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惠普HP Workstation x1000工作站(论文文献综述)
姚晓[1](2014)在《南方红豆杉枝叶紫杉烷类成分的生物转化研究》文中提出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mairei(Lemee et Levl)Cheng et L.K.Fu,为红豆杉科(Taxaceae)红豆杉属(Taxus)在中国特有的1个变种,其枝、皮、叶、根和果肉中均含有较强抗癌活性的紫杉烷类二萜化合物——紫杉醇(Taxol)。然而红豆杉属植物野生资源有限、生长缓慢,且含量低,因而造成了紫杉醇的药源危机。通过红豆杉植物细胞培养与真菌发酵进而产生紫杉醇及其衍生物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可行途径之一。本研究论文从以下方面展开研究。首先,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南方红豆杉的植物形态、生药学研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繁殖技术、基因工程、细胞培养、真菌发酵等方面对国内外研究进展,并对南方红豆杉生物技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然后,对南方红豆杉进行品质评价研究,包括生药鉴定研究、提取工艺研究及不同产地的含量测定。采用性状、显微鉴定的方法,对南方红豆杉枝叶及根进行系统的生药鉴定研究。南方红豆杉叶气孔带、转输管胞及嵌晶纤维可作为其鉴别特征,10-脱乙酰巴卡亭Ⅲ可以作为薄层鉴定的主要依据。对南方红豆杉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采取正交试验法,以南方红豆杉的5种主要萜类成分的含量的综合评分为考察指标结合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各组的5种萜类成分进行比较。筛选南方红豆杉的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浓度为85%,液料比为1:6,提取2次,每次提取2 h。其次,将优选得到的南方红豆杉种质分别进行组织培养研究和药用真菌发酵研究。采用单因素比较、正交设计试验,研究影响南方红豆杉愈伤组织诱导和生长的各种因素;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来源愈伤组织中紫杉醇等5种紫杉烷二萜类成分的含量;采用加权评分综合考虑以上各因素优选出组织培养条件为B5+2,4-D 1.0 mg-L-1+NAA 1.0 mg·L-1+KT0.5 mg L-1。用 Bemfeld 法、PNPG 法、GOD 法,研究南方红豆杉枝叶及其愈伤组织萃取紫杉醇后剩余部分对α-糖苷酶活力的影响。结果发现,南方红豆杉枝叶及其愈伤组织萃取紫杉醇后剩余部分对α-糖苷酶均有一定的抑制活性,愈伤组织较优于枝叶。参考前人研究的经验,并结合菌种自身的生长特点,初步选用5种药用真菌对南方红豆杉枝叶进行发酵研究。结果显示,4种药用真菌基本都能较好地适应在南方红豆杉枝叶基质上生长,能不同程度地影响不同类型紫杉烷二萜类成分之间的含量。其中灵芝菌发酵效果较佳,对其深入研究。采用响应面法优化灵芝-南方红豆杉双向固体发酵条件,利用南方红豆杉的5种主要萜类成分的含量的综合评分,筛选出发酵最佳工艺条件为液料比、pH值、培养温度、样品粒度。同时,以不同发酵时间的灵南菌质为研究对象,综合考察发酵过程中淀粉酶、糖化酶、纤维素酶、脂肪酶和蛋白酶的活力,结合紫杉烷二萜类成分含量变化研究,将发酵终点定在24-26天。应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5种真菌发酵南方红豆杉菌质和愈伤组织培养物以及南方红豆杉叶中的肌醇及衍生物成分变化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嫩枝叶中肌醇含量较老枝叶高,扇南菌质(VA)含量较其他发酵组高,组织培养样品4高于其他愈伤组织。最后,通过南方红豆杉细胞组织培养优选出细胞系,为南方红豆杉资源替代提供实验依据。药用真菌对南方红豆杉枝叶的双向固体发酵,将南方红豆杉紫杉烷类成分进行结构转化,提高了南方红豆杉中紫杉烷类成分含量。从而使南方红豆杉资源达到最大化利用。
马灵[2](2012)在《海上地震数据多缆采集与记录系统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众所周知,石油和天然气是不可再生资源,是重要的战略物资。现在中国对海外石油的依存度已经超过了50%,这已经威胁到国家的战略安全。由于我国地质条件较为复杂,石油和天然气勘探程度低,我国的石油储采比仅为14:1,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40:1。现在中国的陆上油汽勘探已经进入了中期,海上和深海却蕴藏丰富油气资源,如今勘探海上油气资源已经变得尤为重要和紧迫。海上地地震数据采集与记录系统是海洋石油勘探最为核心的装备,具体系统指标决定了勘探能力,也就决定了它在海洋物探采集装备方面的国际竞争力。因此,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上地震数据采集与记录系统,是增强中国国力竞争、技术竞争、人才竞争和市场竞争等方面的综合需要。然而。长期以来在石油勘探探仪器方面,尤其是海洋石油地震勘探设备研发方面,我国一直处于落后的状态,目前国内采用的陆上和海上勘探仪器基本全部都是进口的,这严重制约了我国石油地震勘探行业和石油工业的健康发展。此外,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和材料科学技术等领域日新月易的进步,给我们提供了跨越式发展地震勘探仪器的良好机遇。根据以上背景,2001年,“863”国家高科技研究计划就立项开始研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上油藏勘探设备。从2002年10月至2010年1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中海油田服务有限公司双方合作,承担了多项国家“863”科研项目。其中,“时移地震采集关键设备研制”项目中,完成时移地震数据采集与记录系统的调研、样机设计和海洋实验,使用压电陶瓷检波器,采用高密度的单点检波器,用先进电子技术构成高性能价格比的系统。在“高精度地震拖缆采集系统工程化样机研制”项目中,研制出国内首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亮”高精度海上地震采集系统,研制过程历尽原理样机和工程样机两个过程,并于2009年到2011年分别在渤海和南海开展长期的海上实际作业活动,以验证该系统的整体性能和可靠性。在多年的研发实验过程中,我们认识到在地震仪器开发中,除了单纯的电子设备和用户界面之外,还有很多重要因素。为了能更好地、更主动地设计勘探设备,而不盲目地设计系统和追求高的性能指标,同时能够与国际大型海上地震勘探仪器相比具有竞争力,需要从设计方法上对海上地震数据采集与记录系统的设计进行分析,把目前最新的相关实用技术引入到仪器设计中,为具体仪器设计提供方法基础和设计方案,确立了“海上地震数据多缆采集与记录系统设计研究”的博士研究课题。本文首先根据勘探地震原理和海上地震数据采集技术,归纳和总结出海上地震数据采集与记录系统的系统组成、技术特点和作业特点。然后根据这些特点建立出海上地震数据采集与记录系统的逻辑模型,这个模型主要由水下地震数据采集、水下地震数据传输、船载室内数据处理以及控制记录系统组成,这四个子系统共同构成一个海上地震数据采集与记录系统的四层逻辑模型。接下来分别对这四个子系统的设计细节进行描述。最后给出依据该设计方法而设计成功的两个海上地震数据多缆采集与记录系统的设计实例。本论文分为七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绪论本章首先介绍地震勘探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海上地震勘探的工作方法和步骤,归纳和总结出高分辨三维地震勘探对地震勘探仪器的基本要求,接着叙述海上地震勘探仪器的发展现状,最后给出本论文的课题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第2章:海上地震数据采集技术本章首先分析了海上地震地质条件,根据海上地震勘探工作的方法特点,分别从震源、导航定位和地震数据接收系统三个方面(地震因素)论述海上地震勘探技术。第3章:海上地震数据多缆采集与记录系统设计概论地震数据获取系统的设计应该采用适当的技术,满足石油勘探的需要,体现地球物理的前沿进展,而不是单纯地追求最新技术和最高指标。本章通过论述三维地震勘探工作的必要性和海上实现三维地震勘探的数据获取系统设计方法,引出海上地震数据多缆采集与记录系统设计,并给出了系统设计的一些基本指标要求及其所带来的技术难点第四章:水下采集与传输系统设计水下地震数据采集子系统负责将人工产生的地震反射波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包括检波器、前端模拟预处理电路和数字化处理电路。水下地震数据采集子系统是海上地震数据采集与记录系统的最前端模拟处理部分,它决定了系统的一些关键指标,比如谐波失真、动态范围和增益等。水下采集子系统部分主要描述了其各个组成部分的实现技术细节以及根据勘探目标而提出的指标要求。水下地震数据传输子系统采用全数字信号的传输方式,提高了数据传输距离和传输速率的限制,从而使得大覆盖面积的三维地震勘探成为可能。但当道数超多时,对水下数据传输子系统的设计提出了具体要求,主要包括传输系统拓扑结构和传输实现方式。水下数据传输子系统部分重点描述一种具有二级流水线拓扑结构的数据传输子系统以及电传输和光传输这两种传输方式。第五章:多缆系统的室内控制与记录系统设计多缆系统的室内控制与记录系统是海上地震数据采集与记录系统的船载部分,完成地震数据的实时数据传输、接收、处理与记录,以及实现对整个采集系统的整体控制功能和采集过程中的实时监控功能。本章以海上四缆和十六缆地震数据获取系统来讨论处理平台的设计和实现。第六章:海上地震数据多缆采集与记录系统设计实例本章描述了两个地震数据获取系统的设计实例:四缆地震数据采集与系统设计和一种基于四缆子系统为单元扩展的十六缆记录系统设计第七章:总结与展望本章总结了本人研究过程中取得的创新和进展,并展望了海上地震数据获取系统的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将来需要进行的工作。
王东焰[3](2011)在《山东通信智能公话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回顾国内外公用通信事业的发展历程,我国的公话业务起步较晚,发展普及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占我国公用电话总数95%以上的是计费器式有人值守公话和IC卡无人值守公话,这两种公话在运营中都暴露出一些问题和不足,推出新型公话业务已成为运营商的迫切需求。因此,本文分析重点分析研究了当时企业面临的竞争形势和市场需求,提出了智能公话系统平台的设计方案和业务运营管理思路。论文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内容:分析讨论了山东通信智能公话系统平台的建设背景、建设目标、建设方案、建设过程和业务运营以及运营效果。就智能公话系统平台的方案选型、系统架构、系统配置、系统实现、主要功能、安全保障等方面内容进行了具体研究设计。就业务运营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对业务下一步发展前景进行了预测。
曾莎莎[4](2007)在《蓼实种子提取物的分离、纯化以及结构测定的研究》文中提出水蓼(Polygonum hydropiper L.)属蓼科(Polygonaceae)蓼属(Polygonum L.)的一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资源十分丰富的植物,在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水蓼在植物源农药、医药、兽药、食品添加剂等方面有着良好的开发前景。论文在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蓼实种子中的黄酮类化合物、脂溶性部位化学成分及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了提取、分析、分离、纯化研究,通过HPLC、GC-MS等仪器手段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初步确定了其结构。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蓼实种子提供了实验依据与基础。共进行了三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蓼实种子总黄酮的提取及纯化。蓼实种子总黄酮提取的最佳条件为:溶剂为70%的乙醇;温度85℃;料液比1:15;提取次数2次,回流浸提2.0h。分别用石油醚萃取法、聚酰胺吸附法和活性炭吸附法对蓼实种子中总黄酮进行了纯化工艺研究,得到总黄酮的纯度分别为79.2%、91.8%和78.1%,说明以聚酰胺树脂纯化效果最好。2、蓼实种子总黄酮的分析鉴定。用显色反应对蓼实种子总黄酮进行了定性分析,初步确定了蓼实种子总黄酮含有黄酮、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得总黄酮的含量为4.32%,该方法的重现性、精密度、稳定性和回收率均较好,分析结果可靠;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蓼实种子总黄酮含量为4.35%。3、蓼实种子中挥发性化学成分分析。分别运用水蒸汽蒸馏法和溶剂提取法提取了蓼实种子中挥发性化学成分,并进行了GC-MS分析。通过G170LBA化学工作站数据处理系统,检索NIST147谱图库,并分别与标准谱图进行对照、复合,再结合有关文献进行人工谱图解析及气相色谱保留指数法数据对比,确认了蓼实种子中的各种挥发性化学成分。通过化学工作站数据处理系统,并运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进行数据处理,求得各化学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水蒸汽蒸馏提取的挥发油共鉴定出44种化合物,含量相对较高的为β-雪松烯(含量为10.76%),葎草烯(含量为11.60%),十六烷酸(含量为16.74%),(Z)-9-十六碳烯醛(含量为15.39%),8-溴-新长叶烯(4.61%)。溶剂提取法提取的挥发油共鉴定出41种化合物,其中α-蒎烯的含量高达46.74%。
王烁[5](2004)在《数字视频播放系统的研究》文中指出目前,数字化和网络化已成为电视台影视播放设备发展的必然趋势。播出系统作为电视台节目面向观众的最后一道关口,直接关系到节目播出的图像质量和可靠性,它是电视台数字化的核心,已成为当前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的热点。为了保证播出图像的质量,从数字播放系统的体系结构、关键算法、服务响应时间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重点是研究播放系统的可靠性、帧精确性及实时性等关键问题。 组建电视台数字视频播放系统最重要的内容是确立其体系结构,而存储播放子系统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它的体系结构设计至关重要。为满足高质量存储播放子系统的高可靠性、高数传率、海量存储容量和可扩展性的要求,我们在理论指导下,对存储播放子系统进行了性能平衡设计,并建立了它的可靠性模型,计算出它的可用度,其性能完全满足电视台停播率的要求。该设计方法与可靠性模型对设计存储播放系统和分析系统性能均具有指导意义。 播出质量是数字视频播放系统一项最重要的技术要求。为了实现无压缩播出和任何制式下的帧精确性。在分析了无压缩数字播放系统的播出工作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多线程并行直接 I/O(MPPDIO)存取算法,并建立了计算共享缓冲区大小的模型。实验证明:MPPDIO 存取算法完全能实现无压缩媒体流的不掉帧、无黑场的关键性能,既能保证播放质量,又提高了磁盘 I/O 通道的利用率,降低了 CPU 负载,传统的 PRECACHE 顺序存取算法则不能实现系统的这些关键性能。MPPDIO 存取算法也可以在未来用于高清晰度电视的数字播放系统中。 MPEG2 具有压缩效率高的优点,它对电视台业务的大部分应用场合是适用的。我们详细讨论了实现 MPEG2 的数字视频播放的关键技术,提出并实现了冗余双播放缓冲区多线程调度算法,解决了压缩数字播放系统的帧精确和节目间平滑转换的问题。指出:该算法既不影响播放帧的及时处理,又不使预解码数据量受播放缓冲区限制;与现有的压缩播放系统靠双解码卡以硬件实现帧精确与平滑转换相比,具有巧妙性,成本低和可推广性。电视台需要对某些直播节目进行实时监控,要在对节目进行审阅后,延迟一段时间再播出,以满足电视台的特殊要求,因此有必要研究延迟播放技术。目前的延迟播放系统大多由大规模集成电路实现,价格昂贵,国内也较罕见,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分析比较了四种不同处理方案的特点的基础上,另辟蹊径,提出了利用磁盘缓存共1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批准号 69973017、60273074。 I<WP=4>享压缩视频文件来实现延迟播放的新方案,并创建了一种最优算法。使用此算法可以有效地实现延迟播放功能,且不存在延迟时间限制的瓶颈,用软件实现,所需代价最小。播放系统在播放节目文件时存在实时格式转换的需求,以往的格式转换要么通过底层硬件电路实现,要么通过工具软件实现,两者都不能满足系统的需求。因此我们提出了一种多线程流水调度算法,根据 VOB 文件特点,对文件格式转换的解复用、编码、复用等环节进行优化,较好地实现了 DVD 文件、VCD 文件转换到 MPEG2 文件的混合无掉帧实时播放。实验结果表明有以下三点好处:针对 VOB 文件特点的解复用器比通用解复用器提取音视频流的耗时要小得多;采用编码优化算法使得编码时间远小于播放时间及未优化算法的编码时间;DAT 文件及 VOB 文件到 MPEG2 文件的格式转换及混合播放,可达到帧精确。在节目的播放过程中存在临时更改节目单的情况。为实现播出时能实时修改节目单,有必要分析播放系统服务响应时间。在分析影响播放系统服务响应时间的因素之后,建立了计算其服务响应时间的数学模型,得出节目单条数、磁盘阵列的磁盘数与分块大小对系统服务响应时间的影响程度。并针对影响系统服务响应时间的因素,提出了四条相应的改进措施,使系统服务响应时间达到可能的最小值。
季冰,苏锋,朱波[6](2003)在《今夏星光灿烂——赏鉴HP全新产品线》文中指出 和2002年7月26日惠普中国PSG集团在上海发布商用PC和笔记本电脑品牌“Compaq Evo”时的隆重热闹相比,时隔321天之后,PSG集团于今年6月12日在网上推出4大产品线共11个系列新品的活动虽说缺少了现场宏大的气势,但这11位“款款”走来的新面孔就如同在某个夏日的傍晚举行的消夏星光晚会上风采炯异的一群大家闺秀,争奇斗艳却又异彩纷呈。这11位“新人”来自商用PC、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和工作站4个不同的“领域”,除了在血统上融合了原来 HP和Compaq两大家族的优势外,他们的身上都体现出一种惊人的相似:对性能、安全和移动追求的精益求精。 来自商用台式机的3位“小伙”分别是HP Compaq D530、D330和D220,覆盖了企业级、中
李云增[7](2003)在《惠普PSG加强市场攻势》文中认为本报讯:6月12日,惠普信息产品集团宣布推出今年夏季商用电脑新品系列,本次主要针对商务用户推出的新品涵盖了信息产品集团4大产品线共11个系列,商用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随身电脑和工作站都有涉及。在合并周年之后,这么大规模的推出新
李进展[8](2002)在《惠普推出HPWorkstation x1000为平淡市场增添亮色》文中提出
胡蕾[9](2002)在《再造梦幻工厂》文中认为《怪物史莱克》是一部由梦工厂出品的完全由电脑制作的动画片,它以前所未有的震撼力将3D动画演绎得淋漓尽致,一经推出,在世界各地就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票房收入也轻松突破了2亿美元大关。 立刻,各界的目光都投向了这部3D电脑动画的焦点——数字多媒体制作技术。那么,你知道《怪物史莱克》的3D动画设计承担者是谁吗?正是鼎鼎大名的惠普工作站及其解决方案。
卫超[10](2012)在《电视台高标清同播播出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清晰度电视信号目前越来越受社会的关注,它已经成为了电视发展的趋势。虽然高清电视已经成为电器市场的热销产品,但是广电系统的高清播出能力却没有跟上。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台搭建了一套完整的数字化高清播出系统。这套播出系统具有高可靠性、高性能、可扩展性强的特点。1.鉴于目前国内对安全播出极高的重视程度,所以我的系统具有完善的冗余备份,全链路只有一个链路单节点,但配备完善的应急方法。2.能够实现高标清混播、同播,满足广电行业正处于高清普及阶段的播出需求。3.在实现全台网络化的同时,利用交换机划分VLAN和服务器双网口划分网段的方法解决了网络安全问题。4.整套系统配置灵活、易于操作,便于维护,如果出现了故障便于值班人员快速地进行应急操作。总之,这套高清播出系统构架安全、可靠、灵活,完全能够满足电视台的全台数字化,以及高标清同播的播出需求。
二、惠普HP Workstation x1000工作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惠普HP Workstation x1000工作站(论文提纲范文)
(1)南方红豆杉枝叶紫杉烷类成分的生物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技术路线图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植物形态与生药学研究 |
2 化学成分 |
3 药理作用 |
4 红豆杉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南方红豆杉生药鉴定研究 |
1 材料与仪器 |
2 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南方红豆杉枝叶中紫杉烷二萜类成分的提取工艺研究及不同产地的含量测定 |
1 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南方红豆杉组织培养研究 |
第一节 南方红豆杉愈伤组织培养及其紫杉烷二萜类成分的分析 |
1 材料与仪器 |
2 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南方红豆杉愈伤组织提取物对α-糖苷酶活性的影响 |
1 仪器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节 南方红豆杉愈伤组织中多糖和总黄酮的含量测定 |
1 材料仪器 |
2 多糖的测定实验方法 |
3 总黄酮含量测定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节 南方红豆杉继代初探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药用真菌发酵对南方红豆杉枝叶中的紫杉烷二萜类成分含量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灵芝菌固体发酵南方红豆杉枝叶的研究 |
第一节 响应面法优化灵芝-南方红豆杉双向固体发酵培养条件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灵芝-南方红豆杉双向固体发酵过程中5种消化酶的动态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南方红豆杉药用真菌发酵和组织培养后肌醇的GC-MS分析 |
1 材料与仪器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本章小结 |
结语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海上地震数据多缆采集与记录系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地震勘探技术的基本原理 |
1.2.1 地震波的基本概念 |
1.2.2 地震波的传播规律 |
1.2.3 与地震勘探有关的各种地震波 |
1.2.4 地震波的反射波时距曲线 |
1.3 海洋地震勘探简介 |
1.4 海上地震勘探的工作方法和步骤 |
1.5 海上高分辨三维地震勘探对地震勘探仪器的基本要求 |
1.6 海上地震勘探仪器发展历史及现状 |
1.6.1 海上地震勘探仪器的发展历史 |
1.6.2 世界上先进的海上地震勘探仪器的发展现状 |
1.6.3 我国海上地震勘探仪器的发展状况 |
1.7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意义 |
1.7.1 研究的意义 |
1.7.2 主要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海上地震数据采集技术 |
2.1 海上地震勘探的方法和特点 |
2.1.1 地质条件方面的差异 |
2.1.2 海上地震的干扰信号 |
2.1.3 海上地震勘探的设备和特点 |
2.2 海上地震勘探设备介绍 |
2.2.1 海上地震勘探震源 |
2.2.2 海上导航定位测量系统 |
2.3 多源多缆采集技术在三维地震勘探中的应用 |
第3章 海上地震数据多缆采集与记录系统设计概论 |
3.1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 |
3.2 海上地震勘探系统逻辑模型 |
3.3 海上地震数据获取系统设计方法和基本指标 |
3.4 多缆采集与记录系统设计的技术分析 |
第4章 水下采集与传输系统设计 |
4.1 水下采集系统 |
4.1.1 系统简介 |
4.1.2 海洋检波器 |
4.1.3 低噪音前置放大器 |
4.1.3.1 前放输入电路的基本形式及要求 |
4.1.3.2 输入噪声 |
4.1.3.3 小结 |
4.1.4 主放大器 |
4.1.5 模拟滤波器 |
4.2 水下传输系统 |
4.2.1 传输系统拓扑结构 |
4.2.2 拖缆数据传输实现方式 |
第5章 多缆系统的室内控制与记录系统设计 |
5.1 系统简介 |
5.2 高速数据处理平台设计 |
5.3 室内主控与记录系统硬件设计 |
5.3.1 系统简介及功能要求 |
5.3.2 室内主控与记录系统的硬件结构设计 |
5.4 主控与记录系统软件设计 |
5.5 系统设计中一些关键问题的研究 |
5.5.1 系统可靠性设计 |
5.5.2 系统同步性和实时性 |
第6章 海上地震数据多缆采集与记录系统设计实例 |
6.1 四缆地震数据采集与记录系统设计 |
6.1.1 项目背景 |
6.1.2 系统总体结构 |
6.1.3 系统主要技术指标 |
6.1.4 系统数据流量计算和分析 |
6.1.5 室内控制与记录系统 |
6.1.6 四缆系统工作站软件 |
6.1.7 水下地震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 |
6.1.8 四缆系统试验 |
6.2 一个基于四缆子系统为单元扩展的十六缆记录系统设计 |
6.2.1 项目背景 |
6.2.2 系统的总体结构 |
6.2.3 系统主要技术指标 |
6.2.4 系统数据流量分析和计算 |
6.2.5 室内控制与记录系统 |
6.2.6 十六缆系统的设计变化和技术难点分析 |
6.2.7 十六缆系统模拟测试 |
6.2.7.1 十六缆系统架构验证测试系统简介 |
6.2.7.2 十六缆系统架构模拟测试系统 |
6.2.7.3 主控模块 |
6.2.7.4 中央数据处理机架(CDP) |
6.2.7.5 数据接收显示模块 |
6.2.7.6 数据存储模块 |
6.2.7.7 DPM机箱 |
6.2.7.8 十六缆拖缆模拟器 |
6.2.7.9 模拟测试过程 |
6.2.7.10 测试结果和结论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3)山东通信智能公话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1.1 国外公用通信业务发展历史 |
1.1.2 2002年以前我国公用通信业务发展历程 |
1.1.3 智能公话业务产生的背景 |
1.2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本人所做的工作 |
第二章 智能公话系统概述 |
2.1 基础概念 |
2.2 选择建设智能公话系统的原因 |
2.3 智能公话系统实现方案的研究选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智能公话系统结构 |
3.1 系统概述 |
3.2 系统组成结构 |
3.3 各组成部分主要功能 |
3.3.1 智能接入系统平台 |
3.3.2 业务管理中心 |
3.3.3 智能公话终端 |
3.4 关键技术 |
3.4.1. 业务接入层 |
3.4.2. 业务应用层 |
3.4.3. 数据处理层 |
3.5 系统主要优势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智能公话系统实现方法 |
4.1 系统设计 |
4.1.1 概述 |
4.1.2 总体设计 |
4.1.3 智能接入系统平台 |
4.1.4 业务管理中心 |
4.2 安全技术保障措施 |
4.2.1 系统冗余 |
4.2.2 数据备份 |
4.2.3 单键灾难恢复 |
4.3 系统容量及配置计算 |
4.3.1 中继数量计算 |
4.3.2 七号信令链路数量计算 |
4.3.3 数据单元的服务器性能要求计算 |
4.4 系统硬件配置及软件清单 |
4.4.1 一期工程 |
4.4.2 扩容工程 |
4.5 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
4.5.1 机房环境及电源要求 |
4.5.2 电缆布线要求 |
4.5.3 提供数据要求 |
4.6 工程施工 |
4.6.1 主要工作 |
4.6.2 分工界面 |
4.7 工程验收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智能公话系统业务研究 |
5.1 业务开通及充值 |
5.2 通话过程的实现 |
5.3 终端功能特性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智能公话业务运营情况 |
6.1 业务运营管理 |
6.1.1 计费方式 |
6.1.2 服务功能 |
6.1.3 运营方式 |
6.2 业务发展及效益情况 |
6.2.1 前期智能公话业务发展情况 |
6.2.2 近年来智能公话业务发展情况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束语 |
7.1 传统公话业务面临的困境及新业务实验情况 |
7.2 公话业务今后的发展方向探讨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蓼实种子提取物的分离、纯化以及结构测定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水蓼的生物学性状 |
1.3 水蓼的药理活性 |
1.3.1 杀虫活性 |
1.3.2 抗微生物活性 |
1.3.3 抗氧化活性 |
1.3.4 抗肿瘤活性 |
1.4 水蓼的应用 |
1.5 蓼属植物活性成分提取分离方法概述 |
1.5.1 蓼属植物活性成分的提取 |
1.5.2 蓼属植物活性成分经典分离方法 |
1.5.3 蓼属植物活性成分色谱分离方法 |
1.6 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1.6.1 课题研究的内容 |
1.6.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二章 蓼实种子中总黄酮的提取及纯化研究 |
2.1 蓼实种子总黄酮的提取 |
2.1.1 原料、试剂及仪器 |
2.1.2 实验方法 |
2.1.3 结果与讨论 |
2.2 蓼实种子总黄酮的纯化 |
2.2.1 溶剂萃取法 |
2.2.2 聚酰胺柱色谱法 |
2.2.3 活性炭纯化法 |
2.2.4 结果与讨论 |
2.3 小结 |
第三章 蓼实种子中总黄酮的定性、定量分析 |
3.1 显色反应 |
3.1.1 试剂及仪器 |
3.1.2 实验方法 |
3.1.3 结果与讨论 |
3.2 紫外分光光度法 |
3.2.1 原理 |
3.2.2 试剂及仪器 |
3.2.3 标准溶液的配制 |
3.2.4 实验方法 |
3.2.5 结果与讨论 |
3.3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
3.3.1 试剂及仪器 |
3.3.2 实验方法 |
3.3.3 色谱条件 |
3.3.4 结果与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蓼实种子中挥发性化学成分分析 |
4.1 原理 |
4.2 水蒸汽蒸馏法 |
4.2.1 试剂及仪器 |
4.2.2 实验方法 |
4.2.3 结果与讨论 |
4.3 溶剂提取法 |
4.3.1 试剂及仪器 |
4.3.2 实验方法 |
4.3.3 结果与讨论 |
4.4 两种提取方法的比较 |
4.5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5)数字视频播放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 要 |
ABSTRACT |
1 电视台视频播放系统概述 |
1.1 数字化、网络化是电视台发展的必然趋势 |
1.2 电视台数字化的国内外现状 |
1.3 数字播放系统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
2 视频播放系统的体系结构 |
2.1 典型的播放系统的可靠性、可扩展性比较 |
2.2 高质量数字播放系统的体系结构 |
2.3 HQDB 的存储播放子系统 |
2.4 存储和播放的可靠性分析 |
2.5 运行效果 |
小结 |
3 视频播放系统中的并行调度策略 |
3.1 无压缩数字视频播放系统的关键技术 |
3.2 压缩数字播放系统的关键技术 |
小 结 |
4 数字视频播放系统的关键技术 |
4.1 直播 |
4.2 延迟播放 |
4.3 HOLD 与 TAKE 的调度 |
4.4 带格式转换的实时播放 |
4.5 视频音频同步算法 |
小 结 |
5 数字视频播放系统的响应时间分析 |
5.1 分析数字视频播放系统响应时间的必要性 |
5.2 播放请求服务的 IO 路径分析 |
5.3 影响播放服务系统响应时间的因素 |
5.4 播放服务系统响应时间的数学模型 |
小 结 |
全文总结 |
致 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电视台高标清同播播出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高清电视发展背景 |
1.2 传统的播出系统 |
1.3 本系统架构 |
第二章 互联互通解决方案设计 |
2.1 与媒资问的数据交互原理设计及说明 |
2.1.1 数据交互网络系统 |
2.1.2 播出系统与媒资系统数据交互流程 |
2.1.3 媒资系统与播出系统间节目单信息、元数据交互 |
2.1.4 播出系统从媒资系统中的备播系统迁移播出节目文件 |
2.1.5 节目单交互详细流程 |
2.1.6 素材迁移详细流程 |
2.1.7 MD5校验技术 |
2.2 播出系统内部的数据交互原理及说明 |
2.3 软件支持 |
2.3.1 FTP迁移软件 |
2.3.2 自动任务执行软件 |
2.3.3 自动任务生成 |
2.3.4 接口程序 |
2.3.5 内容管理程序 |
2.3.6 数据库管理 |
2.3.7 节目单编辑程序 |
2.4 小结 |
第三章 高清播出系统内部设计 |
3.1 系统设计概述 |
3.2 系统入出信号设计 |
3.3 高清播出系统信号及文件格式 |
3.3.1 上载录像机信号格式 |
3.3.2 媒资系统提供的素材视音频及文件格式 |
3.3.3 服务器支持的视音频及文件格式 |
3.3.4 独有的DOLBY E音频 |
3.4 视频服务器系统 |
3.4.1 服务器系统架构设计 |
3.4.2 Omneon MediaDeck视频服务器介绍 |
3.4.3 服务器带宽及容量 |
3.4.4 服务器编解码视音频指标测试 |
3.5 高标清同播设计解决方案 |
3.5.1 上变换策略及方式 |
3.5.2 下变换策略及方式 |
3.5.3 软件支持 |
3.6 二级存储系统 |
3.6.1 存储结构选择 |
3.6.2 存储架构设计 |
3.6.3 存储容量及带宽要求 |
3.6.4 实际带宽测试 |
3.7 视音频系统设计 |
3.7.1 设计结构 |
3.7.2 系统图及设计说明 |
3.7.3 系统中使用到的设备 |
3.7.4 视频通路高清数字接口特性检测 |
3.8 时钟系统设计 |
3.8.1 时钟分配结构 |
3.8.2 软件支持 |
3.9 同步系统设计 |
3.10 监看系统 |
3.11 播出控制系统设计 |
3.11.1 总体设计 |
3.11.2 上载工作站控制示意图及说明 |
3.12 设备网络结构 |
3.13 电源设计 |
3.14 小结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惠普HP Workstation x1000工作站(论文参考文献)
- [1]南方红豆杉枝叶紫杉烷类成分的生物转化研究[D]. 姚晓.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4)
- [2]海上地震数据多缆采集与记录系统设计研究[D]. 马灵.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2(01)
- [3]山东通信智能公话系统的研究[D]. 王东焰. 南京邮电大学, 2011(07)
- [4]蓼实种子提取物的分离、纯化以及结构测定的研究[D]. 曾莎莎. 中南大学, 2007(06)
- [5]数字视频播放系统的研究[D]. 王烁. 华中科技大学, 2004(02)
- [6]今夏星光灿烂——赏鉴HP全新产品线[J]. 季冰,苏锋,朱波. 微电脑世界, 2003(13)
- [7]惠普PSG加强市场攻势[N]. 李云增. 电脑商报, 2003
- [8]惠普推出HPWorkstation x1000为平淡市场增添亮色[J]. 李进展. 工程设计CAD与智能建筑, 2002(01)
- [9]再造梦幻工厂[J]. 胡蕾. 中国计算机用户, 2002(03)
- [10]电视台高标清同播播出系统设计[D]. 卫超. 北京邮电大学, 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