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战略视角下提高制造业资源利用率的途径

可持续发展战略视角下提高制造业资源利用率的途径

一、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看提高制造资源利用率的途径(论文文献综述)

邵博[1](2020)在《基于互联网的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开放式创新模式研究》文中认为基于绿色发展理念,为应对全球制造业格局变化,十九大报告指出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作为发展我国工业体系的重心。在2019年我国启动了第四批“绿色示范工厂”认证,标志着我国制造业初步形成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及绿色供应链共进发展的格局。但当前,我国制造行业整体仍处在全球价值链链中低端区域,存在大而不强、发展不均衡、依赖于粗放型发展模式等问题,尤其是中小制造企业仍面临综合实力弱,绿色创新能力较差的困境。构建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以开放式创新为主导绿色创新模式将成为实现制造业绿色、开放、创新发展的关键。现今新型信息通讯技术、数字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我国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可持续性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为我国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的构建与实施开放式创新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基于上述背景,针对基于互联网的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开放式创新模式进行研究,以期能为在动态发展的互联网环境中构建合适的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开放式创新模式,对促进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创新水平迅速提升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本文在回顾了互联网环境下的经济理论、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开放式创新模式等相关研究成果后,探讨了基于互联网的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的构成要素、系统结构、功能及其运作过程,分析了基于互联网的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开放式创新的特点与动因,明确了系统开放式创新演进的阶段,为构建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开放式创新模式的研究框架建立基础。通过对基于互联网的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开放式创新演进机理的分析后,明确了系统开放式创新演进的特征,选择出开放式创新演进的状态参量和决策参量,深入探讨了系统开放式创新演进的各阶段特征以及演进规律。在对互补资源、知识管理能力、网络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和政策支持五个状态参量进一步剖析后,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构建了系统开放式创新演进序参量识别体系,采用2011-2016年我国25个制造业行业的样本数据,通过实证分析确定出互补资源与网络能力是影响我国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开放式创新演进的两个序参量。在基于互联网的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开放式创新模式构建方面,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设计出数字化开放式绿色创新模式并构建了其运作模型,最后通过仿真方法验证了此模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从创新网络集成角度构建出横向集成、纵向集成以及融合式网络化开放式绿色创新模式,并对其运行机理展开深入研究;以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开放式创新的绿色研发、绿色制造、绿色营销模式以及绿色服务四个创新过程角度设计出智能化开放式绿色创新模式并对其运行机理进行剖析。在基于互联网的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开放式创新模式选择与整合方面,运用系统有序度测算方法与容量耦合系数模型,设计出开放式创新模式选择与整合方法。采用2011-2016年我国25个制造业行业的样本数据,通过实证分析判别我国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开放式创新演进阶段,并提出相应的开放式创新模式选择和整合策略。在基于互联网的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开放式创新模式实施保障策略方面,依照前文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结果,根据三种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开放式创新模式的特点和运行机理,分别设计出相应的开放式创新模式实施保障策略,为基于互联网的我国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开放式创新模式能够顺利实施提供指导建议。本研究从基于互联网的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开放式创新演进机理入手,构建了三种开放式绿色创新模式,设计出开放式绿色创新模式选择与整合方案,并提出开放式创新模式实施的保障策略,有利于丰富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开放式创新模式等理论体系,为我国制造业实现绿色、开放、创新发展提供思路,对推动我国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诸天亮[2](2020)在《城市生产环境下制造业工厂可持续性评价研究》文中指出现阶段全球化的大趋势愈演愈烈,例如城市化、数字化、资源短缺等趋势正在导致经济的强烈变化,“经济不确定”成为2019年的一大关键词。宏观环境的这一变化,让制造业的发展面临巨大挑战。从长远来看,制造业需要依赖城市环境进行发展,从而应对未来的挑战,同时,由于工业生产是发展中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能给城市带来巨大的价值创造,城市未来的经济、环境、社会的发展也需要制造业以“城市生产”(Urban Production)的方式重新融入城市环境。与此同时,“城市工厂”(Urban Factory)可能对周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就需要被解决,制造业工厂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日益凸显其重要性。本文基于目前城市环境的特点,结合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制造业工厂进行评价,构建了一套城市环境中制造业工厂可持续评价体系,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对制造公司开发工厂嵌入城市的解决方案具有借鉴意义。首先,本文在对以往相关文献回顾、查阅的基础上,对城市生产环境、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可持续工厂、绿色建筑等方面进行概述。其次,在依照本文确定的可持续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的基础上,研读并整理了国际可持续指标体系、国内外学者所做研究,与城市生产环境的特点、与郊区生产环境差异的特点相结合,构建了城市生产环境下制造业工厂可持续评价体系,并以该指标体系为基础,通过调查问卷开展了对城市与郊区工厂可持续性差异的分析,得到城市生产环境和郊区生产环境下工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的重要度排序并进行验证。此后,应用G1-COWA组合方法对城市生产环境下制造业可持续评价指标进行权重值的计算,并构建了基于未确知测度理论的制造业工厂可持续性评价模型。最后,选取了BS杭州公司工厂为案例研究对象,进行可持续评价,反应了工厂的可持续性。根据评价结果,提供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期能对该公司提供一个可持续发展路径,也能为其他类似企业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郭泉[3](2019)在《大型面板生产企业绿色生产行为驱动机理及引导政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全球化环境危机和生态困境问题的凸显,实现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当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念。企业生产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环节,如何在生态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实现绿色生产,减轻能源消耗和规避环境污染日益成为学界和业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主要以大型面板生产企业绿色生产行为的驱动影响因素及其机理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大型面板生产企业生产管理行为的现状、特征、驱动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深入探讨和分析了大型面板生产企业绿色生产“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进行绿色生产行为政策仿真模拟研究,以探索在评价体系、内生动力、政策调整等方面的有效的绿色生产策略和措施,回答了企业在未来的绿色生产中“怎么办”的问题。在研究思路上,本文首先结合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最优化以及生态工业学等理论探索研究绿色生产行为及其评价指标,对企业绿色生产行为进行现状分析与评价,并分别从政府引导、产业规制条件下运用博弈模型分析在政府和影响下的企业绿色生产行为选择;其次,基于质性分析研究方法,从企业绿色生产的现实问题出发,通过与企业工作人员开展针对性访谈,分析归纳了企业绿色生产行为的驱动因素,进而进一步归出大型面板企业绿色生产行为的综合影响因素;再次,在质性分析的基础之上,提炼出有效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问卷变量进行实地调研。在此基础之上,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对企业绿色生产行为的效应从中介和调节两个效应因素进行分析;最后,以仿真分析、实证分析为依据,提出不同政策对大型面板企业的绿色生产的激励情况,提出适合我国的大型面板生产企业绿色生产行为的对策措施与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大型面板生产企业的现状研究表明,提供行业上游原材料的美、日、德处于垄断地位;中、韩等则主要处于行业中游面板制造环节谋求发展;此外,从我国的液晶显示面板产业的发展情况来看,技术层面相对比较落后、产业链失衡、创新能力不足是主要问题。(2)对大型面板企业的绿色生产状况进行案例分析,然后以面板企业的产业链为前提对企业绿色行为进行分析,评价企业的绿色行为环境绩效。本文中的评价指标主要包含三大部分: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设计内容和最终确定的总体框架。最后阐述了如何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该指标体系建立完善的综合评价模型的问题。(3)分析了面板企业绿色生产的主要驱动因素,并借助行为博弈理论分析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绿色生产行为的互动关系,结果说明应该建立政府—企业—公众共同作用机制才能形成企业实施绿色生产管理的根本动力。此外,本章进一步考虑了政府部门的监督和激励机制如何影响大型面板生产企业的绿色生产行为?大型面板生产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如何影响其自身的绿色生产行为?为解决这一问题,从激励-监督理论的视角,深入剖析大型面板生产企业在政府部门激励、监管等措施后,其进行绿色生产的变化。(4)首先运用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思想和方法对大型面板生产企业绿色生产的相关专家及负责人。结合文献综述及理论分析与影响因素理论分析选择并界定了研究变量,并以此形成理论模型,研究驱动此类企业进行绿色生产的因素。本文还结合结构方程模型,深入研究了其驱动机理,构建了大型面板生产企业绿色生产行为驱动机理的理论分析框架和概念模型,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大型面板生产企业绿色生产行为驱动机理。(5)对大型面板企业绿色生产的技术溢出效应及其机理研究进行研究,研究表明企业的绿色生产行为与其绿色生产的技术溢出效应正相关,即企业进行绿色生产的强度越大,越有利于形成技术溢出效应。企业越重视绿色生产行为,越有利于形成绿色生产创新效果,两者具有正相关的关系,即企业进行绿色生产的强度越大,对应的越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促进其绿色生产。同时技术创新能力又与企业的绿色生产的技术溢出效应正相关,即企业绿色生产的创新能力越大,企业绿色生产的技术溢出效益越大。绿色生产技术创新在企业绿色生产与绿色生产技术溢出效应之间起到中间效应。绿色生产技术邻近在企业绿色生产与绿色生产技术溢出效应之间起到中间效应。(6)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仿真研究表明,绿色氛围对大型面板生产企业绿色生产意愿水平的影响效果最明显。因此,对大型面板生产企业绿色生产内生动力的深入分析是非常有帮助的。为此,本文主要围绕如下四个维度探索绿色氛围:其一是绿色认知;其二是领导价值观;其三是绿色诉求;其四是社会责任。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该论文有图41幅,表62个,参考文献210篇。

王曼曼[4](2019)在《环境规制对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科技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环境污染的矛盾日趋激烈,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力量和引致环境污染的主要行业,其以规模扩张为主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导致我国面临资源环境的极大约束,加之制造业技术的弱原创性以及高模仿性导致生产过程中能源消耗大且利用率低。随着我国宏观经济步入“四期叠加”的新常态发展阶段,经济增长动力结构严重失衡,加之“人口红利”渐逝,用工矛盾凸显,要素成本上涨,经济增长的驱动力逐渐从增加要素投入、加大投资向依靠技术进步和实施绿色创新转变。制造企业作为制造业的微观主体,面对来自国际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双重减排压力,是实现国家节能减排和产业转型升级目标的中坚力量。然而,目前我国制造企业实施绿色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并不高,且处于初级阶段,在全球环境规制的强烈施压背景下,若想实现我国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的目标,必须要加快推进制造业绿色转型。当前我国大多数的制造企业疏于环境管理,倾向于采用被动以及带有防御型的环境战略,更多的是在生产后期采用末端治理技术,而不是在生产前期或过程中进行污染防治,这也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持续居于较高水平和竞争力难以提升的深层次原因,且很难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绿色产品需求。因此,系统研究环境规制和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之间的复杂影响机理对推动我国制造企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和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基于自然资源基础观理论、制度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等,首先,立足绿色技术创新过程视角,深入研究了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基本过程及其阶段划分的管理问题,其次,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环境规制对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影响研究的理论框架,全方面深入剖析了环境规制对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动力、行为、效率和扩散的影响,最终有针对性地提出利用环境规制推动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发展的对策和建议。第一,确定了环境规制对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影响的理论框架。从环境规制和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基本概念出发,系统梳理和总结了环境规制和绿色技术创新的相关理论基础,提出了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基本过程及其阶段划分的管理问题,探究了环境规制对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动力、行为、效率和扩散的影响,并梳理了各部分研究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最终构建了环境规制对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影响的理论框架,为下文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二,揭示了环境规制对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动力的影响。从内部和外部两个层面剖析了环境规制下制造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动力,明晰了环境规制对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动力的影响机理,在构建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动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全局熵值法评价了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动力,并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环境规制对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动力的影响。第三,探讨了环境规制对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行为的影响。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了环境规制影响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行为的概念模型,将环境规制作为前置变量,以绿色技术创新意愿为中介变量,同时以知识共享为调节变量,更加深入地探索了环境规制对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行为的影响机理,在提出研究假设的基础上,通过层次回归分析进行了实证检验。第四,探究了环境规制对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首先,从绿色技术创新投入、期望产出和非期望产出三个方面构建了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方法测度了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其次,采用基于核函数的非参数型核密度估计法考察了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动态演变特征。最后,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研究了环境规制对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第五,剖析了环境规制对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扩散的影响。一方面,界定了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扩散的内涵,探究了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扩散的主体和方式;另一方面,基于演化博弈理论构建了环境规制对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扩散研究的三方博弈模型,并通过数值仿真系统分析了环境规制对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扩散影响的动态演化过程。最后,提出了利用环境规制推动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发展的对策和建议。根据研究成果,立足绿色技术创新过程的视角,从增强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动力、强化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行为、提升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推动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扩散四大方面提出利用环境规制推动制造企业绿色创新发展的保障对策。

史志伟[5](2018)在《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制造业绿色创新效率测度及驱动要素研究》文中认为面对全球碳排放量激增、生态压力上涨,实施“绿色经济”已成为全球共识,中国对此明确将产业低碳绿色转型列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命脉,制造业的“绿色基因”丰富度对缓解生态压力与支撑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尤其是在欧美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低成本承接产业转移的双重挤压下,中国制造业迫切需要实现从依赖资源、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和投资规模为主的驱动向以绿色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据此,本文以制造业绿色创新效率为视角,在对其绿色创新效率的内涵、外延及特征进行解析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制造业绿色创新效率的时序变化规律、关键短板要素及驱动机制,并选取化工制造型企业为案例进行多视角研究,主要包括:(1)现阶段制造业绿色创新发展的总体状况及制造业绿色创新效率相关概念的解析。通过对当前国内制造业绿色创新发展基础条件进行解析及国际部分制造强国的绿色创新发展经验政策分析,辨识制造业绿色创新发展的主要瓶颈。同时,在对制造业绿色创新发展理论基础解析基础上,系统性界定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及制造业绿色创新效率的内涵和特征。(2)基于非强制性幅度调整与随机前沿函数构建制造业绿色创新的三阶段效率测度模型,引入经济水平、公众素质、政府扶持强度作为其环境变量,对国内30省市2006-2016年制造业绿色创新效率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制造业绿色创新效率评估中规制因素及统计噪音对测算结果可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全国制造业绿色创新效率在具有持续提高的趋势,并呈“三大梯度”和“都市联动效应”的状况下,仍存在局部短板要素制约其效率的快速提升。(3)采用动态面板数据计量模型辨析资源禀赋、环境规制对制造业绿色创新效率的驱动关系,发现全国层面资源禀赋对制造业绿色创新效率提升起到关键的正向支撑作用,环境规制对制造业绿色创新效率具有同向的显着性推动效应。但在长期视角下资源禀赋与制造业绿色创新效率之间作用关系会发生一定改变,而且两者之间形成倒“U”型变动关系。在主要经济圈制造业绿色发展驱动检验中,不同经济圈中资源禀赋对制造业绿色创新效率呈差异化影响,其中长三角、泛珠三角经济圈与全国层面相类似,进一步印证了制造业集聚中“资源诅咒”的存在性,而京津冀经济圈中资源禀赋对制造业绿色创新的约束形势已然不容乐观,并存在制造业绿色创新效率与资源约束相悖现象。而长江三角洲与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的环境规制直接作用虽然为正向效应,但从长期角度来看两者存在环境规制效应的效应扭转问题。(4)选取化工企业TMS公司进行制造型企业绿色创新发展的案例解析,即在对其发展约束环境、生产工艺和管理模式绿色创新分析的基础上,从企业产品效益、经济效益、安全和环境效益等方面评估其绿色创新成效,进一步印证了绿色创新对制造型企业发展的关键推进作用,并结合前文的系列研究,提出了制造业绿色创新效率提升的相关策略。

庄莉[6](2018)在《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及其实践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是党中央基于全球范围内的绿色发展潮流以及我国社会发展所面对的严峻的生态问题背景下所提出的极具创造性的思想。在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社会发展正处于至关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但是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也极其严峻。为了实现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伟大目标,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必须加快发展观念和发展方式的变化,实现由传统发展观向绿色发展观念的转变,实现由传统发展方式向绿色发展方式的变革。为此,我国应大力宣扬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和加快践行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是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西方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及中国共产党生态思想基础上提出的。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五个部分:第一章是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产生的现实背景,第二章是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形成过程、内涵和特征,第三章是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思想渊源,第四章是发达国家绿色发展的实践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第五章是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实践路径。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是正确处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指导理念。

鲁强[7](2017)在《标准化体系视野下制造企业绿色质量提升研究》文中认为中国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不仅危害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还制约着国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近几十年来,制造业为中国飞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由于长久以来“三高一低”的传统发展模式,也成为对国家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扰乱最大的一个行业。质量是制造企业的生命线,如何在这条生命线上融入绿色发展的理念,将会是减少制造业对自然环境影响的根本途径。因此,绿色质量是制造企业在绿色发展时代潮流下应当追求的能够真正体现自身可持续竞争力的质量目标。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绿色质量展开了活跃的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但是缺乏从系统的角度进行总结、归纳与提升的研究。鉴于此,本文基于标准化体系视野分析绿色发展理念与全面质量管理的有机融合,对制造企业绿色质量的提升路径及其过程和方法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从对制造企业生产全过程与绿色质量有关的管理活动进行系统化和标准化的角度出发,构建制造企业绿色质量体系,从而来规范和引领绿色质量管理活动的实施,并基于此展开相应的诊断、改进与控制的研究。通过对绿色质量相关研究综述、绿色质量体系基本理论、标准化体系相关理论概述以及贝叶斯网络基础理论的梳理和分析,为制造企业绿色质量的研究空白找到研究提议,同时为文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从分析绿色质量形成的内部机制与外部条件入手,综合相关学者的研究观点,进一步明确绿色质量的概念,界定制造企业绿色质量的内涵。结合标准化体系视野选择依据的分析,借鉴矛盾引导发展的哲学思想,根据全面质量管理中质量提升的一般逻辑,提出制造企业绿色质量提升路径的基本概念框架,即制造企业绿色质量体系的构建、制造企业绿色质量体系的诊断、制造企业绿色质量体系的预防改进以及制造企业绿色质量的控制等四个过程阶段的循环运转。同时,还揭示了制造企业绿色质量提升路径的运行特征。制造企业绿色质量体系的构建。制造企业绿色质量体系是贯穿于绿色质量提升路径的重要基础。2015版ISO9001和ISO14001的两标一体在实际操作上具有可行性和实效性,同时又与本文提出的绿色质量内涵相符,因此可以成为制造企业绿色质量体系构建的一种模式。通过确定两标一体的整合模式,结合制造系统的功能结构以及制造企业的绿色质量环模式,构建了制造企业绿色质量体系的概念模型,并从管理原则、框架结构、标准要求、过程方法、PDCA循环模式、风险思维等方面对体系的建立与运行展开深入研究。最后,以中煤装备公司下属某煤机制造企业建立基于两标一体的绿色质量体系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确立该企业绿色质量体系标准的基本要求,通过确定其绿色质量体系过程以及成立中央绿色质量组织来保证该企业绿色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制造企业绿色质量体系的诊断分析。基于对FMEA方法在制造企业绿色质量体系诊断中的应用分析,以第4章确立的制造企业绿色质量体系标准为基础框架,提出制造企业绿色质量体系诊断分析的基本格式和思路。并针对FMEA方法在实际应用中不能描述参数级别与参数权重之间非线性关系的缺陷,应用基于RPN置信规则库的贝叶斯网络推理方法进行改进,从而确定各项管理活动失效的风险排序。基于FMEA的制造企业绿色质量体系诊断分析的基本格式和思路以及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改进FMEA方法,共同构成了制造企业绿色质量体系的诊断分析方法。最后,以上述煤机制造企业绿色质量体系标准一级条款中的运行一项为例,对诊断分析方法进行实证研究与检验。制造企业绿色质量体系的预防改进分析。针对第5章识别出的高风险管理活动失效,依据内建质量思想,对适用的改进方法或工具进行优势互补和管理创新,综合集成为一套适用于制造企业绿色质量体系管理活动失效的改进方法集成模式——制造企业内建绿色质量模型,由预应设计与有效验证、问题排查与改进策略以及知识管理三个模块构成。预应设计与有效验证模块在标准条款的设计制定上实施源头预防;问题排查与改进策略模块通过快速有效的排查找到问题致因并解决;知识管理模块确保改进阶段的知识和经验被学习、共享和固化,使知识管理贯穿于制造企业绿色质量内建的全过程。制造企业绿色质量的控制。确立了制造企业绿色质量的控制架构。运用文献分析法,结合制造企业绿色质量体系标准要求,按照制造企业绿色质量指标体系的确立原则,得到按照策划、支持、运行、绩效评价、改进五个部分的标准条款要求汇总、分类的76个初选指标。通过分别对五个部分的初选指标进行UCINET6网络结构初步探析以及基于DEMATEL方法的中心度和原因度分析,运用象限确定法筛选出各部分的关键指标,并确立制造企业绿色质量指标体系,包含25个关键指标。在此基础上,通过制造企业绿色质量评价的熵权TOPSIS模型确定其绿色质量体系运行过程不同阶段绿色质量水平的优劣高低,并由制造企业绿色质量预警系统来对其绿色质量体系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判定。本文主要创新工作如下:(1)综合全面环境质量管理、生态质量管理、战略质量管理和绿色质量管理的观点,从满足绿色发展要求和符合顾客期望两方面相协调的程度出发进一步明确绿色质量的概念,并将其引入制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界定了制造企业绿色质量的内涵。然后,从对制造企业生产全过程的绿色质量管理活动进行系统化和标准化的角度,构建了制造企业绿色质量体系的概念模型,并基于制造企业绿色质量体系,提出了制造企业绿色质量提升路径的基本概念框架,相关研究成果丰富了绿色质量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了一种绿色质量体系构建的新思路。(2)提出了制造企业绿色质量体系的诊断分析方法。借鉴FMEA方法的基本原理,以制造企业绿色质量体系标准为基础框架,提出制造企业绿色质量体系诊断分析的基本格式和思路,并根据体系诊断的目的和要求,通过建立制造企业绿色质量体系管理活动失效的置信规则库和贝叶斯网络,对FMEA方法的局限进行针对性改进。基于FMEA的制造企业绿色质量体系诊断分析的基本格式和思路以及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改进FMEA方法,共同构成了制造企业绿色质量体系的诊断分析方法,能够实现对各项绿色质量管理活动失效的风险程度的快速有效辨识。(3)构建了制造企业绿色质量指标体系。本文通过文献分析确定了 76个初选指标,结合制造企业的行业特征、DEMATEL等数学方法进行关键指标遴选后,构建了制造企业绿色质量指标体系(包含25个关键指标),并将熵权TOPSIS法应用于制造企业不同时期绿色质量水平的定量评价,使评价结果更具客观性和可信度。以制造企业绿色质量指标体系为重点监测指标,确定判别标准和警戒等级,建立了制造企业绿色质量预警系统,对体系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判定。综上所述,绿色质量概念的兴起赋予了质量绿色的时代色彩,将引导质量管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本文研究对于制造企业有效实施绿色质量管理,持续提升其绿色质量具有一定的指导借鉴意义。

何岚[8](2016)在《走向可持续制造:生态创新驱动重庆制造业转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可持续制造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理论成果与制造范式转型的现实需求相融合的产物。传统制造范式无法通过渐进改良而消除的弊端和全球制造业在21世纪面临的严峻挑战,使可持续制造成为世界各国制造业转型的共同取向。本文在对可持续制造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探讨的基础上,构建出评价制造业可持续性的指标体系,对重庆制造业的可持续性进行评价;把生态创新作为制造业从传统范式向可持续范式转型的重要手段,从工艺生态创新、产品生态创新、组织生态创新、商业模式生态创新4个方面研究重庆制造业转型的整体状况、采取的主要措施及面临的核心问题。力图在丰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上,为制造业转型提供总体行动框架,并为政府制定转型的政策支撑体系提供需求侧实证依据。可持续制造是一种能使制造业在减少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对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的基础上,提高企业经济绩效,带动区域经济健康发展,同时改善雇员、消费者、社区居民等利益相关者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最终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新制造范式。制造业可持续性的提高是在不减少生态、经济、社会任何一方资本存量的同时实现三种资本总和增加的帕累托改进。按照“基于主题的框架”,建立起涵盖生态、经济、社会3个维度,包括自然资源使用、废物排放、企业经济绩效、行业竞争力、促进社会发展和内部公正6个主题的地方制造业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选择25个具体指标评价自2004年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后重庆制造业的可持续性变化情况。发现:虽然重庆制造业自2004年实施战略调整后,总体上实现了经济可持续性、生态可持续性、社会可持续性的提升,但未来的发展存在众多隐忧。按照生态创新的层级模式,重庆制造业已普遍进入以效果为导向的工艺生态创新阶段;产品生态创新尚未成为企业的普遍取向;虽然大部分企业已经在实际运营活动中实施了一些零散的组织生态创新行为,但企业环境管理体系大都不健全,企业间围绕产品价值链的合作率较低,工业共生网络生长缓慢;商业模式生态创新开展较少,主要的倾向是实施产业链纵向延伸策略。企业规模和所有权性质这两个组织特征与生态创新的开展有一定相关关系。企业规模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的社会影响力和资源拥有量,所有权性质则对组织文化特征和管理模式有较大影响。除此之外,生态创新还受其它因素的影响。较之工艺生态创新,产品生态创新更强调市场导向、更重视内外协同、更需要先进企业文化的催化及温和竞争环境的涵养。在众多影响商业模式生态创新的因素中,新技术的诞生和企业家的战略眼光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生态创新比起一般创新更需要公共政策的驱动。但针对不同类型的生态创新,政策发挥作用的着力点有所不同。推动工艺生态创新,政策的主要作用是激发创新动机、再分配创新资源、扩散创新成果、保护创新收益;推动产品生态创新的政策应主要作用于市场及营销、内外协同、企业文化、竞争环境4个影响因素,促使企业将环保认知转化为产品生态创新行为;推动组织生态创新的政策重点应放在促进工业共生网络,尤其是生态产业链的构建上,围绕“产业链规划”、“企业的选择和匹配”、“建立共生机制”、“环境评估和监控”这4个核心要素开展;推动商业模式生态创新,政策主要是促进环境价值观的植入、搭建工业互联网、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并在价值网络中发挥“元治理”作用。

刘兆国[9](2015)在《发达国家汽车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资源趋紧与环境压力的加剧,如何实现“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的系列问题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点,而企业社会责任又是这其中的一个焦点问题。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以及伦理学等学科的相关学者都对这一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是在人类经济社会所面临的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大背景下开展的,探讨企业在实现经济、社会、环境、资源、能源等相互间协调可持续发展中能否发挥作用、以及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是这些研究的一个共同特征。企业社会责任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如果抛开现代企业制度的限制,这一思想甚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但是近100年来,关于企业是否应当履行社会责任在学者间引起了很大争议。企业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在获取利润的同时,也要兼顾社会需求,这种观点从表面上看与古典经济学“利润最大化”的思想可能相违背。在这一问题上,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特别是新奥地利学派的哈耶克以及芝加哥学派的弗里德曼都对这种观点提出了反对。他们提倡市场自由运作,反对政府干预,认为个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利己行为可以实现社会福祉的最优化与最大化,而企业如果承担社会责任,便是对自由社会基础的颠覆。诚然,自由主义提倡市场经济,保护私有产权与个人自由,反对政府对经济活动的过多干预,是维护自由市场竞争之理论基石,但是在现今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对自由社会基础的颠覆”这一观点有待商榷。另一方面,一些学者和国际组织也在倡议企业通过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张维迎认为,在一个健全的市场制度下,企业追求利润、为客户创造价值以及承担社会责任之间,不仅不矛盾,而且基本是一致的。彼得森和阿维森更是提出了道德经济这一概念,他们认为可以通过道德将企业、消费者、员工以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目标转移到超越利润的社会目标上,以这一新型“社会契约”为基础,进而实现商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相统一的道德经济。本文认为,上述学者们间关于企业社会责任认识的差异,恰恰反映了目前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存在理论与实践间的差距。作为制造业中最大的单一部门,汽车产业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方面,汽车在生产与使用过程中的环境负荷较大;另一方面,汽车产业产业链较长,对国民经济与社会生活影响较大。因此,本研究希望以具有行业代表性的发达国家汽车企业为切入点,通过对发达国家汽车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机制与实践展开分析,以期回答企业能否通过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间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并为中国汽车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提供模式参考。正如上面所提到的,我的论文将主要致力于回答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利润最大化是否相矛盾这一核心命题,而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以发达国家汽车产业为切入点的。为了实现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展开。首先,问题的提出部分:在梳理企业社会责任理论背景与现实背景的基础上,提出研究问题,这一部分将在第1章中进行阐述。其次,分析与实证研究部分,该部分为研究的核心,主要包括理论基础构建、发达国家汽车企业社会责任战略性转变、发达国家汽车企业社会责任实施路径以及表现评价等主体研究部分,以及由发达国家汽车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成效分析与案例分析两章组成的实证研究部分。最后一部分为论文的结论部分,我将在该部分提出中国汽车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机制和模式。下面我以章为单位,简要介绍一下文章的主要研究内容、结论和发现。第1章“绪论”主要交待研究背景、研究目的、意义以及研究方法。在对理论背景、现实背景的梳理与分析基础上,交待本研究所开展的大背景。通过对企业社会责任思想起源与论争进行回顾以及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结合汽车产业特性,明确开展本研究的动因就是要为中国汽车企业真正负起社会责任、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接下来,我将对研究目的、研究意义以及研究方法进行说明,并简述本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和存在的不足。第2章“企业社会责任及其相关理论分析”从理论回顾以及综述上形成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笔者通过对企业概念界定的回顾,认为企业具备自然与社会两种属性。接下来,我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发展脉络进行了回顾,剖析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演进过程,在对相关概念进行综述的基础上界定了企业社会责任内涵。在此基础上,从工具化理论视角中选取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资源基础理论,从伦理理论视角中选取可持续发展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理论梳理,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系统理论支撑。第3章“发达国家汽车企业社会责任的演进及影响因素分析”将主要分析发达国家汽车企业社会责任的转变以及其内外部影响因素。在梳理Porter和Kramer(2006)提出的“共享价值”理论基础上,通过对发达国家主要汽车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演变和发展的分析,本研究认为这些企业已经从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将环境问题与社会问题并重过渡到寻找共同价值、进行企业社会责任战略性转变这一阶段。这主要是受政府制度安排、利益相关者诉求以及市场机制性因素的约束与促进影响,同时,经济与产业发展水平、技术创新能力等也为这种转变提供了基础。第4章“发达国家汽车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践路径”主要分析了发达国家汽车企业如何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本研究发现,为了实现“经济人”与“社会人”的相容与统一,发达国家汽车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践路径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制定与实施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确保企业社会责任融入到价值链形成全过程;第二,回应投资者、员工、消费者等主要利益相关者诉求,做好企业社会公民;第三,着重考虑行业及产品特征,开展环境经营活动,降低企业环境负荷,提高产品环保性能。这将为中国汽车企业提高企业社会责任表现水平提供模式参考。第5章“发达国家汽车企业社会责任表现评价”以国际报告倡议组织(GRI)可持续发展报告框架为基础对发达国家汽车企业社会责任表现进行评价。如何客观、准确地评价发达国家企业社会责任表现,明确其可取与可提升之处,对于探讨“经济人”能否在实现自身利润的最大化的情况下促进社会福祉的提高颇为重要。本章选取基于GRI报告框架评价法对发达国家汽车企业社会责任表现进行评价。评价范围涵盖了公司战略、治理、承诺与参与、经济绩效、环境绩效以及社会绩效,为了解发达国家汽车企业社会责任表现提供了新的视角。第6章“发达国家汽车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成效分析”系统分析了发达国家汽车企业通过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所取得的经济成效、社会成效、环境保护成效。在此基础上,笔者对企业社会责任表现与企业业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发达国家汽车企业通过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提升企业社会责任总体表现,促进了以资产收益率与托宾Q值等企业业绩指标的提升,而良好的企业业绩则又进一步促进了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的提升。这一研究结论从某种程度上表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实现利润最大化并不相矛盾。第7章“大众集团企业社会责任案例研究”对德国大众集团企业社会责任案例进行研究。大众集团将企业社会责任提高到企业战略层面,并且构建了完善的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治理结构,确保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的贯彻与实施。大众集团通过履行经济责任、社会责任与环境责任,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通过对这一具有代表性的微观企业案例分析,笔者认为企业通过实施以满足利益相关者诉求为核心的企业社会责任战略,可以实现自身盈利与社会福祉水平的提高。第8章“中国汽车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机制及模式构建”为本研究的政策建议部分。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基础上,为实现中国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我建议实施包括进一步完善外部制度性供给、建立强制性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以及绿色市场培育在内的外部约束与促进机制。同时,企业自身也要建立企业社会责任战略及与其相适应的公司治理机构,加强新能源技术创新,开展环境经营活动,持续降低环境负荷,并积极回应主要利益相关者诉求。

卓雪洋[10](2014)在《BMJ公司绿色制造运行模式的构建》文中研究表明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制造业在将制造资源转变为产品以及在产品的使用和处理过程中,消耗掉了大量人类社会有限的资源并对环境造成污染。以资源利用效率高、能源使用消耗低和对环境影响小为特征的绿色制造替代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传统制造已成为制造业发展方向。煤机装备制造业属制造业的分支,是研发制造煤炭开采及使用过程中的专业机械设备的行业。本文所提BMJ公司是煤机制造行业中领先企业,该公司始建于1958年,集煤矿综采设备--液压支架研发、制造、销售、服务为一体,具有独立的产品设计开发和生产加工能力。作为老国有企业,传统制造模式下的资源、能源浪费现象普遍,环境污染程度高,随着国家政策及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绿色制造之路成为企业的发展方向。BMJ公司绿色制造发展尚属起步阶段,缺乏理论指导和实施途径,本文作者在阅读大量国内外绿色制造有关文献的基础上,对BMJ公司绿色制造发展现状进行了系统调研,分析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构建出了企业绿色制造模式框架,并提出了实现途径、评价方法等,借以促进BMJ公司从传统制造向绿色制造改造或转型升级,使企业达到发展和资源节约、节能环保的统一,从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参与国际竞争。

二、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看提高制造资源利用率的途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看提高制造资源利用率的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互联网的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开放式创新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互联网发展现状及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1.3.2 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研究现状
        1.3.3 开放式创新模式研究现状
        1.3.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基于互联网的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分析及开放式创新模式研究框架
    2.1 基于互联网的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概念界定
        2.1.1 基于互联网的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要素
        2.1.2 基于互联网的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结构
        2.1.3 基于互联网的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功能
    2.2 基于互联网的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运作分析
        2.2.1 绿色创新系统信息维度
        2.2.2 绿色创新系统信息生态群落运作分析
        2.2.3 绿色创新系统信息生态链运作分析
        2.2.4 绿色创新系统信息生态网络运作分析
    2.3 系统开放式创新的含义及动因
        2.3.1 系统开放式创新含义及特征
        2.3.2 系统开放式创新动因
    2.4 系统开放式创新模式研究框架设计
        2.4.1 设计思路
        2.4.2 总体架构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互联网的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开放式创新演进机理分析
    3.1 系统开放式创新演进的特征
    3.2 系统开放式创新演进参量分析
        3.2.1 系统开放式创新演进参量选择
        3.2.2 系统开放式创新演进状态参量分析
    3.3 系统开放式创新演进序参量识别体系构建
        3.3.1 序参量识别方法
        3.3.2 参量指标体系设计
        3.3.3 数据选取
    3.4 系统开放式创新演进序参量的实证分析与确定
        3.4.1 实证过程与结果
        3.4.2 确定序参量
    3.5 系统开放式创新演进阶段分析
        3.5.1 数字化资源配置阶段
        3.5.2 网络化集成阶段
        3.5.3 智能化协同阶段
    3.6 系统开放式创新演进规律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字化开放式绿色创新模式研究
    4.1 数字化开放式绿色创新模式内涵
        4.1.1 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数字化分析
        4.1.2 数字化开放式绿色创新模式含义及特征
    4.2 数字化开放式绿色创新模式设计
        4.2.1 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创新模式设计思想
        4.2.2 数字化开放式绿色创新模式架构
    4.3 数字化开放式绿色创新模式运行
        4.3.1 数字化开放式绿色创新模式运行总体模型
        4.3.2 创新主体功能模型设计
        4.3.3 运行环境模型设计
        4.3.4 实例分析
    4.4 数字化开放式绿色创新模式适用条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网络化开放式绿色创新模式研究
    5.1 网络化开放式绿色创新模式内涵
        5.1.1 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绿色创新网络集成分析
        5.1.2 网络化开放式绿色创新模式含义及特征
    5.2 网络化开放式绿色创新模式设计
        5.2.1 横向集成网络化开放式绿色创新模式
        5.2.2 纵向集成网络化开放式绿色创新模式
        5.2.3 融合式网络化开放式绿色创新模式
    5.3 网络化开放式绿色创新模式运行
        5.3.1 网络化开放式绿色创新模式运行总体模型
        5.3.2 网络化开放式绿色创新模式运行机理
    5.4 网络化开放式绿色创新模式适用条件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智能化开放式绿色创新模式研究
    6.1 智能化开放式绿色创新模式内涵
        6.1.1 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智能化运作分析
        6.1.2 智能化开放式绿色创新模式含义及特征
    6.2 智能化开放式绿色创新模式设计
        6.2.1 智能化绿色研发模式
        6.2.2 智能化绿色制造模式
        6.2.3 智能化绿色营销模式
        6.2.4 智能化绿色服务模式
    6.3 智能化开放式绿色创新模式运行
        6.3.1 智能化开放式绿色创新模式运行总体模型
        6.3.2 智能化开放式绿色创新模式运行机理
    6.4 智能化开放式绿色创新模式适用条件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互联网的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开放式创新模式选择与整合
    7.1 开放式创新模式选择与整合思路
        7.1.1 开放式创新模式的选择
        7.1.2 开放式创新模式的整合
    7.2 开放式创新模式选择模型与整合方法设计
        7.2.1 开放式创新模式选择模型
        7.2.2 开放式创新演进阶段识别及主导创新模式选择方法
        7.2.3 开放式创新模式整合方法
    7.3 实证分析
        7.3.1 指标确定及数据选取
        7.3.2 开放式创新演进阶段识别
        7.3.3 开放式创新模式选择与整合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基于互联网的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开放式创新模式实施保障策略
    8.1 数字化开放式绿色创新模式实施保障策略
        8.1.1 以政策支持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进程
        8.1.2 完善绿色创新平台
        8.1.3 构建绿色创新公共服务体系
    8.2 网络化开放式绿色创新模式实施保障策略
        8.2.1 优化模块设计与控制
        8.2.2 健全标准体系促进技术融合
        8.2.3 完善绿色创新网络治理机制
    8.3 智能化开放式绿色创新模式实施保障策略
        8.3.1 强化知识库系统建设
        8.3.2 以政用产学研合作加强创新要素智能化协同
        8.3.3 完善工业网络安全防御体系
    8.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2)城市生产环境下制造业工厂可持续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城市生产研究现状
        1.2.2 可持续评估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图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图
    1.4 研究创新
2 城市生产环境下制造业工厂可持续性评价研究理论概述
    2.1 相关理论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 协调发展理论
        2.1.3 循环经济理论
        2.1.4 清洁生产
    2.2 相关概念
        2.2.1 城市生产环境
        2.2.2 可持续城市
        2.2.3 可持续工厂
        2.2.4 绿色建筑
3 城市生产环境下制造业工厂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指标体系构建
        3.1.1 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1.2 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特殊性
        3.1.3 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结构设计
        3.1.4 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3.2 城市与郊区工厂可持续性差异分析
        3.2.1 问卷的设计与调查
        3.2.2 数据分析与讨论
4 城市生产环境下制造业工厂可持续性评价模型建立
    4.1 未确知测度理论
        4.1.1 未确知测度理论可行性分析
        4.1.2 未确知测度理论概述
    4.2 指标权重计算方法
        4.2.1 G1法赋权可行性分析
        4.2.2 G1法赋权过程
        4.2.3 C-OWA算子赋权可行性分析
        4.2.4 C-OWA赋权过程
    4.3 未确知测度评价模型的构建
        4.3.1 基于G1和COWA法的组合赋权
        4.3.2 指标评价基准
        4.3.3 专家可信度参数
        4.3.4 盲数矩阵
        4.3.5 改进的未确知测度矩阵
        4.3.6 多指标综合测度
        4.3.7 评价等级
5 城市生产环境下制造业工厂可持续性评价模型应用
    5.1 BS集团概况
    5.2 BS杭州公司概况
    5.3 BS杭州公司工厂可持续评价及分析
        5.3.1 G1-COWA法确定指标权重
        5.3.2 构造盲数矩阵
        5.3.3 构造改进的未确知测度矩阵
        5.3.4 评价结果分析
    5.4 BS杭州公司工厂可持续性提升的对策及建议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3)大型面板生产企业绿色生产行为驱动机理及引导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绿色生产理论基础
    2.3 企业绿色生产行为研究综述
    2.4 文献述评
    2.5 本章小结
3 大型面板生产企业绿色生产的现状分析
    3.1 大型面板产业概况
    3.2 国内液晶显示面板行业发展问题分析
    3.3 大型面板生产企业绿色生产行为评价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3.4 典型企业的评价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大型面板生产企业绿色生产行为选择的博弈分析
    4.1 行为博弈视角下企业绿色生产行为选择
    4.2 激励-监督视角下企业绿色生产行为选择
    4.3 本章小结
5 大型面板生产企业绿色生产行为的驱动机理分析
    5.1 大型面板生产企业绿色生产行为驱动机理模型构建
    5.2 量表设计及数据收集
    5.3 量表的检验
    5.4 实证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大型面板企业绿色生产的技术溢出效应分析
    6.1 大型面板企业绿色生产的技术溢出效应
    6.2 样本选取与数据收集
    6.3 数据分析方法
    6.4 实证过程
    6.5 本章小结
7 大型面板生产企业绿色生产行为的引导政策设计及仿真
    7.1 系统动力学基本原理
    7.2 模型构建
    7.3 模型的检验
    7.4 仿真结果输出与讨论
    7.5 引导大型面板生产企业绿色生产行为的政策及措施
    7.6 本章小结
8 结论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创新点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环境规制对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博士学位论文创新成果自评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总体思路和研究内容
        1.3.1 总体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环境规制与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研究基础与理论框架
    2.1 环境规制和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基本概念
        2.1.1 环境规制的基本概念
        2.1.2 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基本概念
    2.2 环境规制对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影响研究的相关理论分析
        2.2.1 基于资源的理论
        2.2.2 制度理论
        2.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4 计划行为理论
    2.3 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过程与阶段划分
        2.3.1 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基本过程
        2.3.2 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过程的阶段划分
    2.4 环境规制对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影响研究的理论框架
        2.4.1 环境规制对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动力的影响研究
        2.4.2 环境规制对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行为的影响研究
        2.4.3 环境规制对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
        2.4.4 环境规制对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扩散的影响研究
        2.4.5 环境规制对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影响研究的理论框架建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环境规制对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动力的影响研究
    3.1 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动力分析
        3.1.1 制造企业的内部绿色技术创新动力
        3.1.2 制造企业的外部绿色技术创新动力
        3.1.3 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动力的概念模型
    3.2 环境规制对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动力的影响机理
        3.2.1 环境规制对制造企业内部绿色技术创新动力的影响
        3.2.2 环境规制对制造企业外部绿色技术创新动力的影响
        3.2.3 环境规制对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动力影响的概念模型
    3.3 环境规制对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动力影响的实证分析
        3.3.1 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动力评价
        3.3.2 环境规制对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动力影响的实证模型
        3.3.3 环境规制对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动力影响的实证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环境规制对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行为的影响研究
    4.1 变量内涵及维度解析
        4.1.1 环境规制的内涵及维度解析
        4.1.2 绿色技术创新行为的内涵及维度解析
    4.2 理论假设和模型构建
        4.2.1 环境规制与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行为的关系
        4.2.2 绿色技术创新意愿的中介作用
        4.2.3 知识共享的调节作用
        4.2.4 概念模型构建
    4.3 实证分析
        4.3.1 量表设计与变量测度
        4.3.2 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
        4.3.3 数据分析和检验
        4.3.4 假设检验与实证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环境规制对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
    5.1 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评价
        5.1.1 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评价方法的选择
        5.1.2 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5.1.3 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评价模型
        5.1.4 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实证评价
    5.2 环境规制对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机理
        5.2.1 环境规制对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研究的文献基础
        5.2.2 环境规制对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研究的机理分析
    5.3 环境规制对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5.3.1 模型构建
        5.3.2 变量设定与数据来源
        5.3.3 实证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环境规制对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扩散的影响研究
    6.1 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扩散分析
        6.1.1 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扩散的内涵
        6.1.2 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扩散的主体
    6.2 环境规制对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扩散的影响机理
        6.2.1 环境规制对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扩散的影响途径
        6.2.2 政府与创新供给企业、潜在需求企业的利益问题分析
    6.3 环境规制对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扩散的演化博弈分析
        6.3.1 三方博弈模型构建
        6.3.2 局部稳定性分析
        6.3.3 数值仿真结果
        6.3.4 分析结果小结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利用环境规制推动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发展的对策
    7.1 利用环境规制增强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动力的对策
        7.1.1 增强制造企业内部绿色技术创新动力
        7.1.2 增强制造企业外部绿色技术创新动力
    7.2 利用环境规制强化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行为的对策
        7.2.1 采取灵活多样的环境规制工具
        7.2.2 规范制造企业知识共享的传输渠道
    7.3 利用环境规制提升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对策
        7.3.1 培育和提高制造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能力
        7.3.2 确定科学合理的环境规制强度
    7.4 利用环境规制推动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扩散的对策
        7.4.1 加大政府绿色技术创新投入补贴力度
        7.4.2 优化绿色技术创新扩散的政策环境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关于环境规制对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影响相关研究的调查问卷

(5)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制造业绿色创新效率测度及驱动要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及评析
        一、绿色创新
        二、制造业绿色创新影响要素及其传导机制
        三、制造业绿色创新测度方法
        四、文献评析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
第二章 制造业绿色创新基础概念及其相关理论
    第一节 基础概念的界定
        一、绿色经济、绿色制造与绿色创新
        二、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
        三、制造业绿色创新效率
    第二节 相关理论概述
        一、创新驱动理论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三、工业生态化理论
        四、理论关系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制造业绿色创新效率测度
    第一节 制造业绿色创新发展现状分析
        一、制造业绿色创新基础条件演进
        二、国际制造业绿色创新发展政策概析
        三、制造业绿色创新问题归纳与启示
    第二节 制造业绿色创新效率测度模型构建
        一、数据包络分析模型
        二、随机前沿模型
        三、模型评析与选择
        四、基于三阶段幅度随机前沿的制造业绿色创新效率测度模型
    第三节 研究尺度与数据说明
        一、研究尺度与数据来源
        二、变量说明
        三、数据描述性统计
    第四节 制造业绿色创新效率测度结果及分析
        一、松弛变量测度分析
        二、效率测度结果与分析
        三、变异系数检验
        四、效率测度应用的进一步解释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制造业绿色创新效率驱动要素作用机理分析
    第一节 制造业绿色创新效率驱动要素的选择
        一、驱动要素研究范围说明
        二、驱动要素Ⅰ:资源禀赋
        三、驱动要素Ⅱ:环境规制
        四、驱动要素Ⅲ:资源禀赋与环境规制相互作用
    第二节 制造业绿色创新效率驱动要素作用关系检验及分析
        一、模型构建
        二、指标选取及数据说明
        三、总体样本估计
        四、主要经济圈样本估计
        五、讨论与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制造型企业绿色创新案例分析
    第一节 企业概述
    第二节 企业发展约束与绿色创新改善
        一、企业发展约束
        二、企业生产工艺绿色创新
        三、企业生产管理模式绿色创新
    第三节 企业绿色创新评析
        一、产品效益
        二、经济效益
        三、安全与环保效益
        四、企业绿色创新的不足
    第四节 企业绿色创新发展建议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制造业绿色创新效率提升策略
    第一节 积极利用政策导向促进技术创新转换效益的提升
    第二节 加快制造业绿色创新“多群体”模式形成与实施
    第三节 提升制造业绿色创新高端要素流动配置的合理性
    第四节 强化生态文明对制造业绿色创新的重要导向作用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创新点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及其实践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述评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研究述评
    1.3 研究框架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点
第2章 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产生的现实背景
    2.1 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产生的国际背景
        2.1.1 全球生态危机日益加剧
        2.1.2 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全球共识
        2.1.3 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是全球大势所趋
    2.2 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产生的国内背景
        2.2.1 国内生态危机仍十分严峻
        2.2.2 传统发展方式已不可持续
        2.2.3 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提高
        2.2.4 美好生态环境是人民更高层次的需要
        2.2.5 全球生态环境保护是我国重要的大国责任
第3章 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形成过程、内涵及特征
    3.1 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形成过程
        3.1.1 “两山理论”: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形成
        3.1.2 五大发展理念: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发展
        3.1.3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成熟
    3.2 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内涵
        3.2.1 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内涵
        3.2.2 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具体内容
    3.3 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特征
第4章 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思想渊源
    4.1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4.1.1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4.1.2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社会生态危机的根源
        4.1.3 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两重性作用
    4.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
        4.2.1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
        4.2.2 道家“道法自然”思想
        4.2.3 佛教“众生平等”思想
    4.3 西方可持续发展理念
        4.3.1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4.3.2 可持续发展理念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4.4 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思想
        4.4.1 毛泽东的朴素绿色发展思想
        4.4.2 邓小平的协调发展思想
        4.4.3 江泽民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4.4.4 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
第5章 发达国家绿色发展的实践经验
    5.1 美国积极推动绿色经济发展
        5.1.1 美国政府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相关法案
        5.1.2 美国政府推动绿色经济发展
        5.1.3 美国政府大力推进绿色采购
        5.1.4 美国政府严格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5.2 欧盟推进绿色发展多领域的协调与整合
        5.2.1 欧盟制定并启动绿色规划
        5.2.2 欧盟积极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5.2.3 欧盟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
        5.2.4 欧盟强力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发展
        5.2.5 欧盟鼓励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5.3 日本加快建立低碳社会
        5.3.1 日本政府加快经济绿色化转型
        5.3.2 日本政府促进绿色技术开发创新
        5.3.3 日本政府推进形成绿色生活方式
        5.3.4 日本政府建立促进绿色发展的监管体制
        5.3.5 日本政府积极开展绿色发展国际合作
第6章 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实践路径
    6.1 建立绿色发展制度和健全绿色发展体系
        6.1.1 以绿色发展为核心,实施新型立法模式
        6.1.2 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
        6.1.3 完善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6.1.4 确立生态红线制度和责任终身追究制度
        6.1.5 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和绿色发展激励、约束制度
    6.2 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6.2.1 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绿色发展程度
        6.2.2 利用市场机制,实现资源配置优化
        6.2.3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发展绿色转型
    6.3 推进科技的绿色创新发展
        6.3.1 依靠科技创新,破解经济发展难题
        6.3.2 利用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6.4 树立绿色价值观
    6.5 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标准化体系视野下制造企业绿色质量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2.1 绿色质量相关研究综述
        2.1.1 绿色理念的产生与发展
        2.1.2 绿色质量的相关概念和观点
        2.1.3 绿色质量的相关实践
        2.1.4 绿色质量体系及评价
    2.2 绿色质量体系的基本理论
        2.2.1 绿色质量管理与质量管理及环境管理的关系
        2.2.2 绿色质量体系的基本思想
        2.2.3 绿色质量体系的基本原则
        2.2.4 绿色质量体系的持续改进
    2.3 标准化体系相关理论综述
        2.3.1 ISO9001:2015质量管理标准概述
        2.3.2 ISO14001:2015环境管理标准概述
        2.3.3 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发展概况
    2.4 贝叶斯网络的基础理论
        2.4.1 贝叶斯方法简介
        2.4.2 贝叶斯网络概述
        2.4.3 贝叶斯网络的建模和推理
    2.5 研究评述
3 制造企业绿色质量提升路径的概念框架
    3.1 绿色质量形成的内部机制与外部条件
        3.1.1 绿色质量形成的内部机制
        3.1.2 绿色质量形成的外部条件
    3.2 制造企业绿色质量的内涵
        3.2.1 制造企业绿色质量的涵义
        3.2.2 制造企业绿色质量提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3 制造企业绿色质量提升路径的制定
        3.3.1 标准化体系视野的选择依据
        3.3.2 质量提升的基本逻辑
        3.3.3 制造企业绿色质量的提升路径
    3.4 制造企业绿色质量提升路径的运行特征
        3.4.1 “零缺陷”和“零污染”目标的内部驱动
        3.4.2 绿色需求和绿色要求的外部驱动
        3.4.3 一体化管理思想的指引
    3.5 本章小结
4 制造企业绿色质量体系的构建
    4.1 制造企业绿色质量体系的构建模式分析
        4.1.1 基于两标一体的构建模式分析
        4.1.2 两标一体的共性辨析
    4.2 基于两标一体的制造企业绿色质量体系的设计
        4.2.1 两标一体的整合模式
        4.2.2 制造企业绿色质量体系的概念模型
    4.3 基于两标一体的制造企业绿色质量体系的建立与运行
        4.3.1 绿色质量管理七项原则
        4.3.2 制造企业绿色质量体系的框架结构
        4.3.3 制造企业绿色质量体系标准
        4.3.4 制造企业绿色质量体系的过程方法
        4.3.5 制造企业绿色质量体系的PDCA循环模式
        4.3.6 制造企业绿色质量体系中的风险思维
    4.4 实证分析——以某煤机制造企业的绿色质量体系为例
        4.4.1 某煤机制造企业的绿色质量体系标准
        4.4.2 某煤机制造企业的绿色质量体系过程
        4.4.3 某煤机制造企业的绿色质量组织机构
    4.5 本章小结
5 制造企业绿色质量体系的诊断分析
    5.1 FMEA方法在制造企业绿色质量体系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5.1.1 制造企业绿色质量体系诊断的基本原则
        5.1.2 FMEA方法的应用分析
    5.2 制造企业绿色质量体系的FMEA诊断分析
        5.2.1 制造企业绿色质量体系FMEA诊断分析的基本格式
        5.2.2 制造企业绿色质量体系FMEA诊断分析的基本思路
    5.3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制造企业绿色质量体系FMEA诊断分析方法
        5.3.1 管理活动失效的S、O、D模糊评级
        5.3.2 管理活动失效的RPN置信规则库
        5.3.3 RPN置信规则的贝叶斯网络推理算法
    5.4 实证分析——以某煤机制造企业绿色质量体系的诊断分析为例
    5.5 本章小结
6 制造企业绿色质量体系的预防改进分析
    6.1 基于内建绿色质量的改进方法集成应用
        6.1.1 内建质量的主要思想
        6.1.2 制造企业内建绿色质量模型的系统框架
    6.2 预应设计与有效验证模块
        6.2.1 标准条款的预应设计
        6.2.2 条款变更的充分讨论
        6.2.3 管理活动变化的细致观察
    6.3 问题排查与改进策略模块
        6.3.1 问题排查的7 Diamonds程序
        6.3.2 TRIZ方法在确定问题改进策略中的应用
    6.4 知识管理模块
        6.4.1 知识的学习
        6.4.2 知识的共享
        6.4.3 知识的固化
    6.5 本章小结
7 制造企业绿色质量的控制
    7.1 制造企业绿色质量的控制
    7.2 制造企业绿色质量指标体系的确立
        7.2.1 指标体系确立原则以及指标选取原则
        7.2.2 评价指标的初步筛选
        7.2.3 评价指标相互影响关系的初步探析
        7.2.4 基于DEMATEL的关键评价指标遴选
        7.2.5 制造企业绿色质量指标体系说明
    7.3 基于熵权TOPSIS方法的制造企业绿色质量评价
        7.3.1 TOPSIS法与熵权法
        7.3.2 制造企业绿色质量评价的熵权TOPSIS模型
        7.3.3 实证分析——以某煤机制造企业绿色质量变化过程的比较评判为例
    7.4 制造企业绿色质量的预警
        7.4.1 制造企业绿色质量预警系统的基本功能
        7.4.2 制造企业绿色质量预警系统的构建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8)走向可持续制造:生态创新驱动重庆制造业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可持续制造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内容
2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可持续制造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2.2 生态创新理论及其与可持续制造的关联
    2.3 向可持续制造转型的总体行动框架
3 重庆制造业发展概况及可持续性评价
    3.1 重庆制造业发展概况
    3.2 重庆制造业可持续性评价
    3.3 重庆制造业生态创新研究数据的获取
4 重庆制造业工艺生态创新分析
    4.1 重庆制造业工艺生态创新概况
    4.2 组织特征对工艺生态创新的影响
    4.3 组织特征影响工艺生态创新的作用机理
    4.4 政策启示
5 重庆制造业产品生态创新分析
    5.1 重庆制造业产品生态创新概况
    5.2 组织特征对产品生态创新的影响
    5.3 产品生态创新的特异性影响因素
    5.4 政策启示
6 重庆制造业组织生态创新分析
    6.1 重庆制造业组织生态创新概况
    6.2 组织特征与组织生态创新的关系
    6.3 工业共生案例分析
    6.4 政策启示
7 重庆制造业商业模式生态创新分析
    7.1 商业模式生态创新的内涵
    7.2 重庆制造业商业模式生态创新现状
    7.3 商业模式生态创新的机理
    7.4 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因素和未来趋势
    7.5 政策启示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研究的不足之处
    8.3 未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2 重庆制造业生态创新调查问卷

(9)发达国家汽车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理论背景
        1.1.2 现实背景
    1.2 企业社会责任思想渊源与观点论争
        1.2.1 企业社会责任思想渊源
        1.2.2 企业社会责任观点论争
    1.3 研究动机、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动机与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与结构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4.3 结构框架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2章 企业社会责任及其相关理论分析
    2.1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一般性分析
        2.1.1 企业与企业性质
        2.1.2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发展与演进
        2.1.3 企业社会责任内涵
    2.2 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2 资源基础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3章 发达国家汽车企业社会责任的演进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企业社会责任战略:一种价值的共享
        3.1.1 企业社会责任战略
        3.1.2 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特点分析
    3.2 发达国家汽车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与演变
        3.2.1 阶段一:重点关注并回应社会对环境问题的关切
        3.2.2 阶段二:将环境问题与社会问题并重,考虑发展的可持续性
        3.2.3 阶段三:寻找共同价值,进行企业社会责任战略性转变
    3.3 发达国家汽车企业社会责任影响因素分析
        3.3.1 制度及其他约束性因素
        3.3.2 市场机制性促进因素
        3.3.3 内外部基础性因素
第4章 发达国家汽车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践路径
    4.1 制定与实施企业社会责任战略
        4.1.1 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的制定
        4.1.2 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的管理与实施
    4.2 回应主要利益相关者诉求
        4.2.1 保护投资者利益
        4.2.2 维护员工权益
        4.2.3 保障消费者权益
        4.2.4 做好企业社会公民
    4.3 开展环境经营活动
        4.3.1 建立环境经营推进机制
        4.3.2 开发并提供环境友好型产品
        4.3.3 降低生产运营中的环境影响
        4.3.4 建立可持续发展型供应链
第5章 发达国家汽车企业社会责任表现评价
    5.1 企业社会责任表现评价方法对比
        5.1.1 基于 GRI 报告框架的企业社会责任表现评价
        5.1.2 基于可持续发展指数的企业社会责任表现评价
        5.1.3 基于问卷调查的企业社会责任表现评价
        5.1.4 各种方法优缺点对比
    5.2 发达国家汽车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状况分析
        5.2.1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
        5.2.2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方法
        5.2.3 企业社会责任披露方式与报告等级应用
        5.2.4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情况
    5.3 基于 GRI 报告框架的发达国家汽车企业社会责任表现评价
        5.3.1 相关研究回顾
        5.3.2 本研究所采取的评价方法
        5.3.3 发达国家汽车企业社会责任表现评价
第6章 发达国家汽车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成效分析
    6.1 对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成效分析
        6.1.1 促进了经济平稳增长
        6.1.2 促进了社会进步
    6.2 对提高环境保护效果的成效分析
        6.2.1 产品环保性能大幅提升
        6.2.2 应对气候变化成效显着
        6.2.3 资源使用量得到有效降低
    6.3 对提升企业业绩的成效分析
        6.3.1 企业社会责任表现与企业业绩关系研究回顾
        6.3.2 研究设计
        6.3.3 实证分析与假设检验
        6.3.4 研究结论与讨论
第7章 大众集团企业社会责任案例研究
    7.1 大众集团概况
        7.1.1 大众集团简介
        7.1.2 大众集团主要运营情况
    7.2 大众集团企业社会责任战略
        7.2.1 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的制定
        7.2.2 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的管理
    7.3 大众集团企业社会责任践行
        7.3.1 履行企业经济责任
        7.3.2 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7.3.3 履行企业环境责任
    7.4 成效评价及模式经验总结
        7.4.1 大众集团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成效评价
        7.4.2 大众集团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模式经验总结
第8章 中国汽车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机制及模式构建
    8.1 中国汽车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现状分析
        8.1.1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8.1.2 中国汽车企业社会责任表现
        8.1.3 中国汽车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存在的问题
    8.2 中国汽车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外部机制设计
        8.2.1 进一步完善外部制度性供给,强化相关法规的硬约束性
        8.2.2 建立强制性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进行“硬约束”
        8.2.3 以政策导向助力绿色市场培育,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形成“软拉动”
    8.3 中国汽车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内部模式设计
        8.3.1 建立企业社会责任战略及与其相适应的公司治理结构,确保将企业社会责任融入到企业经营过程中
        8.3.2 加强新能源技术创新,开展环境经营活动,持续降低环境负荷
        8.3.3 开展利益相关者管理,积极回应主要利益相关者诉求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和致谢

(10)BMJ公司绿色制造运行模式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绿色制造的演进及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1.3.1 绿色制造的演进
        1.3.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煤机制造企业生产制造模式概述
    2.1 煤机制造行业特征
        2.1.1 煤机制造行业简介
        2.1.2 煤机制造企业生产特征
    2.2 传统制造与绿色制造
        2.2.1 传统制造与绿色制造的比较
        2.2.2 绿色制造理论基础
    2.3 煤机绿色制造内涵
        2.3.1 绿色制造与资源优化利用
        2.3.2 绿色制造与能源消耗
        2.3.3 绿色制造与环境影响
第3章 BMJ公司生产制造运行现状
    3.1 BMJ公司概况
        3.1.1 公司简介
        3.1.2 BMJ公司产品及生产制造特点
    3.2 BMJ公司生产制造运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2.1 BMJ公司生产制造运行现状
        3.2.2 BMJ公司生产制造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3.3 BMJ公司发展绿色制造可行性分析
        3.3.1 BMJ公司发展绿色制造的必要性
        3.3.2 BMJ公司发展绿色制造的可行性
第4章 BMJ公司绿色制造运行模式框架
    4.1 BMJ公司绿色制造SWOT分析
        4.1.1 构建SWOT分析表
        4.1.2 内部分析
        4.1.3 外部分析
        4.1.4 BMJ公司绿色制造运行模式的选择
    4.2 BMJ公司绿色制造运行模式框架
        4.2.1 目标
        4.2.2 原则
        4.2.3 BMJ公司绿色制造框架及关键模型
    4.3 BMJ公司绿色制造实现途径
        4.3.1 实现途径框架
        4.3.2 绿色管理
        4.3.3 绿色设计
        4.3.4 绿色生产
        4.3.5 发展再制造
第5章 BMJ公司绿色制造评价
    5.1 绿色制造评价目标及原则
    5.2 BMJ公司绿色制造等级设定
        5.2.1 BMJ公司绿色制造等级
        5.2.2 BMJ公司绿色制造评价重点工序
    5.3 BMJ公司绿色制造指标设定
        5.3.1 BMJ公司绿色制造指标
        5.3.2 BMJ公司绿色制造等级及指标分解
        5.3.3 绿色制造重点指标计算方法
    5.4 BMJ公司绿色制造过程评价
        5.4.1 BMJ公司绿色制造评价结构
        5.4.2 BMJ公司绿色制造评价基准及权重
        5.4.3 BMJ公司绿色制造评价方法
        5.4.4 BMJ公司绿色制造评价分值结果
总结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看提高制造资源利用率的途径(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互联网的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开放式创新模式研究[D]. 邵博.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0(01)
  • [2]城市生产环境下制造业工厂可持续性评价研究[D]. 诸天亮.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20(02)
  • [3]大型面板生产企业绿色生产行为驱动机理及引导政策研究[D]. 郭泉.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4)
  • [4]环境规制对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D]. 王曼曼.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9(04)
  • [5]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制造业绿色创新效率测度及驱动要素研究[D]. 史志伟. 云南师范大学, 2018(02)
  • [6]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及其实践路径研究[D]. 庄莉. 华东理工大学, 2018(01)
  • [7]标准化体系视野下制造企业绿色质量提升研究[D]. 鲁强.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7(02)
  • [8]走向可持续制造:生态创新驱动重庆制造业转型研究[D]. 何岚. 华中科技大学, 2016(03)
  • [9]发达国家汽车企业社会责任研究[D]. 刘兆国. 吉林大学, 2015(08)
  • [10]BMJ公司绿色制造运行模式的构建[D]. 卓雪洋. 北京建筑大学, 2014(02)

标签:;  ;  ;  ;  ;  

可持续发展战略视角下提高制造业资源利用率的途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