,为解决实体间多重关系问题,利用转换矩阵对胶囊实例化参数预测。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有效实现了文物领域多重关系的提取。(3)提出一种基于多特征相似度的文物实体对齐方法。首先,针对百科网站文物数据的多源异构性,提取实体属性、实体摘要和实体全文特征,并计算其相似度,分别从字符、词语和句子层面获取实体特征;其次,为了提高实体对齐的精确率,融合实体属性、实体摘要和实体全文特征相似度构建文物实体对齐模型;最后,通过阈值判断两个实体是否对齐。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在三类文物实体的对齐任务中的精确率分别提高了2.11%,4.98%和4.18%。(4)提出一种融合实体类型的BERT文物知识图谱补全方法。首先,为有效获取实体丰富的语义信息,融合实体类型这一外部知识,使模型消除违反类型约束的反例,实现文本语义增强表示;其次,为有效识别隐含关系,解决关系稀疏性问题,使用多头注意力机制获取文本特征;最后,使用大量无标注数据预训练BERT模型,少量标注文物三元组对模型微调,解决文物领域标注三元组缺乏问题。实验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使用35%标注数据在文物知识图谱补全任务中取得的结果优于对比方法。
陶成[2](2021)在《基于知识图谱的心理学知识服务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在心理学领域,患有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人数逐年增加,我国精神卫生条件难以满足患者的需求,而且传统的心理问题预测方法依赖于心理问卷调查,具有滞后性且回收率和有效率较低等缺陷。因此,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及其他计算机技术,对心理学领域知识进行有效组织,形成完备的心理问题预测方案,帮助患者早发现心理问题,帮助学校、公司获悉学生、员工的心理问题倾向,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的主要研究性工作有如下几部分:1.提出了心理学领域知识图谱构建方法。传统的领域知识图谱构建方法通常应用于知识集中性较强的领域,对于知识复杂性高、关联性强的心理学领域效果很差。本文基于心理学领域的知识特点,提出了心理学领域知识图谱“四步走”构建方法,分别通过模式层构建、知识采集、知识融合完成了图谱的构建,并通过Neo4j数据库实现了知识存储,为基于心理学领域知识图谱的应用提供了数据基础。2.提出了基于心理学领域知识图谱的心理问题预测方案。本方案基于用户的社交媒体数据和心理学领域知识图谱数据,通过词向量生成、词向量检索和相关性计算三个主要步骤,对用户的心理问题进行预测。方案依托于知识图谱图结构优势,采用Deepwalk的截断随机游走策略对初始语料进行加强,提出Target-aware注意力机制对词向量的权重分配进行优化。实验表明,两种优化策略均有效提升了心理问题的预测效果。3.设计并实现了基于心理学领域知识图谱的知识服务系统。本文以自建的心理学领域知识图谱为基础,采用BS架构搭建了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形成了一个具有查询展示、知识库添加、知识库问答和心理问题预测功能的知识服务系统,并通过功能测试和基于Postman工具的测试方法证明了系统的可行性和完整性。
朱玉梅[3](2021)在《真人图书馆阅读推广模式的调查与研究 ——以上海地区图书馆为例》文中认为阅读推广是图书馆开展的一项重要服务,正逐渐发展为图书馆主流服务。创新是提升阅读推广服务质量的内在要求。而真人图书馆作为一种新式的阅读活动特殊的阅读方式,可以对传统的阅读推广起到一定的创新作用。真人图书馆主张用非暴力的方式减少社会冲突,并以真人为书向读者传递隐性知识,可以提升图书馆的公益形象、丰富阅读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图书馆的阅读推广理论。研究真人图书馆与阅读推广的融合发展是东西方学术的自由碰撞,上海是国内第一个进行真人图书馆实践的城市,在阅读推广活动方面也有着不错的成绩。所以上海地区图书馆进行的真人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具有良好的研究价值和可参考性。本文期望通过对上海地区图书馆举办的真人图书馆活动进行多方面调研,找出真人图书馆阅读推广的优势与不足,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通过网络调研、问卷以及访谈的形式对上海地区真人图书馆活动进行调查研究,调研部分包括现状、读者行为和读者需求,并用SPSS软件对回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用读者的满意情况认知情况以及活动举办情况对活动现状进行调研。使用对比分析方法找出图书馆在服务形式和理念上与读者需求产生的偏差。通过李克特量表调研读者的行为和需求,并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将原本量表的五个维度缩减成两个维度,28个变量保留11个变量。由本次调研结果可以得出上海地区的真人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在公益性、融合度和互补性三个方面具有不错的成绩但是也存在活动同质化、宣传渠道探索能力差、图书馆员知识鉴定单一化和评估体系不健全等不足。基于因子分析结果和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从活动现状、读者行为和读者需求三个方面提出优化措施。即通过突出活动特色和图书馆员知识判断的“去精英”化来改善现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真人书培训和小组研讨相结合的模式适应读者行为习惯;通过注重伦理规范、组合运用微信“SOLOMO”功能、建立特色馆藏资源及多考核因素的评估体系来满足读者需求。
黄珊[4](2020)在《高校网络育人路径创新研究 ——以江西省三所高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在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兴的网络文化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学习习惯等产生了重要影响。当前,以互联网为载体的高校网络育人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高校网络育人是传统育人方式的延伸和创新,相对于传统育人而言,网络育人的资源更加丰富,方式更加便捷,能很好地弥补传统育人方式的不足。同时,高校网络育人是机遇与挑战并存,需要我们研究分析,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发挥优势,克服弊端。本文围绕高校网络育人的路径创新这一主题,梳理高校网络育人有关理论,查找高校网络育人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在此基础上,对高校网络育人的路径创新进行探索。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具体如下:第一部分为绪论,通过对国内外相关参考文献的总结与分析,阐述本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创新点以及难点。第二部分为高校网络育人概述,主要概述了高校网络育人的内涵、意义及涉及的要素分析等。第三部分为通过对江西省内三所不同类型的高校进行问卷调查,分析高校网络育人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同时多角度剖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第四部分为高校网络育人的路径创新探索,包括了健全高校网络育人制度体系、优化高校网络育人平台的功能发挥、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和能力、丰富高校网络育人文化内涵、加强高校网络育人队伍建设以及推进高校网络育人的现代化治理等六个方面。
李凌竹[5](2020)在《红河州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专业态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振兴民族的希望在于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关键在于教师。目前,我国的教育正在向现代化迈进,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处于逐步推广和深入阶段,作为宣传国家政策的一线宣传员,承担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重任,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不仅要会“教书”,还要会“育人”,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现代社会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的专业态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初中德育教育的主阵地,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致力于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重要理念,要时刻以长远的职业理想、高尚的道德情操、饱满的工作热情和坚定的职业认同来鞭策自己,由此,深挖促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专业态度提升的有效途径,无论对教师、学生还是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本研究以云南省红河州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这一群体作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调查问卷和实际访谈等方法,揭示本地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专业态度的现实情况,在此提出从国家、社会、学校、个人四个层面形成合力,推动红河州地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的专业态度发展的建议。本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归纳总结国内外教师专业态度相关研究现状,并结合个人思想认识和亲身体验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专业态度进行概念界定;第二部分从教师专业态度的内涵着手,阐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专业态度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本论题的意义,最后结合问卷分析红河州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专业态度存在的问题及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第三部分探索研究综合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专业态度的措施,从外部条件和主观能动性两个方面着手深入,最后再对全文进行总结。
任佳[6](2020)在《我国现有音乐网站分析与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文明进步,互联网时代来临,信息传播手段再次革新。网络成为音乐传播的主要媒介,然而作为时下流行的传媒载体,“音乐网站”的研究在学术界较为匮乏,仍有较大研究空间。与传统媒介相比,音乐网站可听、可视、可唱、可聊、存储量大,作品选择多样且便利。音乐网站的传播打破了时空界限,使随时随地传播音乐成为现实,传播方式由单向变为交互式传播。同时,音乐网站改变了受众群体范围,改变了大众审美和评论风向,影响了音乐作品创作风格和质量。而这一切变化都可能对音乐网站造成不良影响,为保证音乐网站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还需编辑群体做出贡献。通过调查“中国音乐学网”、“弹琴吧”、“酷我音乐”“凤凰音乐”、“8775动听网”等五家现有音乐网站,了解它们的基本信息、流量数据,编辑职位等,推测音乐网站的传播和编辑:学术类和教育类音乐网站编辑对专业的高要求,娱乐类和宣传类音乐网站编辑对当下流行热点的捕捉力,销售类音乐网站编辑对消费群里的了解等。无论哪种类型的音乐网站,编辑都在其中发挥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而编辑自始至终对每家网站发挥着策划方案、优化内容、宣传内容、联系反馈等作用。音乐网站编辑与传媒介编辑或一般音乐编辑相比,编辑工作也有一定变化。作为音乐编辑和网站编辑的合体,音乐网站编辑除一般编辑素质外,还应具备音乐编辑才能和网络实操能力。音乐网站编辑人员要熟练使用电脑、编辑软件,具备音乐内容组织和文案编写能力,有专业音乐鉴赏和分析能力,具备营销和推广能力,具备挖掘和联系良好作品和音乐人的能力。因此,建立一支高水平、有责任的编辑队伍,需要编辑人员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素养,以有力保障音乐网站的健康质量。音乐网站也应将编辑培养作为重点,针对网站的特色培养一支优秀编辑群体,且这项工作应是长久且持续。本文将借助“中国音乐学网”、“酷我音乐”等五家音乐网站,通过调查分析具体案例,研究音乐网站编辑职责的特殊性,以及新媒体环境对音乐编辑职业的新要求。
洪艳[7](2020)在《在线健康社区知识共享行为动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医疗资源的需求诞生了一大批在线健康社区。在线健康社区是用户获取健康信息和知识、进行情感交流、获取社会支持等的平台,其发展离不开用户的知识共享。而在线健康社区的用户主要以知识获取为主,知识共享情况较差,用户对健康知识分享的意愿不强,造成了在线健康社区资源的浪费,这可能导致在线健康社区运营失败。因此,本文对在线健康社区用户的知识共享行为进行研究,获得促进在线健康社区用户进行知识共享的动机;根据影响动机提出在线健康社区用户知识共享促进策略,为促进在线健康社区的持续健康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本文以理性行为理论为指导,结合个人动机理论和社会影响理论,引入知识自我效能、利他主义、移情、声誉、互惠、主观规范、社会认同、群体规范,知识共享意愿和知识共享行为10个变量,参考理论基础和国内外相关文献提出9个研究假设,并建立在线健康社区用户知识共享行为动机模型。通过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共收集311份有效问卷,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和AMOS进行了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信效度检验以及结构方程模型检验,验证了假设的有效性。根据上述分析,得到如下结论:在线健康社区知识自我效能对用户知识共享意愿具有积极影响;在线健康社区利他主义对用户知识共享意愿具有积极影响;在线健康社区移情对用户知识共享意愿具有积极影响;在线健康社区声誉对用户知识共享意愿具有积极影响;在线健康社区互惠对用户知识共享意愿具有积极影响;在线健康社区主观规范对用户知识共享意愿具有积极影响;在线健康社区社会认同对用户知识共享意愿具有积极影响;在线健康社区群体规范对用户知识共享意愿具有积极影响;在线健康社区知识共享意愿对用户知识共享行为具有积极影响。根据上述结论,对实证结果进行讨论,并为在线健康社区管理者提出了提升用户知识自我效能感、营造积极和谐的知识共享环境、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塑造共同的在线健康社区愿景的策略以促进在线健康社区用户知识共享行为。
李松燕[8](2020)在《信息服务视角下老龄办网站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的老龄化情况日益严重,老年网民的数量和比例也在不断增长,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加强老年网站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网站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完善网站的建设有着重要意义。老龄工作委员会网站是专门面向老年用户的网站,在我国老年网站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此本文以我国老龄办委员会网站为研究对象,探索老龄办网站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希望结合该评价指标体系帮助老龄办网站认识自身优势与不足,从而进一步推动老龄办网站的建设与发展。首先,在对老年人信息服务研究、政府网站评价研究、老年网站研究的国内外现状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对老年人群、老龄办网站、网站评价和SERVQUAL模型进行了介绍,并对使用与满足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和信息服务理论三个理论基础及其在本文中的运用进行了阐述。其次,确定了构建老龄办网站评价指标所依据的六项原则,并根据现有文献、SERVQUAL模型、现有政府网站评价实践成果和网站用户访谈四个层面确定了老龄办网站的6个一级评价指标和23个二级评价指标。最后,选择老龄办网站评价相关领域的专家对评价指标进行打分,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权重进行设计,通过数学软件计算得出各个评价指标的单层权重和总权重,进而老龄办网站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完成。对老龄办网站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实证研究可以显示该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和实用性,因此在老龄办网站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选择全国、省级和市级共五个老龄办网站为实证研究对象进行分析。通过对样本网站的调研与分析,给出了完善网站设计、提升网站内容和加强对老年用户的关注度三方面的建议。本文在研究中发现了老龄办网站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与不足,该类网站还应该充分考虑并满足老年人独特的信息需求,做到以用户为中心,从而提高老龄办网站的质量。本文希望通过对老龄办网站指标体系的一系列研究,为老龄办网站质量的评判提供一个依据。
许一明[9](2020)在《社会化问答社区用户生成内容声誉特征研究》文中提出由于大量的用户生成内容(user-generated content,UGC)所带来的信息超载,现在社区内的内容流行度往往是由用户通过投票机制来决定的,尤其是在社会化问答社区中,如美国的Quora.com和中国的知乎。这些问答网站通过根据投票数量对答案进行排序,实现了有效的信息过滤。这些投票反映了群体对质量的评价,影响着读者的注意力分配。对社会化问答社区用户UGC声誉特征进行研究研究,是深入分析社会化问答社区UGC声誉特征形成机理、提前识别高声誉UGC信息的基础,有助于增强社区和政府在舆情演化中的主动地位,改善网络信息生态环境治理水平。本文的主要研究目标在于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社会化问答社区中UGC声誉特征的来源、内涵、形成机理、影响作用以及分析方法;(2)社会化问答社区中UGC声誉特征的影响因素,及这些影响因素与声誉特征之间的关系;(3)利用社会化问答社区UGC可观测的相关变量来对其声誉特征进行预测;(4)发掘不同话题不同声誉区间UGC,尤其是异常声誉UGC的相关特征;(5)基于社会化问答社区中UGC声誉特征的相关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管理策略与实践建议。围绕上述问题,本研究以社会化问答社区中UGC的声誉特征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实证研究与数据挖掘的方法,从UGC声誉特征的形成机理入手,构建了UGC声誉特征研究模型和UGC声誉特征预测模型,发掘不同话题不同声誉区间UGC的相关特点,分别分析了基于信息质量和信源可信度对社会化问答社区UGC声誉特征,以及出现异常声誉特征的UGC,然后提出了相应的管理策略。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有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对社会化问答社区UGC声誉的进行理论研究。首先介绍了社会化问答社区UGC声誉特征的来源与内涵,及分析、分类方法。然后使用扎根理论方法,结合信息接受模型,探索性地研究了社会化问答社区UGC声誉形成的影响因素。最后结合了SOR理论,对社会化问答社区UGC声誉特征的形成机理进行研究。接着引出了UGC声誉特征的影响作用,从UGC声誉特征对活跃用户、“潜水者”、社会化问答社区、互联网环境的影响,构建社会化问答社区UGC声誉特征形成机理模型和社会化问答社区UGC声誉特征影响作用模型。第二,基于信息接受模型构建社会化问答社区UGC声誉特征影响因素模型,提出社会化问答社区UGC文本特征、非文本特征和信源可信度作为UGC声誉特征的影响因素,并受到信息涉入度的调节作用的研究思想,进而以知乎社区中健康、时尚、娱乐三个话题共190990条回答数据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对于所有话题来说,文本质量越好的回答声誉越高,文本特征、非文本特征均与信源可信度均对声誉特征的大小存在正向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对于娱乐话题下的回答来说非常小;(2)对在大数情况下(包括总体情况和健康、时尚话题情况),信源可信度越高的回答声誉特征越不容易为零,但是娱乐话题是个例外;(3)话题涉入度各因素对于声誉特征的影响中不存在调节作用;(4)在社会化问答社区UGC声誉特征中,存在着“结构零”的现象,信源可信度在声誉特征的“结构零”部分与离散分布部分起到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第三,通过文献调研,从社会化问答社区回答信息的相关属性构建影响回答信息质量和信源可信度的指标属性。其中信息质量包括文本特征和非文本特征两个方面,文本特征包括回答长度、情感极性、关键词密度和问答长度比4个指标,非文本特征包括回答及时性、反馈及时性、回答评论数、回答者互动性、引用外部链接数量和图片数量6个指标。信源可信度的指标则包括回答者获赞数、回答者被收藏数、回答者最佳回答数量、回答者个人认证情况、回答者官方认证情况、回答者粉丝数、回答者关注数、回答者回答数量、回答者文章数量、回答者专业度共10个。然后提出了信息质量文本特征、非文本特征和信源可信度三个变量相关指标的获取和量化方法。构建了社会化问答社区UGC声誉预测模型。将信息质量文本特征、非文本特征和信源可信度三个变量对信息声誉特征的影响系数作为权重,通过信息质量和信源可信度对UGC声誉特征进行预测。该模型的预测包含两个方面:一是预测已有声誉回答可能获得的声誉特征;二是预测回答零声誉回答的零声誉状态是否会一直持续。第四,选取了知乎社区内的回答数据来进行实例验证,在验证了模型的预测效果后,本章又探究了不同声誉区间内UGC信息质量、信源可信度的分布,并对样本中的声誉特征异常的UGC进行了分析。(1)文本特征的主要影响维度是文本长度和问答长度比;对于非文本特征维度来说,反馈及时性的影响权重相对不高;回答者通过发布UGC所获得的奖励情况远比回答者发布的UGC数量更能影响回答者的可信度,回答者文章数也比回答者回答数的影响更大;(2)不同话题中词汇的属性存在着较大差别。健康话题中高声誉和极高声誉区间回答的高频特征词中情感词的比例和相对位置都更小,而时尚和娱乐话题中的主观词汇更接近中心;(3)在社会化问答社区中,UGC的信源可信度决定了该回答声誉特征的下限,却无法决定其上限。合理的表层语言特征与非文本特征是回答获得极高声誉的必要条件;(4)回答者的认证情况仅能够提升当前回答信息的声誉特征,但是无法提升话题内所有回答的整体声誉特征。第五,从用户、社会化问答社区管理和政府网络信息治理三个层面出发,提出相应的管理策略。在用户层面,在指引用户发布或与他人协作产生更高质量、更具影响力的UGC的同时,倡导用户的规范声誉赋予行为并提出了具体建议;在社会化问答社区管理层面,为社区鼓励优质UGC和优质用户的实践措施中提出了可行策略,同时又为社区中UGC的排序机制优化提供了参考;在政府信息治理层面,帮助政府“激浊扬清”,让优质的意见领袖和UGC更早、更广、更深地发挥他们在互联网信息治理中的作用,而让有可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谣言、垃圾信息等在其造成严重后果之前得到应有的处理。本文的研究工作从理论层面对用户生成内容研究的理论体系做出了丰富与完善,对用户生成内容信息特征的理论框架进行了拓展与深化,为社会化问答社区用户生成内容排名优化提供科学方法和理论依据;在实践层面,通过分析与研究社会化问答社区UGC声誉特征的相关规律,为筛选和识别高声誉用户生成内容提供了系统的实践方法,有助于加强社会化问答社区用户贡献知识的涌现,也有利于推动社会化问答社区的良性发展。
徐海玲[10](2020)在《虚拟知识社区知识生态及场景化服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全方位、系统性的宏大改革,“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社区作为知识传播和交流的主要阵地,更加需要一个生态的环境和服务平台,实现知识的加工与组织。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晴朗的网络空间”。随着场景五力在社区嵌入的逐渐加深,使得知识社区从流量为王向场景为王开始演变,场景已经成为虚拟知识社区研究的新的突破口,场景的战略价值和实用价值在知识社区中开始凸显。由此可以看出,将知识生态与场景服务深度融合对于知识社区的发展,维护和谐共生的网络环境就变得尤为重要。立足于知识生态理论,结合知识图谱理论和场景五力理论,试图揭示虚拟知识社区中知识生态的内涵、知识生态的构成要素以及不同要素之间的关联关系,尝试基于扎根理论对虚拟知识社区场景化影响因素进行编码分析,并运用Dematel方法对影响虚拟知识社区场景化关键影响因素进行识别,并通过用户画像的理论,构建虚拟知识社区资源聚合模型,实现虚拟知识社区场景化的服务推荐,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构建虚拟知识社区的知识生态模型从知识生态视角出发,对虚拟知识社区知识生态的内涵及特征进行揭示,借鉴知识生态理论,对知识主体、知识资源和场景三个构成要素进行详细论述,应用生态学的观点,将要素之间的客观、稳定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运行的本质进行系统描述,最终提出虚拟知识社区的知识生态模型。(2)虚拟知识社区各要素关联关系解析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知识主体和知识资源的主要特点和层级结构进行分析,同时,对虚拟知识社区中知识主体和知识资源的传播路径和网络结构进行系统阐述,并应用Python编程获取数据,应用Gephi和Vosviewer软件对知识主体和知识资源之间的关联关系进行可视化呈现。(3)虚拟知识社区多维图谱构建借鉴社会网络分析和知识图谱等方法,对虚拟知识社区中不同要素的本体属性和本体关系进行定义,并对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提取和表示,应用网络编程并基于Neo4j图数据库构建知识主体—知识资源—场景等多维图谱,通过Python编程实现知识图谱可视化呈现。(4)基于扎根理论获取虚拟知识社区场景化服务的影响因素应用扎根理论,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对虚拟知识社区场景化服务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基于Nvivo获取虚拟知识社区场景化影响因素树状节点编码、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核心节点编码,提出在社区建设中,知识服务环境、知识资源质量、知识需求偏好和用户感知价值对社区平台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决定着虚拟知识社区未来的发展方向。(5)应用DEMATEL方法实现虚拟知识社区场景化服务关键影响因素识别应用DEMATEL方法对虚拟知识社区场景化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挖掘,基于文献综述法和专家调查法,对影响因素进行打分,并建立不同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矩阵,通过语义转化表将原始评价转化为三角模糊数,并利用CFCS方法对所得到的三角模糊矩阵进行解模糊处理,最终得到影响因素之间的直接影响矩阵,将虚拟知识社区场景化影响因素矩阵做规范化处理,得到标准化的直接影响矩阵,利用MATLAB工具,得出虚拟知识社区场景化各个影响因素之间的综合影响矩阵,计算出各因素的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和原因度,提出虚拟知识社区在场景化构建的过程中,要注重知识服务环境的打造、提高社区内知识资源的质量和加强用户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从而提升其服务质量等对策。(6)应用用户画像和向量空间模型实现虚拟知识社区场景化服务推荐基于用户画像方法构建虚拟知识社区知识接受偏好的用户画像模型,通过对不同用户需求特征的捕捉和获取,应用创设场景情境实验的方法对用户的知识需求偏好、知识关注方式和知识获取习惯的向量空间进行融合,并基于协同过滤算法应用MATLAB编程实现用户所在场景的识别和服务的推荐。本论文的行文逻辑和数据实验与虚拟知识社区知识生态及场景化服务的理论内容与实证研究深度结合,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建设美好和纯洁晴朗的网络空间提供一种方法和理念,借助互联网技术和服务信息化的手段,推动网络社区建设管理运用的不断完善。
二、国内健康类网站存在的问题与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内健康类网站存在的问题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文物领域的知识图谱构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2.1 文物领域知识图谱研究现状 |
1.2.2 知识图谱构建技术研究现状 |
1.2.3 存在的问题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3.1 基于自训练算法的半监督文物实体抽取 |
1.3.2 基于词注意力机制的胶囊网络文物关系抽取 |
1.3.3 基于多特征相似度的文物实体对齐 |
1.3.4 融合实体类型的BERT文物知识图谱补全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1.5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基于自训练算法的半监督文物实体抽取 |
2.1 引言 |
2.2 文物实体抽取方法 |
2.2.1 文物实体形式化描述 |
2.2.2 文物实体抽取模型 |
2.3 基于ELMo的词表示 |
2.4 基于Bi LSTM和 CRF的特征提取和实体预测 |
2.4.1 基于Bi LSTM的特征提取 |
2.4.2 基于CRF的实体预测 |
2.5 基于双重标注的高置信度样本选择 |
2.5.1 双重标注样本选择策略 |
2.5.2 基于双重标注样本选择策略的自训练算法 |
2.6 实验与结果分析 |
2.6.1 数据集及预处理 |
2.6.2 实验设置 |
2.6.3 文物实体抽取的实验结果 |
2.6.4 初始标注样本比例对模型性能的影响 |
2.6.5 不同词表示对模型性能的影响 |
2.6.6 样本选择策略对模型性能的影响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词注意力机制的胶囊网络文物关系抽取 |
3.1 引言 |
3.2 文物关系抽取方法 |
3.2.1 文物关系形式化描述 |
3.2.2 文物关系抽取模型 |
3.3 融合词性和位置信息的文本表示 |
3.3.1 基于字和词的联合词表示 |
3.3.2 融合词性和位置信息的文本表示 |
3.4 基于双向Bi LSTM的低层特征提取 |
3.5 基于词注意力机制胶囊网络的特征聚类 |
3.5.1 基于胶囊网络的丰富特征提取 |
3.5.2 基于词注意力机制的动态路由算法 |
3.6 多重关系预测 |
3.7 实验与结果分析 |
3.7.1 数据集及预处理 |
3.7.2 实验设置 |
3.7.3 文物关系抽取的实验结果 |
3.7.4 词表征对模型性能的影响 |
3.7.5 词注意力机制对模型性能的影响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多特征相似度的文物实体对齐 |
4.1 引言 |
4.2 文物实体对齐方法 |
4.2.1 文物实体特征形式化描述 |
4.2.2 文物实体对齐流程 |
4.3 基于动态规划的LCS实体属性相似度 |
4.3.1 动态规划最长公共子序列查找算法 |
4.3.2 实体属性相似度计算 |
4.4 基于TF-IDF和余弦相似度的实体摘要相似度 |
4.4.1 基于TF-IDF的特征向量获取 |
4.4.2 实体摘要相似度计算 |
4.5 基于LDA主题模型的实体全文相似度 |
4.5.1 基于LDA模型的主题建模 |
4.5.2 实体全文主题特征生成 |
4.5.3 实体全文相似度计算 |
4.6 文物实体对齐模型及算法 |
4.6.1 文物实体对齐模型 |
4.6.2 文物实体对齐算法 |
4.7 实验与结果分析 |
4.7.1 数据集及预处理 |
4.7.2 实验设置 |
4.7.3 文物实体对齐的实验结果 |
4.7.4 主题个数对文物实体对齐结果的影响 |
4.7.5 阈值对文物实体对齐结果的影响 |
4.7.6 实体特征对文物实体对齐结果的影响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融合实体类型的BERT文物知识图谱补全 |
5.1 引言 |
5.2 文物知识图谱补全方法 |
5.2.1 知识图谱补全问题描述 |
5.2.2 文物知识图谱补全模型 |
5.3 融合外部知识的文物文本语义增强表示 |
5.4 基于多头注意力机制的特征提取与序列编码 |
5.4.1 基于多头自注意力机制的特征获取 |
5.4.2 基于Transformer编码器的序列编码 |
5.5 BERT模型的预训练和微调 |
5.5.1 基于无监督的BERT模型预训练 |
5.5.2 基于预训练模型的参数微调 |
5.6 文物知识图谱补全模型的输出 |
5.7 实验与结果分析 |
5.7.1 数据集及预处理 |
5.7.2 实验设置 |
5.7.3 三元组分类的实验结果 |
5.7.4 链接预测的实验结果 |
5.7.5 关系预测的实验结果 |
5.7.6 训练数据比例对模型性能的影响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基于知识图谱的心理学知识服务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知识图谱相关技术基础 |
2.1 知识图谱 |
2.1.1 知识图谱定义 |
2.1.2 大规模知识图谱 |
2.2 领域知识图谱构建关键技术 |
2.2.1 本体模式构建 |
2.2.2 本体描述语言 |
2.2.3 知识抽取 |
2.2.4 知识存储 |
2.3 知识图谱问答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心理学知识服务系统设计 |
3.1 系统需求分析 |
3.1.1 系统可行性分析 |
3.1.2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3.2 系统整体设计 |
3.2.1 系统层次设计 |
3.2.2 系统逻辑设计 |
3.2.3 系统模块设计 |
3.3 心理学知识图谱构建设计 |
3.3.1 图谱构建分析 |
3.3.2 图谱构建方法设计 |
3.4 心理问题预测方案设计 |
3.4.1 方案需求分析 |
3.4.2 方案设计 |
3.5 系统各功能模块设计 |
3.5.1 登录注册管理模块 |
3.5.2 权限管理模块 |
3.5.3 知识库查询展示模块 |
3.5.4 知识库添加模块 |
3.5.5 知识库问答模块 |
3.5.6 心理问题预测模块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心理学知识服务系统实现与测试 |
4.1 开发环境与工具 |
4.2 系统框架实现 |
4.3 心理学领域知识图谱构建实现 |
4.3.1 模式层构建 |
4.3.2 数据采集及处理 |
4.3.3 知识融合 |
4.3.4 基于Neo4j图数据库的知识存储 |
4.4 心理问题预测方案实现 |
4.4.1 基于word2vec的词向量生成模型 |
4.4.2 基于分词的词向量检索 |
4.4.3 基于Target-awre注意力机制的心理问题预测 |
4.4.4 基于知识图谱的语料增强方案 |
4.4.5 实验评估和分析 |
4.5 系统功能模块实现 |
4.5.1 知识库查询展示模块 |
4.5.2 知识库添加模块 |
4.5.3 知识库问答模块 |
4.5.4 心理问题预测功能模块 |
4.6 系统测试 |
4.6.1 功能测试 |
4.6.2 基于Postman的接口测试 |
4.6.3 测试分析与总结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
5.1 工作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缩略语 |
致谢 |
(3)真人图书馆阅读推广模式的调查与研究 ——以上海地区图书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真人图书馆阅读推广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真人图书馆阅读推广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2章 真人图书馆阅读推广基本理论概述 |
2.1 真人图书馆基本理论 |
2.1.1 真人图书馆的概念界定 |
2.1.2 真人图书馆的特点 |
2.2 真人图书馆阅读推广模式 |
2.2.1 服务理念 |
2.2.2 组织形式 |
2.2.3 交流方式 |
2.3 开展真人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的意义 |
2.3.1 真人图书馆活动拓展了阅读推广的广度 |
2.3.2 真人图书馆活动扩大了阅读推广的深度 |
2.3.3 真人图书馆增强了图书馆的竞争力 |
第3章 上海地区真人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调研 |
3.1 调研设计 |
3.1.1 调研目的及方法 |
3.1.2 问卷前测及调整 |
3.2 问卷的回收以及结果分析 |
3.2.1 问卷的收集及录入 |
3.2.2 调查样本人口学特征 |
3.2.3 活动现状分析 |
3.2.4 真人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中读者的行为和需求分析 |
第4章 真人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的不足及优化措施 |
4.1 真人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的不足 |
4.1.1 活动服务好但活动特色不具有区分度 |
4.1.2 宣传渠道对口但缺乏渠道自主探索能力 |
4.1.3 图书馆员对知识鉴定单一化导致的供需矛盾 |
4.1.4 评估体系不健全 |
4.2 基于活动现状的优化措施 |
4.2.1 突出活动特色避免同质化 |
4.2.2 图书馆员知识判断的去精英化 |
4.3 基于读者行为的优化措施 |
4.3.1 以下线下活动助推面对面交流 |
4.3.2 真人书的培训和小组研讨的模式相结合 |
4.4 基于读者需求的优化措施 |
4.4.1 注重伦理规范 |
4.4.2 在宣传上组合运用微信“SOLOMO”功能 |
4.4.3 真人图书馆特色馆藏资源建设 |
4.4.4 评价标准要纳入多种考核因素形成体系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高校网络育人路径创新研究 ——以江西省三所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现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创新点与难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创新点 |
1.3.3 研究难点 |
2 高校网络育人概述 |
2.1 高校网络育人的内涵 |
2.2 高校网络育人的意义 |
2.3 高校网络育人涉及的要素分析 |
3 高校网络育人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高校网络育人的现状调查 |
3.1.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具体实施 |
3.1.2 调查结果分析 |
3.2 高校网络育人存在的问题 |
3.2.1 高校网络育人的制度不完善 |
3.2.2 高校网络育人平台的功能发挥不充分 |
3.2.3 高校网络育人的方法不到位 |
3.2.4 高校网络育人的内容不够新颖 |
3.2.5 高校网络育人的队伍不专业 |
3.3 高校网络育人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高校网络育人工作受重视程度不高 |
3.3.2 高校网络育人平台建设不到位 |
3.3.3 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和能力不足 |
3.3.4 高校网络育人内容创新性不够 |
3.3.5 高校网络育人教育者专业素质不足 |
4 高校网络育人路径创新探索 |
4.1 健全高校网络育人制度体系 |
4.1.1 健全管理制度 |
4.1.2 健全工作体系 |
4.1.3 健全监管体系 |
4.2 优化高校网络育人平台的功能发挥 |
4.2.1 加强平台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
4.2.2 提升平台的参与性与互动性 |
4.2.3 强化平台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
4.3 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和能力 |
4.3.1 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 |
4.3.2 增强大学生辨别和处理网络信息的能力 |
4.4 丰富高校网络文化内涵 |
4.4.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提升高校网络文化的认同度 |
4.4.2 以文化传承为核心,培养高校网络文化的自觉性 |
4.4.3 以网络阵地建设为支撑,把好高校网络文化的舆论关 |
4.5 加强高校网络育人队伍建设 |
4.5.1 构建“四位一体”人才队伍 |
4.5.2 加强网络育人培训工作 |
4.5.3 重视网络育人队伍稳定 |
4.6 推进高校网络育人的现代化治理 |
4.6.1 推进高校网络育人治理体系现代化 |
4.6.2 推进高校网络育人治理能力现代化 |
5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高校网络育人现状问卷调查 |
(5)红河州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专业态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研究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综合评述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访谈法 |
五、创新之处与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专业态度概述 |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专业态度的概念界定 |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专业态度的主要研究内容 |
(一)专业理想 |
(二)专业情感 |
(三)专业品质 |
(四)专业自我 |
三、研究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专业态度的意义 |
(一)有利于促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的全面发展 |
(二)有利于推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
第二章 红河州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专业态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红河州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专业态度调查设计 |
(一)调查过程 |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介绍 |
二、红河州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专业态度存在的问题 |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的专业理想规划不清晰 |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的专业情感体验不深刻 |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的专业品质塑造不到位 |
(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的专业自我评价不合理 |
三、影响红河州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专业态度提升的原因分析 |
(一)影响红河州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专业态度提升的外因 |
(二)影响红河州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专业态度提升的内因 |
第三章 综合提升红河州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专业态度的措施 |
一、创设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专业态度提升的外部条件 |
(一)加强政府教育投入 |
(二)完善法律保障体系 |
(三)健全教师评价机制 |
(四)更新教师培养模式 |
(五)营造尊师重教氛围 |
二、充分发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内在的主观能动性 |
(一)树立与时俱进的专业理想 |
(二)培养朴素高尚的专业情感 |
(三)构建乐观自信的专业品质 |
(四)形成坚定笃实的专业自我 |
(五)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能力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6)我国现有音乐网站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原因及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音乐网站研究的整体状态 |
二、音乐网站研究的相关文献 |
第三节 文章框架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音乐网站相关概念 |
第一节 传播相关概念 |
一、传播的发展历程 |
二、音乐网站带来的音乐传播变化 |
第二节 编辑相关概念 |
一、什么是编辑 |
二、音乐网站编辑的界定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音乐网站分类特色 |
第一节 音乐网站的样式及分类 |
第二节 音乐网站不同的创办宗旨 |
一、具体案例分析 |
二、不同类型音乐网站的传播效应 |
三、不同类型音乐网站的编辑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音乐网站编辑职责作用及要求 |
第一节 音乐网站的编辑变化 |
一、网络编辑与传统媒介编辑 |
二、音乐编辑与一般编辑 |
第二节 音乐网站中编辑如何发挥作用 |
一、音乐网站编辑的策划作用 |
二、音乐网站编辑的把关作用 |
三、音乐网站编辑的宣传作用 |
四、编辑的联系与反馈作用 |
第三节 新媒体环境下对编辑提出的新要求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7)在线健康社区知识共享行为动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在线健康社区研究现状 |
1.2.2 知识共享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框架 |
1.5 本章小结 |
2 在线健康社区知识共享行为动机理论基础 |
2.1 在线健康社区的基本概念 |
2.1.1 在线健康社区的定义 |
2.1.2 在线健康社区的类型 |
2.1.3 在线健康社区的特点 |
2.2 知识共享的基本概念 |
2.2.1 知识的内涵及类型 |
2.2.2 知识共享相关概念 |
2.2.3 知识共享过程 |
2.3 在线健康社区知识共享的基本概念 |
2.4 在线健康社区知识共享行为的理论基础 |
2.4.1 动机理论 |
2.4.2 社会影响理论 |
2.4.3 理性行为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3 在线健康社区知识共享行为动机模型与假设 |
3.1 在线健康社区知识共享行为动机相关变量的界定 |
3.2 在线健康社区知识共享行为动机的假设 |
3.2.1 内部动机 |
3.2.2 外部动机 |
3.2.3 社会影响 |
3.2.4 知识共享意愿与知识共享行为 |
3.3 在线健康社区知识共享行为动机模型构建 |
3.4 本章小结 |
4 在线健康社区知识共享行为动机实证分析 |
4.1 问卷设计与测量项度量 |
4.1.1 测量题目的收集 |
4.1.2 问卷设计 |
4.1.3 问卷发放与数据收集 |
4.2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
4.2.1 基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
4.2.2 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
4.3 信效度检验 |
4.3.1 信度检验 |
4.3.2 效度检验 |
4.4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
4.4.1 构建结构方程模型 |
4.4.2 模型拟合检验 |
4.4.3 路径分析与假设检验结果 |
4.5 实证结果讨论 |
4.5.1 知识自我效能对知识共享意愿的影响 |
4.5.2 利他主义对知识共享意愿的影响 |
4.5.3 移情对知识共享意愿的影响 |
4.5.4 声誉对知识共享意愿的影响 |
4.5.5 互惠对知识共享意愿的影响 |
4.5.6 主观规范对知识共享意愿的影响 |
4.5.7 社会认同对知识共享意愿的影响 |
4.5.8 群体规范对知识共享意愿的影响 |
4.5.9 知识共享意愿对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5 在线健康社区知识共享行为促进策略 |
5.1 提升用户知识自我效能感 |
5.2 营造积极和谐的知识共享环境 |
5.3 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 |
5.4 塑造共同的在线健康社区愿景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信息服务视角下老龄办网站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老年人信息服务研究现状 |
1.3.2 政府网站评价研究现状 |
1.3.3 老年网站研究现状 |
1.3.4 研究述评 |
1.4 研究方法及内容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内容框架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2 理论基础及其应用 |
2.2.1 使用与满足理论 |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2.3 信息服务理论 |
第三章 老龄办网站评价指标的提取和确定 |
3.1 老龄办网站评价原则 |
3.2 老龄办网站一级评价指标的提取和确定 |
3.2.1 基于现有文献提取一级评价指标 |
3.2.2 基于SERVQUAL模型提取一级评价指标 |
3.2.3 基于现有实践成果提取一级评价指标 |
3.2.4 老龄办网站一级评价指标的确定 |
3.3 老龄办网站二级评价指标的提取和确定 |
3.3.1 基于用户访谈提取和完善二级评价指标 |
3.3.2 老龄办网站二级评价指标的确定 |
3.4 老龄办网站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和效度 |
第四章 老龄办网站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设计 |
4.1 层次分析法及其运用 |
4.2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4.3 专家咨询法及构建判断矩阵 |
4.4 指标权重的计算方法 |
4.5 单层指标权重及一致性检验 |
4.6 指标总权重及一致性检验 |
第五章 老龄办网站评价指标体系实证研究 |
5.1 选取样本 |
5.2 评价过程和结果 |
5.3 评价结果分析 |
5.3.1 网站设计维度分析 |
5.3.2 网站功能维度分析 |
5.3.3 信息与服务的可靠性维度分析 |
5.3.4 信息形式与内容维度分析 |
5.3.5 用户关怀与体验维度分析 |
5.3.6 影响力维度分析 |
5.4 对策和建议 |
5.4.1 完善网站设计 |
5.4.2 提升网站内容 |
5.4.3 加强对老年用户的关注度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局限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社会化问答社区用户生成内容声誉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用户生成内容研究现状 |
1.3.2 网络UGC信息质量研究现状 |
1.3.3 社会化问答社区UGC声誉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1.6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技术方法 |
2.1 社会化问答社区 |
2.1.1 社会化问答社区的概念 |
2.1.2 社会化问答社区的特点 |
2.1.3 社会化问答社区的类型 |
2.2 社会化问答社区用户生成内容 |
2.2.1 用户生成内容的内涵 |
2.2.2 社会化问答社区用户生成内容的内涵 |
2.2.3 社会化问答社区用户生成内容的特征 |
2.3 声誉特征 |
2.4 自我涉入理论 |
2.5 信息接受模型 |
2.5.1 技术接受模型 |
2.5.2 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 |
2.5.3 信息接受模型 |
2.6 SOR理论 |
2.7 相关技术方法 |
2.7.1 扎根理论 |
2.7.2 情感分析 |
2.7.3 零膨胀负二项回归模型 |
2.7.4 熵权法 |
2.7.5 TOPSIS方法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社会化问答社区UGC声誉理论研究 |
3.1 UGC声誉特征的来源与内涵 |
3.1.1 社会化问答社区的声誉系统 |
3.1.2 社会化问答社区用户UGC声誉赋予行为 |
3.1.3 社会化问答社区内UGC声誉特征 |
3.2 社会化问答社区中UGC声誉特征研究 |
3.2.1 帕累托法则与UGC声誉特征分析 |
3.2.2 社会化问答社区UGC声誉特征分析方法 |
3.2.3 社会化问答社区UGC声誉特征分类方法 |
3.3 社会化问答社区UGC声誉形成影响因素研究 |
3.3.1 基于扎根理论的社会化问答社区UGC声誉形成影响因素分析 |
3.3.2 数据收集 |
3.3.3 范畴提炼和影响因素提取 |
3.4 社会化问答社区UGC声誉特征形成机理研究 |
3.4.1 社会化问答社区UGC声誉形成的影响因素 |
3.4.2 社会化问答社区UGC声誉形成路径探求 |
3.4.3 社会化问答社区UGC声誉特征形成机理模型构建 |
3.5 社会化问答社区UGC声誉特征影响作用分析 |
3.5.1 社会化问答社区UGC声誉特征对活跃用户的影响 |
3.5.2 社会化问答社区UGC声誉特征对“潜水者”的影响 |
3.5.3 社会化问答社区UGC声誉特征对社会化问答社区的影响 |
3.5.4 社会化问答社区UGC声誉特征对互联网环境的影响 |
3.5.5 社会化问答社区UGC声誉特征影响作用模型构建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社会化问答社区UGC声誉特征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
4.1 社会化问答社区UGC声誉特征影响问题分析 |
4.2 社会化问答社区UGC声誉特征影响因素模型 |
4.2.1 理论基础 |
4.2.2 社会化问答社区UGC声誉特征影响指标分析 |
4.2.3 社会化问答社区UGC声誉特征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
4.3 UGC声誉特征因素分析 |
4.3.1 样本选择与数据获取 |
4.3.2 相关变量说明及测定 |
4.3.3 数据描述性统计 |
4.3.4 数学建模方法 |
4.4 分析结果 |
4.4.1 数学模型构建 |
4.4.2 变量间相关性分析 |
4.4.3 回归分析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社会化问答社区UGC声誉特征预测模型研究 |
5.1 社会化问答社区UGC声誉特征预测问题分析 |
5.2 社会化问答社区UGC声誉特征预测指标构建 |
5.2.1 研究框架 |
5.2.2 指标选取 |
5.2.3 评价指标的获取方式和量化 |
5.2.4 指标权重计算 |
5.2.5 排序算法 |
5.3 社会化问答社区UGC声誉特征预测模型构建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社会化问答社区UGC声誉特征预测模型应用分析 |
6.1 社会化问答社区UGC声誉特征预测 |
6.1.1 数据采集与处理 |
6.1.2 描述性统计 |
6.1.3 特征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
6.1.4 声誉特征预测变量权重与排序计算 |
6.1.5 声誉特征预测变量排序结果查看与分析 |
6.1.6 社会化问答社区UGC声誉特征预测 |
6.2 基于信息质量的社会化问答社区UGC声誉特征分析 |
6.2.1 声誉特征区间划分 |
6.2.2 基于信息质量的UGC声誉特征分析 |
6.3 基于信源可信度的社会化问答社区UGC声誉特征分析 |
6.4 异常声誉UGC特征分析 |
6.4.1 优质低声誉UGC特征分析 |
6.4.2 低质量高声誉UGC特征分析 |
6.4.3 信源可信度与声誉不匹配UGC特征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基于社会化问答社区UGC声誉特征的应用策略研究 |
7.1 用户层面 |
7.1.1 挑选问题,及时作答 |
7.1.2 多种形式,引用权威 |
7.1.3 积极评论,欢迎探讨 |
7.1.4 拒绝从众,投票负责 |
7.2 社会化问答社区管理层面 |
7.2.1 优化社区中回答的排序机制 |
7.2.2 鼓励用户积极申请个人认证 |
7.2.3 注重优秀回答与用户的审核 |
7.2.4 鼓励新用户的知识贡献行为 |
7.3 政府网络信息治理层面 |
7.3.1 规范信息治理相关法律法规 |
7.3.2 关注意见领袖最新发布内容 |
7.3.3 提前发掘潜在高声誉UGC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10)虚拟知识社区知识生态及场景化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知识生态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知识生态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思路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虚拟知识社区 |
2.1.2 知识生态 |
2.1.3 场景 |
2.2 理论基础 |
2.2.1 场景五力理论 |
2.2.2 知识图谱理论 |
2.2.3 知识超网络理论 |
2.2.4 马斯洛需求层次论 |
2.2.5 用户画像理论 |
第3章 虚拟知识社区的知识生态模型 |
3.1 虚拟知识社区的知识生态内涵与特征 |
3.1.1 虚拟知识社区的知识生态内涵 |
3.1.2 虚拟知识社区的知识生态特征 |
3.2 虚拟知识社区的知识生态组成要素 |
3.2.1 虚拟知识社区知识主体 |
3.2.2 虚拟知识社区知识资源 |
3.2.3 虚拟知识社区场景 |
3.2.4 要素间关联关系 |
3.3 虚拟知识社区的知识生态组成要素关联解析 |
3.3.1 知识主体关联 |
3.3.2 知识资源关联 |
3.3.3 主体-资源关联 |
3.3.4 主体-资源-场景关联 |
3.4 虚拟知识社区的知识生态模型构建 |
3.4.1 知识生态模型维度解析 |
3.4.2 知识生态模型构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虚拟知识社区主体与资源关联关系 |
4.1 知识主体的层级结构与网络结构 |
4.1.1 知识主体层级结构 |
4.1.2 知识主体传播路径 |
4.1.3 知识主体网络结构 |
4.2 知识资源的层级结构与网络结构 |
4.2.1 知识资源层级结构 |
4.2.2 知识资源传播路径 |
4.2.3 知识资源网络结构 |
4.3 知识主体可视化图谱 |
4.3.1 数据选取及处理 |
4.3.2 网络描述性特征分析 |
4.3.3 核心用户群体分析 |
4.3.4 网络结构分析 |
4.3.5 节点度中心性分析 |
4.4 知识资源可视化图谱 |
4.4.1 数据选取及处理 |
4.4.2 网络描述性特征分析 |
4.4.3 节点度中心性分析 |
4.4.4 网络结构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虚拟知识社区多维图谱构建 |
5.1 虚拟知识社区知识图谱维度解析 |
5.1.1 知识主体维度 |
5.1.2 知识资源维度 |
5.1.3 场景 |
5.2 虚拟知识社区知识图谱的逻辑结构及体系架构 |
5.2.1 知识图谱的逻辑结构 |
5.2.2 知识图谱的体系架构 |
5.3 虚拟知识社区本体属性与本体关系定义 |
5.3.1 主体类属性定义 |
5.3.2 资源类属性定义 |
5.3.3 场景属性定义 |
5.3.4 本体关系定义 |
5.4 虚拟知识社区知识图谱构建 |
5.4.1 数据预处理 |
5.4.2 基于Neo4j知识图谱构建 |
5.4.3 主体—资源知识图谱 |
5.4.4 主体—场景知识图谱 |
5.4.5 主体—资源—场景知识图谱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虚拟知识社区场景化服务的影响因素识别 |
6.1 样本选择与影响因素确定 |
6.1.1 样本选择 |
6.1.2 访谈过程设计 |
6.1.3 资料整理与编码 |
6.1.4 编码过程 |
6.1.5 影响因素分析 |
6.2 关键影响因素识别 |
6.2.1 DEMATEL算法 |
6.2.2 数据处理流程 |
6.2.3 数据来源与处理 |
6.2.4 确定直接影响矩阵 |
6.2.5 综合影响矩阵的转化 |
6.3 数据处理结论分析 |
6.3.1 影响因素间关系分析 |
6.3.2 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
6.3.3 研究结论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虚拟知识社区场景化服务实现 |
7.1 虚拟知识社区用户画像概念模型构建 |
7.1.1 多维属性标签体系的构建 |
7.1.2 概念模型维度细分 |
7.1.3 概念模型的构建 |
7.2 虚拟知识社区场景画像概念模型构建 |
7.2.1 场景标签体系构建 |
7.2.2 概念模型的构建 |
7.3 虚拟知识社区资源聚合模型及场景化服务实现 |
7.3.1 用户画像与场景画像的适配关系 |
7.3.2 资源聚合模型的构成要素 |
7.3.3 资源聚合模型的构建 |
7.3.4 虚拟知识社区场景识别流程 |
7.3.5 虚拟知识社区场景化服务实现 |
7.4 虚拟知识社区场景化服务的实证研究 |
7.4.1 场景化服务实验设计 |
7.4.2 用户需求场景识别 |
7.4.3 场景化服务的实现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局限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调查问卷:虚拟知识社区场景化服务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
专家打分表 |
四、国内健康类网站存在的问题与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文物领域的知识图谱构建技术研究[D]. 张敏. 西北大学, 2021(10)
- [2]基于知识图谱的心理学知识服务系统设计与实现[D]. 陶成.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3]真人图书馆阅读推广模式的调查与研究 ——以上海地区图书馆为例[D]. 朱玉梅.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高校网络育人路径创新研究 ——以江西省三所高校为例[D]. 黄珊.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20(02)
- [5]红河州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专业态度研究[D]. 李凌竹.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我国现有音乐网站分析与研究[D]. 任佳. 西安音乐学院, 2020(08)
- [7]在线健康社区知识共享行为动机研究[D]. 洪艳.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8]信息服务视角下老龄办网站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李松燕. 河北大学, 2020(08)
- [9]社会化问答社区用户生成内容声誉特征研究[D]. 许一明. 吉林大学, 2020(08)
- [10]虚拟知识社区知识生态及场景化服务研究[D]. 徐海玲. 吉林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