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形式主义“陌生化”理论评析

俄罗斯形式主义“陌生化”理论评析

一、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理论评析(论文文献综述)

黄丽姗[1](2021)在《“陌生化”理论视域下《格列佛游记》汉译本审美再现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评论家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Viktor Shklovskij)在其《作为手法的艺术》一文中首倡“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文学理论。其目的在于破除或消解社会文化中人们对既有事物的惯性联想和“视自然为自然”的刻板印象,使审美主体感知生活的惯性方式产生较大差异或者有了颠覆性的相反,从而延长审美主体的关注时间和增加感受难度,并诱使审美主体在想象空间里增加审美快感,以达到二次认识、二次体验生活的目的。艺术的分支包罗万象。审美艺术研究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主体的审美情感不断建构其人生态度,艺术感觉的发生就是艺术创造的目的。美无处不在,可以说审美的过程也是艺术思想创造的过程。同艺术创作一般,文学翻译也是一种审美艺术的再创造。在跨越语言符号障碍之后,译文读者也可以进入原文所描绘的深邃而奇妙的世界中,体验异域文化带来的审美情趣,感受不一样的文化愉悦和精神享受,领略异质文化这颗“奇葩”。在“陌生化”理论的观照下,译文能最大限度保留原文“异质”成分,激发读者持久而热烈的阅读兴趣,延长其对文本的关注度和增加审美快感,才能使其感受到原文永恒的艺术价值。本文的研究文本《格列佛游记》是世界文学史上讽刺小说的杰出代表作之一。小说轻快简明的语言蕴含了幽默讽刺的文学艺术效果,极大程度上增添了小说的审美价值。本文选取张健和孙予两个汉译本的《格列佛游记》进行研究,以“陌生化”理论为指导,对其进行文学审美再现的诠释。文章首先从“陌生化”理论的历史沿革谈起,回顾了“陌生化”理论和《格列佛游记》的国内外研究成果现状,对“陌生化”理论与文学翻译的关系进行进一步解析。同时从语言和文化两个角度出发,对“陌生化”表现手法在两个译本中的审美再现方式进行实例对比分析。文章探讨了艺术创作中审美对象陌生化的凸显方式,欣赏者与艺术作品间的审美对视角度,并以此权衡审美主体与客体间情感转移的适度距离,同时反思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对审美距离的恰当把控。

张珉[2](2021)在《什克洛夫斯基文学批评中的托尔斯泰》文中研究说明俄国文艺理论家、批评家维克多·鲍里索维奇·什克洛夫斯基是诗歌语言研究会奥波亚兹的发起人、俄国形式主义学派的奠基人。他的文学理念作为形式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现代西方文论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什克洛夫斯基一生笔耕不辍,创作了诸多经典论着——《散文理论》、《汉堡计分法:文章、回忆、随笔》、《关于小说的小说·思想与评论》等等。他的文学研究极为广泛,包揽古希腊时期至现代、东方与西方众多作家的名作。而在这其中,列夫·托尔斯泰当属其极为青睐与重视的研究对象之一。本论文以什克洛夫斯基关于托尔斯泰的文学批评作为研究对象,采取文本细读、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理论批评相结合等方法,探讨什克洛夫斯基对于托尔斯泰的生平与思想及其小说的手法、情节的评析,阐述他对于“陌生化”、“不在其位的人”等文学概念的解读,探析批评家文艺观与批评方法论的转型,评价什克洛夫斯基文学批评的价值与不足及其对于20世纪俄国文学批评发展史的贡献与意义。本论文的结构主要分为绪论、主题三章和结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首先对什克洛夫斯基的生平和批评论着作简要介绍,进而引出本论文的研究对象——什克洛夫斯基文学批评中的托尔斯泰,随后分析国内外对于该问题研究的现状,指出本论文的选题目的、意义及研究方法。第二章从“陌生化”、阶梯式结构以及隐喻三个层面分析什克洛夫斯基对于托尔斯泰小说手法的研究,揭示批评家对于艺术感受与认知功能的关注,同时说明什克洛夫斯基文艺思想与现代隐喻理论的重合之处及其文本研究对于现代文学批评的开拓性意义。第三章分析什克洛夫斯基对于托尔斯泰生平与思想的研究,阐明什克洛夫斯基结合现实与创作对于“不在其位的人”、“迷误的力量”以及托翁矛盾历史观与革命观的分析,论述他对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批评与传记式批评的接受与应用。第四章针对什克洛夫斯基关于托尔斯泰小说情节的研究展开分析,挖掘什克洛夫斯基对于托尔斯泰小说情节漫游性、辩证性以及反传统性三个方面的解读,阐明他对新旧文学发展规律的认识及其情节观的转向,论证其文学研究中结合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批评与形式主义文本批评的具体实践。结论部分总结概括本论文的研究成果。

董丽艳[3](2021)在《索尔仁尼琴《第一圈》陌生化艺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是俄罗斯当代着名作家,197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第一个突破思想和文学的禁区,开创了苏联“劳改营题材文学”,为同一题材的大批揭露性文学的涌现开启了闸门,也为苏联的民主化进程做出了贡献。本文试从陌生化理论的角度,对索尔仁尼琴在着作《第一圈》中展现出的独特而巧妙的创作手法进行阐释和解读。“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最核心、最重要的概念之一,由形式主义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在其着作《语词的复活》中提出。陌生化理论的主旨突出强调艺术语言的审美特征,引起了学术界较为强烈的反响。论文共分为引言、正文四章、结语和参考文献四部分。在引言中,我们阐述了选题来源和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及创新之处等相关问题。正文部分共分为四章:全文以陌生化理论为指导,第一章概述了陌生化的相关定义,说明了陌生化的起源及在文学作品中的实现方法。第二章主要从语言方面分析《第一圈》在自造新词,熟语及外语的嵌入方面呈现出的陌生化特征,并一一举例说明。索尔仁尼琴在《第一圈》中运用了诸如隐喻、重复、反讽等多种修辞手法,因此,第三章主要从修辞入手探讨作品展现的陌生化艺术。第四章主要结合陌生化理论从叙事方面对《第一圈》的内容进行分析,如索尔仁尼琴对叙事时空及叙事视角的巧妙运用。本论文以索尔仁尼琴《第一圈》为研究文本,以陌生化理论为框架,通过文本细读解读《第一圈》的陌生化艺术。既是为陌生化理论增添新的研究成果,也是对国内索尔仁尼琴研究的一种补充。

赵秋玲[4](2021)在《什克洛夫斯基文学批评中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文中认为维克托·鲍里索维奇·什克洛夫斯基(1893-1984)是20世纪俄国形式主义学派的创始人、文学批评家、作家。作为批评家,他在俄国、西欧乃至东方等各种文学研究方面都颇有建树,费·陀思妥耶夫斯基、斯特恩、李白等作家都在其批评视域下独放异彩。其中,什克洛夫斯基的陀学批评论着在学界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为陀学批评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批评视角,其独特的批评方法及批评观点使之成为陀学批评史上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本文主要剖析什克洛夫斯基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体裁、主题、意象的研究观点,并将什克洛夫斯基与罗曼·雅各布森、米·巴赫金、弗·叶尔米洛夫三位同时代批评家逐一比较,借这场“赞成与反对”的对话挖掘什克洛夫斯基的陀学批评特色,阐释其形式主义文学批评的内涵特征。本论文在结构上分为绪论、论文主体、结语及参考文献四个部分。第一章绪论提出了本研究的主要问题,对国内外关于该问题的研究现状做了梳理评述,指明了本论文的选题目的、意义及研究方法。第二章主要从什克洛夫斯基对陀思妥耶夫斯基书信体小说《穷人》及长篇小说《死屋手记》的体裁研究入手,阐释批评家对两部作品的体裁渊源及特征的解读,揭示其批评视域下陀思妥耶夫斯基与普希金、莱蒙托夫的关联,总结什克洛夫斯基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体裁研究的突出贡献。第三章着眼于什克洛夫斯基有关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醉酒人”及“彼得堡悲剧”两个主题的研究,论述什克洛夫斯基视野下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善良且软弱的醉酒人”的思想内涵,揭示什克洛夫斯基关于“彼得堡文本”的特殊发现。第四章主要介绍什克洛夫斯基对《死屋手记》《地下室手记》中的“墙”以及《罪与罚》《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斧头”两个意象的解读,重点阐释什克洛夫斯基针对两个意象在不同作品中的隐喻意义分析。第五章主要从“人物成对”、“作者与主人公”、“重复”三方面梳理了什克洛夫斯基与米·巴赫金、弗·叶尔米洛夫、罗曼·雅各布森三位同时代批评家关于陀学的对话,揭示什克洛夫斯基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艺术的独到见解。结论部分概括了本论文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江飞[5](2020)在《西方现代语言学文学批评方法论在当代中国》文中指出方法论与观念的更新和变革是紧密联系、互相促进的。20世纪80年代,西方现代语言学文学批评方法论作为一种最典型的西方科学主义方法论被引入中国文学研究领域,开始了短暂而影响深远的旅行,它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体系,有效地弥补了人文主义方法论的不足,更对当代中国学者和文学理论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以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法国结构主义等文学批评为中心,回顾和反思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尤其是新时期以来西方现代语言学批评方法论在中国的传播、接受和影响,总结西方科学主义方法论的科学性和局限性,对推进中国当代文论话语体系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王璐[6](2020)在《基于陌生化理论的高中现代小说阅读教学研究 ——以《祝福》《老人与海》为例》文中提出小说阅读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一套“三要素”加“主题”的教学模式。但是随着课程目标的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难免显得力不从心。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中《祝福》《老人与海》等都是优秀的现代小说作品。学生可以借助文学理论梳理这些小说的经典场景乃至艺术架构,理清人物关系,欣赏人物形象,体会小说主旨以及研究小说的艺术价值。陌生化理论引入高中现代小说阅读教学,可以丰富教师的理论知识,为解读小说文本提供新的视角,为小说教学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增强阅读教学的学理性。教师可以通过进行陌生化的解读、引入陌生的资源、设置陌生的环节和提出陌生的问题等方式,引导和触发学生思维,使其逐步走向语文深度学习。本文在分析陌生化理论指导语文阅读教学可行性的基础上,提出了现代小说阅读教学的三个策略。一是,发现教学资源的陌生化特质。文本的无限意蕴是通过陌生的形式传给读者的,我们要从形式出发来探求文本背后蕴含的深刻内涵。二是,灵活调控教学过程。文本和读者都是不确定的,他们在阅读中才能彼此建构。因此,教师要在教学导入和课堂提问等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使其“读出问题,读出自己”。三是,创新使用教学方法。借陌生化的教学方法激活课堂,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活学生的思维。通过这些做法,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和阅读教学的引导者教师都会有很大的变化,从而把现代小说阅读推进一个更广阔的疆域。最后根据以上教学策略设计了《祝福》《老人与海》两个作品的教学方案,并进行反思。

杨碧如[7](2020)在《什克洛夫斯基的《列夫·托尔斯泰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维克多·鲍里索维奇·什克洛夫斯基(ВикторБорисовичШкловский,1893-1984),俄苏着名的文学理论家、作家、电影编剧和理论家。他作为俄国形式主义的代表人物和“陌生化”理论的创始人闻名世界;然而,作为一名作家,尤其是传记作家,人们对他却知之甚少。目前,我国学界对什氏的文学理论研究全面且透彻,但有着多重身份的什氏,其研究价值绝不仅限于此。本文试图以什氏创作的传记作品《列夫·托尔斯泰传》为研究对象,以俄国形式主义的两个关键词“陌生化”和“文学性”为理论指导,结合他人创作的同名传记作品,对比它们之间的异同,从而揭示什克洛夫斯基《列夫·托尔斯泰传》的独特艺术价值。某种程度上说,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的光芒掩盖了什克洛夫斯基作为一名传记作家的身份,所以学术界对于他传记作品的研究相对较少,成果也比较贫乏。就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什氏传记作品的翻译、简介以及其自传作品的文体研究。就《列夫·托尔斯泰传》而言,研究者也仅仅局限于论述作品中关于托尔斯泰精神世界发展、转变的过程,而忽视了这部传记作品本身的特色。作为一位形式主义者,什氏的传记书写必然会带有形式主义的特征与烙印,因此,本文以什氏的《列夫·托尔斯泰传》为具体研究文本,主要分析传记文本中的特有的陌生化技巧和文学性表现;同时,我们结合不同传记作家的《托尔斯泰传》进行对比研究,旨在突显什氏作品有何独特之处。在此思路下,本论文主要从以下几点展开论述:首先是绪论。这部分主要阐释本选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本文的创新之处和研究方法,明确论文的问题意识与写作思路。第一章主要研究什氏《列夫·托尔斯泰传》中的陌生化技巧。首先详细阐释了“陌生化”理论的来源、基本内容和具体手法,建立传记作品与“陌生化”理论之间的联系,随后通过对传记作品进行文本细读,主要从语言的变形、从“本事”到“情节”的转变、结构的延宕这三个方面详细论述传记中的陌生化技巧,突出“陌生化”视阈下传记作品的独特感受效果。第二章主要研究什氏《列夫·托尔斯泰传》中的文学性表现。首先介绍文学性的概念及文学性与陌生化理论之间的关系;其次结合第一章的研究结论,从鲜活的艺术形式和可感的文学意象两方面对托尔斯泰的生活素材和创作事实与其思想成因和创作源流进行解密。最后,通过对比不同传记作家的托尔斯泰传,彰显什氏传记作品独特的文学性。第三章主要论述什克洛夫斯基撰写《列夫·托尔斯泰传》的目的及意义,突出《列夫·托尔斯泰传》的独特价值。结合前两章对文本的具体研究,我们可以深切体会到什氏的《列夫·托尔斯泰传》因其特殊的艺术形式,在对传主生活素材的处理上、传主人物的解读上及对其思想世界的剖析上都产生了独特的传记表达效果。本章从传主独特的精神世界和实现传记作家与传主之间的“移情”两个方面入手,通过论述可以看出,作家和传主精神世界在一定程度上的契合,从而揭示出什氏《列夫·托尔斯泰传》的独特价值。在结语中,简要地概述和总结了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对什氏传记作品的深层影响,进一步指出研究此课题的价值和意义,同时,在肯定什氏的理论探究与传记作品的独特联系的基础之上,反思其传记书写方式的不足之处。

王青青[8](2020)在《网络历史纪录片《历史那些事》的陌生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伴随着国家文化战略的推动以及国民精神文化审美的提高,具有文化价值功能的影视作品受到传媒行业的注重,我国纪录片由此迎来发展机遇。在互联网构建的全新环境下如何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是目前纪录片从业者重点关注的问题,尤其是以网络视频平台为主要依托的网络自制纪录片,为了满足求新求异的互联网用户需求,需要在创作上进行不断突破,探索纪录片的创新道路。陌生化作为一种与创新紧密关联的理论,在此能够为网络纪录片的创新发展提供有效的理论帮助与实践指导。2018年《历史那些事》在哔哩哔哩视频平台独家播出,凭借着陌生化的应用,以实验性的全新尝试,拉开了与旧有历史纪录片的审美印象距离,贴近了其目标受众心理,从而获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本文基于陌生化理论,结合个案分析与对比分析法,对《历史那些事》陌生化实现过程的四个方面:基础、方法、效果、意义,以及陌生化的审美功能和现实影响进行探讨。经过研究发现《历史那些事》以我国新世纪后讲述古近代史内容的历史纪录片为陌生化对象(基础);运用疏离、突转、置换的陌生化手法(方法),从而在题材切入上更为细微趣味化,形成个人性特点、生活化向度的陌生化呈现,在情景再现上与“梗”融合形成强调相对真实的陌生化呈现(效果);前者以贴近受众的方式,牵扯出历史与现实的关联,后者以情绪感染的方式,将历史精神予以传达,共同完成对文本内涵的全新感受(意义)。同时从审美心理学的角度入手可以发现《历史那些事》的陌生化发挥了调动审美注意、切合审美期待以及唤醒审美愉悦的功能。《历史那些事》是我国历史纪录片实现陌生化的典型文本,它的成功对历史纪录片的多元化创作、出品视频平台的品牌打造以及受众对传统文化的接受起到了正面积极的效果,但同时亦存在着纪录片真实原则失衡、视频平台风格局限与受众浅阅读倾向加深的消极影响。

张诗曼[9](2020)在《形式主义文论的陌生化理论研究》文中认为俄国形式主义文论是西方二十世纪文论中影响最为深远,且被广泛应用的文学理论之一。形式主义文论是衔接文学研究从外部发展到内部的中介,同时,英美新批评、接受美学等理论都从形式主义文论中得到一定的启发。形式主义文论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形式主义者提出了他们的核心概念——陌生化。作为形式主义的核心内容,陌生化支撑起了形式主义文论研究的大厦。俄国形式主义者提出陌生化理论,成功地将文学批评研究的视野从外部研究转向内部研究。陌生化理论对于文学性的扞卫,对文学自律性强调,对文学语言自身的属性张扬,使文学创作回到审美规律上来。也使文学研究摆脱社会学的束缚,成为纯文学的研究。从陌生化理论的产生背景、基本内涵、陌生化理论的功能、陌生化理论产生的影响等方面对该理论进行全方位的阐述,对陌生化理论的美学意义进行深入的探讨,能够全方位地把握陌生化理论的内涵与外延。自形式主义传入中国以来,对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产生了一定影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实验小说的语言形式和句法结构具有鲜明的陌生化色彩;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建设出现了重视语言和问题的思潮,为我国当代文学建设提供很多有益的思考。陌生化理论在艺术领域的实际应用十分广泛。无论在戏剧、电影、电视节目以及翻译等领域都有所尝试。陌生化理论从提出开始,在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领域的影响就未曾停歇。

汪媛[10](2019)在《“陌生化”与“日常化”的交融:论什克洛夫斯基自传三部曲的叙述艺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维克多·鲍里索维奇·什克洛夫斯基((?),1893-1984)丰厚的理论着述和文学创作是俄国文学史及批评史上的重要现象。长期以来,学界倾向于关注文论家什克洛夫斯基对俄国形式主义学派的贡献,相较之下,对其作家身份关注较少。其实,什克洛夫斯基的作品丰富,其传记作品极富个性。本论文以什克洛夫斯基自传三部曲《感伤的旅行》((?),1923)、《动物园,或不谈爱情的信札,或第三个爱洛伊斯》((?),1923)、《第三工厂》((?))为研究对象,在追溯三部曲创作渊源的基础上,解析作品的艺术建构,还将探究作家的多重身份对作品叙述艺术的影响,从而发掘作家的文学个性和审美追求。首先,本论文通过对三部曲创作的时代背景、作家对经典的传承,以及新风格形成的概述,探究了三部曲的体裁渊源,为解读什克洛夫斯基的创作个性做铺垫。其次,通过分析三部曲中的“加密”与“解密”相结合的“陌生化”艺术建构,阐释了“陌生化变形”与“日常化还原”在作品中的巧妙统一。最后,通过解析三部曲中作家身份的“三位一体”,进一步探讨了什克洛夫斯基创作实践与理论探索中“陌生化”与“日常化”交融的叙述艺术。通过从多个角度对三部曲的叙述艺术的分析,本论文的结论是:什克洛夫斯基用小说创作形式来阐释理论问题,使得理论变得形象化,其理论探索与文学创作始终是相辅相成的。自传三部曲的叙述艺术既给读者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体验,又创造了充分的阐释空间。

二、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理论评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理论评析(论文提纲范文)

(1)“陌生化”理论视域下《格列佛游记》汉译本审美再现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核心理论概述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陌生化”理论研究现状
        1.3.2 《格列佛游记》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2 文学翻译中陌生化表现手法的移植
    2.1 陌生化与语言的诗性本质
    2.2 译者的陌生化艺术品鉴
    2.3 读者的期待视野延展
3 《格列佛游记》汉译本陌生化审美再现
    3.1 本文译本的选择
    3.2 汉译本语言的陌生化审美艺术
        3.2.1 词汇选择的策略
        3.2.2 句法形式的建构
        3.2.3 艺术形象的重塑
        3.2.4 文化间隔的留白
4 陌生感与审美体验的交互生成
    4.1 艺术创作中形式与内容的部分割裂
    4.2 审美的设立及其与观者的对视
    4.3 审美观照中的适度距离问题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什克洛夫斯基文学批评中的托尔斯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РЕФЕРАТ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一)国外研究述评
        (二)国内研究述评
    三、选题目的
    四、选题意义与研究方法
    注释
第二章 关于托尔斯泰小说手法的分析
    一、叙述视角转换与细节变形:托尔斯泰小说的陌生化审美感知
        (一) “陌生化”的提出与概念阐释
        (二) “陌生化”的具体手段与文学功能
    二、延宕与对照:托尔斯泰小说的分裂化阶梯式结构
        (一)延宕:波折的基本规律
        (二)对照:平行模式的建构
    三、情节性与互文性隐喻:托尔斯泰小说的认知化语义转移
        (一)隐喻的特性:情节性与互文性
        (二)隐喻的实质与认知价值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三章 关于托尔斯泰生平与思想的研究
    一、 “不在其位的人”:生不逢时的跨时代者
    二、迷误的力量:托尔斯泰的探索之源
        (一)生活之迷误:从事文学的行动指南
        (二)创作之迷误:修缮文本的构思导引
    三、时代的矛盾:托尔斯泰的悲剧根源
        (一)历史认知的抵牾:静止与发展
        (二)革命思想的冲突:不抵抗与斗争
    本章小结
    注释
第四章 关于托尔斯泰小说情节的阐述
    一、什克洛夫斯基情节观之流变
    二、迁移与重构:托尔斯泰小说情节的漫游性
        (一)迁移情节的体现
        (二)迁移情节的缘由与重构
    三、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托尔斯泰小说情节的辨证特质
        (一)偶然性情节的“扼杀”
        (二)必然性要素的渗透
    四、开端和结局的革新:托尔斯泰小说情节的“反传统”倾向
        (一)别出心裁的小说开端
        (二)悲剧性与未完结性小说结局
    本章小结
    注释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索尔仁尼琴《第一圈》陌生化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1.索尔仁尼琴及其创作的国外研究现状
        2.索尔仁尼琴及其创作的国内研究现状
    (三)创新点
一、陌生化理论概述
二、《第一圈》中语言陌生化
    (一)自造新词
    (二)熟语的使用
    (三)对话中嵌入外语
三、《第一圈》中修辞陌生化
    (一)隐喻
    (二)重复
    (三)反讽
四、《第一圈》中叙事陌生化
    (一)叙事视角的陌生化
    (二)叙事时空的陌生化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4)什克洛夫斯基文学批评中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本文选题目的、意义及研究方法
        (一)选题目的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方法
    注释
第二章 什克洛夫斯基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体裁研究
    一、关于书信体小说《穷人》的体裁特征
        (一)新与旧的交织:陀思妥耶夫斯基与普希金
        (二)《穷人》:写信者与收信者的角逐
    二、关于长篇小说《死屋手记》的体裁特征
        (一)新与旧的交织:陀思妥耶夫斯基与莱蒙托夫
        (二)《死屋手记》:新型长篇小说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三章 什克洛夫斯基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主题研究
    一、善良且软弱的人:关于“醉酒人”主题
        (一)《穷人》中的“醉酒人”
        (二)《罪与罚》中的“醉酒人”
    二、从憎恨到怀疑:关于“彼得堡悲剧”主题
        (一)《脆弱的心》中的彼得堡
        (二)《诗和散文中的彼得堡之梦》中的彼得堡
    本章小结
    注释
第四章 什克洛夫斯基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意象研究
    一、心灵的枷锁: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墙”的意象
    二、争论矛盾的象征: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斧头”意象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五章 “赞成与反对”:什克洛夫斯基与同时代批评家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对话
    一、赞成与反对:关于“人物成对”的争论
    二、赞成与反对:关于“作者与主人公”的争论
    三、赞成与反对:关于“重复”的争论
    本章小结
    注释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西方现代语言学文学批评方法论在当代中国(论文提纲范文)

一、西方现代语言学文学批评方法论与中国语境
二、西方现代语言学文学批评方法论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
    1. 俄国形式主义的批评方法
    2. 英美新批评的批评方法
    3. 结构主义的批评方法
三、西方科学主义方法论对当代中国文论研究的影响与反思
结语

(6)基于陌生化理论的高中现代小说阅读教学研究 ——以《祝福》《老人与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概念界定
第一章 陌生化理论引入高中现代小说阅读教学的必要性
    第一节 陌生化理论的文学阅读价值
        一、外国现代小说的陌生化运用
        二、中国现代小说的陌生化运用
    第二节 陌生化理论的教学指导意义
        一、提供作品解读途径
        二、促进课堂教学改革
        三、启迪学生批判思维
第二章 陌生化理论运用于高中现代小说阅读教学的策略
    第一节 引入新鲜教学资源
        一、课程资源开发
        二、教材内容重构
        三、教学内容选择
    第二节 灵活调控教学过程
        一、巧设学习入口
        二、转变教学思路
        三、优化课堂提问
    第三节 合理使用教学方法
        一、情境教学法
        二、读写结合法
        三、文本细读法
第三章 陌生化理论运用于高中现代小说阅读教学的实践
    第一节 陌生化理论在高中现代小说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一、《祝福》教学设计
        二、《老人与海》教学设计
    第二节 运用陌生化理论时的注意事项
        一、与传统教学模式结合
        二、注重与写作教学结合
        三、与整本书阅读相结合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什克洛夫斯基的《列夫·托尔斯泰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
    3.关于其他不同版本托尔斯泰传的简介
    4.本文的创新之处
    5.研究方法
第一章 陌生化技巧的运用
    1.1 日常语言向文学语言的转化
        1.1.1 巧妙使用近音词
        1.1.2 语义的转移
        1.1.3 词语的特殊搭配
    1.2 由“故事”到“情节”的转换
        1.2.1 细节的着重渲染
        1.2.2 情节的巧妙编排
        1.2.3 叙述视角的变换
        1.2.4 修辞手法的运用
    1.3 结构的延宕
        1.3.1 梯级式构造
        1.3.2 框架式构造
        1.3.3 结构性对比
第二章 文学性效果的表现
    2.1 鲜活的艺术形式
        2.1.1 “呼唤型”文本
        2.1.2 传主声音的多重性
        2.1.3 传记时间的交叉重组
    2.2 可感的文学意象
        2.2.1 文学意象的视觉效果
        2.2.2 文学意象的现场效果
        2.2.3 文学意象的抒情升华
第三章 《列夫·托尔斯泰传》的独特价值
    3.1 传主独特精神世界的突显
        3.1.1 向往“生”与恐惧“死”
        3.1.2 追求博爱
        3.1.3 脱离东正教会的束缚
    3.2 传记作家与传主间的“移情”
        3.2.1 传主的选择
        3.2.2 传材的使用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8)网络历史纪录片《历史那些事》的陌生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关于陌生化理论的研究现状
        (二)关于网络自制纪录片的研究现状
        (三)关于我国历史纪录片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和目标
        (一)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二)课题研究目标
    四、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我国历史纪录片及《历史那些事》概述
    第一节 我国历史纪录片概述
        一、历史纪录片概念界定
        二、我国历史纪录片发展历程
    第二节 网络历史纪录片《历史那些事》概述
        一、《历史那些事》的产生背景
        二、《历史那些事》的受众定位:迎合年轻群体
        三、《历史那些事》的内容风格:契合平台特点
第二章 《历史那些事》陌生化的实现过程
    第一节 关于陌生化
        一、陌生化的概念
        二、陌生化的实现过程
        三、《历史那些事》的陌生化特点
    第二节 《历史那些事》的陌生化基础:前在文本经验
        一、前在历史纪录片题材选择
        二、前在历史纪录片再现手法
    第三节 《历史那些事》的陌生化方法:疏离、突转、置换
        一、人物塑造的疏离
        二、视听风格的突转
        三、叙事手段的置换
    第四节 《历史那些事》的陌生化效果:当下文本呈现
        一、当下题材呈现:发掘历史细微处趣味
        二、当下手法呈现:立足史实的“失真”剧演
    第五节 《历史那些事》的陌生化意义:当下文本感受
        一、以“趣”为媒,于历史中照应现实
        二、以“梗”为介,于共鸣中内化态度
第三章 《历史那些事》陌生化的审美功能
    第一节 调动审美注意
        一、调动无意注意提高选择
        二、调动有意注意增强集中
    第二节 切合审美期待
        一、调整韵调切合文体期待
        二、着重特质切合形象期待
        三、明示观点切合意蕴期待
    第三节 唤醒审美愉悦
        一、以匀称样式实现渐进性唤醒
        二、以奇异样式实现亢奋性唤醒
第四章 《历史那些事》陌生化的现实影响
    第一节 积极影响
        一、促进多元化创作格局发展
        二、打造视频平台品牌
        三、提高传统文化的接受普及
    第二节 消极影响
        一、真实创作原则的限度失衡
        二、限制视频平台风格
        三、加深受众浅阅读倾向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参考历史纪录片作品清单
附录2:《历史那些事》中“梗”的来源作品清单
附录3:深度访谈记录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9)形式主义文论的陌生化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
    (二)研究的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理论与方法
一、陌生化理论的产生背景及基本内涵
    (一)陌生化理论的渊源
        1.历史背景与理论突围
        2.哲学思辨的背景因素
        3.象征派等学派的理论影响
    (二)陌生化理论的基本内涵
        1.陌生化概念的提出
        2.陌生化理论的内涵
二、陌生化理论的功能
    (一)扞卫“文学性”
        1.强调文学性是文学的核心内容
        2.“反程式化”与“去自动化”
        3.扞卫文学语言的陌生感
    (二)陌生化理论的操作方法
        1.词语的难化
        2.情节的“创造性变形”
        3.结构的复杂化
    (三)陌生化理论的美学意义
        1.文学本体研究与社会学研究分离
        2.增强语言的可感性
三、陌生化理论的影响
    (一)推动西方文论的发展
    (二)增强中国新时期小说的实验性
    (三)陌生化理论对其他艺术形式的影响
        1.陌生化理论在戏剧中的应用
        2.陌生化理论在影视中的应用
    (四)陌生化理论的局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陌生化”与“日常化”的交融:论什克洛夫斯基自传三部曲的叙述艺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俄罗斯的什克洛夫斯基研究
    第二节 国内的什克洛夫斯基研究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创新性
第一章 传承与超越:三部曲的创作探源
    第一节 时代的回声
    第二节 经典的传承
    第三节 新风格的形成
第二章 “加密”与“解密”:三部曲的艺术建构
    第一节 “加密”:“陌生化”变形
    第二节 “解密”:“日常化”还原
    第三节 “陌生化”与“日常化”的统一
第三章 创作与理论交融中的“三位一体”
    第一节 创作的试验化
    第二节 理论的形象化
    第三节 作家、理论家与主人公三重身份的融合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理论评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陌生化”理论视域下《格列佛游记》汉译本审美再现对比研究[D]. 黄丽姗. 武汉纺织大学, 2021(09)
  • [2]什克洛夫斯基文学批评中的托尔斯泰[D]. 张珉.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3]索尔仁尼琴《第一圈》陌生化艺术研究[D]. 董丽艳.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4]什克洛夫斯基文学批评中的陀思妥耶夫斯基[D]. 赵秋玲.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5]西方现代语言学文学批评方法论在当代中国[J]. 江飞. 美学与艺术评论, 2020(01)
  • [6]基于陌生化理论的高中现代小说阅读教学研究 ——以《祝福》《老人与海》为例[D]. 王璐.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20(02)
  • [7]什克洛夫斯基的《列夫·托尔斯泰传》研究[D]. 杨碧如. 山西大学, 2020(12)
  • [8]网络历史纪录片《历史那些事》的陌生化研究[D]. 王青青.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9]形式主义文论的陌生化理论研究[D]. 张诗曼. 渤海大学, 2020(05)
  • [10]“陌生化”与“日常化”的交融:论什克洛夫斯基自传三部曲的叙述艺术[D]. 汪媛.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俄罗斯形式主义“陌生化”理论评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