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国刑具出口世界第一(论文文献综述)
语凝,Quneey[1](2021)在《冷知识虽冷,但却更吸引人 最冷的是北极吗?不,是冷知识!》文中认为有些知识看似有些稀奇古怪,其实它们随时充斥在我们的生活周遭,却鲜少人会去注意。在国外,人们把"冷知识"称为"Trivia"。其由来是拉丁文里意指"三叉路"的"三"(tres)+"道路"(via),因在古罗马的都市中三叉路随处可见,便引伸为"到处都有的地点""司空见惯的场所",后来才转变为意指那些无价值、琐碎的事情。
杨亚妮[2](2021)在《传教士辞书中“金”字及词语的历时演变与现实意义》文中研究说明晚清民国时期传教士来华,西方的科学文化等新成果也随之传入中国。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中西文明交流碰撞,西方文化的新概念、新语词进入汉语系统,促进了汉语的近现代转型。19世纪到20世纪是汉语新词新义大量峰出的阶段,以马礼逊为代表的来华传教士编纂的辞书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在过渡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传教士辞书作为学习语言的工具书,在承上启下的特殊历史时期,能够反映出汉语近现代转型的过程。其次,传教士辞书是传教士们站在二语学习者的角度学习汉语的产物,作为二语学习者学习汉语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和策略,通过研究传教士辞书,总结并借鉴传教士们的汉语学习策略,有助于对外汉语辞书的编纂和汉语国际教育工作的推广。“金”字带有鲜明的中国文化色彩,作为哲学思想“五行”之一,它已经渗透到人们思想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汉语近现代转型过程中,被逐步赋予了近代科技色彩,成为化学元素之一;“金”字构成的词条涉及到财富、品格与意志,多为人们所用表达美好祝愿,在传教士辞书中也被大量收录和重视。本文选取晚清民国时期,传教士辞书中“金”字及词条释义作为研究内容,探究“金”字及其构词在这一过渡时期的发展演变情况,从而梳理传教士辞书脉络、认识汉语近现代转型过程的特点。通过分析传教士辞书编纂的特点、汉语学习的释义策略,以期促进现今对外汉语辞书的编纂。通过对“金”字义项的分析,探索晚清民国时期的传教士辞书在义项上起到传承旧义项,为旧义项增添新内容,归纳新义项的作用。通过对“金”构词用语收录情况的分析,探究传教士辞书所收录的中国民风民俗词语的规律:部分不常见、随着语言发展淡出人们视野的词汇在传教士辞书中很少被收录,后来在近现代汉语系统中也渐渐消失;某些词语义项下的构词随着语言的发展,东西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构词的内容发生了较大变化。在释义策略上,总结并学习传教士通过“以词义带字义”“以句义带词义”的方式,利用语境记忆汉语词汇的方式。最后,通过分述传教士辞书影响语文辞书检索方式、释义;影响对外汉语辞书的收录义项及词条的传承、释义策略、文化内容、构字信息等,明确传教士辞书的意义和价值。晚清民国的传教士辞书促进了中西文明的交流,填补了早期国人辞书与近现代语文辞书之间的空白,对汉语近现代转型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旨在从微观切入,从“金”字着眼,以此管窥传教士对“金”认识的深化过程;站在域外视角,研究传教士作为二语学习者的汉语学习,并从中汲取经验,给汉外辞书的编纂以启发,推进汉语国际教育工作,丰富该领域的研究。
贝梦娟[3](2021)在《甲骨文字考释提要(二)》文中认为对甲骨文字形、字音、字义的探讨,历来诸家观点甚多,内容繁杂,成果显着,本文是关於甲骨文字考释相关文章的提要,力求将搜集到的各家观点按时间顺序,并以提要的形式集成工具书性质的文本,以便学者查阅。本文正文涉及的字头选自李宗焜编着的《甲骨文字编》,以方便检索字形。文章在正文之前将附上检索表,以方便读者检索使用。文章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甲骨文字考释研究的相关情况,包括研究现状及成果、本文开展的工作以及本文的意义。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将搜集整理到的不同学者对同一个甲骨文字考释的文章,按时间顺序以提要的形式概括各家的考释意见。
张蓉[4](2021)在《晚清循化厅社会纠纷解决机制》文中认为循化厅是清朝实施特殊族群管理与民族政策的典型场域,其基层社会组织结构相当复杂,由此导致社会纠纷处理领域的“地方性”特色格外突出。经由循化厅衙门处理的案件可概分为“细故”与“重案”。历史上,该区域社会内形成了各类社会纠纷照依土俗予以裁断的惯性机制。国家权力作为介入性力量,为循化厅提供了多样化的法律适用依据。然而,“细故”案件仍应视为民间调解失败后的例外情况,衙门对“细故”诉讼和息具结乐见其成,导致其大部止步于“中间阶段”既已结案。命盗重案虽深受重视,但审理却相当灵活:对涉及藏、蒙古等的重案,本应根据特别律例《西宁青海番夷成例》处断,实则多参照民间习惯法罚服完结;对涉及撒拉、回、汉等的重案,本应依照《大清律例》处断,实则为律例与“番例番规”的杂糅,没有清晰的界限划分。群体性纠纷不仅包括传统的部落冲突、寺院纠纷、族际冲突,亦因外国势力的介入而演化为外事纠纷,总体上呈现出群体武装械斗的特点。前三类冲突频繁发生且循环往复,严重破坏地方社会秩序,并威胁王朝国家之政治稳定,往往形成以陕甘总督、西宁办事大臣居中协调而多方联动的应对机制。究其本质,官方对群体械斗与民间“细故”的处置并无不同:皆希冀借助地方权威充当乡老予以调解。虽每临以兵威,且有官员主张借机推行内地律例,但受制于“羁縻为政”总体统治框架以及地方社会权力网络的制约,终流于个别特例。即便涉及到“洋人”的群体性事件,被晚清政府视为头等大事者,也概莫能外。循化厅的设置,为缺乏整合而具有浓厚离散性的区域社会,提供了一个公共权力,为个体诉求“公平”与区域社会摆脱“无序”提供了可能和新的途径。然而,整体施政理念与制度设计则导致了晚清循化厅社会纠纷解决机制呈现出高度的复合性:传统民间力量依然强大,使之成为地方政府解决区域社会纠纷不得不依赖的力量;大清律例与特殊律例名存实亡,必须借助土俗与习惯法方能行之有效。这表明,缺乏高效的国家政权建设,势必难以按照统一的法律制度处置社会纠纷,就法论事、缘法而判终究是一种难以企及的理想。
张运恺[5](2020)在《用异域想象反思十九世纪的美国 ——埃德加·爱伦·坡异托邦小说的文化社会阐释》文中指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都习惯给爱伦·坡贴上“唯美”作家的标签。这一对坡的认识其实不够全面。他的作品内涵丰富,他将对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个体生命体验的思考用艺术手法隐藏在了文本世界的想象性建构之中。因此,进入二十一世纪,学界越来越重视对坡作品的文化性、政治性和社会性的重要意义的发掘,坡的形象也变得更为全面与立体。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没有论着全面对坡小说中的异域想象进行文化政治角度的阐释。本论文即从此处入手,围绕坡小说中的“异托邦”想象,来解读坡的异域表征所承载的对十九世纪美国社会的反思。本论文聚焦坡小说中的异域想象,其解读视角借鉴了福柯空间理论中的“异托邦”概念,同时也参考了文化批评、后殖民主义、生态批评、社会学和政治学等理论。坡在他的小说中,所描绘出的空间符合福柯所总结归纳的“异托邦”形式。透过这些文本世界所构筑的奇异空间,坡对美国社会进行了时间与空间挪移的变形式刻画,在看似陌生的异域空间,对美国十九世纪的诸多问题,其中包括对殖民扩张、帝国建构、民主制度、科学发展、技术进步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也更为客观的探讨。坡的这些讨论既紧紧联系他的时代语境,也有跨时代意义,对我们反思当下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与人性仍有可借鉴之处。基于此,本论文将从坡的作品中选择深具代表性的文本,以“异托邦”的不同形式为纲,对坡的异域想象进行文化政治性的阐释,揭示坡对美国社会的彼时痼疾与未来出路的思考。论文将分为五章来展开论述。第一章是绪论。在对坡的国内外研究动态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指出研究坡小说中的“异托邦”书写的新意所在。在引入福柯的“异托邦”概念之后,对坡小说中的异域想象进行综合论述和分类梳理,继而阐明了论文的主要观点和基本框架。第二章对坡小说中的远征异托邦空间想象进行解读,选取了《瓶中手稿》、《裘力斯·罗德曼日记》和《凹凸山的故事》三篇小说,它们分别描绘了海洋远航、西部拓殖和殖民地时空穿越三种不同的空间跨越之旅,体现了坡对美国海外拓殖与贸易和对印第安人内部殖民的反思,表明了坡对美国继承欧洲帝国的海洋扩张野心的不安,对美国的西进运动带来的白人与印第安人的冲突对抗的担忧,以及对美国的印第安人政策中的殖民主义原罪的焦虑。第三章对坡小说中的时间异托邦空间想象进行解读,选取了《与一具木乃伊的谈话》、《未来之事》和《莫诺斯与尤拉的对话》三篇小说,它们分别通过借古讽今、借未来讽今以及死后反观生前世界的方式表达了坡对美国现代化进程的反思。彼时的美国社会进入了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期,但也深受着技术至上论、人的异化、消费主义的泛滥、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价值观的流行、以及人类中心主义的狂妄心态等问题的困扰。坡在创作时间异托邦小说时,引入新的时间维度和空间距离,对美国现代化进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传达了他对美国社会如何才能实现良性发展的关注。第四章对坡小说中的偏离异托邦空间想象进行解读,选取了《瘟疫王》、《焦油博士和羽毛教授的疗法》、《陷坑与钟摆》三篇小说。这三篇小说分别描绘了瘟疫隔离区、精神病院和监狱三个有别于日常空间的另类空间,体现着坡对十九世纪美国疫病管理机制、精神病治疗体系以及监狱惩罚体系中的生命政治机制的思考,坡在小说中揭露了权力与话语的联手运作是如何践踏着人类的生命基本权力,呼吁着人们关注病人、疯人和受监禁者的境遇,期待着美国对相关领域进行全面改革。第五章是结语。对论文的观点进行总结和归纳,指出坡的异托邦小说大多数看似发生在与十九世纪美国隔着遥远时间与空间距离的异质空间,但是,其想象的基底具有深刻的文化、历史与政治印痕,反映着坡所关注的十九世纪美国社会中的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现代化进程、以及生命政治机制等重大议题。而他对这些议题的讨论所牵涉到的人与科技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种族之间、国家地区之间的关系等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依旧具有参考意义。
李玲[6](2020)在《郭沫若《我的幼年》版本研究》文中指出《我的幼年》自一九二九年由上海光华书局发行初版本到一九九二年《郭沫若全集》问世,文本在六十余年里经过多次修改,出现了不少的版本变迁。作为郭沫若第一部自传性散文,《我的幼年》不仅记录了郭沫若童年时期的成长经历,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历史变革。在版本变迁中,时代因素和郭沫若自我身份定位的变化对文本修改的影响皆得以体现。本文将《我的幼年》重要版本进行分类研究,为研究郭沫若《我的幼年》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本文分五个部分论述郭沫若《我的幼年》版本研究情况。绪论部分对新文学版本研究及研究方法、郭沫若散文及《我的幼年》版本研究现状进行概述,从作品独特的文体价值和史料价值论证《我的幼年》版本研究的重要意义。第一章对《我的幼年》版本谱系进行梳理,介绍各版本出版及变迁情况,将版本变迁轨迹系统化,整理因当局查禁、抗战时局影响、新时期文艺创作要求等原因作出的版本修改,得出作家思想由自由创作到紧跟政治的变化过程。第二章对建国前《我的幼年》各版本进行校对,归纳出文艺本、光华修订本、合众本的修改主要受当局查禁影响,作家书屋本的修改则为了保护统一战线,海燕本的修改源于作家对艺术的追求。建国前的版本修改轨迹,逐渐体现出作家在创作修改上将时局环境等现实因素融入文本。第三章对建国后《我的幼年》各版本进行校对,探究新时期文艺路线倡导下作家思想变化带来的文本演变。从文集本、选集本、四川选集本再到全集本的修改,更多体现了作者为符合新的语言规范和意识形态而努力做出的修改。文集本是修改数目最多、原因最复杂的版本,既体现作者思想向主流意识靠近,又体现作者对文本艺术的追求。之后出现的各版本所表现作家思想变化与文集本相差不大。结语部分是选出《我的幼年》各版本中的“善本”,以及笔者对《我的幼年》版本研究的独特价值作出评价。
杜英奇[7](2020)在《建构与回响 ——《农奴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奴愤》的创作始于1974年,它是由中央美术学院的雕塑家远赴西藏革命展览馆,与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以及展览馆的工作人员集体创作完成的大型综合性作品,它在中国现代雕塑史中占有重要位置。本文首先梳理了《农奴愤》创作的来龙去脉,以及雕塑文本与西藏封建农奴制历史之间的关系,发现中央美术学院的雕塑家致力于在创作中完成三个方面的建构——创作方法、创作队伍、创作母题。然后深入分析作品艺术本体语言的价值,发现《农奴愤》并不只是一组单一的泥塑作品,而是集合了多种艺术媒介的综合性作品,并与中央大厅的油画以及展览中另外两组大型雕塑之间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叙事、象征体系。最后笔者从创作方法入手,以雕塑专业从业者的角度试图穿越历史原境,梳理《农奴愤》雕塑组在西藏的重要探索,总结《农奴愤》创作中的历史经验,并以此反思《农奴愤》的创作对后来学院中雕塑创作和雕塑教育的影响。
袁耀辉[8](2019)在《《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文中提出《通俗常言疏证》是近代一部收集资料丰富的民俗语言珍惜文献,按内容分为四十卷,包括重复记录共计5978条,具有重要的语言学研究价值。目前,以《通俗常言疏证》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并不多见,缺乏具体细致的描写和研究。基于此,本文主要从词汇学和民俗语言学的视角对该书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通俗常言疏证》主要通过列书证的方式以考证当时的“通俗常言”,为我们进行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格言等熟语以及俗语词研究留下了珍稀的文本。书中还辑录了在我们今天看来熟语性程度不强的结构成分。论文在行文中采用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分类的方法以及列疏证的研究方法,力图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通俗常言”进行直观具体地解读。民俗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是指导论文研究的基本理论,同时参考词汇学、民俗学、词典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论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研究现状、选题缘起、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等进行了介绍。正文部分共计七章。第二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进行概述。第一节主要对该书作者孙锦标生平及学术成就进行介绍。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编纂体例进行介绍。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训释方式进行介绍。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引证文献进行分析。第五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词条特征进行阐述。第六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与明清俗语辞书的关系进行阐述。第三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概貌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从来源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二节主要从内容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三节主要从音节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四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俗语词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俗语词的概念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的词义类聚进行分析。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的构词法进行分析。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源进行考释。第五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熟语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熟语的来源、品类和特点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成语进行研究。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谚语进行研究。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惯用语进行研究。第五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俗语进行研究。第六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歇后语进行研究。第七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格言进行研究。第六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特殊词语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特殊词语的结构类型进行分析。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特殊词语的语义进行分析。第七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新词新义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新词进行研究。第二节主要对新义进行研究。第八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研究价值进行分析。分两节。第一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语言学价值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文化学价值进行阐述。第九章为结语,主要对论文研究的内容、创新之处、研究的不足以及后续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进行阐述。
王昕[9](2019)在《从身体到国族 ——晚清旅欧文人游记中的西医书写》文中提出西医作为西方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在晚清旅欧文人的游记中占据着一个颇为醒目的位置。西医外科惊悚血腥的医疗场景和改造人体、重赋新生的现代/西方医学叙事形成的冲突,使其成为旅欧文人书写海外见闻时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西医又因其相对快捷的疗效和蕴含的近代科学观念,成为晚清旅欧文人自我认知的一面他者之镜。本文在收集、梳理并解析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晚清旅欧文人游记中的西医书写作为研究对象,在跨文化语境中,探讨西医给晚清国人带来的种种现代性体验,以及他们对近代中国的身体、国族等问题的困惑和思考。无论旅欧文人对西医的的论述方式是排斥还是支持,都折射着他们在欧洲旅行时形成的比较视野中的自我期许。
张书娟[10](2018)在《论我国死刑执行方式的完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第一次明确规定死刑执行方式是1979年《刑法》,且只规定枪决一种执行方式。之后的1996年、1997年《刑事诉讼法》都规定死刑执行方式除枪决外,还有注射和其他方式。死刑执行方式由一元化变为多元化,引发对死刑执行方式的关注和探讨。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关于死刑执行方式的规定只有2条,而且是原则性、概括性规定,缺乏具体程序和操作规范,可行性不强。刑诉法解释只是对其中的原则性规定进行了细化和解释,死刑执行方式中的有些问题仍然没有规定,或者规定的不科学,如死刑执行方式不科学,被执行人缺乏对死刑执行方式的选择权和决定权,死刑执行信息不公开透明,对死刑执行方式的监督尚属法律空白、监督主体单一、力度不够等。笔者以世界各国和我国的死刑现状为背景,分析死刑执行方式的概念、特征和全球废死背景下死刑执行方式应当遵循的价值准则、死刑和死刑执行方式二者的关系;从历史视角梳理我国死刑执行方式的演变进程,提出死刑执行方式的演变规律,为完善死刑执行方式提供历史借鉴;通过分析我国死刑执行方式的现状和不足,有针对性地逐一提出完善建议,并提出设想:死刑废止后应当借鉴其他国家的做法用终身监禁代替死刑立即执行,并可以将现有的赦免制度作为终身监禁犯的“常规出口”,给予切实改造好的犯人以自新之路。
二、美国刑具出口世界第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国刑具出口世界第一(论文提纲范文)
(1)冷知识虽冷,但却更吸引人 最冷的是北极吗?不,是冷知识!(论文提纲范文)
电影和动画引发的趣谈 |
有些“毁三观”的发明创造 |
(2)传教士辞书中“金”字及词语的历时演变与现实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三节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传教士辞书中“金”的释义情况 |
第一节 传教士辞书中“金”字义项的收录情况 |
第二节 传教士辞书“金”字义项纵向对比 |
第三节 小结 |
第二章 传教士辞书中“金”的构词用语 |
第一节 传教士辞书“金”字词语的收录情况 |
第二节 传教士辞书“金”字词语的对比分析 |
第三节 小结 |
第三章 传教士辞书对语文辞书及对外汉语辞书编纂的意义 |
第一节 传教士辞书对语文辞书的影响 |
第二节 传教士辞书对对外汉语辞书编纂的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传教士辞书中“金”字义项横向比较 |
附录2 《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及外向型汉语辞书中“金”字义项变化情况 |
附录3 各辞书中“金”字构词义项状况 |
(3)甲骨文字考释提要(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说明 |
检索表 |
前言 |
一、研究现状 |
二、主旨及任务 |
三、立题意义 |
甲骨文字考释提要 |
简称对照表 |
参考文献 |
(4)晚清循化厅社会纠纷解决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言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选题意义 |
二、档案介绍 |
三、研究综述 |
(一)对清代国家与地方社会之间关系的研究 |
(二)对清代法制体系及法律职业群体的研究 |
(三)对清代地方社会纠纷解决机制的研究 |
(四)对清代甘青涉藏地区法治状况的研究 |
(五)对清代循化厅权力机制与社会纠纷解决的研究 |
(六)学术史评述 |
四、研究方法 |
(一)方法与理论 |
(二)分析框架 |
(三)创新与局限 |
五、内容简介 |
(一)范围界定 |
(二)主要问题 |
第一章 循化厅的建制沿革与法律秩序 |
第一节 清代循化厅的地区概况 |
一、疆域范围与特征 |
二、自然地理环境 |
第二节 清代循化厅的建制沿革 |
一、循化厅的历代沿革 |
二、雍正二年后的治理 |
第三节 晚清循化厅的基层社会 |
一、乾隆年间的“族、工、屯、寨” |
二、光绪年间的“汉、回、番、撒” |
三、两大寺院集团 |
第四节 晚清循化厅的法律秩序 |
一、法律形式 |
二、司法官员 |
三、调解角色 |
四、存在问题 |
五、诉讼类型 |
反思与小结 |
第二章 晚清循化厅“细故”案件的规制与实践 |
第一节 大量“细故”止于诉讼“中间阶段” |
一、官方规制 |
二、衙门反应 |
第二节 官府对“细故”和息乐见其成 |
一、国家大政方针的影响 |
二、循化厅衙门的考量 |
三、循化厅同知的处境 |
第三节 民众的成本考量与民间力量的强大 |
一、民众的成本考量 |
二、民间力量的强大 |
反思与小结 |
第三章 晚清循化厅藏族重案的处理办法 |
第一节 晚清循化厅重案审理的官方规制 |
一、逐级审转覆核制 |
二、州县衙门的重案审理规制 |
第二节 “冬至保”案及其审断特色 |
一、“冬至保”案的情节与背景 |
二、“冬至保”案的审断特色 |
第三节 土俗民情与特殊律例 |
一、循化厅复杂的行政隶属关系 |
二、循化厅的地方干预能力不足 |
三、当地的土俗民情与司法文化 |
第四节 “羁縻”为政下的法律实践 |
一、清朝在涉藏地区的施政理念 |
二、强大的地方文化权力网络 |
反思与小结 |
第四章 晚清循化厅撒拉、回、汉等族重案的审理 |
第一节 清朝对撒拉的治理 |
一、撒拉的族源 |
二、撒拉的内地化 |
第二节 撒拉、回族的寻常命盗重案解决 |
一、“律例”和“实用”的兼容 |
二、遵从民间习惯法调解和息 |
第三节 各民族之间的寻常命盗重案 |
一、汉族与回、藏之间的重案解决 |
二、回族与藏族之间的重案解决 |
第四节 注重实用性审断民族重案的弊端 |
反思与小结 |
第五章 晚清循化厅蒙藏部落纠纷与解决机制 |
第一节 多哇、河南蒙旗冲突的诉讼与解决 |
一、多哇、河南蒙旗的冲突因由 |
二、诉讼过程 |
三、解决方案 |
第二节 多哇、河南蒙旗纠纷解决中的官府 |
一、处理蒙藏纠纷的行政网络 |
二、处理蒙藏纠纷的掣肘之处 |
第三节 多哇、河南蒙旗冲突中的地方势力 |
一、多元基层社会治理体制 |
二、宗教领袖的巨大影响力 |
三、藏族聚居区的特殊权力机制 |
反思与小结 |
第六章 晚清循化厅涉藏地区的外事管理与纠纷解决 |
第一节 清政府对涉藏地区的外事管理 |
一、外国人纷至沓来 |
二、清政府的管控措施 |
三、管控措施的问题 |
第二节 涉藏地区的外事冲突与官方应对 |
一、洋人携条约自重不服管控 |
二、当地藏族民众浓厚的排外情绪 |
第三节 保安教案的发生过程与纠纷解决 |
一、“佛耶”冲突的累积与保安教案的爆发 |
二、甘肃各级政府的应对措施与解决方案 |
三、官府应对策略及其成因的总结分析 |
反思与小结 |
结语 |
一、解决机制 |
二、总体特征 |
三、总结反思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用异域想象反思十九世纪的美国 ——埃德加·爱伦·坡异托邦小说的文化社会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爱伦·坡研究国外文献综述 |
1.2 爱伦·坡研究国内文献综述 |
1.3 福柯的“异托邦”概念综述 |
1.4 爱伦·坡小说中的异托邦想象 |
第二章 远征异托邦:反思美国殖民与帝国扩张 |
2.1 航海异托邦中的帝国想象:《瓶中手稿》 |
2.2 西进异托邦中的拓殖之路:《裘力斯·罗德曼日记》 |
2.3 穿越异托邦中的殖民与帝国镜像:《凹凸山的故事》 |
第三章 时间异托邦:反思美国现代化进程 |
3.1 餐桌和书房/解剖台上的借古讽今:《与一具木乃伊的谈话》 |
3.2 未来热气球上的借未来讽今:《未来之事》 |
3.3 在永恒之墓中反观历史:《莫诺斯与尤拉的对话》 |
第四章 偏离异托邦:反思美国的生命政治机制 |
4.1 瘟疫异托邦中的疾病书写:《瘟疫王》 |
4.2 精神病院异托邦中的疯癫与理性:《焦油博士和羽毛教授的疗法》 |
4.3 监狱异托邦中的规训隐喻:《陷坑与钟摆》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郭沫若《我的幼年》版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郭沫若传记散文研究综述 |
第二节 《我的幼年》版本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
第一章 《我的幼年》的写作及版本谱系 |
第二章 《我的幼年》建国前的版本修改及原因 |
第一节 文艺本、光华修订本、合众本的修改 |
一 文艺本的修改 |
二 光华修订本的修改 |
三 合众本的修改 |
第二节 作家书屋本的修改 |
一 字词的增删改动 |
二 词语同义转换 |
三 句段修改 |
四 时间、数字的修改 |
第三节 海燕本的修改 |
一 字词增删 |
二 词语同义转换 |
三 句段修改 |
四 人称代词的修改 |
第三章 《我的幼年》建国后的版本修改及原因 |
第一节 文集本的修改 |
一 删减字词 |
二 增改或调整字词 |
三 句子修改 |
四 细节补充 |
五 人物、数字、时间的修改 |
六 增加人物形象和场面描写 |
七 词语同义转换 |
第二节 选集本的修改 |
第三节 四川选集本的修改 |
第四节 全集本的修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附录:《我的幼年》汇校 |
(7)建构与回响 ——《农奴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一章 《农奴愤》的创作与探索 |
第一节 历史机遇与藏地实践 |
第二节 雕塑的文本与母题 |
第三节 雕塑家群体与创作 |
第二章 综合性艺术语言的创造 |
第一节 高原的革命场域 |
第二节 现实与浪漫的交响 |
第三节 多维度艺术综合体 |
第三章 《农奴愤》创作中的方法与经验 |
第一节 从采风到创作的实践与传承 |
第二节 集体的塑造 |
第三节 历史记忆与民族史诗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现状 |
1.2 选题缘起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相关说明 |
第二章 《通俗常言疏证》概述 |
2.1 孙锦标生平与学术成就 |
2.2 《通俗常言疏证》编纂体例 |
2.3 《通俗常言疏证》训释方式 |
2.4 《通俗常言疏证》引证文献 |
2.5 《通俗常言疏证》词条特征 |
2.6 《通俗常言疏证》与明清俗语辞书 |
2.7 小结 |
第三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概貌 |
3.1 从来源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
3.2 从内容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
3.3 从音节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
3.4 小结 |
第四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上)——俗语词 |
4.1 俗语词概述 |
4.2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义类聚 |
4.3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构词法 |
4.4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源考释 |
4.5 小结 |
第五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中)——熟语 |
5.1 熟语的来源、品类和特点 |
5.2 《通俗常言疏证》成语研究 |
5.3 《通俗常言疏证》谚语研究 |
5.4 《通俗常言疏证》惯用语研究 |
5.5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研究 |
5.6 《通俗常言疏证》歇后语研究 |
5.7 《通俗常言疏证》格言研究 |
5.8 小结 |
第六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下)——特殊词语 |
6.1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结构类型 |
6.2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语义分析 |
6.3 小结 |
第七章 《通俗常言疏证》新词新义 |
7.1 《通俗常言疏证》中的新词 |
7.2 《通俗常言疏证》中的新义 |
7.3 小结 |
第八章 《通俗常言疏证》研究价值 |
8.1 语言学价值 |
8.2 文化学价值 |
8.3 小结 |
第九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通俗常言疏证》引用文献表 |
附录2 《通俗常言疏证》成语表 |
附录3 《通俗常言疏证》谚语表表 |
附录4 《通俗常言疏证》惯用语表 |
附录5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表 |
附录6 《通俗常言疏证》歇后语表 |
附录7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表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从身体到国族 ——晚清旅欧文人游记中的西医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意义 |
第二节 相关问题研究概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创新 |
第一章 比较视野中的中国身体 |
第一节 医疗场景与身体观 |
第二节 脉搏与世界观 |
第二章 身体伦理的跨文化收编 |
第一节 西医的选择性呈现与情感“转译” |
第二节 发现道德化的中国身体 |
第三章 身体与国族的文化转喻 |
第一节 医学话语中的中国身体 |
第二节 西方身体作为欲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论我国死刑执行方式的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死刑和死刑执行方式概述 |
一、死刑现状概述 |
(一)世界各国死刑现状 |
(二)我国死刑现状 |
二、死刑执行方式概述 |
(一)死刑执行的特征 |
(二)死刑执行方式遵循的价值准则 |
三、死刑与死刑执行方式的关系 |
第二章 我国死刑执行方式的演变发展 |
一、我国死刑执行方式的演变进程 |
二、我国死刑执行方式的演变规律 |
第三章 我国死刑执行方式的现状与不足 |
一、我国死刑执行方式的现状 |
二、我国死刑执行方式的不足 |
(一)执行方式不科学 |
(二)缺乏对死刑执行方式的选择 |
(三)执行信息不透明 |
(四)缺乏对死刑执行方式的监督 |
第四章 完善我国死刑执行方式的建议与未来展望 |
一、完善我国死刑执行方式的建议 |
(一)全面推广注射执行死刑 |
(二)赋予被执行人对死刑执行方式的选择权和决定权 |
(三)执行死刑的信息公开 |
(四)完善对死刑执行方式的监督 |
二、未来展望:用终身监禁代替死刑立即执行 |
(一)终身监禁 |
(二)赦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美国刑具出口世界第一(论文参考文献)
- [1]冷知识虽冷,但却更吸引人 最冷的是北极吗?不,是冷知识![J]. 语凝,Quneey. 世界博览, 2021(21)
- [2]传教士辞书中“金”字及词语的历时演变与现实意义[D]. 杨亚妮.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3]甲骨文字考释提要(二)[D]. 贝梦娟. 吉林大学, 2021(01)
- [4]晚清循化厅社会纠纷解决机制[D]. 张蓉. 兰州大学, 2021(12)
- [5]用异域想象反思十九世纪的美国 ——埃德加·爱伦·坡异托邦小说的文化社会阐释[D]. 张运恺.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2020(03)
- [6]郭沫若《我的幼年》版本研究[D]. 李玲. 广西大学, 2020(07)
- [7]建构与回响 ——《农奴愤》研究[D]. 杜英奇. 中央美术学院, 2020(01)
- [8]《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D]. 袁耀辉. 吉林大学, 2019(02)
- [9]从身体到国族 ——晚清旅欧文人游记中的西医书写[D]. 王昕.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10]论我国死刑执行方式的完善[D]. 张书娟. 青岛大学,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